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1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英語醫學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在高等院校針對部分課程同時采用兩種語言(中文和英語)進行授課,此種模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雙語教學。隨著雙語教學的推廣,在實踐中其局限性漸漸顯露。雙語教學只能針對中國本科生實施,而在本科生醫學教育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的老師往往傾向于中文授課為主,穿插簡短的英語詞匯或簡單的英文表述。這雖然降低了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但從教學角度來講同時減少了國際前沿專業知識的輸出量;從成果角度來講不能有效的達到雙語教學的目標,我們的學生英語水平仍停留在“啞巴英語”、“半吊子英語”,不具備國際交流的能力。全英教學適合中國本科生,更加適合海外留學生醫學教育。在華留學生由于中文水平參差不齊,中文授課增加了留學生對課程的理解難度,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導致留學生遲到、早退,紀律性差的一個主要因素。英語作為一種世界性語言,是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們交際溝通的重要橋梁。全英教學可以較好的解決留學生在課程中語言障礙問題,加強紀律性。全球3/4的報刊書籍是用英文版的。全英語教學就等于打開了世界醫學的一扇窗戶,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先進醫學信息,豐富的內容資訊;同時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邏輯性。全英語教學還是改變舊式的填鴨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興趣為目標的教學模式。
2全英教學目前存在的難點
2.1語言障礙造成的信息量不夠
目前中國關于英語的教育,更多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而不重視聽、說等實用性。長久以來我們為了應試教育,過度學習語法、句法。忽略了英語的工具性。長期以往英語和我們的實際生活、所學專業脫節。由于匱乏的英語語言環境,造成口頭、書面表達能力欠佳,與人進行交流能力有待提高。這種語言障礙,阻擋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所傳授的知識表達,降低了課程內容在語言方面的生動、豐富程度,信息量就會相對減少,對學生學習有著直接影響。因而語言障礙是全英語課程的難點。為了保障和提高全英教學質量,不僅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醫學專業素養,同時還要具有較好的英語表達能力及國際化教學背景。從國外引進有著醫學教學和臨床經驗的教師和醫生作為主講人,他們不僅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的思維習慣而且還帶來一些國外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建立全英教學師資培養制度,借鑒國外醫學院校模式規范化教師培養標準。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到美國、英國等知名高校參加語言和教學培訓;定期聘請外籍專家對教研室的教師進行醫學英語教學方面的培訓與指導。保證教師長期穩定的接受再教育,不斷提升教師的英語教學水平,掌握先進的教育方法。
2.2可選擇英文教材有限
目前國內尚無統一的英文醫學專業教材、教學大綱,教師們的教學大多自行查閱資料,編寫相應的PPT,甚至直接使用英文講解中文教材。個別院校會選擇英文原版教材,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讓學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語。在此基礎上我們從大量的英文原版中選取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與具體的專業學科做整合。以英文原版教材為主流,加入我國臨床特色,取長補短的編寫教案,使得我們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既貼近我國臨床現狀又能直接進入地道的英文學習氛圍,緊跟世界領先的潮流信息。
2.3教學方式的單一
在醫學教育模式上,中西方之間存在明顯差別。我們的教育模式通常將思維習慣及教學內容限制在專業領域中,對專業方面的知識講解面面俱到,學科間的知識欠缺融合。這往往使學生在學習上得不到較好的啟發。傳統的教學方式傾向于知識傳授型教學,單一的是由教師講解,學生傾聽。這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汲取缺乏主動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而西方醫學教育在教學內容設置及授課方式上,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針對留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活躍的課堂氣氛的特點,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為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啟發式教學;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的課堂講授為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采用討論式教學、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堂課程講述采取臨床案例+理論知識解析、病例討論和實驗實踐等方法。臨床病例選取強調基礎與臨床知識、醫學知識與人文科學知識以及基礎醫學各學科之間等的融合,在專業領域減少信息過載,停止學習不必要的細節。這樣易于學生發散思維,減輕負擔,在處理案例過程中學習如何做一名醫生而不是醫學生。理論知識解析采用適當的圖像、錄像、圖片由淺入深的知識講解,使授課內容形象生動、易于理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全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互動在全英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老師對學生分組討論的病例應當給予啟發和指導。通過討論可以培養學生思維邏輯,促進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實踐教學更是全英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學生在實驗、實踐中是對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更是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3改進目前難點需采取的措施
3.1英語網站的建設
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全世界各國教育的發展方向。英語網站的建設是通過應用信息技術與醫學教育深度相融合,為學生提供一個方便、靈活、個性的學習環境。在這一信息教育平臺上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首先,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課下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甚少。英語網站的建設可以彌補這一不足。網站上設立的答疑組、討論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重要渠道。以及網上提交或批改課后作業,督促了學生課后對學習的總結和問題的反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其次,對于部分理解較慢的同學,課下仍可以查詢課程筆記、回顧課程知識,更充分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理解和消化。最后,留學生可以密切關注網站上的科研信息,鼓勵留學生以科研小助手的形式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開拓學生眼界,了解最新的研究進展。英語網站上的資源共享使得學習資源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可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在網站上學習時間更加不受約束,學生可隨時隨地的學習,增強其學習興趣。因此加強課程英語網站的建設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非常重要。
3.2全英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全英教學考核方式應該不同與傳統教學的終結性評價。針對留學生的特點,完善管理制度。本課程采取靈活的考核方式。留學生的出勤、小組討論、平時作業、實驗課、科研助手、臨床實踐等也算作成績的一部分。對出勤情況評估,可以督促學生按時上課,加強留學生的紀律觀念;對課堂討論、發言評估,提高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熱情,使得學生們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來,更好的增加師生互動,從而易于同學們的學習和理解。對作業完成情況評估,有效的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及時的反饋信息,較好的解決學習中的盲點、疑點。對業余科研活動評估,既培養學生科研興趣,又對提高學生科研能力有所幫助。改革終結性評價為形成性評價后,更加注重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態,從而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表面水平的死記硬背為深層次水平的知識建構,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全英文授課的目的除了講授專業知識外,專業英語在聽說讀寫各方面也要達到一定的水準,因此評價全英授課的效果不僅以學生對專業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來判定,同時也要對專業外語水平的進行評估,標準化全英教學質量評價。
4結語
關鍵詞: 醫學科技論文 評價性語言 應用方法
1.評價性語言分類
對于評價性語言的應用這一課題,已有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不同題材的科技論文進行了探討與研究。英語語言的表達方式層出不窮,因此,用于科技論文中的評價性語言表達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語言特點,例如:時態、語態、句式等,都可以起到評價的作用,促進作者和讀者的交流。
2.評價性語言的應用分析
(1)時態語態
①時態
時態(Tense),簡稱“時”,是個語法范疇,它是表示時間區別的動詞形式。在作者表述觀點時,通過應用適當的時態,不僅可以闡明觀點,而且可以表示委婉的語氣。在醫學論文中,有很多不斷變化的因素,有一些個人的觀點并不能被學術界認可和接受。因此,學者們通過這種手段正好可以表達其不確定性。例如“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case?”就比“Can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case?”委婉客氣。
例1:Parent artery occlusion would be difficult and less effective for an aneurysm located distal to the Pcom A.
②語態
語態(Voice),簡稱“態”,是個語法范疇,它表示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主動或被動關系的動詞形式。當不強調施動者或不知道施動者是誰的時候,英語中一般會用被動語氣。它不僅有利于句子結構的安排,而且比較容易地體現了結論的客觀。另外,由于主語是敘述的中心事物,因此,在敘述中,被動語態使表述順理成章(方紅,2005)。
例2:Preservation of the testicular arteries is recommended for optimal testicular blood flow.
在這個例子中,“recommend”是作者發出的動作,按照一般的習慣,我們會用主動語態。然而,該例卻采用了被動語態,沒有突出自己的地位,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這也是醫學科技論文中,表達觀點的常用手段和方法。
(2)選詞
①情態動詞
情態動詞是一種本身有一定的詞義,但要與動詞原形及其被動語態一起使用,給謂語動詞增添情態色彩,表示說話人對有關行為或事物的態度和看法。由于情態動詞有感彩,因此,在醫學科技論文中,學者們通過對情態動詞的準確的應用,在清楚明了地表述自己觀點的前提下,還能保護自己及專家讀者的感情和立場。所以,在醫學論文中,它能起到調節提議的功能。
例3:This also could reduce total incision length.
在例3中,作者巧妙地運用can的過去式,比用can更委婉,這樣在陳述的時候不那么絕對,給學者自己留下了提高的空間,同時也為讀者留出了思考的余地,促進作者與讀者的進一步交流。不同情態動詞或同一情態動詞的不同形式,其表達程度和強度不同。因此,學者們可以利用不同的情態動詞表達不同的建議程度、不同的態度。
②實義動詞
除了助動詞、情態和系動詞以外的表達主要動作的動詞都是實義動詞。在醫學科技論文中,作者經常通過seem,suggest,think等詞表達觀點,這類都具有不確定性,正好可以準確而委婉地表述學者們的觀點和態度。
例4:The ICA was tapered proximal to the aneurysm,which seems to make it difficult to stabilize a balloon distal to the OPhA.
③形容詞副詞
形容詞和副詞(adjective & adverb),在句中主要作修飾成分,形容詞可以表達主動意義和被動意義,可以作名詞修飾語,可以作補語。副詞,它可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介詞等。因此,在醫學科技論文中,學者們常常通過選用準確的形容詞和副詞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例5:In our experience,topical papaverine was essential to counter the inevitable vasospasm associates with microsurgical dissection of the arterial vasculature.
本文探討了英語醫學科技論文中表達評價的幾種手段,希望對國內學者寫作英文醫學科技論文有所幫助,進而促進國際醫學學術的傳播和交流。
參考文獻:
[1]Robins,R.H Genral Linguistics.4th edn.London:Longman,1984/1989.
關鍵詞:英語學習 原版電影 語言環境
一、原版電影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意義
在當今社會各行各業中,英語幾乎已經成為每個商務人士的必備交流工具;而對于青少年一代,英語作為考試科目之一,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英文電影是把視、聽、說結合為一體的語言和文化的載體,具有情景生動逼真、語言豐富地道和語音純正流行的特點。因此,英文原版電影有利于學生在生動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地道的語言和掌握真正的交流方法。原 版電影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意義大致可以歸為三類:
(一)原版電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原版電影有題材豐富, 情景生動, 音樂優美等眾多特點。這些特點可以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目前電影種類頗為豐富,包括科幻片、戰爭片、愛情片、、喜劇片等。這些不僅滿足了學生的不同喜好, 還可以使學生由對電影的喜愛發展到對影片中涉及的歷史,語言的喜愛。另外,英文的熱播電影也可以滿足年輕人喜歡新穎、追求時尚的心理。比如,當周圍的人都在談論《指環王》、《越獄》或者是《阿凡達》的時候, 了解這些影片的學生會覺得自己也是走在潮流隊伍里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此時如果能夠利用同伴效應( peer effects), 教師在英語課堂上用其中的片段進行教學,或者是用英語描述其中的片段,這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電影當中通常會有一些畫面讓學生變得興奮難忘,并對畫面甚至是臺詞有生動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像課文中只有文字沒有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倍感枯燥,味同嚼蠟。既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那么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是必然的。
(二)原版電影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關于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其關鍵是要從“聽”和“說”入手,因為“聽”和“說”能夠使語言學習變得生動逼真。跟我們一樣是中國人的海外華僑,他們之所以能夠熟練地使用第二語言,就是因為他們有練習“聽”和“說”的語言環境,而我們則沒有。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靠自己來營造一個生動的語境??从⑽碾娪昂颓榫皠∠鄬碚f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學生可以通過營造英語環境,迫使自己接受英語并且同時跟讀耳朵所聽到的內容。英文原版電影中的英音或美音可以幫助學生糾正發音上的錯誤,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有效地提高 “聽”、“說”能力。英語聽力的難點包括語音語調、措辭、句型、思維和文化,而這些都會在電影的觀看中得到解決。一方面,電影源自生活, 它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和夸張體現。英文原版電影能夠給學生創造一個逼真生動的語境, 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同時學到地道的語言詞匯和表達方式。一些老電影, 如《阿甘正傳》、《音樂之聲》、《羅馬假日》等電影中人物的語速較慢, 語音清晰地道,某些詞匯和句型的用法與我們所接觸的書面用法有很多差別,我們也能通過看電影來汲取這方面詞匯的靈活運用或者更多的語法知識。另一方面,電影中地道的英文表達可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與英語國家人接觸時不會產生陌生感。
(三)原版電影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和文化知識
學習一門語言, 不僅要熟練地掌握語法知識,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一方面,電影是一個國家社會,文化和生活最直接、最生動的反映。它包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反映最突出的社會問題。電影語言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每部電影都有富有哲理或者比較經典的地方。電影演員的每一句臺詞的設計都在展現和傳達著各種文化信息,因此他們交流時使用的詞匯是完全不同的。電影中的很多詞匯和句子是我們經常忘記并且不能靈活應用的,諸如“ever,something,happen,deal”等等。通過看電影,我們能很好地積累這些固定用法和搭配,而且還能學到一些流行的短語句子。比如學生在看“Friends”的時候,就可以學到這樣一個句子
“Have you put your foot down?”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已經決定好了嗎?”當看電影時,我們應該注意一些特殊詞匯和習慣用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了解英美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通過欣賞原版電影, 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加深對英語語言的理解。
國家教育部于2007年組織有關專家制訂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要求。翻譯教學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達到以下最低標準:遇到熟識的題材,能利用工具書完成漢英互譯,且譯文基本忠實原文,其中,漢譯英達到250字/時,英譯漢達到300單詞/時。[8]然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重聽說讀寫,輕翻譯,使得翻譯教學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一)外部問題1.CET4和CET6指揮棒的作用。四六級考試出現翻譯題型始于1996年,但是此部分所占分值少,難度較小,因此沒有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9]久而久之,在四六級考試指揮棒的誤導下,教師不愿多花時間和精力教翻譯,學生也缺乏學習翻譯的主動性。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12月CET4和CET6進行了改革,首次將段落翻譯作為一個專門的題型進行考查,翻譯材料選材廣泛,牽涉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此次改革明確了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必將推動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研究和發展。2.缺乏專門的翻譯教材。長期以來,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未為非英語專業學生訂購專門的翻譯教材。非英語專業學生多數只有讀寫和聽說教材,教材很少對翻譯理論和技巧進行系統的講解,翻譯部分基本以課后題的形式出現,且多是簡單機械地鞏固已學的詞匯,因而并不能稱之為翻譯。
(二)內部問題1.教師方面。一是很多大學英語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欠缺。他們未系統學習過翻譯理論知識,而且畢業就從事教學工作,實戰經驗不足,因此翻譯教學只能照本宣科,不能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二是教學方法陳舊。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多以教師為中心,但教師很少給予理論指導,而是偏重詞匯、語法和翻譯技巧的講授。課堂上,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做口頭翻譯,或給出譯文讓學生自己檢測,但學生的翻譯能力并未因此得到較大提高。此外,課后翻譯作業也往往強調無語法和詞匯錯誤,很少關注語篇連貫、邏輯清晰等因素。2.學生方面。一是對翻譯不夠重視。很多學生認為聽說讀寫是關鍵,翻譯無關緊要。因此,在翻譯學習中,部分學生缺乏興趣,處于被動地位,從不主動探索。二是缺乏跨文化和語用意識。很多學生片面地認為翻譯就是字對字、詞對詞的轉換,因此只要掌握語法和詞匯就足夠了。但是中西文化存在差異,如果只重視語言形式的對應,翻譯出來的句子可能佶屈聱牙。同樣,在不同的語境中存在一詞多義現象,需要學生多積累、勤思考,才能譯出準確的譯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不足之處如此之多,引入有效的翻譯理論對其進行指導,從理論高度設計出合理的教學體系刻不容緩。
二、語用翻譯理論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解釋力
作為一種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理論,語用學不僅關注說話者對信息的傳達,還關注受話者對信息的理解和轉化。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既關注譯者理解原文的過程,也關注譯者在譯文中表達原文意義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看,兩者具有共同的關注對象。[10]正如呂俊所說,語用學與翻譯結合,讓譯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理解翻譯中的問題,從而為翻譯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11]將語用學理論,指示語、語用預設、會話含義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等引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將從一個新的角度為教學提供指導,從而克服以往教學中的各種不足。
(一)指示語與翻譯教學言語交際涉及兩個過程,說話者對信息的傳達和聽話者對信息的理解,指示語在這兩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語境、說話者、受話者等因素,推理出指稱與所指的關系,同時注意文化、社交的適當性。例如,ShortlybeforeCongressmanJamesLangevincasthisvotelastmonthtorelaxfederalrulesonfundingofstemcellre-search,theRhodeIslandDemocratstoldhiscolleges…。原文中的theRhodeIslandDemocrats根據上下文指的是前文的JamesLangevin,翻譯時若將其作為他人處理,譯文將與原文相悖。指示語的意義離不開語境,教師應啟發學生關注語境的意識,切不可過分注重字面意義而造成譯文對原文的偏離。
(二)語用預設與翻譯教學語用預設對翻譯過程有重要影響。從翻譯角度看,預設對語境具有敏感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堅守以前實踐中形成的預設,而應該考慮到當前的語境因素,形成恰當的譯文。例如看到game這個詞,譯者首先會利用之前形成的預設將其翻譯為“游戲、比賽”,但是在新的語境中game可形成新搭配,從而具有新的外延。如,“Gametheoryisthescienceofstrategy”,應當譯為“博弈論是有關策略的科學”。
(三)會話含義理論與翻譯教學會話含義理論要求翻譯時,譯者始終忠實于原文的會話含義。具體說來,合作原則對翻譯規定了特殊的要求:量的準則規定譯者不得毫無根據擴充或節減原作內容;質的準則表明譯者應忠實傳達原作信息,切忌錯譯、亂譯;關聯準則強調譯者應注重兩方面的關聯:原文上下文的關聯和譯文與譯文讀者的關聯;方式準則規定譯者用精煉清晰的語言傳達原文內容,不允許隱晦難懂。[2]但是,有時為了修辭的需要,說話者常常有意地、巧妙地偏離合作原則,從而產生言外之意。在此情況下,如果原文背離了合作原則,譯者翻譯時也需要相應地背離,至于語用意義則留給讀者去推理,譯者無需代勞。如:A:昨天晚上吃的什么?B:就吃了些東西。B的回答明顯背離了“量的準則”,因為其傳遞的信息顯然不足,語用意義是B不愿意告知A相關信息。翻譯此對話時,譯者即使知道乙晚上吃的是什么,也應把乙的話直譯過來,切不可畫蛇添足。
(四)言語行為理論與翻譯教學言語行為理論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努力透視一定語境下的言外之力,進而用明晰或隱晦的方式構造表達同樣言外之力的譯文。例如:“Saturdaymeantmostadultswereathomeontheroute.Sowereschool-agedchildren.IthoughtthismightmeanmoreexchangesasImadetheroundstoday.”文段描述的是垃圾工人的心理活動,從上下文信息可知這是垃圾工人苦中作樂的美好想象。“madetherounds”、“moreexchanges”可分別翻譯為“挨家挨戶收垃圾”、“搭上幾句話”,從而將原文的意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五)禮貌原則與翻譯教學禮貌原則提出了交際者應遵循的六條小的規則。但是中西文化的不同致使人們對禮貌的領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中國人被夸獎時,很自然地會回答:“慚愧,慚愧!”如果直譯成“Ifeelashamed”,英美讀者將稀里糊涂;如選用歸化策略意譯為“Thankyou!”,則變得規范地道。禮貌原則對翻譯教學的借鑒意義為:教師課堂上應適時引導學生弄清中外表達禮貌方式的差異。分清哪些禮貌信息是原文的重點,因而譯文中必須很好地體現出來;哪些不是原文的核心,并且直譯會讓讀者不知所云。前者通常選用異化策略,而后者多選用歸化策略。
(六)關聯理論與翻譯教學假設S是譯者對原文的解讀,T是譯文讀者對譯文的解讀。根據關聯理論,成功的翻譯應是T=S,但是實際翻譯中譯者是沒法做到這一點的。[12]翻譯要考慮兩個層面關聯性的對應:原文和譯文的關聯以及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的關聯,尤其后者是譯者努力的方向,即使譯文讀者付出較少的努力獲取與原文讀者一樣的語境效果。為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把英語學習當成認知過程,還要鼓勵學生尋找關聯,并把此當做學習的目標。[13]例如,翻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譯者不僅要通過認知推理得知它的真正含義———化詞匯的形象與語用含義關系不大。如果把“瓜、豆”的形象傳達出來,將讓讀者無法理解。所以,譯文應把原文的暗含信息翻譯出來,即,“Asyousow,youwillreap.”
(七)順應理論與翻譯教學從順應理論出發,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釋翻譯過程,即譯語要順應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翻譯的動態過程,且這一過程是有意識的。[2]語境關系順應強調,譯文讀者有著與原文讀者不同的文化心理、社交規范等,因此翻譯時要選擇順應譯文讀者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的表達。語言結構順應強調,譯語與原語在語碼、語體、詞匯等方面存在差異,翻譯要選擇符合譯語語言結構的表達。動態順應強調,譯語不能只順應語境關系或語言結構,而應實現二者之間的動態順應。
三、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體系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學體系是當務之急。結合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不足,在語用學翻譯理論指導下,現提出如下教學體系。
(一)豐富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水平傳統重詞匯、語法和翻譯技巧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翻譯教學的要求,刻板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為了更好地駕馭翻譯課堂,教師必須先提高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即扎實的翻譯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水平缺一不可。為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首先,成立翻譯研討小組,每周至少開一次研討會,互相交流翻譯教學和科研心得,提高理論修養。其次,積極尋找機會,從事翻譯實踐工作,豐富實踐經驗。
(二)傳授語用知識,增強語用能力語用學研究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脫離了語境,翻譯這種輸出型活動的正確性和得體性就無法實現。所以,教師在翻譯課堂上應有意識教授學生語用知識和能力。正如冉永平所說,語用能力或知識是可教的。[14]首先,教師不僅要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要有意識培養他們的語用能力,鼓勵他們在翻譯中自覺掌握和運用指示語、語用預設、會話含義理論、關聯理論等語用翻譯理論,避免產生誤讀和交際失敗。例如,公司每年生產10萬只玩具。譯文1:Thecompanyturnsout100,000toyseveryyear.譯文2:Theannualoutputofthecompanyis100,000toys.此例教師可啟發學生關注語境因素。根據順應翻譯理論,為了得體,譯文需要追求語境關系順應。如果是日常語境,譯文1較為合適,但如果是商務場合等正式語境,譯文2則更合適。其次,創造合適語境,組織互動式活動,通過反復練習達到理解和掌握目的。例如,miss這個單詞可有不同的含義。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創設語境,如在等車的場合,“Imissthebus”,表達的是“錯過”的意思。
(三)輸入文化知識,提高跨文化意識翻譯過程中,文化差異不容忽視。在運用禮貌原則、關聯論、順應論等理論指導翻譯時,譯者必須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合理采用歸化和異化策略。首先,教師應積極向學生輸入西方文化知識,并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其次,鼓勵學生課下看一些英文讀物或電影,要求以讀書報告的形式比較中西文化差異。最后,啟發學生用目的語思考,發展學生的移情,引導他們主動去了解西方的文化,從而避免母語的干擾。例如,“望子成龍”,直譯過來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這一譯文無法為外國人接受,因為龍雖在中國是吉祥物,在國外卻被視為兇惡殘暴之物。根據關聯翻譯理論,譯文要能使譯文讀者在付出較少的努力的情況下得到一樣的語境效果。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歸化的方法翻譯此句,即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age.
(四)檢測語用文化知識,規范評價尺度測試形式和內容易影響包括翻譯教學在內的語言教學,但是語用知識和語用能力以及文化知識等很少出現在外語測試中。為了更好的評價學生的翻譯水平,并用評價結果來指導翻譯教學,在考試中應加入語用社交等方面的內容,檢測學生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可給出原文,讓學生在各種語境中選出或給出準確的譯文;也可考查案例分析題,讓學生分析其中的文化沖突。
四、結語
1.1前綴
前綴通常在數量、顏色、方位等方面賦予詞匯的意義。顧名思義,前綴位于詞匯的起始部分,通常不單獨成詞。
1.2詞根
解剖學是醫學的根本,是醫學術語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所以,醫學詞匯的詞根通常為解剖部位。它包含著詞匯的基本含義,是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詞可以含有一個詞根,但往往由多個詞根組成。醫學詞匯雖然紛繁復雜,但醫學詞根的數量卻相對有限。通過對詞根的識記,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對醫學詞匯獲得較快的提高。同時,在學習中不斷進行聯系、總結和對比,也可提高學習效率。
1.3后綴
后綴通常位于詞的尾部,常指一種狀態、診斷、疾病或者操作,可改變詞的含義,決定詞性。后綴可分為單純后綴與復合后綴兩種。單純后綴不再包含其他的詞根或者后綴成分(如-ia,-itis,-oma),復合后綴可進一步分解出前綴和(或)詞根和后綴(之-ectomy可分解為前綴-ec+詞根-tom-+單純后綴-y)。通過系統學習構詞法,就能夠去理解詞匯并能夠舉一反三,迅速擴大詞匯量。如hyperglycemia(高血糖)一詞中,hyper-為前綴表示high,-glyc/o-為詞根表示sugar,-emia為后綴表示aconditionoftheblood。學習之后,還可以很快理解并學習更多的相關詞匯,如hyperlipidemia、hypercalcemia、hypernatremia等等。
2介紹文化背景,提升學習興趣
語言與文化是共存的。醫學英語中的詞匯必然體現出醫學不斷發展中吸收并蘊含的文化因素。如按公元一世紀的傳說,凱撒大帝的其中一個先祖是以剖宮產誕生。所以剖宮產英文為abdominaldelivery,又稱為Cesareansection。泰坦巨神阿特拉斯(Atlas)是希臘神話里的擎天神,他被宙斯降罪來用雙肩支撐蒼天。在解剖學中,atlas表示寰椎因其如同阿特拉斯撐起了人體最重要的部位—頭部。通過這些背景知識的介紹,使學習者伴隨著好奇心的滿足,在充滿了趣味性的神話、傳說、歷史典故中對醫學詞匯有了一種深入的認識,產生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注重實際應用,提高學習效果
在詞匯的學習中,不斷的重復和反復的記憶是必要的。但不可以為學習醫學詞匯而學習,要學以致用。在不斷的應用中,去學會使用習得的詞匯知識,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
3.1網絡學習
詞匯不是生硬枯燥的字母拼寫,還可以通過生動豐富的音視頻資料去從視覺、聽覺多個角度對詞匯獲得深刻的印象。當代社會,網絡已經非常普及。指導學生利用網絡瀏覽專業學術網站、查閱相關外文文獻、參加國外的Moocs(慕課)資源等方式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擴大的醫學詞匯量。比如,Cousera平臺有很多免費課程,指導學生參加感興趣科目的學習,在聽課、討論、提交作業等環節中,通過主動思考的方式,在各個環節是所學詞匯得到運用和掌握。
3.2案例分析
1.1缺乏“雙師”素質的教師
目前,從事醫學英語教學的教師多數由公共英語教師擔任。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在課堂上只能照本宣科,無法與學生深入交流。由于教師對醫學知識一知半解,在備課時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這無疑加大了教師的壓力。也有少數院校聘用醫學教師從事醫學英語教學,但其在語法、口語方面又有所欠缺[3]。
1.2缺乏權威、統一的醫學英語教材
目前市面上正規出版的優秀的基礎英語教材及配套的光碟、磁帶及電子版教材品種繁多,相關的輔導資料也很豐富。相比之下,醫學英語教材的發展明顯滯后,教師在教學中經常為選擇合適的教材而感到頭疼。部分院校自行編寫校本教材,但在權威性和全面性方面還有待提高,難以保證教材的高質量[4]。另外,醫學英語口語方面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1.3評價體系不科學
目前,醫學英語口語評價主體主要是任課教師,沒有將學生納入評價主體中。對于專門開設醫學英語口語課程的院校,教師一般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于沒有開設英語口語課程的院校,教師一般僅僅根據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如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對學生的口語學習進行評價,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沒有將口語納入醫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另外,許多教師只關注學習結果,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態度和方法則很少進行評價。由于醫學英語口語評價的工作量比較大,執行起來也比較復雜和麻煩,所以許多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為了節省時間,常常忽視評價的質量,甚至仍沿用基礎英語口語的評價標準,無法反映學生醫護、醫患溝通能力,缺乏專業特色[5]。
2理論基礎
20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商學院首次提出案例教學法,這種采用真實案例的授課方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案例教學法進行研究。國內對案例教學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用的實證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劉新榮[6]在對案例教學法內涵、原則及優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案例教學法應用于研究生公共英語口語課的教學原則及教學設計。方平、錢放等[7-8]研究者以某一單元案例教學為例,通過問卷評價案例教學的效果,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方式研究案例教學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效果,并總結其優勢。相比之下,案例教學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的研究鳳毛麟角,僅有唐娟、袁月紅[9-10]探討了案例教學法在醫學英語中的應用效果??偠灾?,案例教學法在醫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研究和實踐是必要的、可行的。但目前國內缺乏案例教學法在培養學生醫學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方面的研究,而且對于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的整體設計和實施效果評價方面的研究也只停留在單一層面上。
3實踐探索
3.1課程設置
我院在第一學期72課時的公共英語和第二學期36課時的醫學英語之后,于第三學期專門開設了36課時的醫學英語口語課程,具體英語課程設置及目標見圖1。在學生具備了扎實的公共英語基礎和掌握了一些醫學英語術語和語法知識之后,再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符合學習英語的規律。根據課時安排,學習內容共設置12個單元。教師通過認真備課、精挑細選,建立了案例素材庫,并征得多方專家意見,在反復論證后,最終確定了12個案例,涵蓋了職業道德、醫學前沿、傳染病、職業理想、公共衛生等方面。遴選案例時應根據以下幾點原則:(1)案例選取的數量要大、范圍要廣,并且要與時俱進;(2)應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選擇具有代表性和現實意義的案例;(3)案例的深度要有層次感,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4)案例呈現的形式應多種多樣,如既有文字、圖片等傳統的形式,又有課件、音頻和視頻等多媒體形式。醫學英語口語課程案例庫中的一些案例素材見表1。
3.2課堂教學
以其中一個單元“人類克隆”為例,呈現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大體將這一單元的教學分為3個階段。(1)課前準備階段。從學生性別、口語水平、交際能力、性格等方面考慮,以自愿為原則,均衡地將實驗班分為5組(A、B、C、D、E),每組由7名組員組成,每名組員課前準備階段的分工不同,獲得的分數也不同,組員根據自愿、協商的原則自由挑選任務并獲得相應的分數。這一模式不僅確保了課前準備時小成員較高的參與度,也為教師形成性評價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要求學生課前搜集并自學相關醫學英語術語、句型和語法。因為口語課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需要大量的課堂時間進行練習,所以課堂上對知識點的講解較精讀課少很多。而且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才能積極地參與討論、流利自如地表達觀點,才能得到有效訓練。(2)課堂教學階段。根據案例教學法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發揮它的優勢,通過對醫學英語教師的訪談,結合本校教學實際和本門課程課時的安排,筆者制訂了每個單元的課時分配,見表2。課時的分配只是為了指導教師合理安排課堂教學,保證學生口語訓練的時間,而不是要求教師死板地照做。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活動實際開展情況和對課堂的掌控,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需要強調的是,在學生30分鐘的討論和自由辯論時,教師不能作為旁觀者,要扮演好“引導員”的角色。教師在課前要充分備課,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討論話題,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觀點。這樣,可以使學生在鞏固醫學知識的基礎上,提高醫學英語口語交際能力。(3)課后復習階段。以小組為單位,對本案例進行總結,并要求學生撰寫500字的報告。教師批閱后,選出最佳的報告并對其小組給予平時成績的額外加分,計入最終期末成績,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將案例討論時涉及的醫學英語術語、主要語法、句型、交際技巧以及教師本人對案例的評述報告用英文以書面的形式(即講義)分發給學生,便于學生課后復習。有學生反映口語課就是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發言,下課時知識點就全忘了。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對所學知識及時進行測試鞏固。所以筆者在授課計劃中除了期中、期末測試外,又加了兩次階段性測試。
3.3評價體系
醫學英語口語課程采用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不僅強調學生的評價主體性,還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要求教師明確評價目的,認真實施評價措施,充分利用對評價結果的分析來改進教學方法。為了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不僅進行相關文獻研究、向兄弟院校借鑒先進的經驗,還在校內開展研討,主要研究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如何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合理融合;(2)如何避免人為的主觀偏倚,特別在學生互評時如何避免受人際關系的影響;(3)如何合理分配各個評價內容在評價體系中所占的權重。最終制訂出如下的課程評價體系:期末口語測試占20%;期中口語測試占20%;學生自評占5%;學生互評占5%;課堂表現占20%(主動回答問題、活動參與度、PPT演示及匯報);兩次階段性測試占10%;課外作業(課前任務、課后撰寫總結報告)占10%;出勤率占10%。
3.4第二課堂
在課堂上,由于班級人數多,每位學生口語訓練的機會很少。在其他學生面前,有些口語能力差的學生由于自卑心理不敢開口,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參與課堂口語訓練的積極性[11]。而在第二課堂中,醫務劇表演比賽、實訓基地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英語角、英文醫務劇欣賞等系列活動,創造了真實的、輕松愉快的語言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平臺,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激發了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3.5實際效應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必不可少。從小的時候開始,我們就認為老師是自己的指引。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與學生接觸,就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學生們大都認為英語教師應具有寬廣的知識面。高校英語教師知識結構包括了通識性知識、本體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這四種知識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目前,大學英語教師基本都具有所教英語學科專業知識的本體性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的條件性知識,而通識性知識和實踐性的掌握情況則參差不齊。高校英語教師對英語專業知識非常熟悉,我們課堂中講英語的聽、說、讀、寫、譯游刃有余,在適當的時候也加入了各國文化,但在跨文化交際中,較為專業的禮儀知識及其實踐性知識較為缺乏;而有一定專業禮儀知識并且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人,往往少有能承擔英語教學工作的。這就造成了我們所謂“雙師型”教師師資的缺乏。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禮儀教育的路徑
目前,我校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所使用的教材為《新視野英語教程》第三版。根據教材及我校學生實際情況,我們的英語教學分為聽、說、讀、寫、文化拓展等板塊。現以我校大學英語教學為例,具體談談如何實施國際禮儀教育。
(一)讀寫方面
在精讀課文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注意到了各個單元的重難點,比如語言知識面,語法結構等方面,往往忽略了其中滲透出的禮儀知識,那么我們該怎樣具體實施呢?教學內容Unit5講的是李娜,關于網球運動的。我們在引入課文時肯定會提到大滿貫四大賽事,那么為什么參加溫網的運動員都要穿上白色網球服?為什么運動員在進入或是離開球場時,男運動員要行鞠躬禮,女運動員要行屈膝禮呢?簡而言之這是溫網一百三十七年發展歷程中一直堅持的傳統及其英國傳統的皇家禮儀。對這些內容的介紹讓我們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也能了解國際禮儀知識,促進相互了解。再以為例,該單元主要內容為肢體語言。我們根據SectionB的三個小故事引出不同文化背景里不同的肢體語言,比如我們很熟悉的大拇指和食指構成一個圈,其他三個手指伸直或微微彎曲的手勢(OK手勢)。在日本人看來這是“錢”的意思;而法國人認為是“毫無價值或是零”的意思;突尼斯人則認為是“傻瓜”。再比如:我們在交談中是否都是“點頭Yes,搖頭No”,目光是否應該一直注視著對方,談話時的距離是遠還是近……,因此我們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才能在國際交往中遵循國際禮儀,體現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那在實用寫作教學中,我們又有哪些地方可以融入禮儀知識呢?比如Unit2SectionCBusinessCard,我們需要學習名片的構成,中英文名片的區別及使用。其實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掌握名片的使用對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們更加有用,所以在基本掌握名片之后,跟學生們談談名片禮儀是非常好有必要的。比如我們應該怎樣接收和遞送名片,在接收和遞送名片時該說什么樣的客套話,遞送的順序該是怎樣,接到名片后讀名片時應該重讀哪些部分的單詞……如果將在學習英語名片的過程中同時了解這一系列的禮儀知識,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于學生今后也會更加實用,符合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指導原則。
(二)聽說方面
在聽說教學中,以第一單元說的部分“問候”為例。在課堂上,我們首先要掌握的是禮貌的問候用語及其回答方式,在學習了英語語言表達之后,我們還應該給學生補充我們見面問候時會肢體語言上應注意的禮儀問題。例如我們的握手禮,時間一般應控制在3-5秒鐘,特別要注意的是誰先伸出手來:如果對方是長者,領導或是女士則應該等到對方伸出手時再與之握手。除握手禮外,通常還有鞠躬禮,拱手理,吻手禮,合十禮,揮手禮及貼面禮。不同的國家習慣不同,禁忌也不同,如果違背了當地社會風俗習慣,也達不到交流的目的。
(三)文化拓展方面
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加入文化拓展相關知識是我們學校英語課程的一大特色,也是提高高職高專大學生綜合素養的一種途徑。按照教學計劃,本期文化拓展內容包括:茶文化、中國菜系、感恩節、萬圣節及圣誕節。那么在介紹茶文化本身時,如果能對比講講中國人喝茶與英國人喝下午茶相關的禮儀知識,相信在茶文化的教學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介紹西方節日時,如果能順便介紹一下西方國家在過該節日時的相關禮俗和禁忌,那么我們的文化拓展就能“拓展”得更加全面一些。
三、結語
影像醫學的發展歷史
早在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發現X射線[1],開創了影像醫學的新篇章。近年來影像醫學發展非常迅速,影像醫學設備不斷更新,檢查技術不斷完善,特別是計算機科學的融入,使影像醫學如虎添翼,增添了活力,豐富了內容。
影像檢查方法的特點和適用性
X射線檢查:主要包括X線片、攝影術、螢光透視鏡、牙齒攝影、心血管攝影、血管攝影等。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結構層次顯示比較豐富,有利于整體觀察受檢部位的組織結構,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②檢查相關操作方法比較簡單,其費用相對低廉。③可靈活變換進行動態病變觀察,但由于影像難以長時間保留圖像,所以不利于以后治療過程中的對比分析,同時對細微的病變發現比較困難,而且患者需要接受較大照射量的X線,最好在檢查之前應做到目標明確。④密度分辨率較低,對組織密度差別較小的部位不能顯示足夠清晰的圖像。⑤CR和DR雖在圖像的清晰度方面較傳統X線檢查更好,對某些結節性病變具有更高的檢出率,但對肺間質和肺泡病變的顯示效果仍與傳統胸片差別明顯,而且該方法的成本也會更高。⑥鉬靶X線攝影是根據各種組織對X線存在不同吸收量的原理,可將脂肪、肌肉和腺體等密度差距不大的組織在X線片上形成良好對比的影像,該方法多用于對軟組織形態及病理變化的觀察。電腦斷層掃描(CT):是X線與計算機技術聯合形成的醫學影像系統,多用于頭四肢關節、腹盆腔、肝腎胰脾、胸部、頸部以及軟組織的檢查,分辨率高,圖像清晰。主要特點:①CT檢查無需應用對比劑的情況下,可為多種疾病提供診斷依據。②強化CT:在靜脈注射碘對比劑之后,可是否存在血管性病變的疾病做出判斷。③高分辨率螺旋CT的應用:高分辨率螺旋CT可以獲得多層面圖像數據,對病灶的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同時能夠對病灶細微結構進行觀察,圖像十分清晰、直觀。核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據人體組織含水量的差異而研發地一種非介入性的探測技術,能夠清晰地顯示出體內各解剖組織及相關的關系[2],對病灶的定位和定性非常好,特別是對早期腫瘤的診斷[3],意義重大,圖像非常清晰,且對人體無電離輻射影響。超聲成像(USG):超聲成像應用廣泛,操作簡便,無痛苦,目前主要有超聲造影、諧波成像以及多普勒組織成像技術,可獲得患者器官的任意斷面圖像。近年來,與X線相結合,鉬靶技術的應用,提高了乳腺癌的早期檢出率[4]。內視鏡:根據內視鏡所到達的部位不同進行分類:分為喉鏡、鼻竇鏡、關節鏡、腹腔鏡、電切鏡、尿道膀胱鏡、神經鏡等。隨著技術的發展,電視內視鏡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些內視鏡可以經口腔進入胃內或經其他天然孔道進入體內,既能做出診斷又能進行治療,如內視鏡的光導纖維能輸送激光束,可以封閉出血的血管,灼贅生物或腫瘤。其他:包括單一光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5]、正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熱影像技術、光聲成像技術、顯微鏡、螢光血管顯影術等。
醫學影像的綜合應用
英語教學中,教師有責任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保證學生在掌握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對英美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有所了解。在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景、電影等形式,為學生學英語提供一個良好的交際分為??缥幕浑H內容在英語教學中的內容如要包括:地理知識、歷史知識、生活方式、國家政治與宗教、國家制度以及藝術文化等方面的成就。通過這些方面的學習,對英語有的詞匯或者語義更形象的學習,對具有不同意義的詞語在文化方面進行區分??傊?,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主要是從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兩個方面,讓學生更熟練的掌握和應用英語。
二、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1.培養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對比,讓學生感受文化存在的差異性。英語教學中,將學生現已掌握的本土文化知識與英美文化進行對比,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效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將英語知識、英語態度及英語技能有效結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關于本土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對比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以衣食住行進行具體的對比
;(2)以英美社會習俗與中國社會習俗、風土人情進行對比;
(3)英美節假日與中國節假日對比,例如圣誕節與春節的對比;
(4)將中國家庭結構與英美家庭對比。
2.文化意識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滲透。在英語中詞匯最為活躍,也承載著文化。因此,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更應當注重英語詞匯文化背景和意義的講解,這樣將更有助于學生對英語詞語的理解和認識。例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對“colour”的介紹,可以介紹英美外國人與中國人同一個顏色的不同含義,例如在中國人眼里代表“疾病”與“痛苦”的白色,在外國人眼中卻代表著“高貴”和“圣潔”等等。在英語詞匯中,同樣的詞語在中國民族文化中卻有著迥然不同的含義,這也正是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差異。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直接闡述解釋的方法,將其中的意義與區別向學生講解清楚,使學生能夠對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準確的認識和理解。
3.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文化的差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訓練應當選擇文化知識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加強英語文化的學習和教育。與英語閱讀能力關系緊密的除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基礎與做題的技巧之外,文化因素因為包含歷史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對英語閱讀能力也起到一定的干擾作用。由此,在日常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向學生進行英美歷史、風俗、科技等方面的文化知識,保證學生熟練的掌握語言風格和表達特色,從而徹底掃除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薄弱為交際帶來的障礙。
4.融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英美國家濃厚的文化知識。近年來,受經濟全球一體化及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的影響,世界各地區、國家之間交流越來越多,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諸如百事可樂、咖啡、漢堡等日常生活中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化知識。教師靈活將這些英美文化知識滲透到學習中,讓學生逐漸接受中英文化的異同,培養跨文化意識,并且能夠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對象能夠熟練正確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
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