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6:00:1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大眾文化的性質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一、大眾文化自我構建的問題與狀況
民主時代的到來無疑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象征,但是這種現象是受歷史與其他客觀因素所限制。不過這種說法只是對于被束縛的人們想要沖出這種局限性才更為有意義,這里面是有時代界限的,誰也不可逾越自己所處時代的法則。這種時代法則在現代以前,是更為側重德性的。這似乎讓我們難以忽略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可磨滅的傳承性,而且對于人的內在建構中,我們的確不可忽視康德的那些思想,例如,“他在《實踐理性批判》一書中令人感動地說,天地間有兩個最崇高、最令人敬畏的、嚴肅的東西,就是‘上有日月星辰,內有天理良心’”。德性與實踐是同一條河流,沒有哪種制度想完全將其引出一條支流作為社會需要,因此,在這之前是傳統文化或古典政治哲學引導人們去看待人類的生存狀態,這樣的文化更愿意將人們的視線從內到外周轉一圈,無論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還是人與自然都是更為相容的。我們不可否認以這樣的文化現象來影射的社會倫理更符合生命規律,畢竟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也是具有生物性的,不可能一味地使用機械化管理方式去安排社會的生存狀態。
相對而言,現代性的文化積淀更多的來自人類過渡使用“實用性”這個詞匯,這導致了我們在思維方式上出現了偏差,因此,大眾文化就此應運而生,這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中炮制出來的文化,也是一種與對科技的無限追崇以及對自我內心世界缺乏調和所產生的生存狀態。盡管我們現在依然強調對于傳統文化的發揚與繼承,可是,在這種現代性的局限下人們難以抑制自身那種強烈的追求與浮躁的情緒。我們當然不可否認現代性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帶來各種便利,以及民主制度的確立促使我們在個人發展中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我們的時代同樣促使全球性局面的無限寬廣,人們的交流與物質文明的開創比現代之前更能產生激動人心的產物。
大眾文化的產生有其進步的一面,也就是說它本身對于古典理念中極端思想具有批判性,特別是對于民主與自由的社會實踐,更是往昔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這是現代人值得稱贊的。然而,在這種勝利的引導下,人們容易產生一種強烈的自我崇拜,因此蔑視德性作為一切社會的核心價值導向,在自我崇拜的激情下逐漸出現了人類的思維逆差,只是表現的程度有所差別。與此同時,也會引起我們對于一種普遍性含義的反思,其過程就像是施米特所說的“普遍正確的東西似乎決定 每個個體的內在生活到這樣的一個程度,以至于個體甚至沒有考慮要違背它”。同樣,大眾文化的普遍性是屬于一個正確的體系嗎?這或許接近于一種這樣的解釋:其存在就是代表了某種感知與興趣相結合的知識。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自我崇拜本身的那種缺陷存在,并且對于社會的發展來說這種崇拜比較容易產生一種盲目性。自我崇拜是一種過激的自我認可,是整個國家與個人這種有機體的失衡,當大多數人將這種自身的失衡歸結為一個集體時,就誕生了大眾文化的激情,這也就是為什么個人對于文化層面的誤解將影響到國家的文化趨勢,特別是國家的政治行為。因此,我們有必要關注政治文化本身對于社會構建的有效功能,以便更深入地去理解我們的政治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性。
二、政治文化的內外建構
政治文化如果有所上升,那么就對其有了更高的內涵要求,這就是政治哲學所要引導的,那么這就不能避免政治哲學的古典性會直接介入國家的政治文化設計;因為“人既是政治動物,又是理性動物,這種不可思議的結合是貫通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全部論述的線索”,不僅如此,這就為我們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理念,即我們關于政治秩序有了一種目標。而且政治秩序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來看,就是引導著我們的社會秩序不斷趨于一種完善性。另一方面,就現代所提倡的民主與自由,以及政治體的有機性來看,這也是從政治哲學的源頭所派生出來的。從某種社會功能來看,政治文化應該引導大眾文化的走向,特別是在現代社會極力提倡的這種民主性當中,人們的政治行為更為明顯,比起歷史之中的那些專制時代,現代的民主才是被拓展了的民主,符合民主的本意,因此,現代人的政治行為的實施范圍要比專制時代的人們寬泛的多,而且也更為具體化。
現代社會積極倡導的民主與法治,是一種對于古典性政治的實現與超越,并非代表我們今天的政治文化是孤立于古典性,而且民主與法治的身影早已在古典政治哲學中出現了,正如同我們確信亞里士多德認為的人治的弊病可以致使政治腐化,所以,現代社會重視法治也是遵循人類對于公平正義的向往。然而,這種對于公平正義的追求仍然屬于一種價值取向,而不是側重于對國家與政治的意義追求,這只是私人意志與國家意志的一種契合,而并非是純粹的國家意志的體現。個人意志的集合體就是現代大眾文化的代表,而并非是說國家意志才是大眾文化的代表,也因此,大眾文化的不穩定性就會時刻影響國家文化,我們既可以將其視為國家文化的一部分,但這絕不意味著要將大眾文化轉變為國家文化,除非大眾文化已經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上升到與國家意志等同的地步。因此,對于大眾文化的引導表現在雙重意義下,一方面就是讓其在法治社會的土壤中得到生存的保障,在最大程度上確保這種文化的生存狀態是穩定的;另一方面,就是政治文化引導大眾文化趨于對真善美的追求,而不是單一地向社會宣揚意識形態,因為在真善美的德性中,包括了國情教育的全部內容,而國情教育的范圍既涵蓋了個人領域對德性的向往,也起到了將個人意志與國家意志鏈接的作用,國情教育在現代社會應該是繼承了傳統文化與超越傳統的相結合,這也體現了現代人的智慧。因此,這引出了政治文化內外建構的意義,在大眾文化與國家意志的調和中我們需要自己擁有完善的政治文化。然而,在政治文化的建構中有內外的區別,下面就以這兩種區別作為分析。
關于政治文化的內向化建構,這主要表現在以國家意志為理念基礎的概念的衍生,其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其政治身份的確定卻是以政治行為作為保障,因此,這是一個類似于身體的有機系統,并非是將某部分作為完全獨立的方式而存在。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內部自然而然產生的,因此,不能機械地用政治制度去代替政治文化。雖然制度的角色更大程度上是一種保障,盡管亞里士多德對于人治的劣根性做出了充分肯定,但是,履行政治行為的畢竟是人自身,所以,政治文化的建構更符合人性的需要,這樣,政治制度也才可能更為合理,成為政治有機體的有機制度,而絕非機械化的。
政治文化的外向化建構主要是指將其內向化建構的成果付諸社會實踐,也就是為社會的有效服務。例如我們所倡導的群眾路線,就是檢驗我們黨與群眾緊密度的有效標準。但是如果政治文化的內向化的種種建構不協調,可能會導致理論與實踐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脫節。另外,當產生政治文化外向性建構的同時,特別是面對現代性民主這樣的現實,勢必就出現了大眾文化與政治文化的平衡性要求。
三、避免政治文化的僵化
以上是對政治文化在建構中對于大眾文化的協調與平衡性的探究,但是,在政治文化對大眾文化的導向功能來看,我們應該注重保持政治文化自身的進步性,從而避免其發生質變現象。也就是說我們不可忽略在建構政治文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僵化狀態,即失去它本有的目標性以及先進性。
其實,政治文化在外向性構建中之所以出現了僵化模式,主要是背離了政治文化內向性建構的本意,也就是背離了它的核心價值觀。例如一些形式主義的出現以及腐化現象,而這種表征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導致了政治文化外向性建構出現了僵化局面,而這種僵化性也受大眾文化中的浮躁情緒所牽制。另一方面,我們盡可能的需要注意調和大眾文化的浮躁與單一性,就是要拓展大眾文化的領域。
關鍵詞:平面設計;詩性文化;高職
一、前言:
在二維平面空間中構建縱深感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平面設計,其畫面一定要突破平面限制,綿延至無限并和世界本質進行連通,具有豐富的內涵的意蘊。平面設計的禁忌就是想象被固定在平面上,沒有深度和內涵,僅僅是設計元素的排列組合,雖然整體也較為精巧,甚至能夠給人以感官沖擊,但是卻很難讓人產生回味的意蘊。也就是說,這樣的平面設計僅僅是符號的堆砌,缺乏應用的靈魂和生氣。如果將詩詞融入到平面設計中,就會讓設計產生一種悠遠的意境。當然平面設計和詩詞顯然沒有等式關系,平面設計不僅要將意義和內涵展現在平面上,同時也要凸顯在二維空間中,所以對于形象的處理則需要變得更加精心。
二、詩性文化與平面設計的共性
(一)對視覺形象的應用。文學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利用形象來傳遞情感和反映社會本質。視覺形象所傳遞出來的內容主要包括了物象的色彩、形態和遠近、高低。視覺的感官體驗相對直接,而且也有助于表現和觀察,因此在詩歌創造中常常將視覺形象應用其中。比如王維在《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就將兩種物象進行高地遠近的呈現,進而產生了極佳的視覺沖擊力。平面設計從本質上就是視覺上的設計,所展現的元素也是各類視覺形象。比如由“三生無形”團隊所創作的《半輪•壺》,就將“半月罩孤峰,獨酌釀鄉愁”這個意蘊融入到作品之中,從而給觀眾傳遞出濃濃的思鄉之意。在這幅作品中,壺身相對平直,而壺蓋則以山的形狀來進行設計,壺把則以剛浮出水面的明月來進行造型,于是又能夠產生“海上生明月”的藝術效果。這些設計都十分注重細節的研究,壺身上的釉色則由景德鎮釉色研究專家精心調制而成,而把手則由民間鐵藝藝人進行制作。這幅作品不僅包含了精益求精的技術,同時也融入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并結合當念和傳統文化,從而展現出一副具有詩意的作品,也再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本質的“道”境。
(二)對節奏感的把握。除了之外的文學體裁,大多采用日常語言來進行展現,詩歌則需要將日常語言進行詩意的轉換,進而產生顯著的節奏感。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是詩歌的重要語言特點,也是區別其他文學體裁的重要特征。對于平面設計而言,和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存在著顯著差異,它實際上是一種藝術的綜合。設計師需要將構成視覺的元素進行創新,進而使之產生相應的情感和創意。視覺元素主要為面、點、線,而在平面設計中,除了這三個基本元素之外還有顏色和形狀等。將這些元素進行有節奏的變化,就能夠產生良好的設計效果。比如點和面之間的構成關系,有的作品注重齊整,構建一種秩序之美。有的通過散點設計,產生一種錯綜復雜的視覺效果。有的則通過群化形式進行設計,基于統一的背景下產生一種韻律之美。視覺元素之間的排列模式,以及這些元素之間的運動的方向性,就能夠形成設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三)對形式美的追求。詩歌不僅具備美化功用,更具有傳遞思想內涵的作用。因此詩歌創作和鑒賞都極為重要。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詩歌中的意境之美,詩人極為注重采用相對獨特的詩歌形式。通常詩歌形式之美主要包括聽覺和視覺這兩個環節。對于后者而言,能夠展現出對稱和錯綜復雜之美。因為詩歌從文體方面來說,能夠很好的展現出這種視覺的形式之美,所以能夠給觀眾帶來一定的視覺享受。從視覺角度來看,詩歌不僅包含了對稱和整齊的視覺美,同時還包括了錯落有致的形式美。整齊讓觀眾可產生秩序和和諧的體驗。而對稱則能夠讓觀眾產生穩定和均衡的體驗,錯落有致則能夠讓觀眾產生活潑和靈動的體驗。詩歌中的視覺形式主要包括詩行長短、數量和排列等,這些元素不僅能夠展現它的形式之美,同時也能夠展現它的意境之美。而平面設計同樣需要遵循和諧、韻律以及靈動的原則進行設計,從形式美來看,這兩者具有一定的類似性,當然對于平面設計而言,同樣也需要注意發揮其表意的功能。
三、平面設計教學中滲透詩性文化的意義
(一)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將詩意內涵植入至平面設計課程中,這為學生指出了創新和發展的方向。我國詩歌文化十分注重意境的展現,追求一種“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巧若拙”的飄逸、靈動、浪漫的境界。而且這些內涵和我國傳統的文人畫也有著典型的一致性,在我國傳統美術觀中,也十分注重“傳神”、“寫意”。而且這些觀念也對西方的抽象派和現代派的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樣對于今天的政治、生活和藝術等諸多領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平面設計課程教學中,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并將以一定的引導,還能夠更好的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敏銳的感知力,以及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特征,進而為提升他們的技能提供重要的基礎。而且通過對詩歌的意境進行揣摩,進行藝術鑒賞等活動,也能夠很好的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增強學生更好的理解傳統文化中的深刻內涵,并在后續的專業技能練習中,更好從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
(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全球化環境下,我國群眾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和生活習慣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無論何人都難以避免這種沖擊。在社會諸多群體中,高職學生的重要性無疑更加顯著,他們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都會對社會發展產生極為顯著的影響。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之下,可以更好的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渠道。尤其是我國傳統的詩歌文化則十分注重意境的展現,這對于學生而言,可以很好的豐富和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激活他們學習的興趣。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在開展平面設計教學時,要注重設計主題的意境展現。比如可以提出一個展現要求,讓學生自由的呈現。因為學生理解和觀察角度的差異,所產生的意境必然具有多元化,有的注重感情的傳遞,有的注重細節的設計,有的注重靈動的設計等。通過這種引導,就可以有效的激活他們的創作欲望,進而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傳統詩詞、美術的內涵,審美能力也會得到顯著提升。這種不拘一格的表達模式,不僅可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培養創造性的平面設計思維打下堅實基礎。
(三)促進傳統文化通過平面設計教學的傳承發展。在平面設計過程中,需要結合用戶需求,將相關的元素進行分析、重組和組織所得到的最終結果,而這個結果也會對現實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平面設計藝術不僅要映射現實,同時還需要豐富現實。而且這個設計創作和現實之間本身具有相互作用的關系。這就要求在設計時,需要將現實的基礎和上層建筑加以統一認識,抓住核心的現實矛盾。從這點延伸出去可知,平面設計中的所謂創造實際上就是現實的一種特殊形態。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詩歌無疑是藝術的皇冠。然而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后,當代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思維模式和古人有著顯著差異,但是從文化精髓中卻有著一脈的聯系。所以在平面設計中可以將詩歌文化中的“意蘊”、“形式”和“神韻”等植入其中,進而實現現代平面設計的創新。使用傳統的思維模式和審美模式,可以有效的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豐富他們的文化底蘊。當他們的理論和審美都能夠達到某個高度之后,在運用現代的創作原則進行設計時,就會實現傳統和現代的外媒統一,進而構建出具有中國味的現代設計。
四、深化平面設計教學中對中國詩性文化的整合和運用
(一)明確詩性文化教學內容,加強詩性文化的設計應用。為了更好的將傳統詩歌文化融入到平面設計教學中,老師需要構建完善的詩歌文化教學內容,并在教學中重點闡述詩歌文化和平面設計之間的相互關系,讓學生在鑒賞詩歌藝術時能夠更好的領悟詩歌中的藝術內涵,進而將這個內涵融入到平面設計創作中,也就是說,通過發展和運用傳統詩歌文化中的詩性來深入理解平面設計的精髓。當前一些高職院校的平面設計專業,大多開設了傳統文化方面的教學,其中詩歌是其重要的內容,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歷史和詩歌文化,進而推動傳統文化在平面設計領域的傳承和發展。
(二)完善課程教學模式體系,提高平面設計教學質量。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的平面設計專業雖然在教學中引入了傳統文化內容,但是學生在學習之后,很容易忘記詩性的傳統文化,這說明這方面的教學并沒有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就變得淺薄,在平面設計中也很難將這些詩性的文化融入其中。當前這些方面的詩性文化的教學整體較為枯燥,而且大多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方法單一,學生在上課時,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對于這種現狀,就需要高職平面設計專業的老師對這種落后的教學模式和體系進行革新,轉換角色,充分調動學生這個學習主體的作用,促進他們主動學習。另外在教學方法上要加以創新,比如采用討論時教學,多媒體教學等,進而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傳統文化內涵,并將這些內涵融入到平面設計創作中。
(三)加強教學內容資料的收集,深人挖掘詩性文化的內涵。注重收集相關的教學資料,注重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在推動高職平面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方面作用顯著。在具體教學時,老師需要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多元化的講解。例如在設計主體教學過程中,課題需要結合相應圖片進行層層遞進時展開,進而將其中的詩性文化內涵進行展現和挖掘。如果涉及到詩歌文化中的意境教學,就需要通過其中的字面意思進行延伸和啟發,將這些意境充分的挖掘出來,進而增強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而讓學生在挖掘這些詩性文化過程中,也能夠更好的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并提升他們更加深入的理解詩性內涵,進而在具體的平面設計中能夠靈活運用。另外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的收集相關的影像和圖文資料,也能夠提升他們主動學習能力,這種有意識的素材收集也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設計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郝書翠.詩性思維與中國傳統文化[J].青海社會科學.2008(04)
[2]方芳.高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科技.2016(09)
[3]柳燕子.含蓄的力量——由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談現代設計[J].咸寧學院學報.2005(02)
關鍵詞:武德;素質教育;大學生
21世紀我國教育發展的趨勢是“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全面素質教育?!吨袊逃母锖桶l展綱要》指出,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逼鋵嵸|是以育人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是著眼培育全面素質的人才,提高全體國民整體素質的教育[1]。武術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文化,它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具有獨特的價值作用。無論從其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欣賞性,還是從全面發展身體素質等方面,都可以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對促進學生索質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培養全面發展,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武德
中華武術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一項特殊的中國傳統體育運動。它具有技術和文化相統一的特色。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武術有一種簡單的生存格斗技能,吸收儒、道、陰陽、人文哲理等思想,形成富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拳術運動。中華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結晶。歷代武術拳師都注重道德規范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把“德”字放在個人修煉武術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逐漸形成了以“德”行為主線和核心的道德規范。武德是尚武與崇德的統一。千百年來武術界把“崇尚武德”作為一種民族的優秀傳統,不斷發揚光大,形成武術界共同信仰的一種行為準則。習武者按照武德來修養身心,規范言行舉止,品評社會的善惡。它的形成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指導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傳統的武德主要表現為“仁、義、禮、信、勇”等方面?!叭省钡幕竞x就是要用廣博的愛心去愛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識,同樣也是習武者最高層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叭省笔峭ㄟ^“義”的環節過渡到人的道德行為?!傲x”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徑和標準,是一種強調人的行為必須遵循一定規范準則的倫理觀念。它根源于羞惡之心,是羞恥與否、善惡與否的“應該”標準。同時,“義”也可理解為秩序、等級,要求習武者的言行舉止要與自己的身份相符?!岸Y”來自人的恭敬辭讓之心,是仁義道德的節度及由此產生的待人接物的禮節儀容?!靶拧笔侵刚\實可靠、信守諾言。守信用,重然諾是武林中人的傳統與俗尚?!坝隆敝傅氖峭〞匀柿x道德,明辨是非善惡之后,果斷采用的舉止行為,即勇往直前,敢于斗爭,有膽量,不畏懼的道德品質。因此,在武術的發展中,武術界非常重視尊師重道、謹慎擇徒、出惡揚善、勤修苦練、重義輕利的儒家仁學精神。而現代所提倡的武德要把習武同弘揚祖國文化聯系起來,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建立起新型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忠誠黨的武術教育事業,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習武者樹立理想,為國爭光;愛國愛民,見義勇為;尊師愛生,團結互助;修身養性,遵紀守法;文明禮貌,舉止端莊,自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二、素質教育
學術界對素質教育有不同的認識和觀點。有些人認為.素質教育是一種人本主義的教育觀。也有些人認為,素質教育實際上是理想人格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括。[2]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恧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素質教育的內涵界定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息、有道德、壽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武德文化教育與大學生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素質是在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的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心理品質,主要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能力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武術既是一種傳統體育項目,又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具有增強體質、防身自衛、修身養性的功能,而且還可強化民族精神,培養學生尊師愛友、勇于吃苦、奮發向上、樂于助人、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思想品質。這些意識形態的精神要素和內外兼修的運動特色,是其它體育項目無法比擬的,同時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一)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服從意識
尊師重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尊師”指的是尊敬師傅長輩,虛心求教;“道”的含義有三層,其一是涵養、道德、修養,其二是傳授、教授,其三是練武規律。習武者必須在提高自身的道德涵養前提下,接受師傅的傳授,認真探索練武的規律,在師傅長輩的指點下循序漸進。尊師敬長是武林中必遵的禮儀,不允許有違抗師長的言行。弟子在師長面前,言行非常恭敬、謹慎,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即使弟子日后技高藝精一籌,也不得狂傲無禮,否則,將遭到武林的指責和不容。對師兄、師弟、朋友也有必遵的禮儀以區別長幼、相互尊重。過去弟子拜見師傅要行叩頭禮,拜見長輩行叩頭禮,弟子不得違背師傅長輩之言,不得無禮犯上,不得違犯門規。這就是尊師重道的典型表現。在《武術匯宗》上篇曾有記述,少林寺要求門徒“各守規矩,苦磨功夫,執守遵照。尚有違犯,責打戒尺四十,曉眾游擂,儆戒下次。如重犯者將三等責罰”。近代以來,各門各派的規矩禮數已不如舊時之嚴厲。但無論如何尊師重道仍為各門各派所共同遵守。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力量,是黨和人民培養的,并以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為行動指導的群體,因此,要尊敬黨和人民群眾;要遵照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以高尚的德和神圣的法來嚴格要求自己,刻苦鍛煉,認真學習,全面提高自己的真實本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所以,我們要借鑒武德中尊師重道的道德準則,對廣大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一方面,尊師乃中華傳統之美德,大學生要以尊師為禮儀,做到尊敬父母、師長、領導。另一方面,武林中尊師重道的另一層含義是遵守門規、聽從師父教誨,其實質就是遵守服從四個字,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重要隊伍,理應以遵守服從為天職,服從領導,服從安排[3]。
(二)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長期以來發展中積淀的最優秀的最積極的觀念文化,是該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和靈魂,具有鼓勵、教育和團結本民族人民奮發圖強的力量。在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過程中中華武術有著較大的用武之地,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忠于國家民族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歷代的仁人志士均視“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國憂”。在武林人士身上,這一優秀傳統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如少林寺有歌訣道:“罰懲惡歹忠國家,永為民族功績創”,洪門昭告成員:“吾宗之練習此術(指洪家拳),乃有愛國思想存于其問。誠肯筋骨廢弛,不能報國:東??梢?此志莫易;磨練筋骨,留以有待”,許多武林人士都是這樣,象反秦復楚的項羽,抗擊匈奴的李廣,抗擊金兵的岳飛,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關天培,以及“滅洋”的眾,均出身于武林,是武林愛國愛族的杰出英雄。他們既不畏懼兇惡的侵略者,也不畏懼殘暴的統治者;既不畏懼惡霸地痞,也不畏懼土匪強盜。這種不畏犧牲、不畏強權,不畏壓迫,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思想深深地嵌入了武術文化之中,在武術文化大發展的今天,將這些優秀的民族精神有機地融入高效武術課教學中,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武術理論知識,同時又何以培養和完善現代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是培養當代大學生優秀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結的有效教育途徑,同時也是高校武術課教學的重要任務。[4]
(三)可增強體質,磨練意志
要練好武術必須具備一定的身體素質,而武術練習又可發展人體的靈敏、速度、柔韌、協調等素質,如武術長拳中有許多躥蹦跳躍,閃展騰挪,起伏轉折,跌撲滾翻等動作,經常練習,可有效地發展人體的力量、速度、柔韌和協調能力。武術套路練習時要求手、眼、身法、步法、精神、氣力、功力的密切配合,對神經的調節功能有較高的要求。武術動作的方向、結構、路線較復雜,還能有效地刺激和改善大腦的功能。長期的實踐證明:練習武術對增強體質、改善青少年兒童的心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武術的內容豐富多彩,具有廣泛的適應性,適合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不同興趣的人選擇,特別是在中小學推廣有助于青少年兒童樹立終身體育鍛煉的觀念,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增強自身身體素質,為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良好的意志品質是習武者體悟武術真諦的保障。拳諺講:“未習打,先練樁”,“要練武莫怕苦”,“要練功莫放松”,“一日功夫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習武先練樁,習武要先練基本功,練基本功和站樁為學拳之始,練樁時間“由少至多,倦則稍息再站、酸苦至極點時才能休息”。武術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學好的,要從基本功開始,循序漸進,堅持練習,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例如練長拳的騰空動作,必須持續練習,一旦停止一段時間訓練,技術水平不但進步不了,還倒退至原來的水平,甚至比原先水平還差。經過長期的武術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勤奮、刻苦、果斷、頑強、虛心好學、勇于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志品德,培養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能經受得起各種挫折、堅韌不拔的毅力。
(四)可發展學生智力,提高文化素養
大量的實踐和科學實驗已初步揭示和論證了武術運動可以通過改善學生大腦的物質結構和機能狀況,全面發展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以及思維能力。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而創造和實踐恰恰是武術運動的重要特征。像現代武術運動中的自選拳、刀、槍、劍、棍,太極拳競賽套路,亞運武術套路等,都是在創新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對發展學生的智力,特別是中小學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武術在我國歷史悠久,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不僅包含豐富多彩的精湛技術,而且還蘊藏著博大精深的哲學、倫理學、軍事學、中醫、宗教等文化內涵,有利于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如許多拳種強調的“動靜相生”、“剛柔”、“互補”、“后發先至”和“內外兼修”等拳理要求,都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陰陽辨證”、“五行生克”、“八卦生化”等哲學觀念的反映。中國武術中“未曾習武先習德”、“武以德立、德為技先”及對習武者的“仁、義、禮、信、恭、儉、讓”等要求更是中國傳統倫理觀、道德觀在傳統武術中的深刻反映。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等是中醫養生理論的直接反映[5]。
四、結束語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但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存在著嚴重的缺失,對大學生進行武德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擴展學生視野,豐富知識,而且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品德、自身人格修養等各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因此,對大學生的進行武德文化教育,讓學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使大學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出大批合格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余利斌,盧年橋,張建軍,夏玲,李世生.高校武術教學與素質教育[J].搏擊,武術科學,2006,(2).
[2]曲宗湖,揚文軒.學提體育教學撂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3]吳潔.武德對我國當代大學生德育之影響[J].搏擊,武術科學,2008,(4).
【關鍵字】大型隧道工程,隧道錨,施工,支護優化
一、前言
大型隧道工程的施工工程量巨大且又復雜,在進行開發前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探討。隧道工程施工前,需進行風險監測和評估;大型隧道工程中隧道錨的施工及支護優化問題也不容忽視。
二、大型隧道工程地質環境條件
1.地質條件復雜,施工技術難度大,現場施工條件差,對工程周邊環境和市政設施影響范圍的控制要求高,風險因素和風險事件多,發生的概率較大。
2.盾構推進施工風險大,損失后果嚴重。隧道工程項目周邊都是重要筑物和市政公用設施,加上越江隧道建設本身投資比較大,一旦發生事故,往往造成比較嚴重的損失后果
3.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根據大型泥水盾構進出洞施工各風險事件的權重大小,可以用層次分析法(AHP) 把一個施工工況中同級各個因子兩兩相互比較(包括因子自身的比較),按重要性大小進行權重標度。上海復興東路越江隧道工程大型泥水盾構進出洞施工各因子權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概述模糊綜合評價通過構造等級模糊子集,把反映評價對象的模糊指標進行量化(即確定隸屬度),然后,利用模糊變換原理對各指標進行綜合運算,得出評價結果。
三、施工監測
1.監測內容
施工期間共設置7項監測內容:圍護墻體水平位移(測斜);圍護墻頂垂直沉降及水平位移監測;坑外地下水位監測;支撐軸力監測;立柱點監測;周邊建(構)筑物垂直位移及傾斜監測;周邊土體地表沉降監測。重要是對圍護墻移及地表沉降進行監測。
2.信息化施工
(一)在工作井第5層土開挖時,工作井南側圍護墻有局部滲漏水的現象,且出水量較大,同時監測數據顯示坑外地下水位日下降量達30 cm,于是立即要求挖機停止繼續向下開挖土方,并在墻身內外采用堵漏補救措施(在滲漏部分的墻身內鑿槽,埋設開孔型PE泡沫條和注漿管;用早強水泥封縫,然后壓注水溶性聚氨酯堵漏。墻外采用工程鉆機鉆孔,鉆孔深度達到地下連續墻的滲漏處,然后下鉆桿實施雙液注漿堵漏,注漿范圍為滲漏處左右各放寬3 m。雙液注漿的配合比為水泥:水玻璃=1:0.5;注漿壓力小于0.2 MPa),等監測數據都在報警值范圍內。
(二)工作井施工至第6層土,開挖Ⅱ區時,監測Et報顯示東側圍護墻體變形明顯,El最大位移量達一2.91 mm,最大位移點位于墻頂以下25 m處。針對這種情況,立即組織力量,同步抽槽開挖Ⅳ區的土方,隨挖隨撐,抓緊安裝東西向直撐并施加預應力,同時要求監測單位1天測2次,以便隨時掌握基坑變形情況。隨著第6道支撐全部安裝完畢,墻移趨向于穩定日變化量小于1 mm。經分析是由于Ⅱ區斜撐數量較多,鋼牛腿制作焊接間延長,導致基坑曝露時間較長,從而引起該時間段內圍護墻移變化量較大,但整個過程其最大累計量及變化速率都在允許范圍內。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投入到地下軌道交通的規劃建設當中。地下隧道越來越多,不可避免伴隨著重疊交叉隧道的產生,群洞隧道施工的關鍵技術研究關系著軌道交通的安全問題,因此群洞隧道研究已經成為現代地下工程研究的熱點。
四、隧道錨施工關鍵技術
施工過程中必須采取措施減少對巖體的擾動,保護巖層的完整性,出碴運輸系統必須適應洞內大坡道及頻繁變坡,減少工序的干擾。
1.掘進施工
首先在錨洞洞口進行工作坑開挖,根據現場地質和巖石強度采用預裂爆破和挖掘機大掘進、人工修整邊坡、明槽施工,為保證邊坡穩定,邊坡坡度根據實地情況確定。
2.掘進方案
在錨洞進洞施工中,優先采用機械掘進,選擇YT-28型風動支腿式鑿巖設備,兩座隧道錨的施工順序問題,采取左右洞錯位掘進施工,左洞為先掘進洞,右洞為后掘進洞,待先掘進洞到底后,再掘進后掘進洞,左側隧道錨采用上下臺階法分3層掘進方式,上下臺階之間的間距為8--10 m。為了減少對圍巖的擾動和減少超挖,采用了控制爆破技術,拱部采用了光面爆破技術,邊墻適當進行預裂爆破。
3.爆破控制
爆破掘進時,把爆破振動對相鄰室的影響作為控制的重要內容。為最大限度地減少爆破對圍巖的擾動破壞,隧道錨的鉆爆施工采用了小間距、低爆速設計,炮眼按淺密原則布設,嚴格控制周邊眼的裝藥量,周邊眼間距為40cm并適當布設空眼。
4.噴錨及襯砌施工
隧道錨的噴錨及襯砌主要分為前錨室段、錨塞體和后錨室兩個階段:1)前錨室段:前錨室段的圍巖級別為Ⅲ級,初期支護采用?25先錨后灌式中空錨桿,L=3.0m,環縱向間距1 m,梅花形布置,洞壁設E6鋼筋焊接網,設置間距為1米的鋼格柵拱架。
五、支護技術的優化
1.支護技術存在的問題
在總結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大量的現場工程實踐,研究認為常規錨桿支護技術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常規支護用直徑20mm、長2.0m錨桿的長度和剛度不足,從而發揮不出錨桿的支護作用。頂板圍巖的松動圈半徑一般在2~2.3m,2.0m長的錨桿其不能錨固到圍巖的塑性硬化區內,導致錨桿失效不起作用;經常會出現錨桿被拉斷的現象,說明錨桿的剛度不夠,不能滿足巷道開掘初期變形速度快、變形量大的特點。
(二)圍巖表面約束能力差。由于高應力或構造應力的影響,使得支護體首先在較為薄弱的地方出現過量變形、巖石松動和破壞,進而形成破碎區,破碎區的發展導致圍巖自承圈破壞。如不能及時將破碎區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整體,就不能發揮頂板巖石的自穩能力,從而不能有效地遏制圍巖的局部破壞和破碎區向縱深發展,進而導致巷道圍巖遭到更嚴重的破壞。
2. 常規支護技術優化
通過以上常規支護技術存在的問題,經本人對工作地點的實際情況了解,我率先提出了新的支護方式,使用直徑為22mm、長2.4m取代原有普通錨桿的支護,得到了老工程技術的批準及大力支持。
采用新型直徑為22mm、長2.4m的全程錨桿取代直徑20mm、長2.0m錨桿,進行巷道頂板支護,使巷道開掘后頂板松動圈形成了一個整體,增大圍巖的強度,提高圍巖自承能力,控制了頂板的下沉量。采用強度大、長度較長的錨桿能錨固在穩定的巖層內,并適時在巷道關鍵部位進行錨索加固支護(由于錨索長度較大,能夠深入到深部較穩定的巖層中,錨索對被加固巖體施加的預緊力高達200kN,限制圍巖有害變形的發展,改善了圍巖的受力狀態,增加圍巖自承圈厚度,實現厚壁支護),很好的解決了巷道頂板下沉、破碎的問題,隨著支護強度的增大,有效的控制了頂板巖層的變形,施工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證,同時一直困擾的進尺問題也迎刃而解。
六、結束語
隧道施工的完成,對于人們的生活具有著重要意義。當今,在修建大型隧道過程中,隧道錨施工還存在著許多技術上的不足,大型隧道工程中隧道錨的施工及支護優化問題必須提上日程,認真嚴謹的對待與研究。
參考文獻:
[1]黃宏偉 越江隧道工程大型泥水進出洞施工風險綜合評價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2012年,23頁
[2]張猛 群洞隧道優化施工技術及影響效應研究 山東大學研究論文 2013年5月,18-21頁
關鍵詞:大學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一體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和文化多元化及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不斷提升,但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著部分大學生道德危機和法制意識淡薄的現象,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一、社會發展趨勢要求實行一體化的德育與法制教育
大學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關鍵,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未來市場體系建設的規范化、科學化以及法制化依賴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1]。大學生整體法律素養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對于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我國自古以來都非常注重對學生的德育,在長期的實踐和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巧,形成了整體上正面積極的社會風氣。然而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外一些文化及風氣的負面影響也給新一代的大學生帶來了消極的影響,造成部分大學生對社會有抵觸心理,價值觀不正確,過分追求功利目標,道德水平整體下滑。傳統的說教式的德育教育在一些年輕人眼中過于古板守舊,需要與法制教育相結合,突出意識形態的宣傳,進行新時代的德育教育。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我們要多關注當代大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發展,從說教的方式中發展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法制和德育教育。比如在課堂上可以借助社會熱點案列,首先上學生小組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加以引導,這樣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德育和法制教育能夠產生最佳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借鑒國外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方法,關注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和完善,并結合政治因素進行教育,既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又能灌輸法制意識,使學生成長為守法公民。
二、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內容呈現出一體性
(一)大學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內容交叉
學校德育是一門系統的科學,是指教育者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學生施加思想道德方面的影響的活動[2]。高校德育不僅體現在德育課堂上,它滲透在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其他教育如美育、體育和智育密切相關,具有相互促進的積極作用。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內容除了關注學生的道德發展之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自覺紀律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民主與法治觀念教育、民族精神與尚武精神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等。大學生法制教育是實現依法治國戰略目標的基礎,對構建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法制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我國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治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對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學習相關法規政策,教導學生自覺遵守法律,理解法的內涵及作用;對學生進行民主教育,讓學生懂得民主的真正含義,學會正當行使民主權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教育學生懂得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辨證關系,更加積極、主動和富于創造性的促進社會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對學生進行國家根本大法法律的教育,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運用法律最為武器行使權利及保護自己,同違法行為進行堅決的斗爭。由此可見,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內容上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具有一體化的內容基礎[3]。
(二)大學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互補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進行德育和法制教育的課程主要是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這種課程設置方式體現了法制教育與德育的功能互補性。首先大學生德育教育是進行法制教育的基礎。人都能思考有感情,特別是大學生情感意識非常強烈,對于生活中和社會上的事物易形成主觀性的認知和看法,從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入手,法制教育才能更容易被接受和學習。其次大學生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成果的檢驗和保障。雖然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約束效力,德育教育的約束范圍也比較寬泛,但是法制教育才能體現出現實意義上的強制性,為學生踐行德育提供了標準和支撐。
三、法治教育與德育教育一體化的途徑方法
(一)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進行法制與德育的一體化整合
以人為本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理念。在對大學生進行德育與法制教育一體化整合時一定要注意人本理念的運用[4]。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公正平等自主的原則,激發大學生自我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培養未來社會主人翁意識。這樣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日后的社會工作中才能更清晰有效地進行規劃和執行,并對一些社會中的不良現象和風氣自覺抵制,從而促進社會的健康和諧有序發展。
(二)建立長期有效的約束和監督機制
首先高校要制定關于大學生德育與法制教育一體實行的章程和治理細則。高校按照章程嚴格執行和治理,促進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和全面性,確保教育程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高校要制定符合本校情況的特色章程,也可以適當引進外校的治理模式,幫助高校更好地開展德育與法制教育工作。其次,高校要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監督機制。現代高校的發展呈現出“去行政化轉市場化”的趨勢,我國可以借鑒歐美部分高校的經驗,與現代企業管理機制相結合,建立德育與法制教育一體實行的約束監督機制,對相關的權利運行機構設置進行分權和制衡,防止教育決策中的個人過度自由裁量,從而保證高效德育與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序實施[5]。
關鍵詞 高職教育 新形勢 大學生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Analysis of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Problem and Reinforcement Measures
WU Xi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ichuan, Chengdu, Sichuan 6101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rolment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increasing employment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and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management work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ppear some new problems which requir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strength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realize effective and science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work which on the one hand, the challeng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1 新形勢下高職大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
1.1 院校擴招導致高職大學生整體素質普遍下降
隨著高職院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作為高等教育資源的高職大學生整體素質呈不斷下滑趨勢。很多高職院校在招生時,只要考生能通過??铺釞n線就會將之錄取,導致考生在整體素質尤其是文化基礎素質上較為欠缺,在學習中缺乏自覺性與積極性,且缺乏樂觀積極的態度,對人生沒有明確規劃。
1.2 教育體制改革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傳統的大學生管理模式受到了很大沖擊,在工學結合、彈性學分制和大課程制度改革下,高職院校摒棄了傳統的學年制教學管理制度。在這種狀況下,大學生的班級觀念和專業觀念日益淡薄,給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1.3 就業競爭壓力不斷增大,易引發大學生負面情緒
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和高效擴招力度的不斷增強,高職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高職大學生屬于偏弱群體,在就業時處于劣勢。因此,高職大學生很容易形成兩個極端,有的學生會產生厭學情緒,有的則會給自己施加極大的學習壓力,導致很多負面情緒出現,對管理工作的開展極為不利。
1.4 網絡技術的發展促使大學生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革
網絡技術的發展給現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帶來了深刻變革。網絡技術在為高職大學生管理工作提供新方法、新陣地的同時,上面傳播的不良信息也會對大學生思想造成嚴重侵蝕,常會使部分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夠堅定的學生失去正確的判斷能力,從而給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礙。
2 現階段高職大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問題
2.1 缺乏完備的管理隊伍,專職輔導員在數量上較為欠缺
很多高職院校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并未及時跟進學校的師資力量建設,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調,以致高職大學生管理隊伍建設較為欠缺,無法充分發揮院校管理力量。在高職院校中,專職輔導員的數量極為有限,甚至在很多院校中學生輔導工作都由教師兼任,導致輔導員隊伍管理水平不一,無法保證高職大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充分、穩定、有序而科學的開展。
2.2 缺乏科學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較為老舊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在校高職生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革,主要表現為更為現實,對個性的發展與張揚更為關注。然而,很多高職院校出于提高院校競爭力,實現自身長久發展的考慮,在學校發展中只是將就業率作為重要指標,而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及其個性發展缺少應有重視。如果高職院校始終保持這種管理思路不科學、管理方法較老舊的狀況,將無法與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的相應需求良好適應,最終還是會限制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
2.3 在硬件設施建設上存在嚴重不足,制約著管理工作的發展
相較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獲得的財政經費撥款相對較低,同時為出于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建設的需要,很多院校需要購進諸多實訓設備。然而高職院校的硬件設施工作并未隨著擴招力度的加大及時跟進硬件設施建設,導致高職院校在食宿條件、基礎設施建設與實驗條件上存在較大欠缺,這些基礎建設的不足不僅會給日常教學工作造成影響,同時也阻礙了高職大學生管理工作的進步與發展。
3 強化高職大學生管理的措施
3.1 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提高輔導員綜合素質
要加強輔導員管理隊伍的建設,根據管理工作需要將輔導員數量合理增加,使學生管理隊伍得以不斷壯大,以便適應工作量日益加大的學生管理工作。同時,要加強輔導員的培訓及提高,使其綜合素質全面提高,致力于實現輔導員管理的專家化、專業化。
3.2 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真正落實
要想在高職大學生管理中獲得良好的管理成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學生這一主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效調動起來,在管理工作中實現對學生的關心、關懷及尊重,對學生心理需求及心理活動進行準確把握,在管理工作的具體事項處理中,真正貫徹愛護、指導、信任及溝通,使教育的公正性與公平性得以體現。
3.3 強化硬件設施建設,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高職院校硬件設施的建設水平和學生管理工作密切相關。如果辦學條件無法滿足在校學生的需求,不僅易使學生產生不滿情緒,還會導致學生管理中各種矛盾出現。因此,要通過多種渠道使院校投入增加,對各項硬件設施加以完善,將學生學習、生活和辦學條件之間的矛盾有效化解,從而為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3.4 強化班級教育,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與歸屬感
輔導員應增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對學生真正的想法進行深入了解。同時,應強化班級教育工作,將每次班會充分利用起來,利用網絡、板報等多種手段,采取文體活動、班級討論等多種形式,生動靈活地開展學生思想教育。通過班級教育建設,可以使學生集體榮譽感及歸屬感大幅提高,可將班級管理在大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效用充分發揮,從而使高職大學生管理工作得以強化。
1 新形勢下高職大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
1.1 院校擴招導致高職大學生整體素質普遍下降
隨著高職院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作為高等教育資源的高職大學生整體素質呈不斷下滑趨勢。很多高職院校在招生時,只要考生能通過??铺釞n線就會將之錄取,導致考生在整體素質尤其是文化基礎素質上較為欠缺,在學習中缺乏自覺性與積極性,且缺乏樂觀積極的態度,對人生沒有明確規劃。
1.2 教育體制改革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傳統的大學生管理模式受到了很大沖擊,在工學結合、彈性學分制和大課程制度改革下,高職院校摒棄了傳統的學年制教學管理制度。在這種狀況下,大學生的班級觀念和專業觀念日益淡薄,給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1.3 就業競爭壓力不斷增大,易引發大學生負面情緒
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和高效擴招力度的不斷增強,高職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高職大學生屬于偏弱群體,在就業時處于劣勢。因此,高職大學生很容易形成兩個極端,有的學生會產生厭學情緒,有的則會給自己施加極大的學習壓力,導致很多負面情緒出現,對管理工作的開展極為不利。
1.4 網絡技術的發展促使大學生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革
網絡技術的發展給現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帶來了深刻變革。網絡技術在為高職大學生管理工作提供新方法、新陣地的同時,上面傳播的不良信息也會對大學生思想造成嚴重侵蝕,常會使部分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夠堅定的學生失去正確的判斷能力,從而給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礙。
2 現階段高職大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問題
2.1 缺乏完備的管理隊伍,專職輔導員在數量上較為欠缺
很多高職院校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并未及時跟進學校的師資力量建設,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調,以致高職大學生管理隊伍建設較為欠缺,無法充分發揮院校管理力量。在高職院校中,專職輔導員的數量極為有限,甚至在很多院校中學生輔導工作都由教師兼任,導致輔導員隊伍管理水平不一,無法保證高職大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充分、穩定、有序而科學的開展。
2.2 缺乏科學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較為老舊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在校高職生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革,主要表現為更為現實,對個性的發展與張揚更為關注。然而,很多高職院校出于提高院校競爭力,實現自身長久發展的考慮,在學校發展中只是將就業率作為重要指標,而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及其個性發展缺少應有重視。如果高職院校始終保持這種管理思路不科學、管理方法較老舊的狀況,將無法與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的相應需求良好適應,最終還是會限制高職院校自(下轉第246頁)(上接第233頁)身的發展。
2.3 在硬件設施建設上存在嚴重不足,制約著管理工作的發展
相較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獲得的財政經費撥款相對較低,同時為出于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建設的需要,很多院校需要購進諸多實訓設備。然而高職院校的硬件設施工作并未隨著擴招力度的加大及時跟進硬件設施建設,導致高職院校在食宿條件、基礎設施建設與實驗條件上存在較大欠缺,這些基礎建設的不足不僅會給日常教學工作造成影響,同時也阻礙了高職大學生管理工作的進步與發展。
3 強化高職大學生管理的措施
3.1 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提高輔導員綜合素質
要加強輔導員管理隊伍的建設,根據管理工作需要將輔導員數量合理增加,使學生管理隊伍得以不斷壯大,以便適應工作量日益加大的學生管理工作。同時,要加強輔導員的培訓及提高,使其綜合素質全面提高,致力于實現輔導員管理的專家化、專業化。
3.2 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真正落實
要想在高職大學生管理中獲得良好的管理成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學生這一主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效調動起來,在管理工作中實現對學生的關心、關懷及尊重,對學生心理需求及心理活動進行準確把握,在管理工作的具體事項處理中,真正貫徹愛護、指導、信任及溝通,使教育的公正性與公平性得以體現。
3.3 強化硬件設施建設,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高職院校硬件設施的建設水平和學生管理工作密切相關。如果辦學條件無法滿足在校學生的需求,不僅易使學生產生不滿情緒,還會導致學生管理中各種矛盾出現。因此,要通過多種渠道使院校投入增加,對各項硬件設施加以完善,將學生學習、生活和辦學條件之間的矛盾有效化解,從而為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3.4 強化班級教育,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與歸屬感
輔導員應增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對學生真正的想法進行深入了解。同時,應強化班級教育工作,將每次班會充分利用起來,利用網絡、板報等多種手段,采取文體活動、班級討論等多種形式,生動靈活地開展學生思想教育。通過班級教育建設,可以使學生集體榮譽感及歸屬感大幅提高,可將班級管理在大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效用充分發揮,從而使高職大學生管理工作得以強化。
參考文獻
[1] 夏喜利.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思考[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9(2):86-88.
[2] 周曉枝.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1.15(2):36-37.
【關鍵詞】“五型城區”;旅宣翻譯;文化特質;凸顯策略
2013年對于未央區來說,既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又是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區的關鍵時期。建立“經濟增長先導區、城市形象展示區、社會管理示范區、現代都市宜居區、執政為民模范區”的“五型城區”,既是未央踐行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區建設的具體路徑,也是未央交給歷史考題的一份時代答卷。2013年是漢長安城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關鍵時期,提升未央區旅游形象,不得不重視未央區旅游景點旅游宣傳材料的翻譯問題。西安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未央區也將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區域,今后往來于西安的外國人會越來越多,并且會經常舉行國際性會議。西安景點標牌上的英文翻譯如果不準確一定會鬧笑話。在跨文化交流中,博物館的地位十分重要,可以說是傳遞某種文化傳統的主要渠道之一,而在任何一個博物館展覽中,文物的選擇定位和解釋對有效的文化傳遞都有重要的意義。精當得體的考古詞匯翻譯對中國文化文明傳播能夠做出重要貢獻,準確、規范的跨文化翻譯對塑造國際化都市形象意義不可小覷。因此本文重點考察旅宣翻譯中的文化特質及應對策略。
一、中華文化特質的內涵
國學大師曾仕強在《中華文化的特質》一書中寫到中華文化的特質包含“至圣先師、易為源頭、持經達變、維護和平、天人合一、虛懷若谷、孝道為先、實事求是、泰然自足、明禮守法、從容就義、利用厚生、與時俱進、和諧人生、精神不朽”。“文化是一個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樣。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一個是點點滴滴摸索著建立起來的,一個是全盤了解以后,才開始形成的,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做學問的方式?!边@些特質至今仍對中華兒女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西安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陣地, 其豐厚的人文旅游文化資源在體現中華文化特質和精神之余, 還蘊含著獨特的地域特色, 主要表現在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遺產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兩方面。
二、旅游宣傳材料翻譯的現狀
旅宣材料涉及面廣, 影響范圍廣泛, 旅宣翻譯中如果采取不加推敲的直譯或者意譯, 不考慮文化特質等因素, 那么不恰當的譯文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會很大, 而據觀察和調研, 這樣的譯文依舊存在。本研究選取西安市未央區的旅游資源為例, 僅以未央區兩大主要旅游景點——漢陽陵及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所考察的情況分析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問題, 進行簡要的歸納和述評。
(一)譯名的規范問題
就文化特質而言, 旅宣翻譯中存在的最明顯的問題就是譯名的規范及一致性問題。這是實地調研及資料收集中所發現的最為直觀的問題。
1. 在某些景區景點公示牌的翻譯中竟然會有明顯的語法甚至是拼寫錯誤, 這一點讓人頗為意外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里,圓形下水道井蓋上的英文是daminggong palace National heritage pork,井蓋制作方把英文“公園”park譯成了“豬肉”pork。類似的錯誤和不恰當的翻譯在西安市城市公示語中常有發生,給城市旅游形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漢陽陵博物館官網對苑區旅游路線圖的英文翻譯中“地下博物館(外藏坑展示廳)”的譯文為“UNDERG ROUND MUSEUM”很明顯,出現了拼寫錯誤,應改寫為“UNDERGROUND MUSEUM”才對;漢陽陵博物館解說詞中有這樣一句描寫:“帝陵坐西向東,被81條呈放射狀的陪葬坑簇擁著,其四周則分布著后陵、南、北區從葬坑及禮制建筑遺址等”,英文譯文為:“The emperor’s tomb is surrounded by 81 burial pits radiating from the centeral mound.”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307頁,這里的centeral應為central, 屬拼寫錯誤,centre可以寫為center, 但central不可寫為centeral。
2. 譯名的矛盾和不一致問題
在實地調查中發現一些旅游景點翻譯中出現的矛盾與不一致問題,例如“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官網給出的英譯為“Daming Palace National Heritage Park”, “漢陽陵博物館”的官網英譯為“Han Yang Ling Mausoleum”, 參考其它著名景點的翻譯發現,“秦始皇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 其英文譯名“The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早已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可及使用, 所以,大明宮和漢陽陵是否應該使用漢語拼音譯為“Daminggong National Heritage Park ”和“Hanyang Mausoleum”,筆者認為值得商榷。
(二)欠額翻譯
欠額翻譯是旅宣翻譯中很常見的一個問題,即沒有完整呈現原語和語言文化內涵的翻譯,最簡潔準確的翻譯是能夠在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中找出傳達同樣意思的語句,但是由于文化差異和民族特色,要把蘊含深厚底蘊的中華文化用英語表達出來絕非易事。例如,漢陽陵的簡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141年)是西漢第四位皇帝,在位17年。執政期間,他崇奉‘黃老之術’,輕搖薄賦,減笞去刑,和親匈奴,與民休息,據史書記載,當時社會“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與其父漢文帝劉恒共同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早期治國安邦的黃金時代,被后世贊譽為“文景之治”,為其子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漢語短小精悍的一段文字卻反映出豐富的文化內涵, 向游客介紹了西漢時期盛世太平的淵源, 以及“文景之治”的名由。那么讓我們來看看這段英譯文: “Emperor Jindi (188BC—141BC), named Liu Qi, was the fourth Empero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During his 17-year reign, he adhered to the philosophy of Yellow Emperor and Saint Laozi, whose main doctrine was to follow the natural principles. He developed a peaceful relationship with the Huns through intermarriage, and reduced the burden of tax and penalty.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the state revenue of the ancient capital was brimming with coins that the ropes, used for tying, decayed, leaving them impossible to count. Foods in state storage was permeated, most of them decayed”.Emperor Jindi, together with his father Emperor Wendi, opened a golden era of harmony in the early feudal society, which was later regarded as “the Great Reign of Wen and Jin”, 譯文簡潔介紹了文帝景帝在位時的盛世局面,但是豐富的文化內涵卻稍顯流失,例如“黃老之術”對于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國友人顯得陌生,在“follow the natural principles”的基礎上還可以補充出“無為而治”的內涵意義,即“govern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減笞去刑”可以補充翻譯為“bamboo rod used for beatings”向游客解釋出“笞”為中國古代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一種刑罰。“文景之治”可以譯為“Glorious Time of Peace and Prosperity—Administration of Wenjing”或者“Wenjing’s Flourishing Age”。由于文化差異,原語文化中的特質很難用英語生動地展現出來,這就是典型的欠額翻譯。
三、文化特質與凸顯策略
作為旅游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旅宣翻譯必須符合國際化的趨勢,在做到符合國際規范的同時,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除了傳遞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彰顯地方特色,使更多的受眾群體接受和認可,有效地達到傳播和發揚地域文化。本研究中針對文化特質所提出的凸顯策略就是希望在國際化語境下和打造未央“五型城區”目標下如何彰顯特色、提高服務水平。
(一)規范和“音譯+注釋”的創造
規范的翻譯實際上就是凸顯了文化特質,同一文化概念可能會因為不規范不一致的譯名而影響被接受和認可的程度。王德剛等指出, 解說詞要避免錯字病句和其它不規范的現象, 書面材料解說內容要突出旅游區的文化和科學的內涵。Newmark分別討論了翻譯專有名詞、機構名稱及文化概念應該注意的細節及技巧。如果某一文化概念已有權威部門或機構給出的譯名, 而且這一譯名已獲得廣泛的認可, 這就是既有的規范。比如前文中說提到的秦始皇陵的英文譯名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一權威機構的認可,體現了其科學性和權威性,這種情況下,遵守規范的翻譯就是凸顯了文化特質。
在旅宣翻譯中許多文化專有詞匯或文化負載詞在英文中沒有相對應的表述,這種文化、詞匯“空缺”是翻譯者面對的一個問題,將英文中沒有對應的標注成拼音是我們見到的普遍做法,筆者認為,從凸顯文化特質角度看,拼音加括號中的注解不僅表明該詞匯是中國文化有的概念,而且可以讓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外國友人進一步了解更多的信息,這就是通過“音譯+注釋”的方式達到翻譯中在規范的同時有條件的創造,這需要靈活掌握。例如,漢陽陵的解說詞中關于刑徒墓地有提到”鉗”、”釱”等類鐵制刑具,譯文中用“clamp”和“Di”表達,從文化角度講不夠清晰,查閱資料得知鉗和釱是古代的兩種刑具,指以鉗束頸,以釱箍足,因此,凸顯文化特質的翻譯便是用注釋的方法加以說明,即 “clamp the neck, bind feet with metal hoops.”
(二)解釋性翻譯中的增加與省略
解釋性翻譯,也稱釋譯,釋譯, 就是一種帶有語言之間解釋性的一種翻譯方式。鑒于文本功能,釋譯可以是增加信息,也可能省去一定信息。在旅游宣傳材料翻譯語境下,有效地傳遞出原語的信息和內涵才能實現引發讀者的興趣。由于文化差異,中英雙語翻譯很難做到語言形式上的完全對應,所以,在旅宣翻譯中,釋譯中的增刪可以凸顯文化特質。例如漢陽陵簡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帝陵坐西向東,被81條呈放射狀的陪葬坑簇擁著,其四周則分布著后陵、南、北區從葬坑及禮制建筑遺址等;寬110米的司馬道向東直通5公里之外的陽陵邑?!庇⑽淖g文為:“To the west of them, lies the emperor and empress`tomb, northern and southern burial pits and the remains of ancestral construction. The emperor`s tomb is surrounded by 81 burial pits radiating from the centeral mound.”巧妙地增加了 “central mound (中心丘)”這一詞匯,便于國際游客更好地理解陵墓合葬坑的地理方位。另一處描寫為:“博大精深的漢文化、美輪美奐的出土文物、獨一無二的地下遺址博物館、秀麗宜人的園林風光,使漢陽陵博物館日益發展成為國內外獨具魅力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區。置身其中,一定會使您驚嘆不已、流連忘返。” 英語譯文為“Profound Han culture, exquisite relics, unique underground museum and pleasant scenery make Han Yangling Museum the most charming and attractive museum locally and abroad.”對最后一句信息的省略完全不會影響譯文的總體完整性,而且避免了譯文的冗長。因此,在旅游宣傳材料的翻譯中適當的增刪和改動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所做的靈活處理,目的都是更好地凸顯文化特質。
(三)語義整合
為了凸顯文化特質,在旅游宣傳材料翻譯中漢英文化審美和欣賞角度的差異,在突出漢語文化特質的同時也要考慮英語讀者的接受度??紤]到英語和漢語行文習慣的差異,翻譯中可以做結構上的調整和信息的整合,既能符合目標與讀者的閱讀習慣,又能達到突出重點,行文流暢、生動,層次分明的效果。這一點對翻譯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即力求達到翻譯中的“信”、“達”、“雅”,在充分體會原語語言的所有信息點的前提下,把握重點,吃透內涵,用最恰當的方式在譯文中自然地呈現出來。例如漢陽陵簡介中有一段對陶俑的描寫為:“陵區內200多座陪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披堅執鋭、嚴陣以待,仕女俑寬衣博帶、美目流盼,動物俑累千成萬、生動異常?!庇⒄Z譯文為:“Objects unearthed from the 200 odd burial pits include armored warrior figures with weapons, elegant palace maids with Han costumes, countless animals with vivid expressions.”整個句子的翻譯結構正確,思想完整,表達準確,清晰簡潔。句中對意義相近的并列成分使用了詞性一致的排比結構,即詞性相同的詞連成一串,形成平行結構。這種結構使句子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增強了感染力,符合英文的行文習慣。選擇正確的結構和對原文信息的整合無疑能夠使邏輯關系簡單清晰,一目了然。因此在凸顯文化特質時,注意選擇合適的主動或被動結構凸顯主題,整合原文中的重點信息,采用符合文體要求的句型結構的同時突出文化特質信息。這點也同樣適用于所有旅宣材料的翻譯。
四、結語
在未央區打造“五型城區”的目標下,在西安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環境下,旅游宣傳材料翻譯中凸顯文化特質符合旅游資源策劃和開發的要求。本文以漢陽陵博物館和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為例,分析了目前未央區旅宣材料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從凸顯文化特質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策略。然而文化概念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對其特質的理解和挖掘需要有更為豐富的語料基礎,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具有更為科學的指導意義,從事翻譯和旅游職業的人員必須注意這些細節,才能提高旅游文化的內涵,為西安市建立國際化旅游品牌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Nord 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 Oriented Text Analysis(Second Edition)[M]. Amsterdam:Amsterdam New York,2005.
[2] 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 王穎,呂和發.公示語漢英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4] 吳敏煥.漢陽陵地下遺址博物館文本的漢英翻譯淺析——從目的論的角度分析[J].西部文化,2012(9):29.
關鍵詞:孔子學院;新興戰略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079-03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教授在其《強國的語言與語言強國》一文中指出:“語言強弱不僅是國家強弱盛衰的象征,而且語言也會促進國家的發展強大?!苯陙恚捎诮洕蔚匚徊粩嗵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迅速擴大,國外了解、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然而,通過何種渠道和策略進行文化傳播是實現孔子學院持續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唯有有效化解影響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漢語國際推廣事業才會高屋建瓴。
一、“孔子學院大春晚”興起的時代背景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載體,成為各國人民之間增進了解和友誼的紐帶。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的日益加深,漢語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也在不斷提升,漢語學習也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這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孔子學院作為中華文化海外展示、體驗并舉的綜合平臺,秉承孔子“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理念,肩負著對內繼承與對外傳播的使命。語言學家許嘉璐先生曾說:“一種語言是否受到世人的青睞,最根本的是要看以該語言為母語的國家實力如何,看她對異文化的人群吸引力的大小。”如今,全球持續升溫的“漢語熱”為此言做出了相得益彰的闡釋??鬃訉W院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國內經濟穩步發展,綜合國力逐年攀升,對外貿易不斷擴大,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地位,由此帶動對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迅速發展。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得漢語的國際地位扶搖直上,迅速掀起各國探索中國文化的熱潮,這不僅表現在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般驟增的數量上,還體現在孔子學院的建設成果等諸多方面。孔子學院就是在此時代背景下,適應海外學習漢語及中國文化的客觀需要,不斷發展壯大。
二、“孔子學院大春晚”的文化特征
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惫磐駚?,文化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力量源泉,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承襲千年的家國文化符號,以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釋放出無形的精神力量。隨著中國的傳統佳節——春節走向世界,央視春晚也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綻放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如今,它不僅是各地民俗文化展演的饕餮盛宴,而且逐步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窗口。雖然央視春晚作為一個華人社會不可復讀的新民俗形象得到了確立,但是作為“走出去”戰略的“孔子學院大春晚”無論是影響力還是觀眾基礎都無法與央視春晚相提并論。若從兩者所承載的意義來看,央視春晚承載著更多的是象征意義,而“孔子學院大春晚”則傾向于文化意義?!翱鬃訉W院大春晚”不是簡單的聯歡晚會,而是依托春節所獨具的文化內涵催生“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認同感,并為中華民族經典藝術的展示提供一個得天獨厚的平臺與創造發展的良機。在日本、韓國等許多亞洲國家,其文化本身就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交互關系,茶道、書法等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很盛行,這就要求各所高校對于“孔子學院大春晚”的籌備策劃做到“量體裁衣”。節目編排需要不斷創作出中國氣派和風格、獨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此外,“命題作文”的局限性無疑造就了央視春晚的特殊品格,同時也限制了節目創演的揮灑空間。多數節目注定只能是一次性消費的快餐,無法成為超越時空可以繼續傳承的藝術經典。有鑒于此,“孔子學院大春晚”多采取貼近受眾的表演形式,串并各自文化背景下所具有的獨特魅力,結合受眾能夠“及時接受”、“及時反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導當地社會主流的輿論導向、溝通世界各民族間的信息與緩和國際局勢矛盾與沖突的作用。
三、“孔子學院大春晚”的戰略意義
隨著孔子學院的穩步發展,辦學影響的不斷擴大,如何創新辦學的模式,激發辦學活力是實現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據日本岡山商科大學孔子學院近年來的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學員是通過中國電影、音樂等藝術形式接觸漢語并產生興趣的,其中成績較為優秀的學員通過“中國政府獎學金”、“孔子學院獎學金”等項目前來中國學習漢語的人數逐年遞增。但是由于經濟和時間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世界各國仍有許多人不能親自前來中國學習漢語與接觸中國文化。面對現狀,我們除了要繼續貫徹黨十六大提出的“引進來”的戰略外,大力推進“走出去”的戰略將為中國傳統文化直觀地、高效地對外傳播注入恒久的動力。正如宋立林博士所說:“文化傳播本身就可以秉承孔子‘并行不?!ⅰ投煌睦砟?,來推動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走出去、送文化’已成為傳播孔子文化的最新姿態?!币拦P者看來,“孔子學院大春晚”的應運而生恰逢其時,并借此渠道推廣中國文化意義非凡。
1.“孔子學院大春晚”的整合策劃與品牌推廣,以獨樹一幟的創意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創造需求力與影響力。“孔子學院大春晚”品牌的設計以吸引視覺的“孔子”形象造型,借助全球華人所熟知的文化符號“春晚”,通過孔子文化中最核心的“和”字精準簡約地表現品牌內涵,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近年來,國家漢辦委托全國多所高校奔赴世界各地開展“孔子學院大春晚”巡演活動,圍繞文藝演出、互動體驗、文化展覽三個環節,充分體現中華文化“歡樂、和睦、共享”的特點,全方位立體展示中華傳統的文化理念與品牌形象。以2012年度大連外國語學院大學生藝術團赴中東地區巡演為例,演出設計經過縝密考究,節目涵蓋了民族歌舞、中國書法、傳統樂器、民族服飾及中華武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演出過程中,此團依據不同的宗教群體、不同的體驗訴求、不同的主題特征,進行優勢整合、統籌規劃,在整體中求和諧謀創新。
2.“孔子學院大春晚”作為一種國家文化意識形態,致力于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在互動交流中完善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構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孔子學院的發展建設亦是如此,其中潛在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要求漢推工作者必須消除盲目樂觀的態度,認清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構建正與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相適應,偏重于西方化、通俗化?!墩撜Z·公冶長》有載,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保欢鎸Ξ斍岸鄻O化的國際文化格局,儒家之道的海外傳播遭受著多重干擾和牽制。如近期美國國務院發出關于“孔子學院必須在美進行資質認證、部分孔子學院教師將限期于6月30日前離境”的一紙語焉不詳的公文即為鮮明例證。面對西方文化價值體系的砥礪和排斥,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構建與發展,不能拒諫飾非,而要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多溝通求平衡?!翱鬃訉W院大春晚”開宗明義地獲取本土反饋,有的放矢地搜羅各方的建言獻策,有利于科學梳理多元文化的融合,不斷完善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
3.“孔子學院大春晚”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海外中華文化的追祖溯源。中華民族歷久彌新,源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廣大海外華人身在異鄉,積極投入到旅居國的主流社會,為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為增進中外兩國的溝通交流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紐帶作用。隨著與改革開放時代共同出現的全球的“新華僑”群體成長和壯大,央視春晚已經有了一個國際性華人文化的背景,并逐步成為全球性的華人文化的表征。海外華人對于春晚的熱情既包含他們對于家鄉文化傳統的懷念和認同,也包含對于祖國發展的熱望和期待。近年來,春晚作為一個華人社會不可缺少的新民俗的形象已經得到了確立。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孔子學院大春晚”的擇機而出彰顯了祖國母親般的慈愛情懷,增強了中華民族扎根于心的凝聚力。
4.“孔子學院大春晚”作為文化外交的新興戰略,可以優化國家形象,化解“中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雖然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世界,但是由于歷史以及意識形態,對中國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依舊普遍存在于西方社會。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甚囂塵上,雖然中國媒體對外報道了中國決不稱霸的意愿,甚至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列舉鄭和下西洋的例子說明,中國即使在國力強盛時也并無武力征服別國的經歷,但是孔子學院快速發展所折射出大國崛起的形象,還是讓海外的部分政治家和學者心存芥蒂,誤將孔子學院視為侵略本土文化的情報機構?!翱鬃訉W院大春晚”依托孔子學院的本土化辦學的地緣優勢,更好地收集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國家形象評價的動態信息,及時化解了西方社會對于中國及其傳統文化的各種偏見,增強了塑造“禮儀之邦”形象的針對性,增加了國際社會對我國和諧發展、大同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認同,開辟了中國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的新陣地。
5.以“孔子學院大春晚”系列活動為載體,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高校的對外宣傳可以“兩舟并行”。中外高校合作辦學是孔子學院建設發展的普遍模式,“孔子學院大春晚”的海外踐行是中國高校借助外方院校搭建的平臺提升國際化程度的依托和契機,不僅可以拓展中國高校與世界知名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作辦學空間,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層次,擴大中國高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全面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豐富孔子學院的辦學內容,夯實孔子學院的軟實力建設、進一步擴大孔子學院對外宣傳的力度,而且可以大力弘揚和發展以孔子文化為代表的優秀歷史文化,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產業的人文內涵,加速形成在周邊國家設立文化中心的布局,不斷推進雙邊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其中蘊含著豐富而深邃的文化內涵。文化無國界,藝術心相通,“孔子學院大春晚”借助“四海同春”的主題開展文化藝術巡演活動,在展示中華民族厚德載物、樂觀進取的精神風貌的同時,也為中國大學走向世界開拓了新途徑,更為弘揚和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增強雙方互知互信、促進相互交流協作搭建了新平臺。
參考文獻:
[1]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2006年度報告[R].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2006.
很多革命導師都對大眾文化進行過精辟論述。列寧同志在論述大眾文化時曾說,藝術必須為包括工人、農民在內的幾百萬的勤勞大眾服務,如果不為這些勤勞大眾服務,那么藝術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他還說藝術必須讓大眾理解,必須被大眾喜愛。藝術應該和大眾的意志、思想、感情結合起來,使藝術昂揚起來。同志曾說過,新民主主義文化應該是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應該服務于占全國大多數的工農勞苦大眾,新民主主義文化要逐漸轉變為勞苦大眾的文化。他認為普及文化和提高文化水平既相互區別又應該相互聯系。他在《抗戰以來中華民族的和今后的任務》中指出,關于新文化既應該是科學的、民主的、民族的,也應該是大眾的。這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新文化要想完成自己本身所擔負的任務,必須被大眾所把握、所接受;二是新文化必須代表中國廣大的勞苦大眾的利益,必須成為解放大眾的武器和力量之一。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同志又說文藝也必須服務于人民,文藝的提高與普及必須相結合。這些論述為大眾文化教育提供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基本原則,包括:大眾化并非庸俗化,而是以通俗化的手段做到使大眾對新文化喜聞樂見的目的,通俗化的目的還是提高新文化的水平;大眾文化要代表中國最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要表達人民的意志和感情;大眾化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為中國的勞苦大眾所服務。
二、分級式管理和雙軌制發展
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一直被定義為企業化經營和事業化性質,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這種模式已經逐漸阻礙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也難以推動大眾文化教育的進行。因此必須實行分級管理和雙軌發展。我國的新聞媒體按照性質來分是一報兩臺,一報包括人民日報、各省各市區的日報,兩臺包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和各省各市區的衛視臺和人民廣播電臺;還有以此而衍生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新聞媒體。這兩部分的管理模式和經營模式都應該不同。因為二者的性質不同,任務也不同,所以二者發展模式的軌道也應該不同,所產生的教育作用也不同,在管理上也要實行具體政策和宏觀政策相結合的分級式管理。
三、加強人文素質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