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6:00:1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創業思考與行動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圖分類號:F27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6)05-0037-04
1.問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我國的民營經濟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而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作為民營經濟的基本細胞,經歷了從簡單模仿到重復建設,再到低成本擴張的艱難歷程。民營企業發展到今天,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成為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基本支柱之一,也是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當前我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關鍵時代,如何進一步更好地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為此,許多專家學者研究認為,面對日益成熟化的市場和知識經濟時代,在產品壽命周期越來越短的前提下,民營企業實施以“創新”為主旨的“二次創業”――走高端成長之路,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我們與許多民營企業家的接觸中卻發現,大多數民營企業家對“創新”投資,熱情有余,但行動不足,顯得比較猶豫、遲緩。為了驗證這一狀態是否具有普遍性,我們進一步分析了我們曾經進行的關于“創新強度與企業成長之間相關性”的研究成果,結果意外地證實了上述狀況確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金華市民營企業的創新強度只有區區4.36%(見表三),而且這一數據還是從廣義的角度得到的;如果從狹義上看,這一數據更低,只有2.35%(見表三)。這足以證明民營企業在創新投入上是熱情有余,行動不足。
2.實證研究與分析過程
2.1界定兩個概念
2.1.1創新強度
創新有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的創新主要是指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創造與發明;廣義的創新,除包括狹義的含義外,再加上市場營銷模式和管理的創新。為了調查和分析的方便,我們采用了廣義的創新概念。由此,我們進一步把創新強度定義為:創新投入與銷售收入之比,其中創新投入包括企業的研發與專利支出和市場開拓與管理創新兩部分;之所以采用銷售收入,是因為在調查中,許多企業不愿意公開他們的利潤情況。
2.1.2民營企業
什么是民營?理論界有許多解釋,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從所有制的角度下定義,另一種是從經營主體的不同來下定義。我們贊同第二種觀點,即民營的定義是指以民間人士、民間組織、民間機構經營的經濟。因此,民營企業被定義為由民間人士、民間組織或民間機構經營的企業,它不僅包括非國有制經濟,還包括實行國有民營的企業、三資企業、民營科技企業、鄉鎮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國有民營企業。之所以選用該定義,目的在于使所選擇的樣本更具有代表性,選擇面更寬。
2.2調查結果與描述性統計分析
2.2.1被調查企業的行業分布(表一):
2.2.2被調查企業的有關技術經濟指標(表二):
2.2.3有關技術經濟指標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表三):
2.3銷售收入增長與創新投入之間關系的計量分析
2.3.1分析工具的確定
在研究銷售收入增長與創新投入之間的關系時,我們首先用格蘭杰(Granger)檢驗,確定RD和MM是S的“因”,把S定為因變量,把RD和MM定為自變量,然后用2001年的數據進行線性回歸,經EVIEWS軟件運行后,發現其擬合的程度比較差,各系數都不顯著,R2值較低,只有0.45,這說明在絕對量上,銷售收入與創新投入的關系不顯著。于是,我們改用對數模型來擬合,對數模型的實質是創新投入的增長率與銷售收入的增長率之間的關系,也可稱為“銷售的創新投入彈性”,發現結果比較理想。我們在擬合時采用逐步增加數據的方法,從2001年到2004年每一步都進行一次擬合,得到了以下結果。
2.3.2逐步擬合結果:
(見下面表四、表五、表六)
2.4簡單結論
從以上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和計量分析結果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明顯的結論:
①被調查企業涉及高科技、紡織、輕工、化工建材、食品等各類行業,樣本分布廣泛(見表一),因此,可以認為可信度是較高的。
②研發(包括技術與專利)支出與市場開拓、管理創新支出,雖然不同的年份互有出入,但總體上持平(見表二),這說明,民營企業家們在看待資本投向時,并沒有十分偏愛研發與技術創新,這一點也可以從表三中得到印證:從2001年到2004年,企業的創新強度在增加(從3.51%上升到5.53%),但資本投向的分布是基本均衡的(2.35%與2.28%)。
③市場開拓支出對近期的銷售增長影響更大一些。這可以從比較表四、表五、表六中得到說明:研發支出對企業銷售收入增長的重要性在增加,表現為Log(RD)前的系數是不斷增加的[由0.3912(表四)上升到0.4967(表六)],而Log(MM)前的系數,即市場開拓和管理創新支出的系數卻在減少[從0.521(表四)下降到0.316(表六)],這說明研發和專利支出對企業的長期增長比之市場開拓與管理創新支出具有更大的意義,而市場開拓支出對近期的銷售增長影響更大一些。這就進一步印證了我們在本文開始時的假設:民營企業家們對與企業走高端的選擇是熱情有余,行動不足(遲緩),因為相對于研發來說,市場開拓的風險更小一些。通俗地說,當企業還能接到大量的傳統定單的時候,與其冒險走高端創新之路,還不如在傳統市場上穩步的前進。
3.原因探討
為什么在研發投入每增加1%,銷售收入就可以增加0.497(表六所示)這樣的高投入產出比條件下,民營企業家們卻更愿意選擇傳統產業、傳統產品作為投資方向呢?或者說,為什么大多數民營企業家們不太愿意主動從事所謂的“二次創業”呢?我們認為,根本原因不在于像許多論者所闡述的那樣,中國民企融資難,制度缺陷,導致民企不能享受所謂的國民待遇等等;而是因為,在中國目前的形勢下,資本還有更多的投資機會,相對于這些投資機會來說,知識創新的投資,機會成本過高,風險過大,但收益與風險卻未必成正比例。具體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這一問題。
3.1這是由資本的本性所決定的
認為,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因此,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是資本的本質特性。當資本面臨著高風險與較高收益、較低風險與次較高收益的選擇時,資本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后者,因為就當前利益來說,前者的機會成本和風險要大大高于后者,兩相比較,后者的收益雖然在數量上看是不高的,但實際上不僅是高額的,而且還是安全和穩定的。
3.2民營企業家的性格所致
無論是第一代民營企業家,還是第二代民營企業家,從他們成長的過程來看,大多數來自民間。因此,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思維方式都受到了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浸潤,從而也就深深的烙上了中國文化中缺乏冒險精神、追求中庸之道的印記,這也是導致民營企業“二次創業”行動遲緩的重要原因。
3.3經營習慣所致
從起源上看,我國的民營企業大多數是從簡單模仿起家的,通過低成本擴張,規模雖然變大了,但經營范圍至今仍然停留與自己熟悉的行業和領域;另一方面,我國的民營企業家們大多數又是來自民間,同時又是他們行業的專家或熟練技術人員,他們對于本行業的經營狀況了如指掌,而跨行業經營可能一竅不通。因此出于企業安全的考慮,除非萬不得已,他們更愿意從事他們熟悉的領域。這一點,從管理學角度看,也是有一定依據的――盲目多元化、四面出擊,這是管理的大忌(或曰管理陷阱)。
4.簡單建議與對策
4.1要尊重民營企業自己的選擇。
這種尊重的實質是尊重資本的運行規律。民營企業家們的選擇有他們自己的理由,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才是經營資本的真正高手和行家。作為政府也好,作為社會輿論也好,要求民營企業進行所謂的“二次創業”,其出發點肯定是善意的,這一點不容置疑。但是,任何事物都有自身運動的規律性,人為的干預是不可取的,在我國,這樣的教訓實在是太多了。當資本的創新投資收益遠遠高于其他投資方向的收益時,資本自然會作出最佳的選擇。
4.2制度創新
站在政府和社會的立場上看,我們所能做的是盡可能建立和完善一種機制,這種機制可以使民營企業在進行創新投資時風險降到最低,機會成本最小。例如,由政府搭臺與大院大所對接,合作攻關;或由政府創建科技創新中心,創立多形式創新服務體系;或由政府參與建立多行業、多機制的創新平臺,為民營企業“二次創業”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等等。
4.3培養優秀的職業經理人
從長遠看,我們應該致力于培養全新的具有先進的經營理念的職業經理人,并為職業經理人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工作氛圍。
[基金項目]本文為2005~2006年度浙江省教育廳課題“創新與企業成長及相關因素研究”的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1990商務印書館.
[2]嚴基河.現代企業研究開發與技術創新[M].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3]文章代,侯書森.創新管理[M].石油大學出版社,1999.
[4]王忠明.中小企業創新[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5]唐五湘,劉宗明.知識經濟與企業管理創新[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6]馮德連.中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7]林漢川,葉紅雨.中國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發展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8][美]彼德?德魯克著.創新與創新精神[M].張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駱鵬.創新強度與企業成長關系實證研究[R].課題編號:04Z63.
創新驅動,通過千企升級、千企創新、千企改造、千人支撐四個行動計劃來實施。企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體,企業要率先走上創新驅動的軌道。“千企升級”是要推動企業由一般制造向創新制造轉變,增強核心競爭力,到2015年,全市近千家創新型、高成長型小微企業進入規模以上企業行列;“千企創新”是要以企業創新體系建設和創新能力提升為重點,“十二五”末,建成國家級、省級、市級企業技術平臺分別達2戶、50戶、1000戶,工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0%;“千企改造”是“十二五”期間實施技術改造項目1000項,技術改造投資達到3000億元,確保“十二五”末企業技術裝備80%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重點行業和百戶重點企業主要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千人支撐”是要著力實施產業集聚人才工程,重點實施“百名創新英才”引進計劃和“千名技術人才”培育計劃,為淮安新型工業化提供人才支撐。著力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主攻大項目,做優大產業,筑牢發展基礎
大產業、大項目是發展的關鍵。圍繞產業集聚發展招引項目。一是實施“3211”項目建設行動計劃。每年組織實施30個投資超10億元的工業重大項目,加快建設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竣工100個億元項目,每年實施100個億元以上技術改造項目,以大項目、大投入帶動大發展、大提升。二是加大推進項目服務力度。深化領導掛鉤、月度“三榜”( 新開工項目榜、新竣工項目榜和快進項目榜)通報、現場推進、項目綠卡四個推進機制,形成領導掛鉤及項目進展反饋、部門聯合幫辦和項目融資三大服務網絡,確保重點項目順利實施。三是實施三個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全力實施特鋼、電子信息、鹽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和食品五大主導產業高端升級發展行動計劃。到2015年五大主導產業銷售規模分別超千億,把淮安富士康科技城建成全國重要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基地、鹽化工園區建成產業配套的鹽化工新材料集聚區、特鋼產業園建成全國一流的特鋼專業園區。著力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發展行動計劃。加快推進機械、紡織、輕工、建材四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力爭2015年,機械、紡織銷售收入分別超500億元,輕工、建材銷售收入分別超300億元。強力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雙倍增”發展行動計劃。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軟件和信息服務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突破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三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每年實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20個以上,“十二五”完成投入1000億元,到2015年新興產業銷售規模超1000億元,實現“雙倍增”。淮安市新型工業化專項資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資金,聚焦大產業培育,著力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信息化與工業化高度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現代生產業協同發展的富有淮安特色的“5443”現代工業體系。
二、培育新增長點,做強大企業,增強發展后勁
新增長點達產達效是保增長的關鍵,重點企業是培育大產業的重要載體。一是強化新增長點運行監控。每年對省級、市級以上新增長點,加強運行監控,逐月跟蹤、逐季督查、按年考核。突出抓好新增長點跟蹤服務工作,進一步推動資金、電力、重點物資運輸等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的新增長點集中,確保新增長點盡快達產達效。拉動全市工業增長10個百分點以上。二是實施大企業培育“531”工程。突出抓好百戶重點企業。對每年重新確定的百戶重點企業,將優先保證生產要素、優先進行政策扶持、優先促進做大做強,促進重點企業加快發展。通過“一企一策”針對性的扶持,加快做大做強龍頭骨干企業,到“十二五”末培育銷售超500億元、300億元、100億元、50億元、30億元、10億元以上企業150戶。充分發揮重點企業在全市工業經濟發展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三是實施中小微企業升級“111”培育工程。到“十二五“末,淮安市中小企業扶持資金力爭超2000萬元,用于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市場開拓、擔保服務、管理升級、改造提升、集聚發展、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扶持,促進中小微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加快推進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企業提檔升級。到2015年,全市培育1000家兩化融合中小微企業,1000家小微企業進入規模以上企業行列,1000家企業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
三、突出節能減排,加快結構調整,推動轉型升級
堅持“以發展促節能、以節能保發展”的理念,把節能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強化節能剛性約束,促進產業升級。堅持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三管齊下”,確保完成下達的萬元GDP能耗下降目標。全方位推進建筑、交通、公共機構及社會各個層面節能,重點抓好工業領域節能,努力實現綠色發展。一是強推百戶重點用能企業能效提升。實施百戶年耗能3000噸標準煤重點用能企業能效提升計劃,積極推行能源管理體系認證,爭取重點用能企業能效水平年提高5%以上。二是全面推廣合同能源管理。以做精、做專、做強為目標,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專業節能服務機構。三是大力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突出主要耗能行業和重點用能企業,實施鍋爐、電機系統、能量系統優化等節能改造,加快建設和完善重點用能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年實現節能量20萬噸標準煤。大力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大力推廣高效節能電機、節能燈等產品,創建節能示范工程。
四、優化服務扶持,強化要素保障,推動企業加速發展
升華101%滿意服務,主動服務、創新服務、貼心服務。一是深化領導干部“三解三促”、“三進三幫”活動。進一步搞好“進企業”活動,對企業反映的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認真交辦和及時協調,直到辦好為止,并不斷跟蹤服務,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強現行扶持政策的宣傳輔導,及時落實到位,充分發揮政策的乘數效應。更加注重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制訂出臺加快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九條意見和扶持中小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政策意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控減涉企收費,確保全省收費最少、政策最優,促進中小企業上規模、進列統。三是加大融資擔保工作力度。加快擔保公司做大做強步伐,大力實施“321”服務行動計劃。充分發揮全國首創的中小企業BCG專業融資市場作用,每年開展中小企業BCG融資服務市場走進縣(區)、鄉鎮工業集中區等活動30場次,開展“助小微、送金融、共成長”進鄉鎮20場次、銀企保專場對接縣(區)行10場次,有效緩解集中區企業融資難。四是切實增強企業家的投資信心。在開展功勛、杰出、優秀企業家評比的基礎上,大力宣傳企業家攻堅克難的先進事跡,樹立企業家先進典型,切實增強企業家的投資信心,真正讓企業家在政治上有地位、社會上受尊重、經濟上有實惠。
作者簡介:童玉祥,高級經濟師,高級工程師,南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任職江蘇省淮安市經濟和信息化委、江蘇省投資協會副會長,曾在《宏觀經濟管理》、《經濟體制改革》等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性和政策性論文。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淮安市“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
關鍵詞:黨的教育;思想政治;職業學校;工作
一、新形勢下職業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1、融入大發展思想,強化思想政治作用。隨著黨的十的勝利閉幕,深化改革的號角吹響,職業教育也迎來又一個春天,尤其是事業單位將逐步取消行政級別,強化績效改革,這一系列的變化,對原本的一貫的思想無疑是一次大的震動,如何引導教育員工深刻理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意義,主動適應職業教育改革帶來的新變化,主動積極的把思想精力集中到學校的科學發展中來,思想政治工作自然具有更特殊的地位。作為職業學校,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和諧、科學發展的全過程,通過多途徑、多形式的改革形式教育,改革導向宣傳,以目標凝聚人心,以發展造福師生,通過開展改革形勢教育,加強改革導向宣傳,以發展的目標凝聚人心,以發展的成果造福職工,才能真正的把廣大教職員工積極性和奮斗性轉發學校發展的強勁動力,確保職業教育朝著健康和諧穩定科學的方向發展。
2、圍繞市場需求,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領作用。職業教育主要為引導學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職業或行業或某類職業或行業中從業所需要的實用技能、知識和認識而設計的。對于我國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勞動力來說是一支重要的產業力量,如何能緊密圍繞求真務實,圍繞市場需求,圍繞產業轉型來設計與引領職業教育發展是一件重要的思想引領活動。因此,要不斷夯實教職員工的思想基礎,創新職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突出“自我教育”的特點,不斷增強教育的效果。所以,教育必須滾動推進,常抓不懈,宣傳教育和專業管理做到有機結合,納入專業管理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實,使自我教育走上經常化、制度化的軌道,切實把職業教育發展與國家產業發展統一起來,進而確保學校發展的科學有序。
3、確保隊伍穩定,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證作用。隨著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的出臺、實施,必將涉及到職工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要幫助職工群眾解決好實際問題,營造穩定和諧的發展環境,就必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滲透于穩定發展的各個方面,發揮好思想政治工作穩定人心、穩定隊伍的作用,既講大道理,又講小道理,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群眾的表率作用,以黨的溫暖感召人,以黨的和諧務實凝聚人。只有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才能及時化解矛盾,切實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把維護穩定的工作落實到推進職業教育穩步前進的各個環節。
4、堅持黨群關系,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黨的作風建設,黨員干部的表率作用對當前改革的穩步推進有著重要的引領和教育的作用,為此,應該不斷加強黨群關系的和諧,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務實求真的特質。積極構建健康向上、協同進步的管理文化體系,以黨員的嚴格要求帶動群眾的自我嚴格,不搞區別對待,發揮黨性觀念強化的示范作用,為民務實清廉,對職工倡導人性化管理,有針對性地引導職工的行為,激發職工的智慧,加深對學校的認知感和認同感。這就需要黨群關系和諧融洽,不斷在黨的群眾教育路線實踐活動中吸收精華,把健康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根在學校發展的大局上來。
二、以黨的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于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群眾觀點,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創新是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的源泉,根據形勢發展和職工群眾的需求,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方能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果,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創新中永葆活力。
1、觀念創新是基礎。黨的十明確了我國改革深化的大局,職業教育的再發展要及時更新觀念,強化責任感,使命感,教職員工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我國改革不斷深化的要求。它的基本價值觀念、邏輯導向必須從過去的墨守成規的陰影中走出來,與已初步形成且在進一步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我國職業教育的再發展實踐相適應。綜上所述,必須從更新觀念入手,對過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做法,進行認真的分析,繼承和保留好的傳統做法,摒棄那些不合時宜的東西。同時,要對新形勢、新任務有個正確的、全面的理解、認識和把握。
2、內容創新是條件。改革深化發展,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我們要迎接新的頭腦風暴,就必須有更新、更勇敢的頭腦,使職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緊扣時代脈搏,弘揚時代精神,實現內容的現代化。一是明確職業教育的使命感,它是我國改革不斷深化,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需要的一個重要教育要求;二是強化職業教育的責任感,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本開發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是形成社會合理的人才結構的基礎,職業教育發展好壞與否對我國人力資本開發和人才結構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只有明確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才能推進職業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
3、要在手段上創新。時代在變,為我們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現代化提供了條件。首先要大膽借鑒和吸收國內外文明成果和發達國家的管理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手段逐步實現四個轉變:即由“聲勢型”向“實效型”轉變,由“執行型”向“自主型”轉變;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其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也要不斷向物質的、文化的、管理的、活動的多載體擴展,不拘一格地創造性開展工作。第三是要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和電腦網絡技術發展和科技成果來創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
【關鍵詞】高職 創業教學 行動導向教學法
【課題項目】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科研項目2013年度院長基金課題。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15-02
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為目的一種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活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學習的“第三本護照”,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2008年以來,創業教育在我國各高職院校先后步入了課程教學的實施階段。但由于師資匱乏、觀念滯后、教法不當,創業教學僅僅停留在創業意識的普及和理論知識的講授層面,創業成功率較低。將行動導向教學法應用在我院創業教學中,有助于提高我院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一、行動導向教學法及其特點
1.行動導向教學法
行動導向型教學法是德國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學計劃》所決定的一種新型的職業培訓教學課程體系和先進的職業技術培訓教學法。[2]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以教師構建的特定學習情境為主線以真實或模擬的職業領域的工作任務為基礎 ,學生通過以職業行動為導向的課業項目的學習,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并在實施過程中提高職業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由一系列教學技術組成,如項目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模擬訓練等教學形式。
2.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特點
行動導向教學不再把教師掌握的現成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作為教學目標,而是一種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職能從“教”和“授”轉變為“引”和“導”,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學生被動學習方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團隊協作、探索創新的新模式。行動導向教學法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具體的項目實踐活動,不關注最終結果而是跟蹤掌握項目實施全過程。[3]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自覺應用,遇到難題可查閱文獻資料、團隊討論、請教教師等,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自學創新、溝通交流等能力,有利于培養出勤思考、善想象、能動手的職業型人才。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創業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1.項目教學法
針對創業課程的特點,教學模式設計是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的項目課程教學模式,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課程教學方式――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我們依托學院創業街活動、創業孵化基地,南海瀚天科技園,翰林湖生態園等創設學習情境,打造學習工場,把本地區市場作為最生動的課堂,通過對市場的調研與分析,引進創業項目,采用“項目導向 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形成以“創業項目策劃”為主線的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式項目課程教學模式,調研本地區經濟發展需求,以當地企業項目為載體,以真實工作任務為驅動,全面實施項目教學,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技能,將課程知識融于項目實踐,并為課程項目教學的實施構建了基于職業情境的真實工作環境。
(2)創業項目競賽管理方式――團隊化運作。項目制管理所謂“團隊化運作”是指競賽一開始,就將每個班級按4-6人進行分組,組成創業團隊。每個同學在這一創業團隊中擔任一定的角色,如我院“加博匯”杯電商創業大賽追夢團隊:CEO、財務總監、營銷總監、采購總監、技術總監等。項目團隊成員相互合作,在一定時間內落實選題。每個項目團隊根據教學進度要求順序完成該項目概述――項目可行性分析――項目的經營和組織管理模式――投資分析――項目實施的制約因素及風險預測――連鎖加盟類的加盟費用、場地和其他條件要求―其他條件要求7個環節工作任務,形成最后的創業項目計劃。在項目完成后,召開項目認證會,讓企業精英和創業指導老師對創業方案進行認證、評選、考核,以團隊為基本單位貫穿于教學及創業項目運作的全過程。
2.角色扮演
教師在課堂上安排一些具體的任務,如項目經營管理模式設計、營銷、投資和財務分析等,讓學生個人或者任務小組進行角色扮演,以創業者的角色去考慮問題,尋求解決方案,根據行動導向來設計并實施具體的方案以完成任務,見圖1。這樣可以使學生從角色扮演中去認知工作任務、制定項目經營人員機構管理方案,彼此配合、相互協商,形成各種關鍵性創業素質。
圖1:我院監測系創業項目“杏福仁佳”科技服務人員機構配置角色扮演模式
3.案例教學
收集具有典型意義的創業實戰案例,如本校往屆畢業生的郭振強、鄭標堅創業案例等讓學生分組進行分析、研討,分析創業者的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找出他們處理關鍵事務和問題的成功經驗,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創業項目改進方案,以此拓寬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的基本素質。
4.模擬創業
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決策能力、學習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模擬創業就是通過創業項目模擬公司化運作,將校內創業理論教學與創業實際工作情景相結合,多角度訓練學生的創業素質,以提高學生創業能力,見圖2。
[關鍵詞] 行動邏輯;手段導向;元分析;創業教育;認知結構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2)06?0003?05
過去幾十年,創業教育經歷了巨大的發展,從少數幾個學校的開設到許多學校的普及,從單一的課程發展到多元化的內容。但一個普遍的認識是,創業教育這一領域還未成熟[1],創業教育應該教什么,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King認為,創業教育不是傳統的經濟管理教育貼上一個新的標簽,因為,創業企業和已存在企業的經營原則是根本不同的[2]。Vesper和McMullan認為,創業教育區別于經濟管理教育的關鍵是“更快地產生捕捉創業機會的多種觀點和培養創立新企業的能力”[3]。因此,創業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談判技能、領導能力、新產品開發、創造性思考、技術革新等技能的建構,另外還應包括創業意識、創業觀點保護、風投資源、不確定的容忍性等。但是這些內容都是零散的,且缺乏一個系統的理論作為指導。
上世紀90年代,Saras等學者吸收了Erricsson關于認知結構與專家績效[4-6]關系的研究成果,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創業進行研究。他們發現,創業專家與創業新手內在的問題決策框架和認知結構是不同的,從而產生了一種研究創業的新范式——手段導向行動邏輯。研究發現,創業新手的行動邏輯是目標導向,它是一種為達到既定目標,而收集、調動相關資源的行動邏輯;而創業專家的行動邏輯是手段導向,它是一種在聚焦現有資源和手段的前提下,通過獲取利益相關者共同承諾和利用意外之事,而創造機會,推動創業發展的行動邏輯。行動邏輯理論,將關注點轉移到創業者的認知結構模式和問題決策方式上。手段導向行動邏輯區別于目標導向的行動邏輯,將關注點從應該做什么,轉移到能夠做什么,從實現目標轉移到利用現有手段和資源。Saras認為創業專家和創業新手之間的差異,就是創業教育應該教授的內容。
一、一種新的行動邏輯
1. 手段導向
通過模擬實驗設置一個創業情境,要求27位創業專家(創業專家創辦企業的平均數量為7)和37位MBA學員(創業新手創辦企業的平均數量為0.2),以邊回答邊敘述即有聲思維的方式,解決創業過程中10個典型問題,并以錄音帶記錄被試者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驗之后對兩組被試者思考過程的分析,Saras發現創業專家和創業新手的回答有顯著差異,大體差異表現在看待問題的問題框架(problem frame)和解決問題的決策方式(decision-making)[7]。根據兩組被試認知結構的不同,Saras將創業新手的認知結構命為causation(目標導向), 將創業專家的認知結構稱為effectuation(手段導向)。正是不同的認知結構,導致了創業專家和創業新手不同的行動邏輯。行動邏輯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目標導向的行動邏輯,這種行動邏輯普遍存在于創業新手中;二是手段導向的行動邏輯,這是大部分專家創業者所具有的。目標導向由來已久,是管理學中目標管理的依據,并且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手段導向是基于創業專家在創業過程中,聚焦現有資源和已有手段而定義的,是一種與目標導向完全相反的思維。手段導向的發現給創業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范式。在創業過程中,面臨市場、目標客戶群、產品等未來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和現有資源的有限性,如何克服種種的不確定,手段導向無疑給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那就是,通過可控制的投入,通過戰略聯盟和隨機地應變各種可能發生的變化,來推動企業的創建。手段導向和目標導向之間的具體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后面隱藏的創業效果,有待進一步探討。
2. 手段導向和目標導向的區別
正如Dew等學者所言,對于創業團體中大部分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來說,這兩種行動邏輯不同可能并不奇怪,奇怪和重要的是,這兩種行動邏輯是完全相反的。創業環境和企業經營管理環境的不同,預示著創業者和企業管理者采取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行動邏輯,這兩種行動邏輯的總體區別如圖1所示。目標導向從已設定好的目標去收集實現目標的手段,強調應該做什么;手段導向則從已有手段和資源出發,利用這些手段去創造可能的結果,強調能夠做什么。手段導向的結果不是既定的,會隨著新資源的獲取而不斷變化。
最初的行動邏輯不同,導致了行動邏輯背后行為過程的很大差異,手段導向行動邏輯和目標導向行動邏輯的具體差異如表1所示。
3. 手段導向和創業績效的關系
創業專家所采用的行動邏輯是什么,這似乎并沒有太大的意義。究竟創業專家的手段導向行動邏輯能否較為深刻地解釋創業績效,才更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關于手段導向與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目前研究還比較少。其中Stuart Read等進行了一項元分析,對手段導向基本原則和創業績效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了檢驗,研究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除了可承受的損失和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不顯著之外,三個手段變量即手段(means)、合作伙伴關系(partnership)、利用意外之事(leverage contingency)都顯著地與創業績效正相關,說明了手段導向能預測創業績效。
創業專家內在的行動邏輯是手段導向,而這種行動邏輯又能較為深刻地解釋創業績效,對創業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這迫使我們進一步挖掘創業專家行動邏輯內在的、可教授的元素,尋找目前創業教育中被忽視的內容:手段導向的世界觀、認知結構、分析框架。
二、行動邏輯視角下的創業教育實質
創業教育該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沒有統一的標準,還在不斷地探索新的理論指導。了解創業的本質,才能找準創業教育的本質。手段導向認知結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闡述了創業的本質,即創業是一種人們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強調創業者在目標模糊、環境不確定、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調動能做什么的因素,以實現可能的目標。
目前創業教育面臨的問題主要有:課程內容上,模糊商業問題和創業問題的不同,忽視創業問題多功能的復雜性;過于重視基本經濟理論、創業知識的掌握,忽視創業的實踐性和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學方法上,沿襲傳統的經濟管理教育方法,缺少為創業教育量身定做的培養方式,創業教育很多課程只是教關于創業的知識,而不是為創業而教[11]。傳統的創業教育不管是對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忽視,或是沿襲傳統的經濟管理教育方法,都體現了傳統的基于目標導向的教育形式,即重視對知識的掌握,在遇到問題時,訴求于書本上的知識,而不是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無疑說明,傳統的旨在培養學生目標導向認知結構的方式在創業教育中不適,目標導向的認知結構能夠幫助已存在企業解決管理中的問題,但是,如果忽視創業問題的復雜性、創業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而盲目地沿襲以往的教學內容和培養模式,創業教育將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因此,創業教育需要的是一種更具前瞻性,有助于問題解決的靈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種死板被動的理念,以及強調理論的功能方式[12]。適合創業學習風格最好的方法是應用靈活,實踐靈活的[13]。Kolb學習風格模型也證實了這一點,傳統教育模式只能培養出吸收者,而適合創業的可能是適應者和收斂者——他們往往具有很好的創造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善于主動實驗獲取經驗。
手段導向的行動邏輯從以下幾方面體現了創業本質。首先,這種行動邏輯是從具有多年創業經驗的創業專家的思維和行為中提煉出來的,代表性和解釋力強;其次,手段導向行動邏輯強調未來的不確定性和資源的有限性,抓住了創業最重要的特征;最重要的是,手段導向認知結構的創業思維能導致更高的創業績效,能較好地解釋創業活動成功率。總之,手段導向的分析框架能更好地解釋創業的本質,對手段導向創業教育內容的探索也更能抓住創業教育的實質。
三、行動邏輯范式下的創業教育內容
基于手段導向的創業教育,并沒有完全否定其他創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自開創創業教育以來,各種創業教育都極大地影響了創業活動的發展,促進了許多中小企業的創辦。因此,手段導向的創業教育不是對現有創業教育的取代,而是對目前創業教育的補充和發展。手段導向理論使得創業教育應該教授的內容,不至于零散,為創業教育提供了較為系統的指導,也給創業教育效果評價指標提供新的啟示[14]。
Saras認為,創業強調的是一種有助于問題解決的認知結構模式,而創業專家所采用的手段導向的行動邏輯能提高創業者的創業績效。手段導向不是某種創業知識,而是一種全新的,不同于目標導向的認知結構。因此,根據Saras的研究,在創業教育過程中強調對經濟管理、創業基本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正如Rae所言,管理院校所教的技術對于塑造成功的創業者來說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15],應該更注重的是在創業教育的內容上,對創業者手段導向認知結構的培養。
1. 手段先行:認識和把握資源
事先不設立目標,而是重視對現有資源和手段的認識和把握,我是誰,我有什么,我認識誰。認識已有的資源和手段,目的在于如何調動這些資源以實現可能的結果。由于創業環境和創業過程的高度不確定性,創業效果也就可能因環境、過程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事先設立的目標就喪失其指導作用。與其如此,不如聚焦現有資源,根據手段和資源的情況而不斷修正目標,最終促成目標的實現。
對于高校創業教育,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創業過程中以手段為導向的意識;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參加各種活動,積極拓展人際關系,為創業的實施儲備資源。創業是對已儲備的知識、能力、資源的調動,沒有創業前期積極的儲備,創業過程是不可能順利的。Saras認為創業是做你能做的,這一觀點是為了與做你應該做的對比,背后隱藏的觀點并不是盲目地去做。雖然創業的第一步就是去做,但是如果之前不為能做什么而儲備,怎能推動創業,能做什么是建立在已有的手段和資源上的。創業教育開設的課程應該是有利于學生創業知識、能力的儲備,激發學生積極獲取創業所需資源和手段。
2. 非預測性控制:撰寫商務計劃書和可行性分析的有效性
目標導向的創業者習慣于通過對現有市場、企業的分析來獲取未來信息,從而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手段導向對未來的看法不是建立在對已有知識的預測層面,而是傾向于通過利用意外事故和獲取利益相關者承諾,來控制未來的不確定性。非預測控制,即避開預測性信息,而偏愛于在任何給定的時間里,手中能夠實實在在控制的事物。由于預測性信息是建立在現有環境和市場上,所以,其無法反映創業者今后采取行動的影響。創業效果依賴于利益相關者的特定投入和對意外之事的把握,而不是對未來信息的預測。因而,在創業過程中對可預測信息的依賴就大大降低了。
預測信息在手段導向中的淡化,使得有必要質疑現有創業教育中基于預測、調查分析的內容和方法,如撰寫商務計劃書和項目可行性分析。根據Solomon的2004-2005美國創業教育現狀調查發現,傳統的建立在調查分析基礎上的撰寫商務計劃書和可行性分析,在創業教育中的比重分別是57%和37%[16],基于預測性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創業教育中所占比例比較大。雖然沒有實證說明調查預測對創業績效的影響,但手段導向行動邏輯中的非預測原則,明顯給出了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因而,在創業教育設置上,有必要減少基于預測層面上的創業教育內容和方法。
3. 獲取共同的承諾:創建創業交流與合作平臺
獲取共同的承諾,即通過吸引和獲取利益相關者的投入,降低進入壁壘,強調合作而不是競爭。創業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通過獲取利益相關者承諾,在相互的合作與交流中減少創業初期的種種不確定性。現有的創業教育能否創建更多的平臺,供潛在的創業合作者走到一起,讓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找到和發現創業機會是值得創業教育重視的。
Solomon對2004—2005年美國創業教育的現狀調查發現,網絡技術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創業知識信息共享[16],切合了手段導向邏輯對創業教育要求的發展趨勢。但正如Solomon提出的擔憂:我們相信問題已不再是學校是否提供了網上學習和相關信息,而是被上傳到網絡上信息的質量[16]。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網絡上信息五花八門,信息泛濫就如沒有信息一樣。提供有價值的創業信息,把有價值的創業信息傳播給創業者,網絡上創業方面的信息質量是否有助于創業者,都是值得進一步關注的。
除了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廣外,更多的創業交流平臺應建立起來,以形成一個系統的創業交流體系。目前許多高校都設有創業園、創業指導中心、創業項目中心等交流平臺。創業教育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聘請成功創業者授課,讓學生與創業者交流,分享創業心得,這些交流平臺的設立也早已被重視。但如何利用這些交流平臺,促進潛在的創業合作者走到一起,則是手段導向強調的重點。
4. 善用權變事件:識別創業機會
目標導向總是試圖規避意外之事以保持企業的穩定,企業的穩定是目標實現的前提,企業內一旦出現各種意外之事,就可能影響預先所設立的目標的實現。手段導向預先不設立目標,認為意外之事雖然增加了創業過程的不確定性,但更重要的是給創業帶來了新的機會,善用權變事件的行動者很可能因此發現新的創業機遇,扭轉創業局勢。權變事件的發生,能給創業帶來新的資源,指明新的路徑,推進創業所需資源和手段的成熟。
因此,在創業教育內容設置中,一方面應該加強學生利用而不是回避意外之事的意識,另一方面應該盡可能多地設置各種充滿意外之事的創業情景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的教育方法,訓練學生在創業過程意外之事中發現和把握創業新機遇的能力。
5. 可承受的損失:非盲目投入
目標導向的創業者以收益為行動的準則,創業時,為了達到預期收益,或使收益最大化,可能不惜超越自己的償還能力,一旦失敗,則可能造成一輩子無法償清的債務,成為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負擔。而手段導向的創業者將創業活動范圍限制在可承受的損失之內,即使失敗,也不會導致無法償還、無法再次嘗試,以及無法正常生活的地步。Saras明確指出創業的成功需要不斷地試錯。Greeno和Simon指出,專家是通過不斷地做、做、做來學習(experts learn by doing and doing and doing)[17]。將失敗控制在可負擔得起的范圍,一旦失敗,才可能有再次“試錯”的機會,失敗的價值,才可能在后續的探索中得到體現。而目標導向的創業者為追求目標,不惜大量投入,一旦失敗,則沒有再次嘗試的機會,失敗的價值無法實現。
毫無疑問,創業教育中對“失敗”的教育非常重要。一方面,要認識到“創業失敗”是經常發生的,失敗是有價值的;另一方面,失敗只有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才可能再次嘗試,其價值才可能得到體現,失敗才有可能成為“成功”之母。
好的教育者才能教出好的被教育者。培養學生手段導向認知結構,還應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聘請更多具有實戰創業經驗的教師。一方面,對現有創業教育者要進行手段導向認知結構的培養;另一方面,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多聘請一些創業經歷比較豐富的企業家來授課,他們更務實,更可能是手段導向的行動者。
四、結語
Saras通過對比分析創業專家和創業新手的認知結構,發現了創業專家的手段導向認知模式。手段導向從多方面顛覆了傳統的目標導向認知模式,從而給創業教育的變革提供了重要啟示。創業教育不應游離在經濟管理教育的邊緣,雖說所教的內容和經濟管理教育會有重疊,但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創業的本質特征。創業專家所具備的認知結構、分析框架正是創業特質的體現,是創業教育應該教授的內容。即,創業教育應該更多地注重對創業者手段導向認知結構的培養,強調培養學生對現有資源和已有手段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激發學生積極獲取創業資源的意識;減少創業教育中基于預測層面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強調在可承受的范圍內的創業試錯,提高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創建多種交流合作平臺,供潛在的創業合作者走到一起;在教學中設置多種情景案例,開展創業意外事件實訓,提升學生在權變事件中把握意外之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Robinson,P.,Hayes,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s major universiti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1,15(3):41-52.
[2] Davis,C.,Hills,G.,Laforge,R.. The Marketing/Small Enterprise Paradox: A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85(3):31-42.
[3] Vesper,K.,Mcmullan,W.. Entrepreneurship: Today courses,tomorrow degre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88,13(1):7-13.
[4] Ericsson,K.,Charness,N.. Expert performance: Its structure and acquisi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4,49(8):725-747.
[5] Feltovich,P.,Prietula,M.,Ericsson,K.. Studies of expertise fr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C]// Cambri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41-47.
[6] Ericsson,K.,Nandagopal,K.,Roring,R.. Toward a science of exceptional achievement: At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through deliberate practice[J]. Annals of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2009(11):199-217.
[7] Dew,R.,Sarasvathy,S.,Wiltbank,R.. Effectual versus predictive logics in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ma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ts and novi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4):287-309.
[8] 張玉利,趙都敏. 手段導向理性的創業行為與績效關系[J]. 系統管理學報,2009,18(6):631-637.
[9] Sarasvathy,S..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243-263.
[10] Read,S.,Song,M.,Smit,W..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ffectuation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6):573-587.
[11] Kirby,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an business schools meet the challenge[J].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4,46(9):510-519.
[12] Plasdhka,G.,Welsch,H.. Emerging structure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a design and strategi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0,14(3):55-71.
[13] Garavan,T.,O’cinneide,B..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A review and evaluation——part 1[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1994,18(8):3-12.
[14] 沈超紅, 譚平.國外創業教育效果評價的有效性分析[J].創業與創新教育,2010,1(2):3-7.
[15] Rae,D..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 in Asia: Impact of a pedagogical innovation[J].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and Change,1997,6(3):193-227.
關鍵詞:百森商學院;創業教育;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4-0079-07
一個大國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建立在強大的產業競爭力上,而產業競爭力的源泉是持續創業。促進大眾創業已經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目前,我國正處在創業范式的轉變期,未來我國的創業范式是以創新為基礎的創業,這種創業的范式遠比過去復雜得多,創業者的方法和智慧需要更加綜合全面。因此,高校的創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創業型人才的戰略使命。以創業研究著稱的百森商學院長期引領全球的創業教育。百森商學院在1919年成立,羅杰?百森(Roger Babson)是該校的創始人,他堅信:“只有用新的方式開展工作或者以差異化的路徑把工作做得更好,世界才會進步和獲益。”可能正是這樣的創校理念,才讓百森商學院走出一條創業教育特色之路,成為創業教育的先鋒。筆者系統研究了百森商學院最新開發的一套基于實踐的創業教育方法,擬從學術理論方面和創業教學實踐方面闡述玩耍、移情、創造、試驗和反思五個特定完整的行動式創業教學法。“玩耍”的核心概念是游戲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移情”的意思是指人能夠理解和認同他人處境和情感的能力,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業思維;“創造”的核心理念是創業應基于創新,以創新驅動創業;“試驗”倡導的是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要敢于直視失敗;“反思”反映的是創業過程中需要根據各種因素實時調整。百森商學院的這五種實踐教學貫穿創業過程的實質,使教師和學生在娛樂、操練、探索中體會創業的諸多哲理和情境。借鑒這套方法,對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勢下的中國創業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一、創業教育演進的三階段
創業教育的演進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從早期的關注創業者個體特質到關注創業過程再到關注創業教育方法。
早期的創業研究主要關注創業者的個人特質。研究學者如Mc Clelland、Collins、Moore、De Carlo、Lyons,試圖識別一系列特質,將創業者與非創業者、成功創業者與失敗創業者區分開來[1][2][3]。Brockhaus和Horwitz回顧了有關創業者個人特質的文獻,提煉出四種主要的創業者個人特質:成就導向、自我控制、高風險承擔傾向及不確定因素的容忍[4]。然而,此后在創業者個人特質的文獻中并沒有形成進一步的共識,也沒有科學的實證依據證實這四種特質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培養的。Miner提出了創業者心理人格理論,包括四種人格:個人建議者、感情投入的超級銷售員、專家型創意生產者及真正的管理者[5]。Fisher和Koch在其著作《天生而不是后天形成》中重新提及存在某些創業者人格特質的論斷,并且認為這些特質是受風險偏好影響的[6]。研究者從創業者特質角度出發的研究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Gartner主張用行為方法研究創業,作為對創業者特質的回應。他認為,創業終究是關于新企業的創建,應考察創業者在新企業創建情境下開展的活動,創業研究應該關注創業者做了什么,而不是研究創業者是誰[7]。不同的創業者個人行為和特質極為不同,因此,很難將這類研究進行普及并應用到教育領域。為了證實這一點,一項專門的研究針對創業教材內容與新生創業者的行為進行了比較,發現幾乎沒有重合之處。但是,受到創業行為研究的影響,學者研究創業教育墓刈⒛忱嗵囟ù匆等巳鶴移到了創業過程。Ben Oviatt認為創業是一種線性活動,包括識別機會、開發概念、資源整合、制定商業計劃、實施計劃、管理新企業和退出[8]。Timmons認為,創業過程就是連續的商機、資源和團隊之間匹配和平衡的行為。Brlon和Shane認為,創業是一個隨時間而展開的動態過程,該過程可分為識別機會、整合資源、開辦企業、建立成功、收獲回報等幾個階段。
對上述研究,學術界表示認可。作為替代,用認知方法研究創業也已經持續獲得人們的興趣和關注。創業認知的研究,并不是基于人格特質來區分創業者,而是揭示創業者的思維模式,并且假定特定的思維模式是競爭優勢和個體差異的來源。Mitchell等人將創業認知定義為人們用來做出有關機會識別、機會評價、新企業創建以及企業成長的評估、判斷或決策的知識結構[9]。從認知理論的研究可知,創業問題不再是某個個體能否成為一個創業者,而是某個個體如何才能變得富有創業精神、創造機會并開展創業活動。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的弟子Saras Sarasvathy的研究在創業領域引入了一個有爭議的新理論――效果推理理論。效果推理理論開始于這樣一個命題:未來是不斷變化的,可以通過創業者采取有意識的行為來重塑和改變。資源是有限的,資源的初始特征是無法選擇的,因此創業者不用事先做出未來目標的設定,在創業實踐中可將未來看成是不可預測的,但是可以基于創業者的行動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在這一過程中,創業機會是向創業活動投入資源的利益相關者互相作用進行社會構建的結果,而不是事先存在的可能性組合[10]。要理解創業者是如何審視世界和如何學習的,創業思維就變得非常重要。Sarasvathy的實證研究發現,效果推理型創業者將世界視為有多種不同的可能性,據此創造并重組新機會、接受并利用意外,創造而不是尋找市場。這些都是創造未來而不是預測未來。
創業者思維模式的研究發現以及百森商學院學者的輔助研究,共同將創業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層次。基于效果推理理論,百森商學院的學者認為,不能將創業作為一個過程來講授,而是應作為一種方法來講授[11]。作為一種方法的創業要求開發一組實踐,通過這組實踐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創業精神和創業思維,進而培養更能付諸創業行動的學生。
二、創業作為一種方法
百森商學院的學者支持將創業作為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個“過程”。因為“過程”就意味著只要人們按照事先安排的步驟就會得到相應的結果。而且“過程”這一詞假定了像生產過程那樣的已知投入和產出。Neck和Green在以前的研究中將其類比為汽車制造[12]。想象一下生產線上裝配汽車,將造車思想和工程學知識結合,并投入到汽車的生產設計過程,其中汽車零件是已知的,如何組裝也有詳細的說明,汽車在生產出來之前也是已知的。這個汽車的生產過程都是可以預測的。但創業也可以這樣預計過程嗎?創業真的可以像汽車生產那樣預測嗎?在以往的創業教育中,創業教育者在傳統上對過程觀持認可的觀點――這種觀點被一種線性的、階段化的新企業創造法所主導:機會識別、開發觀念、確定資源需要、整合資源、制定商業計劃、實施計劃、管理新企業和退出。
創業的環境是不確定、不可預測和模糊的,需要一種特殊的思維模式,這與實際教學中所處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基于方法論的創業觀可以使學生掌握這門科學。方法代表了一組技術或技能,幫學生開展一組實踐以讓他們更具備創業精神地行動和思考。將創業作為一種方法意味著傳授一種思考和行動的方式,而這種思考和行動方式是建立在利用實踐組合鼓勵創造的前提之上。該方法可讓學生超越指導、理解和談論,要求學生應用、使用和行動,要求持續的實踐。
圖1比較了兩種創業教學方法:一種是將創業作為方法,另一種是將創業作為過程。正如百森商學院所展示的,創業的方法觀需要一種特別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創業的方法觀并不是簡單的一門課、一個班,一份創業教學大綱,而是關注向每一個受教學生傳遞一種創業思維和行動精神,這樣的學生不管環境多么惡劣也能創造他們的未來。
三、百森商學院創業教育的五種實踐
百森商學院的創業教育將創業視為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包括五種實踐,這些實踐的概念是與知識、技能和思維的獲取緊密聯系的,都是通過實際動手的、刻意的、基于行動的活動實現的,這些活動提升了創業勝任力和績效表現。由于創業是復雜的和多面性的,只采取一種實踐是不可能的。因此,百森商學院引入五種具體的創業教育實踐(如圖2所示),它們代表了理論與實踐的合成式教學法的思想。
這五種實踐分別是:玩耍、移情、創造、試驗、反思。這五種實踐聯系緊密,環環相扣,五種實踐也能貫穿創業情境中的核心環節:玩耍能讓學生全情投入到活動中,發現創業的各種機會;然后通過移情理解和感知他人處境和情感,產生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業思維;再通過創造,賦予產品新的價值;經過一系列的研發和試驗,完善產品的功能,做到精益求精;每個環節都需要反思和總結,不斷完善和改進。通過這五種實踐教學,可培養學生真正的創業思維與行動能力,讓他們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中創造他們的未來。
(一)玩耍(Play)的理論與實踐
玩耍是為了培養一種充滿想象力和無拘無束的思維,可以讓人們意識到眾多機會、大量可能性以及更多創新方式的一種途徑。Johan Huizinga是最早研究玩耍概念的人,他將玩耍定義為:位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一種自由活動,是“不嚴肅”的,但與此同時強烈地吸引玩耍者。這種活動與物質利益沒有什么關聯,也不會從中獲得任何利益。Kraus回顧并總結了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的研究,對玩耍提出自己的定義:玩耍是一種在休閑中開展的活動,目的是為了表達自我和追求快樂。這種活動是活躍的,并且在探索、競爭或幻想的精神狀態下開展。Bateson的研究視角則有些不同,他將玩耍當做是溝通演化的一部分,他指出:事實顯示,玩耍是一種現象,“玩耍”的行為預示了并關聯到其他“非玩耍”行為,因此,我們在玩耍中會遇到代表其他事件的某種信號[13]。
“玩耍”的核心概念是游戲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通過特定的游戲能讓學生在玩耍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創業知識和創業思維。下頁表1提供了幾個百森商學院關于玩耍的實踐教學案例。
(二)移情(Empathy)的理論與實踐
移情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業思維。社會學家Karla認為:“移情是一種社交和情感技能,幫助我們感受并理解他人的境況、情感、意圖、需求和思想,這樣我們就能提供敏感的、恰當的溝通和支持。”神經學家Decety認為,人天生就有移情的能力,這種能力會隨著與他人的交流而不斷發展,并且可以通過有目的的體驗和培訓加以提升[14]。
創業教育與移情之間存在三方面的關系。首先,渴望成為創業者的學生需要與實踐創業者產生共鳴,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創業者的本質和其生活的狀態。其次,用移情的、更有意義的方式與他人聯結的能力對領導力、交流和團隊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再次,創業者從新產品、新服務、新流程或新企I中創造價值,創業者是問題的識別者和解決者。然而這個觀念的核心是要培養學生的一組技能,讓他們可以識別各種利益相關者尚未滿足的需求,而識別需求應始于移情。不管是感受真實創業者是什么樣子,為未來建立新組織而與利益相關者交流,還是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都需要移情。
移情對創業教育至關重要。因為創業者需要建立聯系,吸引和留住有才華的團隊成員,與顧客在有意義的層面建立聯系并持續提供客戶期望獲得的產品和服務。學生需要培養能夠讓他們理解和感受他人的能力。
將移情與創業進行整合,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一是移情是通過以用戶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因此,出發點是對揭示用戶需求和用戶知覺的渴望,這樣才能對支撐和滿足這些需求的解決方案進行開發。二是基于移情的設計思維是一種問題的解決工具,當你不知道從何處著手時,其效果最好。三是移情聚焦于找到顧客,然后創造新事物,而不是創造新事物然后找到顧客。四是移情的技能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與分析能力。五是移情是整體創業思維的一部分,需要通過實踐才能掌握。
下面提供幾個百森商學院關于移情的實踐教學案例,如表2所示。
(三)創造(Creativity)的理論與實踐
關于創造力的內涵,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過程觀點主要側重于研究產生創造力的思維過程,如Stein提出,創造力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定義問題,收集信息,產生創新性的想法,對創新性的想法進行評價和修改;第二,特質觀點主要研究創造力主體所具有的特征,認為可以根據個體特質將創造力主體區分為高創造力個體和低創造力個體;第三,結果觀點把創造力看作是一種結果變量,指組織內的個體或者群體提出新穎、合適而且有用的想法的能力,并且在強調想法新奇性和有用性的同時也強調人格特質、認知因素和環境因素對創造力的影響作用[15]。
以往的研究表明,創造有價值的新事物是創業的核心。創造過程需要采取某種形式的創業活動,帶來新的產品、新的技術或新市場的開拓、新型分銷渠道、新企業的成立等。在創業情境下,實現創造的方法常常被刻畫成一個線性的、規劃的過程,并且被烙刻在教學大綱、教材以及創業授課的常用方法中,驅動創業教育工作者去講授如何撰寫創業計劃。
當把創造作為一種實踐來講授時,需要考慮三個問題:教學法、環境和教師行為。創業教學法需要考慮采取多樣的方法,激發大量的學習方法,以實現更高的學習目標。布魯姆的分類法認為,低層次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描述或者重復,這可以通過講授或指定閱讀實現;高層次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進行歸納,這可以通過互動、體驗和發現實現。創業教師的角色就是幫助學生參加創造過程,提高創造技能。
下面提供幾個百森商學院關于創造的實踐教學案例,如表3所示。
(四)試驗(Experiment)的理論與實踐
創業是一門做實驗的學問――嘗試新的事物,從中學習提高,然后繼續去探索。杰夫貝佐斯是著名互聯網公司亞馬遜的創始人,他把試驗精神確立為公司的核心準則之一。試驗對于新創企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多數機會和創新想法是通過試驗被發現并創造價值的。
試驗,從定義上看,是一個科學的過程。根據韋氏詞典的解釋,試驗意味著“檢驗或嘗試”,是“一種試探性的程序或策略”,是“在可以控制的條件下開展的一個運營體系或過程,目的是發現一個不為人所知的效應或規則,建立或檢驗一套假設,或者揭示一個已有的規則”。雖然日常所說的實驗性檢驗,如生物、化學、醫學、物理實驗,往往需要自然科學的專業知識,并且都是在控制條件的實驗室進行的,但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如科學、會計、市場營銷、心理學和金融,通常也可以在實驗室外面運用實驗方式為某個組織或某項事業檢驗和論證現實的命題。
在創業領域,試驗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指通過“干中學”或積極參加基于親身實踐的項目獲取與創業密切相關的知識的行為。百森商學院認為,業試驗是獲取能夠應用于創業情境的概念和技術知識的過程,包括識別和創造機會、開發資源創造具有社會或經濟價值的新事物。
下面提供幾個百森商學院關于試驗的實踐教學案例,如表4所示。
(五)反思(Reflection)的理論與實踐
反思被稱為最偉大的教育創新之一[16]。但是反思在創業教育中的重要性卻被忽視了。在現實的教學中發現,創業教育者很少提及學生如何反思。我們從直覺上感覺反思是有益的,但是學生卻從來不會從直覺上進行反思,他們需要進行專業的指導才能成為訓練有素的反思者。教師經常將創業中的反思視為一項寫日記式的任務,通常是由學生自己一人個人完成,也不是首要任務。最典型的場景就是布置作業,對他們在一段時間內的創業教育學習進行總結。這樣的反思并沒有起到本質的作用。
筆者圍繞“將創業作為一種方法進行講授”這一主題展開,超越了認知、理解和討論,聚焦于有關玩耍、移情、創造、試驗和反思的具體實踐。每一種實踐都是共享一套標準,都是非常注重在做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有目的的、迭代的重要性。最有意義的是將反思作為一種實踐的觀點,特別是在“做”方面,也就是說反思也是一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思是被其他幾個實踐類型所支持的。玩耍、移情、創造及試驗都需要反思。這樣能更好地理解理論與實踐的合成、學習與行動的合成、思考與行動的合成。綜合起來說,反思是創業教育中最重要的實踐。反思是行動的一種形式,是學生整理其基于行動學習的主要方式。
下面提供幾個百森商學院關于反思的實踐教學案例,如表5所示。
創業教育是可以被教授的,但是不能只依靠傳統的課堂教育。創業教育需要廣泛吸取創業理論的研究成果,需要正確理論的支持,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有科學的理論依據,需要長期的教學實踐和總結。將創業作為一種方法,意味著傳授一種思考和行動的方式,而這種思考和行動方式應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可將玩耍、移情、創造、試驗和反思這些實踐方法作為支持創業行動的一種學習模式。教人創業,不能只教怎樣創業,而更應該改變人的思維和認知。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教育是要點燃一把火,要把學生心里的那些東西點燃,創業教育也應如此,用創業思維開展創業,才能激發創造力,才能創造價值。
參考文獻:
[1]Mcclelland D C. Need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65,1(4):389-392.
[2]Collins O F,Moore D G.The Organization Makers:a behavioral Study of 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M].Appleton Century Crofts,1970.
[3]Decarlo J F,Lyons P R,Decarlo J F,et al.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and Non-Minority Female Entrepreneu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1979 (17):22-29.
[4]Brockhaus R H,Horwitz P S.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J].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Ed.DSR Smilor, Ballinger, Cambridge, MA,1986:25-48.
[5]Miner.The 4 Routes to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Personnel Psychology,1997,50(2):517-520.
[6]Fisher J L,Koch J V.Born,not Made:the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M].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8.
[7]Gartner W B.Who Is an Entrepreneur?Is the Wrong Ques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13):461-467.
[8]Ben Oviatt.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and Socie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4):580-582.
[9]Mitchell,Busenitz,Lant,Mcdougall,Morse and Smith.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think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7(2):93-104.
[10]Sarasvathy.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16(2):243-263.
[11]Venkataraman,Sarasvathy,Dew,Forster.Reflection on the 2010 AMR Decade Award:Whither the Promise?Moving Forward with 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2, 37(1):21-33.
[12]Neck,Gree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Known Worlds and New Frontier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1):55-70.
[13]Bateson G.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J].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1972(2):39-51.
[14]Decety J,Jackson P L.Th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Human Empathy[J].Behavioral &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2004,3(2):406-412.
【關鍵詞】軟件技術專業;創新創業能力;行動領域
一、軟件技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背景及現狀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各高校面向全體學生開發創業基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并納入學分管理。目前,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還沒有真正融入到現有的教育體系,形成科學規范的課程體系。大多數高校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就業指導的一部分,或以創新創業講座的形式開展,內容主要以營銷、管理、法律、工商、稅務等內容為主,而沒有融入專業知識。[1]
二、軟件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和特點
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培養目標主要圍繞軟件工程相關崗位,面向IT企業、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所需要的程序員和軟件維護員等崗位,可從事計算機軟件開發與管理、網站開發與管理、數據庫開發與設計、軟件營銷與維護、軟件測試、項目管理和系統分析等工作。從培養目標看,專業的應用及實用性突出,專業特點明確,緊扣軟件產業相關崗位,課程體系圍繞核心崗位,針對能力和素質目標加以培養,適合就業目標為主導的人才培養體系。
三、軟件技術專業創新創業重點素質和能力培養
創新創業教育與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教育融合的目標是實現面向軟件開發新技術應用層面的創新,以創新謀求創業。結合軟件技術專業特點,通過近一年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總結歸納出軟件技術專業雙創培養要區分為通識和專業融合兩類進行。雙創通識培養,主要面向一般性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不與專業知識產生交集,主要針對能力、精神和性格。通識培養主要能力目標和典型行動領域包括:(1)領導責任力:確定團隊組織結構;確定自我驅動的計劃;建立人力資源的策略;制定團隊建設的計劃;建立復雜問題決策的思考方式;綜合協調資源;及時快速靈活調整方案。(2)洞察力:發現市場問題和需求,如7W5H;描述問題,如PA矩陣;明確需求類型[2]。(3)創意及分析能力:創意思考方法,如奧斯本檢核表法、列舉法[2];自我評估;機會評估;業務系統及過程分析;風險評估;資源整合評估;方案評估,如DOFV[2];可行性分析。(4)解決問題能力:業務流程再造;運用專業領域知識;確定商業模式;設計營銷策略;設計方案;設計商業計劃書;申報企業流程。(5)人際交往能力:協調利益關系人的關系;交際公關;遵照相關禮儀禮節開展交往。(6)學習力:快速掌握應用專業領域知識;建立團隊學習發展計劃。專業融合培養,主要將通識內容,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本身是在通識范圍下的專業化和細化,期望達到在專業領域下實現創新創業,或利用專業知識直接或間接推動創新創業。另外,需考慮大學生初創企業的現階段特點,進而對能力和行動領域進行裁剪。軟件技術專業雙創教育主要能力目標和典型行動領域包括:(1)領導責任力:建立學習型組織[2]。(2)洞察力:通過威客等平臺發現整理市場需求;利用互聯網手段調研;認識互聯網+生態系統[3]。(3)分析及決策能力:利用項目管理軟件分析資源利用情況;掌握數據分析工具使用和理論;利用大數據信息進行市場分析。(4)解決問題能力:掌握軟件開發相關國家標準及法規;熟悉周邊高科技園區及雙創空間;熟悉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規定和法規;熟悉投融資渠道和路演相關標準;熟悉軟件領域及相關開發平臺和專業知識;利用互聯網推廣產品;熟悉快速開發平臺和原型設計軟件;了解互聯網商業模式。(5)人際交往能力:掌握從用戶角度探討問題的方式方法;掌握團隊溝通的積極方式。(6)學習力:快速掌握軟件專業知識;熟悉新技術的平臺;熟悉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規程。
四、結論
開展雙創教育,首先要明確雙創教育的核心要義在于明確培養目標的核心能力和行動領域,即解決“教什么”問題,然后再探討“怎么教”的問題。對于高職層次的雙創教育更要偏重實踐操作層次,弱化生澀理論。本文以軟件技術專業為參考,分析了該專業雙創教育培育能力目標,以供未來進一步深入探究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融合相關問題。
作者:張波 單位: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剛.基于軟件技術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模式探索[J].內江科技,2017,01(1):130-131
關鍵詞:行為導向教學法;創業教育;實踐教學
一、行為導向教學法實際含義
行動導向教學法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德國,起初是職業教育中的內容。近年來在中國的職業教育中得到了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行為導向教學法的主要形式就是“行動導向驅動”,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知識、技能以及關鍵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得以發揮。行動導向教學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素質結構,通過師生間的教學互動,使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以施展。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在社會應用的困難所在
自從許多年前中國引入了行動導向教育的方法,越來越多的老師在正常的教學活動中積極探索并且摸索出了行動導向法應用的經驗并及時吸取了該方法的教訓。當我們考慮到行動導向教學法一般在創業實踐教學中具有可用性,肯定是絕對不能單單依靠固定思路和單純的搬來原則,更多的是應該靈活運用它的教學關鍵問題。行為導向教學法更多的是看重“行為”并不單單是“結果導向”,一般來說學生在正常的教學活動中本來就從開始就位于行動的主導位置,老師僅僅是督促和指導,以學習整體過程來看應該始終堅持的主要部分就是學生。行動導向教學法應該更多的是采用分組的方法,這樣來看幫助學生在溝通學習心得方面上大有裨益。行為導向教學法包含著很多的不同種類的方法,例如最為著名的頭腦風暴法和許多經常使用的教育方法。所以,如果以確保教學效果為前提,那么確定正確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假設老師單單為了教學而教學,那么學生一定會不明就里。另外十分重要的一項就是評估。評估一方面可以更快的檢驗教學成果,通常來說評估可以反襯出教學效果的提高。其次,評估應該堅持發展多元化,老師和學生應該是評估的主體。學生之間則更應該注重于相互溝通,查漏補缺。老師自己的看待自己的態度更是起決定作用。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老師則更多的是扮演引導的角色,學生則應該努力獨立自主的根據老師的額安排自己定下活動的方向和目標。所以,真正教學的難點就是在于如何引導學生思考與感悟。
三、行為導向法在創業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丁字路
1.創業實踐教學的出發點。1.1知識目標:來自于社會的創業體系結構一一補充方面。創業教育的方向具有可操作性,教學過程更要不斷的在實踐中找尋真理。創業實踐的根本出發點是使學生盡自己所能的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從事社會上多種多樣的實踐性質的活動。第一,學生應該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針對實踐活動中屬于自己知識范圍內問題作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第二,學生也應該利用有關經營管理的學術知識。為了滿足大學生在讀大學時期學會更多的創業信息,我校更是從實踐中出發,積極探索簡單有效的有關創業的教學課程。1.2素質目標:創業意識以及創業心理素質的挑戰—行為調整方面。創業意識的來源是創業基本素質所提供的,其關鍵所在便是此處。如果我們把創業實踐的教學課程分為三個時期來看,素質目標則屬于當仁不讓的第二階段。這個時候的目的已經轉化到更高水平的創業知識。1.3能力目標:創業能力方面。創業能力是是創業基本素質的實際操盤者,它更是現實的來源于實際。這一點不同于創業的意識形態和創業的自身條件,后邊兩項就更是單一的操作著創業實踐的正常開展。創業能力是綜合能力付出實踐的根本出發點,如果我們要細細的來分清其中的不同方向,我們可以這樣來看一是專業能力,二來是經營管理能力,第三就是綜合性能力的培養。前邊兩項是創業實踐能夠繼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不同于創業綜合能力,它是全方面的操盤者著創業實踐活動的進行。所以,創業實踐教學最為看重的一點便是注意堅持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2.創業教育根本所在。依照我們學校創業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便可以輕松的把創業實踐教學劃分為幾個方面。第一就是注意養成創業意識的習慣;第二是感受創業實踐活動,盡可能的模擬出真實有效的創業環境,督促學生的各項業務能力;第三就是讓項目成為圓心點,讓學生自己或同學小組開展真實的、有效的實踐活動,保障教學的有效開展。如果可以這樣說,創業教育的課程大致可以非為三大板塊:第一以創意設計實踐為主利用創業實訓和創業實踐的經驗方法分批次進行。開始的目標就是鼓勵大學生的積極創造財富的寶貴精神和不斷進取謀求進步的意識,通過考察獲得、判斷和使用資料的水平。其次則是我們更為常見的一項這里面用商業的虛幻的游戲網絡為主來刻造出設計的實訓。這一套真實有效的訓練不僅可以有助大學生加強自己制造財富的水平,更早的涉足于這類的活動圈中,穩住創業的主導方向;而且還可以磨練自己的意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素質結構,使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以施展。第三點是創業實踐教學的關鍵所在,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知識、技能以及關鍵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得以發揮。這樣的方式完成下來,就可以讓創業實踐的教學目的與行動導向教學法無論在在理論指導上還是真實的實踐活動中一拍即合。
參考文獻:
[1]侯飛.基于創業動機和創業自我效能感視角的創業傾向模型構建及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4.
[2]張云霞.行為導向教學法運用于高職創業教育的探討——以《花卉營銷》課程為例[J].中國培訓,2016,01:40-41.
[3]付冬娟,于洋.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創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4,06:42-46.
相對于經濟管理理論,經濟成長理論作為科學的爭議相對小許多,因為成長理論可以從經驗中獲得編碼的知識相對于穩定理論多出許多。保羅?羅默(P. Romer)在1994年曾回顧經濟增長理論五點經驗共識編碼的成果。這些經驗共識是:(一)市場經濟中存在許多廠商;(二)許多廠商同時在利用新的發明;(三)實體的生產活動是可以復制的;(四)技術創新源自于人們的工作;(五)許多廠商擁有市場權力并從創新中賺得壟斷利潤。他說,早期假設技術是外生給定的梭羅(Solow)模型和其后的擴充,成功地解釋了前三項。他和羅伯?陸卡斯先后提出的內生成長理論和其后的擴充,在1986-1994年間也成功地解釋了第四點。對于最后的第五點,他當時認為該學派并沒有成功。
上世紀80年代科技和網路產業的突飛猛進以及1990年后的全球新競爭情勢,迫使各國與各大廠商追求持續創新。這事實呈現出第五點經驗,羅默等待經濟學家能以數學模型順利解碼。20年后的2015年,羅默發現經濟學家并沒利用數學模型去解碼,而是以之作為辯護個人意識形態的工具。經濟學界陷入囚徒困境的最差均衡狀態,無法自拔。他稱此現象為“數學濫用”(Mathiness),導致成長理論在這段期間毫無進展。
可預料地,羅默的論述引發新的爭執。其實,他在20年前就曾對宏觀經濟計量表達過失望,因為他發現使用的數據往往根據模型需要做過調整,也就是說數據內生于模型。經濟學家主觀地使用統計數據和建構模型的發現,完全顛覆了人們長期對經濟分析的客觀認知。如果經濟學家無法客觀地進行分析,也就無法相信他們能客觀地發現問題。若連經濟學家都無法客觀,一般人的經濟行動就更難了。
不論是人的行動或經濟學家的經濟分析,其處理的對象或利用的工具都存在客觀性,只是個人的企圖和行動是主觀而已。社會整體的經濟行為和現象乃由個人行動所構成,那么,將它們編碼成客觀數學模型是否正確?羅默的(新古典)均衡學派采取這樣的方法論,也要求經濟學家能客觀地執行任務。遺憾地,事與愿違,他不僅發現經濟學家是主觀的人,而其學派對第五點的編碼成就也遠不如Neo-Schumpeter學派。 均衡模型的困境
對于奧地利學派的柯茲納(Kirzner)而言,均衡學派的困境在于相信客觀的數學模型可以處理主觀經濟行為和現象。他理解該學派的分析嚴謹,其困境必然隱藏在假設里。我們檢討隱藏在假設下的四點問題,簡單地說,這些隱性假設無法讓均衡模型產生創新活動。
超額需要并未帶動創新。超額需要應該是市場催生新商品的驅動力。新商品一旦出現,會吸引大部分的原有需要,大幅降低甚至完全消滅市場對舊商品的需要。生產者在面對超額需要時是戰戰兢兢的,擔心他擴大生產的投資會毀于他未能預料的新商品的問世。然而,均衡理論為了比較靜態分析,假設人們的行動是朝向客觀均衡點收斂。于是,他們將商品單一化,排除商品的創新空間,讓個人決策只剩下數量的選擇。有些學者考慮了新商品,但目的只在解釋企業的部分獨占性,而不在探討非創新。
遞減的邊際效用也未誘發創新。在單一商品或給定固定種類之商品下,消費固然會隨所得的增長而增加,但其邊際效用卻持續地在下降。只要生產者也需要消費,也會感受到市場需要新商品以改變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換言之,單一商品消費的持續增加是誘發創新商品的驅動力,但均衡模型并未讓新商品和新效用接手去推動經濟增長。
受限于今天的知識難以創新。均衡理論的個人行動是對商品的選擇:在任何一期,消費者都面對著項目清楚的商品,選擇他的最愛。語意上,選擇就等于放棄,在數學上也的確如此。但是,這兩種行動的知識內容并不相同:選擇接受的是當下知識和其利用,放棄卻丟掉了未知的知識和其潛在的利用。如果創新能帶有新奇與驚訝的內容,就必然出自于未知的知識。均衡增長理論以今天的知識去決定明天可選擇的商品,等于假設明天不會出現商品的創新行為。
抽走個人的自主性。均衡理論采取“代表性個人”的概念,讓這個“他”代表一般化的所有個人。“他”的偏好和選擇就代表了整個社會的偏好和選擇,“他”的供給也代表社會的供給。于是,當經濟學家思考“他”的消費時,就不必思考不同于“他”的不同商品。當“他”成為社會整體行為縮影后,“他”幫了大家選擇,個人的自主性也就被抽走。失去自主性,個人也跟著失去創造的可能。
克服上述均衡經濟增長所面臨的困境,就必須讓異質商品能持續出現。細節上,就必須先處理“誰帶來異質商品”及“如何帶來這些異質商品”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的解方是放棄代表性個人假設,至少要假設一位在消費知識或生產知識不同于“他”的人。只有以異質個人與異質商品為前提,才有辦法展開論述。至于第二個問題的解方,則是于自利假設外另立創業家精神的假設。 創業家精神
討論創業家精神得從米塞斯(Mises)說起。他稱經濟學為行動學,假設每個人都是具有獨立意志的行動人。行動人擁有一些屬性和功能,如交易、投資、勞動等,以及自利和創業家精神兩項。自利的定義是,個人在給定的條件下追求自己的最大利潤(或效用)。相對地,創業家精神則是個人盤算打破給定條件下所能獲得的利潤。自利是經濟學普遍使用的假設,創業家精神則不是。有意思地,經濟學家雖然假設自利,卻堅稱那只是方法論上的假設,而非真實人的屬性。相反地,創業家精神雖不被視為人的普遍屬性,卻是他們爭相擁抱的特質。其原因在于,自利的字義是負面的,創業家精神的字義是正面的。均衡理論也是假設自利,只是在比較靜態分析的強勢下,失去了原有的自主驅動力。
柯茲納在論述均衡理論的危機后,試圖恢復自利的驅動力。他以主觀評估看待預設條件和均衡狀態。他認為,當個人發現市場價格不同于預估的主觀均衡時,立即感知利潤機會的存在。創業家立即判斷當前情勢,提早布局,搶得潛在利潤。若沒創業家發現利潤機會,市場均衡不會收斂。他稱這種恢復后的自利為創業家精神。
這項創業家精神的定義遭到不少奧派學者的批評,一則是指責他還擁抱均衡分析,另則是嘲諷這種趨向均衡的驅動力不配稱為創業家精神。柯茲納接受批評,納入米塞斯與熊彼特的開放性,提出另一種定義。簡單地說,利潤原本就不存在,而是隨著創業家的開發才一點一滴地呈現出來。換言之,市場開創者計劃打造的是一個比藍海市場更寬廣的新市場,借用熊彼特的話,企圖開創屬于自己的商業帝國。他早期定義是為了恢復自利的自主驅動力,后來的修正則回到米塞斯的傳統。為了避免混淆與爭議,我們稱前者為后顧型警覺,稱后者為前瞻型警覺。 能創新的增長理論
假設生產者擁有上述兩種警覺,我們接著來建構一個能創新的增長理論。當然,還需要假設一個不受干預的自由開放市場,否則創業家精神是無法發揮的,尤其是前瞻性警覺。市場一旦自由開放,擁有兩種警覺的創業家不難發揮他的能力,只要他擁有足夠資本和較強能力的創業家精神。經過市場的檢驗,創業家可能成功或失敗,成功也是或短或長。成功指賺到正利潤,而整體利潤的增加構成經濟增長。因此,經濟增長的議題便在于:(一) 個別創業家為何會成功?(二) 為何成功的創業家會多過失敗的?(三) 為何社會能連續地出現成功的創業家?
(一)個別創業家為何會成功?考慮一位能力較強又擁有足夠資本的創業家。當他采取回顧型警覺時,會循著均衡收斂方向行動。這時他的行銷工作簡單些,并不需要去說服消費者改變偏好。當他采取前瞻型警覺時,行動方向就很難說。資本愈多,可以落實的警覺就離現況越遠。成功的條件在于說服消費者改變偏好,或讓消費者獲得商品的相關消費知識。在獲得消費知識與購買之間,創業家能切入的行動就是說服。
(二) 成功的創業家為何多過失敗的?當每位創業家提高成功機會后,成功的創業家自然就多過失敗的。除自力更生外,經濟學家也愛討論外部效果。羅默討論個別廠商研究發展的知識擴散到其他廠商所產生之正外部效果所形成產業的報酬遞增。其實,廠商擴散消費知識產生的正的外部效果更強過生產面的研究發展。另外,消費者之間的模仿與競賽也會形成正的外部性,加速消費知識的擴散,并提高嘗試新商品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