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7:0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數字經濟市場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現今,數字化強勢席卷全球,極大的促近了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為信息社會、商務模式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數字化的存在,反映出中國經濟、社會的部分特點。數字化經濟不僅提升了電子商務的質量、生產效率,而且對提高我國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由此可見,關于數字化經濟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的研究尤為必要,對加強勞動力資源配置、優化,確保我國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等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
長期以來,勞動力在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對我國經濟的轉型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其與市場供求等存有密切的關系。經調查發現,我國勞動力市場供給主要由新增勞動力、事業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等構成。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勞動力市場在我國勞動力配置、勞動力數量、優化中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現代服務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加
隨著信息技術、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也越來越繁榮,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一系列利好因素,這使我國第三產業所占經濟比例越來越高。與此同時,現代服務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農業、工業等傳統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呈下降趨勢,而服務業則恰恰相反。服務業的飛速發展,為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成為我國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路徑。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服務業每年創設的就業崗位約為700萬。這極大的促進了我國就業難問題的解決,對于提高就業率,降低社會矛盾起著積極的作用。
2、大學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近年來,我國多家民營企業、傳統制造企業倒閉。然而,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卻不斷攀升,這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此外,大學生缺乏一定的社會資歷、工作經驗、實踐技能等,其在就業過程中自身核心競爭力較為薄弱。
3、缺乏新興產業高技能崗位人才
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大多數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較低,新技術、高科技人才極度匱乏。統計資料明確指出:擁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勞動力約占所有勞動力的10%,其余的勞動力沒有人力資本,其就職方向大都傾向于簡單的勞動體力。就當前來看,社會特別渴求新興產業高素質人才。
二、當前數字化經濟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實踐證明,數字化的普及,有利于實現我國經濟轉變(傳統工業經濟轉變為數字化經濟你)的目標。與此同時,數字化給我國環境、社會、經濟等帶來了更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為工作方式、勞動力市場結構、運營機制等內容。根據實際從業經驗,筆者將數字化經濟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概括為以下內容:
一方面,數字化經濟直接影響勞動力市場。對于數字化經濟而言,其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當前,數字化技術不斷發展、創新,在改變勞動方式(勞動力加勞動工具)、手段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因此,數字化經濟環境中,我國勞動力市場必然受到其的影響,從而在微觀、宏觀層面發生一定的變化。
另一方面,數字化經濟影響勞動力的供求關系。數字化經濟的蓬勃興起,促使新產品、服務需求產生,對市場供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勞動力市場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優化,從而影響到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
三、國外勞動力市場對我國的啟示
毋庸置疑,數字化經濟加速了經濟全球化、人力資源的流動。數字化經濟形勢下,互聯網普及率明顯增高,對經濟投入、產出等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工作場所的優越性發生了轉變,工作場景、模式的虛擬化逐漸引領潮流。筆者以美國勞動力市場為案例進行分析,其對我國的啟示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工作模式得以豐富
數字化經濟背景下,社會、經濟、生活等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工作模式亦是如此。自2000年以來,遠程就業開始興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2、高素質人才需求量不斷攀升
就美國數字化經濟而言,其制定、出臺了很多關于遠程就業的法律法規,以提升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優化效率。此外,美國開設技能培訓課程,以提升勞動力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滿足社會、企業對復合型人才需求。與此同時,美國極其重視引進國際人才,為保持高科技競爭水平提供有力保障。上述這些內容,對我國更好地配置、優化勞動力資源等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四、結束語
數字化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電子商務生產率、質量等方面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數字化經濟時代,就業模式、勞動力資源流動等發生了巨大變革。為更好地應對數字化經濟形勢,我國應采取構建互聯網就業平臺、對勞動力進行科學培訓、轉變高校育人方案、引進國外優秀人才等有效措施。希冀,在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下,我國勞動力資源配置、優化等能夠取得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何梟吟.經濟數字化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及啟示[J].經濟問題探索,2013(08):130-134.
[2]李劍玲. 數字化經濟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5(07):47-48.
1咨詢的種類
咨詢服務種類眾多,主要有:①決策咨詢,又稱政策咨詢。它是帶有全局性、戰略性和綜合性的咨詢。主要為國家、地方政府部門的行業發展戰略,從政治、經濟、科學、社會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預測和論證,起到了決策的參謀作用。②管理咨詢,又稱企業診斷。對企業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找出癥結所在,提出解決方案,并幫助指導實施。③工程咨詢。承擔建設項目中有關技術改造(包括技術引進)、利用外資的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評價及工程設計、招標和管理、工程預算等咨詢服務。④技術咨詢。它是以提供技術服務為主,包括與之相關的新產品、新材料和新設備的研究分析,為企業生產技術難題進行的技術門診,提供培訓服務信息,為科技管理部門對科研成果進行技術鑒定和評價。⑤專業咨詢。以專業知識提供專門服務,如心理咨詢、財務咨詢和法律咨詢等。
2咨詢業發展的狀況
2.1國內咨詢業發展狀況我國的咨詢產業是隨著改革開放而發展起來的。在此之前,我國雖然存在著情報咨詢和技術咨詢活動,但沒有形成產業。改革開放后,從政府部門到企業與經銷部門及國際經濟活動,都強烈地要求咨詢業的參與。我國各類咨詢機構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咨詢業已成為一項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的服務產業。資料顯示,1999年我國工商注冊登記有咨詢業務的公司達13萬家。這些咨詢機構大多數集中在城市,咨詢業發展較快的城市有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等地,綜合咨詢、工程咨詢、技術咨詢、管理咨詢、專業咨詢等各種類型的咨詢機構,幾乎涵蓋了咨詢業所有領域,咨詢產業成了我國現代化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行業。
2.2外國咨詢業在中國的發展狀況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專業行業(包括咨詢業)將逐步向外開放,作為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咨詢業將在《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框架下在中國更加全面和廣泛地發展。目前咨詢業在中國的開放程度不算小,國際上大的管理咨詢公司基本都在我國建立了自己的分支機構,如上海就有麥肯錫、波士頓、畢馬威、普華永道、德勒等。外國咨詢公司的實力有目共睹,它們有著龐大的專業人才隊伍、豐富的案例經驗和數據庫、科學管理以及全球化的咨詢共享等。調查顯示,國內企業對國外機構的品牌認識程度要大大高于國內咨詢機構。而這種對品牌的認同,究其根本,正是基于國外知名咨詢公司長期以來嚴格自律、規范運作而培養出來的優良信譽。如果不考慮價格因素,也許所有企業都會選擇國際上知名的咨詢機構,這對中國本國咨詢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3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發展狀況與服務模式
我國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也是我國咨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高層次的圖書館工作,是根據特定用戶的需求,以信息開發為手段,對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濃縮、與創新一系列工作的總稱。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各類圖書館大力開展參考咨詢工作,普遍設立了參考咨詢部(情報咨詢部、信息咨詢部),而且為配合文獻檢索課和文獻檢索工作的開展,大都設立有文獻檢索室。隨著聯機檢索的開展,在參考咨詢部或技術部下進一步設立了聯機檢索室。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因特網的廣泛應用,許多圖書館都設立了電子閱覽室(電子信息服務中心)。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圖書館參考咨詢機構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3.1集中型。即主要由參考咨詢部(或信息服務中心)承擔參考咨詢工作。高校圖書館采用這種模式的較多。如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參考咨詢部負責全館的參考咨詢、課題查新及代檢索、文獻傳遞、數據庫利用統計、質量管理工作,承擔學校文獻檢索課教學、新生入學教育以及全校用戶培訓等工作。中山大學圖書館參考咨詢部下設電子閱覽室、工具書閱覽室、文獻檢索室、查新室和文獻檢索教究室,承擔代查代檢、新書通報、定題服務、科技查新、館際互借、用戶培訓等業務。
3.2并列型。即參考咨詢工作主要由傳統的參考咨詢部和新設的網絡資訊部(自動化技術部、數字資源中心)分別承擔。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都有這種模式,如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報刊信息開發中心和網絡資訊部、浙江大學圖書館咨詢部和數字資源中心、廈門大學圖書館參考咨詢部和自動化技術部等。其中中山圖書館的電子剪報、企業咨詢、決策咨詢、海外報刊閱覽等傳統參考咨詢服務主要由報刊信息開發中心承擔,網絡資訊部主要開展網上參考咨詢服務。
3.3分散型。即參考咨詢工作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有關機構中,如上海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屬于這種模式。上海圖書館由原上海科技情報所和上海圖書館合并而成,其機構設置是在館所下面先設中心,中心之下再設部。其中信息咨詢與研究中心屬于參考咨詢機構,下設研究部、咨詢部、市場部和外向型公司;戰略信息中心下設的戰略信息部、戰略研究部也是參考咨詢機構;讀者服務中心下設的參考咨詢部、剪報服務部也屬于參考咨詢機構。此外,歷史文獻中心、信息處理中心、系統網絡中心、教育培訓中心等下屬的一些部開展的工作或生產的信息產品,也屬于參考咨詢機構開展的工作。
4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4.1為領導機關提供決策情報服務,使政府的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領導機關是政策的制定者,領導決策正確與否,對事業的成敗有著決定性影響。領導需要借鑒歷史經驗、國內外先進經驗和科學的決策理論與程序來進行咨詢,提供決策參謀,論證其決策的正確與否。優化的文獻信息是領導科學決策的依據,咨詢使政府的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許多圖書館在為領導機關服務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新技術革命對策、經濟體制綜合改革等重大問題上為政府出謀獻策,成為領導日益信賴的決策顧問和參謀。如廣東中山圖書館編印的《決策內參》,選擇匯編海外100多種中文報紙上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每周出版一期,深受領導部門歡迎。浙江湖州市圖書館編的《信息》刊物也受到市政府的重視。
4.2為企業提供情報信息服務圖書館信息咨詢部門還應采取跟蹤服務、定題服務等方式,積極主動地為企業服務,為市場經營服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必須充分獲取對口情報,提高本企業產品的檔次,以適應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否則將會在市場的競爭中被無情地淘汰。這時依靠咨詢專家的經驗和知識,出謀獻策,往往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圖書館能夠也應該廣泛地搜集、分析市場信息,為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航行的企業當好“導航人”。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人員應積極主動地為企業提供技術改造、產品更新、市場需求及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信息,為鄉鎮企業服務,提供短、平、快的技術信息。
4.3為科研讀者服務科研讀者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他們各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課題,需要特定的文獻類型和特定范圍的文獻。圖書館參考咨詢館員深入課題組,了解他們的需求,介紹館藏情況,搜集情報信息,篩選情報數據,提供科技文獻資料,使他們能及時了解本項目的國內外發展方向,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開發和研究。在一次文獻服務基礎上,還應加強二次文獻的揭示與報道,進行跟蹤服務。
培養綜合素質高的新一代建設者,是職業學校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也是新時期、新形勢下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德育課程存在內容多、難點多、進展快、對經濟與政治等基礎課程知識要求較高等特點,很難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因此本文探討了數字多媒體教學促進中職學校《經濟與政治常識》課程教與學的方式與方法。
一、中職《經濟與政治常識》課程中數字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現狀
多媒體教學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先進教學手段,已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有效的應用。中職學校《經濟與政治常識》課程的授課,也越來越多地采用數字多媒體手段,就目前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現狀來看,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數字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大于已經取得的成績,我們主要分為兩大類來具體探討目前的問題:
(一)數字多媒體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存在教學效果差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數字多媒體這樣一種輔助手段,占據了主要的位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逐漸淡化,師生之間缺少十分必要的互動,而且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弱化了。有師生共同參與的一堂課,其中就不單單只有知識信息的交流,還潛在的有著更為重要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尤其是《經濟與政治常識》課,運用多媒體數字教學的手段,可以使許多難以理解的問題,在多媒體演示中化難為易,使枯燥的東西變得形象生動,更便于理解。但在實際的數字多媒體教學中,部分教師因為害怕漏掉課件上列出的要點,變成了照著課件宣讀,而無暇顧及學生的感受和整個課堂的氣氛,從而導致授課形式十分呆板,學生很難與教師心靈互動,這無疑削弱了教學的效果,難以達到德育課程既定的教學目的。
同時,因為多數德育課教師年齡偏大,數字多媒體技術掌握不夠純熟,很多老教師甚至是邊學邊用,由此導致在《經濟與政治常識》課教學實踐中,如課件制作,影視、音像素材的處理等環節,不少老教師還存在技術層面的問題。而另有一些教師因為平時積累的素材不夠,課件制作的過程中只能大量堆砌和照搬教材內容,把多媒體等同于傳統的教案和板書。當然也有教師,制作課件時脫離了教學實際,片面追求課件的形式上的美化,導致課件設計忽略了教學最根本的東西,實際教學效果事與愿違。
此外,實際教學中也有因為信息太豐富,也使得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數字多媒體課程的生動直觀優勢,使得一節課可以容納更多的信息量。但教學實踐中因為為了趕時間,教師操作課件畫面時切換太快,學生根本分不清重點和難點。對理解與接受能力相對較弱的中職生來說,更不容易接納和理解教學內容,長此以往,會削弱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產生的效果也值得我們深思。
(二)數字多媒體未能得到廣泛應用,趨向應用多媒體但難題較多
相當一部分中職學校的信息技術設備配置仍不足。先進的教學設施,是開展德育課多媒體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現實中,目前部分中職學校教學設備投入存在不足,多功能網絡教室、多媒體教室,教師的辦公設施若不能及時投入,將會影響多媒體教學的正常開展。其次德育課在許多中職學校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而且對德育教師缺乏足夠的教學指導,許多教師很難有機會提高自己的多媒體教學能力。所以加強教師培訓十分必要,進一步提高多媒體課件制作和運用水平,熟練掌握現代科技手段,通過網絡獲取最新信息,將其加工、整理、創新,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教學思想和各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制作適合學生實際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再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二、中職《經濟與政治常識》的課程特色及應用數字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經濟與政治常識》部分,與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息息相關,是學生融入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的知識基礎和重要橋梁。不論是講理財竅門和消費觀念,了解貨幣、銀行和投資,還是講市場經濟、經濟制度、分配制度、稅收制度和企業,又或者是講公民權利和義務,講選舉、建議和申訴,都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幫助。
其課程內容本身的實用性強,既可以為學生將來的生活和事業服務,也利于促進青年為國家建設做貢獻。但也因為課程貼近生活,學生對許多內容的熟悉程度高,反而導致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促使《經濟與政治常識》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刻不容緩。在突出教學內容實用和貼近生活的特色中,革新教學形式,促使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通過改善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課程本身的重要意義,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學用結合。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教學也隨之出現新手段,越來越多的教師利用數字多媒體教學。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數字多媒體教學本身所擁有的一些特點,比如豐富的內容信息、多樣化的展現形式、便捷化的傳播途徑、互動的交流溝通、無限制的時空傳播等特點,使得其具有的優勢十分明顯。實踐中我們發現,應用數字多媒體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數字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學科教學創造了滲透德育思想的條件。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字多媒體教學中聲、光、圖、錄像和動畫的綜合運用,可以促使學生對《經濟與政治常識》的授課內容更感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生在視覺、聽覺上的注意力,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難以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都能形象、生動而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有效增強《經濟與政治常識》課內容的感染力,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記憶,提高學生學習《經濟與政治常識》課內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現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實踐中我們還發現,數字多媒體教學,在解決學時矛盾方面體現出很大的優勢。由于多媒體課件具有快速投放的特點,可以在短時間播放大量的信息,既節約了老師的板書時間,也可以有效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擴充德育理論前沿信息,緩解了教學內容多與教學時間少的矛盾。增加了老師在授課過程中的靈活性和實時性,增大了老師臨場發揮的空間,也提升了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積極性與熱情。
因數字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高度靈活性,借助這一特性,可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引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同時在課堂討論中,學生能及時反饋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有利于老師通過了解到的學生學習進度和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式教學,制定鞏固知識的教案。此外,多元化教學方式也有效地延伸、拓寬了教學時空。通過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元素來制作教學信息的載體,傳播教學信息,能夠有效解除時間和空間對教學產生的限制,這對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十分有效。教師則可以空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了解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興趣、學習風格、人生觀等方面上,從而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數字多媒體教學在中職《經濟與政治常識》課程中的開發實踐
(一)數字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
我們發現,把數字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比如對于那些內容相對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概念部分,更多使用多媒體;而對于重點和難點問題,適當進行板書,并輔之以提問討論、舉實例等各種形式,組織課堂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起到了顯而易見的促進作用。傳統教學相比于數字多媒體教學,還是有其自身的優越性,比如,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互動交流過程中占主導地位,這對于管理課堂紀律、組織教學過程較為有利。另外,如果能巧妙利用板書,便能有效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解決多媒體課件圖文轉換過快造成的學生注意力不足的問題。
(二)注意選擇好數字多媒體使用的最佳時機
多媒體優勢很多,但也要善于利用,才會起到最佳效果。比如使用多媒體導入新課,能夠使學生更快的融入課堂。如在講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時,用具體的國有企業中國石化的廣告視頻導入,再通過提問引導學生。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德育教學的關鍵。因此教師應認識到,德育課堂的教學不僅是基礎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師生情感互動的過程。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德育教學,要提高對學生的關注,注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課件制作到課堂演示、操作,再到日常的作業練習,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過程,不應忽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四)注重積累和開發個性化教學素材
素材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教學課件的優劣,優秀的課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對癥下藥、全方位的實現教學目的,實現預定的教學效果。數字多媒體素材的收集,必須立足教學實際,帶有目的性地積累課件中常用的各種視覺和聽覺材料,積累用以表達教學思想的各種元素,積累用于說明的圖形和圖像,積累用于喧染氣氛的音響和特效等教學素材。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對教材圖文進行再利用,將現有教輔影音光盤中的知識點素材重新分類、組合、歸納、整理,從各類公共的音像節目和影視資料中選取并重新編輯,從網上下載可以用于教學過程的圖片、文本、音頻、視頻等素材,加以開發制作出個性化的多媒體教學素材。
綜上所述,在《經濟與政治常識》課教學中,恰當的運用數字多媒體教學手段,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的實現教師的教學意圖,也為教師減輕一定程度的備課壓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加強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操作技能,更新教學理念,適應時展的需求,則顯得極為重要。必須不斷探索數字多媒體教學的教學藝術,使新的技術手段更好地為日常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教材:德育?經濟與政治常識,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4
[2]周雙娥:多媒體教學在德育課中的現實意義,零陵學院學報,2004.6
[3]熊劍峰:德育課中的多媒體教學,史地政論壇,2011.12
[4]高敏捷:德育課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嘗試,職業技術教材教法,2008.4
[5]黃華芬: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職專德育教學中的優越性,考試周刊,2013.5
[6]趙國敏:論職業院校德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幾個辯證關系,教育與職業,2009.4
[7]孔敏:淺談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2009
[8]申偉:淺談多媒體形式下的專業課教學,科技咨詢導報,2007.11
[9]陳雄偉:談談多媒體教學的幾點隱憂,中國科教博覽,2004.8
[10]邊巍: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作用及評價的探究,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7
【關鍵詞】《詩經》;傳統文化;數字技術;有效結合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17)07-0057-02
主席說:“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中華傳統文化也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古詩詞經典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我們的基因。其中,《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諸多因素,如孝悌、仁愛、崇尚自然、追求社會和諧、反對戰爭、向往和平等。
傳統的學習《詩經》的方法是教師講解內容、表現手法,然后讓學生誦讀、記憶,往往會忽視對詩文意境的體驗和欣賞。加上創作背景離學生久遠,學生的學習就會顯出沉悶乏味,缺乏信心和興趣。
《詩經》吟唱,以新穎有趣的方式向學生顯示《詩經》的魅力,從而引導學生走近《詩經》,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并因此愛上古詩詞,愛上語文學習。
在數字技術支持下,《詩經》吟唱有了新的視角和方法,尤其是VR技術的運用,為教師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學形式和資源,如加入音樂元素,制作“微課”創設吟唱情景,提供交互環境等,全面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積極性。
在吟唱中加入音樂元素
音樂性是《詩經》的天然屬性。詩中凝練與格律化的語言,適合誦讀,更適合“吟唱”。一首旋律背景與詩歌內容、感情基調相吻合的音樂,能更有效地把學生帶入“讀”的情境。古今中外都意識到音樂與文學的密切關系。古人創作詩歌本就離不開音樂。《詩經》里的“十五”國風就是指不同地域的民族音樂,但由于過去沒有樂譜的存在,音樂曲目經典無法留存。今天誦讀《詩經》,只能根據誦讀者的理解去表達,脫離了音樂,不能更好品味“詩”的情感。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通過數字技術可以根據詩歌創作的背景和地域音樂特色,合成許多古樂曲。如《詩經》第一首詩《關雎》屬于“國風?周南”,而“周南”的地域文化表現出來的音樂應該具有南方特色,詩歌是屬于“楚辭”先聲。那么,雖然我們吟唱者并不具備譜曲能力,卻可以借助數字技術“搜出”幾千年前“周南”地域的音樂,根據詩歌表達的情境內容選出合適旋律的曲子,為《關雎》的吟唱配樂。這樣,吟唱者不僅在詩歌的文字中體驗感知情感,還能在音樂的激發下調動“感知力”和“想象力”,從而拓展學習的空間,讓詩歌中的“形”和“聲”還有“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對于文化積淀并不豐富的學生而言,能在“古典”音樂的幫助下走入詩歌的情感世界,探求詩歌的意境美,這比起教師運用的任何講讀手段都要來得直接和有趣。而這樣的“古典音樂”與“古典文學”相結合的“現代吟唱”,只有借助數字技術的支持,才有“有效實現”的可能。
數字技術支持下的“微課堂”教學
《詩經》吟唱教學,最好的方式是制作成“微課”。“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詩經》中每一首詩歌表達的情感內容不同,表現手法不同,吟唱的調子和藝術處理的方法也就不同。教師對詩歌的理解和吟唱示范顯然也是帶有強烈的“個性”特點,教師不可能學,學生也不可能學習統一吟唱。微課具有資源組成情景化、資源容量小、針對性強的特點,還可以提供經典示范。這些特點和功能非常適合《詩經》吟唱的教學,只要把吟唱的相關素材、音樂資料以及不同的詩歌、不同的教師的示范吟唱拍成微課,學生便可自主學習。
如《蓼莪》@首詩歌的吟唱,首先是很多字學生根本就不懂怎么讀,這就會給吟唱帶來一定的困難。其次,因為不理解詩歌內容,所以會產生畏難情緒,學生還怎么愿意走入情境、體會感情?微課中教師可以把這些難點作為素材在視頻中展示,搜索與課程知識相關的信息資源,在關于這首詩的背景的廣度和深度上延伸。然后配上音樂,教師進行吟唱示范。學生在教師不在場的情況下反復研究、琢磨,學習的主體性也在這樣的課堂得到充分的體現。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不同于教師的理解,有新的“吟唱”處理方法,同樣可以拍成“微課”。這既是學習效果的反饋,也生成了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理解和表達。
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突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每位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獲得教育,學生通過“微課”自然要比在傳統課堂學得輕松,學得有效。
VR體驗場里的吟唱
VR技術的誕生是數字技術的一大突破。VR技術是集合多種領域技術而開發出來的一種計算機仿真系統,能夠創建并讓用戶感受到原本只有在真實世界才會擁有的體驗。也就是說,VR能創設一個多元的環境,給人帶來無以倫比的沉浸體驗。
“片片虛擬的葉子被一陣虛擬的風吹到了虛擬的街道上。”“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無論是否制造出來,都可以在電腦里生成模型”――這種虛擬的環境,可以為我們穿越時空走近《詩經》時代的自然和社會變遷的世界里提供幫助,讓我們漫步在《詩經》里的人和事發生的情境中,去感受、體驗。我們仿佛聽到了奴隸們在勞作時發出的“坎坎伐檀兮”的號子聲,看到《靜女》中男子等不到心愛的女孩而“搔首踟躕”的著急,同樣“親眼”目睹《大雅江漢》中“江漢浮浮,武夫滔滔”的壯闊場景……
來,就在VR技術的幫助下,讓我們吟唱《黍離》:來到“宗周的宗廟公室”前,緩慢地穿行在茂盛的野生農作物中,曾經輝煌而現在卻人去樓空,曾經在盛大的祭祀儀式中的熱鬧,現在卻只有荒蕪中的沉寂,宮殿的“主人”便只有眼前的“黍”和“稷”,“城”空了,心傷了,今昔盛衰對比的“黍離”的千古之悲包圍著“吟唱者”。不知不覺,行走的“步伐”沉重、緩慢了,而吟唱也就完全沉浸在西周滅亡的沉痛中了。
吟唱者置身在虛擬的環境中,真實地體驗著“情感”,感受著“畫面”,體悟也隨著“靈魂”的漫游而滲透進“電子回路”里,VR體驗場里的吟唱,便立刻有了生命動感的旋律,有了“復活”的“生”的氣息!
以上是學生個體的感受和演繹。現在的VR技術完全可以為“吟唱者”提供環境。由此,讓我們看到數字技術支持下的吟唱是如何突破“傳統”的束縛,又把我們帶到了遠古的過去演繹“傳統”文化,讓一切的表現和理解都變得廣闊而深刻。
其實,我們還可以更大膽設想,在這個虛擬場,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置身于其中。他們面對眼前的情境,因為對背景文化理解的廣度和深度的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但他們可以在這環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組合進行吟唱,同時可以交流表達不同的感受。他們仿佛就是在“宗周的宗廟公室”聚會,以“唱”的形式發出自己的感嘆――原來個性化的表現和個人意義在互動中會激發出新的體驗。這樣的吟唱學習表現,仿佛讓學生感受到“血液”流動的節奏,“生成”的“細胞”深入骨髓。而實現這樣的教學和學習,“只不過是需要一個多用戶的聚會地點,一個可以讓大家在線上群聚的地方”。
數字技術支持下的精彩何止是《詩經》的吟唱,它帶來的教學、學習方面的創新和豐富,值得我們無限期待!
參考文獻
凱文?凱利. 失控[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何克抗. 智慧教室+課堂教學結構變革――實現教育信息化宏偉目標的根本途徑[J]. 教育研究,2015 (11).
劉名卓,祝智庭. 視頻微課的實用學分析[J]. 開放教育研究,2015 (1).
蘇小兵,管玨琪,錢冬明,祝智庭.微課概念辨析及其教學應用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4(7).
監管分析
國際上對投資銀行的稱謂多樣、內涵外延各異,因而投資銀行的概念有狹義、廣義之分,按業務線涵蓋范圍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如表所述,第一層次的投資銀行只從事最傳統的投資銀行業務,僅包括一級市場的股票、債券承銷業務和一些金融咨詢業務。第二層次的投資銀行具備常規的投資銀行業務線,可實現一級市場、二級市場業務的較完整覆蓋,與國外一部分中小型投資銀行的職能相對應。第三層次的投資銀行業務比較全面,擁有資產管理業務和研究業務這兩項智力密集型業務,一般被認為是大投行的基本特征。第四層次的投資銀行其實已經脫離傳統投資銀行的意義,而是投資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類似目前的高盛集團和摩根斯坦利集團。
除了內涵外延的差異,即使同一內涵的投資銀行在不同國家的稱呼也是有差別的,以第三層次的投資銀行為例,美國稱為投資銀行,英國稱為商人銀行,而日本和我國則稱為證券公司。在本文中,我們會根據行文需要,交替使用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的稱謂,若無特殊說明,均指代上述第三層次投資銀行的概念。
我國與美國的投資銀行發展過程存在更多的共性,所以主要以美國的投資銀行模式和發展作為參照。
縱觀經濟發達國家投資銀行呈如下主要特點:一是行業集中度較高,呈現出壟斷競爭的特點;二是均實施全球化經營戰略;三是業務顯現出多元化、專業化趨勢,具體表現在投資銀行的業務已經從最初的傳統的承銷業務、經紀業務擴展到企業購并、資產管理、風險投資、風險規避,投資咨詢等領域;四是大多走向混業經營;五是競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些競爭既包括了各國投資銀行本身之間的國內、跨國競爭和其導致的投資銀行的不斷優勝劣汰,也包括了各國的現代“全能銀行”對投資銀行的挑戰;六是極其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
作為處在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發展大趨勢下的中國投資銀行業,要充分借鑒國外投資銀行業務模式發展特點和發展經驗:
第一,大力拓寬投資銀行的融資渠道。我國投資銀行之所以總是資金實力不足、資產規模較小,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的投資銀行尤其是我國的證券公司的融資渠道不通暢。資金短缺嚴重限制了證券公司的發展壯大。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些政策和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證券公司的資金狀況。例如允許證券公司采取增資擴股和公開上市的方式擴大資金規模。此外,我國目前已有72家證券公司獲準進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調劑資金頭寸,緩解了證券公司的資金實力。證券公司還可以憑自營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券作質押向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借款,獲得期限靈活的資金,優化資產結構。
第二,注重金融創新、廣開業務領域,實現多元化趨勢。與國際投資銀行創新過度、衍生產品發達不同,我國的投資銀行明顯創新不足。為此,國內投資銀行加強新產品開發,突破傳統業務局限,推動主體業務由傳統型(證券承銷經紀和自營)向創新型(企業并購、重組等策略)以及引申型(資產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轉變,從而實現收入來源的多元化和穩定增長,增強投資銀行的抵御風險的能力。
第三,通過兼并收購、資產重組,擴大我國投資銀行的資產規模,從整體上提高我國投資銀行的行業集中度。并立足本國資本市場,實現特色化、專業化經營。
第四,適時實施國際化戰略。目前,我國的投資銀行基本上以國內市場為主,這主要受制于我國投資銀行的實力。國內投資銀行應仿效國內商業銀行,用全球化的眼光經營我國的投資銀行,放眼世界。可以首先通過與國際投資銀行合作的方式,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適時走出國門,進入國外資本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在這方面,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和中銀國際的成功經驗已經為國內的投資銀行樹立了榜樣。
根據各國政府和行業自律組織在投資銀行監管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把投資銀行監管體制分為三類,即:政府型,自律型和中間型監管體制。
政府型監管體制是指政府通過制定專門的法律,并設立全國性的監督管理機構對投資銀行實施監督和管理,其本質特征是政府在監管中占居主導地位,發揮主要作用。美國是實行這一管理體制的典型代表,此外,加拿大,巴西,日本、韓國、菲律賓及中國也實行這一管理體制。
與政府型監管體制相對應的是自律型監管體制,它是指政府除了某些必要的國家立法外,較少干預投資銀行業,對投資銀行業的監管主要靠證券交易所及投資銀行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的自我監管,其本質特征是注重并強調投資銀行業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作用。英國是實行這一管理體制的典型代表,此外,其他的英聯邦國家和地區也多采用這一管理體制。
介于政府型與自律型監管體制之間的監管體制,我們可稱之為中間型監管體制,它的本質特征是既強調國家立法管理又注重行業自律管理。德國、意大利等是實行這一管理體制的國家。
美國投行監管體系
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美國投資銀行監管體制中是最為重要的監管主體,由于政府充分授權,保證其有足夠權威維護投資銀行依法運作,因此,SEC也是美國政府型監管體制的象征。
以美國為代表的政府型監管體制的優勢在于,首先要強調立法監管,把監管者與被監管者的所有活動都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使監管活動更具有嚴肅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其次是政府監管機構作為最重要的在監管活動中起主導地位的監管主體,超脫于資本市場參與者之外,使其監管活動能更好地體現和維護市場“三公”原則。但這種監管體制也存在一定局限,除立法監管往往剛性有余彈性不足,容易導致政府對投資銀行管得過死、干預過多,不利于投資銀行競爭和創新外,監管者要與市場保持距離。當市場情況變化時,往往不能及時反應或反應不當,因此,往往容易出現監管“缺位”或“越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管的效率。
英國投行監管體系
英國一直沒有設立全國統一的政府監管機構,而是依靠獨立于政府之外的行業自律組織進行自我監管。
英國為代表的自律監管體制恰恰能在政府型監管體制的局限性方面顯出自己的優越性。第一,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投資銀行的不必要的干預,促使投資銀行按市場規律運行,利于投資銀行競爭和創新。第二,自律組織的成員主要來自投資銀行,他們往往最了解市場,也最能把握市場,知道某項規則對市場的影響,當市場變化時,他們也往往能及時有的放矢地找到解決市場問題的辦法,比較容易實現靈活有效的監管目標。但自律型監管體制也有兩大缺陷。第一,自律組織往往更為重視保證市場運轉和保護會員的利益,而忽視保護社會利益和投資者利益,監管的“三公”原則難于實現,同時這種現象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話,也會阻礙市場
競爭。第二,由于缺乏強硬的法律后盾,監管的統一性、權威性往往難于實現。很顯然,自律型監管體制的缺陷,正是政府型監管體制的優勢所在。
可以從以下四點來看國際投資銀行監管體系對中國的啟示:第一,在公平的基礎上兼顧監管的合法、協調、效率和透明的原則;第二,以集中立法型監管體制為主、自律型為輔;第三,加強風險監管;第四,強化信息披露;第五,注重監管的前瞻性。
然而,鑒于美國次貸危機充分暴露了美國證券市場的監管缺陷,我們還需全面分析(尤其是分析次貸危機發生之后)國際投資銀行演變對中國證券公司未來發展帶來的啟示。
國際投行演變帶來的啟示
加強對衍生品的監管
次貸危機所顯示出來的金融脆弱性不是來自于金融創新本身,而是由于現有的監管不足,監管體系運轉失效。當然,監管不應阻礙金融創新,如果要增加金融消費者的選擇并擴展信貸的可獲得性,那么金融創新必不可少;要實現強化金融系統彈性而又不妨礙市場程序的目標來促進經濟增長,金融創新同樣必不可少。監管部門應當關注社會整體利益,而不是個體利益,應當提高監管預見性,并將監管目標集中于防范系統性風險。
次貸危機再次充分說明,加強金融衍生品的全面審慎監管與風險控制是極為重要的。為此,監管機構應當限定證券公司產品和業務創新中的杠桿比率上限,并且就市場變化對創新業務的影響加強敏感性分析,及早應對,防患于未然,促使風險監管制度和機制建設與金融創新的步伐相適應;證券公司應當針對產品和業務創新加強風險管理與控制,謹慎運用財務杠桿,使杠桿比率保持在適當的水平上,以降低和控制經營風險,證券公司應當將產品和業務創新風險納入公司整體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清晰地界定各業務條線和相關部門的具體職責,健全內控制度,完善內控機制,使金融創新的性質、種類和范圍(尤其是表外業務頭寸)與公司凈資本規模、風險管理與控制系統、風險管理和內控能力相匹配、相對應,加強對表外業務定期與不定期的稽核,及時發現表外業務經營中的潛在風險;證券公司應當對復雜的金融衍生品結構和標的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以提高金融監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加強對證券市場尤其是場外交易的監管
美國投行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通常是由審計委員會、執行管理委員會、風險監視委員會、風險政策小組、業務單位、風險管理委員會及公司各種管理委員會等組成。但是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美國投行這些風險管理部門卻沒有充分發揮風險管理與控制作用,顯得力不從心。所以,應當加強證券市場尤其是場外交易監管,將表外業務風險納入表內監管,減少表外業務的監管套利,提高風險管理的積極性。隨著我國證券業、銀行業和保險業綜合經營的不斷發展,跨機構、跨市場的交叉性金融產品陸續涌現,業務日益交叉、滲透和融合,這就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應當加強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完善不同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制度,加強監管合作與協調,發揮協同監管效應;調整監管機構層次,明確界定不同監管機構的監管職責范圍,努力避免重復監管,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最大限度地減少監管沖突,填補監管“真空”或監管“盲區”;從原來的以機構性監管為主逐步轉向以功能性監管和目標監管為主,建立傘狀金融監管體系,創造條件逐步完成“大部制”金融監管機構改革,實行金融綜合監管。可以考慮采取的應對措施有:健全金融監管聯席會議機制、建立多邊的緊急磋商制度、建立統分結合的金融控股集團主監管協調制度,健全適應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統計信息監測體系等。
組織結構分析
組織形式
一般而言,一個投資銀行采用的組織結構與其內部的組建方式和經營思想密切相關。現資銀行的組織制度主要有以下四種:家族企業形式及合伙人形式;混合公司形式:公眾持股上市公司形式;現代金融控股公司形式。右圖歸納了這種組織形式的變遷歷程,從中也可以看出,國際成熟市場投資銀行的發展從整體上體現出集中化、公眾化、集團化和國際化的四大趨勢。
治理結構
股權結構要分析投資銀行的治理結構,首先必須分析它們的股權結構。通過研究國際成熟市場頂尖的投資銀行財報數據,可以歸納出一些共同的股權結構特征如下:
第一,機構投資者占股比例大,但股權極度分散。取2011年12月1日總市值排名前5位的投資銀行來分析其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情況及股權集中度方面考察。
第二,內部持股比例小,股權具有高度的流動性。美國投資銀行發行在外的股票大多是可以自由公開交易的活性股。在股權高度分散化的股權結構下,機構投資者股東由于本身的短視性、信息和專業能力的局限性、參與治理的成本約束及其公共產品特性,一般不太愿意積極主動地直接參與投資銀行的公司治理,而采取買入和賣出股票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投資銀行經營效益的評判,使投資銀行的股權具有較高的流動性。
董事會結構國際成熟市場投資銀行的董事會和其他行業公司的董事會一樣,負責公司的日常決策。同時由于在一些主要的國際成熟市場,比如美國,投資銀行內部不設監事會,因此董事會還兼有審計監督的職能。一般的國際成熟市場的投資銀行董事會下設各種委員會以協助其進行經營決策并行使監督職能。這些委員會基本都包含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公司最高決策執行委員會為公司各項業務制定風險容忍度并批準公司重大風險管理決定,包括由風險監視委員會提交的有關重要風險政策的改變。
除了設立諸多委員會輔助董事會進行工作以外,董事會還呈現出外部董事占有重要地位這一特點。這些外部董事一般都是公司之外某個領域的資深專家或學者,具有某個方面的獨特專長或是擁有廣泛的關系網絡,而且比較客觀,也注重自身的信譽和市場身價,能積極參與對公司重大經營決策的參議和監督。
與此同時,國際成熟市場內部董事所占比例雖小,但基本均為投資銀行的高管人員。內部董事身兼管理層有助于公司重大經營決策活動的推進,而這也反映出美國投資銀行董事會與公司經理層之間的界限趨于模糊。它有利于減少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的摩擦,但不利于董事會對經理層行使有效的監督和制衡。
監事會及管理層監事會是股東大會領導下的公司的常設監察機構,執行監督職能。監事會與董事會并立,獨立地行使對董事會、總經理、高級職員及整個公司管理的監督權。
美國對包括投資銀行在內的上市公司并無設立監事會的強行要求,通常由獨立董事或者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或其他類似的調查稽核委員會,部分地代行監事會的審計監督職能。
職能部門職能部門組織形式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部門:投資市場部、消費者市場部及研究部。
綜合以上結論,對于我國證券公司的發展,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重點培養金融控股公司。雖然我國早在1993年就明確提出“銀行業與證券業實行分業管理”的政策,至今仍保持著“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體系。但隨
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金融改革創新的不斷深入,在協同效應,規模效應、收入多元化、風險分散化以及容戶需求一體化等因素的驅動下,我國也出現了一些金融控股公司的雛形。而未來我國也會出現金融機構向多元化領域蔓延、大型企業短時間內進軍金融業等現象。
第二,加快金融立法,改善證券公司法律環境。借鑒國際成熟市場投資銀行組織結構的發展,從立法角度看,主要應以現行的公司法、證券法為基本依據,重點完善其中的監管制度和公司治理要求,立法過程中可參考美國、日本、英國等國際成熟市場成熟的法律條文,并結合中國本土證券公司的現實發展需求,為證券公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第三,優化治理結構,提高證券公司經營效率。優化我國證券公司的治理結構,提高證券公司經營效率,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是降低股權集中度,增加股權流動性。二是提高外部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比例,加強獨立董事制度的建設。三是要加強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的溝通機制。四是注意在各職能部門之間建立必要的“隔離墻”制度。
此外,金融危機暴露出投行在金融危機來臨時流動性短缺以及業務模式、盈利模式較為單一的缺陷。而以存款來源作為支撐的商業銀行,特別是業務綜合化經營的全能型銀行基本上都涉險渡過了金融危機的難關。可以預見,隨著美國大型獨立投行陸續被并購,或破產倒閉、或被注資、或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大型存款類銀行將重新主導國際金融業的發展,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將得到強化。
從全球范圍來看,獨立投行模式未來很有可能會消失,大多數純粹的投資銀行將被商業銀行合并,全能型銀行的經營模式將更受歡迎,由商業銀行主導的混業經營將成為未來金融業發展的主流模式。
相比于美國獨立投行,傳統的歐洲銀行業,特別是德國銀行業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所受的影響相對較小。雖然不能說德國的全能型銀行模式一定優于美國的獨立投行模式,但是全能型銀行風險相對較低、經營更為穩健卻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德國的全能型銀行模式在未來可能會更受重視。因為和投行相比,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更加充裕,運作更加透明,風險管理和控制系統更加嚴密,受到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和存款保險機制的保護,同時業務綜合化經營有利于平抑經營收益的大幅波動。
業務結構分析(以美國為例)
從行業業務收入來看(以2003年為例),2003年美國證券全行業總收入為1445億美元。從各項業務收入的變化趨勢來看,傭金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從1980年的35%下降至2003年的14%;資產管理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從1980年的1%上升至2003年的8%。承銷和做市商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對穩定,變化的趨勢不是特別明顯。
以下選取高盛、摩根斯坦利兩家具有代表性的銀行作為案例,深入剖析美國投資銀行的業務結構。
高盛
高盛集團在2010年之前將業務分為三大類:投資銀行部門、資產管理與證券服務部門、交易與本金投資部門。
從收入絕對值來看,2001年到2007年,高盛集團的收入水平直線上升,從128億元美元迅速躥升至2007年的460億美元。雖然2008年受次貸危機影響收入水平大幅下跌,但2009年便恢復到452億元的水平。從這9年的變化情況可以發現,凈利息收入、投資銀行收入、資產管理與證券服務收入一直是比較穩健的。凈利息收入主要來自以公允價值交易資產的收入及證券逆回購收入,在危機期間不但沒有下降,相反甚至有明顯上升,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等4年的收入分別為35億美元、40億美元、43億美元和74億美元。波動較為劇烈的是交易與自營收入,從2007年的297億元跌至2008年的81億美元,這主要是取決于危機時期的市場環境及高盛自身的風險頭寸。
從收入相對量來看,2001年到2007年,交易與自營收入和投資銀行收入一直是高盛收入的主導力量,占比基本在70%以上,其中2001年為78%,2007年為81%。2008年交易與自營收入的占比相對下降,但同時投資銀行收入相對上升,二者合計占比仍然有60%。即使在最惡劣的市場環境下,這兩項業務收入依然是高盛集團的核心業務,收入能力的穩定性毋庸置疑。高盛集團在投資銀行業務方面具有傳統優勢,但是近些年最賺錢的業務卻是交易與自營收入。交易與自營業務收入的來源主要是FICC,該部門主要運用自營資金進行交易。相對而言,高盛集團的資產管理業務和經紀業務無足輕重。
2010年以后,高盛集團將業務調整為四大塊:投資銀行、機構客戶服務,投資和借貸、投資管理。投資銀行業務向公司、金融機構、政府和個人提供一系列的投資銀行服務。收入結構統計口徑也做了相應的調整,由原來的四部分調增為六部分,保持投資銀行收入、凈利息收入兩部分不變,將原來的交易與自營業務、資產管理與證券服務收入兩部分進一步細分為資產管理收入、傭金收入、做市商收入、其它自營收入四部分。投資銀行收入與自營收入仍占65%以上,非常穩健。
摩根斯坦利
摩根斯坦利實行控股公司下的事業部架構,事業部專于特定領域的業務,是獨立的利潤中心,其在組織架構上分為四部分:機構證券部門、個人投資者部門、投資管理部門及信用服務部門。從收入結構來看,摩根斯坦利的收入分為凈利息與股息收入、交易收入,投資收入、資產管理收入、投資銀行收入、傭金收入和其它收入等七部分。
從收入絕對值來看,2001年到2007年,摩根斯坦利的收入水平穩步增長,但幅度不大,2001年為196億元,2007年為269億美元,2008年為221億美元,考慮到收入降低主要由39億美元的投資虧損引起,2008年的其它收入基本沒有下降。2009年恢復到234億美元的水平。從這9年的變化情況可以發現,傭金收入、投資銀行收入、資產管理收入的變化比較平穩,增長的波動性不強,三者從2001年的108億美元平穩增長到2007年的165億美元,次貸危機對其影響不大,2008年,2009年三者的和保持在134億美元、151億美元的高水平。與此相對投資收入、交易收入、凈利息與股息收入的變動比較劇烈。投資收入時正時負,在2001年虧損4億元美元、在2008年虧損39億美元、在2009年虧損11億美元。交易收入也不太穩定,在2006年達到階段性峰值118億美元,但在2007年卻創造了這9年的最低值32億美元,波幅較大。凈利息與股息收入在2009年為10億美元,是期間最低值,但總體來看,大部分年份保持在30億美元左右。
從收入相對量來看,2001年到2007年,傭金收入、投資銀行收入、資產管理收入等三項收入是摩根斯坦利穩定而重要的收入來源,三者合計占比平均在55%的水平,而且占比相對穩定。交易收入雖然也是一項重要的收入,但是其變數較大,占比忽高忽低,不算是穩定的收入來源,但卻是潛力較大的收入來源。如果將交易收
入與上述三項收入合計,則四項收入合計占摩根斯坦利收入的83%,而2009年更是高達97%。投資收入的占比總體來看不高,除2007年以外,均在6%以下。
可見,自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投資銀行業務是摩根斯坦利的收入引擎。以證券發行與承銷為核心的投資銀行業務是摩根斯坦利的領先業務,2004年摩根斯坦利占據全球IPO市場的10%份額,超過對手高盛,榮登全球IPO業務的榜首。
不難發現,國外券商盈利模式具有以下特點: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傭金收入占比穩步下降;做市商交易在券商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資產管理業務收入在券商收入比重明顯高于國內券商;國際投行業務中,債券和企業咨詢業務占比明顯高于國內。
此外,雖然近年來我國證券行業在市場結構,交易工具、投資者構成和證券中介方面越來越向國際靠攏,未來我國證券公司發展壯大仍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三方面改進
擴大證券公司資本規模。擴大證券公司資本規模的途徑可以有:證券公司改制上市;公司合并,以地區為依據進行跨區合作,在資金技術市場上達成聯盟,實行資源和業務的合并,組建區域性大證券公司;發展金融集團,金融集團是以金融業為主的企業聯合體,具有完整的內部組織和管理框架實行分業經營和混業管理的集團經營模式。
積極創新業務品種。具體來說證券公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業務創新:重點發展場外業務;發展資產管理業務;進行風險資本投資;參與金融衍生品創新與交易以及拓展資產證券化等業務領域;開發國際業務,國內國際業務并舉。以國內業務為基礎,努力向海外發展網點,把業務領域擴展到國際市場,實行跨國業務經營,全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培養核心業務實施差別服務與特色服務。證券公司應根據自身的資本實力、服務特色,研究水平、區位優勢等綜合素質及目前市場的競爭狀況,培養其核心業務,實施差別服務與特色服務。
內部控制分析
內部控制
投資銀行的內部控制,是指投資銀行為了實現其經營目標,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確保經營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單位內部采取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續與措施的總稱。國際成熟市場投資銀行的內部控制由五大要素構成,即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和監督。
風險管理分析
以下從國際成熟市場投資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類型,投資銀行的內部風險管理架構以及目前業內常用的風險管理方法三方面進行研究。
主要風險種類 從整體的風險來源角度劃分,國際成熟市場投資銀行的風險依其影響面大小主要分為以下六大類。
風險管理架構 依照目前國際成熟市場投資銀行的發展狀況來看,其風險管理已經進入了全面管理模式。而一個完善的風險管理架構包括以下六大要素:企業風險管理戰略和策略;健全的現代企業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和規范的風險管理流程:完整的風險管理手冊;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有效的防范機制;高效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風險管理方法 第一,風險管理流程。在投資銀行風險管理的流程中,風險管理方法的應用集中體現在風險識別和風險評估這兩個環節。
第二,風險管理主要技術及方法。在理論層面,資產組合理論、套利定價理論以及期權定價模型的提出為現代意義的投資銀行風險管理方法奠定了基礎。而在現實層面,90年代幾起震驚世界的金融危機大案(如巴林銀行、大和銀行事件),使一些大的國際銀行開始研究和建立自己的內部風險管理測量和資本配置模型。與此同時,隨著世界各國金融機構對金融風險管理及其技術、軟件需求的日益增長,出現一大批專門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的咨詢公司和電腦軟件公司,推動了風險管理技術、方法以及軟件的不斷更新、發展。截止到目前,依照風險類別劃分,主要的風險管理方法、技術及軟件有:
市場風險方面。利率風險是投資銀行所面對的最主要的市場風險。因此利率風險的管理方法發展最為突出,主要包括缺口分析法、久期和凸性分析法。
信用風險方面。主要采用基于對客戶或交易對手履約能力和違約可能全面分析而做出決策的風險管理方法。
全面風險管理方面。在方法層面,主要包括統計分析法及情景分析法,統計分析法的主要思想是考察影響組合收益的因素,并使用一系列計量技術估計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這些參數反映該資產收益對不同風險因素的反應程度,這也就提供了可以相應對沖某類風險的技術指標。場景分析法要求風險管理者設想投資組合可能出現的狀態,并考察在極端情況出現時的可能損失。對所有相關變量重復上述步驟,最后獲得結論。
除了上述幾類風險管理方法之外,不得不提的還有現代的金融工程方法。這種方法的產生得益于70年代的利率市場化以及隨后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發展。金融工程方法包括創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設計、開發和實施,以及對金融問題的創造性解決。其中的典型代表有,由金融工程公司開發的風險價值增量模型(VaR Delta)。該模型可以在不重新計算投資銀行的VaR的情況下確定新的交易將如何影響整個資產組合的VaR,此外,該模型還提供VaR的成分分析并提供風險矩陣未包括的客戶的數據。另外一個典型代表就是由智商金融體系公司(Q Financial Systems)創立的風險智商模型(Risk IQ),該模型的創立基礎是信孚銀行的RAROC方法,是一種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的綜合分析模型,特別的是,該模型可以用于投資銀行整體的風險測量。
第三,風險管理模型的內在缺陷。定量分析方法和數理統計模型曾經一度被認為是風險管理的一大突破,但是只要是模型,就必須嵌套于某種假設當中,而模型假設與現實的不吻合就為模型結果的有效性打了折扣。此外,對于證券未來價格的模擬技術也有待進步,目前依賴于歷史數據或者某種假設模擬出的數據都有可能經不起理論和現實的驗證,這些都構成了所謂的“模型風險”。
我國的證券公司,由于起步較晚,目前對于內部控制的研究才略嫌空白,相關的風險管理方法也尚待發掘。我國證券公司的發展可以從國際成熟市場投資銀行的內部控制得到以下四點啟示:重視公司文化,避免英雄主義;全面管理風險,系統制定決策;完善風險管理架構,匹配經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先進風險管理技術,但不可過度依賴。
同時,次貸危機也說明,市場參與者的內部風險管理與外部監管不可或缺,兩者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伴隨著金融業的創新與開放,對所有金融產品和交易進行全面與實時的外部監管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引導市場參與者建立完善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理應成為監控風險的根本措施。
第一,提高對內部控制體系的認識。督促證券公司運用定性及定量的風險管理技術,對經紀業務、承銷業務、自營業務等進行風險控制,形成組織嚴密并能實時識別、判斷風險的控制框架。
第二,動態的設定不同發展時期內部控制目標重心。企業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需要通過內部控制來消除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威脅是不同的。
第三,制定內部控制戰略目標時,應重視對風險的識別與應對。風險作為一項價值驅動因素應被納入內部控制目標導向選擇的框架中。在構筑“風險與應對”這一控制要素時,應當將風險與企業的目標相匹配,并分解為戰略風險、經營和財務及相關風險、具體業務風險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的風險識別均以“事項識別”為前提,也就是識別可能對目標產生影響的潛在事項。
關鍵詞:會計準則趨同 會計準則執行 遵循度
一、引言
會計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跨國公司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持續深入發展,迫切需要會計信息可比性的提高,而會計信息可比性的提高以會計準則的協調乃至趨同為前提。歐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積極表態支持國際財務會計報告準則趨同的一個政府間國際組織,要求歐盟的7000多家上市公司(包括銀行和保險公司)2005年編制合并報表時,必須采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澳大利亞受歐盟決定采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影響,宣布從2005年1月1日起,澳大利亞的報告主體將采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繼澳大利亞以后,新西蘭的會計評審委員會也要求新西蘭的所有上市公司從2007年起遵守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隨著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全球認可范圍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快了本國會計準則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步伐,我國也不例外。2006年2月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標志著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中國新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主席在我國新會計準則會上指出此次新準則的和實施,使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之間實現了實質性趨同。而根據Peng和Smith(2010)的研究,中國的財政部通過頒布一系列公認會計準則來促進中國的會計準則體系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結果是將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程度從1992年的20%提升到了2006年的77%(高莉芳,2009)。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在我國會計規范體系建設、乃至市場經濟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因而備受社會各界矚目。但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疑問,如會計準則能否得到普遍遵循,能否有效遏制會計信息虛假,甚至是否會成為新的“規則性”信息失真的根源,類似問題引發了會計理論界、實務界、政府監管部門和新聞媒體等各方面高度關切。事實上,對會計信息和會計準則的研究由來已久,近年來更因國內外不斷出現的重大財務造假案,如Enron、WorldCom、帕馬拉特、銀廣夏、藍田、科龍等而備受關注。為此近年來圍繞這一問題形成了公司治理、內部控制、會計監管、法律機制等多領域研究成果,其中強化會計準則又是重心之一。在對會計準則的研究中,逐步從會計準則的理論基礎、內容體系、制定模式延伸到實施環節,成為本文研究的出發點。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 對于目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全球范圍內的趨同,雖然大部分學者認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全球范圍內的推行會導致財務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以及財務報表信息披露的加強會導致市場效率的提高。然而沒有有效的執行,即使最好的會計準則也不會有什么效果(Hope,2003)。很多研究(Street, Gray & Bryant, 1999; Street & Bryant, 2000; Street & Gray, 2001; Glaum & Street, 2003)發現在許多領域存在著信息披露要求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嚴重不符的情況。因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以及一些資本市場的管理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遵循和執行方面。在就準則執行進行實證檢驗時,重點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度量一個企業是否遵循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以瑞士企業為樣本的基礎上,Cooke (1989)最早建立了一套評分系統,利用公司報表中實際披露的項目數與準則要求的應該披露的項目數相比,得到一個遵循指數來衡量公司對準則的遵循程度。隨后,眾多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Cairns (1999) 在其研究中依據企業遵循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不同狀況,將其分為從“完全符合”到“差異的無保留描述”九類。Street等(1999)在研究中發現在 1996年聲稱遵循國際會計準則的221家公司,遵循程度是不同的,或者是有選擇地遵循。在一項后續研究中,Street 和 Bryant(2000)對存貨、固定資產等9項準則進行了遵循檢驗。他們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的具體要求,關注于信息的計量和披露,設置了一個遵循調查表,根據49家樣本公司的報表以及審計報告采用二分法手動搜集了公司報告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遵循信息。檢驗結果表明,49家樣本公司里面只有20家完全遵循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總體遵循度低于45%。于是,他們得出結論,盡管企業聲稱完全遵循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但事實上,還存在很多重要的差異。后來的學者在衡量準則遵循度方面也基本上采用了類似的度量方法 (Street和Gray,2001; Glaum和Street,2003)。Hodgdon 等(2009)對聲稱遵循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非美國上市公司的1999年和2000年的年度報告進行了檢驗。在其研究中不僅利用非加權項目來衡量準則的遵循度,還借鑒了(Spetz & Baker, 1999) 提出的“Saidin”指數來度量準則遵循度,該指數依據信息披露的稀有程度賦以不同的權重。
(二)國內文獻 在中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應用將會受到更大的挑戰,因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是原則導向型的,與中國傳統的以會計制度為主的會計處理相比,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執行中需要運用大量的個人判斷,因而在中國更應該關注于會計準則的執行。按照高利芳(2009)在其博士論文中的劃分,對于會計準則執行研究的文獻回顧,有或明或暗的三個維度:一是觀點維度;二是方法維度;三是區域維度。從觀點維度看,以往的研究主要關注三方面的問題:首先,準則的執行是否一致,或者說準則遵循程度有否差異;其次,如果執行不一致的話,哪些因素影響執行;最后,準則執行的差異性有什么后果。方法維度是指執行研究的具體方法可以分為規范研究、調查分析和實證檢驗三大類。而區域維度則是說準則執行研究的區域包括國內和國際兩種情況。由于本文內容主要側重于對準則的執行是否一致進行實證檢驗,因而本部分內容主要回顧和會計準則執行實證檢驗相關的前人研究成果。國內目前國際會計準則遵循度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目前對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執行遵循度方面的實證研究還主要局限于調查報告。與國外調查報告主要由民間機構進行顯著不同的是,我國目前對準則執行的調查主要是由財政部組織進行的。財政部會計司與有關方面通力合作,采用“逐日盯市、逐戶分析”的工作方式,對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9年的年報進行了分析(財政部會計司,2007、 2008、 2009)。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民間進行的實證分析有兩份,一份是由蔡琦梁(2007)針對中小板上市公司執行新會計準則的調查分析報告,另一份是由高利芳(2009)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從基于趨同的會計準則變遷角度,對新準則執行一致性進行了實證檢驗。
三、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執行狀況評價――基于資本市場經驗數據
(一)樣本選取 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是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重要保證,但是趨同的準則變遷能否實現會計信息的可比,關鍵在于準則如何被執行。如果準則不能得到嚴格、一致的執行,準則趨同的作用會被弱化。在本部分中,主要是對新會計準則執行是否一致進行實證檢驗。目前此方面的實證研究主要是在Cooke(1989)方法基礎上進行發展,用公司報表中實際披露的項目數與準則要求的應該披露的項目數相比,得到一個遵循指數來衡量公司對準則的遵循程度。本章借鑒Cooke(1989)遵循度來衡量執行,即根據公司報表中實際披露的項目數與準則要求的應該披露項目數相比,每個公司計算一個準則遵循度分數。如果公司間的準則遵循度分數不存在顯著差異,可認為公司對準則的執行無差異。本部分中的數據來源主要來源于上市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財務報告由巨潮資訊網獲得),就我國新準則實施三年以來(2007年、2008年、2009年)企業的具體執行情況進行檢驗分析。樣本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從滬市主板取得,剔除金融類企業、ST企業(三年內不管是哪一年曾被ST處理,或者被摘帽處理,均從樣本中剔除)、所有者權益為負的企業(在三年內只要有一年所有者權益為負,即從樣本中剔除),以及三年數據有缺失的企業(比如2008年或者2009年新上市的公司),這樣經過調整后的剩余樣本為69家,3年共207個觀測值。
(二)準則遵循度的衡量 至于準則遵循度的計算,在選擇需要檢驗的披露項目和準則時,筆者主要借鑒了財政部會計司《關于我國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的分析報告》。財政部2007年分析報告中主要介紹了15項具體準則的執行情況,具體包括:存貨、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資產減值、職工薪酬、股份支付、債務重組、或有事項、借款費用、所得稅、企業合并、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以及每股收益。這些準則都是新頒布的或者有重大修訂的準則,對其進行具體分析,可以從總體上把握新準則體系的執行狀況。由于時間和成本的限制,本文沒有完全按照該分析報告進行準則遵循度量表的設計,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必要的調整。根據該報告,2007年所有發生存貨業務的公司(共1541家)全部按照準則規定取消了后進先出法,其中,占96.88%的公司遵循了準則規定的方法并披露了采用的計價方法、各類存貨的期初和期末賬面價值、用于擔保的存貨賬面價值等信息。由于存貨準則修訂內容不多,且財政部分析報告已經明確披露了上市公司對存貨準則的遵循度,因而在本研究中,在選擇需要檢驗的準則時,剔除了存貨準則。固定資產準則也是一項新修訂的準則。根據新準則,企業在確定固定資產成本時,應計提預計棄置費用。由于計提棄置費用只涉及到某些特殊行業(例如采掘業),不具有一般性,且根據財政部的分析報告,1570家上市公司中,只有9家上市公司對固定資產計提了棄置費用(占0.6%)。因而在選擇需要檢驗的準則時,也剔除了固定資產準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作為一項新修訂的準則,在修訂中,最大的變化是引進了公允價值的使用。由于計量基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因而該準則本應該在計算遵循度指標時,計入量表,作為檢驗項目。但由于上市公司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數額較少(根據財政部2007年分析報告,1570家上市公司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只有40家上市公司,占比2.5%),因而在制定量表時,也將其剔除。基于同樣的原因,在設計遵循量表的時候,也排除了債務重組準則。股份支付和每股收益準則都是新頒布的準則,剔除股份支付準則的原因是因為根據財政部分析報告,1570家上市公司中實施股份支付計劃的上市公司只有41家(占比2.6%);剔除每股收益準則的原因是因為1570家上市公司都遵循準則規定進行了列報和披露。最后一個剔除的準則是或有事項具體準則,剔除的原因是因為新舊或有事項準則沒有原則性的變化。剔除了上述具體準則后,經過調整后需要檢驗的具體準則只剩下8項,結合具體準則強調需披露的具體事項,本研究所采用的準則遵循量表主要由8項具體準則的38個具體項目組成。在對準則遵循度進行打分計算時,筆者借鑒了高利芳博士學位論文(2009)采用的方法,亦即每一項目如果公司有披露相關內容,得1分,沒有完全披露得0.5分,未披露為0分。將每一項目的得分相加,最后的總分就是公司的遵循分數,再除以全部項目都披露的應計總分(38分),得到的就是單個公司的準則遵循比率。
(三)描述性統計 (表1)列出了三年內所有樣本公司準則遵循比率的描述性統計。根據該數據來看,企業新會計準則體系在實踐中得到了平穩和有效地實施,準則遵循比率由2007年的75%到2009年的78%,成穩步上升態勢,這與財政部會計司在2007、2008、以及2009年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的分析報告中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表2)列出了三年內所有樣本公司具體準則遵循比率的描述性統計。根據平均值和中值,從單項準則來看,所抽取的八項準則中,遵循度比較高的有投資性房地產和借款費用兩項準則,遵循度比較低的是資產減值和企業合并兩項準則。具體分析如下:(1)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由于投資性房地產準則是一項新準則,在69家樣本公司里,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存在投資性房地產業務。在存在投資性房地產的樣本公司里,均采用了成本計量模式。這也許是因為企業對歷史成本模式比較熟悉,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雖然能給報表使用者帶來更大的相關性,但是因為公允價值的獲得需要成本且不易確定,因而從節約成本考慮,公司紛紛采用成本計量模式。總體上來講,在信息披露方面,投資性房地產準則三年的準則遵循比率達到了93%。公司普遍披露了投資性房地產的確定依據、種類以及計量模式,但在投資性房地產轉換和處置方面披露不充分。(2)無形資產準則。無形資產是一項新修訂的準則,與舊準則相比,主要變化有兩點:一是對使用壽命不同的無形資產成本進入損益的方式有所不同。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采用攤銷的方式,使用壽命無限的無形資產通過減值測試的方式,減值損失進入損益;二是對研究開發支出的費用化和資本化的會計處理進行了修訂。明確規定研究支出應該作為費用處理,發生時直接進入損益;開發成本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可以確認為無形資產。在信息披露方面,公司對于計入當期損益和確認為無形資產的研究開發支出金額披露不足。此外,對于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許多企業沒有披露其使用壽命不確定的判斷依據。(3)資產減值準則。資產減值準則是個新準則,但是對于資產減值的處理并不是新問題,原有的企業會計制度中早就規定了對八項資產計提減值準則。但是與以往規定不同的是,新準則引進了資產組概念,并規定資產減值一旦發生,不允許在以后期間轉回。從整體上來看,企業對資產減值準則的遵循比率遠遠低于對其他準則的遵循比率,表現在對于企業資產組的披露不足,有些企業沒有按照準則規定披露重大資產減值損失的原因和當期確認的重大資產減值損失的金額。大部分企業都披露了可收回金額的確定依據,但卻語焉不詳。(4)職工薪酬準則。職工薪酬準則也是一項新準則,根據遵循比率,該準則的遵循度比較高,所有的樣本公司都披露了應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應當為職工繳納的五險一金,個別公司沒有披露辭退補償。在測量職工薪酬準則的遵循度時,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大部分公司沒有披露為職工提供的非貨幣利。由于為職工提供的非貨幣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否有非貨幣利,價值多少,是由企業自己決定的,且屬于一般只有企業內部人才能掌握的信息,如果不披露(企業可以推說不存在所以不披露) )或者披露金額為零,是原則上無錯,實質上難以監管(高利芳,2009)。(5)借款費用準則。借款費用準則是一項新修訂的準則,與舊準則相比,新準則中主要的變化就是增加了利息可以資本化的資產范圍。但由于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存貨只涉及到個別行業中的企業(根據財政部2007年的新會計準則執行分析報告,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473家上市公司存在借款費用資本化。這473家存在借款費用資本化的上市公司中,有86家存在存貨資本化借款費用,在總體中占比5%),再加上新舊準則會計處理上并沒有實質性差異,因而從總體上來講,借款費用準則遵循度較高,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企業在披露資本化率時不充分,沒有充分說明資本化率確定的依據。(6)所得稅準則。所得稅準則是一項新頒布的準則。與以往規定相比,一方面新準則廢止了應付稅款法,要求企業改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另一方面,新準則要求對于遞延所得稅要區分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分別列示。從樣本調查的情況來看,所得稅準則的遵循度雖然不是太高,但是與其他準則的遵循相比,標準差比較低,表明單個公司遵循度和平均值之間的偏離不大。根據對樣本企業財務報告的分析來看,企業基本上都能在附注中披露所得稅費用的主要組成部分,對每一類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虧損,在列報期間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的金額也能列示。但是對于所得稅與會計利潤之間關系的企業普遍說明不充分,此外,在報表附注中,一般找不到企業對于未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可抵扣性差異、可抵扣虧損的金額的說明。(7)企業合并準則。企業合并準則是一項新準則,與以往關于合并報表的會計處理相比,新準則的主要變化在于區分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并采取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從三年中值的平均值來看,企業合并準則是遵循度最差的一項準則。大部分企業沒有按照準則規定披露企業合并的類型,由于不知道企業的合并類型,因而也無法判斷企業是否按照規定披露了屬于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判斷依據。此外,還有大量的公司對于被合并方和合并方會計政策是否一致沒有做出明確說明,也沒有按照規定披露被合并方采用的會計政策與合并方不一致所作調整情況的說明。(8)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是一項新準則,與以往會計處理不同的主要地方在于對于投資(金融資產)的重新分類,以及針對不同的類別,采取不同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成了金融工具計量的一項主要計量基礎。從樣本公司的分析數據來看,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的遵循度不高,但三年的中值均為80%,均值的標準差也很小。具體分析來看,所有的樣本公司都披露了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分類、公允價值當期變動計入損益的金額、公允價值當期變動計入權益的金額,但是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依據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資以及貸款和應收賬款實際利率的確定明顯地披露不充分。
(四)會計準則執行中存在問題分析 從描述性統計結果可以發現:(1)從新舊準則差異角度來講,傳統的或者基本項目遵循度高,但是新增項目尤其是涉及到職業判斷的項目遵循度偏低。在對樣本公司的報表進行分析時,可以發現對于一些傳統的或者說是基本的項目企業基本上都能按照準則規定進行披露,比如投資性房地產的類別、資產減值損失按類別的披露、應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及其期末應付未付金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分類等。這類項目遵循度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準則上已經有明確規定,不需要企業進行判斷分析,且有些項目是傳統項目,受準則變遷影響很小,因而企業已經有足夠的經驗來對其進行充分披露。但是對于一些新增項目尤其是涉及到職業判斷的項目,企業大部分選擇的是不披露或者是語焉不詳。比如只有少數企業詳細披露了持有至到期投資以及貸款和應收賬款實際利率的確定、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其使用壽命不確定的判斷依據、以及計提減值損失的資產的可收回金額的確定依據。這一類信息披露程度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企業對此沒有經驗可循,我國傳統的以會計制度為主體的思維方式限制了企業進行職業判斷的空間。(2)從披露意愿分析,企業對于一些只有內部人才能掌握的信息明顯披露不足。在進行準則遵循度計量時,有些項目雖然準則要求如果存在的話,必須披露。但是由于該項目是否存在外部人不好判斷,一般只有企業內部人才能擁有該類信息,因而對該類項目很難判斷企業是否遵循了準則規定的披露要求。比如,職工薪酬準則要求企業披露為職工提供的非貨幣利及其計算依據。由于非貨幣利不像工資、津貼、保險金等一樣是企業必須繳納或者支付的事項,因而在報表上企業沒有披露非貨幣利,可能代表企業確實不存在該項目,因而不需要披露,但也有可能企業隱瞞了該項目,沒有按照準則規定進行披露。這就給準則執行的監管帶來了很大的難度。(3)從披露格式來講,新準則執行中披露的“樣板化”問題非常嚴重。Gray(1988) 曾經在Hofstede(1984)四種文化的劃分基礎上,提出了四種文化價值。按照Gray(1988)的劃分,我國應該屬于屬于統一性(Uniformity)較強的文化價值,也就是說,在財務報告實踐活動中,文化價值會傾向于采取統一的報告格式或者方式。這一文化價值在報表披露方面體現非常明顯。很多公司在對會計信息進行披露的時候都是照搬準則的原話,或者是僅作稍微的改動,例如很多公司對于資產減值中的可收回金額的確定一般都做如下陳述:“資產存在減值跡象的,估計其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當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將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減記的金額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計提相應的資產減值準備。”至于可收回金額究竟是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確定的,還是按照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確定的卻沒有具體披露,更不用提具體披露未來現金流量和貼現率了。造成信息普遍樣本化的原因可能是企業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因為如果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給出具體相關的信息,需要企業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因而為節約成本,很多企業選擇了將信息披露樣板化。
*本文系山東省自然基金項目“基于會計準則執行的資本市場信號機制與效率研究”(項目編號:ZR2009HL02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高利芳:《基于趨同的會計準則變遷與會計準則執行研究》,《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2]財政部會計司:《關于我國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的分析報告》,《會計研究》 2008年第6期。
[3]財政部會計司:《我國上市公司2008年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情況分析報告》,《會計研究》 2009年第7期。
[4]財政部會計司:《我國上市公司2009年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情況分析報告》,《會計研究》 2010年第6期。
[5]蔡琦梁:《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分析》,《證券市場導報》 2007年第7期。
[6]Peng S. and Smith J L.. Chinese GAAP and IFRS: An analysis of the convergence proces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 2010.
[7]Hope O. K.. Disclosure practices, enforcement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nalysts' forecast accuracy: An inter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
[8]Street D. L., Gray S. J. and Bryant S. M. Acceptance and Observance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mpanies Claiming to Comply with IAS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1999.
[9]Street D. L. and Bryant S. M.. Disclosure level and compliance with IASs: A comparison of companies with and without U.S. listings and filing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0.
[10]Street D. L. and Gray S. J.. Observance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Factors explaining noncompliance. 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ACCA Research Report, 2001.
[11]Glaum M. and Street D. L.. Compliance with the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of Germany's New Market: IAS versus U.S. GAAP.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2003.
[12]Cooke T. E.. Disclosure in the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 of Swedish companies.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89.
[13]Cairns D.. Degrees of compliance. Accountancy, 1999.
[14]Hodgdon C., Tondkar R. H., Adhikari A.and Harless D. W..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and auditor choice: New evidence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utory audi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9.
[15]Spetz J. and Baker L.. Has managed care affected the availability of medical technology? San Francisco, CA: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 1999.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listing requirements of the Chinese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 proposed a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 that can solve the financing needs of various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analyzed the path of best butt between the two, while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關鍵詞:高新技術企業;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對接;市場建設建議
Key words: high-tech enterprises;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financing docking;market construction proposals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9-0026-02
0引言
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經濟大國,但離經濟強國還相去甚遠,國際地位與歐美相比仍處于劣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技術落后、創新能力薄弱。在國際競爭中,我們可以參照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利益學說,即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取決于一國產業的比較競爭優勢。2009年,我國出口主要以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主,其中紡織、服裝、鞋類、家具、鋼材約占出口總額的20%以上。這是否說明我國的上述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比較優勢呢?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我們在犧牲自己的資源、環境來滿足世界的需求,這種出口結構不可能具有持續性,只有將高新技術與我國的勞動力優勢相結合,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強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我國近來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并明確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利用資本市場推動自身發展。因此,高新技術企業要積極通過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將技術與資本完美結合,實現我國科技創新的飛躍式發展。
1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特征分析
目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08年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73.3%,企業研發人員占全社會研發人員總量的71.0%。可見,企業尤其是我國的5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根基之所在。我國的高新技術企業具有以下特征:
1.1 創新企業數量眾多2004-2006年,在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開展了創新活動的有8.6萬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8.8%。2008年僅全國54個高新區企業總數為52632家,這些都是科技創新的主體。
1.2 資金需求巨大從行業分析看,開展創新活動較為密集的行業主要是醫藥、儀器儀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高技術行業,而這些行業研發投入大、周期長,如一個一類新藥的研發費用可能高達數億元。
1.3 中小企業是創新的主力軍在上述全國54個高新區5萬多家企業中,按營業總收入規模分類,其中:營業收入大于1億元的占11.4%,1000萬-1億元的占29.1%,500萬-1000萬元的占10.5%,500萬元以下的占49%。可見,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相對來說更加活躍,這也是中小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
1.4 創新經費來源渠道少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活動經費中,企業資金占82.8%,金融機構貸款占9.3%,政府資金占3.4%,國外資金和其他資金分別占0.8%和3.7%。可見,企業資金是創新經費的主要來源,但中小企業作為創新的主力軍,自身投入能力明顯不足。
2多層次資本市場現狀
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中的股權市場已經搭建了包括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以及地方性產權交易市場在內的多層次市場體系,以適應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融資需求。
2.1 主板市場主板市場是指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市場,對發行人的營業期限、股本大小、盈利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標準較高,其主要服務于大型成熟,具有較大的資本規模以及穩定的盈利能力,且在國民經濟中具有一定主導地位的企業。實踐中,一般發行前股本總額超過1億元且發行前一年凈利潤超過5000萬元的較易進入主板市場。
2.2 中小板市場中小板市場是指深圳證券交易所A股中小企業板市場,服務對象主要是發展成熟的中小企業,其主要上市條件與主板市場相同。實踐中,一般發行前股本總額在1億元以下且發行前一年凈利潤超過5000萬元或近三年平均凈利潤不低于3000萬元的較易進入中小板市場。實際上,中小板是創業板出臺之前的一種過渡性安排,相信隨著創業板的推出,中小板市場將會重新定位甚至消失。
2.3 創業板市場創業板市場是指深圳證券交易所A股創業板市場,定位于服務成長型創業企業,重點支持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特別是符合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航空航天、海洋、先進制造、高技術服務等九大領域的企業。實踐中,創業板市場適合于“創新、成長”的企業,或“小而優、小而特、小而強”的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在3000萬元以上的企業較易通過審核。
2.4 新三板市場新三板市場是指依托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中央登記結算公司的技術系統運行的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其為中國的創新型企業服務,亦可稱之為“創新板”。目前新三板將由試點的中關村科技園區擴大到全國54個國家級高新區,將正式定位為“統一監管下的全國性場外市場”。新三板掛牌對企業盈利能力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要求企業具備一定的盈利能力及較好的成長性。
3多層次資本市場可以解決各類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需求
從前述高新技術企業的特征來看,進行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最終轉化成生產力是高新技術企業持續發展乃至生存的關鍵之所在,而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企業采取何種最有利的方式進行融資呢?根據優序融資理論,企業融資一般遵循內源融資、債務融資、權益融資的先后順序,前述創新經費來源也基本符合該理論。但鑒于我國高新技術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特征,其內源融資能力有限,債務融資普遍遇到貸款難的問題,如能通過權益融資將有效解決高新技術企業的資金需求。
但進行技術研發是高投入、高風險的項目,僅靠高新技術企業的盈利難以引起投資者的興趣,只有解決好投資資產的流動性與收益性,即具有較高價格的退出機制,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而這正好是資本市場可以解決的問題。我們看到,創業板推出之后,其“造富”效應引起投資者的狂熱追逐,相信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完善,將會有更多的投資者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力度。
因此,高新技術企業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根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分析投資者的偏好,尋找最合適的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路徑。
3.1 對于成立時間較短,年凈利潤在1000萬元以下的高新技術企業,建議選擇在新三板掛牌。新三板掛牌實行券商推薦、協會備案方式,且當地主管部門給予每家掛牌企業100萬元以上的扶持資金,可以基本覆蓋掛牌所需的費用,從而實現低成本快速上市。新三板掛牌后與中小板、創業板一樣,投資者以深市股票賬戶進行交易,為全國易市場,同時通過引入做市商制度,充分挖掘公司的投資亮點,可進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場估值。新三板為掛牌公司提供了一個全國性的有序的股權流轉平臺,股東可按市場交易價轉讓股份,風險投資者、戰略投資者可通過定向增發方式對公司進行增資。隨著資本市場的規范,新三板將會通過綠色通道直接轉至創業板。
3.2 對于處于高速成長期的高新技術企業,符合前述創業板的相關條件,特別是企業最近一年的凈利潤在3000萬以上,可優先選擇登陸創業板。創業板市場發行市盈率較高,在同等條件下可以籌集更多的資金用于企業的發展。
3.3 對于處于成熟期的高新技術企業,符合前述主板、中小板的相關條件,可選擇登陸主板、中小板。中小板相對于創業板而言,對行業限制較小,更適合于創新能力一般、業務規模較大的傳統行業。企業登陸主板市場,將是企業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對提高企業的市場影響力極為有利。對于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而言,可將符合條件的子公司分拆在創業板單獨上市,進一步提升融資能力。
4資本市場自身建設與發展的建議
國家對技術創新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出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因此,為滿足不同類型、不同生命周期階段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建議資本市場在以下方面加強建設:
4.1 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完善工作目前,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的主板、中小板市場建設已相對完善,建議將借殼上市比照IPO條件執行。創業板剛剛推出不久,建議提高發行上市條件,將企業最近一年凈利潤提高到不低于30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每年凈利潤不低于1000萬元、年增長率不低于30%,以降低市場風險。新三板尚在試點中,建議盡快擴大試點范圍。
4.2 實行在保薦制基礎上的注冊制企業上市實行注冊制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隨著保薦制的多年實踐,我國實行注冊制的條件越來越成熟,建議在風險相對較小的主板進行注冊制的試點,并逐步推廣到中小板、創業板。
4.3 建立統一監管下的全國性產權交易市場產權交易市場是資本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應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只有統一監管才能規范運行。為此,建議規范各種名義的產權交易所,將其納入證監會統一監管體制下,充分利用目前運作較為規范的北京、天津、重慶等產權交易所組建全國統一的產權交易市場,以解決眾多企業的股權融資需求。
4.4 實現多層次資本市場間的無縫對接進一步明晰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掛牌上市條件和市場規則,建立“能上能下”的轉板機制,取消簡單的退市制度,進一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
[2]《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
[3]《2008中國科技統計年度報告》.
[4]《中國高技術產業數據2009》.
[5]《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6]黃衛平,彭剛.國際經濟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7]《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8]《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
[9]《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
[10]《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報價轉讓試點辦法》.
企業的資本運動效率,即企業投資、融資效率表現了企業配置資金的能力,其決定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生存狀態和發展前景。然而長期以來,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兩者卻一直處于某種程度的割裂和非均衡發展狀態。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提出的“MM定理”認為,在沒有摩擦成本、資本市場完美且有效的情況下,企業投資行為與融資方式不相關。由于完美市場的假定在現實中并不存在,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西方學者們開始放寬各種前提假設來探討企業投融資關系。①從價值創造的角度來看,投資決策是公司三大財務決策當中最重要的決策②,它對公司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而在實務界和學術界,對于哪一種因素最能影響公司投資決策仍未取得一致意見。在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學者開始站在產品市場的角度研究企業的投資行為,隨后該領域內有大量學者從不同角度繼續進行相關研究(Lucas and Prescott,1971;Spence,1979;Lippman and Rumelt,1985;Caballero,1991;Kiyohiko G Nishimurg,1991;Donald A. Hay and Guy S. Liu,1998;Laarni T Bulan,2005等)。關于兩者的具體關系和影響機理,由于所選樣本、研究方法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盡管國外學者們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但是,他們的研究結論均揭示了產品市場狀況會影響企業的微觀決策(包括投資決策)。
立足于本文的述評重點,筆者不準備對涉及投融資關系的所有文獻予以回顧,而只是通過對企業投資支出與負債水平關系的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和歸納,結合學者們關于產品市場競爭與企業微觀決策關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從產品市場競爭的視角來探討企業投融資關系的進一步研究方向。
二、文獻回顧
(一)負債融資和投資行為關系研究
西方學者對于企業投資與負債關系的研究結論大致可以歸為三大類(童盼、陸正飛,2005):第一,探討股東—債權人沖突與企業投資行為的關系;第二,研究負債的相機治理作用;第三,研究債務期限結構對投資行為的影響③。
關于股東—債權人沖突對企業投資行為的影響,Jensen and Meckling(1976)認為在進行投資決策時,股東/經理可能會進行資產替代。根據其觀點,如果企業的融資結構當中負債的比率較大,這將會誘導股東/經理去冒險嘗試那些成功機會微乎其微但若成功則回報極高的投資項目,倘若冒險投資成功,股東 /經理則可以賺取超過負債賬面價值的大部分收益;如果投資項目失敗,股東只受有限責任的約束,而債權人則承擔大部分失敗的損失,理性的債權人在貸款時會正確預期到股東未來的投資行為,從而要求更高的回報率,由此導致了負債的第一種成本即資產替代問題。Myers(1977)則分析了股東—債權人沖突對企業投資行為影響的另一個方面:投資不足。他剖析了負債對成長型企業的影響,具體而言,當公司的負債比例增加時,公司的破產概率也隨之增加,此時,股東/經理對NPV為正的項目存在著投資不足的動機。也就是說,雖然某些投資項目符合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但是由于其大部分的期望回報屬于債權人,這種情況下,盡管這些投資項目的NPV為正值,股東/經理也不會對其進行投資。當理性的債權人在貸款前預期到這種情況時,公司就得支付較高的負債融資成本,由此導致了負債的另一種成本即投資不足問題。在Jensen and Meckling(1976)、Myers(1977)的開創性研究之后,Smith and Warner(l979)研究指出,在發行風險債券的企業,股東/經理有動機去作出有利于股東而侵害債權人權益的經營和財務決策。隨后,眾多學者從負債水平(Gavish and Kalay,1983)、財務契約(Berkovitch and Kim,1990)、成長性(Ahn,Seoungpil,et al.,2006)等角度對股東—債權人沖突引起的企業投資行為扭曲問題繼續展開研究。
再看國內學者的研究情況。國內學者現有的研究已開始把企業投資和融資結合起來考慮,但關于股東—債權人沖突對投資行為影響的研究還比較少,尤其是缺乏該領域系統的實證性研究。童盼、支曉強(2005)運用蒙特卡羅模擬法實證研究我國上市公司股東—債權人利益沖突對企業投資行為的影響及其影響因素。江偉、沈藝峰(2005)從負債成本的角度揭示了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進行資產替代的行為與其持股比例之間呈倒“N”型的非線性關系,且公司投資機會的增加會對大股東的資產替代行為產生影響。劉星、楊亦民(2006)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融資結構與企業投資在總體上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但如果對研究樣本按照成長性劃分,則低成長企業的融資結構與投資支出并沒有表現出顯著負相關。他們的研究結論符合負債成本理論,有力地支持了負債融資對高成長性企業會產生投資不足影響的說法。
在負債的相機治理作用對企業投資行為影響方面,Jensen(1986)指出,由于有動機去擴大企業的規模,經理會以犧牲股東利益為代價,利用閑置資金對那些可以擴大企業規模的非盈利項目進行投資,這就導致了經理的過度投資行為。根據Jensen的觀點,負債能夠抑制經理的這種過度投資行為,降低股東與經理之間的成本,從而發揮負債的相機治理作用。具體而言,負債相機治理作用的發揮基于兩方面的原因,其一,負債定期還本付息的特征有利于減少企業的閑散資金,防止經理利用過多的閑置資金去從事使自身獲益但是侵害股東利益的過度投資行為;其二,負債會加大經理所面臨的監控和破產風險,由于害怕因為企業破產造成的控制權轉移而失去來自于企業的各種利益,與低負債企業相比,高負債企業的經理較難作出上述的利己但卻侵害股東權益的投資決策。隨后,多個學者(John and Senbet,1988;HEinkel and Zechner,1990;Hart and Moore,1995;Lang et al.,1996;Childs,P.D.,et al.,2005等)從不同角度的研究都證實了負債融資發揮了相機治理作用。
對于負債的相機治理作用,國內學者們的研究發現企業成長性(江偉、沈藝峰,2004)、投資項目的風險(童盼、陸正飛,2005)、終極控制人性質(李勝楠、牛建波,2005;辛清泉、林斌,2006;李喬立,2007等)、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姚明安、孔瑩,2008)等因素會影響我國企業負債相機治理作用的發揮,但總體而言,國內學者得到的檢驗結果與前述西方理論的預期存在較大差異。
(二)產品市場競爭與企業投資行為關系研究
西方學者早在20世紀60、70年代就對產品市場競爭與企業投資行為的關系展開研究,如Frederic and Scherer(1969)在“Market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investment”一文中探討了市場結構與投資穩定性之間的關系,其研究發現,當行業的集中度相對比較高時,企業的投資會更大幅度地偏離其目標價值;當行業集中度較低而且行業規模很大時,這種偏離將有很大可能是隨機性的。
當大家的注意力都被中國的股市和匯市發展所吸引時,中國金融市場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債券市場已經漸具規模,并且日益成熟。
到目前為止,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渠道仍然有限,他們只能通過一些特定渠道投資中國債市和股市,其中包括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機制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機制。這兩個跨境投資機制允許獲批的境外基金管理和證券公司投資中國境內證券。但由于中國資本市場很大程度上還未對境外資本開放,境外投資者對中國政府債券的持有比例在新興市場中較低,境外投資者總共僅持有2014年底政府未清償債券的2.4%,而墨西哥和巴西的這一比例分別為59%和34%。
但近期宣布的一些措施為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債市這一目前規模位居全球第三的債券市場提供了更多渠道。
例如,2015年7月,中國央行宣布,向境外央行、財富基金和國際金融組織進一步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而銀行間債券市場正是大部分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交易的市場。
2015年9月,匯豐香港和中銀香港成為首批在中國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國際性商業銀行。
向境外發行人開放境內債市將進一步加快中國整體資本市場的改革。與7月宣布的措施一樣,這是中國致力于將境內資本市場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一環。
中國已經表明,希望市場在資本配置中發揮更具決定性的作用,并希望其金融市場變得更為高效,也更具競爭力。
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一直由銀行信貸驅動。銀行在中國金融體系中一直是最大的融資來源,在融資中的占比遠高于美國和日本,也遠高于與中國處在相似經濟發展階段的其他新興市場。
鑒于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對于更有深度、更加多元化、流動性更強的資本市場的需求日益增強。進一步發展債券市場將有助于支持經濟增長,改善資本配置,并降低借款成本。
隨著中國致力于治理伴隨過去幾十年迅猛增長而產生的環境污染,為未來城市化帶來所需的環保發展模式和清潔基礎設施,中國的金融需求只會越來越大,而債券市場的發展也有助于滿足這個需求。
2015年10月,中國農業銀行成為首家發行綠色債券的中資金融機構,一共募資10億美元。該行成為首個發行人民幣綠色債券的亞洲發行人,同時該債券也是由亞洲發行人發行的最大宗的一筆美元綠色債券。
所募集資金將專門用于資助6個符合條件的綠色項目領域,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可持續運輸廢棄物管理、可持續土地利用、清潔及可持續水資源管理。
中國債市將進一步增長,因為中國政府不斷強調必須將可持續性作為中國企業和投資者未來發展最重要的考慮之一。
2015年9月,國務院承諾將生態保護“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國務院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投資方向和優先市場改革的指引,以使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向綠色經濟的轉型保持一致。
我們預計,中國央行將有關綠色債券市場的官方指引,為境內綠色債券發行提供進一步的規定和框架,明確具體的行業領域。這還將有助于推動境外融資需求,尤其是與中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有關的融資。
中國債市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首先,盡管中國債市的規模在短短5年內已經翻番, 但相比中國和全球經濟的規模仍然很小。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最新的《亞洲債券監測》(Asian Bond Monitor)報告,2015年第二季度末,中國的未清償本幣債券總額與GDP之比為53%,而馬來西亞的這一比率為95.3%,泰國為72.3%。
此外,雖然中國經濟占全球GDP的12%,未清償債券卻僅占全球的5.1%。
其次,債券發行以政府和政策性銀行為主導,公司債券只占一小部分。中國擁有亞洲第二大公司債券市場,但公司債券僅占未清償債券總額的約25%,遠低于發達市場和其他許多發展中亞洲國家的水平。
第三,多數債券是短期而非長期品種。中國有40%的未清償債券在三年內到期,有近40%新發行債券的期限短于一年。這與長期債券占很大比例的其他市場形成了鮮明對比。
最后,根據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Fung Global Institute)整理的數據,中國政府債券在二級市場的流動性遠低于美國國債和日本政府債券。
中國明白擁有發達債券市場的重要性,也了解發達的債市所帶來的益處。過去幾個月宣布的措施,是向這一方向邁進的重要步驟。
對中國而言,更具深度、更加多元化的債券市場會帶來多重益處。
通過歡迎更多的境外投資,中國將逐漸擴大投資者規模和范圍。外資流入的增加會為中國借款人帶來新的融資來源,促進更多中國公司在境內發債。
一個更具活力的債券市場還將有助于減輕中國對銀行信貸的依賴,讓中國的銀行體系能騰出手向中小企業發放更多貸款。這是一項重要考慮因素:雖然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增長和再平衡的關鍵,但相對于大公司,他們獲得資金的難度更大。
與此同時,通過允許更多境外機構在中國發行債券,中國將既為全球借款人開放新的融資來源,又為中國投資者創造新的機遇。
對境外投資者而言,進入中國債券市場將打開一條新渠道,讓他們更能參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持續并且越來越“綠色”的經濟增長,也將讓他們能夠將投資分散到一個目前收益率高于美日等發達市場水平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