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工業土地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2-10-16 11:03:0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工業土地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工業土地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土木工程 教學內容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TU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4-0079-03

我國土木工程建設有著飛快的進步,房地產產業和住宅的大發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網的迅猛興起,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實力。城市建設中的基坑開挖不僅越來越深,而且開挖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越發敏感;全國30多座城市已建或在建地鐵,大冶露天鐵礦開采的邊坡高度達到800多米,海底隧道、煤礦開采的深度最深達到1000多米。同時,近些年我國工程建設中事故頻發,如杭州風情大道地鐵基坑倒塌事故、上海蓮花河畔景苑7#樓傾倒事故、青島輸油管道爆炸事件。因此,我國對工程建設場地選址及場地內地質條件要求越來越高,水文與工程地質工作是土木工程建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礎工作。

1998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原來的結構、橋梁、道路、巖土、礦井建設、城鎮建設等8個專業合并為土木工程專業,成為一個寬口徑的大專業土木工程,具有內涵廣泛、支系眾多、科目復雜的特點,涵蓋領域極為廣泛,對學科全貌充分認識與把握,以期培養出的學生“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并有較強的科技運用、推廣、轉換能力”。[1] [2]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涵蓋工業與民用建筑、交通土建、地下工程、巖土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及國防工程等廣泛領域。[3] [4] [5]通過對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的學習,對剛進入大學的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學生以后從事土木工程相關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管理等領域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有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一、水文與地質專業對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資源開發和基礎建設在國民經濟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道路橋梁建設、煤礦資源調查等項目開展初期和建設過程中都必須對工程地質自然災害、水文與工程地質條件、不良地質現象及工程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進行評價和調查。資源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造成的水文與工程地質條件的惡化,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如采礦導致的地面沉降、人工開挖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尾礦庫對地下水的污染、水庫蓄水誘發區域性地震,特別是近年來由于經濟發展導致的全國大范圍的霧霾天氣。故此在各類地質環境評價、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地基基礎工程建設等過程中,不僅需要從業人員懂得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知識,而且會科學管理各種工程。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普遍不足。

水文與工程地質的畢業生,既有厚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寬廣的專業知識,又有較強的實踐技能,可在大型工礦企業、城市、城鎮從事給排水、地下水及區域環境評價等方面從事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也可在有關部門從事飛機場、港口、海岸帶海洋環境、鐵路、公路、隧道、水庫等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地質勘查工作。

二、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的特點

(一)涵蓋內容全面

本課程包括材料力學和結構概念、建筑工程類型及施工工藝、飛機場工程的選址及建設、地下工程類型及施工工藝、橋梁工程的類型及施工工藝、道路工程的選線及種類、鐵路工程、海口工程、給排水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中的災害等內容,其中不僅涉及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等力學內容,還涉及規劃、施工及監理方面的內容,因此學好這門課程,對于剛跨進高等學校大門的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的學生而言,理解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意義重大。

(二)發展變化快

土木工程雖然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其領域隨相關學科的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需要而不斷深化、不斷拓展。

(三)應用性廣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我國對能源需求越來越大,高層及超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建筑基礎形式多以樁基礎等深基礎為主,這不僅要求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畢業生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又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三、土木工程概論課程存在的不足

(一)教材內容的滯后

土木工程建設種類、規模發展日新月異,由于時效性,教材不可能及時反映土木工程的變化,已淘汰的施工工藝技術甚至還有可能在現有的教材中出現。

(二)課堂教學方式不豐富

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涉及的工程種類多、工程性很強。現代多媒體的運用相較于傳統的黑板教學而言,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在很短的時間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涉及高層建筑、橋梁、隧道等工程的施工工藝的流程、各種施工機械的操作過程,學生如不到工地現場則不能很好地掌握關鍵施工技術,這就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牢靠。

(三)教學素材收集難

由于土木工程涉及交通、土建、港口、海洋等方面,其覆蓋面相當廣泛,要收集各種工程的典型性素材有相當的難度。

四、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改革

(一)精選教學內容

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開拓學生土木工程的視野、培養學生土木工程的意識、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動力。因此在講課時可選擇生動宏偉的建設場景和案例,如上海中心基坑施工、廣州東塔基坑施工、三峽大壩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及世界各地的海底隧道工程等,以此來讓學生建立土木工程的整體和發展思維,從而提高他們學習后續課程的興趣和質量。同時,在教學中將學生帶到實際工程現場,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提前接觸生產實際,掌握一些現場施工的知識,為他們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堅實基礎。

(二)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

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各種如橋梁類型、隧道類型、飛機場形式等可以用靜態多媒體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來,以此提高學生對工程的直觀認識,加深學生的理論知識,以較少的教學時間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土木工程概論內容豐富多彩,為避免課程內容變得枯燥無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僅僅以靜態圖片的形式向學生講解土木工程的有關概念、理論,這樣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課間播放一些隧道施工、深基坑維護施工的教學短片,如人工挖孔樁、港珠澳大橋施工錄像、廣州東塔的施工動畫、管樁打入施工過程、雙排樁施工過程、錨桿支護施工過程、越江隧道施工動畫、邊坡加固施工過程。通過教學錄像的播放,讓學生掌握各種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法。

(三)穿插專題講座

為了讓學生了解土木工程的最新發展狀況,針對新近的一些深大基坑工程、橋梁工程及土木工程方面的試驗平臺做專題講座,如上海蓮花河畔景苑7#樓傾倒事故分析、上海中心深基坑支護工程、港珠澳大橋施工、國內外離心機試驗、動態空心圓柱剪切試驗等。隨著城鎮化的進展,近年來淮南新建了一批深基坑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在教學過程中,邀請現場技術人員到課堂上來給學生做講座,如進行過“攪拌樁維護施工”、“地下連續墻施工”、“拉森板樁維護施工”、“地下空間施工”、“打入樁施工”等專題講座。專題講座不僅充實了教學內容、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引導學生從事土木工程的就業方向。

(四)知名人物及實驗平臺介紹

為增加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學生對國內外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認識及針對部分學生今后考研的情況,教師在講解到各種土木工程時,可穿插些相關的歷史人物、當代知名學者及國內的一些重點實驗室的介紹。如講到橋梁工程時,可講一講茅以升事跡、盧溝橋事件、國內外知名高校橋梁工程專業的知名學者及同濟大學的橋梁結構抗風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講到地下工程時,可介紹同濟大學巖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離心機試驗機、動態空心圓柱剪切儀;講到鐵路工程時,可介紹一下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同濟大學的道路與交通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講建筑工程時,可說一說建筑大師貝聿銘的杰出成就等;講到土木工程災害時,可介紹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

(五)新近知名土木工程建筑介紹

國內外的知名建筑發展日新月異,現有的教材很難跟上其發展變化。因此,在講授土木工程概論時,應介紹國內外最新的土木工程建設進展,以增加本課程的時效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講土木工程材料時,可穿插裝修材料的最新發展狀況;講高層建筑時,可介紹國內正在建設的摩天大廈,如上海中心大廈;講橋梁工程時,可穿插東海大橋、杭州灣大橋的建設情況;講高鐵建設工程時,可結合京福高鐵來講;講水利工程時,可以介紹一下我國西南地區正在建設的水電站,如向家壩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以及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三江”水電基地。通過講解一些知名重大工程建設的情況,可以拉近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學生與土木工程之間的距離,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

(六)授課教師的優選與培養

土木工程概論涉及現有的各種工程,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具有寬廣的知識面,而且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此要選具有豐富科研經歷的教師授課本門課程。近年來,由于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和高校教師數量的不足,尤其是有一批青年教師缺乏實踐經驗,致使土木工程概論的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因此,不僅要求有經驗的教師對年輕教師進行傳、幫、帶,鼓勵年輕教師參與相關研究課題中,而且為了掌握土木工程的最新進展,年輕教師要經常參加國內外的相關學術會議,在寒暑假期間,盡量去工地實習、鍛煉,掌握現場施工的細節,不斷更新土木工程概論的教學內容。

五、結論

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可起到幾點作用:1.提高學生學習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的興趣、效率,激發了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學生將來從事土木工程建設的熱情。2.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的重要性,加深理解水文工程地質對各類工程的影響,以及各類工程與水文工程地質間的相互作用與關系。3.提高了學生在土木工程建設中,保護水文與工程地質環境的自覺性,能夠讓學生認識并分析不良水文與工程地質條件,并能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處理措施。

[ 注 釋 ]

[1] 傅光耀.關于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工程方向教學改革的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1(1):25-26.

[2] 王清標,初明祥,胡永強.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論》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75-77.

[3] 王琰,周戒.對現代土木工程專業教育的幾點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3(3):12-14.

第2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from different field have researched and payed attention to soaring price of city land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market. The price of city land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This paper inducts and summer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rice of city land in China hoping that it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management of land price.

關鍵詞: 城市土地價格;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Key words: the price of land in city;influencing factors;overview of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8-0269-02

0 引言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學者們對城市土地價格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范圍相當廣泛,并且不斷深入。不同學者對土地價格認識的分歧,實際上源于對土地價值的理解角度不同,代表性的研究有:任克強,田樹柏(1994)[1]認為城市土地價格是土地租金的構成。王蔚(1996)[2]認為土地價格是土地需求和土地供給的均衡。呂康娟等(2002)[3]分析得出土地價格的本質是供求關系影響下的土地的某種產權價格。

劉洪彬(2007)[4]總結了建國以來我國城市土地價格的形成過程,認為我國城市土地價格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土地價格,城市土地所有權由國家高度壟斷,土地價格實質上是土地的使用權價格[5]。

1 城市土地價格影響因素研究現狀

對城市土地價格影響因素的研究是土地價格研究中的重點之一,已有的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1 定性研究方面 國內學者對城市地價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論述,主要有楊繼瑞(1994)[6]、潘永強(1998)[7]、陳程飛(2006)[8]、王雙超(2010)[9]等。最近幾年代表性的研究有:龍專方、李月娥(2006)[10]從經濟發展狀況、銀行利率、物價水平、儲蓄、消費、投資水平、居民收入水平、購買力幾個方面分析了經濟因素對城市土地價格的影響。胡志奇(2007)[11]改進了阿蘭索城市地租分布模型,探討適應我國城市地價分析的競標租金函數形態,認為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會使得城市土地用途分布上的表現由單個城市的單核同心圓模型轉變為連片城市的多核同心圓相互作用的模型,對地價上漲具有推動作用。王軍(2007)[12]從宏觀調控角度分析了土地宏觀調控政策、金融貨幣政策以及稅收政策因素對土地價格的影響。另外還有姜增偉(2009)[13]和王春芝,仲少云(2009)[14],分析了影響商業用地地價的因素。

由此可以得出,有關土地價格影響因素的定性研究主要是描述性論證分析,未來的研究不應該局限于此,要借鑒參考西方城市經濟學的研究經驗,引入適當的經濟學模型深入研究。

1.2 定量研究方面

1.2.1 對城市的單獨研究 周剛華(2004)[15]以杭州和紹興的居住用地和商務用地為例,采用線性函數形式分別建立了對應的特征價格模型,并對兩個城市同一用途土地價格的不同影響因素進行了比較分析。同樣使用特征價格模型進行研究的還有劉洪彬(2007)[4]和祖明(2008)[16]。李信儒,馬超群(2009)[17]運用數學模型分析了地價與容積率之間是非線性關系,并且以長沙市二級商業用地為樣本,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這一關系。金文廣(2008)[18]和劉輝(2010)[19]分別以呼和浩特市和上海市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不同轄區、不同利用類型的土地價格進行了分類研究。于文標,杜燕,宋玉麗(2010)[20]使用灰色相關分析法對北京市2002年到2006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土地成交價增長一方面是由真實的市場供需狀況決定的,另一方面源于開放商競買土地時對未來房價的心理預期。

1.2.2 對區域及全國城市的研究 唐焱(2006)探討了區域經濟一體化下江蘇省13個地級市土地價格的影響因素,為研究城市間相互作用及區域性城市土地市場對城市地價的影響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張娟鋒,賈生華(2009)[21]基于衍生需求模型研究浙江省29個城市間住宅土地價格的差異,結果顯示城市房地產業從業人數、城市房地產投資額、人均持有流動資產水平、城市人口結構是導致浙江省城市間住宅土地價格差異的主要因素。鐘帥(2011)[22]利用全國35個大中城市2000-2007年的面板數據,采用雙對數函數形式建立模型,驗證了長期內城市土地價格與城市人口規模、城鎮居民人均儲蓄余額、房地產開發水平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肖更生,李貞玉(2008)[23]通過相關性分析和構建彈性回歸模型,對我國城市工業地價影響因素及力度進行了計量分析,得出區位因素及政府行為因素與工業地價的相關性較強。

1.2.3 其他 徐憶梅,葉春明(2008)[24]、仇曉輝,余萬軍(2010)[25]在分析影響地價因素及其構成的基礎上,應用層次分析方法(AHP)確定出對地價影響較大的因素,為土地價格的合理制定和科學管理提供了參考依據。

由此可以看出,對城市土地價格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方法比較多,主要有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相關分析法和特征價格模型法,并且研究內容不僅僅局限于單一城市、某一用途的土地,還發展到研究城市間、不同用途土地的價格差異及影響因素。其中,特征價格模型法是國內外學者研究城市土地價格微觀因素時使用的較為廣泛的一種方法。但是,特征價格模型需要建立在大量市場交易數據的基礎上,這種方法適用于土地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地區。我國自2004年8月31日后實行的經營性用地土地出讓招拍掛制度促進了土地市場發展的同時,也為特征價格模型實證研究提供了應用基礎。雖然特征價格模型在房地產市場上的應用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并且回歸方法除了參數回歸之外還運用了非參數回歸和半參數回歸,但是其在土地市場上的研究相對來說還比較少,未來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內容上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另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學者們在土地價格這一指標的選取上并不完全相同,研究中用到的有成交價、地價指數和基準地價等,探究其原因,除了研究的需要外,也與我國土地價格復雜的城市土地價格體系有關。

目前,在土地價格相關研究方面的一個新趨勢是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研究地價空間結構與分布特征,如吳澤洪(2006)[26]從技術角度論述了將GIS技術應用于建立土地價格評估系統的設計理念和方法。羅罡輝,吳次芳,鄭娟爾(2007)[27]認為宗地面積的大小對住宅地價影響巨大,提出了使用地理加權回歸模型(GWR)結合GIS方法研究土地面積大小對地價影響的空間變化,可以比特征價格模型更靈敏地反映地價空間關系。

2 總結及未來研究的方向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對土地價格問題的研究涉及多個方面,并取得了一定進展,本文主要總結了土地價格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在這一領域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如對一級和二級市場價格的區分研究、商業和工業用地價格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引入空間特征考慮后出現的空間自相關問題等。

今后對城市土地價格影響因素的研究,理論和實踐上都應該注意聯系我國具體國情和土地市場的實際情況,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論和方法。應該針對我國城市土地市場價格的形成機制進行深入分析,形成完整統一的理論體系,以指導實際工作。同時注意與其他學科結合,借鑒城市經濟學和地理學相關的研究方法,對土地價格影響因素進行綜合性、系統性的研究,為城市規劃和土地市場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任克東,田樹柏.試論城市土地價格的幾個理論問題.現代城市研究,1994,04.

[2]王蔚.從土地價格的形成看土地價格的評估.中國房地產,1996,12,總第192期.

[3]呂康娟,張莉,關柯.論土地價格.建筑管理現代化,2002,2.

[4]劉洪彬.影響城市土地價格的微觀因素分析――以江蘇省南京市為例.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唐焱.我國城市土地價格的特點及其研究趨勢探析.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03).

[6]楊繼瑞.影響城市地價的因素體系探析.城市規劃匯刊,1994,5.

[7]潘永強.影響土地價格的因素分析.當代經濟研究,1998年增刊.

[8]陳程飛,江崢,梁國團,陸衛星,馮嫻慧.城市土地價格的影響因素.山東建材,2006,4.

[9]王雙超.鄭州市土地價格預測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河南大學,2010.

[10]龍專方,李月娥.試論經濟對城市土地價格的影響.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總第34期.

[11]胡志奇.發達地區城市化對于土地價格上漲的經濟學分析.科技咨詢導報,2007,30.

[12]王軍.淺析影響土地價格的三大政策性因素.中國建設信息,2007,24.

[13]姜增偉.商業地產價格影響因素分析.商業環境,2009,5.

[14]王春芝,仲少云.區位因素對商業用地地價的影響――以煙臺市為例.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6,(02).

[15]周剛華.城市土地價格的微觀影響因素及其實證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04.

[16]祖明.基于特征價格模型的城市住宅土地價格影響因素分析.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

[17]李信儒,馬超群.容積率對城鎮土地價格的影響.系統工程,2009年1月,第27卷第1期,總第181期.

[18]金文廣.城市土地利用與土地價格影響因素分析,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農業大學,2008.

[19]劉輝.上海市土地價格及其影響因子分析.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0.

[20]于文標,杜燕,宋玉麗.影響土地交易價格因素的灰色分析財經界(學術版),2010,03.

[21]張娟鋒,賈生華.城市間住宅土地價格差異的決定因素――基于衍生需求模型的實證研究.經濟與管理,2009,01.

[22]鐘帥.城市土地價格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全國35個大中城市的面板數據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第3期,總第113期.

[23]肖更生,李貞玉.我國城市工業地價影響因素及力度的計量分析.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01).

[24]徐憶梅,葉春明.層次分析法在地價影響因素分析中的應用.安徽農業科學,2008,09.

[25]仇曉輝,余萬軍.基于AHP方法的土地價格影響因素分析.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第25期,總第99期.

第3篇

[關鍵詞]旅游;土地利用變化;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1-162-02

近十幾年來,我國旅游發展突飛猛進,不僅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日顯重要,而且在許多省、市、縣成為當地的龍頭產業、支相產業和新的經濟增民點。作為旅游的客體――旅游資源是旅游經濟活動得以開展的基礎,是激發旅游動機的吸引物,是旅游供給的重要內容。在比較利益的驅動下,景區建設日益提到的各級政府和經濟主體的議程。在各種類型的景區中,鄉村地區自然生態景區是激發旅游者產生的主導資源之一,也是激發人類旅游的最早、最持久的資源。

一、國內研究進展

國內關于旅游與土地利用研究才剛剛起步,主要發端與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實踐中存在的旅游發展與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土地利用規劃的矛盾。為了解決旅游設施用地與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的保護與發展,旅游用地被作為一個問題提出與研究。目前有關碩士、博士論文數據庫中能查到的最早的關于旅游與土地利用的文獻為1988年,截止2007年,中國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涉及到旅游用地相關問題的論文達50余篇,碩士論文占絕大部分,博士論文不到10篇,充分反映了我國尚未對旅游與土地利用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從已發表的所以相關碩博論文和期刊可以看出,我國對旅游用地的研究起步較晚。就研究案例來看,主要集中在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度假區的用地研究方面,所占比例達50%以上,其他類型的旅游用地研究較少。就研究內容來說,主要集中在規劃設計方面,所占比例為30%左右,其他內容較少。而把旅游資源開發作為影響土地利用的驅動力的研究還不是很多。涉及旅游資源開發和土地利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評價、旅游度假區的研究、旅游用地管理和持續利用、景觀房地產、旅游與地價的關系、旅游用地的分區和結構,引景空間的研究、復墾與旅游。等方面。其中代表性成果有左冰、梁棟棟、陸林、吳必虎、李江敏、席婭、張鳳英等人的研究論文。

左冰(2004)《土地利用變化的旅游驅動力研究》,該文從土地資源利用方式、形態及其價值變化剖析了旅游作為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機制,并根據區域旅游資源分布基礎和旅游需求類型,總結了旅游用地的空間分布形態;梁棟棟、陸林《古村落型旅游地土地利用的初步研究》、《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貧困地區旅游開發的土地利用》、《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土地利用分析》等,主要從旅游用地的特點、原則、土地利用結構發生的變化,指出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吳必虎等的《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空間分布及動力機制研究》、《旅游吸引物空間結構分析》、《中國城市周邊鄉村旅游地空間結構》、《區域旅游系統空間結構的模式與優化》、《北京環城游憩帶旅游地類型與空間結構特征》、《大城市環城游憩帶(ReBAM)研究》諸文,主要從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間結構進行了研究,指出了不同類型旅游地的空間分布規律。李江敏、張立明(2005)在《基于環城游憩帶建設的城郊土地利用研究》一文中則分析了環城游憩帶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和城郊土地發展利用現狀,指出了城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就環城游憩帶建設對土地利用的要求,以實現環城游憩帶建設與城郊土地利用兩者良性互動為目的,提出了新的發展背景下城郊土地永續利用的途徑。

二、國外研究進展

關于旅游資源開發與土地利用關系問題的研究,國外是于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1930年,美國學者麥克默里(McMurry)在《美國地理學者聯合會年刊》(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上發表了旅游地理學的開世之作――《游憩活動與土地利用的關系》一文,首次討論了土地利用與消遣娛樂的關系,明確指出旅游業是一種獨特的、重要的土地利用形式。從此,與旅游業發展相關聯的土地利用問題成為地理學者們關注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克羅森等人(Clowson etal,1960)研究了戶外娛樂休閑活動的分類方式,根據人們出游距離與休閑需求類型,確立了一種簡單的土地資源利用模式。后來,Hammes(1994)研究了旅游度假村的開發與土地市場的關系,明確指出,隨著旅游度假村的開發,當地的土地市場會受到影響而發生明顯變化,土地級差地租的空間格局也隨之變化。Wesley S.Roehl and Daniel R.Fesenmaier通過對美國旅游地土地利用改變與旅游地的居民態度進行研究,發現旅游地的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態度是消極的。Fache(1995)將北歐的度假村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同時根據設計思想不同,將度假村的空間模式劃分為三種不同類型。“土地多樣利用國際研究組”(ISGMUL,The 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 Multiple Use of land)的研究者們則描述了多目標鄉村土地利用規劃與旅游景觀設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D.Pearce(2001)從旅游交通的角度對旅游電車軌道的發展對土地利用的影響進行了研究。Fossen&Lafferty(2001)以夏威夷與昆士蘭作為對比案例來探討不同的土地管制方式對旅游發展的影響,并分析在旅游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土地利用政策所導致的土地利用結果。Mccarthy(2004)在探討馬耳他的歷史港口城市的旅游導向的濱水區開發時,發現歷史港口城市新的旅游導向的土地利用形式的出現帶來了自然、經濟與社會福利的變化。Yalc inKuvan(2005)以土耳其Antalya-Belek作為案例調查以旅游為目的森林的使用情況。發現林地的使用與轉化是旅游發展的重要內容。旅游發展在自然資源上的消極環境影響表現在土地利用的變化,土耳其迅速出現的大眾旅游,在沒有考慮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自然與文化資源的前提下,被地方政府積極鼓勵與支持,由此造成了森林區域的嚴重環境問題。

三、總結

第4篇

由中國高等院校房地產學者聯誼會、《經濟研究》編輯部和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聯合主辦的“2010年中國房地產學術研討會暨高校房地產學者聯誼會” 10月30-31號在浙江杭州召開。會議由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院長虞曉芬教授主持,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陳杰教授、《經濟研究》編輯部常務副主編鄭宏亮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張永岳教授分別代表主辦單位致辭。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研究員作了“中國貨幣信貸政策和房地產市場”主題報告,深入分析了貨幣政策變動趨勢與房地產市場的關系。清華大學水利土木學院副院長、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教授作了“住房價格統計指標體系與住房價格研究”主題報告,對我國住房價格統計中存在的問題作了探討,提出了改進方法。北京大學不動產鑒定中心主任馮長春教授作了“城市化與房地產”主題報告,圍繞城市化的內涵、趨勢,城市化與房地產發展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介紹了研究成果。同濟大學施建剛教授作了“以房價為核心的房地產市場分析”的主題報告,描述了住房價格“漲跌”的分析框架,并對住房價格走勢及其影響因素做了探討。浙江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賈生華教授作了“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動態與市場周期走勢”的主題演講,對當前宏觀調控中的“限購令”、“房產稅”等熱點問題做了分析。華中師范大學艾建國教授作了“對完善經濟適用房制度的思考”主題報告,對經濟適用房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作了總結,并提出政策建議。南京大學高波教授作了“關于房地產稅制改革的思考”的主題報告,對開征房產稅帶來的預期效果,實施難點做了分析。最后,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虞曉芬院長做了“公共租賃房若干問題研究”的主題報告,對公共租賃定位問題、建設管理問題、進入退出機制做了精彩演講。

本次大會共有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全國50余所高校、100多位學者集聚一堂,對提交的100多篇學術論文作了分組討論與交流。小組討論主題包括“房地產與宏觀經濟”、“房地產價格與波動”、“住房市場與住房保障”、“土地利用與土地管理”、“房地產金融”、“房地產開發與物業管理”、“房地產學科探討與其他”。在學術論文研討之外,大會還對房地產教育與教學問題進行了圓桌討論,圍繞“房地產投資與經營”、“房地產經濟學”、“房地產估價”等課題教學中的經驗、問題進行深入、熱烈交流。最后,經過論文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獲得一、二、三等獎的優秀論文,并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獎金。

第5篇

論文關鍵詞:生態足跡模型,碳足跡產值,碳足跡效率,對策,巖溶地區,貴州省

0前言

全球的氣候和溫室效應發生的變化已經嚴重地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發展低碳經濟是各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應對方式,而提高碳足跡效率是重要的環節。貴州巖溶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其碳效率動態變化如何,如何提高碳效率,減少其環境壓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該項研究從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碳足跡產值的歷史過程分析研究,把握巖溶地區碳足跡效率的變化規律,提出提高碳效率的對策,對貴州巖溶地區可持續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1.理論基礎簡述

1.1 生態足跡理論模型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簡稱EF) 分析法是加拿大生物經濟學家William Rees 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 于1992 年提出的一種用以衡量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物理方法[1]。生態足跡是衡量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生態系統所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指標項目管理論文,它是人類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的占用量。生態足跡的定義為“生產人們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消納這些人所產生的所有廢物所需要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總面積”[2]。生態足跡的單位是“全球性公頃”。一個單位的“全球性公頃”相當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產量的生產力空間[3]。也就是說,生態足跡主要用于計算在一定區域一定人口與經濟規模條件下, 維持資源消費和廢物消納所必須的生物生產面積。生態足跡可以分為資源生態足跡和能源生態足跡兩部分,前者指生產所消費資源而需要的生物生產土地的面積,包括耕地足跡、林地足跡、水域足跡、建筑用地足跡;后者指吸納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的生物生產土地的面積。生態足跡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評價自然資源消耗的方法[4]。

1.2 碳足跡與碳足跡效率

碳足跡的概念來源生態足跡;但是,對于“碳足跡”的準確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各國學者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認識[5]。Global Footprint Network(2007)碳足跡是生態足跡的一部分,可看作化石能源的生態足跡[6]。由此可見,碳足跡指的是生態足跡中的化石能源足跡;Grub & Ellis(2007)指出,碳足跡是指化石燃料燃燒時所釋放的CO2總量;另外,有的學者指出,碳足跡是排放的CO2以及其他溫室氣體轉化的CO2 等價物。自2001 年以來,國外一些學者陸續以生態足跡的方法對碳足跡進行研究,但國內對能源消費的專門研究還不多見[4]。總體來說,國外仍處于起步階段,而國內的碳足跡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5]。而關于化石能源足跡方面國內已有少數學者的研究。但是對西南巖溶地區的碳足跡研究還是空白。由于用能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源[7],本研究以生態足跡中的化石能源生態足跡作為碳足跡加以研究。

就碳足跡,也就是能源足跡而言,采用世界上單位化石燃料生產土地面積的平均發熱量為標準,將當地能源消費所消耗的熱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積[8]。也就是將化石能源消費轉化為吸收其燃燒后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所需的森林面積[9]。具體來說,是將各類能源的消費實物量轉化為標煤量,再將各類能源的標煤量轉化為相應的熱量,再通過熱量與CO2吸收率的比值計算出各類能源消費所占用的足跡。所以,用于CO2的林地面積,乘以均衡因子,就可以得到CO2用地生態足跡(碳足跡)。區域能源(碳足跡)生態足跡具體計算公式:

EF =ΣrjAj =Σrj ( Pj+Ij-Ej )(2)( j =1 ,2 ,3 ,4 ,5 ,6)

式中: EF為區域能源生態足跡(hm2 ) ; rj為均衡因子; Aj為各類土地的生態足跡。

人均能源生態足跡為:ef = EF/ N (3)

式中: ef 為人均能源生態足跡( hm2/人) ; N為總人口數[9] ; Pj為第j項消費項目的總生產量;Ij、Ej為第i項消費項目的進口和出口量。

由于貿易的影響項目管理論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態足跡可以跨越地區界限,所以需要進行貿易調整。貿易調整是考慮貿易對能源消費的影響而對當前的消費額進行調整,出口為負值,進口為正值。能源的貿易調整計算采用的計算方法如下:

Ni=Mi×(Hi/Gi)×Wi

式中,Wi為中國第i種商品貿易的凈價值量,Hi、Gi為中國該類商品的凈貿易的實物量和價值量,Mi為該類商品的能源密度,Ni為第i種商品的能源攜帶量[10]。

根據世界銀行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統計, 目前生態足跡效率的計算方法, 主要有生態足跡產值與生態足跡強度。能源生態足跡產值(Value of Energy footprint , VEF) 體現單位能源生態足跡產生的經濟價值, 定義為人均GDP 與人均能源生態足跡的比值。通過VEF 分析, 可將某一國家(區域) 經濟與能源、生態環境發展定量化處理, 探索其能源效益與發展趨勢。當VEF 較高時, 對分析區域的意義為: 經濟發展較良好; 單位土地面積產值較高;單位能源生態足跡創造的經濟價值較高等[9]。所以,碳足跡產值(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 VEF)計算公式:VCF=GDP/EF=gdp/cf

式中,VCF 為碳足跡產值;GDP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cf為人均碳足跡。

1.3 數據處理與說明

運用貴州省的歷年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各縣份的統計年鑒等。根據歷年的統計資料計算煤、石油、天然氣、電力和焦碳等幾種能源的足跡,計算時將能源消耗轉化為化石能源土地面積。本研究采用Wack-ernagel 等所確定的煤、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的全球平均土地產出率: 55GJ / hm2 、71GJ / hm2 、93GJ /hm2 、l000GJ / hm2 。

2.貴州巖溶地區碳生態足跡產值的動態變化分析

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計算結果見表1,由表1看,貴州巖溶地區1978-2009年的碳足跡產值呈逐年遞增趨勢(圖1),由1978年的0.1008萬元GDP/ hm2上升到2009年的0.2434萬元GDP/hm2,凈增加0.1326萬元GDP/ hm2,年平均凈增加0.0041萬元GDP/hm2。進一步分析認為,貴州巖溶地區1978-2009年的碳足跡產值可分為3個演化階段(圖1):1978-1987年為第一階段,碳足跡產值從0.1008萬元GDP/hm2增加到0.1296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009萬元GDP/hm2,屬效率平緩增長階段;1988-2002年為第二階段,碳足跡產值從0.1585萬元GDP/hm2到0.4786萬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10萬元GDP/hm2,是第一階段增長量的11倍,屬碳足跡產值的過渡階段;2005-2009年為第三階段,碳足跡產值從0.4332萬元GDP/hm2增加到0.845萬元GDP/hm2項目管理論文,年平均增長約0.0129元GDP/hm2,是第二階段增長量的1.3倍,第三階段屬于碳足跡產值的快速增長階段。

上述的研究結果, 它說明貴州巖溶地區碳效率逐年提高,充分表明了32年間貴州巖溶地區能源的利用向著高效利用的方向發展,逐步由粗放型經濟轉向集約型經濟發展;也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表1 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的動態變化(單位: 萬元GDP/hm2)

Tab.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arst area

年份

碳足跡產值

年份

碳足跡產值

1978

0.1008

1995

0.2736

1979

0.1016

1996

0.3305

1980

0.1039

1997

0.3293

1981

0.1097

1998

0.3251

1982

0.1167

1999

0.3533

1983

0.1201

2000

0.3922

1984

0.128

2001

0.414

1985

0.1295

2002

0.4562

1986

0.1299

2003

0.4152

1987

0.1296

2004

0.4283

1988

0.1585

2005

0.4786

1989

0.1506

2006

0.4332

1990

0.1607

2007

0.6017

1991

0.1595

2008

0.7281

1992

0.1736

2009

0.8457

1993

0.2213

1994

0.2434

平均值

0.2888

Fig.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srst area

3.貴州巖溶地區與全國的碳足跡產值的比較分析

將貴州巖溶地區的碳足跡產值與全國的進行動態比較研究,其中全國的碳足跡產值主要來鄒艷芬[9]的研究成果, 其余的通過相關計算得出。1978-2009年,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一直低于全國(見圖2),多年平均碳足跡產值為0.2888萬元GDP/hm2,年平均增長率為23%,而全國多年平均碳足跡產值為0.6947萬元GDP/hm2,年平均增長率為56%。可見,貴州巖溶地區多年平均的碳足跡產值只有全國的2/5,增長比較緩慢。與全國差距在1978-2006年之間逐年加大,差距從1978的0.0012萬元GDP/hm2上升到2006年的1.1368萬元GDP/hm2,年平均增加量0.0355萬元GDP/hm2,2006年達峰值后,差距呈現減少趨勢,到2009年降為1.0743萬元/hm2 。可見,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效率比較低,提高比較緩慢。

Fig.2 Comparison of value corban footprintbetween GuiZhou karst area with that in China

4.提高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效率的對策

根據上述研究表明:在研究時段,貴州巖溶地區的碳生態效率呈遞增趨勢;但是,與全國相比,一直低于全國項目管理論文,并且差距比較大。如果繼續保持此勢頭,與全國的差距還將繼續拉大。然而,貴州巖溶地區本身的生態環境就十分脆弱,而碳足跡效率較低,嚴重地制約貴州巖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提高貴州巖溶地區的碳生態效率?特別提出如下對策。

4.1建立節能型的社會經濟消費體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

從研究結果表明,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比較低。貴州巖溶地區除了生產性能源消費外,生活性能源消費2005年占總消耗能源的15.6%[11]。生活排放碳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所以,提高貴州碳足跡效率,必須從社會和經濟系統的各方面進行,需要建立有完善的生活和產業節能、節約資源型、低碳型和低污染型等環境友好型的消費體系,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活生態化。同時,必須有制度的保證,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強有力的管理體系。

4.2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改變資源型和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模式,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

貴州長期以來,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業一直是我省的支柱產業,2003 年度我省電力、燃氣等生產和供應、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采礦業所創造的工業總產值占到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約62 %[12]。由于高能耗的產業比重大,到2005年生產性能源消耗占總消耗的84%,能源消費仍以工業為主, 工業能源消費占比達到67.7 %[11]。所以,應該積極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改變資源型和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模式,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向高效益和低碳的產業方向發展。

4.3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水電等的比例,發展新型的低碳能源

貴州能源消費品主要為原煤、電力和天然氣,2005年分別占49.60 %、35.30 %、1.20 %[11],而電力主要來自火力發電。然而項目管理論文,貴州水能資源總蘊藏量1874.5萬KW,居于全國第六位。可開發水能資源1324.95萬千瓦,居全國第七位[13]。按單位面積占有量計, 擁有106KW/平方千米, 是我國平均水平的1.5倍, 居第三位。貴州水能可開發量1683萬KW, 占全國可開發總量的4.4%[11]。目前開發程度不高,開發潛力很大,應該充分挖掘自身的水力資源潛力,發展水電。所以,應該調整能源結構,積極開發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等資源開發和利用,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等)比重,加大水電等的比例份額。

4.4 采用新的節能技術和低碳產品,并且加強碳回收

積極開發引進和推廣低碳產品,在工業企業內部推行清潔生產。例如用能耗低、污染輕、經濟效益高的先進工藝設備替代高能耗、重污染、經濟效益低的工藝設備。加強低碳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改進企業的生產工藝,用“綠色”生產工藝重組,最終達到治根。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同時,在接納吸收東部地區所轉移來的企業時,應該把環境利益放在首位,保證低碳性。

參考文獻

[1]陳中景、徐中民、程國棟等,中國西北地區的生態足跡[J],冰川凍土,2001,23(2):164-169.

[2]陳東景、李培英,基于生態足跡和人文發展指數的可持續發展評價——以我國海洋漁業資源利用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6(5):96-102.

[3]溫曉霞、魏俊、楊改河,陜西省生態足跡動態評價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0):55-59.

[4]李智,鞠美庭,劉偉,邵超峰,中國1996年~2005年能源生態足跡與效率動態測度與分析,資源科學,2007,29(6):54-60。

[5]王微,林劍藝,崔勝輝,吝濤,碳足跡分析方法研究綜述[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33(7):71-78.

[6]GFN. Eco logical Footprint Glossary [R].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Oakland,CA,USA,2007.

[8]李來龍,福建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舉措[J],能源與環境,2010(2):23-24.

[9]王亭娜,董平,陸玉麒,南京市生態足跡實證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6(3):12-14.

[10]鄒艷芬,中國能源生態足跡效率估計[J],中國礦業,2009,18(8):57-64.

[11]趙先貴,高利峰,馬彩虹等,中國生態足跡的動態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149-152.

[12]韋艷,貴州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初探[J],理論與當代,2007(5):22-24.

第6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9-209-04

土地資源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無疑是一種十分稀缺且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實現“中國夢”必需的物質基礎。隨著我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經濟發展與各種形式用地需求增加,土地的剛性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突顯,尤其是與農業生產與生態建設之間的矛盾將會更加激烈。如何在工業化、新型城市化進程中,切實保護好土地資源,大力促進集約節約用地,走出一條建設占地少、土地利用效率高、符合各地實際情況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湖南建設“兩型社會”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視角下的土地集約節約研究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基于我省是人口密集的區域,又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如何實現城市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是我省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問題;第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是新型城市的重要內容,其實質是深化對新型城市化概念和內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新型城市化實施質量;第三,通過對湖南省土地集約利用的經濟研究,為“兩型社會”在新型城市化的實施效果和未來發展方向和改進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特色提供依據。

本文以湖南省新化縣為例,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新化縣的土地集約利用情況進行分析與評價,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土地集約利用的建議。

一、新化縣概況及土地集約現狀

(一)新化縣概況

新化縣位于湖南省婁底市西部,總面積364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1.69%,占婁底市面積的43.94%。新化縣境內多為山丘盆地,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開發礦產主要包括煤、硅、鎢、砷、石墨、錫、鉛、鋅、銅、銻、鎂、黃金、高嶺土和石灰石等,素有“湘中寶地”之稱。

在經濟發展方面,新化縣的經濟高度依賴能源及相關配套產業,工業體系已初步形成機械、電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紙、竹木加工等10大工業支柱。在農業發展方面,作為特色產品的茶葉、烤煙、中藥材等,已建成了“基地+農戶”的生產格局。

(二)新化縣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根據2015年8月份新化縣國土資源局的土地變更調查報告,截止2015年8月全縣共有國有土地22691.76公頃(34.04萬畝),集體土地339301.82公頃(508.95萬畝)(具體見表1)。

在土地利用方面,新化縣根據《土地調查條例》和國土資源部、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統一部署,制定了本縣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新化縣的地理特征和非農建設用地的現狀與特點,新化縣在統籌城鄉建設用地的原則下,對非農建設用地按照“一心”“一軸”“三線”戰略進行布局調整。

二、對新化縣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的設立與評價方法的選取

評價指標的設立應從影響新化縣土地集約利用的相關因素中找出有關對應的指標,我們可以借鑒國土資源部頒布的《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規程》來進行初步評價。在評價中,其關鍵問題是如何確定各因素權重值,我們采用層次分析法來開展土地集約利用度進行評價。

(二)運用層次分析法設定評價指標權重

1.建立層次模型。

2.求積法計算,特征向量和特征方根。

(1)正規化后的判斷矩陣為:

0.569 0.429 0.524 0.702 0.3600.080 0.061 0.035 0.036 0.1200.112 0.184 0.105 0.059 0.2000.186 0.306 0.315 0.178 0.2800.062 0.020 0.021 0.025 0.040

(2)按行相加得:

J=1

W1=0.569+0.429+0.524+0.702+0.360=2.584

W2=0.080+0.061+0.035+0.036+0.120=0.332

W3=0.112+0.184+0.105+0.059+0.200=0.66

W4=0.186+0.306+0.315+0.178+0.280=1.265

W5=0.062+0.020+0.021+0.025+0.040=0.168

(3)將向量W=〔2.584, 0.332, 0.66,1.265, 0.168)T正規化,得

EW=2.584+0.332+0.66+1.265+0.168=5.01

J=1

W1=2.584/5.01=0.515

W2=0.332/5.01=0.066

W3=0.66/5.01=0.132

W4=l.265/.015=0.253

W5=0.168/5.01=0.034

求得特征向量W=〔0.515,0.066,0.132,0.253,0.034〕

(4)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姿max

AW= 1 7 5 3 91/7 1 1/3 1/5 31/5 3 1 1/3 51/3 5 3 1 71/9 1/9 1/5 1/7 1 0.5150.0660.1320.2530.034

(AW)1=1×0.515+7×0.066+5×0.132+3×0.253+9×0.034=2.702

(AW)2=1/7×0.515+1×0,066+1/3×0.132+1/5×0.253+3×0.034=0.337

(AW)3=1/5×0.515+3×0.066+1×0.132+1/3×0.253+5×0.034=0.687

(AW)4=1/3×0.515+5×0.066+3×0.132+1×0.253+7×0.034=1.389

(AW)5=1/9×0.515+1/3×0.066+1/5×0.132+1/7×0.253+1×0.034=0.175

?姿MAX=(AW)1=2.702+0.337+0.687+1.389+0.175

Nxwi 5×0.515 5×0.066 5×0.132 5×0.253 5×0.034

=1.049+1.021+1.041+1.098+1.029=5.238

(5)一致性檢驗結果

CI=?姿max-n=5.238-5=0.238=0.060

n-l 5-1 4

CR=■=■=0.053

CR=0.01 排序合理。

同時我們采取與以上同相的方法,經過一致性相關檢驗,分別得出該縣商業用地、工業用地集約利用度的各因素權重值。該縣這三類用地集約度權重值分別如表3,表4、表5。

(三)對新化縣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

依據該縣土地利用呈帶狀分布特點及相應建設特征,我們經選定、劃定的各用途樣本片區的實際數值,經調查統計,計算分析得出如表7、表8。

(四)對新化縣土地集約利用總體評價

通過以上分析與評價,我們看到新化縣在土地集約利用方面,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工業用地集約度水平差異較大。中部工業園區最優,指標值為97.2,北部園區指標值為75.45,南部產業區指標值為75.43,北部與南部有較多的有待盤活的工業用地,這兩個區域都有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總體上講,該縣土地利用布局和結構不盡合理。該縣在城市發展布局過程中,城市建設用地各用途之間缺乏統籌規劃,沒有形成和發揮輻射力、吸引力較強的商業中心的帶動功能,商業布局呈現分散、零亂局面,不利于第三產業的集約發展。

3.在工業經濟發展方面,過于側重于建設新的經濟開發區,而忽略了原有城市土地及設施的再利用和改造升級,使得原有存量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時,原有城區由于投入不足,城市功能沒有提升,經濟效益與居住功能低下。雖然梅苑經濟開發區發展較快,但與城市整體發展不協調,影響整體城市形象,且造成土地使用的不節約、集約。

三、對新化縣土地集約利用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實施城市土地置換力度,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率

城市土地置換是在滿足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的基礎上,根據城市將來經濟發展和空間格局規劃,以城市本身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對城市土地利用機制的轉變和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的不斷調整,逐步轉變城市土地功能,改善投資環境和城市生活環境,更新城市空間布局,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從而實現城市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和限定城市邊界的手段。

通過這樣的土地置換方式,調整對城市的土地利用強度和布局,從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通過同一城市不同級別土地利用的效益劃分,降低城市土地閑置率,加強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作用,實現城市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

新化縣城區很大部分的土地被傳統的工業企業所占據,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一方面,這些工業企業土地使用數量巨大,但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傳統型的生產企業從事的生產活動產生了大量的污染。傳統型的工業企業地理位置優勢明顯,但對土地優勢利用明顯不足,同時在生產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負外部性現象,土地綜合利用效益大大降低。因此,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率,增強土地效益,調整土地結構,挖掘深層潛力尤為重要。如何對新化縣城市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突出城區土地位置優勢,提升企業生產效率,政府部門采用行政干預和經濟杠桿相結合的方式,加快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新興優勢產業而進一步發展,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大量土地。通過土地結構調整,可以促進土地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減少土地浪費,從而提升土地集約化水平。

(二)要完善并嚴格執行土地使用制度

要加強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首先要加強立法,完善法律法規。依法創新土地管理模式,根據城市建設發展的現狀,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轉政策,增強土地與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集體建設用地在土地流轉中的交易價值,減少土地閑置和低效利用;加強土地執法力度,設定專門的國土資源公安執法人員,讓國土違法和浪費行為得到應有的遏制;要構建一套完善的激勵體系,對那些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個人和部門進行獎勵,通過資金和土地指標這兩個內容的獎勵來組成鮮明的獎懲措施,從而讓集約利用土地工作能夠快速步入正軌。

(三)加大城區建成區土地監察力度,盤活區內閑置土地

新化縣的土地利用的現狀主要是低度和粗放利用,@種低效的利用方式讓新化縣的土地利用出現了嚴重的浪費,所以對全縣的土地利用狀況進行調查顯得非常有必要。利用土地監察和清理等方式將這些浪費的以及閑置的土地盤活。對于那些已經停滯且投入大量資金的項目來說,政府在審核同類項目時可以將這些項目考慮進來,將資金投入到這些半截子工程上,這樣不僅節約資源,而且還能夠縮短建設周期,加快形成產能,從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重點推進耕地保護

1.加大對耕地保護力度。讓耕地保護指標全面納入到縣鎮村的考核體制中去;認真落實耕地保護目標,真正做到“占一補一”,通過占補平衡來最大限度的節省耕地資源,從而為今后的土地利用奠定基礎;加強土地整治工作,在積極的工作中讓百萬畝低產土地得到應有的整治,最終實現耕地數量和質量雙重提高的目標;要對各種違法違規用地實施零容忍。

2.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首先做好土地利用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讓土地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能夠深入村組;組織人員對區域內的農村土地利用狀況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然后在調研的基礎之上根據實際來制定農村宅基地管理工作計劃。其次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村鎮建設規劃這兩個規劃的要求出發,以空心村改造、中心村合并等方式來實現舊村改造的整體目標,同時還要引導村民的住宅向城鎮集中;對農村宅基地的審批程序進行完善,對宅基地的申報和審批程序進行公開;要強化動態巡查的制度,對違法占地行為進行及時有效的查處,如果出現了非法占地建宅的情況一律嚴查。第三,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用地管理。對申請條件進行極其嚴格的審查,對土地利用的審批程序進行嚴格規范,保證新農村建設用地能夠依法使用;認真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閑置宅基地處置工作,推動舊村改造的步伐,做好村內空閑地利用的工作。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新化縣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使得土地資源非常緊張,通過層次分析法建立相關模型,對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通過層次模型中的求積法計算特征向量和特征根,經過一致性檢驗,分別得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集約度各因素權重值。包括居住功能區集約度權重值、商業功能區集約度權重值、工業功能區集約度權重值,之后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依據呈帶狀分布特點及建設特征,經選定、劃定的各用途樣本片區的實際數值經調查計算分析,得出目前新化縣域土地集約節約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即在城鎮中,工礦用地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對于區域內的土地利用相對不合理;區域內的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而且在這個基礎上還無限制擴大城市,隨意進行開發區建設,使得過多的優質土地被占用。新化縣正處在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而且也是工業化極其重要的時期,所以從保護耕地的角度出發,我們必須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推行集約和節約用地。這不僅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需要,也是經濟轉型效果的表現。

【基金項目:本文是湖南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湖南縣域城市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研究》(12YBB199)的課題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戴均良,高曉路,杜守帥.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擴張和土地利用控制[J].地理研究,2010

[2] 張遠索,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鄉土地市場統籌構建[[J].中國土地科學,2013

[3] 孫平軍,丁四保.中國城鎮建設用地投入效益研究「J].干旱區地理,2013

[4] 王克忠,周澤紅.論新型城市化道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5] 馬曉河,胡擁軍.中國城市化的若干重大問題與未來總體戰略構思[J].農業經濟問題,2010

[6] 李園.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7] 王玉靜.周口市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研究.華東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2

[8] ⑶蹇.新型城市化視角下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9] 陳遞寧.西安高新區建設用地供應效率分析及優化配置研究.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1

(作者單位: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059)

第7篇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

 

梁山縣現有農業人口64.7萬,17.4萬農戶,80.3萬畝耕地。農民人均耕地1.24畝,戶均耕地4.6畝,戶均地塊4.4塊,經營規模小且分散。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加速的態勢,目前,已有70多個村在近2 萬畝耕地開展了小規模、短期的流轉。

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市場機制和有效的管理機構,土地流轉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土地流轉不規范。當事人雙方以口頭承諾的方式執行,雙方不簽訂書面合同,不到發包方備案,不進行登記等。

二是隨意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在加快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招商引資的進程中,各地程度不同地出現了亂租、濫占耕地,肆意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的行為和現象等。

三是違背平等協商、自愿、有償的原則,強迫農戶流轉土地。論文格式。個別地方以土地規模經營為借口,以所謂“反租倒包”、“以賃帶租”等花樣,強行“租用”農戶承包地,在流轉過程中與民爭利;或者隨意調整承包地,剝奪占用農戶土地;在基本農田里植樹造林等。

土地是農業發展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農村土地制度完善與否,土地流轉機制是否適應現代經濟的市場化發展,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遵循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膽的試驗、實踐、嘗試,及時總結成功經驗,逐步示范推開。搞活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客觀趨勢,是適應當前農業市場化、國際化的必然要求。農村土地流轉是規模經營的基礎,農村土地流轉搞活了,土地進行良性流轉,土地規模經營才可能得以實現。

結合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嘗試與調查,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農村土地流轉必須保持農業用地性質不變。土地是極其寶貴的資源,我國人多地少,耕地面積極其有限,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因此,對于流轉后的土地,必須用于農業生產,決不能挪作它用,否則就有違土地流轉的初衷目的和本質要求。

二是必須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農村土地流轉必須執行國家法規政策,依法簽定合同;農村土地流轉必須堅持自愿。不論采用哪種流轉形式,都應該尊重農民的選擇和意愿。農村土地流轉必須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市場價值規律,堅持有償流轉,實行必要的、雙方協商而定的合理經濟補償。

三是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積極穩妥”的原則。土地流轉是農村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此必須根據客觀條件“量體裁衣”,不能盲目進行、拔苗助長,否則勢必事與愿違,帶來不良后果。

四是加強土地流轉制度建設,促進農村土地機制創新。

1、完善制度,促進土地流轉。完善制度,對農村土地流轉加以規范,使土地流轉有序進行,從而達到集約利用、規模經營的目的。制定完善土地流轉的政策法規,確保土地流轉規范、有序的進行。

2、大力培養農村土地市場,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土地流轉機制。首先,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權轉讓機制,并通過市場機制形成合理的土地轉讓價格。第二、培育和發展各種類型的為土地流轉提供服務的中介組織。建立土地使用權的市場化流動制度是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必然趨勢,而完善中介服務組織是土地市場化的關鍵。第三,建立調節機制,防止土地使用權過于集中,以調節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壟斷和不公平現象。農村土地市場的發育,可加強土地轉讓的公平性和競爭性,實現有序管理。

3、有效發揮政府和村集體的職能。市場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的特點,尤其是農村的土地市場還很落后。因此,一是政府要對土地流轉有宏觀上的調控。完善產權登記制度,建立科學的農地資產評估體系,合理評價農村土地價值,逐漸形成城鄉地政一體化的管理。二是要建立約束政府行為過度干預的機制。準確定位政府在推進土地流轉中的角色,監控土地供需總量的動態平衡,而不是運用行政手段去調整土地資源,與民爭利。論文格式。三是加強宣傳力度,增加農民對有關法規和政策的了解,使土地流轉由自發逐步轉向自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群眾是土地流轉的主體。因此,要抓好土地流轉,必須“以人為本”,千方百計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4、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第一,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限。論文格式。因此,應切實加快鄉鎮城市化進程,依靠科技進步,積極主動地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使農業剩余勞動力得以合理轉移。第二,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形式的多元化。我國農村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發展不平衡,廣大農民在實踐中創造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模式不盡相同。采取靈活多樣的各種可行性方式,更能合理配置土地資源。

5、加強體制機制創新,為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首先,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的同時,要建立多層次的農村保障體系。目前,我國廣大農民仍然把土地作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作為獲取收入的主要來源。如缺乏或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增強農民離開土地的安全感和適應市場風險的能力,農村土地市場發育的進程也將嚴重受阻.因而,必須建立多層次的農村保障體系,包括農村計劃生育保險、生產風險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以及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會保險功能,為土地轉出者解決后顧之憂。

綜上所述,通過法律、生產經營、流轉形式、社保體系等方面的不斷完善,并依靠社會運轉體系多個環節加以配合,土地流轉定會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逐步適應現代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發展要求。

第8篇

征稿欄目

1.前沿聚焦:發表農業、林業、環保、食品業、旅游業、資源產業學科前沿、生產實踐前沿問題的觀察性、前瞻性論文。

2.工作研究:發表農業、林業、環保、食品業、旅游業、自然資源產業等有關科研、管理、推廣工作中的總結性論文或調查報告;行業和區域社會、經濟、科技、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方法和經驗性論文。

3.資源•產業:刊登農業、林業、土地、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及礦產資源規劃、開發、利用保護;相關產業經營、創新與發展的論文。

4.環境•安全:刊登生態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保護與治理有關各學科及其交叉學科的論文;以及森林安全、作物安全、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環境安全、人居安全方面的論文。

5.經濟•管理:刊登生態經濟、農業經濟、林業經濟、旅游經濟、綠色食品經濟、資源經濟、環境經濟各學科及其交叉學科的有關論文;行業管理、企業管理、科技管理、管理工程、管理咨詢、管理控制等方面的論文。

6.生態•旅游:刊登綠色生態、生態工程、生態控制;生態旅游、旅游規劃、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建設的論文。

7.園林•園藝:刊登園林設計、風景園林、園林工程、園林技術;花木園藝、果蔬園藝、育種栽培方面的論文。

8.動物•畜牧:刊登動物科學、動物保護、畜牧科技方面的論文。

9.農林•植保:刊登植物保護、植樹造林、森林工程、土壤肥料等方面的論文。

10.建筑•材料:刊登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施工,綠色材料工藝、材料分析、材料加工方面的論文。

11.能源•技術:刊登節能技術、清潔能源技術、替代能源技術、太陽能、生物能源等方面的論文。

12.食品•加工:刊登綠色食品工業生產、質量控制、儲運流通方面的論文;農產品加工、林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綠色加工技術等方面的論文。

征稿對象

歡迎全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廣大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碩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員等積極賜稿!

稿件要求

1.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具有理論性、科學性、實用性。

2.文稿內容格式包括: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作者簡介等。

3.論文篇幅一般以3000-6000字為宜,參考文獻不少于6條。

4.來稿文責自負,嚴禁抄襲和一稿多投。

5.編輯部在收到稿件后5日內回復,全部稿件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一個月內沒有收到用稿通知則請與本刊編輯部聯系確認。

6.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E-mail、郵編等信息,以便本刊編輯聯系有關事宜。

7.投稿方式:來稿請通過電子郵件附件發送或通過郵局投寄,并請注明:投稿《綠色大世界•綠色科技》。

聯系方式

編輯部地址: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中建大廈1804號郵編:430074

E-mail:

網站地址:Http:∥

第9篇

論文關鍵詞:縣級財政,支農投入

 

農業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決定了政府必須對農業予以支持與保護,財政對農業投入是建設現代農業、強化農業基礎的迫切需要,財政投入對農業的發展具有長期深遠影響。本文立足圍繞赤壁市財政支農投入現狀,著眼于全市財政支農投入規模和結構的現實分析,就建立完善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提高支農投入的資金使用效率進行相關分析與思考。

一、對赤壁市財政支農投入規模的基本判斷

我們可以通過財政支農投入比例的縱向變化以及與周邊相關縣(市、區)的橫向比較,來判斷赤壁市財政支農投入規模的情況。

1、從縱向比較,赤壁市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總量呈上升之勢。近些年,赤壁市財政部門努力加大支農力度,農村面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農民人均收入逐年遞增。“九五”、“十五”時期以及2008年、2009年至今,全市財政支農投入呈增長之勢。預算內財政支農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從“九五”期間的5.3%增加到2010年的10.7%,農投入絕對值從“九五”期間的924萬元增加到2010年18026萬元,支農投入增長率從2008年的12.4%提高到2010年度的24.1%。所以,從“九五”、“十五”和2008年至2010年預算內財政支農投入占財政總支出比重與預算內支農支出比上年的增長率兩個指標來看,赤壁市的財政支農投入處于逐年遞增的態勢。

2、從橫向與其他周邊縣(市、區)比,赤壁市預算內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偏小。我們選擇了周邊具有較強可比性的咸安、崇陽、通城、通山四縣(市、區),進行了支農投入規模的橫向比較。以2007~2010年四年為例,這四年赤壁市預算內支農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0.2%、10.4%、10.6%和11.5%農業論文農業論文農業論文,而四縣(市、區)平均比重達到了12.2%、12.5%、12.2%和12.8%。由此可見,赤壁市預算內支農投入的規模偏小。

3、從財政支農投入傾斜指數判斷,赤壁市農業仍處在貢獻地位。財政支農投入傾斜指數=(財政支農投入/財政總支出)/(農業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財政支農投入和農業產值貢獻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財政支農投入傾斜指數越高,說明農業獲得的財政投入支持越大。傾斜指數為1,表明農業獲得了與農業產值地位平等的財政支持度。根據上述公式計算,赤壁市2006~2010年五年財政支農投入傾斜指數分別為0.53、0.57、0.63、0.64和0.69。財政支農投入傾斜指數呈逐年上升的變化,首先表明了政府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在進一步加強,其次表明了赤壁市的農業經濟還沒有獲得與其在國民經濟中貢獻相等的地位,仍處在貢獻地位,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任務還任重而道遠。

通過對赤壁市支農投入規模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以及近幾年的財政支農投入傾斜指數變化,表明赤壁市的財政支農投入規模和投入能力處在一個穩步上升的階段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核心期刊目錄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過渡,赤壁市財政對農業的扶持由原來單一的農業發展項目拓展到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因此,盡管赤壁市財政對農業的投入絕對規模有所擴大,但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支農投入能力的有限性與新農村發展的巨大需要之間還存在較大缺口,在財政支農投入規模逐步提升的基礎上,如何提高財政支農投入資金的結構效率,提升財政支農支出和農業生產發展的密切度,是我們建立完善現代財政支農投入機制的關鍵所在。

二、赤壁市財政支農投入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赤壁市財政對“三農”投入的總量增長迅速,但市本級財政支農投入結構仍不盡合理。

1、農口系統事業費支出比例偏高。農林水利氣象事業基本支出,主要是維持農口事業單位的“吃飯”問題。從赤壁市近幾年財政農口事業費支出比例的變化看,盡管財政支出中農口單位基本支出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各年度農口單位基本支出仍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如2009年、2010年財政支出中的農口單位基本支出占農口部門預算總支出的比例分別達到了51%和48%,過高的農口單位基本支出,對農業生產的直接作用甚小。

2、農村基礎建設投入不平衡。從赤壁市近幾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實際看,對農村的基礎建設投入都占財政支農支出的較大比例,如2008年對農村的基礎建設投入達6530萬元,占財政支農項目總支出的65%;2009年投入農村基礎建設投入6791萬元,占財政支農項目總支出的57%;2010年投入7280萬元,占財政支農項目總支出的67%。但這些支出中用于大中型的帶有社會性的水利、交通等全社會普遍受益的項目投入比重較大,而對一些農民直接受益農業論文農業論文農業論文,可以真正用于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關系農業和農村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項目,如動植物防疫設施建設、農業品種改良、農田水利以及節水灌溉等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所占比重較小,缺乏足夠的投入保障。

3、農業科技、農民教育培訓投入較低。農業科技投入是農業投入的重要

摘要內容。據統計,農村教育投入每增加1元,就可以使農業產值增加8.43元。當前赤壁市對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力度也明顯不夠,2009年這塊投入只占財政支農總投入的0.65%。

三、赤壁市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赤壁市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按照農業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并重的原則,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統籌兼顧、合理配置,不斷優化財政支農投入的規模結構,確保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穩定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目標的有效實現。

1、加大投入,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一是確保預算內支農資金穩步增長。堅決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切實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個高于”和“三個主要”的要求,進一步調整財政分配政策,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將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三農”傾斜,努力增加預算內支農資金,確保預算內支農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長。二是廣辟途徑,拓寬財政支農資金的籌資渠道。在加大財政預算內對“三農”投入力度的同時,不斷開拓新的穩定的支農資金籌措渠道,努力做到支農投入多渠道,資金來源多源化。一是加大政府性基金籌集力度。加強水利資金、土地開發資金、水資源費等預算外資金的征收管理。二是確保土地出讓金的支農支出。列入土地開發成本的耕地開墾費、補充耕地成本回收款、農業土地開發出讓金地方財政留成部分和省返回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用于支農支出;從安排給經濟開發區、中心鎮、城市防洪工程、工業功能區及鄉鎮的土地出讓凈收益中提取8%用于全市新農村建設;大幅提高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凈收入用于支農支出的比例;耕地占用稅征收標準提高后,新增地方財政留成部分用于支農支出。三是積極爭取上級資金。進一步充實和完善農業項目庫,以優勢項目爭取省、咸寧市財政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以及其他各項支農專項資金上對全市新農村建設的支持。

2、科學安排,合理調整財政支農投入結構。合理配置農業投入,正確處理好生產性與非生產性投入的比例、產業之間的投入比例、長期投入和短期投入的比例關系,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是制定完善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各項補貼政策。積極改進補貼方式,加大對農業生產環節的補貼,增強農產品政策性補貼轉作直接補貼資本的能力,提高財政支農投入與農業生產的聯系密度。要把農產品政策性補貼一部分轉投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科技上去,進一步擴大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的范圍和規模農業論文農業論文農業論文,增強農業生產能力。在補貼對象和補貼重點的選擇上,目前除重點補貼糧食生產者外,還需注重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支持建立農業災害保障機制。二是適當穩步減少農業事業費支出。在現有財政支農投入水平下,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進一步壓縮財政支出存量中的一般性支出,根據各個農口單位的實際情況,努力創新體制機制,開源節流,騰出財力用于增加“三農”投入。三是加大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力度。合理調整農、林、水等投入比例,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占本級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30%以上。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工程,重點支持與農業生產、農民增收關系密切的中低產田改造、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配套機械、鄉村道路、山間林道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四是增加農業科研和推廣、質量安全和檢驗檢測、農產品流通設施、農民培訓等方面的投入。科技投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持續動力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核心期刊目錄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及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財政對農業科技三項費用的投入比例要提到財政支農投入總額的2%以上;加大對種子工程、動植物保護體系建設的投入,加快品種引進和改良;加大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的投入,提高農業社會化、信息化服務水平;加大對農產品認證體系、檢驗檢測體系、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的投入,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積極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的農民教育和科技培訓班,不斷提高農民素質。

3、形成合力,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引導作用。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市、鄉鎮(辦、場)兩級政府要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發揮農業財政支持和導向功能,進一步建立農業投入的激勵機制。積極探索“民辦公助”方式,采取“以獎代補”、“以獎”、“先建后補”等多種形式,鼓勵農民投資,政府適當補助,引導農民自愿籌資、投工投勞。要逐步建立信貸風險抵御機制和加大財政貼息力度,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放。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app下载 | 欧美a在线观看 | 第四色奇米影视 | 亚洲人人精品 | 蜜臀在线免费观看 | 四虎影视精品 | 欧美日视频 | 久久国产高清字幕中文 | 一级免费 | 四虎精品影视 |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 色伊人国产高清在线 | 理论片在线观看视频 | 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不卡无毒影院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国产精品免费播放 | 四虎成人免费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 男人天堂成人 | 狠狠一区 |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 国产视频亚洲 | 五月婷婷深爱 | 黄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色久天| 成人短视频在线在线观看 | 久久只有这才是精品99 |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久久久99精品 | 国内网友自拍视频 |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 男人天堂伊人 | 97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人成午夜免电影观看 | 欧美高清正版在线 |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亚洲 | 中国产一级毛片 | 日韩视频第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