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中國歷史地理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16 16:38:2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國歷史地理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國歷史地理論文

第1篇

一、關于諸環境要素的歷史變遷

(1)氣候變遷。繼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后,氣候變遷的研究成果斐然。龔高法、張丕遠、張瑾瑢等指出仰韶時期普遍較現今溫暖,相應的氣候帶較現在偏北;歷史時期亞熱帶的北界,在最溫暖時曾達到華北平原,而在最寒冷時期卻移至長江以南(《歷史時期我國氣候帶的變遷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歷史地理》第五輯)。倪根全認為歷史時期氣候變遷造成了我國北方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由北向南的退縮,使得我國農業地區不斷南退,這也是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論氣候變遷對中國古代北方農業經濟的影響》,《農業考古》1988年第1期)。滿志敏《唐代氣候分期及各期氣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一文以八世紀中葉為轉折點,把唐代氣候分為兩個時期,認為從七世紀初至八世紀中葉,氣候冷暖特征與今相近,而八世紀中葉至十世紀中葉氣候轉寒,氣候帶要比現代南退一個緯度(《歷史地理》第八輯)。吳宏歧從唐長安馴象的史實入手,對滿志敏的上述觀點予以反駁,認為其論斷不足以否定隋唐溫暖期的存在,而傳統的關于隋唐溫暖期的劃分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唐都長安的馴象及其反映的氣候狀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4輯)。滿志敏還就歷史時期黃淮海平原的氣候特征進行了探討(《黃淮海平原仰韶溫暖期的氣候特征探討》、《黃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葉的氣候冷暖狀況》,《歷史地理》第十、十一輯)。鄒逸麟對明清時期北方氣候進行了研究(《明清北部農牧過渡帶的推移和氣候變化》,《復旦學報》1995年第1期)。何業恒分析了近五千年來華南地區的冷暖變化情況(《近五千年來華南氣候冷暖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1輯)。王開發、韓昭慶就歷史時期上海西部和太湖流域的氣候狀況進行了探討(《根據孢粉組合推斷上海西部三千年來的植被、氣候變化》,《歷史地理》第六輯;《明清時期太湖流域冬季氣候研究》,《復旦學報》1995年第1期)。藍勇和于希賢則就西南地區的氣候變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國西南歷史氣候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2輯;《蒼山雪與歷史氣候冷期變遷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2期)。

(2)海陸變遷。李元芳分析認為:西漢黃河三角洲范圍以孟村為頂點,自西向東北方向發展,其沉積特征與近代黃河三角洲相似(《西漢古黃河三角洲初探》,《地理學報》1994年第6期)。張忍順指出,近岸沙州并岸是江蘇濱海平原成陸的重要特征,十五世紀末黃河奪淮入海給江蘇岸外沙州田暗沙、明沙、直至并岸造成了巨大影響(《歷史時期的江蘇岸外沙州及其演變》,《歷史地理》第八輯)。張修桂、陳金淵分別分析了上海和南通地區的成陸過程(《上海地區成陸過程概述》,《復旦學報》1997年第1期;《南通地區成陸過程探索》,《歷史地理》第三輯)。景愛探討了科爾沁地的形成過程(《科爾沁地的形成過程及其影響》,《歷史地理》第七輯)。馮季昌等則全面系統地描繪了科爾沁河地經歷的四個變遷階段(《論科爾沁河的歷史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3輯)。劉德岑撰文探討了梁山泊的淤平過程(《從大野澤到梁山泊》,《西南師大學報》1990年第2期);鄭寶恒等則就連云港市的水陸變遷進行了研究(《連云港市的水陸變遷》,《歷史地理研究》第二輯)。此外,林汀水、張修桂還探討了海岸線的變遷(《遼東灣海岸線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2輯;《金山衛及其附近一帶海岸線的變遷》,《歷史地理》第三輯)。

(3)沙漠與沙漠化。李淼在《對歷史時期烏蘭布和沙漠成因的幾點認識》一文中指出,烏蘭布和沙漠屬于非原生性沙漠,主要是在漢代以后形成和發展的(《西北史地》)1986年第1期)。陳育寧考察了鄂爾多斯地區沙漠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認為自秦漢以來的過度開墾是引起沙漠化的主要人為因素(《鄂爾多斯地區沙漠化的形成和發展述論》,《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他又探討了寧夏地區沙漠化的情況,認為干旱多風,近百年來氣候干化是土地沙化的重要自然因素(《寧夏地區沙漠化的歷史演進考略》,《寧夏社會科學》1993年第3期);景愛、馬正林也對引起沙漠化的原因進行了探討(《木蘭圍場的破壞與沙漠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2輯;《人類活動與中國沙漠地區的擴大》,《陜西師大學報》1984年第3期)。李并成從敦煌文書中發現了古代瓜沙二州間的一塊綠洲,并探討了這塊綠洲的沙漠化過程(《瓜沙二州間一塊消失了的綠州》,《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他還揭示了河西走廊古綠洲沙漠化區域的分布特點和結構特征(《河西走廊漢唐古綠洲沙漠文化的調查研究》,《地理學報》1998年第2期)。

(4)植被的變遷。對于歷史時期植被變遷史的研究,史念海貢獻最大。他認為黃河下游及其附近地區在遠古之時森林相當茂密;黃河中上游可以稱道的森林亦不少;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森林相當普遍;東北地區直到清代尚極繁多(《論歷史時期我國植被的分布及其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3期;《歷史時期森林變遷的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總第6輯)朱士光《全新世中期中國天然植被分布概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總第6輯)和《歷史時期我國東北地區的植被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4輯)兩文深入分析了歷史時期植被的更替情況。文煥然、周云庵、袁森坡、郭松平等分別探討了歷史時期新疆、秦嶺、塞外承德及凌源的森林變遷(《歷史時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點》,《歷史地理》第六輯;《秦嶺森林的歷史變遷及其反思》,《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1輯;《塞外承德森林歷史變遷及其反思》,《河北學刊》1986年第2輯;《凌源森林盛衰和自然災害》,《農業考古》1986年第1期)。王守春《明清時期黃土高原植被與環境》一文指出,明清時期黃土高原天然植被受到人類的破壞比以前任何時期都嚴重(王守春主編:《黃河流域地理環境演變與水沙運行規律研究文集》第五集,海洋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楠木是珍貴樹種,藍勇認為先秦時期楠木的分布比現在要偏北一些;唐宋時以今四川為多;明清時期由于采辦皇木,加之氣候趨冷,楠木資源日漸枯竭(《歷史時期中國楠木地理分布變遷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4輯;《明清時期的皇木采辦》,《歷史研究》1994年第6期)。我國古代黃河流域盛產竹子。文煥然指出華北西部歷史上栽培竹林的分布呈面積大小不一,不連續的斑點狀,漢代以前最北分布似在40°N,現今似在36°N(《二千多年來華北西部經濟栽培竹木之北界》,《歷史地理》第十一輯)。

(5)野生動物的變遷。關于歷史時期動物的研究,何業恒成果頗豐。他先后出版了《中國珍稀獸類的歷史變遷》(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中國珍稀鳥類的歷史變遷》(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中國珍稀獸類(Ⅱ)的歷史變遷》(湖南師大出版社1996年版)、《中國珍稀爬行類、兩棲類和鳥類的歷史變遷》(湖南師大出版社1997年版)。他認為我國歷史時期金絲猴的地理分布遠比今天為廣;我國是曾見朱鹮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國家;而大熊貓的地理分布范圍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又縮小的變化過程;到十八世紀平原地區的華南虎相繼絕跡;歷史時期我國三種麝的分布范圍遠比當今廣;而揚子鱷由于氣候變化、棲息環境的破壞以及人類的亂捕濫獵,分布北界不斷南移(《試論金絲猴的地理分布及其演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4輯;《論試朱鹮地理分布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3期;《試論大熊貓的地理分布及其演變》,《歷史地理》第十輯;《試論華南虎在長江三角洲的絕跡》,《歷史地理》第十一輯;《中國麝地理分布的變遷和麝香生產的消失》,《史念海八十壽辰學術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揚子鱷在黃河中下游的地理分布及其南移的原因》,《歷史地理》第十五輯)。裴修碧、文煥然分別探討了歷史時期揚子鱷、野馬野驢的分布變化(《上古時期揚子鱷分布地域考》,《安徽史學》1996年第3期;《歷史時期中國野馬野驢的分布變遷》,《歷史地理》第十輯)。文煥然、王振堂、藍勇對野生犀象的歷史變遷進行了考察(《再探歷史時期的中國犀象分布》,《思想戰線》1990年第5期;《犀牛在中國滅絕與人口壓力關系的初步分析》,《生態學報》1997年第6期;《歷史時期中國野生犀象分布的再探索》,《歷史地理》第十二輯)。此外還有劉洪杰《中國古代獨角動物的類型及其地理分布的歷史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4輯)等。

(6)水文的變遷。對黃河的研究依然是水文變遷研究的重點。鄒逸麟的《千古黃河》一書是繼岑仲勉《黃河變遷史》之后的又一研究黃河的力作,是學術界有關黃河研究的最新總結(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5月版)。譚其驤等老一輩歷史地理學家認為黃河在東漢以后800余年間長期處于安流狀態。趙淑貞、任伯平對此提出了疑議。他們認為決溢次數的多寡并不等同于洪水泥沙的多寡,東漢以后黃河河道行洪能力有所提高,水患史料的缺失均是導致“安流”局面的因素(《關于黃河東漢以后長期安流問題的再探討》,《地理學報》1998年第5期)。徐海亮《歷史上黃河水沙變化的一些問題》一文推測黃河在歷史上的水沙變化可能存在更為宏觀的環境背景(《歷史地理》第十二輯)。史念海探討了黃土高原主要河流及西安周圍諸河流的流量變化(《黃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2輯;《論西安周圍諸河流量的變化》,《陜西師大學報》1992年第3期)。譚其驤、張修桂分別探討了海河水系分合離聚的歷史過程(《海河水系的形成與發展》,《歷史地理》第四輯;《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變的過程》,《歷史地理》第十一輯)。此類文章還有鄒逸麟《歷史時期華北大平原湖沼變化變遷述略》(《歷史地理》第五輯);朱玲玲《明清時期滹沱河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1輯);林汀水《遼河水系的變遷與特點》(《廈門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長江江流的清濁變化引起了周宏偉的關注,他認為歷史時期長江干流出現過九次較為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的清濁變化,而人類活動和氣候變遷可能是造成清濁變化的主因(《歷史時期長江清濁變化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4期)。對于河道變遷的研究有助于推動長江研究的開展。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編寫的《長江中下游河道特性及其演變》一書是一部關于長江中下游河道演變的綜合性論著,該書詳細論述了全新世以來長江中下游河道的變遷情況(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張修桂撰文討論了長江中游河床的演變過程,為三峽工程提供了背景資料(《長江宜昌至城陵磯段河床歷史演變及其影響》,《歷史地理研究》第二輯;《近代長江中游河道演變及其整治》,《復旦學報》1994年第6期)。周風琴對湖北沙市河段河道及荊江的歷史變遷進行了研究(《湖北沙市地區河道變遷與人類活動中心的轉移》,《歷史地理》第十三輯);《荊江歷史變遷的階段性特征》,《歷史地理》第十輯)。張修桂推翻了荊江百里洲于十六世紀由水流切灘形成的說法,認為其演變過程是以漸變為主要形式(《荊江百里洲河段河床的歷史演變》,《歷史地理》第八輯)。滿志敏對黃浦江水系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黃浦江水系的形成原因述要》,《復旦學報》1997年第6期)。

(7)災害史。請參見卜鳳賢《中國農業災害史研究綜論》(《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2期),此不贅述。

二、關于環境史的綜合研究

(1)對環境的綜合評價。朱士光通過對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及目前殘存的植被的考察,對歷史時期農業生態環境變遷作了初步探討(《歷史時期農業生態環境境變遷初探》,《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0年第2期)。王乃昂則分析了歷史時期甘肅的環境變遷(《歷史時期甘肅黃土高原的環境變遷》,《歷史地理》第八輯)。李民《殷墟的生態環境與盤庚遷移》一文指出,殷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盤庚遷殷的重要原因(《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唐亦功的《金至民國時期京津唐地區的環境變遷研究》(陜西師大出版社1995年版)一書探討了京津唐地區金到民國時期的環境變遷。此類文章還有徐海鵬《北京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地理環境》(《北京大學學報(專刊)》1992年7月)、于希賢《北京市歷史自然環境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1輯)、趙永復《歷史時期黃淮平原南部的地理環境變遷》(《歷史地理研究》第二輯)、張寶秀《灤河潮河中上游地區三百年來自然環境的變過(《環境變遷研究》1996年第5輯)、高俊虎《三百年來承德地區地理環境演變趨勢初探》(《干旱區研究》1998年第2期)、張自強《江海平源的自然基礎和先民文化之探討》(《東南文化》1996年第1期)、馬強《蜀道地帶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成都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等。

(2)人地關系研究。90年代以來,人們在加強對環境諸要素研究的同時,也開始探尋人類活動對歷史環境的影響。鄒逸麟在1998年長江洪災過后撰文呼吁:現在應該靜下心來,實事求是地研究迄今為止的我國全部人地關系發展的歷史,分析其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關于加強人地關系歷史研究的思考》,《光明日報》1998年11月6日)。韓茂莉則對歷史時期黃土高原人地關系研究作了總體性回顧(《歷史時期黃土高原人類活動與環境關系研究的總體回顧》,《中國史研究動態》2000年第10期)。朱士光、馬雪芹、王建革、賈毅等也對黃河流域的人地關系進行了探討(《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幾個主要區域歷史時期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變遷概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1期;《明清時期黃河流域農業開發和環境變遷述略》,《徐州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馬政與明代華北平原的人地關系》,《中國農史》1998年第1期;《白洋淀環境演變的人為因素分析》,《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2年第4期)。

關于長江流域人地關系的研究也有很大進展。藍勇認為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以來長江上游地區的水土流失加重了中下游的洪澇災害(《歷史上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光明日報》1998年9月25日)。劉沛林認為長江流域水災頻率的增強基本上是與歷史上地區開發的進程同步的(《歷史上人類活動對長江流域水災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張潤元、張國雄、龔勝生分別就長江流域各重點林區及沿江湖區的人地關系進行了探討(《清代長江流域人口運動與生態環境的惡化》,《學術月刊》1994年第4期;《明清時期兩湖開發與環境變遷初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第2期;《清代西湖地區人口壓力下的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對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1期)。

此類文章還有祝功武等《廣東水土流失歷史變遷》(《歷史自然地理研究》1995年第2期),戴一峰《近代閩江上游山區的開發和生態環境》(《廈門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鄧輝《全新世氣候最宜期燕北地區人地關系研究》(《環境變遷研究》1996年第5期)、《全新世大暖期燕北人地關系的演變》(《地理學報》1997年第1期),韓光輝《清代以來圍場地區人地關系演變過程研究》(《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等。

(3)環境保護史及古人生態哲學研究。羅桂環等《中國環境保護史稿》(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一書是一部系統論述中國環境保護史的專著。鄒逸麟以先秦兩漢為例,探討了我國古代環境意識產生的歷史地理背景、不合理的環境行為及后果(《我國古代的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慶祝楊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論文集》)。劉世芮分析了先秦文化中的生態文明觀念(《先秦文化中的生態文明觀念》,《社科縱橫》2000年第4期)。倪根全《秦漢環境保護初探》(《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2期)一文探討了秦漢時期存在的環境問題、自然環境的保護措施及污染防治。陳業新則對秦漢時的生態職官進行了考察(《秦漢生態職官考述》,《文獻》2000年第4期)。劉華介紹了唐代環境的保護情況(《我國唐代環境保護情況述論》,《河北師大學報》1993年第2期)。張全明探討了宋代生物資源保護的特點和宋人的生態意識(《論宋代的生物資源保護及其特點》,《求索》1999年第1期;《簡論宋人的生態意識與生物資源保護》,《華中師大學報》1999年第5期)。王風雷分析了元代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條款(《論元代野生動物保護條款》,《內蒙古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楊昶考察了明人的生態觀念(《明代的生態觀念和生態農業》,《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年第4期)。

(4)從文化角度研究生態環境的初步嘗試。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狀態,文化則是體現人類思想和實踐的現象。兩者相互影響,而其中生態對文化起著決定作用,這是王玉德、張全明提出的觀點。他們的《中華五千年生態文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版)正是基于上述理論展開的。全書共十六章,分上下兩編,從橫、縱兩個方面對五千年來中華生態文化進行了探討。上編七章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七個階段探討了中華五千年的生態環境的變遷及其與政治、經濟、民俗、學術的相互作用;下編九章分別分析了古代氣候、土壤、生物資源、水文、礦產、災害等諸生態因素的變遷和文化的相互影響,并探尋了中國古代生態旅游文化的特征及古代人們的生態思想。余論部分則從生態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當代中國所面臨的決策、土地、人口、水、大氣、森林、廢物處理、噪音、珍稀動物、交通等十大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此書作為從文化角度探索我國長時段生態環境的初步嘗試,無疑為我們開闊了視野,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三、關于理論、方法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環境史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以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為對象的一門學科。包茂宏在介紹美國環境史學的發展史的基礎上提出了對環境史概念的新認識。他認為:“環境史就是以建立在環境科學和生態學基礎上的當代環境主義為指導,利用跨學科的方法,研究歷史上人類及其社會與環境之相互作用的關系;通過反對環境決定論,反思人類中心主義文明觀來為瀕臨失衡的地球和人類文明尋找一條新路,即生態中心主義文明觀”。他把環境史分為三個階段:人與環境基本和諧相處的環境與前現代文明期,人類中心主義的現代文明對環境的征服及走向生態中心主義的超越現代文明的新文明觀。提出了建立我國的環境史學派的大膽構想(《環境史:歷史、理論和方法》,《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4期)。

第2篇

[關鍵詞]歷史地理學;學科屬性;研究方法;前景展望

[中圖分類號]K90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44-0154-03

歷史地理學(Historical Geography)是一門研究歷史時期人地關系和時空差異的學科,是一門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在它不斷發展和壯大的過程中,我們對它的認識也在不斷變化與更新。從兩千多年前延續至今,我們圍繞著歷史地理學展開的探討也在不斷地加深和拓展。21世紀,歷史地理學已經成為當代一門顯學。綜觀歷史地理學發展史上的探討熱點和今天我們學習歷史地理學這門學科所遇到的疑惑,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三個大方面的內容:第一,歷史地理學學科歸宿問題;第二,歷史地理學研究方法問題;第三,歷史地理學發展前景問題。弄清楚歷史地理學發展面臨的挑戰對于我們了解21世紀的歷史地理學、學習歷史地理學以及進行歷史地理學研究都有莫大的幫助和意義。

1 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屬性

中國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其前身沿革地理學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兩漢時期。綜觀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史,長期以來人們對于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歸屬問題爭論非常之大,各抒己見,眾說紛紜。

西南師大的藍勇教授將其歸納為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輔助學科;第二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即地理學的一門輔助學科。這種說法成為目前歷史地理學界的主流觀點;第三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與地理學的一門交叉學科;第四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相對獨立的、綜合的科學。

復旦大學的葛劍雄教授則將其歸納為三種意見:屬于地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屬于歷史學。2000年夏季,他本人就學界同人的看法發表過自己的見解:“據我所知,歷史地理多數同仁都贊成第一種意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屬性是毫無意義的。但我們也應該看見后兩種意見的合理成分,歷史地理研究的對象雖然不是歷史,但是由于是歷史時期的地理現象,所以主要依據歷史文獻,使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其成果為歷史學所利用。至于是否構成一門獨立學科,這不僅取決于這門學科的性質,還取決于已經取得的成果和地位。歷史地理研究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歷史學或者地理學這些一級學科還無法相比?!绷硗?暨南大學的吳宏岐教授對此也有比較精辟的論述,他認為“這門學科的發展明顯經歷了以沿革地理學為主體的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地理化逐步加強的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的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這三個主要階段”。

對于歷史地理學科歸屬的爭議,我們不僅要看到主流的觀點,也要去思考其他看法。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并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比較以上學者的觀點不難發現,歷史地理學屬性呈動態分布,在不同的時間段呈現不同的特點。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屬性與歷史地理學本身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并形成一個辯證統一體。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甚至是不同的研究群體都在影響這個學科的屬性。因為歷史時期它主要是研究沿革地理,所以它的學科屬性被灌注沿革歷史地理;因為它曾經為歷史學研究提供輔助研究,所以就有學者認為它是一門輔學科;因為它近年來發展方興未艾,所以就有學者認為它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將來隨著歷史地理學進一步深入發展,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屬性也會得到不斷的更新和補充。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理解眾多學者就歷史地理學屬于歷史學或者地理學的問題糾纏不清的緣由了。

2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傳統的歷史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分為歷史文獻資料和野外考察。傳統文獻資料給歷史地理研究提供大量的強有力的論證,此外野外考察也從另一個方面來支撐我們的文獻論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工作的一步步深入,我們發現很多地理現象是無法通過實地考察來進行研究的,只能依靠文獻記載。但是現存的史料往往都不是完整的描述,這樣傳統的歷史地理的研究方法也遇到了新的挑戰。

近些年來,不少學者致力于歷史地理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值得我們去借鑒。復旦大學的葛建雄教授有過這樣的論述:“提高歷史地理研究水平的途徑很多,方面很廣,但是提高研究成果的精度是最重要的任務。固然歷史地理的一些分支和不少方面還是空白,需要填補,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待加強,但一般來說,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增加研究力量,擴大研究領域來解決,而精度的提高不是量的積累,而是質的飛躍,必須取得重大突破?!辈⑶宜€進一步指出“要提高精度只能寄希望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只能進行多學科的交叉的綜合的努力”。另外,西南大學的藍勇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地理學》教材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觀點,較之葛建雄先生的觀點更為具體些。他認為歷史地理學研究方法概括起來分為三大類:即文獻邏輯推證法、統計計量法以及數理模型法。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矛盾體,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是有優缺點的。如何有機整合新舊研究方法以及以后出現的更新的研究方法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這對我們更進一步展開歷史地理學習研究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歷史地理研究工作中,我們既要傳承傳統的研究方法的精華,又必須利用新的研究方法來彌補傳統研究方法的不足。使兩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共同為歷史地理研究作出貢獻。傳統的歷史地理研究方法看似比較好掌握,很好上手,但是假如要更進一步,我們必須具備良好的古文字功底和豐富的野外考察經驗,這樣才能應用自如;新的歷史地理研究方法看似不好掌握,不好上手,但是只要我們先補充一些統計、邏輯推理方面的知識,也會很容易接受這些新的研究方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地理學在不斷地發展,新的研究方法會越來越多。我們在實際操作中,要根據千差萬別的情況,來選用各種各樣的研究方法,完全沒有必要拘泥于某種或者數種一成不變的固定法。其實萬法歸一,只要你找到最科學、最簡便的研究方法與手段,就是最好的歷史地理的研究方法。

3 歷史地理學前景展望

對于歷史地理學的前景,絕大多數歷史地理人都是樂觀的。近些年來,歷史地理學專業在高校招生規模正一步步擴大,全國各地從事歷史地理研究工作的人員也在逐年增加。而且國內歷史地理學與國外的學術合作也在進一步加強。所有的一切都為21世紀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土壤,使大家看到了歷史地理學發展的美好前景。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自從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正式提出后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熱潮延續至今。21世紀伊始,我們的政府更加高度關注可持續發展問題,這也為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時機。歷史地理學研究覆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而且近些年來歷史地理學在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過程中又誕生了許多新興的邊緣性分支學科,如歷史教育地理學、歷史醫學地理學、歷史災害地理學等,也驗證了“并不存在唯一的歷史地理學的信條”。歷史地理學將發揮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未來的社會生活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歷史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可以填補歷史氣候、災害等方面的空白,成為預測未來的主要依據;歷史人文地理可以填補歷史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等方面的問題;歷史醫學地理學、歷史災害地理可以對防災救災、疫病防治等問題進行研究。這樣,就可以多方面、多渠道為政府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咨詢,進而為今天的中國改革開放服務,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當然我們在憧憬歷史地理學美好前景的同時,也要看到它所面臨的挑戰。這些挑戰就像一個個陷阱在隨時等待著它,阻止著歷史地理學長足的前進和更好的發展。

3.1 學術態度有待端正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痹跉v史地理學術界同樣存在著功利主義。做學術的態度不端正,不是真正熱愛學術,而是把學術當做通往名與利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便把它扔掉。例如,在歷史疆域的研究中,常常因國家利益的改變而得出不同的結論。為了突出中國自古以來就擁有遼闊的疆域,不惜將不同年代的疆界拼湊在一起,搞成一幅極盛疆域地圖。

暨南大學的李學武教授認為,現在學術界有三種學術態度,一是把學術當做妻子,做學術是出于一種責任;二是把學術當做情人,做學術是出于內心深處真正的熱愛;三是把學術當做,用完了就扔掉。很不幸的是,當今的學術界有太多功利主義者。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病!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弊鰧W問要坐得板凳十年冷。很不幸的是,當今的學術界充滿了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令人堪憂。我們從事歷史地理學,必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這一點至關重要,態度不好,一切皆枉然也。

3.2 學術水平有待提高

翻開厚厚的著作和各種論文,卻發現太多摻水的東西混于其間,使得近年來歷史地理學術水準出現下滑的跡象。為學術界所不齒的抄襲現象也屢屢出現,這不僅是學術水平的問題,更是作為一個學者的素質問題。近日,學術打假名人方舟子遇害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學術界一片污煙瘴氣。歷史地理研究水平的高低以及歷史地理學研究成果取得的多少直接決定了歷史地理這門學科以后的命運。

3.3 對學術的投入有待加強

長期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以至于政府對人文學科的投入明顯不如理工類學科。歷史地理學作為崛起的一門新興學科,也明顯投入不足,這嚴重阻礙了歷史地理學的正常發展。有些學校因為教育資金不足,甚至選擇關閉某些歷史地理學專業。由于長期投入不足,歷史地理學的交流受到了很大限制,這也嚴重阻礙了歷史地理學的健康發展。我們一方面要建議政府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讓歷史地理學科為現實服務,讓社會看到它的價值,為投入增加砝碼。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與曲折的統一體,歷史地理學也如此。我們既要看到歷史地理學的美好前程,又要注意面對它所遇到的挑戰。雖然現在歷史地理學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無法解決或者不能圓滿解決的問題,但是在不久的將來,歷史地理學必將取得更大的進步,為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們探討了歷史地理學學科屬性、歷史地理學研究方法以及歷史地理學未來發展等三個方面的問題。歷史地理學自它誕生之日起,這些問題也就圍著它慢慢展開了。今天我們要學習歷史地理,從事歷史地理研究,就不能不了解這些問題,不能不思考這些問題。試問一個連歷史地理學屬于什么學科都不清楚的人怎么能學好歷史地理學呢?更無從談展開歷史地理研究了。反之,如果我們了解了歷史地理學的發展脈絡,了解了歷史地理學研究方法以及未來的發展動向,這又可以極大促進我們平時的學習和研究工作,有利于歷史地理學科自身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林甫,等.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2]吳宏歧,郭聲波.2006年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7.

[3]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基礎和前景[J].東南學術,2002(4).

第3篇

史念海先生主編的《西安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是繼前兩部圖集之后的又一部集大成之作。該圖集以規模宏大、內容浩瀚、編制周詳、設計精密、圖文并茂、裝幀精美而廣受贊譽。其自1994年12月啟動編纂,至1996年8月交付出版,為時僅一年零九個月。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整理與編繪出如此高品質的城市歷史地圖集,可謂真積力久,厚積而薄發。圖集自問世以來,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關于圖集的各種評論,一時頻頻發表,給予圖集至高的榮耀與地位,諸如鄒逸麟、陳橋驛、王守春、鈕仲勛、司徒尚紀、張英華等都從不同的視角對圖集進行了評說。

圖集的成功之處,無疑是編制者深厚的專業積淀與積極的學術創新的結合。但客觀且系統地評價一部歷史地圖集,須對圖集的編繪者、資料來源、內容選取、編制體例、編繪方法、優缺點及在地圖學上的影響與地位等要素進行全面的考量與梳理,一則讓我們知悉圖集編繪的“前世”與“今生”,以致感受一部杰出的歷史圖集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二則讓我們明晰圖集編纂的客觀性、科學性、創新性,以便凸顯圖集在歷史地理研究、城市歷史地理研究上的學術價值。

作為圖集的主編者史念海先生,在歷史地理學,以及地圖學、古都學、區域歷史地理方面所取得的卓然成就是圖集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史念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我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史先生一生致力于歷史地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歷史地理學理論體系、學科架構、研究方法諸方面,都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并且在圖集問世之前,已有許多堪稱為經典性的研究成果。諸如《河山集》1—5集(1963—1991年)、《中國疆域沿革史》(與顧頡剛先生合著,商務印書館,1938年)、《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與曹爾琴、朱士光合著,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國的運河》(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國歷史地理綱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等。

在地圖學研究方面,史先生對歷史地圖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疆域沿革史》一書中,已附有歷代疆域圖27幅,與文字珠聯璧合,交相輝映。而后先生對地圖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高峰時期,在《河山集》、《中國的運河》等論著及相關論文中,約有500多幅歷史地圖,內容涉及歷史自然地理、歷史經濟地理、歷史政治地理、歷史軍事地理、歷史人口地理、歷史城市地理和歷史文化地理諸多方面。先生一貫強調,研治歷史地理,尤其區域地理,地圖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研究者形象展示學術成果的重要載體之一,以致把在地圖上展現自己的研究成果,當做檢驗它的一項基本標準。

同時先生認為,實地考察對于地圖編繪具有重要意義。先生以身作則,跋山涉水,足跡遍布黃土高原,大河上下。僅西安地區而言,秦嶺山上,渭水之畔,西安城南山麓、原隰、村落,皆有先生考察的身影。正是在這種地圖學研究與編繪思想的指引與踐行之下,先生在歷史地圖編繪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繪制的許多地圖在科學性和學術價值上都具有超越前人之處,也為圖集高質量的編繪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

圖集內容豐富,編纂歷時短暫,為保證其順利的完成,離不開以史先生為核心的圖集編繪團隊的共同努力和過硬的專業素養做保障。在這項浩繁艱巨而又嚴謹精細的工作之中,有來自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高校的歷史地理工作者,也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考古學者,更難得可貴的是,曾在西安主持或參加發掘石器時代和周秦漢唐的遺址的考古學家石興邦、袁仲一、張在明、任式楠、馬得志、安家瑤、劉慶柱、李毓芳諸先生給予了大力支持,或建言獻策,或提供資料,或親筆制圖,他們分工合作,按期完成了圖集編繪的草稿。而又在圖集即將刊行之前,由陳橋驛、鄒逸麟、石興邦、袁仲一、李之勤、周偉洲等著名學者對其所有圖幅進行評審,并提出了修訂意見,使圖集臻于完善。

如果說具備良好專業訓練的編繪者,是圖集編繪獲得成功的基礎條件,那么圖集的編制體例、資料來源、內容選取等方面則成為圖集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成為圖集汲已有歷史圖集之長,補其不足,而超越前有圖集的又一次飛躍。

在圖集問世之前,已有譚編的全國歷史地理總圖《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侯編的城市歷史地圖《北京歷史地圖集》出版,其具有首創的編制體例為圖集的編繪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和借鑒。譚編之圖,以政治地理見長,并以朝代更迭、建置興廢、政區沿革為編繪的基本綱目,重點著眼于歷代的政治區劃。這種體例的編排風格,在圖集中都有所體現,且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超越。而侯編之圖,以反映北京地區政區沿革和北京城的發展歷史為主,首創了我國城市歷史地理和區域歷史地理地圖集編制。這種以古都為題材,以政區沿革為主軸,突出城市發展變遷的編繪思想,對圖集的編纂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西安作為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著名的都城,有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有關都城地理狀況的各種歷史文獻,則成為圖集編纂的基本史料來源,諸如《三輔黃圖》、韋述的《兩京新記》、宋敏求的《長安志》、程大昌的《雍錄》、呂大防的《長安圖》、李好文的《長安志圖》、畢沅的《關中勝跡圖志》、楊守敬的《漢長安城圖》等,大多都在用文字記述西安地理狀況的同時,附有一定數量的圖志,稽圖觀史,圖文結合,更易于閱讀。隨著現代中國考古學的迅速發展,西安地區的重大考古成果,更是層出不窮,豐富的考古資料也成為圖集資料來源的一個重要方面。加之以史先生為代表的歷史地理工作者,善于結合文獻資料,并以實地考察為主,以此獲取第一手的地理信息。諸如圖集中的《唐長安城南勝跡圖》,就是在實地考察和文獻考釋的基礎上繪制而成的。可見,圖集的資料來源是文獻資料、考古資料、實地考察以及今人相關的區域歷史地理研究成果的一次高度結合,使圖集的內容更具有繼承性、客觀性和豐富性。

該圖集是一部區域歷史地圖集,也是一部古都歷史地圖集,表現范圍以今西安市轄境為主,重點反映了自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在此生息繁衍以來,歷經周秦漢唐時代的繁榮昌盛,到明清時期的西北重鎮,該區域內的自然環境演變、政區沿革與城市變遷等。圖集共有各種不同比例尺的地圖89幅,且用不同的顏色把地圖分為16個圖組。在圖集內容選取上,以表現歷史時期西安歷史人文地理的72幅地圖為主體,輔以4幅歷史自然環境地圖、5幅民國時代地圖和8幅西安現代地圖,共同構成了一幅展現西安歷史發展的恢宏畫卷。

圖集設計周詳,內容精湛,但又主次分明,突出重點。圖集在繼承了譚編和侯編兩部圖集以政治地理為綱的基礎之上,重點突出西安在周秦漢唐最輝煌時代的地理信息,展示了城市歷史地理研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諸如漢代圖組有11幅,唐代組圖有18幅,使得兩朝圖幅所占圖集的份額較大,集中表現于這一建都時間較長的典型時段,圍繞都城時期的城址、形制和布局演變這條主線,再現盛世,漢唐雄風。同時對各朝的宮闕、陵寢、園林、府宅、民居、寺院、道觀等城市建筑和地理景觀的分布格局也作了充分的展示,用這種形象的地圖語言來反映歷史時期西安城市的基本功能和形態,更能體現西安作為時代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圖集承前啟后,大膽創新,但又科學嚴謹,特色鮮明。該圖集在補前兩部圖集的不足之處,首創了4幅自然環境地圖,填補了自然地理要素在歷史地圖集中的空白,實現了將關中地區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觀的有效結合,把自然環境的演變置身于人文的城市環境變遷中去考察,二者互為影響,渾然一體。諸如《西安市新石器時期自然環境圖》展現了西安遠古時代自然環境的原始面貌?!段靼彩形髦軙r期自然環境圖》、《西安市西漢時期自然環境圖》和《西安市唐時期自然環境圖》三幅地圖分別顯示了西安地區自然環境被人類早期的開發和利用、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大規模開發利用自然環境,促使其迅速發生變遷的歷史現象。同時,圖集的另一個顯著特色是大膽地運用大比例尺編繪地圖,即繪制一種大比例尺的小區域地圖。在圖集中運用大比例尺繪制的地圖多達27幅,諸如《姜寨遺址圖》、《半坡遺址圖》、《唐大明宮圖》、《唐九成宮圖》、《唐興慶宮圖》、《唐驪山華清宮圖》等。這種運用大比例尺來反映小區域的地理信息,不論是在學術研究的層面,還是從編繪技術的角度來看,都需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素養。以此可見圖集的學術價值和編繪水平之高。

圖集在編繪方法上所體現的地圖學思想,又成為其獲得成功的一大亮點。中國古代地圖繪制,源遠流長,在幾千年厚重的文化積淀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繪圖風格。無論是政治文化意象中的輿圖,還是介于度量與文字之間的地圖,大都是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的作品,他們所理解的輿圖世界,是一個包括科技史、藝術、文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宗教等方面知識在內的統一體。一幅中國傳統的輿圖,或者是對地理事物度量的真實描述,或者是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或者是表示編繪者個人感情狀態的形式,甚至是宗教隱喻中提供與神靈接觸的平臺。正是在這種士大夫文化傳統的影響之下,中國的地圖編繪一直在堅守著自己固有的傳統和特色,即使是在19世紀西方繪圖技術的沖擊之下,也能保持計里畫方和經緯線網格的混合使用,而該圖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傳統的地圖繪制思想。

圖集繼承了圖文并茂的傳統,在89幅地圖中,都配有簡要的文字說明,并且在圖幅中也附有珍貴的圖片89張,諸如《周原鳳雛甲組建筑基址》、《史墻盤及銘文》、《曲尺形金缸》、《杜虎符》等,這三者互相配合,提高了圖集的可讀性和觀賞性。圖集承襲了我國地圖學史上以不同顏色分注古今地名的編繪方法,即采用了唐賈耽在編繪《海內華夷圖》開創的“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的原則,也就是時人通常所說的“古墨今朱”之法,使圖集中的古今地名標注更加明晰,更能體現出古今地名的歷史演變過程。圖集發揚了不計量的繪圖傳統,在圖集中也出現了沒有比例尺的地圖,諸如兩幅《明西安府城圖》和兩幅《清西安府城圖》采取不計量的方法繪制,在現代的測繪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用計量的方法進行準確的經緯度來定位,但圖集卻采用了中國古代傳統地圖中不計量的編繪方法來呈現地理景觀和傳遞地理信息。

第4篇

【關鍵字】房地產;項目管理;存在問題

1 前言

房地產行業是一個地域性很強的行業,即便是同一地區,由于項目定位不同、功能不同、客戶群不同、地塊不同、環境不同、規劃不同等等也會帶來項目內容的極大不同。與公司管理相比,房地產項目管理的不同在于其有一個生命周期:開始、執行、結束。由于部分公司分不清公司管理與房地產項目管理的區別,混淆了兩種管理從而導致房地產項目管理無法順暢進行;有些人將項目管理與工程管理的概念等同,不同的部門相互推卸責任,影響了項目的進度與經濟效益。理對于房地產開發而言,房地產項目管理是極其重要的部分,開發商的前期策劃、市場調研、計劃可行性判斷與論證、經濟分析評價以及后期的營銷策劃等過程都需要項目管理,從而實現最終產品的出臺。房地產項目涉及到多方面多專業:規劃建筑、結構、暖通、給排水、經濟、營銷、園林、管理等等。具備綜合能力的管理人才、各專業技術人員的共同參與、相互協調,才能保證房地產開發項目獲得預期回報。由此可見,房地產項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工作,施工項目的成功管理能夠為項目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也能提高社會效益。因此,房地產項目管理工作不可或缺。

2 房地產開發項目管理的含義及遵循原則

房地產開發項目管理是工程項目管理的一個分類,它是指管理者綜合運用系統工程的觀點、理論與方法,對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全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綜合管理,從而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保障優質產品的誕生。其遵循的原則有:成本最低原則;質量管理原則;責任對等原則。房地產是一個暴利行業,近些年房價的不斷上漲帶給普通大眾恐慌與不滿,因此應當從項目管理的角度,降低房地產的成本,盡可能實現最低目標成本的要求,同時要保證房產質量。質量是企業生命的靈魂,尤其是房地產,其產品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其生死存亡,因此必須嚴把房產質量關,行之有效的實行項目管理。責任對待原則是針對房地產商提出的,房地產商應當注重自己的生產責任,不能只注重進度與資金回籠問題。

3 房地產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 可行性研究不夠

房地產項目管理的一個最基本前提就是前期研究。只有項目確定了,才能進行項目的前期投資工作的跟進。有些房地產開發商在取得項目后,沒有足夠的市場調研以及前期可行性研究就立馬動工,僅僅根據市場的走風做事,西施效顰的做法,導致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3.2 項目監督程序不完善

項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不夠,有些房地產商為了盡早收回資金,就可能片面的追趕工程進度,對于工程中的安全問題和質量問題監督缺少足夠的重視。當設計與實際施工產生分歧時,房地產開發商往往一味從利益的角度出發修改圖紙,缺乏必要的實際調查分析,大多數臨時分析都是一念而定,缺乏可靠性,監督工作更是無從說起。

3.3 合同管理意識淡薄

這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房地產開發商的合同意識中。我國傳統思想強調有些事情“口頭”意會便可,不注重合同的落實。隨著我國加入世界經濟競爭,經濟發展的速度不斷加快,不同文化間的沖擊對于我國的傳統思想是一項極大地挑戰,這就要求房地產開發商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合同的作用,對于合同中每個字每句話都要細細斟酌,找出最合適的用語,不能隨意修改合同。

3.4 業主、承包商、分包商之間矛盾

在房地產項目的收尾階段,各業主、工程承包商以及分包工程的分包商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在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土建施工階段,工作較為單一,項目管理相對簡單,在總包合同中已經包含了相關的內容,監理方與管理工作人員按照合同中關于分包等問題的規定能夠很容易的完成項目管理工作。工程招標時,有關工程接口界定、工程配合的內容不夠詳細,所簽訂的工程施工合同不夠嚴密,這樣就讓一些合作意識不良的總承包商對于工程分包等問題上大做文章,給業主項目管理人員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糾纏于工程配合和工程接口問題中,以致于造成工程延期。當業主分包工程的分包商遇到問題時往往找業主,業主的現場管理人員成為協調人員,在項目收尾階段,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協調工作中,造成浪費。

4 房地產項目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對于房地產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應當積極采用新的管理理念,規范項目的合理運作,避免項目運作過程中不合理的管理。對于房地產開發商而言,好的項目管理決定著其是否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房地產競爭中盡早占據優勢。

4.1 確保前期可行性研究的嚴謹進行

項目前期的市場定位與產品研究、項目的品牌戰略等都是前期可行性研究的內容。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競爭日益加劇,企業品牌建設不應再局限于單純的廣告投入,越來越多成熟的消費者會將眼光放在產品的質量與售后服務上。因此,房地產開發商應當對自己的產品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識,對其進行客觀合理的評價。充分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對于確保產品的質量,實現房地產開發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目標都有重要的作用,應該注重該工作的進行,嚴謹對待。

4.2 完善項目管理的程序

完善程序監督制度并透明化,能夠確保項目管理的順利進行,確保實現項目管理的目標。針對當前房地產開發項目中存在的管理不規范問題,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加強監委會的作用,借助第三方力量防止自己監視自己的情況出現。房地產開發項目是一個系統的大項目,其涉及到的項目點較多、戰線較長、項目面廣,中間涉及到的內容較為全面,只有項目管理工作確實到位,按部就班的實施,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管理方式,積極解決項目進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

4.3 提高開發商的合同意識

在前期充分完整的調查基礎上才能切實提高項目管理意識,針對當前部分房地產開發商合同意識薄弱的現狀,應該不斷強化其管理意識,讓其明白項目管理的重要性。改變房地產開發商的傳統觀念,使其意識到合同的作用,意識到合同具有的強制性威力,這樣才能做到從根本上改變房地產開發商合同意識薄弱的現狀,保障房地產開發項目管理更好地實現。

4.4 高度重視項目收尾階段的管理工作

針對項目收尾階段常出現的矛盾問題,應該考慮在項目收尾階段建立一個工程項目收尾臨時機構,該機構由房地產開發商工程主管領導牽頭、并囊括工程管理、技術、開發、材料設備采購人員、銷售人員、物業管理人員等內部工作人員。工程項目現場管理人員與工程項目收尾臨時機構分工協作,更好地完成工程項目收尾階段的項目管理、項目交付工作。

針對各分包商無法完成總承包商組織分包的工程內容的情況,應當由開發商發包的內容進行細化,深化各類發包工程的內容的招標合同內容。最重要的是,實現研究工程內容的建設時間、驗收、資料、協作、交接、安全、場地等等接口配合條件,事先就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策略制定。

5 小結

房地產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其質量關系到國之根本。提高我國房地產開發項目管理的水平已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問題。因此,堅持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提高項目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與管理水平,建立并不斷完善房地產開發項目管理的基本流程,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房地產企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眭云晴.房地產項目管理成熟度的模糊綜合評價[J].山西科技,2011(4).

[2]李童.房地產項目管理中的有效控制問題研究[J].硅谷,2011(2).

第5篇

[關鍵詞]茅元儀;《武備志》;軍事

茅元儀是明末的軍事家、文學家,字止生,號石民,歸安(今浙江吳興)人,生于1594年,卒于1640年。自幼喜讀兵農之道,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邊關塞,曾任經略遼東的兵部右侍郎楊鎬幕僚,后為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重用。崇禎二年因戰功升任副總兵,治舟師戍守覺華島,獲罪遣戍漳浦,憂憤國事,郁郁而死。茅元儀目睹武備廢弛狀況,曾多次上言富強大計,匯集兵家、術數之書2000余種,歷時15年輯成《武備志》。

《武備志》是中國明代大型軍事類書,是中國古代字數最多的一部綜合性兵書?!段鋫渲尽?,又名《武備全書》,二百四十卷,文二百余萬字,圖七百三十八幅,卷首有李維禎、顧起元、張師繹、朗文煥、宋獻、傅汝舟諸序。宋獻序曰:“其所采之書二千余種,而秘圖寫本不與焉;破先人之藏書垂萬卷,而四方之搜討傳借不與焉?!保?)其為日凡十五年,而畢志一慮,則始于萬歷己未(萬歷四十七年,1619),竟于天啟辛酉(天啟元年,1621),全書分五門:《兵訣評》十八卷;《戰略考》三十三卷;《陣練制》四十一卷;《軍資乘》五十五卷;《占度載》九十三卷;五門又分為一百八十六個子目,綱目明晰;本書自成體系地對中國軍事理論進行集大成的總結,特別是對當時的國防形勢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對我們研究明代后期的交通、地理、兵力、武器、海外關系均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被譽為“軍事百科全書”。

明茅元儀輯,240卷,文200余萬字,圖738幅,有明天啟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寬文年間(1661~1672)須原屋茂兵衛等刊本流傳。清乾隆年間被列為禁書。茅元儀的《武備志》因收入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圖而備受關注。2005年,值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之際,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研究員潘銘桑先生撰寫了《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在鄭和研究上的價值》一文,較為全面地介紹了《武備志》的版本。

關于《武備志》的研究現狀,有內蒙古師范大學姜娜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茅元儀與〈武備志〉》,側重從歷史文獻角度研究《武備志》的成書、版本、編纂體例等。華中師范大學趙娜《茅元儀〈武備志〉與戚繼光著述關系考》及其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茅元儀〈武備志〉研究》,前者主要對茅元儀所著《武備志》大量征引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相關著作做出分析說明,后者側重探討了《武備志》成書背景、內容及其歷史文獻價值。首都體育學院劉容民族傳統體育學碩士論文《〈武備志〉中武術內容的整理及其價值的研究》,系統全面的對《武備志》中的武術內容進行研究分析。許保林《〈武備志〉初探》,著重從軍事學角度對《武備志》的軍事學價值進行探討。內蒙古大學云良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碩士論文《〈武備志〉――〈譯語〉中的蒙古語研究》,此文從語言學角度以明朝天啟年間出版的《武備志》第227卷中的《譯語》為主要材料,對《武備志》進行系統研究。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生李訓樣博士的《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依據銀雀山漢簡、馬王堆帛書、上孫家寨漢簡、俑坑軍陣等考古資料,分別從軍事技術、社會史、文化史的角度對中國傳統陣法的結構、運用、演變進行了詳細闡述,特別針對“陣間容陣”、“車戰”、“八陣圖”等陣法類的傳統話題進行了梳理和新解,這些問題在茅元儀的《武備志》中都有所體現,對研究《武備志》的相關陣法問題有重要參考價值。西北大學王路平的碩士論文《宋代陣法與陣圖初探》主要研究宋代的陣法,這些陣法大多收錄于《武經總要》,而《武備志》的編纂相當程度上借鑒了《武經總要》,故而其研究成果有一定意義。另有寧夏博物館王麗華有《〈武備志〉四種清版述略》(2),考證《武備志》四種清版的差異,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周運中有《論〈武備志〉和〈南樞志〉中的鄭和航海圖》(3),文章對故宮珍本叢刊之《武備志》、清初刪改版《武備志》及明末《南樞志》三本記載之《鄭和航海圖》做比較,去偽存真。

《武備志》的編輯、刊行對改變明朝重文輕武,武將多不知兵法韜略,武備廢弛的狀況有現實性的意義。它設類詳備,收輯甚全,是一部類似軍事百科性的重要兵書。其中存錄很多十分珍貴的資料,如《鄭和航海圖》、雜家陣圖陣法和某些兵器,為他書罕載。故該書在軍事史上占有較高地位,為后世所推重。

《武備志》的價值首先在于它輯錄了古代許多其他書中很少記載的珍貴資料。如一些雜家陣法陣圖,這是在專門研究陣法陣圖的著作如《續武經總要》中都沒有記載的,但在《武備志》中卻有詳細的記載。尤其是它收錄了“鄭和航海圖”,“航海天文圖”以及明代一些少見的艦船兵器及火器等,更顯可貴。另外,它圖文并茂,全書附圖七百三十八幅,除《手段訣評》和《戰略考》外,都有大量附圖,生動形象,使我們可以在數百年后看到古代兵器、車船等的形制以及山川河流的概貌。其次,《武備志》也有一定的理論價值。總的說來,《武備志》是歷代兵學成果的匯編,雖然包含的軍事思想非常豐富,但不能把它們都看作是茅元儀的思想。然而,在序言及評點中,也可以看到茅元儀的一些軍事思想以及他精辟的看法。簡單地說,茅元儀在《武備志》中表現了要加強武備,富國強兵等思想。他認為:“人文事者必有武備,此三代之所以為有道之長也。自武備弛,而文事遂不可保。”(《自序》)他痛斥當時的士大夫不習兵事,遇有戰事就驚慌失措,束手無策。他提出:“惟富國者能強兵(《軍資乘?餉?序》)。他還主張開礦、屯田,發展經濟,軍隊必經常訓練,兵之有練,圣人之六藝也。陣而不練,則土偶之須眉耳”。在國家防御上,他主張邊、海、江防要并重,不能有所編頗,使敵人有機可乘。他還認識到物極必反的道理,指出:“夫極盛者,必極衰,天道然也”?!叭凰O則盛,理之常也。”他用這一道理論證盛世潛伏危機的道理,勸說朝廷振興武備,提高警惕。他對歷代的兵制,兵器等有自己精辟的見解??偠灾?,《武備志》是一部以資料價值為主,理論價值為輔的大型資料性著作,它既保存了古代大量的軍事資料,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材料,同時又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的線索,稱為之中國古代的兵書寶庫實不為過。毋庸諱言,《武備志》也有其不足,如茅元儀在評論《三略》時認為是周代太公所作,而不知其書為偽托。諸如此類,不在少數。

參考文獻:

[1]茅元儀,《武備志》,華世出版社,1984年。

[2]許保林,《武備志初探》,軍事歷史研究,1988年。

[3]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2011年。

[4]姜娜,《茅元儀與〈武備志〉》,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5]茅元儀,《石民四十集》,明崇禎刻版。

[6]茅元儀,《武備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

[7]周運中,《論〈武備志〉和〈南樞志〉中的鄭和航海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

注釋:

(1)茅元儀《武備志序》,華世出版社,1984年5月第62頁

第6篇

1932年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1940年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46年夏到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學習。1949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先在燕京大學任副教授、教授,又兼清華大學營建系教授和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1952年轉任北京大學副教務長兼地質地理系主任。“”期間被停職審查,到江西勞動兩年。1978年恢復教學工作,兼地理系主任至1983年。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4年被英國利物浦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侯仁之先生在理論和方法上發展了現代科學的歷史地理學,開創了“城市歷史地理”和“沙漠歷史地理”研究的新領域,系統揭示了幾個類型的城市發展的規律特點及其地理條件,為有關的城市規劃做出了貢獻。

1999年12月,侯仁之被美國地理學會授予喬治?戴維森勛章,他是第一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人。

北京城的起源

跟世界上其他大城市一樣,

都是在大河的邊上

侯仁之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北京史巨擘”,作為世界上著名歷史古都杰出的研究者,他耗盡了一生的心血,在逝去的歲月中尋找這座城市曾經遺留下來的生命印記。他的研究重現了北京昔日的歷史文化,喚起了這座城市更加豐富的記憶。而這個尋找過程,則同他留學英國時聽到的一個觀點離奇的演講密切相關。

60多年前,一位叫泰勒的美國地理學會會長充滿自信地作了一個演講。他說:“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都有一條河,例如倫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納河,唯獨北京沒有。北京在城址的選擇上,一定是巫師們認為這一城址特別吉利而定的?!碧├盏难葜v是為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學生做的,當時侯仁之正在利物浦大學地理系攻讀博士學位。這個新穎的結論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但是并沒有說服侯仁之。因為在留學英國之前,他就對北京已經有了初步的研究。

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著《勺園圖錄考》一書,作者是蜚聲海內外的歷史學家洪業(號煨蓮),正是這本書,開始了侯仁之揭秘北京建都之謎的道路。1932年侯仁之被保送到燕京大學歷史學系,洪業正是他的老師。洪業早年留學美國,其時,燕京大學買下了昔日的勺園作為校址。勺園是明代著名的園林,洪業回國任教于燕京大學后便開始研究勺園。在侯仁之剛入學不久,《勺園圖錄考》就出版了。

侯仁之:勺園,現在還叫勺園,早在明朝就非常有名。有一個設計勺園的人,姓米, 叫米萬鐘,米萬鐘自己能書能畫,畫了一幅《勺園修圖》。勺園設計好了,把朋友請來參觀、 游覽,畫了一幅圖畫。這幅圖畫是不是還在人間呢?洪煨蓮老師去找,居然通過琉璃廠的書店找到了這個畫,藏在天津三百年,于是花錢買下來,今天還藏在北大。

在北大圖書館,這卷明代《勺園修圖》成為鎮館之寶。洪業當年就是根據這幅圖對勺園故址進行考證寫成了《勺園圖錄考》。那時,剛剛入學的侯仁之對這本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要一有時間,他便拿著書到實地一一對照。漸漸地,這由好奇使然的考察,從學校擴展到了北京的西山,侯仁之多次沿著圓明園的流水溯源而上,在那里他發現了廢棄的清代引水工程。

侯仁之:這是由于我老師寫了關于校園來歷的書引發了我的興趣。我就跑出去考察,一處一處都跑了,越跑范圍越大,我發現水源是個太重要的問題。

那時的侯仁之對地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跑到清華去聽地理課,而這一轉變被老師洪業發現了。一天,侯仁之一大早就被老師叫到了他的家里,洪業那天對他說的話,改變了侯仁之的一生。

侯仁之:老師說,擇校不如投師,投師要投名師。我說,什么意思?。克f哈佛大學是有名的大學,但沒有地理系。我發現你現在的興趣已經從歷史轉向地理了,雖然英國利物浦大學遠不如哈佛大學有名,但是那兒有一位地理學的大師。

在洪業的舉薦下,侯仁之來到了英國利物浦大學接受現代地理學的訓練。走之前,他已經完成了《北京金水河考》,金水河是元朝專為皇家飲水修建的引水渠,對于這篇論文,洪業的評語是“此文佳甚”。此外侯仁之還搜集了很多有關北京的文獻資料,那時他已經決定要研究北京了。

留學前,侯仁之學習的是中國古代地理學的傳統理論――“沿革地理”。中國的沿革地理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探討中國歷代疆域以及地方政區的演變,長期處于歷史學的附屬地位。

但是用沿革地理解決北京城選址的問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著述的《水經注》中寫到:“昔周武王封堯后于薊,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币馑际钦f,當初周武王把堯的后人分封在薊,到北魏的時候,城內西北角還有薊丘,薊城就是因為薊丘而得名的。這段文字記載了北京最早的城址始于薊,但是它并沒有解釋選址的原因。

根據我國的古代地理文獻記載,古華北平原遍布湖泊、沼澤。但是三千年來,這些湖泊很多已經消失了。為了能準確恢復當時的地理狀況,侯仁之根據文獻所提供的線索進行了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的土壤標本,繪制出了單憑文獻資料無法完成的古代華北平原分布圖,只可惜這幅圖我們今天已經找不到了。

根據地圖,侯仁之認為:幾千年前的先民們為了繞開古華北平原上的沼澤、湖泊,只能夠通過太行山東麓一線的高地進行南北來往,古永定河是他們的必經之路。渡河之后,他們可以通過三個方向分別進入蒙古草原、東北平原和松遼平原。相反的,當北方少數民族要跟中原的漢民交往時,同樣要經過這幾條道路。這樣,永定河渡口就成為了交通樞紐,為北京城原始聚落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岳升陽(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老得出的結論就是,北京城的起源跟世界上其他大城市一樣,都是在大河的邊上,都是在要津之地產生的。所不同的只是北京城旁邊的這條大河,也就是今天的永定河,受季節性、季風性氣候影響很大,季節性洪水很大,所以城市不能在緊挨著渡口的地方存在,必須離它有一定距離,在它旁邊一個高地上存在。

為了避免永定河季節性的洪水,北京城選擇在一個距離永定河不遠的高地上建城,而這個高地就是《水經注》中記載的薊丘。古代的平原城市多半占據高地,《水經注》還舉例,魯國的曲阜就是高丘,齊國的營丘也是高丘。薊城正好處在古永定河沖擊扇的背脊一側,那里土壤肥沃,水源豐沛,交通便利,非常利于城市的繁衍。而古永定河從魏晉時生了大的改道,在美國地理學家的結論中自然被忽視了。

尹鈞科(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泰勒所看到的永定河,已經不像歷史上的永定河這么大、水量這么多、這么重要,所以他也想不到永定河跟北京城的這個關系。

經侯仁之研究證實,世界上都市聚落的形成有多種原因,并不是美國地理學家推論的“依傍大河而興”的單一結論。在清末,北京修京張鐵路時,通過北京白云觀一帶的高地,20世紀50年代,鐵路兩側的高坡處發現了戰國時期的陶片。根據這一研究發現,侯仁之推斷,薊城就在今天的白云觀一帶。只可惜,原來的高地后來被鏟平破壞了。

他最成功的是創建了

中國歷史地理這個學派

正如前面所說,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只是記載了北京城選址,并不能解釋選址的原因。侯仁之之所以能解開北京城選址之謎,和他學習掌握了西方歷史地理學是密不可分的。

唐曉峰(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文獻只是提供了時間和具體地點,而這個地點它有什么意義沒有一個文獻講,真正科學地理學的解釋要經過我們重新的觀察和考察才能夠發現。

到英國之后,侯仁之首先學到了西方歷史地理學的概念。導師達比只比他年長幾歲,但是他關于歷史地理學的理論卻對侯仁之在觀念上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達比說:“我們今天生活的地理環境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有自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人為因素。歷史地理研究的就是復原過去一段時間的地理,把這些歷史斷面連起來,就能清楚地看到它的發展過程。”

尹鈞科:侯先生在英國利物浦大學跟著達比學歷史地理的時候,首先學到了西方正在蓬勃發展的現代歷史地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和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說,人類活動對于環境的影響,一個城市的形成跟周圍環境的關系。這跟過去中國的一些歷史學家研究古代中國城市時的角度,是很不一樣的。

1947年,當侯仁之第一次聽到歷史地理學的觀點時,立刻把它翻譯成中文發表在了天津《益世報》上。歷史地理學強調城市演變與人類活動、自然環境的關系,使用的材料是歷史,但是研究方法是地理,這門全新的學問把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緊密地結合了起來,這是與注重文獻研究的沿革地理最本質的區別。

徐蘋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那時候有些人不大理解,說你侯先生研究北京、研究金水河,你上英國去留學干什么?其實不然,他要不到英國去這一趟的話,學術道路的起點不會這么高。他回來以后就知道應當怎么樣把英國好的方法應用到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上。

尹鈞科:侯先生研究北京城,他有一個重要特點是什么呢?他是根據北京地區的山川分布形勢,以及由山川分布形勢所決定的北京古代的交通道路格局,從地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研究北京城的歷史。

唐曉峰:古人記載的時候是用古人的眼光、古人的頭腦,我們現在看的還是這些事情,卻是用現代人的頭腦?,F代人是什么頭腦?現代地理學。這樣就可以觀察出古人沒有想到、沒有說到的事情。所以侯先生在歷史地理學里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運用現代地理學的眼光、思想和方法,重新看一遍中國大地是怎么回事。

1952年,侯仁之在北大正式開設了“歷史地理學”,其他大學也逐漸以“歷史地理”取代了“沿革地理”。

徐蘋芳:侯先生為什么能成為一個大家,第一流的學者,他是不是就是因為研究北京城研究得好?其實這只是個結果,不是他最成功的地方。他最成功的是創建了中國歷史地理這個學派。他自己就按照這種方法選擇了研究北京城,建立了歷史地理這個學科。

從蓮花池到后門橋

騎著自行車到北京城的各個角落去轉,是侯仁之最大的樂趣。在偌大的北京城,侯仁之最鐘愛的地方之一就是位于北京西客站附近的蓮花池。在他的心目中,這里是北京最早的生命印記。

北京最早始于薊城,當時的蓮花池是薊城賴以生存的重要水源,《水經注》記載“湖東西二里,南北三里,蓋燕之舊池也,綠水澄澹,川亭望遠,亦為游矚之盛所也”。這段描述說明蓮花池昔日是風景勝地。公元1153年,金在薊城的基礎上擴建了新的都城――金中都。在城市擴建中,蓮花池的下游河道被圈入城內,成為皇家園林的一部分。到了元初,元世祖忽必烈認為,這不大的蓮花池之水無法保障漕運,于是他決定放棄舊城,在它的東北郊重建新城。金中都被廢棄后,蓮花池逐漸荒廢、淤塞,直至成了養鴨場,后來完全干涸,幾乎成了垃圾填埋場。

20世紀80年代,曾任鐵道部部長的萬里給侯仁之打來一個電話說,有方案建議要占用蓮花池建設北京西客站。

侯仁之:建西客站的時候,萬里同志來電話告訴我說要蓋西客站。他說蓮花池沒有人去,而且水也干了,沒有搬遷問題,馬上就可以動工。我一聽就說,這絕對不行!

岳升陽:像蓮花池這樣重要的地方,在今天,人們往往已經不知道它的歷史寓意了。正是由于這一點侯先生才特別著急,希望能夠把蓮花池保存下來,保存給我們子孫后代。

位于地安門附近的后門橋也非常令侯仁之牽掛。

元太祖忽必烈滅金之后,修建了新都城――元大都,此后明清兩代都城也都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造的。今天,這綿延7.5公里的中軸線,成為北京城屹立于世界都市之林的重要標志。但是這中軸線又是依據什么而確定的呢?侯仁之在研究中發現,穿城而過的中軸線恰好切過積水潭的東岸,它的起點就是后門橋。

古代的后門橋曾是一派繁榮景象,當年忽必烈為開通漕運,命郭守敬從京西引水注入什剎海,這樣,江南的運糧船就可以直抵城內,什剎海一時間“舳艫蔽水”,蔚為壯觀,而這后門橋就是碼頭。此后由于歷史原因,后門橋河道不斷淤塞及至廢棄,橋的石欄斷裂,橋身下半部也被埋入淤泥。

侯仁之:橋空空,底下的泥啊,都淤了。不單這樣,橋兩邊掛的都是遮丑的東西,大廣告牌一直排下來,沿著兩邊看不見外頭是個河道了,我當時就很生氣。

在侯仁之看來,這漫長的時間里所發生的不可思議的變遷,可以讓一個廢棄的遺跡有了生命。北京城是因水而不斷變遷,沒有后門橋就沒有中軸線,沒有蓮花池就沒有北京城。盡管它們現在已經失去了水源和碼頭的作用,但是這些遺跡鐫刻的是北京城的歷史,廢棄它們就是抹殺過去。

于是侯仁之開始在各種場合呼吁要恢復遺跡。不久,機會來了,侯仁之被邀請給北京市委領導講北京城的歷史。

岳升陽:接到這個任務以后,他當時大概想了兩個月究竟怎么講。因為講課時間只有兩個多小時,如果泛泛講北京城的歷史,沒有任何用處。所以他就想怎么能夠結合到現實,來講北京城的歷史,講得要能夠有用。

那段時間,侯仁之的腿摔壞了,但他去醫院看病時還不忘講課的事,隨手把想法記在藥盒的背面。為了讓這堂課有的放矢,八十多歲的侯仁之親自去了蓮花池和后門橋進行現場考察,回來后才伏案開始撰寫講義。而在那時候,他已經患了白內障,一只眼睛好一些,另一只眼睛幾乎看不見什么東西。

侯仁之:想來想去我提了個題目《從蓮花池到后門橋》,他們覺得很奇怪,這叫什么東西???我真去講了。

在講座之后,當時北京市的有關領導馬上召開了現場會,最終決定西客站向東挪移了100多米,而那片地方原來有200多戶居民,僅拆遷費就花了十幾個億。如今,荷花盛開的水景公園為號稱北京西大門的西客站帶來無限風光,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那里的小氣候。

位于地安門附近的后門橋也修復一新,河道得以恢復,元代水獸也重現岸邊,站在橋上西望什剎海,這里又為忙碌的北京平添了一份閑適。

在侯仁之的建議下,后門橋改名萬寧橋,取萬事安寧之意。那年,侯仁之把自己90歲的生日選在萬寧橋上度過。

我喜歡用“君子”這兩個字來形容他

侯仁之出生在舊中國,在他讀高中的最后一年,日本人制造了。那年秋天,同學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運動。本打算學醫的侯仁之,本著歷史救社會的想法最終選擇了歷史專業。

在燕京大學圖書館,侯仁之讀到了顧炎武的一段話,這番話讓他淚流滿面。

侯仁之:他說了幾句話“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國家適逢多難,書生對國家毫無幫助,可恥?。∵@句話對我刺激太大了。這個思想對我很重要,我總想,得有點辦法,雖然不是學軍事,做學問也可以為祖國建設服務。

顧炎武經世致用的思想成為侯仁之治學的終身準則,他開創了歷史地理學,將學問緊密結合到社會建設中,并用一言一行影響著周圍的人。很多年來,北京大學每年給新生上的第一堂課就是侯仁之講北京,這一講就是幾十年,而留給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侯仁之的激情。

徐蘋芳:那時候特別愿意聽侯先生講演,非常熱情,奔放,有煽動性。

岳升陽:他講課的時候聲音底氣非常之足,小的范圍就用不著麥克風。常常有朋友或者是采訪的人給他打電話,打完電話就跟我說,哎呀侯先生的身體真好,他的聲音那么洪亮。

燕南園61號院是侯仁之位于北京大學的家,侯仁之把這里取名為步芳齋。步芳齋懸掛著各種版本的地圖,擁擠的書房足以看出他工作的繁忙。

岳升陽:他一般是早晨四點多鐘就起來了,想問題、寫東西。有事情需要我幫助的時候,六點多鐘就打電話來了,幸虧我每天也起得還早一點兒,所以沒有被從被窩里揪出來。但是只要早晨六點多鐘一聽有電話,我馬上就想到是他。

侯仁之的身體好是因為他年輕時是一位運動健將。作為地理學家,侯仁之多次遠赴西北沙漠考察,曾經徒步考察過北京的山川水系,這都得益于他年輕時的鍛煉。每天早上他都要在學校跑步,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了80多歲。

侯方興(侯仁之之子):我父親年事已高后搞出來一個鍛煉方法,就是扶著門框跺腳,因為他站著的時間不能長了,所以跺跺腳。王力老先生住在我們家對面,當時我家的涼臺沒有加頂,早晨兩位老先生鍛煉,我父親在這邊做廣播體操什么的,然后跟他招招手,遙相呼應,是一種非常融洽的氣氛。

侯仁之的家里經常有人慕名而來,他就跟家人特別交代,不管他是否在家,一律要熱情接待。在北大,侯仁之是最沒有架子的教授之一,學校里的很多工友、門衛都認識他。

侯仁之常跟大家說,自己的眼睛不好,如果見面時認不出來千萬別介意。

鄭孝燮(著名古建筑文物保護專家):這么一個大學者給我的印象始終是很謙虛,有君子風度,我喜歡用“君子”兩個字來形容他。他善良、誠懇,見誰都是很親,他跟他學生也是很親,不是那種讓人不敢接近的人,謙虛平易,越是學問高的人這種修養越高。

在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內,由侯仁之主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第三集的編寫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北京歷史地圖集》是全國第一部省市地圖集,在世界范圍內也是最早的,在內容上包括環境變遷、人口變遷、經濟、歷史、文化等,大大超越了傳統的地圖集,對于城市規劃和建設有著重大參考價值。

《北京歷史地圖集》第一集和第二集耗費12年完成,第三本地圖集是侯仁之晚年最為牽掛的。

第7篇

【關鍵詞】 長安;少陵原;鄉里行政

少陵原位于唐長安城南,屬于廣義上龍首原的一部分。根據史念海先生的研究,整個長安地區是一塊完整的原,在流水侵蝕的作用下,像黃土高原一樣,由大的原分割成幾塊面積稍小的原,再經過流水侵蝕,又被分割成再小一點的原。[1]少陵原就屬于是龍首原經過流水侵蝕之后分割出來的一個較大的原,居于核和水之間,因漢宣帝和其妻許皇后在此安葬,許皇后陵較杜陵小,因稱少陵,“宣帝許后葬于此,俗號少陵原”。[2]又因杜陵在此,又被稱為杜陵原、杜原。

少陵原的范圍,在《長安志》中,“在縣南四十里,南接終南,北至核,西屈曲六十里入長安縣界,即漢鴻固原也”,[3]明《陜西通志》中,“少陵原乃樊川之北原,自司馬村起,至何將軍山林而盡,相近為朱坡”,少陵原今為南起引鎮,北抵陸家寨、曲江池一帶的廣大塬面,在漢雍河之間。在地勢上,少陵原包括今鴻固原、鳳棲原,從長安城南直至南山。唐長安城南分由長安縣和萬年縣管轄,由此可見,在行政區劃上,少陵原地區不僅包括萬年縣的部分鄉里,同時也包括了長安縣的部分鄉里。

對于長安、萬年兩縣的鄉里行政,古有記載,今人研究也頗多。據宋敏求在《長安志》,唐長安郊區共有104鄉,其中萬年縣45鄉,長安縣59鄉。但在《長安志》中,宋敏求只列出了13鄉8里的名字。到了清代,畢沅在校注《長安志》時又根據出土的墓志資料增加了12鄉。近人又根據各新出土墓志和有關記載等資料對兩縣的鄉里進行了補遺。其中,武伯綸的《唐萬年、長安縣鄉里考》[4]和《唐長安郊區的研究》[5]兩篇文章羅列了70鄉,其中萬年縣增補到40鄉,長安縣30鄉。日本人愛宕元又利用文獻對武伯綸先生論文作了補充,其中萬年縣補到42鄉,長安縣補到33鄉,比武先生多出3鄉。[6]史念海先生的主編的《西安歷史地圖集》的《唐長安縣、萬年縣鄉里分布圖》中,[7]輯出萬年縣32鄉,長安縣27鄉。張永祿主編的《唐代長安詞典》一書對于長安縣列出了24鄉7村,[8]萬年縣30鄉13村。杜文玉《唐長安縣、萬年縣鄉里補考》一文,[9]對萬年縣考定了捍ā⒆檀ā⑼仁、盧陵、長安、黃臺等 6 鄉,對長安縣考定了布政、安國、弘安、新昌、弘政和盧陵等6鄉。載在《愛如生國學論壇?學術論衡》上的《唐長安、萬年縣的鄉村初考》一文列出萬年縣39鄉,長安縣33鄉。[10]戶崎哲彥《唐京兆府萬年縣鄉里補考》[11]一文增補了鳳棲鄉一鄉,并質疑了少陵鄉的存在和義善鄉、洪固鄉的所在地點。程義《隋唐長安轄縣鄉里考新補》也在前人基礎上進行了補遺,[12]補出長安萬年兩縣16鄉、33村、19里。此外尚民杰《唐長安縣、萬年縣鄉村續考》一文也進行了補遺。[13]

上述學者在對出土墓志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上,詳細地對長安、萬年兩縣的鄉里行政進行了探索,是從整體上對長安周邊地區的研究。對少陵原地區的鄉里行政,大都滲透在整體的研究里,但也不免有沖突和意見不一致的地方。經過對各學者們的研究及文獻資料的對比,基本可信的在少陵原地區的鄉大致有義善鄉、寧安鄉等12個。

義善鄉。乾符三年《漢州刺史李推賢墓志》有“葬于萬年縣義善鄉大仵村鳳棲原”之語。又宋敏求《長安志》萬年縣中有“義善寺在縣南十五里,貞觀十九年建”之說,戶崎哲彥不同意此看法,認為義善寺在寧安鄉,義善鄉不在長安城南;武伯綸和張永祿據此推測義善寺可能是以義善鄉而命名的,史念海先生也將義善鄉繪在長安城南。較為認同的看法認為義善鄉在萬年縣南十余里,今陜西師大以南至三府井帶的鳳棲原上,正屬于少陵原地區的鄉。義善鄉有興牛里,《唐嚴愈夫婦墓志》云“合葬于京兆府萬年縣義善鄉興牛里”。

寧安鄉?!额伹诙Y神道碑》有“歸窆于京城東南萬年縣寧安鄉之鳳棲原”,又有《朝議即楊崇夫人甘氏墓志銘》乾符三年“葬于京兆府萬年縣寧安鄉曲池坊”,《河南府錄事趙虔章墓志》乾符三年九月“葬于京兆府萬年縣寧安鄉三兆村”, 三兆村名今尚在,在曲江池東南,乾符四年《楊弘夫人李雅墓志》“葬于京兆府萬年縣寧安鄉通安里”,《京兆府功曹韋希損墓志》“奉神輿權安厝于城東南曲池里”,《李琮墓志銘》“大和二年八月十五日葬于京兆府萬年縣寧安鄉杜光里”,《賈洮墓志》“窆于萬年縣寧安鄉姜尹村”,乾符時期《錢烏娘墓志》和乾寧時期《盧俊墓志》均稱葬于寧安鄉三趙村,按《長安志圖》:“杜陵在今奉元城東南二十五里三趙村”,可知三趙村為今三兆村的原名。寧安鄉大致位于長安城南的鳳棲原地區,即今長安縣曲池鎮到三兆鎮一帶,是唐都長安啟廈門外最近的鄉,也正處在少陵原上。

屬于寧安鄉的里有曲池里、通安里、杜光里、姜尹村、三趙村等,愛宕元又根據《仇士良神道碑》、《崔藩墓志》等補出杜季村、曲口坊等。

高平鄉。大和八年《太府寺主簿楊迥墓志銘》云“安厝于萬年縣高平鄉高望里”,貞元十七年《趙郡李氏女墓石記》云“窆于萬年縣高平鄉西焦村” 《李潘之女墓志》也稱其葬地為高平鄉西焦村之南原。高平鄉位于洪固鄉之北,今長安縣高望堆和焦村西南,高望里即今高望堆,位于韋曲北原上,西焦村即今焦村,在高望堆西南附近,是少陵原上村莊。屬于該鄉的里有高望里和西焦村等。

黃臺鄉。《舊唐書》卷一一八《元載傳》“遣中官于萬年縣黃臺鄉毀載祖及父母墓,斬棺棄柩,及私廟木主;并載大寧里、安仁里二宅,充修百司廨宇”,《劉感墓志》稱葬其于咸寧縣黃臺之原。又《大唐大慈恩寺故大德大乘光法師墓志銘》言法師“葬于明堂縣黃臺里樊川之北原,三藏法師塔塋內別立一塔”,此處言黃臺里,應是黃臺鄉的其中一里,三藏法師指的是玄奘,其塔塋現在興教寺內,而今興教寺也在“樊川之北原”,樊川所在,正處少陵原上,是少陵原地區的著名風景名勝之一。今興教寺周圍當為唐代黃臺鄉之轄境,有里曰黃臺里。

御宿鄉?!墩婵账履犴f提墓志銘》言“厝于萬年縣御宿鄉”,《韋公夫人裴氏墓志銘》,“景龍三年歲次己酉七月乙卯朔十九日癸酉歸窆于萬年縣御宿川大韋曲之舊塋,媚先姑也?!?御宿鄉為萬年縣其中一鄉,蓋因御宿川而得名。此鄉位于萬年縣南御宿川上,即今長安韋曲一帶,所處也在少陵原。韋氏世族祖塋即在此鄉,業已發掘了很多韋氏墓葬。

神禾鄉。宋張禮《游城南記》“謂之東閣,以西有華嚴寺故也。下閣至澄襟院?!谓笤禾谱蠼稚涍^覺大師智慧之塔院也。碑云起塔于萬年縣神禾鄉孫村。” 華嚴寺在少陵原山腰處,是唐代城南的著名佛寺之一,可見今華嚴寺一帶為唐代的神禾鄉地域,,朱坡在華嚴寺附近,唐代詩人杜牧在朱坡有別墅,曾多次在詩歌中詠及。

鳳棲鄉?!俄f慶復墓志》有“y于京兆府萬年縣鳳棲鄉少陵原、蘇州府君之墓之后”之言,知萬年縣有鳳棲鄉。鳳棲鄉的得名應來源于鳳棲原,墓志稱“鳳棲鄉少陵原”,大致位置應在今城南鳳棲原與少陵原交界地帶,也是少陵原地區范圍。

少陵鄉?!堕L安志》中引權德輿《唐左仆射姚南仲神道碑》言姚南仲與其夫人“合葬于少陵原黃渠里”,并指出其位于縣南三十二里。S渠是唐代曲江池水源的重要來源,正是開渠自少陵原,而且縣南三十二里也正是少陵原的區域。黃渠里是少陵鄉其中一個里名。

洪固鄉?!洞蠖级酵跎葡喾蛉说撌夏怪俱憽罚坝缆《甓戮湃蘸显嵊诰┏悄虾楣锑l界韋曲”,《魏邈妻趙氏墓志銘》,會昌五年十一月“袱于萬年縣洪固鄉北韋村北原”,《左驍衛將軍御史中丞馬實墓志》,“貞元十四年卜葬于京兆府萬年縣洪固鄉延信里司馬村之少陵原”,《義昌軍節度使渾公神道碑》,“葬于萬年縣洪固鄉胄貴里”,《東荊州刺史鄧子詢墓志》,“大統十二年正月二十日卒于第,其月二十九日窆于長安洪固鄉永貴阜”,可見,洪固鄉正在少陵原上。

該鄉大致位于萬年縣南15里的少陵原上,即今長安縣韋趙和杜曲鎮北司馬村一帶?!侗R綬張夫人墓志銘》云開成三年十一月,“窆于府君之玄堂,即京兆府萬年縣洪固鄉胄貴里東韋曲原,明德門南七里”,可見胄貴里在明德門外向南七里處。司馬村自唐代以來,存在至今,在今杜曲鎮北少陵原上。屬于此鄉的里有胄貴里、延信里、永貴里等,永貴里即為《東荊州刺史鄧子詢墓志》里的“永貴阜”。 此外,洪固鄉有韋曲里,開元時期《韋胡氏墓志》稱其K于韋曲里之私第,葬于洪固鄉畢原。洪固鄉有頓丘里,龍朔時期《杜博義墓志》稱葬其于洪固鄉頓丘里高畢之原。洪固鄉有興寧里,大中時期《樂成氏墓志》稱其卒于萬年縣洪固鄉興寧里之私第。洪固鄉有李永村,大中時期《裴時氏墓志》稱葬其于萬年縣洪固鄉李永村,乾符時期《王幼虞墓志》稱葬其于萬年縣洪固鄉李永村先塋。洪固鄉有村曰北韋村,《唐故宣州參軍鉅鹿魏郡夫人趙氏墓志銘》中言明葬于該村。洪固鄉有大韋村,咸通時期《霞鄧氏墓志》稱其“葬于萬年縣洪固鄉大韋村”。

唐人韓曄歉孟珉泄罄鍶耍為韓休之子,《檢校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晉國公贈太傅韓公行狀》有“京兆府萬年縣洪固鄉胄貴里韓昴炅十五”之語。

洪原鄉。至德二年《壽王第六女贈清源縣主墓志銘》,記清源縣主“窆于咸寧縣洪源鄉少陵原”,顏真卿撰《杜濟墓志銘》、杜牧撰《弟墓志銘》及《自撰墓志銘》,皆有葬于少陵原洪原鄉之語,可見洪原鄉正處在少陵原上,其位于今西安城南興教寺北原龐留土附近,杜牧的祖塋在此鄉。洪原鄉有邑陽里,貞元r期《元重華墓志》稱葬其于洪原鄉邑陽里少陵原,《元重華妻裴氏墓志》云其歸葬于萬年縣洪原鄉東曹趙村少陵原先太谷之塋,可知邑陽里所在地在今趙村。

山北鄉。《鷹揚郎將義城子梁羅墓志銘》云大業四年八月“葬于京兆郡山北鄉樊川之罔”,《隋書?地理志》記“京兆郡大興縣有西魏山北縣,后周廢。”《咸寧縣志》云“隋梁羅墓志有山北鄉,今杜曲或即山北縣治” ??芍奖编l為隋之舊鄉,唐朝時繼承下來。在《西安歷史地圖集》中,隋時山北鄉在今杜曲鎮一帶,是屬于少陵原上較南的一個鄉。

永壽鄉?!段洳砍_x韋瓊墓志銘》,言天寶十四年五月“卜葬于長安縣永壽鄉畢原”,并由“南臨太乙,北帶皇城”之語?!斗痦斪饎偻恿_尼經幢》中說“大中九年十二月陳鴻為亡妻武氏建于永壽鄉姜村”,且姜村之名至今仍在,在西安城南杜城之北,可見永壽鄉大致在此區域,緊鄰長安城南。永壽鄉在行政區劃上隸屬于長安縣,但也處于少陵原上,是少陵原“西屈曲六十里入長安縣界”的部分。

在對少陵原地區鄉里行政的研究上,各位學者們并非一致認同其他學者的看法,如史念海先生在編《西安歷史地圖集》的時候,對上述少陵原地區的黃臺鄉就不以為然,認為是隋朝的鄉名,在唐朝時并未有明確記載未加采用,體現出了作為學者嚴謹的態度,但張永祿諸位先生認為黃臺鄉屬于少陵原地區的鄉名,長安志中也黃臺鄉為少陵原地區其中一鄉名。對于金龜鄉,史先生認為其在少陵原上,在韋曲鎮與杜曲鎮之間,但見于文獻記載的金龜鄉,《長安志》中屬于云陽縣,張永祿《唐代長安詞典》也說其為京兆府云陽縣屬鄉,在縣西北,不在長安南郊范圍內,因此我們也就認定金龜鄉不在少陵原。除卻這類有較大分歧和較大不確定性的鄉里之外,上述義善鄉、寧安鄉等12鄉基本都是有資料和研究作支撐的確定在少陵原地區的鄉里。少陵原所在地域范圍廣泛,也不能排除不存在除此之外的12鄉的可能,我們也相信,隨著考古發掘和新的墓志文獻的發現,少陵原的鄉里行政能夠得到更好的完善和補充。

【注 釋】

[1] 史念海.唐長安城外龍首原上及其鄰近的小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2.

[2][3] 宋敏求.《長安志》卷一一《萬年》.

[4] 武伯綸.唐萬年長安縣鄉里考.考古學報,1963.2.

[5] 武伯綸.唐長安郊區的研究.《文史》第三輯,1963.

[6] [日]愛宕元著,李健超譯.唐代兩京鄉里村考.西北歷史資料,1982.2.

[7] 史念海.西安歷史地圖集,(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6.78.

[8] 張永祿.唐代長安詞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13-24.

[9] 杜文玉.唐長安縣、萬年縣鄉里補考.載史念海主編:漢唐長安與關中平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增刊.

[10] 網址:http:///viewthread.php?tid=

18673.

[11] 戶崎哲彥.唐京兆府萬年縣鄉里補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2.

[12] 程義.隋唐長安轄縣鄉里考新補.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4.

[13] 尚民杰.唐長安縣、萬年縣鄉村續考.西安文物考古研究――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成立十周年紀念,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第8篇

摘要中國北方是不同板塊或塊體的拼合體,發育其上的不同盆地疊置在不同構造單元之上,具有不同的構造樣式及地質發展演化歷史。中生代以來受到了多期構造運動的改造和破壞。早、晚時期盆地的相互疊置,使其熱演化歷史呈現十分復雜的局面?;謴透髋璧氐臒嵫莼凡粌H可以為盆地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直接為生產服務,而且可為陸內或板內大陸動力學和盆地動力學研究提供依據。本文以“活動論”及地質發展的“階段論”思想為指導,將區域地質背景與盆地演化史相結合,應用多種古地溫研究方法綜合分析對比,分別對中國北方各盆地熱演化史進行了恢復,對不同時期不同區塊北方各盆地的古地溫梯度進行了分析對比,并對不同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關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指出了油氣勘探的有利區及進一步勘探的領域。

中國北方東北地區的松遼盆地、二連盆地,都為典型的裂谷盆地,具有相似的構造發展史。松遼盆地現今地溫梯度為3.70℃/100m,平均大地熱流值為68.65mW/m2,現今地溫場具有中部高,邊部低,呈環狀分布的特點。多種地溫研究方法表明松遼盆地古地溫高于今地溫,晚白堊世古地溫梯度為5.00—6.00℃/100m,遠高于現今地溫梯度。

二連盆地熱演化史研究十分薄弱,現今地溫梯度在3.00~4.30℃/100m之間,其平均值為3.50℃/100m,估算的大地熱流值在56.21~81.59mW/m2之間,平均為69mW/m2。二連盆地凹陷眾多,分隔性強,各凹陷現今地溫梯度及生油門限明顯不同,生油門限受古地溫控制。早白堊世地溫梯度在3.50—5.50℃/100m之間,平均值約為4.66℃/100m,中侏羅世古地溫梯度更高。

華北地區鄂爾多斯、沁水、渤海灣盆地位于華北克拉通之上,古生代華北盆地沉積、構造穩定,地溫梯度較低。中生代晚期華北盆地經歷了一次強烈的構造運動,這次構造運動使華北東部地區隆起,西部地區坳陷。東部隆起區為降溫過程,西部坳陷區為增溫過程。中生代晚期鄂爾多斯盆地古地溫梯度在3.30—4.80℃/100m之間,主要集中在4.00℃/100m左右;沁水盆地古地溫梯度為5.56/℃100m;華北東部隆起區古地溫梯度約為5.25℃/100m。新生代以來鄂爾多斯、沁水盆地整體抬升,發生降溫冷卻,而渤海灣盆地拉張斷陷形成裂谷盆地,地層溫度逐步增高?,F今鄂爾多斯盆地、沁水盆地地溫梯度分別在2.20—3.10℃/100m和2.60—3.00℃/100m之間,大地熱流值分別為63.40mW/m2和61mW/m2。渤海灣盆地地溫梯度和大地熱流值分別為3.58℃/100m和61.53mW/m2。

河西走廊地區的酒泉盆地群是兩期不同性質,不同世代盆地疊加而成。晚侏羅世一早白堊世為拉張盆地,第三紀以來為擠壓坳陷盆地。酒東盆地、花海盆地、酒西盆地現今地溫梯度及大地熱流值都較低,地溫梯度在2.51—3.00℃/100m之間,大地熱流值在50—57mW/m2之間。中生代晚期花海盆地、酒西盆地、酒東盆地古地溫梯度高于現今地溫梯度,可達3.75—4.50℃/100m?;êE璧毓诺販馗哂诮竦販兀瑹N源巖熱演化程度受古地溫控制,酒西、酒東盆地熱演化程度主要受現今地溫控制。

吐哈盆地為新疆境內三大沉積盆地之一,現今地溫梯度為2.50℃/100m,大地熱流值約為44.48mW/m2,地溫梯度分布總體上具有東高西低的特點。古地溫恢復表明吐哈盆地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地溫梯度較高,可達2.31~3.61℃/100m,平均值約為3.00℃/100m;早中侏羅世地溫梯度較低,小于3.00℃/100m。吐哈盆地哈密坳陷、臺北凹陷、托克遜凹陷構造熱演化史差異較大。哈密坳陷、托克遜凹陷部分地區古地溫高于今地溫,主生油期較早;臺北凹陷晚侏羅世以來雖然有過短暫抬升剝蝕時期,但總體而言,一直處于持續埋藏增溫過程,有利于油氣生成和保存,現今主力烴源巖八道灣組、西山窯組仍處于成油高峰期,是最為有利的勘探區。吐哈盆地油氣具多期成藏的特點,可明顯的分為三期,分別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晚白堊世及漸新世一中新世。

中國北方古生代華北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穩定的克拉通之上,克拉通面積大,沉積構造穩定,沉積層厚度薄,具有低的地溫梯度及低的古地溫。吐哈盆地、準噶爾盆地位于哈薩克斯坦板塊之上,經歷了拉張—裂陷作用,構造活動性強,地溫梯度高于塔里木盆地及華北盆地。

中生代晚期中國北方受周圍板塊相互作用的影響,活動強烈。根據其活動性可明顯的分為四個區塊:東北區二連、松遼盆地,巖漿活動性強,地殼發生裂陷作用,形成侏羅紀、白堊紀斷陷盆地,地溫梯度高;華北區鄂爾多斯、沁水盆地及渤海灣地區中生代晚期地溫梯度明顯升高,東部的渤海灣地區發生隆升,為冷卻過程。西部的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發生坳陷,地溫增高;阿爾金斷裂以東的阿拉善及河西走廊地區的酒泉盆地群、銀根盆地侏羅紀到早白堊世地殼發生伸展作用,形成一系列的斷陷盆地。盆地構造樣式與東北地區的二連盆地相似,但火山活動較弱,其地溫梯度也較高;阿爾金斷裂以西的吐哈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中生代為擠壓坳陷型盆地,地溫梯度總體上較低。吐哈盆地活動性較塔里木、準噶爾盆地強,地溫梯度稍高于塔里木,準噶爾兩盆地。

中生代晚期阿爾金斷裂以東構造活動性強,強烈的構造活動引發了巖漿活動及地殼深部熱活動,這是一次強烈的構造熱事件,具有區域規模。在不同構造區塊由于邊界斷裂的限制及調節,構造樣式及活動強度有所不同,在火成巖活動區形成明顯的地溫異常。這次構造熱事件對阿爾金斷裂以東各盆地油氣的生成、運移及成藏起重要控制作用。

新生代以來華北東部渤海灣地區拉張斷陷形成了渤海灣裂谷盆地,地溫梯度及大地熱流值都較高,沉積了巨厚的第三紀地層,屬不斷增溫過程;華北西部鄂爾多斯、沁水盆地抬升隆起,遭受剝蝕,地溫梯度減小,屬降溫過程。華北東部區二連、松遼盆地仍為地殼減薄區,地溫梯度仍較高,分別為3.50℃/100m和3.70℃/100m。中國北方西部由于印度板塊的持續北移,地殼進一步縮短和增厚,吐哈、塔里木、準噶爾盆地及酒泉盆地群地溫梯度及大地熱流值均較低。

中國北方主要盆地熱歷史類型復雜多樣,可分為冷卻型、交替變化型、熱事件型等多種類型。盆地熱歷史類型受其地球動力學背景及構造演化控制。不同構造熱演化史的盆地,其烴源巖熱演化程度、生油門限、油氣主生烴期明顯不同。高溫型盆地生油門限淺,有利于油氣的快速轉化,低溫型盆地生油門限深,有效勘探深度段及勘探深度加大。

根據盆地構造熱演化史、烴源巖發育及保存狀況綜合分析,認為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鄂爾多斯、吐哈盆地是有利的勘探區,值得詳細勘探。渤海灣盆地石炭、二疊系,沁水盆地石炭、二疊系,吐哈盆地臺北凹陷深層二疊系及三疊系、酒東盆地的下白堊統是進一步勘探的領域。

關鍵詞:中國北方沉積盆地盆地熱演化史大地熱流古地溫梯度構造熱事件

主生烴期熱歷史類型

COMPARATIVERESEARCHONTECTONICALTHERMALHISTORYOFSEDIMENTARYBASIINTHENORTHCHINA

ATRACT

ThenorthernpartofChinaisamatchingbodyofdifferentplatesandterrai.ThesedimentarybasiinthenorthChinasuperimposeonthedifferentstructuralunitsandhavedifferentstructuralformsanddifferentstructuralevolutionhistory.SinceMesozoicthebasihavebeenreformedanddestroyedbymanystructuralmovements.Thispaper,directedby“movementtheory”and“stagetheory”ofgeologyevo lution,synthesizingregionalgeologysurroundingandbasinevolutionhistory,usingmanypaleogeothermalresearchmethods,resumesthermalhistoryofthebasiinthenorthChina,analyzesandcomparesthedifferentstagesanddifferentunitsthermalgradientsofbasiinthenorthChina,makesasystematicstudyoftherelatiohipbetweenthermalhistoryandoilandgasofdifferentbasiandascertaifavorableunitsandfurtherexplorationfieldofoilandgasexploration.

SongliaobasinandErlianbasin,locatedinnortheastofthenorthChina,allofwhicharetypicalriftbasin,havesimilarstructuralevolutionhistory.ThepresentgeothermalgradientofSongliaobasinis3.70℃/100m,meanheatflowvalueis68.65mW/m2.ThepresentgeothermalfieldofSongliaobasinishighincentre,lowinborderandhascharacteristicofringshapedistribution.ResearchinvariousmethodsindicatesthatpaleotemperatureofSongliaobasinishigherthanpresent,paleogeothermalgradientinlaterCretaceousis5.00-6.00℃/100m,whichisfarmorethanpresentgeothermalgradient.

ThestudyonthermalhistoryofErlianbasinisverylittle.ThepresentgeothemalgradientofErlianbasinis3.10-4.22℃/100m,themeanvalueofwhichis3.50℃/100m,theestimatedheatflowvalueis56.21-81.59mW/m2,themeanvalueis69mW/m2.Erlianbasinhasmanydepreioandeverydepreionisdifferentindeposition.Presentgeothermalgradientandthethresholdofoilgenerationisdistinctlydifferentineverydepreionandthethresholdofoilgenerationiscontrolledbypaleotemperature.InCretaceousthethermalgradientis3.50-5.50℃/100m,meanofwhichis4.66℃/100m.ThethermalgradientofMiddleJuraicishigher.

Ordos,QihuiandBohaiwanbasiinNorthChinaarealllocatedinNorthChinacraton.DepositionandstructureofNorthChinabasinisstableandthethermalgradientislowinPaleozoic.InlaterMesozoicNorthChinabasinunderwentaseverestructuralmovement,whichmaketheeastofNorthChinabasinriseandthewestofitsuide.Thetemperatureintheeastisonthedecreaseandthewestisontheincrease.InlaterMesozoicthegeothermalgradientofOrdosbasinis3.30-4.80℃/100m,mainvalueofwhichis4.00℃/100m.ThegeothermalgradientofQihuibasinis5.56℃/100m.IntheeasternupliftedareaofNorthChinageothermalgradientis5.25℃/100m.SinceCenozoicOrdosandQihuibasiniswhollyrisingandonthedecreaseoftemperature,butBohaiwanbasinstretchedandfaultsuidedandbecameariftbasinandthepaleotemperaturegraduallyincrease.ThepresentgeothermalgradientsofOrdosandQihuibasinare2.20-3.10℃/100mand2.60-3.00℃/100m.Theheatflowvaluesare63.4mW/m2and61mW/m2separately.ThegeothermalgradientandheatflowvalueofBohaiwanbasinare3.58℃/100mand61.53mW/m2.

JiuquanbasingrouintheHexicorridorisformedbythestackingoftwostagedifferentpropertyanddifferentgenerationbasi.ItwasriftbasifromlaterJuraictoearlyCretaceousandsqueezedsagbasinsinceCenozoic.ThepresentgeothermalgradientandheatflowofJiudong,HuahaiandJiuxibasiareallverylow,ofwhichthepresentgeothermalgradientsare2.51-3.00℃/100mandtheheatflowvaluesare50-57mW/m2.InlaterMesozoic,thepaleothermalgradientsofHuahai,JiuxiandJiudongbasin,whichare3.75-4.50℃/100m,areallhigherthanpresentthermalgradients.InHuahaibasinpaleotemperatureishigherthanpresentandthematurityofsourcerockiscontrolledbypaleotemperature.InJiuxiandJuidongbasinthematurityofsourcerockismainlycontrolledbypresenttemperature.

TulufanHamibasinisoneofthethreebigbasiinXinjangautonomousregionThepresentgeothermalgradientofitis2.50℃/100mandtheheatflowvalueis44.48mW/m2.Thegeothermalgradientofitishighineastandlowinwest.TheresumedpaleotemperatureindicatesthatthegeothermalgradientofTulufanHamibasinfromlaterJuraictoearlyCretaceousis2.31-3.61℃/100m,themeanofwhichis3.00℃/100m,inearlyandmiddleJuraicthegeothermalgradientislowerthan3.00℃/100m.ThestructuralandthermalevolutionoftheHamidepreion,TaibeidepreionandTuokexundepreiois verydifferent.InHamidepreionandpartsofTuokexundepreionthepaleotemperatureishigherthanthepresentandthestageofoilgenerationisearly.AlthoughfromlaterJuraicTaibeidepreionunderwentashorttimeriseanddenudationbutthetemperaturehavebeenrisingasawhole,whichisbeneficialtooilgenerationandpreservation.BadaowanformationandXisanyaoformation,thepresentmainsourcerocks,isatthehighstageofoilgeneration,Taibeidepreionisthemostfavorableexplorationarea.TheoilandgaspoolsinTuloufanHamibasinisformedinmanytimes,whichcanbedividedintothreestages:LaterJuraic-earlyCretaceous,LaterCretaceousandOligcene-Miocene.

NorthChinabasinandTalimubasininthenorthernpartofChinainPaleozoicarealllocatedinstablecraton,whoseareaisbigandinwhichthedepositionandstructureisstableandthesedimentarylayeristhin,whosegeothermalgradientandpaleotemperatureislow.TuloufanHamibasinandZhungeerbasinlocatedinHasakesitanplateunderwentexteionrift,theactivityofwhichissevereandthegeothermalgradientofwhichishigherthanTalimuandNorthChinabasi.

InlaterMesozoicthenorthernpartofChinaiseffectedbysurroundplateanditsactivityisintee.Accordingtoactivity,itcanbedividedintofourunits(1).InNortheastunitErlianandSongliaobasi,inwhichvolcanismissevereandcrustisrifted,formedaJuraicandCretaceousfaultedbasinandthegeothermalgradientishigh.(2)InNorthChinaunitOrdosbasin,Qihuibasin,Bohaiwanregion,inlaterMesozoicgeothermalgradientofwhichwasevidentlyrising.AteastBohaiwanregionwasupliftingandcooling.AtwestQihuiandOrdosbasinwasdepreingandthepaleotemperaturewasrising.(3)OntheeastofAerjinfaultintheAlashanandHexicorridorareatheJiuquanbaingrouandYingenbasinextendedfromJuraictoearlyCretaceousandformedmanyfaultedbasi.ThestructuralpatternofthefaultedbasiissimilartoErlianbasininnortheastchina,butvolcanicactivityisweakandgeothermalgradientishigh.(4)OnthewestofAerjinfaultTuloufanHami,Talimu,Zhungeerbasiarealldepreionbasi,thegeothermalgradientsinlower,TuloufanHamibasiactivityissevererthanTalimubasinandZhungeerbasin,thegeothermalgradientihigherthanthetwobasi.

InlaterMesozoic,OntheeastofAerjinfaultthestructuralactivityissevere.Theseverestructuralmovementresultsinvolcanismandplutonicthermalactivity,whichisasevereregionalstructuralthermaleventandhasregionscaleBecauseoftheconfinementandadjustmentbyboundaryfaults,structuralpatternandmovementactivityofdifferenttectonicterraiisdifferent.Itresultedingeothermalaormalityinvolcanicarea.Thestructural-thermaleventcontrolledthegeneration,migrationandplay-formingofoilandgasinthebasiontheeastofAerjinfault.

StretchingandfaultingonBohaiwanareaintheeastofNorthChinaformBohaiwanriftbasinsinceCenozoic,geothermalgradientandheatflowareallhighinbohaiwanbasin,theTertiaryformationisverythickandthetemperatureisontheincreaseinthebasin.Ordos,QihuibasiinthewestofNorthChinaupliftandwasdenuded,thegeothermalgradientsareloweringandthetemperatureisonthedecrease.Erlian,SongliaobasiintheeastofNorthChinaiscrustthiingarea,thegeothermalgradientishigher,thevaluesare3.50℃/100mand3.70℃/100mseparately.BecauseofthenorthwardmovementofIndiaplate,thecrustofthewestofthenorthChinaisfurthershorteningandthickening,thegeothermalgradientsandheatflowsofTuloufanHami,Talimu,ZhungeerbasiandJiuquanbasingrouarealllower.

第9篇

關鍵詞: 《弟子規》 傳統文化 學習誤區

傳統文化在沉寂多年后,最近幾年卻猶如枯樹逢春,逐漸火熱起來,這與國家政策上的宣傳有密切關系。2009年,主席在中央黨校提出:“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毕蝾I導干部提出了如何通過讀書提高個人自身修養的問題。指出不僅要讀書,而且要有選擇地讀書,“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钡拇罅π麄?,使得一直都較為沉寂的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其中,《弟子規》一書在學習熱潮中儼然成為領頭羊之一,顯得較突出。學習傳統文化固然是好事,但在學習過程中若不注意篩選糟粕和講究方法,亦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本文即從國人學習《弟子規》的情況分析入手,探討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問題及相應解決措施。

一、《弟子規》學習之現狀及反思

《弟子規》在公務員領域的熱度,在公務員考試中反應最為明顯。2013年湖南益陽、遼寧鞍山、河北等地公務員考試中大量出現與《弟子規》相關的試題。到2014年,各地公務員全真模擬試題中更是無處不乏《弟子規》的身影。與之相應的是,《弟子規》一書由幾年前基本無人問津,到這幾年的銷量不斷激增。如北國網一則新聞的標題即為《2013年鞍山啥書最火――〈弟子規〉》。而在不少行政單位,也悄然掀起公務員閱讀《弟子規》的熱潮。

在我們的高等學府――大學里,也常??梢妼W習《弟子規》的身影。如2012年東華理工大學,向所有在校學生號召《學好弟子規做好中國人》;再如2013年,當2013級新生步入中山大學時,被學校要求完成一份十分特殊的暑假作業,即閱讀《弟子規》并寫讀后感;今年,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900余名大學新生剛剛踏入校門,就收到了學院發給他們的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弟子規》。

在社會中,全國不少地方開設了類似于私塾的國學班培訓機構,在這些培訓機構往往以記誦《弟子規》、《三字經》等書籍為主。如據大眾網2013年報道,自2008年始,由一群義工發起成立孝謙傳統文化學習中心,組織“草根講堂”,免費為少年兒童進行國學經典的授課。據義工介紹,他們那里最受歡迎的就是“弟子規”班。

從這些現象中可以得知,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全方面掀起了學習《弟子規》的熱潮。古人云:“開卷有益。”但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開卷形式上,還要實際考察其效果。就目前學習《弟子規》的實際情況看,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學習的方法較單一。在學習《弟子規》時,顯然成人的學習方式與兒童的學習方式有所不同。但無論學習的年齡層次有何區別,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學習,目前基本都是采用傳統私塾的學習方法――記誦法。

其二,不少學習流于形式。目前學習《弟子規》,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大多數情況下并非是自覺自愿地學習,往往是被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容易出現“一陣風”的學習情況。當相關政策號召一提出來,學習立刻就聞風而動,但時間一久,上級不再反復強調,學習熱情迅速退潮。

其三,學習效果不理想。目前對于學習效果的檢驗,僅僅到能完整無誤地背誦《弟子規》為止。而更為突出的問題是,由于是記誦,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實踐鞏固,記憶效果越來越差,很容易將之前背誦的成果付之流水,因此學習效果是極為糟糕的。這里有一個問題尤其要引起人們的注意,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若僅僅止步于記誦,那無疑是舍本逐末。學習傳統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傳播并能實踐我國傳統文化中值得提倡的部分。

總體而言,學習傳統文化固然是好事,但在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這些問題也是不容我們忽視的。

二、原因探尋及對策

對于在學習以《弟子規》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中所出現的問題,探尋其原因,歸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1.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某些形式的檢查,如考公務員學習《弟子規》大多純粹就是應付考試,再如兒童學習則往往是基于父母或老師的要求。這樣,學習就淪為考試工具,或成全父母的虛榮,或滿足老師的要求。并不能真正體會學習傳統文化其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2.施教者沒有結合受教者探尋合適的教學方法。在整個中國基本處于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施教者并無多少閑暇余力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方法進行探討,往往在學習傳統文化時,習慣性因襲傳統學習方式――記誦。

那么,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提高學習《弟子規》等傳統文化的學習實效呢?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做努力。

其一,學習需有所取舍,不能全盤接受。以《弟子規》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固然有許多好處,不然,不會傳播得如此悠久綿遠。但正如梁啟超先生在《儒家哲學》一書中所指出的:“無論怎樣好的學說,經過若干時代以后,總會變質,摻雜許多凝滯腐敗的成分在里頭。”①傳統文化的產生有其獨特土壤,有些東西在當時或許有積極意義,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已經成為喪失了其特有的價值及意義,成為可以拋棄的對象。例如,《弟子規》云:“三綱者,君臣義?!雹谶@里講的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顯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沒有價值。所以,在學習的時候,需持一種批判的眼光,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

其二,讀書,尤其要擅讀書,讀活書。傳統文化的語言與今天的白話文有別,語言存在隔閡。讀書時容易出現拘泥于字句的解釋,不能認識到作品背景及自己當前的生活環境是有差別的,一到實踐時就發現存在嚴重的問題。如《弟子規》中提到:“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币馑际堑茏訜o論做什么事情都不可擅作主張,必須請示師長之后才可以行事,否則將會得到“子道虧”這一極為糟糕的結果。當然,弟子因為人生閱歷有限,若盲目行事容易出錯,多請教師長自然對為人行事是大有裨益的。但若過于堅持這一原則,則陷入到僵化的地步,挫傷了弟子行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假設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弟子若必須請示師長后方能行事,則恐怕萬萬不行。正如孟子所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切記不能死讀書。

其三,知行合一。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的學習上,必須有實踐相伴。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其實目前已經有一些較好的舉措可以擴大范圍進行推廣。例如,2010年湖北漢南地區紗帽中學要求學生寒假要為父母洗一次腳、倒一杯水、唱一支歌、講一個故事,通過短信、電話等各種形式給長輩拜年。這些活動都從實踐上行之有效地鞏固了學習效果。

其四,學習形式的多樣化。學習《弟子規》目前并不屬于應試教育范疇。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部分,應結合其學習的特殊性,采用靈活多變的學習方法。如2014年的公益廣告中《回家篇》中的《擺雙筷子回家吃飯》、《63年后的團圓》等;2011年始黃石下陸有色中學開展“古詩文讀書考級”活動,每學期根據考察評選“誦讀小才子”、“小孝星”、“文明禮儀之星”等。這些活動,讓國人在休閑娛樂之暇,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為枯燥的記誦式學習方法開辟了新路徑。

總之,以《弟子規》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學習,無疑對于當前國人人文素質的提高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弊端和問題,也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只有不斷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并改進,我們的學習才能持之以恒地有效地開展下去。

注釋:

①梁啟超.儒家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11.

②李逸安.中華經典藏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北京:中華書局,2009.3.本文所引《弟子規》原文均摘自此書.

參考文獻:

[1]李逸安.中華經典藏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M].北京:中華書局,2009.3.

[2]梁啟超.儒家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在线黄色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十分钟完整视频 | 极品公子之杨凝冰 | 欧美成人 综合网播九公社 欧美成年黄网站色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可观看 | 精品三区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 久久亚洲国产高清 | h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视频国产永久视频 | 久久只有这才是精品99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免费看涩涩视频网站入口 | 啪啪网址免费网址 | 久久婷婷伊人 | 天堂8在线官网 | 久久精品视频国产 | 国产精品推荐天天看天天爽 | 久久99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 99日精品欧美国产 | 222www免费视频| 精品免费久久 | 午夜男人天堂 |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 五月婷婷欧美 | 国产成人久久 | 肉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 黄视频在线免费看 |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欧美综合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专区 | 第一国内永久免费福利视频 | 护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 扫毒3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