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8:3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數字化社會治理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摘要】 目的 探討灰樹花多糖對增強人腫瘤細胞放射治療敏感性的作用,研究灰樹花多糖與X-射線聯合使用后細胞凋亡相關基因Bax的mRNA表達水平的變化并探討兩者協同作用的分子機理。方法 用CCK-8方法測定灰樹花多糖與X-射線聯合處理后HCT116的細胞存活率(cell survival rate,CSR);用Apoptosis Ladder Detection Kit進行灰樹花多糖與X-射線聯合處理后細胞凋亡檢測;用RT-PCR方法測定Bax 基因的表達。結果 (1)灰樹花多糖與X-射線聯合處理對腫瘤細胞的直接殺傷作用高于X-射線單獨處理;(2)X射線與灰樹花多糖聯合處理時細胞發生凋亡;(3)X-射線與灰樹花多糖聯合處理后細胞發生凋亡的分子機理與細胞凋亡相關基因Bax的表達提高相關。結論 灰樹花多糖對腫瘤放射治療具有明顯的增敏作用,聯合使用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此作用可能與凋亡相關基因Bax的表達增加相關。
【關鍵詞】 灰樹花多糖;X-射線;細胞凋亡;Bax
A Polysaccharide from Grifola frondosa Promotes X-ray induced cell apoptosis through upregulation of Bax in HCT116 cell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from Grifola frondosa,in enhancing sensitivity to X-ray irradiation i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s HCT116. The levels of Bax mRN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from Grifola frondosa combinated with X-ray treatment to demonstrate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synergistic effects.Methods HCT116 cell survival rate were monitored by CCK-8 kit. Apoptosis was detected with Apoptosis Ladder Detection Kit in the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Bax gene expression was checked by semiquantitative PCR analysis of cellular RNA. Results Here we showed the sensitivity to X-irradiation was detected an increase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from Grifola frondosa and X-ray,comparing to X-ray alone. Moreover,the effect of the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from Grifola frondosa combined with X-ray on apoptosis was observed by DNA-ladder formation. We also present the evidence that pro-apoptotic gene Bax expresion may be involved in augmented the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from Grifola frondosa induced HCT116 cells sensitivity to X-ray irradiation.Conclusion The sensitivity to X-irradiation was increased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olysaccharide from Grifola frondosa and X-ray. Moreover,the effect of the polysaccharide from Grifola frondosa combined with X-ray on apoptosis was observed and pro-apoptotic gene Bax expresion may be involved in augmented the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from Grifola frondosa induced HCT116 cells sensitivity to X-ray irradiation.
【Key words】 Grifola frondosa; X-ray; apoptosis;Bax
灰樹花(Grifola frondosa)是一種生長在亞熱帶至溫帶的大型藥、食兼用珍稀食用菌,又名栗蘑、貝葉多孔菌等,在分類學上屬擔子菌綱多孔菌科,我國較早的權威專著《中國的真菌》稱其為“灰樹花”,日本稱之為“舞茸”,其口味鮮美、營養豐富,含有眾多活性物質,灰樹花多糖就是最主要的一類活性成分。
灰樹花多糖除含有β-1,6-支鏈β-1,3-葡聚糖外還含有大量高度分支化的β-1,3-支鏈β-1,6-葡聚糖,研究表明,這種特定的結構使其擁有更強的生物調節活性[1]。作為一種生物反應調節劑(BRM),灰樹花多糖具有增強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等廣泛的生理活性[2]。
灰樹花多糖具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能激活機體免疫細胞群如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并可促進多種細胞因子的分泌如IL-2、IL-8、IL-12、γ-INF、TNF-α等,增強腫瘤局部免疫反應,抑制腫瘤發生和轉移[3~5]。
放射治療對正常細胞的毒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惡性腫瘤的治療作用,灰樹花多糖可以通過與放療的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放療的毒副反應。
1 材料與方法
1.1 細胞培養 用10%牛血清(PAA Laboratories Gmbh)DMEM(PAA Laboratories Gmbh,Hyclone)培養液在37℃,5%CO2條件下培養HCT116 細胞(human colon cancer cells)。
1.2 細胞毒性分析 取對數生長期HCT116細胞,常規消化成2×104/ml的單細胞懸液,接種于24孔細胞培養板。5%CO2、37℃環境中培養24h后對HCT116細胞分別用:(1)零處理;(2)灰樹花多糖(3μg/ml)處理1天;(3)X-射線(4Gy)處理1天;(4)第1天X-射線(4Gy)處理,第2天灰樹花多糖(3μg/ml)處理;(5)第1天、第2天都用X-射線(4Gy)處理細胞。X-射線的處理是采用西門子直線加速器12MeV電子線照射。次日每孔細胞中加入20μl的CCK-8試劑(Dojindo Laboratories),5%CO2、37℃環境中培養2h后,在酶標儀(BIO-TEK)上波長450nm處讀取光密度A值,計算細胞存活率(cell survival rate,CSR)。
細胞存活率(CSR)=試驗組A值〖〗對照組A值×100%
1.3 凋亡檢測 取對數生長期HCT116細胞,常規消化成2×104/ml的單細胞懸液,接種于 3.5cm培養皿。5%CO2、37℃環境中培養24h后對HCT116細胞采用第1天X-射線(4Gy),第2天灰樹花多糖(3μg/ml)的方法處理,對照組零處理。處理48h后,PBS洗滌細胞,用DNA結合染料Hoechst 33258 (0.5μg/ml )染色,顯微鏡下觀察和計數。隨后上述48h處理細胞采用Apoptosis Ladder Detection Kit (Wako,Osaka,Japan)抽提DNA,2%的瓊脂糖磷膠電泳后用SYBR Green I (Molecular Probes,Eugene,OR)染色檢測。
1.4 RNA抽提和RT-PCR RNeasy kit (Qiagen)提取處理過的HCT116細胞總RNA并合成相應的cDNA,對Bax基因作RT-PCR,PCR產物通過瓊脂糖電泳觀察結果。引物序列:Bax正5’- GTCGCCCTTTTCTACTTTGC-3’,Bax反 5’- GGAGGAAGTCCAATGTCCAG-3’; GAPDH正5’-GGTCGTATTGGGCGCCTGGTCACC-3’,GAPDH反,5’-CACACCCATGACGAACATGGGGGC-3’。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以均數表示,采用t檢驗。
2 實驗結果
2.1 灰樹花多糖聯合X-射線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 近年來對X射線所誘導的細胞凋亡及特點研究較多,表明高能X射線可導致腫瘤細胞發生凋亡,凋亡的出現與放射劑量、時間及細胞固有的放射敏感性都呈一定的相關性。但高能X-射線處理在誘導細胞凋亡上的作用并不顯著[5]。為了檢測灰樹花、X-射線以及二者使用的協同作用,我們對人的腸腫瘤細胞株HCT116分別用:(1)零處理;(2)一天灰樹花多糖(3μg/ml)處理;(3)一天X-射線(4Gy)處理;(4)第1天X-射線(4Gy),第2天灰樹花多糖(3μg/ml)處理;(5)兩天都用X-射線(4Gy)處理。48h后用CCK-8試劑盒測得腫瘤細胞HCT116的生存率,結果如圖1所示。我們可以觀察到與單用灰樹花多糖(細胞存活率為80%)或單用X-射線(細胞存活率為37%)相比,第1天用X-射線輻射處理、第2天用灰樹花多糖處理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更強大,細胞存活率降為16.7%,接近兩天均采用X-射線輻射的效果(細胞存活率為13.1%)。
圖3 灰樹花與X-射線協同作用對Bax基因表達的影響
第1天,第2天分別用灰樹花(3μg/ml)和X-射線處理HCT116細胞后,抽提RNA用RT-PCR分析Bax基因的表達,GAPDH作為對照其他的研究也指出,單用X-射線的處理使p53與Bax基因啟動子的結合能力增強的作用并不明顯[5]。這樣的實驗結果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HCT116細胞中,第1天X-射線、第2天灰樹花多糖聯合處理,在抗腫瘤中的協同作用是通過增強Bax基因的表達來實現的。
3 討論
惡性腫瘤依然是當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手術治療、放療和化療是腫瘤治療的三大傳統手段,20世紀80年代起腫瘤的生物治療開始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并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且取得了一定的療效,成為腫瘤治療的第四大重要手段。近年來,腫瘤四大治療手段共同配合、綜合應用,在腫瘤治療中已取得顯著療效,并為廣大腫瘤臨床工作者所接受,成為腫瘤治療的最佳和最流行模式。研究生物治療與其他治療手段的協同作用及其分子機理,無疑將有助于生物治療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達到延長腫瘤患者生存時間、改善生活狀態的治療目的。
放射治療可殺滅腫瘤細胞,同時不同腫瘤細胞在接受放療后,可使細胞周期出現G1期阻滯、G2期阻滯和S期阻滯的不同變化[8~10]。
隨著生物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分子生物學的興起,人們越來越重視對食用真菌的研究,藥食兩用真菌灰樹花的抗腫瘤功效日益引人注目。灰樹花多糖是一種強效生物反應調節劑,可以有效激活細胞免疫功能,活化人體免疫細胞群,刺激各種細胞因子大量分泌,增強腫瘤局部免疫反應[3~6]。灰樹花多糖抗腫瘤活性已得到醫學界的廣泛認可和證實,但灰樹花多糖與放療協同抗腫瘤作用以及分子機理的研究卻少見于報道。
本研究發現:灰樹花多糖聯合放療的協同抗腫瘤作用十分明顯(圖1),可以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圖2)。更深入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凋亡相關基因Bax基因的表達增加參與了這個作用。
P53是目前世界上被研究得最為透徹的抑癌基因。它在控制細胞生長,增殖及凋亡方面充當著重要作用[11~14]。當細胞由于外界因素使DNA遭受損傷時,p53基因即被激活,由此而激活其下游的蛋白質p21(sip1/waf1/sdi1)的表達而使細胞停止生長進行修復,而當DNA損傷嚴重時p53又能啟動其凋亡信號途徑-Bax基因的表達而導致細胞死亡。Bax基因是1993年Oltvai首次發現可作為調控Bcl-2的一個相關蛋白[15]。與Bcl-2抑制細胞凋亡相反,Bax促進細胞凋亡。Bcl-2/Bax的比值對細胞接受刺激后存活有關鍵作用。在正常細胞中p53的表達量非常低,而在有些腫瘤細胞中p53的表達卻異常的高。通常認為p53的表達異常高的腫瘤細胞中Bax的表達量卻很低,從而抑制了腫瘤細胞的凋亡。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人腸癌細胞系HCT116即是p53的表達量很高的細胞系。本研究發現,灰樹花多糖與放療協同作用可以大大增強p53下游基因——凋亡相關基因Bax的表達(圖3)。
多糖結構的復雜性和研究手段的有限性,使多糖研究遠落后于蛋白質和核酸。絕大部分活性多糖在人體內的作用機理還是未知的。本研究對灰樹花多糖協同放療抗腫瘤作用的研究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但卻得到了令人振奮的結果。
1 Wu G S,Burns T F,McDonald III E R,et al. KILLER/DR5 is a DNA damage-inducible p53-regulated death receptor gene. Nat Genet,1997,17:141-143.
2 Mayell M. Maitake extracts and their therapeutic potential. Altern Med,2001,6(1):48-60.
3 Hishida I,Nanba H,Kuroda H. The antitumor activity exhibited by orally administered extract from fruit body of Grofola frondosa(maitake). Chem Pharm Bull,1987,36:1819-1827.
4 Noriko K,Nachi H,Hiroaki N. A polysaccharide,extract from Grifola frondosa,induces Th-1 dominant responses in carcinoma-bearing BALB/c mice. Jpn J Pharmacol,2002,90:357-360.
5 Noriko K,Kiyoshi K,Hiroaki N. Effect of maitake (Grifola frondosa) D-fraction on the activation of NK cells in cancer patients.J Med Food,2003,6 (4):371-377.
6 Ken O,Ichiro O,Katsunari Y,et al. Glycerol as a chemical chaperone enhances radiation-induced apoptosis in 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cells. Molecular Cancer,2002,1: 1-5.
7 Benchimol S. p53-dependent pathways of apoptosis.Cell Death Differ,2001,8: 1049-1051.
8 Strasser-Wozak E M C,Hartmann B L,Geley S,et al. Irradiation induces G2/M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in p53-deficient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ells without affecting Bcl-2 and Bax expression. Cell Death Differ,1998,5:687-693.
9 O’Connell AC,Lillibridge CD,Zheng C,et al. Gamma-irradiation-induced cell cycle arrest and cell death in a human submandibular gland cell line:effect of E2F1 expression. J Cell Physiol,1998,177:264-273.
10 DeWeese T L,Shipman J M,Dillehay L E,et al. Sensitivity of human prostatic carcinoma cell lines to low dose rate radiation exposure. J Urol,1998,159:591-598.
11 El-Deiry W S,Tokino T,Velculescu V E,et al. WAF1,a potential mediator of p53 tumor suppression. Cell,1993,75:817-825.
12 Harper J W,Adami G R,Wei N,et al. The p21 Cdk-interacting protein Cip1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G1 cyclin-dependent kinases. Cell,1993,75:805-816.
13 Lowe S W,Ruley H E,Jacks T,et al. p53-dependent apoptosis modulates the cytotoxicity of anticancer agents. Cell,1993,74:957-967.
關鍵詞:IT治理 數字化校園 模型 服務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8(a)-0111-03
近幾年,高校的數字化建設正在風風火火地進行,校園網絡的帶寬和應用系統平臺的更新也在飛速發展。隨著我院的網絡規模不斷加大,相對應的系統平臺也在逐步增多,操作也更為繁瑣。為了各個系統平臺更好地融合,數字化校園的構建如期展開。同時為了數字化校園平穩、安全發展,把IT治理框架引入到了數字化校園的構建當中。
1 數字化校園的概述
1.1 數字化校園的概念
數字化校園是將實體校園的各種應用進行數字化處理,構成一個完整的數字存儲空間,是對實體校園進行的一種多元化的延展。
1.2 數字化校園的意義
數字化校園是把各個應用系統集成起來了的操作平臺,用互聯網的手段對各個資源進行整合。數字化校園為師生提供了各種類型的應用,有教學、科研、辦公和交流等。
2 IT治理的概述
2.1 IT治理的定義
什么是IT治理?IT治理概念來自企業,企業迫于經濟效益的壓力,尋求優化流程,降低開銷的企業發展之路,計算機技術帶來新的思路。當前海內外對IT治理主要集中在模式探索方面,并認為模式是影響IT治理的關鍵因素。IT治理模式包括基于ITIL的IT服務管理、COBIT模式、CISR模式。
2.2 COBIT模型
COBIT模型是在海內外獲得認可的具有領先技術水平的操作標準,它在風險管控和操作應用之間構建起一座平臺,幫助決策層進行IT相關治理。COBIT模型的核心是企業在相關規定的框架下的操控能力。
2.3 ITIL模型
通過使基于ITIL的IT服務管理理念同本單位IT服務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強調質量管理和風險管控,在用戶認可度和服務情況與風險操作之間形成一種平衡關系。由于ITIL 影響著IT服務管理,而COBIT主要是在IT運營層面發揮作用。二者的側重點不同。
2.4 CISR模型
CISR模型也稱為“Weill&Rose模。CISR為了實現控制和權力管理之間的一種契合。把企業的長遠計劃和IT治理手段相結合。這種模型更加利于權力分配,實施框架化管理,為制度的平穩過度創造了更加便利的環境。
2.5 三種模型之間的比較
COBIT從長遠規劃、遠景目標、操作管理等方面對IT治理進行評價和管理。它是為CIO或者是企業的高級IT管理人員所服務的。ITIL側重的是IT服務管理,層次上比COBIT要低一些,但是它在服務管理的過程上要更為精細和易于管理。CISR則更加注重事前控制。CISR模型可以從高度上保證投入和相關利益的分配應用。更加符合IT治理的層次標準,也更符合IT治理的運營體系維系。
綜上所述,結合我院實際情況,選擇CISR模型和ITIL模型相結合使用是最合理的。CISR模式在數字化校園中的使用更為便利,可以有效推進體制的完善,同時ITIL是IT服務管理的最佳實踐操作,二者相結合可以逐步引入IT治理。
3 數字化校園中IT治理的探索
3.1 數字化校園的主要問題
經過幾年的實踐,學校已經完成了被動式服務到主動探索式服務的轉變,在校園內形成了完善的運行、維護、管理服務模式。用流程管理的辦法貫穿整個治理過程。對維護人員采用“一問到底”的負責制原則。從而逐步提升了師生的認可度,提高了服務人員的工作質量。
(1)IT服務管理的理念和操作貫徹不到位。在日常維護工作中,由于沒有電子化的解決流程和方案,容易造成人員解決問題不及時,問題解決不準確。對問題的解決后續情況沒有進一步跟蹤和查看,對出現的問題沒有及時留檔并總結。缺少系統和理論性的指導。
(2)IT治理的環境需要改進。隨著數字化校園應用的推廣,各個系統和操作平臺的內容在不斷增多,各個應用的難度也在增大。同時,對一些IT決策的下達和應用,各個職能部門缺少必要的溝通和聯系,相應的執行力和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缺少完整的溝通服務的標準和機制。
(3)標準化的流程不足。由于數字化校園信息的多樣化,一線的服務人員總是被動地去解決問題,疲于應對各個突發事件,而不能對用戶的一些個性化需求有所反映。同時,服務人員的流動性比較大,沒有專業的標準化流程,這樣會對人員的依賴性加大,容易造成由于人員變更而導致的服務水平上的差異。而且對服務人員缺少工作量細化考核的標準。
3.2 數字化校園中IT治理的模型設計
CISR的權責分配的理念可以對現行的服務流程做一下調整,可以改變一些理念來實施IT治理,容易被各個部門所接受。ITIL本身就是就是IT服務管理的核心內容,各個學校可以根據自身需要來生成自己的IT管理流程,在制度和操作層面上采取逐步推進的策略。CISR模型和ITIL模型的相互融合可以構建適合我院實際情況的的IT治理模型。
筆者從體制和資源兩個方面對數字化校園平臺進行了整體設計。
體制層面包括根據我院的實際情況,成立相關職能和委員會就可以在制度層面上開展IT治理工作。根據CISR模式,我院進行了如下的架構調整。
CIO由主管數字化校園構建的校領導擔任,由各個二級單位的負責人擔任數字化校園建設領導小組的成員。同時外聘一些專家對小組成員進行監督。成立為領導小組服務的數字化校園辦公室來具體實施全校數字化項目的經費使用、項目的申請和批準實施,以及所有IT服務人員的分配和使用。
資源建設方面按照基于ITIL的IT服務管理的相應理念進行操作。
(1)硬環境整合和共享。
新建大樓的網絡布線費用納入到樓宇建設的費用當中,這樣可以有效節約經費。同時成立數據資源中心,由中心統一編排各類電子資源,再備份各種核心資源的關鍵數據。合理使用資金,統一建設實驗室,保證基礎服務的完善。
(2)軟環境共享。
進行校園網頁面建設,更換新版主頁,并將各個二級單位的主頁統一管理。加大我院的教學科研網建設,促進線下教學的完善。建設軟件資源平臺:引進常用工具軟件等。成立用戶認證中心:讓用戶登錄一次就可以實現平臺功能的全部應用。成立數據交換中心,使得數據交換傳播更為便利。
3.3 IT治理在數字校園中的實施
(1)IT服務教學。
數字化校園促使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發生新的轉變,教師們可以進行網上備課與課件制作,數字化校園提供了很多網絡素材庫等方面的內容。同時教師也可以網絡授課并和同學們進行網上交流。學生也可以網上自主學習并進行網絡考試。教師在教學手段與科研能力等方面獲得大幅提升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與此同時學生學習的手段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更便捷了,學生的自學水平和個人能力都得以提高。。
(2)IT服務科研。
網絡學科資源百花齊放,各種類型的資源庫平臺使得各個二級學院之間互通有無,更好地促進交叉學科發展。期望可以百家爭鳴,促進學科的進步。
(3)IT服務管理。
電子政務數字化可以有效提高學校整體的管理水平。數字化校園可以學校的政務公開,方便師生更好地獲取政務信息;可以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比對,方便校領導做出正確決定。
(4)IT服務社會。
一些優質的課程資源可以在網上進行公開,方便外校人員進行學習和觀摩,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資源信息。
4 結語
IT治理和基于ITIL的IT服務管理作為標準化的規范為數字化校園服務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流程規范。但是IT治理和基于ITIL的IT服務管理的真正實施還需要結合自己院校的實際情況而定。需要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宣傳以及主管部門的嚴格論證。該文提出了一個整體的方案,就是用CISR的理論在制度層面上豐富IT治理環境,同時用基于ITIL的服務管理的內容在資源共享等方面提高應用層面上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代利文.關于我院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思考[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69-70.
[2] 肖志新,楊霖.高校數字化校園的系統架構[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34-37.
[3] 王芳.IT治理解析[J].審計與理財,2010(3):56-57.
關鍵詞:數字城管;國內外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7-0073-02
一、“數字城管”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目前推行的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具有獨創性,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在觀摩北京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實施情況后就贊嘆這是“世界級的案例”。
1.“數字城管”的概念探析
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各界人士對“數字城管”極為重視,尤其國家在進行城市發展規劃時,更是重視“數字城管”給城市發展帶來的利弊。對“數字城管”而言,較為普遍性的觀點認為,“數字城管”全稱為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是現代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它是一個關于城市建設的系統,該系統是基于萬米單元格劃分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理法,建立起城市的管理數據庫,以對城市管理對象實現數字化和標準化的管理。這不僅有助于城市管理體制創新和管理流程重塑,通過“數字城管”系統的運行,也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動觀城市動態,把握城市發展動向,從而進一步解決城市管理中信息滯后、管理被動、職能不清等問題,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了城市管理的品質[1]。
2.我國“數字城管”模式的初步探究
我國學者有關“數字城管”模式的專門研究始于2004年底,相關的刊物和書目不斷增加。其中學術著作中,2006年7月,數字化城管模式的提出者和設計者陳平編著的《網絡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一書正式出版,是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專著。2006年6月,由建筑部主編的《城市數字化工程》正式出版,該書分為上中下三冊,系統介紹了城市數字化工程的若干問題,其中,專門研究論述了單元網格化城市管理問題,目前這項理論研究正在被國家付諸于實際,國家在各大省市建立試點,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數字城管”模式的初步探究,目前以北京單元網格化城市管理最為引人注目。
3.有關“數字城管”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從理論研究了數字化環境下的城市管理問題,主要由如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在現代社會這個數字化的時代,在電子政務這個日趨普遍的環境下,政府管理應具有新的特點,那就是管理要具有集成化、敏捷化、規范化、科學化和人本化的特點。就以上幾個特點,政府管理進行重塑的路徑大體有如下幾種:第一是有群體參與的政府管理模式,即促使政府結構更加扁平化,積極鼓勵公務員和公眾的參與。第二是彈性式政府管理模式,即隨現代環境的變化而采取應事件的對策進行彈性不固定的方式進行回應。第三是精干效益式政府管理模式,即政府注重引進先進技術,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政府辦公效率的提高,辦事質量的提升。第四是利益均衡式政府管理模式,即政府在進行決策時,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考慮各方面的利益,爭取實現利益的均衡。
另一種觀點與前者相似,但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認為在城市管理數字化過程中,政府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觀點都要有所創新,具體有幾種表現:第一是組織的決策需要創新,也就是由以前的滿意決策向最優決策轉變;第二是組織在管理方式上進行創新,也就是對組織信息進行開放式管理;第三是組織的結構進行創新,也就是由原來的層級制向扁平化方向發展;第四是激勵機制上的創新,也就是由經濟人向社會人和信息人的轉化。
另外,還有些學者從城市管理組織模式出發,認為在城市數字化時代下,城市管理模式的核心應該是構建“網絡狀態水平管理模式”,意思是建立一個以信息做基礎的縱橫網狀結構,促使信息暢通傳遞,以便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在這個網絡狀態水平管理模式中,可以設置技術管理、服務管理、參與管理、效率管理等板塊。
二、“數字城管”國外研究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作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飛速發展,促進著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發生著深刻的變革。為了迎接新的挑戰,占據主導地位,美國率先提出實施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全球信息化基礎設施計劃;與此同時,歐洲也開始實施信息社會的戰略;亞洲國家新加坡也制定了建設東南亞“智慧島”的知識經濟發展戰略。為此,數字城市的概念不斷涌現,并越來越受到各界關注。在數字城市中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將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與服務進行一體化、數字化發展,而數字城管正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
國外學者關于數字城管這個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數字化環境下的城市行政管理行為,也就是“數字治理”問題。另一方面是研究數字技術工具對城市管理的輔助作用。
“數字治理”問題在20世紀末期初見,在本世紀越發明顯,到現在為止仍是一個比較新的課題。有學者對數字治理進行了定義,認為數字治理在廣義上是指在電子技術的支持下,整個社會的運行和組織形式,這里包括對經濟和社會資源的綜合治理;在狹義上是指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經濟、社會互動,以及政府內部在運行中運用電子技術易化政府行政及簡化辦事程序,并提高民主化程度。有研究報告曾指出,數字治理是新技術革命推動的結果和全球發展的需要,其必將成為一個簡易的、道德的、負責任的、回應性的、透明的治理模式。也有學者認為,在信息化城市發展的模式中,政府的自不斷減少,而公眾的參與權正在不斷提升。還有些國外學者通過對歐洲一些城市的調查,研究了數字治理方式給政府與公眾帶來的好處,認為信息技術是對傳統行政的有益補充;美國和韓國的大學學者們通過安全性、實用性、內容豐富性、服務種類、公眾回應與參與程度等幾個因素進行考察,對全世界幾十個主要城市的數字治理和數字民主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同時也揭示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數字治理方面存在的差距[2]。
關于數字技術工具對城市管理的輔助的研究是伴隨著信息科學的發展,一般情況下是以具體的城市公共事務作為分析對象的。例如:國外學者Repetti Alexandre以塞內加爾某城市為例,研究了基于GIS的公共參與式管理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及效果,他認為如果將來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能與公眾參與的行政理念很好地進行結合,將會更好地實現“善治”(Good Governance)。另外,著名學者Button Kenneth研究認為,應當充分利用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和自動反饋系統中有關城市經濟和環境的檢測指標,為城市管理進行更好地服務。由此可見,國外有關數字城管的研究比較深入,且經驗頗深,值得我國學習與借鑒[3]。
三、我國“數字城管”建設的未來發展趨勢
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城市發展呈現出明顯快速城市化的特點,而我國長期“重建設、輕管理”造成條塊分割,相關法制不健全;計劃性強,難以應對激增的社會需求。城市高速建設、密集建設進程中沒有配套的城市管理跟進,使發達國家100多年城市化進程中分階段逐步出現的各種污染和混亂的城市管理問題,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近三十年里集中顯現出來,導致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現代化的城市需要現代化的城市管理,現代化的城市管理則需要現代化的理念和方法。北京市東城區率先探索實踐的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下稱“數字城管”)正是總結經驗和運用現念的集中體現。其立足于中國城市發展現狀,深入分析城市管理體制,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資源,監管分離,建立起閉環的工作流程和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實現了城市管理體制和手段上的創新。一經推廣,在全國各試點城市取得了明顯成效。
目前我國“數字城管”建設中存在著管理成本和難度高、管理資源分散度大、重平臺建設,輕管理制度、重硬件形象,輕實際效用、重新建擴建,輕資源整合等問題,只有解決掉這些棘手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數字城管”的效用[4]。俗話說: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所以在“數字城管”建設的未來發展中,首要目標就是要抓住如下幾點。
1.更快地發現問題
對一般管理問題應實時化處理,復雜問題咨詢專家,應急問題啟動預案。“數字城管”最基礎的功能就是要對城市的細小問題能進行網格式發現,并在短時間內解決掉這個問題,例如:井蓋丟失,作為“城管數字”的實際執行者需要一經發現,立即給予合理的處理。數字化管理與預案編制相協調是高效處理的前提條件,這樣就能做到心中有數。
2.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對于收到的信息或者采集到的信息,要果斷判定其歸屬部門,由于國情,各部門將接到不計其數的信息,如果相關部門處理不處理一個樣,處理快慢一個樣,處理好壞一個樣,那么數字城管系統很快就會崩潰。為此,就必須進行分門別類的安排,對來信進行分類,對問題進行分部門處理,并且與新聞媒介聯系,就處理結果請群眾來監督并給予評價,從而有助于改進服務,促使“數字城管”系統不斷優化。
3.更好地監督考核
“數字城管”系統必須有一個自身的獎懲機制,這樣在信息處理后,系統自動會給予一個評價。對于處理及時與否以及處理好壞進行記錄,最后進行獎懲處理。并將獎懲機制與人事勞資制度相結合,這樣就會激勵在職人員更好地服務于群眾,不敢怠慢。通過這個機制,對試點城市傳導一種壓力,同時也是一種動力,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數字城管”系統不斷向新技術,新管理方法探究,才能持續提升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鄒陽.常州市數字化城市管理[D].上海交通大學,2010.
[2]任志儒.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07.
關鍵詞:礦山;環境治理;數字化
一、南京市礦山治理檔案管理的現狀及數字化意義
(一)南京市礦山治理檔案管理現狀
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南京市政府成立了南京市廢棄露采礦山環境治理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廢棄露采礦山環境治理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監督等工作,并在南京市國土資源局下設辦公室。南京市依托國家示范工程、京滬高鐵沿線(南京段)宕口治理等重點工程,對全市急需治理的109個廢棄宕口開展了礦山環境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在治理過程中每一個項目都會產生大量的原始資料,例如:立項批文、方案設計、招投標、施工、監理、資金撥付材料等等,這些紙質材料一般都存放在處室里或者由各分局負責統一歸檔,進行日常的分解管理,目前還沒有針對性規范的整理模式,在工作中都是參照普通的檔案管理方式進行收集整理,僅局限于平時工作中簡單的查詢和調用,這就對我們及時開展科學規范的檔案整理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當前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需結合“一張圖”建設將礦山環境治理相關內容納入其中,加快推進礦山環境治理工作和跟蹤管理工作,實現宕口治理項目相關內容的可查詢、可錄入、可更新、可監管、可統計,提高礦山環境治理工作效率和監管水平。而傳統的檔案管理與傳播方式,即實施手工管理檔案,信息形態主要以紙質等載體形式存在,只適應于傳統的和以點到點的傳播,即使經過編研等初步加工,編輯印發檔案資料,利用的覆蓋面也相對較小,很難適應快速準確的利用要求,檔案信息資源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也難以充分實現。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日益廣泛和深入,檔案數字化管理是檔案管理工作發展的必然方向。
(二)南京市礦山治理檔案數字化管理意義
《紙質檔案數字化技術規范》DA/T 31―2005,對紙質檔案數字化的定義是:采用掃描儀或數碼相機等數碼設備對紙質檔案進行數字化加工,將其轉化為存儲在磁帶、磁盤、光盤等載體上并能被計算機識別的數字圖像或數字文本的處理過程。
檔案數字化通常開展的方式,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掃描技術、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存儲技術等高科技,把各種載體的檔案資源轉化為數字化的檔案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儲,網絡化的形式聯結,利用計算機系統進行管理,形成一個有序的檔案信息庫,及時提供利用,實現資源共享。
開展進行礦山治理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就是將紙質檔案的數字化,以及電子文件及數碼影像文件的集中統一的管理和應用,主要具有以下兩方面的積極意義:
1. 對檔案原件具有積極的保護作用。在日常工作利用中,網上查閱掃描件代替調閱紙質檔案原件,使原件得到妥善的保存保管,有效減輕人員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 在檔案共享利用的空間和時間上,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和便利度。可以實現在“一張圖”等統一平臺的圖形、數據、文檔綜合查詢利用,快速簡便地調閱自己需要的檔案信息資源。數字化檔案數據可以多量備份,實現多地保存和異地傳輸。
二、南京市礦山治理檔案數字化管理需求
(一)需求概述
以“一張圖”系統作為業務前臺開展礦山治理的各項日常管理工作,檔案管理系統作為后臺做好各種礦山治理紙質檔案電子化掃描數字化處理以及各類電子材料的整合、歸檔和數據提供利用工作。兩個系統之間做好數據關聯使用。最終實現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查閱相關業務檔案時,通過簡單快捷的檢索方法,如輸入宕口名稱或者代碼,就能及時準確調閱各種業務文檔、數據和圖表。為日常查閱利用、日常數據更新和后續管理發揮積極作用。
在開展掃描操作時,利用高速掃描儀將紙質檔案轉化成電子檔案,建立電子檔案目錄數據庫,再結合大型存儲設備,組成完整的礦山治理電子檔案數據庫。通俗而言,就是將檔案文件的每一頁看成是一張圖片,不管上面具體是什么內容,由掃描儀按頁掃入計算機制成圖形文件。這種方式實現容易,一般檔案工作人員只要稍加培訓,即可操作機器,且工作可以定量化,差錯率相對較低,即便有一些錯掃、漏掃等,也能很快被發現。這種方式投入相對較少,對人員技術要求相對較低,又能較快滿足對存量檔案的數字化管理需求。在資金充裕、人員短缺的情況下,也可以委托專門的檔案整理掃描公司,對存量礦山整治檔案進行整理和掃描。
數字化的礦山治理檔案以掃描文件形式存在,要妥善備份保存,至少備份兩套及以上。按照檔案主管部門要求,與紙質檔案一起,實現雙套制保存。
(二)功能介紹
建立數據處理和檔案影像文檔管理統一查閱的礦山治理的監管平臺,實現以下幾個功能。
1. 數據安全:采取先進存儲設備,利用磁盤陣列存貯,建立專用數據服務器。數據實時進行多套備份,保證檔案數據安全不丟失。
2. 保密權限:基于數據庫的安全設計,可設定檔案的查閱權限,區別人員的職責權限,對不同的用戶賦予不同的查閱范圍。
3. 查閱功能:在查閱檔案時定位準確、查詢迅速、圖像清晰。這要求建立檔案目錄數據庫時,要嚴格保證檔案著錄準確率。
4. 統計功能:監管平臺通過設定的各種檢索字段,可以快速準確統計各種數據,并做好日常更新統計。并將生成的電子報表及時歸檔。
5. 計劃功能:根據統計功能模塊的統計資料,利用經驗公式,做出季度或年度計劃預算提議,為相關部門提供參考。
最后兩個統計功能,主要依靠“一張圖”的有關數據統計功能實現。通過檔案管理系統的各種數字化檔案提供證據材料。
(三)作業要求
1. 采取流水線作業方式。按照工作流程將各個工序細化與規范化,做到分工明確,各個工序相互銜接,環環相扣,工作中互相配合與支持,提高工作效率。
2. 采取高速掃描,彩色與黑白相結合,對個別材料進行需要彩色掃描,大部分進行黑白或灰度掃描。
3. 在存量檔案數量較大、掃描量較大時,也可考慮引進第三方監理進行日常檢查和質量檢驗工作。日常的少量檔案補充掃描的質量檢驗工作,可以由地環部門熟悉業務的工作人員擔任,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改正。
4. 考慮運用條碼技術管理檔案,即在檔案封面、卷內目錄上打上條碼,方便掃描和今后管理使用。
三、南京市礦山治理檔案數字化操作流程
南京的礦山治理檔案數字化在操作實施過程中,要做好軟件開發與檔案前期整理、掃描、條目錄入、質量檢查、掃描文件管理等全過程的協調配合問題。前期要細化做好礦山治理檔案歸檔范圍確定,掃描流程設計、掃描硬件配置等準備工作,過程中要重點加強質量檢驗,掃描后期要考慮做好人員配備,做好日常化的新增檔案的數字化,實現礦山治理檔案數字化的長效管理。
(一)檔案分類整理,編制流水檔案號
按照礦山治理檔案分類細化要求,按照年度、類別、保管期限等進行分類整理、排序編頁,暫不裝訂,待掃描完成后再進行裝訂。案卷目錄和卷內目錄的樣式,應根據檔案實際制定和調整。順序編制流水檔號。
(二)檔案著錄
礦山治理檔案的著錄,是實現今后檔案檢索查閱與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所以對文字錄入的準確性要求很高,工作量大。
著錄內容按照國家《檔案著錄規則》(DA/T18)的要求錄入,建立檔案目錄數據庫。包括確定各具體著錄項、字段長度和內容要求。通常包括案卷題名、文件名、責任者、起止頁號和頁數等。對于礦山整治檔案特有的項目名稱、項目位置、土地權屬、組織實施單位、項目承擔單位等,作為特殊著錄項加以錄入,便于今后的檢索查詢和統計。
(三)檔案交接
礦山治理檔案分類整理后按年度、類別提出,提卷時數字化加工方的提卷人員按照要求,編寫檔案的頁號和需要掃描錄入的文件頁號后及抽取不需掃描的頁面,以確保檔案還原時能夠清楚區別和核實頁數,并按實際頁數填寫詳細的檔案交接清單,由雙方主管人員簽字。
(四)檔案的掃描
礦山治理檔案材料原件掃描與存儲格式完全按照國家檔案管理的統一標準要求掃描。可以根據國家《紙質檔案數字化技術規范》制定具體的掃描要求,掃描人員按照要求操作,填寫移交清單(此移交清單是檔案拆分人員和掃描人員共同填寫)并簽字領取后進行紙介掃描。掃描圖像使用先進的圖像掃描處理軟件,掃描人員可根據原稿質量,對系統進行定義,如自動傾斜校正、自動去污、自動分文件等批處理功能。在由系統自動處理功能的同時,掃描人員根據原件的實際情況做相應的調整,如超大頁面的處理、紙張顏色深淺及薄厚的處理、掃描時可根據不同原件的情況,調整圖像的分辨率、閥值、明亮度以及掃描方式和掃描速度,確保在掃描圖像質量清晰的情況下,使原件完好無損。
(五)圖像處理
采用自動化處理和人工處理相結合的方式,確保礦山整治圖像質量的完美。通過校對系統對圖像進行校對,確保圖像順序正確、去斑點、污漬、黑邊、偏斜處理、校驗。在校對時發現不合格圖像及時返回前一工序進行改正。
(六)將掃描影像與著錄條目掛接
可以通過軟件,將質量檢驗后的掃描影像與系統的檔案目錄自動掛接,必要時手工輔助掛接。通過掛接實現再次的檢驗,驗收合格做好記錄。
(七)掃描后還原整理和裝訂
完成檔案掃描后,安排專人負責案卷整理與還原。逐頁檢查,在預留裝訂邊、不缺頁、頁面不顛倒,圖件折疊符合要求等基礎上,完成檔案裝訂。按照已編檔號入庫上架排放。
(八)質量檢驗
對各作業流程環節進行質量抽檢,重點階段是完成掃描影像與著錄條目掛接后,可以通過掃描影像的內容和數量,對著錄項錄入與案卷文件實體的標引等進行檢查對比,發現不合格情況,及時登記并退回相應流程重新處理。
四、綜述
這是首個面向中國各城市的完整數字經濟評估體系,也是中國首個論述和評估城市數字經濟發展現狀的白皮書。4月21日,新華三集團在其官方網站全面開放白皮書下載,希望與業界專家以及全行業的數字經濟建設者展開探討,共同尋找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良方。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產業和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新華三領導發起的《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白皮書(2017)》兼顧客觀性與時效性,將當前熱門技術與城市發展狀況緊密結合起來,為城市管理者提煉出涵w城市信息基礎、城市服務、城市治理、產業融合等城市數字經濟發展與管理總覽。白皮書首批選擇評估的40個城市覆蓋了85%的省會城市、30%的人口以及全國50%的GDP。
本次評估將40個城市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起步階段、發展階段、領先階段。根據調查,國內70%的城市處于發展階段,15%的城市數字化達到領先階段,深圳憑借其綜合優勢排名第一。
新華三集團副總裁,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李立博士在《白皮書》時講到,數字化技術在民生和治理領域得到了廣泛嘗試,比如在政務領域,超過70%的項目都采用了數字化技術和手段,傳統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的城市已經把數字經濟作為跨越式發展,或者彎道超車的重要機會。
關鍵詞:數字化公共體育;農村體育;鄉村振興
2021年3月14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五篇中指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可見,數字化建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以數字化賦能企業發展、賦能政府服務、賦能“中國夢”的實現,從而推動人民生活方式、企業生產方式和國家治理方式的變革,全面邁入數字社會時代。在數字政府領域,數字化公共服務水平的發展,也成為提高政府治理現代化水平、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抉擇。
一、農村數字化公共體育服務對鄉村振興的價值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在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農村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國家戰略,是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將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所作出的總體部署。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和體育產業相關系列文件的出臺,農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對健康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歷史形成的城鄉差異和農村地廣人稀的地域特點,短時間內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的差異還難以消除。數字化公共體育服務則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實現服務模式、服務內容、供給方式的整體變革,通過數字賦能,讓優質的體育資源惠及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緩解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滯后的現狀,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和支撐。
二、衡水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現狀調查與分析
盡管2017年黨的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但受歷史化的城鄉二元結構影響,衡水市農村的常住人口構成基本沒有發生變化,青壯年外出打工和學齡兒童尋求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使傳統行政村中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較大,很多村落成立“空心村”。
(一)衡水市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現狀
《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2006)提出:“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基本標準是:一塊混凝土標準籃球場,配備一副標準籃球架和2張室外乒乓球臺。在此基礎上,提倡經濟條件較好,人口較多的地區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積、器材及設施,形成體育文化廣場,更好地滿足農村體育文化生活需求。”從2006年開始,衡水市從最初的“一場二臺”到后來的鄉(鎮)健身工程、鄉(鎮)示范工程、新民居健身工程、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等不同形式,逐年對農村體育場地設施進行持續投入。截至2020年,衡水市下轄5148個自然村已實現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蓋,所有村落都有健身路徑,但受行政村的規模、常住人口和場地影響,健身場地大小、健身設施數量、整體布局略有差異。
(二)衡水市農村健身活動的特征
衡水市農村健身活動呈現明顯的性別、項目和村鎮“三差異”特征。1.性別和項目差異。調查得知,幾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常態化的廣場舞活動,而且這種活動形成至少已有5~6年,以45~60歲的婦女為主,男性主要以散步為主,兒童活動呈多樣化、隨意化現象。衡水從2013年開始每年都開展“村、鄉、縣、市籃球聯賽”,按照規定進行選拔,歷時2個多月,因此衡水市籃球運動一直有較好的民間基礎,但非賽季的農村,籃球項目只有學生在周末鍛煉,成人極少參與。2.村鎮差異。鄉(鎮)健身活動的豐富程度和參與人群也遠遠高于行政村,除了健身舞,鄉(鎮)還有健步行、太極拳、柔力球等活動。
(三)衡水市農村體育組織現狀
衡水市農村體育組織屬于村民自發行為,由健身愛好者、村體育骨干或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以自娛自樂形式為主。一些活動開展比較好的體育組織通過參加上級行政部門或社會商業活動獲得部分資助或獎品。
(四)衡水市農村體育技能培訓現狀
衡水市每年都會舉辦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縣級舉辦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但除了傳統的線下晉級培訓,沒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繼續學習培訓,農村體育骨干后期開展日常健身項目的更新完全靠線上自學。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衡水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場地設置能滿足村民最基本的鍛煉需求,但隨著農民健身意識的增強,體育場地不足成為農村體育活動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矛盾。雖然能開展常態化的有組織的體育活動,但活動形式比較單一,這和縣市每年以廣場舞為主的賽事引導和培訓服務密切關聯;村民健身意識增強,移動終端基本普及,體育骨干能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在健身人群方面,兒童活動呈現隨意化,男性和老人的活動項目匱乏,急需引導;在技能培訓方面,體育系統的培訓指導仍然以傳統的服務模式為主,不管是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都沒有和信息技術發生聯系,滯后的服務模式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比較突出。
三、農村數字化公共體育服務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分析
經過十幾年的持續發展,衡水市農村公共體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健身意識、健身活動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并由此帶來了村容村貌、農村文化、農民身體素質、農民精神面貌的極大提升。但由于農民對公共服務需求的總量增加,需求人群和結構出現多元化,僅靠增加供給總量的傳統公共服務模式,已難以適應農村社會的變化。而數字化公共服務不但可以削弱農村地域分散的制約因素,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滿足群眾健身的多元需求,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
(一)建立統一的數字化政府運營機構
在現有的管理體制下,政府的各個機構分工明確,缺乏協同,在數字化政府運營建設中表現出來的問題是:第一,政府的行政職能和信息化管理合二為一,各部門各系統自行負責和建設本系統的數字運營工作,這樣就使大量行政人員從事與行政無關的數字技術工作,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其二,各自為政,出現“信息孤島”或“數據煙囪”現象。[1]公共體育服務數字化建設同樣應該吸取數字政府建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必須用數字化服務的“整體理念”來進行建設和運營,而不是由各個基層部門進行建構。因此應由省級部門采用委托經營的方式,牽頭成立公共體育服務數字化運營中心,以市場化方式進行運作,各級政府作為使用者,只負責具體內容的建設和平臺的使用。這種政企合作的整體理念可極大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數字化進程和運營效率。
(二)構建城鄉一體化數字公共體育服務層級平臺
數字化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平臺不是單獨在農村構建,而是采取“主站+分站”的站群系統模式。[2]整個站群管理系統采用模塊化的設計,方便以后的更新和維護;有完善的管理權限配置功能,采用分級管理的方式對子站進行管理,如市可以指定縣管理員進行管理縣級子站,縣管理員可以設置鄉管理員管理屬于鄉級子站,依次類推。
(三)衡水市農村數字化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
根據我國政府的職能轉型要求,政府角色要從“劃槳”走向“掌舵”,這就意味著政府要調動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農村數字化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方面,可以在健身活動基礎好的村設立數字化公共體育服務設施示范點,政府通過補貼或購買服務的方式,吸引優秀的創新企業加入,提高運營效率和活力。
(四)開展衡水市“農村數字掃盲工程”活動
公共體育數字化建設雖然是政府牽頭的一項民生項目,但服務最后對接的是普通民眾,要實現從技術層面到社會層面的轉化,在實現創新的同時,也給社會轉化帶來了沖擊和挑戰。[3]所以要使數字化服務在農村地區發揮應有的作用,實現助推鄉村振興的目標,首要的現實問題就是要消除“數字弱勢群體”,彌合“數字鴻溝”,避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網絡技術不敏感而導致資源浪費或效率受限。因此,在建設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同步開展線下“農村數字掃盲工程”活動。“農村數字掃盲工程”活動可分層推進,首先對所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數字化使用培訓,能熟練使用網絡平臺和移動終端的數字資源;其次發展、挖掘和培訓關注運動健身的農民和社團,發揮他們在數字化推廣中的作用;最后,以點帶面,在村民中開展數字掃盲活動,從線下推進數字化進程,營造數字化發展氛圍,從而更好地發揮線上資源的作用。數字化公共體育服務是以協同治理為核心的系統工程,它賦予了農村體育新的內涵,既是農村體育供給側改革的觸發器,也是激發農村體育市場活力的發酵劑,更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創新公共服務范式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逯峰.整體政府理念下的“數字政府”[J].中國領導科學,2019(6):56-59.
[2]溫雅婷,余江,洪志生,等.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公共服務創新路徑研究——基于多中心—協同治理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1(3):101-122.
技術已經改變了世界,并且將繼續以更大的力度改變世界。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商務、內存計算等,這些技術讓世界上所有的物件和所有人之間實現實時無縫連接,而且這樣種迅速、無處不在的互聯徹底改變了世界。
“在數字經濟里,靈敏性和速度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兩個關鍵詞,創新型公司開展業務的方式要比很多傳統公司更加敏捷,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客戶展開。”SAP全球高級副總裁、SAP大中華區總裁紀秉盟在2016 SAP中國峰會上表示,“但隨之而來的復雜性,實際上已經降低了業務發展的速度。”
其實,在2014 SAP中國峰會上,SAP CEO孟鼎銘就提出了“大道至簡”的口號。這三年間,SAP也是一直在為解決復雜性的問題而做大量的努力。
紀秉盟提到,判斷一項新技術是否能夠有效推動企業的業務,除了標準化,簡化和創新是另外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相信那些在數字化轉型中致勝的企業會在三大核心領域進行重塑,第一是重塑業務模式,第二是重塑業務流程,第三是重塑工作模式。”
很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業務模式通常表現在進軍新行業、以生態系統的模式參與競爭、共享經濟、產品和服務數字化、結果導向型經濟、數字渠道這6個方面。紀秉盟建議每個企業都應該根據自己行業的特性去選擇一到兩個方向,打造新的業務模式。
勞斯萊斯一改以往賣飛機發動機引擎的模式,而是采用結果導向的業務模式,將動力服務賣給航空公司。航空公司不再需要一開始就付重金購買昂貴的飛機引擎,而只是在勞斯萊斯購買飛機的飛行小時,并由勞斯萊斯負責所有飛機引擎的維保。
體育服飾品牌Under Arbour現在賣的不是體育服飾,也不是運動鞋,而是他們打造的生態系統和數字化社區。他們的服飾產品上都內置了傳感器,相當于一個個移動的物聯網入口,他們打造的是一種數字渠道的業務模式。
重塑業務流程主要表現為實時流程、精益流程、內容豐富的業務流程、自學式流程、協作式流程,以及預測性流程。值得一提的是,KAESER所提供的空氣壓縮服務,體現了目前全球范圍內的一種大的趨勢,這家公司負責從計劃、安裝、系統運行、維護和維修的一切需求,而它的客戶則只需要根據使用的壓縮空氣量來付費。
重塑工作模式有實時協作的層面在里面,還有人機協作、認知領域和人工智能,以及自助服務。比如,電信公司T-Mobile使用SAP Airba實現了面向3000個供應商的60億筆移動支付。
SAP Ariba是基于云的采購應用,目前全球已有超過200萬家企業在使用。“Ariba通過云服務連接企業客戶和供應商,實現采購、詢價以及直接的簽單。”SAP Ariba 總裁安睿山說,“SAP在190個國家建立了直接物料供應網絡,這些國家的企業客戶將90%的訂單放在純數字化的環境中,實現了15%~20%的成本降低。”
在收購Ariba四年后的今天,SAP 宣布Ariba將于今年年底正式進入中國,并聯手本地數據中心共同為企業用戶打造采購、詢價以及直接的簽單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截至6月30日的SAP上半年財報顯示,SAP在大中華區軟件及軟件相關服務收入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勢頭。這也是SAP在大中華區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兩位數增長,及連續11個季度保持增長。
紀秉盟在接受采訪時說:“幾年前,我們還把大中華區看做新興市場。而現在,大中華區已經成為SAP收入最主要的增長引擎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在這次的SAP中國峰會上,SAP明顯加大了在中國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力度。
宣布與阿里云攜手于今年年底為中國客戶帶來SAP Hybris Cloud for Customer、SAP HANA Cloud Platform及SAP Business ByDesign三款SAP 云產品,深化SAP在中國的云部署;與居然之家、報喜鳥簽署合作協議,與神華集團簽署新的合作協議,推動制造和能源領域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實際上是一個耗時長久的歷程,SAP將數字化進程比喻為一段旅程,而不僅是只買一個軟件應用或者買一項咨詢服務這么簡單。也許正如紀秉盟所說:“你需要選擇一個能夠長久與你在整個旅程當中并肩向前的核心的合作伙伴。”
新華文軒部署Infor供應鏈執行解決方案
本報訊(記者 宋辰)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時代下,面對消費者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供應鏈能力日益成為出版發行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之一。與其他行業不同,圖書生命周期較短,產品更新速度快,品種數量繁多,庫存量巨大,對IT系統運行速度與倉庫管理系統的性能要求非常高。
近日,行業云應用軟件的廠商Infor宣布,Infor 供應鏈執行 (Supply Chain Execution, SCE) 解決方案已經在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文軒”)成功部署。Infor SCE將解決方案與行業特定功能相結合,整合了基于單一數據庫、單一解決方案的運輸管理和倉庫管理功能,使企業能夠以更快、更有利的方式規劃和執行供應鏈戰略。
金電聯行大數據社會化治理平臺和數控金融監管服務平臺
本報訊(記者 宋辰)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如浪潮般在社會中涌動,體量大、更新快。這雖然給社會治理增添了干擾和難度,但也給政府治理、決策提供了新視角、新手段。
8月26日,一直深耕于大數據應用領域的金電聯行公司推出應用于社會治理領域的兩項全新升級的重磅產品――大數據社會化治理平臺和數控金融監管服務平臺。兩大平臺產品視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授權)采集、挖掘、清洗,并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分析和應用,用機器自學習技術讓數據處理自動運轉起來。
關鍵詞:數字礦山;礦山測量;地理信息
中圖分類號:TD1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數字地球和數字中國等數字化的概念和體系建設,數字礦山近年來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礦業可持續發展過程必然是礦山測量工程化發展過程,也是多學科穿插重新組合形成新門類學科的過程。礦山測量工作者在礦山邊坡工程、礦山地壓控制,開采沉陷及采礦地表建設、巖石動力學問題等發揮較重要的決策職能。
一、數字化礦山的特征和基本組成
基于DM的定義,DM應具有以下六大特征:以高速企業網為“路網”;以采礦CAD(MCAD)、虛擬現實(VR)、仿真(CS)、科學計算(SC)與可視化(VS)為“車輛”;以礦業數據和礦業應用模型為“貨物”;以真三維地學模擬(3DGM)和數據挖掘為“包裝”;以多源異質礦業數據采集與更新系統為“保障”和以礦山GIS(MGIS)為“調度”。DM的最終表現為礦山的高度信息化、自動化和高效率,以至到無人采礦和遙控采礦。DM的基本組成可大致為采集系統、調度系統、功能系統、包裝系統和核心系統五部分。
1、采集系統
負責數據采集與處理,包括測量、勘探、傳感和文檔四類基礎數據采集子系統;其關鍵是所有數據的數字化。
2、調度系統
指MGIS,負責提供拓撲建立與維護、空間查詢與分析、制圖與輸出等GIS基本功能,并進行數據訪問控制、開放接口和生產調度與指揮管理等。
3、功能系統
負責提供各類專業模擬與分析功能,包括MCAD、VM、MS、SC、AI和SV等。
4、包裝系統
負責提供3D空間建模工具、多源異質礦山數據的空間融合環境和數據過濾、組合與封裝機制,包括3DGM和數據挖掘工具。
5、核心系統
負責統一管理數據和模型,決策分析與支持等。
二、礦山數字化測量技術
1、礦山測量任務
礦山測量因具有一定的的特殊性和多學科交叉性,曾單獨為一個專業,它的發展和進步與三個方面密切相關:一是采礦技術和礦業工程的發展及要求;二是測繪科學技術與儀器設備的發展;三是其它學科的發展與影響。礦山測量工作者擔負著礦山地面和地下三維空間的測量、定位與制圖,礦體幾何,儲量管理及開采監督,開采沉陷觀測及開采損害防護等任務。近十多年來,資源、環境、災害和人口問題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個重大問題。國內外資料表明,礦山測量工作者在礦區和工礦城市環境的動態綜合監測,環境評價,及礦區環境信息管理,礦區開采信息管理系統,開采沉陷區綜合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以3S為主導的空間信息技術將逐漸應用于礦山測量及礦山建設與生產中,對現代化采礦工業起到優質高效服務和輔助決策的作用。現代礦山測量的主要任務可概括為:在礦山勘測、設計、開發和生產運營階段,對礦區地面和地下空間資源(以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為主)和環境信息進行采集、存儲、處理、顯示、分析、利用,為合理有效的開發資源、保護資源、保護環境、治理環境服務,為工礦區可持續發展服務。
2、主要研究內容與目標
在數字礦山建設中,就礦山測量而言,除常規的礦井建設、生產中的測量任務之外,應特別重視以下的研究:礦圖數字化與數字化成圖—自動化礦山地學信息采集系統;礦山開采環境的綜合評價與治理—礦山開采環境四維動態信息系統;GIS和GPS(全球定位系統)結合及其在礦山開采環境監測與治理中的應用—礦山開采環境實時監測系統;礦山環境信息系統的質量模型及其精度不確定性處理—礦山開采環境信息系統的誤差分析系統。
2.1礦圖數字化和數字化成圖—自動化礦山地學信息系統
礦圖數字化和數字化成圖將成為礦山GIS數據采集的基本手段。實現數據采集自動化是降低礦山GIS成本的重要途徑。綜合利用不同的數據源(井上下測量、數字化礦圖、地勘信息、航測遙感信息等)、建立適合礦山各類應用的基礎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庫及分層信息(包括設備位置及屬性信息),建立好礦山地學信息系統。同時注重模式識別和專家系統理論。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礦圖數據采集、識別和處理的自動化。
2.1.1三維可視化技術
三維可視化技術是對礦山數據建立模型并進行立體化描繪的技術手段,它將數據轉化成可視的形象,具體能夠表現礦體的空間位置、地形形態、礦井上下的操作演示,形象直觀,能夠增強工作人員的理解,增強開發過程中的精確度,并且能夠增強礦山工作的安全性。實際運用中經常使用3DMAX和Maya設計軟件。首先,要建立模型。就是通過軟件中的點、線、面的合理配合與調度,根據相關數據,建立礦體的數字化模型,能夠展現礦體的位置與形狀,模擬開發工作的具體細節。其次,要對模型貼材質。通過第一步的建模,我們大致可以了解礦體的宏觀形象,而貼材質就是要根據實際地行情況賦予模型具體的屬性特征,像顏色、光澤、光滑度以及反射效果等等,通過這一步將大大增加模型的真實性。第三,進行渲染,主要就是給模型加上光照。模擬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光源的位置與光的強弱,將模擬的畫面渲染出來。第四,制作動畫。就是根據DV拍攝的實際情況,模擬動畫場景,將靜止的物體動態化。這一步可以實現對工作場景的動畫模擬,監測可操作性,規避不必要的風險。
2.1.2數字化資料處理技術
在礦山測量工作中的數據處理,主要是指對數字、圖形、以及文字和表格的處理,包括采集、處理及存儲。在實際工作中主要是利用計算機對測量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制作電子化表格,并進行數據共享。在這個過程中要運用到專業化的數字處理軟件,像VB等,這樣能夠有效建立數字數據庫,并能夠增強數字共享性及以維護性和易保存性。
2.2礦山開采環境的綜合評價與治理—礦山開采環境四維動態信息系統
礦山開采環境綜合評價與治理不僅包括傳統的開采沉陷預測與安全開采方案評估,礦區塌陷區綜合治理與動態環境評價、礦區土地管理與區域規劃等內容,更重要的是采用GIS技術手段。針對礦山開采空間狀態是隨時間和生產發展而變化的特點,在現有GIS數據模型基礎上,研究適用于礦山開采環境的空間和時間綜合四維數據模型,建立有效的礦山地理信息系統。該系統應達到如下目標:
1)實現各類地質采礦條件下開采沉陷的四維動態模擬,為礦山開采沉陷的綜合治理(建筑物保護、安全開采方案、保護煤柱設計,采動滑坡治理等)提供依據。
2)實現礦區生產管理的動態模擬,為主管部門提供決策咨詢。
3)實現礦區土地資源(地面覆蓋物、地下管道工程、塌陷區生態復墾)自動化管理,為礦區開采環境的綜合評價與治理提供依據。
2.3GPS和GIS結合及其在礦山開采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礦山開采環境實時監測系統.GPS定位技術是美國自70年代初期開始研制的新一代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目前,我國已開始應用GPS定位技術。對于礦山開采環境研究而言,主要是采用GPS定位技術采集地面動態坐標數據,并采用GIS進行數據管理和空間分析,從而獲得所需信息。最終達到直接采用GPS技術對GIS作實時更新,建立礦山開采環境的實時監測系統。
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不僅能夠提高礦山勘測的精確度,為進一步的數據處理提供基礎,而且能夠測設出符合生產產實際的開采方案,有效節省不必要的開采帶來的資源浪費,最后,數字化技術能夠全程監測并控制生產工作的順利進行,提升礦產企業生產安全。
三、數字礦山及其戰略意義
數字化礦山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數據庫技術、傳感器網絡技術和過程智能化控制技術等,在礦山企業生產活動的三維尺度范圍內,對礦山生產、經營與管理的各個環節與生產要素實現網絡化、數字化、模型化、可視化、集成化和科學化管理,根據實際的應用要求,建立礦山規劃設計、礦山安全生產管理、礦山應急救援指揮、礦山經營管理、礦山辦公自動化等應用系統。從而將企業的安全生產與經營管理業務流程數字化并加工成新的信息資源,迅速準確地提供給各層次的管理者及時掌握動態業務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產要素組合優化的決策,使企業資源合理配置,從而使企業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在礦山安全生產過程中的實時信息監測、收集、分析、預警、決策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結束語
礦山測量工作是礦山生產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在整個礦山生產系統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直以來在礦山測量時都沿用傳統的手工計算和繪圖方法,但是隨著現代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方法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一味的固守反而會阻礙礦山測量工作的發展,因此加大數字化技術在礦山測量中的應用是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關鍵詞:礦山;數字化測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TD1文獻標識碼: A
1 數字礦山及其戰略意義
隨著數字地球和數字中國等數字化的概念和體系建設,數字礦山近年來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真正的數字化礦山是一個復雜的多學科技術交叉形成的整體數字化礦山生產管理系統,它涵蓋了礦山企業建設、生產、管理、經營等全部內容。數字化礦山既不是GIS概念的簡單延伸,也不是一般加工企業ERP概念的簡單復制,而是一個包含多者特征的嶄新的概念。
所謂數字化礦山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數據庫技術、傳感器網絡技術和過程智能化控制技術等,在礦山企業生產活動的三維尺度范圍內,對礦山生產、經營與管理的各個環節與生產要素實現網絡化、數字化、模型化、可視化、集成化和科學化管理,根據實際的應用要求,建立礦山規劃設計、礦山安全生產管理、礦山應急救援指揮、礦山經營管理、礦山辦公自動化等應用系統。從而將企業的安全生產與經營管理業務流程數字化并加工成新的信息資源,迅速準確地提供給各層次的管理者及時掌握動態業務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產要素組合優化的決策,使企業資源合理配置,從而使企業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在礦山安全生產過程中的實時信息監測、收集、分析、預警、決策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2 數字礦山的特征和基本組成
基于DM的定義,DM應具有以下六大特征:以高速企業網為“路網”;以采礦CAD(MCAD)、虛擬現實(VR)、仿真(CS)、科學計算(SC)與可視化(VS)為“車輛”;以礦業數據和礦業應用模型為“貨物”;以真三維地學模擬(3DGM)和數據挖掘為“包裝”;以多源異質礦業數據采集與更新系統為“保障”和以礦山GIS(MGIS)為“調度”。DM的最終表現為礦山的高度信息化、自動化和高效率,以至到無人采礦和遙控采礦。DM的基本組成可大致為采集系統、調度系統、功能系統、包裝系統和核心系統五部分。
2.1 采集系統
負責數據采集與處理,包括測量、勘探、傳感和文檔四類基礎數據采集子系統;其關鍵是所有數據的數字化。
2.2 調度系統
指MGIS,負責提供拓撲建立與維護、空間查詢與分析、制圖與輸出等GIS基本功能,并進行數據訪問控制、開放接口和生產調度與指揮管理等。
2.3 功能系統
負責提供各類專業模擬與分析功能,包括MCAD、VM、MS、SC、AI和SV等。
2.4 包裝系統
負責提供3D空間建模工具、多源異質礦山數據的空間融合環境和數據過濾、組合與封裝機制,包括3DGM和數據挖掘工具。
2.5 核心系統
負責統一管理數據和模型,決策分析與支持等。可以看出,數字礦山的核心是數據。與礦山相關的地理空間數據倉庫和屬性數據倉庫是DM的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倉庫用來管理海量的井上、下礦山地物的幾何信息、拓撲信息。
3 礦山測量任務
礦山測量因具有一定的的特殊性和多學科交叉性,曾單獨為一個專業,它的發展和進步與三個方面密切相關:一是,采礦技術和礦業工程的發展及要求;二是,測繪科學技術與儀器設備的發展;三是,其它學科的發展與影響。礦山測量工作者擔負著礦山地面和地下三維空間的測量、定位與制圖,礦體幾何,儲量管理及開采監督,開采沉陷觀測及開采損害防護等任務。近十多年來,資源、環境、災害和人口問題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個重大問題。國內外資料表明,礦山測量工作者在礦區和工礦城市環境的動態綜合監測,環境評價,及礦區環境信息管理,礦區開采信息管理系統,開采沉陷區綜合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以3S為主導的空間信息技術將逐漸應用于礦山測量及礦山建設與生產中;對現代化采礦工業起到優質高效服務和輔助決策的作用。現代礦山測量的主要任務可概括為:在礦山勘測、設計、開發和生產運營階段,對礦區地面和地下空間資源(以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為主)和環境信息進行采集、存儲、處理、顯示、分析、利用,為合理有效的開發資源、保護資源、保護環境、治理環境服務,為工礦區可持續發展服務。
4 主要研究內容與目標
在數字礦山建設中,就礦山測量而言,除常規的礦井建設、生產中的測量任務之外,應特別重視以下的研究:礦圖數字化與數字化成圖―自動化礦山地學信息采集系統;礦山開采環境的綜合評價與治理―礦山開采環境四維動態信息系統;GIS和GPS(全球定位系統)結合及其在礦山開采環境監測與治理中的應用―礦山開采環境實時監測系統;礦山環境信息系統的質量模型及其精度不確定性處理―礦山開采環境信息系統的誤差分析系統。
4.1 礦圖數字化和數字化成圖―自動化礦山地學信息系統
礦圖數字化和數字化成圖將成為礦山GIS數據采集的基本手段。實現數據采集自動化是降低礦山GIS成本的重要途徑。綜合利用不同的數據源(井上下測量、數字化礦圖、地勘信息、航測遙感信息等)、建立適合礦山各類應用的基礎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庫及分層信息(包括設備位置及屬性信息),建立好礦山地學信息系統。同時注重模式識別和專家系統理論。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礦圖數據采集、識別和處理的自動化。
4.2 礦山開采環境的綜合評價與治理―礦山開采環境四維動態信息系統
礦山開采環境綜合評價與治理不僅包括傳統的開采沉陷預測與安全開采方案評估,礦區塌陷區綜合治理與動態環境評價、礦區土地管理與區域規劃等內容,更重要的是采用GIS技術手段。針對礦山開采空間狀態是隨時間和生產發展而變化的特點,在現有GIS數據模型基礎上,研究適用于礦山開采環境的空間和時間綜合四維數據模型,建立有效的礦山地理信息系統。該系統應達到如下目標:
4.2.1 實現各類地質采礦條件下開采沉陷的四維動態模擬,為礦山開采沉陷的綜合治理(建筑物保護、安全開采方案、保護煤柱設計,采動滑坡治理等)提供依據;
4.2.2 實現礦區生產管理的動態模擬,為主管部門提供決策咨詢;
4.2.3 實現礦區土地資源(地面覆蓋物、地下管道工程、塌陷區生態復墾)自動化管理,為礦區開采環境的綜合評價與治理提供依據。
4.3 GPS和GIS結合及其在礦山開采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礦山開采環境實時監測系統
GPS定位技術是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研制的新一代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目前,我國已開始應用GPS定位技術。對于礦山開采環境研究而言,主要是采用GPS定位技術采集地面動態坐標數據,并采用GIS進行數據管理和空間分析,從而獲得所需信息。最終達到直接采用GPS技術對GIS作實時更新,建立礦山開采環境的實時監測系統。
5 結束語
隨著礦山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礦山測量向工程型轉化是礦山測量事業發展的必然。即礦山測量職能除著重現代測繪儀器在礦山生產中的研究應用外,將由單一純工程服務型向工程服務決策型轉化,礦山測量工作者的素質應由專門人才向一專多能及工程型擴展。礦區經濟要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交通運輸、工業、農業及相關領域可持續發展,必然帶來礦區采動,地表建設如廠房、高速公路、樓群建筑等新的疑難問題,采礦工程、礦山測量工程、巖土工程相結合來解決這類新型邊緣問題勢在必行,礦業可持續發展過程必然是礦山測量工程化發展過程,也是多學科穿插重新組合形成新門類學科的過程。礦山測量工作者將在礦山邊坡工程、礦山地壓控制,開采沉陷及采礦地表建設、巖石動力學問題等發揮較重要的決策職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