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全球氣候變暖措施優選九篇

時間:2022-02-02 22:47:0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全球氣候變暖措施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全球氣候變暖措施

第1篇

關鍵詞植樹造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作用;措施

1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復雜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例如,隨著全球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從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使植物生長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但是與正面影響相比,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巨大和深遠。例如,由于氣候變暖的影響,珠穆朗瑪峰的頂峰下降了1.3 m。祁連山冰川縮減危及河西走廊:近年來,祁連山冰川融化比20個世紀70年代減少了大約10億m3,冰川局部地區的雪線正以年均2.0~2.6 m的速度上升。

1.1 海平面上升

過去的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4.4 cm,我國上升了11.5 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的熱膨脹作用,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并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競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而作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而有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其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 天敵也可能減少。例如,揚子鱷只能生活在宣城、涇縣和南陵等地,如果北界線北移,揚子鱷可能會自然絕種。

1.3對農業的影響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 ℃,使玉米在挪威種植成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歐出現小冰川期,平均氣溫只比現在低1~2 ℃,造成了挪威50%的農場棄耕,冰島的農業耕種活動則幾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氣候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后,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1.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氣候變暖將成為影響22世紀人類健康的一個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對22世紀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困擾,主要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2森林在氣候變化中發揮的作用

針對導致氣候變化的兩大主要因素,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正在采取2項戰略措施:一是直接減排。即通過工業、能源領域的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來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二是間接減排。即通過以森林為主體的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已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固定下來,以達到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目的[1]。在2項戰略措施中,直接減排十分重要,必須長期堅持;而通過森林來實現間接減排,成本低、易施行、綜合效益大,是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最經濟、最現實、最有效的重要途徑。

2.1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因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特殊功能,而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著大量的碳,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2]。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約儲存了2.48萬億t碳,其中1.15萬億t碳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2000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又發表報告指出,森林面積占全球面積的27.6%,森林植被的碳儲量約占全球植被的77%,森林土壤的碳儲量約占全球土壤的39%,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占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的比例為57%。

2.2森林是最經濟有效的吸碳器

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個過程被稱為碳匯。科學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 m3,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 t,放出氧氣1.62 t。全球森林對碳的吸收和儲量占全球每年大氣和地表碳流動量的90%。國內專家研究指出,在中國種植1 hm2森林,每儲存1 t二氧化碳的成本約為122元人民幣,這與非碳匯措施減排每1 t碳成本高達數百美元形成了鮮明反差。據專家測算:一個20萬kW機組的煤炭發電廠每年約排放87.78萬t二氧化碳,可與3.2萬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當量抵消;1駕波音777飛機從北京到上海來回旅程約4 h,1 d進行1個來回,1年約排放28 032 t二氧化碳,可與1 000 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當量抵消;1輛奧迪A4汽車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20.2 t,可與0.7 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當量抵消。

2.3森林固碳已經成為緩解氣候變化的根本措施之一

恢復和保護森林作為減排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并被寫入了《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2010年的第四次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指出:與林業相關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較低成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增加碳匯,從而緩解氣候變化。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已在實行森林間接減排。如,日本承諾減排6%,其中3.9%由森林固碳間接減排,2.1%由工業直接減排。圍繞后京都議定書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推動森林間接減排政策的制定,以進一步發揮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作用。

3我國傳統植樹造林的弊端

建國以來,我國營造的大量人工林已成為經濟建設所需木材的主要來源,并對保護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面積營造單一樹種的造林方式,逐漸顯露出弊端。

人工林在我國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僅是經濟建設所需木材的主要來源,對保護生態環境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多年來我國對營造人工林十分重視,目前全國人工林的面積大約有4 139萬hm2,其中大多數是用材林,防護林只占很少部分。總結我國幾十年來營造人工林的作法,有些很明顯的特點: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山區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樹種以針葉樹為主,全國人工林針葉樹占68%、闊葉樹占32%,而南方各省針葉樹的比例更大,在90%以上,而且集中連片,大面積連片種植單一樹種、品種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南方一些杉木產區縣,杉木人工林面積占森林總面積的70%~80%。有些平原地區還存在著單一無性系連片造林的狀況。這些人工林采伐后又常常更換同一樹種,造成多代連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人工林的營造方法顯露出不少弊端,目前已造成許多不良后果。

除了病蟲害的嚴重威脅外,單一樹種和成片連作造成地力嚴重衰退,這已在杉木、桉樹、柳杉及落葉松人工林中有明顯表現。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2代和3代20年內人工林損失蓄積量30~45 m3/hm2。在花崗巖發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況更為嚴重。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復雜而多樣化的,一個山坡上可以出現多種森林植被類型。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樹種混交,如貴州梵凈山的栲樹林,參與構成喬木層的就有182種,整個森林有4個層次構成,維管束植物有407種。這種環境為多種生物提供了棲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養水源等多種功能。但現在單一樹種或少數幾個樹種的大面積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林區的生態環境惡化,森林各種功能與生產力得不到充分發揮,森林的適應能力和穩定性也大大下降。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與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

4科學植樹造林的措施

4.1營造由多樹種組成的混交林

首先要轉變人們的觀念,特別是領導者的認識,科學地對待植樹造林,每個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規劃,適地適樹,采用多樹種營造各種方式的混交林,逐漸恢復自然界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3]。因經濟建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經濟林同樣不能搞單一品種,其不能適應多方面的需要。

4.2提高造林工程的科技含量

植樹造林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工程,不能認為造林是簡單的挖坑栽樹,高標準的造林工程,從前期規劃到選種育苗、培育養護,每個環節都要有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做支撐[4]。另外,還應改進人工林的育林方法。目前采用的高強度林地清理、整地等措施既不經濟,也不符合生態系統管理的要求,要逐漸推廣不煉山或整地造林,提倡局部撫育和割草撫育,以減少水土流失。人工林的密度應適當降低,使人工林形成多層結構的森林群落,這樣才有利于人工林多種功能的發揮,提高人工林維護地力穩定性的能力。

4.3提倡封山育林

還應充分利用自然力發展森林,保護好現有的次生闊葉林。我國南北方的用材林基地,都存在著許多天然更新能力很強的次生闊葉林,這些次生闊葉林樹種組成多,群落結構復雜,生產力高,對保護物種資源有重要價值。要營造這些森林并非易事,但如果采取保護或封山育林措施,營林效果將會很好。

5參考文獻

[1] 張玲.試談林業經濟發展前景及植樹造林相關技術[J].科技信息,2007(11):390.

[2] 田書忠.開發閑散荒廢土地資源實施植樹造林綠化工程[J].中國林業,2003(10B):32-33.

第2篇

決戰未來的國家戰略

步入新世紀以來,日本在“環境立國”戰略和“低碳社會行動”的指引推動下,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經濟轉型的核心,不僅在低碳節能技術領域保持優勢甚至引領世界發展方向,而且在實踐中取得巨大成效。

2004年,日本環境省設立了全球環境研究基金,著手制定“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會”研究計劃,集中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力量研究日本走向2050年低碳社會的發展情景、路線圖和具體對策。此后的2007年,日本確立了“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以建設“低碳社會”、“循環型社會”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為途徑,實現社會經濟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革,促進了日本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社會向可持續、節能、注重質量的環保社會轉變。

2008年,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實現低碳社會行動計劃”,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上升作為國家戰略,把環境與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作為構建低碳社會的核心和基礎。行動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建立碳交易制度、征收環境稅、提高太陽能發電普及率、開發碳捕捉和封存技術、推行商品的“碳足跡”標注制度、開展環境示范城市活動以及通過設立“涼爽地球日”提高國民的溫室氣體減排意識等一系列具體措施。

同年,日本綜合科學技術會議公布了“低碳技術計劃”,明確了到2050年日本能源創新技術發展路線圖,即重點發展高效天然氣火力發電、高效燃煤發電技術、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術、新型太陽能發電、先進道路交通系統、燃料電池汽車、生物質能替代燃料、節能型住宅建筑、固定式燃料電池、氫的生成和儲運技術等21項創新技術,提出了實現低碳社會的技術戰略以及環境和能源技術創新的促進措施。

配套完備的法律體系

早在上世紀末,日本就先后頒布了《關于促進新能源利用的特別措施法》、《新能源利用的特別措施法實施令》、《日本電力事業者新能源利用特別措施法》、《日本電力事業者新能源利用特別措施法施行規則》和《獨立行政法入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法》。完備的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不僅顯示了日本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姿態,也為其建設低碳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1998年,日本通過了全球第一部旨在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法律:《全球氣候變暖對策推進法》,為依法應對氣候變化率先提供范本,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配套完善,構建起了完善的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在這之后的1999年,日本又制定出《全球氣候變暖對策推進法實施細則》,闡釋了溫室氣體的種類,具體規定了溫室氣體排放量算定方法、排放量報告、分配數量賬戶簿等制度,對使用煤炭、汽油、天然氣等燃料征收碳稅,以此控制企業和家庭的燃料消耗和一氧化碳排放。

除此之外,日本針對環保教育特別制定了《環境教育法》,不僅為加深對環保的理解而進行的教育及學習創造了條件、完善了途徑,而且也進一步提高了普通民眾、非政府組織、企業共同參與環保的熱情和能力。

多方攜手的合作機制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氣候變化應對,在日本的《全球氣候變暖對策推進法》第一條就明確規定了國家、地方、公共團體、事業者、國民應對溫室氣體的基本職責。從1997年起,日本政府就成立了以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的“全球變暖對策本部”,副本部長由內閣官房長官、環境大臣及經濟產業大臣擔任。在環境和氣象部門設立“氣候科”、“氣候變化對策室”,各都道府縣設立“氣候應對措施室”、“氣候變暖情報中心”等,從而建立起了完備的政府應對組織體系。

如今,日本環境省支持協助民間建立起了“全國防止地球變暖活動推介中心”,而都道府縣則協助當地民間建立起“區域中心”、聘請“防止氣候變暖活動推進員協議會”等合作網絡。“全國防止地球變暖活動推介中心”主要在日本全國范圍內舉行針對氣候變暖現狀和對策的普及教育活動,支持區域中心的工作,對推動氣候變暖的團體予以支持,開展應對氣候變暖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調查研究。而“區域中心”就主要在指定區域進行針對氣候變暖現狀和對策的普及教育活動,支持相關團體從事應對氣候變暖活動,接受居民的咨詢,與地方公共團體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胺乐箽夂蜃兣顒油七M員”的職責則是要加深居民對防止氣候變暖問題的理解,對居民進行減排指導和建議,為參與相關活動的居民提供信息和合作,加強政府機構和自治組織在實施應對氣候變暖措施方面進行合作。最后“區域協會”主要是搭建平臺,讓自治組織、區域中心、推進員、企業、居民和其他活動團體就防止氣候變暖的話題及措施進行協商和談論,以取得一致。

全民參與的行動體系

在日本,將應對氣候變化從國家戰略拓展到基層并最終成為全民意識和行動的不是政府而是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NPO組織,包括全國防止地球變暖活動推介中心、防止地球變暖活動區域中心、防止氣候變暖活動推進員和區域協議會等。這些組織以專業人士、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和志愿者為主,他們受國家認定,并獨立于政府、企業及民眾之外,專門從事應對氣候變化公眾參與事務,一方面從政府獲取經費支持,為政府和地方制定相關對策計劃,開展教育和普及活動,同時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企業、其他組織的委托開展應對氣候專項活動。

根據《全球氣候變暖對策推進法》,日本環境省需與全國中心、地方公共團體、區域協議會以及其他相關團體合作,普及氣候變暖現狀和對策的相關知識,開展各種活動,推進氣候變暖對策的實現。地方各都道府縣負責挑選并委任全球氣候變暖防止活動推進員,向居民開展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知識和對策普及,提供有關信息和咨詢等活動。

第3篇

同學們應該都有這樣的感受:這個冬天異常冷。同時,同學們也應該都有這樣的疑問:明明都在說全球氣候變暖,可為什么反而更冷了呢?殊不知,這個冬天這樣冷的最大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副主任周波濤認為,低溫天氣和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面積下降有很大關系。

全球氣候變暖,加速了北極海冰的融化,2012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下降至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2012年全年融化的北極海冰面積多達1 183萬平方公里,比美國的國土面積還大。

周波濤說,研究揭示,秋季北極海冰面積變化對東亞冬季地表氣溫具有顯著的影響。秋季北極海冰偏少時,容易引起冬季西伯利亞高壓增強和歐亞大陸北部西風減弱,有利于冷空氣南下。另一方面,北極海冰的大范圍減少使得北極存在更多的開闊水域,有利于大量的水汽從海洋輸送給大氣。同時,北極的變暖也使得大氣可以容納更多的水汽,從而帶來頻繁的雨雪天氣。

上述兩方面因素結合在一起,導致近年來東亞、歐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區冬季的異常降雪和低溫。

極端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

從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監測結果來看,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并沒有改變。結果顯示,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位都出現在過去15年。

“全球變暖是一個事實,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暴雪、干旱、強降水都會出現。”周波濤指出。例如,2012年1月底到2月中旬極寒天氣影響歐亞大陸,同年夏季,美國經受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高溫干旱,中國的云南和四川西南部在冬春兩季經歷了嚴重的干旱。

“隨著全球變暖,原來的氣候規律打破了,氣候變得比較異常,偏離平均態越來越遠,振動越來越大,導致極端天氣越來越多了。天氣不再像原來只是小幅度的異常,只在平均值附近擺動。現在出現了很多的‘怪天氣’,要么旱得很厲害,要么一下雨就下得很大,例如北京‘7·21’特大暴雨?!敝懿f。

第4篇

關鍵詞:全球氣候 海平面 二氧化碳

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因為氣候、環境的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不得不提前預警,提前采取措施,以防未來的不測。關于全球氣候變暖地球會怎么樣,好多人做出預警;說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70米。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是大方向的錯誤,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要下降,提出來大家討論。

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實驗,用兩個燒杯,在燒杯中倒一半水再放入質量相等的冰塊,一個燒杯自然消融,另一個燒杯用酒精燈加熱消融,并同時記下兩燒杯的刻度,在冰全部融化后,看刻度的變化,當加熱消融的燒杯中冰全部融化后刻度不會變化,繼續加熱到自然消融的燒杯中的冰也完全融化時,對兩個燒杯進行記錄,并對比,會得出和阿基米德定律一樣的結果,而加熱燒杯中的水位反而會下降,這是水被蒸發的結果。

眾所周知,地球的冰90%是在海水中浸泡,這90%的冰融化后對海平面的升降沒有一丁點影響,只有10%在高山山頂的淡水冰.而這些冰的消融會對海平面有所影響,這個影響只是有微弱的上升,這是一種因素;而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一直到達平衡點時,海水就不會再上升了,蒸發的海水大大增加,大氣中的水分子增多,雨、雪量水增大,洪水,內澇,臺風,飆風,暴雨,暴雪會大大增加,大部分沙漠會變成綠洲,地球植物變厚,黃河會因沙漠的綠化,不再沖刷泥土,會變的清澈,也就是黃河水不黃的由來。

大氣層中的物質分布,空氣中的成分有SO2 CO2 O2 H2O N2 H2臭氧,平時我們看到的產生的煙是向上升起的 所以一直以為SO2 ,CO2是在大氣的最上層,是大氣的保溫層,就把二氧化碳當成溫室氣體,認為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得地球保溫層加厚,全球氣候變暖,以為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其實這是對二氧化碳的污蔑,那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地球大氣層的分布情況。空氣和水是一樣的,也有浮力,根據阿基米德定律,物質會以質量的輕重,由高到低分布,輕的上,重在下,因為一摩爾氣體體積是相等的,而重量是不等的,因此得出,地球大氣的分布:從地球表面開始氣體的分布順序是SO2 CO2 O2 H2O N2 H2臭氧層,也就是SO2 CO2 存在的地方為地球的低凹處和地下洞穴,所以在地球的地下洞穴中有大量的硫酸鹽與碳酸鹽溶洞,由于二氧化碳在最低層,地面植物才能有足夠的二氧化碳來維持生長,然后就是氧氣層,可供人和動物呼吸,再向上是氮氣層,在兩層的交界處氧氣的濃度低,因此人們會感覺到呼吸困難(高原反應),再向上是水蒸氣層,再向上是氫氣層,最上面是臭氧層,此氣雖然比重大,但在上層,是由于電離層的作用,這點可參考《電磁場、重力場的關系》,平時我們看到煙霧上升,是由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氣體熱運動的結果,當這些氣體的分子冷卻后就會降落到地表,所以二氧化碳氣體對全球氣候變暖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如果二氧化碳分子增多,地表二氧化碳的濃度會加厚,氧氣層會上升,一旦超過我們人類的身高 這時我們會感到呼吸困難,大批的陸地小動物和水中的動物會因缺氧而死亡。人類可以活動的空間會縮小。

實例1:早在7000年前,在陰歷九月初九這一天,由于在地球上可以看到2個太陽, 所以中國叫重陽節,這一天,天空有兩個太陽,(由于木星 地球 太陽 為 一條直線,地球在中間)一個太陽西邊落,一個太陽東升,這一天地球沒有黑夜,24小時都有太陽存在,也就是兩個太陽,兩個白天,所以才叫重陽節,而當時因兩個太陽的熱量,地球的溫度最少比現在高出10度,恐龍,劍齒虎,猛犸象,生活在這個時代,地球上的高緯度地區與溫帶地區基本上與現在熱帶的溫度相同,所有地球40度緯度地區是熱帶雨林,由于物質不滅定律,海水蒸發量增大,蒸發的水存在于大氣中,這些水以淡水的形式存在于大氣 湖泊 河流之中,這些淡水都是把海水分配到地球大氣層、表面與地下水,海平面要比現在低的多,(所以人類的金字塔才建立在當時的沿海地區,而現在已經在海平面以下,現在已發現被淹沒在日本海域下面),后來,做為地球的第二個太陽(木星)停止燃燒,氣候溫度猛降。大氣中水蒸氣立即變冷,冷凝,變成暴雨降落地面,形成全球性的大洪水,這就是人類傳說中的巨大洪水,這次洪水毀滅了大部分生物,人類遭受了巨大的災難,遇難的人很多,由于溫度巨大變化,大批熱帶雨林在溫帶消失,退縮到赤道附近,大批生物滅絕,恐龍由于沒有適合的溫度和孵化期,恐龍滅絕,而不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惹的禍。

第5篇

關鍵詞:植樹造林 全球變暖 造林方法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生態重建是極為重要的。植樹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哪里植被覆蓋率低,哪里每逢雨季就會有大量泥沙流入河里,把田地毀壞,把河床填高,把入??谟偃?,危害極大。

一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復雜的影響。隨著全球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辉谶m當的條件下,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從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使植物生長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

1持續上升的海平面

過去的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4.4 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的熱膨脹作用,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2影響動植物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并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競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而作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而有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其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天敵也可能減少。

3影響農業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分布的重大變化。除此之外,全球氣候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后,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4影響人類生活

人類健康取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氣候變暖將成為影響22世紀人類健康的一個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對22世紀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困擾,主要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二森林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針對導致氣候變化的兩大主要因素,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正在采取兩項戰略措施:一是直接減排。即通過工業、能源領域的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來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二是間接減排。即通過以森林為主體的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已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固定下來,以達到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目的。直接減排十分重要,必須長期堅持;而通過森林來實現間接減排,成本低、易施行、綜合效益大,是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最經濟、最現實、最有效的重要途徑。

1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庫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因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特殊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著大量的碳,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

2森林有極強的碳吸附能力

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個過程被稱為碳匯。全球森林對碳的吸收和儲量占全球每年大氣和地表碳流動量的90%。

3森林是緩解氣候變化的根本措施

恢復和保護森林作為減排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與林業相關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較低成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增加碳匯,從而緩解氣候變化。許多發達國家已在實行森林間接減排。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推動森林間接減排政策的制定,以進一步發揮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作用。

三科學植樹造林的措施:

植樹造林應該有科學的方法指導,科學的對待植樹造林:

1多樹種混交林

首先要轉變人們的觀念,特別是領導者的認識,科學地對待植樹造林,每個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規劃,適地適樹,采用多樹種營造各種方式的混交林,逐漸恢復自然界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因經濟建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經濟林同樣不能搞單一品種,其不能適應多方面的需要。

2造林工程的技術手段和科技含量

植樹造林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工程,不能認為造林是簡單的挖坑栽樹,高標準的造林工程,從前期規劃到選種育苗、培育養護,每個環節都要有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做支撐。人工林的密度應適當降低,使人工林形成多層結構的森林群落,這樣才有利于人工林多種功能的發揮,提高人工林維護地力穩定性的能力。

3 封山育林

還應充分利用自然力發展森林,保護好現有的次生闊葉林。我國南北方的用材林基地,都存在著許多天然更新能力很強的次生闊葉林,這些次生闊葉林樹種組成多,群落結構復雜,生產力高,對保護物種資源有重要價值。要營造這些森林并非易事,但如果采取保護或封山育林措施,營林效果將會很好。

四植樹造林常用的方法

采用正確的造林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樹木的成活率,常見幾種植樹造林方法如下:

1直播造林法

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

2栽植造林法

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為造林原料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對不良環境條件的抵抗力較強,生長穩定,因此,對造林地立地條件的要求相對地說不那么嚴格。

3分殖造林法

第6篇

【關鍵詞】氣候變化;原因;對策

0引言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關系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影響著每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加強合作、尋求共識和探索對策是人類的自然選擇[1-4]。但是,由于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原因的認識不足、意見不一,導致了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立場存在嚴重的分歧與斗爭[5-6]。于是,作者近來研究了各種可能引起氣候變化的因素,找到了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即隨著地球質量的增加,地球可以吸引越來越多的來自宇宙空間和人類生產的溫室氣體,使地球大氣層逐漸增厚,被包圍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難以逃逸,導致溫室效應逐漸增強,引起全球變暖[7-8]。這一研究成果為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在氣候變化共同對策方面提供了科學基礎,為人類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指明了方向。

1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

為了有效地應對全球氣候的變化,首先必須弄清楚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然后再找出相應對策。

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可知,能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主要有:

1)地球軌道的變化:地球軌道的微小變化就能改變陽光在地球表面上的季節性分布和地理性分布。地球軌道的變化對氣候的變化影響較大,而且與冰期和間冰期顯著相關。

2)太陽輻射:自1978年以來,人們已用衛星精確地測量了太陽輻射。這些測量表明自1978年以來太陽輻射并未增加,所以在過去30年中,氣候變暖不能歸因于太陽輻射的增加。

3)火山活動:火山噴發可釋放氣體和微粒到大氣層中,從而能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影響氣候的變化。

4)磁場的強度和海洋的變化:一些近來的分析顯示全球氣候的變化還與磁場的強度和海洋的變化有一定的關系。

5)人類的影響:有人認為氣候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在這些人類因素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的CO2濃度的提高,其次是制造水泥所產生的飄塵的增多,此外還有土地利用、臭氧層破壞、畜牧業和農業活動、森林砍伐等都會對氣候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并成為氣候變化的因素。

可見目前有些人偏向于認為溫室氣體是全球變暖的主因,但許多科學家仍然持懷疑態度。IPCC的第4次評估報告AR4也承認全球增溫研究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許多預測沒有給出定量判斷的科學依據[5]。2007年成立的非政府間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NIPCC)就針對AR4進行了逐條反駁,認為自然驅動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6]。針對當前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作者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各種可能引起氣候變化的因素,獲得了一個折中的研究結果,即發現隨著地球質量的增加,地球可以吸引越來越多的來自宇宙空間和人類生產的溫室氣體,使地球大氣層逐漸增厚,被包圍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難以逃逸,導致溫室效應逐漸增強,全球氣候變暖[7-8]。

2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自然對策

既然我們找到了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我們就可以找到相應的對策。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既包含自然的因素又包含人為的因素,因此在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時,我們應該酌情處理、對癥下藥。

針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人為因素,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手段來控制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制定適當的能源發展戰略,逐步穩定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溫室氣體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適應氣候變化的生產和生活措施。一種簡單但不夠實用的方法是把廢氣排放到大氣層的平流層之外。

針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我們并不是束手無策。事實上,老天爺早就給我們安排了巧妙的對策。那就是在地球繞太陽旋轉的過程中,地球朝陽面所受的大氣壓力大于背陽面所受的大氣壓力,這就會使地球沿螺旋線漸漸地遠離太陽,從而使地球變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關于這一點可以證明如下[9]。

在地球繞太陽旋轉的過程中,地球朝陽面受到來自陽光的照射,使該面的溫度高于背面的溫度,從而使該面蒸發起更多的水氣及其他氣體分子,這些氣體分子被高速流動且層層疊加的平流層包裹在對流層中,逃不出去,所以兩個半球的大氣體積相當。由于地球上朝陽和背陽兩個半球的大氣參數近似地滿足理想氣態方程,即pV≈nRT,其中p是指氣體的壓強,V為氣體的體積,n表示氣體物質的量,T表示氣體的熱力學溫度,而R表示理想氣體常數。因此,根據計算可知,朝陽半球的大氣壓強通常大于背陽半球的大氣壓強。又因為兩個半球的面積相當,所以朝陽面所受的大氣壓力通常大于背陽面所受的大氣壓力,夏至時北半球地軸北端完全傾向太陽就是兩面壓力差造成的,如圖1所示。另外,由于地球正常運轉時太陽對地球的萬有引力等于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因此當地球朝陽面所受的大氣壓力大于背陽面所受的大氣壓力時,就會使地球沿螺旋線漸漸地遠離太陽。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早在公元前三世紀,一些觀星家就曾發現地球正在逐漸遠離太陽[10]。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進一步測得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每年都會增加15厘米。但關于地球逐漸遠離太陽的原因,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爭議不斷,許多解釋無法令人滿意。于是這里給出了一個比較科學和令人信服的解釋。

3結論

第7篇

2012年12月中下旬,俄羅斯遭遇1938年以來最強寒流,西伯利亞地區氣溫達到零下50℃,12月24日,莫斯科氣溫低至零下25℃。因異常氣候狀況,俄羅斯6個聯邦區的18個地區已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俄羅斯至少88人被凍死、1200多人被凍傷。

2012年12月20日起,美國多州遭受暴風雪持續影響,已至少造成16人死亡。

2012年11月下旬至2013年1月3日,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強度強、影響范圍廣,先后出現了7次大范圍冷空氣活動(2012年11月23~24日、2012年11月26~27日、2012年12月1~6日、2012年12月15~18日、2012年12月19~24日、2012年12月29~30日、2013年1月1~3日),其中2012年12月有4次,較常年同期(3.3次)偏多。冷空氣影響范圍廣,在7次冷空氣過程中,有4次冷空氣影響范圍覆蓋從新疆、東北、華北至江南、華南等我國整個中東部地區。受其影響,我國北方及中東部地區出現了持續嚴寒天氣。

嚴寒天氣呈現五個特點:

一是平均氣溫明顯偏低。全國平均氣溫為-3.8℃,,較常年同期(-2.5℃)偏低1.3℃,,為近28年最低。其中,東北平均氣溫(-15.3℃)為近43年最低,華北(-7.4℃)為近42年最低,北京市12月平均氣溫(-6.4℃)為1951年以來最低值。

二是部分地區日最低氣溫破歷史極值。東北中北部及內蒙古東部、新疆北部日最低氣溫低達-30~-40℃,,甘肅肅北、河北圍場、赤城、青海烏蘭和四川眉山等站的日最低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三是降溫幅度大。7次冷空氣過程降溫幅度普遍達6~12℃,。

四是低溫持續時間長。東北地區日最低氣溫低于-20℃,日數偏多(8.4天),為近12年最多;華北地區日最低氣溫低于-10℃,日數偏多(3.8天),為近27年最多。

五是雨雪多,濕冷特征明顯。全國平均降水量(29.0毫米)較常年同期(14.9毫米)偏多近1倍,雨雪日數明顯偏多。

異常的寒冷也使得冬季疾病增加。醫院接診的鼻、咽喉、腸道、氣管、支氣管等炎癥,急性或復發性哮喘等疾病病人增多。據報道,目前生病住院的病人比原來多了近50%。

在這個冬春季節,最高發的疾病是感染等疾病,除了常規的一些發燒、咳嗽等常見癥狀以外,最多見的疾病是肺炎、支氣管炎。引起這燈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天氣寒冷、氣溫低下,加上一些人的抵抗力比較低,因此很容易受感染。

寒冷的天氣,難免讓人們對“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疑問。不是都在說氣候變暖了么,怎么會這么冷。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有人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就意味著氣候總是暖的、熱的,實際上,全球變暖是指全球的年平均氣溫趨勢是增高的,但這種升高并不是今年比去年高、去年比前年高,還是會有一定波動的。而且,全球氣候變暖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是變暖的,有的地方甚至可能是變冷的。

雖然最近幾年全球變暖的速度似乎在下降,沒有以前那么快了,但從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監測結果來看,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并沒有改變。前不久,卡塔爾多哈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召開前,世界氣象組織了去年前10個月全球氣候報告。報告稱,前10個月的數據顯示,2012年的溫度很可能仍在高溫年份之列,在有氣溫記錄的1850年以來,相同時間段內名列第9。

中國的氣候變暖趨勢和全球基本一致。雖然從2008年開始,我國冬季偏冷,告別了“暖冬”,但從全年平均氣溫看,仍然比較高。

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 2011年,全國平均氣溫為9.3℃,比常年平均值偏高0.5℃,是1997年以來連續第15個氣溫偏高年份。2010年,全國平均溫度為9.5℃,比常年平均值高0.7℃,排在1961年以來第十位。2012年我國的平均氣溫為9.4℃,接近1980~2010年三十年平均值(我們說的常年值)9.6℃,但比1971~2000年三十年平均值高0.2℃。

全球變暖是一個事實。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高溫、低溫、暴雪、干旱、強降水都會出現。例如,去年1月底到2月中旬極寒天氣影響歐亞大陸,3月到5月美國大陸和歐洲出現眾多的高溫紀錄,我國云南和四川西南部在冬春兩季經歷了嚴重的干旱。

隨著全球變暖,原來的氣候規律打破了,氣候變得比較異常,偏離平均態越來越遠,震動越來越大,導致極端天氣越來越多了。天氣氣候不像原來只是小幅度的異常,就在平均值附近擺動,而是出現很多“怪天氣”,要么旱得很厲害,要么一下雨就下得很大,例如北京“7·21”特大暴雨。

氣候專家普遍認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一個重要原因是全球變暖后水循環的強度增加、大氣的持水能力增加。

其一,氣候變暖后,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氣溫都會增加,蒸發蒸騰量增加,大氣中水汽含量也會增加,從而增加了水循環的強度。

其二,全球氣候變暖會增加大氣的持水能力,也就是說,大氣中可容納的水分更多了。當溫度每升高1℃,大氣含水量可提高約7%。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水汽,大氣才能飽和,達到降水條件。如果達不到飽和狀態,大氣就會不斷地吞噬水分,并封存在大氣中,水汽不會以降水形式落下,這就使得氣候干燥的地方更不容易下雨,形成干旱。而一旦大氣的含水量達到飽和狀態,達到降水條件,就會發生降水。由于此前“吞噬”、“封存”的水汽太多,降水強度會因此加強,從而可能導致洪澇災害。

就今冬的寒冷天氣情況看,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北極海冰融化加劇,去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下降至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最低。北極海冰面積越小,越有利于極地冷氣團中心向南偏移,南下冷空氣活動就越頻繁,容易導致歐亞地區及我國冬季出現低溫嚴寒。此外,北極海冰縮減使得北極水域開闊,加之變暖致使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從而有利于更多的水汽向中高緯地區輸送,導致冬季我國、歐亞和北美地區容易出現強降雪天氣。北極海冰減小是導致今年冬季我國北方及中東部地區氣溫偏低的主要原因。

第8篇

1 溫室效應導致有全球氣候變暖

大氣層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氣體,可以讓陽光可見光透過,但對地球向宇宙釋放的紅外線起阻礙作用,并吸收轉化為熱量,使地球表面濕度升高。這種現象稱為溫室效應。形成溫室效應的氣體即為溫室氣體。溫室氣體以CO2為主,約占60%左右。溫室氣體濃度愈高,近地表的溫度就愈高。沒有溫室氣體,地球上的溫度就會降到很低。億萬年來,地球一直受益于溫室效應,因為溫室效應創造了一個適宜生物棲息的環境。

然而,人類活動使溫室效應日益加劇,以至于影響氣候。自工業革命以來,資源與能源大量消耗,特別是煤、石油、天然氣等古物然的燃燒所排放的大量CO2含量增加。據測算,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氣排放的CO2約為240億噸。甲烷等微量氣體也隨著人類的各種活動而升高。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結果,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經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萬年間,地球的平均溫度變化不超過2℃。聯合國機構還預測,由于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將增至700億噸,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1.5~4.5℃.

2 溫室效應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將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因為生命體無法承受這種快速相加的巨大變化。

2.1全球氣候變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全球性氣候變暖并不是一個新現象。過去的200萬年中,地球就經歷了10個暖、冷交替的循環。在暖期,兩極的冰帽融化,海平面比現今要高,物種分布向極地延伸,并遷移到高海拔地區。相反,在變新華通訊社過程中,冰帽擴大,海平面下降,物種向著赤道的方向和低海拔地區移動。無疑,許多物種會在這個反復變化的過程中走向滅絕,現存物種即是這些變化過程后生存下來的產物。物種能夠適應過去的變化,但它們能否適應由于人類活動而改變的未來氣候呢?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全球變暖經緯過去的自然波動要迅速得多,那么這種變化對于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2.1.1 對溫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由于氣溫持續升高,北溫帶和南溫帶氣候區將向兩極擴展。氣候的變化必然導致物種遷移。然而依據自然擴散的速度計,許多物種似乎不能以高的遷移速度跟上現今氣候的迅速變化。以北美東部落葉闊葉林的物種遷移率來比較即可了然。當最近的更新世的冰期過后,氣溫回升,樹木以每世界10~40千米速度的速度遷移回北美。而依照21世紀氣溫將升高1.5~4.5℃.的估計,樹木將向北遷移5000~10000千米。顯然要以自然狀態下數十倍的速度進行擴散是不可能的。況且,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生境片斷人只能使物種遷移率降低。所以,許多分布局限或擴散能力差的物種在遷移過程中無疑會走向滅絕。只有分布范圍廣泛,容易擴散的種類才能在新的生境中建立自己的群落。

2.1.2 對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熱帶雨林具有最大的物種多樣性。雖然全球溫度變化對熱帶的影響比對溫帶的影響要小得多。但是,氣候變暖將導致熱帶降雨量及降雨時間的變化,此外森林大火、颶風也將會變得頻繁。這些因素對物種組成、植物繁殖時間都將產生巨大影響,從而將改變熱帶雨林的結構組成。

2.1.3 對沿海濕地和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濕地和珊瑚礁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統,然而它們也會受到氣候變暖的威脅。溫度升高會使高山冰川融化和南極冰層收縮。在未來的50~100年中,海平面將升高0.2.~0.9米,甚至更高。海平面的升高會淹沒沿海地區的濕地群落。海平面的變化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許多生物種類來不及隨著海水上升遷移到適當的地域。特別是建筑在濕地地區的居住房、道路、防洪大壩等將成為物種遷移的直接障礙。

海平面升高對珊瑚礁種類有極大危害。因為珊瑚對海水的光照及水流組合有嚴格的要求。如果海水按預算的速度升高的話,那么即使生長最快的珊瑚也不能適應這種變化。此外海水溫度升高同樣會對珊瑚產生極大危害。由此將導致大量的珊瑚沉沒以致死亡。

2.1.4 對鳥類種群的影響 首先,氣候變暖將直接影響種鳥種群。鳥類學家認為由于氣溫升高,導致一系列惡劣氣候頻繁出現,將影響候鳥遷徙時間、遷徙路線、群落分布和組成。此外,氣候變化導致各種生態群落結構改變,將間接影響鳥類的種群。

2.2 溫室氣體直接影響生物種群變化 CO2是重要的溫室氣體,同時又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隨著大氣中CO2濃度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將上升。但不同植物具不同CO2飽和點。當CO2濃度超過飽和點時,即使再增高CO2濃度,光合強度也不會再增強。一般CO2飽和點較高的植物能夠適應大氣中CO2濃度的升高而快速生長,CO2飽和點低的植物則不能快速生長,甚至會發生CO2中毒現象,從而導致種群衰退。植物種群的變化必然導致植物食性昆蟲種群的變化。而植物種群和昆蟲種群中不可能預測的波動可能導致許多稀有物種的滅絕。

3 針對溫室效應的對策

毋庸置疑,溫室效應的惡化進程對生物多樣性,將構成強大沖擊。控制溫室效應,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是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課題。

3.1 控制CO2向大氣的排放量 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根本對策是全球參與控制CO2向大氣的排放量。為此,在國際上達成共識,即從政治上和技術上控制CO2的排放量。

首先采取法律手段,制定各種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各種政府和國際的規定,簽訂各種國際公約。如1992年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發展和環境大會的“氣候公約”,要求占全球CO2排放總量80%的發達國家到2000年將其CO2排放量降至1990年的水平。其次采用經濟手段,提高易排放CO2能源價格和對超標排放課稅等。

技術上,一是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開發可再生替代能源,例如大力開發無污染的可再生的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熱能、氫能等。三是大力發展核能。四是變革能源消耗模式。

3.2 采取措施吸收CO2 其中,搞好綠化是關鍵,再輔以人工措施。

3.2.1 通過植物吸收CO2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同化吸收CO2的過程。因為植物的基本生理過程之一是光合作用,因此保護原始森林,大規模植樹造林,培植草原,搞好城市綠化是減少大氣中CO2的重要手段。

3.2.2 人工吸收CO2 在一些工業過程中,用人工方法吸收CO2。例如日本學者提出在吸收劑中使用沸石對火山發電中排出的CO2做物理式吸收,或者使用胺化學溶劑進行化學吸收。

第9篇

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

氣候系統所有的能量基本來自太陽,所以太陽能量輸出的變化被認為是導致氣候變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說太陽輻射的變化是引起氣候系統變化的外因。引起太陽輻射變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軌道的變化(米蘭科維奇理論)。地球繞太陽軌道有三種規律性的變化,一是橢圓形地球軌道的偏心率(長軸與短軸之比)以10萬年的周期變化;二是地球自轉軸相對于地球軌道的傾角在21.6°~24.5°間變化,其周期為41 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陽的近日點時間的年變化,即近日點時間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轉變,其周期約為23 000年。另一個影響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發。火山爆發之后,向高空噴放出大量硫化物氣溶膠和塵埃,可以到達平流層高度,它們可以顯著地反射太陽輻射,從而使其下層大氣冷卻。

2.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

人類活動加劇了氣候系統變化的進程。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主要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如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等。溫室氣體指的是大氣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并重新發射輻射的一些氣體,如水蒸氣、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劑等。它們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于溫室截留太陽輻射,并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其中對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產生的增溫效應占所有溫室氣體總增溫效應的63%,且在大氣中的存留期很長,最長可達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關注。

二、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1.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隨著氣候變暖,將使大量冰川逐漸融化,自19世紀以來,全球范圍的山地冰川都幾乎發生了大規模的后退。美國NOAA衛星觀察到的雪蓋資料表明:1980年以來,全球的雪蓋面積減少了9%~13%。英國南極考察隊的科學家們通過衛星觀測發現,位于拉爾森冰架的一塊像牛津郡那么大(約2 900平方千米)的冰山已從南極大冰原分離,并逐漸涌向大海。再加上海水受熱膨脹等原因,導致全球海平面將呈上升趨勢,并且對沿海地帶造成嚴重影響。

2.可能導致干旱、暴雨、洪澇等災害事件增加

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氣溫升高后,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和中緯度大部分地區的降水將會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地區、半干旱地區則因蒸發增強變得更加干燥。此外,熱帶氣旋的強度和頻率將會明顯增加。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各種自然災害從未間斷:1991年的特大洪水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續干旱橫掃整個東部;1994年夏季華中出現曠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溫酷暑天氣,而華南與東北則出現嚴重的水患;1995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遼河平原又出現建國以來罕見的暴雨洪水。據中國氣象局公布的數字,僅1994年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的受災面積就達0.5億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 700億元。新世紀以來,各種極端天氣就沒有間斷過,特別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現冬天暴雪奇冷天氣,春季西南5省出現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災耕地面積達到1.11億畝,2 212萬人出現飲水困難,持續干旱近五個月,僅云南一省就損失170億元。

3.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調整

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全球氣候變暖對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產生了深刻影響,甚至對一些地區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不可逆轉的破壞。隨著氣候變化頻率和幅度的加大,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在數量上將有所增加,空間范圍也將擴大。

4.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會增加

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威脅人類,特別是熱帶、亞熱帶國家低收入人口的健康。全球氣候變暖,使得熱帶、亞熱帶地區炎熱天氣出現的頻率增加,從而加快或擾亂人體的新陳代謝。全球氣候變暖,還會改變某些疾病傳染媒介(如蚊子)的活動范圍,改變病原菌的滋生環境,從而影響人體健康。

綜上所述,全球氣候變暖將對人類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或許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更多的、令人擔憂的卻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如何趨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尋求適應或延緩氣候變化的對策,是擺在全人類面前一道嶄新的課題。

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反過來又影響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氣候變化與環境變化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饋的復雜過程。氣候異常與環境問題無國界,世界各國只有積極參與,全球采取步調一致的行動,正確處理好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才能夠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面對全球變暖的形勢,目前采取的對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減少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在技術上最切實可行的是廣泛植樹造林,加強綠化,停止濫伐森林,用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茖W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二是貯存功能。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陸地生態系統一半以上的碳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同時,木制品的儲碳能力也很強。據日本《木材工業》報道,全球木制品碳儲量每年約增加6 000萬噸。三是替代功能。據國際能源機構測算,用木結構代替鋼筋混凝土結構,單位能耗可從800降到100。由于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這些特殊功能,《京都議定書》規定了工業直接減排和森林間接減排兩條途徑。因此,應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綠化步伐,加快速豐林、碳匯林、能源林、珍貴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設。努力提高造林綠化質量,加強林木種子區劃和良種基地管理,抓好區域性、示范性林木種苗基地建設,全面提高良種壯苗使用率。增加混交林和鄉土樹種比重,注重封山育林,強化自然恢復。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森林防火。

2.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除了建設海岸防護堤壩等工程技術措施防止海水入侵外,還應有計劃地逐步改變當地農作物的種類和品種,增強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如日本北部就因為夏季過涼,過去并不種水稻,或者產量很低,但是由于培育出了抗寒抗逆品種,現在最北的北海道也能長水稻,產量很高。由于氣候變化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只要能及早預測出氣候變化趨勢,就能夠找到適應對策并順利實施。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porn精品国产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激情网五月天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99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 美女网站免费福利视频 | 一级毛片不收费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 国产精品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视频 | 国内偷拍免费视频 | 久久久蜜桃 | 97免费在线视频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 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 四虎精品在线 | 久碰久 |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视频97 |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有码 | 久久99热不卡精品免费观看 | 日本久久99 | 天堂69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 国内久久精品视频 | 日韩欧美中国a v | 久草视频免费播放 | 激情97 |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 美国性网站 | 超大乳首授乳一区二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五月天激情四射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区 | 福利入口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