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化學研究成果優選九篇

時間:2023-07-19 17:10:3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化學研究成果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化學研究成果

第1篇

1 近二十年來我國學習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近二十年來我國相關學者在學習文化研究方面不斷探索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習文化研究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整體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研究范圍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1]。概括而言,近二十年來我國學習文化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就主要包含六個方面:學習文化基本概念方面的研究,在明確學習文化在整個文化家族中具體地位的基礎上對學習文化的定義、構成要素和特征等進行了全面討論和分析;學習文化多重功能方面的研究,研究內容基本包含全面關注課程觀念創新、喚醒學習者主體意識以及優化學習人性等方面;學習文化主要理據方面的研究,即對學習文化中的文化融合理論、情境認知理論、文學哲學理論以及學習型組織理論等進行了適當的探索;具體學習文化發展方面的研究,即將地區學習文化、課堂學習文化、教師學習文化等作為重點研究內容;學習文化創新方向方面的研究,即重點關注了技術開發對學習文化的支撐作用、大學學習文化的優化以及當下學習文化的創新幾個方向;學習文化發展困境方面的研究,即對學習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面對的各類型挑戰進行了分析,如功利主義挑戰、社會環境的局限性以及團隊學習造成的阻礙等。在這六個方面,我國學習文化研究從最初萌芽到現在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果,研究體系初步建立,研究全面性和客觀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凸顯,對我國文化事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形成了相應的理論指導。在未來研究過程中,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學習文化研究工作的重視,爭取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為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提供全面的支持。

2 我國學習文化研究工作的未?矸⒄拐雇?

我國學習研究工作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到當今社會已經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并且學習文化研究工作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發展態勢,所以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研究界還應該逐步加強對學習研究工作的重視,力求對研究視角進行進一步拓展,并對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進行全面深化,為研究成就的獲取提供相應的保障。具體而言,在未來發展歷程中,我國學習文化研究工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索發展途徑。

2.1 對研究視角進行拓展

現階段,我國學習文化方面的研究將研究重點放置到學校中的學習文化方面,甚至許多研究成果對“學”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其處于“教”的下位,將“學習文化”作為“教學文化”的一個表現形式進行分析[2]。實質上這種思想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對學習文化進行深入的分析可以發現,“學”是比“教”更為上位的一種研究思想,即使“教”逐漸弱化,學習仍然會發生。教師對學習者的教育和引導只是人類進行學習活動的一個方面。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在未來對學習文化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研究視角的全面性,從多角度對學習文化進行解讀,如學習文化的傳承、變遷、整合等,豐富研究內容,保證研究的深刻性。

2.2 對研究內容加以深化

現階段,我國學習文化的研究涉及到的內容相對較為廣泛,但是整體研究卻不夠深入,缺乏對微觀知識的解讀,如一般存在構建學習型社會方面的研究,但是卻沒有針對一個地區或者一個群體如何加強學習文化建設方面的研究,也沒有將學習文化建設深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研究不夠具體和深入[3]。所以在未來進一步深化學習文化研究工作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微觀層面的研究內容,對不同的研究方向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并提出相應的研究觀點,保證研究的系統性和深入性,為學習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相應的保障。

2.3 對學習研究方法加以豐富

學習研究方法的豐富也是未來學習研究工作的重點內容,教師只有結合我國學習文化研究的具體內容探索合理的研究方法,突破文獻研究、概念研究以及調查研究的局限性,才能夠在綜合分析不同研究內容的基礎上取得相應的研究成果[4]。具體來說,在今后的學習研究工作中,研究者可以嘗試使用現象法、扎根理論、話語分析等多種方式對學習文化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并嘗試對學習文化的定量研究加以探索,逐步增強學習文化研究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為學習文化研究的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唯有如此,我國學習文化研究工作才能夠借助科學的研究方法切實提升研究效果,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中總結更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豐富自身文化研究內涵的同時也為促進我國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貢獻相應的力量。

第2篇

關鍵詞:肋果茶屬;三萜;黃烷醇

中圖分類號:R2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513(2010)02-0102-04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ladenia Celastrifolia Lurz

[KH*2]HE Rong, QI Rongpin, YANG Wei ,CHEN Peng

(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rest Plant,Kunming 650204,China)

Abstract: From the leaf and stem parts of Sladenia celastrifolia Lurz, seven compounds, 3α,3′, 4′, 5,7-Pentahydroxyflavan (Ⅰ), 3β,3′,4′,5,7-Pentahydroxyflavan (Ⅱ), 3β,4′,5,7-Tetrahydroxyflavan (Ⅲ), Ursolic acid (Ⅳ), Maslinic acid (Ⅴ), 22E,24R-ergosta-7,22-dien-3α-O-D-Glucopyranoside (Ⅵ), and 12-Oleanene-3,22,24-triol-3β-O-L-Arabinopyranoside (Ⅶ) were isolate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physicochemical and spectral analysis. Three flavanol compoundsⅠ,Ⅱ,and Ⅲ were isolated from the genus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Sladenia;Triterpenoids;Flavanol

云南特有樹種肋果茶(Sladenia celastrifolia Lurz)屬于肋果茶科(Sladeniaceae)肋果茶屬(Sladenia),俗稱毒藥樹,也稱史拉登茶,全世界僅有1個科1個屬1個種,分布于云南大部,是一種珍貴喬木[1].我們的初期活性測試研究表明肋果茶中的葉片、樹皮和根皮的提取物具有殺蟲活性[2],因此鑒定肋果茶次生代謝產物中主要殺蟲活性物質的結構,可能發現結構新穎的具有殺蟲活性的化合物[3].我們對肋果茶枝葉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從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離鑒定了7個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鑒定為: 3α,3′, 4′, 5,7-五羥基黃烷醇(Ⅰ)、3β,3′, 4′, 5,7-五羥基黃烷醇(Ⅱ)、3β,4′,5,7-四羥基黃烷醇(Ⅲ)、熊果酸(Ⅳ)、山楂酸(Ⅴ)、 22E,24R-麥角甾烷-7,22-二烯-3α-O-D-葡萄糖苷(Ⅵ)以及12-齊墩果烷-3,22,24-三醇-3β-O--L-阿拉伯糖苷(Ⅶ),其中化合物Ⅰ、Ⅱ和Ⅲ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到.

1 實驗部分

1.1 材料與儀器

植物樣品于2006年9月采自云南省文山地區邱北縣,干燥莖葉.經云南省林業科學院司馬永康博士鑒定為肋果茶(Sladenia celastrifolia Lurz),熔點用XT-4雙目顯微熔點測定儀測定(溫度未校正);MS譜在VG Autospec-3000型質譜儀上測定;NMR譜用BrukerAV-400型超導核磁共振儀測試,CD3OD或C5D5N作溶劑,以TMS為內標;薄層層析硅膠GF254和柱層析硅膠(100~200目,200~300目)均為青島海洋化工廠產品;RP-18和葡聚糖凝膠LH-20購自Merck公司.

1.2 提取和分離

將肋果茶莖葉5.0 kg自然風干,粉碎,用質量分數85%的乙醇浸泡在25 L的滲漉罐中,冷提5次,每次3~4 d.提取液過濾、合并濃縮得棕色浸膏640 g.將浸膏懸溶于4 L水中,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4次.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揮去溶劑后約110 g,將其拌硅膠后上硅膠柱層析,以氯仿/甲醇為洗脫劑梯度洗脫(100∶1至純甲醇),分成10段.第3段再經硅膠柱層析,用氯仿/丙酮(20∶1)洗脫得到化合物Ⅳ(128 mg)和Ⅴ(65 mg);第4段經葡聚糖凝膠LH20柱層析(甲醇洗脫)和RP-18反相柱層析分離得到化合物Ⅰ(900 mg)、Ⅱ(12 mg)、Ⅲ(30 mg)、Ⅵ(24 mg)和Ⅶ(45 mg)[4].

2 結果與討論

2.1 結構鑒定

2.1.1 化合物Ⅰ

白色粉末, 分子式為C15H14O6, EI-MS m/z (%):290 [M] + (15); 1H NMR (400MHz, C5D5N) δ: 7.91 (1H, d, J = 2.0Hz, H-6′), 7.34 (1H, d, J = 8.1Hz, H-3′), 7.26 (1H, dd, J = 2.0, 8.1Hz, H-2′), 6.68(1H, d, J = 2.4Hz, H-8), 6.65 (1H, d, J = 2.4Hz, H-6), 5.37 (1H, brs, H-2); 4.72 (1H, m, H-3), 3.53 (1H, dd, J = 3.6, 16.4Hz, H-4a), 3.41 (1H, dd, J = 4.4, 16.4Hz, H-4b); 13C NMR (100MHz, C5D5N) δ: 79.7 (d, C-2), 68.6 (d, C-3), 29.3 (t, C-4), 157.3 (s, C-5), 954 (d, C-6), 158.3 (s, C-7), 96.3 (d, C-8), 158.3(s, C-9), 99.8 (s, C-10), 131.8 (s, C-1′), 119.1 (d, C-2′), 146.5 (s, C-3′), 146.6 (s, C-4′), 115.8 (d, C-5′), 116.0 (d, C-6′). 以上數據與文獻[5]報道一致,化合物I鑒定為3α,3′, 4′, 5,7-五羥基黃烷醇.

2.1.2 化合物Ⅱ

白色粉末,分子式為C15H14O6,EI-MSm/z(%):290[M] +(21); 1H NMR(400MHz,C5D5N)δ:7.65(1H,d,J=1.6Hz,H-6′),7.24(1H,d,J=8.1Hz,H-3′),7.21(1H,dd,J=1.6,8.1Hz,H-2′),6.72(1H,d,J=2.4Hz,H-8),6.65(1H,d,J=2.4Hz,H-6),5.21(1H,d,J=3.6Hz,H-2);4.60(1H,m,H-3),3.68(1H,dd,J=5.6,16.0Hz,H-4a),3.32(1H,dd,J=8.8,16.0Hz,H-4b); 13C NMR(100MHz,C5D5N)δ:83.0(d,C-2),68.0(d,C-3),29.5(t,C-4),157.1(s,C-5),95.3(d,C-6),158.1(s,C-7),96.5(d,C-8),158.5(s,C-9),100.8(s,C-10),131.9(s,C-1′),119.5(d,C-2′),146.9(s,C-3′),146.9(s,C-4′),115.9(d,C-5′),116.1(d,C-6′).以上數據與文獻[5]報道一致,化合物Ⅱ鑒定為3β,3′,4′,5,7-五羥基黃烷醇.

2.1.3 化合物Ⅲ

白色粉末,分子式為C15H14O5,EI-MSm/z(%):274[M] +(10); 1H NMR(400MHz,C5D5N)δ:7.82(2H,d,J=8.4Hz,H-2′,6′),7.19(2H,d,J=8.4Hz,H-3′,5′),6.73(1H,d,J=2.8Hz,H-8),6.70(1H,d,J=2.8Hz,H-6),5.34(1H,s,H-2);4.67(1H,m,H-3),3.54(1H,dd,J=3.2,16.4Hz,H-4a),3.41(1H,dd,J=4.4,16.4Hz,H-4b); 13C NMR(100MHz,C5D5N)δ:79.7(d,C-2),66.6(d,C-3),29.5(t,C-4),157.4(s,C-5),95.6(d,C-6),158.3(s,C-7),96.5(d,C-8),158.5(s,C-9),99.9(s,C-10),131.1(s,C-1′),115.6(d,C-2′),129.2(s,C-3′),158.4(s,C-4′),129.2(d,C-5′),115.6(d,C-6′).以上數據與文獻[5]報道一致,化合物Ⅲ鑒定為3β,4,′5,7-四羥基黃烷醇.

2.1.4 化合物Ⅳ

白色粉末,分子式為C30H48O3, 1H NMR(400MHz,CDCl3)δ:5.28(1H,t,J=3.3Hz,H-12),3.23(1H,dd,J=5.5,10.6Hz,H-3); 13C NMR(100MHz,CDCl3)δ:38.4(t,C-1),27.1(t,C-2),79.0(d,C-3),38.7(s,C-4),55.2(d,C-5),18.3(t,C-6),32.4(t,C-7),39.3(s,C-8),47.6(d,C-9),37.1(s,C-10),22.9(t,C-11),122.6(d,C-12),143.6(s,C-13),41.6(s,C-14),27.7(t,C-15),23.4(t,C-16),46.5(s,C-17),41.0(d,C-18),45.9(t,C-19),30.9(s,C-20),33.8(t,C-21),32.6(t,C-22),28.1(q,C-23),15.5(q,C-24),15.3(q,C-25),17.1(q,C-26),25.9(q,C-27),183.3(s,C-28),33.0(q,C-29),23.6(q,C-30),波譜數據分析結合與標準品薄層層析確定化合物Ⅳ為熊果酸.

2.1.5 化合物Ⅴ

無色晶體,分子式為C30H48O4,m.p.259~260 ℃;EI-MSm/z(%):472[M] +(6),426(17),248(100),203(38); 1H NMR(400MHz,C5D5N5)δ:5.46(1H,s,H-12),4.10(1H,m,H-2),3.39(1H,d,J=9.3Hz,H-3); 13C NMR(100MHz,CDCl3)δ:48.2(t,C-1),68.6(d,C-2),83.8(d,C-3),39.9(s,C-4),55.9(d,C-5),18.9(t,C-6),33.2(t,C-7),39.8(s,C-8),47.8(d,C-9),38.6(s,C-10),23.7(t,C-11),122.5(d,C-12),144.9(s,C-13),42.0(s,C-14),28.3(t,C-15),24.0(t,C-16),46.5(s,C-17),42.2(d,C-18),46.7(t,C-19),31.0(s,C-20),34.2(t,C-21),33.2(t,C-22),29.4(q,C-23),17.7(q,C-24),16.9(q,C-25),17.5(q,C-26),26.2(q,C-27),180.2(s,C-28),33.3(q,C-29),23.8(q,C-30).以上數據與文獻[6]報道一致,化合物Ⅴ鑒定為山楂酸.

2.1.6 化合物Ⅵ

白色粉末,分子式為C34H56O6,negativeFAB-MSm/z(%):559[M-H] -(73); 1H NMR(400MHz,CD3OD)δ:5.30(1H,dd,J=7.5,15.8Hz,H-22),5.22(2H,m,H-7,H-23),4.35(1H,d,J=7.4Hz,H-1′),3.62(1H,m,H-3); 13C NMR(100MHz,CD3OD)δ:37.5(t,C-1),30.1(t,C-2),77.1(d,C-3),34.9(t,C-4),40.5(d,C-5),30.1(t,C-6),117.9(d,C-7),139.6(s,C-8),49.9(d,C-9),34.7(s,C-10),21.8(t,C-11),39.8(t,C-12),43.6(s,C-13),55.4(d,C-14),23.3(t,C-15),28.4(t,C-16),56.4(d,C-17),12.3(q,C-18),13.0(q,C-19),40.6(d,C-20),21.4(q,C-21),136.2(d,C-22),132.3(d,C-23),43.1(d,C-24),33.4(d,C-25),17.9(q,C-26),19.8(q,C-27),20.1(q,C-28);102.3(d,C-1′),75.4(d,C-2′),78.7(d,C-3′),71.8(d,C-4′),78.6(d,C-5′),63.1(t,C-6′).以上數據與文獻[7]報道一致,化合物Ⅵ鑒定為22E,24R-麥角甾烷-7,22-二烯-3α-O-D-葡萄糖苷.

2.1.7 化合物Ⅶ

白色粉末,分子式為C35H58O7,negativeFAB-MSm/z(%):589[M-H] -(58); 1H NMR(400MHz,CD3OD)δ:5.27(1H,brs,H-12),4.35(1H,d,J=7.2Hz,H-1′); 13C NMR(100MHz,CD3OD)δ:39.4(t,C-1),26.2(t,C-2),83.3(d,C-3),43.7(s,C-4),48.0(d,C-5),18.7(t,C-6),33.1(t,C-7),40.5(s,C-8),48.5(d,C-9),37.5(s,C-10),24.4(t,C-11),123.6(d,C-12),144.8(s,C-13),42.9(s,C-14),28.6(t,C-15),27.9(t,C-16),36.9(s,C-17),44.9(d,C-18),46.4(t,C-19),31.2(s,C-20),41.6(t,C-21),76.8(d,C-22),64.8(t,C-23),23.2(q,C-24),16.4(q,C-25),17.7(q,C-26),26.2(q,C-27),28.3(q,C-28),33.1(q,C-29),20.1(q,C-30);106.1(d,C-1′),72.8(d,C-2′),73.7(d,C-3′),69.5(d,C-4′),66.6(d,C-5′).以上數據與文獻[8]報道一致,化合物Ⅶ鑒定為12-齊墩果烷-3,22,24-三醇-3β-O-L-阿拉伯糖苷.

2.2 討論

有關肋果茶的化學成分研究報道較少,利用經典的植物化學研究方法,從其莖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離了7個化合物,通過MS、NMR等譜學分析手段鑒定它們的結構為:3α,3′,5,4′,7-五羥基黃烷醇(Ⅰ)、3β,3′,5,4′,7-五羥基黃烷醇(Ⅱ)、3β,4′,5,7-四羥基黃烷醇(Ⅲ)、熊果酸(Ⅳ)、山楂酸(Ⅴ)、 22E,24R-麥角甾烷-7,22-二烯-3α-O-D-葡萄糖苷(Ⅵ)以及12-齊墩果烷-3,22,24-三醇-3β-O-L-阿拉伯糖苷(Ⅶ).3個黃烷醇類化合物Ⅰ、Ⅱ和Ⅲ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到,黃烷醇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效用.進一步研究肋果茶中次生代謝產物的化學成分,可能發現結構新穎的具有良好殺蟲活性的化合物[9].

3 結語

肋果茶近來正在引起植物學家和林業部門的注意,已經被推薦為云南的綠化樹種之一[10],該樹種具有抗蟲和耐澇的特性,特別適合在水源流域栽培.目前,云南省林業科學院已經在邱北縣沖頭林場進行了2年的肋果茶扦插繁殖試驗,扦插成活率在95%以上,1萬多株扦插苗生長良好.肋果茶野外萌芽更新能力很強,易于人工繁殖.云南肋果茶資源豐富,從該植物中開發植物源農藥具有較好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閔天祿.云南植物志:肋果茶科[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8:383-385.

[2]陳鵬,何蓉,祁榮頻,等.肋果茶提取物對縱坑切梢小蠹的毒力[J].中國森林病蟲,2009,28(1):32-33.

[3]張雁冰,艾國民,劉宏民.植物源農藥的研制及其開發現狀[J].河南農業科學,2005(5):30-32.

[4]鄭啟升,趙吉壽,王金城,等.含雙硫Schiff堿及其金屬配合物的合成與生物活性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6(3):243-246.

[5]SHEN C C,CHANG Y S, HO L K.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ies of 5,7-dihydroxyflavonoids [J]. Phytochemistry,1993,34(3):843-845.

[6]KOJIMA H, OGURA H. Configurational studies on hydroxy groups at C-2,3 and 23 or 24 of oleanene and ursene-type triterpenes by NMR spectroscopy [J].Phytochemistry,1989,28(6):1703-1710.

[7]KELLER A C, MAILLARD M P,HOSTETTMANN K. Antimacrobial steroids from the fungus fomitopsis pinicola [J]. Phytochemistry, 1996,41(4):1041-1046.

[8]LI X C, WANG D Z, WU S G,et al.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pulsatilla campanella [J]. Phytochemistry, 1990,29(2):595-599.

[9]楊海英,杜剛,高云濤,等.傣族藥皇舊提取物清除活性氧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7(2):147-149

[10]王達明.珍貴用材樹種――肋果菜[J].云南林業,2003,24(5):24.

收稿日期:2009-09-10.

第3篇

關鍵詞:煙草化學成分 加工過程 制絲 松片回潮 潤葉加料 烘絲

中圖分類號:TS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12-092-02

卷煙作為一種大眾消費品,一直以來在制作工藝上都極具本土特色,煙葉的質量與成分也于煙葉產區的地理特性有著極大的關系。通常,我們采用對煙葉成分進行分析評定的方式來界定煙葉的等級,因此,煙葉成分成為了卷煙質量保證的重要條件。煙葉中的化學成分一旦發生變化,例如煙堿、含氮化合物及氨態堿等成分的改變,將會對煙氣指標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使卷煙的質量受到波動,從而改變卷煙的口感。煙葉是一種植物,其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在對煙葉進行加工的過程中,要經常采用去濕的方法來脫去煙絲中的水分含量,與此相反,在有一定要求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加濕的方法來調整煙絲中的水分含量。但經過對煙絲的處理,很容易在去除雜氣、水分的同時也使煙葉中的生物堿發生變化,影響煙絲的含堿成分。我們常說的尼古丁就是生物堿的一種化合形態。在制絲的工藝流程中,主要的3個工序是松片回潮、潤葉加料和烘絲。我們試著采用毛細管氣相色譜(Gc)分離、氫火焰離子化檢測(FID)的方法,對這三個環節進行分析,試圖通過檢測得出各種生物堿在制絲工藝中所產生的變化數據。通過對3道工序的分別檢測,可了15%,而游離生物堿則降低了25%。造成生物堿大幅降低的原因主以看出,在烘絲的過程中對生物堿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潤葉,最后是松片回潮,在制絲工藝結束后,與制絲工藝之前相比,總生物堿降低要是因為在烘絲過程中,要對煙絲進行加濕和去濕的處理,含水量的急劇增加和降低,使得在水分處理的過程中,帶走了大量的生物堿。游離生物堿易于水蒸氣結合,從而揮發流失掉,而在高溫烘烤的過程中,由于煙絲受熱溫度較高,其成分易被氧化,將生物堿轉化為其它氧化物,從而造成了煙絲成分的改變。盡管在松片回潮工序前后生物堿的含量也會發生變化,呈少量減少趨勢,但由于此工序的溫度要求不高,工藝條件溫和,致使生物堿含量并沒有發生大幅下降,所損失的生物堿含量僅僅是在揮發中產生的游離生物堿降低。由此看來,在生物堿成分中,游離狀態的生物堿易于揮發,因此游離生物堿的損失不可避免。

此外,我們還采用了同時蒸餾萃取的前處理方法,對松片回潮、潤葉加料和烘絲這3道工序進行對比分析,試圖從中得出中性香味成分的損失數據。經過同時蒸餾萃取,可以看出,煙絲經過CO2膨脹后,絕大部分的香味成分有所損失,只有苯甲醇、苯乙醇、異佛爾酮成分未見改變。其原因在于,在烘絲的過程中,由于急速的干燥脫水,水分被除去的同時,也帶走了一定量的香味成分,或因加濕、去濕過程中的溫度變化致使原有煙絲中的香味成分在熱條件下發生了變化,因而得出了前后含量出現差異的結果。

由于以上的檢測都顯示出烘絲過程是煙葉成分改變的主要過程,其工藝條件對煙絲化學成文影響較大,因此,我們進一步采用同時蒸餾萃取、溶劑萃取結合氣相色譜和氣質譜聯用相結合的技術,對煙絲進入烘絲工藝前后的酸、堿、中性香味成分,以及游離煙堿和總煙堿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分析。其結果與之前所做的檢測結果基本一直,總煙堿與游離煙堿含量變化較大,而堿性香味成分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與堿性香味不同的是,酸性香味在經過檢測后卻得到了含量增加的結果。其中,大部分酸性香味成分含量的增幅已經達到30%以上,總體提升了酸性香味的含量比例。

除此之外,在煙葉的前期處理過程中,其化學成分的變化也對煙絲的質量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煙葉的烘干過程中,主要對煙葉中所含的水分與色素成分影響較大,從外觀來看可以很直接的看出煙葉外在的改變,在顯像改變下,其背后必然發生一系列的化學成份變化。煙葉中所含的色素成分主要有葉綠素、葉黃素以及胡蘿卜素三種。在煙葉烘烤階段,葉綠素大幅降解,最直觀的察覺階段是變黃期,煙葉烘烤的變黃期隨著烘烤溫度的升高,葉綠素大量降解,此后趨于穩定。胡蘿卜素與葉綠素近似,在變黃期急速降解,但隨著定色趨于穩定,胡蘿卜素的含量也逐漸回升至初期狀態。

此外,在初加工時期,碳水化合物與含氮化合物也因加工工藝的影響而發生一定的化學變化。特別是碳水化合物的減少在煙葉的烘烤過程中可以高達80%以上。煙葉的烘烤所需的溫度已經超過了淀粉進行化學分解或氧化的臨界溫度,因此,在烘烤過程中,淀粉含量急劇下降,以總糖與還原糖為代表。而含氮化合物的總變化幅度并不大,烘烤初期由于碳水化合物的急劇下降,含氮化合物的相對含量呈上升狀態,而事實上數值的變化量不大。

將煙葉的處理過程進一步推前到田間采收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我們常用臭氧來對煙葉進行處理,由于臭氧的化學成分03具有極強的氧化作用,因此對煙葉的化學成分影響也較大。經過臭氧處理的煙葉再經過晾曬其中的很多化學成分經過氧化分解最終揮發。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尼古丁、綠原酸、C18酸等,降低幅度達到了降低50%左右,大大降低了煙氣中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成分。而果糖、蔗糖、葡萄糖的含量也由于臭氧的作用進一步分解,從而降低了煙葉中原有的含量,糖分的降低對煙葉質量的影響較大,因此,在后期進行卷煙加工時,通常還會再通過添加的方式恢復到初期水平,以保證卷煙的口感。兩只過程中,我們關注了硝酸鹽的變化過程,通過檢測得出,主脈中的硝酸鹽含量要高于煙葉的葉肉部分,在整個晾制過程中總的變化幅度不大,含量在安全控制范圍內,呈略微下降趨勢。而煙堿隨著晾制過程中水分的蒸發與其他成分的減少,含量比例反而有所增加,這是由于煙堿在晾制過程中,外界環境條件還不能夠構成煙堿發生化學變化,直至晾制期延長后期,才略有降低,大部分減少來自于緩慢氧化和揮發。

由此可見,在卷煙的加工過程中,煙葉的化學成分始終呈現出一種動態的變化趨勢。文中采用了倒推的順序,從制絲加工到初加工,再追溯到田間采摘階段,無論從化學方式的監測上還是從直觀的表象上,都可以看出煙葉的化學成分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總體呈現出隨著加工深度的增加,成分損失也在加大。其中,在全過程中煙堿的含量在不斷降低。在卷煙制絲的過程中進一步衰減后仍然可以滿足制備卷煙的最低含量標準。而對煙氣口感影響較大的糖分,在初加工過程中損耗較大,但后期的加工過程中可以逐漸添加恢復原有水平,很好的保證了煙絲的質量要求,對整體的制煙影響不大。因此,可以看出除了適當的對酸、堿、中性香味的損耗情況進行控制以外,煙葉化學成分的變化還是在我們可以通過配方來調整的范圍內,并保證了有效成分的留存量。

參考文獻:

[1]謝衛,煙草制絲過程中生物堿的交化研究[J],福建分析測試一技術交流,2005,14(1)

[2]賴偉玲,劉江生,蔡國華,卷煙加工關鍵工序煙草堿、中性香味成分變化研究[n分析測試學報,2004,23-增刊

[3]楊斌,白俊海,HXD前后煙絲中煙堿及部分香味成分的變化[J],煙草科技,2006,1

[4]劉江生,李躍鋒,洪偉玲,烘絲前后煙絲多元酸和高級脂肪酸變化研究[J],分析測試學報,2004,23-增刊

第4篇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 教學設計 優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12B-0093-01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為使學習者正確把握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課程目標應以學習者的行為來表述。”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具有自身規律,教師在課堂教學組織設計時,要對教學資源進行科學整合,對教師教學方法進行合理優化,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創設實踐操作機會,通過引入電子游戲,增加學生學習情趣,加強師生課堂教學互動,提升教學維度,實現學習認知升級。

一、注重實踐操作,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需要進行多元優化。初中學生思想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關注力受情緒、興趣影響較大,大多喜動不喜靜,對靜思研究缺少耐心,對實踐操作有濃厚興趣。教師要對教學實際進行綜合考量,注重實踐操作內容的設計,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給學生更多示范和引導,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操作指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教師對此需要提高認知。由于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悟性和學習愛好的共同影響,學生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個體差異。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群體展開實踐操作引導,提出不同的學習操作要求,體現因材施教。

在學習《制作作文選――制作目錄》時,教學要求目標眾多,為讓學生熟練操作文本框插入、移動、改變大小、刪除、復制,掌握圖片插入方法,學會應用項目符號制作目錄,教師引導學生開始實際操作。首先是文本框操作,先打開“插入”菜單,找到“文本框”,單擊文本框下橫排或豎排按鈕,實現文本框的插入。其次是復制、粘貼實踐操作,先選定相關文字,單擊鼠標右鍵,找到“復制”單擊,然后將光標移到適合位置,單擊右鍵找到“粘貼”,單擊之后,備選的文字內容實現了大轉移。學生根據教師引導進行實際操作,很快就掌握了操作要領,教師讓學生展開自主自由操作訓練,課堂學習氣氛活躍。

二、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對電子游戲有特別的愛好,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正視學生偏愛電子游戲的現實。其實電子游戲沒有問題,學生喜歡玩電子游戲也不是什么錯誤,關鍵要看教師如何也不應盲目。很多益智游戲對啟迪學生智力有重要促進作用,教師也不應盲目排斥和反對。相反,教師要注意利用電子游戲為教學服務,幫助學生盡快熟悉計算機、網絡。如打字練習,為熟悉鍵盤和輸入法,教師引入過關性游戲,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學生會在不知疲倦的競賽中形成學習能力。

在學習《制作作文選――制作正文》時,教師給出具體操作指令,讓各個小組展開競賽式操作:設定多篇作文進行合并,并插入分隔符,修改文稿,最先完成正確操作的小組為優勝者。學生聽說要展開小組競賽活動,顯得非常興奮,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互動學習之中。在成果展示階段,很多小組都以接近水平完成任務,學習效果非常明顯。教師設計競賽式游戲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參與熱情。學生在合作互動中形成的主觀能動力量是強大的,課堂教學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發展趨勢。

三、強化師生互動,升級學生認知體系

新課改倡導課堂教學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凸顯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為提升課堂自主學習維度,教師不僅要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自主學習,還要和學生展開有效互動,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為打造高效信息技術課堂打下基礎。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基本形式,在互動因素構成中,教師是主導因素,應該發揮主動作用。為提升師生互動品質,教師需要對互動形式、互動內容、互動時機進行科學設計和整合,適時投放、適時啟動、適時組織,這樣才能形成學習契機。

在學習《精彩的多媒體世界》時,為讓學生了解多媒體作品的構成元素,教師先選擇兩個多媒體作品進行展示,并讓學生進行對比,分別說說多媒體作品的特點。教師啟發學生:這樣漂亮的多媒體作品是怎樣制作成功的呢?如果我們親自制作一個多媒體作品該如何操作呢?學生學習興趣被點燃,都想盡快投入到操作中。教師給出幾種制作多媒體作品工具:基于網頁形式的制作工具、基于時間線的制作工具、基于流程圖的制作工具、基于程序語言的制作工具。教師進行操作演示,學生跟進學習操作。由于師生互動操作順暢,課堂學習效果明顯,學生很快掌握了操作要領,成功制作多媒體作品。

具有良好的科學與技術素養,是我們這個時代對每一個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新課程標準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總目標進行清晰界定,也為課堂教學指明方向。在課堂教學設計優化時,教師要對教材學習內容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對學生學習實際進行學情調研,這樣才能制定符合實際的教學新策略,提升學習效果,形成重要的學習支撐。

參考文獻:

第5篇

導;情境;演示操作;點評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3―0116―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過程中要發揮主導作用。在探究內容上,要注意體現探究意識和探究思維;在化學知識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探究原理,形成探究結論;在探究技能成長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相關實驗儀器,明晰操作規范要求,形成完整實驗探究報告。新課改給課堂教學帶來嶄新變化,教師如何科學創設教學情境、提供適宜演示操作、展開多元個性化點評,激活學生探究思維,形成探究認知,這是教師必須要關注的問題。

一、創設提問情境,激活學生探究思維

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多種媒體手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問題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有效激活學生探究思維。因此,教師要對教材學習內容展開深度解析,探索教學規律,全面展開教情研究,形成教學引導問題。教師還要對學生學習實際進行深度調研,掌握學生學習認知特征,明確學生學習規律,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引導問題,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探究品質。教師利用實際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要注意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效益展開綜合考量,要著重體現一個“導”字。教師不需要一味講解,要用問題進行誘導,或者是讓學生在探究中提出問題、展示問題、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學導”的有效融合。

例,在學習《社會生活與化學》相關內容時,教師設計“化學探究”活動:根據生活經歷,尋找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學生展開小組討論,探究氣氛比較濃烈。教師巡視發現,很多學生列舉的生活現象并不屬于化學范疇,便給出問題提示:隨著科學的進步,化學與人類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人們飲食中有哪些化學現象呢?現代社會生活中,白色污染成為重要環保治理頑疾,這白色污染中有化學現象嗎?我們日常生活中還要接觸水、電、氣等,這里面是不是要設計化學變化呢?學生根據教師提問重新調整思路,探究活動順利啟動。在成果展示時,學生表現優異,探究效果顯著。

二、提供演示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推演

“化學探究”體現實踐操作性特點,學生對相P探究操作儀器不是很熟悉,對探究操作程序也缺少了解,教師要針對學生認知特點進行示范操作演示,給學生講清操作要領,幫助學生建立操作意識。特別是對操作安全進行重點強調,確保探究實踐操作在安全基礎上展開。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對一些實驗操作探究進行模擬展示。學生可以從多媒體展示中探究認知。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存在個體差異,教師要對學生認知基礎和技能基礎有全面掌控。在教學示范操作展示時,給予不同學生群體以不同操作解讀。在《制取氧氣》實驗操作時,教師先讓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知識:氧氣化學性質、化合反應、氧化反應,以及鐵、木炭、硫磺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然后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對實驗室制取氧氣需要藥品、儀器、操作條件、操作程序進行熟悉。教師開始制取氧氣演示操作,從儀器、藥品準備開始,教師一邊操作一邊講解,學生根據教師演示做好筆記,教師操作完成之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操作。教師跟進輔導,糾正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因為教師演示操作比較到位,學生參與的實驗操作非常成功。

第6篇

[關鍵詞]桂花果實;提取;分離;結構鑒定

[收稿日期]2013-08-22

[基金項目]安徽新華學院校級重點扶持學科建設項目(zdfcx201103)

[通信作者]*張國升,教授,Tel:13865515859,E-mail:

[作者簡介]尹偉,講師,研究方向為天然產物研究,E-mai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為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屬植物,原產于中國西南部,其果實呈長卵形或橢圓形狀、長1.5~2.0 cm,直徑0.7~0.9 cm;表面棕色或紫棕色,有隆起的不規則肉狀皺紋,基部有果柄痕,有時可見細果柄及皿狀宿萼。《本草綱目》記載:桂花籽,味甘、辛,性溫,能暖胃、益胃、驅寒。同時亦有研究報道桂花具有疏肝理氣、祛痰止咳和順肺開胃的功效[1]。目前,對桂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桂花精油方面,而其他成分的報道較少[2],對桂花果實的化學成分的系統研究尚未見報道。為尋找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學成分,完善木犀科植物的藥用價值,同時為綜合利用桂花資源及深入研究提供基礎,本文對桂花果實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研究,現具體報道如下。

1材料

熔點由四川大學科學儀器廠生產的XTC-1型顯微熔點儀測定;質譜由英國Micromass公司產VG Auto-Spec-3000質譜儀測定;1H,13C-NMR用Bruker DRX-500 MHz超導核磁共振儀測定,TMS為內標;制備型MPLC儀器為Büchi公司生產( Büchifraction collector C-660,Büchi pump module C-605 and manager C-615);HPLC為Agilent 1100,Zorbax SB-C-18 column(4.6 mm×150 mm,5 μm);Sephadex LH-20為瑞士AmershanBiosciences公司生產;柱色譜硅膠和GF254TLC預制板均為青島海洋化工廠生產。

顯色方法為254,365 nm熒光、10%硫酸乙醇溶液和硫酸香草醛溶液處理后加熱顯色、硫酸銅丙酮顯色及碘蒸氣顯色。

桂花O. fragrans,采自安徽新華學院校內,由安徽新華學院劉金旗教授鑒定。

2提取與分離

干燥桂花果實(約4.0 kg)用95%乙醇(5×8 L)提取,減壓濃縮至無醇味,加水懸浮,分別用石油醚(5×4 L)、乙酸乙酯(5×4 L)和正丁醇(5×4 L)依次萃取,減壓濃縮得浸膏(石油醚部分)25.2 g、(乙酸乙酯部分)18.2 g和(正丁醇部分)163.5 g。乙酸乙酯部分經硅膠柱色譜(氯仿-甲醇,10∶0,98∶2,95∶5,90∶10,80∶20,50∶50),得6個部分(A~F)。

組分B(氯仿-甲醇 98∶2洗脫部分),減壓濃縮得深黃色的油狀物,經多次硅膠柱分離(石油醚-丙酮 9∶1~6∶4,石油醚-乙酸乙酯 8∶2~5∶5),最后用Sephadex LH-20凝膠柱純化(氯仿-甲醇 1∶1),最終得到化合物1(7.7 mg),3(8.9 mg),5(10.3 mg),21(9.6 mg)。

將組分C經反相硅膠柱色譜分為C1和C2 2個亞組分,C1經凝膠柱(氯仿-甲醇 1∶1)純化和硅膠色譜柱(石油醚-丙酮 8∶2~4∶6)得到化合物2(12.6 mg),4(13.3 mg),8(9.7 mg),16(10.9 mg),22(11.4 mg)。

C2經中壓制備(MPLC)(40%~100%乙腈,1 mL?min-1)和凝膠柱(氯仿-甲醇 1∶1)純化分別得到化合物9(12.0 mg),13(11.6 mg),14(17.5 mg),7(12.3 mg),23(15.4 mg)。

將D組分經過硅膠柱色譜(氯仿-甲醇 9∶1~6∶4),利用中壓制備(MPLC)(40%~100%乙腈, 1 mL?min-1)得化合物11(11.7 mg),15(13.8 mg)。

E組分分別通過中壓制備(MPLC)(40%~100%乙腈,1 mL?min-1)和HPLC(20%~100%乙腈,1 mL?min-1)分析、HPLC(30%~100%乙腈,1 mL?min-1)制備得到化合物6(14.0 mg),10(15.3 mg),18(9.7 mg)。

將F部分通過硅膠柱(石油醚-乙酸乙酯 6∶1~1∶1)洗脫,Sephadex LH-20凝膠柱純化(氯仿-甲醇 1∶1)得化合物17(7.9 mg),20(13.4 mg),19(12.9 mg),12(13.4 mg)。

3結構解析

化合物1白色粉末(氯仿-甲醇);1H-NMR(CD3OD,500 MHz)δ:7.55(1H,ddd,J=8.1,5.1,0.9 Hz,H-5),8.30(1H,ddd,J=8.1,2.0,1.7 Hz,H-4),8.69(1H,dd,J=5.1,1.5 Hz,H-6),9.02(1H,br d, J =1.8 Hz,H-2);13C-NMR(CD3OD,125 MHz)δ:152.9(d,C-2),131.5(s,C-3),137.4(d,C-4),125.2(d,C-5),149.6(d,C-6),169.9(-CONH2)。上述數據與文獻[3]報道尼克酰胺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2無色針晶(甲醇);EI-MS m/z 182(M+?);1H-NMR(D2O,500 MHz)δ:3.51(2H,dd,J=11.8,6.1 Hz,H-1a,6a),3.60(4H,m,H-2~5),3.72(2H,dd,J=11.7,2.5 Hz,H-1b,6b);13C-NMR(D2O,125 MHz)δ:66.0(t,C-1,6),72.1(d,C-2,5),73.6(d,C-3,4)。以上數據與文獻[4]報道D-阿洛醇的數據相一致。

化合物3淡黃色油狀物;1H-NMR(acetone-d6,500 MHz)δ:6.53(1H,d,J=3.4 Hz,H-3),7.27(1H,d,J=3.3 Hz,H-4),9.54(1H,s,H-6),4.73(2H,s,H-7);13C-NMR(acetone-d6,125 MHz)δ:162.6(s, C-2),110.21(d,C-3),123.3(d,C-4),153.6(s,C-5),177.4(s,C-6),57.6(t,C-7)。以上數據與文獻[5]報道5-羥甲基-2-呋喃甲醛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4無色晶體(氯仿);mp 260~261 ℃;EI-MS m/z 498.8(M+?);1H-NMR(CDCl3,500 MHz)δ:5.32(1H,t,J=4.6 Hz,H-12),4.53(1H,d,J=10.1 Hz,H-3),2.86(1H,dd,J=7.7,3.5 Hz,H-18),2.08(3H,s,-OMe),1.16(3H,s,H-27),0.96(3H,s,H-25),0.94(3H,s,H-30),0.93(3H,s,H-29),0.88(3H,s,H-24),0.87(3H,s,H-23),0.78(3H,s,H-26);13C-NMR(CDCl3,125 MHz)δ:38.4(t,C-1),22.6(t,C-2),81.0(d,C-3),37.9(s,C-4),55.5(t,C-5),18.3(t,C-6),33.9(t,C-7),39.4(s,C-8),47.7(d,C-9),37.8(s,C-10),23.7(t,C-11),122.7(d,C-12),143.8(s,C-13),41.8(s,C-14),32.8(t,C-15),23.8(t,C-16),46.6(s,C-17),41.1(d,C-18),45.9(t,C-19),30.8(s,C-20),32.7(t,C-21),27.8(t,C-22),28.1(q,C-23),16.7(q,C-24),15.6(q,C-25),17.2(q,C-26),26.0(q,C-27),183.3(-COOH,C-28),33.2(q,C-29),23.7(q,C-30),171.2(-COCH3),21.4(-OMe)。以上數據與參考文獻[6]報道乙酰氧基齊墩果酸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5白色固體(氯仿-甲醇);1H-NMR(CDCl3,500 MHz)δ:7.85(1H,d,J=8.3 Hz,H-2,6),6.84(1H,dd,J=8.5,2.3 Hz,H-3,5),7.71(1H,m,H-4);13C-NMR(CDCl3,125 MHz)δ:172.4(s,-COOH),133.6(d,C-3,5),129.9(d,C-2,6),131.4(s,C-1),134.2(s,C-4)。以上數據與文獻[7]報道苯甲酸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6無色針晶(氯仿-甲醇);EI-MS m/z 396(M+?)(5),381(2),353(3),298(13);1H-NMR(CDCl3,500 MHz)δ:0.58(3H,s,H-18),0.83(3H,d,J=6.5 Hz,H-26),0.85(3H,d,J=6.4 Hz,H-27),0.90(3H,d,J=6.9 Hz,H-28),1.02(3H,s,H-19),1.00(3H,d,J=6.1 Hz,H-21),5.13(1H,dd,J=15.2,7.4 Hz,H-22),5.16(1H,m,H-7),5.22(1H,dd,J=15.2,7.0 Hz,H-23);13C-NMR(CDCl3,125 MHz)δ:38.6(t,C-1),38.0(t,C-2),212.1(s,C-3),44.1(t,C-4),42.5(d,C-5),30.1(t,C-6),117.2(d,C-7),139.3(s,C-8),48.7(d,C-9),34.3(s,C-10),21.6(t,C-11),39.2(t,C-12),43.1(s,C-13),55.1(d,C-14),22.8(t,C-15),28.2(t,C-16),55.8(d,C-17),12.0(q,C-18),12.3(q,C-19),40.4(d,C-20),21.2(q,C-21),135.5(d,C-22),131.8(d,C-23),42.6(d,C-24),33.2(d,C-25),19.5(q,C-26),19.8(q,C-27),17.5(q,C-28)。上述數據與文獻[7]報道的麥角甾-7,22-二烯-3-酮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7白色針晶(氯仿-甲醇);EI-MS m/z 414(M+?)(100),396(59),381(44),329(51),303(60),273(40),255(40),231(21),213(41),173(23);1H-NMR(CDCl3,500 MHz)δ:5.30(1H,br d,J=5.2 Hz,H-6),3.49(1H,m,H-3),0.64(3H,s,H-18),1.01(3H,s,H-19),0.91(3H,d,J=8.1 Hz,H-21),0.83( 3H,d,J=7.5 Hz,H-26),0.81(3 H,d,J=7.5 Hz,H-27),0.84(3 H,t,J=8.1 Hz,H-29);13C-NMR(CDCl3,125 MHz)δ:37.4(t,C-1),31.6(t,C-2),71.7(d,C-3),42.3(t,C-4),140.7(s,C-5),121.6(d,C-6),32.1(t,C-7),32.0(d,C-8),50.3(d,C-9),36.5(s,C-10),21.2(t,C-11),39.8(t,C-12),42.3(s,C-13),56.7(d,C-14),24.2(t,C-15),28.2(t,C-16),56.1(d,C-17),11.8(q,C-18),19.2(q,C-19),36.1(d,C-20),18.7(q,C-21),34.1(t,C-22),26.2(t,C-23),46.1(d,C-24),29.4(d,C-25),19.7(q,C-26),19.5(q,C-27),23.3(t,C-28),12.1(q,C-29)。以上數據與文獻[5]報道的β-谷甾醇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8白色粉末(氯仿-甲醇);EI-MS m/z 214(M+?)(1),166(50),136(100);1H-NMR(acetone-d6,500 MHz)δ:3.86(1H,m,H-1a),3.79(1H,m,H-1b),3.92(1H,m,H-3a),3.88(1H,m,H-3b),2.99(1H,m,H-4),3.36(1H,m,H-5),5.43(1H,d,J=7.7 Hz,H-6),5.85(1H,br s,H-7),2.99(1H,m,H-9),4.73(1H,m,H-10a),4.21(1H,m,H-10b);13C-NMR(acetone-d6,125 MHz)δ:60.9(t,C-1),62.9(t,C-3),45.8(d,C-4),44.1(d,C-5),88.4(d,C-6),125.2(d,C-7),153.5(s,C-8),48.5(d,C-9),60.6(t,C-10),181.1(s,C-11)。以上數據與文獻[8]報道的borreriagenin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9無色針晶(氯仿-甲醇);EI-MS m/z 430(M+?),412 [M-H2O]+(35),394[M-2H2O]+(37),379(65),376 [M-3H2O]+(15),269(33),251(62),69(100);mp 253~255 ℃;1H-NMR(pyridine-d5,500 MHz)δ:5.75(1H,s,H-7),5.23(1H,dd,J=15.4,7.3 Hz,H-23),5.17(1H,dd,J=15.4,8.4 Hz,H-22),4.85(1H,m,H-3),4.33(1H,br d,J=4.9 Hz,H-6),1.53(3H,s,H-19),1.08(3H,d,J=6.5 Hz,H-21),0.95(3H,d,J=6.9 Hz,H-28),0.86(3H,d,J=6.8 Hz,H-27),0.85(3H,d,J=6.8 Hz,H-26),0.68(3H,s,H-18);13C-NMR(pyridine-d5,125 MHz)δ:33.9(t,C-1),32.7(t,C-2),67.7(d,C-3),42.1(t,C-4),76.6(s,C-5),74.4(d,C-6),120.6(d,C-7),141.7(s,C-8),43.9(d,C-9),38.2(s,C-10),22.5(t,C-11),40.2(t,C-12),43.8(s,C-13),55.3(d,C-14),23.6(t,C-15),28.3(t,C-16),56.6(d,C-17),12.4(q,C-18),18.9(q,C-19),40.8(d,C-20),21.5(q,C-21),136.3(d,C-22),132.6(d,C-23),43.1(d,C-24),33.2(d,C-25),19.8(q,C-26),20.2(q, C-27),17.7(q,C-28)。以上數據與文獻[9]報道的麥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10淡黃色固體(甲醇);1H-NMR(CD3OD,500 MHz)δ:3.73(1H,dd,J=5.3,11.8 Hz,H-3a),3.86(1H,dd,J=4.1,11.6 Hz,H-3b),3.91(3H,s,-OMe),5.12(1H,dd,J=3.8,5.2 Hz,H-2),6.86(1H,d,J=8.3 Hz,H-5′),7.56(1H,br s,H-2′),7.58(1H,dd,J=2.1,8.6 Hz,H-6′);13C-NMR(CD3OD,125 MHz)δ:56.6(q,3′-OMe),66.4(t,C-3),75.6(t,C-2),112.7(d,C-2′),116.2(d,C-5′),125.4(s,C-1′),125.5(d,C-6′),149.6(s,C-3′),154.7(d,-4′),199.7(d,C-1)。以上數據與文獻[10]報道C-veratroylglycol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11褐色針狀晶體(甲醇);ESI-MS m/z 337 [M+Na]+;1H-NMR(CD3OD,500 MHz)δ:7.79(1H, t,J=1.1,7.6,8.0 Hz,H-7),7.56(1H,t,J=7.1,7.6 Hz,H-6),7.42(1H,d,J=8.6 Hz,H-4),7.15(1H,t,J=7.6,15.1 Hz,H-5),4.91(1H,d,J=7.6 Hz,H-1′),3.94(1H,m,H-6′),3.92(3H,s,-OMe),3.75(1H,m,H-6′),3.55(1H,m,H-2′),3.53(1H,m,H-3′),3.51(1H,m,H-4′),3.45(1H,m,H-5′);13C-NMR(CD3OD,125 MHz)δ:168.7(s,-COOH),158.9(s,C-1),135.3(d,C-4),132.2(d,C-6),123.8(C-5),122.5(d,C-2),119.2(d,C-3),104.2(d,C-1′),78.6(d,C-5′),77.7(d,C-3′),75.1(d,C-2′),71.4(d,C-4′),62.7(d,C-6′),53.0(q,-OMe)。以上數據與參考文獻[11]報道methyl-2-O-β-glucopyranosylbenzoate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12白色無定型粉末(氯仿-甲醇);ESI-MS m/z 285 [M+H]+;1H-NMR(pyridine-d5,500 MHz)δ:8.23(1H,s,H-2),8.50(1H,d,J=8.6 Hz,H-5),7.38(1H,dd,J=8.6,2.1 Hz,H-6),7.16(1H,d,J=2.1 Hz,H-8),7.61(1H,d,J=2.0 Hz,H-2′),7.33(1H,d,J=8.1 Hz,H-2′),7.26(1H,dd,J=8.6,2.0 Hz,H-6′),3.82(3H,s,-OMe);13C-NMR(pyridine-d5,125 MHz)δ:152.8(d,C-2),124.2(s,C-3),175.8(s,C-4),128.3(d,C-5),116.0(d,C-7),164.2(s,C-10),125.1(s,C-1′),116.5(d,C-2′),148.5(s,C-3′),146.7(s,C-4′),114.1(d,C-5′),122.6(d,C-6′),56.0(q,-OMe)。以上數據與參與文獻[12]報道3′,7-二羥基-4′-甲氧基異黃酮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13針狀晶體(氯仿-甲醇);EI-MS m/z 163 [M+H]+;1H-NMR(pyridine-d5,500 MHz)δ:7.71(1H,d,J=9.6 Hz,H-1),6.27(1H,d,J=9.6 Hz,H-2),7.01(1H,d,J=2.1 Hz,H-6),7.11(1H,t,J=9.1,2.0 Hz,H-8),7.41(1H,d,J=9.6 Hz,H-9);13C-NMR(pyridine-d5,125 MHz)δ:144.2(d,C-1),113.9(d,C-2),161.2(s,C-3),156.6(d,C-5),103.2(s,C-6),162.9(d,C-7),111.9(d,C-8),129.8(s,C-9),111.8(s,C-10)。以上數據與參考文獻[12]報道7-羥基香豆素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14無色晶體(甲醇);mp 161~163 ℃;1H-NMR(CD3OD,500 MHz)δ:7.57(1H,d,J=16.0 Hz,H-7),7.04(1H,d,J=1.9 Hz,H-2),6.94(1H,dd,J=8.3,1.9 Hz,H-7),6.78(1H,d,J=8.3 Hz,H-5),6.29(1H,d,J=16.0 Hz,H-8),3.75(3H,s,-OMe);13C-NMR(CD3OD,125 MHz)δ:127.7(s,C-1),114.9(d,C-2),146.9(s,C-3),149.7(s,C-4),115.2(d,C-5),123.0(d,C-6),147.0(d,C-7),116.6(d,C-8),169.9(s,C-9),52.1(q,-OMe)。以上數據與參考文獻[13]報道咖啡酸甲酯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15白色粉末(氯仿-甲醇);1H-NMR(CDCl3,500 MHz)δ:0.76(3H,s,H-23),0.78(3H,s,H-24),0.91(3H,s,H-25),0.92(3H,s,H-26),0.94(3H,s,H-27),1.01(3H,s,H-29),1.14(3H,s,H-30),2.80(1H,m,H-18),3.21(1H,m,H-3),5.27(1H,br s,H-12);13C-NMR(CDCl3,125 MHz)δ:38.3(t,C-1),26.9(t,C-2),78.4(d,C-3),38.5(s,C-4),55.1(d,C-5),18.1(t,C-6),32.5(t,C-7),39.1(s,C-8),47.5(d,C-9),36.8(s,C-10),22.8(t,C-11),122.1(d,C-12),143.7(s,C-13),41.1(s,C-14),27.4(t,C-15),23.1(t,C-16),46.1(s,C-17),41.1(d,C-18),45.8(t,C-19),30.3(s,C-20),33.5(t,C-21),32.3(t,C-22),27.7(q,C-23),15.0(q,C-24),15.3(q,C-25),16.5(q,C-26),25.6(q,C-27),180.4(s,-COOH),32.7(q,C-29),23.2(q,C-30)。以上數據于文獻[14]報道齊墩果酸數據一致。

化合物16無色粉末(氯仿-甲醇);EI-MS m/z 342(M+?)(25),192(100),175(15),135(10);1H-NMR(CDCl3,500 MHz)δ:6.76~6.93(6H,m,Ar-H),4.63(1H,d,J=9.3 Hz,H-7),5.38(1H,d,J=4.3 Hz,H-7′),2.41~2.49(2H,m,H-8,8′),0.98(3H,d,J=6.3 Hz,H-9),0.57(3H,d,J=6.5 Hz,H-9′),5.94(2H,s,-OCH2O-);13C-NMR(CDCl3,125 MHz)δ:134.9(s,C-1),106.5(d,C-2),147.5(s,C-3),146.6(s,C-4),107.9(d,C-5),119.5(d,C-6),85.7(d,C-7),47.4(d,C-8),11.8(q,C-9),134.7(s,C-1′),108.4(d,C-2′),145.1(s,C-3′),146.3(s,C-4′),114.0(d,C-5′),119.0(d,C-6′),84.7(d,C-7′),43.4(d,C-8′),9.5(q,C-9′),100.8(t,-OCH2O-),55.9(q,-OMe)。以上數據與參考文獻[15]報道(-)-襄五脂素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17無色油狀物;EI-MS m/z 222(M+?)(100),207(26),177(35);1H-NMR(CDCl3,500 MHz)δ:6.34(1H,s,H-6),6.00(1H,m,H-8),5.87(2H,s,-OCH2O-),5.02(2H,m,H-3′),3.97(3H,s,-OMe),3.74(3H,s,-OMe),3.29(2H,d,J=6.6 Hz,H-1′);13C-NMR(CDCl3,125 MHz)δ:126.1(d,,C-1),135.7(s,C-2),137.8(s,C-3),144.4(s,C-4),144.1(s,C-5),102.5(s,C-6),33.5(t,C-1′),137.6(d,C-2′),115.8(t,C-3′),101.3(t,-OCH2O-),61.4(q,-OMe),59.7(q,-OCH3)。以上數據與參考文獻[16]報道的蒔蘿油腦數據一致。

化合物18白色粉末(氯仿-甲醇);1H-NMR(pyridine-d5,500 MHz)δ:4.62(1H,m,H-3),2.85(1H,m,H-4α),5.93(1H,br s,H-7),2.96(1H,br t,J=8.7 Hz,H-14),0.66(3H,s,H-18),1.15(3H,s,H-19),1.06(3H,d,J=6.4 Hz,H-21),5.21(1H,dd,J=15.3,8.5 Hz,H-22),5.28(1H,dd,J=15.4,7.8 Hz,H-23),0.87(3H,d,J=7.2 Hz,H-26),0.87(3H,d,J=6.8 Hz,H-27),1.00(3H,d,J=6.8 Hz,H-28),8.56(1H,s,5-OH),6.32(1H,br s,9-OH);13C-NMR(pyridine-d5,125 MHz)δ:26.6(t,C-1),31.8(t,C-2),66.8(d,C-3),38.5(t,C-4),79.9(s,C-5),199.3(s,C-6),120.4(d,C-7),164.3(s,C-8),75.5(s,C-9),42.4(s,C-10),29.3(t,C-11),35.6(t,C-12),45.5(s,C-13),52.3(d,C-14),22.9(t,C-15),28.4(t,C-16),56.3(d,C-17),12.6(q,C-18),20.4(q,C-19),40.8(d,C-20),21.4(q,C-21),136.4(d,C-22),132.3(d,C-23),43.4(d,C-24),33.2(d,C-25),19.8(q,C-26),20.5(q,C-27),17.9(q,C-28)。上述數據與文獻[4]報道3β,5α,9α-三羥基-麥角甾-7,22-二烯-6-酮的數據一致。

化合物19白色粉末(氯仿-甲醇);1H-NMR(CD3OD,500 MHz)δ:0.80(3H,s,H-23),0.81(3H,s,H-24),0.91(3H,s,H-25),0.95(3H,s,H-26),1.00(3H,s,H-27),1.04(3H,s,H-29),1.16(3H,s,H-30),2.86(1H,m,H-18),3.00(1H,d,J=9.8 Hz,H-3),3.62(1H,m,H-2),5.26(1H,br s,H-12);13C-NMR(CD3OD,125 MHz)δ:48.2(t,C-1),69.7(d,C-2),84.6(d,C-3),40.9(s,C-4),56.8(d, C-5),19.7(t,C-6),33.9(t,C-7),40.6(s,C-8),49.1(d,C-9),39.4(s,C-10),24.2(t,C-11),123.6(d,C-12),145.6(s,C-13),43.4(s,C-14),29.0(t,C-15),24.9(t,C-16),47.8(s,C-17),42.9(d,C-18),47.5(t,C-19),31.7(s,C-20),34.8(t,C-21),34.0(t,C-22),29.4(q,C-23),17.9(q,C-24),17.3(q,C-25),17.5(q,C-26),26.7(q,C-27),180.9(s,-COOH),33.9(q,C-29),23.9(q,C-30)。以上數據于文獻[17]報道2α-羥基齊墩果酸的數據一致。

第7篇

[關鍵詞]《農村發展規劃》;科研成果;教學資源;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5 — 0163 — 02

一、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必要性分析

(一)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是緩解和解決課程教學資源嚴重不足的需要

隨著我國大學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人才培養面臨的最大瓶頸是生均教學資源不足,其導致的最終結果是:人才培養質量下降,專業人才培養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其形成的表征是:各行業需要的人才招聘難,而大學培養的人才就業難。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加快教學資源建設,提高生均教學資源水平,而科研成果是反映學科專業最前沿的知識,若能及時有效地轉化為案例,編入教材,內化為教師的知識,這無疑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有益,同時,也是增加與提高課程教學資源數量與質量的重要途徑〔1〕。

(二)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是提高師資質量的需要

課程教師資源是教學資源的核心內容,師資質量的高低決定著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從而影響到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高校老師既是一名教師,又是一名研究者。也就是說,高校教師的職責既要教書育人,又要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只有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并帶到課堂的教學與實踐中,對課堂教學知識進行整合,才能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高自身的能力與素質,進而提高課程教學團隊的整體素質。

(三)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是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主要決定于專業教學資源的好壞,而專業教學資源是由各課程教學資源組成的。據魏紅(2006)研究,教師的科研成果與教師的教學質量呈現較為顯著的正相關,即大學教師的的科研工作與教學工作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從總體看,有科研成果的教師的教學質量顯著高于沒有科研成果的教師,同樣地,教學質量高的教師其科研工作也顯著地好于教學質量差的教師。可見,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不僅可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還可以提高學科與專業水平,從而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四)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是實現教學創新與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需要

科研成果是高校校教師根據學科或專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而進行系統研究而形成的新觀點或新結論,這種研究是結合學科或專業的實際情況而進行的創新性研究,一般針對性強,因此,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有利于形成專業特色,提高專業競爭力,實現教學創新,同樣地,在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過程中,教師會將自身的科學精神、人文素質、創新意識等傳授給學生,學生不但學到了理論知識,擴大了知識面,改善了知識結構,而且還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思考、探索與創新,從而有利于創新性人才的培養。

二、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可行性分析

(一)科研成果的特征是轉化的基礎

科研成果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學術性、教育性和適用性。科研成果的學術性主要體現在其學術價值上,任何科研成果都是教師結合專業發展而進行系統研究形成的新知識,這種新知識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科研成果的教育性主要體現在專業人才培養上,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與專業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就可以實現科研成果的教育價值;科研成果的適用性主要體現在成果使用上,由于科研成果是以針對學科專業發展面臨的問題為選題方向,其研究形成的成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更易轉化。可見,科研成果的特征是其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基礎。

(二)教師的積極性是轉化的內生力量

提高教學質量是高校永恒的命題,也是高校教師終身的使命,因此身為高校教師應把提高教學質量貫穿于畢生工作之中〔2〕。教師是科研成果的研究者,在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過程中,他是最關鍵的因素;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對成果轉化率高低起到最重要的影響。從客觀現實分析,高校教師都具有較高的學歷和學位層次,都有強烈的成就感和榮譽感,都渴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同行認可,都期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轉化,這些,正是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內生力量。

(三)教學資源的的嚴重短缺是轉化的外生力量

自1999年我國實行大學擴招政策以來,教學資源嚴重不足尤其是生均教學資源劇激下降已是不辯的事實。而從大學擴招后的人才培養質量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社會需求,這些也已成為中國嚴重的社會問題〔3〕。為此,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教育問題,上輪大學本科教學評估可以反映出中央政府的重視程度。從上輪大學本科教學評估的指標看,反映大學教學資源的指標占據重要的位置與權重,從各高等教學實踐看,都十分重視教學資源建設,分別制定了政策和運行機制,這些,為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形成了外部的推動力量。

三、案例研究——以《農村發展規劃》課程為例

(一)課程簡介

《農村發展規劃》是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專業核心課,該課程在福建農林大學的設置可追朔到1996年農業推廣本科專業的設置,也是以專業核心課的身份列到培養計劃中。經過5輪的專業培養方案修訂和課程教學大綱的完善,目前,《農村發展規劃》由課堂教學和校外課程實習兩部分組成,其中課堂教學60學時(課堂授課48學時,實驗課12學時),校外課程實習一周。在48學時的課堂教學中,共介紹14章內容,具體是: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農村發展規劃的基本理論;第三章農村發展規劃的主要方法;第四章城鄉統籌發展規劃;第五章農村土地總體規劃;第六章農村人口與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第七章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第八章農村工業發展規劃;第九章農村第三產業發展規劃;第十章村鎮發展規劃;第十一章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第十二章農村生態環境規劃;第十三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第十四章農村發展規劃的實施、監測、評價與反饋。

(二)案由

《農村發展規劃》課程做為農業推廣專業的核心課,在1996年設置時,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課程教學資源不足,具體表現為:沒有合適的教材、實驗儀器設備不夠、實踐基地少以及教師單一等等〔4〕。面對這些問題,我們結合課程建設,就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教學資源進行積極探索。

(三)主要做法

1.以建立科研成果直接向課程教學資源轉化為平臺,促進科技成果進課堂

根據課程組成員長期從事農村發展規劃研究工作的有利條件,在完成委托單位規劃任務的同時,有意保留一套完整的規劃項目基本資料,提供給每位同學,讓同學們再現一個規劃過程,由同學們自主完成規劃文本后,教師進行講解與點評,最后把課程組完成的規劃最終文本提供給同學,讓他們在比較中學習。由于這種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課程教學資源平臺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使得本課程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另一方面也使得課程教學資源得到不斷更新,實現最新成果進課堂的教育理念。

2.以主編國家級教材為抓手,促進科研成果進教材

教材是課程教學資源的核心內容,課程組積極參加《農村發展規劃》全國統編教材的建設工作,利用課程組負責人被遴選為該課程的全國統編教材獨立主編這個機遇,凝練了一些科研成果編入教材,如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編寫時,我們凝練了8個科研成果編入教材,既豐富了課程教學資源,又使得教材具有更加明顯的時代性。

3.以構建課程網站為載體,提高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和多媒體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為了促進《農村發展規劃》課程教學資源的全國共享,特別是全國各相關院校教師科研成果的交流并有效轉化為課程教學資源,提高轉化后的教學資源利用效果,課程組從2005年開始創建全國共享的《農村發展規劃》課程網站,為全國不同院校相關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一個載體,同時也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和應用效率。

四、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是個涉及面廣的系統工作,要有效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首先必須在全校師生中,尤其是教師中形成共識,在提高對轉化的必要性認識的基礎上,一要轉變思想觀念,從提高學校教學資源著眼,去從事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二要轉變科研目的的觀念,牢固樹立科研為教學服務的思想;三要轉變重科研輕教學的觀念,把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起來,使其相互促進。

(二)出臺政策,形成制度

為了促進教師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必須出臺各種有利于轉化的政策,如出臺激勵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的政策,調動轉化的積極性,增加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內生力量,通過出臺各種政策,形成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制度。

(三)積極引導,規范程序

根據各院校的實際情況,成立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的領導機構,積極引導教師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通過建立科研成果向教學轉化的信息機制和效果評價機制,制定轉化的基本程序,共同推動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有序轉化。

(四)營造氛圍,形成常態

各院校應在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領導機構的領導下,以系或專業或課程為單元,認真制定轉化方案,積極營造有利于科研成果轉化的氛圍,同時,著重落實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各種政策,促進教師自覺形成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習慣。

〔參 考 文 獻〕

〔1〕魏紅.科研成果與大學教師教學效果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02).

〔2〕于曉霞,康學偉.教學型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可行性與必要性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7,(10).

第8篇

全國各地方課題實驗學校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人員:

為了深化教育改革,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精神,構建以育人為本的和諧校園,推進十二五期間學校文化研究的創新及發展,廣泛展示新課改實踐中各級教師的教學創新技能和專業發展技能,進一步總結與推廣優秀教學經驗、教育科研成果,推選一批教學科研模范人才,中國教育學會學校文化研究分會定于2011年7月~2012年2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2011年學校文化研究科研成果評選——“中小學課題實驗校優質課及科研論文評選活動”。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參選對象

全國各地相關課題實驗學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及教育科研人員。

二、參選內容

按照國家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及各學科課程標準,選自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的內容。

1.課堂教學實錄、課件:選自現行中小學教材中執教的課堂教學實況錄像課,學科不限。參評課題從執教的學科中自選,授課時間為30~40分鐘,以光盤形式提交。一件作品一張光盤、無病毒、運行良好。在光盤的開頭部分,請填寫“參賽作者信息”。

2.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必須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合理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有鮮明的學科特色,科學準確、語言精煉,有一定的創新性。設計以一個課時為單位。同一作者可報送1~2篇教學設計。文字在2000~3000字,word文檔編排。

轉貼于

三、論文報送要求

1.論文作者必須是文章的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

2.每人最多報送兩篇文章,內容要求:觀點鮮明,論述嚴謹,數據準確,案例典型,文字通順,理論聯系實際。

第9篇

在歷代的教學中,最讓人頭疼的問題一直是無法將所學的知識做到學以致用,本課題著重研究如何將“掛空擋”的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借由資金時間價值和銀行還款方式等理論知識去分析研究房貸的選擇問題,進而學會嘗試將書本中知識應用分析于現實的經濟社會中。一旦開啟此先河,以后不僅學生學習這類知識的興趣將如學習應用類知識一般高漲,更將能使學校的知識都趨于實際化,不再有“學校的知識都是死知識,出了學校就啥用也沒有了”的說法。這將是一個空前的進步。

首先,來了解一下財務管理知識中資金時間價值及銀行貸款的計息方式:

1.資金時間價值是指資金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增值,是資金周轉使用后的增值額

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現在的一單位貨幣與未來的一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要節省現在的一單位貨幣不消費而改在未來消費,則在未來消費時必須有大于一單位的貨幣可供消費,作為彌補延遲消費的貼水。

更簡單的說資金的時間價值,是指同樣數額的資金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具有不同的價值,即資金的增值特性。現在擁有的一定數量的資金,等價于若干年后更大數量的一筆資金;同理,若干年后的一筆資金,折算為現值時要打一折扣。且利率水平越高,若干年后金額越大。

2.銀行貸款的計息方式有兩種

(1)等額本息還款法,即借款人每月以相等的金額償還貸款本息。

計算公式如下:

(2)等額本金還款法,即借款人每月等額償還本金,利息隨本金逐月遞減。

計算公式如下:

其次,來看一份針對本科研項目的調查問卷,這是學生扮作買房者去向昆明兩大銀行――富滇銀行與農業銀行咨詢買房貸款信息,回來后根據信息所得自行填寫的調查問卷,因2015年5月10日,央行降息,商業貸款和公積金貸款皆下調0.25個百分點,因此自2015年5月10日后重新進行了問卷調查,所有信息皆來自2015年5月10日后,皆是最新數據。

購房貸款情況調查問卷

調查單位:云南工商學院14級工商管理專業學生

Q1.請填寫您所在銀行的名稱。

Q2.您所在銀行放貸的房屋類型有哪幾種(可多選):

A.住宅房B.商業用房

Q3.您所在銀行對首套房、二套房或多套房的利率政策一致么?

A.一致(請告知一致的利率水平____________)

B.不一致(請跳至Q4)

Q4.請告知您所在銀行房貸的最高利率水平和最低利率水平:

(1)首套房下最高利率________;最低利率________。

(2)二套房下最高利率________;最低利率________。

(3)不限套數下最高利率________;最低利率________。

Q5.請告知您所在銀行房貸的首付比例情況

(1)首套房下首付比例________;

(2)二套房下首付比例________;

(3)不限套數下首付比例________。

統計問卷后可知:

最后,運用財務管理知識進行選擇:

假設100萬的房屋,以首套房為例:

1.銀行的選擇

因首付比例都為最少3成,所以富滇銀行和農業銀行都可貸70萬,但由于昆明住房貸款最高不得超過60萬,所以僅可貸60萬,若按最高利率取,二者利息相等,選擇哪個銀行貸款都沒差,但若取最低利率水平,則富滇銀行利率明顯低于農業銀行,借助資金時間價值概念,利率水平越高,未來價值越大,意味著付出去的錢越多,因此應該選擇富滇銀行。

2.還款方式的選擇

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30年,僅以30年為例,假設選擇了富滇銀行的最低利率水平3.96%貸款,則借款人可選擇等額本息還款或等額本金還款兩種還款方法中的任何一種方法還款。

①等額本息還款法:

可得出,30年共還本息和=2850.67*360=1026241.2

②等額本金還款法:

由此可見,每月還款金額遞減5.5元,

可得出30年共還本息和=3646.7+3641.2+3635.7+……+(3646.7-359*5.5)=957390元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婷婷丁香六月 | 色戒印度版 |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 免费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99久久久毒国产 | 四虎影视在线影院在线观看观看 |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 五月天激情四射 | 奇米网777| 99美国热|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下载 | 毛片一级在线 | 国产欧美久久精品 | 日本免费新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网站免费看 | 四虎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 六月婷婷综合网 | 天堂男人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狠狠干夜夜爽 | 久青草免费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 瑟瑟网站免费网站入口 | 女大学生的沙龙室2中文版电影 | 99精品日韩 |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日韩理论视频 | 国产精品四虎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亚洲视频一区 |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另类69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人妖 | 四虎成人免费大片在线 | 3344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五月激情开心网 | 久久国产精品男女热播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卡乱码 | 偷拍区自拍区 | 国产羞羞事1000部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