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58:2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金融市場形勢分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有限理性 非理性因素 羊群行為
一、投資行為有限理性
(一)對經濟人假設的批判
經濟人即理性經濟人或實利人是由西方經濟學者出于經濟學分析、解釋、推導的需要對個體經濟行為的本質進行抽象以避免陷入人性爭論從而分析其決策行為的基本假設。經濟人假設是指以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為基本動機的個體行為。
現代金融學基于經濟人假設認為理性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風險回避、效用最大化及相機抉擇基礎之上。這也就意味著經濟人假設得以成立的相關條件包括金融市場供給不受限制、市場信息對稱、市場機制完善有效、投資者投資能力足夠需得到滿足。在此情況下投資者通過所有可以得到的市場信息縝密權衡將來出現的所有可能結果進行系統分析并作出最優的、前瞻性的決策。而實際中經濟人假設賴以存在的相關條件并不存在。所以現代金融學的相關投資理論及模型存在嚴重缺陷。
(二)投資行為有限理性
投資者基于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并按照價值判斷在先事實判斷在后的次序進行考量而后從事相關投資行為。對投資活動的價值判斷解決的是投資活動本身對投資者的價值意義即是否值得投資,對投資活動的事實判斷解決的自身是否有能力從事此項投資。而進行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基礎前提即投資者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間的一定程度下的理性。
一方面金融市場是一個復雜、多變、不確定的世界,投資者只能獲得關于市場的一部分信息而不可能獲得所有市場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投資者對信息的計算能力和認識能力有限,對可獲得的部分信息無法完全有效的加以利用。所以基于有限理性制定的投資決策無法實現效用最大化而只能符合有限理性標準或滿意標準。
雖然投資者追求理性并希望最大限度的追求理性,但結果只能達到有限理性并只能符合滿意標準。投資者的價值判斷并非一成不變,同時價值判斷是多元而非一元,而基于事實判斷也無法將所有投資備選方案列出。作為投資者的個體,其有限理性限制其作出完全理性的決策,只能在能力范圍內達到有限理性。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制定最基本的投資目標并考量現有可供選擇的投資方案,如果其中有方案能夠滿足最基本的投資目標,投資者就實現了滿意標準。
需要強調的是,投資者基于有限理性作出的滿意決策同時是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實現的。非理性因素同時影響著投資者的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
二、非理性因素
(一)非理性因素及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及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
非理性因素對投資者的認知、情緒、行為活動的發揮和抑制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
動力作用。投資決策的產生及付諸實施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響下進行的認知與實踐活動。積極的情緒情感和堅定的意志將為投資者的認知與實踐產生推動與支撐,而消極的情緒情感和脆弱的意志將不利于投資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誘導作用。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非理性因素可以彌補邏輯思維不足,激發創造人,是一種重要的認知能力。
投資者個體心理特征
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會受到各種信念的影響而出現系統性偏差。
自信情結。個體往往高估自己的判斷出現過度自信的傾向。投資者傾向于認為他人的投資決策是有偏差的,而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但事實并非如此。
回避損失。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本能,在金融市場中,投資者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首先是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投資者對避害因素賦予的權重要遠大于賦予對趨利因素的權重。
避免后悔。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由于害怕后悔情緒體驗而傾向于盡力避免后悔的發生,從而有可能導致非理。
啟發性偏差。投資者在認知過程中會運用啟發性的認知捷徑進行決策。
第一:代表性啟發法。投資者在市場不確定的條件下會關注與當時情境相似的過往情境,并根據與過往情境的相似性作出判斷。但當投資者過分強調過往情境時往往會忽略當時即將出現的信息或潛在可能性,畢竟情境不在完全以同樣的形式并以同樣的結果出現。所以此時投資者容易產生代表性偏差。
第二:可得性啟發法。投資者傾向于根據面對的投資活動在記憶中的可得性程度來評估其出現的概率。以較快回憶起的投資事件作為參考進行判斷,從而出現可得性偏差。
(二)投資者群體心理特征
由個體投資者結合形成較大規模的群體投資者通過一系列相互影響的投資決策及行為對金融市場整體產生較大影響,并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時間內左右市場走向。由此可以推論研究群體投資者的心理特征的意義遠比研究個體投資者的心理特征的意義大的多。雖然研究個體投資者心理特征可能有助于更好理解群體投資者心理特征,但群體投資者與個體投資者在投資決策與行為中的表現是存在差異的。
1.從眾行為。從眾行為,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從眾行為在金融市場中往往指羊群行為。投資者從眾的影響因素:
(1)群體因素:一般地說,投資者所在群體規模越大、凝聚力越強、群體意見較一致性等,都易于使個人產生從眾行為。
(2)情境因素:這主要有市場的極度不確定性與權威影響力兩方面,其中權威包括權威人士及權威機構如官方或機構投資者。即一個人處在這兩種情況下,易于產生從眾心理。
(3)個人因素: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別差異與文化差異等三個方面。由于缺乏自主性和判斷力,在復雜的投資活動中猶豫不定、無所適從,因而,從眾便成為投資者最為便捷、安全的選擇;女性比男性更易于從眾;集體主義文化氛圍下比個人主義文化氛圍下更易于產生從眾。
總之,個體投資者在受到群體投資者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時,就會產生與他人行為相類似的模仿行為。與此同時,各個個體之間又會相互刺激、相互作用,形成循環反應,從而使個體行為與大多數人的行為趨向一致。上述暗示-模仿-循環反應的過程,構成了從眾行為的心理基礎。
2.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淀的人類普遍性精神。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在金融市場中“集體無意識”作為一種典型的群體心理現象無處不在,并一直潛在地、深刻地影響著投資者行為。
投資作為一項典型的人類社會活動,集體無意識伴隨其中。進入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市場的收益性、風險性尤其是投機性質的投資行為往往使個體行為陷入集體無意識之中。投資者無法以遼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進行思考與處理交易。在投資者追求風險收益過程中面對市場的波動、流動將難以規避集體無意識的干擾從而可以導致市場的進一步波動、流動,而這又將反過來強化由集體無意識驅動的投資行為。
個體投資行為寓于群體投資行為之中并在市場環境變化之下通過群體心理解析并形成較鮮明觀點后再作用于市場,產生的市場行為結果將進一步通過向群體投資者反饋從而強化群體心理。群體心理的迷茫對應于市場的震蕩,而群體心理的趨同將形成明顯的市場趨勢。而在市場趨勢形成開始與即將結束之時往往是集體無意識最具強烈之時。
三、羊群行為
羊群行為是金融市場中的重要現象,研究羊群行為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市場行為。
(一)羊群行為
羊群行為指動物(牛、羊等畜類)成群移動、覓食。金融市場中投資者傾向于忽略有價值的個人信息而跟從市場中大多數人的決策方式,表現在某個時期大量投資者采取相同的投資策略或者對于特定的資產產生相同的偏好。投資者往往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其思維與行為受到其他多數投資者的影響,跟從多數人思維與決策,或者過度依賴于輿論包括市場中具有壓倒性的觀念或權威性觀念,而不考慮個人信息。由于羊群行為涉及多個投資主體的相關,將對市場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二)羊群行為的本質及成因
從本質上講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是在投資者有限理性的思維局限下、非理性因素作用下使投資者跟從并對市場造成巨大波動的群體行為。其中有限理性為羊群行為的存在提供了客觀前提和基礎,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對羊群行為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主觀推動作用。
獲取準確、及時、有效的信息可以減少不確定性,但受限于有限理性個體投資者無法獲得準確、及時、有效的全部信息而只能獲得部分信息。需要指出的是這部分信息未必能夠保證對投資者作出正確決策產生價值,而且無論這部分信息是否存在價值個體投資者都需要為此部分信息支付成本,包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當投資者通過權衡投入與產生比時往往得到結論:既然不能保證所獲得信息能夠帶來相應的收益,那么跟從機構投資者進行決策往往成為明智之舉。
但是由于機構投資者行為也是基于有限理性所以機構投資者所獲得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另外,機構投資者具有高度的同質性,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理論模型、信息處理方式和交易策略,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市場行為。因此個體投資者跟從機構投資者的結果往往導致個體與機構投資者組成的投資群體的集體非理性成為。
四、羊群行為的影響
“羊群行為”影響市場價格走勢。由于“羊群行為”者放棄個人信息并采取跟從多數人的策略必將導致市場信息傳遞鏈的中斷。“羊群行為”由于具有一定的趨同性,使得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的部分方法將在羊群行為明顯的市場中變得無效。而市場未來價格將向單一極端方向發展,從而削弱了市場基本面因素對未來價格走勢的作用,破壞了市場的穩定運行。
“羊群行為”的脆弱性。“羊群行為”的發生是基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當市場充分吸收、消化此前導致羊群行為的信息,政府新的信息,投資者從眾心理或集體無意識作用減弱,此時羊群行為將會減弱、停止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回歸。所以“羊群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同時進一步導致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參考文獻:
[1]謝明.政策分析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章融,金雪軍.現代金融理論與行為金融比較研究[J],財經論叢:2002(11).
2008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快速席卷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演變成全球性融危機,世界經濟出現明顯下滑,進而使發達國家幾乎整體陷入衰退。在同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條件下,我國經濟受到的影響日益顯現。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對我國聚乙烯行業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因此,聚乙烯行業如何面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以及如何實施有效措施改善經濟不利的局面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思考。本文分析了國內外聚乙烯行業的特點,運用SWTO的方法對金融危機下我國聚乙烯行業的市場影響情況進行分析,最后提出我國聚乙烯行業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思路和市場策略。
關鍵詞:金融危機 、 聚乙烯 、SWOT分析
Abstract
Since 2008 by the American sub-loan crisis of the economic crisis, Express swept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 noticeable decline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us make it developed almost the whole country into a recession. At the same the world economy increasingly close contact conditions, the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become more and more. Since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PE industry has a greater impact. Therefore, the polyethylene industry how to face the financial crisis, as well as how to impl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economy we need to further though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yethylene industry,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olyethylene industry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ket and proposed to deal with the idea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PE ,SWOT analysis
正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選題背景和意義……………………………………………………………1
第二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2
第二章 聚乙烯市場概況 ………………………………………………4
第一節 聚乙烯行業的特點 ………………………………………………………4
第二節 世界聚乙烯市場 …………………………………………………………4
第三節 中國聚乙烯市場……………………………………………………………6
第三章 金融危機對我國聚乙烯行業的市場影響分析 ………………8
第一節 金融危機對聚乙烯市場的影響表現………………………………………8
第二節 基于SWOT法的金融危機對我國聚乙烯行業的市場影響分析………… 9
第四章 聚乙烯行業擴大市場、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建議…………12
第一節 政府角度采取的對策 ………………………………………………… 12
第二節 聚乙烯生產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擴大市場采取的對策 ………………12
第五章 結束語…………………………………………………………16
參考文獻 ………………………………………………………………17
致 謝……………………………………………………………………1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和意義
金融危機又稱經濟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包括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次貸危機 。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其特征是人們基于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眾所周知,當前的世界正在經歷著自1929年以來規模最大、影響最 深的金融危機,有的人把這個稱為“金融海嘯”。
這場危機自美國開始迅速向全球擴散,目前美國金融危機的演變已經呈現出五大趨勢,也就是次級房貸的危機向優質房貸危機延伸,危機向信用危機演變,金融危機向經濟危機蔓延,危機從銀行業各個行業領域擴散,在全球化背景下,這樣的危機不可能只關乎經濟發達的國家,也關系到像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世界經濟危機對聚乙烯行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外貿訂單下降,與經濟危機來臨之前數據相比較,整個聚乙烯行業訂單減少。外商違約現象嚴重;外商“逃帳”、“賴帳”現象嚴重,很多企業貸款無法收回;國際貿易爭端增加,外商轉嫁危機。
因此,本文擬進行金融危機下聚乙烯市場分析的研究。從實踐意義看,有利于總結發現當前存在的問題,把握全球聚乙烯市場變化發展趨勢,促進我國聚乙烯行業發展。就理論價值而言,雖然目前對金融危機下的市場營銷的研究實現了“點”到“面”的轉變,但在對某個“點”,的研究上還不夠深入,“面”的范圍還不夠全面。通過科學的研究金融危機下的市場情況、市場營銷行為,得出對策和措施,希望能為國內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借鑒的材料。
第二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聚乙烯(PE)
PE,全名為Polyethylene,是最結構簡單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當今世界應用最廣泛的高分子材料,由乙烯聚合而成,根據密度的不同分為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聚乙烯應用最廣泛,是五大合成樹脂之一,聚乙烯可以能用來生產薄膜、管道、容器、單絲、日用品等,也可以用作為電視的高頻絕緣材料。聚乙烯的種類主要分三大類,一類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二類是低密度聚乙(LDPE)、三類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
二、市場分析
市場分析是對市場供求、生產、特點、市場容量及吸引范圍等調查資料所進行的經濟分析。
目前對行業、市場分析方法很多,如PEST分析法,五力模式分析法,SWOT分析法。
(一)PEST分析法
分析宏觀環境的一個常用的工具是PEST分析模型,即將企業所處的宏觀環境劃分為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四個領域,分析每個領域中企業密切相關的因素。
(二)五力分析法
五力分析模型是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五力分析法與PEST分析法等其他市場營銷工具類似,但它更側重于單一業務或戰略事業單位(USB,Strategic Business Unit)而非單一產品或系列產品。五力分析法包含五個重點,分別是:市場準入的威脅(the threat of entry),買家的力量(the power of buyers),供應商的力量(the power of suppliers),可替代產品的威脅(the threat of substitutes),競爭對手(competitive rivalry)。
(三)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
影響聚乙烯市場的因素太多,主要因素有國際原油市場、國內供應和需求增長速度、國際PE市場、國家政策法規的影響、石化行業的周期性、下游制品市場狀況。本文擬運用SWOT法開展對聚乙烯市場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 聚乙烯市場概況
第一節 聚乙烯行業的特點
一、市場規模大、交易者少
制造商是聚乙烯的主要購買者。聚乙烯是中間產品,需要進一步加工才能制造出最終的產品。與其它產品相比較,聚乙烯產品的規模比較大,購買者比較少,賣方的數量也不多。即使生產同一種產品的企業比較多或使用同一種聚乙烯產品的企業比較多,整個化工產品市場也只有少數企業占統治地位,被少數買方或賣方所控制,這是追求經濟規模的結果。
二、生產商合作競爭
聚乙烯生產商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開發新產品或降低老產品成本都是通過開發新工藝來實現,并需要大量的投入。通過合作開發,利用不同企業的優勢,可以減少每個企業聚乙烯的花費,并縮短開發時間。
三、派生需求和相互替代品
聚乙烯產品是中間產品,最終需求帶動需求,即派生需求。聚乙烯產品供應商關注與他們的產品有關的最終產品的需求。由于許多化工產品之間可以相互替代,因此價格的波動或其它因素會使得替代品或多或少占領被替代品的市場空間。聚乙烯也如此。
第二節 世界聚乙烯市場
一、世界聚乙烯市場生產情況
(一)世界聚乙烯工業生產現狀
近年來,世界聚乙烯市場持續增長(見表2—1)。2008年,聚乙烯市場生產能力達到8140萬噸,今后幾年, 歐洲LLDPE需求的年增長率為8%~10%。預計至2010年時,全球聚乙烯年產能將達到8800萬噸,至2010年時全球聚乙烯消費量約7700萬噸。
表2-1近年世界聚乙烯產量
2002年 2004年 2005年 2008年
生產能力5900萬噸,產量5000萬噸 生產能力6200萬噸,產量為5600萬噸 生產能力6786萬噸,產量5836萬噸 聚乙烯市場達到8140萬噸
數據來源:tjsj.baidu.com/pages/jxyd/30/37/a7fae84f86131dbe02ab70de9fe1d4ed_0.html
(二)世界聚乙烯工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
2007年,世界最大 10家聚乙烯生產商占世界總能力的49.92%。大型化、專業化,基地化及煉化一體化的趨勢正在逐步顯露。由于聚乙烯工業不斷并購重組使主要聚乙烯生產商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全球前十位聚乙烯生產商分別為:陶氏化學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埃奎斯塔化學公司、馬塞爾公司、雪佛龍-菲利浦斯公司、北歐化工公司、沙特基礎工業公司、BP公司、諾瓦化學公司、阿托菲納公司等。
表2-2 2007年全球10大聚乙烯生產商情況
公司 產能 (千噸) 產能份額(%)
陶氏化學 7,563 9.47
埃克森美孚 6,757 8.46
雪佛龍菲利普斯 4,026 5.04
沙特SABIC 3,585 4.49
BP Solvay 3,348 4.19
Basell 2,811 3.52
三星化學 2,616 3.28
Borealis 2,206 2.76
阿托菲納 2,056 2.57
PolimeriEuropa 1707 2.14
總計 36,675 45.92
數據來源:2007年全球聚乙烯發展分析報告
二、亞洲聚乙烯消費增長情況
亞洲聚乙烯市場增長加快,亞太地區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中東地區依托其原料優勢,聚乙烯工業發展迅猛,已成為世界主要聚乙烯生產地區。2002年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收購荷 蘭DSM公司石化業務后正式進入西歐市場,并開始在西歐本地從事聚乙烯生產和銷售。在東北亞,中東則取代韓國成為中國最大的聚乙烯進口來源地區。此外,中東還向非洲部分國家出口PE產品,并計劃向拉美國家出口聚乙烯樹脂。到2010年時,中東聚乙烯樹脂將出口到世界各地,遍及亞洲、非洲、歐洲、拉美及北美地區,出口總量將高達1200萬噸/年,而2002年中東聚乙烯出口量為400萬噸/年, 2004年中東聚乙烯出口量為510萬噸/年。 簡言之,中東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聚乙烯樹脂出口地區,而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PE樹脂進口國。綜合中東聚乙烯樹脂價格優勢和中國PE產品加工優勢,中國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聚乙烯薄膜和包裝袋最大出口國。
第三節 中國聚乙烯市場
一、我國聚乙烯市場生產情況
我國聚乙烯工業是 1958年以后逐步發展起來的。我國已經擁有一大批骨干生產廠和科研單位,初步形成了科研、生產、開發、應用較完整的聚乙烯工業體系。許多大型石化企業積極引進先進生產裝置,正在擴建或即將建成投產,以進一步提升中國聚乙烯的生產規模和能力。盡管如此,國內的產量仍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據資料顯示,國內聚乙烯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約在19%以上,其中塑料行業的需求量以每年約9%的速度遞增。
表2-3 1998-2004年聚乙烯產量統計表 (單位:千噸)
項目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生產能力 2,833 3,100 3,250 3,250 3,650 4,300 4,560
產量 2,388.5 2,810.7 3,053.54 3122.40 3547.00 4132.00 4413.0
開工率% 84.31 90.67 93.96 96.07 97.18 96.09 96.78
年產量增長率(%) 10.99 17.68 8.64 2.26 13.60 16.49 6.80
數據來源:《2005年中國聚乙烯學會會年鑒》
目前,中國的聚乙烯生產能力已具備相當規模,聚乙烯產量在1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15家,在25噸以上的企業有4家。高密度聚乙烯(HDPE)生產廠家有9家,生產裝置有11套,總能力為146.5萬噸/年,2003年產量為146.32萬噸,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生產裝置有7套,生產能力合計為83.5萬噸/年,約占我國HDPE總生產能力的57%;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的生產裝置有4套,生產能力合計為63萬噸/年,約占我國HDPE總生產能力的43%。
表2-4 中國主要的聚乙烯生產廠家
廠家 生產能力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生產能力為18.0萬噸/年
上海石油化工公司 生產能力為38.5萬噸/年
揚子石油化工公司 生產能力為15.0萬噸/年
齊魯石油化工公司 生產能力為14.0萬噸/年
大慶石油化工公司 生產能力為22.0萬噸/年
遼陽石油化纖公司 生產能力為7.0萬噸/年
蘭州石油化工公司 生產能力為14.0萬噸/年
獨山子石油化工公司 生產能力為20.0萬噸/年
數據來源:《2005年中國聚乙烯學會會年鑒》
二、我國聚乙烯消費發展概況
聚乙烯消費量最大領域是薄膜制品,隨著我國石油化工行業的快速的發展,為聚乙烯業營造了有利的發展氛圍,聚乙烯(PE)產業更是以較快的速度增長,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聚乙烯(PE)薄膜出口國,大量出口美國、日本和歐洲市場。預計到2010年我國聚乙烯的產量將達到1700萬噸,國內聚乙烯需求量將達到1414萬噸,聚乙烯市場開發前景看好。2005-2010年國內聚乙烯裝置擴建和新建裝置所增加的能力較多。2005年揚巴、上海賽科、大慶都有新的PE裝置投產,預計 2010年國內新增PE產能600萬噸/年以上,國內產能可達1200萬噸/年,產量預計900-1000萬噸。
我國還是世界聚乙烯第二大消費國,我國進口主要來源:韓國、中國臺灣、沙特、新加坡、日本、美國、卡塔爾、印度、馬拉西亞、泰國、俄羅斯、加拿大和阿聯酋等。國產料以中低檔產品為主,主要的競爭對手來自中東、韓國、臺灣、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地區。尤其是中東地區的生產商具有明顯成本優勢,沙特正在逐步取代韓國成為中國的第一大PE供應國。
總體來說,當前國內外聚乙烯市場主要表現在:一是聚乙烯行業的發展呈非穩定發展態勢,主要特點是需求連續變化,而產能間歇式增加。二是區域間供需不均衡。美國發展聚乙烯工業時間長,對全球貿易影響最大,但由于國際油價的上漲,出口地位已逐漸減弱;出口的后起之秀是中東,聚乙烯占全球貿易量40%。韓國、新加坡、日本、中國臺灣也是聚乙烯出口型國家(地區)。中國則是聚乙烯貿易量最大的市場。三是全球政治經濟事件的影響。亞洲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衰退,需求減少,金融經濟危機加劇經濟衰退,聚乙烯需求下降到最低點。
第三章 金融危機對我國聚乙烯行業的市場影響分析
第一節 金融危機對聚乙烯市場的影響表現
金融危機影響聚乙烯生產企業波及面廣。受影響的還主要是出口美歐市場的企業,出口美歐市場以外的聚乙烯生產企業也開始受到影響,一些出口日、韓等國的企業也紛紛被殃及,出現訂單下降、客戶資金鏈斷裂的情況。
企業出口受限,定單直線下降。自2008年來,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聚乙烯生產定單直線下降,平均外貿定單的減少大約達到30%。聚乙烯生產企業受國際、國內經濟放緩趨勢影響,迫于產品市場需求大幅下降,產品價格下跌所造成的壓力,許多聚乙烯生產企業選擇適時限產、停產。而停產和減產,意味著企業生產經營的停滯,在財務費用、人員工資支出的壓力下,企業的經濟效益繼續受到嚴重影響。
企業融資困難,資金鏈緊張。面對全球的經濟危機,聚乙烯生產企業由于產品銷售下降,庫存的增加,貨款拖欠嚴重,流動資金嚴重不足,聚乙烯生產企業正常的經營和投資無以為繼,發展受到限制。多家聚乙烯生產企業表示“經濟危機帶有來太多的資金問題,公司的運營資金緊張,對公司生產工作帶來嚴重影響”。
外商違約嚴重,貨款收回困難。世界經濟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巨大,聚乙烯生產企業出口遇到許多困難,一些國外的商家也開始毀約。外商違約致使聚乙烯生產企業庫存大量的增加,中小企業資金原來就不充足,違約后使一些企業現金流斷裂。在外商不能履約時,便會給聚乙烯生產企業帶來損失。一筆大額合同的貨款不能按合同規定及時收回,影響其企業的資金周轉,導致企業經營困難。
外商惡意轉嫁危機,企業損失重大。世界經濟危機對聚乙烯生產企業影響,還包括惡意轉嫁風險。金融危機使國外銀行流動性的驟減,發生占用客戶結算資金的現象,這也影響聚乙烯生產企業資金周轉,更給企業帶來了壓力,聚乙烯生產企業接單既要看進口商信譽,又不得不考慮對方結算銀行的信用 狀況。 一方面使許多進口商資金斷裂、信用下降,向銀行融資難、開證難;另一方面,聚乙烯出口企業因對方信用下降,在資金結算方式上更多地采取了信用證、預收款的形式,也使許多交易無法進行,訂單減少。
第二節 基于SWOT法的金融危機對我國聚乙烯行業的市場影響分析
一、 SWOT法簡介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第二部分為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值得發揚的因素,以及對自己不利的、要避開的東西,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并明確以后的發展方向。根據這個分析,可以將問題按輕重緩急分類,明確哪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點兒的事情,哪些屬于戰略目標上的障礙,哪些屬于戰術上的問題,并將這些研究對象列舉出來,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有利于領導者和管理者做出較正確的決策和規劃。
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于行業分析,在市場的發展情況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運用各種調查研究方法,分析出所處的各種環境因素,即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能力因素。然后將調查得出的各種因素根據輕重緩急或影響程度等排序方式,構造SWOT矩陣(SWOT矩陣如圖所示)。最后,在完成環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陣的構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應的行動計劃。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圖3-1 SWOT矩陣圖
SWOT方法的優點在于考慮問題全面,是一種系統思維,而且可以把對問題的“診斷”和“開處方”緊密結合在一起,條理清楚,便于檢驗。因此,本文通過引入SWOT分析法,對聚乙烯市場進行分析。
二、 金融危機對我國聚乙烯行業市場影響的SWOT分析
(一)聚乙烯行業發展的優勢
行業市場規模大。我國進入世界聚乙烯生產和消費的大國行列,我國聚乙烯工業蓬勃發展,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對世界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在全球聚乙烯進口貿易舉足輕重。2007年,我國聚乙烯產量達到599.3萬噸,消費量達到1084萬噸。
有穩定的顧客群。我國聚乙烯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有穩定的顧客群。制造商是聚乙烯的主要購買者。聚乙烯是中間產品,使用單位將購買的聚乙烯進一步加工,制造最終產品。化工產品再加工比較復雜,一旦確定了操作條件,生產商不愿改變,這就要求穩定的原料來源,包括數量和質量。購買者一旦確定聚乙烯產品,會規律性重復購買,并且形成“習慣”。
(二)聚乙烯行業發展的劣勢
中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金融危機下,我國聚乙烯品種質量缺少國際競爭力,主要表現是中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產品多,利潤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少。因此必須對問題和潛在的危機有正確客面認識,把握有利時機,避開不利因素,確保聚乙烯行業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此外,中東地區憑借其原料優勢,通過乙烷來生產聚乙烯,收率高并且成本低。在對國內價格形成上檔壓力。
受金融危機影響,出口需求降低。金融危機下,我國聚乙烯出口需求減少,以塑料制品出口為例,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經濟增速下滑,技術性貿易壁壘出現以及貿易摩擦加劇,國內塑料制品出口或將繼續走弱。2008年1-11月,國內塑料制品累計出口6667372噸,比去年同期減少4.6%。金融危機下,從世界范圍看,聚乙烯總體供大于求。聚乙烯需求年均增速為4%-5%,產能增速則為5%-6%。以2008年為例,全球聚乙烯產能7812萬噸,需求6586萬噸。未來十年全球聚乙烯擴能加速。總體看,產能增速持續大于需求增速。
(三)聚乙烯行業面臨的市場機遇
國家政策支持。面對金融危機,聚乙烯行業面臨新的市場機遇。我國政府應急救市,出臺包括降息、直接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注資、國有化或接管金融機構、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新興經濟體和一些受危機影響嚴重的企業援助等政策舉措。
發展潛力巨大。聚乙烯市場與宏觀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我國聚乙烯行業技術的不斷進步,產量增加,產品應用也不斷擴大,將更加廣泛地應用于紡織、汽車、日用品、醫藥、農業、信息產業、建筑裝飾、家用電器等各部門。全球 GDP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經濟發展最快, 2007年 GDP增長率為 9%,全世界 GDP平均增長率為 4.3%。中國經濟成長率高于全世界,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聚乙烯市場需求也逐年提高,很有發展潛力。
國內需求加大。面對金融危機,我國處在聚乙烯發展的機遇期,也是我國聚乙烯產品結構調整、提高行業競爭力的關鍵時期。金融危機后,政府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內需。我國農村消費潛力巨大,升級性消費也有巨大的市場空間,作為農業大國,對薄膜、編織袋、管材、電纜料、容器、周轉箱等制品需求旺盛,因有國家調控支撐,類似小麥、玉米之類的糧食價格也將保持相對穩定,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地膜需求。這種情況帶動聚乙烯消費量增長。
(四)聚乙烯行業面臨的市場挑戰
市場信心受影響。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衰退,市場信心下降,市場動蕩的使市場存在著不確定性,此外,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影響著聚乙烯企業融資和聚乙烯行業發展,未來市場信心仍然不足。
聚乙烯行業受基礎能源價格影響。總體利潤率下降,聚乙烯最低價格是受原油等基礎能源價格支配的,如我國發展很快,使電力短缺,電價上漲,直接導致了聚乙烯行業成本的上漲。而化工產品的最高價格則是由市場決定的。隨著化工業的逐步成熟,行業固定成本和技術等無形資產所占比例提高,供需趨于理性平衡,壟斷利潤向平均利潤轉移,化工產品總體利潤率是下降的。
原料短缺制約。是聚乙烯行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石油減產影響聚乙烯行業的發展,聚乙烯產品是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的需求將帶動對化工產品的需求。這種相互依賴性要求化工產品供應商關注與他們的產品有關的最終產品的需求,注意下游產品的趨勢,減少下游產 品需求的波動對上游供應商的影響。在原料短缺時,原料價格波動大于產品價格波動,2007年產品價格波動系數分別如下:聚乙烯 9%。
三、總結
通過SWTO分析,可以發現,金融危機下我國聚乙烯行業的優勢有行業市場規模大、有穩定的顧客群。劣勢有生產工藝落后,出口需求降低。機遇有國家政策支持、發展潛力巨大、國內需求加大,挑戰有市場信心受影響、受基礎能源價格影響、原料短缺制約。
第四章 聚乙烯行業擴大市場、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建議
本章主要根據上文SWOT法的分析結果,并結合我國聚乙烯行業市場特點,為聚乙烯行業擴大市場、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議。
第一節 政府角度采取的對策
一、著力減輕聚乙烯企業負擔。
政府根據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出臺了提高出口退稅率、降低聚乙烯企業稅率等政策,但是還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減輕聚乙烯企業負擔。如進一步降低出口稅率,放寬出口限制,鼓勵聚乙烯企業出口。同時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幫助我國企業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企業用工方面,給予我國企業更多的靈活性,盡可能的降低用工成本,幫助企業穩妥的減員分流,增強持續經營的活力。
二、加大對聚乙烯行業服務力度。
加大對聚乙烯行業服務力度,增強聚乙烯行業發展的動力。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促使加快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步伐,全方位提高政府對行業的服務水平。政府部門要積極作為,敢于擔當,強化服務,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盡力幫助聚乙烯行業解決實際問題,穩定企業的投資信心,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決心和信心。
第二節 聚乙烯生產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擴大市場采取的對策
在當前的困難環境下,聚乙烯生產企業要堅定信心,要采取應對措施,從技術創新、調整結構、控制費用支出、挖掘自身潛力、回籠資金等方面采取措施積極應對,盡量減少金融危機對企業產生的不利影響。具體如下:
一、制定適宜的國際貿易戰略
制訂戰略的時候主要考慮收集企業內部信息、考慮企業內部因素為主。面對全球的金融危機,聚乙烯生產企業要關注來自國內國際信息、關注國內國際市場。還要注意同行或競爭對手的動向與信息。只有瞄準國際同行的高標準作為戰略目標去奮斗,才有可能在國際市場上搶占一席之地。此外,由于市場復雜多變,國內國際經濟、技術、金融等變化很快。聚乙烯生產企業在制定國際貿易戰略上,要適應這種千變萬化的客觀環境。一定要轉換以前的國內市場經營思路,努力探索和打開新的國際市場。
另外,要改變出口經營格局過于雷同的問題,聚乙烯生產企業應集中主要資源用于建立自己獨特的優勢,如獨特的營銷渠道、獨特的營銷手段、獨特的核心產品、獨特的市場、特殊的人才或與眾不同的服務,重視自己的優勢所在,以幾種或某種優勢產品作為主導,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實行差異化經營,提高市場占有率,保證經營的穩定性,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保持自己的經營特色和經營優勢。
二、加強自主創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市場需求減弱。且我國經濟要健康快速發展,長期靠出口驅動的增長模式不能再繼續,必須進行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這種大環境下,聚乙烯生產企業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追求產品質量的精益求精,增強聚乙烯生產企業競爭能力。聚乙烯生產企業競爭能力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最根本、關鍵的是要具有領先技術且不斷創新的核心產品。聚乙烯生產企業應廣泛采用新技術,進行產業的升級。目前聚乙烯生產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實際起點低,所以產業升級的工作更顯緊迫和艱巨。由于經濟實力所限升級換代的工作很難一步到位,可以先制定一個全面的規劃和實施計劃,集中有限力量從關鍵部位入手,逐步完成全局工作。這種作法可以保證調整改造一部分,受益一部分。隨著生產技術裝備水平和技術開發能力的提高,產品質量保障能力和生產力水平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降低,聚乙烯生產企業獲得的是質量和數量的雙重效益。
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市場需求減弱。這種大環境下,聚乙烯生產企業要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追求產品質量的精益求精,從自身產品上尋求突破。我國經濟使長期靠出口驅動的增長模式不能繼續,必須進行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增強聚乙烯生產企業競爭能力。聚乙烯生產企業競爭能力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競爭力的各種能力中,最根本、關鍵的是要具有領先技術且不斷創新的核心產品,聚乙烯生產企業應廣泛采用新技術,進行產業的升級。聚乙烯生產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實際起點低,所以產業升級的工作更顯緊迫和艱巨。由于經濟實力所限升級換代的工作很難一步到位,可以先制定一個全面的規劃和實施計劃,集中有限力量從關鍵部位入手,逐步完成全局工作。這種作法可以保證調整改造一部分,受益一部分。隨著生產技術裝備水平和技術開發能力的提高,產品質量保障能力和生產力水平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降低,聚乙烯生產企業獲得的是質量和數量的雙重效益。
聚乙烯生產企業只有對自身核心競爭力作出準確定位,才能有效實施發展戰略,發揮專業特長的核心優勢,集中力量開拓市場。聚乙烯生產企業要把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自己核心能力作為做大做強的目標,聚乙烯生產企業要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首先,要制定一套適合自身實際的戰略,一定要通過提高質量和建立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其次,我國企業不能僅僅關注國外市場,要結合自身的情況吸收國際先進的質量管理和品牌管理經驗,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最后,還可以通過到國外投資、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等方式,分散風險。
三、采用差異化戰略
對我國聚乙烯生產企業而言,未來市場面臨的主要挑戰不是“進攻”,而是如何有效地守住已有的份額。這需要我國聚乙烯生產企業整體戰略風格的調整。聚乙烯生產企業在的發展過程中,最初的基本競爭方式是成本價格的競爭。聚乙烯生產企業的產品之間沒有差異,價格競爭的結果是增產不增收。所以,此時聚乙烯生產企業的競爭主要不是成本價格的競爭,而是質量、營銷、品牌等方面的差異競爭。我國聚乙烯生產企業一定要了解市場需求,避免經營內容簡單重復,擺脫同質化競爭問題,應由同質化競爭轉向差異化競爭。因 此,我國聚乙烯生產企業要整合現有的品牌和業務,形成多層次、差異性、個性化的營銷體系,應當提升服務質量,完善內部管理系統,完善服務系統。
四、避免直接競爭
日本的經濟學家提出了市場縫隙戰略理論。認為,在有限的商品和無限的市場經濟中,永遠存在著市場盲點。我國聚乙烯生產企業的市場經營活動圍繞著“尋找市場縫隙”而展開,并以新產品開發作為實施市場縫隙戰略的核心,精心服務于市場的某個細小部分,通過專門化經營來參與市場分工,可以實現某一縫隙商品的有效供給。我國聚乙烯生產企業用自身的優勢,改變原來的競爭規模,重新確定聚乙烯生產企業經營目標,在強手如林的大市場中找出目前的國外企業忽視的細分市場,然后再根據這個市場中顧客的需要推出產品,實現專業化的經營。
五、做大做強、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加快我國聚乙烯生產企業的發展,把國內聚乙烯生產企業做大做強,國內企業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使中國企業走向成熟發展。從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來年,伴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企業不斷成長,形成和發展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企業。這些集團企業又反過來積極促進了本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聚乙烯企業要形成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集團,應當著力做好下幾點:可以通過國內企業的并購整合等方式發展并壯大中國聚乙烯生產企業集團;還可以通過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改革,把過去計劃經濟下行政壟斷性化工企業加快市場化進程,參與國際競爭,不斷提高國內聚乙烯生產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國內聚乙烯生產企業要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做好選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的工作。國內企業要樹立科技興業的觀念,促進我國化工行業整體服務水平和競爭力的提升。
第五章 結束語
本文深入剖析了聚乙烯行業的特點以及和經濟危機的關聯度,著重從減輕聚乙烯行業生產企業負擔、扶持聚乙烯行業生產企業的發展、制定適宜的國際貿易戰略、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應對經濟危機的發展策略建議,旨在進一步優化聚乙烯行業的合理配置,推進聚乙烯行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盡管世界經濟危機對聚乙烯行業帶來很大挑戰,但2009年仍然有把握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勢頭長。“危”中有“機”,關鍵是看我們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機遇。只要我們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周密部署、扎實工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解決突出問題,完全有條件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把國際金融危機對聚乙烯行業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鳳云.金融危機深度解讀[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19-25
[2]齊建華,胡振良.金融危機緣由與對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19-22
[3](法)梯若爾著,陳志俊,聞俊譯.金融危機、流動性與國際貨幣體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1-16
[4]方先明,牟星.當代國際金融危機解讀[J].中國金融, 2009 ,(1):11-12
[5]劉艷.聚乙烯的生產應用及市場前景[J].石油化工, 2005 ,34(21):1-2
[6]陳明.我國聚乙烯供需形勢巨變在即[J].廣東建材, 2007, (6):17-19
[7]柴國梁.國內聚乙烯市場分析[J].上海化工, 2006 ,31(5) :21-22
[8]余皎.聚乙烯市場現狀及發展預測[J].當代石油石化 , 2003 ,(5):15-17
[9]王論行.聚乙烯產需現狀及市場展望[J].現代塑料加工應用 , 2003,(4):15-17
[10]謝金香.影響聚乙烯市場相關因素分析[J].齊魯石油化工,2004 ,(3) :33-35
[11]張權.亞洲聚乙烯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J].當代石油石化,2004 ,(2) :10-11
[12]陳偉.當代聚乙烯工業現狀和技術進展[J].江蘇化工, 2004 (4) :25-26
.1996,72 (4):383-407.
[15] Arkes,M. R. . Overconfidence in judgmental forecasting in J. S. Armstrong (Ed.) Principles of Forecasting:Handbook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M]] .Norwell: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495-515
致 謝
經過半年的忙碌,本次畢業論文已經接近尾聲,但由于經驗的匱乏,難免有持,想要完成這個論文是很困難的。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老師,如果沒有她悉心的指導本次論文是很難完成的,老師平日里工作繁多,還要指導我們的畢業論文,但在我做畢業論文的每個階段,從查閱資料,論文開題報告的修改,中期檢查,到后期寫論文注意的各個問題等整個過程中都給予了我悉心的指導。老師嚴謹和科學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她每項工作都做到前面,使我們有充足的時間來安排我們的論文寫作計劃。同時,老師對我們的論文都是當面指導,細心解說,從而使我們一個一個的過關。
其次要感謝和我一起作畢業論文的所有同學,你們在我實習期間向我及時傳達了老師的安排和計劃,此外平時還幫助我整理一些資料,如果沒有你們的幫助,我的畢業論文也不會這么順利的完成。
廣義上的金融脆弱性,指一種趨于高風險的金融狀態,泛指一切融資領域中的風險積聚,即通常所說的金融機構負債過多,安全性降低,承受不起市場波動的沖擊。金融脆弱性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在我國的發展以及我國金融制度改革。我國金融體系脆弱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商業銀行巨額不良資產是我國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現。銀行體系大量存在的不良資產不僅威脅著金融體系的安全,而且還將危及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大量的不良貸款意味著存款的損失和銀行流動性的降低,這會大大危及存款者的信心,一旦發生擠兌,后果將不堪設想。雖然近幾年,由于政府的干預及銀行的努力,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每年降低2~3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神奇地從2000年的34%下降到2005年的8.6%。然而,不良資產仍然有反彈的趨勢。
2、非銀行金融機構超范圍違規、違法經營,內部管理混亂,累積了大量壞賬。在1992~1994年的經濟膨脹時期,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以及各類農村基金會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都進行了大量的違規違法經營,內部管理混亂,累積了大量的壞賬。在1996年經濟實現“軟著陸”之后,金融風險已經成為現實,一些金融機構相繼出現了支付危機。1996年以來全國發生多起信用社被擠兌甚至倒閉的事件。受其牽連,個別由信用社合并而成的城市商業銀行也出現程度不同的支付困難和擠兌存款。1998年被關閉的海南發展銀行就是例證。
關鍵詞:收益非線性建模GARCH-M模型E-GARCH模型
一、引言
對金融市場波動性的研究主要是源于對資產選擇和資產定價的需要。國外對此研究已有很長一段歷史,早在20 世紀60 年代,Fama就觀察到投機性價格的變化和收益率的變化具有穩定時期和易變時期, 即價格波動呈現集群性, 方差隨時間變化。此后, 國外對投機性價格波動特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且進行了成功地模擬。隨時間變化的方差模型由Engle首先提出的自回歸條件異方差性模型(即ARCH 模型)。ARCH 模型將方差和條件方差區分開來,并讓條件方差作為過去誤差的函數而變化,從而為解決異方差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開辟了對波動率非線性建模的先河。
二、數學模型
(一)線性模型
一般地,考慮一時間序列xt,假定觀察的時間間隔是等距的。記{xt|t=1,…,T}為觀測值,T是樣本容量。一個純隨機的時間序列xt 稱為線性的,如果它能表示成其中μ是常數, 是實數,{at}是獨立同分布隨機變量序列。由定義可知市場的收益率可以表述為rt=μt+εt,εt是在時間t的序列偏差,市場波動描述體現εt。此類線性模型描述相對平穩時使用較多,如AR 模型、MA 模型等,但由于其描述市場的收益過于簡單,不能為其他計量金融工具提供準確的波動率刻畫及預測,顯然滿足不了風險投資者對金融市場風險準確估算、測量的要求。
在時間序列分析中, 是最常用的參數模型族之一。這歸結于它們在逼近許多平穩過程時的適應性。
(二)非線性模型
對應線性模型,設Ft-1是由t-1時刻已有信息產生的σ域,典型的Ft-1 由中的元素線性組合而成的。
1、E-GARCH 模型。E-GARCH 模型的一般表述為:
(6)
此時,由于條件方差由指數形式確定,不論參數取何值, 都是正的,克服了對參數的非負限制。 的不同取值反映了正負干擾對股價的波動有不同影響。 模型能夠很好的刻畫金融市場中的非對稱性。
經過這樣刻畫,可以看出資產收益波動率具備以下特征:第一,存在波動率聚類,波動率可能在一些時間段上高,而在另一些時間段上低;第二,波動率以連續方式隨時間變化,波動率跳躍是很少見的;第三,波動率不發散到無窮,波動率是在固定的范圍內變化;第四,波動率對價格大幅上升和價格的大幅下降的反應不同。
2、GARCH-M 模型
模型由Angle和Robins于1985年首先提出,1987年正式發表。考慮到條件方差可作為隨時間改變的風險度量,從而將風險與收益密切聯系在一起。該模型是 模型與實際相結合的例子。
模型是在普通回歸方程等式右邊增加一項 ,表達式為
(7)
該模型旨在解釋一項金融資產的回報率,那么增加 的原因是每個投資者都期望資產回報率是與風險度緊密聯系的,而條件方差 代表了期望風險的大小。
把 和 模型中的均值方程也設為式(7),方差方程的形式不變,則可以得到新的模型 和 。當 大于零時,說明收益和風險同方向變動。
此式蘊涵了收益率序列存在前后相關,這種前后相關性是由波動過程的前后相關性導致的。風險溢價的存在是歷史市場收益率具有前后相關性的另一不可忽視的原因,由此便將市場回報和風險(波動)聯系在一起,可以以此研究兩個市場的波動與收益的關系。
假設模型旨在解釋一項金融資產的回報率,那么增加ht的原因是每個投資者都期望資產回報率是與風險度密切聯系的,而條件方差ht 代表了期望風險的大小。所以GARCH-M 模型適合于描述那些期望回報與期望風險密切相關的金融資產,這一理論的發展,對金融資產的在險價值和套期保值比率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結論
在金融研究領域,波動率的估計一直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廣義自回歸條件異方差(GARCH)模型實現了刻畫時間序列受自身方差影響的特征, EGARCH 模型能更準確地描述金融產品價格波動的客觀實際情況如波動率聚類、波動率隨時間變化連續、波動率變化范圍有界性等,而GARCH-M 模型,完成了對刻畫金融市場中的風險與收益關系的需要。基于以上模型的不同特征,建議投資者在實踐操中有區別的使用以上三種預測方法抵御金融風險,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Engle,R. An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eedastie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ee of UK infiation[J].Econometries,1982(50):987-1008.
[2]吳沖鋒,錢宏偉,吳文鋒.期貨套期保值理論與實證研究[J ].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1998(4)
[3]J ohnson L ..The theory of hedg ing and speculation in commodity futures[J ].Review of E conomic Studies,1960(27)
一、債券發行情況
(一)央行票據和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大幅增加
2007年第1季度,債券發行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比增長37.47%,主要表現為央行票據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發行量增加。前三個月,銀行間債券市場累計發行債券21321.5億元。其中:財政部發行記賬式國債860億元;人民銀行發行央行票據18,230億元;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券1170.7億元;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620.8億元。截至3月底,債券市場托管量為10.23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債券市場托管量為9.83萬億元,占債券市場托管量的96.09%。(見圖表5)
相對于上月債券發行市場的清淡,3月,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發行量放量增加。增量主要包括:一是央票發行量快速增加;二是三家政策性銀行均發行了一定數量的政策性金融債券;三是年初以來,商業銀行首次發行普通金融債券和次級債券;四是短期融資券發行量較大。3月份共發行債券11,702.6億元,較2月份增加517.1%。其中財政部發行記賬式國債560億元;人民銀行發行央行票據9660億元;政策性銀行發行政策性金融債券670.7億元;商業銀行發行普通金融債券190億元,發行次級債券250億元;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371.9億元。
(二)期限結構以中短期為主
一季度,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的債券以中短期債券為主,同時也發行了一定數量的長期債券。其中,債券市場發行1年及以下債券(不含央行票據,后同)1280.8億元,占比41.4%;發行1年以上到10年債券1450.7億元,占比46.9%;發行10年以上債券360億元,占比11.6%。(見圖表6)
從期限結構變化趨勢看,3月份,短期和長期債券發行比重較上月明顯上升,其中:1年及以下債券占比40.7%,1年以上到10年債券占比41.6%,10年以上債券占比17.6%。
二、公開市場操作情況
2007年第一季度,人民銀行針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寬松的情況,搭配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和存款準備金等對沖工具,基本全額對沖外匯占款投放的流動性。一是加大央行票據發行力度。第一季度受春節前后現金大量投放回籠以及新股密集發行等因素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存在較大波動性,中國人民銀行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組合與期限結構,累計發行央行票據1.8萬億元,同比多發行0.5萬億元。3月末,央行票據余額為3.9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0.9萬億元。二是適時延長央行票據期限。為緩解央行票據集中到期投放流動性的壓力,于1月底重啟3年期央行票據,與1年期和3個月期央行票據相互配合,收回銀行體系多余流動性。第一季度3個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據分別發行3570億元、10020億元和4640億元。三是適量提供短期流動性。為支持春節前商業銀行支付清算需要,通過短期逆回購操作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900億元,不僅緩解了節前金融機構的資金壓力,而且為央行票據發行創造了相對平穩的市場環境。四是市場化發行央行票據與定向發行央行票據相結合。在保持市場化發行央行票據力度的同時,于3月初對部分貸款增長較快且流動性充裕的商業銀行定向發行3年期央行票據1010億元,既有效收回了流動性,也對信貸增長較快的機構起到警示作用。五是引導央行票據發行利率適度上行。配合3月中旬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3月份以來3個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據發行利率分別上升12個、18個和22個基點,同時影響市場利率適度上行,發揮市場利率調節資金供求關系的作用。(見圖表7)
三、拆借交易情況
(一)同業拆借獲較大幅度增長,交易期限以隔夜為主
2007年1~3月,同業拆借市場交易活躍,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足,交易量放量增加。前三個月同業拆借成交9641.5億元,同比增長153.1%。3月份,同業拆借成交3788.2億元,較上月增長21.2%;交易品種以1天為主,1天品種占本月全部拆借交易量的62.4%。(見圖表8)
(二)貨幣市場利率水平總體較低,市場流動性較寬裕
貨幣市場利率受貨幣政策操作、春節因素和新股發行影響有所起伏,季末在央行操作有效引導下出現上升,但第一季度利率水平總體較低,市場流動性較寬裕。3月份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1.74%,比2月份下降93個基點;7天品種加權平均利率1.99%,比2月份下降104個基點。3月末,7天品種質押回購利率和7天Shibor 均為1.97%。短期利率2007年以來繼續明顯受到新股特別是大盤股融資的影響,其中2月12日受中國平安發行新股融資389億元影響,當天7天品種質押回購利率升至新峰值4.6%,比2006年峰值(4%)上升0.6個百分點。(見圖表9)
四、債券流通市場分析
(一)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量大幅增加
銀行間市場2007年3月交易結算量大幅放量。本月22個交易日共發生結算15701筆,結算量42,619.22億元,分別較上月增加5583筆(增幅55.18%)和12,868.75億元(增幅43.26%)。本月單筆平均結算量與上月基本持平,為2.71億元,日平均結算量1937.23億元。(見圖表10)
(二)回購市場交易保持活躍,交易量同比大幅增加
第一季度,回購市場交易保持活躍,交易量同比大幅增加。1~3月份,債券質押式回購成交7.71萬億元,同比增長51.8%。回購(包括質押式和買斷式)市場上,國有商業銀行凈融出資金明顯增加,當季凈融出資金3萬億元。2007年第一季度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投放較多,同時在銀行間市場凈融出資金明顯增加,表明國有商業銀行資金較寬松。其他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凈融入金額增長較快,資金需求較大。(見圖表11)
1.質押式回購。2007年3月銀行間質押式回購交易量平穩增長,本月共結算7245筆,結算量29,784.71億元,結算筆數和結算量分別比上月增加37.32%、25.26%。從期限品種看,7天以下品種最為活躍,其中R01D結算量繼續遙遙領先,R07D 和R03D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三類品種結算量分別為13168億元、9333.67億元和4339.90億元,分別占本月質押式回購交割總量44.21%、31.34%和14.57%。
從質押券種的選擇來看,政策性銀行債和央票取代國債成為應用于質押業務的主要品種。當月使用政策性銀行債完成質押業務10,560.73億元,占質押式回購業務總量的35.46%;使用央票完成質押業務9334.34億元,占31.34%;使用國債完成的質押業務結算量8103.92億元,占27.21%。
從資金流向來看,全國性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仍是資金的主要融出方,其余機構均為資金的凈融入方。全國性商業銀行當月凈融出資金量高達21811.40億元;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信用社則是主要的資金融入方,凈融入量分別為9235.02億元、3874.5億元、2714.21億元和2242.46億元。
2.買斷式回購。買斷式回購交易2007年3月呈增長趨勢,共發生結算139筆,結算量253.11億元,結算筆數和結算量分別比上月增加51筆和91.08億元。從交易方向來看,全國性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是主要的逆回購方,證券公司和信用社則為主要的正回購方。
(三)遠期交易異常活躍
2007年3月遠期交易異常活躍,從成交情況來看,本月共成交138筆,成交量270.04億元,較2月份的50.7億元增加了4倍多。從期限品種來看,本月成交量主要集中于7天和14天品種,其成交量分別為217.45億元和36.99億元。從成交的債券品種來看,采用的交易券種主要為流動性較好的央票和政策性銀行債,其成交量分別占到總成交量的58.70%和25.48%。從參與方來看,主要參與者類型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國有銀行、證券公司和外資銀行。
(四)銀行間現券交易活躍
受市場資金需求較大影響,第一季度現券市場交易較活躍,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交易累計成交2.6萬億元,日均成交438億元,增長14%。交易所國債現券成交317億元。作為債券市場利率風險管理的有效工具,利率互換交易自2007年以來增長迅速,有效地發揮了維護金融穩定、促進金融市場發展的積極作用。第一季度,利率互換交易本金額達391億元,超過了2006年全年的成交本金額。債券遠期交易比較活躍,第一季度共成交347億元,主要集中在短期產品。
2007年第一季度,銀行間現券市場上,國有商業銀行是主要的凈買入方,凈買入2485億元,同比增長65.3%。其他商業銀行和證券基金公司資金需求增加較多,分別凈賣出現券3299億和898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3%和6.3倍。證券基金公司資金需求明顯增加,主要是受當季股票市場交易活躍的影響。
從參與交易的券種看,2007年3月央票交易量巨幅猛增,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和短融的現券交易量也有所增加,企業債的現券交易量明顯縮小。央票以月結算量8097.62億元的龐大規模排在現券交易榜首位,占總現券結算量的65.26%;其次為國債,其月結算量1405.05億元,占總結算量比重為11.32%;政策性金融債和短融的月結算量(及占總結算量的比例)分別為1363.43億元(10.99%)、910.36億元(7.34%)。
從流動性看,2007年3月份銀行間現券市場交投踴躍,整體換手率為12.12%,比上月高6個百分點。短期融資券仍然是流動性最好的品種,月度換手率為34.24%;其次為央票和國際機構債,月度換手率分別為19.67%和14%;政策性銀行債和國債流動性水平仍然不高,但政策性銀行債流動性要優于國債,二者換手率分別為5.85%和4.89%。(見圖表12)
(五)柜臺市場交易受到股市走牛影響繼續下滑,以賣出為主
2007年3月,商業銀行柜臺國債市場投資者數量達到了2337,919個,比上月增加了100,477個。柜臺交易結算量也受到股市走牛的影響繼續下滑,且仍以賣出為主。本月共結算4496筆,結算量2.40億元,具體買入0.23億元,賣出2.17億元,凈賣出額為1.94億元。從個券來看,柜臺品種得到豐富,新增的兩只國債分別為1年和10年期品種,目前共計已有20只債券在柜臺發售。從本年累計結算量來看,工行是承辦業務量最大的機構,其次為建行和農行。從券種來看,061701(儲蓄國債)是買賣最為活躍的券種。
(六)交易所市場行情上漲,交易量萎縮
2007年3月,交易所國債指數高位盤整,月初開盤指數114.26點,月末收于114.51點,月末較月初微漲0.25點。交易所國債市場交易量總計達1217.84億元,較上月縮減45.51億元。上海證券交易所國債現券成交量81.78億元,較上月減少27.93億元,減幅25.88%;國債回購成交量1136.06億元,較上月增加367.11億元,增幅47.74%。深圳證券交易所現券成交量32.71億元。(圖表13)
五、債券市場價格走勢分析
(一)銀行間市場債券價格穩步回落,各期限債券收益率均有所上升
年初以來,銀行間市場債券價格穩步回落,各期限債券收益率均有所上升。2007年前3個月,債券市場總體保持平穩。銀行間市場債券指數略有下降,交易所市場債券指數略有上升。銀行間市場債券指數由年初的116.79點降至3月末的116.51點,微跌0.28點,跌幅0.24%;交易所市場國債指數由年初的111.39點升至3月末的111.73點,上升0.34點,升幅0.31%。(見圖表14)
(二)收益率曲線呈現陡峭化趨勢
3月份,銀行間債券市場國債收益率曲線總體上行,而長期債券收益率上升相對明顯,收益率曲線呈現陡峭化趨勢。與以往光滑曲線不同,3月在一些關鍵期限點上,收益率曲線分化出了幾個明顯的拐點,如3年期和10年期品種。研究表明,這與一級市場的發行品種有關。當期3年期品種供給量偏多,相應地收益率必然有所上行;同時,本月發行的一期10年期品種國債也激活了一些期限相近品種在二級市場的活躍度,但由于市場對緊縮貨幣政策的預期,該品種在市場上的收益率得以重估,且被市場空頭氣氛一致抬高。從各期限品種的走勢來看,流動性最好的5~7年期品種收益率上移幅度最小,10年期以上品種上移幅度最大。1年期以下品種平均上移11BP;10年期品種上移27BP;10年期以上品種平均上移17BP。(見圖表15)
六、債券余額分析
截至2007年3月末,在中央結算公司托管的債券總量已突破10萬億大關,達10.23萬億元,較上月托管量增長了8.83%,托管只數也達到了794只,比上月增加45只。其中,銀行間市場可流通量本月繼續增長,月末達9.27萬億元,占債券總托管量比重90.62%;交易所可流通量和商業銀行柜臺市場可流通量均有不同程度縮減,托管量和托管占比分別為0.35萬億元(3.42%)和0.05萬億元(0.49%);不可在上述市場流通量0.57萬億元,占5.57%。
從托管的主要品種來看,3月,央票托管量出現猛增,月末托管量達4.12萬億元,占40.24%,國債托管量也有所增加,月末為2.91萬億元,占市場托管總量的28.48%;政策性銀行債有所減少,托管量2.33萬億元,占22.76%;商業銀行債券0.28萬億元,占2.69%;企業債0.29萬億元,占2.80%;短期融資券0.27萬億元,占2.60%。
從托管期限來看,除3~5年期和7~10年期品種有所減少外,其余品種都有所增加。1年期以下品種月末托管量4.20萬億元,占市場托管總量的41%;1~10年期品種月末托管量4.83萬億元,占47%;10年期以上品種1.20萬億元,占12%。(見圖表16)
從投資人持有結構來看,2007年3月除農村商業銀行和個人投資者以外,其余各類機構投資人均表現為持有量的凈增加。全國性商業銀行、保險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城市商業銀行作為當前債券市場的主要投資人,其持有量分別為6.49、0.73、0.67和0.63萬億元,分別占市場總份額的63.47%、7.15%、6.53%和6.15%。
七、股票交易情況
(一)股市總體成持續上揚走勢,股指創歷史新高
年初以來,股票市場交易持續活躍,股指總體呈現震蕩上揚走勢。上證指數年初為2715.72點,3月末收于3183.98點,上漲468.26點,漲幅為17.2%。3月份,上證指數大幅上揚。2月27日股指大幅下跌后,3月份上證指數穩步回調,3月19日再次收于3000點以上,此后上證指數不斷上行,月底收于3183.98點。3月,上證指數上升386.79點,升幅為13.8%,股市交易量隨股指上升放量增加。(見圖表17、18、19)
(二)股票市場規模
2007年以來,股票市場保持快速發展態勢。由于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股權分置改革積極效應繼續顯現,投資者投資股票基金市場意愿明顯增強,第一季度投資者開戶數新增871萬戶,是2006年全年新增數的1.7倍,市場成交額創歷史新高。
2007年3月底,我國境內上市公司(包括A、B股)數量為1461家,較上月增加8家;總股本為15,456.57億股,同比上升102.06%;市價總值為128,033.36億元,較上月增加15,163.36億元。其中,流通市值為38,972.49億元,較上月增加4936.49億元。3月份投資者開戶數8724.76萬戶,較上月增加401.76萬戶。(見圖表20)
(三)股票發行情況
2007年第一季度,企業在境內外股票市場上通過發行、增發和配股累計籌資865億元,是上年同期12倍。其中,A股籌資846億元,H股籌資2.2億美元。(見圖表21)
(四)股市交易情況
2007年第一季度,滬、深股市累計成交7.5萬億元,同比多成交6.4萬億元,成交額已接近2006年全年交易量;日均成交1316億元,同比增長5.6倍。2007年第一季度上海證交所股票交易累計成交金額為49932.51億元,同比增加612.09%。日均成交金額876.01億元,同比增加599.58%;一季度累計股票成交數量為6227.11億股,同比上升338.11%;日均成交109.25億股,同比增加330.46%。
2007年一季度深圳證交所股票交易累計成交金額為25,099.89億元,同比增加500.15%。日均成交金額440.35億元,同比增加489.65%;一季度累計股票成交數量為3115.73億股,同比上升242.74%;日均成交54.66億股,同比增加236.78%。(見圖表22)
八、外匯市場
2007年第一季度,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成交量迅速增長,詢價市場的主導地位進一步突出,占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成交量的比例超過99%。銀行間遠期市場共成交53.2億美元,同比增長55.8%;人民幣掉期市場共成交557.2億美元,超過2006年后9個月的成交量總和(2006年4月份開辦)。掉期成交主要集中在3個月期限內的即期/遠期掉期交易,占全部人民幣外匯掉期成交額的81.3%。外匯市場會員進一步擴大。截至3月末,銀行間外匯市場即期、遠期和掉期市場會員銀行分別為265家、80家和71家。
第一季度,銀行間外匯市場八種“貨幣對”累計成交折合246億美元,成交品種主要為美元/港幣、美元/日元和歐元/美元,成交量合計占全部成交量的74.1%,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主要是美元/港幣成交量同比下降較多。(見圖表23)
九、期貨市場
2007年3月,國內期貨市場整體運行平穩,成交活躍。3月全國期貨市場共成交期貨合約35,093,176手,同比下降4.47%,環比增長44.94%;成交金額為21,343.76億元,同比增長25.5%,環比增長60.29%。1~3月份,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100,058,308手,同比下降0.16%;累計成交額為54,632.27億元,同比增長30.54%。
(一)分交易所情況
2007年3月,上海期貨交易所當月成交量12,652,904手,同比增長31.86%,環比增長63.18%,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6.06%;成交額15,493.93億元,同比增長62.58%,環比增長70.08%,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2.59%。上海期交所1~3月份累計成交量32,932,026手,同比增長43.58%;累計成交額38,257.19億元,同比增長73.99%。
3月,大連商品交易所當月成交量13,353,068手,同比下降38.86%,環比增長12.94%,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8.05%;成交額3252.08億元,同比下降42.69%,環比增長11.56%,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5.24%;大商所1~3月份累計成交量46,475,808手,同比下降29.88%;累計成交額10,600.23億元,同比下降28.51%。
3月,鄭州商品交易所當月成交量9,087,204手,同比增長71.38%,環比增長96.03%,占全國市場份額的25.89%;成交額為2597.74億元,同比增長9.51%,環比增長101.24%,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2.17%。鄭商所1~3月份累計成交量20,650,474手,同比增長;累計成交額5774.85億元,同比增長14.66%。(見圖表24)
(二)分品種情況
2007年3月,上海期交所期銅合約的交易量為1929940手,同比增長79.22%,環比增長133.6%;交易金額為5768.26億元,同比增長126.62%,環比增長161.13%。期鋁合約的交易量為748,922手,同比下降62.12%,環比下降3.91%;交易金額為731.54億元,同比下降62.8%,環比下降4.46%。鋅合約的交易量為71,160手;交易金額為104.5億元。天然橡膠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7,747,324手,同比增長94.32%,環比增長41.55%;交易金額為8216.39億元,同比增長98.74%,環比增長38.36%。上海期交所燃料油期貨合約交易量為2,155,558手,同比下降15.63%,環比增長219.31%;交易金額為673.24億元,同比下降23.84%,環比增長242.86%。(見圖表25)
2007年3月,大商所黃豆一號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2,670,254手,同比增長87.51%,環比下降4.01%;交易金額為854.78 億元,同比增長122.67%,環比下降2.82%。黃豆二號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912手,同比下降99.93%,環比下降37.02%;交易金額為0.31億元,同比下降99.91%,環比下降34.95%。玉米期貨合約的成交量為6,379,588手,同比下降36.81%,環比增加16.03%;交易金額為1072.15元,同比下降25.94%,環比增加14.819%。豆粕期貨合約的成交量為3852800手,同比下降36.33%,環比增加23.08%;交易金額為1029.11億元,同比下降26.3%,環比增加23.73%。豆油期貨合約的成交量為44,9514 手,同比下降84.67%;環比增長9.23%;交易金額為295.73億元,同比下降80.66%,環比增長9.79%。(見圖表26)
2007年3月,鄭商所一號棉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179,984手,同比下降69.51%,環比增長203.97%;交易金額為124.64億元,同比下降71.4%,環比增長201.92%。白糖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3543,834手,同比增長6.94%,環比增長118.49%;交易金額為1398.82億元,同比下降17.66%,環比增長129.7%。PTA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251,432手,環比下降39.37%;交易金額為105.86 億元,環比下降38.7%。強筋小麥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5109,766手,同比增長290.93%,環比增長101.37%;交易金額為968.07億元,同比增長312.96%,環比增長107.06%。普通小麥期貨合約的交易量為2188手,同比下降89.32%,環比下降2.93%;交易金額為0.35億元,同比下降88.59%,環比下降4.89%。(見圖表27)
貨幣市場成交放大,市場利率呈現上揚。同業拆借市場成交量繼續增長,市場利率呈現高位。銀行間同業拆借累計成交14.54萬億元,同比增長30.47%。年初同業拆借日加權利率為2.97%,期間最高為8.06%,最低為1.77%,6月末為5.29%,較年初上升78%,較上年同期上升115%。從品種看,1天期品種成交量占全部拆借成交量的86.72%。
銀行間債券回購共成交46.48萬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質押式回購共成交45.31萬億元,同比增長23.28%;買斷式回購累計成交1.17萬億元,同比減少27.83%。年初質押式回購日加權平均利率為3.22%.期間最高為8.05%,最低為1.78%,6月末收于5.33%,較年初上升66%,較上年同期上升121%。回購交易品種仍以1天期為主,占整個回購交易的77.3%
從資金流向看,主要的資金融出方為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成交凈額占凈融出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4.89%、34.59%和27.09%,與上年同期相比,股份制銀行占比大幅上升,國有商業銀行占比下降;主要的資金融入方是城商行(含城市信用社)、農聯社(含農村商業和合作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其成交凈額占凈融入總額的比重分別為41.87%、28.3%和21.7%,資金融入占比結構基本不變。
債券市場發行總量減少,債券指數有所下跌。2011年上半年,銀行間債券累計發行39193.66億元(含央行票據),同比減少23.26%。其中政府債券7474.33億元,同比增長1.06%;央行票據9210億元,同比減少6925%:政策性銀行債11273.5億元,同比增加109.18%;非政策性銀行債1639億元,同比增加177.56%;企業債券139748億元,同比減少0.57%;短期融資券37894億元,同比增加7.16%;中期票據3164.4億元,同比增加9A9%;集合票據14億元,同比增加153.93%,超級短期融資券1210億元。3-7年期和10年期以上的債券發行量同比增加,其余期限有所減少。
銀行間現券市場成交穩步增長,債券指數整體略為下降。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累計成交30.73萬億元,同比增長25.58%;交易所現券(含政府債、企業債、公司債及可轉債)累計成交3044.93億元,同比增長20.13%。銀行間債券總指數(以凈價計)年初為114.61。最高114.9,最低113.39,6月末收于113.67,較年初下降0.82%;交易所國債指數年初為126.32,最高為128.56,最低為126.31,期末收于128.55,較年初上升1.77%,較上年同期上升2.3%。
股票市場成交持穩,市場指數小幅下挫。2011年上半年。滬深兩市股票、基金和權證合計成交25.3萬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兩市A、B股合計成交24.7萬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創業板累計成交7053.24億元,同比增長14.42%。基金成交3358.27億元。同比減少14.23,權證成交2554.1億元,同比減少72.19%。兩市場指數震蕩下跌,上證綜指較年初下跌2.24%.深圳成指較年初下跌5.29%。
上半年,滬深兩市發行新股共167只,籌資金額為1726.21億元,同比分別減少4.57%和19.81%;其中創業板共發行新股83只,籌資金額572.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3.7%和25.6%。
人民幣對美元、日元和港元中間價上漲,對歐元、英鎊和盧布中間價下跌。2011年上半年,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期末收于6.4716,較年初下降2.26%,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累計升值2.32%。歐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期末收于9.3612,較年初上升6.01%。100日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期末收于8.0243,較年初下降0.91%。港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期末收于0.8316,較年初下降2.41%。英鎊兌人民幣中間價期末收于10.3986,較年初上升1.42%。人民幣兌林吉特中間價期末收于0.4678.較年初上升0.97%。人民幣兌盧布中間價期末收于4.3288,較年初下降6.17%。
貴金屬成交量漲跌互現,黃金價格繼續上揚。2011年上半年,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各品種累計成交2906.29噸,同比減少8.36%,成交金額8891.06億元,同比增長10.23%;鉑金累計成交31.9噸,同比增長14.26%,成交金額123.76億元,同比增長22.29%;白銀各品種累計成交13.15萬噸,成交金額達1.0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28倍和13.4倍。黃金品種Au99.95年初以301.9元/克開盤,最高323.5元,克,最低281.2元/克,期末收于313.06元/克,較年初上漲3.7%,較上年同期上漲15.38%。
期貨市場成交同比下降,商品期貨價格總體下跌。期貨市場累計成交9.8億手(以雙邊計,下同),成交金額133.96萬億元,其中商品期貨市場累計成交9.4億手,同比減少30%,成交金額92.41萬億元,同比增長9.79%:股指期貨累計成交4400萬手,成交金額41.56萬億元。日均成交18.06萬手,日均成交金額1706.61億元,同比分別減少26.94%和19.27%。從價格來看,大部分商品期貨價格走低。
二、201 1年上半年我國金融市場運行特點
2011年上半年,我國金融市場較好的反映了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意圖,呈現出貨幣市場利率震蕩大幅走高、債券市場信用類債券發行規模與托管余額均大幅增加、股票市場募集資金總額繼續保持增長,制度創新持續展開、期貨市場結束快速增長勢頭,制度創新助推期貨行業轉型等特點。
貨幣市場利率震蕩走高,波動性增大。一是貨幣市場利率震蕩走高。2011年上半年,人民銀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六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兩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與此相伴,貨幣市場利率持續上行,拆借日加權利率6月份上升到4.56%,比去年12月的2.92%上升了164個基點。
二是利率波動性大幅增大。今年上半年,隨著商業銀行超額備付金比例不斷縮小,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容易受到春節、財政存款等因素的疊加影響,對貨幣市場利率波動性的影響加大,貨幣市場利率的波動幅度也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大。
債券市場信用類債券發行規模與托管余額均大幅增加。信用類債券發行量大幅增長。2011年上半年,包括商業銀行債券和各類非金融企業債券在內的信用債發行規模也繼續保持擴大趨勢,發行量達到11235.8億元,同比增長33%,主要原因在于幾個方面:一是商業銀行為了應對監管新規補充資本的需要,次級債券的發行量大幅增加。二是由于今年以來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整體較為緊張,商業銀行增加普通金融債的發行
量。以增加其可用資金量。三是由于資質好發債主體發行債券的利率較同期同期限貸款利率低約1%,非金融企業的信用類債券發行量也大量增加。
政府信用類債券余額下降,信用類債券余額上升。今年上半年,政府信用債券占市場余額比重從76.8%下降到74.1%。主要原因是央行票據發行量大幅減少,而到期兌付量規模較大,從而6月末央票托管余額下降了32%,國債占比基本保持穩定,政策性金融債占比有所上升。公司信用類債券余額占比相應提高。
股票市場募集資金總額繼續保持增長,制度創新持續展開。一是募集資金總額繼續增長,增發融資占比大幅提高。上半年實際募集資金總額4353.24億元,超過2010年上半年的4117.65億元和2009年下半年的3238.19億元。其中,IPO首發融資額1726.21億元,占比39.65%,同比大幅下降26.83個百分比。分市場看,主板市場總籌資2988.38億元,同比增長59%,中小板總籌資791.76億元,同比減少35%,創業板總籌資573.1億元,同比增長26%。
二是制度創新繼續展開。6月21日,中國證監會《保薦業務內控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指引》主要以保薦業務的流程為主線,以關鍵性控制點或節點為核心,以縱向管理和橫向監督為手段,對保薦機構保薦業務的制度安排、組織體系和控制措施提出了系統的要求。
期貨市場結束快速增長勢頭,制度創新助推期貨行業轉型。2011年上半年,我國三大商品期貨市場日均成交額為7765億元,相比于去年下半年的1.05萬億元,下滑了26.1%,與去年上半年同期的8198億元相比,下降了5.28%。股指期貨市場的成交額也呈現同步下滑,與2010年上市初期的成交相比落差較大。期貨市場結束了連續四年的快速增長,主要是由于一系列新制度的推出,使中國期市的發展速度有所放緩。
一是在業務上取消手續費優惠制度、限制開倉手數制度、提高保證金比例、推出“大合約”制度,極大抑制了短線炒作,使得期貨市場日均成交量出現較大下降。二是修改了期貨公司分類監管制度。中國證監會于4月15日公布了《期貨公司分類監管規定》,同時廢止了2009年8月的《期貨公司分類監管規定(試行)》,《規定》的思想是引導期貨公司持續強化合規經營,進一步深化中介職能定位,促進期貨公司做優做強,全面提升期貨行業服務國民經濟能力。三是《期貨公司投資咨詢業務試行辦法》。證監會于4月初了《期貨公司期貨投資咨詢業務試行辦法》,并自5月1日起實施。《試行辦法》規定,期貨公司期貨投資咨詢業務是指基于客戶委托。期貨公司及其從業人員開展的風險管理顧問、期貨研究分析、期貨交易咨詢等營利性業務。
從長遠看,一系列制度創新將助推期貨公司不斷開發產業客戶和套保客戶。同時,有利于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全面提升期貨行業服務國民經濟能力。
三、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金融運行正向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但經濟金融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復雜。世界經濟繼續緩慢復蘇,但面臨的風險因素仍然較多。我國經濟繼續平穩較快發展,但通脹壓力仍然較大。我們要密切跟蹤分析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新變化和新特點。繼續貫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金融市場平穩運行。
(一)關注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2011年上半年,世界經濟緩慢復蘇。但面臨的風險因素仍然較多。發達經濟體主要面臨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問題,而新興經濟體的主要風險是通脹形勢嚴峻。美日英中央銀行繼續執行寬松的貨幣政策,歐央行步入加息通道,主要新興體中央銀行多次加息以應對通脹。
1、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多。
一是美國經濟復蘇時有反復。2011年1季度美國GDP實際增長率為1.8%,二季度預計在2%左右,均低于去年四季度3.1%的增速。同時.美國失業率高企不下,債務總額逼近14.3萬億的法定上限,令其經濟復蘇預期受到打壓。市場普遍調低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期望,對QE3可能性的討論也再次浮出水面。二是歐債危機繼續深化。盡管希臘債務問題各方已達成初步救助協議,但實際操作前景依然難度較大。當前,意大利債務總額占GDP的比重僅次于希臘,且資產價格大跌、國債收益率大漲,市場開始擔憂意大利債務問題。意大利是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如若該國出現債務違約,則將引發更大規模的系統性風險。三是日本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受地震和海嘯重創,日本一季度實際GDP經季調年化環比增速下滑3.7%.超出市場預期的下滑1.9%。為連續第二季度萎縮,也是日本過去十年來除2008年金融危機外最嚴重的下滑。四是新興市場經濟體通脹形勢嚴峻。今年以來,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國通貨膨脹壓力不斷上升,為遏制通脹,巴西、印度上半年連續四次加息,俄羅斯兩次加息,由于緊縮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增速有所回落。市場對新興國家緊縮貨幣政策可能拖累全球經濟復蘇有一定擔憂。
2、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各國經濟帶來了影響。
為刺激經濟,美國先后實施了兩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這些政策一方面推低了美元指數,推動了全球流動性過剩,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使各國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壓力。目前,美國QE2政策已經到期,但如果美國經濟持續增長乏力,不排除美聯儲采取新的貨幣刺激政策的可能,無論是哪種刺激方式。美元流動性的擴張都將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推動作用,我國能源價格走勢與國際價格的相關性較強,與外盤聯系較為緊密國內商品如銅等價格會繼續上漲,通貨膨脹壓力也會繼續加大。另一方面,美國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美元匯率走低,各國匯率波動較大。今年上半年,美元相對于歐元貶值8.42%,相對于英鎊貶值2.87%,相對于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則貶值更多。匯率的過度波動,除加大國際金融市場的投機外。也對各國經濟的平穩發展帶來影響。
3、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傳導到了金融市場。
從黃金市場看,對風險因素和通貨膨脹的擔憂,使得黃金價格震蕩走高。6月30日,國際金價收于1505.5美元/盎司,較年初開盤價上漲7.11%。而由于市場對黃金向好走勢看法趨同,導致了黃金價格的波動率下降。2011年上半年,倫敦現貨金下午定盤價的波動率為15.3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99個百分點。如此一來。今年上半年黃金市場避險需求導致實物黃金成交量增大,而波動率下降又導致投機性黃金交易量減少。截至2011年6月30日,全球第一、二、三大黃金ETF持倉量分別比去年年末下降5.6%、4.38%和6.41%。而一季度,全球金條、金幣投資需求366.4噸,同比增長52%。金飾需求556.9噸,同比增長7%。上
海黃金交易所黃金交易也呈現同樣特點,在交易總量中占比較大的延期交收產品Au(T+D)成交量同比下降18.67%.黃金Au99.99、Aul00品成交量同比分別增長47.18%和6.88%。
(二)關注國內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復蘇態勢進一步鞏固,物價較快上漲成為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從7月13日公布的數據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長9.5%,上半年GDP同比增長9.6%,高于市場預期;同時6月份的工業增加值也較上月增長了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國內的通貨膨脹繼續高企,CPI創下了3年內新高,從結構來看,食品是本輪CPI高漲的最大原因,而豬肉則是重中之重。
針對通貨膨脹形勢,央行先后在2、4、7月份三次上調存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同時在1-6月,每個月上調一次存款準備金率。穿插其間的,還有頻繁的公開市場操作和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上半年抑制通脹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變量,M2增速和社會融資總量均回落至常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78.08萬億元,同比增長15.9%,比上年末低3.8個百分點。201 1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為7.7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847億元。同時,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4.17萬億元,同比少增4497億元,貨幣信貸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逐步收緊的流動性也給金融市場運行帶來了一定影響。一是銀行間市場利率大幅上升給金融市場部分產品的定價和發行帶來一定難度。隔夜拆借利率年初報于2.85%,6月末收于5.01%,大幅上升216個基點: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年初報于4.19%,6月末收于6.55%.大幅上升235個基點。如果以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7天回購利率月度均值以及三個月SHIBOR利率這三者作為平均資金成本,目前平均資金成本超過了2008年的峰值。高利率水平下,SCP、PPN等創新金融產品的市場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在發行注冊、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等方面都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 投資策略
一、投資者一般心理特征
一般來說投資者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代表性直覺、錨定、過度自信、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損失厭惡和后悔厭惡、可獲得性、模糊厭惡等,下面對其進行分析。
(一)代表性直覺
所謂代表性直覺就是投資直覺性的認為好的公司就代表了它的股票也是好的。產生這種心理特征的原因是人們對于事物進行評估的時候,只對重視的因素進行考慮而忽視了可能很重要的因素忽略。這種心理特征所帶來的后果就是,即使數據很明顯的屬于隨機狀態的時候,人們也要盡量地發掘出其中的規律。
(二)精神賬戶
所說的精神賬戶是指投資者在腦海中將資金以用途非標準分為不同類型的現象。也就是說在投資者腦海中是把一些資金歸為現金資產而另一部分資金就屬于證券資產,人們對不同的精神賬戶中的資金的風險偏好是不同的。
(三)錨定
錨定是指投資者在進行判斷決策的過程中過分的以自己的經驗,錨定自己的想法,而不管其他不利于判斷的證據,即便這些證據很有可能對于股價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可獲得性
在人們要評價一類事物的發生頻率或者是某一特殊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會很快地回憶起他們能夠想起的例子,并以此作為判斷的依據,這就是可獲得性。可獲得性的行為偏差很可能會導致投資者在被一定的信息所局限從而做出倉促錯誤的判斷。
(五)模糊厭惡
模糊厭惡是指在伴有風險的不確定性中進行選擇的話,往往會選擇已知結果概率的不確定性。追求確定性的因素會使投資者產生寧可選擇價值較低的但是概率上比較確定的投資選項的結果。
二、基于行為金融學下的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的興起引發了人們對于行為投資策略的熱情。一般來說在投資的慣性策略的作用下,投資者往往是購買在過去幾個月中表現較高的股票,賣出那些在過去幾個月中表現較差的股票。但是在我國由于投資者的信息掌握不夠完整,投資者常常存在反應過度的心理特征,而機構投資者就利用個體投資者的這種心理特征來進行反向操作。對于短期投資者還可以根據日歷效應,在周一開盤時賣出股票,在周三再買入。在年末買入股票,次年的一月底再賣出,這樣投資者就可以在成本很小的情況下獲得超額收益。規模效應給投資者的啟示就是買入小公司股票,賣出大公司股票。在盈余公告效應下投資者可以買入有利好公告的股票,可獲得長期收益。
三、行為金融學視角下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的建議措施
和以往傳統的金融理論比較而言,行為金融理論中的有限理性的假設與當前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實際更相符合,借助于對證券市場的主體的微觀行為洞悉市場的運行體制的分析,為發展規范化的市場提高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一)推動帶有中國特色的證券監管的微觀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監管證券市場的活動實際上是從監管金融的行為中發展出來的,監管證券市場的活動充滿了藝術性與挑戰性。準確把握我國市場的特殊性質,在研究政權監管理論時吸收行為金融學的精髓,將研究的視角確定為行為金融學,使用實驗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與思路來創新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理論,深入分析導致我國證券市場監管效率較低的根本原因,以期建立起以行為金融學為基礎的、符合我國市場實際情況的證券監管的微觀理論體系,以有效地監管證券市場,實現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建立科學的退市制度
應保障上市公司享有直接退市的權利,只有這樣才能將證券企業的精力放在產業創新方面。除此之外,風險投資退出證券之后,獲取的資金需要投入到新的創業企業的培訓中去。如此一來,借助于風險投資的支撐對新的創新型的投資公司進行配置,并建立起良性的循環體系。
(三)推動信息披露責任追究制度的不斷完善
在《證券上市規則》與《證券上市管理暫行辦法》中詳細規定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盡管我們已建立起相對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然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披露過程的監管,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證券市場的公開化與透明化程度。
(四)在監管過程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我國的證券市場得以運行的基礎就在于投資者,因此只有重視與發揮群眾的力量。才能實現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應培養投資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引導他們建立起理性的投資觀念,進行理性預期。
(五)重視個人投資素質的培養
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投資者,就必須具備股票投資取勝所需要的素質,即對普通的商業恐慌不屑一顧、敢于正視錯誤、靈活、百折不撓、謙讓、獨立的判斷力、開闊的胸襟、耐得住痛苦、自立及忍耐等。
參考文獻
[l]李心丹.行為金融學——理論及在中國的證據[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2]蘇同華.行為金融學教程[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Abstract: Taking the actual dada of the trading day closing price of Shanghai securities composite index from Jan.2, 2004 to Dec. 28, 2014 as the sample, two ways of volatility definition are used to build the GARCH model of Shanghai securities composite index respectively. The prediction comparison of the two kinds of volatility are analyze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imitative effect of using standard deviation defined volatility to build GARCH(1,1) model for future volatility forecasting is better.
關鍵詞: 上證指數;波動性;GARCH模型
Key words: Shanghai securities composite index;volatility;GARCH model
中圖分類號:F224;F8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1-0046-02
0 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股市迅猛發展的同時各種政策變化和信息沖擊加劇了我國金融市場的波動性。波動率作為金融市場經濟研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它表示標的資產收益率的條件方差。在金融市場中,無論是金融產品的投資組合、風險管理還是資產定價,波動率都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如何分析金融市場波動率的特性及走向,對投資者度量和規避市場風險均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實際意義。
基于各類模型的比較研究,本文以GARCH(1,1)模型作為描述刻畫上證指數波動率聚集性和異方差性的基礎模型,從兩種不同的波動率定義方式展開討論,并引入成交量這一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加入到波動率方程中進行參數估計和檢驗。該模型從一個新的角度描述了不同波動率定義方式對刻畫金融時間序列特征的不同結果,為股票的波動性分析提供理論支持等方面將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1 模型
為避免由非平穩時間序列回歸引起的謬誤回歸,我們根據序列的趨勢圖判定序列含有截距項和趨勢項,從而對序列進行ADF平穩性檢驗,檢驗原理如下:
在以上基礎上,我們依據常用來判斷滯后階數的赤池和施瓦茨信息準則,計算比較不同GARCH模型的AIC和SC值以及殘差檢驗的相伴概率,最后確定滯后階數(p,q)=(1,1)時擬合效果最好。所以本文研究將采用GARCH(1,1)模型進行波動率預測,方程表示如下:
此外,為進一步考量成交量這一因素對股票未來波動情況的影響,我們利用自相關函數和偏相關函數分析確定將滯后一期的成交量作為外生變量加入到方差方程中:
2 實證分析
2.1 數據選取與分析
選取上海綜合價格指數(以下簡稱上證指數)2004年1月2日至2014年12月31日作為樣本區間,2015年1月2日至2015年5月1日的交易日收盤價格作為預測區間(數據來源于雅虎財經)。采用兩種不同的波動率定義方式計算得到波動率vt與st,表1列示了vt與st序列的描述性統計特征。
由表1可知,vt和st的偏度均遠大于0,vt峰度遠大于正態分布的3,st峰度接近于3,JB統計量的伴隨概率均顯著為0,表明上證指數呈現出顯著非正態的 “尖峰厚尾”特征。為驗證序列是否平穩,采用含有截距項和時間趨勢項的ADF檢驗法對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表明vt和st波動序列分別在相應的滯后期中其ADF檢驗值均小于顯著水平1%下的臨界值,滿足我們對樣本序列的平穩的預期,檢驗結果見表2。
2.2 波動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回歸估計得到,vt序列中回歸系數最高的是?茁5為0.198,st序列中的?茁1為0.842,證明了vt序列滯后5期的波動對當期波動影響較大。
通過觀察序列的殘差序列圖,我們可知波動具有較大的集聚性,一個大的波動后面往往跟著一個大的波動,一個小的波動后面往往跟著一個小的波動。為了進一步確定序列有無條件異方差性,對得到的殘差進行平穩性檢驗和ARCH-LM檢驗,結果表明殘差序列平穩且存在顯著的ARCH效應,也就是說序列存在顯著的異方差性,需重新進行模型調整優化消除其異方差性。建立GARCH(1,1)模型得到如表3、表4所示估計結果。
經過檢驗方差方程的殘差序列已消除其異方差性且序列不存在自相關性。方差方程參數結果顯示,方程系數在5%的顯著水平下都呈現出顯著性,可見,建立GARCH(1,1)模型能夠較好的進行擬合上證指數波動率的波動性特征。同時從估計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模型的GARCH效應得到減弱,成交量與上證指數波動率的波動性呈現負相關,這說明成交量對上證指數波動率的波動性預測具有一定影響,并不能充分反應股價的波動性,這也說明還有其他影響因素的存在。
2.3 波動率預測效果評價
為評價兩種波動率定義方式的波動預測效果,我們在利用樣本區間估計得到模型參數的前提下,再利用GARCH(1,1)模型分別估計出上證指數在2015年1月2日至2015年5月1日的預測波動率,并與原始數據作比較,如圖2、圖3。
對比兩種波動率定義方式下的實際值與預測值圖形上看,我們發現采用第二種以標準差定義波動率的預測效果要優于第一種波動率定義。從相關系數上看,兩者與其各自預測序列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145、0.752,可見后者較前者與其預測序列相關性較大,擬合更加精確,這可能是由于以標準差定義的波動率其數據經過平均化處理導致其所承載的信息量更豐富引起的。
3 結論
本文以上證指數的實證數據作為研究基礎,運用GARCH(1,1)模型對兩種不同的波動率定義方式進行預測對比分析,實證研究表明以標準差定義的波動率在進行未來預測時更為精確、預測效果更加明顯。對于成交量這一影響因素,其與未來波動性的影響呈現負相關關系。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波動率的定義采取何種方式,實際數據的波動幅度都要比利用GARCH(1,1)模型進行預測得到的波動幅度要大。
參考文獻:
[1]Engle R.F.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a Simple Class of Multivariate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Models[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2002,20.
關鍵詞:系統建筑 空調設計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TS958.1+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目前公共建筑常用中央空調系統有如下特點:
1.1同時對空氣進行降溫、除濕,造成能源品位的較大浪費
由于采用冷凝除濕方法排除室內余濕,冷源的溫度需要低于室內空氣的露點溫度,考慮傳熱溫差與冷媒輸送溫差,空調系統的冷凍水溫度約為7℃。在空調系統中,占總負荷一半以上的顯熱負荷本可以采用高溫冷源帶走,卻與除濕一起共用7℃的低溫冷源進行處理,造成能量利用品位的浪費。
1.2空氣處理的顯熱潛熱比難以與室內熱濕比的變化相匹配
使用常規空調系統,通過表面冷卻器對空氣進行冷卻和除濕,其吸收的顯熱與潛熱比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變化。當不能同時滿足溫度和濕度的要求時,一般是犧牲對濕度的控制,通過僅滿足溫度的要求來妥協,造成室內相對濕度過高,引起室內人員產生“悶”的不舒適感。若通過降低室溫設定值來改善熱舒適性,必然造成能耗的不必要的增加。
1.3室內空氣品質問題
靠使空氣通過冷表面對空氣進行降溫除濕,就會導致冷表面成為潮濕表面甚至產生積水,這樣的潮濕表面就成為霉菌、軍團菌等危害人體健康的微生物繁殖的最好場所。冷凍除濕后的空氣的相對濕度在95%左右,此濕度環境下最易滋生各種病菌。
2而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則很好的解決了常規空調系統的弊端
2.1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原理
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則以高溫冷水為介質進行室內空氣溫度控制,以具調濕功能的鹽溶液進行室內空氣濕度控制,溫度、濕度分別控制。
2.2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優勢
2.2.1高效節能
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采用高溫冷水進行降溫,溶液調濕機組進行除濕;由于空調主機出水溫度高,能效比較常溫主機為高;且由于系統主機不承擔處理新風負荷,冷熱水泵/冷卻水泵/冷卻塔都較常溫空調系統為小
辦公樓、醫院(門診等辦公環境)、賓館等場所溫濕度獨立控制系統較傳統空調系統節能20%~30%;
圖3-1 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原理
2.2.2室內舒適性好
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將溫度和濕度分開處理,能夠更好的適應室內溫濕度的變化,從而提高室內的舒適性。
2.2.3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
溶液調濕機組采用的鹽溶液可有效去除細菌和可吸入顆粒物,凈化空氣,而且除濕過程完全不產生潮濕表面,杜絕霉菌滋生,使空氣質量處于較高的水平,從而保證人員在健康舒適空氣環境中。
經過中國疾病防治中心(CDC)檢測,溶液對包括SARS在內的多種病毒具有顯著的滅活作用。
3東怡金融廣場建筑特點
東怡金融廣場作為高等級辦公建筑,其室內空調環境處于密閉環境,需提供辦公人員良好品質的空氣,使人員有著良好工作狀態,從而有高效的工作效率。
中國經濟的發展,汽車已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停車位成了商業辦公建筑必須為用戶首要解決的問題;東怡金融廣場位于老城區,停車位主要通過地下空間來解決,地質巖層的深度及爆破巖層的成本制約了地下車庫的面積,而使用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空調主機房面積較常規系統節約三分之一,節約出來的面積可使更多的業主汽車停放問題得到解決。
基于以上的原因東怡金融廣場采用了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現就東怡金融廣場A樓采用常規中央空調及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方案分別計算其運行費用,進行節能性分析。
3.1概況
空調面積:總空調面積25486m2,其中裙樓四層空調面積4923m2塔樓24層空調面積20563m2, 建筑高度98.6m。
裙樓 空調總冷負荷 976kw 總熱負荷650.79kw
塔樓 空調總冷負荷2467.56kw 總熱負荷1645.04kw
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主機房設于地下一層,主機采用LiBr蒸汽雙效高溫冷水機組,空氣處理設備采用熱泵式溶液調濕新風機組(帶熱回收)+干式風機盤管或熱泵式溶液全空氣機組(帶熱回收)。
常規空調系統機房與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布置一致,主機為LiBr蒸汽雙效常溫冷水機組,空氣處理設備采用新風空氣處理機組+風機盤管或全空氣處理機組。
兩種系統設備型式參數不同,主機及空氣處理機/水泵/冷卻塔耗電量不同,但末端干濕式風機盤管電功率基本相同,故僅就耗電量不同部分測算運行費用。
設備參數:
3.2合肥東怡金融廣場A樓空調節省的年運行費用
3.2.1根據合肥市氣候條件及建筑使用功能,設定比較前提如下:
1)夏季供冷季按120天計,冬季供暖季按90天計;
2)空調運行時間取為:8時/天;
3)空調季平均負荷按設計負荷的70%計;
4)合肥市商業電價按0.89元/kWh計,蒸汽價格按210元/t計。
溶液除濕空調系統較常規空調系統年運行費的減少:
(599-799)X120X8X0.7X0.89+(364.9-455.7)X90X8X0.7X0.89+
(4.02-1.464)X120X8X0.7X210+(3.4-1.54)X90X8X0.7X210=39.72萬元
3.2.2計算公式:
1)夏季常規空調系統耗電量=冷機耗電量+水泵耗電量+冷卻塔耗電量+組合式空調箱風機耗電+風盤耗電量
冬季常規空調系統耗電量=水泵耗電量+組合式空調箱風機耗電+風盤耗電量
2)夏季溶液調濕空調系統耗電量 =冷機耗電量+水泵耗電量+冷卻塔耗電量+
溶液除濕機組耗電量+干式風盤耗電量
冬季溶液調濕空調系統耗電量 =水泵耗電量+溶液除濕機組耗電量+干式風盤耗電量
3)夏季運行費用=設計耗電量x滿負荷當量小時數x電價+設計蒸汽量X滿負荷當量小時數X蒸汽價格
4)冬季運行費用=設計耗電量x滿負荷當量小時數x電價+設計蒸汽量X滿負荷當量小時數X蒸汽價格
兩系統年運行費差值=(夏季常規空調系統總電功率-夏季溶液調濕空調系統總功率)X滿負荷當量小時數X電價+(冬季常規空調系統總功率-冬季溶液調濕空調系統總功率)X滿負荷當量小時數X電價+(夏季常規空調系統耗蒸汽量-夏季溶液調濕空調系統耗蒸汽量)X滿負荷當量小時數X蒸汽價格+(冬季常規空調系統耗蒸汽量-冬季溶液調濕空調系統耗蒸汽量)X滿負荷當量小時數X蒸汽價格
4結論
由以上論述可知溫濕度獨立控制系統有著機房面積較小,運行費用低,空氣品質高等常規空調系統無法做到的優點。采取此種空調系統,可為項目帶來停車和商業面積的增加,以及工作環境空氣品質高的優點。因此溫濕度獨立控制系統對城市黃金地段的超高層高端項目有一定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1、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設計方法 張濤,劉曉華,張海強,江憶
暖通空調2011/41/Ⅰ
2、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與常規空調系統性能比較 張海強,劉曉華,江憶 暖通空調2011/41/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