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茶文化的重點優選九篇

時間:2023-08-25 16:38:5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茶文化的重點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茶文化的重點

第1篇

在《紅樓夢》中茶文化是不可忽視的一種現象,書中提及到茶文化的地方有很多處,茶在全書中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見茶對古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給人展現了一幅中國茶文化的風俗畫卷。

一、《紅樓夢》中的茶類之多

讀《紅樓夢》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文中有很多茶的種類,全書所提到的茶,不僅有既名茶龍井茶、老君眉等,同時還提到了貢茶普洱茶、逞羅茶,此外,還有如今已經聽不到的楓露茶、女兒茶等。

整部小說中談論到茶的情節就是攏翠庵茶品梅花雪,在這個章節作者對茶文化進行了濃墨重彩地描寫,這里有上好的茶具、十分講究的茶水、而且還涉及到了很多精品茶的種類。

書中這一情節,賈母帶著劉姥姥一行人到攏翠庵休息飲茶,賈母向妙玉討茶喝,而且還專門囑咐不要六安茶,并不是六安茶不是好茶,妙玉精通各類茶,她對賈母的脾性很是了解,再加上賈母飯中吃過油膩的東西,因此就端上了老君眉。老君眉是一道好茶,它名副其實的是我國十大歷史名茶之一。老君眉猶如人的眉毛一般,而且有著銀色的色澤,它產自我國的洞庭湖,這種茶擁有鮮美的香氣,而且味道可口清新,性溫不燥,不僅如此,名字還很吉祥。雖然賈母抵觸六安茶,但是卻欣然接受了老君眉。

整部書中要說最高級的茶,那就是寶玉進入太虛幻境之后,警幻仙子奉上的茶,即“千紅一窟”,這種茶是一種仙茶,味道清香異常,它產自放春山遣香洞,所用來烹茶的水更是講究,是仙花靈葉上的露水來進行烹茶的。茶葉來源于絕美的仙境,茶水又是如此的講究,真可謂此等仙茶人間是嘗不到的,雖然遙不可及,但是卻能感受到曹雪芹對茶的喜愛。

二、《紅樓夢》中的茶水之清

對于古人來說,烹茶的最好的水就是雨水,它是天落水,因此在人們的心中很是潔凈、清澄,只需要將其密封貯存,就會得到更好的效果,烹出更好的茶水。攏翠庵那一章節中,妙玉烹茶時使用的就是雨水。知道是雨水,賈母也十分盡興地喝了半盞;此外,在十一回中,惜春在家看家,妙玉在陪夜的時候,賈惜春就讓丫環用去年貯存的雨水,來烹出好茶。由此可見,惜春與妙玉都對茶有很好的研究,有共識,深諳茶道,因此才會待之以好茶。

在攏翠庵這一章節中,還有一處也可以體現,即妙玉將賈母一行人都安排好之后,就單獨給寶玉煮了一壺茶,所用之水比雨水還要純凈,即五年前收集的梅花上的雪,之后便將其封于青瓷罐中,并將青瓷罐埋到地下,如此用心的水,烹出的茶清新四溢、香氣悠然、讓人感受到了雅韻。

古人很講究烹茶之水,在他們心目中存在幾種靈水,即露水、雨水、雪水,它們分別是清新之水、天然之水、結晶之水。這三種水在今天的科學之中來解釋的也是很有道理的,它們都是自然軟水,擁有的一些成分可以釋放茶葉的馨香,溶解茶葉。由此可見,古人是多么得深諳茶道以及茶藝。

三、《紅樓夢》中的茶詩之雅

《紅樓夢》中最多的就是詩詞,小說中的人物很愛喝茶,因此自然少不了茶詩,他們常常將飲茶的情趣以詩歌詠,特別是賈府中的小姐、公子更是有閑情雅致,經常對詩,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的茶詩。

讀了《紅樓夢》就可以知道,大觀園中的黛玉、寶釵等都是作詩的高手,而且性情高雅,因此就會常常聚在一起作詩。比如,在蘆雪庭賞雪的時候,她們就一起作詩,分別作出了“苦茗成新賞”、“`烹茶冰漸沸”等詩句,這些詩句中有很多都都提到了茶。

四、《紅樓夢》中的茶俗之繁

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飲茶的歷史也很長,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的關于茶的習俗,漸漸地這些習俗也變成了茶文化的重要部分,豐富了茶文化的底蘊以及內涵。

祭奠供茶是《紅樓夢》中提到的一個茶俗,即在祭奠的時候必須有茶作伴。小說中有一個過年`祭宗祠”的情節,在清代祭祖的時候,茶是必不可少的,祭祖的過程中所有的人要傳茶。在秦可卿死后,辦喪事的過程中,使用了四十個仆人,將其分成兩大部分,然后交替著添香油、供茶飯、守靈,在這些人種總會有專門的人來管理供茶的,可見茶與祭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定親受茶是《紅樓夢》中第二種茶俗。以茶來代表忠貞不渝的愛情,祈禱好的因緣。因此在男女雙方定親的時候茶也是少不了的,并由此衍生出了茶禮,它是聘禮的一種,即由男方給女方下聘禮,這種聘禮的名字就是“下茶”,當女子接受了聘禮之后,就是吃茶。由于這種茶俗,因此在古代就有了一種說法,那就是女子不吃兩家茶。在書中有一個定親的情節,就是寶玉的母親王夫人給甄寶玉說媒,確定之后就定下了下茶,這就代表著兩家已成姻親。

待客奉茶是《紅樓夢》中的第三種茶俗。敬茶是我國的傳統待客之道,不僅在古代實行,在現代仍是如此。在《紅樓夢》的描寫中,無論是哪一種人物的出場以及拜訪,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敬茶,名副其實的以茶待客。例如,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王夫人就讓下人以茶待黛玉,還有元妃省親的時候,也出現了獻茶的情節。

五、《紅樓夢》中的茶道之妙

第2篇

關鍵詞:動畫電影;建筑文化;比較

1建筑文化在動畫電影中的作用

1.1交代故事背景

作為人們居住的場所,以及人們娛樂的場地,生活場景是視覺呈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為影片中的人物提供活動的空間,另一方面觀眾可以從不同的場景來判斷故事發生的時間或地點。在《大魚海棠》中,椿所居住的地方在一個客家土樓,在一個土樓里所居住的一般都是一個族氏的家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影片中的人都是彼此的關心和照顧。而在《冰雪奇緣》中,輝煌的宮殿,精美的裝飾也突出Elsa的公主身份的高貴,這為Elsa加冕以及王子欺騙安娜打下了鋪墊。

1.2渲染影片的氛圍

場景可以引導人物的入場,渲染人物的情緒,或者在某個情節中,場景是情節展開的必要與關鍵,場景可以推動情節的發展,渲染觀眾和角色的情緒。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傳統的中國住宅的建模設計,能將觀眾迅速的帶入到故事中,古代的神話傳說便拉開序幕。哪吒被父親保護在一個庭院中,一個孩子的孤獨便形象的表現了出來,正是如此,渲染出哪吒與龍太子玩耍時的快樂。在《魔發奇緣》中,Rapunzel在一座高聳的塔上居住,一個人在諾大的房間里狂歡,渲染出她極度孤獨的氛圍,也凸顯出女巫的自私自利。

2中國建筑與西方建筑的差異

2.1選材不同反射出文化的差別

中國古代建筑一般是基于木結構系統的,這與中國的生活環境以及傳統文化有關。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合一,人與人的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對自然美的鑒賞融揉成為傳統美學的核心。中國古代一般選擇生活在依近水源之處,地勢相對平坦,方便取材。在《白蛇緣起》中,捕蛇村的房子全部由木有制作而成,一根根木板清晰可見,就連棧橋和城門都是由木頭制作而成。西方的傳統建筑是一部石頭史書。磚石材質本身就具有堅硬、沉重和恒久的特點,這與西方文化的影響有著一定的聯系。在西方,人們追求建筑的永恒性以及威嚴性,其建筑多給人一種高大威嚴的感覺,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在《勇敢傳說》中,梅莉達將母親變成熊后,為了躲避父親的追殺便在城堡里找地方藏身。在這一過程中,由石頭而砌成的墻壁,石塊的臺階一展無遺,而她的父親被誘騙到城堡頂層時,眾多國王脫下自己的褲子系在一起當作繩子,一個搖鏡頭下來,可見高聳的圓形城堡亦是由石塊堆砌而成。

2.2縱橫布局差異反映文化觀念的不同

中國傳統的建筑講究移步換景,即是一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中國的庭院設計常以隔景來取得移步換景的效果,像一幅優美的的長畫卷。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與母親踢毽子時,從房子的結構來看,這只是院子的一部分。同時,中國人是以群落或是家族為一個整體,相互聯系。在《白蛇緣起》中,捕蛇村的房子建在一個個山頂上,但又彼此聯系,形成一個巨大的關系網。西方的建筑也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西方建筑多為城堡,少有庭院設計,即是一個獨立的建筑體,它的結構和高度是一目了然。這與西方人強調自我,張揚個性思想有關。體現在建筑之中,是多以一座座獨立的城堡或高聳入云的塔尖為主要特征。在《冰雪奇緣》中,克斯托夫騎著馴鹿護送安娜回家時,一路上可見獨立的小城堡在山上建立。而Elsa在山上建造的冰雪城堡,更是在懸崖峭壁上聳立,四周也是獨立的塔式建筑。

2.3造型差異所表現出的動與靜

中國傳統建筑設計具有動態感和生氣。中國傳統的房屋設計一般都有飛檐翹起,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所描述的那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四角飛檐翹起,曲線的造型給人以動態感,讓建筑物的沉重感有了生氣。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再次出逃時,一個上搖的鏡頭使大面積的建筑物顯于觀眾的視線之中,可清晰的看到近處和遠處的房屋的造型均是四角飛檐,雖都是建筑物,但畫面并沒有顯得呆板。西方傳統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其注重比例,平衡和高大,空靈的造型。就其外表的形狀而言,多是幾何形狀,比如圓柱的房體,錐形的房頂或圓形的穹頂,給人一種靜態美。在《冰雪奇緣》中,Elsa在山上所建造的冰宮,有著高聳的塔頂,從高高的冰吊燈便足以展現房子的高。在《魔發奇緣》里,Rapunzel所住的城堡,下為圓柱體形狀,上為圓錐體形狀,雖在山水之間,卻也不能表現出流動感。

第3篇

關鍵詞:《刮痧》;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一、電影簡介

故事發生在美國圣路易斯,許大同和簡寧已經移民美國八年,他們有個可愛的兒子,五歲的丹尼斯,一家人生活幸福甜美。在公司年會上,面對老父親及家人,許大同說他愛美國,并且說自己已經實現了他的美國夢。然而,災難降臨到這個家庭。一天,丹尼斯胃疼,由于祖父不認識西藥的說明,選擇古中國傳統療法刮痧給孫子治病。祖父與朋友出行,迷路被送至警察局,許大同為接父親得不留丹尼斯獨自在家。在圣路易斯,大同留五歲的孩子獨自在家已經違法。丹尼斯在黑暗中磕破了頭,被送進醫院。

治療期間,醫生發現孩子后背三道淤青發紫的刮痕。經過商討,醫生們一致認為可憐的孩子遭受了家庭虐待,于是拒絕父母接他回家。繼而兒童保障協會接管了孩子,并將大同一家告上法庭。許大同為了保護不明白美國法律的父親,承認是自己給兒子刮痧,并對父親隱瞞了事實。后期父親知曉后,帶著無奈回國。在法庭上大同用盡渾身解數仍未打贏官司,反倒樹立了因長期制作暴力電腦游戲、有虐待兒童傾向的形象。簡寧無法忍受與兒子分離,無奈采取策略、與丈夫離婚接回孩子。最后大同的老板兼好友昆蘭親自赴中國,證實了刮痧確實是一種中醫療法。許大同一家最終在圣誕夜曲折的團聚。

二、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電影中展現了大量的中西文化差異與沖突。文化的不同具體反映在很多方面。下面作者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政治方面,家庭方面,醫療方面和教育方面。

(一)政治方面的差異

電影開始的背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群示威者在街上游行,他們強烈反對大同所在的公司制作暴力的電腦游戲。大同看到這一局面表示驚訝,而美國的老板卻習以為常。這表現了言論自由的差異。記憶中,國內游行是99年北約轟炸南聯盟大使館期間的事情。中國人深受中庸思想影響,大多數情況下習慣保持中立的態度。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態度,他們更愿意在電腦屏幕后面而非面對面的站出來指責或聲討發泄不滿。但在西方國家,包括美國,人們擅于維護自己國家公民的權力和利益。一旦權益受到威脅,公民有勇氣去聯合抵制,即使是政府的政策。

電影中另一方面的政治差異是法律方面。中國大陸執行統一的法律,美國各州除遵守國家法律外,有其自己的法律條文。電影里,簡寧在圣路易斯的法律中,沒有找到任何關于刮痧合法的條目。因此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違法了。在美國,法律幾乎涉及社會方方面面,也就是說公民在各方面受到法律保護,特別是關于孩子。留孩子單獨在家是違法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也是違法的,當然羞辱打孩子更是違法的。在中國,多數這些情況被視作個人行為,無關他人痛癢。這種差異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在集體主義視角下,家庭被視作一個整體。美國在個人主義的觀點下將個人視作獨立體,即使是孩子。

(二) 家庭方面的差異

除上文提到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不同,家庭上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差異。電影里,祖父向大同提到“當面教子,背后教妻”。中國傳統思維中面對孩子在他人面前提不合理的要求,父親要以嚴厲的態度作出回應;對于妻子,應該在私下教導,公眾場合只可暗示。這在潛意識中滲透了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表現了男人在家庭中的絕對優勢地位。但在美國人意識中,在他人面前責罵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是強烈禁止的。當丈夫需要與妻子探討時,兩性關系處于平等的狀態,他們會直接講出來,而中國更傾向于間接表達。

電影中給丹尼斯刮痧的是祖父,但是為了保護父親、履行孝道,許大同承認是自己給兒子刮痧。在中國人眼中,“父債子還”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當美國老板昆蘭得知實情后非常詫異,簡寧解釋,這就是中國的孝。西方人較中國人的自我獨立意識強,他們認為在法律和公正面前,個人是單獨的個體;而中國自古的傳統以家為單位,道德觀念和文化傳統使得大同為父親頂替刮痧的“罪名”。

(三)醫療方面的差異

刮痧是電影題目,同時也是事情的導火索。刮痧作為傳統中醫療法,卻在美國產生誤解。電影以小見大,以刮痧這一行為反應了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的尷尬境地。在法庭上,大同用“丹田”和“七經八脈”向法官解釋刮痧,但美國人完全不知其所云。同時亦沒有書籍或美國醫生能解釋刮痧的合理性。所以祖父知情后也困惑地說在中國有千百年歷史的刮痧,怎么到了美國就解釋不清了呢。

事實上在跨文化交際中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即將自己的文化強加到其他文化上。美國人用他們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不同文化下的產物。雖然電影展示的是醫療方面的差異,但是深刻的反映了當中國傳統文化遇到西方文化時的不被理解和接受。

(四)教育方面的差異

電影中出現兩個孩子,大同的兒子丹尼斯和昆蘭的兒子保羅。他們在同一個幼兒園。電影中我們可以從兩個孩子身上發現不同的教育方式。丹尼斯自小在美國出生,具有一定的美國式思維。他說打寶寶的不是好爸爸,但爺爺卻告訴他打是親、罵是愛。丹尼斯接受了爺爺的觀點,去上學后他開始以此觀點作為打保羅的借口。這體現了教育觀點的不同。中國文化中,“嚴師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為人們所熟知;但在美國,大人更希望孩子自由發展;在中國,大人更希望孩子走大人們計劃好的路。

另一個場景是在電影開始時,丹尼斯在年會上打了保羅,大同強迫兒子道歉,丹尼斯不肯,大同在老板昆蘭面前打了兒子。丹尼斯哭著說是保羅罵了父親在先,大同面對上司,竟無言以對。后來在法庭上昆蘭證實大同在生活中有打孩子的傾向,大同生氣的說當時打丹尼斯是給老板面子,但是昆蘭完全不明白這是什么邏輯。當然,大多數中國人能夠理解這種情況,因為面子理論在中國歷史悠久。對于中國人來說,貶低自己、提高對方威信是給對方面子的常用手段。但有的西方人難以理解向他人表示尊重與降低自身有什么必然的聯系。這也是跨文化交際中的問題之一,我們不能評價孰是孰非,只能選擇入鄉隨俗。

三、發展現狀

在網絡通訊高速發展的今天,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電影中的誤解出現的越來越少。如中國對于保障人權、虐待兒童的法律條文逐步完善,家長逐漸重視孩子的自然發展,西醫西藥更是深入生活。在西方,中國古典文化,中醫理療都受到外國人的青睞,在交流中他們逐漸熟悉中國的面子理論和中國式的上下級思維。

四、總結

刮痧講述了三代人橫跨兩個國家的故事。由于思維方式和處境的不同,電影中充滿文化碰撞和沖突。我們在跨文化交流中應該怎么做呢。胡壯麟給出了四點建議:

(一)入鄉隨俗

(二)換位思考

(三)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四)真誠和坦率是互相理解的關鍵

作者最喜歡第四條原則,如電影中,雖然產生了很多誤會,但昆蘭的中國之旅促使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坦率、真誠、信任、理解是促進跨文化交際、實現世界“大同”的良策。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愛琳.跨文化交際[M] .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3]陳平.多元文化的沖突與融合[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哲學版,2004(1).

[4]劉向利,李英.從電影《刮痧》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電影文學,2010(1):138-139.

第4篇

    刮痧》就講述了一個關于中美文化沖突的故事,中國人許大同為了追求美國夢來到了美國,經過多年奮斗,有了事業上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他的妻子簡寧,也是一個中國人。大同雖然在美國生活了多年,可小的文化差異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處處可見。影片主要圍繞刮痧這一事件將中西文化沖突引向了。價值觀的不同,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與沖突。

    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之差異

    中國注重集體主義,在傳統價值觀念中反復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強調犧牲個人利益去保全集體利益。而美國文化是一個強調個人主義的文化,認為個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體利益不該凌駕于個人利益之上,所以他們不會為了集體利益去犧牲個人利益。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差異電影《刮痧》中有所表現。當大同的妻子簡寧分娩時,大同因為開會而不在場。對于美國人來說這種“開會比他孩子出生更重要,”的事情是不能理解的,他們不能接受這種事情,所以接生護士在聽證會上情緒很激動,并且說這件事情會讓她一輩子都記得。

    二、等級觀、倫理觀之差異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尊卑有序。中國幾千年來都是等級分明的皇權制度,不管是對于國家的統治,還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強調等級和尊卑。所以在許大同,這個具有中國血統與文化的中國人身上,還是可以看出這種等級思想的影響,不管是對父親的那種尊重還是對妻兒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時認為“我管教自己的兒子天經地義”。他父親那句“你當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這一文化的反映。而美國文化中,他們沒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認為人人生而平等。

    在傳統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從來都強調“忠”、“孝”、“禮”幾字。認為對別人要尊重,禮數相待,對父母,講究孝順。在影片中,許大同為了父親,隱瞞了事實,一再承認是自己對兒子進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說出事實。在美國人眼里,為了孝而說謊是不可理解的。同時在解讀中國經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來,孫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為在美國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認為這不是道義,他們不能理解中國人所崇拜的道義與英雄行為。

    三、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差異

    中國是一個在乎長遠利益的國家,要看長遠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等思想已經深入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在影片中,當妻子難產時,許大同選擇了保大人,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以后還可以生小孩。

    四、“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之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在“天人合一”和“陰陽”學說的基礎之上,中醫基于人體的理解是一個陰陽調和的過程。中醫認為人體的結構可以用陰陽來形容,當陰陽失衡時,身體就會出毛病。而美國文化信仰的卻是天人相分,認為人和自然是分開的,人可以支配自然界。

    影片中最大的沖突就是在刮痧上,這個在中國流行了幾千年的治療方法,在美國卻被用來當做虐待兒童的證據。中西醫學完全不同,在他們的思想中,這種方式與他們西醫治療方法完全相背離,所以不能理解刮痧這種中國傳統治療法。在影片中,當許大同竭盡全力去對刮痧進行解釋:“這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中醫認為,人體的七經八脈,就像無數條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生命脈絡,氣在全身流動,氣沉丹田。”而在場的所有的美國人都認為許大同在胡說八道,不知所云,于是迎來了一系列的矛盾。

    五、親情與法律選擇之差異

    在交往中,中國人注重情感。而美國人則信任法律,認為它適合于每一個人,人們應該按照法律規定辦事。中國人可以“法外開恩”,而美國人則信“法不容情”。

    在影片中,許大同送父親回國,父親因為牽掛自己的孫子,就問了起來,許大同看出了父親的心思,就跑了出去,把小孩接了過來。這已經違法了,看他認為  他應該這么做。 六、朋友觀之差異 中國人注重朋友情誼,認為真正的朋友應該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覺得朋友就該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站在自己的一邊為自己說話,應該講“義氣”。中國人強調朋友對自己的忠實,容不得背叛。在美國朋友之不愿意承擔過多的義務,交友處事的順序是法律、道理、人

    情。

    在影片中,許大同在面對第一次聽證會時請的律師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昆蘭這位知識產權法,僅僅因為昆蘭是自己的朋友,信得過他。他認為昆蘭肯定會站在自己這邊說話,肯定會為自己“赴湯蹈火”。可當昆蘭看到了孩子背上的“傷痕”后,感到很氣憤,不再為許大同辯護了。在聽證會上,昆蘭出席證人,承認了許大同確實因為小孩打架而打孩子。許大同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這樣對待自己,于是感到很氣憤,認為應該斷絕一切關系,甚至辭職,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而昆蘭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么,不能完全理解大同的朋友觀,于是感到很無奈。

    結論

    電影中的許大同,在解釋得不到理解的時候,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行事,比如接小孩、爬窗戶等。因為他的解釋,在他眼里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不同文化的人眼里看來卻是“胡說八道”。當不同的文化碰面的時候,沖突難免。但是在結局中,當對方的文化得到理解的時候,一切誤會都化解開來。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該時刻記住文化的差異。一旦了解了對方的文化,也就能理解對方的行為,就像電影中最后的大團結。

    參考文獻:

    [1] 李麗虹,丹:淺析電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異[J]. 電影文學,2011(4).

    [2] 馬櫻:從價值觀角度解析電影《刮痧》中的文化沖突[J]. 電影評介,2008(7).

第5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電影;中外文化交流;翻譯;文化差異

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不只是局限在市場經濟中,還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作為一種世界性的藝術,電影在各國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日漸凸顯出來。而隨著西方電影的引進,尤其是美國電影的進入,讓我國的電影翻譯工作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電影是將多種藝術手段融為一體,傳播文化,抒發感情,展現出社會形形的文化生活,讓觀眾在精神上得到享受。隨著各國家地區人民文化交流的頻繁,電影翻譯起到的文化傳遞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由于每部電影都承載著原國家的民族文化內涵,因此在電影翻譯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文化差異的體現。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保持原國家的語言與文化,要盡量翻譯出原文的內涵,并且被我國觀眾更好地理解,而這些是我們翻譯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審視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加強,許多研究學者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國家相處原則,也就是說不同地區的民族可以堅持著自己民族的特征與習慣,但是又不能相互獨立存在。曾經以色列學者提出的社會多元化理論詮釋了這種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認為全球的文化能夠相互交叉與部分重合,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

由于我國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國,傳承著幾千年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被動的局面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頻繁交流。清政府通過翻譯來與西方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斯皮瓦克說過,“如今的后殖民評論家難以回避的兩大難題:既要去擺脫了傳統西方模式的影響,還需要達到非邊緣化的目標,那么西方國家的惟一選擇就是通過自身的語言與西方的解構策略來減少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文化霸權。

不管是各民族之間的邊緣文化抑或是中心文化,在如今的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都存在著互相交流與溝通的需求,這是發展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徑。新時期許多西方國家將自己的文化侵入中國,這對我國傳統民族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撞擊。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局面下,翻譯工作也成為兩種文化交換的重要途徑,例如漢語中出現的許多外來詞匯,可口可樂(Coca cola)、貓(modem)、模特(model)等,涉及各種領域。

美國文化學家Gutt的翻譯理論認為,翻譯能夠依靠“不同語言的相似性”,然而我們在翻譯中的許多語言并沒有太多的相似性,差異的地方偏多,所以研究學者認為,如果直接翻譯來保存源語言中的全部語言特征的結果就是“保存源語言特征來讓翻譯者為讀者引導原來交際者想表達的交流線索”。

二、電影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特征

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翻譯工作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翻譯的主要任務就是能夠忠實地去表達原來電影中的內容與內涵。而新時期中西方大規模的電影文化交流趨勢也讓我國的電影翻譯工作面臨了巨大的挑戰,電影翻譯是否恰當得體,能否讓觀眾們容易理解電影內容顯得十分重要。而中西方國家觀眾的不同審美觀念直接影響了翻譯工作的形式,電影的翻譯工作不只是普通的文學翻譯,而且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過程。我們要針對觀眾來再現原電影的審美效果,并且符合接受國觀眾的審美理念與文化特征,進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讓觀眾流連忘返。

(一)電影中的審美價值及特征

人們的審美活動包括思維、情感等多種活動,而電影翻譯作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與審美也有著密切的聯系。翻譯工作就是審美活動,包含了一定的審美價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兩地區的受眾也存在著一定的審美差異。中國傳統文化是以無為本,認為一切美感都是與生活相聯系的,美學理念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人們在生活中就能提煉出美感。而西方國家是以有為本的,認為審美是要在生活之上,與社會生活具有明確的界限,而這種審美理念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的核心之處,我們應當去把握住這種精髓來研究電影翻譯工作。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期上映的英國電影Red Shoes被翻譯成《紅舞鞋》,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英國的一個跳芭蕾的女孩難以對事業與愛情做出正確的選擇,只得選擇結束生命的悲劇。雖然我國翻譯工作者翻譯成《紅舞鞋》,能夠準確地翻譯出電影名稱,但是卻難以看出深刻的寓意。到了80年代后期,人們將Red Shoes翻譯成《紅菱艷》,翻譯者將英國女演員的紅色的舞鞋比喻成為我國受眾都知道的紅菱,因為紅菱雖然生活在污濁的泥塘中,但是卻冰清玉潔,嬌艷動人,尤其是紅菱彎彎的角,就像是我國古代女性悲慘的三寸金蓮,而這與電影主題不謀而合,可以說《紅菱艷》比《紅舞鞋》更加能夠體現出這部電影的內涵與意境美。風靡一時的美國電影Home Alone被我國翻譯者翻譯成為《小鬼當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小鬼是大人對孩子的昵稱,表現出大人們對聰明伶俐、智勇雙全的小孩發自內心的喜愛,而電影中敢與歹徒斗智斗勇的小歐文正是符合小鬼的形象。“當家”指的是一個人能夠領導全局,而電影中的小歐文一個人在空蕩的房間中與兩個歹徒斗智斗勇,就像是一個勇敢的大當家的形象。所以電影《小鬼當家》將名稱與內容統一起來,并且蘊含了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

電影藝術是生活的再現,因此電影名稱也包含了許多民族文化元素,我們需要遵循審美原則與文化原則,在翻譯工作中盡可能地還原原國家的文化信息,并且用最為貼切的形式來對受眾傳遞。如今電影翻譯工作作為新的文學藝術形式,用自身獨特的審美理念讓更多的優秀的電影跨出國家的界限,讓全世界的觀眾享受了視覺的盛宴,推動了全球的電影藝術發展。

(二)翻譯工作的表達差異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人們的表達與思維方式方面,中國人注重句子之間的意合,靠詞語的順序來表現內容;而西方國家的人們注重句子的形合,語句的結構嚴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曾經著名的翻譯學家傅雷說過,“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形式具有基本的分歧,中國人習慣綜合考慮問題,重視語句的暗示、歸納與含蓄,而西方人注重分析,唯恐語句中缺少邏輯性”。雖然中西方的語句中都是基本的主謂賓結構,但是由于不同國家的思維差異性,所以在基本的句子結構形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到英文語句的結構緊湊,詞語之間的關系都會明確地表達出來,會使用較多的銜接詞語。而漢語的句子多數簡單明了,句子松散。動畫電影《花木蘭》詞就具有這些特征:

1.Guard:Were under attack!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襲,快點烽火。

2.Guard:Now all of China knows youre here.全中國馬上傳遍了警報。

電影中的臺詞十分簡單,表現出故事情節的緊迫感,句子中“我們遭到了襲擊,馬上點信號!”被翻譯成“有人偷襲,快點烽火。”翻譯成這種四字的短語,并且加上了“快”字,突出了現在情況的緊急,并且讓詞句節奏對稱,而且將信號翻譯成烽火,讓我國觀眾迅速理解。在句子2中,如果我們按照英文直譯成“現在全中國都知道你來了”就顯得力度欠缺,并且難以符合士兵堅毅勇敢的特點與形象,所以翻譯成“全中國馬上傳遍了警報”就顯示出果斷的語氣,并且符合電影表現的內容,還符合漢語的特征。

(三)電影翻譯中不同文化的差異性

不同的語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與背景,承載了這個國家地區的民族文化,許多地區的語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而不同地區的人們很難去理解其他地區的語言,所以我們正確翻譯帶有地區文化的語言信息就成為電影翻譯工作的核心任務。由于不同國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習慣,而這些不同的習慣都直接影響到語言的使用方式,中西方觀眾存在著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以我們翻譯工作者要盡可能地幫助觀眾去理解電影中蘊涵的文化元素。英國電影《魂斷藍橋》在片頭出現這樣的配音:

Announc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翻譯1:廣播員聲音:在今天上午十一點一刻,首相在唐寧街十號對全國群眾發表了講話,宣布了英國與德國正處于交戰的狀態。

翻譯2:廣播員聲音:在今天上午十一點一刻,首相在英國首相府邸唐寧街十號對全國群眾發表了講話,宣布了英國與德國正處于交戰的狀態。

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翻譯能夠翻譯出原來電影畫外音的表面意思,但是對于唐寧街十號并沒有進行背景性的補充說明,許多中國觀眾不了解英國文化就會莫名其妙。而翻譯者在第二個翻譯中對唐寧街十號進行了地理文化的補充,讓觀眾們了解到唐寧街十號指的是首相府邸,就能夠更方便地理解電影內容。

三、結語

由于不同國家社會文化的差異,所以在電影翻譯中必定會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約,因此在電影翻譯中會深深印上社會文化的烙印,凸顯出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在這種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記錄了社會的變遷與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當前我國電影事業也在不斷地發展,西方諸多優秀電影也不斷引入我國,因此會帶來更為激烈的文化差異的撞擊。我們翻譯工作者要融合兩種不同的文化,立足于我國民族的獨特思維方式,在理解外國電影中的文化后與我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才能夠做好具有藝術性的電影翻譯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穎,劉軍艷.淺談電影字幕翻譯策略——以電影《臥虎藏龍》為例[J].電影文學,2010(20).

[2] 蘇玉霞.分析《紅樓夢》回目中兩個譯本的歸化與異化[J].文教資料,2010(02).

[3] 王登文.改寫·批判·重構——從“硬譯”看轉型期魯迅對中國新文化建構的探索[J].作家,2010(06).

[4] 楊苗苗,趙玉閃.電影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譯[J].中國電力教育,2008(19).

[5] 汪瑩.試從“歸化”和“異化”論《必須重視城市街道商店和單位名稱的翻譯》和《再談城市街道商店和單位名稱的翻譯》的翻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0).

[6] 楊惠瑩,劉蔚馨.從翻譯的審美體驗角度談詩歌翻譯中文化形象的轉換——兼評李清照《聲聲慢》英譯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12).

[7] 秦楠.淺析《京華煙云》中的異化翻譯策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4).

[8] 許建平,張榮曦.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問題[J].中國翻譯,2002(05).

[9] 劉輝修,王衛利.電影字幕翻譯中文化過濾現象探析[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07).

第6篇

(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通226019)

摘要:作為每個民族長時間智慧的沉淀,文化有著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當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為人們的跨文化交際設置了一些障礙,如何引導當代學生盡可能地擺脫這個困境,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在這個文化產業飛速發展的時代,電影成為了人們認識不同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人們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也必定能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 :電影;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教育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65

中圖分類號:J94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6—0140—02

收稿日期:2015—01—10

作者簡介:丁文麗(1993— ),女,江蘇南通人。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王夢園(1992— ),女,山西運城人。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一、中外電影中的跨文化交際元素

(一)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

1.功夫。《功夫熊貓》中涉及到了“中原五俠”,即蛇、虎、鶴、螳螂、猴,這主要是依據中國南方拳法里極為有名的“五形拳”所設計的角色。

2.旗袍。當年《花樣年華》里張曼玉穿了23件旗袍,優雅的氣質讓歐美人看得陶醉,以至于四年后的《蜘蛛俠2》也安排克爾斯滕·鄧斯特穿上了一件“中國紅”旗袍,以博取眼球。妮可·基德曼在《澳大利亞》里的幾身旗袍裝也是該片的宣傳利器。

此外,《花木蘭》、《末代皇帝》、《面紗》則完全是采用了中國故事作為主線和情節選材或者對中國、中國人的生活進行描繪。

(二)中國電影中的好萊塢元素。1993年,中國的電影市場開始實施改革。從那個時候起,每一年有大約10部“代表世界電影藝術與技術最高成就”的影片被引進國內。而來自好萊塢的高成本、大制作以及全明星陣容的電影,使得國人被其耳目一新的故事情節和精美的畫面深深地吸引。這使傳統的國產片受到了很大的打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電影界人士開始了又一次的探索嘗試——向好萊塢借鑒學習。而2005年可以說是中國電影界的轉折點。自此,電影《無極》打破了

多年來

在年度電影排行榜中外國電影高居榜首的狀況,使得古裝大片一路走紅,在使國人對國產片重生興趣的同時,也使中國電影走向了世界。

二、從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對比看文化差異

(一)好萊塢電影中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形象。關于英雄,英語詞典上是這樣定義的:a man distinguished by exceptional courage and nobility and strength(擁有卓越的勇氣、高尚品質和能力的人)。

隨著歷史的變遷,美國文化藝術領域中涌現出了性格各異的英雄人物,其中一類英雄是在一戰、二戰后逐漸走向強大、在美國社會中誕生、以拯救世界為己任、擁有超能力或卓越科技裝備的“超級英雄”人物形象,以超人、蝙蝠俠、蜘蛛俠為代表。

從獨立戰爭前被殖民壓迫和南北戰爭前社會充斥著剝削黑奴的不正之風的美國,到一戰、二戰后經濟迅速發展、逐漸強大的美國,美國文化藝術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在不斷改變,從反壓迫、反剝削的具有革命思想的普通民眾到能夠拯救世界、期望通過自身努力維護世界和平安定的“超級英雄”,可以說,正是由于美國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其文化藝術領域才會涌現出如此多的英雄人物形象。

(二)中國電影中的英雄人物。中國電影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如喬峰、葉問、陳真、黃飛鴻等普遍都是經過自己后天努力、堅持不懈才最終慢慢獲得了個人能力。喬峰擁有丐幫絕學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自己習得了少林七十二絕技龍爪手、降魔掌;陳真憑實力在精武門創立之初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使精武日后發揚光大;黃飛鴻用盡心血整理洪拳,使其以飛鉈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無影腳等絕技聞名;葉問7歲時,便拜師入陳華順門下,16歲那年遠離佛山,赴港求學,才開始自己打拼……這一系列的中國式英雄人物都是靠著自己的頑強斗志和堅韌毅力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神話,為抗擊敵人、保家衛國做出了不容小覷的貢獻。

三、電影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差異

(一)美國民族精神。輾轉了200多年的美國文化,其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不斷地發展變化,但同時其所代表的美國英雄主義內在精神、美國性格卻是永恒不變的。

什么是英雄主義?按照《辭海》的解釋,就是“主動為完成具有重大意義的任務而表現出來的英勇、頑強和自我犧牲氣概和行為”。美國人的英雄主義依靠他們具體的英雄人物形象來體現,但其價值內核顯然是能夠跨越歷史、穿越時空的永恒。美國社會崇尚的英雄主義主要具有個人主義和霸權主義兩個特性。

1.個人主義。在美國性格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們的個人主義,無論是湯姆、海絲特、斯嘉麗所代表的反抗壓迫和剝削、勇于斗爭的傳統人物形象,還是近代不斷涌現的超人、蝙蝠俠、蜘蛛俠等“超級英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獨立的個人形象。美國文化十分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甚至片面地夸大,認為個人超越一切,能夠改變一切。

2.霸權主義。過度膨脹的個人主義勢必導致霸權主義,美國人逐漸期望由他們拯救世界、引領世界,乃至操縱世界。以蝙蝠俠這一人物形象為例,從前他是面帶微笑的正義朋友、輕松取勝的俠客,隨著時代的變遷,他的現實性和局限性都加強了,他變得越來越彷徨和孤獨,日益走向偏執和黑暗。他的性格變化就是美國社會發展的縮影,象征著美國從之前崇尚自由美好生活的光明積極的革命者、反抗者逐漸成長為被戰爭的勝利和自身的強大而沖昏頭腦、想打擊誰就打擊誰的霸主。

(二)中國民族精神。無論是中國古代武俠電影中抗金、抗倭寇的各種情節、近代關于為“不是東亞病夫”而振臂高呼的陳真、葉問等的一系列電影,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作出的許多以戰爭為題材的優秀電影,它們或是描述重大的歷史性戰役和革命歷史事件,或是通過戰爭背景來反映普通人民的戰斗精神,或者是用娛樂的方式來呈現戰爭中人民和敵人的斗爭,無一例外地都傳達出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而

當國家和民族面臨危難的時候,

這些對社會和國家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得就越為突出,從而成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強大動力。

四、將電影運用于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中

電影將精美的畫面與豐富的語言聯系在一起,學生觀賞電影時其視覺和聽覺可以得到充分的調動,學生可以通過演員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流語調、服裝道具等,來加深不同文化中各種語言修辭概念, 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英語知識以及中外語言系統的不同。

語言的表達方式是受社會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民族心理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的。在傳統的教學中,單純的語言傳授并不足以實現有效的文化交流,而通過英文電影,學生可以對西方國家的自然、地理、歷史、政治、經濟等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從而消除中西文化的差異,減少理解上的分歧或誤會。而且,學生還可以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取向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知識。通過觀看電影,學生可以最真切地體會到在真實情景中其語言、文化等的運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己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寬容度,靈活地處理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各種問題。隨著對各方面文化知識的積累,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也會有所提升。英文電影也可以是很好的聽說教學材料,生活化的聽說場景使其聽起來很真實、立體,學生就像身臨其境似的進行著對話,從而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元青,潘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段經歷——以20世紀上半期中國留英學生為中心的考察[J].社會科學戰線,2013(4).

[2]劉璇,張向前.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3(1).

[3]錢志中.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7(4).

第7篇

[關鍵詞] 奈達的文化分類;中西電影;文化差異

課題項目:本文系武漢輕工大學2013年度校立教研項目“四維聯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支點”課題的階段性論文。

一、生態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各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態條件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表現在動物、植物、氣候、地形面貌等方面,而生態條件也必然影響到各民族的文化,使文化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性。生態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在中西電影的各個方面具有反映。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中國古代就形成了以農為本的思想;三面連陸的地形使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沉淀出了一種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缺乏開放的意識。因而在電影選材中,中國電影的選材就相對單調。作為獨具中國特色的影視品類,以農村為題材的優秀電影在中國大量涌現就是農本思想的映照。農村題材電影一直是中國城市民眾了解廣大農村的渠道,同時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那山、那人、那狗》(Postmen In The Mountains)中講述兒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輩子山村郵遞員的父親提前退休,安排兒子接下自己的工作的故事。中國人子承父業、子承父財的傳統觀念極強,父母辛勞一輩子,就是想為兒女積攢盡可能多的財富,使兒女衣食無憂,該影片印證了子承父業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紅高粱》(Red Sorghum)以對性、對死、對酒的神力的崇拜,體現了中國人對原始生命力的崇拜。 該影片的成功,或許可以用“愈是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來概括。另外,《一個都不能少》(Not One Less),《我的兄弟姐妹》(Roots and Branches),《美麗的大腳》(Pretty Big Feet),《下輩子還做母子》(Still Be Mother And Son Next Life),這些都為中國電影樂于取材農村題材提供了一些佐證。

雖然西方也有Legends of the Fall(《燃情歲月》)、An Unfinished Life(《未竟一生》),Fly Away Home(《伴你高飛》)這些以農村或莊園為背景的電影,但西方自古以來便對外交往甚密,長期的對外交往鑄就了西方人開放的思想。因此在電影選材中,西方電影喜歡標新立異,極富冒險精神,更多是以超自然的科幻故事來表達主題,如Super Typhoon(《超強臺風》),Next(《預見未來》,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另外,西方人崇尚自我,賦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的電影中的主人公往往喜歡冒險和挑戰,且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如Con Air(《空中監獄》),Die hard(《虎膽威龍》),Batman(《蝙蝠俠》),True Lies(《真實的謊言》),National Treasure(《國家寶藏》),等等。

二、物質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的文化差異

物質文化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些物質文化的詞語在兩種文化中是完全一樣的,但有些表物質類的詞在具體語境中則多出了引申義,比如“我是出來打醬油的”中的“醬油”“我吃醋了”中的“醋”。

在電影Forrest Gump(《阿甘正傳》)中,阿甘用“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來描述他與珍妮的友誼。如果直譯為“從那天起我們總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一樣”,會讓中國觀眾難以理解這個比喻的文化內涵。該句臺詞涉及物質文化:在西方,豌豆和胡蘿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因而用在一起來比喻關系密切,譯時采用歸化的手法將其轉譯為“形影不離”,“形”和“影”的關系在漢語中有很多體現,如形影相吊、形單影只等。將like peas and carrots譯為“形影不離”既準確達意,又保留了生動性。另外,歸化的翻譯方法在涉及物質文化的電影標題時運用的極為廣泛,美國電影 Waterloo Bridge,被譯為《魂斷藍橋》,用浪漫而凄婉的語調給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感傷與悠悠的回憶。在中國的陜西,有一座藍橋,在關于藍橋的傳說里,曾發生了一個與 Waterloo Bridge 有著異曲同工的愛情故事;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被翻譯成 《廊橋遺夢》,效果非同凡響,“用 ‘廊’來象征著纏綿思念,用 ‘遺’來表達女主人的失落與遺憾,用‘夢’來告訴我們,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期盼只能像夢一樣,縹緲而茫然。”(薛正花,2012)

三、宗教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宗教文化是奈達文化分類中的其中一種,它由兩部分組成:宗教傳說和。宗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影視藝術是現代傳媒的重要手段。在中西電影中,從選材到場景到語言,隨處可見宗教文化的烙印。了解宗教文化的差異,就能更準確地理解電影中宗教元素所具有的內涵,對翻譯的順利完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西方人很多篤信基督教,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影響力滲透到西方社會的各個領域。以基督教為切入點去了解西方文化是最有效的途徑。《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就體現了美國人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識。其中有一個片段,阿甘說:“在大陸,人們幾乎一無所有,在周末人們從來不去教堂。”美國記者回答:“真是難以想象。”說明大部分美國人都篤信基督教,他們對中國人的無這件事感到很不可思議。

另外,當電影越來越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溝通媒介時,涉及宗教題材的西方電影越來越多,這反映了一個社會普遍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念:Resurrection(《十字狂魔》),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Dekalog(《十誡》),The Da Vinci Code(《達?芬奇密碼》),To Save a Life(《拯救生命》),The Gospel of John(《約翰福音》)等電影中的基督教元素對民眾的價值觀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與西方影片中的顯性宗教文化相比,中國電影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宗教制度和儒家精神的特點,滲透的宗教觀念遠遠不如美國電影中的基督教影響明顯,更多的是通過某種元素隱性地折射中國傳統宗教觀念。1987年拍攝的《京都球俠》(SOCCER HEROES)中,一群俠義的綠林好漢組成的足球隊戰勝了腐敗的天朝臨時組成的御林軍球隊,體現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精華的交匯。另外,中國電影中的宗教文化多涉及佛教,“單以佛教中觀世音菩薩為主要人物的電影迄今為止就有很多部,如《六祖慧能傳》《達摩祖師》《觀世音與海龍王》《濟公》(1993)等”。(張慧文,2012)“同時,佛教元素隱性存在并在市場上有所反響的影片也不在少數。《玉觀音》(2003)、《天下無賊》(2004)、《可可西里》(2005)、《見龍卸甲》(2008)、《無間道》三部曲等影片從開場似乎就不經意地將故事情節、人物命運置于佛的注視和悲憫中。”(宋法剛,2013)

四、社會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影視文化與社會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相輔相成,相互借鑒。影視是一個平臺,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與風俗。

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統,不同的文化價值。一種文化下的價值觀或許無法得到另一種文化的認同。如電影《刮痧》(The Guasha Treatment)中爺爺用中國傳統的刮痧方法給孫子治療輕微的發燒,卻被美國當局誤認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更加復雜。另外,中西電影中就隱私權的詮釋也不一樣。隱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聯系在一起,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并無隱私權一說:The Truman Show(《楚門的世界》)向人們展示了隱私權是不可侵犯的權利。它同時警示我們必須尊重保護隱私權;而中國一部電影《無形殺》(Invisible Killer)則說明了隱私權意識的缺乏。

這種差異給文化翻譯造成了巨大的困難,要么就是譯文產生不了與原文相同的表達效果,要么就是直接誤譯。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以從語用的視角來考慮翻譯的方法,以期文化交流的順利實現。如中國電影中經常會看到主人送客至門口后,說聲“您走好”,譯者翻譯時就不能翻成You go well 或You walk slowly,而應該翻譯為Good-bye ,Good luck或者See you。

五、語言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語言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決定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及語言表達形式。語言是有聲電影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英漢語言基本句法的結構形式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從句子結構來看,英語句子嚴密緊湊,多采用“形合法”(hypotaxis);漢語句子簡練明快,句子結構多采用“意合法”(parataxis),以動畫片《花木蘭》中的臺詞為例:例:Guard: Were under attack! Light the signal! 原文臺詞簡潔有力,和情形緊急相吻合。譯為“有人偷襲,快點烽火。” 將形合的英文改為意合的中文,音節對稱且突出情況緊急 (黃靜,2009) 。將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贖》)中著名的電影臺詞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翻譯為“ 強者自救,圣者渡人。”具有同樣的效果。

六、結 語

電影是承載大眾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濃縮了的現實生活,起著溝通文化的作用,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個國家和民族豐富的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習俗慣例、人文地理等種種文化的方方面面。由于中外觀眾在知識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給中西方人們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帶來了障礙。本文從奈達的文化分類對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進行了解析,以期更好發揮電影的文化傳播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雪芳.從關聯理論看《英雄》的字幕翻譯[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04).

[2] 宋法剛.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中的佛教元素與價值表達[J].現代傳播,2013(05).

第8篇

一、 故事題材和來源不同

(一)以歐洲文學和希臘神話為基礎的美國魔幻電影

美國的魔幻電影具備著強烈的西方文化特征,電影中的情節設置都有著讓人過目不忘且似曾相識的感覺。從《驚情四百年》到《暮光之城》《夜訪吸血鬼》;從《哈利波特》到《指環王》;以及從2005年的《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和魔衣櫥》到《龍騎士》《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都將西方的特征和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

歐洲文學史上曾多次出現魔幻電影的主人公和影片主題思想,目前美國的影片在繼承和發展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創建了一個具備濃郁歐洲文學氣息的環境,即美國的魔幻影片中經常出現歐洲文學的影子。[1]歐洲文學來源于“希伯萊―基督文學”和“希臘―羅馬文學”,統稱為“兩希文學”。例如《指環王》里面的中土世界,就代表了荷馬史詩中的人神之戰,也就是古希臘―羅馬文明;而在《哈利波特》里面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就代表了希伯萊―基督文明。

“兩希文學”在電影《哈利波特》和《指環王》中互相滲透和影響,一會兒對立,一會兒交匯。例如在電影《指環王》中,中土世界被分割成多個種族,分別有霍比特、精靈、人類、奧克斯、矮人以及樹人等,就好像古希臘大神一樣被分割,再加上電影中也出現了“龍”,龍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特征;又例如電影《哈利波特》我們從中認識到了斯萊特林、赫奇帕奇、拉文克勞和格蘭芬多這四個魔法學院,斯萊特林和格蘭芬多是兩個相對的學院,也就體現了“兩希文學”的相互對立;同時斯萊特林學院表示的是滑行的蛇,蛇象征著基督教惡魔撒旦;格蘭芬多代表半獅半鷹的一種生物,這種生物象征著基督教的耶穌,這就體現出了“兩希文學”的再次融合。

(二)以傳奇、神魔、志怪小說為基礎的中國魔幻電影

中國的魔幻故事,自古代就盛行。唐朝的傳奇小說和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都極具魔幻色彩,其中《穆天子傳》《山海經》等都屬于中國優秀的魔幻題材。古代還有很多優秀的神魔題材的小說作品,例如明朝的《封神演義》和《西游記》;宋朝的《太平廣記》;清代有李百川的《綠野仙蹤》,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李汝珍的《鏡花緣》。

現在的電影素材大都來源于古代神話故事小說,電影《畫皮》就改編于《聊齋志異》中的《畫皮》一段,在原小說中故事敘述很簡單,寓意我們要透過外貌看本質。在電影《畫皮》中,雖然把原文改編的面目全非,但其寓意卻沒有發生變化,電影中把簡單的道士救人、冤魂害人的故事改編成多角戀的悲慘故事。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的《聶小倩》和《畫壁》片段也被翻拍成了電影《新倩女幽魂》和《畫壁》。魔幻小說《聊齋志異》曾被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上評價說:“聊齋志異雖不同于當時同類小說,但其所記乃神仙孤鬼之事,后敘其冤屈,寫法獨特,其變幻、志怪之狀猶現眼前。”總的來說,魔幻小說《聊齋志異》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傳奇經典之作。撇開聊齋故事這一系列的電影,有巨大影響力的長篇小說《西游記》也被改編成了電影《齊天大圣之大鬧天宮》和《西游降魔篇》。[2]

中國的魔幻電影,大都取材于大家熟悉和喜愛的小說故事,然后稍微地把人物故事和情節設計加以深化和改造,讓電影在保留原有故事寓意和魔幻色彩的基礎上,再往電影里加入大量的現代元素內涵,也就是說,中國魔幻電影離不開中國的志怪、傳奇和神魔小說。

二、 中西文化影響下表現出的不同魔幻氣質

(一)在騎士文化和巫術文化熏陶下的美國魔幻

巫術文化對西方作家的影響非常巨大,很多作品的創作靈感都來自于巫術和魔法師。對于西方巫術文化,電影作品通常以惡毒的大型蜘蛛、聰明的精靈和沖天的掃帚形式來展現;魔法師一般指的是智者和老人,這類型的人往往會在主角遇到挫折和迷茫的時候為其指點迷津。

中世紀的騎士精神為現代歐洲的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培養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西方傳統的文化中,騎士精神也被稱為“紳士精神”,是西歐民族中象征個人地位和身份的標志。騎士精神是公平、公開、公正競爭和比賽追求的高尚精神品質;是婦女向往浪漫氣質的精神理想;是人們對外表、禮節和風度的追求。騎士精神使得歐洲人民在性格特征方面,既具備樂于助人、信守承諾、敢于奮斗和犧牲的爽快性格,也附有端莊、優雅的貴族氣質。

例如,在電影《納尼亞傳奇》中,半人馬將軍將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來遵守和實施自己的諾言,這種騎士精神就意味著“護教”和“忠君”,也就是說騎士敢于遵守自己的諾言,不惜奉獻自己的生命來保護自己的君主;同時在電影《指環王》中,護君隊伍為了向弗羅多表達自己的忠心,即使千難萬險也要摧毀魔戒來獲取君主的信任。

(二)在俠義文化和仙術文化熏陶下的中國魔幻

在中國,俠義文化有著獨特的氣息,其文化以敬天為核心,即指的是“替天行道”和“天人合一”,俠義文化在敬天的基礎上,不斷進步和發展,最后就成為了舍生取義以及追求天道。這種俠義文化在中國的魔幻電影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例如《白蛇傳說》中白素貞、許仙和法海的戀情和矛盾,《新倩女幽魂》中寧采臣、小倩和除魔衛道的燕赤霞之間矛盾的“人鬼之戀”,人與狐妖、人與蛇之間有著深情的愛,只是因為人妖殊途的原因讓他們終究無法在一起。因此,觀眾對這些具備俠義精神的道士和降魔者有了很大的意見,會責罵和批判他們多管閑事和不懂得愛情,強烈要求這種沒有情感和仁義的降魔者和道士們就應該趕下圣壇,成為平凡之軀。[3]

中國的法術文化被人們推崇和信仰,法術文化來源于古人對大自然的尊敬和懼怕,中國人把天崩地裂、日食、地震或者火山爆發等現象都歸類為仙人的警告。中國的仙術文化同時對中國的魔幻小說題材電影也有了深刻的影響。就拿《畫皮》中的降妖師、狐妖等都被看作仙術文化的經典人物。

(三)中國魔幻電影中角色“自我”的相對缺失

中國電影的制作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非常有吸引力,編劇對劇本的改造十分全面,五千年來傳承和熟悉的神話傳說也可以改編的有聲有色,這也給導演和編劇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從而導演一般會把電影的立意選取為對現實的反映上。例如,從一開始《畫皮1》的正房和小三的勾心斗角愛情悲劇到《畫皮2》面貌與心靈的糾結選擇,從《無極》里人們不斷的談論欺騙與誠實的關系到《西游降魔篇》的一念成佛和一念成魔,這些魔幻電影都給人們很大的寓意,讓我們自己主動去思考好與壞。中國的魔幻電影是結合自己生活的年代和特點來對電影進行分析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原有簡單的故事發展情節和人物價值審判。

在《畫皮》這一系列的電影作品中,將蒲松齡文筆下的極具魔幻色彩的小說進行大幅度的改編和想象,最終展現給觀眾一個個把愛情和倫理道德相結合的悲慘愛情故事。電影《畫皮》中小唯為了愛情,選擇了犧牲自己,拯救他人。編劇在一定意義上將小唯比作現實生活中的邊緣人物,就是為了給大家展現一個深刻的寓意,即對現實生活中的邊緣人物,如果我們持有偏見、刻薄和無視的態度,最終會使得這類人們走向消極和挫敗,也讓觀眾不斷去反思和領悟。

三、 中美魔幻電影差異分析

中國電影大片是中國當代人們的心靈凈化之地,也代表了中國的文化和形象。中國和美國不同內容和風格的魔幻電影,讓我們體會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讓我們不斷去反思民族文化的建設事業,認識和完善民族文化現狀,并不斷尋求完善自我民族文化的方式和捷徑。[4]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為魔幻電影的想象給予靈魂和生命。在魔幻電影中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內容,例如具備鮮明文化民族特點的價值觀、更加深刻的人文精神觀念等等,讓中國的魔幻電影變成有強大號召力的影像巨作。

第二,注重觀眾的培養和市場的開發。不斷研究和發展魔幻電影,讓電影產業成為一個關鍵的經濟大戶。

第三,在素材中不斷發展和現代人審美和精神相符的內容,讓電影適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第四,尊重魔幻電影,重視魔幻電影的魄力所在,不斷發掘魔幻電影的魅力,努力為魔幻電影提供更好更全面的素材。

第五,使魔幻電影和現實之間相聯系結合,處理好想象和現實之間的關系,讓現實人生不斷超越想象。

第9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 中西電影 差異

電影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自然反映在他們的電影當中。因此,分析電影是了解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很好途徑。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究其根源,主要與自然環境、民族傳統、思維模式、處世態度、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有關。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一 中西電影中的宗教差異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紀時成為羅馬帝國的主要教派,中世紀時期歐洲大部分人都成為了基督教徒,同時,基督教也在中東、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區成為了少數教派。緊接著地理大發現之后,經過傳教士的不斷傳播和殖民擴張,基督教傳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成型有著重大影響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約在公元1世紀開始從古印度經絲綢之路傳至中國,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視,許多佛經被引入中國,許多印度高僧來華講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佛教又衍發出許多流派。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學思想,漸漸地中國佛教摒棄了那些不適合中國社會的規則與條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義,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并帶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對中國人的思想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我們的美學、政治、文學、哲學和醫藥等方面,當然也影響著我們的電影。

1 基督教對西方電影的影響

基督教三大教義分別是三位一體、原罪與救贖。三位一體就是圣父、圣子與圣靈是上帝的三個不同表現。原罪是人類墮落的結果,人類始祖偷吃禁果的行為通常被認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賜可以解救墮落的人類。救贖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過賜予人類永恒的生命或來生,來拯救人類精神上的死亡與終身詛咒。基督教認為人類需要從現狀中解脫出來,然而,從長遠角度來看,人類要完全得到救贖是不可能的。救贖在基督教中是一個核心教義,意思是只要人們心中有上帝,也終將被上帝所救。

救贖的理念代表著基督教的思想。這種思想無疑也影響著西方電影,不僅反映在宗教電影中,如《約翰福音》、《馬太福音》、《最后的誘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電影當中,如《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關救贖的故事,救贖的是信仰,被救贖是希望。救贖是一場戰斗,希望對絕望,自由對監禁。這也是人類尊嚴與人性的斗爭。安迪救贖了他的獄友,因為他堅定的信仰是對邪惡與絕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電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贖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獄之前,肖申克監獄的條件非常惡劣,犯人毫無人權可言。典獄長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基督,把犯人當作廉價勞動力。安迪入獄之后,這位不滿現狀的銀行家雖無力改變,但他的出現至少給犯人們帶來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現代版的耶穌。他的受難也就驗證了“錫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贖、其中歸正的人必因公義得蒙救贖”。強者拯救自己,偉人拯救他人。安迪給其他獄友帶來希望,也拯救了他們。

2 佛教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婷婷丁香在线视频 | 国产99在线| 国产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 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 | 深爱激情成人 | 泡泡影视福利影院 | 免费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色图综合网 | 成人在线小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网站 | 久热国产在线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琪琪 | 成人欧美1314www色视频 | 欧美高清一区 | 99热免费 |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a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 | 国产大片线上免费观看 | 伊人色在线 | 国产综合视频在线 | 拍拍拍交性免费视频 | 青青草91久久国产频道 |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 免费看久久 | 五月综合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在线黄色 | 99re在线这里只有精品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 | 婷婷激情五月小说综合无弹窗 | 青青草成人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 九七伦理97伦理 | 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美女在线免费视频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视频色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观看 |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高清 |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 色婷婷网| 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