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6:4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環境污染的反思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對人類來說,所謂自然災害,是指因不可抗拒或難以預測的自然因素(諸如火山、地震、干旱、洪澇、沙塵暴、泥石流、蟲災、瘟疫等)或人為因素(諸如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等)引起自然變異,從而導致嚴重損害或危及人類生命、健康、財產和棲息環境的禍害。自然災害往往是天災與人禍相互作用的結果,具有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屬性。在環境史學家看來,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的歷史,是自然被改造和被破壞的歷史,是人類不斷自食苦果和需要自我反省的歷史。因此,大量環境史著作都是以歷史上的自然災害——人類與自然關系惡化的極端表現形式——作為主題,以警醒自詡為“自然主宰”的人類,并倡導環保意識和生態倫理。自然災害的人為因素往往是環境史學家要著力探討的方面。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勝枚舉,比如美國環境史學家特德·斯坦伯格在2000年就出版了一部名為《上帝的行動:美國自然災害的人為因素的歷史》的著作。
從人類社會出現以來,災害問題就一直存在,這可以從神話傳說和歷史文獻中得到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女媧補天、后羿射日、諾亞方舟和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等傳說都可以視為自然災害史的資料。災害史的資料還大量散見于中外的各類歷史文獻之中。
自然災害一旦出現,社會的抗災自救能力就會經受嚴峻的考驗。如果抗災工作井然有序,就可以將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整個社會就可化險為夷;否則,災害影響所及,遠不止于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它也許會加劇人們的心理恐慌和社會秩序的混亂,甚至可以加速政權的更迭、文明的毀滅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提到,兩河文明、希臘文明與羅馬文明的衰落,與當地居民過分開發土地導致自然災害頻仍直接相關。在《綠色世界史:環境與偉大文明的衰落》一書中,英國歷史學家克萊夫。龐廷從生態學的角度解釋了一系列文明的衰落,他認為過度開發導致的環境崩潰使文明也隨之瓦解。
古往今來,對人類來說,瘟疫都是自然災害中最大的生命殺手,威廉·麥克尼爾的《瘟疫與人類》對此進行了描述。在歷史的長河中,天花、鼠疫、霍亂、傷寒和瘧疾都曾經長期肆虐。在瘟疫面前,人們往往束手無策,而且瘟疫的流行時間之長,幾乎令人難以置信,有時可達兩三個世紀之久。因此,瘟疫帶來的人口死亡令人觸目驚心。在歐洲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是天花和鼠疫。在1348—1351年,黑死病(鼠疫)使歐洲幾千萬人喪生。在17、18世紀,歐洲死于天花的人口超過1億人。在新舊大陸接觸過程中,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大部分都成為了白人攜帶的天花、傷寒、痢疾、梅毒等多種病菌的犧牲品,土著人口銳減導致了阿茲臺克帝國和印加帝國迅速瓦解,為歐洲的殖民擴張掃清了道路。澳洲土著在白人到達后也幾近滅絕。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的《生態擴張主義:歐洲900—1900年的生態擴張》和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和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均講述了白人病菌在歐洲殖民擴張中的故事。他們的解釋有一定的說服力,盡管兩位作者都不免有歐洲中心論、生物決定論和為白人的罪責開脫的嫌疑。離現在最近的一次世界范圍內的瘟疫是1918年的流感,它使全球至少兩千多萬人喪生。2003年春夏肆虐的SARS與歷史上的瘟疫根本不能等量齊觀。盡管它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了控制,我們對人類在未來能夠戰勝病毒切不可盲目樂觀。近年來新出現的病毒——諸如愛滋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和SARS病毒——倒是提醒我們,大肆破壞森林沼澤,侵入動物棲息領地,濫捕濫吃野生動物,對人類來說是引火燒身,人類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尊重自然,不要恣意破壞自然的生物屏障。
和以往相比,人類的抗災救災能力在目前有了很大提高,這主要歸功于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政府組織能力的加強。盡管如此,人們對環境災害,尤其是對瘟疫的擔心反而比以前更多,人類的生存環境從整體上看比以前更趨惡化,也是不爭的事實。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物質消費的不斷升級,對有限自然資源的壓力將越來越大,資源損耗將更趨嚴重;傳統的自然災害有增無減,而與此同時,人類又面臨著新的困境:二戰后的8大公害事件令世界震驚;各種形式的環境污染(比如工業三廢、農藥污染、核塵埃、核廢料污染)層出不窮;酸雨、荒漠化、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已經成為區域性或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和傳統的災害相比,人們很難預見工業發展和科技濫用將帶來的長期后果。許多難以預見的和不易確定的環境災難,猶如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時刻威脅著人類的安全。
環境史學家往往將自然災害視為天災人禍,認為生態的脆弱為自然災害的發生提供了可能性,但相對而言,人為因素是導致啟然災難的更重要的原因,比如各種形式的環境污染就完全是人為的產物,資源的退化則是因為人類的索取超過了資源的自我恢復能力。洪澇災害和土地的荒漠化無疑與濫墾濫伐、植被破壞有很大關系。一些瘟疫的流行就是人類向大自然盲目進軍的惡果,而城市化和全球化則又加速了瘟疫的傳播。總之,在環境史學家看來,災害更多的是人為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的結果,因此應該從不同方面對災害進行文化反思。
科學技術與災害。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和變革自然的能力也不斷提高,這種情況在二戰以后表現更加明顯。科技的運用帶來了物質的繁榮,但它的濫用確實加劇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引發了許多新的災害。比如殺蟲劑確實能夠有效地控制農業病蟲害,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但它也會造成食品污染和生態災難,蕾切爾·卡遜于1962年發表的《寂靜的春天》就對此進行了描述。核能的開發能夠緩解能源緊張的局面,但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核廢料的處理一直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它猶如潘多拉盒子,一旦失控,有可能毀滅全人類。氟利昂被應用四十多年之后,科學家才發現它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科技遠非是盡善盡美的,在有的情況下,科技制造的問題比它所要解決的問題還要多。另外,在受到外界贊助的情況下,科學家也很難從事真正獨立和自由的研究。據此,環境史學家對科技發展通常持謹慎態度,提醒人們對科技的潛在巨大風險保持警惕,確保技術的發展不偏離造福人類的軌道。
文化觀念與災害。自然資源的濫用,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與人類不能善待自然、把自然看作人的對立物有關。長期以來,人類都習慣于認為,人是自然的中心,自然完全就是為人的利益而存在,自然只有工具價值而沒有內在價值,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顧自然的利益,這就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另外,傳統的發展觀只承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把發展片面地等同于經濟增長,甚至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和毀滅自然資源為代價,導致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美國環境史學家唐納德·沃斯特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一以貫之地從文化觀念的角度對環境災害進行批判。在《塵暴》一書中,沃斯特認為,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文化是導致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沙塵暴肆虐的主要原因。在他看來,只有對資本主義文化進行改革,破除人類中心主義,使生態意識深入人心,環境災害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到制止。
關鍵詞:地理;課堂;案例;探究;反思
活動案例:
丹陽市第五中學周邊環境污染狀況調查。
探究目的:
通過探究活動,了解丹陽五中(以下稱為學校)周邊的環境污染狀況,學校周邊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是一塊學習的凈土,要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因此,對治理污染提出合理化建議。同時,在探究活動中體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探究內容:
學校周邊的環境污染有哪些類型?
學校周邊的環境污染會造成哪些危害?
對學校周邊的環境污染提出合理化建議。
探究過程:
分組調查學校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別有什么環境污染問題,然后匯總、補充。
查閱資料,了解這些環境污染問題的危害。
研究環境污染的治理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議。
探究結果:
學校四周的環境污染狀況和造成的危害:學校東側九曲河的水污染嚴重,河水呈現黑綠色,下半年高溫天氣河水發出腥臭味,通過取樣分析,河里的水質現在已經達不到四類甚至五類的標準。不止一家企業向河里排水,開發區的電鍍廠、皮革廠的水污染嚴重,河里的魚全部死光了。
學校南側大門正對著皮革商城,我們對皮鞋產業的生產過程做系統全面的調查,對其所造成的大氣污染、噪音污染和固體廢棄物等污染進行研究分析,該行業生產過程中用苯作為氯丁膠黏合劑,而生產所得的邊角料大多直接焚燒,既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焚燒后的灰燼直接傾倒在土地上,造成寸草不生等污染現象;最后的噴光使用的材料也含有大量的苯,這既對生產工人造成嚴重危害,導致紅血球、白細胞和血小板數量減少,同時,工廠周圍的居民深受噪音污染的困擾,受到空氣污染的困擾。
學校西側是火車站,高速列車除了傳統的噪聲和震動的影響之外,還有在列車高速運行過程中機車與空氣摩擦造出的噪聲。世衛組織和歐盟合作研究中心也了一份關于噪音對健康影響的全面報告《噪音污染導致的疾病負擔》。其中,指出噪音危害已成為繼空氣污染之后的人類公共健康的第二個殺手。
學校西北方位丹化集團也是一個巨大的污染源,主要從事對氯甲苯、鄰氯甲苯、鄰氯苯甲醛等的生產加工項目。化工廠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冬春季節,傍晚時分學生們經常能聞到刺鼻的酸味。
學校周圍的環境污染可謂“四面楚歌”,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和學生深受其害。
治理學校周邊環境污染的合理化建議:在政府和環保局的支持下,分別采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等對制造污染的企業和個人進行整治丹陽市環保部門近期將以化工行業整治為重點,通過依法關停、限期搬遷、著力改造、重點監管等辦法,以全面提升企業達標排放等級。對各類經濟集中整治仍不符合生產條件的、地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及國家明確規定應當關停的27家化工生產企業,將堅決實施關停并轉。化工企業,要求立即制定搬遷計劃,限期完成搬遷任務。以印染、電鍍、化工行業為重點,通過督促企業加大污染治理設施改造力度,提高廢水排放標準等措施,減少水污染物排放。對于噪聲污染,應建設隔音墻。皮革商城應搬遷到交通條件便利的城郊地區。
對學校自身來說,要多植樹種草,在操場建設天然草坪。建設綠色校園,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宣傳環保,響應環保。
探究反思:
【關鍵詞】環境污染;誘因分析;措施
中圖分類號:X131文獻標識碼: A
環境問題是一項復雜且長期的工作,在我國保護環境是一項基本國策,同時國家提出了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的都是為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但在具體的實踐中,環境污染問題還是困擾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在城市和農村中,環境問題無處不在。本文寬泛的分析一些常見的環境污染誘發原因,并針對環境污染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對策,以期提高大家對于環境污染的認識,提升環保意識,共同創建美好的環境。
1.環境污染的誘因分析[原因分析,1.1是生產活動,增添1.2,如生活原因之類的]
1.1生產活動
人類的生產活動是造成環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元兇,伴隨著人類的生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加重,特別如今人類生產高度發達的今天,生產活動更是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1.1.1工業生產
工業生產是當前環境污染的誘因之一,工業的"三廢"(廢氣,廢水和廢渣)對大氣、水體、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質引起的污染和噪聲污染、熱污染、放射性污染或電磁輻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一些重、輕工業如化肥廠,還有食品加工,造紙業,煤礦加工,石油提煉等比較容易污染環境,其中工業生產中所排放的一些有毒的化學物質對環境產生污染非常嚴重,城市的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污染上。
1.1.2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同工業生產一樣,其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是環境污染的重要誘因,其中農業大面積墾荒造成森林覆蓋率降低,環境凈化系統受到破壞,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農藥,其中化學成分對土壤,水體,空氣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長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減少、地力下降;長期使用高毒、劇毒農藥和化肥,致使農田中鳥類、青蛙、蚯蚓等益蟲、益鳥數量大量減少,河流內魚蝦遭受毀滅性毒害,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造成了依賴農藥的惡性循環,和城市環境多污染相比,農村的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破壞,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誘發環境污染。
1.1.3經濟開發和生活垃圾
環境污染的誘因大多與經濟開發有關,經濟利益的誘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為了經濟利益而對土地或是資源進行不合理開發都容易造成環境污染或破壞生態環境,例如,對土地的開發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對植被的開發造成植被覆蓋率降低,對資源的開發造成污染如石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化學物質的泄漏造成空氣污染,植被破壞等等。除此之外,由于人們環境意識淡薄,隨意丟棄生活垃圾,不將垃圾分類,或當地政府缺乏對垃圾管理工作的細化,造成工作中存在問題等都會誘發環境污染的問題。
1.1.4電子垃圾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些新的因素誘發環境污染問題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電子垃圾,電子垃圾具有危害大,毒性強,擴散廣,治理難,不易察覺等特點,例如一個電池泄漏后可污染六十萬升水,其中重金屬毒性非常大,對人體造成危害巨大,填埋會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焚燒則會污染大氣。
1.2[增加此點,使文章結構完整]
2.環境污染的應對措施
2.1統一思想,提出明確的環境保護戰略
鑒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必須在全社會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完成環境保護,當前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又有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大方針明確的情況下,應該從上到下深刻理解并落實環境保護的問題,減少環境污染,要讓全社會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
2.2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密切與企業進行配合
治理環境污染問題政府與地方企業的工作是關鍵,不能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轉變當地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一些嚴重污染環境的地方企業必須嚴格限制,對于重視環境問題,在生產中注意環境保護的企業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完善地方環境發展管理。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依法處理環境污染問題,其次,加強環境問題的宣傳,掀起環境保護的綠色風尚,鼓勵可持續發展,給予政策上的支持,最后加強與企業的聯系,針對企業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要進行動態的管理,加強政府監督工作。
2.3加大科技投入,利用清潔新能源
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是處理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前針對環境污染問題,國家或各地政府都在加大科技投入來處理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污染的處理,例如污水處理技術,通過對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工作來解決環境問題,另一方面是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傳統的能源如煤炭等即使經過處理也難以保證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開發新能源例如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清潔能源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4環境保護,從個人做起
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對于每個普通人而言,在生活中不隨意丟棄垃圾,將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實際上就是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措施之一,看似力量渺小,但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將會讓環境保護的力量變得更加強大。
總 結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發現,環境污染的誘發原因多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相[這句話正好與上面兩點相對稱]關,過去人們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了經濟發展,但短期經濟的發展不能掩蓋環境問題中我們犯下的種種錯誤,于是我們看到了人們對于環境問題的反思,環境問題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作,必須在思想認識上重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才能有針對性的采取環境保護措施,減少環境污染,這其中除了要有政府的引導和措施的出臺,企業的配合,認識與響應,還有廣大普通群眾從我做起的環境意識,相信隨著社會的共同努力,環境問題將會得到更好的解決。
參考文獻:
[1]李國璋,江金榮,周彩云. 全要素能源效率與環境污染關系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04:50-56.
1.EPI發展推動經濟良性發展模式轉變
根據美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專家學者與經濟發展署科學家,聯合的關于2010年世界各個國家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對比研究的報告顯示,在世界各個國家中的環境污染與經濟污染綜合指數比(EPI)的排名中,澳洲的新西蘭占據第一位的最好成績,其經濟發展中的資源利用效率最高,城市建設與發展中的污染程度最低,且使用了新型的環境治理技術,基本實現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穩定。與我國“一衣帶水”,隔黃海相望的國家韓國,在EPI排名中,取得了第9名的好成績,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的騰飛與發展高科技行業密不可分,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韓國與遇到了經濟發展中破壞環境的“陣痛期”,伴隨著高能耗污染行業的發展給經濟環境的污染帶來影響。為了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衍生問題,韓國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措施,包括大力發展電子產品加工行業,進行汽車行業的擴大投資建設,推行大型船舶制造活動,最終實現了年制造輪船噸位達到了世界第一。
2.銳意改革,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在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壓力下,韓國政府銳意改革,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效果。相對比這些EPI建設環境較好的國家來說,我國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現實關系令人堪憂。在全球共149個參評國家與地區中,我國的EPI總分數為60.14分,落后于新西蘭的93.82分,與韓國的89.71分也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污染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財政負擔,日益嚴重的大氣PM2.5問題和水資源的污染,要求國家相關部門不得不撥出專項財政資金進行污染問題的治理。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高污染性環境發展道路,我們需要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進行環境保護與經濟學相關的研究活動,需要對環境建設活動中的各種經濟要素開展一系列有理有節的分析工作,經濟學家主要針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污染深度與環境損益水平,進行深度調研和透徹分析,從而制定出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環境建設保護策略。
二、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反思
1.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伴隨著環境污染高速消耗
以我國中部六省中各個省份經濟與環境的相關系數分析為例子,從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間我國的污染物排放與GDP發展的關系來看,綜合分析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和人均工業固體排放量的水平來看,河南省是我國人口數量最高的省份,在2010年,人口總數已經突破了1億人大關,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相關系數達到了0.557382,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為0.978475,人均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0.990537.河南省人均工業廢棄物排放水平,對于經濟的發展起到影響最為明顯。湖北省人均DGP對于工業廢水排放量的相關系數為0.59085,其中,湖北省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為0.942198。人均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的相關系數為0.926491.這兩個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環境污染問題也十分嚴重。相比而言,湖南省的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卻為-0.830246,其中,湖南省的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為0.929563,人均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為-1.200148。
2.廢氣污染在環境污染中問題突出
在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和人均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三者的相關系數來說,我國經濟發展對于工業廢氣排放量的影響最大。當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相關部門不重視環境保護,污染問題將會給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帶來惡劣影響,經濟發展的過程必將會有部分成果用來花費到環境的治理過程中。這種發展模式無疑會阻礙城市化綠色經濟的正常發展,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其中,人均工業三廢排放量對于GDP發展的相關系數比較高,這說明,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無論是經濟增長對環境污染的影響,還是環境污染對于經濟增長的惡劣影響,都是相當大的。
三、促進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問題和諧發展的措施
1.展開長期的系統性環境保護工程建設規劃
我國要走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道路,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環境污染對于國家財政支出的消耗作用,在環境惡化的過程中,人均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升高,將會導致城市區域內的飲用水出現安全問題,因此,國家財政支出中不得不劃出大量數額的資金,用來進行飲用水環境問題的治理,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策略,不適宜于我國走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特別是當前“穹頂之下”等一系列紀錄片的問世,導致了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廢氣污染問題日益受到大家的關注。大氣污染會造成“塵肺”、霧霾等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影響人們出行安全,同時給廣大人民群眾的呼吸健康問題埋下隱患。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一定會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相關性,為了改善環境污染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市場化經濟基礎建設工作入手,展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性環境保護工程建設工作。
2.統籌兼顧,協調好市場與環保相關要求
需要國家的經濟統計分析部門的高層領導者統籌兼顧,協調好市場與環保的各項經濟管理和調研工作。從短期的角度來說,環境污染會導致經濟增長的速度加快,但是,從長遠的發展計劃來看,環境污染會造成經濟發展出現瓶頸階段,最終,經濟決策部門不得不以犧牲經濟發展速度的方式來集中進行環境治理。推行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綜合性考量,需要國家發展統籌的工作人員,找到兩個部分的關鍵契合點,從而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
四、結束語
關鍵詞:經濟增長;環境污染;關系;福安市
中圖分類號:F06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5-00000-02
對經濟增長同生態環境改變二者關系的探討開始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些學者依照質量守恒的原理,對二者意義加以梳理分析。接下來,又有科學家對其給對方施加的影響做出了深入探討,主要分成兩個觀點,其一是經濟增長一定會造成環境資源需求抬升,同時也會導致廢棄物排放量的提高,則經濟發展必然造成資源的大量損耗與環境的不可逆轉式破壞,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超出其承載能力時,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將會崩潰。然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因為經濟的增長,人們更樂于接受服務性產品,對環境與資源的依賴將會減輕,從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會大幅度減少,環境質量將會得到改良。兩種觀點側種點不同,然而都說明了經濟增長同生態環境改變二者之間確實有極為密切的關聯。
一、福安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基本情況
(一)福安市城市概況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位置,是閩東地區的核心地帶。福安市東西方向距離為37公里,南北距離方向距離為80公里。該市為我國的綠竹筍之鄉,同時也是典型的船舶修造基地,沈海高速公路及福泰高速公路等在本市越過,讓本市形成了半小時經濟圈。福安市目前總共有5個鄉、13個鎮、4個街道,市總人口數量70萬。福安市處在鷲峰山脈和太姥山脈間,地勢按照從北至南的方向傾斜,東西側偏高,中間部位偏低,屬于南北走向的谷地地形。福安市為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多為濕潤溫暖狀態,四季明顯、夏季雨量集中。
(二)福安市經濟增長情況
福安市近些年經濟發展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特別是城市化進程增速明顯。2014年,福安全市總計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41.51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而言,超過2013年10.8個百分點,已經連續6年表現出兩位數的增長趨勢。另外,當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人民幣13812元,較2013上升了6.4%。
(三)福安市環境污染情況
因為經濟結構轉型及優化,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在當地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依然處在重要位置,特別是船舶制造行業,以及輕化工行業是主要的污染源所在。1998至2000年間,福安市的工業廢水排放量達到頂峰,2001年開始逐步減少,但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卻一直沒有明顯減弱的趨勢。一直到2013年,廢氣和廢物排放量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卻依然沒有到達最合理狀態。尤其是在重復建設問題上、過度競爭問題上,都顯露出了環境污染治理難的弊病。
二、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關系研究
(一)基本理論
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兩項內容各有自身的獨立特征。
比如對于經濟增長來說,首先,某個地區是人類主要的生產、生活場所時,便會出現城市擴張、農業用地減少的情況。同時,在經濟結構發生變然變化的同時,傳統的環境結構勢必出現根本性變革,特別是當第二產業大幅度增加的時候,工業三廢的排放量是極難控制的。而站在環境污染的角度來考慮,首先,可能受到污染的生態環境,其內在各項要素是一個整體,而當受到不同影響時,每一要素也都有各種可能的表現。再者,生態環境能夠在自然界中不斷循環,只要被合理應用,便不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后果。
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自身的特征分析基礎上,對二者的關系進行探討才具有現實意義。二者的關系,指的是兩個體系在運動形式上產生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之下,造成彼此影響的現實情況。所以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間的關系,其本質也就是經濟發展下各要素,如人口變動、區域結構調整,以及人群生活水平變化和環境污染各種可能性間的影響之和。歐美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訓,這給我們以深刻的反思,也就是在當地經濟增長過程中,必須同時注意到環境污染治理問題,不走其他地區失敗的老路。
(二)關系指標體系構建
首先,要確定經濟增長指標體系,對于一個區域而言,宏觀意義上的經濟增長包含了人口增長、經濟總量增長、生存空間擴張、生活水平提高等多項內容,所以經濟增長指標需要從經濟自身、人口變動、空間范圍等多個方面進行選擇,并力爭達到各項數據的真實性。其次,要確定環境污染方面的指標體系,其中包含的內容較為豐富,比如水質、大氣、土地、生物以及資源等都不能被忽視(具體如表1所示)。
(三)分析方法與討論
關鍵詞:環境經濟政策;環境保護
1.引言
在環境問題日益復雜情況下,環境保護受到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環境管制方法已經不再使用,而適應這種情況的環境經濟政策開始被制定并出臺。以下就來闡述環境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點,環境經濟政策與環境保護。
2.環境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點
自20世紀80年代后,關于政府政策價值觀等問題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在實際中,政策科學或政策分析均擁有兩種特性,一種是描述性,另一種是規范性。政策科學或政策分析的描述性主要是對事實和客觀存在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而政策科學或政策分析的規范性主要是以價值判斷作為評價活動的先決條件。
關于環境政策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在環境經濟學的基礎之上,具有市場特定理論價值理念的手段。這種手段的實施目的是解決“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和“社會失靈”等的問題。最終達到環境、資源和經濟相互平衡的目的。關于環境政策它是環境政策的一部分,是環境權威部門根據中央總方針和特定環境所擬定的一種經濟手段。環境經濟政策的相關倫理在實際發展中必定會得到協調、融合和完善,從而能最大化的消除環境的危險因素,保證全體公民的生存環境質量與身心健康水平。
3.環境經濟政策與環境保護措施
3.1大力發展綠色經濟
在20世紀后半期所產生的新經濟形態主要有以下幾個: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等。這些經濟形態是人類對自身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是人類對環境危機、資源危機以及生存危機的一種反思,最后在這種反思中總結出一套理論。關于生態經濟,其主要包括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這些經濟狀態是各個國家在意識到環境危機帶來的不良后果之后所創立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在氣候的變化之下,低碳的發展道路受到了各個國家的歡迎,最后達成一種國際共識。
3.2實行綠色信貸政策
經實踐證實,單純的行政手段是解決不了環境污染問題的,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需要從經濟政策手段中入手。在現實中,大部分“兩高“企業都需要借助銀行資金來成長發展。所以,中央銀行有必要與銀監會和國家環保總局等合作制定出一條綠色信貸機制和綠色金融生態鏈。這條生態鏈包括以下環節:銀行、政府部分、證券公司、融資租賃資金和專項資金等。2007年,綠色信貸開始出臺,這是環境經濟體系建設的起始,也是一個有待完善的生態鏈。為了完善這個生態鏈,相關方面需要借助國際同行的經驗,并將各方面的優勢利用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實施環境經濟政策的過程中,綠色信貸立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過還需要加強。關于綠色信貸法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修改有關的金融業法律、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金融法律。最后,踏踏實實的將這些工作的內容,以及具體有效的措施落實到位,以保證環境資源保護事業的穩健發展。
3.3推行環境污染保險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又稱綠色保險,它的作用是,當企業發生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傷害時,企業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標的。“綠色污染保險”是繼“綠色信貸政策”后所出臺的第二條環境經濟政策。目前,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環境污染事故高發期,為了解決一系列問題,如“企業違法污染”和“社會環境損害”等,國家讓保險行業介入,以市場作為平息糾紛的手段,進而降低企業和政府的風險。在2008年2月《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正是被確立。之后,我國一些省市的環境污染條例逐漸被寫入環境污染保險條款之中。不僅如此,國務院政府還將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作為一道重要政策。推行環境污染保險是我國的一道新策略,所以在推行的過程中會有認識不到位,法律不健全、沒有具體的實施標準和實施措施等問題的出現,不過這些問題均會在實施的過程中得到解決。所以,在今年,關于環境污染保險的責任保險制度已得到完善,并在會推向全國,這項制度的實施對控制環境污染問題有很大作用。
3.4實施環境綠色證券
上市公司是現代企業的領軍者,所以其被賦予更多的責任。綠色證券的作用是在上市公司進行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的過程中,讓環保部門對其進行環保審核。環境綠色證券是繼綠色信貸和綠色保險之后的第三項環境經濟政策。2008年2月,《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環保監管工作指導意見》正式出臺,這條制度可以作為上市公司的核查制度和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它主要由國家環保部們和其他相關部門來推動,最后在此推動下建構一個綠色證券市場。這個綠色證券市場包含綠色增發、綠色市場準入制度和環境績效披露制度等內容。不過,綠色證券政策目前雖然已經有了核心框架,不過其框架還不完整,所以,關于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評估和環境信息披露制度還有待規范。
3.5推廣綠色貿易政策
當中國貿易受到西方國家設立的綠色貿易壁壘擠壓之后,我國開始調整貿易政策,建立綠色貿易政策。國家在貿易上開始從單純的追求數量轉變為高質量和高環保等,并限制“高污染”和“高環境風險”等行業,以便避免受國外綠色貿易壁壘的干擾。近年來,我國批準了《關于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以及《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等的先關公約。這些公約的簽訂可以限制“雙高”企業進行出動,從而改善出口結構。這種措施既有利于我國貿易活動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利于我國和我國企業履行國際公約,最終將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拒于門外。
3.6建立環境稅收制度
環境稅收制度早已被西方國家廣泛采用,從嚴格上來說,環境稅收指的是,單位、個人在經營活動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傷害,相關部門便按根據所傷害的程度收取一定的稅款。當前,中國還沒有專門針對環境保護的稅立法。不過,我國在建立環境保護稅收制度上面也開始下狠功夫,主要將“三廢”措施綜合利用起來,將控制污染、促進環境保護、實行加法征收、建立專門稅種等作為稅收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對排污嚴重,嚴重破壞環境的行為予以重稅懲罰。引進環境稅打擊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可以實現稅收增加的目的,還可以保護環境,實現社會公平。
4.結論
經經驗中得出,想要讓全球的環境得到保護,單單依靠行政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建立一套完善完整的環境經濟體系。到目前為止,已經有相關的環境經濟政策措施,如綠色信貸政策、環境污染保險、環境綠色證券、綠色貿易政策和環境稅收制度等。盡管有相關政策出臺,不過還不夠完善,實施環境經濟政策是一個很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它會牽扯到很多的利益問題,所以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實施過程中經歷坎坷曲折是必然的。不過現實不容許我們后退一步,不論遭遇多大的險阻,將這項政策實施下去是必須的。(作者單位:延安大學)
參考文獻:
[1] 丁世敏,王里奧,封享華,胡武洪.我國環境經濟政策評述[J].中國西部科技(學術).2007(05):62-63.
我正在教學《》一課的第5自然段:銷煙整整持續了23天,二百多萬斤鴉片化為煙渣,隨著潮水卷進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師:請同學們默讀這段文字,讀后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認真地默讀并思考著)
生1: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被銷毀的鴉片數量很多,有二百多萬斤。
生2:“銷煙整整持續了23天”一句也可以看出被銷毀的鴉片數量之大。
師:是啊,這么多的鴉片化為煙渣,真讓我們中國人解了心頭之恨,看著大量的“財富”流入咆哮的大海,那些外國煙商們肯定氣急敗壞了。
(我暗暗慶幸學生的體會是那么準確到位,教學可以順理成章地進入下一個環節了,可就在這時,一個學生高高地舉起了手)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師,這不造成環境污染了嗎?
生2(也快速地站起來):是啊,幾百萬斤煙渣都被沖入大海,會對海水造成多嚴重的污染呀!
生3:不光是煙渣,還有更多的石灰沖進大海,對海里的動植物危害更大。
生4:還有呢,課文第3自然段中有一句話寫道:“頓時,銷煙池里像開了鍋一樣,‘咕嘟咕嘟’直冒泡,散發出股股難聞的氣味。”由此可見,銷煙還帶來了空氣污染,而且長達23天之久。
生5:老師,看來林則徐根本沒有環保意識。
……
學生一連串的發言使我頓時瞠目結舌,不知如何是好。《》一課的教學,本意是讓學生了解林則徐銷煙的偉大壯舉,而現在,林則徐的英雄形象不但沒確立,反而成了破壞環境的罪魁禍手。我只好硬著頭皮搪塞。
師:同學們,據教學參考書上說,林則徐采取這種銷煙方法,也是請教了當地的老百姓,幾經思考,改了又改才最終決定的,也只有這種方案才能更徹底地銷毀鴉片。
生1(沒等老師說完):可是這種方法確實會造成嚴重的污染呀!
生2:其實,還可以設計出更好的方法……
師(攔住了學生的話):我想,鴉片是從罌粟這種植物的果實中提取出來的,它的殘渣或許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總而言之,林則徐主持的是一個偉大的壯舉,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反思
總算蒙混過關,但課后冷靜沉思,總覺得這樣處理過于草率。煙渣真的不會污染海水嗎?即使它不會,那“鹽巴”和“生石灰”進行化學反應產生的殘渣和“難聞的氣味”也不會造成污染嗎?我課堂上的盲目解釋,無非是想維護林則徐的高大形象,但這個形象要在學生的閱讀體會中慢慢樹立,怎么能在教師的主觀臆斷下強制形成呢?學生有自己的閱讀個性和獨特體驗……這是難能可貴的閱讀品質,是我們要備加珍惜而且大力張揚的呀!
我為什么不為課堂上的搪塞處理“翻案”,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重新探究和思考呢?比如:
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事故頻發,導致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經濟損失,部分受害者得不到相應賠償,阻礙了社會和
>> 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研究 談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完善 關于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構建的思考 對于建構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中相關問題的理性思考 關于完善我國醫療責任保險制度的思考 我國引入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之必要 國外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淺談低碳經濟下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發展 論我國引入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論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建構 論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 論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構建 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模式選擇 建構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相關問題研究 我國環境侵權責任保險制度的反思與重構 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構建研究 對我國旅行社責任保險制度的思考 國外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承保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完善我國醫療責任保險制度的相關建議 完善我國醫療責任保險制度的建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許謹良.財產保險原理和實務[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496501.
[3]趙昊東.從國際對比看中國環境污染責任險[N].中國保險報,2015317(8).
[4]張雷.國內外環境責任保險比較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5.
[5]宮峰元,宮峰飛.德國的環境責任保險和環境治理保險[N].中國保險報,20080222(5).
[6]馬建堂.中國統計年鑒―2014[M/CD].http:///tjsj/ndsj/2010/indexch.htm.
關鍵詞:對外貿易;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人力資本;環境污染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8(02)-0088-07
一、引 言
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對外貿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以下均簡稱FDI)也取得了矚目成就。然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國也遭受了較嚴重的環境污染。流入中國的FDI超過七成進入了制造業領域,較為集中的行業為:通信、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等。其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的FDI增長較快,然而這些行業都是污染大戶,其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是廢水排放最主要的行業之一。出口主要集中于化學化工,塑料,紡織,賤金屬及其制品,機器、機械器具、電氣設備及零件等高污染制造行業,且這些行業的出口近年來都保持了較快增長。根據2005-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2000-2005年中國廢水和廢氣排放量均逐年加快增長,另懷德的研究,近5年總的污染經濟損失也呈加快增長態勢[1]。那么,對外貿易、FDI是否導致了中國環境污染惡化呢?
FDI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有著爭論性的聯系,這方面理論以“污染避難所”假說為代表。Baumol和Oates認為,如果發展中國家自愿實施較低的環境標準,專業化生產污染密集型產品,而發達國家由于制定的環境標準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高污染產業必然會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將成為世界“污染避難所”,環境污染隨之逐漸加劇[2]。不過這一假說并未得到普遍認同,Porter和van der Linde認為,企業積極進行環境保護可以促進技術創新,降低總生產成本和提高企業價值,從而增強競爭優勢[3]。這就使得低環境標準所帶來的成本優勢能否吸引FDI成為疑問。另外,馬麗、劉衛東、劉毅認為,污染控制成本并非企業成本中最重要的因素,也不會成為促使企業向海外遷移的動力[4]。
對外貿易也與環境污染存在著爭論性的聯系。近年來,隨著貿易自由化所導致后果的凸顯以及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對外貿易所產生的收益問題開始受到質疑,人們開始反思對外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過程中所引起的包括環境在內的各種后果。Ropke指出國際貿易會在幾個方面引起環境問題,例如自然資源的低估,不惜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擴大環境的外部性影響等[5]。Dua和Esty等指出,作為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結果,各國會紛紛降低各自的環境質量標準以維持或增強競爭力,出現所謂“向(環境標準)底線賽跑”(race to the bottom),甚至出現阻撓環境立法等漠視環境管制的現象[6]。但也有學者認為“向底線賽跑”的論斷缺乏足夠證據,Eliste和Fredriksson在對農業部門的經驗分析中,沒有發現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向(環境標準)底線賽跑”的論斷[7]。
上述分析表明對外貿易與FDI可能與環境污染存在了某種關系,本文擬利用2000-2005年中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經驗數據,分析對外貿易、FDI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并試圖找出既能抑制環境污染又能促進經濟增長的要素,這一(些)要素便是促進對外貿易、FDI與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政策變量。
二、模型構建
在de Mello和Ramirez模型的基礎上,將人力資本因素置入生產函數[8-9]:
三、主要數據的簡單說明
人力資本(H)、初級勞動投入(L)、公路標準里程(Transport)可根據2001-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相對容易的獲取。各省GDP以2000年為基期扣除價格因素后得到;進口滲透(M)和出口導向(X)為各省進出口扣除美國2000年為基期的CPI后轉換為人民幣,再與各省2000年為基期GDP相比的比重。下面主要對污染(P)、資本(K)、FDI、實際匯率(Exchange)數據做簡要說明。
本文主要難點之一是環境污染數據的獲得較為困難。首先是完整原始數據獲得困難。以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頒布為標志,國家和各地方環境狀況統計制度開始建立。1997年環境統計將鄉鎮工業污染納入統計范圍,此后的生活和工業污染統計范圍進一步擴大,環境統計逐漸趨于完善。但2000年之前的部分地區環境狀況公報中生活廢水、生活廢氣統計資料缺乏,因此將污染數據年限設置為2000-2005年。其次是以何種環境污染指標表示整體環境污染狀況的問題。以往研究中,環境污染常常以單個或幾個獨立指標來表示,而個別獨立的環境污染指標走勢通常不一致,因此很難代表環境污染整體。本文擬以價格為權重建立一個綜合環境污染指標(即估算環境污染經濟損失),使該指標能最大限度代表環境污染整體,并彌補以往利用單個或幾個獨立環境污染指標進行的實證研究,無法揭示環境污染整體狀況的窘境。將空氣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①、二氧化硫、懸浮顆粒物(煙塵、工業粉塵),水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排放,以及噪音污染等作為環境污染損失估算對象,舍棄固體廢棄物、一氧化碳等指標②。環境污染損失估算是近幾年我國環境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借鑒劉渝琳,溫懷德的研究方法(限于篇幅考慮,本文不做詳細介紹)[1],以2000年為基期,估算出各省環境污染損失。限于資料獲取能力,本估算不含固體廢棄物、一氧化碳,以及其他一些非主要指標,這使得本估算成為保守估算。這里僅給出2005年環境污染損失表。如能獲取更完善的數據,環境污染損失應大于表1數據,但它由最主要污染物估算得到,應仍能較好地反映各省污染損失狀況。由表1可知,無論從三大區域環境污染損失的最大值、平均值,還是總值來看,我國環境污染損失都總體上呈現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格局。
FDI應采用存量指標還是增量指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實際上,具有溢出效應和參與生產的FDI應是存量FDI,而部分新引進FDI很可能還未充分發揮其應用功能,因此采用存量指標應更合理。中國統計年鑒中所列FDI數據實際上是增量FDI,并非存量FDI。可借鑒上述資本數據計算公式,有:FDIit+1=(1-δ)FDIit+Iit+1[]PFDIi,折舊率仍參照7.5%,存量可由各地新增FDI經上述公式計算得出,增量FDI價格指數可參照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計算結果略。
由于2005年7月21日及其之前幾年我國實行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匯改后我國無論是經常項目還是資本項目的順差都主要來自美國,美元在籃子貨幣中仍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的實際匯率使用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實際匯率可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得到:
四、實證分析
(一)全國整體分析
以GDP為被解釋變量的全國面板數據回歸結果見表2。資本、FDI、初級勞動投入、人力資本等參與生產的要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顯著為正,其中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最為明顯。環境污染損失也對經濟增長產生了顯著促進作用,這表明它確實做為一種環境代價,促進了經濟增長,且其對經濟的貢獻僅次于資本(其系數僅小于資本)。除此之外,出口和進口(由于本文出口導向率和進口滲透率可理解為出口和進口的替代指標,為分析簡便,下文中X與M均直接簡稱出口與進口)也對經濟增長產生了正的影響,這表示中國進出口促進了技術進步(也可能是由于擴大市場、帶動投資等等其他因素),從而推動了經濟增長;不過進口系數很小,這表明它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很有限。交通系數顯著為正,這說明中國交通發展整體上促進了經濟的增長。真實匯率系數為正,但在固定效應模型中不顯著,這表明匯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具有省份特征,這可能是由于東中西部各省對外經濟聯系的差異造成的;這主要是由于我國2000-2005年這一時期名義匯率的相對貶值增強了我國經濟的競爭力,預期實際匯率將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的影響,Yao和Zhang 、姚樹潔、馮根福、韋開蕾等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13-14]。
以環境污染損失為被解釋變量的全國面板數據回歸結果見表3。經濟增長是環境污染損失的主要原因,高產出地區環境污染損失也相應高。FDI加重了環境污染,這是由于我國吸收FDI的領域主要集中于制造業,而制造業是產生污染最主要來源,這也說明FDI技術外溢并沒有整體上改善環境污染,或技術外溢不足,亦或是對技術外溢的吸收不足。初級勞動投入系數均顯著為正,說明我國勞動力投入整體上仍以污染性生產為主。資本系數顯著性水平都不高,對環境污染不具有解釋力。人力資本系數顯著為負,對抑制環境污染損失有積極意義,這是由于人力資本是知識和技術的重要載體,而知識和技術的增加會對環境污染產生抑制作用。進口系數僅通過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均為負,表明進口通過促進技術進步(或替代了國內污染性生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污染,不過其系數較小,對控制國內環境污染的作用有限。出口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出口通過技術進步促進生產擴大的同時,卻造成了環境污染,出口的作用更多的體現在了生產擴大上,并沒有對環境污染形成積極影響。
從可持續增長角度看,必須有效控制環境污染,然而我國經濟增長以較大的環境污染為代價,若處理不當,將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人力資本既可較好的促進經濟增長,又能抑制環境污染,因此積極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可緩解控制環境污染與促進經濟增長這一矛盾。另外,進口存在促進技術的功能,并可以替代國內的污染性生產,這使得它對于緩解上述矛盾有一定積極意義,不過進口對于降低環境污染與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都比較小。
(二)地區差別
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FDI在地區分布上也呈現出顯著不平衡性,到2005年東部已經累計吸收FDI占全國總吸收額的近84%,而中西部分別僅為11.4和4.7%;而進出口貿易中,東部地區所占份額更是達90%以上;據表1中三個地區環境污染損失均值可知,環境污染狀況表現為由東至西逐漸減少。這一現象影響了以全國為對象的研究精確度,因此本文將全國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區域進行分析(區域劃分與表1同)。
以GDP為被解釋變量的分地區數據回歸結果見表4。東部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FDI、初級勞動投入、出口,以及環境污染代價。東部地區人力資本并不能解釋其經濟增長,這主要因為東部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人才,東部人力資本由本地和外來兩部分組成,其經濟增長應由這二者之和的人力資本來解釋。東部進口也不能解釋其經濟增長。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顯著依靠FDI,而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如資本、初級勞動投入、人力資本、出口,以及環境污染代價等,這主要是由于西部所吸收的FDI較少,且增長不穩定。中部地區的資本、初級勞動投入、人力資本、出口、環境污染損失,以及匯率等都促進了經濟增長。中部地區的進口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負作用(隨機效應模型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可能與西部較低的技術吸收能力有關,或是進口替代了中部地區的生產。中部交通的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不能成為其經濟增長的原因。
以環境污染損失為被解釋變量的分地區數據回歸結果見表5。東、中、西部三大地區的經濟增長、FDI、出口等均是環境污染增加的顯著原因。東部地區資本是環境污染減輕的因素,而在中西部地區則相反,中西部地區資本系數為正。這說明東部地區資本承載的生產技術水平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資本的增長使得生產的技術水平提高,從而有利于控制污染,而中西部地區資本承載的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資本的增長擴大了生產,但不利于控制污染。初級勞動投入系數為正(但在東部地區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基本上印證了我國勞動力投入整體上仍以污染性生產為主的觀點。進口對污染的緩解作用僅在東部成立,這說明東部地區吸收進口的技術外溢效應能力強于中西部地區,另外也可能與中西部地區進口額較少,且增長不穩定有關。
五、簡短的結論
本文就對外貿易、FDI的經濟增長效應與環境污染效應進行了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將以上分析整理后,有如下四點重要結論:
1.對外貿易與FDI都整體上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長,其中,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較小。分區域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顯著依靠FDI,東部地區的進口也不能解釋其經濟增長。這說明中國的對外貿易與吸引外資,從整體上說,在促進經濟增長這方面還是比較成功的。
2.出口貿易與FDI加劇了中國環境污染。由于中國是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進行出口貿易,以十分優惠的條件吸引FDI,使得出口貿易與FDI所獲得的利益是國內外共享的,然而其污染卻留在了國內,由國內獨自承擔。要實現生產福利最大化,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的出口與引資政策還有待繼續調整和完善。
3. 進口貿易可抑制環境污染,但作用比較小。從地區看,僅東部地區的進口貿易顯著抑制了其環境污染。雖然本文的實證結果認為進口貿易整體上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長,但其系數很小,而且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比較復雜,因此,在控制環境污染與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選擇時,應謹慎使用進口貿易這一政策工具。
4.人力資本具有促進經濟增長與抑制環境污染的雙重功能。雖然東部地區人力資本對促進經濟增長與抑制環境污染的作用均不明顯,但是本文給出了人才往東部流動,補充了東部人力資本的解釋。因此,人力資本對于促進經濟增長與控制環境污染是非常重要的。應積極促進人力資本積累,促使對外經濟與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渝琳,溫懷德.環境污染損失的貨幣化估算與政策建議[J].改革,2006(9):106-111.
[2] Baumol W,Oates W.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2nd edi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 Porter M E,Van der Linde C. Green and competitiv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9-10):120-134.
[4] 馬麗,劉衛東,劉毅.外商投資對地區資源環境影響的機制分析[J]. 中國軟科學,2003(10):129-132.
[5] Ropke I. Trad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free trade dogma[J].Ecological Economics,1994(9):13-22.
[6] Dua A,Esty D C. Sustaining the Asia Pacific miracle[M]. 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
[7] Eliste P,Fredriksson P 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transfers,and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2):234-250.
[8] de Mello,L. R.,J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growth:a selective survey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7,34:1-34.
[9] Ramirez M 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exico:a cointegr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138-162.
[10] 江錦凡.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機制[J].世界經濟,2004(1):3-10.
[11] Hine R ,Wright P. Trade with low economies,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UK manufacturing[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9):1500-1510.
[12] Yao Shujie On economic growth,FDI and exports in China [J].Applied Economics,2006,38:339-351.
[13] Yao S,Zhang Z. Open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 and the East Asian newly industrialised economies[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2003(1):7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