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休閑農業發展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27 16:46:3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休閑農業發展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休閑農業發展論文

第1篇

(1)有利于增創農業農村新經濟增長點.

發展現代休閑農業,有利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副產品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有利于帶動種(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運輸業、裝修業、建筑業和文化產業等的發展,促進傳統農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以旅促農”、“以旅助農”.

(2)有利于社會財富轉向助推農村發展.

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助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發展現代休閑農業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城鄉經濟統籌發展、實現產業聯動和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對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滿足旅游消費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3)有利于農民就地就業加快脫貧致富.

有利于進一步滿足和擴大城鎮居民在農村地區的消費,加快信息、資金和技術等社會資源向農村的流動,使農民在不離土、不離鄉的同時,通過提供旅游服務增加收益,為推動農村“三個文明”和新農村的建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4)有助于促進農業與旅游的融合發展.

目前,國際、國內旅游市場日益興旺發達,消費需求持續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閑農業更是受到廣大游客的青睞,前景廣闊,必將有利于進一步豐富旅游產品的有效供給,為旅游業自身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進而支撐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5)有利于鄉村特色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發展現代休閑農業,有利于促進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進一步拓寬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發揮農業的旅游觀光和文化傳承等功能,進一步解放農村干部群眾思想,促進鄉村本土化、特色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2梅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條件分析

梅州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態環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國土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發展休閑農業的基礎條件良好;同時,梅州市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和“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等眾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態為特色的旅游產業方興未艾,成為該市實現綠色發展、特色發展的重要實踐路徑.

2.1資源條件簡析

2.1.1農業旅游資源

近年來,梅州市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并已取得豐碩成果.水果、茶葉、油茶、南藥、優質稻、蔬菜、烤煙、畜牧水產養殖等特色農業產業初具規模,以“梅州金柚”、“平遠慈橙”和“嘉應茗茶”為代表的金柚、臍橙和茶葉聲名遠揚,不僅成為有人喜愛的梅州文化生態旅游拳頭農特產品和旅游商品,還打進了歐盟和東南亞等國際市場;近年來,梅州綠色農業發展迅速,全市建有5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1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雁南飛、雁鳴湖等農業旅游景點更是名聞全國,以鄉村體驗、果蔬采摘和農家樂等為主的現代休閑農業成為梅州農業產業發展的新途徑和文化旅游發展的新亮點.

2.1.2人文旅游資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語言、飲食、居住、風俗、節日、禮儀、教育等方面都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譽,是著名的“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山歌之鄉、足球之鄉”.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梅州與外界溝通較少,但物鏡天成卻也因此保存了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還有,客家人詩禮傳家、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更使客家地區英才輩出,可以說每個村落都有引以為榮的歷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跡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動活現,為開發現代休閑農業和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難得而雄厚的資源本底支撐.

2.1.3旅游客源市場

梅州的國內旅游市場以珠三角地區和韓三角地區為主,這些地區城鎮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生活節奏較快、工作壓力較大,到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休閑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場以港、澳、臺地區為主,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習俗與人脈人際方面都與梅州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為梅州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廣闊的客源市場.同時,現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為獨生子女,家庭環境優越,接觸大自然少、動手能力較差,發展休閑農業可為他們提供良好的鍛煉平臺,也將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睞.

2.1.4內外交通條件

梅州對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鐵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體交通網絡,梅州作為粵閩贛邊交通樞紐的地位日漸突顯.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貫穿梅州南北,連接福建與潮汕地區;梅河高速、梅龍高速連通梅州東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梅惠高鐵、梅州至廈深高鐵連接線,鷹梅、浦梅鐵路及汕潮揭城際輕軌豐順延長線的前期工作已經展開,杭廣鐵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鐵路已通過可行性研究;梅縣機場已開通梅州至香港、廣州、珠海、深圳、臺灣等地航班.市內交通也日趨完善,基本實現了市區到各縣(市、區)縣城的一小時交通圈.

2.2發展模式探索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發展以“三高農業”為重點的現代農業,全市建有規模以上園地或基地10000多個.經過2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全市大力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的推動,全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已初具規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旅游點.

2.2.1發展模式及其特點

目前梅州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主要有農業觀光休閑、鄉村文化體驗和生態休閑度假等類型.農業觀光休閑是指利用農業科技示范、農產品生產加工、農產品采摘、漁場垂釣、畜牧狩獵等農業旅游資源發展的觀光休閑旅游項目;鄉村文化體驗是指利用鄉村田園風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資源等發展的民俗文化體驗旅游;生態休閑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發展的休閑度假旅游。

2.2.2存在問題

梅州市休閑農業的發展主要存在開發層次較低、開發深度不夠等問題,無論是農業觀光休閑還是民俗文化體驗,都還停留在較低的觀光層次上,特色不夠鮮明、景點雷同嚴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別是對客家文化的挖掘與展示還相當不夠,缺乏高層次的文化體驗產品,未從全市休閑農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點謀劃發展布局,有待改進提升.

3梅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研究與對策

3.1理論問題研究

梅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關注和解決好規劃發展原則、發展空間布局等基礎理論問題.

3.1.1規劃發展原則

(1)以農為本原則.

“三農”是現代休閑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資源所在,在休閑農業發展規劃中要以農為本,把農業發展、農民受益、農村進步作為出發點,根據梅州市各縣的資源特色尋求差異化發展.

(2)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要求既要考慮當代人利益,更要考慮子孫后代利益.梅州休閑農業的規劃發展,應進行可行性的科學分析研究,應注意環境資源保護,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資源挖掘,達到開發保護并行目的.

(3)創新發展原則.

梅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現在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參與主體利益沖突明顯、發展模式單一等問題,其之解決問題的關鍵出路在創新,要在規劃發展實踐中注重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創新發展機制和模式.

3.1.2發展空間布局

根據梅州現代休閑農業資源的空間分布和客源市場的特點,梅州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圍繞近城鎮郊區型、沿交通干線型和臨景區景點型等主要的開發經營模式,重點選擇在梅州市區和各縣(市、區)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區周圍(點)布局相關項目.

(1)近城鎮郊區型.

即環繞梅州市城郊、縣郊重點發展休閑農業,形成環城市(鎮)郊區休閑農業旅游帶.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費群體的特點,應重點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種植養殖、農業園藝、農業觀賞和農事體驗,形成融“吃農味、住農舍、賞鄉野、干農活、購農產品”為一體的環城休閑游憩帶.在發展類型上可重點發展農業公園、農園采摘、生態科技觀光、漁場垂釣等.可將梅縣區南口僑鄉村、程江鎮、西陽鎮、城東鎮、梅江區城北鎮發展為市郊農業觀光休閑與民俗文化休閑;平遠縣可依托臍橙、油茶、南藥、優質稻等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和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發展縣郊農業觀光休閑與民俗文化休閑;蕉嶺縣可依托底蘊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點發展民俗文化休閑;大埔縣可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客家民俗文化,發展農業觀光休閑、民俗文化與休閑度假村;豐順縣可依托豐富的鄉村溫泉資源,發展融溫泉與農業休閑于一體的度假村;五華縣可依托熱礦泥特色休閑資源與有機農業資源,發展農業觀光休閑與休閑度假村;興寧市可依托合水水庫、豐富的客家精神與名人文化資源,發展農業觀光休閑與民俗文化休閑.

(2)沿交通干線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進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規劃布局休閑農業旅游點.五華縣、興寧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長深高速的優勢,豐順縣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優勢,依托自身的溫泉與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資源,在鄰近交通主干道附近發展融溫泉保健養生與客家民俗文化體驗于一體的休閑度假村;梅縣區松口鎮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優勢,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資源,發展民俗文化休閑旅游.

(3)臨景區景點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區周邊規劃布局休閑農業旅游點,依托景區集聚效應獲得發展機遇.可圍繞陰那山旅游產業園、五華縣熱礦泥康體產業園、豐順縣鄉村溫泉產業園、五指山風景名勝旅游產業園四大核心進行規劃布局,發展近景區型休閑農業旅游.

3.2特色線路策劃

發展現代休閑農業,不僅需要重視休閑農業點自身的開發建設與經營,還需要注重解決好休閑農業點的“點”、“線”、“面”結合問題,形成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線.根據梅州市休閑農業資源的分布特點和全市現有交通網絡及其未來一段時間的規劃發展,可重點規劃建設5條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線路.

(1)東部休閑農業旅游線.

以S333和梅大高速為軸線,發展主要以大埔縣為主的東部休閑農業旅游專線,包括以鄉村旅游為主題的坪山梯田旅游區、甜竹生態旅游區,以客家民俗文化為主題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壩景區,以休閑農業為主題的西巖山茶鄉旅游度假村等;同時,可借勢大埔“南國牡丹”廣東漢劇發源地、廣東漢樂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和鯉魚燈舞,五鬼弄金獅、花環龍等濃郁客家風情,發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閑旅游.

(2)東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

以S223為軸線,包括梅縣區雁洋鎮、松口鎮,發展東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依托以生態農業為特色的國家5A級旅游度假村雁南飛茶田景區、國家4A級旅游度假村雁鳴湖旅游度假村;以鄉村旅游為主題的橋溪村;以紅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為依托的國家4A級景區紀念園,發展以農業觀光休閑、民俗文化休閑、休閑度假村為一體的綜合型休閑農業與特色鄉村旅游地.

(3)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

以G205、G206為軸線,輻射蕉嶺縣和平遠縣,發展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蕉嶺是中國長壽之鄉,擁有廣東省自然保護區長潭旅游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謝晉元將軍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樓等;平遠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廣東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廣東臍橙之鄉,擁有國家3A級旅游區五子石生態旅游產業園、南臺臥佛山文化旅游產業園等.可依托長潭旅游區、五子石生態旅游產業園,重點發展以中醫藥養生保健為特色的休閑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休閑.

(4)西部休閑農業旅游線.

以G205、G25為軸線,輻射興寧市和五華縣,發展西部休閑農業線.興寧市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神光山、合水水庫風景區、金明湖溫泉度假村、廣東省古村落羅崗等;五華擁有湯湖熱礦泥山莊、七目嶂風景區、益塘風景區、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熱礦泥康體產業園重點發展以溫泉養生保健為特色的休閑度假村和農業觀光休閑.

(5)南部線.

以S12、G78為軸線,發展以豐順縣為主的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豐順溫泉資源豐富,擁有廣東最多的溫泉,此外還有龍鯨河漂流、龍歸飛瀑、銅鼓峰、八鄉山、黃花村等,可依托豐富的鄉村溫泉資源發展以溫泉養生保健為特色的休閑度假村和農業觀光休閑.

3.3發展對策建議

(1)做好論證、科學規劃.

梅州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立足地方特色資源,科學分析判斷,提取特色、濃縮精華,在自然資源基礎上,糅進客家文化.不僅要讓具有農業工程咨詢與設計資質的單位進行論證設計,在建設前期更要邀請民俗文化、農業科技、生態環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專家充分論證,對其觀光功能進行科學設置.

(2)加強指導、政策扶持.

梅州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離不開主體培育和市場參與,建議進一步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現代休閑農業的信貸投入,特別是農行、農村信用聯社等要加大面向農戶和中小旅游企業的小額貸款和聯保貸款規模,為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資金與信用服務;同時,政府要加強宏觀指導,出臺政策、制定標準,引導和支持交通、住宿、飲食等休閑農業服務項目發展,使游客來得通暢、住得舒服、吃的盡興、玩得愉快,促進休閑農業的長遠發展.

(3)提高檔次、提升服務.

針對梅州現在大部分休閑農業開發項目單一的現狀實際,建議以滿足不同旅游者需求為目標,努力提升產品檔次和品牌形象,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教育農民特別是休閑農業的開發經營者提高其綜合素質、審美能力和增強服務意識,要盡快建設一支與現代旅游服務業相適應、能滿足廣大游客需求的休閑農業從業人員隊伍,提高經營管理服務質量,推動現代休閑農業的規范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發展.

(4)加強宣傳、廣招客源.

要指導休閑農業經營單位和個人搞好策劃包裝,特別是要加強與旅行社的緊密合作,積極引導和扶持休閑農業點與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務企業廣泛開展信息交流與區域合作,實行資源共享、線路互連、市場互動、客源互送,加快實現休閑農業發展良好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

(5)維護生態、持續發展.

第2篇

中國國家農業部在《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休閑農業要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滿足居民休閑需求的民生產業,緩解資源約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由于資源主要來源于鄉村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和環境資源等,休閑農業屬于自然生態的休閑旅游事業,與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有效方式。

1.1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休閑農業發展的基礎休閑農業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就是農村獨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俗民風和農耕文化等城市所不具備的要素。休閑農業的體驗活動也必須根據農業資源的季節性、地域性、生長性、活動性等特征來設計。例如云南省某地根據生態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當地農村特有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打造出多種休閑農業模式。四川省某地充分利用背靠大城市的地緣優勢,因勢利導,創造性地提出“五朵金花”的休閑農業模式,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和農民就地市民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典范。休閑農業多是在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優越、人文生態景觀豐富的地區發展起來的,沒有清新和美的田園風光、自然和諧的奇山秀水、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等,休閑農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2休閑農業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一是促進農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休閑農業不僅涉及農業體驗活動,還涉及無污染、無公害、無化學物質的生態農產品的種植和銷售。生態農產品的種植不但可以減少土地浪費,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還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恢復和綠色農業的發展。同時,由于休閑農業發展的構成要素中資源型要素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了實現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農村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地方政府和農民也會加大對旅游環境的打造和資源的整合,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合理開發,提高資源環境質量,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二是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休閑農業的消費對象主要以城市居民為主,休閑農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城鄉居民之間的交流,吸引城市信息向農村流動,使農民可以就地接受城市的現代文明觀念及先進的經濟、科技、文化信息等,從而提高農民的科學素質,轉變生存和生態保護觀念,推動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總體來看,休閑農業的經營發展,不僅能滿足消費者的休閑、體驗及旅游的需求,還能促進農村地區生態文化建設、打造生態景觀、維護生態平衡、促使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從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創造良好的農村生活空間。

2休閑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2.1缺乏相應發展規劃的指導目前,中國休閑農業的發展大多為當地村民或民營資本自發策劃、發展、經營,缺乏相應的科學規劃引導,對城市消費者的休閑娛樂需求認識不足,大多數停留在農家樂階段。特別是缺乏整體規劃和具有特色的項目設計,模仿現象較為突出。缺乏與區域內其他景點和各種旅游資源的整合和整體開發,難以形成集聚效應,阻礙了休閑產品的規模化開發和產業化實施。在已有的一些規劃中,短視現象嚴重,缺乏對地區經濟基礎、文化傳統、生態環境、科普教育等的綜合分析,缺乏對地區整體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很少有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和具體措施。

2.2設施的過度開發影響生態景觀一些地方休閑農業項目的開發無序無規劃,急功近利現象嚴重。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亂采濫伐,導致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一些工程建設產生的碎磚、石塊、爐渣、石灰及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在附近的土坡、水體,造成嚴重的污染。此外,一些低劣的人造景觀也對自然生態景觀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一些地區為了打造人造景觀,挖湖堆山甚至模仿城市園林綠地的造景手法,對原有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物種等大肆破壞,導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景觀破壞嚴重。

2.3農村生態環境承載力受到挑戰城市居民的出行、旅游、休閑、度假主要集中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大量的城市游客在特定時段集中涌入農村地區的休閑區域,造成農村地區,特別是休閑農場的客流量驟增,超出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生態環境破壞現象嚴重。許多游客產生的食品袋、用品袋、一次性餐具、易拉罐、啤酒瓶、廢紙、瓜皮果核、食物殘渣、骨頭、寵物糞便等的隨意丟棄,對水體、土壤、植被等產生嚴重污染,直接影響農村的生態景觀環境。此外,由于目前中國針對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技術水平所限,休閑農場的垃圾分類排放、及時清掃外運和就地處理處置均面臨很大壓力。

2.4農村傳統生態文化受到沖擊消費者在休閑消費時,往往容易忽視休閑農場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特別是一些人群的低素質行為,以及過度消費的做法等,影響著當地居民的消費觀,對農村原有的傳統生態文化帶來沖擊。例如,在云南等地,隨著休閑農業的開發,大批消費者的涌入對當地傳統生態文化帶來的沖擊較大,導致許多年輕農民不安于農村生活,使原本保留較好的傳統民族生態文化面臨傳承壓力,農村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挑戰,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2.5生態型農業經濟發展滯后在許多農業資源豐富的地區尤其是山區,土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較差,農民脫貧致富愿望強烈,面對蜂擁而至的城市消費者,出現了“蘿卜快了不洗泥”現象,更多人的生態環保意識讓位于發展經濟、快速脫貧致富的心理,加上生態農業的發展成本相對較高,導致生態型農業發展滯后,休閑農業所需的生態農產品難以得到農民的高度關注。同時由于休閑農業資源面、活動面、目的面、經營面涉及因素較多,發展的分散性突出,在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薄弱、人才與資金匱乏、生態經濟建設的支撐條件較差的一些農村地區,難以形成具有生態競爭力的休閑農業產業鏈。

3以休閑農業促進農村生態環保的對策

3.1注重休閑農業的生態規劃休閑農業的項目策劃必須同步考慮生態環境系統保護的規劃,以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之間的關系。一是要對休閑農業的資源基礎(如生態農業資源基礎、自然景觀、鄉村民俗文化等)進行充分分析和評估,從優化布局、因地制宜、保護生態三個方面,做好總體規劃和項目策劃。二是發揮生態規劃保護環境的事前預防功能,預評估休閑農業待開發區域的環境質量及生態承載力,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推動休閑農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性開發。三是休閑農業規劃應與當地的旅游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規劃、村莊環境建設規劃等相銜接,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和主導產業的發展,保障休閑農業的生態化發展。

3.2推動休閑農業的生態制度建設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下,加大對休閑農業的開發管理,建立休閑農業生態準入制度,防止破壞性的開發。一是要制定休閑農業準入標準,嚴格審核休閑農業經營場地的開發、經營活動是否對農村自然生態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在休閑農業開發前做好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二是要嚴格休閑農業建設的生態標準,休閑農業服務設施必須嚴格按照標準建設,且環境污染的配套處理設施必須同步建設,且要達到一定的處理標準。三是要建立休閑農業的從業人員環境教育培訓制度,強調從業人員的環保素質,對休閑農業經營者進行必要的環保素質培訓及審查,提升對休閑農業從業人員生產、生活行為的生態約束,為發展生態型經濟建立生態制度保障。四是要建立生態環境破壞處罰制度,對于休閑農業項目開發中的生態環境破壞行為,按破壞程度給予經濟處罰、限期整治、取消開發資格等處罰。

3.3堅持休閑農業的綠色經營與發展發展休閑農業應充分利用好當地的景觀與生態資源,在維護自然生境、提高農產品品質的同時,以挖掘和傳承自然生態為紐帶,通過恢復性建設來完善農村生態景觀建設。一是經營者作為農村生態環保的維護者,應樹立并不斷提升環保意識,樹立環保經營理念,做到不亂排放廢物。同時,還要引導和監督消費者保護生態環境。二是相關管理部門應充分考慮到休閑農場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生態承受能力,密切關注協調客流量,使客流量處于休閑農場的環境承載力允許范圍之內,為消費者提供生態、環保、綠色的放松空間與環境,實現休閑農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三是要培養消費者養成“生態保護、人人有責”的社會責任意識,在休閑消費過程中,遵守農村生態文明旅游規范,杜絕亂扔垃圾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3.4推進休閑農業的生態文化建設從休閑農業本身提供的功能來看,休閑農業的核心價值在于體驗不同于城市生活的農村文化,生態因素、文化因素是休閑得以興起的根基。因此在推動休閑農業發展時,要充分注重發揮其文化教育功能,實現農業生產、休閑、生態、科教、文化等全面價值最大化。一是將生態文化與休閑農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相互補充,堅定地走與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道路。二是在進行鄉土文化、人文景觀的挖掘和塑造過程中,將“天人合一”等傳統生態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費者不僅得到自然景觀和人文的雙重體驗,也切實感受到傳統的環保理念,豐富鄉村生態旅游文化內涵,推進“鄉村—生態—文化”發展模式。三是還可以與學校生態教育相結合,為中小學生提供各種可供學習的資源,配合自然生態科學學習的需要創設教材園,通過環境資源、農場實地考察以及現場咨詢等方式,使學生們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從小做起,推動農村生態文化建設。

第3篇

1.1休閑農業區存在雷同建設的問題

在休閑農業的發展中,大多都是由當地農民自行開發的,并且由于他們在建立之初沒有做過多的調查,例如,對相鄰地區的建設情況不了解等導致同一地區范圍內多數的休閑農業園不管是在風格、品味以及規模上都存在相似的地方,雷同建筑更是多之又多。這就間接的導致了同一地區同一行業內的惡性競爭。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市郊的房山、密云、延慶等郊區縣,這些縣都是相互毗鄰,并且垂釣園、采摘節隨處可見,使得游客的分散度較大,單個休閑園的效益就不太好。

1.2休閑農業區的建設數量越來越多,效益卻出現了下降

最近幾年我國的經濟快速地發展起來,加上越來越多的人對自然的向往,休閑農業建設的數量逐漸增多。人們看到休閑農業帶來的利潤之后,欠考慮地把休閑農業的數量漲了上去,但是真正能夠很好取得效益的案例卻還是少數。總結原因,可以發現,休閑農業經營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在園區區位選擇上存在失誤,對休閑農業客源、旅游項目以及經營條件等特性考慮不夠全面。一般來說,在區位選擇上休閑農業遵循以下幾點原則,即大中城市郊區、著名旅游景點附近、特色農業基地。在大中城市的郊區一般都有很大的客源市場,而在風景名勝附近能夠充分利用風景區的客源,同時一般來說,農業基礎較好并且有豐富生產經驗的基地會有比較鮮明的特色,對游客的吸引力就比較大。

1.3細節水平建設得不到位

農民個體以及鄉集體出資開發休閑農業園是當今比較普遍的建設模式。資金不足往往是休閑農業建設中面臨的一項大問題,所以在休閑農業的細節建設上可能不到位,例如,有些休閑園區的旅游衛生環境比較差,園區中的管理體系不完善,管理人員的素質不高,使得游客的反感度增加。因此,重游率是細節建設不到位帶來的惡性影響,直接導致了休閑農業經濟效益的下降。

1.4休閑農業受季節性影響較大

受農業發展季節性的影響,休閑農業也體現出季節性的特點。休閑農業的旅游季節比較短,無法與其他名勝古跡一樣可以四季經營。打破季節性的影響是當今休閑農業發展多面臨的一大問題。

2解決鄉鎮休閑農業發展問題的有效舉措

2.1凸顯休閑農業的特色

在休閑農業的發展中最忌諱的就是跟風,不管是何種類型的休閑農業園區建設都應該重視當地地域特色的彰顯以及文化特色的凸顯,只有這樣休閑農業才會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在休閑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并使特色農業物產和特色自然、人文景觀有效的結合起來,把農村特有的生活文化、產業文化及民俗技藝在休閑農業的建設中得以延續與傳承。

2.2加強政府干預,防止同一地區休閑農業泛濫

在鄉鎮休閑農業的發展中,要加強政府的干預。在政府的指導下,引導休閑農業有序發展,防止同一地區休閑農業數量過多。這就要求政府在引導當地農民搞好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鼓勵部分人發展休閑農業,并制定出詳細的休閑農業建設規劃,加大政府對休閑農業資金的投入,發展優質休閑農業。

2.3提高休閑農業區內項目的多樣化

設計活潑多樣的經營項目以及休閑農業產品可以吸引更多的顧客。休閑農業區是如今人們釋放壓力以及旅游的好地方,多數都是家庭整體前來游玩,所以在休閑農業區內要注重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項目建設,使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置身其中都能找到歸屬感,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2.4加強休閑農業人才的培養

第4篇

在上游地區加大生態農業旅游、古鎮休閑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在中游地區開發更多的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產品,而在下游地區增加開發生態漁業和船家文化體驗旅游產品。此外,可以利用漓江流域的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豐富的優勢,開發優質特色餐飲和旅游工藝品,以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最后,應創建特色的旅游鄉鎮,推進鄉村旅游產品規模化和品牌化,形成多個“一鄉一長”、“一村一品”、“一村一藝”的鄉村旅游品牌,增強鄉村旅游的市場吸引力。

二、漓江流域休閑農業產品的開發

(一)生態農業觀光產品。結合桂林“百里生態小康文明長廊”建設,依托漓江桂林市至陽朔流域一帶現有規模,大力種植觀賞價值高、經濟效益好的各種奇花異草,營造10公里花卉培育帶,爭取舉辦葡萄花卉節,打造“桂北花卉生產基地”。依托興安小溶江、靈川大圩等葡萄提子生產基地,擴大葡萄種植面積,使其之連成長約10公里的葡萄觀光采摘帶。引導桂陽公路以東、漓江以西的村民們擴大金桔的種植面積,打造中國“金桔之鄉”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品。鼓勵和引導古板、龍潭門、荷包山等地部分村民們開設家庭旅館,為旅游者提供食、住服務及農家體驗活動。在普益、福利、興坪等地區位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擴大優質沙田柚的種植面積,形成產業規模,提供采摘、購物等服務。

(二)鄉村休閑旅游產品。漓江流域有大量的古村、古鎮,配合良好的鄉村景觀和悠閑的鄉村休閑氛圍,對游客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古村落里的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居民建筑、曲徑通幽的村中小巷等能給來自現代城市的旅游者強烈的感覺差異,獨特的村寨和神秘的民間習俗,也同樣給探秘者以無限的遐想。相對其他農村,古村落的“鄉土味”最濃。如漓江上游的嚴關、溶江、三街、大圩等古鎮及漓江陽朔段的楊梅嶺古石頭城、漁村、龍潭村、留公村、朗梓村、舊縣村等都具有開發的潛力。通過在村落內建立農耕文化展室,陳列石磨、碓窩、織布機、風車、斗笠、蓑衣、升子、斗等農業生產、生活工具,再布置相關的照片、圖片,配上優美的解說詞,將會讓城里人特別是青少年有機會了解傳統的農耕方式和生產習俗。

(三)民俗節慶旅游產品。漓江流域是一個漢族、壯族、瑤族聚居的地方,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在一些村落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重大節日有每年“二月社”、農歷五月初八福利“五月八”會期、農歷六月二十三日白沙嘗新節、中秋之夜壯族山歌會、九月九重陽節、農歷九月十九興坪廟會、農歷十月普益留公村“十月香”、公歷十一月陽朔漓江漁火節。農村中比較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活動主要有:舞牌燈、踩高蹺、跑旱船、舞龍、舞獅、舞“大頭狗”(一種獨角獸,形似獅子,頭部比獅子大)、師公舞。鑒于鄉村民俗文化一般只在節日活動中才得到充分展示,因此,對這類鄉村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應以節日活動為依托,實現產品重點化、品牌化、效益化。

(四)莊園度假旅游產品。以大圩的草莓、提子、梨、桃基地,溶江的巨峰葡萄、紅提、美國布朗李基地和三街的楊梅、枇杷、優質梨、南方蜜桔、馬蹄、脆蜜金桔種植園為主要載體,建立農業莊園。莊園融合觀光采摘、果脯釀酒、養生料理、居住養生、網絡農莊等最新休閑農業概念進行打造,建設蔬果莊園、果酒莊園、親水農莊、休閑農莊、養生度假村等分區。如蔬果莊園可依托莊園瓜果食材種植區修建蔬果加工坊,分為瓜果采摘、果脯晾曬區,游客休閑區等,風格為兩層木結構,與農家樂民居風格一致。果酒莊園,以主流果酒、特色果酒釀制為主,可加盟國內著名果酒企業,如張裕、長城等,建設專業酒釀基地。莊園同時設置果酒釀制流程觀摩專用通道,并以果釀自體驗區配套滿足游客自釀美酒的需求。

三、漓江流域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對策

(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游示范基地。要建設一批特色突出、配套完善、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旅游特色村和鄉村旅游示范基地,實現桂林漓江旅游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良性互動。利用新農村建設的大好時機,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面貌,改水改廁,改善安全、供水、衛生等方面的問題。實施一批鄉村旅游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村容村貌及生態環境恢復的建設項目,提高可進入性,不斷完善鄉村旅游特色村綜合接待功能和服務體系。確立一批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項目,加快建設,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產品體系。

第5篇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研究方法

科學研究文獻包含了學科研究的最新熱點與動向,分析科學主題文獻有助于把握學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進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學知識圖譜(CiteSpaceIII),對休閑農業相關文獻進行全面的統計與分析。科學知識圖譜能夠針對科學主題的發文作者、發文機構、關鍵詞等方面,進行學科網絡機構的生動可視化展示,其相關參數主要包括:①時間跨度(Timespan)、時間切片(SliceLength)、頻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設置;②節點(Node)、連接線(Link)、網絡密度(Density)、聚類指標(ModularityQ)的分析,③節點圓環大小、連接線、時間的識別。主要指標說明:①若聚類參數0.4≤ModularityQ≤0.8表明結果聚類程度較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結果聚類程度較高;②生成的可視化圖譜中,節點圓環的大小與分析對象出現頻次成正比關系;③節點圓環外層年輪寬度與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關系。

1.2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后稱CNKI),分步對CNKI數據庫中休閑農業相關文獻進行檢索、收集。首先,關鍵詞為“休閑農業”,期刊來源類別為“核心期刊”、“CSSCI”,時間跨度為2000~2014年,對已發表休閑農業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得到457條記錄。其次,以博、碩士論文為主要來源,時間跨度為2004~2014年,檢索經清洗后得到博、碩論文228篇。再次,增加“鄉村旅游”、“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農家樂”等五個關鍵詞進行補充檢索,共得期刊論文1298條記錄。最終,經過辨別、整理、去重,刪除會議紀錄、報道、無作者等,得休閑農業期刊文獻1062條文獻,以此作為本文研究的數據樣本。

2結果與分析

2.1研究概況

研究成果方面,休閑農業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現快速、穩定增長趨勢,從2000年的15條,到最高峰2010年184條;前期主要以休閑農業理論基礎、概念定義等方面探討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現爆發式發展,其中以2013年為最,博碩論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單位則以福建農林大學為代表。總之,休閑農業正逐漸成為國內農業與旅游研究的熱門領域。研究內容方面,休閑農業較多與鄉村旅游、都市農業、觀光農業、休閑旅游、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交叉研究,現有休閑農業研究成果本身則以規劃設計、對策性研究、發展模式等為主。

2.2研究結果

采用CiteSpace軟件,首先,以2000~2014年為時間跨度,以1年為時間切片長度,以“keywords”(關鍵詞)為網絡節點,選擇前50個關鍵詞為每個時間區間被引詞,以詞頻15次進行排序統計,得到174個連接點,288條連接線,網絡密度為0.0191,生成可視化共被引網絡結構圖。其次,進行聚類分析,共得16個聚類,形成清晰的可視化的關鍵詞共被引聚類知識圖譜,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反映在節點的大小上,頻次越多,節點越大。從知識圖譜中可知,“鄉村旅游”頻次最高,其次是“都市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等。取關鍵詞頻次15次以上,得到18個高頻關鍵詞進行排序。結合現有研究與關鍵詞知識圖譜可知,休閑農業的研究領域主要與鄉村旅游、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農家樂、生態農業等領域聯系較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類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內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變量分析法、回歸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HP)、空間計量模型、雙鉆石模型、DEA(數據包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條件價值評估法)等;研究熱點主要有區域休閑農業、休閑農業資源評價、休閑農業資源開發、利益相關者、游客滿意度、休閑農業規劃與設計、發展模式、休閑農業標準體系、體驗營銷、空間結構與布局、生態保護、農耕文化等方面。

3休閑農業熱點研究進展

休閑農業具有農業基本屬性,是農業經濟的一種,但同時又結合了農業計劃、農業建設、農業生產和農業部門經濟等多方面的內容,系統地繼承與發展了傳統的農業經濟,是農業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載體。本文重點論述休閑農業5個熱點研究進展。

3.1基礎理論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閑農業的概念進行過全面深入的探討,果雅靜等、牛君儀就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較有研究,牛君儀認為有農業展示、農事參與、生態旅游、民俗文化、農家生活體驗、農村度假娛樂等六種模式。王德剛則對世界旅游農業發展歷史進行梳理總結出世界農業旅游大致經歷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與創意農業三個歷程,高志強等則對休閑農業的產業特征及演化過程進行深入研究,張強等則對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所促進的產業、資源、經濟、城鄉之間的融合進行闡述,而在宏觀層面,劉春香對我國觀光休閑農業發展有所研究。總之,休閑農業基礎理論研究已涉及休閑農業概念、定義、類型、模式、政策、行業標準、產業分析等多個方面內容,形成完備體系。

3.2區域性發展問題

唐蘇華等研究提出干旱區新綠洲五種休閑農業開發模式。郭利田、孫兆慧等、胡愛娟等對區域間的休閑農業合作與發展進行探討,齊永華等對我國城郊型農業的農業資源利用問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趙玉榕主要以投資機制為主要切入點研究廈門借對臺優勢發展都市農業的政策建議,王樹進等、王曉峰等、朱華武等則運用空間計量相關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閑農業的空間布局與發展進行研究。就現存研究而言,區域性的休閑農業發展問題仍是休閑農業宏觀研究的熱點,主要以研究生論文研究為主。

3.3休閑農業旅游研究

游客滿意度方面,陳勝科等、苗紅等、趙仕紅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費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滿意度評價模型、實證研究等方面進行過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榮等采用情景變量法分析休閑農業游客的旅游行為進而指導休閑農場的科學管理與經營。旅游安全方面,陳水雄等對休閑農業的旅游安全進行過分析,提出海南構建休閑農業旅游安全保障體系的的相關措施。旅游開發方面,周麗潔就湖南省休閑農業旅游市場進行過對策研究。鄉村旅游方面,王會娟、郭煥成等、楊載田等、耿品富等、張劍剛等則研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產品體系、發展創新與路徑、管理經營模式等方面。此外,王穎暉對休閑農業的旅游服務創新進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總之,主要存在與旅游結合、產業協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滿意度、消費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閑農業資源評價與開發

資源評價是休閑農業開發與設計的前提條件,阿布都熱合曼•哈力克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休閑農業資源評價構建了資源條件、開發條件、旅游條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評價模型并實證分析,黃志紅對休閑農業體驗價值建立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肖光明構建了包括7項評價要素、26項評價因子和具體等級的休閑農業質量等級評價體系,并針對休閑農業園區進行實證分析。而在大區域的休閑農業產業方面,孔慶書等對河北2011年12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進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劉軍等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發展基礎、協調能力、可持續能力等三大系統層的43個評價指標針對湖南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規劃設計類為主的產業實踐應用以碩士論文成果為主,而趙毅、鄒宏霞等就休閑農業的規劃、產品設計等有過研究。

3.5休閑農業與新農村建設

周彬等認為休閑農業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具有一致性,羅文斌等主要運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閑農業的社會居民經濟社會影響感知度。鐘平等、王圣軍、姬汝茂、張勝利等針對新農村建設與休閑農業發展關系進行過深入研究,較多以新農村建設的角度探討休閑農業的開發與發展對策研究。

4結論與討論

第6篇

論文關鍵詞:蘇南模式現代農業,生態旅游后集聚

 

改革開放初期,蘇南以鄉鎮企業的發展創立了蘇南模式,30多年過去了,蘇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濟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開始轉型,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蘇南地區,其發展的方向和模式發生了哪些變化?有何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為此,我們重點考察調研了無錫市錫山區錫北鎮寨門村晨東農莊和蘇州吳江市同里靜思園,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

從無錫蘇州經濟發達的現實出發,結合兩個個案所在鄉鎮非農產業高度集聚的特征,我們提出了后集聚時期生態農業與旅游發展模式這一重要觀點,以期對其他地區的發展能有所啟發。

1、兩個案例分析

1.1晨東農莊

晨東農莊位于無錫市錫山區錫北鎮寨門村,占地1000余畝,以園林、茶葉、花卉、苗木綜合開發利用為主題旅游論文,集園林觀賞、生態養殖、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綠色產業園。農莊始建于2003年左右,目前累計投資1300余萬元。農莊建有茶園、孔雀養殖園、靈芝養殖園、魚塘、苗圃、飯店、靈芝研究基地等。目前農莊主要收入來源于茶葉銷售、飯店經營。去年農莊開始靈芝養殖和深加工,將成為農莊的主要特點和未來的主要收入來源,靈芝養殖剩余物(培養基)可以進行循環利用,處理污水廠污泥。農莊吸收勞動人50余人,另外需要一些季節工。

農莊所在錫北鎮,是以生產摩托車、電動車及其配件的產業集聚區而著名。農莊主人擁有一鄉鎮企業進行摩托車、電動車配件生產,農莊投資資金來源于該企業的盈利。

沿途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見一個“生態農莊”、“綠色蔬果基地”、“農家樂”等等。可以看見當地推行的一村一園、一鄉一景初見成效。

1.2靜思園

靜思園位于蘇州吳江市同里鎮往西3公里處。1993年開始建園,歷十年始成,園中建筑沿襲蘇州古典園林文脈。奇石館陳列著大量靈璧石等奇石。園中建材多收集全國各地在建設、改造中拆除的古建筑材料等,進行異地恢復、保護論文格式。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傳承和古建筑保護有一定的意義,目前經濟、社會效益良好。園主人擁有鄉鎮企業,從事玻璃鋼生產。造園資金基本來自于該企業的盈利。

2、后集聚時期的農業發展

蘇錫常的經濟發展跟隨經濟體制改革而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改革前期集體經濟、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階段;90年代末集體經濟衰弱和外資經濟騰飛階段;以及2002年后民營經濟崛起階段。而目前形成民營、外資和國有三分天下的經濟格局,因為在全國具有獨樹性,而被專家廣泛稱為“新蘇南模式”(相對于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蘇南模式)。

以晨東農莊和靜思園為代表,體現了蘇南在新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我們稱之為“后集聚式農業”——它是在工業產業集聚發展到盛期后,許多企業主曾經從事于農業,又開始產業轉移,一部分資金又轉回到農業,集群化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村、農業新發展。而蘇南后集聚式農業就是以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現代農業。

無錫以晨東農莊為代表的鄉村休閑農業方興未艾,無錫目前上規模的正常經營的已經近百家,市政府更是借機提出一村一園的思路和戰略,雖然每個農莊、農場的特點不同、經營項目不同,發展的策略和思路以及收入來源也不盡相同,但投資者均是利用經營工業企業的盈利,投資于農村、農業,投資的農村、農業不再是簡單的種植業,一般是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是更高層次的農業旅游論文,在農業中融入新的要素,體現了農業新的價值和收入來源。也改變了農村的面貌。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休閑旅游景點,增加了農業經濟收入,改變了農村產業結構,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是現代農業的一個亮點,也是蘇南后集聚式農業的特色,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產物。

但是,在新蘇南模式的發展中,我們要抓住后集聚農業的特征、深刻理解和充分地發展后集聚式農業,才能促進蘇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所謂工業反哺農業,怎樣反哺?怎樣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們抓住當今蘇南農村的關鍵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2.1反哺農業,發展現代農業。

后集聚式農業可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可以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將現有農業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拓展和提升,實行區域化布局、設施化種養、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特色化動作、功能化配置、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營銷。既優化了農業資源要素,提高了農業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又拓展農業發展功能,提升了農業產業發展層次,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發揮蘇南的地理氣候優勢,打造蘇南天然糧倉。

2.2發展生態農業產業

后集聚式農業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后集聚式農業縮小了城鄉差距,在經濟(產業)結構的地理布局上,形成了轄區、縣市、城鎮、鄉村多點網狀的產業集群。將蘇錫常在地域上連綿一片,市區趨于相連,與鄉村界限模糊,城鄉二元化經濟結構被打破,城鄉經濟差距不斷縮小,而蘇錫常早年的城鎮化趨勢已經向城市化邁進旅游論文,鄉鎮變城,大有燎原之勢。

發展生態農業產業,應以拓展農產品的加工鏈和新概念產品為導向,滿足市場需求和開發新需求,創造農業的高附加值。比如:生態米、茶油、有機蔬果、食用菌、原生態家禽、天然礦泉水等。把農產品開發和經營服務項目結合起來延長產業鏈。農民利用農村的生活資料、生產資料,開展餐飲、采摘、休閑、避暑等經營服務,以踏踏水車、打打糍把、推推石磨、去田野、山林轉轉、去景點名勝逛逛等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自然生態作為賣點提供旅游服務。

后集聚式農業是農民創業和吸納農村勞動力內部就業的良好載體,并可以帶動農產品生產加工,是創業富民、創新強農有效途徑。它除了直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外,還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商貿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餐飲賓館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3開發新的農業生態旅游項目

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一方面為城市居民提供走進農村、親近自然、體味田園之樂的機會,加深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接觸,了解農藝知識,體現農家生活,享受田園風光;另一方面也給農村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再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來觀光旅游,將先進理念、城市文明、市場意識、生活方式融入農村,促進農民思想觀念更新、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市場意識增強,文明程度提高,縮小城鄉差距,形成城鄉互動發展的局面。

蘇南一帶地處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能夠最早觸及最新市場。因此在旅游產品開發上不能老一套,而要引進新觀念、走在創新前沿。開發新產品,創造新需求。比如蘇錫常有發達的公路交通,高速公路兩旁有豐富的景觀,可以開發汽車宿營地滿足當今汽車時代的新需求。

3、問題和建議

通過實地調查,我們發現,有60%以上的企業主沒有真正了解生態農業和旅游意義。他們不是把環境、時間與經濟優化結合,不了解生態農業與旅游具有長效性,不是短平快項目,而是以辦中國農村企業的觀念,以效益最大化為宗旨。不免存在一定問題旅游論文,主要有:

(1)科學規劃重視不夠。在規劃中沒有或很少考慮以現代農業為主導的整體和結構的規劃,把主導農業、農業二、三產業的結構比例科學合理的設計論文格式。現在有像上世紀發展鄉鎮企業時的一哄而上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趨勢,再次把大量的耕地變為其他用地。

(2)配套政策沒跟上。對如何保障主導農業、適度發展二、三產業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不完整。目前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基本上以自行開發為主,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隨意性較大,存在著一定的無序性和盲目性。有些人打著生態農業開發的旗號,享受著政府的優惠政策,高于50%的企業主,以買地囤地為目的,沒有真正的去搞生態農業,實際在生態農業投資的企業少于30%。

(3)管理亟需規范。在管理上要宏觀和微觀兩頭抓。市場行為、設施建筑、衛生安全、稅收上仍需進一步規范。管理要與國際接軌,遏制欺詐、不誠信等不良競爭行為。

(4)扶持力度不夠。體現在資金、輿論宣傳、政策等方面。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建議:

(1)統一規劃、規范發展。確定新型農業的經營范圍和重點項目,編制新型農業的發展規劃,加快制訂并推廣相關標準,規范經營行為;加強整體規劃和論證,加強指導。

(2)創新農業旅游經營機制。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繼續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旅游產業。

(3)加大對新型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社會等各類有效平臺和資源,不斷為新型農業發展提供各種政策、資金以及各種服務支持。

(4)按照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特性規范用地以及落實具體生態環境指標或規定。

參考文獻:

[1]唐為首,“蘇南模式”的演進及其對創新發展模式的啟示,《經濟叢刊》,2007年04期

[2]曹恒德,王勇等,蘇南地區農村居住發展及其模式探討,《規劃師》2007-2

[3]杜傳忠,鄭麗,任雪,我國農村工業化三種典型模式的分析與啟示,《德州學院報》,2009-2

[4]董正秀;周曉平,蘇南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徑,中國農學通報,2011年04期

[5]孫冬玲,鄉村旅游與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關系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年01期

第7篇

一、征文要求

征文題材為學術論文、技術論文或科普文章;征文作品應當主題鮮明、內容充實、文筆流暢、聯系實際、觀點新穎、解決問題和效果顯著。作品字數要求3000字左右,不得抄襲他人作品,經證實屬于抄襲的取消文章評選資格。

二、征文涵蓋內容

1.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深化農村產權改革,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3.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監管體制機制創新。

4.增加農民持續較快增長,加快發展高效特色農業。

5.增強農業持續發展能力,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6.提高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切實解決產學研相結合的問題。

7.增強農業競爭力,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和農業專業化步伐。

8.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扶貧開發。

9.實施土壤優良修復,研究節水、節勞、節肥、節力措施。

10.開發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建設新農村。

11.探索現代農業建設和城鄉一體。

三、征文獎勵

征文活動設置一等獎2名、頒發證書及獎金1000元;二等獎5名,頒發證書及獎金700元;三等獎30名、頒發證書及獎金500元。

四、評選事項

1.組織專家對征文進行評選,由省農業廳發文公布結果。

2.獲得一、二、三等獎的作品在《農業知識》、《農村經濟》(三農內參)上發表,并在網站上刊登。

3.征文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保持公益性、公平性、權威性。

4.征文活動重點評選對山東現代農業科學發展中存在的政策、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結合當地實際,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并被決策部門采納或取得顯著效果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文章。

5.征文時間:2014年2月31日至2014年6月30日

6.征文活動每年舉辦一次。

五、參選方法

第8篇

論文摘要:休閑農業與現代農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近來出現蓬勃發展之勢。從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和作用入手,剖析了我國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科學規劃、引導扶持和投入多元化、加強科技教育和提高素質、因地制宜和科學發展等對策,以期指導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

當前休閑農業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作用巨大,直接帶動了農民增收,助推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三農”建設的步伐,惠及城鄉,彰顯出強勁的勢態。因此,筆者以為很有必要研究休閑農業這一新生事物在我國的發展問題,抓住主要矛盾,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發揮資源優勢,實現休閑農業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1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和作用

1.1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我國休閑農業興起于改革開放以后,起步雖晚,但發展很快。開始是以觀光為主的參觀性農業旅游,20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發展觀光與休閑相結合的休閑農業旅游。進入21世紀,觀光、休閑農業有了較快發展。我國休閑農業經歷了以農業觀光旅游為主要形式的早期興起階段、以觀光為主的觀光休閑農業園為主要形式的初期發展階段,已步入功能拓寬為觀光、休閑、娛樂、度假、體驗、學習、健康等綜合功能的規范經營階段[1]。

縱觀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東部沿海省、市、區是發展較早、較快的地區,內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龍江、新疆等省區,由于旅游業或特色農業發達,也間接帶動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2]。休閑農業的形式和類型很多,有觀光休閑農園(指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游客進人園內摘果、收萊、賞花、采茶,享受田園樂趣),如廣州番禺區龍化農業大觀園、農業公園(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如江西農業公園、教育與科技農園(以農業生產為主,向游客展現農業科學技術),如上海孫橋現代農業園、民俗觀光村(利用農村特有的文化和風俗作為休閑農業活動的內容)等。除此之外,還出現了一批引人注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休閑類型,如湖南省內的張家界、炎陵桃源洞、永州陽明山等。一般來說,大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地區,人們對休閑旅游的需求較為強烈,社會經濟條件優越,交通比較便利,發展休閑農業的市場潛力大,而像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不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潛在客源市場大,而且具有吸引全國乃至國際觀光客進入的優勢,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如廣東現已有80多個觀光果園,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萬人,旅游收入10多億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旅游局也積極推動休閑農業和農業旅游的發展,1998年,推出“華夏城鄉游”,提出“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做農家活、看農家景、享農家樂”的口號,有力推動了農家樂旅游的發展。在1999年,又推出了“生態旅游年”。2006年推出“中國鄉村游”。2007年,提出“中國和諧城鄉游”,宣傳“魅力鄉村、活力城市、和諧中國”,旨在達到“城鄉旅游資源共享,客源互動,優勢互助,共同繁榮”,進一步促進了休閑農業的發展。目前全國鄉村旅游景區(點)每年接待游客達3億多人次,旅游收入400多億元,休閑農業的發展已使全國2 000萬人脫貧,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繁榮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1.2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現實作用

1.2.1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休閑農業以現代種植養殖和觀光型的農業生產取代了簡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既實現了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變,使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融合,打破了產業的界限,又延伸了農業產業鏈[3],優化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轉變了農業增長方式,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現代產業體系。

1.2.2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增收。休閑農業的發展,需為旅游者提供觀賞、品嘗、購買、習作、娛樂、療養、度假等服務,從而創造了廣闊的就業機會,尤其是為農村家庭婦女和尚不具備技術專長的青年以及中老年齡農民等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據預測,1年接待量10萬人次游客的休閑農業景點,可直接或間接安置300個農民工就業[3],并且休閑農業吸納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屬于農民就地就業或“離土不離鄉”,符合當代農民的心理需求。同時,發展休閑農業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而且能把農業的生態效益和民俗文化等無形產品轉化為合理的經濟收入,拓寬了農民創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潛力。

1.2.3加大硬件建設,促進村容整潔。休閑農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村級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村級組織的經濟實力,使之有財力投入到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中去,實施“三改”(改廁、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電訊)、“三化”(綠化、美化、生態化)工程,改變了農村“臟、亂、差”,將原先的“窮山惡水”變成現在的“山清水秀”,優美的環境又吸引更多游客,推動了休閑農業的發展,實現了良性循環。

1.2.4整合資源,促進城鄉協調。休閑農業能對土地、生態、勞力、資金等要素進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產與生態的和諧、人與環境的和諧、資源的長效和循環利用,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休閑農業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農村、親近自然、體味田園之樂的機會,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認識和了解。同時,游客以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先進理念、進步的生活方式,影響當地農民,使農民的思想觀念得到更新,縮小了學習和接受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離,既豐富了農民的物質生活,也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促進了一代新型農民健康成長。也就是說,人流帶來了物流、信息流,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務意識、文化觀念和市場信息源源不斷向農村滲透,進一步推動了城鄉的相互交融和城鄉一體化進程。

2我國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缺規劃,少特色

不少地方對休閑農業認識不到位,政府缺乏對當地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宏觀控制和引導,扶持力度不大,大多數投資者缺乏周密的市場論證和發展規劃,造成投資決策的隨意性和開發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區域內休閑農業項目開發的模式雷同,除了有特殊風景或人文風貌的,其余都是大同小異;園區大多缺乏整體規劃,規模比較小,主要以個人、民間資本投資為主,整體建設水平比較低,布局不夠合理,設施配套不齊,服務功能缺乏創新,主要是以觀光型、娛樂型、度假型3種為主,知識型、務農型、購物型、療養型很少;設施簡陋、內容單調,只是釣魚、住宿、打牌、卡拉OK、乒乓球等項目,“上午揮釣竿,下午玩麻將”,跟普通農莊相同,呈現出低、小、散的特點,市場定位不明確,簡單仿效,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園、名品、名菜、名項目等,生態、文化內涵不高,社會影響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2.2缺管理,少人才

休閑農業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機制不健全,農業部門、旅游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在管理上還不夠協調,經營管理不夠規范。休閑農業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力管理、導游管理都需要專業人員,而這些對以往專注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農業生產者和來自其他領域的業主來說,實在是勉為其難。由于經營者缺乏必要的培訓,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準備不足,往往憑著自己的經驗對項目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做出決策,明顯跟不上市場對其發展的要求。園區內部的導引、休息、安全、衛生、消防、娛樂、餐飲等服務設施的開發與管理也很不完善,從業人員與休閑農業服務應達到的專業化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管理比較粗放、渙散,服務水平較低,缺少開發、經營、管理和公關禮儀的專業人才。

轉貼于

2.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數休閑農業在經營活動中科技含量不高,農業科普教育開發不夠,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傳統低層次經營層面上,糧、果、蔬、畜、漁、草、花等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單一,農作物成熟期也過于集中,造成園區經營忙閑不均,一方面因品種少,出現受農業季節性瓶頸制約而使資源閑置;另一方面因檔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響力不大,游客停留時間過短,消費減少,園區效益低下,使得經營難以為繼。

2.4失農味,少組織

一些地方在休閑農業開發建設上脫離了樸素、自然、協調這些基本原則,過分依賴非自然技術手段,貪大求洋,追求豪華,大興土木,變更土地使用形態,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跡明顯,建筑物富麗堂皇,忽略原有寶貴的農業自然資源及特色,扭曲休閑農業的本質,脫離“農”字,“農”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沒有生命力。同時由于不合理、過度地開發,破壞了當地資源和環境,破壞原有生態,打破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當今休閑農業的經營除企業集團以外,部分農民僅采取共同經營的組織形式,缺乏強有力的組織體制,在經營中難免產生盈余分配、權利義務分擔等方面的糾紛,且休閑農業多為點狀布局,組織化程度不高,整體意識不強,相互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與組合,各自為政,缺乏與大環境的協調性,與新農村建設脫鉤,很難融入到新農村整體布局中去。有的甚至因為一己之私利而影響整個環境建設,最后導致新農村無從規劃,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深入。

3發展休閑農業的對策

3.1提高認識,政府引導,政策扶持

休閑農業是傳統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順應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新趨勢、新需求而在功能上進行的延伸。為保障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休閑農業是市場規律發展的必然,認識到休閑農業對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的重要性[4]。同時,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到發展休閑農業所能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發展休閑農業在豐富城鄉居民休閑、游憩生活的同時,將潛在的農業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使農業向綠色、生態、多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傳播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提高農業社會效益的重要措施,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因此,政府部門應提高認識,大力扶持。臺灣地區的休閑農業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正是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持[5]。地方政府尤其是區(縣)鄉(鎮)兩級政府應該把發展農業旅游作為改善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變農村面貌的大事來抓,統籌規劃指導,充分發揮旅游、農業、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門的作用,分工負責,協調管理,并給以政策及資金扶持,為本地農業旅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如意大利對已經開展農業旅游的單位給予享受政府的有關農業低息優惠信貸和稅收減免政策。因此,我國亦應由政府頒布一定的法令和規定,以鼓勵、管理、規范休閑農業,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通過抓示范、樹樣板等形式,擴大示范輻射效應,使休閑農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3.2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打造特色品牌

休閑農業的開發應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按照“因地制宜、統一布局、生態循環”的原則,根據當地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考慮到市場需求狀況,充分體現當地的歷史人文景觀和自然農業資源,切忌“求大、求洋”,貴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優勢。如云南元陽的哈尼梯田正是由于其獨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睞;重慶的墊江則是利用其悠久的牡丹栽培歷史特色。強化規劃意識,要與城鎮發展規劃、城市旅游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銜接,科學規劃休閑農業企業的空間布局,考慮交通區位和休閑農業資源條件,設計區域內休閑農業企業密度,準確選址,掌握規模(按國際通例,農業旅游區市場半徑大于9.5km的區域時,才能發揮最佳經濟效益),合理布局。建設上要重視項目的設計,要整合資源,主題鮮明,功能區分明確,規劃景觀搭配和基礎設施建設,精心選擇經營項目,研究市場需求,策劃經營模式。經營中必須堅持“以農為本”,以農業為基礎、種養產業為核心、農民為主體、農村為特色,把發展農業產業、扶持農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時為廣大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閑農業產品、知識和服務。在經營內容上開闊思路,以“農”字為特色,采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注重農業生產能力的開發和保護,弘揚農耕文化,提高農業品位,注重“土、特、奇、鮮、知識、參與”,如天津塘沽北塘鎮推出的“做一天漁民”活動,用“特色”這塊招牌樹立形象、吸引游客,實現其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3.3更新理念,規范管理,促進多元發展

休閑農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包涵一、二、三產業的經營內容,涵蓋農業、生態環境、旅游、休閑、文化等多學科知識,需要兼具系統知識的專業人才。可借鑒臺灣地區的先進經驗,建立、完善休閑農業經營管理學科體系,傳授景觀生態學、旅游經濟學、農業規劃學、生態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等內容,為休閑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另外定期對休閑農業經營者及從業人員進行旅游管理、生態農業等知識的集中培訓與教育,提高他們的經營素質、文化素質和環保意識等,使其自覺維護鄉村景觀資源及其自然生態和文化環境,有條件的地方還可“請進來”,邀請國外和臺灣地區有經驗的專家學者前來指導,以舉辦“研習班”、“研討會”等形式進行交流探討,“走出去”現場學習先進經驗,努力做到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更新理念。要加強行業自律,成立休閑農業協會,把從事休閑農業規劃、經營、服務、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組織起來,總結休閑農業實踐,加強理論研究,引導休閑農業企業科學規劃,制定行業標準,規范產業經營,市場化運作,注重信息服務,加強宣傳,發揮行業整體優勢,提升實力,擴大影響力,培育客源市場。如北京休閑農業協會作為全國第1家休閑農業領域的行業協會于2004年成立,正是由于其介于政府和休閑農業企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短短3年來北京的休閑農業就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要積極引導工商和社會資本投資休閑農業,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入股等方式參與建設,推進協作,提高組織化程度,實現休閑農業多元化、合作化發展。

4參考文獻

[1] 戴美琪,游碧竹.國內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2006(4):144-148.

[2] 王婉飛,王敏嫻,周丹.中國觀光農業發展態勢[J].經濟地理,2006(5):854-856.

[3] 成升魁,徐增讓,李琛,等.休閑農業研究進展及其若干理論問題[J].旅游學刊,2005(5):26-30.

[4] 梁明珠.觀光農園旅游開發問題探討[J].旅游管理,2004(1):26-33.

第9篇

我國休閑農業起步于20世紀末,相應的理論研究與發展探討也起主要集中于21世紀初,2006年后研究的論文開始大量出現。從研究內容看,主要分成兩大類:基礎理論研究和個案研究。具體內容歸納如(見表1):從表1看,國內關于休閑農業的研究成果偏重于理論研究,個案研究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基本處于一般性研究階段,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實證研究,從內容上看,對于和服務企業密切相關的服務質量研究基本處于空白領域,僅僅在部分研究成果中閃現一下。并在浙江等地方性評價標準中,以非常小的比例體現在評價項目中。因此,有關國內從知覺服務質量角度研究休閑農業營銷創新的問題還處于萌芽階段。

國外休閑農業研究現狀分析

國外休閑農業起源于19世紀,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在歐美、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最為盛行(方世敏),當前國外學者對休閑農業的概念、產品和功能的開發、市場研究、可持續性發展和宏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比較充分,獲得較多的研究成果。國外休閑農業的具體研究成果歸納如下:

產品和功能開發研究。A.Hjalager(1996)研究認為休閑農業是在多功能農業的基礎上,由農業多樣化經營形成的。鄉村旅游因其規模小、特色設施、環保主義而形成富有創新性的旅游產品。但其潛力還未能充分發揮。C.Hegarty(2005)在對波蘭和愛爾蘭作了比較研究后認為,休閑農業產業多樣性決定了休閑農業發展的潛力,但其多樣性則取決于區域資源及客源市場條件。麥基(N.G.McGehee,2004)認為農場主擁有土地、經濟上依賴于農場經營、休閑農業深受大眾歡迎,是刺激休閑農業發展的推動因素。

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關于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國外多數學者認為雖然有諸如物價上漲的負面影響,但鄉村旅游對當地經濟轉型與發展起了一定推動作用。文化是休閑發展的重要內容,應在保護的基礎上充分挖掘。JohnTribe(2000)認為,隨著旅游規模的擴大,鄉村性將受到削弱。T.J.Forsyth(1995)對泰國北部的一個小山村的研究表明:旅游業不能使最貧窮的小農戶致富,但它可使那些有能力通過雇傭勞動力發展旅游業的農戶增加收入,發展旅游可能使農村社會進一步貧富分化,并因提高土地利用強度或環保意識的增強可能導致環境退化或環境改善。

宏觀管理政策研究。在歐洲,政府扶持鄉村旅游的措施主要是制定開發政策,提供人力、財政支持,設置專門管理、服務機構等。休閑農業產品的質量保證制度方面研究較多。英國約有10000個農場提供膳宿服務,但一半多的經營者未參加任何質量保證監督計劃。AlizaFleischer(2005)對基于農業生產活動的鄉村旅游企業與放棄農業生產活動的旅游企業的比較研究證實:基于農業生產活動的鄉村旅游企業經營業績更好。

休閑農業服務質量研究。當前國外學者在休閑農業的服務質量的研究文獻較少。但已有的文獻揭示了服務質量對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Reichel(2000)則采Gronroos(1984)的觀點,以技術質量及功能質量維度衡量服務質量,并參考Fleischer(1993)技術性及功能性二維度下之衡量問項,擬定休閑農業觀光服務質量屬性的問項;Akama&Kieti(2003)探討肯亞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狩獵旅行游客服務質量滿意度,服務質量衡量維度采用了Parasuraman(1988)服務質量五維度,并參考SERVQUAL問項,以服務為導向,配合國家公園特殊性來擬定服務質量屬性;Maryam(2003)則是探討參與生態旅游之期望服務質量,經因子分析,將參與生態旅游者所期望的服務質量歸納出六項維度,分別為生態有形性、確實性、可靠性、反應性、同理心及有形性等方面,并將其命名為“ECOSERV”,為生態旅游服務質量建立了一個指向性的方向,其中生態有形性為生態旅游服務質量中最受游客重視的一個維度,游客對生態有形性的重視所表現的行為對環境是友善的、具有較小破壞的,該篇論文驗證了應用服務質量于生態旅游研究的可行性。

其他研究。這些研究主要包括了地理位置、休閑農業分類等等方面。國外研究在早、中期基本局限在產業的界定和政策支持上,隨著該產業的逐步成熟,研究重點偏向于具體經營的角度,主要還是圍繞顧客,如何在一個新興產業中嫁接成熟的服務理念,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于從微觀角度分析企業服務營銷的質量問題,僅僅停留在服務質量與休閑農業的相關性分析,為對服務質量評估維度和休閑農業績效的關系進行因果關系論證。

結論與展望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通话对白国产精品一级毛片 | run away无删减韩国动漫在线看 | 国产在线视频网址 | 1024亚洲天堂 | 激情开心站 | 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广东东莞一级毛片免费 | 男女视频免费网站 | 日本欧美在线视频 | 视色4se影院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天天爽夜夜爽 | 激情五月开心网 | 女人的天堂网站 |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 好色电影院 | 巴黎初体验 |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四区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网址 | 免费羞羞网站视频 | 天天爽夜夜爽精品视频一 | 免费视频网站在线观看黄 | 男女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第一页亚洲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www.五月婷 | 婷婷久久五月天 | 丁香五月缴情在线 | 男女视频网址 | 97热在线| 久久99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 国产在线观看青草视频 | 婷婷精品进入 | 国产一级片网站 | 青草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国内自拍偷拍 | 啊嗯啊羞羞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自在拍精选久久 |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