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5 16:19:3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規劃分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泵站 設計 方法
中圖分類號:J81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5-0363-01
泵站工程主要是通過機電提水設備及其配套建筑物,在消耗一定能量的基礎上,實現水的提升或輸送的水利工程。在泵站工程規劃的過程中,規劃人員需要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和水資源情況等各種綜合因素,然后在確定工程目標和供水(或排水)范圍等,最終能夠實現降低能源消耗、減少工程投資、提高設備利用率的目的。對于以農田灌溉或排水為目的的泵站工程,在其規劃階段中應達到相關標準。
一、灌溉泵站工程規劃
(一)抽水灌區的劃分及泵站布局
我們所說的抽水灌區的劃分,其實就是確定抽水灌區的面積,在此范圍內建幾處水泵站,每一處是一級抽水還是分幾級抽水。
影響抽水灌區劃分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行政區劃、地形、灌區的大小、水源、交通、能源、現有水利工程設施等。比如說,如果只考慮一處建站控制全灌區的面積,那的確是減少了單位面積或單位容量的投資,集中的工程也便于管理,但是也會造成渠道過長,水位落差大,用水管理不便等問題。所以,灌區劃分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地解決好影響工程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一般來說,灌區劃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案:
1.一站一級抽水,一區灌溉
在水源岸邊一處建泵站A,通過出水管道B將水抽送到出水池c,然后再由輸水干渠D分水控制全部灌溉面積。在灌區面積不大、地形高差較小的情況下,這種方法使用廣泛。
2.多站一級抽水,分區灌溉
按照地形、水系及行政區劃,把全灌區分成若干小灌區,并在各地單獨建站、分片控制。
這種方式在灌區內河網溝汊較密、行政區劃較小、各分片區均臨近水源的情況下,使用較為合適。其主要優勢在于,工程分散、經營靈活, 眾多低揚程、小流量的泵站組成大面積的抽水灌區。相比一處集中建站,其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渠系占地和輸水損失,也能夠有效的降低跨溝建筑物和揚程損失,而且還可以避免因渠線過長可能引起的上、下游用水矛盾,便于管理。
3.一站分級抽水,分區灌溉
如果灌區面積不大,但是地形坡度較陡,或者是呈現明顯臺階狀地勢,那么為了防止抽高灌低的情況出現,往往需要在水源岸邊一處建站,而在同一座泵站內安裝兩種,或者兩種以上不同揚程的水泵,以便能夠向不同高程的出水池供水,分別控制不同高程的灌溉面積,這樣才能實現節省能源的目的。
如果區內只有少量局部高地或低地需要分別控制,那么可以考慮采用一臺泵向高低不同的兩個水池供水的方式。
(二)站址選擇
站址選擇是否合理,直接決定工程建設的成敗。一般來說,站址選擇主要考慮這幾個方面:有利于全灌區面積的控制、有利于泵站樞紐的總體布置、便于渠站相互結合,而且工程量小,安全可靠,并且能夠合理的取水。一般在站址的選擇上,需要主要以下幾個主要:
1.水源
發展抽水灌區是和可利用的水源關系密切。那些從河流、湖泊取水的泵站,在站址的選擇上,需要考慮河床及堤岸的穩定性,而且要保證流量,保證水位變幅小,同時還對防洪、防沙、防冰及防污有積極的作用。
如果是距入海口較近的河段上取水的泵站,就必須要避開受潮汐影響的范圍;而從水庫取水的泵站,則必須要避開可能出現滑坍、濕陷和淤積的部位。
如果是從渠道取水的泵站,那就重點考慮把站址安置在灌區的上游,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渠系的布置。
2.地形
考慮到泵站建筑物的布置,站址的地形選擇應該以開闊為核心,當然,同時還需要考慮是否具備與泵站揚程相適宜的地形高差和岸坡,這樣才能便于出水管道的鋪設,并能夠更好的縮短管道的長度。此外,還需要保證泵站能夠避開山洪威脅,并且具有較好的通風采光條件。
3.地質
要保證泵站建筑物處在巖土堅實、承載力強、滲透性弱、地下水位深的地基上,避開有斷層、破碎帶及裂隙的地段。
4.電源、交通
在站址選擇時,應視泵站規模大小兼顧動力電源的來源及輸變電工程的造價,這樣才能盡盡可能的減少輸電線路的長度。而且,站址要有利于與外部公路交通的銜接,這樣才能利于機電設備和施工物料的運送。
二、泵站建筑物的組成及布置
一般來說,泵站的主要建筑物包括:取水口、進水閘、攔污柵、前池、進水池、引渠、泵房、出水管道和出水池等。
輔助建筑物包括:變電站、修配廠和庫房、進站道路及回車場、辦公及生活用房等。
泵站主要建筑物的組成及布置形式,主要由建站的目的、水源的種類和特性,包括站址處的地形、地質等因素所決定的。因此,泵站設汁的過程中,首先要把主要建筑物布置在適當的位置,接著在根據輔助建筑物的作用進行合理的布置。
(一)灌溉泵站總體布置
如果水源與灌區控制高程相距遠,同時二者之間的地形平緩,大那就考慮采用有引渠的布置形式。這種形式一方面能夠讓泵房盡可能的靠近出水池,從而縮短出水管道的長度;另一方面能夠讓泵房遠離水源,進而盡可能的降低水源水位變化對泵房的影響。在引渠前,通常要設置進水閘,以便于控制水位和流量,保證泵房的安全;并在非用水季節關閉,避免泥沙入渠;在其他建筑物檢修的過程中,可以考慮隔離水源。
(二)排水泵站總體布置
在實際的工程建設中,我們可以發現由于外河水位高,許多排水區在汛期而不能自排,但是在洪水過后卻能夠自流排出。這就決定了,排水泵站一般由兩套系統組織,即自流排水和泵站抽排兩套排水系統。考慮到自排建筑物與抽排建筑物的相對關系,可分為分建式和合建式兩種布置形式。
在泵站揚程較高,或內外水位變幅較大的情況下,這種形式是比較實用的,但會要求站址的地形比較開闊,這樣才有利于站、閘、渠的布置。
而合建式,就是把兩套系統組合在一起,共用一部分建筑物,實現集中管理。這種形式的優勢在于,布置緊湊、占地較少,但也存在構建較復雜的問題。在泵揚程較低,或內外水位變幅較小的情況下,更為實用。
(三)排灌結合泵站的總體布置
事實上,由于地形和季節的原因,有些地區既需要抽排,也需要提灌。此時,就需要這一套機電提水設備,能夠完成排澇和灌溉的任務,這也就出現了排灌相結合的泵站。
這類泵站的布置形式多種多樣,從本質上可概括為分建式和合建式。前者的排灌,是由閘與站的組合運用來實現,后者的排灌,則是通過操作閘門改變流向來實現。如果需要排水,那就可關閉引水閘1,同時開啟節制閘2,此外,還要關閉出水管道5上的閘閥,并及時的開啟出水管道6上的閘閥,最后再開動水泵將排水干渠9的水排至外河。
如果需要灌溉,各閘門和閘閥的操作與上相反,這樣就可把外河的水用水泵抽送到灌溉干渠8。榮譽感需要同時排澇和灌溉,就需要先滿足排水要求,再把排出的水用于灌溉。
關鍵詞: 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前期規劃分析;體系構建;開發強度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ut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cceleration,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exist a number of problem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process problems, in reference to the planning of other planning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the planning analysis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 system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formulated and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total amount its 4 main content thoroughly discussed, to promot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ork development.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prepare; prophase planning analysis;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intensity
中圖分類號: 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事業呈現一片繁榮,控制性詳細規劃在城市的規劃建設與發展中所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謂控制性詳細規劃(以下簡稱控規)是以城市總體規劃為依據,對一定時期內城市局部地區的土地利用、空間環境等做出的具體安排,是具體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各項戰略部署、原則要求和規劃內容的關鍵環節。但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控規也不斷出現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
1控制性詳規中存在問題的認識
1.1控制性詳規編制中的問題總結
(1)對現狀情況調查不夠,不能準確地掌握人口、建筑、用地的現狀情況,嚴重影響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以及容積率等指標的合理確定。
(2)控規編制過程中常常忽略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對上一級層次規劃以及相關規劃中確定的強制性規定不夠貫徹而導致相互沖突的現象時有存在。
(3)控規編制過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詳細調研和科學預測,憑經驗“拍腦袋”定指標的現象普遍存在,極大的危害了控規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4)控規編制中缺少整體控制的觀念和措施。控規編制中對整體控制觀念的缺乏突出體現在城市的舊城改造中,由于歷史積累的包袱,舊城內的危改按現有控規條件實施就地平衡,往往不能達到經濟平衡,于是紛紛提高建筑高度或者容積率。
1.2控制性詳規實施中的問題總結
(1)經濟機制運行中的矛盾。我們的控規控制了地塊性質、容積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建筑形式與色彩等等。可是人們往往會發現城市的開發和建設并沒有嚴格按這些控制來進行,這種情況下的控規在市場機制面前顯得極為脆弱。這是由于規劃從城市的整體利益出發,從宏觀的高度研究資源配置問題,而市場則從土地的用戶出發,通過不同土地用途之間的利益比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控規調整”時有發生。在城市的開發建設中,由于投資主體不明確、市場分析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控規指標會經常變更,其法定地位屢屢受到挑戰;在相對開發完備的地區也常常會因為調查研究的不準確,缺乏拆建比分析等原因,在用地性質及開發強度確定上存在不恰當的地方,從而使控規經常會處在頻繁調整的尷尬局面。對此,無論是規劃的編制者還是管理者都拿不出充分的理由來說明控規自身的合理性,這說明其中尚欠缺深入細致的工作。
2關于前期規劃分析
2.1各種類型規劃前期研究的綜述
國內各類型的規劃中都未明確界定前期規劃分析的涵義,也未明確提出其內容構成,但或多或少都在研究規劃編制中的突出問題或者重要問題,最突出的當屬總體規劃中的專題研究。專題研究是總規編制的一項重要前期研究工作,作為總規主體文本的技術支撐內容出現,是總規編制的基礎,也是編制過程中的重要程序,其結論滲透在各個環節中,是規劃的編制依據和支撐。
除了總體規劃中的專題研究以外,其他各類型規劃中也出現了眾多有關前期研究的內容,但并未形成一種統一的固定模式,研究的程度、方法及內容各有不同。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后,本文對規劃前期研究的內容進行總結,并概括為以下幾類:前期現狀調研與發展條件分析、前期目標實現途徑研究、前期控制指標體系研究、保護規劃中的前期歷史研究以及景觀規劃中的景觀特色研究等。
目前,國內各類型規劃中關于前期研究的內容已經慢慢得到重視,進行的一定的研究也對深化規劃編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擺樣子、關聯性不大等問題。前期規劃的內容涉及現狀條件、規劃實現途徑、歷史等各方面,但是對控規的指標體系制定的需要的前期依據研究不足;對于物質環境的考慮較多,對社會經濟的因素考慮較少。總的來說,目前國內控規編制中對于前期規劃分析并未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系統,缺乏整體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帶有較大的主觀因素。
2.2前期規劃分析的涵義界定
本文中所指的前期規劃分析主要具有以下的涵義:
(1)前期規劃分析不是強調規劃中的前期編制階段,而是特指規劃編制中應深化的內容和需要重點研究的規劃技術支撐,是對社會、經濟、現狀情況以及相關規劃等進行的有側重點的研究,需在規劃編制中的定性定量前進行,甚至伴隨著規劃編制的展開逐漸進行,因此為前期規劃分析。其一方面是規劃的基礎,另一方面是規劃的技術支撐,如開發強度總量、城市文脈、地域文化特色及設施配套內容等。
(2)前期規劃分析旨在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權威性,避免控規編制流于形式。前期規劃分析的內容范圍十分廣泛,在不同的規劃層次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有所側重的進行深入。
3前期規劃分析在控規中的引入及體系構建
關鍵詞:華威大學 SWOT分析 戰略規劃 流程探析
所謂戰略規劃,是對大學整體的、系統的設計,是基于大學現狀而進行的面向未來一定時期發展狀態的設想 。國內大學自1990年開始關注學校的發展戰略規劃,尤其在2003年教育部組織開展本世紀第一輪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之后進入白熱化。到目前為止,我國大學已經形成了一個自成體系的管理傳統,即制定五年發展戰略規劃,并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相對應。但是并不是所有大學的戰略規劃都是成功的,實際情況是,很多大學的戰略規劃并沒有付諸實踐,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戰略的具體設計頻頻落空。針對于此,本文旨在探究英國華威大學高效的戰略規劃開發流程,以期能夠為中國大學的戰略規劃提供借鑒。
華威大學建校于1965年,經過45年的發展已經成為英國最年輕的研究型大學并且成功躋身英國優秀大學之前列。華威大學發展迅速與其高效的戰略規劃密不可分。因為只有保證了戰略規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才能夠為大學發展保駕護航。那么合理的戰略規劃又從何而來呢?
1.華威大學戰略規劃分析技術介紹
對于華威來說,大學的戰略規劃有著自己的一套體系,即以SWOT分析為基礎,結合資源分析、能力分析等技術,充分掌握學校內部能力與資源和外部環境中存在的機會與威脅,以利用優勢、抑制劣勢、成就機會和抵御威脅為目的,憑借自身能力與資源進行大學的發展戰略規劃。在這里進一步對這些分析技術做一個說明。在眾多的分析技術中,SWOT分析為基礎,或者說核心。SWOT分析法也稱為態勢分析法,最初這種分析方法多用于企業的戰略制定中,即通過對企業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及企業所處外部環境中存在的機會與威脅作為分析資料,在此第一手資料掌握的基礎上進行戰略規劃。由此可以看出,SWOT分析的最大優勢是將企業內部能力因素與外部環境因素統籌起來后進行整體分析,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分析屬于的是靜態的分析方法,往往呈現的是一種直線型的分析結果,因此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能力分析與資源分析技術,將分析結果充實成為可持續的發展狀態。所謂能力分析,是一種動態分析方法,分析組織保持競爭優勢所特有的核心能力,這種能力相較于其它屬于不可復制的能力,即一種特殊的智力資本,包括組織的技術能力、成員能力與知識以及對其的管理能力。資源分析,分析組織取得競爭優勢的內部資源、外部資源、累計的知識,并需要識別這些資源的異質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華威大學正是綜合運用這些技術,在校務委員會內部以討論的形式,針對性選擇合適的項目內容,經過多維度的討論研究,揭示華威不同于其他大學的優勢資源和能夠使華威脫穎而出的競爭力,當然更重要的是認識到華威大學的目前存在的劣勢與可能影響大學今后發展的威脅,以此為基礎制定適合大學自身并同時具備前瞻性和高效性的大學戰略規劃,再輔以適當的對之前的戰略規劃進行微調,以此來一步步推動大學戰略規劃呈螺旋式的發展與完善。
2.華威大學戰略規劃流程探析
簡單來說,華威大學戰略規劃的制定過程是運用多維度分析法,如SWOT分析、資源分析、能力分析等,將深藏在大學規劃內的各種因素找出,通常來說包括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品牌、資產、資助甚至是學校精神等方面。找出目前學校優勢的高得分因素,再通過戰略規劃的制定將高得分因素進行強化以推動學校的發展。但通常來說這樣制定的戰略規劃往往是過于冒進的,因為多數戰略制定者不可避免的會偏向于盲目樂觀。所以華威大學的戰略規劃在最后會添加一項檢查與評估的流程,以便學校委員會能夠更清醒的制定出合適的戰略規劃。如同SWOT分析不是簡單的數據錄入一樣,戰略規劃也不是沿著單一的直線方向進行的,特別是高校的戰略規劃是要求在充分透徹的分析大學自身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系列探索與補充,然而不同于以往的SWOT分析,華威大學特別將這一古老的分析技術賦予了新的生命,即將SWOT分析與資源分析、能力分析、情景開發等更新的分析技術結合使用,從而使SWOT分析方法成為持續性發展的注入而非終結并貫穿于戰略規劃的整個流程之中,但是最為關鍵的是它能夠同時保持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完整統一。SWOT分析方法的價值體現在戰略提出之前產生各種不同的因素,并且在戰略規劃過程中添加了一個巡回的反饋,以便確定高得分因素在那些具有創新性的戰略中得到表達。最為關鍵的是確定在規劃流程中明顯的劣勢與危機沒有被委員會忽視,同時保證大學的潛力被充分認識,即某些在未來會被考慮的因素也包含在整個的規劃流程之中。華威大學完整的戰略規劃流程可以簡明地用下面的圖表來表達。
3.結論
通過對華威大學戰略規劃制定的層層探究發現,一般來說,大學戰略規劃流程需要將下列幾個步驟加以把握;
3.1資料分析過程
以大學自身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各種分析技術逐一識別大學所特有的資源和完成目標所具備的能力,大學內部的優勢與劣勢,大學所處環境中的機會與威脅,并討論確定其中的關鍵性因素。可以說準確而全面的分析是制定正確戰略規劃的首要前提,而因素分析則可以大量激發大學創新性戰略的提出。
3.2提出初步戰略過程
結合大學的目標、使命、特色等大背景,針對分析結果提出初步的戰略規劃建議,同大學已經采納的戰略進行比較。這樣操作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審視建議是否偏離方向進而檢查資料分析是否符合大學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初步戰略提出的卻未包含在已經采納的戰略中的那些建議,往往是大學需要進一步研究與補充的地方。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初步戰略的提出要加強大學戰略預防的功能,即用預測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去開發隱藏于分析資料之中的戰略。
3.3回饋檢查過程
利用之前對于大學分析時得到的關鍵因素進行回饋檢查,即要求檢查所有關鍵因素是否全部投射于戰略之中,沒有涉及的因素就是大學戰略需要補充的地方。
3.4評估檢測過程
這是一個流程中決定戰略是否被采納的最終過程,包括經濟評估與檢測。因為SWOT分析時很容易產生明顯地偏向優勢與機會的情況,而這樣會擴大大學發展過于激進的風險,所以有必要對提出的戰略進行資金支持方面的評估。至于檢測的目的,主要是看戰略是否可以應付情景開發的全部內容,即戰略是否可以幫助大學抓住潛藏在未來發展中的機會,同時解決甚至是杜絕未來發展中的威脅與困頓。
參考文獻:
[1]別敦榮.論大學發展戰略規劃[J]教育研究.2010,8,36
[2]朱鏡人.英國大學校務委員會宏觀管理角色探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2月,第22卷第1期,76
[3]Paula Jarzabkowski,David C. Wilson.TOP TEAMS AND STRATEGY IN A UK UNIVERS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39:3,May 2002,361
[4]英國華威大學官方網站[DB/EL]http://warwick.ac.uk/fac/cross_fac/healthatwarwick
關鍵詞:配電自動化;配電網;配電自動化系統;配電管理系統;饋線自動化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form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to the first four problems and to see,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in distribution network to reasonable structure, powe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mainly switch) comply with the basis of the requirement of automation, add careful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planning, be able to implement, otherwise, it will cause rework and waste, cannot be unworkable.
Keywords: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Distribution network; The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Feeder automation
中圖分類號:U665.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配網規模和結構出現實質性的變化。不斷提高配網的運行及管理的自動化水平是客觀實際的需要,這種需要使配網管理系統的建設勢在必行。由于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不同,配電自動化的結構和應用也自然不同,因此配電自動化系統的可行性、實用性和先進性,逐步擴展和完善,成為配電自動化的關鍵因素。結合具體城市實際情況,進一步設計出先進、通用配電網自動化系統,對整個國內的城市與農村的電網改造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配電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電網嚴重缺電,發生“重發、輕供、不管用”的局面,致使配電網極端落后。表現在網絡混亂,裝備陳舊,供電可靠性低下。國外先進國家和地區的供電可靠率及相應年戶停電時間為99. 9986%和10 min (紐約市),美國全國平均58min,日本全國平均9min。我國全國平均年停電時間長達30 h,差距太大。不但如此,目前突出矛盾是發電廠窩電,老百姓用不上電,卡脖子地方主要是配電網,表現在,
( 1)網絡結構不合理,降低了供電可靠性;
( 2)配電線路上不設開關,一有問題便拉整條線路,或使用落后的油開關,負荷電流都不敢拉,每三年就要更換,有名無實;
( 3)供電半徑過大,導線截面太小,使電壓合格率很低;
( 4)無功補償不完善,有的雖裝了補償電容器,但人工簡單操作,在高峰投,低谷切,功率因數提不高;桿上公用變一般都未裝補償電容器,線損率居高不下;
( 5)配電變壓器損耗大,容量不足,高峰過載燒壞屢見不鮮;
( 6)進戶線老化,截面積小,適應不了用電增長要求,經常出事故。
為此,國家投巨資于城網 農網改造,以便提高配電網供電能力和安全經濟運行水平。
2、改造配電網,規劃要先行
以往由于缺乏投資,負荷上來,就近拉一條線路,臨時對付,造成網絡結構混亂,不符合“供用電規則” 要求。現在改造配電網不能簡單化地加大導線截面或改為電纜、增大配變容量。廣東某市為提高供電可靠性,也為改善市容,投巨資將架空線改為地埋電纜,實施了幾條線路后發現,簡單地將架空線改為電纜,提高可靠性效果不大,后來停工,重新抓規劃,從改造網絡結構入手。
現在應該借城網改造的東風首先規劃好配電網絡,使配電網逐步改造成現代化的合理的結構。網絡規劃中有以下4個問題值得考慮:
( 1)采用環網結構,即手拉手方式或對供方式,比較簡單易行,提高可靠性指標到N-1。
例如福建省晉江市10 kV配電網原來都是簡單輻射形結構,由大約10個變電站的10 kV出線直接向用戶(直接或T接方式)供電,不但線路長,供電半徑大,而且可靠性差。現在開始逐步改為手拉手結構,如聯東-聯西線便是一邊接龍湖變,另一邊接英林變,中間斷開,一邊發生故障可以倒到另一邊供電,規劃中其它線路將逐步改造成這種手拉手方式。手拉手方式就是環網結構,其可靠性可以達到N-1。江蘇省蘇州市西區大多是環網供電,規劃做得比較好,自動化實施效果也好。
另外一種是變形的環網結構,將A、B、C三個電源點形成三角形手拉手,可靠性也是N-19但負荷轉移率比一般環網降低一半。
對于可靠性要求高的,一般采用雙回線加備自投方案,可靠性指標也只能達到N-1,但投資翻一番。國外有一種新式4- 6結構,由A、B、C、D 4個電源點,6條手拉手線路組成,當任兩個元件發生故障時仍能保證正常供電。其可靠性指標可達N-2,負荷轉移率降為三分之一。這種結構比較適合于新規劃地區,而老城網改造難以實現。
( 2)環網結構可以用美式環網柜實現,也可用我國開閉所方式實現。
例如,上海浦東工業園區便采用4路自動化環網柜,一路進線,一路出線,另兩路向用戶(大用戶)供電,或作為支線供電,設備體積不大(高1200ⅹ寬2600ⅹ深1000 mm),一般安裝在人行道~綠化帶~停車場或大樓間的角落,不征地,不蓋房,本身價格雖貴些,平均每路開關約4萬元,但總的經濟效果較好。當然環網柜方式對新的開發區或大面積住宅區較易實現,對老城網、老市區有一定困難。但若改變觀念,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如南京市北京西路道路改造時就采用了環網柜,廈門在某新住宅區也使用環網柜,現在這兩供電局已與外商合作組裝環網柜,計劃推廣使用。
開閉所方式在我國一直沿用,蘇州西區(新區)將開閉所設在大用戶配電房隔壁或附近,開閉所由大用戶提供,效果較好。但若是開閉所需征地建房就很不經濟,如山西某市規劃10 kV開閉所,土建費與開關設備費接近,征地還有困難。
山西另一城網規劃也用開閉所,但采取與廂式變結合的新方式,無需征地建房,應該說,這是一種新思路,建立在新技術(廂式變)之上的因地制宜的好方案。
( 3)大型開閉所方案不可取。
廈門湖里開發區、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都是建大型開閉所,從變電所送電到開閉所,再配電到各用戶,配出線路達十余條,大型開閉所占地建房費相當可觀,這是若干年前的規劃。但是,上述山西某市新規劃還是大開閉所方案,要征地0. 25畝,土建費45萬元,每個開閉所均投資百萬元以上,可見就不是好方案。如果將這集中式大開閉所改為分散式小開閉所,在負荷旁邊就近設開閉所,一般4路開關就夠,而這小開閉所可采用廂式變結構或環網柜,比較合理。
( 4)據了解,目前配電網有不少單位仍全部采用斷路器,而不是采用新型負荷開關,不難看出其投資是相當可觀的。若進出線改用負荷開關,到大用戶線也采用負荷開關,到就近配變采用熔斷器,便可大幅度降低投資。目前國外熔斷器熔斷定值精度很高。
綜上所述,配網規劃應建立在國內、外最新技術平臺之上,采用最新裝備,選用無油化、長壽命、免維護的設備。
結語
配電自動化要在配電網結構合理,配電設備(主要是開關)符合自動化要求的基礎上,再加周密的配電自動化規劃,方能實施,否則會造成返工和浪費,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比方蘇南某供電局幾年前抓配電自動化,就簡單地買了幾臺自動重合器和自動分段器,花了百余萬元,結果只當普通開關用,后來才意識到應先做好自動化規劃才行。
參考文獻
1.羅偉 中壓電網規劃及其應用[期刊論文]-價值工程 2010(12)
2.楊仕成.熊楓 淺談電力配網的管理[期刊論文]-中國集體經濟 2009(31)
3.沈瀾.曾旭東 配電網規劃接線方案研究[期刊論文]-四川電力技術 2008(6)
4.戚堯 城市配電網絡規劃研究[期刊論文]-科技創新導報 2008(4)
5.楊武蓋 面向實用效果的配電自動化系統建設[期刊論文]-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3)
6.顧天天 淺談電力配網的管理[期刊論文]-科技廣場 2008(4)
7.陳瑞林 縣級配網自動化系統研究[學位論文]碩士 2006
關鍵字:城市旅游規劃;政治性;科學性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兩種角度認識城市旅游規劃
筆者在博士生階段讀的是旅游規劃與管理,之間和之后做過多處旅游規劃和策劃,例如平遙、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進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就職。因工作關系,直接接觸和操作過多處城市旅游規劃。筆者發現,在實際工作中,對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規劃,它應當包括哪些內容,應當遵守的規劃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門委托的城市旅游規劃和由規劃部門委托的城市旅游規劃二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從旅游規劃看城市旅游規劃
旅游規劃按照空間尺度,從大到小分為三類:區域旅游規劃、城市旅游規劃、景區景點規劃。區域旅游規劃屬于宏觀尺度,側重于旅游業的布局分工;景區景點的規劃屬于微觀尺度,側重于景區的開發,包括景觀的配置、道路等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等。而城市旅游規劃是屬于中觀尺度的規劃,雖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規劃內容大同小異,既要有宏觀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觀上的建設規劃,因而是一種旅游綜合規劃。
這類城市旅游規劃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門;而乙方即規劃編制單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來研究,需要多種學科的支撐,因此,中標單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學科。
1.2城市規劃中的城市旅游規劃
城市規劃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規劃。在這里,城市旅游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而存在。雖然與城市規劃一樣,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內容十分單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區(點)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規劃還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務設施的規劃內容),以及旅游線路的組織等。顯然,這是一個城市的"游覽規劃"或觀光規劃,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旅游規劃。由于這種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規劃主要依托在城市規劃之中,它的完成單位基本上是城建規劃設計單位,而這些單位的技術人員多為城市規劃出身,鑒于其學科背景,對旅游產業和文化的理解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同時,規劃人員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產、游憩)來進行空間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圍比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規劃做成"游覽規劃"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過,作為具有法律效應的城市規劃,如果城市旅游規劃包括過多的不可預測的旅游經濟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規劃的可操作性和權威性。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2城市旅游規劃的性質與特征
筆者在做學者時,是作為乙方完成甲方交辦的規劃任務,主要的著眼點是在學術上是否立得住腳,因而極為重視數據得分析和結論是否經得起推敲;進入旅游主管部門以來,多是作為甲方協助和監督專家組完成旅游規劃,因而更多的是從實踐的角度去評價一個城市的旅游規劃,出發點就變成了規劃的實用性、指導性、可操作性和結論的可靠性。根據這幾年的實踐經驗和城市旅游業發展的要求,筆者認為,城市旅游規劃的特征表現為以下三個特征:
一是目的地規劃。其假設是城市作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為客源地進行的規劃。這其中有兩層基本含義,第一,城市作為旅游目的地,是要滿足游客到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進行的規劃;因此不必涉及這座城市作為客源地滿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規劃。第二,旅游目的地規劃決不僅僅是旅游線路和旅游景區的問題,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規劃的綜合屬性。
二是目的性規劃。城市旅游發展的目的、方向、指導思想、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規劃的重要內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發展規劃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構筑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會完成后,旅游設施和資源如何可持續利用等;北京考慮的則是迎接2008奧運會,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而杭州則是圍繞"旅游業國際化戰略"這一目的展開。離開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規劃就失去了它的實用性,也就不具備可行性。
三是目標性規劃。城市旅游規劃作為一個產業規劃門類,不可能不涉及旅游業發展目標和指標問題。雖然我國學者完成的諸多城市旅游規劃大都進行了指標的測算,但往往是太教條,不具備現實意義,與規劃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學規劃組在給中國東部一個著名旅游城市的規劃提出的指標中,在該市2003年接待2800萬人的基數上,按照年遞增比例,測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規模為2.5億人次。顯然,這是想當然,當一個城市接待達到其最高承受力時,游客還會來嗎?這是沒有考慮現實中存在著"自疏"效應的結果。所以旅游發展目標既要有戰略上的,即城市旅游發展的定位,又要有戰術的,即設定發展的指標,但是,這個指標要合理--既要與規劃舉措相適應--光有目標沒有投入,指標的完成是無源之水;又要與城市的承載力相適應。筆者對中國城市的調查顯示,住宿往往會成為這個城市接待規模擴張的最后的瓶頸要素,例如蘇州,由于星級賓館數量較少,許多游客只好住在無錫等周邊地區。在新加坡則可能是勞動力成為限制要素。
言而總之,城市旅游規劃是以特定的經濟區域--城市作為對象而編制的,有關旅游及其相關產業發展的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城市這一特定區域內的細化和落實,是旅游業戰略性、空間性和有約束力的規劃。規劃工作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是對旅經濟工作進行有效管理和調節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規劃的原則
科學性和政治性相統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規劃應當貫串的一個基本原則。
科學性是一名規劃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規劃科學"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務。但是,作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為乙方的規劃編制單位雖然在大的目標上總體是一致的,但在具體的措施和行動上往往產生矛盾,特別是在環境、資源、土地、文物等的保護與開發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鴻溝"。這個時候,規劃編制單位就必須堅持真理,通過廣泛而深入的"溝通"來消除認識上的消除差距,力圖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去說服甲方,堅持科學,避免損失。為達到這一目標,要不惜借用權威人士或社會輿論來迫使當地政府"就范"。另外,我們經常談到的規劃的"前瞻性"應當包含在"科學性"這一范圍之內。政治性則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問題上與當地政府、黨委保持統一。由于城市已經成為現代旅游的支撐點,很多城市把旅游當作支柱產業來對待,因此,城市黨委和政府對旅游業非常重視和熱心,有的領導甚至已經成為這個方面的專家,所謂的"旅游書記"、"旅游市長"層出不窮。他們對這個城市非常熟悉和熱愛,戰略構思也基本形成,一個規劃如果與他們的戰略背道而馳,即使是通過評審,也會束之高閣,落入"紙上畫畫、墻上掛掛"的俗套,甚至規劃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這種規劃既然不具備可操作性,所以是失敗的。其實,規劃就是一個甲乙雙方的思想博弈過程,規劃組沒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與當地政府完全背離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鑒和啟發后形成的規劃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學在做杭州的旅游規劃時,按照國際化的要求,聽從了西方專家的意見,提出了"大運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并在媒體上,結果與當地政府培育"西湖"作為核心競爭力的理念相“沖突”,使得規劃編制陷入僵局。最終通過多次交流、溝通、論證,科學的提出了分市場的競爭產品概念,即國內市場和日韓、東南亞市場對應西湖,而歐美市場對應"西湖+大運河",圓滿解決了這種矛盾。
4城市旅游規劃的基本內容
按照規劃的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筆者認為,一個好的城市旅游發展規劃應當能夠解決以下問題(也即它的基本內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發展戰略。明確旅游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空間步驟,城市旅游發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對城市旅游資源進行市場分析的基礎上,明確旅游發展的空間結構,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過目標市場分析,提出旅游業發展的目的地營銷規劃。第四,結合城市規劃,提出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體系建設框架,特別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發展地區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營銷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規劃與設計。第六,對現有旅游產品進行提升與改造。第七,制定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旅游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等。
城市旅游規劃把城市作為規劃對象,而城市的旅游發展對區域產生極大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城市越來越成為區域旅游的主導,因此,城市旅游規劃要考慮這個城市的個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研究和規劃:
(1)隨著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觀光休閑需求的增加,城鄉結合部和郊區旅游逐步興起,近遠郊旅游可能成為城市旅游的重要補充和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②為保證城市旅游的健康發展,必須把近郊區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規劃的范圍。至于郊區的范圍有多大,要視需要而定。(2)城市康體休閑設施越來越成為城市旅游的重要內容,特別是晚間娛樂活動,成為一個城市品味的關鍵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不可忽視這些傳統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規劃。(3)要注重城市公共產品轉化為旅游產品。一般認為,城市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旅游產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產品。但是,城市要成為旅游產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諸多公共項目上進行更新和再創造,在不影響原先功能的基礎上,把公共產品直接轉化為旅游產品。例如,大學城、特色街、標志性建筑景觀、橋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貿大廈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當然,在進行大廈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把它建設成為上海城市空中觀光的重要設施,自然就可以減少后期改建帶來的損失)。把城市景觀建筑、城市廣場、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標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綠化等公建設施轉化為旅游資源,既共享了資源,節約了資金--建設新的旅游景點的投入要遠比利用原先建筑要節省費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時間。這一點,大連是全國的典范。(4)要對城市的風貌和格局提出建設性意見。城市需要靈魂,這個靈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個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風格的主要載體,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標簽。要從城市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原則出發,對城市的風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就要從文化的角度去界定這個城市的建筑風貌--體現東方園林之美的江南水鄉風韻,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鴨蛋青"為基本色調。而浙江湖州提出的"親山、望水、見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徑。而地理或旅游學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規劃對城市風貌和格局的忽視,顯然也是不應該的。另外,城市設施和旅游設施既要體現這個城市的文化個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現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飯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飲食、娛樂等場所的建筑和裝修,都要滲透這個城市的文脈,既互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規劃不可忽視這些背景要素。
關于規劃期限,原則上應當與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相銜接,一般為10年,其中,近期規劃為5年,重大問題和發展遠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規劃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規劃文本,規劃編制說明,規劃圖件以及主要規劃研究成果(或專題報告)。
參考文獻
[1]崔鳳軍.中國傳統旅游目的地的創新與發展[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
[2]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編.陶犁,梁堅,楊宏浩譯.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4]陳傳康.城市旅游開發規劃研究提綱[J].旅游學刊,1995,(5).
[5]這是筆者借用的一個概念.所謂"自疏效應",是指當一個區域的旅游密度達到一定比例后,潛在旅游者就會通過信息的反饋,選擇其它地區游覽的現象.如中國的黃金周,如果"五一"黃金周期間這個地區人、滿為患,往往"十一"黃金周期間就相對冷淡.
[6]鄉村度假是國際上流行的四大主題度假產品之一,其余3個是:海濱度假、山地度假、溫泉度假.
論文摘要:文章指出,科技發展規劃既是一種發展戰略,也是一種科技政策,是科技計劃的基礎和方向,好的科技計劃應該是科技發展規劃的延伸,應該為執行科技發展規劃提供保障。
1科技發展規劃與科技計劃
1.1科技發展規劃
科技發展規劃是國家(或地區)為實現科技發展目標而制定的方案體系,它圍繞科技發展目標,在發展領域、發展階段、資源配置、支持條件上進行優勢集成和統籌安排,以研究科技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相互關系為基礎,設計科技發展以及以科技發展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戰略,并通過實施設計內容來推動這一戰略的實現。區域科技發展規劃是在國家科技發展規劃指導下的區域性科技發展規劃,它更注重區域的發展特點和區域的現實狀況,是關于區域科技投人方向、科技資源配置、區域科技發展模式以及科技活動中相關主體行為的重要綱領性文件。
1.2科技計劃
科技計劃一般是政府根據國家或區域科技發展規劃和戰略安排、有目標、有步驟、有組織、有措施地在行政管轄范圍內開展的科技活動。湖南省科技計劃體系包括以下3部分:
①基礎研究計劃:主要結合湖南省的優勢學科領域開展攻關,在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的源頭創新和原始性創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搶占高技術領域制高點,包括自然科學基金計劃、杰出青年基金計劃、院士基金計劃和應用基礎研究計劃。
②科技攻關計劃:包括重大科技專項、地方科技攻關專項、科技攻關重點和一般項目。
③科技創新環境建設計劃:包括軟科學計劃、國際合作交流計劃、技術交易與市場計劃、重點實驗室計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計劃及其基礎條件平臺建設計劃。
規劃與計劃必須要形成一種有機的聯系。規劃管理計劃,規劃是一段時間科技計劃的基礎和方向。而科技計劃是規劃的落實和具體執行,要服從規劃、支撐規劃。因此好的規劃要有好的計劃銜接和支撐,而好的計劃應該是規劃的延伸,為執行規劃提供保障。
2科技規劃的制定與主要內容
2.1制定
2005年開展了1}個專題的戰略研究,在取得的相關成果基礎上,2005年組織了由政府管理部「〕、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和近百位專家學者組成的規劃綱要起草班子,經歷了前期準備、框架設計、任務凝練與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見等五個階段,對優先主題、重大專項、重點任務和重大政策措施建議等進行了篩選和綜合,并組織專家多次赴北京等地與省外專家和科技界權威進行咨詢,2006年4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省頒布實施。
2.2主要內容
規劃確定了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科技規劃確定的重點領域有:現代農業、新材料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與現代服務業、生物與醫藥產業、現代交通運輸業、能源、資源與環保產業及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8個方面。優先主題是指在重點領域中急需發展、任務明確、技術基礎較好,近期能夠取得突破的技術群。根據《規劃綱要》的重點領域,確立了s0個優先主題,部署了支撐七大科技工程的重大專項,重大科技專項是由政府主導的,用來解決國家與區域發展中遇到的關鍵技術性、系統性、戰略性、前瞻性和共性問題的大型創新活動,是增強區域競爭力的一種科技計劃形態。規劃確定要選擇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關鍵技術、公益性技術、共性技術,整合科技資源,加大投人,集中突破,通過3}s年的重點支持,形成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標志性工程。先期在超級雜交稻技術研究與示范、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新型換流變壓器及特高壓直流輸變電重大裝備、湖沼地區血吸蟲病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設立重大科技專項。
3規劃的執行與成效
規劃的作用取決于規劃的執行,規劃執行又依靠科技管理部門每年的科技計劃支撐。湖南省科技廳管理決策層從規劃制定開始就要求嚴格執行規劃,其管理戰略是:按照成熟一個,實施一個的程序,在8大重點領域和so個優先主體內選擇實施重大專項,支撐七大工程建設。以七大工程作為保障體系,確保完成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兩大任務。因此,湖南省科技廳把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作為執行科技規劃的主要手段,從一定程度上講,對湖南省重大專項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規劃的實施情況。
3.120062007年度湖南省重大專項的安排
2006年共安排了8個重大專項,總經費為7400萬元,年度經費3200萬元,共引導承擔單位投人7319s萬元,投人引導比接近1:l002007年在對2006年重大專項滾動支持的基礎上,又啟動實施了11個重大專項,共投人科技撥款2.13億元。其分布是:在現代農業領域安5個,在能源、資源與環保產業領域安排4個,在先進裝備制造業領域安排3個,在新材料產業領域安排2個,在生物與醫藥產業領域安排2個,在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領域安排2個,符合規劃設計的重點領域發展要求。
3.2成效
①促進了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重大專項的重點在鋼鐵、有色、工程機械、汽車、電子信息、電工電器、軌道交通、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為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急需重點扶持的產業上。比如,2006年設立了2MW以上大型風力發電機組及關鍵部件重大專項,通過兩年多的聯合攻關,該專項突破了整機系統集成技術、機組控制系統技術、大型直驅動低速永磁風力發電機制備三大技術瓶頸。2007年11月3日,2MW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下線、2MW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組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大型風電裝備制造技術進人世界先進水平。
②促進了自主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設立重大專項的主要目標是獲取自主知識產權、加強產業技術創新,以提升解決瓶頸制約的突破能力。這種目標導向強化了重大專項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必須發揮重要作用。湖南省科技廳將取得發明專利作為一項重要考核指標,促進了專利申報的積極性。2006年實施的重大專項共突破70項關鍵技術和瓶頸技術,共申請專利56項,制定技術標準7項,鑒定成果16項。比如,現代柑桔工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大專項,在柑桔罐頭酶法脫囊衣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有的酸堿脫囊衣工藝,每噸產品減少酸堿廢水排放約40t,全年可減少400萬t廢水的排放,相當于50萬人口城市1年的居民污水排放量。
③促進了科技資源的進一步集成。重大專項按照首席專家負責制的機制運行,實現了科技計劃項目由單一技術突破向集成技術創新的轉變,由單一的承擔單位向產學研結合的轉變。如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重大專項,就集中了全省電機、電池、電控、整車等方面分別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中國南車集團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湖南神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吉利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為承擔單位,形成了一支由38人組成的跨技術領域、跨部門的創新團隊,較好的實現了資源的集成。
④促進全省高新技術產業持續高速發展。2007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歷史最快增速,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2700.6億元,增加值840.8億元、利稅309.2億元,出口創匯44.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40.7%,60.6%和57.1%;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較2001年增加了10.9%,有力地推進了湖南省新型工業化進程。
⑤引導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目前,湖南省R&D活動人員71.46%分布在企業;R&D經費投入企業占77.45%;企業自主研發的產品占55%以上。2007年,80%的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由企業主持和參與承擔,82%的職務發明專利為企業創造。20062007年承擔重大專項共有81家單位,企業占承擔單位總數接近62%02007年全省首批27家創新型試點企業中,每個企業平均擁有研發機構4.37個,研發投入占銷售收人比例平均達到8%0
⑥科技規劃促進了科技進步。湖南省統計局和湖南省科技廳對湖南省2006年科技進步的統計監測顯示,全省科技進步綜合指數為109.1%,2006年湖南省科技進步的總體狀況是:科技隊伍整體質量提高、人員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人員123.53萬人,比上年增加0.9%。國有和集體企事業單位擁有高級專業人員8.04萬人,比上年增加0.2%;科技經費投入增加,R&D投入小幅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為133.7億元,比上年增加23.2%o全省投入的R&D為53.61億元,比上年增加20.4%,R&D經費占GDP的比童為0.71%,比上年提高0.03%;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發明專利居中部第一。2006年取得成果986項,其中15項獲國家獎勵。專利申請量10249件,增長17%,授權量5608件,增長53.3%;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加大;2006年完成高新技術產值1893.18億元,增長24.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達11.78%,拉動全省經濟增1.44%;大型工業企業科技投入大幅增長。2006年全省大型工業企業投人R&D經費25.12億元,增長29.6%;科技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6年全省GDP為7568.89億元,增長12.2%,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提高1.5%
4對科技規劃與科技計劃銜接的評價
4.1強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保證了規劃得以執行
湖南省科技廳重視規劃的落實和執行,特別重視重大專項的作用,從2006年開始,從總體設計、立項評審標準、監督檢查、經費支持和軟環境建設等方面加強管理。在專項的總體設計上,提出了“突出重點、有限目標;集中投入、穩定支持;完善機制,滾動發展”的總體思路。此外還提出了“省級重點,地方配套;地方重點,省級支持”,促進各種資源的有效集成。在資金配置上,一方面,集中省本級}o%的科技三項費,單項強度由幾十萬元提高到數百萬上千萬元,另一方面,要求承擔專項的企業保證配套資金至少達到l:n.s以上;在專項管理機制上,依法采用合同管理,實行首席專家和承擔單位的責任制;為了加強監督檢查,制定了科技廳專項主管處室、重大項目辦、重大項目領導小組的職責,實現立項、實施、監督、考核的相對分離,保證立項公平公正,預期效果顯著。
4.2規劃制定與實施的不足
①數據使用不充分。規劃以宏觀的定性闡述為主,沒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缺乏規劃應有的系統性數據支撐體系,規劃的文體特征不明顯,看似如同工作報告。
②先進的技術方法使用不夠。規劃發揮了專家、管理人員的智慧,但從系統方法上看,規劃所列重點領域、優先主題并沒有使用先進的技術方法,如技術預見。技術預見是區域科技管理的新方法,已被西方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高度重視并實施。技術預見在區域科技管理中可以發揮前瞻與優化作用,在資源有限情況下,選擇最優支持點;發揮銜接與協作作用,促進單一要素績效的聯系;發揮整合與集成作用,促進創新活力與創新規模經濟性的結合;發揮預警與評估作用,全面評估其影響現代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福利和來負面效應。超級秘書網
【關鍵詞】 規劃思路 規劃原則 站址整合
一、引言
站址規劃是移動通信網絡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站址規劃的質量直接決定網絡質量。鐵塔公司站址規劃,涉及移動、聯通、電信三家電信企業,因各電信企業的網絡制式不同,造成鐵塔公司站址規劃的復雜性。本文通過對不同電信企業規劃指標的要求,圍繞站址規劃的原則、規劃方法展開分析,對鐵塔站址規劃有一定參考與指導價值。
二、鐵塔公司規劃原則
(1)近細遠粗原則
(2)統籌規劃原則。1)資源統籌:統籌存量資源與新建需求,優先利舊; 2)需求統籌:統籌三大電信企業建設需求,優化整合;3)進度統籌:統籌客戶不同步需求,分批規劃立項;4)技術統籌:統籌不同頻率、制式、技術特點提出的不同要求。
(3)深化共享原則。1)透明開放現網存量資源進行共享;2)整合各方可融合的新建需求,實現新建共享;3)對于一家獨建的需求,可根據其他電信企業共享可能性適當做資源預留;
(4)主動牽引原則。1)主動預判客戶需求,進行前瞻性布局;2)研究未來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分析通信行業的動態變化,增加主動規劃的準確性;3)積極推進將鐵塔等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納入城鄉發展規劃。
(5)創新發展原則。1)適應城市基站小型化、美觀化、隱蔽化的發展趨勢,與環境協調匹配;2)在資源受限的條件下,采用多頻天線等創新手段節省投資、提高共享率;3)增加行業拓展與其它客戶開發。
三、鐵塔公司站址整合原則
3.1 站址整合規劃依據
由于目前電信企業主要以4G網絡建設為主,考慮電信企業的網絡制式要求就站址間距要求,使用鏈路模型為COST-231作為分析電信企業網絡布局及整合的理論依據。COST-231是以載頻1500MHz≤f≤2000MHz,基站天線高度 30m≤Hb≤200m,移動Hata模型臺天線高度1m≤Hm≤10m,基站和移動臺間的距離 1km≤d≤20km為基準條件得到的。COST 231-Hata模型路徑損耗計算的經驗公式為(由于暫沒有2000MHz以上的鏈路模型,TDD網絡暫按照COST-231進行測算):
式中:f樵仄擔 為基站天線高度, 為移動臺天線高度,d為基站和移動臺間的距離, 為地形校正因子,反映了一些重要的地形環境因素對路徑損耗的影響,如水域、樹木、建筑等。合理的地形校正因子可以通過傳播模型的測試和校正得出,也可以由用戶指定。
3.2 站址整合原則
(1)積極參與電信企業規劃,利用聯合規劃契機在電信企業提交需求前優化站點位置,提升存量站址的利用率,調高規劃準確度;
(2)優先考慮存量站共享,其次考慮新建共享,最后考慮單獨建設。
(3)對兩家及以上在同一(或相近)位置區域同時提出建設需求時,應進行資源整合,實現共享。
(4)當一家或兩家電信企業在某位置區域提出新建需求時,應主動征求其它電信企業的意見,最大可能實現共享。
(5)根據蜂窩理論和實際經驗,一般要求基站站址分布與標準蜂窩結構的偏差應小于站間距的1/4;觸發站址整合距離一般取最大站址偏離度的2倍(考慮各偏移一半);整合完的站址應該符合電信企業網絡結構對站間距的要求。
結束語:做好鐵塔公司站址規劃對電信企業網絡建設啟動重要作用,同時可以有效提升電信企業站址的共享率,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參 考 文 獻
[1]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規劃指導意見》[S]. 2015年10月;
[2]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無線站址規劃技術指導意見》[S]. 2015年6月;
可以預見,“十二五”期間又將是中國社會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是從前三十年的第一輪體制轉軌向未來若干年第二輪社會轉型的過渡,“二次轉型目標更高,要使中國成為經濟強國,必須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社會結構的轉型,為更長期更可持續的發展創造條件,這是第二輪轉型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務。”因此,“‘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應該是加快推進經濟與社會兩方面的轉型,奠定未來-年中國富民強國的基礎”。作為國家發展的一部分,縣域發展規劃也離不開國家的宏觀發展規劃,但又必須著眼于地方的現實基礎。現就我縣“十二五”發展規劃做初步的分析探討。
一、規劃指標體系的選擇
根據過往經驗,發展目標不宜定得過高,而要適度。定高了就會變為“貼在墻上、寫在書里的”的口號,成為“無本之木”。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十一五”規劃中全縣生產總值的目標值定為43.72億元,結果只有20余億元,差了幾乎一倍,年均增長速度為負2.39%,與年均增長12.5%的發展目標南轅北轍。其中固然有自然災害及金融危機的深層影響,同時也有期望值過高的集中表現。面對新的形勢,對新的發展規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就是要在充分評估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基礎上,切實增強規劃的執行力和可操作性。
按照國家的總體部署及總體功能區劃分的要求,立足于限制開發區的現實基礎,以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為宗旨,“十二五”規劃應考慮以改進人民福祉為目標,努力克服以gdp為導向的行為,在指標體系的選擇上,應著重建立人民福祉指標體系為主,集中反映居民生活、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公共服務。居民生活體現在收入與消費上,不僅要看居民的收入、消費水平,還要看居民的收入、消費結構及生活質量,社會環境保證安全感和政府治理,以群眾安全感或對政府滿意度、群眾幸福指數等民意指標來體現。公共服務包括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和公共設施等等。作為社會建設的基礎,經濟指標要作合理的安排。
二、“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
(一)經濟發展振蕩而行
“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雖歷經風雨,但總體趨勢仍是穩步向好,為十二五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積累了經驗,也展現了嚴峻的挑戰。
經濟總量觸底回升。根據經濟普查結果修正的地區生產總值為204728萬元,預計為243176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十一五”時期年均略降2.39%。期間經歷了、的劇烈波動,到9月才開始回升。
財政總收入由的15373萬元增加到的28207萬元,年均增長12.9%;一般預算收入由的6733萬元增加到的15428萬元,年均增長18%;稅收收入由的13995萬元增加到的26954萬元,年均增長14%。
從到,人均生產總值由8534元調為5708元,預計為6755元,區間波動明顯。人均財政總收入由427元增加到的650元,預計達749元,增長了75.4%,年均增長11.9%。人均地方財政收入由的187元增加到的356元,達409元,年均增長16.9%。
工農業生產走出困境。,糧食產量198380噸,預計為202348噸,比增長12.7%,年均增長2.4%,五年內糧食播種面積遞增0.9%。克服大面積的藍耳病役情后,牲豬出欄達至17.1萬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的86508萬元增長到的108287萬元,剔除價格因素,增長了4.6%。工業總產值由的403130萬元調整到的312929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11月始經歷了22個月的下滑后,9月轉負為正,全年實現增加值45876萬元,比上年增長7.6%。預計將達6.3億元。
社會需求溫和放大。從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由13.59億元增長到30.69億元(不含高速公路投資),增長125.9%,年均增長1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38579萬元增至72120萬元,增長92.56%,年均增長14%。
經濟結構顯著變遷。,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9.75∶51.02∶29.23,以礦業、水電產業為支柱的第二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的龍頭,工業增加值占gdp的48.24%。受金融危機及自然災害的共同影響,產業結構劇烈變遷。,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25.21∶27.17∶47.62,其中工業占gdp的23.25%,工業的比重大幅下降。預計,的產業結構比為22.43∶30.52∶47.05,工業占26.3%。
(二)人民生活水平低位突破。農民人均純收入1600元至元間徘徊,預計將首次突破元大關達2035元,年均增長0.7%。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工資由的14714元增加到的24310元,年均增長1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的7524元增加到的9597元,首破萬元大關達10557元,年均增長7%。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也逐步提高。到,農民年人均生活消費由1494元增加到1891元,達到1997元,年均增長6%。城鎮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由5201元將增加到6468元,年均增長4.5%。,城鄉居民人均儲蓄由1787元增加到3581元。
農村居民的住房結構顯著改善。,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1.17平方米,鋼混磚木結構占84.41%。城鎮住房的緊張局面大為緩解,城鎮居民人均擁有住房面積達33.18平方米。
(三)社會事業建設加速推進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一直致力于打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開展交通、城鎮建設大會戰,行政中心南移項目進展順利,城建十大工程及廈蓉高速、岳汝高速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同時有效實施了通訊、電視等“村村通”工程及“萬村千鄉”工程,使得的人居環境全面改善。全縣公路里程拓展至的1675.5公里,通村水泥路通暢率達 83%。通公路的村306個,占99%。村通電率達100%。自來水受益的村達到291個,占94.2%。通電話的村307個占99.4%,電視覆蓋率達89.8%。近五年,移動用戶、寬帶網絡用戶廣為普及。城鎮化進程全面加快,全縣城鎮人口比重達28.09%。
科技成就令人矚目,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22.3%,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升至40%以上。教育事業結碩果。學校調整布局基本完成。小學正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6%。初中教育完成率達98.5%。青壯年文盲基本消除。高考上線人數逐年增加,并穩居全市前列。文化體育事業爭妍斗艷。香火龍、濂溪書院等一批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獲國家、省、市、縣的保護,福泉山莊、九龍江森林公園獲批為國家級旅游景區,生態旅游縣的文化底蘊進一步增強。民間自發形成的全民健身運動正煥發蓬勃生機。衛生事業穩步發展。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重大疫情防控得力,防控率達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助率達45.95%,公共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日趨增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開全國農村低保之先河,由“五保戶”逐步擴及到生活特困戶、傷殘戶。“十一五”期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傷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等正式啟動。至底,全縣實際參加職工養老、醫療、失業、生育保險、工傷保險人數分別達25330人、20913人、8849人、16279人。城鄉低保人數共18669人,新農合參合率達85.64%。
(四)民主法治進程逐步加快,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大力推進依法行政,行政決策、行政執法、行政聽證、政務公開等進一步規范。人大、政協的民主監督及民主議政機制進一步健全。以村民自治為主體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不斷深化。基層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社會公眾安全感及對政府工作滿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三、“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環境
國際環境“多空”交織。一方面世界經濟將逐步走出危機陰影,并開始緩慢復蘇,和平發展的國際格局有利于促進國內經濟的繁榮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趨勢持續增強,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趨于突出,貿易爭端加劇將對我國的出口經濟形成阻滯。
在國內,有了應對金融危機的經驗積累,國家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進一步增強,調結構、促轉變的步伐將一步加快,保民生、縮差距、促和諧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為縣域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但國家防通脹、防通縮、控制新增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國民經濟適度增長的防控舉措對地方的投資沖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縣內,“建設一個中心,打造五個”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正在開展的交通建設大會戰、城鎮建設大會戰及融資平臺建設將有效緩解經濟社會建設的瓶頸制約。新一波的思想解放又將激發體制、機制的創新,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活力。但與此同時,革新的進程與居民求變的斥求矛盾突出,造成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諸多薄弱環節:主要是社會保障水平弱、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發展結構不盡合理等等,協調發展的任務迫切而艱巨。
四、“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結合的現實基礎及過去的發展經驗,需要適度考量gdp的增長,加強對居民收入、消費水平及生活質量的關注,健全社會保障,注重社會協調發展。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生態城市;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建設生態環境,就要對它的建設有一個良好的規劃,在城市建設中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逐漸改掉現在城市中的不良習慣。對于環境要進行治理,更要加強城市中一些工廠的監管,減少廢水廢氣的排放,還有城市中的垃圾也要進行監管和清理。生態城市的建設,在小的方面就是對提供給人們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對于我們
國家生態的一個建設。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來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樂園。
1 生態城市的規劃內容
生態城市在進行規劃的時候分為不同層次,要對環境的自然屬性進行很好的分析,對城市的區位和地形及氣候情況要進行很好的掌握,同時對人們的活動情況也要進行掌握,這樣能夠更好的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還要對社會功能屬性進行分析,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社會經濟和城市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個部分中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是相互聯系的,同時對整個城市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對歷史文化屬性也要進行重視,這樣能夠更好的對城市的歷史進行傳承,同時也能更好的加強人們對歷史文化內涵的掌握。在進行城市規劃和管理的時候,在規劃意識方面要進行提高,這樣能夠更好的完善規劃管理體制,同時也能更好的確保規劃計劃能夠順利的按期實施。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要對區域經濟進行很好的分析,同時對資源要進行充分的開發和利用,這樣能夠更好的實現生產力和功能方面的互補,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對城市規模和城市的環境容量也要進行分析,這樣能夠更好的科學的建設城市,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好對城市土地進行合理的利用。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協調:人口的數量與結構,要與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相適應,抑制部分區域過猛的人口再生產,以減輕環境負荷;土地利用類型與強度要與區域環境條件相適應,并符合生態法則。
2 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城市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對整個城市的發展都會帶來很大問題。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管理水平低、城市建設方式不科學和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經濟效益過分重視,這樣就導致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污染非常嚴重的情況,同時在生態環境方面也出現了破壞非常嚴重的情況。城市在發展的時候對周邊的環境也帶來了影響,水資源的污染和水土流失嚴重對城市發展都有很大影響,不僅對城市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影響,同時對整個城市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影響。
3 城市規劃中規劃生態城市的具體措施
3.1 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
在進行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時候,城市規劃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城市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編制城市規劃的時候要非常的科學,這樣能夠更好的改善城市發展環境。在新的時代,城市規劃發展也要與時俱進,現在,人們對生態保護是非常重視,因此,在城市規劃方面要對生態環境進行重視。生態城市建設不僅僅能夠在經濟方面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在生態經濟方面也能夠獲得更好效果。在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和環境質量改善都非常重視,這樣就使得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分析,這樣能夠更好的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3.2 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
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時候,要做好生態城市設計,這樣能夠更好的實現城市生態建設目標,同時,對不同的城市進行生態環境和城市發展的時候都有不同特點。在進行基本設計的時候,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產業設計和城市住區設計都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城市景觀設計方面要實現建筑和園林共同發展,可以將街道建筑景觀設計和生態環境進行有力的結合,這樣能夠更好的對江河湖泊進行保護,同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也能更好的對生態環境和城市文化進行更好的發展,實現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應更好的結合。對生態示范園區建設也要進行重視,可以以高科技產業作為主導,建設循環經濟,同時在旅游、教育、醫療和文化建設方面也要進行重視,建立生態產品開發,同時也能對產業格局進行調整和改造。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能夠提高生態經濟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比重,同時對企業的發展也要進行環境信用評級,這樣能夠保證企業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對環境保護更加重視。
3.3 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大江大河是我們城市的集中地帶,對我們建立生態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們不僅要利用,而且要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原始的生態環境具有無法比擬的優點,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們必須采取一切措施盡可能的保護原始的生態環境,還有在保護的基礎之上,對原有的生態資源進行提升,通過人工來對原有的資源進行完善。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態資源,建設生態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設城市的發展。
3.4 保護城市內外生態廊道體系
城市生態環境的規劃包括城市內外環境的設計。在城市層面主要內容應包括確定城市的發展邊界和緩沖區、保護城市內外聯系的生態廊道,具體到更小尺度上應涵蓋控制地塊的綠色容積率,綠色容積率是城市規劃和建筑的生態量度。近些年,規劃設計者已經認識到了生態保護和城市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逐漸的將綠色生態概念融入自己的設計中。在實踐中我們也發現,將植物與建筑設計結合起來可以實現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僅有助于擴展建筑景觀,還能同時為建筑物降溫,減弱城市熱島效應現象。在水文方面的優勢則表現為,能夠有效的鎖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城市綠化已經逐漸成為了一個城市規劃質量的考核指標,并在城市建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的綠色容積率,即綜合綠化面積,已經成為有關部門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3.5 積極推廣綠色運動
目前一段時間,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廣泛地掀起了所謂的“綠色運動”,同時總結出了一套特別具有新意的環保理論。其中的要點有下列這些:合理的利用綠色能源。運用地熱能、太陽能、溫差能、風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等不具有污染或只有很輕污染的能源。
而且這些能源是可再生的,運用這些能源代替那些污染比較嚴重而且沒有再生可能的能源,例如用于燃燒的煤炭和石油等等;同時在工業生產當中積極開展綠色工藝的推行,生產的產品盡量以綠色產品為主,并將各個城市的廢棄污染物加以處理以及進行再生利用;運用綠色的交通系統,使用有軌電車、地鐵、公共汽車、太陽能和電動汽車各種交通工具的行為進行鼓勵。對綠色建筑加以積極推行,綠色建筑不僅可以節能防噪以及減少污染,還能在建筑中運用隔音和隔熱等方法。
4 結束語
近年來,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城市化水平非常快,而且,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人們對生態規劃是非常重視,這樣就使得在進行城市發展的時候要將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進行結合,這樣能夠更好的保護居民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能更好的保證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獲得可持續發展。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的時候,也是存在著很多問題,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進行解決,這樣能夠促進城市發展。
參考文獻
[1]梁作臣.淺析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天津科技,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