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博弈理論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16 16:37:4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博弈理論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博弈理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保險市場,逆向選擇,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合作博弈

一、保險市場參與者的一般假設

設定保險市場中的參與人有保險客戶、保險公司、其他相關金融機構和政府監督管理機構,并且這些參與者都是理性的,他們會在某種約束下追求最優化的理性決策。

二、保險市場中各方參與者之間的博弈

(一)保險政策與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保險業有了長足發展,保險行業政策也在不斷改進。通過不斷完善保險市場準入機制,新的市場主體在我國保險市場上相繼產生,2006年就有9家新的保險公司進入市場開展業務,保險公司總數已達98家,其中包括41家外資公司,由此引入了更多的競爭。

促進競爭的產業政策,本意是通過增強保險業競爭迫使保險公司提高效率、優化結構,從而降低成本,促進行業發展,而保險業作為我國金融三大支柱之一,雖近年發展迅速,但目前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起步較晚、基礎較差,地區差異大,總體規模小,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低,功能和作用發揮不充分。因此,我國政府又勢必對保險公司的產品推出與資金運作進行嚴格的管制。同時,為了維護金融安全,我國采取保險、銀行、證券分業經營的制度安排,客觀上限制了保險業在產品、渠道和組織結構等多方面的創新空間。保險公司出于對成本和風險的理性控制,多采取模仿式競爭策略,從而導致保險公司產品的設計、功能、服務、渠道,甚至公司的組織架構都基本一致。這種競爭模式在產業內的經營效率差異較大時,有助于實現成本與品質的雙贏,但隨著同質化傾向加劇,效率差異逐漸縮小,公司實現市場份額擴張的努力必然導致成本的增加或采取非正當競爭手段,形成耗戰局面,陷入囚徒困境,違背了相關政策的本意,造成我國保險政策與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我國保險業合理有效的競爭機制建設勢在必行。

(二)保險公司與保險客戶之間的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的參與各方利益始終是對立的,偏好通常不一致,即一方的得益必定是另一方的損失,博弈雙方的損益總和為零。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保險業的發展也存在著地域差別。以廣東、上海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地區,市場供給主體多,需求量較大,競爭也相對激烈;而中西部地區,保險需求量小,保險意識淡薄,其保險業發展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我國保險業地區發展失衡導致保險資源的分配不均,在發達地區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尷尬境地,企業在競爭中奮力廝殺使保險中間銷售渠道和保險客戶處于零和博弈的優勢地位。伴隨著中間渠道和客戶博弈收益的上升,保險公司的收益空間也在激烈的競爭中縮水。而在中西部地區,雖然蘊涵著更為廣闊的市場潛力,潛在保險需求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但潛在需求向現實需求的轉化要受到社會保險意識的制約。這些地區保險意識的淡漠和保險需求的單一,直接導致了保險總體需求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又制約了保險業的創新,不利于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拓展。預期市場空間與現實市場容量的強烈反差在產品同質化條件下,又會加劇保險公司之間的銷售成本競爭,形成公司與渠道客戶之間的低效博弈,而保險公司則因未能開源又無法節流而顯著處于零和博弈的劣勢。保險市場的培育和開拓亟待加強。

(三)保險公司之間的常和博弈

常和博弈的參與各方的利益總和始終為一常數,各參與方的利益關系也是對立的競爭關系,一方的得益也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蛋糕”。

若將潛在市場與現有市場視為有機整體,保險公司對市場份額的爭奪便是典型的常和博弈。目前,我國保險業中競爭的焦點莫過于市場占有率的競爭,而包括潛在市場在內的整個社會需求對于保險行業而言則是一個常量,因競爭而形成的保險客戶流動和劃分,或不同公司、不同險種覆蓋市場的差異,只能是一種常和博弈的結果,即此消彼長的狀況。在產業內高度同質化的條件下,如此往復,必然趨向單純的價格戰或不正當競爭等惡性競爭。

從提高社會總體效用來看,需要減弱這種博弈的效應。對政府來說,保險產業政策不僅要關注保險業市場、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與建設,還必須從整體金融業改革與發展的高度著眼,圍繞創新和激勵兩方面來開展,按照促進競爭、創造需求等原則,一方面致力于推動包括保險業在內的整個金融行業的競爭與創新機制的形成,另一方面則應從改善競爭條件入手,推行制度創新以促進保險創新,乃至金融創新;對保險公司而言,不應僅著眼于掙搶“蛋糕”的份額,而應建立做大“蛋糕”的市場培育機制和創新機制。

三、大金融下的合作博弈

當博弈的參與各方出于共同目的,協調一致尋求利潤最大化時,便會呈現出合作模式的博弈狀態。

(一)混業的機遇與挑戰

銀行、證券和保險混業經營已成為當今世界金融企業做大做強的主流趨勢。混業的制度安排能夠從總體上增強金融業的競爭性與競爭力,拓展創新空間,激發創新動力,從而形成多功能、個性化的金融產品。隨著我國金融混業經營政策的開啟,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將面臨著重新洗牌,銀行借助其雄厚資本以及大規模的網絡、客戶資源,將大舉進軍基金、保險、證券等行業;保險業也將借機進入銀行、證券和基金等領域。

對于保險業而言,進入證券和基金管理領域的意義重大,不僅可以產生穩定、可觀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投資創新能力,打造公司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公司投資管理水平,從而大大提高公司的市場形象和品牌價值。而發展銀行業務,則能讓保險公司各業務線更好地匹配,并產生協同效益。《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的出臺給保險業的發展創造了很大空間,外資公司也有很多機會,這些因素必將帶動中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銀保合作領域,銀行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很多表層合作將走向深化,銀保合作應逐漸擴大到保險、資金結算、資產托管及客戶資源共享等多層次領域,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我國保險業在把握進入其他金融行業機遇的同時,也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來自銀行系保險和外資保險業這些新人競爭者的挑戰。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包括股份制商業銀行一旦成立保險公司,其網點布局、客戶資源、資本金規模等優勢將十分突出。隨著極具競爭力的替代品和新人競爭者的出現,將對保險業,尤其是小型保險公司造成沖擊,加速優勝劣汰。較之以往我國保險業內的國內同業競爭,這種國際混業競爭將更有利于創新激勵機制和有效競爭機制的形成,促進保險業的良性發展。

(二)戰略聯盟與兼并重組

大金融下的博弈客觀上要求保險業改變以往傳統的競爭方式,通過戰略聯盟和兼并重組實現金融業的合作博弈。

2004年12月11日,中國保險業結束了入世過渡期,率先在金融領域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這標志著我國保險業進入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進程日益加快,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但我國保險業在開放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正經受著激烈競爭的考驗。一是保險公司發展的問題。國有保險公司改革還不到位,公司治理還不完善,一些改革措施還沒有落實到基層機構;我國保險公司的產品結構不夠合理,保險產品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壽險保障型產品發展相對緩慢,一些險種(如醫療保險和農村保險)的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二是保險公司的風險問題。化解老保單利差損的任務仍然比較重,個別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急需解決,同時在業務發展中也不斷暴露出一些新的風險。另外,保險行業的誠信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也對保險行業構成了一定的風險。三是保險公司的集中度問題。與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保險公司規模小、集中度低,總資產與國際上的大保險公司相去甚遠。由于集中度不夠,保險公司化解風險的能力較欠缺。

因此,我國保險業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博弈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分化。一部分可能會成為高水平的專業公司,但這種情況由于難度較大,占比不會太多;一部分會相互聯合,組成保險聯盟,如壽險和非壽險的聯盟、保險公司與資產管理公司的聯盟以及保險公司與再保險公司的聯盟等等;另一部分則會被大的保險集團兼并,成為該集團公司的一個子公司。

保險業內的戰略聯盟及兼并重組的博弈不僅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降低企業成本和交易費用,提高保險公司利潤水平,增強抗風險能力,使市場承保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憑借各自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上獨特和豐富的資源,產生巨大的互補價值和協同效應,同時,在外資進入的情況下,能夠與外資保險機構共同競爭,從而使企業處于有利地位。其次,可以緩解市場壓力。并購可減少競爭對手,提高市場份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之下,兼并重組是改善產品結構、實現產品結構優化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進入一個新的地區和跨行業經營的重要手段。保險業內的戰略聯盟及兼并重組還有利于實現服務多樣化、滿足客戶需求。

(三)大金融政策的啟動和協調機制

我國保險業在服務社會的同時,融入大金融的步伐明顯加快。2006年6月頒布的《若干意見》首次強調:支持具備條件的保險公司通過重組、并購等方式,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保險控股(集團)公司,穩步推進保險公司綜合經營試點,并探索保險業與銀行業、證券業在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的合作,以提供多元化、綜合性的金融保險服務。2006年10月,中國保監會《關于保險機構投資商業銀行股權的通知》,允許保險機構投資未上市商業銀行股權,將持有銀行股權5%~10%及10%以上的劃為重大投資類別。從此,保險業對于銀行業的資本滲透,可由單純意義上的財務投資,升級為買銀行或兼并銀行之類的重大戰略投資。

第2篇

關鍵詞 博弈理論 圖書館員的特征 圖書館員排班 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分類號 G251.6

Use Game Theory to Solve Library Staff Scheduling Problem

He Haizhao, Xu Ying

Abstract This paper designs the variable-sum gam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brarian. In this model librarians are simply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one need work time, another need impartiality. Based on the game theory, it will form four kinds of game’s income. The overall revenue and two sides benefit will be the largest in the 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 when both requirements are satisfied.

Keywords Game theory. Characteristic of librarian. Librarian scheduling. 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

圖書館員在圖書館開放時輪流上班,會因館員上班時間段不同有較大差異。這種差異的公平合理性是影響圖書館員們工作行為與工作績效的重要因素,因為節假日與晚上是所有圖書館員的非意愿上班時段。據調查,現代圖書館的工作環境與內容已具備良好的吸引力,但許多有才華能力、熱愛閱讀、樂于奉獻與交流的人不愿意成為圖書館員,并不僅僅因為圖書館工作枯燥單調、為他人做嫁衣等,工作時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實際工作中,館員的排班時間表由該組織的領導做決定,組織領導對組織內成員存在親疏關系,會直接影響組織員工的工作行為與工作績效[1]。本文試應用博弈理論解決館員的排班問題,消除組織領導對組織成員親疏關系在排班中產生的影響,從而保持團隊凝聚力。

1 研究背景

通過文獻調查,發現其他需排班的行業如機場、醫院、火車站等對排班問題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唯有圖書館行業對館員的排班問題鮮見研究成果,僅有魏紅翠的《基于排隊論方法的圖書館人員排班問題的優化模型》一文研究了圖書館員排班問題[2]。該文將圖書館員的排班問題用排隊理論進行闡述研究,分為讀者需求第一及圖書館員時間意愿需求第一兩種排隊模型,發現圖書館員的排班問題處于兩難境地。追求讀者需求第一而又考慮館員的需求,一直為管理者的理想值,因為館員的工作狀態決定服務質量。圖書館員時間意愿需求第一模型是非讀者至上型,這種模式與圖書館發展規律相違背,演化的結果是讀者疏離圖書館,這與筆者工作中觀察到的現象相符。本文試圖在排班過程中根據館員客觀存在競爭的事實,用博弈理論科學地闡釋館員的排班問題,以促使館員從競爭動機演化成合作動機,主動適應圖書館職業要求特性,使所有館員的個人時間與工作時間達到平衡、個人時間與他人時間達到平衡,不因組織領導個人因素而影響服務質量。

博弈論又常稱為對策論,是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理方法。個人、隊組或組織,在確定的環境條件與規則下,可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中選擇最佳方案并加以實施,最終取得相應收益的過程。博弈問題分為以下幾種情況,詳見圖1。

根據博弈中各博弈方得益之和,常將博弈問題分為三類: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和變和博弈。變和博弈的結果是博弈方總體效益大小的區別,即博弈方之間可以通過相互配合獲得更大的各博弈方總體利益[3]。本文建立的博弈模型即變和博弈,整體收益值還能體現是否有利于工作。

圖1 博弈問題分類圖(按博弈過程分類)

2 基于博弈理論的排班問題

調查數據顯示,高校圖書館中女性館員約占69.7%,公共圖書館約為64.1%[4]。女性館員有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心思細膩、小氣、容易嫉妒、愛攀比等。工作一方面給予她們金錢收益,另一方面給予她們心理收益,即工作的滿意度[5]。排班問題中一般不考慮金錢收益問題。為了簡化博弈論模型,各博弈方的收益以女性館員的工作滿意度來衡量。公平度與滿意度成正相關關系,自身感覺越公平,滿意度就越高[6]。由于圖書館的開放服務特性,存在館員上班時間段不一樣,同一崗位不同時間段工作量不一樣的客觀現實,館員認為自身在工作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多源自上班時間段的安排。為了消除上述情況帶來的負面作用,圖書館界一直采取倡導職業精神,建立圖書館文化,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等方法加以解決[7]。筆者試利用博弈理論,通過制定規則,消除人為競爭因素,讓館員由同質競爭走向合作,客觀上實現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雙贏。

本文建立的博弈模型中,認為館員們是完全理性人,他們以個體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且有準確判斷選擇能力,也不會“犯錯誤”。實際工作中,圖書館員們的年齡、家庭環境、學歷、職業追求、個人能力、性格、身體狀況等方面的客觀差異,使她們對上班時間的需求不一樣。根據廣西科技大學圖書館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中多年的排班工作經驗,排班時館員可以分成兩種類型區別對待。一種館員對上班時間有剛性需求,如孩子年齡小,孩子面臨升學,愛人工作時間不固定,家里老人身體不好需要照顧等情況引發的客觀性需求;一種館員為公平性剛性需求,她們在意工作安排的公平性,如在非意愿時間段內大家上班時間長短是否一致,晚上上班次數是否一致等。這兩種類型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博弈。

博弈模型中,我們將上班時間點剛性需求類型,取名為time類,簡稱為T類;公平性剛性需求類型,取名為just類,簡稱J類。公平性剛性需求是一個模糊自身感受值,會隨著信息不對稱性的高低而增強或者減弱。博弈雙方對排班時間表的滿意度為各方的收益值。排班時有兩種博弈過程,一種是T類與J類同時做出自己的決策,這是靜態信息博弈;一種是T類與J類不同時做出自己的上班時間段安排,后者能看到前者的上班時間安排,從而調整自己的策略,這是動態信息博弈。排班時,雙方進行溝通,如告知對方自己某些時間點需照顧家里而不能來上班,我將非常感激你對我的照顧;或者向對方提議這次排班你照顧我,下次我將照顧你;或者向對方示好并為之付出感情或物質等等,此種為完全信息博弈。排班時無信息交流與溝通,雙方互相不知對方的行為與決策,為非完全信息博弈。

(1)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各博弈方同時決策,并且所有博弈方對各方得益都了解的博弈。博弈雙方的收益如表1所示。

表1 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該模型在排班決策時雙方互相交流溝通,清楚對方的收益值。由于時間具有客觀上的唯一排他性,當博弈雙方同時做出決策,不可能滿足雙方需求,但此時雙方沒有損失,所以收益值都為零;當只滿足館員中一方的要求而未同時滿足另一方的要求時會激化排班矛盾,降低雙方的收益。如要求被滿足方,一方面因為滿足要求而有收益值,另一方面由于這種模型方式中,雙方有過信息交流與溝通,互相清楚收益,所以結果將影響同事之間的工作合作,從而降低滿足方的博弈收益值,假設為6。未能滿足要求的博弈方,也因為雙方排班策略收益清楚,這種結果將激化排班矛盾,所以未能滿足要求方的收益值設為-2。當雙方需求都不被滿足時,女人的心理特質將使雙方對排班不滿升級,這種決策結果都會減低博弈雙方的收益值,假設為-4。

(2)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博弈雙方同時進行排班策略選擇決策,但雙方互相不清楚對方收益。因為時間具有客觀方面的唯一排它性,當博弈雙方同時做出決策時,不可能同時滿足雙方需求,但此時雙方沒有損失,所以收益值都為零。當只滿足一方的意愿要求時,因為是同時做出策略,互相不清楚收益,所以沒有激化排班矛盾,這樣被滿足要求的博弈方的收益值沒有被降低,假設為7。當博弈的另一方,也即要求未被滿足方,因為是同時做出博弈決策,未激化排班矛盾,所以未被滿足要求方收益為0。當博弈雙方要求都不被滿足時,這種方式沒有激化排班矛盾,這時雙方收益值為不滿足情況下的最高收益,設為-2。博弈雙方的收益如表2所示。

表2 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3)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參與者對其他參與人的戰略空間和戰略組合下的策略與收益沒有完全了解,但行動有先后順序,后動者可以觀察到前者的行動,了解前者行動的所有信息。

表3 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雙方先后進行排班策略選擇,但雙方的意愿需求互相隱瞞,相互間不完全了解對方的具體收益值。博弈雙方中后動的一方雖能了解先動者做出的決策,但因為雙方策略未做溝通與調整,先動的一方設定滿足自己策略后,后動的一方不滿足對方的要求但滿足自己的要求,這樣不可能實現同時能夠滿足雙方需求,所以收益值都為零。因為是先后做出的策略選擇,雙方需求沒有充分溝通,這種單獨滿足個人要求的自私行為將激化同事之間的矛盾,從而降低雙方的收益值,滿足方假設為6,不滿足方設為-4。當雙方需求都不被滿足時會激化排班矛盾,這種決策行為減低了博弈雙方的收益值,假設為-4。

(4)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博弈模型中的各方先后做出決策,所有博弈方決策時都互相了解各方的收益。

表4 完全信息動態博弈[8]

這種方式下,后選擇策略的館員能根據對方的策略進行調整。博弈雙方有信息交流溝通,雙方收益互相透明,所有人都發揮主觀能動性,決策前積極商量調整需求,從而讓雙方都滿足需求。當所有方意愿都被滿足后,雙方會因為這種決策過程增進雙方的團結合作度而獲得較高的心理收益,這樣提高了收益值,假設為8。因為先后做出的策略選擇,雙方需求又有溝通,這種單獨滿足個人要求的自私行為將激化同事之間的矛盾,從而降低雙方的收益值。博弈方中被滿足方的收益假設為6,不滿足方設為-4。當雙方需求都不被滿足時,這種決策過程將急劇地增加排班矛盾,從而減低了博弈雙方的收益值,假設為-4。

博弈理論的核心是通過博弈收益改變博弈方的動機。綜上所述,管理者制定排班博弈規則后,消除信息不對稱性,使兩方進行博弈決策,客觀地將她們的競爭動機演化成合作動機,從而達到個體與總體收益值中的最優。

3 博弈理論在排班中的實際應用

以廣西科技大學圖書館閱覽部為例。排班人員組成:共17個人,其中只有1名男性;平均年齡全館最大,年齡分布段為25歲到53歲;學歷層次為全館最低,60%為大專及以下學歷,40%為本科學歷;其中有13名館員是帶有安置工作性質的博士后或教授家屬。工作內容與情況:保證19個不需刷卡可帶包進入的閱覽室每周開放80個小時以上;一年內除法定節假日外需天天開放的新報刊閱覽室;閱覽室內書刊類型復雜且管理方式各異,館員的日常工作主要為新刊記到、舊刊裝訂上架,閱覽室清潔,復印并收費,圖書上架與整架,讀者咨詢等工作。排班工作難點:(1)圖書館開放時間需要4名館員同時值班,4個崗位的工作量大小差別很大;(2)閱覽部的館員工作為輪休制,很難見面,客觀上溝通交流困難;(3)閱覽部的館員大部分為家屬,工作中小矛盾容易被外部環境放大;(4)圖書館無物業管理公司,需要圖書館員帶領勤工助學學生負責閱覽室的清潔工作,而各閱覽室人流量不一樣;(5)閱覽室管理工作時間段忙閑不均,忙碌的時間段大約是開學后三周、期中考試時兩周、期未放假前二周。綜上原因,每到新學期預計排班時,部門內亂成了一團,小道消息滿天飛。館員們找部主任要求照顧、找館領導哭訴;內部分成五六個小團體,部門內人員不團結。

應用博弈理論排班時,部主任先制定排班規則,以利達到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中雙方需求都得到滿足的最佳情況。如規定某些特殊時間段大家協調不了時采取抓鬮的方式做決定;將男同志與部主任這種明顯合作意愿強的人分離出來,不讓他們成為博弈方。第一次博弈排班時,因為信息的不對稱性,大家對各崗位工作量的差異性不清楚或者故意隱藏個人私有信息以便混水摸魚,都不公開自己的時間需求。在信息不明確的情況下,博弈模型成為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其中所有人需求都沒被滿足,收益都很低。第二次博弈排班時,館員們就分成了兩撥,一撥是剛性需求T方,將自身的客觀事實理由完全公開,要求獲得同事照顧,一撥是無時間要求。博弈過程中先滿足T方的館員,其博弈結果是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中,時間T方滿足而J方不被滿足的收益。因為J方礙于情面,不能明確地向同事表露她們的公平要求。第三次博弈排班時,所有館員都主動要求參予排班,主動消除信息不對稱性,時間剛性需求的T方與事實中存在的J方進行博弈,大家互相合作,很快達到了雙方需求都被滿足的情況。這樣的排班方式實行兩年后,閱覽部館員由矛盾的不和諧群體變成工作中積極主動的團結群體。究其根源,博弈排班方法科學地促成館員們由競爭動機演化成為合作動機,發揮了館員們主觀能動性。另外在此過程中還促進了館員們的溝通協作,提高了個人溝通協作與科學安排時間的能力。博弈式的排班過程中,男館員的加入更容易滿足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情況下的T與J方需求。因為,男館員們的合作動機更強,他們很樂意與女館員們合作。不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所有館員都為時間剛需方,則要采取重復博弈以達到平衡,每次博弈時只滿足一方的需求,下一次博弈滿足另外一方的需求,這樣總體收益、各方收益也將同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

第3篇

關鍵詞國際輿論大眾傳媒

在媒介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輿論具有鮮明的媒介化特-征,大眾傳播不僅是國際信息流通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國際輿論產生的主要土壤及其體現的主要平臺。目前,我國大多數學者一般傾向于認為國際輿論就是指國際媒體的言論,認為,“國際輿論已經約定俗成地特指外國媒體上的言論”。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認為,所謂國際輿論,是指以大眾媒體為主要傳播渠道,以大眾媒體言論和報道傾向為主要表現形式,反映大眾媒體、國際公眾、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對國際事務,問題的相對一致、且具有廣泛影響的信念和態度的總和。下文將從三個方面就國際輿論與大眾傳媒之間的關系作出分析。

一、媒介技術與國際輿論

從技術角度看,媒介技術的發展及其所形成的媒介形態直接決定了受眾如何獲取外界信息和傳播信息,并改變了信息的性質;媒介本身也成為信息的一個組成部分。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acLuhan)提出了“媒介(體)即訊息”的論斷,認為。傳播媒介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何種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影響和培養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所謂媒介即是訊息,“只不過是說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有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日任何一種新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正是媒介的形式上的特性革新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理解世界的進路,因為媒介對信息具有強烈的反作用,它決定著信息呈現的清晰度以及信息的內在關系;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意味著人類感知和認識世界方式的改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以及新社會類型的出現。

當代輿論處在全球化傳播時代,依靠的主要是電子媒介,形成的主要是媒介輿論場。媒介技術從根本上決定了國際輿論生成的時間快慢、范圍大小,以及國際輿論本身的質量問題,如理性成分的大小、偏見的多少等。

二、媒介信息與國際輿論

與媒介技術發展相適應的是,媒介內容的革新以及受眾對媒介內容的消費需求對國際輿論生成和發展具有同樣重要而顯著的影響。媒介技術、媒介信息以及受眾對媒介內容的消費需求這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單獨起作用,就像我們正在經歷的全球化時代一樣,媒介技術的革新迫使(或者允許)媒介內容的形式和種類都發生了改變,我們對這些媒介內容的需求也改變了,舊有的媒介使用習慣被打破,當新興媒介提供嶄新的內容選擇的時候,新的媒介使用習慣也在形成,從而完成媒介的“功能置換”,即當原有的媒介功能被新的技術所代替時,原有的媒介往往不是就此消失,而是通過自身的某些轉型抑或直接賦予自身某些新的功能。從而獲得“新生”。

因此,從媒介內容上看,其承載的信息本身也決定了受眾如何觀察和認知周圍環境。當信息與公眾認知形成共鳴,并產生一致效應時,國際輿論就能夠形成。在國際信息傳遞過程中,各國媒體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參與國際信息傳播,并在影響國際輿論上發揮中大小不等的作用。尤其是在國際信息傳播過程中,大眾媒體不僅是信息的傳遞者,而從普通人的認知能力上說,由于我們不可能直接面對如此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現實環境,我們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如大眾傳媒來認識外部世界,特別是眾多的國際事務遠離一般他們的視野,這就使得我們必須借助于大眾媒體來認識國際事務。

這其實說明r,雖然國際事務的相關信息與我們具有某種相關性或我們有了解的興趣,但由于這些信息遠離我們的直接認知范圍或超越我們的認識能力,而且一般人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真正客觀、獨立地思考這些國際事務,尤其是國際性公共危機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公眾對媒介更為依賴,依靠大眾傳媒來作出判斷和通過大眾傳媒所構建的“虛擬環境”來認知世界。而一旦這種從媒介獲取的認識形成,就會慢慢的被“固化”,“人們會對相反的一面視而不見,于是很容易對一個國家形成‘明顯的態度傾向’”。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信息對國際輿論的形成具有某種導向和指示器的作用。

然而,在分析這種影響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各種干擾媒介信息對國際公眾和國際輿論的因素。關于這些干擾因素,傳播學界先后提出了多種理論假設來說明在媒介的影響力到達現實輿論(或公眾)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緩沖體(區域),阻擋、分散、曲解、消融著媒介發出的信息,或減緩著信息的傳播速度。對此,美籍華人學者、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李金銓認為,“受眾不完全被動,他們隸屬于各種團體,生存于各種社會關系,也有七情六欲,這些都構成媒介信息的‘緩沖體’,而這些‘緩沖體’(buffers)或‘過濾器’(filters),把媒介的信息加以解釋、扭曲、壓抑,信息一旦到達受眾身上,已經和原來面目不同了”。

雖然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提出了受眾對信息進行主動“解碼”(Decoding)的三種立場更是體現受眾主動性、能動性的理論結晶,因此。有人提出了媒介信息對國際輿論形成究竟有多大影響力的問題。雖然,我們不能回到“魔彈論”的老路上,但在當今信息交流高度發達,人們對信息依賴程度在逐步加深的時代背景下,媒介信息對國際輿論的重要建構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戴維?莫利(DavidMorley)和凱文,羅賓斯(KevinRobins)所說的,“不應過高估計媒介消費者個人隨意評說傳送來的節目的自由。即使他們有這個自由,他們選擇重新解讀的節目也局限于勢力強大的媒介機構建立的‘菜單’之內。再說,這些節目通常制作成‘更傾向于’某種解讀的樣子,從而即便人們永遠也不會同意這種‘解讀’,也誘使觀眾以某種特定方式‘領受’該啟示。”。

綜合來看,媒介信息對國際輿論的影響是明顯的。在短期內,受眾從媒介上獲得了認識外部世界的信息,知道了超出自身經驗范圍之外的人和事;從長期來看,受眾在獲得信息時。也會受到媒體對信息如何解讀、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影響受眾自身對事物的態度傾向。因此,在媒介對國際輿論傾向性形成的影響來看,國際受眾是在對信息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會逐漸形成自已的某種態度、傾向、意見等,只是這種影響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是一個逐漸發揮作用、不斷修正的過程。這對于我們更有效的開展國際輿論營造和引導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三、媒體言論和報道傾向與國際輿論

國際輿論的生成和發展與大眾媒體有著明顯的內在關系。對此,我國大多數學者一般傾向于認為國際輿論就是指國際媒體的言論,因為在國際事務上,大眾傳媒扮演的角色最為重要。

一方面,大眾媒體是國際輿論生成的主要載體和傳播渠道。在媒介化生存的當今世界,傳媒技術的發展以及傳媒信息的傳播極大地擴展了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和范圍。從早期的印刷媒體到電子媒體再到當今的數字化媒體,它們不僅時刻在向人們構建“擬態環境”,而且其發揮的作用在逐漸增大,人們對外界世界的了解越來越依賴媒介機構,以至于將“擬態環境”等同于客觀環境本身。“在這種由媒體構建起來的‘擬態環境’基礎上,媒體決定了人們關注什么,決定人們從哪種角度看待問題和用什么邏輯來分析問題”,因而國際輿論的媒介化特征就愈發明顯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誰支配著媒介,誰就控制著媒介話語權;誰支配著媒介話語權,誰就擁有掌控國際輿論的主動權。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國際輿論全都負載于大眾媒體之上,國際公眾通過其他方式表現出來的對國際事務或對某一,某些涉及民族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的態度、意見等也是國際輿論。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態度調查項目”(thePewGlobalAttitudesProject)每年就全球范圍的若干重大問題在很多國家進行輿論調查,年度報告。當然,對于能否將輿論(包括國際輿論)簡約為個人層次上的意見聚集曾有爭議,但目前人們普遍傾向于將輿論調查測量出的意見作為輿論的一種呈現方式。

另一方面。國際媒體言論和媒體對事實報道的方式及其傾向直接影響受眾對國際問題、他國事務的認識。雖然對媒體傳播效果的認識不能回到“魔彈論”的老路上,但大眾媒體對受眾態度的影響一直是相當明顯的。從國際輿論形成角度看,大眾媒體不僅改變了人們對國際事務的知識結構,而且也改變了國際公眾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思想過程,并促使人類社會由相對分散、孤立的發展逐漸走向相互依賴與融合,從彼此陌生到相互有所了解。傳播學理論中“啟動效應”、框架作用以及議程設置能力等,就明確指出了大眾媒體言論和大眾媒體對事實報道方式和報道傾向對國際輿論傾向性的生成和發展趨勢的內在關系。

從短期來看,國際媒體言論和媒體對事實報道方式及其報道傾向構成了國際輿論的表層結構,這更多的是國際輿論影響中對某國際問題、他國事務的情緒性表達,如在國際貿易中,往往為了現實的經濟利益而出現的“經濟利益至上”傾向。當前,國際傳播特別是國際新聞傳播在時效性上已實現了時時傳播、同步傳播、跨區域傳播。因此,國際公眾對某國際問題、他國事務的認知在短時間內難以達到全面的程度,在一些敏感性媒介事件上很容易受到這些媒體言論和報道傾向的影響,情緒化的反映也就難以避免。

第4篇

干法夾層玻璃的生產流程為:玻璃清洗合片預壓高壓斧熱壓檢驗裝箱,見圖1。每一處理環節對產品的質量都會有一定的影響。預壓的目的是對松散放置的玻璃/PVB/玻璃等加工材料,通過加熱壓合的壓熱工藝進行初步的壓合,使PVB與膠片之間的殘留空氣排盡,并使膜粘附于玻璃上。由于預壓的質量對夾層玻璃后期的成品質量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玻璃形狀的不同,而出現了平面輥壓排氣和真空預壓排氣兩種生產工藝。

2平面輥壓工藝

建筑用平面夾層玻璃最常用的預壓工藝方式為平面輥壓工藝,其優點:可連續生產,加工速度快,加工工藝較為簡單,尤其是對于原板玻璃的夾層玻璃加工。常規工藝設備配置,使用具備2個加熱區的加熱爐,利用2組對輥,對玻璃進行加熱及輥壓處理。加熱爐由紅外輻射器或電熱管進行加熱,壓輥通常由一對實心圓筒橡膠組成。實施預壓的目的是:①將PVB膜與玻璃表面之間的殘留空氣排盡并將PVB膜與玻璃粘合一起;②避免在高壓釜工藝之前過早分離使夾壓玻璃邊緣持續密封;③使玻璃在高溫高壓過程中無空氣再次進入膠片。事實證明,分兩步使用輥壓工藝進行預壓十分有益。對于松散重疊的平面玻璃和PVB膜,在一段較短的加熱通道中通過,利用中波紅外輻射加熱至約35℃(玻璃表面測量溫度)。然后將加熱的夾層結構通過一對橡膠輥加壓,從而將大多數縫隙內的空氣壓出,然后將這個夾層結構通過第2條稍長一點的紅外加熱通道,在通道中加熱至60~75℃(玻璃表面測量)。通過第2對壓輥將殘留空氣全部壓出,并使邊緣密封避免回流氣泡,預壓的質量可通過壓合后的夾層表面狀況顯示。預壓后玻璃應有半透明條狀紋路均勻分布于整個板面,邊緣周圍呈現一圈透明的帶狀(邊緣密封)。工藝控制調節:第1對輥子的輥距應比玻璃和PVB膜的總厚度小1~2mm,第2對輥子的輥距應比玻璃和膜的總厚度小2~3mm。當使用多層復合膜結構時或較厚的玻璃及PVB膜夾層結構時,必須進一步減小此間距(對于原板夾層即間距≯2mm)。進行平面預壓壓輥的氣缸的工作壓力為0.5~0.7MPa。由于玻璃表面的熱量傳至PVB膜主要由輻射及傳導兩種方式,對于多層預壓加工時,必需要一定時間才可均勻加熱夾層玻璃。因此,通過調節傳送速度和所提供的熱能來滿足達到最佳預壓效果的條件。所有顯示溫度僅為指示值,最終效果主要取決于層壓玻璃的類型和預壓加熱管道中的加熱方式。除上述工藝中的變量之外,還有其它影響因素,如PVB膜的流動特性(流變能力),PVB膜的表面粗糙度、鋼化玻璃的波紋形狀以及玻璃類型或顏色。后者將改變爐內的熱量的吸收能力,從而改變預壓時玻璃的表面溫度。在玻璃邊緣完全粘合之前應進行充分排氣。一旦邊緣密封,所有殘留空氣都無法排出,致使成品出現氣泡。因此,必須在低于密封溫度時進行排氣。另一方面,必須達到足夠高的溫度才能確保PVB膜與玻璃表面緊貼,否則,預壓可能過早分離,然后多余的空氣就重新進入壓層,導致后期成品的氣泡情況。

3真空工藝

隨著曲面夾層玻璃在新型建筑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平面滾壓的方式無法滿足曲面夾層玻璃及多層夾層玻璃的要求,通過技術研究開拓,行業內已研究出適于曲面夾層玻璃與多層夾層玻璃的生產工藝——真空負壓預壓工藝。現時使用的真空預壓法有2種:真空袋與真空環,見圖2和圖3。相對平面輥壓預壓法,真空預壓法操作起來比較復雜。但是,真空工藝對于特殊的層壓以及除玻璃與PVB之外的其它材料的層壓很有優勢。對于所有真空預壓工藝,必需確保在加熱開始之前,進行冷抽真空處理約15min,時間越長越好,這是防止邊緣密封過早從而造成空氣無法完全排空的唯一方法。在整個加熱過程中(30~60min)必須保持真空狀態,真空壓力應≥10kPa。在加熱艙中,周圍溫度為100~120℃時,玻璃表面的溫度必需達到95~105℃。利用真空工藝進行預壓通常比用輥壓機進行的預壓玻璃表面清潔,根據所用設備的加熱方式,通過加工試驗來確定加熱艙內部溫度和加熱過程的最佳加工條件。成功進行真空預壓工藝的關鍵因素為:①排氣前夾層結構的初始表面溫度≤30℃;②加熱前“冷抽真空”的持續時間≥15min;③真空能級(例如10~20kPa);④真空袋、橡膠環的密封度;⑤工藝開始前橡膠袋或橡膠環的溫度(≤25℃);⑥玻璃的總厚度和預壓形狀。隨著工藝的改進,目前真空預壓工藝與高壓釜熱壓工藝同步進行,從而縮短了生產的周期。

4高壓釜熱壓工藝

高壓釜熱壓工藝是夾層玻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產品質量的好壞由熱壓工藝所設定的溫度、壓力和時間決定。實踐證明,正確選擇工藝參數可使產品達到較為理想的成品率。對于較厚、大尺寸的夾層玻璃,需要不同的熱壓工藝,故建議分開進行熱壓處理,熱壓玻璃的加熱和冷卻必須以較低速度進行,這樣才能生產無外張力的夾層玻璃。生產總周期時間取決于設備和玻璃的數量,根據壓力及溫度曲線程序可在3~6h之間變化。對于目前通用的鋼化夾層玻璃,通過相應的優化工藝參數,可提高產品的成品率,由于全鋼化/半鋼化玻璃的平整度較浮法玻璃低,在預壓鋼化玻璃與前述過程有所不一樣。實踐證明,下述規則對于生產優質夾層鋼化玻璃十分重要:(1)利用鋼化玻璃生產夾層安全玻璃最重要的因素是玻璃預壓過程的質量,建議謹慎選擇鋼化玻璃,必須能夠確保鋼化玻璃制品的平整度,以提高兩片玻璃之間的吻合度,減少產生氣泡而出現的廢品。在使用PVB膜總厚度的約10%可補償兩塊鋼化玻璃平面度之間的平度差異。若平整度差異大于10%,增厚PVB膜幾乎不可能生產完美的夾層安全玻璃。兩塊重疊在一起的鋼化玻璃之間的平面差(無PVB膜夾層)可用刀口尺或直尺測定。(2)要進行預壓的鋼化玻璃與鋼化輥面的運動方向必須一致,以確保兩塊玻璃有較好的吻合度。(3)假如所測得的玻璃層的差異大于規定值,波形變形大于1‰,則應使用稍厚一點的PVB膜。(4)預壓規則:與相同成分的浮法玻璃相比,放慢壓延速度,采用稍低的空氣溫度,避免邊緣提前密封。降低第1對輥子的壓力,避免壓力過大邊緣密封過早;與浮法原片玻璃相比,增加第2對輥子的壓力,可改善預壓邊緣密封效果。

5結語

第5篇

互聯技術的發展,使社會輿論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前對網絡輿情的研究逐漸得到相關學者的關注和重視w具體來說,國內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網絡輿情發展的一般性理論:主要研究網絡輿情的概念、功能、傳播途徑、形態特征等理論問題121.2)網絡輿情監測、預警和控制.如曾潤喜提出了網絡輿情預警的系統構成、指標體系和運行機制M.黃曉斌提出了網絡輿情信息挖掘分析模型’并以實例說明文本挖掘在網絡輿情分析中的應用[4].齊佳音利用系統動力學建模,分析了突發事件發展和網絡輿情的作用機制臥史波提出了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的動力機制與調控策略吒余廉借鑒傳染病模型SIR分析了非常規事件下的群體行為171?3)網絡輿情對不同領域的影響?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分析了負面輿情與上市公司市值的波動.周如俊認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究網絡輿情的特點,形成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勢國外在網絡輿情方面的研究.也有許多成果.如Wu等的研究表明.輿論的形成與社會網絡的結構有關丨91.在輿論演化方面,最經典的模型有兩個:一個是“Sznajd模型”,另一個是“有限信任模型”."Sznajd模型”借用鐵磁體中的磁性粒子等概念為理論基礎,利用蒙特卡羅等仿真方法對封閉社區的輿論演進過程進行了研究,提出輿論最終的演化結果只有兩種:全部贊同、全部反對和贊同與反對各占一半P叱模型比較簡單,不足之處在于磁性粒子的性質過于簡單,個體的觀點與交互方式與實際差別較大.“有限信任模型”提出當兩個人觀點相近時,才會相互影響,當兩人觀點差距太大時,不會相互影響I1、模型的優點是采用了信用閾值來限制個體間的交互,比較真實的反映了現實中的交互過程.國內外在網絡輿情控制方面,傳統研究思路都是將非線性不規則的網絡傳播系統化約為線性系統,以獲得確定的結果'12'.相關的技術主要包括監測、預警、應急處理等,涉及諸如話題檢測與跟蹤、Web信息挖掘…丨、文本傾向性分析丨15]、基于云計算的網絡輿情預警[161、遷移元胞自動機網絡演化模型[17]和網絡事件的案例庫建設和案例分析等.通常使用的控制手段主要有接種疫苗和隔離接種疫苗的具體方法包括對非法網絡傳播進行事后追懲,加強站的自我審查,網絡實名制等來約束自我的行為.隔離的具體方法是在網絡中安插把關人,加強對網絡傳播內容的日常監控,對敏感話題進行屏蔽或刪除,也有一些部門采用雇傭網絡水軍,對信息進行大面積覆蓋等.隔離、屏蔽等管理技術在實踐中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但是這些管理方式有剝奪公民表達自由之嫌,“只知打壓甚至封堵,無疑會使‘通,沒有了‘通,,只剩下一條無法跨越的‘溝’"[20].當前應用博弈論研究網絡輿情的學者較多,一般集中在研究傳播機制方面的問題.王楊等人提出了基于博弈論的真情傳播模型(POBGT)l21],模型能夠從動態和交互兩方面描述傳播過程,最終能夠形成穩定的狀態.劉錦德等認為,網絡輿情傳播過程是以大部分人對事實不了解為前提的.指出羊群行為的集聚產生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與采取分析策略的交互利益、成本系數以及記憶長度有關[221.以上這些研究成果深刻地分析了網絡輿情的基本理論和監測、預測以及一些相關的調控策略,但是,多數研究都把民視為一個整體,并且大多從網絡事件_、網絡結構、傳播規律等角度進行研究,很少從線下形成網絡輿情的民個體入手,深入研究民如何在網絡上聚集形成網絡輿情的機制,更沒有把根源事件的發展和輿情的演化聯系起來,僅著眼網絡結構等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影響,強調輿情應對中的各種技巧,以至于忽略了輿情發展的根本動力.大都就輿情研究輿情,而未深入到社會政治生活具體目標設定、政府行政目的、行政方式和民眾行為邏輯的深度,因而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應對對策的恰當性和有效性1231,從而無法提出切實有效的網絡輿情疏導策略,反而使網絡輿情愈演愈烈.現實中網絡輿情是一個群集演進過程.而集群演進過程是一個很難進行實證研究的問題[271.本文將民作為個體,以群集動力學為基礎,基于博弈論來深入分析網絡輿情的聚集過程,結合輿情產生的根源事件發展變化,最終給出網絡輿情疏導模型.

2網絡輿情群集動力學過程分析

2.1網絡輿情民特征分析

復雜性理論將人群看做由許多相互作用的個體組成的“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并借用物理學、數學以及計算機科學中的概念性工具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24],民作為獨立的智能體在網絡環境中,與其它民共享信息.民能夠感知它所處的環境和其它民,感知和其它民行為的擠壓、碰撞、推動、吸引、排斥等相互作用.根據復雜性理論,對網絡輿情中每個民自身的運動能力可以從外部感知、內部狀態和行為產生系統等3個基本方面描述.定義1外部感知每個民具有發現事件及感應外部環境刺激的能力,同時環境中的其它民會對民的感知能力產生影響.夕卜部感知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S=So+5feel(1)其中S表示輿情環境中民對某事件的感受,So表示民個體對事件的感受,5fee,表示輿情環境中其它民對該民感受的影響,n表示民數量,j=nSfeei=(2)3=1定義2內部狀態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產生動機,動機導致人的行動,即:Need^Motivation^Action,同樣在網絡輿情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每個民的表達都源于內部動機,動機來自民的需求,需求源自民的感受.用iV表示民的需求,G(S)表示為S的分段增函數,馬斯洛將需求分為五個層次,設況=(1,2,3,4,5),不同的需求層次表現為不同的內部狀態,即凡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凡=G(S)(3)內部狀態可以表現為忍耐程度P,時間用t來表示.P=P(Nt)/t(4)其中巧況)為凡的減函數.此外,用M表示民動機,H(Nt)表示Nt的增函數.M=H{Nl)/t(5)當實際發生的事件發展速度達不到期望速度時,隨著時間的增長,個體的忍耐度會下降,動機也會下降.當忍耐度下降較快時,民呈現“好斗”趨勢,產生灌水、謾罵行為;當動機下降較快時,民表現為放棄行為.定義3行為產生系統網絡輿情中個體是自驅動的,在自身行為規則的作用下,可以對周圍實體和環境的刺激做出本能的反應,產生自驅動力和期望速度,根據每一時間步上每一個體的外部感知和內部狀態,行為產生系統為個體產生一個行為,且對內部狀態進行修正.用F⑴表示民受力狀態:F(t)=a[(M-P)dt+/i[(Mfeei)df(6)JoJo其中表示某時刻民感受到的外力.亡表示時間,a和/X為常數.當F(t)>0時,民為活動狀態;當F(t)<0時,民為沉默狀態.為分析方便,假設"=0、1、一1,分別表示外力與自驅動力無關、同向和反向的關系.可以看出,即使當內部動機為0時,也可能受外部影響而持續活動.此外,用民在受力變化下會更新運動狀態:V{t+1)=V{t)+uAF(t)(7)其中乂⑷表示tB寸刻民的運動速度,AF⑴表示民的受力變化情況,uj為一常數,表示民加速度系數.公式7刻畫了民的行為更新機制.

2.2網絡輿情群集特征分析

網絡上民聚集成群會產生群集現象.群體流動動力來自于民的合力,整個群體對外界環境呈反沉默螺旋特征:1)群體中存在異向群集,也存在異質群集.群體中的個體運動力(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矢量)熵最小時,群體合力最大,反之合力最小.2)民個體需求得到滿足,個體動力消失>最終導致群體動力消失,同時,群體有可能提高或者降低個體的需求.3)網絡輿情群集方向取決所有民合力.

2.3網絡輿情群集動力學模型構建與分析

從混沌學的觀點看,在輿情爆發前民眾心態是個混沌系統,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當突發事件使民眾對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狀況感到深度優慮和不安全,相對穩定的混沌態心理被打破,事件就成為輿情的初始觸發條件在網絡中,以輿情話題涉及民個體的聚集和互動為環境背景,以民參與輿情的可察網絡空間為邊界,結合定義1、定義2、定義3,經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命題1當民所處外界環境與民需求期望有偏差時,即A_A#0,網絡中進行訴求的民個體,以追求成為某種話題的輿論領導者位置為手段(雖然未必獲得領導者位置),期望獲得輿情的直接或者間接最大利益,達到個體需求得到滿足的目的.如圖1所示,個體需求所處等級越低,內在動力就越大,F1>F2>F3>F4>F5且容忍度越低,P1<P2<P3<Pi<P5.F表示內在動力、P表示兩民容忍度,朽至F5,P1至P5分別對應需求從低到高5個層次的內在動力和容忍度.命題2民個體動力大小、方向可變.民個體動力受自身可見范圍內所有其它個體合力的影響,即:F合=+外;ff=-l或丑=1或i7=0(8)為方便分析,假設個體動力方向只有同向H=1、反向H=-1和無關H=0三種情況.相關研究發現,當獲得新的信息或者受到社會壓力的影響,群體成員評估信息的正確性主要是通過參照他人達成的,這就是社會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從眾效應”命題3民個體運動狀態隨時間變化不斷更新.即公式(7)所示:V(t+1)=V(t)+u;AF(t),隨著時間的變化,民個體的受力不同,因此對輿情事件的反應狀態不同.命題4民個體在網絡輿情中影響力不同.結合網絡傳播的特點,民的影響力不同,鄰居節點多的民、處于領導者位置的民以及把關人位置的民影響力相對更大.個體選擇往往依賴于群體中的“領導意見”1251.命題5民個體具有聚集特性.民個體是處于外界環境的力場之中,個體盡量與鄰居個體靠得近一些,避免被孤立(如圖2).個需求層次關系圖圖2S集特性民個體聚集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群集力,抗外界力場.只有輿情中民個體觀點被鄰居感受到,才能聚集成為更大影響力的群體,甚至使民個體達到成為領導者的目標.民聚集過程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當發起人個體強大到足以對抗外力,能夠獨立達到期望的情況下,不會發生群集行為,而個體無法對抗外力或者無法獨立達到期望的情況下,個體會產生對群集現象的需求.聚集過程可以分為以下5種情況:其中6>0表示個體的安全承受力,a>0表示容忍度,a〈b.對于個體來說,G表示群體聚集并趨向極端化的現象,即群體期望將比個體期望更具有冒險性.D表示對聚集呈排斥狀態,但不反對他人行為,—G表示聚集并趨向沉默螺旋,即外力過大時,群體期望甚至比個體期望更低時,表現為沉默螺旋.公式(9)中第一^式子表示事件超過個體容忍度,政策管理相對寬松時,將會發生聚集?公式(9)中第二個式子表示內力過大,即使政策高壓管理,仍將會有聚集的需求.式子三表示事件超出個體容忍范圍,但由于內在動力沒有比外力高到一定程度,不但不會發生聚集,反而排斥聚集.第四個式子表示高壓政策下,由于內在動力不足,即使事件超過了個體容忍度,也不會發生聚集.式子五表示事件在個體容忍范圍內,不會發生聚集.命題6民個體之間具有排斥性.民為了避免與周圍民個體同化,希望保持個14.輿情中觀點力求個性和新意,否則無法達到自己為領導者的目標,從而無法獲得最大的群集動力如圖4.社會學研究發現,個體從眾行為會產生群體極化,同時人們也有獨立作出判斷的意愿,以及過于自信的行為傾向[261.命題7民觀點匹配,網絡輿情中個體保持觀點上的同步,當民觀點的熵越小時,獲取的群集合力才會越大,因此,個體獲得群集力的過程中,要以使群集觀點熵減為手段如圖5.根據物理學的力與作用力原理,在復雜系統中,熵越小,群集力的互相抵消就會相對變小?命題8民群集也是個體,是由民個體形成的更有影響力的個體.因為發生群體極化時,可以把統一發聲的民群體,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且是比民個體更有影響力的個體.命題9民群集是有生命周期的,生命周期發展過程如圖6.由于民在輿論環境中感受不同,敏感者(某事件處在需求層次較低層的個體)將在被動的情況下,率先提倡聚集,以期獲得群集動力.而非敏感者(某事件處于需求層次較高層次的個體)看到一個話題,是否參與,取決于該話題的引力和阻力.由于個體視野問題,集群越大的話題,越容易被個體所發現?因此發展也越快.群集的發展和生命周期取決于該話題對民的引力和民外界力場的阻力.

3基于群集動力的輿情演化博弈分析

根據網絡輿情的群集動力學過程的分析,可以對社會網絡中的民個體作出如下假設.假設1在一個話題事件發生時(話題已經存在),群體中有隨機的兩個人A和B,有可能從話題中實現個人期望,話題對A有固定影響,對B可能有影響,每個人都對該事件有自己的觀點A(0,1).假設2在信息不充分情況下,A和B會根據對方進行決策(信任時羊群效應,不信任時不跟隨),其中A選擇增加投入,以使話題對B引力大于斥力的概率為P,選擇默認的概率為1-P.假設3如果對A采取投入策略,B采取的策略是參與,那么A獲得固定收益(無論參與與否,話題通過外界環境變化帶來的固定影響)以外,還會得到額外收益Re,即群集力(正負不一定).同時付出成本C,B的收益為Rb,如果B選擇不跟隨,A的收益為當A采取默認時,B采取參與的策略,A的收益是i?A,而B將損失RB-d,d表示參與話題對B的阻力減去動力之差產生的損失.假設4假設Re=x/d,C=d/y(效益、投入和阻力產生的損失之間的關系,cc、y為常數,d+0),由于阻力越大,^將越大,因此,這里也可以看成效益、投入與外在阻力的關系.構建博弈樹如圖7所示.在上述假設條件下,計算A的期望收益和平均收益,U~+Re—C)*g+(RA—C)*(1—^)=RA+RE*Q~C,由假設4上式可轉化為:Ra-\-q(x/d)一d/y,U⑷狐二RAi?7(^4)平均=p(U(A)&x)+(1—p)(U(A)^)=Ra-\-p(qx/d—d/y).當投入效益和默認效益不相等時,得益差的會模仿效益好的策略,則投入策略與默認策略的人的比例是時間的函數,分別表示為P⑴和1-P⑷.投入策略的動態變化速度可以用如下復制動態方程表示:dp/dt=p(U(A)^-C/⑷平均)=p(l-p){qx/d—d/y).穩定性分析,令dp/di=0,當qxld=d/y時,d=時,為一穩定點,且d隨g變化,0<g<1,范圍是[-_,_],由假設3可知:d=(、-Fn)*6,6為力差與損失之間的系數,則由公式9可知:^fqxy/e>b或者(一VP^/0<~b(此處(_v^/0只表示F外一F內)或者0<v^/0<a,因此,柞-&>&和(F外-凡<-b以及0<-<a時,為穩定狀態(可以求得q的閾值).所以,而且穩定點和民個體在輿情力場中受力情況、個體的容忍度和個體的安全承受能力有關.p=0,p=l兩點是否為穩定點,取決于P在這兩點附近時qx/d-d/y是否大于0.相位圖分析如圖8所示.A根據力的變化,使辦/出=0的點中,斜率為負的點是穩定點.可以注意到,0、1兩點位穩定點僅是其中的一種特殊情況,圖8只畫出了一種‘情況.結論1當A最為猶豫時{p=0.5),B是否參與對A的決策影響最大,力場中力的調整對A的影響最大.結論2由于g和d是變化的,不是B只要參與就可以影響A的決策,只有q在一定范圍內才可以影響A,這個范圍和民個體的安全承受力、忍耐度有關系.結論3A的決策與B的觀點有一定關系,但不存在直接關系,而是和力場中的力有關系,存在B和A的觀點對立,但增大了對A的助力情況(例如一些網絡炒作等現象).同理,計算B的情況:U(B)^=RbP+(Rb-d)*(1—p)=Rb—d(l-p),U(B)稱^=0,C/(S)平均二g(ii;s_d(l_;p)),則dg/di=q{U{B)m-U(B)^)=q(l-q)(RB-d{l-p)).穩定性分析,令dg/dt=0,當辦_<1-p)=0B寸為一穩定點,d=Rb/(1—p),(此處RB也在隨V變化)由假設3可知:d=-F內)*e,6為力差與損失之間的系數,則由公式9可知:Rb/{9{1-p)):^或者RB/、Q(l—V))<-b(此處RB/(e(l-p))只表示—F內)或者0<Rb/(0(1-p))<a時為穩定狀態,可以求出(rb-ea)/ea<p<(rb-eb)/eb時,a的決策才會影響b的決策.g=o、g=i兩點是否為穩定點,取決于q在這兩點附近時Rb~d(l-p)是否大于0.對B的相位圖與A類似,不再贅述.結論4當B最為猶豫時(p=0.5),A是否參與對B的決策影響最大,力場中力的調整對B影響最大.結論5A的話題參與情況在一定范圍時,是可以對B的決策產生影響的,但脫離這個范圍時,將沒有影響,不是A參與比例越大,影響就越大,這個范圍和民個體的安全承受力、忍耐度有關系.這和傳統的羊群效應理論有差異.例如網絡水軍提出的主題,對非水軍民來說,不一定引發羊群效應,反而可能脫離話題.結論6在一個話題中,當A選擇增加投入策略人過多時.達到一定范圍,B將達到穩定狀態,只有從該話題中發掘新的相關話題,才能吸引B選擇參與策略,這是蝴蝶效應的原因.

4仿真

由于A、B情況類似,僅對上述博弈中的A進行仿真,用Netlogo創建民個體在社會網絡中的博弈環境,同時考慮民個體策略會受到外力的影響,觀察在不同外力影響下演化過程中不同策略轉化形成的軌跡.具體仿真如下:民Agent300個,初始策略為參與輿情比率p為0.35,初始策略為不參與輿情的比率1-p為0.65,Agent的個數和初始比率可以為其它值.為考慮:1)—F內)>b和(巧卜-F內)<-6以及0<(&-<a情況,設民所受外力取均值0,標準差0.06,仿真200步(都可為其它值):由圖9可以看出,A在p=0.35時達到了穩定狀態,所以0和1不一定是穩定點,主要看輿情場中力的平循況.2)(F^—F內)〉a>0情況下,即設力取均值0.3,標準差0.06,仿真200步:publicopiniondevl.ppublicopitdoi由圖10可以看出,力在一定范圍內時,A會采取投入策略,如果力場變化不大,甚至可以達到1,即群體極化的穩定狀態.3)考慮-a<(4-<0情況下,即設力取均值-0.3,標準差0.06,仿真200步:由圖11可以看出,在外力較大(與內在動力差值較小)的情況下,A會采取不投入策略,如果力場變化不大,甚至達到0的穩定點.4)其它不變,力均值取0.3,力口大標準差,標準差取0.9仿真200步:由圖12可以看出,力場的變化標準差大的時候,A在達到穩定點之前會經歷更多的策略選擇波動.5)其余不變,均值取-0.3,標準差取0.9仿真200步:由圖13,可以看出A對力場均值變化的影響,當合力呈負的范圍時,A采取不投入策略,甚至達到0的穩定狀態.

5網絡輿情疏導分析

網絡輿情中的民個體,經過碰撞、聚集,形成各種觀點為核心的小團體,這些小團體再相互影響,決定網絡輿情的總體群集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圖14所示,在集群中各種力的熵小時力的絕對值大,熵大時,力的絕對值小.就像船上的人有不同的目的(烏合之眾),但為了暫時的一致目標聚集在一起(甚至目的不同,比如小偷乘船目的只是為了偷錢),輿情主體事件成了船一樣的載體.輿情的發展從熵值最大到最小形成訴求,經過問題解決,產生新的爭議,又從熵值最小到最大,之后經過平衡處理,熵值又發展到最小,形成新的看法.根據視野,每個民個體只能受到網絡視野內的力的影響.群體由于信息量大,視野也大.同時視野的大小對個體的決策有重要影響.一個事件解決之后,仍有有需求的民還會找其他的事件,來實現自己的輿情收益.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疏導輿情可以從個體的動力,個體受到的阻力,個體觀察到的其它人參與的概率來入手,其中力場的調整是輿情得以平息的關鍵.在建筑學中,對于封閉場所疏散時間和人流流量之間的關系,Togawa提出了如下數學模型1271,將其引入輿情疏導問題中,改變其中各變量的涵義,P為事件群集合力,n為地方各級管理部門,Qi表示各級管理部門積累的群集動力,Q中央管理部門對群集力的處理平均速度,T0為事件開始到需要中央管理部門插手的時間.為驗證疏導模型有效性,對管理部門實施疏導和管理部門不參與疏導兩種情況下,對上述博弈A的動態策略選擇進行仿真.考慮現實意義,令RA=3,Re=1,C=1(可以為其它值)仿真1000步如圖15.可以看出,在沒有管理部門以動態懲罰手段參與.群集外力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僅憑輿情利益雙方博弈,策略選擇出現無限振蕩,且振幅越來越大,無法達到均衡穩定.如果管理部門根據輿情相關民的參與概率,憑借法律對相關者進行動態懲罰,即懲罰力度隨參與概率的大小而變化.仿真中假設C=2+p*2(可為其它形式),圖16中可以看到,隨著博弈次數和時間的增加.輿情參與民采取參與的概率將逐漸收斂,穩定在納什均衡點.如圖17,降低管理部門的動態懲罰力度.假設C=2+p*1.5,隨著博弈的深入,依然能夠趨向穩定點,但明顯疏導效率低于圖16情況.結論7從仿真中可以看出,網絡輿情要疏導的是人群產生的群集動力,而不是單一解決某一事件,即使單一事件被解決.民還會尋找類似事件來實現其需求,即民在輿情博弈中表現出無限震蕩現象.結論8高效的疏導是實現民博弈均衡的重要條件.無效率的地方各級管理部門將會導致集群流向中央管理部門,造成上訪事件,無法或者達不到期望速度的將會增大不耐煩程度.導致發生.結論9上述疏導模型是輿情發生時的應急疏導方式,在輿情尚未形成時,保證民所感受力場在一定范圍內的平衡.增大民的忍受度,降低安全承受能力.是預防網絡輿情爆發的有效途徑.

第6篇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意識;建立的意義;總結

一、博物館文化意識的建立

傳統意義的博物館文化是以實物為基礎的博物館藏品通過陳列展示而構筑的歷史記憶。“現代博物館在傳統博物館三大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的基礎上日益發展為一種以傳播、交往、審美為中心,特別是以陳列展示為中心的現代文化形態。這不僅標志著現代博物館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也標志著一種新的博物館理念的醞釀和構建,意味著傳統博物館思維范式和行為模式的轉換。”從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博物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人,它向人們展示了進步是和文化遺產緊密相連的;博物館保護和弘揚文化遺產,同時還為民族與社區的文化特性提供了保證;作為信息和交流的中心,博物館是非正式教育的理想場所。

一般來說,博物館是征集、保藏、陳列和研究文物并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展覽的文化教育機構,是收藏和展出國家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遺存的寶庫。更本質地看,博物館體現的乃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礎上的文化共享與文化參與。一個博物館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其能有效地將藏品及研究成果與社會公眾聯系起來。收藏、研究、教育是現代博物館所共有的三項傳統功能。近代的有識之士早就有此認識,許多發達國家也早已把博物館看做現今文化意識的建立者之一。同時在博物館的建立開始,這個特殊的機構帶給人們不僅是物質生活上的需求,也帶給人們精神上的需求。實物性文化的集聚, 就是博物館文化財富的充實。這些文化財富是人類認識自身和客觀世界的一種特珠手段, 也是人類文化積累。

二、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是指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寶貴文化遺產在博物館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 使其充分展現教育優勢; 文化基礎是指千頭萬緒的工作中, 能體現博物館職能特征的, 最能反映傳統文化發生、變遷、傳播和發展的系統工程口加強博物館的文化意識與文化基礎是提高博物館文化藝術品位的關鍵存在。

不增強文化意識, 就游離于博物館千方百計為觀眾服務的根本宗旨, 不堅實文化基礎, 就難以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作用。文化觀念滲透于文化基礎上, 文化基礎體現文化觀念的成果。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文化基礎的內容, 文化基礎系統化科學化又促進了文化積累和提高, 三者互為因果。

正確解決文化意識與文化基礎的關系, 是促進博物館進步的有效途經。

三、文化意識建立的意義

博物館作為一種文化事物誕生在這個世界上,以共文化功能服務于社會, 文化發展與博物館共同地前進著。長期以來, 過分強化和突出博物館的社會政治功能, 而對博物館文化本質的重視和研究有所忽略, 致使博物館的文化意識和觀念淡薄,文化積累和建設乏力, 這不能不影響博物館質量和作用。本文主要敘述建立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文化因素是博物館物質和意識的基礎, 構成博物館內部深刻的, 一貫的和穩定的有機聯系, 形成博物館文化。博物館文化最明顯的本質特征, 是它的實物性, 亦稱物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 都是博物館文化研究和實踐的課題。收藏是博物館文化的積累和發展,從古代和中世紀有據可考的收藏動機和目的來分析, 收藏是人們的一種社會文化行為。不論是出于宗教迷信的收藏還是經濟積累需要的收藏, 也有是對自然奧秘進行探索和滿足好奇心的收藏, 還有為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聲望的收藏者。這些收藏本身客觀上都起到對群體的文化忠誠和引導人們對美的追求的目的。收藏積淀著人類文明,是啟迪人們智慧的古老的世界性文化活動, 為博物館起源和發展奠定實物性文化。保存文化恰是為給當代或后代一種對民族、祖國、故土、文化傳統等的認同, 意識到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淵深, 了解祖的毅力、耐力和創造性。

總結

博物館文化意識的建立和發展是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多因素制約的。所以, 博物館只有不斷調整工作目標, 改進內部運營機制, 逐步擴大各項服務職能, 才能跟上時代的前進步伐,更好地作用于社會。

面于這種形勢, 我們要撩開神秘面紗, 摒棄傳統觀念, 闖出一條適應博物館發展的新途徑, 這是擺在我們面前尖銳的挑哉。堅持博物館宣傳的指導思想:“保存文化給當代或后代一種對民族、祖國、故土、文化傳統等的認同, 意識到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淵深, 了解祖的毅力、耐力和創造性。”不能動搖。

參考文獻

[1] 楊國杰.論現代博物館職能演化的進程[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8:181-184

[2] 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第7篇

Abstract: China and South Korea since establishing diplomatic relation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made the tremendous progress, but as a result of historical and realpolitik's reason, in the recent several years Han both countries also presented many conflicts and the difference, the Chinese society had “the counter-Han mood”. This kind of phenomenon's appearance has many and varied reasons, US dollar competes pats the gambling theoretical model to be possible to explain the difficult problem which in the Sino-South Korean relations exists, and proposes the solution.

關鍵詞: 中韓關系 文化爭論 美元競拍理論

key word: Sino-South Korean relations Cultural argument US dollar competes pats the theory

作者簡介:張帥(1986.8―),男,山東平原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亞太地區國際關系。

韓國是東北亞地區戰略格局的重要力量,對推進東北亞和平與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在國際社會中,韓國是一個有著大國理想的次權力國家。由于韓國本身的綜合國力以及在東北亞錯綜復雜國際背景中的特殊身份,使得韓國在東北亞地區中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自建交以來,中韓兩國的關系取得了積極的成就,但是也面臨著眾多的問題。最近幾年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中韓兩國民間文化問題之爭。本文就試圖通過分析美元博弈理論,對中韓兩國的爭論提供一個新的觀察視角。

一、美元拍賣博弈理論問題與國際問題研究

(一)美元拍賣博弈理論

美元拍賣博弈理論來自于一種假設,最早由美國蘭德公司的馬丁?蘇比克提出。蘇比克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雙方是否可能聯手沉溺于一個博弈?正是這個問題引出了美元拍賣博弈理論 。

蘇比克描述美元拍賣為“一個極為簡單,非常有娛樂性和啟發性的客廳游戲”。在游戲中1張1美元紙幣被當眾拍賣,規則有兩條:

1、(同任何普通拍賣一樣)競拍物(1美元)歸報價最高者所有,在拍賣過程中新的報價必須高于上一次報價,每次提價最少1美分,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新的報價則拍賣結束,競拍物(1美元)歸最后出價最高者擁有。

2、(不同于普通拍賣)報出第二高價者也要付出他最后一次的報價,但是卻不能拿到競拍物。

在競拍過程中,次高競價者都可以用比當前最高報價高出1美分的新競價打壓對手,使自己成為最高報價者,從而接近最終的競拍成功。但是從總體上看,競價越來越高,競拍者面臨的處境越來越差。 這個別出心裁的博弈導致競拍者懊惱不已,因為最終成功的競買者為了這張1美元鈔票付出的可能遠多于100美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次高報價者也白白的付出自己競標的金錢。

這個博弈的困境有兩點:一是參與的門檻極低,只要有1美分,任何人都能參與到競爭中來。二是在參與過程中會競買者會逐漸發現處境越來越困難。兩者參與進來,出價在100美分之內的話有可能獲利,但是報出次高競價者白白的浪費掉次高價位的金錢,他寧肯繼續競價,因為獲勝的話他將會獲得1美元的收益,通過提價1美分從而獲取1美元的收益或減少1美元的損失,看起來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美元拍賣理論是一種競爭機制理論,最高價有益于報價者本人短期內的地位改善,卻最終有害于共同的利益。對于競買者來說,每一次新的報價都使得潛在的收益降低一分,雙方反復競爭的結果往往是導致兩敗俱傷。在拍賣過程中,尤其是當拍賣價位接近100美分的時候,眾多的參與者會逐漸的退出,最終會演變為最高競價者和次高競價者之間的博弈。

通過分析美元拍賣博弈過程,我們會發現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才能使得眾多擁有競拍資格的人不能輕易的參與到這個游戲中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在尋找如何讓自己最終獲利的有效途徑。那么在拍賣過程中,能不能找到一個最優的競買價格,保證其他參與者不同自己盲目的競爭,也能夠保證自己在收益的最大范圍。

(二)美元拍賣理論出價的合理點

我們繼續對美元拍賣理論進行分析,以便得出一個結論:在競拍的過程中如何出價、出價多少才能最終獲利。

美元拍賣理論的模型是從多人博弈開始的,但是在過程中會發展為兩個人的最終對決。在多方競買過程中會有人能夠不付代價的從游戲中脫身。最終競買的的雙方因為利益和面子問題誰也不肯讓步,最終發展成為二人博弈模型。我們以二人博弈為例討論這個問題,假設競拍兩人為A和B,A先出價。

討論一:

A出價1美分,如果B足夠高尚,放棄出價,那么A獲利最大,不幸的是在現實生活中B有絕對理由壓倒A的1美分報價。

討論二:

A出價在2美分到98美分的范圍內,那么B競價就在3美分到99美分的范圍內,在這個范圍內誰出價最高,誰就是獲利者,但是對手則要白白的付出次高報價。

討論三:

A出價99美分,此時B如果想競拍成功則要出價100美分,B會做如下考慮:如果繼續競價,自己出價100美分則不賠不賺;如果不競價,則A獲利1美分,自己賠進98美分,對B來講理性的選擇是繼續競價。

討論四:

A出價100美分,此時B如果想競拍成功則要出價101美分,B會做如下考慮:如果繼續競價,自己出價101美分則會損失1美分;如果不競價,則A獲利100美分,自己賠進99美分。相比較于賠進99美分,繼續競價賠進1美分的路徑是理性的。

討論五:

A出價101美分以上的,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對于A和B的利益沒有了意義,只有學術上的討論價值。這種情況就是不管怎么競買,都是賠錢,只不過陪多賠少的問題。如果此時放棄的結果是:自己會白白的賠掉出價競買的金錢,甚至會被別人認為是膽小的結果。這就使得參與者陷入了一種兩難困境:越是參與可能損失越大,不繼續參與則目前的損失巨大。

我們剛才討論過這個博弈模型的陷阱:一、參與者的參與門檻極低。二、參與者真正的參與進去就會發現自己處于一種不利的境地:繼續參與則風險越來越大,收益越來越低,甚至到了一定階段一定會是產出小于投入,是一種愚蠢的投資行為,不繼續參與的話損失比參與要大,并且自己會很沒有面子,陷入了摩根索警告的絕不要把自己置于一種后退會失面子、前進會冒嚴重風險的窘境局面。 這中困境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被認為是必須要避免的情況,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陷入這樣的困境呢?

解決美元競拍理論的困境的關鍵在于:如果所有競拍者都清楚自己擁有多少有限資源,那么美元拍賣是有“理性解”的。在只有固定資金的情況下,競拍者要了解自己的最高出價是多少。伏爾夫岡?萊寧格(Wolfgang Leininger)討論了這種情況,按照萊寧格的研究結果:第一次出價的正確價位是個人擁有資金被賭注除的余數。假如A、B兩個競拍者擁有的資金都是1.80美元,那么A出價應該是80美分,出價80美分就促使B在80到100美分之間競價做出選擇。這個出價是有利可圖的出價范圍,同時這也是讓第一個競拍者遭到打擊的范圍。A出價80美分是對B的一種心理威脅,這個行動就等于告訴 B說:“退出吧,否則我用我全部的資金出價,你輸定了”。 對于B來講要綜合考慮如下因素:不能低于80美分的報價、最為樂觀情況下僅僅19美分的收益、A表現出的舍我其誰的氣勢、非常有可能出現的在競價100美分之后被套牢的可能性。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從理性角度講,B不會用他的全部1.80美元去打敗A,即使最終競拍成功,他仍賠進80美分。所以這時候對B來講最好策略就是放棄。

A和B資源相等是一種理想情況,如果A、B不等,討論的情況就不同,但是卻更加簡單,錢(權力)多的那個人能壓住對方的出價。那么他可以以1美分起價,而錢少的那個對手如果理性的話肯定不會參與這樣的競價。中國和韓國方面因為文化領域而起的爭端表面上看更加適合于運用A、B不等同的模型,韓國是一個小國,中國是一個大國,文化上更有輝煌的歷史。由于韓國國內極其強烈的民族心態,韓國方面在爭論中是把自己放于和中國等同的境界。討論一個復雜的模型比討論一個簡單的模型更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們運用美元競買理論討論這個問題并且得出結論。

(三)美元拍賣理論在國際關系中的運用

通過分析A與B的競拍過程,我們發現理性的處理這種競爭,必須首先明白三點:第一、不要輕易的參與到這種競爭中來,這種競爭參與門檻極低、目標獲利空間極大,但是真正的參與進來就會發現自己處于越來越不利的狀況。第二、要對自己的權力有清醒的認識,并且要科學的評估對手的權力。在參與之前如果得出自己的權力要小于對方的結論,則慎重參與這種游戲。如果判斷失誤,自己必定會失敗。第三、如果通過預判得出的結論是力量相當,那么首次行動不要從參與門檻開始,而是起點就要有高度,向對方清晰的表達自己的堅強意志,就像在美元競拍中首次出價從80美分開始一樣。

美元拍賣理論在現實的國際關系中可以被廣泛的應用。一種情況是在兩國交往過程中,明知道對方是一個無底洞,但還是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無非是想撈回一點,免得先前的付出血本無歸,一種情況是為了保住面子而不斷的深入到已經受到損失的博弈中去。中韓文化爭論在很大程度上講就是因為面子問題。運用美元拍賣理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釋中韓最近出現的一系列爭論。

三、中韓文化爭論的解決前景

通過分析美元拍賣理論,我們得出了兩點結論。一是要對自己的實力有清醒的認識,第二、在爭論過程中不能從最低點開始斤斤計較、睚眥必報,而是開始的時候就要預留空間不去爭,政策的起始點就給予對方一定程度的心理威懾。

第8篇

(一)配料配料的目的是將其熔化制造原材料。雖說浮法玻璃所需配料沒有其他類型玻璃的配料那么復雜,但是基本的配料是必須的,包括石灰石、白云石、砂、芒硝和純堿。料房中的控制系統主要負責運輸浮法玻璃的生產原材料,同時控制著配合料的均勻混合。配料房內部的平傳送帶主要是按照順序將配料輸送到斗式提升機并運送到稱重裝置進行稱重復合重量。最后人工將干燥的材料放入混合機中攪拌形成配合料,再經過配料房送到窯頭料倉存儲,利用加料機來有控制地將配合料放入熔窖里。

(二)熔化熔窖的主要部分包括熔化池、澄清池、工作池和蓄熱室以及小爐。當加料機將配合料放入熔窖的熔化池,通過天然氣噴槍將溫度加熱到1650度后熔化玻璃原料,熔化的玻璃通過澄清池均勻攪拌,再經過工作室將溫度降到1100以增加玻璃液的粘度,而蓄熱池和小爐可以保持玻璃液的溫度處于1100度,使得玻璃液粘度不至于太黏,達到粘度正合適。

(三)成形經過熔化的玻璃液在一定的降溫后,通過閘板來控制浮法玻璃液的流量使得浮法玻璃液能夠順著流道區自然流出。當經過錫液的時候,浮法玻璃并不會與錫液發生化學和物理反應且在分子的作用下使得浮法玻璃的表面十分光滑。

(四)退火浮法玻璃由于在高溫下生產成形,如果直接將成形的浮法玻璃放在空中冷卻會導致玻璃板的表面在內應力的作用下壓縮,所以退火這一步驟十分重要。退火就是將浮法玻璃放置于已經設置好溫度梯度的退火窖中使得玻璃的溫度逐漸降至大氣溫度而不會形成強烈的溫差。

(五)切割與包裝經過退火窖的處理浮法玻璃已經制造完成,緊接著將被送到切割區域。在切割之前會進行缺陷檢測,檢測完成后將按照實際需要的規格用金剛石進行切割。為了便于堆積存放,一般都會在浮法玻璃的表面撒一些粉末介質。最后就是包裝階段,包裝可以用人力也可以使用自動機器來完成,通過分垛來包裝。

二、治理浮法玻璃錫缺陷措施

(一)控制錫的氧化和硫化導致錫缺陷的主要污染源是錫的化合物,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是當錫液被污染(也就是錫液不純)后錫槽內所發生的化學反應產生的。所以唯有控制好錫的氧化和硫化才能夠提升浮法玻璃的質量。保護氣體的純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錫的氧化和硫化以此來確保浮法玻璃的質量,因此通過增加保護氣體中還原氣體的比例且減少氧化氣體能夠抑制錫液中發生氧化反應。另外,錫槽的壓力也是一項判別保護氣體純度的指標,因此要嚴格監控并及時調整。

(二)提高槽壓提高槽壓的目的是防止外界氣體進入到錫槽中以此來提升保護氣體的純度。但是由于技術的局限到目前為止最佳槽壓值還不為人知,另外空壓機設備相對而言較落后且生產者并不太關注錫槽的槽壓導致保護氣體的純度達不到標準,因此只有提高錫槽的槽壓才是解決錫缺陷的根本手段。

(三)定期排氣和清掃錫槽內的氣流結構由熱梯度和氣體量組成,由于一切工作程序都將引發熱梯度和氣體量的改變以至于使得氣流結構變化,通常保護氣體的流動方向是由冷端流向熱端,為了促進氣體流動可以裝置排氣孔且定期地進行排氣,氣體流動將加速保護氣體中的氣體雜質的排除,提升純度。

三、結語

第9篇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以及市場秩序的無規范性對新聞傳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媒體人,要時刻堅守社會主義思想,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為人民提供新聞服務。本文對新聞傳播中的倫理沖突以及應對策略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希望能夠對未來新聞傳播的良性發展起到一定幫助作用。

1 新聞傳播中倫理沖突的相關內容介紹

1.1 新聞傳播中,公民隱私與新聞真實程度的倫理沖突

以周克華新聞為例,其前任妻子、戀愛中的女朋友、母親、孩子,甚至連曾經的同學和鄉親都因此事遭到曝光,讓我們認識到輿論力量的可怕之處。目前,媒體技術正處于迅速發展階段,但是媒體良性思維卻沒有得到發展。媒體工作者有義務以及權力為廣大人民群眾還原最真實的新聞,但是當公民隱私與新聞的真實性呈現發生倫理沖突時,新聞工作者應該首當其沖保護以及尊重公民的隱私權。現階段媒體方面容易把新聞傳播側重點放在吸引廣大群眾眼球上,不斷的挖掘新聞的賣點,往往侵害了他們的隱私權。為了構建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媒體工作者應該致力于還原新聞的公正性,從而對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進一步提高。

1.2 新聞傳播中,職業道德與隱性采訪的倫理沖突

以記者暗訪某男科醫院為例,媒體首先接到了消費者對這家醫院的舉報,于是將茶水冒充尿液到此家醫院進行尿檢,醫院的監測結果是在茶水冒充的尿液里存在炎癥。從此項報道中,我們發現媒體工作人員并沒有真實而又客觀的去呈現事件的實際情況,而是采取主觀制造新聞的辦法,使醫患關系更加緊張。針對于此次采訪,記者可以選擇將自己的尿液到該醫院進行檢測,如果出現檢測結果異常,媒體再進行相關報道才更具有客觀性,也增加了報道的說服力,并合理的引起衛生相關部門對此事件進行關注。由此可見,社會道德與新聞傳播倫理之間的關系緊密。在新聞傳播中,媒體工作者是以主體地位存在的,因此,記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這樣才能為群眾引導正確的新聞取向。另一方面,隱性采訪是作為采訪的輔助手段和工具存在的,應該把握其尺度,維護隱性采訪的公共利益原則。

1.3 新聞傳播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倫理沖突

目前,媒體行業通常應用的管理機制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模式,這就將其經濟效益擺在了首要位置。由于受到市場激烈競爭的沖擊,新聞工作者往往不能夠遵循新聞倫理,甚至以無中生有的態度去挖掘新聞,同時以煽情的手法來制造新聞或處理新聞。這就對新聞的分析、公正、平衡和客觀原則進行一定程度的藐視。新聞傳播不應該與娛樂傳播混為一談,不能只是一味的增加受眾的感官刺激,還要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使新聞的品格以及格調進行提升。

1.4 新聞傳播中,新聞報道為首與扶危救難的倫理沖突

以南昌市北京東路窨井無井蓋新聞報道為例,在無蓋的窨井旁并沒有任何警示標志,導致一名婦女摔傷。一些居民便在窨井旁邊放置了一些雜物作為警示提醒。但是某網站的媒體相關工作人員為了可以拍攝到居民避讓窨井的照片,將雜物挪去,該項新聞傳播中,新聞報道為首與扶危救難就發生了倫理沖突。新聞照片的拍攝角度方面也許會增加一些警示說服務,但是它并沒有從人性化以及安全化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也缺失了最基礎的職業道德精神,這樣的社會良知缺失的行為在媒體行業中是不提倡的。

2 新聞傳播中理論沖突應對策略分析

2.1 媒體工作者要時刻堅守正義原則

針對于新聞傳播活動。新聞工作者的主要義務與責任在于維護最根本的社會正義,同時其道德指向坐標是正義感追求的方向。倫理學的有關道德情感和價值觀念的理論之一就是正義,作為一名合格的媒體人一定要堅持正義的職業素質,這也是其所要堅守的底線,這樣才能使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得到還原。

2.2 媒體工作者要時刻堅守隱匿原則

媒體相關工作者具有為消息源進行保密的權利被稱為新聞隱匿權,倘若未經消息源允許,媒體絕不能將消息源透露給第三方,這也是媒體人員所要承擔的一項基本義務。媒體的新聞隱匿權主要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在一定條件下,要以最適當的方式對消息源進行描述;其二,相關媒體工作人員要對不可求證或匿名證人的匿名消息持有警惕態度,并全面對該消息進行調查,確保消息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其三,對于比較單一的匿名消息源,媒體不能夠持有依賴的態度,力求多方面求證該消息其他信息源。

2.3 媒體工作者要時刻堅守適度原則

由于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階段,因此,媒體的發展情況能夠對社會輿論導向產生直接的影響。社會輿論的指向標準時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如果發生倫理沖突情況,媒體工作者要堅持適度的原則,對負面的新聞報道要充分考慮報道的尺度、角度和量度等方面,并從中尋找該新聞的正能量。此外,媒體工作者要在保障新聞報道真實性的情況下,還應對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新聞媒體對一系列的社會現象的評論與揭示應該對其平衡點進行把握,不能一味的制造輿論壓力與政治壓力,并兼顧社會的發展與穩定,避免發生集體失語和傳遞消極信息的情況發生。

2.4 媒體工作者要時刻堅守避害原則

目前,由于媒體更注重經濟效益的原因導致其過度的迎合受眾,使得部分受眾的情感天平收到了不同程度潛移默化的影響。媒體工作者進行暴力或血腥的新聞相關報到時,要引導群眾看到該新聞事件仍是存在正能量的,保證與社會源源不斷的傳達正能量。此外,媒體工作者進行暴力或血腥的新聞相關報到時也也要積極應對倫理失范的問題,堅持最小傷害、保護未成年人和仁愛原則,使新聞傳播更加符合新聞傳播的法規和倫理,從而對新聞傳播倫理沖突問題進行有效的改善,并加以

解決。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 青草视频在线 | 日韩城人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午夜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欧美成年黄网站色高清视频 | 欧美午夜成年片在线观看 | 99热国产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性行为的视频网站 | 欧美视频网 |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婷婷激情六月 | 国产免费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 久久国产麻豆 | 成人夜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久久久久久久春色 | 五月天情网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中国 | 草逼com| 国产在线观看福利 |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99热 | 国产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 男女无遮挡一进一出视频 | 国产精品一级毛片不收费 | 黄色成人短视频 | 国产精品午夜免费观看网站 | 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 你懂的视频在线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日本天堂网址 | 非会员体验60秒试看福利区 | 污污视频网站 | 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99re在线视频精品 | 国产永久免费草莓网视频 | 国产中文字幕久久 | 国产高清a | 狠狠插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