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7:01:5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社區治理的重心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44-0006-02
1 多中心治理及社區體育多中心治理模式
1.1 多中心治理的內涵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各國相繼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熱潮,這場改革推動了公共行政理論研究的范式變革,“治理”作為一種新的理論范式應運而生。
關于治理的定義,西方學者給出了多種解釋。其中全球治理委員會在《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中的說法最具權威性和代表性。他們認為:“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者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這一定義為我們描繪了當代公共管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這一模式打破傳統政府“單中心”壟斷公共事務管理的統治格局,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等參與的多元的權力中心。“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治理方式也是多元的,通過各主體間合作、協商、建立伙伴關系等方式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
1.2 社區體育多中心治理模式
社區體育活動于20世紀70年代末在我國的部分城市出現,80年代中期得到了迅速發展。1997年國家體委等五部委聯合的《關于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意見》中對社區體育進行了界定,社區體育主要是在街道辦事處的轄區內,以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要對象,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開展的區域性的群眾體育。根據這一定義,社區體育服務的目的是通過組織開展體育活動,增進社區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行為的全面健康;社區體育服務的對象是以街道辦事處劃分的全體社區成員,不僅包括社區的居民,還包括社區所轄的學校、政府、企事業單位等;其服務內容包括提供場地及器材、開設運動處方,進行鍛煉指導、體質監測、體育服務信息、體育活動的組織服務等。
社區體育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指為了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政府部門(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和非政府部門(社區所轄各類機構、私營體育服務企業、體育社團或居民)等眾多公共行動主體彼此合作,共同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治理。
2 社區體育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
2.1 突破制約社區體育發展的體制障礙,要求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
我國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一開始就是政府行為,并在政府主導下,形成了區政府、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三級管理系統。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承擔著政府工作職能,社區居民委員會接受街道辦事處的領導。在具體工作中,二者的職責界限模糊,工作方式也帶有較濃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因此,我國的社區服務從一開始就和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社區體育的多中心治理將促使社區體育管理體制發生轉變。多中心治理理論認為,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全能政府遇到市場經濟挑戰的情況下,重視政府之外的市場及社會力量,以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多中心格局提供社會公共服務。而社區體育所獨有的地域性、自愿性、多樣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決定了社區體育服務更加適合采取多中心治理的體制,除了需要代表政府的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外,還應當有更多的私營體育服務機構及非營利的體育社團參與社區體育服務。非營利組織所具有的公益性、自治性特點,能保證其在提供體育服務過程中,解決一些政府和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
2.2 突破社區體育發展的資源瓶頸,要求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
從社區體育服務的內容來看,場地、經費及人才是開展社區體育的重要資源。目前,我國普遍存在著政府經費投入有限,社區體育活動場地、場館設施資源匱乏,無法滿足居民體育需求等問題。除了物質和資金條件,社區體育的組織和管理工作離不開社區體育指導員的參與和指導及有關的社區體育管理人員的管理,他們的數量及水平直接影響著社區體育發展的質量、深度和廣度。但是,相對于不斷增長的體育人口來說,我國的社區體育指導員人數少、指導率低,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我國街道社區體協中,專職管理者僅占19.6%,大部分管理人員都兼任多職,很難在社區體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大量經常性的社區體育活動則主要由晨、晚練習點等自發性社區體育組織來完成。以天津市為例,全市晨練活動站的體育指導者中,受過專業培訓的不足30%。
社區體育的多中心治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場地設施、經費及人才短缺的問題。在多中心的治理框架下,社區所屬的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均可以成為社區體育服務的供給主體,這些單位尤其是學校向社區提供體育場地、設施,是解決場地、設施短缺的有效途徑。近年來,一些社區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例如,天津市馬場街社區本著雙贏互動的原則,與社區內外的機關、院校、部隊、醫院、企事業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先后與天津體育學院、天津醫科大學共建了社會實踐基地,為居民提供日常健身咨詢、健身技能培訓、體質檢測等服務。與天馬集團、水利局、師范大學、實驗中學、干部俱樂部、自然博物館等12家單位達成協議,通過無償或低償等方式,向社區開放35個體育活動場地,總面積達到11500平方米。每年的社區運動會和大型體育競賽都利用這些單位的場地和設施舉行。
3 政府在構建社區體育多中心治理模式過程中的責任
社區體育多中心治理模式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自發形成,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社會力量和市場發育均比較薄弱的國家,推行這樣的管理模式,更離不開政府的支持。
3.1 轉變職能,培育社會和市場力量
多中心管理模式必須貫徹“管辦分離,政事分開”的原則。把政府過于集中的權力分散開來,以縱向放權實現層次化管理,以橫向分權實現社會化管理,將體育管理體制從現在的線性結構改為矩陣結構,從行政命令式的“垂直管理”改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矩陣式管理。政府承擔體育的宏觀管理、體育總目標和政策的制定、政策調控、經費支持等職能。其中,社區體育的基層管理部門街道辦事處由主辦體育轉為主管體育,其主要職能是制定整個社區體育發展規劃,開發利用社區體育資源,培育社區體育組織等。
培育社區體育非營利組織。健全、自主的居民自治組織既是我國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體,也是社區公共事務治理的主要力量。因此,要確保社區自治的各項權利,發揮社區在體育服務方面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功能,應將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綜合管理權賦予社區居民委員會,使之真正成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社會組織。
引導市場力量參與社區體育服務。根據居民社區體育服務的需求具有層次性的特點,對于一些基本的需求,可以由政府和非營利組織以免費或低收費的方式提供,對于一些個性化的高層次的體育需求,政府可以調動市場力量加以解決,走產業化的道路。政府部門積極創造條件,開發體育產業,依法開辟體育經營場所,為經營體育產業提供場地、稅收等有利條件。
3.2 宣傳教育,引導居民形成體育觀念
當前,我國城市社區居民對體育價值的認識還比較有限,體育作為一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未被更多社區居民所采納。由于社區體育具有較強的個人余暇性和自由性,決定了對社區體育的發動、組織和管理不能做硬性干預,而主要應從刺激其體育需求,調動其參與積極性著手。各級政府部門可以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地向轄區居民宣傳全民健身活動的意義,舉辦健身知識講座,開展健身知識咨詢活動,提高居民健康意識。通過開展群眾性的體育健身活動,調動居民參與社區體育的積極性。
3.3 投入經費,保證社區體育服務的公益性
由于社區體育利益的外溢性,公益性是社區體育的一項本質特征。政府在鼓勵各方力量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同時,應保證社區體育公益目標的實現。維持社區體育發展的均衡性,逐步增加對社區體育事業的經費投入,并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贈資助社區體育活動和體育設施建設。
參考文獻:
[1]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王旭光,等.天津市社區體育組織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4):30-33.
關鍵詞:社會管理信息化;指標量化;質感與美感
社區管理是一門藝術。要講究“質感”與“美感”,“質感”講的社會管理的質量,要符合地區性、社會性、群眾件、公益性,滿足科、教、文、衛、體等諸多方面,全面而不雜亂,步步為營,扎實地做好社區用戶的服務工作。社區管理的“美感”強調的是社區管理應講究策略和章法。盡量做到大方得體,安排合理。無論在“質感”或“美感”上,社區管理的信息化都完整地勝任。社區管理信息化的關鍵是細化出具體的指標,來規范社區管理。
指標細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社區管理信息進行指標細化可以從以下幾步出發:
1、確定社區管理信息化指標細化的關鍵詞所在
(1)明確社區管理信息化的主體。社區管理“以人為本”,自然社區管理的主體也是人。即社區管理者與社區用戶。社區管理者用于制定社區發展的策略,保證社區正常的運轉,社區用戶正常地生活。社區用戶則是社區的受用者,他們居住在社區內,享受社區提供的各項服務,同時有義務保護社區的設施,有權利監視社區管理者的行為。
(2)明確社區管理信息化的載體。社區管理信息化的載體顯然是網絡。通過社區網絡的構建,社區管理者便可以將自己的工作轉移到一個全面的“平臺”之上。在這個“平臺”上。社區管理者可以細致地勾畫出對社區資源的利用、對社區用戶的服務應用等細枝末節,例如:社區購物網站、社區意見反饋論壇、社區資源映射網站等等。
(3)明確社區管理信息化的客體。社區管理的客體是以社區地域特征為表現的社區資源,包括社區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人力資源。在管理信息化的社區中,客體將被細致地反映在以網絡為主的信息化平臺中,一一對應。
2、確定社區管理信息化的內在關聯
(1)社區組織管理信息化。通過社區網絡的建設,社區組織管理的內容完全可以轉移到網絡平臺上。比如:社區組織和指導居民選拔居民委員會干部,并幫助居委會開展工作,這些工作都可以在MSN Messenger類似的聊天程序上展開。通過信息化的構建便將社區用戶與社區管理者互動起來,使溝通變得更加靈活。
(2)社區服務管理信息化。通過社區的網絡平臺,社區服務的公益性、群眾性、互、地域性四大特點便可以很好地被滿足。公益性指它不以營利為目的,而以社會效益為主,以滿足社區居民的生活服務需求為目標;群眾性,即群眾的事情讓群眾自己去辦,以自我服務的方式來進行;互即提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風尚。發動社區成員廣泛參與,以互相幫助的方式來開展社區服務活動’;地域性即社區服務的對象穩定,并有一定的區域范圍的限制。這四點特性,毫無例外都可以在網絡的互動中展開。
(3)社區文化管理信息化。通過社區網絡的建設,社區便完全可以通過視頻點播來為整個社區用戶增加一些對應的講座及教程以供社區用戶點播學習。諸如社區學院、繼續教育中心、培訓中心以及代表今后發展方向并利用網絡進行教學的遠程教育中心等教育機構都可以在網絡上實現,提高社區居民參與學習的熱情。使廣大社區居民的素質得到提高。同時社區還可以將近期舉辦的文體活動通過網絡公布于眾,由社區居民自行選擇并決定參加與否,以方便社區管理者提前確定參加的人員數目,從而設計更加細致的策劃工作,省時省力。例如唱歌、跳舞、音樂、繪畫、書法、戲劇、讀書等。
3、保證社區的輔助設施信息化建設更加細致化
(1)社區公共設備信息化。定期地對社區公共設備進行探查,將社區中的每一處公共設施都與網絡數據庫相對應。尤其注意通過社區管理中心的公共設施管理系統對區內的給排水、公共照明、電力供配、電梯、綠化地等進行監控預置調整,以節約資源消耗,并及時報障。可以在社區中的主要通道、路口等人流量巨大的位置設置監控攝像機,在管理中心設置一定數量的監視控制屏將攝像機傳送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對整個社區進行實時監控和記錄。這樣可以充分了解社區動態,防止社區內的偷竊和斗毆事件的發生,還可以全天候錄像存儲,必要時成為偵破案情的依據。
【關鍵詞】 腦卒中;抑郁;心理護理;康復
腦卒中后抑郁(psd)是我國常見的腦血管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率高,約為50%[1]。psd不僅使腦卒中患者康復時間延長,而且降低了生存質量,增加了病死率。本研究從調查腦卒中患者抑郁狀態的社會支持入手,探討其心理狀態及社區心理護理干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經我院治療后出院返回社區及轄區的68例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分為psd患者(psd組)和腦卒中后不伴有抑郁患者(對照組),每組34例。psd組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齡(55±9)歲。對照組男24例,女10例;平均年齡(57±7)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選標準:(1)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2)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2版修訂本(ccmd2r)抑郁癥的診斷標準,且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前17項總分≥18分[3]。排除標準:有精神病史、認知障礙、明顯失語、嚴重的軀體性疾病。
1.2 方法
采用肖水源[4]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對2組進行測試,內容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三個維度共10個條目。評分越高說明患者得到的社會支持越高。采用問卷調查法,本研究人員發放問卷,研究小組成員由我院護士6人,社區護士4人共10人組成,認真講解填寫方法,問卷填寫由患者家屬完成,問卷回收率100%。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社會支持系統評分比較,見表1。表1 2組社會支持系統評分比較(略)
3 討論
3.1 腦卒中后抑郁患病率較高,危害性大
腦卒中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它的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均很高,腦卒中后抑郁是腦血管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它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緩康復,還直接影響其對康復治療的依從性,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5]。
3.2 腦卒中后抑郁與社會支持密切相關
psd的發生除與腦卒中患者的腦損害程度、病前性格、經濟狀況相關外,還與腦卒中患者的社會支持密切相關[6]。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社會關系的存在則損害身心健康。有研究發現,社會支持能夠間接的促進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及提高其生活質量[7]。本研究調查顯示,psd組的社會支持因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psd患者的社會支持方面存在某些缺損。因此,對psd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同時,應給予患者更多的社會支持,重視他們的社會屬性和心理狀況,注意患者對支持的利用度和心理感受的影響,盡最大可能調動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疾病康復。
3.3 社區心理護理的重要性
腦卒中的康復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由于我國醫療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患者在經歷急性期住院后,帶著傷殘回家康復。對于返回社區的腦卒中偏癱患者,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患者的肢體功能狀態,而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關注甚少。因此,腦卒中患者出院后抑郁情緒更易產生。社區心理護理干預完善了護理服務的延續性,讓出院回家的患者更加有安全感,這將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促進psd患者的康復,使患者早日回歸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3.4 社區心理護理
深入社區,正確評估患者全面情況、病情、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心理、經濟狀況、家庭及社會支持程度,對患者提供恰當的社會支持。醫護人員是患者十分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因此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傾訴自己的情感;動員家庭成員關心、支持、理解患者;為患者提供康復成功的病友,并鼓勵患者與病友接觸交流;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幫助患者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模式;鼓勵患者主動接受家人、朋友的幫助;積極參加社區活動;運用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手段改變患者的抑郁情緒。從而最終解除疾患,恢復身心健康,讓患者盡早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 孟聰.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復的影響.河北醫藥,2009,31:2181.
2 中華醫學會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國神經科雜志,1996,29:379.
3 楊期東主編.神經病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09120.
4 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7(增刊):42.
5 doshi vs,say jh,young sh,et al.complications in stroke patients:a study carried out at th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ervice.changi general hospital.singapore med j,2003,44:643652.
【關鍵詞】:停車設施;分區配置;分類配置
Preliminary number of downtown parking rational allocation strategy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number of parking facilities,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surveys, and the parking habits,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s, zoning classification configuration parking quantity, is to solve the static traffic downtown reasonably effective strategy.
Key words: parking; partition configuration; Classification Configuration
TU248.3
車輛有行必有停,停車是行車的起點和重點。合理解決車輛的停放問題是城市交通的首要問題。由于種種原因,自貢市的停車現狀不盡如人意,不僅影響城市形象和發展,同時也嚴重干擾城市交通的安全與暢通,制約了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通過三個方面的調查分析:1、從車輛數量增長情況、車位配備情況、車位使用情況等方面進行定量分析,2、對駕車人停車習慣、物業管理組織等方面的調查了解。力求掌握自貢市中心城區的停車問題,據此尋找有效辦法,科學合理解決自貢中心城區停車設施的配置問題。
一、概況
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經濟快速發展,汽車越來越多地進入家庭,住宅小區內停車難、城區內上下班高峰期擁堵現象日趨嚴重,尤其是節假日期間,外地游駕車到自貢觀燈游覽,城區內車輛無序停車、占用盲道、占道停車現象普遍,致使中心交通組織不暢,道路擁堵不堪、幾近癱瘓。行路難、停車難已成為自貢城市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進一步加強城區停車場(位)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2002年,國家頒布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中僅對商業、醫院等公建停車位配建標準作出規定,對居住建筑的停車位暫未提出要求。因此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自貢市在規劃管理過程中對停車位的配建處于粗放管理狀態,對停車位規劃配置要求偏低。
二、自貢市停車設施現狀
2009年出臺的規劃管理規范《自貢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對居住建筑停車位指標按1個/ 100平方米控制。自2009年后,城區停車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停車位迅速增長,但仍然滿足不了機動車增長的需求。
(一)停車位總量不足
截止2011年底自貢市機動車保有量304928輛,停車場點548處,停車位13752個。靜態看,根據相關標準,自貢市作為二等管理水平的標準停車泊位應該達到20—25個/百車,理論停車位缺口達47000個,動態看,停車位增長速度落后于車輛增長速度,車位缺口呈逐年加大的趨勢。
(二)停車位布局不合理
由于早期規劃管理中車位配置要求低,致使老城區建設過程中停車位配建數量極少,與老城區大量居住人口相比更是嚴重不足。新區按照高標準配置的車位又有現狀利用率不夠高的現象。
(三)停車位配置分類結構不合理
1.新建居住小區停車位能滿足需求
從車位出租出售情況看,在入住率較高的各個居住小區中車位出售出租率為6%—100%不等,從實際停車情況看,不論設計車位數占總戶數的比值如何,自井、匯東片區高峰期停車位總數在總戶數的40%左右浮動,沿灘、貢井片區高峰期停車位數在總戶數的比例更低。調查表明,在停車位配置標準要求和提高商品房銷售業績的雙向拉動下,新建商住小區能夠按標準配置停車位,停車位配置標準能夠滿足住戶需求。
2.小戶型住宅停車位需求無差異
調查顯示,小戶型購房人群年齡段分布較為均衡, 30—50歲年齡段為主要購買人群(或物業持有人),占59%;駕駛員50歲以下占到總數的90%,是車位需求的主力人群,說明占比90%的20—50歲駕駛員均可能成為小戶型的購買人群及車位使用者。按住房消費和汽車消費現狀及預期推斷,小戶型住房使用人群(含租住戶)有一定的車位需求,與普通住宅相比,車位需求無明顯差異,按照自貢市現行1輛/100平方米的車位配置標準,50—70平方米的小戶型平均到每戶為0.5—0.7個車位,基本符合自貢實際需求。
3.經濟適用房小區停車位需求不高
經過對入住率較高的不同區域經濟適用房小區停車位狀況調查分析,自貢市經濟適用房小區高峰期停車數量占小區入住戶數的4%-17%,占設計停車位的33%和58%。
4.學校、工業項目停車位配建指標缺失
學校的停車位配置標準缺失,造成新建的匯東實驗校南湖校區高峰期時段出現停車擁堵干擾交通現象。
選取自貢市七個規模不等的工業企業為統計對象,對其停車位配套及需求情況進行分析,工業企業內現配置停車位基本能夠滿足現狀使用需求。
5.醫院、商業等公共建筑停車位配建指標基本合理
調查顯示,從醫院、商業等建筑面積與車位需求量的關系看,自貢市現行0.5個/100平方米的車位配置標準基本滿足停車需求
6.專業市場等商業集散地無配套專業停車場
目前自貢市川南建材市場、同心路美食一條街、馬吃水二手車交易市場等無規范的停車場點,龍井火車站及各區縣貨物集散地均沒有建設規范的貨運車輛停車場點,造成停車難、亂停車現象十分嚴重。
7.社會停車場建設嚴重滯后
自貢市目前尚未編制停車設施規劃,致使近年來社會停車場建設 無序。經調查,近20年來,僅修建一處社會公共停車場。
(四)停車設施管理不到位
1.停車場管理無統一的主體
自貢市城市管理的基本分工是交警管道路、城管管人行道,城市停車場管理無統一、明確的主體,管理力量分散,管理不到位、不規范,難管和管難及現實存在的問題導致靜態交通管理缺乏嚴肅性和規范性。
2.停車管理的有效性不夠高
由于駕駛人傳統交通習慣、停車場自身設置缺陷等多種原因,全市普遍存在地下停車場使用率遠遠低于地面停車場的情況,往往是地面已“車滿為患”,而近在咫尺的地下停車場卻處于“饑餓狀態”。
3.配建停車位被侵占現象嚴重
許多商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擅自改變配建停車場的使用性質。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擅自改變用途的停車場共有9處。
四、自貢市中心城區停車位配置建議
國內外先進城市的經驗表明:停車設施的供應絕不能僅僅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停車需求作為唯一目的,企望通過不斷增加停車設施建設的單一手段來解決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應該綜合考慮城市、社會經濟以及交通整體發展的目標,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交通政策應該由追求供需平衡轉向大力加強需求管理,充分發揮供應對需求的反作用,具體體現在:①停車設施供應應該切實滿足區域停車的需求,避免由于泊位空置造成對社會資源和公共空間的浪費;②停車設施供應應該圍繞“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城市發展戰略制定相應的政策,同時控制區域停車泊位規模、改善車輛換乘系統的服務等。
經過本次調研,從科學合理配建停車設施角度出發,我們對自貢市車位配建提出如下建議意見:
(一)完善規劃,加強社會停車場建設
按照國家三部委(建城【2010】174號)文件要求,應快組織編制《自貢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在摸清停車矛盾現狀、科學預測停車需求的基礎上,按照差別設施供給和停車需求調控管理的原則,研究確定城市停車總體發展策略、停車設施共給體系及引導政策、社會公共停車設施布局和規模,明確建設時序和對策。
(二)區別管理,按需供給調整結構矛盾
對居住建筑停車位配建標準,建議:基本保持商品住宅建筑停車位配置標準,下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動遷安置房車位配建標準,增大自行車停車位的配建
對非居住建筑車位配建標準,建議增加學校的停車配建指標,其余指標維持現狀暫不調整,并結合居住建筑的分區管理辦法進行停車位配建:
(三)更新理念,倡導新技術新手段
1.人車分流
今后在建筑方案審查階段,對居住小區車行通道和人行通道實行嚴格分流,有效避免小區內占道停車現象的發生。南湖郡、新美居家等小區地下車位閑置與地面亂停亂放現象并存,造成小區安全隱患,并影響小區品質;檀木林國賓府實行人車分流,投入使用后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2.合理設置車庫出入口
提倡成片開發居住小區,合理設置車庫及人行出入口,將停車位均勻分布到每棟住宅樓下,有效組織垂直交通,避免住戶回家因步行距離過長而亂停亂放。
3.倡導修建機械式停車庫
鼓勵修建機械式停車庫,特別是在自流井及匯東老城區適當位置修建機械式停車庫作為社會公共停車場,以緩解片區內巨大的停車壓力。對設有機械式車庫的項目,須在機械式車庫建成完工后方可實施規劃核實。
(四)創新管理,加強市級部門管理力度
1.明確主體
建議政府明確交通主管部門為管理主體。以改變“坎上坎下”推諉扯皮的管理現狀,解決停車場管理職能交叉問題。加強停車場經營業主的監管、指導、培訓,按照有關規定對其經營管理狀況進行年度審驗,以達到監督管理、規范其經營活動的目的。
2.完善制度
(1)建議盡快建立道路交通影響評價中心,科學指導項目交通管理,落實2012年主城區道路交通緩堵保暢工作要求。
(2)修訂完善2003年市政府制定的《自貢市停車場管理辦法》,重新制定《自貢市臨時占道停車場管理規定》,推動自貢市停車場的管理和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3.清理整頓
相關部門對停車設施實施清理。一是對挪作他用的責令限期整改,恢復停車功能;二是對停車場點不符合規劃要求,責令停工整改,驗收合格后方于恢復施工;三是加強物業管理,對小區內占道停車,亂停亂放行為予以堅決制止,規范小區停車行為,對小區住戶停車行為加以正確引導,逐步規范,提高小區居住品質。
【關鍵詞】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自我組織;途徑和方法
一、關于 “農民自我組織”的概念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發揮主體作用,而分散、無組織的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是難以得到充分發揮的。因此,研究認為,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自我組織”,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民通過正式的方式(村民自治制度)和非正式的方式(組建和參加農村各種合作組織、文化娛樂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組織起來,集體行動,增加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的能力。
二、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自我組織能力建設現狀及評價
(一)農民自我組織參與村民自治的能力越來越強,效果越來越好。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在新農村建設中,基本做到了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機制,規范村“兩委”工作,完善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民主決策制度;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把群眾關心的公共事業建設等大事納入“一事一議”,并歸檔上墻;設置公示欄,實行黨務、村務、政務、財務“四公開”。
(二)農民自我組織解決村公共事務的能力越來越強。來自研究案例發現,M村是C縣縣級試點村,為了解決進寨道路爛、下雨非常泥濘的問題,今年年初兩個村民組由組長出面,召集大家協商,硬化進寨路,由于農戶勞動力基本上都外出了,大家愿意出錢而不愿投工投勞,采取自愿的原則農戶有的捐100元,有的捐200元(路程遠些),有的捐款50元,請施工隊伍來修建。其中硬化一共用了90多噸水泥,其中縣相關部門(黨建幫扶聯系部門)提供了60噸,捐款買了30噸水泥。有重大決策時兩個組長召集大家協商決定,帳目向村民公開。目前,一條干凈寬敞的水泥路面已經修好。這樣的例子在其他地方的實踐中還有很多,都充分說明了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農民自我組織解決村公共事務的能力越來越強。
(三)農民自我組織農村合作組織(或協會)的能力越來越強,并帶動收入的增加。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越來越多的由農民自我組織的農村合作組織(協會)不斷建立、完善和發展,對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起到重要的重要。來自研究的4個縣5個村514戶農戶問卷調查發現,76.1%的調查對象認為本村有經濟合作組織或協會,這其中又有80.3%的人表示參加了活動。
(四)農民自我組織農村文化娛樂的能力越來越強,豐富了精神生活。農民文化娛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倡導鄉風文明。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許多農村都活躍著一些自娛自樂的民間文藝團體,深受群眾喜愛,例如具有民族風情的燈會、花會、賽歌會、家庭演唱隊、老年合唱團等等。這些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不僅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開闊了農民的視野,還化解了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和沖突,保障農村社會的平穩發展,從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從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的發展來看,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越來越多,得到廣大村民的支持和參與。
三、提高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農民自我組織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一)不斷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正式組織建設,創新以村務公開為內容的民主管理制度。要進一步規范村民參與民主選舉的程序,建立農民、鄉鎮政府共同參與的監督機制;要完善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決策的機制,從決策程序、人員比例等方面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做出具體規定;要建立和完善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提高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項目實施、事務管理和監督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二)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組織或協會,完善農村合作組織或協會的管理與服務功能。依托“一村一品”的開發,建立能聯系上級相關部門,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培訓服務;能分析市場,為農民做好生產、銷售服務;能管理好質量,打造品牌的綜合性農村合作組織或協會。形成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合作組織或協會的建立和完善,合作組織或協會促進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可以構建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公司+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或協會)+農民”模式,公司建立銷售連鎖店,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農產品,并建立自己的核心基地,形成自己的技術、產品質量管理流程,產品需要申請無公害產品、有機食品或綠色食品,創造自己的品牌,根據銷售情況向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下定單。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或協會)負責組織村里的農戶進行生產,并和公司一道監控生產過程確保質量。這種模式中利潤可以采用分成的形式,公司、合作組織、農民各占一定比例。另一種是“超市(或農貿市場)+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或協會)+農戶”的模式,其中超市(或農貿市場)直接針對消費者銷售農產品,并根據銷售情況對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下(或協會)定單;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或協會)開拓超市(或農貿市場)的數量,統一規劃種植品種與數量,統一銷售,統一技術與管理要求,統一農資供應,農戶按照協會技術與生產管理要求分戶進行管理。選擇超市的農產品走高中端路線,經濟合作組織必須管理控制農產品質量,達到無公害產品、有機食品或綠色食品的要求,創建本村品牌,做到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甚至多村一品(一個品牌做大做強,擁有多個生產基地,覆蓋多個村);選擇農貿市場主要走低端產品路線,以擴大銷售規模為目標。這種模式利潤可以采取農業合作組織與農戶分成,但對農業合作組織要求比較高,需要提供技術和控制整個生產流程。政府根據情況扶持一定數量公司或者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并從政策、資金(融資)、技術幫助等方面給予優惠。
[關鍵詞] 絕經婦女;宮頸注射安定和利多卡因;心理治療;取環;鎮痛
[中圖分類號] R71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35-146-02
Cervical Stability and Lidocaine Injections Therap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Intrauterine Application
LIANG Haiying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Leping Town of Sanshui District in Fosha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13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cervical injection lidocaine with st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therap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for ring the application effect. Methods Postmenopausal women who took part required a total of 167 cases,included the cervical injection stability and lidocaine for ring with psychological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group of 100 cases,the traditional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expansion of cervical method for ring of 67 cases control group,two groups women,signs,operative time,blood loss,analgesic effect,the success rate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igns,operation time,peri-operative bleeding and analgesic effect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Stability and cervical lidocaine injection therap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for ring intraoperative,can make the cervical relaxation is better,systemic and local sedation,analgesia is more obvious in patients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operation,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for ring.
[Key words] Postmenopausal women;Stability and cervical lidocaine injection;Psychotherapy;Take ring;Analgesia
宮內節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因其具有經濟、簡便、安全、長效的特點,自1957年開始研制并臨床使用后是國內育齡婦女普遍采用的一種避孕方法。當婦女進入更年期絕經后,卵巢已失去排卵功能,原來正常的子宮腔也漸漸閉鎖,這時宮內的IUD已完成其避孕的任務,應該及時取出以免因機體生殖器官衰萎而引起一系列其他并發癥。而絕經后婦女由于其內生殖器官萎縮變硬,彈性降低,以及IUD放置時間太長,從而使IUD取出難度明顯增加,易發生嵌頓[1]。如何提高絕經后婦女取環的成功率及減少不良反應,引起婦產科界的高度關注。我院自2010年1月在絕經婦女取環中應用安定和利多卡因宮頸注射并配合心理治療,取得良好的取環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1年10月研究開展期間到我科取環的絕經期婦女共167例,均為自然絕經,年齡47~64歲,絕經時間1~11年,宮內節育器放置時間為2~32年,其中金屬單環73例,宮型環39例,麻花環28例, T型環27例。將應用安定和利多卡因宮頸注射并配合心理治療取環的100例婦女作為治療組,將67例按傳統的方法取環的婦女作為對照組,兩組婦女在年齡、絕經時間、IUD放置時間、環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術前所有患者均行常規婦科檢查排除其他婦科病變,B超檢查子宮大小、位置及雙側附件是否存在異常并作腔內環定位,常規檢查患者白帶、血常規,并測量血壓及心電圖,確定患者無手術禁忌證后方行手術,檢出異常者需治療至能耐受手術后再行手術。
1.2.2 治療組 將浸透2%利多卡因(批號:國藥準字H41023668;廠家: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3mL加安定(批號:100031122;廠家:天津藥業焦作有限公司)2mg混合液的棉球放置于患者宮頸口處15min后,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取出陰道棉球后對外陰、陰道行常規消毒;確認子宮位置、大小,用碘伏涂擦宮頸2次后用宮頸鉗將其固定好,用探針常規探查宮腔深度及IUD位置,宮頸堅硬者待松弛后再行探查。2%利多卡因5mL與安定5mg混合液抽吸進5mL注射器內,分別在宮頸1點、4點、10點處與宮頸平行方向刺入約1cm,回抽無回血后每點注入0.5~1mL,注后無菌棉球局部壓迫止血,再用無菌棉簽蘸取同一混合液行宮頸局部黏膜浸潤麻醉,3~5min宮頸內口松弛后即可施行取環術。治療組所有患者術前由施術醫生耐心為患者解釋手術操作過程,為取得患者的信任緩解其恐懼感及心理負擔,手術全程由高年資護士主動與患者手握手,并用親切、恰當、巧妙的語言安慰患者增強其自信心。
1.2.3 對照組 應用傳統常規的機械擴張宮頸法施行取環。
1.3 觀察指標
對每一位患者術中監測的呼吸、心跳、血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鎮痛效果、取環成功率等進行測評,并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對疼痛的分級標準,得出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對照比較。
1.4 鎮痛效果判定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的疼痛分級標準,將疼痛程度分為4級:無痛,下腹酸脹稍感不適為0級;輕痛,下腹下墜感酸脹但表情自由并可以耐受為I級;明顯下腹下墜疼痛且表情痛苦但仍可耐受為Ⅱ級;患者、表情痛苦,自述如牽腸樣疼痛,不能耐受或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大汗或血壓下降、心率減慢為Ⅲ級。0級、I級為鎮痛有效,Ⅱ級、Ⅲ級為鎮痛無效[2]。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組100例婦女取環時,呼吸平穩、心跳無明顯加快,血壓穩定,手術時間平均(4.27±0.23)min,術中出血量平均(5.0±1.2)mL,鎮痛效果滿意,取環成功98例,2例因節育環嵌頓未取出。對照組67例婦女取環時呼吸明顯加快,心跳減慢10例,血壓降低10例,手術時間平均(7.32±0.46)min,術中出血量平均(15.0±2.3)mL,術中、哭叫,取環成功59例,不成功8例。見表1。兩組婦女術后均隨訪2個月,無腹痛、無發熱等情況。
3 討論
我國自1957年開始研制并臨床使用宮內節育器(IUD),是世界上使用節育器最多的國家。婦女絕經后卵巢功能開始逐漸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宮頸萎縮變硬和子宮萎縮以及由于IUD放置時間過長,從而增加IUD取出難度,并且機械性擴張宮頸這種傳統的取環方法,其疼痛常可增強迷走神經興奮性導致發生人流綜合征,而且還可能發生子宮穿孔、宮頸裂傷等并發癥,給患者帶來難以忍受的軀體上的痛苦及心理上的恐懼感[3]。
絕經期婦女是一個特殊的人群,尤其是在取環術中,精神往往高度緊張使局部及全身肌肉收縮,增大了取環難度,特別是農村婦女,科學知識的缺乏也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負擔,也可導致取環失敗[4]。對宮頸進行預處理可減輕絕經婦女取環的痛苦,如術前在陰道穹窿部給藥米索前列醇,但此法有禁忌證并且產生一定過敏反應,并不適宜推廣;服用倍美力和尼爾雌醇來軟化及擴張宮頸則需較長時間;靜脈麻醉下取環則需相應的麻醉師、設施和搶救器材,在鎮級醫院使用受到一定限制[5-6]。
我院應用安定和利多卡因注射宮頸,治療組研究結果顯示其取得了93.0%的鎮痛有效率,遠高于對照組的44.8%,說明該法可使患者全身及局部鎮靜、鎮痛明顯,兩組婦女在心率、呼吸、血壓方面比較,治療組也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術中應用安定和利多卡因對患者體征影響很小,術前、術中治療組均配以醫護人員進行心理撫慰治療,解除患者心理負擔及恐懼感,增加患者自信心,更加配合手術。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在體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鎮痛效果及取環成功率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宮頸注射安定和利多卡因配合心理治療在絕經婦女取環術中可使宮頸松弛更佳,全身及局部鎮靜、鎮痛更明顯,取環成功率更高,而且對患者身體影響小[7],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珈瑞,李家福.利多卡因宮頸注射在絕經后婦女取環術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2,18(1):23.
[2] 鄭懷美,蘇應寬. 婦產科學[M].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386-389.
[3] 應豪,王德芬. 促宮頸成熟的理論與方法[J]. 實用婦產科雜志,1999,15(5):237.
[4] 張丹,王世閬,楊沛,等. 安定、阿托品、利多卡因聯合應用行人工流產術[J]. 實用婦產科雜志,1999,15(4):197.
[5] 黃姣蓮,黃秀艷. 米索前列醇聯合藥物在絕經婦女取環術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114,117.
[6] 劉仕英,姚曉嵐,錢春妹,等. 絕經期婦女取環術前藥物擴張宮頸的優越性研究[J]. 實用藥物與臨床,2010,13(6):403-404.
關鍵詞 社會治理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模式 長壽區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1社會治理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適用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提出“社會治理”這一概念,既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又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訴求,更呼應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完善與發展。
2長壽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發展的困境
2.1資源整合能力有待加強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一項綜合性、全方位、多專業參與的服務,僅憑社區自身的資源難以滿足老年人的服務需求,這就需要整合社區所有養老服務資源,形成資源共享、功能互補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長壽區養老資源較為豐富,如在社區層面已經探索出了養老服務站、幸福院、社區醫院等機構,但這些養老資源分散在各個部門,這就導致原本就有限的社區服務社會使用效率非常低下,難以統籌管理、形成合力,難以為老年人提供系統全面的養老服務。社區居家養老的主管部門是民政部門,而由于條塊管理,使得民政部門也難以有效聚合其他部門的資源,由此導致很多問題,包括投入不足、服務模式少、管理水平低下、覆蓋面小、服務項目有限等。社區資源整合程度低既抑制了老年人的有效服務需求,也束縛了社會組織的發展。
2.2社區養老服務基礎設施不完善
長壽區社區雖然越來越重視老年基礎服務設施的設置,但不完善的問題比較明顯。(1)實用性差。很多社區設置的養老服務設施并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忽視了這些設施的設置應該具有防碰撞、防滑等功能,同時也缺乏無障礙設施的考慮,造成了老年人活動的不便。(2)種類不全。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對醫療保健、護理等的需求越來越大,此外,對日常照料、文體生活、健康保健、社交等需求不斷增多,而目前的養老服務設施已經達不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基本要求。有的社區盡管有一定的醫療設施,但是社區醫療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影響了老年人的看病率,也無法為老年人提供預防、治療、護理等一條龍服務。
2.3養老資金來源單一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程具有長期性、連續性,需要持續穩定的資金保障,長壽區目前尚未出臺專項經費保障政策,嚴重制約了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開展。當前長壽區社區居家養老資金來源主要依賴財政投入,當前雖然依靠上級部門的投入,逐漸啟動了居家養老工作,并開展了針對老年人的一系列服務,但由于管理資金來源有限、社會資本參與不足、籌資渠道過于單一,社區又沒有經濟來源為居家養老服務繼續注入資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健康發展受到了極大挑戰。
2.4現代養老觀念尚未養成
傳統養老觀念認為“百善孝為先”,老年人的養老服務理應鎖定在家庭,全部依賴于家庭和子女,老年人去機構養老是難以被接受的。雖然人口老齡化程度正在急速加深,但對開展和加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問題的認識上仍未在大眾甚至老年人的心里形成重要的認識,沒有意識到社區居家養老的興起是在“未富先老”和傳統養老觀念的雙重壓力下誕生的,沒有意識到現代養老觀念已要求老年人接受養老職能由以家庭為主轉向社會化發展。
3創新長壽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路徑研究
3.1創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需堅持的原則
原則是創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基本遵循,它主要包括: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化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多元發展與統一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專業化居家養老服務與社區義務服務、鄰里互助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滿足服務需求與價值實現相結合的原則等
3.2創新居家養老服務的機構建設
養老機構的設置關系到社區居家養老參與方之間的責任分工,是養老模式運行的核心。針對長壽區當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現狀,構建一種能夠克服當前養老模式缺點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式”的新型社區居家養老機構。
3.3創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組織建設
所謂創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組織建設,主要就是要明確各種組織的職能定位、積極促進其健康發展,以更好地發揮在養老服務中的功用。居委會應該根據居民的需求調整工作內容,為社區老年人提供較為個性化的優質服務;政府可以利用購買服務等方法來為居委會的活動提供資金保障,保證居委會的穩定運行。充分重視家庭的作用。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家庭是主體,一方面積極倡導孝道文化,在全社會形成養老、敬老、愛老、護老的良好風氣;另一方面,加強政策扶持,對于能夠與父母同住、照顧父母的子女給予實實在在的優惠。
3.4創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隊伍建設
服務隊伍建設是社區居家養老落到實處的組織保證。專業化服務隊伍的建設,一直是長壽區第三產業的軟助,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也不例外。要從根本上做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必須在管理與服務上進行創新。
3.5創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保障體制
創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保障體制是創新社區養老模式的重要支撐。創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保障體制可以從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社區居家養老建設資金的投資體制、建立對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的評估機制、制定具體服務標準和服務質量評估制度、完善和運用激勵與責任追究機制等方面著手,為長壽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保障。
〔關鍵詞〕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18-0017-04
專職心理教師作為中小學教師隊伍的一支新生力量,在最近幾年蓬勃發展,如何加強和完善對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的管理已經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廈門市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隊伍從2003年的20多名發展到2012年底近200名。作者對廈門市湖里區專職中小學心理教師進行了調查,以期了解廈門市乃至其他地方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湖里區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隊伍的基本情況
湖里區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調查統計結果(調查時間:2013年4月)。
備注:兼職其他工作欄目中,如果兼職多項工作則按班主任、學科教學、事務性工作、教研組長順序取第一項。
二、結果分析
(一)重視隊伍建設,專職心理教師基本配齊且按規定開課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湖里區的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配備率達到88%,已經基本配齊;中學專職心理教師按照編制可以配9人,實際有11人,配備率達122%。專職教師所在校均按規定開設心理課,說明教育主管部門很重視心理教師隊伍建設。2003年,廈門市在中小學開評心理學系列中級職稱;2004年,廈門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項編制,規定“完全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各增加2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項編制,初級中學和小學各增加1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項編制”。2009年,市教育局又出臺文件,要求各校必須開設心理課、配心理咨詢室,從師資、地點、時間等方面進行強有力的政策保障。部分學校除了按照規定配齊1名專職心理教師外,還多挪出1個編制增加專職心理教師職數。
(二)專業基本對口、學歷層次較高且碩士學歷比例小學高于中學
從統計結果看,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畢業專業基本是心理學(74%)、教育學(13%)、醫學院醫學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等專業(13%),中學專職心理教師基本都是心理學(55%)和教育學(36%)專業。這些專業都與中小學心理教育工作對口。小學和中學專職心理教師學歷都在本科及以上,學歷層次都比較高,其中小學和中學專職心理教師碩士學歷分別占13%和9%,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碩士學歷比例略高于中學,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學專職心理教師配備時間比較早,在中學專職心理教師基本配齊的情況下,不少研究生只好選擇到小學應聘。
(三)性別比例失調,隊伍過于年輕,人才梯隊建設不夠完善
從性別結構來看,小學和中學男教師比例分別為13%和9%,女教師占絕對主導地位,原因在于就讀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女生比例遠遠高于男生,另外一些學校在招聘心理教師時考慮到女教師的溫柔、細心、耐心等人格特質,優先考慮女教師。實際上男、女教師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各有優勢,在招聘心理教師時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有所側重。
從教齡來看,5年以內教齡的專職心理教師比例小學和中學分別為70%和45%,與教齡相關的職稱則顯示,小學和中學的職稱基本以初級職稱為主。小學高級職稱13%、一級職稱74%、見習期13%;中學高級職稱18%,一級職稱18%,二級職稱55%,見習期9%。可見專職心理教師隊伍,尤其是小學專職心理教師普遍比較年輕,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這與廈門市這幾年加快配置專職心理教師隊伍進程有密切關系。
(四)專職不專,兼職普遍且待遇偏低
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大部分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其實并不全職從事心理教育,他們還要兼職許多其他工作。其中,小學和中學專職心理教師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分別為35%和27%;兼職其他學科教學的小學和中學均為9%;兼職其他事務性工作的小學和中學分別為43%和36%,兼任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小學13%,無兼職的小學沒有,中學為27%。在所有兼職中,兼職事務性工作在小學和中學比例最高,分別為43%和36%,主要有學籍管理、校醫、黨務、少先隊、圖書館、德育干事、辦公室、報賬員、工會等工作,同時,小學和中學各有9%的心理教師要兼任綜合學科、語文、思想品德等學科的教學工作。另外,在學校的工資待遇、職稱評聘等方面,從事心理教育的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相比,往往處于劣勢,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對心理教育工作的認同,缺乏相應的榮譽感,將制約這支工作隊伍的成長壯大,使其難以走上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軌道。
(五)專業成長問題突出
首先,專職心理教師缺少縱向和橫向交流學習的機會。由于隊伍年紀輕、教齡短、職稱低、經驗少,加上一所學校一般只有一個專職心理教師,沒有師徒傳承的縱向學習機會,專職心理教師的成長就成為獨自摸索、孤軍奮戰的模式;在橫向交流學習方面,雖然本區很早就聘有兩名有經驗的一線專職心理教師為小學、中學兼職心理教研員,在廈門市各區心理教研工作中開展最早、成效也比較顯著,但由于兼職教研員本身也有諸多工作,能做的也就是組織心理課教研而已,有深度的心理教研和心理咨詢督導還很有限,市級的心理教研比區級還晚,省級教研則剛起步,所以專業心理教師普遍缺少橫向交流學習機會。
其次,培訓體系不夠健全,培訓實效性不顯著。由教研部門安排的培訓,通常是心理學知識和理論的重復,缺少實際操作能力與輔導能力的訓練。而心理教師渴望的培訓,大部分是一些營業性機構舉辦的工作坊學習,這種工作坊學習人數少、重體驗、操作性也比較強,但學費動輒每人幾千上萬元,教育主管部門基本給不起,于是心理教師或者自掏腰包學習,或者自學理論,或者干脆放棄學習,這也影響到專職心理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思考與建議
(一)配置專職心理教師要有區域整體考慮和嚴格的準入制度
從整個區域配置來看,教師隊伍建設必須注意年齡結構和人才梯隊建設。教師隊伍應該是由“老馬識途”的老年、“中流砥柱”的中年、“奮發有為”的青年這三類教師按一定的比例組成,這樣才能發揮教師群體結構的優勢,使教育可持續發展。如果短時間內以大學畢業生配滿崗位,顯然不利于教師之間的傳、幫、帶,影響新教師的成長,也不利于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另外,他們在崗的幾十年里,心理學畢業生將無機會進入該區域的中小學工作,將來這批教師同時退休,又會出現后繼無人、人才斷層的情況。因此,在考慮配置專職心理教師隊伍時,不應只招高校應屆畢業生,可以參照其他學科做法,招聘一些具有一線經驗、年富力強的專職心理教師,也可以讓本地區教育教學經驗豐富,具有一定輔導技能的教師經短期培訓后擔任學校心理教師,這樣才有利于區域內專職心理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注意提高男教師的比例,優化性別結構。
心理健康教育是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專業,國外很強調實習或見習環節,美國對培養對象進行一年的實習訓練,英國規定要在一年的督導下專業實踐,法國規定理論課程完成后進行兩年的專業見習。而我國目前高校心理學專業學生實習時間短(規定8~10周,實際常只有6~8周),且大多是放羊式實習,大批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匱乏的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直接上崗擔任專職心理教師,不僅其本人開展工作常倍感挫敗,學校對心理教師的高期望也常因此變成高失望。所以要在教師隊伍準入制度上做適當改革,可以借鑒國外做法,規定必須至少有一到兩年以上被督導的學校輔導經驗方可參與招聘,以此提高專職心理教師的實踐能力。
(二)出臺規范化的管理措施,明確崗位、待遇和考核標準
針對一些學校領導對心理教育、心理教師有誤解,專職心理教師被挪用,崗位和待遇隨意化的普遍現象,有關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法規存在明顯不足情況,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有必要出臺規范化的管理措施,明確專職心理教師的崗位、待遇和考核標準。
首先,要讓心理教師有屬于自己的課堂陣地。只有開設心理課才能促進心理教育工作的開展。但不少學校招專職心理教師卻不開心理課,專職心理教師被安排上語文、數學、信息、品社、思想品德的不在少數,往往學校中缺哪科教師或哪個教師休產假、病假等就立即讓心理教師頂崗而上,心理教師扮演全能救火隊員的角色。針對此,2009年廈門市教育局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從2010年開始,各校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配備情況列入市、區兩級文明學校暨素質教育督導評估內容”,“中小學必須開設心理課”,市、區督導室專門下校檢查,才保證了專職心理教師都能有屬于自己的課堂。
其次,要取消不合理的兼職。目前專職心理教師“被兼職”相當普遍,其中兼職最多的就是事務性工作,其次是班主任、其他學科教學等。作為學校領導,學校事務性工作多,心理教師又大多是年輕人,兼職一點其他工作可適當鍛煉也無可厚非,但所安排的兼職工作首先不能喧賓奪主,不能占用心理教師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使他們有足夠的精力從事心理教育及研究;也不能和心理教師的角色有沖突,如德育處工作、各種檢查評比等。作為新教師,適當的班主任工作經驗有助于增加對學生的了解,有助于今后的心理教育工作,但不宜長時間擔任,這樣將不利于心理教師的成長,也不利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再次,明確專職心理教師的待遇、考核標準。目前心理教師的待遇,各校都沒有統一標準,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占心理教師工作內容很大比例的心理講座和咨詢輔導工作不被納入工作量或者只算很少的一部分,心理課則被要求要和政治歷史等學科一樣上14節以上才算滿工作量。所以要制定區域性的心理健康教師的崗位待遇和考核標準。按照統一加靈活的標準,對課時量、心理咨詢輔導、心理講座、心理專題活動等統籌規劃,并鼓勵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在一定幅度內靈活調整。
最后,制定學校心理輔導設施標準。要撥出經費并保證學校心理輔導設施完備。要組織有關專家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定期督導與考核,并把此項考核作為評價學校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
(三)建立健全區域性教研平臺,重視專業化培訓
針對大多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孤軍奮戰的狀況,區教師進修學校應有專人負責開展區域性的心理教研活動,心理教師定期一起備課教研、研討問題、同行督導等并實行資源共享。在還不具備開展心理教研條件的地方,專職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和自己專業水平接近的同行組建專業學習共同體,同伴互助共成長。
目前在職心理教師的培訓,最缺乏的內容不是理論知識,而是實踐操作以及個案咨詢督導。有條件的地方可為每個心理教師聘任咨詢督導,條件不具備的則要開展同行相互督導。培訓方式上要避免單一的“講座”“報告”方式,盡量采用體驗式工作坊培訓,因為這種重體驗交流分享的工作坊模式對提高教師從事心理輔導活動的能力具有顯著效果。由于隊伍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培訓時也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培訓。
(四)專職心理教師要有職業生涯規劃及成長意識
目前專職心理教師的職業之路有些崎嶇不平,很多工作都在探索之中,很少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我們也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陽事業”。專職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借鑒其他學科優秀教師的經歷、樹立自己身邊的榜樣、多與同行交流等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有了規劃和目標,路才能走得更遠、更寬;專職心理教師還要有不斷成長的意識,要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地學習積累,補充自己的心理能量,不斷提升人格素養,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心理導師。
總之,在中小學配置專業心理教師要有區域整體考慮,還要盡快解決好專業心理教師的崗位職責和職稱、待遇問題以及專業成長問題。只有創設一個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環境,才能使這支隊伍不斷得到鞏固和壯大,從而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順利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程靈,梁美鳳.中小學心理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建議——基于福建省371名中小學校長、班主任、心理教師的調查分析[J].龍巖學院學報,2010,6.
[2]馬曉晶.試析促進中小學心理教師專業成長的對策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9.
[3]崔景貴.專業化:國外學校心理教師發展的路徑與目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8.
【關鍵詞】 卒中后抑郁; 黛力新; 神經康復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0001-03
Effect of Deanxit Combined with Sertraline on Patients with Post Stroke Depression/KONG Ling-hua,LU Yan,CHENG Su-zhe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3):1-3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eanxit combined with Sertraline on patients with 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 moderate or above.Method:From July 2013 to November 2014 77 cases over 60 years old with PSD moderate or above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in in neurology of our hospital which the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were scored more than 20 poi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Deanxit combined with Sertraline for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ertraline only.Visit 6 months,the HAMA scale were assessed and record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before and after one month,three months,six months treatment.Result:HAMA score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one month treatment,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3.826,P=0.001).After three months treatment,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3.158,P=0.004).After six months treatment,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5.165,P=0.000).HAMA score improved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one month,three months and six months treatment,it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Post stoke depression; Dailixin;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Yantai 264003,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3.001
腦卒中以其逐年增高的發病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無論是缺血性卒中還是出血性卒中,其卒中后并發癥也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其對患病人群帶來不可估量的生活質量下降,甚至是生存挑戰不得不使人們更加重視它。現下卒中已然成為全球范圍內第二大死亡原因,是成人后天殘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1],其中卒中后幸存者最常見肢體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在80%左右,卒中后精神心理障礙發生率也逐年攀升,目前已高達40%~65%。其中卒中后出現的抑郁狀態,稱為卒中后抑郁(post sroke depression,PSD),是腦卒中后最常見精神的心理障礙,也是腦卒中的重要并發癥之一[2-4]。早期PSD非常隱蔽,部分疾患人群由于存在交流障礙,使得抑郁癥狀不能被檢出,往往直到意外發生才知道。如果對抑郁的表現早有認識,多注意患者的情緒和精神狀態,提早干預,就有可能使卒中患者身心獲益,避免許多意外慘劇[5-6]。因此在腦卒中的整個治療過程中,急性期治療,只是“萬里第一步”,后續對其并發癥或遺留的肢體功能、精神心理障礙的治療才剛剛開始。本臨床觀察是對2013年7月-2014年1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發現的符合中度以上PDS患者,進行心理、藥物干預而獲得,比較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月-2014年11月筆者所在醫院神經科門診、住院患者年齡60歲以上,符合PSD(中度以上)患者7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10版《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或2011版《中國腦出血指南》診斷標準,并經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抑郁發作(F32)診斷標準確認[2],對符合以上條件者,進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14項版本評分,選取得分>20的病例。排除標準:器質性精神障礙,或精神活性物質和非成癮物質所致抑郁。將上述病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0例,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齡(69.6±5.2)歲;對照組37例,男30例,女7例,平均年齡(68.2±4.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組與對照組除給予腦卒中二級預防(包含控制血壓、血糖、抗血小板聚集、他汀藥物)、一般心理輔導外。治療組給予黛力新、舍曲林聯合抗抑郁治療,其中黛力新用量為2片/d,早晨、中午各1片;舍曲林50 mg/次,1次/d。對照組僅給予舍曲林治療,治療劑量為50 mg/次,1次/d,患者療效不佳而對藥物耐受較好時,考慮增加至100 mg/d。以上情況均訪視治療6個月。藥品選擇丹麥靈北制藥生產的黛力新和美國輝瑞制藥生產的舍曲林。
1.3 觀察指標
1.3.1 對治療前,治療1、3、6個月時兩組患者進行HAMA評估。
1.3.2 對兩組發生的不良反應如過敏反應、錐體外系副反應、肢體震顫及其他意外事件記錄其詳細發生經過、處理過程、預后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各時間點HAMA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3、6個月,兩組HAMA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時間點HAMA評分比較 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1個月 治療3個月 治療6個月
治療組(n=40) 27.4±4.0 19.8±2.1 13.5±2.6 12.5±2.1
對照組(n=37) 27.9±3.1 21.6±2.9 16.2±1.9 14.2±2.2
t值 -0.409 -3.826 -3.158 -5.165
P值 0.686 0.001 0.004 0.000
注:各組患者在每次評分時均采取單獨隔離評分,選取兩次評分時較低的一次作為該次評估的得分
2.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治療組中,出現粒細胞缺乏1例,藥物減量后逐漸恢復正常,未給予其他干預;治療組、對照組出現消化道反應、肝功能異常各2例,給予口服抑酸、保肝藥物后恢復正常,對原患疾病治療無影響。實驗過程中未發生其他錐體外系副反應、肢體震顫及其他不良事件。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對照組為10.8%,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2=0.016,P=0.901>0.0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齡化程度不斷變化,腦血管疾病發病率也逐年增高,現下腦血管疾病已超過心血管疾病,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群眾健康的第一大殺手。腦血管病中最常見的腦卒中持續居高不下,已然成為我國第一、全球第二位致死原因[7-8]。其他諸如肢體功能障礙、精神心理障礙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急性卒中發生后,有近一半的患者很快就有抑郁癥狀表現,少部分患者甚至會在1~3個月內嚴重爆發。據有關文獻統計PSD在1月內發病率為47.24%,3個月發生率為45.40%,其中輕、中度抑郁者占90%以上[9-10]。不同區域、年齡群發病率也不盡相同,其中青年、中年發病率在15%~45%,而老年發病率則在55%以上[11-12]。由此可見,老年人較青年人更容易出現PSD。
PSD主要臨床表現為悲觀、恐懼、煩躁、疲勞及厭世等,其對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康復及預后影響巨大,且抑郁發病率與卒中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所以卒中患者抑郁情況的改善不但可提高患者治療信心,使患者配合治療的主動性增高,更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腦卒中神經康復治療效果,使患者生活質量最大程度的提高,卒中疾患人群最大獲益,因而PSD日益受到神經科醫師重視,對PSD患者進行及時、有效、全面的干預意義非凡。但PSD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年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經解剖學、神經生化學和神經遺傳學方面,目前更傾向于數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抑郁的評估,目前很多量表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并被視為經典之作。本研究中選取經典的HAMA-14項版本作為評估工具。按照全國精神科量表協作組的解釋,該表得分>20分可考慮存在中度以上抑郁。
針對抑郁的發生與治療。大量醫務工作者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和研究,除對此類患者給予家庭活上的照顧,朋友的關心,專科醫師積極心理輔導外,大量的經典藥物、新藥也逐漸開始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不錯的臨床療效[13-14]。而針對PSD的研究和治療,臨床科研資料尚有限。腦卒中后是否需行PSD的預防性治療、何種藥物更適用于PSD患者,尚缺乏高說服力的證據,對不同藥物的抗焦慮治療時機、用藥療程、臨床效果也有很大爭議,尤其是在臨床藥物的聯合應用方面,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本實驗選取的藥物黛力新,是氟哌噻噸和美利曲辛組成的新型合劑,其中氟哌噻噸可提高腦內突觸間隙多巴胺的含量,美利曲辛可抑制突觸前膜對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的再攝取作用,兩種活性成分協同可產生較強的抗抑郁作用[15]。而舍曲林阻斷人血小板對5-羥色胺的攝取,是一種強效和選擇性的神經元5-羥色胺重攝取抑制劑,對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也有微弱影響。上述不同作用靶點可被認為是黛力新與舍曲林聯合應用的生理學基礎。
本研究資料顯示,治療組對象選取年齡在60歲以上老年人,以HAMA量表為工具,通過比較顯示,兩組患者在治療1、3、6個月時P值分別為0.001、0.004、0.000,在藥物干預后的半年內HAMA評分明顯降低,尤其是最初1個月、3~6個月時兩組比較HAMA評分改善情況最明顯,藥物聯合的療效也逐步增加,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本研究臨床樣本例數較少,對兩種藥物進行了聯合組方、同步應用,對起始用藥選擇、聯合時機,何時減量或需不需要減量、更換,未能詳盡兼顧,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也有資料顯示,抗抑郁藥物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自殺傾向風險較中青年明顯降低,本研究中雖未出現此種情況,但在抗抑郁藥物應用期間,必須密切觀察患者行為的異常,預防意外。
參考文獻
[1]梅利平,劉宏軍,方向華,等.北京社區缺血性卒中后抑郁與卒中再發和死亡關系的研究[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3,10(5):239-243.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90.
[3] House A,Knapp P,Bamford J,et al.Mortality at 12 and 24 months after stroke may be associate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t 1 month[J].Stroke,2001,32(3):696-701.
[4]張鈺,曾麗莉,劉建榮.警惕腦卒中后早期和晚期抑郁[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5,15(4):263-269.
[5] Averbe L,Avis S,Crichton S,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depression up to 15 years after stroke:the South London Stroke Register[J].Stroke,2013,44(4):1105-1110.
[6] Paolucci S.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08,4(1):145-154.
[7] Robinson R G,Spalletta G.Poststroke depression:a review[J].Can J Psychiatry,2010,55(6):341-349.
[8]侯晶晶,張寧,陳立云,等.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卒中雜志,2010,5(10):852-854.
[9] Bhogal S K,Teasell R,Foley N,et al.Lesion location and postsroke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n the literalure[J].Stroke,2004,35(3):794-802.
[10]李建綱,張巧俊,高敬龍,等.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血5-羥色胺含量的研究[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7,15(2):129-132.
[11] Su J A,Chou S Y,Tsai C S,et al.Cytokine change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Gen Hosp Psychiatry,2012,34(1):35-39.
[12] Mak K K,Kong W Y,Mak A,et al.Polymorphisms of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3,84(5):322-328.
[13] Baek I H,Lee T,Song M,et al.Effect of circuit class training for eight weeks on changes in ratios of F-Trp/BCAAs and depression in people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J].J Phys Ther Sci,2014,26(2):243-246.
[14] Carota A,Berney A,Aybek S,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edi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Neurology,2005,64(3):42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