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6:04:1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醫的主要療法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 P53灌注栓塞;中藥聯合;伴門脈癌栓;原發性肝癌
[中圖分類號] R75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4(b)-173-02
我院于2001年7月~2008年2月共接診伴門脈癌栓的肝癌患者52例,通過分組臨床驗證來研究P53灌注栓塞聯合中醫藥治療PVTT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52例患者按統計學方法隨機分成兩組,研究組26例,男25例,女1例;年齡32~66歲,平均48.3歲;肝功能Child分級標準[1]:A級5例,B級21例;Ⅰ期3例,Ⅱ期8例,Ⅲ期15例。對照組26例,均為男性;年齡34~72歲,平均49.0歲;肝功能Child分級標準:A級6例,B級20例;Ⅰ期2例,Ⅱ期12例,Ⅲ期12例。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灌注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手術方法,對股動脈進行穿刺,通過動脈造影術觀察陰影,使手術導管選擇性進入肝總動脈進行診斷,以明確腫瘤的供血動脈。如發現患者的腫瘤供血動脈血管較細,實施超選擇手術困難較大的,則選擇采用微導管(PS)超選擇來實施。整個灌注過程在DSA的密切監視下進行,以免出現藥物反流現象。如果出現腫瘤的供血動脈流速明顯減慢甚至發生反流征兆時,及時停止灌注。研究組:分別進行P53腺病毒注射液灌注術和TACE,并配以靜脈滴注,配合中醫藥組綜合治療。對照組:采用TACE和中醫藥組配合治療。術后所有患者均根據肝病分型辨證口服中藥,持續約3個月。
1.3 口服中藥
兩組患者均于術后根據其肝癌類型(肝郁脾虛型、氣滯血瘀型、濕熱蘊結型、濕瘀搏結型、肝腎陰虧型)辨證使用中藥制劑。如肝郁脾虛型患者用逍遙散,氣滯血瘀型則用膈下逐瘀湯等。所有患者術后連續服藥,每日3次,連續3個月。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伴門脈癌栓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臨床觀察,記錄其病灶變化、癥狀緩解速度及程度、生存率、并發癥等情況變化。病灶大小的變化情況以WHO腫瘤病療效標準為參照,劃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NC)、進展(PD);癥狀緩解速度及程度判斷參見《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癥狀分級量化表[2];并發癥情況以WHO臨床實驗常見毒副作用分級標準[3]為參考。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
見表1。由表1可知,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x±s,分)
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在減輕患者乏力、食欲不振的反應方面效果較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2年分斷隨訪生存率結果比較
見表3。由表3可知,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2年分斷隨訪生存率結果比較(%)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見表4。由表4可知,研究組對于血紅蛋白下降、白細胞下降、血小板下降以及惡心嘔吐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比對照級低,其中,白細胞下降以及惡心嘔吐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4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使用中藥介入對伴門脈癌栓患者實施灌注治療,有利于減輕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痛苦,尤其是在白細胞下降和惡心嘔吐兩方面效果顯著。此方法有利于提高TACE治療伴PVTT的HCC患者的遠期療效,建議臨床采用,并進一步研究更具療效的方法。P53是一種抑癌基因,將其應用于肝癌的治療中主要有以下幾大特點:①抑癌基因能夠通過肝動脈輸入基因,使表達效率更高。Anderson等曾利用P53突變的MCA-RH777(大鼠肝癌細胞)建立了相關的大鼠肝癌研究模型,發現使用重組腺病毒載入P53基因能夠有效抑制肝癌的擴展,且P53通過肝動脈輸入要比傳統的靜脈注射獲得更為顯著的表達效率[4]。②使用P53灌注栓塞治療伴門脈癌栓的原發性肝癌,結合化療與放療效果更佳。研究證實,P53具有被損傷基因激活性,這種損傷基因包括作用于DNA的抗癌藥物或射線等[2]。因此,P53與放化療結合施治,能夠對抗瘤顯示出更為良好的效果。目前利用P53基因進行抗癌治療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多種臨床腫瘤,另外也被嘗試著使用在常用腺病毒、逆轉錄病毒以及其他載體上。
[參考文獻]
[1]徐凱,羅海英,李柳寧,等.中藥灌注栓塞為主綜合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5(4):299-302.
[2].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11-212.
[3]陳振東,孫燕,王肇炎.實用腫瘤并發癥診斷治療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69.
[4]Miller AB, Hoogstraten B, Staquet M, et al. Reporting results of cancer treatment [J]. Cancer,1981,47(1):207-214.
關鍵詞:中耳炎;分泌性;穿刺治療
目前我國分泌型中耳炎的發病率逐漸增高,成人和兒童均為易感人群,長期性的分泌性中耳炎可間接導致聽力損害、患兒語言發育受限及增加中耳炎發作的危險。即積極合理的聯合治療對此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9例(88 耳),其中男性 38 例(52 耳),女27例(36耳);年齡9~45歲,平均(31.47±6.13)歲;病程 3~24個月,平均(12.73±4.19)月。對照組35例45耳采用單孔鼓膜穿刺結合常規藥物局部給藥或者口服進行治療,觀察組34例43耳患者用鼓膜雙孔穿刺結合鼓室注藥和外用或口服常規藥物進行治療,臨床癥狀主要為耳鳴、耳閉塞感、耳痛。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上差異無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用一個孔鼓膜穿刺抽液結合常規藥物治療,具體過程: 首先對患者的外耳道皮膚進行碘伏擦拭消毒,然后將在1.0%丁卡因中浸潤過得棉簽貼于患者鼓膜上5~8 min,進行麻醉;麻醉結束后采用5號細長型針進行穿刺;穿刺針進入鼓室后,導入注射器針頭,用注射器抽搐內部積液,抽盡積液后,拔出針頭。同時給予常規治療藥物,包括鼻劑滴鼻,口服適量的糖皮質激素,同時口服廣譜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藥物治療1w為1個療程,患者手術結束后服藥1個療程后復查,效果欠佳者可重復以上過程進行第2次治療。
試驗組:用碘伏對患者外耳道及鼓膜進行全面消毒,運用2%的丁卡因棉片對患者外耳道的皮膚和鼓膜行表面麻醉。以長5號針頭,在內窺鏡下從鼓膜前下象限刺入鼓室,緩慢抽出鼓室的內分泌物,再用糜蛋白酶4000 U和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1mL輕度加壓注入鼓室,同時讓患者行下吞動作數次。術后口服適宜抗生素和粘液促排劑1w,囑患者近期避免頭部接觸水,保持耳內干燥,預防感染,1w后復診,沒有治愈者可重復治療,不超過3個療程。
1.3療效判定[1] 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通過耳鏡檢查耳膜恢復正常,鼓膜標志明顯、顏色正常,患者的聽力恢復正常,進行純音測試正常,患者沒有復況;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出現明顯好轉,耳膜基本恢復,鼓膜顏色和標志基本正常,聽力提高 10 db以上,患者在半年內無病情復況;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沒有改善或加重,檢查耳膜無明顯變化,鼓膜標志不正常,聽力沒有恢復,或患者于半年后復發。
1.4數據處理 采用 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分析和處理,計量數據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資料采取χ2檢驗,以P
2結果
出院后隨訪1~6個月,試驗組治愈21耳,治愈率48.8%,試驗組治療痊愈15耳,治愈率為33.3%,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比較有差異(P
3結論
中耳炎是一種耳鼻喉科對見疾病之一,分泌型是中耳炎中最常見的,其特點是鼓室有積液和聽力下降,屬于中耳非化膿炎性疾病,有急性和慢性2 種。病因較多,主要包括先天性咽鼓管功能不正常、中耳黏膜的氣體交換功能異常及乳突氣化功能低下,后天性的咽鼓管表面缺乏活性物質、外界感染及一些高危理化因素等,但多數研究表明咽鼓管功能缺乏是分泌性中耳炎的最主要病因[2]。目前我國本病的發病率逐漸增高,成人和兒童均為易感人群,長期性的分泌性中耳炎可間接導致聽力損害、患兒語言發育受限及增加中耳炎發作的危險。即積極合理的聯合治療對此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海寧市許村中心衛生院 浙江省海寧市 314409
【摘 要】目的:了解中醫療法的優勢,分析與探討中醫療法在當前的變化狀況。方法:通過查閱文獻的方法,同時運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方式進行分析,了解中醫療法內科與外科的診療技術。結果:中醫療法現今受到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中醫療法方面也發生了較大的變革。結論:中醫療法的變革本文主要體現在,針刺療法、烙法治療與掛線法治療幾個方面,主要揭示技術方法的價值。同時對于發揮中醫特色,展示中醫學的科學價值,普及中醫藥的治療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中醫療法;應用優勢;革新方法
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逐年提高。現今,人們不再單一的關注藥物的治療的效果,而是改變了思想認識,更加注重對疾病自身的治療。醫生與患者都更加關注最佳治療方案的選擇。中醫療法作為我國治療疾病的方法,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如今對于中醫療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變革,我們應對中醫療法進行合理的評價,選擇最優的治療方法,探索新的中醫療法的組合方式,不斷的推進中醫療法的療效。
1 中醫療法應用優勢
1.1 中醫注重整體調節,療法種類繁多
中醫作為我國傳統的治療疾病的方法,在具體的應用的過程中,中醫可以達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而且,中醫療法在整體的治療的過程中,十分關注人的身體變化,進行整體的調節,隨時依據人的脈象調節用藥的配方,可以做到依人用藥,有效的發揮藥效。
中醫療法也是種類繁多,中醫可以依據不同的病癥,分別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外用與內用療法相結合,諸如對于現今人們比較關注的癌癥問題。在癌癥治療的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是內服中藥為主,進行抗腫瘤的治療;外用為輔用于減輕癌癥的疼痛感。當然,在治療的過程中,對于同樣的病癥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對于抗腫瘤可以采取靜脈;肛滴;口服諸多方式進行。針對癌性的疼痛感,可以運用針灸;外用與內服結合的方式。
1.2 外治與內服結合,適用范圍廣泛
臨床治療的主要措施就是外治法,主要的功效就是通過調節機體功效,進而達到祛除外邪的目的。外治法可以直接作用于肌體病變處,進而祛除病灶。外治法可以減少藥物損傷脾胃的情況。同時也可以有效的降低胃液對于藥物有效成分的損害。外治方法種類多,副作用小,治療效果好,適用范圍十分廣泛。內服法,經由口服的方式,進而實現機體氣血、陰陽的調節,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口服劑型多種多樣,便于醫生變換方劑,適應幾乎全部的病癥。
1.3 辨證、辨病互相結合
中醫學認識疾病的本質的方法, 主要是采取辯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方式。祖傳醫學基本的治療原則,就是辯證論治。祖國醫學外治療法的特色,就是通過辯證,使診斷更加深入,分析疾病的主要矛盾,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中醫辯證注重局部與整體辯證的結合,經過局部病變的分析,可以辨別是陽證、陰證。通過陽證與陰證選擇外用的方藥與外治療法。辨病可以關注病程的病理變化特征,發現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了解疾病的客觀發展規律,從癥狀入手,實行雙重診斷。依據主癥、證候建立與病癥結合的診療方法,全面認識疾病的本質,提高診療的效果。
2 中醫療法的革新方法
2.1 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主要是經由不同的針具刺激人體的不同的穴位。同時使用多種方法,激發經氣,進而調整人體的功能。最終實現疾病的防控。當前,針刺療法出現了很大的變革,結合了多種療法同時進行。諸如同藥液結合為水針療法;與電刺激結合為電針療法等。
2.2 烙法治療
對于外傷出血、雞眼等病灶,引起疾病范圍較大,采用傳統的烙法治療的速度慢。現今,改革了傳統的方式,采用電灼機、電燙烙的方式進行治療。在進行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剖面較小、療效顯著。與二氧化碳激光相比,操作簡單,安全、便捷;與冷凍治療相比,可以降低感染的幾率,手術后沒有水疙瘩的情況出現。
2.3 掛線法治療
現今,常用的是藥線掛線法、橡皮筋掛線法,主要是通過絲線掛斷屢管,或疹道的一種方法。掛線法治療的措施,結合了肛腸解剖學與肛凄病因學,創造出了高位掛線、低位切開的新的手術操作方式。這種掛線治療的方法,在治療后不會出現完全性失禁后遺癥,同時操作方法的復發率與治愈率都較高。因此,在臨床上值得廣泛的應用。
3 結論
我國的中醫療法在世界以及全國各地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我們應在中醫臨床方面不斷的探討新的診療技術與方法,繼承與發揚中醫治療的特色,讓我國的中醫療法發揮自身的優勢,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我們應不斷的探索中醫療法與現代技術的有效結合方式,發揮中醫學的治療作用,繼而實現中醫療法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任忠慧. 手術與中醫手法復位對比治療三踝骨折的療效觀察[J]. 大家健康( 學術版),2014,23:259-260.
[2] 曹艷杰,王福波. 中藥熱敷及關節松動術治療頸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頸腰痛雜志,2013,34(6):521-522.
[3] 韓斐, 李秋, 趙曉東. 背部腧穴排列拔罐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J]. 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8):2091-2092.
[4] 楊穎輝 陳海勇 鐘家輝 張樟進。傳統中醫療法治療失眠的臨床試驗——現狀與展望[J].2014,1(1):54-58.
[5] 林日陽, 何立群. 中醫發展“中醫西化”與“西醫中化”[J], 遼寧中醫雜志,2012,39(7): 1289-1290.
[6] 孫墨龍. 重慶市中醫機構的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J]. 重慶醫科大學: 碩士畢業論文,2012.
[7] 劉芳, 羅雄.21 世紀中醫藥現狀淺析[J]. 河南中醫,2010,30(7):637-639.
【關鍵詞】男性更年期綜合癥;中醫情志療法;情志相勝法
【中圖分類號】R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666-02
男性更年期綜合癥(PADAM)是指男性由中年期過渡到老年期(一般指40-70歲)的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因機體代謝和性腺功能發生生理性衰退,引起以精神神經癥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癥候群[1]。PADAM在精神方面的改變,主要表現為性情改變,如情緒低落、憂愁傷感、沉悶欲哭、或精神緊張、神經過敏、喜怒無常,或胡思亂想、捕風捉影,缺乏信任感等。近年來,中醫發揮辨證施治的優勢,從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用藥等方面進行研究,PADAM的治療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馬鋼認為是由于腎精虧虛,陰陽失調所致,治宜補腎填精,調和陰陽[2]。劉強認為是由于腎氣衰少,天癸將竭,精血不足導致的,提出以補腎虛為主,圍繞腎虛來調整腎與其他臟腑之間的關系[3]。莊田玫認為此病乃男子屆臨六八,腎氣漸衰,天癸將竭,導致肝失濡養,或沖任虛損,或脾失健運,或心腎不交,治療以補腎為主,調養心神,從肝論治,心理治療,飲食調理[4]等等。這些醫家從不同的中醫角度提出了對PADAM的認識,但是以中醫情志療法來治療PADAM的觀點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臨床研究也較少。所以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要向大家詳細介紹中醫情志療法,以及其在PADAM上的應用。
中醫情志療法是以中醫形神理論和七情學說為基礎的體現中醫特色的一種傳統心理療法[5]。主要包括七大方面:抑情順理法:就是通過提高患者 的認識能力,明白過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治療或預防情志疾病,也就是要 用自己的理智來控制自己的情感;移精變氣法:移精變氣法:指采用各種中 醫治療方法以轉移患者注意力,幫助患者排遣情思,改易心志的一種治療方 法;激情刺激法:人的情志變化,尤其是激情和應激的情況下可引起生理、病理的突然改變,如果掌握適當地應用到治療上,可收到立竿見影的療效;順情從欲法:當某種個人欲望未能得到滿足,遂致內懷深憂而生情志病變,宜采用順情從欲的方法進行醫治。順情從欲,即順從病人的意志、情緒,滿 足病人心身疾病需要的一種治療方法;相反情志法:情志上的肯定和否定,快與不快為基本的兩極,可以互為治療之;澄心靜志法:澄心靜志法是氣功 療法的一部分, 患者通過自我練功,平心靜氣,吐納導引,從而消除不良情 緒,“將積蓄的怨恨之氣,從口中徐徐吐出”,它構成了情志方面的氣功功 法;情志相勝法:中醫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的順序依次相勝相 克,情志相勝的治療原理,就是依據五行相勝的制約關系,用一種情志去糾 正相應所勝的情志,有效地治療這種情志所產生的疾病。這就形成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怒的情志相勝心理療法[6] 。
由于情志相勝法最適合治療PADAM,并最能體現出中醫情志療法的特點,所以我們主要依據情志相勝法來治療PADAM。在治療上,主要分為五步:
第一步,根據患者的性格、職業的不同,與患者談心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盡可能減少患者焦慮、恐懼、緊張、不安、苦悶等不良情緒。在第一次的交流過程中,要誘導患者把生活中、工作中、感情中不如意的事情講出來,作為醫生,應該和顏悅色、循循善誘,一定要告知患者你能夠感同身受,并且肯定他的不適,從而獲得患者的信賴,全面的來了解患者發病的原因。
第二步,在陸續的交流過程中,要不斷讓患者打開心扉。要讓患者及時宣泄自己的情感,在此基礎上,PADAM的患者可能會有情緒低落,精神萎靡不振等臨床表現,所以可以讓患者觀看一些悲傷地影視作品,從而使情志過極產生的不利因素得以發泄,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其他相關治療。
第三步,根據五行相克學說,利用中醫獨特的情志相勝療法,如悲能勝怒,有些因怒氣傷肝致病的病人,引導其大哭一場可消除怒氣;對憂慮過度而傷脾的患者,可與病人說笑、聽音樂等,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7】。
第四步,更年期綜合癥具有復發的危險,所以即使在治愈后也要隨時注意患者的發展情況,進行追蹤探訪。
第五步,要注意和患者家屬的溝通,讓其家屬多多關心體諒病人,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還可以組織患者間交流心得,互相鼓勵,并指導其建立良好的生活起居、飲食調攝方式,以鞏固治療效果,幫助患者安全平穩地度過更年期【8】。前三步主要是在治療此病的過程中使用,作為輔助用藥的治療手段。而后面兩步,主要針對的是疾病基本治愈后的一些注意事項。
并且還有其它一些輔助療法:每天應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生活要規律,勞逸結合,衣物增減要適應四時的變化,每天保持心情的愉快。男性進入更年期后,應注意選用一些補腎壯陽和有助于改善和增強性腺功能的食物。性腺功能改善后,可以從根本上減輕男性更年期出現的各種癥狀。
隨著社會發展,男性的壓力不僅來自于各個方面并且越來越大。所以要求醫生在治療PADAM之前,要先對患者進行減壓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中醫情志療法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并且可以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在心理、生理上處于治療的最佳狀態,彌補單純用藥的不足。醫生應充分發揮中醫情志療法的特色,把情志療法貫穿于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治療中,提高治療效果。中醫情志療法是在古代哲學思想和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獨特而完整的體系。中醫情志療法對全人類的健康產生著日益深遠的影響,并將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
參考文獻:
[1] 蘇寧《男性更年期綜合癥的中醫治療評述》[J].廣州中醫學院學報,2010,13(3):71-73
[2] 馬鋼《補腎調和湯加減治療男性更年期綜合癥39例》[J].吉林中醫藥,2008,28(9):667-668
[3] 劉強《二仙湯結合心理疏導治療男性更年期綜合癥52例療效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8(10):56
[4] 莊田玫《耳穴貼壓結合心理療法治療男性更年期綜合癥93例》[J].陜西中醫2006,27(7):859
[5] 譚曦,陳廣山,孔軍輝 《五志相勝療法探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5):39-40
[6] 蘇玉茹《淺談中醫情志相勝療法》[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1,2(1):36-38
[7] 胡永東,王瑞娟,周銘心《淺談中醫情志護理六法》[J].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9,32(10):1510-1511
[8] 姜迎,王博偉《王小云教授運用中醫情志療法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的經驗》[J]. 中醫學報, 2011,26(4):422-423
作者簡介:
關鍵詞:中醫康復;優勢;特點
【中圖分類號】R2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111-01
中醫是我國的醫學國粹,其中中醫康復醫療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各代醫學家的努力下,中醫康復醫療得到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正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中醫康復學。隨著生活工作壓力的加大,人口老齡化進展變快,中醫康復學變得越來越重要,其優勢也日漸明顯,它必然有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1 中醫康復學的概述和特點
康復是指綜合地協調地應用醫學的、教育的、職業的社會的各種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回歸社會??祻歪t學是用醫學手段達到預防、恢復或代償患者的功能障礙偽目的的醫學分支學科。在醫學手段中,以應用物理因子為主??祻歪t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各種疾病引發的功能障礙,應用評估和康復等手段,達到使病人回歸社會的目的。
1.1 康復醫學的對象:康復醫學的治療對象主要是急性傷病后及手術后的患者,各類殘疾者,各種慢性病患者,有老年病的人群。中醫學中沒有獨立的康復醫學學科,但有中醫的康復療法的理論和豐富實踐?!翱祻汀币辉~,據《爾雅釋詁》解:“康,安也”《爾雅釋言》解:“復,反也。”是指恢復平安、健康,是疾病的治愈和恢復,非指現代的康復醫學。中醫康復,是指采用精神調節、合理飲食、功法訓練、針灸推拿、服用藥物以及沐浴、娛 樂等各種措施,對先天或后天各種因素造成的機體功能衰退或障礙進行修復,達到提高或改善病殘者生命質量的目的。屬于第四醫學(康復醫學)。
1.2 中醫康復的基本觀點:中醫康復有一個顯著的基本觀點——整體康復觀。強調“天人相應”、“形神合一“,即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適應和改造社會環境,形神兼顧,全面康復的觀點。第二個基本觀點是功能康復觀,強調加強或恢復臟腑組織功能,加強或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功能補償的觀點。第三,康復預防觀,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說法,強調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漸;已病早治,防其傳變;瘥后調攝,防其復發。
1.3 中醫康復療法的組成:傳統康復療法有兩大部分組成,內治法,即內服藥物;外治法,包括藥物外治法、器械外治法,手法功法外治法。
1.4 中醫康復療法特點:中醫對于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是立體的,將健康與疾病看做一個整體,對于人體的認識著重于功能,因此康復的重點也在于功能的康復。中醫治病主張綜合治療,內外兼顧。中醫重視外治法,針法,手法,功法等,特色鮮明。
2 中醫康復學的優勢
中醫康復學有其特點也有其特有的優勢,最重要的是它強調整體康復與辯證康復相結合。一般疾病引發的或者事故引發的身體障礙多是局部障礙,中醫康復療法將局部的功能障礙從整體出發,采取全面康復措施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其次,在采取措施的過程中不急功近利,從順其自然、適應社會中求得個體的康復。強調循序漸進的功能恢復。最后,康復學繼承中醫的重要的辨證思想,辨證是康復的前提和依據。采用因人而異、因證而異的個體化辨證康復。中醫康復學第二個重要的優勢是形體康復于情志康復相結合,這是相比于西醫較顯著的特點。西醫通常會根據功能體質也進行修復或者訓練,但常常忽略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中醫康復強調“形神合一“,功能康復即是訓練”神“對”形“的支配作用,用病患者的強大意志力來支配身體的行動;強調”形神兼養“,是既有一套形體康復的手段,又有一套情志康復的手段。注重病患者身體和心理的共同康復。最后一個優勢在于自然康復和藥物康復相結合。中醫的治療手法多樣化是其特點之一,在中醫康復上,內服藥物和外治手法相結合使得病患者的康復更加容易。內服藥物以外還注重飲食療法,外治手法上包括針灸、推拿、功法訓練等多種措施。
3 中醫康復學的現狀
中醫康復學與現代康復有著學術觀點(全面康復的整體觀念)相同的共同點,治療理念也較接近(被動和主動),也有著相似的運動療法。但中醫康復指導思想源于中醫治療理念,特色鮮明。中醫康復主要適應病證的病機主要是不外虛實兩端,虛在臟腑氣血津液不足,實在痰飲淤血停滯。這些病證的主要病理是由氣血衰少,津液虧虛,脾腎不足,血瘀痰阻導致的。使用中醫康復學治療需要有確定的康復指證,例如疾病或意外損傷后,留有殘疾或臟腑組織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者;慢性病證或疾病緩解期;病人體弱,活動受限,生活自理困難者;臨床治療的后期或疾病愈后,仍有不適癥狀者,或理化檢查仍不穩定者;手術后或放療、化療后有并發癥或其他不適者??祻蛻脛屿o結合、藥食結合、內治于外治結合、調神與養形結合的方法。具體的方法有:調攝情志法、娛樂法、傳統體育法、自然沐浴法、針灸推拿法、飲食法、藥物法等,其方法簡單易行,不需要昂貴的醫療設備和復雜的操作技術而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可由病人自身或者其家屬或基層醫務人員來完成,適合家庭康復和社區康復。
隨著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重視,中醫康復學也得到了發展,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我國醫學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一方面,全國各地中醫藥類院校都開設了針灸、推拿、營養學等專業課程,培養中醫康復學人才充實各地中醫康復醫療機構。另一方面,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中醫康復學,其學科的學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學科帶頭人通過開展各種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來提高中醫康復學人才的理論和臨床水平。有關專著雜志也相繼出版,如《中醫康復學》等。
但在看到進步的同時也要了解中醫康復學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例如,中風病人中醫康復理論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早期康復意識仍需要加強,多數中風病人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只重視了生命體征的搶救,錯過了康復的最佳時機,給后期肢體功能的回復造成極大困難?,F在關于中醫康復學的研究方法的科學性還有待加強,需要增強研究結果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另外,要注重對療效評定標準的統一,國際上公認的療效評估方法還沒有得到普遍的應用。這些問題都要在學科實踐中得到解決。
4 中醫康復學的進展
1•1對象收集2005•9~2006•6年來北京武警總醫院初次就診新發現的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患者42例?;颊呒韧鶡o原發性高血壓史,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和WHO高血壓臨床診斷標準。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和心、腦、腎嚴重并發癥。42例患者中男21例,女21例,年齡42~60歲;高血壓1級30例,2級12例;按就診時間先后順序進行編號,采用隨機方法分配到A組(中醫心理治療加藥物治療組)、B組(現代醫學心理治療加藥物治療組)、C組對照組(單純西藥治療組);每組14人。三組患者一般資料間有均衡性。
1•2治療方法在治療期間,三組患者生活方式的調整方法完全一致,如避免重體力勞動,適當休息,低鹽、低脂飲食,控制體重,戒煙酒,調整睡眠,保持大便通暢等。A組(中醫心理治療加藥物治療組):①中醫意療:意療主要采用語言開導療法、情志療法、開導療法、順情療法等。20~3次/周,4周為一個療程。②針灸治療:針刺患者足三里、太沖、曲池、合谷;手法:平補平泄,留針半小時,每十五分鐘捻轉一次,3次/周,4周為一個療程。③氣功(放松功)、推拿、音樂療法等。具體操作如下:a•氣功法:姿勢取平坐式或站式,以三線放松為主,每次練習先做叩齒、咽津等誘導功,然后按三線放松法,最后以五指梳頭、鳴天鼓、搓手洗面結束練習。每次30分鐘,3次/周,4周為一個療程。b•推拿療法:主要按摩頭部督脈、膀胱經、膽經三條經脈的穴位。每次20分鐘,3次/周,4周為一個療程。c•音樂療法:根據以情勝情、補母瀉子的規律選擇音樂處方。如以肝陽上亢為主者,宜選用微調音樂以瀉之。肝腎陰虛明顯者,當選用羽調水性音樂治之,如輕快、柔美、舒展的音樂。每次30分鐘,3次/周,4周為一個療程。每個病人同時使用上述方法的一種或幾種。4周為一個療程。④口服卡托普利(湖北華中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25mg,每日3次。B組(現代醫學心理治療加藥物治療組):①現代心理治療:給予松弛治療、支持療法、心理咨詢。每次50分鐘,2次/周,4周為一個療程。②口服卡托普利(湖北華中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25mg,每日3次。C組(對照組):采取常規降壓藥物治療,口服卡托普利每次25mg,每日3次。
1•3觀察指標血壓:由固定醫生測量坐位時右上臂血壓,重復3次,測量值差異應小于4mmHg,以測量的平均值為準。每次治療前后測量并記錄血壓值。
1•4降壓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標準,血壓療效判定標準:以一個治療療程前后血壓值的對比。(1)顯效①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2)有效①舒張壓下降不及10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19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③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0mmHg以上。須具備其中1項:(3)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1•5統計學方法實驗結果用SPSS11•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矯正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配對t檢驗。以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差異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作為顯著性差異的標準。
2結果
2•1三組患者治療前、后降壓療效的比較A組總有效率為92•8%;B組總有效率為85•7%;C組為78•6%。(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其臨床總療效中醫心理治療要優于現代心理治療和單純西藥治療。
2•2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的改變治療4周后三組患者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較治療前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轄區內進行慢性病管理的50例中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觀察組,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齡(62.5±15.6)歲,平均病程(9.6±4.3)年;對照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齡(63.2±13.5)歲,平均病程(9.7±4.1)年。入選患者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關于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已排除精神異常、神志不清、繼發性高血壓及嚴重合并癥者[1]。
1.2方法兩組患者來院后,即根據中醫體質量表,并運用中醫四診合參方法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證候辨識,同時測量血壓,治療及干預2周后,再次進行體質辨識和測量血壓[2]。兩組患者均維持其常規治療方案(西醫)。采用藥物為: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拮抗劑等降壓藥物治療[3]。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基礎上添加中醫非藥物干預,具體實施內容如下:(1)為探究中醫非藥物辨證干預的效果,本文對高血壓中醫健康管理的內容進行了強化,改為每月2次隨訪和中醫健康指導,對不同證型的高血壓患者有針對性地提供中醫干預方案或給予轉診建議。每次隨訪和指導都及時記錄在居民健康檔案中,中醫非藥物辨證干預持續3個月。(2)每月組織觀察組患者參加本院開展的高血壓中醫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講座和咨詢,各一次,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提供常用代茶飲、足浴等中醫保健方法,并按照患者體質進行飲食干預,主要干預內容為清淡飲食、適量飲水、禁煙酒;還需嚴格控制膽固醇和鹽的攝入量,并向患者發放限鹽、限油“三件套”。同時,要求患者應規律起居,加強體育鍛煉。邀請患者家屬也參與高血壓中醫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講座和咨詢,在日常生活中監督患者的行為。
1.3療效評價
1.3.1評價指標:(1)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2)體質辨識;由于“平和質”為健康的體質,所以將治療后每組平和質例數作為評價指標。
1.3.2評價標準:中醫體質判斷標準為:《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中華中醫藥學會批準)。評分標準為:中醫體質量表,分為9個亞量分別為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淤質、氣郁質、特稟質。
1.4統計學方法本文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前、后患者體質情況比較經過2周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和質例數分別為14例和6例,組間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情況比較經過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SBP和DBP兩方面,組間均有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原發性高血壓是我國三大慢性病之一,也是當前公共衛生工作的重點。患病人口已經逼近2億,高血壓的防治工作已經成為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中醫重視辨證施治,這種個體差異化的治療方式與西醫治療理論不謀而合,為此在慢性病管理工作別添加中醫健康管理的要求。當前,慢性病管理工作實踐中,將體質辨識用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干預,可通過不同群類的趨同性(體質特征),探索原發性高血壓有效的干預方法。
3.1中醫非藥物辨證干預效果分析本文中,證實了中醫非藥物療法干預對于控制患者血壓和調整體質的良好效果:經過2周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和質例數分別為14例和6例,組間差異顯著P<0.05;經過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SBP和DBP兩方面,組間均有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知,根據體質辨識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對體質調整和控制血壓較為有效。我國中醫體質專家對高血壓的研究表明,高血壓與先天稟賦(體質因素)及體質存在一定的關系[4]。體質因素既是疾病的誘因,也是疾病發展、轉歸等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通過體質調整控制血壓是十分可靠的。
3.2重視中醫保健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中,以中醫體質辨識為基礎的療法,取得了較為滿意的預后效果,獲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健康教育。因此要強調在中醫非藥物辨證干預中強化健康教育工作。在健康教育講座及咨詢中,要注意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疑惑和認識誤區,從而為工作方法調整提供依據。同時,要鼓勵患者積極堅持按照中醫健康管理內容規范自己的行為,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會長晁恩祥教授介紹說,中醫藥管理局的專家組已經根據我國人禽流感易感人群的年齡擬定了三種可預防人禽流感的中醫療法。這三種中醫療法是:①清熱解毒、益氣化濕法。此療法適合人禽流感疫區的老年人使用。②清熱解毒、化濕透邪法。此療法適合人禽流感疫區的中青年人使用。③清熱解毒化濕法。此療法適合人禽流感疫區的兒童使用。由于目前人禽流感并沒有大面積流行,而且該病疫區也不十分廣泛,故上述三種中醫療法中所涉及的具體藥物及用法尚未公開。人禽流感疫區的易感人群如欲使用上述中醫療法,應咨詢專業的中醫師。
同時,衛生部根據人禽流感患者的病情和癥候,擬定了六類可防治人禽流感的中成藥。這六類中成藥是:
1.解表清熱類藥物:此類藥物主要包括連花清瘟膠囊、柴銀口服液、銀黃顆粒等。
2.清熱解毒類藥物:此類藥物主要包括雙黃連口服液、清熱解毒口服液、魚腥草注射液、雙黃連粉針劑等。
3.清熱開竅化淤類藥物:此類藥物主要包括安宮牛黃丸、清開靈口服液及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等。
4.清熱祛濕類藥物:此類藥物主要包括藿香正氣丸、葛根芩連微丸等。
5.止咳化痰平喘類藥物:此類藥物主要包括苦甘沖劑、痰熱清注射液、喉棗散、祛痰靈等。
6.益氣固脫類藥物:此類藥物主要包括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參附注射液等。
【關鍵詞】高血壓;中醫療法 療效
前言:中醫以辨體養生、辨證施膳、辨證施藥為重點[1]。在高血壓的治療上,可歸納為辨證論治、中成藥治療、單味藥治療、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治療及針灸、氣功、推拿、膏藥敷貼、藥枕、浴足等療法[2]。本文就中醫療法在高血壓的應用進行探討,以期為廣大的高血壓患者提供一定的治療方向,達到既能驅除疾病又能減少副作用的目的。
1中醫治療高血壓的主要方法
1.1藥物療法:中醫降壓的主要方法。以補虛藥和平肝息風藥為主,清熱藥和活血化淤藥次之[3]。
1.2針灸療法:根據癥狀針灸相應的穴位,起滋水降火,平肝潛陽作用,收控制血壓之功效。有些則不按辨證取穴,如取穴風池、百會、合谷、陽陵泉等。目前穴位貼敷療法[4]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1.3飲食療法:利用日常飲食來幫助患者降低血壓,不增加患者任何經濟負擔[5]。中藥泡茶飲用在高血壓的治療中也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1.4按摩療法:頭部按摩有助于加快頭部的血液循環,疏通經脈,流暢氣血。降壓枕療法,可有效地控制血壓升高,長期堅持使用,能將血壓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6]。足部與全身臟腑經絡關系密切,按摩刺激足穴可以調整人體全身功能,治療臟腑病變。
1.5運動療法:鼓勵高血壓患者適量進行有氧運動,如氣功、太極拳、醫療體操、步行、健身跑、游泳、效游、垂釣等。
1.6心理療法:應定期進行健康宣教,注意心里的疏導。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對血壓的降低與維持具有一定的的療效[7]。
2中醫療法治療高血壓的療效觀察
為探討中醫食療對提高高血壓患者影響,沈翠珍等[5]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針對高血壓陰質體虛的特點采用個體化的中醫飲食體質調理方法制定了食療方案。證明醫食療在非藥物治療高血壓方而具有一定優勢,可作為早期治療或延緩用藥及改善生存質量的首選方法。因此,應對患者進行食療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并掌握中醫食療方法,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物,在獲得營養的同時防病治病。
趙永華等[8]對原發性高血壓醫證屬痰絡、肝陽偏亢型患者進行了研究,證實頤年降壓飲具有的改善患者證候、降低血壓等療效。鄭梅生等[9]以玉夏穩壓膠囊對痰濕雍盛證高血壓病病例進行了研究。結果觀察組降血壓顯效率為61.25%,對照組顯效率為52.56%。中醫證候療效、健康愉、情感狀態、社會參與積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卜志林等[10]采用自擬引血降壓湯治療頑固性高血壓患者,總有效率96.13 %。證明本方具有降壓迅速,療效持久,不易復發的顯著效果。李建國[11]用二十五味珊瑚丸治療高血壓病例,總有效率96%。
在穴位貼敷療法的研究中[4],張俊等基于中醫學臟腑經絡理論啟示,運用中藥穴位敷貼治療原發性高血壓,顯示干預組總有效率95. 05%,對照組總有效率31.00%。說明穴位敷貼治療社區原發性高血壓操作簡便,切實有效,費用低廉,值得推廣。
3小結
高血壓所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我國疾病死亡率之首。采用單純西藥長期治療,血壓波動大,易出現耐藥及各種不良反應,造成服藥依從性差,配合中藥治療后血壓得到緩和,癥狀明顯改善,機體代謝紊亂也易得到糾正,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2]。
中醫學認為消渴日久則虛,氣虛帥血無力或陰虛燥熱,煎熬陰津使血液粘稠均可引起血運不暢而導致血癖。臨床研究表明,中藥能動脈粥樣硬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此外,中藥療法為妊娠期高血壓提供了較好的治療途徑,并且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屬綠色治療,毒副作用小,療效顯著,價廉,方法多樣,其治療高血壓的療效日益為人們所重視,中醫師們在治療高血壓病的積極探索中開闊了治療途徑,臨床辨證思維和應用得到極大發揮[2]。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將繼續從基礎與臨床的角度對中醫療法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滿秋珊,王爽,衷敬柏.高血壓前期的中醫藥預防[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6):5-6.
[2]陳陽,喬振虎.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6(5):687-688.
[3]孟凡珍,王凡,陳慧素.中藥復方治療高血壓用藥規律分析[J].中成藥.2010,32(12):2195-2196.
[4]張峻,朱儉鋒.穴位敷貼治療社區原發性高血壓101例[J].中醫外治雜志.2010,19( 4):22-23.
[5]沈翠珍,彭美慈,鄺惠容,程志清.T中醫食療對高血壓患者生存質量作用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 ( 6 ):510-512.
[6]王忠萍.降壓藥枕治療高血壓病60例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08,37(12):1102-1103.
[7]饒曉明,羅昭娜,李清萍.中醫健康教育在高血壓患者健康指導中的應用[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9,9(2):78-79.
[8]趙永華,劉煜德,關瑩,劉乃維.頤年降壓飲治療早期原發性高血壓患者4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9,50(9):798-800.
[9]鄭梅牛,土幸,朱琳,鄭云菊.玉夏穩壓膠囊治療痰濕證老年高血壓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9):1025-1027.
[10]卜志林,劉發紀,焦登寶.引血降壓湯治療高血壓55例[J].現代中醫藥.2009,29(6):14-15.
[11]李建國.二十五味珊瑚丸治療高血壓病30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0,26(7):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