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47:4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特色農業發展分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通訊作者:王 慧(1964-),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E-mail: huiwang200406@163com
摘要: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而特色農業是我國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對特色農業基本概念認知的基礎上,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章丘市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系統分析,并提出了促進章丘市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特色農業;SWOT分析;章丘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6-0148-05
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而特色農業是我國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農業是建立在特色資源優勢基礎上的集約型、科技型、效益型、產業化的新型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對特色農業基本概念認識的基礎上,本文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章丘市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系統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章丘市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 特色農業的基本概念
關于特色農業的概念有多種表述。陳東景等認為,特色農業是指人們充分利用特定區域內的農業資源,開發出經濟價值高、相對收益高、品質上具有絕對競爭優勢的特色農產品[1]。劉志民等認為,特色農業是利用本地資源優勢開發新產品或從事具有地區特點的農業生產活動。特色農業包括都市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精品農業、水體農業、立體農業、綠洲農業、旱地農業等[2]。謝莉認為,特色農業是根據市場需求,在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特定地域,以其特有的農業技術和經營形式,生產、加工出具有特殊品質、性能或功能,并具有特別市場競爭優勢的特色農產品的產業[3]。李孝忠等認為,特色農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區域憑借各自的特色農業資源、獨特的農產品加工技術手段,開發出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并進行產業化生產[4]。朱鶴健等認為,特色農業是在特定區域資源優勢條件下,通過發展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特色農產品,并形成有很強競爭力和顯著經濟效益的、有一定生產規模和產業化程度的農業生產體系[5]。
以上關于特色農業的概念在論述上并不統一,但這些表述卻基本上反映了特色農業的基本內涵。我們認為,所謂特色農業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某地區利用區域特有資源、生產技術、經營方式等,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具有較強競爭優勢和地區專業化特色的農業產業體系。其競爭優勢來自區域比較優勢的發揮、生產的地域專業化、資源的集約利用、產品的特質化和品牌化、經營組織的一體化等。
2 章丘市特色農業發展的SWOT分析
章丘市為山東省省會濟南市的副中心城市,總面積為1 855平方公里,總人口為1018萬,耕地為76萬公頃。2011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72億元,比2010年增長1426%,在該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市)的評選中,位列第34位。多年來,章丘市先后投入20多億元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發展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依托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章丘市伴隨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初步形成了章丘大蔥、龍山小米、鮑家芹菜、文祖花椒等一批在全省、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品牌農產品。
21 章丘市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分析(S)
211 自然環境優越 章丘市位于泰沂山區北麓,地貌類型自南向北依次為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分別占到全市總面積的308%、259%、307%和126%,且區域內土壤類型多樣。章丘市地處中緯度地帶,為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暖,雨熱同期。黃河、繡江河、小清河、漯河、巨野河等河流穿過,便于農業灌溉。以上優越的自然環境為章丘市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生產條件。
212 區位條件優越 章丘市位于山東省中部,是濟南市副中心城市,是“濟南半小時經濟圈”和“濟南一小時都市群”的重要節點。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章萊路、潘王路等交錯縱橫,對外交通四通八達,距京滬、京福高速公路、濟南國際機場有半小時車程,3個小時即可達青島港口,覆蓋范圍廣、通達性強的區域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基本形成。
213 農業發展基礎好 農業生產能力增強,糧食產量連年增加,2010年糧食產量達到679萬噸,比2009年增加29%。到2010年完善土地整理8 000公頃,新增高效農業13萬公頃,獲“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農業基地建設初有成效,建設了鮑家芹菜、曹范核桃等品牌基地,對其他特色農業基地和園區建設提供了示范帶動作用;品牌效應日益突出,2011年鮑家芹菜、曹范核桃、明水白蓮藕、趙八洞香椿、文祖花椒、白云湖甲魚等6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申報成功[6];機械化水平提高,全市大中型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分別為4 520臺和2 197臺,機械化耕作面積達到54萬公頃,比2009年增長09%;農業基礎設施較好,“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投資686億元,改善農田水利設施工程300余項,有效灌溉面積比重達到87%。這對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強市場競爭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2 章丘市特色農業發展的劣勢分析(W)
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推進,特色農業初步形成,但其產業化、規模化、區域化經營水平并不太高,制約了章丘特色農業的發展。
221 龍頭企業總量少,單體規模小,帶動能力弱[7] 章丘市的農業龍頭企業建立時間較晚,整體數量少、產業鏈短,帶動能力有限,難以實現農業的縱向發展。章丘市現主要有農業龍頭企業47家,而其中僅有章丘市種業有限公司、山東榮元糧油有限公司和章丘大蔥市場有限公司3家為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不管是在數量還是在實力和帶動力上,都無法和現代農業比較發達的壽光市相比較。
222 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偏少 章丘市雖然成立各類協會、合作組織,但是大多數層次較低,運作水平低,只注重數量的增加,缺少發展后勁和帶動作用。目前,章丘市農業生產還處于以家庭生產為主的分散經營狀態,組織化程度不高,從事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強。除牛奶協會、大蔥協會等在帶動生產基地發展、服務會員方面發揮較好作用外,其他協會還沒真正起到有效組織農民、服務會員的作用。
223 品牌效益不夠顯著 章丘市農產品品牌認證工作在全省都走在前列,但品牌的宣傳力度較小,市場開發和經營管理不夠好。2010年,章丘市種業有限公司、濟南晶榮食品有限公司、章丘市錦屏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幾十家企業參加了青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第九屆中國國際農產品(鄭州)展示會、山東名優農產品及食品深圳展示訂貨會等大型國內外農產品交易會,但并沒有完全取得預想中的效果和成績。
224 農產品創新體系不完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不健全 目前章丘市的農業科技人員數量少,缺乏關于高效農業、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術知識,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相適應。農業技術推廣網絡也尚未健全,無法對農民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阻礙了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25 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機械化水平較低,發展后勁不足 相應的投入是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的前提,而農業投入主要來自財政、信貸和農戶三個方面。但從章丘市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三個方面的投入都難以保證,導致農業基礎設施老化、節水灌溉率低等問題的出現。章丘市水情復雜,河流缺乏控制性工程建設,堤防工程標準偏低,造成農業抗災能力差,水資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之一。除小麥基本實現機械化播種與收割之外,其他農作物還是以人工作業為主。
226 農業經營規模較小,產業化程度較低 近年來,章丘市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農業產業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業經營規模不大,農戶數量多、規模小,與龍頭企業合作,容易產生巨大的交易成本。產業化經營中多為松散的共同體,存在合同不規范現象,甚至相互之間沒有合同,導致違約現象嚴重,經營不穩定。這都不利于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和完整農業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
23 章丘市特色農業發展的機遇分析(O)
231 各種惠農政策的有力支持 中央、省市堅持把“三農”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極大促進了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濟南市對章丘市現代農業發展高度重視,提出了發展現代觀光、生態農業的新思路,推動農業向生態化、集約化、產業化、高效化的發展之路。2012年,章丘市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為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232 區域交通網絡日趨完善 隨著京滬高鐵的貫通及濟青動車的開通,區位交通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對農產品市場的開拓將發揮積極作用。章丘市從2012年開始 “村級公路網化示范縣”活動,提高村級公路的通達性,改善農村交通環境,為優質農產品的運輸提供便利條件。
233 市場潛力巨大 國內經濟發展穩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也從要求數量的溫飽型向要求質量的小康型轉變,對優質、安全、特色農產品的需求比重將進一步增加,潛在的消費市場也必將進一步擴大,從而為章丘市優質特色農產品提供廣闊的市場,促進特色農業的發展。
234 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的帶動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要發展高端、高質、高效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的任務。隨著兩大規劃的逐步實施,必將為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和結構調整提供強大推動力,也將對章丘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24 章丘市特色農業發展的挑戰分析(T)
241 產品出口面臨的挑戰 隨著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的利益,會實施更加嚴格的非關稅綠色貿易壁壘。傳統農產品質量與WTO貿易要求不相符合的問題亦愈益暴露,成為新時期中國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8]。如何推動優質農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今后章丘市發展特色農業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242 國內市場激烈競爭的挑戰 章丘市農業發展較為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與其他農業發達的縣市相比,并沒有絕對的優勢可言。一是品種、質量上沒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在傳統市場的競爭和挑戰也越來越大;二是生產規模小,勞動生產率較低等,使得章丘市農業在發展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以諸城市為例,諸城是全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2012年有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市級以上95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280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 176家。全市90%以上的農產品可以就地深加工,農民75%以上的收入源自農業產業化經營。如何發展優質農業,進行產業化經營,增強自身競爭力,開拓國內外市場,成為章丘市特色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
243 地區資源、環境面臨的挑戰 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統一,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對農業生產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章丘市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廢棄物增長較快,如果處置不當將會導致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必將對農業生產帶來負面影響。同時,工業發展和城鎮擴建占用耕地的現象日益嚴重,使得本就稀缺的土地資源變得越來越少,從而制約特色農業進一步規模化發展。如何在發展工業經濟、保護環境和發展生態農業之間找準平衡,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共同健康發展,是章丘市發展特色農業面臨的一個極大挑戰。
244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的挑戰 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大量使用農藥、肥料、地膜等農資,無疑將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目前我國農藥使用量居世界首位,殺蟲劑占農藥使用量的70%,有關部門在14個城市對9種蔬菜的農藥殘留進行抽檢,合格率僅為5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安全、特色農產品的需求加大,在提供廣闊市場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特色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
245 農業兼業化的挑戰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集聚,尤其是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農業出現兼業化趨勢,農業從業人員以老人和婦女為主,受教育程度較低,接受新技術、新科技能力差,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特色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3 章丘市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
31 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一方面,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完善農田基本建設和道路交通網絡等農業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不斷加強農業品牌基地和示范園區的建設;再一方面,加大投入,拓展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為品牌基地和示范園區的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32 以資源為基礎、市場為導向
特色農業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和按市場需求配置資源的結合點[9]。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特色農業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要利用相關資源的比較優勢,生產特色農產品;另一方面要以市場為導向,按利益最優化原則,合理優化資源配置,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特色經濟優勢。建立以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市場營銷機制,加大特色農產品的推銷力度,推廣“農-超”對接、“直供直銷”、“定點營銷”等營銷新方式。
33 優化特色農業布局
利用GIS、RS等現代科技手段,結合傳統方法,對特色農業資源進行調查、分類,并建立相應的特色農業資源信息庫,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依據。對農業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確定各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方向、重點等。根據地形地貌、土壤結構、農業現狀、產業類型等特點,進一步優化北部特色農業加速板塊、中部特色農業產業重點板塊和南部特色生態農業保護板塊的特色農業布局。
34 構建現代農業科技推廣和中介服務體系[10]
樹立“科技興農”的戰略思想,依靠科技進步,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是章丘市特色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依托章丘大學城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充分發揮科研、人才優勢,加大特色品種的培育和研究。組織科研人員深入農村、企業和農戶,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充分發揮現有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帶頭作用,進一步強化基層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網絡。
35 打造名牌產品,提升品牌形象
特色農業要健康快速發展,就必須提高農產品質量,打造名牌產品。將悠久的人文歷史環境與名優農產品的開發相結合,打造獨具人文親情的農產品。如集中打造明水香稻、章丘大蔥、鮑家芹菜等特色名優產品,實施標準化生產,完善生產、儲存、銷售鏈條,完善質量監督體系,注重品牌的打造,將品牌造成名牌,用品牌贏得效益。
36 注重培養和引入龍頭企業[11]
發展特色農業,必須以農業產業化帶動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一方面,重點扶持有能力和實力的本地企業,培育大型龍頭企業,促進產業集聚,鼓勵科技創新,發展深加工技術,延伸產業鏈;另一方面,搭建平臺,搞好基地和園區建設,積極引入省內外和海外的相關企業,以多種形式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來。
37 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特色農業不只注重經濟效益,更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重點整治環境污染問題,對章丘日月化工、章丘市魯晉化工、章丘電廠等重點污染企業加大監管力度,減少“三廢”的排放;整治生態破壞問題,加強山體、水資源、耕地資源的保護,控制資源開發利用的短期不當行為,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為生產綠色、生態、安全的農產品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以引導章丘市特色農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參 考 文 獻:
[1] 陳東景,王曉峰,程國棟,等 新疆特色農業發展初探[J] 新疆農墾經濟,2000,5:17-19
[2] 劉志民,劉華周,湯國輝 特色農業發展的經濟學理論研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8-12
[3] 謝 莉 湘南地區特色農業發展及其區域布局初探[J] 經濟地理,2003,23(2):263-266
[4] 李孝忠,王忠誠 重慶市特色農業發展探討[J] 經濟地理,2002,22(3):368-371
[5] 朱鶴健,程 炯 閩東南特色農業生態模式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2002,17(3):313-318
[6] 孫 樺,范繼強,任慶菊 章丘市品牌農業發展思路與成效[J] 中國農技推廣,2012,3:11-12
[7] 陳 順,陳 才 東北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徑與地域發展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2006,2:82-84
[8] 濟南市建設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研究課題組 濟南市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主要模式與對策建議[J] 山東農業科學,2010,10:114-120
[9] 劉彥隨,吳傳鈞,魯 奇 21世紀中國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方向和策略[J] 地理科學,2002,22(4):385-389
[10] 劉洪明,萬述偉 青島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就、問題與對策[J] 山東農業科學,2012,44(10):130-136
[11] 熊 寧,曾尊固 試論調整農業結構與構建區域特色農業[J] 經濟地理,2001,21(5):564-568
【關鍵詞】特色農業 現狀 總體思路 問題 建議
一、黑龍江省發展特色農業的有利條件分析
黑龍江省面積為46萬多平方公里,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耕地相對集中連片,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全省地勢平坦,絕大部分耕地為平地,低平地和漫崗地形,坡度在5以上,適合大面積機械化生產經營。黑龍江省盛產大豆、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2006年草原改良建設14.7萬公頃。草質優良、營養價值高,適于發展畜牧業。
全省境內江河湖泊眾多,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綏芬河五大水系。黑龍江省是中國水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農作物生長期,雨熱同季,生物生長環境良好。
二、黑龍江省發展特色農業的不利條件分析
(1)經濟發展緩慢限制了特色農業的發展。雖然近些年以來黑龍江省保持著經濟的持續性增長,可是增長速度明顯放緩。通過對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結構進行分析,其主要存在三個層次的問題:
一是農牧業發展不平衡,始終以種植業為主。二是種植業結構單一,糧食作物比重過大。由于種植糧食作物的經濟效益明顯低于種植經濟作物的經濟效益,導致農民種植業收入水平低;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仍較高,是東部地帶最高的地區,第二產業比重雖已超過第一產業,但仍偏低,是東部地帶最低的;第三產業比重雖略高于全國水平,但與這一區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市場體系等還很不協調。
總體看,黑龍江種植業特別是糧食作物產值比重過大,畜牧業發展緩慢,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少,深加工產品比重小,產業化運行機制不健全,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而這對于進一步發展特色農業產生嚴重的限制。
(2)區域地理位置的劣勢制約了特色農業的發展。由于黑龍江省處于中國的東北邊陲,相對來說從區域地理位置處于不利的地位。而從整個黑龍江省省內的地理區位來看,在中心城區能夠做到對全市的物流、人才與資金的吸引,因此有著絕對優勢的區位條件;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黑龍江最北端的大興安嶺與黑河地區,受到處理相對劣勢地理位置的影響,使得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長期以來都是出于該省的末端水平,有著比較差的自然條件,相對比較薄弱的工業基礎,不發達的商品經濟,這就導致發展特色農業造成極其嚴重的制約作用,使得特色農業發展顯得比較緩慢。
(3)缺乏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作為帶頭。在我國農業“小生產、大市場”的格局下,規模經營具有適應農業特定市場結構,增強生產者抗衡市場風險、提高農業企業獲利能力的積極意義。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規模和實力與國外或國內一些發達地區差距較大。規模偏小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科研、市場地位及市場競爭能力。
三、黑龍江省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轉變思想,樹立特色農業的發展意識。黑龍江省在發展特色農業的進程當中必須要對傳統思維方式與模式沖破,要做到對市場經濟規律與自然自然有效遵循,在發展特色農業的推動、組織與指導當中使用新措施、新思路、新觀念與新方法。通過對思想觀念的轉變,這樣就做到將特色農業的領域與視野擴大,全面樹立服務意識、信息意識、品牌意識、特色意識、市場意識、規模意識、質量意識。
(2)實行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理念,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黑龍江省在特色農業的發展過程當中,必須要牢固樹立產業化經營理念,從而對發展龍頭企業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3)重視產品的質量,建設相對應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黑龍江全省人民的團結協作和艱辛努力才能完成。健全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應以建立健全統一權威的農業標準體系為基礎,以構筑標準化生產體系為突破口,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為保障,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各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以系統理論為指導,在突出各體系建設重心的同時,注意協調好各體系之間的關系。在農業標準體系建設方面,主要考慮標準的先進實用、系統配套和貿易發展需要。
(4)政府加強宏觀調控,調節用戶的市場選擇。政府部門要做到對財政金融手段與政策法規等宏觀調控手段的使用,這樣來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而且使得對農戶的市場選擇進行調節,使得農戶所做的市場選擇能夠對計劃的要求相符。由于財政手段金融等利益機制手段具備著極其重要的調節作用讓農戶對市場進行選擇。
(5)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不斷的促進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常來說,對特色農產品特別是其品質進行保證的基本前提條件則是天然與無污染的生態環境,在對特色農業進行發展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做到對發展特色農業和野生動植物資源與生態環境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處理,則就要將改善生態環境與永續利用動植物資源作為特色農業發展的前提。
(6)建設品牌特色農業,促進品牌效應的建設。由于特色農業的核心內容則是特色產品,有鑒于此,那么在對特色農業的發展過程當中必須將其著眼點放在開發特色產品的軌道上來看,在開發特色產品的過程當中,其重點則是對品牌意識加強,將所擁有的優勢品牌叫響,做大與做強優質品牌,使得產品在國內外的影響力與市場牽動力得到有效提升,這樣就做到獨具特色的品牌經濟戰略形成。而且在這一過程當中,要做到對變化著的市場與消費者需求相適應,做到進一步規范化設計與包裝,實施國際標準化質量,不但要對特色農產品的特點做到有效體現,還應該逐步向品牌化、分級化、環保化與方便化方向發展,使得能夠做到對特色農產品的外部包裝與內在品質兩者之間完美統一進行確保,這樣就能夠導致黑龍江省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摘 要:特色農業的發展是新階段河南農業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河南經濟持續、平穩、協調發展的需要。本文通過對河南省特色農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推進河南省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河南;特色農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1-0065-02
特色農業的發展是新階段河南農業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河南經濟持續、平穩、協調發展的需要。河南具有發展特色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幾年,河南特色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由于受經濟基礎等因素的制約,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和農業發展比較發達的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河南如何有效地把當地的特色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借助中原崛起的良好發展機遇,尋找正確的發展道路,在新農村建設這個大好背景下,進一步加快推進本地特色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從而提高河南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河南特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ソ年來,在中央各項“惠農”政策的指導下,河南省各級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河南特色農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在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ィㄒ唬 龍頭企業缺乏,集群品牌效應不強
ト狽τ釁放頻拇笮土頭企業,特別是缺乏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這是導致河南省特色農業發展水平和層次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只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3家,億元以上的131家,10億元以上的12家,而山東省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42家,億元以上347家,10億以上22家,與之相比差距甚大。并且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缺乏利益約束機制,合同履約率低,信用匱乏。當農產品市場價格高于訂單收購價時,農民違約;而當農產品市場價格低于訂單收購價時,企業違約,公司與農戶之間往往出現“竹桿打狼,兩頭害怕”的局面。
ソ些年來,河南省加大力度發展品牌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如“新鄭的紅棗”已經成為中國馳名商標。但是,總體而言,已經形成的名牌農產品的知名度更多地局限于本省,全國范圍內的知名程度不高,品牌效應不強,難以利用產業集群與品牌的互動關系,充分發揮名牌產品的品牌優勢和效應。
ィǘ) 合作組織方面出現很多新問題
ケ收咴詰餮兄蟹⑾鄭近年來河南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擴大規模、增資擴股的同時,合作社的股權有向經營層集中持有的趨勢;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很多合作社的領辦者或大戶,人為抬高入社門檻,將小戶、散戶拒之于合作社門外;在特色農產品銷售環節,大部分經營者都選擇售前買斷的方式。合作社成員將產品以雙方約定的標準、價格,乃至數量賣給合作社。至于銷售中賠與虧,賺多賺少,都是合作社的事,其實就是領辦人的事,經營者的事,或龍頭企業的事。這些新情況的出現,嚴重地阻礙了河南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
ィㄈ) 特色農產品營銷體系存在的問題依然嚴重
ピ謔諧∽櫓建設方面,市場建設的重點主要是城市或銷地批發市場的建設,而農村市場相對滯后,尤其是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嚴重落后于生產發展的要求。從總體上說,主要存在著只重視硬件建設、市場交易方式落后等突出問題;市場交易的主體素質差,組織化程度不高,沒有相應的行業協會或自律組織;市場的管理手段、市場信息體系不完善。
ピ謨銷渠道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和制約因素:一是渠道組織功能不健全。已建立的批發市場與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的現代化的要求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嚴重影響了特色農產品流通的速度和質量。二是流通半徑過小。大多數特色農產品在產地附近銷售,產品外銷到銷地的數量及比重有限。三是渠道環節多而雜,流通鏈條過長。以水果流通過程為例,從果農到居民中間要過經過五六個環節,如下所示:果農(生產者)產地中間商市場批發商市場中間商零售商消費者,流通環節的增多,加大了成本。
ィㄋ模 缺乏風險防范體系
ト狽ε┮搗縵輾婪短逑凳悄殼昂幽咸厴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非常嚴峻的問題。面對農業發展的新形勢,雖然河南特色農業具有比較優勢,但仍然面臨諸如自然風險、市場風險、規模不適度風險、技術風險等多方面的風險。而河南農業風險防范體系還沒有建立,規避風險的機制還不完善。雖然在一些情況下,河南的特色農業龍頭企業表現出很好的“龍頭”風范,但是,從長遠來看,要求龍頭企業替農戶承擔自然風險是很不現實的。而與此同時,河南大部分的農業產業尚未參加農業保險。較高賠付率也讓保險公司不敢輕易涉足,這需要政府介入,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特色農業風險防范體系。
二、加快推進河南特色農業的對策
ィㄒ唬 培育并扶持特色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
ピ詵齔痔厴農業龍頭企業方面,應從整個產業鏈協調發展的角度考慮,要有所側重,注重效果,而不能簡單的把龍頭企業的規模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要辨證地處理龍頭企業“大”與“小”的關系,鼓勵龍頭企業多樣化發展。在扶“大”的同時,要兼顧“中小”,分層次、分力度對其進行扶持。
1. 辨證處理龍頭企業“大”與“小”的關系,分層次、分力度進行扶持
ザ允盜η康牧頭企業要重點扶持,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增強科技競爭力。要加大龍頭企業科技創新力度,根據市場需求,明確龍頭企業科技創新的重點。建立與完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科技創新開發體系,形成一個以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涉農科研院校為支撐、農業技術推廣、教育和培訓體系為子系統的新型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2)加強資本運營。資本運營有助于擴大市場份額,形成競爭優勢;有助于有效利用特色農業資源,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因此,要迅速培育一批大型特色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參與國內外市場的競爭,通過資本運營的戰略手段,是一條捷徑。(3)積極培養龍頭企業管理人隊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經營管理,是以現代農業,即以大農業為基礎,具有明顯的專業化、產業化、市場化、信息化屬性,涉及特色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龍頭企業要同時承擔市場風險、貯運風險及信用風險等。能否有效運營企業,最根本的問題還是企業經營管理層的素質。因此,要使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就要迅速培養、造就一批龍頭企業的職業管理人團隊,使他們逐步具備龍頭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包括政策執行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等。
ピ詵齔質盜η康牧頭企業的同時,要兼顧中小型龍頭企業,特別是中小型農產品流通實體。筆者認為,各種財稅優惠政策不能只針對大型企業,而同時要兼顧各類小型農產品流通實體。具體來說,可形成一個多層次的補貼體系,中央的優惠政策可針對大型企業,地方的政策可更多傾向于小型企業。
2. 引導龍頭企業走群體式、多元化發展的路子
ソㄉ璐笮吞厴農業龍頭企業,所需投資大,風險也大,資金回收慢,這對經濟基礎條件不好的地方來說難度較大,因此,要按照特色農產品市場要求,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打破所有制界限,走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建設的路子,通過改革激發活力,通過改組擴大增量、通過改造提高技術水平。
3. 重點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型龍頭業
シ⒄固厴產品加工業可以延長產業鏈,提高特色農產品附加值,因此要重點發展加工型龍頭企業。應發展需求收入彈性高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型龍頭業,要適應市場細化的需要,企業要重點發展高檔次高附加值的產品,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搞好農產品加工業的開發。從橫向講,應繼續擴大特色農產品加工覆蓋面;從縱向講,企業應圍繞某一特色產品進行系列加工品的開發。在實踐中企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搞好特色農產品深加工開發;二是搞好特色農產品的精細化加工;三是爭取多出優質名牌產品。
ィǘ) 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ナ導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資源。在興辦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時候,不能不顧主客觀條件,一味追求“達標”、“快上”、“政績”的觀點和做法。只能在那些條件具備的地方依法引導,而不能盲目。要始終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這一基本原則,在發展過程中,堅持以專業農戶為主體,體現專業性;要堅持入退社自愿,不要強求;要有比較明晰的產權關系;要引導專業合作組織積極開展力所能及的服務和經濟活動。與此同時,也要充分關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動態,使農民合作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千萬不能讓它變了味。
ィㄈ) 構建現代化市場營銷體系
ヌ厴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高效的、現代化的市場營銷體系,它可以減少龍頭企業和農戶面臨的市場不確定性,穩定龍頭企業和農戶的關系,加快特色農產品的流通。
1. 要建成布局合理、產銷結合、公平競爭、統一開放的特色農產品市場體系
ヒ皇峭騁還婊,加強立項管理。重點培育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二是加強特色市場開拓。擴大本地特色農產品對外宣傳力度,使更多的特色農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
2. 暢通特色農產品流通渠道,大力發展現代物流
ヒ皇且改造升級原有的渠道組織,提高流通效率。二是要加強對渠道體系的梳理和調整,提高渠道績效。消除特色農產品流通不暢的瓶頸制約,使各個環節都能夠暢順高效運轉,提高其整體運營效率。
3. 整合特色農產品的品牌資源, 實施“精品戰略”, 加強營銷策劃的整體組合配套
ヒ灰“精煉”,精心提煉優良品種,為品牌宣傳奠定質量基礎;二要“精選”,突出產品特色的品牌重點培育,使其成為真正的“精品”;三要“精聯”,通過品牌資源整合,借助營銷策劃和運作,形成主導產品強大的品牌競爭合力,以帶動整個優勢產業的發展。廣西農業大多是以分散的小農戶經營為主, “公司+農戶”的龍頭企業在資金和品牌宣傳的水平上仍相對有限,這就造成分布在各地頗有影響的地方特產、名產不能形成廣告效應,在國內國際市場更是難以形成資源和規模優勢。因此,政府部門應配合各協會組織和企業加大品牌宣傳和扶持力度,尤其是對產業帶動優勢明顯,有市場挖掘潛力的特色品牌應重點扶持。
ィㄋ模┙∪風險管理體系
ジ據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風險特點及其表現形式,吸取國外農業產業化風險管理的經驗與教訓,可以看出農業產業化經營風險的管理體系應該是:政府、市場(社會)、企業、農戶多元化的風險管理體系,為此要從以下做起:
1. 擴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抗風險意識
ピ諤厴農產品市場中,絕大多數農戶都是風險的規避者。為了增強農戶的抗風險意識,政府相關部分需加大宣傳的力度,讓農戶能夠自覺的認識到風險的潛在性和危害性,要從思想上重視“以防為主,防救結合”,提高避災意識,把風險損失降到最低。
2. 加強農業信息體系建設,降低市場風險
ナ諧》縵盞拇嬖冢主要是因為信息傳遞不對稱。要降低市場風險就要加強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政府應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市場信息體系建設的投入,加強農業信息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多層級信息服務網絡,以避免由于信息滯后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 擴大特色農業收入補貼,降低技術風險和規模不適度風險
ビ捎諤厴農業的生產技術具有不可模仿性,風險系數比較大,如果投入失敗,將帶來巨大損失;另外特色農業的特性決定了其生產規模要適度,一旦規模過大,就有可能造成“特而不特”。因此,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補貼。
4. 建立特色農業風險預警系統
ハ喙氐牟棵龐Χ隕婕暗教厴農業的各方面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分析和預測農業風險的可能性,通過市場風險預警、氣候、政策風險預警等,定期向農業部門和生產特色農產品的農戶發出報警信號,來增強農民決策的正確性,使農戶第一時間知曉市場動態,提高他們的抗風險能力。
おげ慰嘉南祝
[1]趙華偉,基于集群創新的河南農業產業發展策略,中國經濟與管理科學,2009年第1期.
[2]李朝民.農民專業合作社“四大新情況”值得關注.農民日報,2008-11-14.
關鍵詞:新疆 特色農業產業化 可持續發展 路徑
本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市場競爭已由國內競爭轉向國際和國內雙重競爭,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關聯度明顯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央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西部地區應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農業為主的新疆經濟,地域特色、資源特色顯著,是我國具有特色農業優勢區域之一。如何依托資源優勢,面向國內外市場需求,發展特色農業,并將其做大做強,形成規模優勢、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促進新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動新疆經濟的整體優化和發展,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在分析了新疆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基礎上,探討了充分發揮新疆區域資源優勢、社會經濟優勢的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新疆特色農業產業化的環境優勢
資源環境。新疆地域遼闊,光熱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數達2200~34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0~70%,是我國日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豐富的光熱資源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不僅使瓜果等農產品著色濃、顏色艷、品質好,而且利于果木和作物養分積累,為發展特色農業,特別是種植業和林果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而新疆綠洲農業的相對隔離、干旱的氣候條件、優質的水源和適時灌溉的農業生產模式,使新疆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擁有巨大的綠色環保生產條件。此外,新疆具有豐富的農作物、果品品質資源,庫爾勒的香梨、吐魯番葡萄、庫車的小白杏、阿克蘇的核桃、哈密的棗等。據資料記載,新疆的果樹資源約有16科33屬114種近1000個品種,在眾多的林果品系中優良品種約有3000種之多;新疆紅花種質資源鑒定與繁殖入庫1550份,占國家入庫總數的 63.4%,成為我國紅花入庫之最。
市場環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需求結構最終決定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鎮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盡管在總需求中對農業產品的需求比例下降,但總量會上升,同時需求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初級農產品、低檔產品比例下降,加工品、特色產品、優質產品的比例上升,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新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003年新疆城市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由1985年的123.87公斤下降為71.77公斤;人均肉禽類消費量由17.25公斤增長到27.75公斤;蛋類從3.5公斤增長到8.86公斤;水產品由2.6公斤增長到5.3公斤;鮮乳品由16.4公斤增長到30.76公斤。反映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由1985年的46.85%降為2002年的34.11%。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溫飽問題解決的基礎上對農產品多樣化的需求日益增強,特色農產品市場需求很大,這又為新疆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市場條件。
社會經濟環境。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變為總量自給有余。從新疆來看,情況亦如此。據新疆統計資料顯示,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370.01萬噸增加到2003年的801.64萬噸;肉類由1978年的9.65萬噸增加到2003年的115萬噸;禽蛋由1978年的4.29萬噸增加到2003年的23.62萬噸;棉花由1978年的5.5萬噸增加到2003年的160萬噸,棉花生產、規模與產量的生產優勢十分突出。另擁有一大批在國內外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特色產品,如哈密瓜、庫爾勒香梨、紅花、葡萄、細毛羊、乳品和牛羊肉等,每年有50×104t特色瓜果產品外調出疆,暢銷國內外,效益明顯提高,有能力成為我國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出口創匯生產基地。而特色林果園藝業和畜牧業在市場、資源和生產條件上也具有快速發展的明顯優勢,以加工番茄、胡蘿卜、石榴汁(酒)、枸杞和紅花為主要內容的紅色產業成為新疆特色農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以珍禽和珍稀水產為代表特種養殖也在蓬勃發展。此外, 近年來政府對新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大,而且新疆交通的自我完善能力也在進一步加強,一批公路項目的建成和新疆航運的發展正有效地改善著新疆經濟發展的硬環境。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交通困境日趨緩解,對公路、鐵路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也將逐漸加強,必將有力地推動物流、人流、資金流、技術流及信息流的廣泛交換,大大加快了特色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速度,促進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
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大,新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性的自然環境,使其具有了發展特色農業的良好條件;市場經濟的發展,新疆自身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為特色農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和外部環境。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通過產業化經營方式整合現有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新疆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大有可為。
新疆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新疆特色農產品生產質量、工藝落后。其一,特色優質農產品的生產量少,比重低,農業中以區域優勢為基礎的特色主導產業未建立起來。絕大多數地方還沒有真正確立以市場為導向、市場容量大、經濟效益高、技術領先的特色主導產業。棉花、小麥、甜菜、西紅柿一直是傳統主導產業,雖然有些地方已經形成了一些產業鏈,但相比之下十分薄弱。其二,特色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存在著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限制因素,導致一些已建特色農產品基地品質退化嚴重,良種繁育工作沒有跟上,大量的優質鄉土品種沒有得到好的開發和挖掘。其三,特色農產品加工、貯運、保鮮滯后,農業產業鏈條短,市場范圍狹窄,缺乏對農業生產的拉動效應。從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品質來看,新疆大部分特色農產品基本上還停留在初加工階段,由于加工、包裝手段及標準化程度較落后,加工效益較差,特色農產品后續增值效益未充分發揮出來;從特色農產品的商品品質來看,由于缺乏先進的加工技術和檢測手段,特色農產品還存在著整齊度、純度、凈度較差以及包裝粗糙等問題,因此商品品質不高。此外,特色農產品的貯藏、保鮮能力差,使銷售內地和出口的優良特色農產品受阻。
新疆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多數企業仍然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開拓能力強、輻射帶動面大的企業少。多數龍頭企業,一是實力不強,仍然處于資本原始積累階段,自有資金有限,規模較小,抵御市場風險、自然風險能力低;二是管理水平低,決策能力、應變能力、銷售能力不強;三是科技含量不高,龍頭企業科技人員較少,科技研究和開發能力較低。
農產品流通不暢,市場體系有待完善。市場開拓、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培育與完善既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難點,又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突破口。新疆與內地僅靠蘭新公路等僅有的幾條干線相連,運輸路線長,地利上不占任何優勢,成為阻礙農產品流通不暢的一個重要問題。
政府在農業產業化運作中的職能需要盡快轉變。由于目前新疆市場化程度低,政府在農業產業化運作中仍起決定作用,大大影響產業化的進程。新疆特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須給政府一個恰當的定位,使政府由產業化經營的直接參與者轉變為間接管理者。
新疆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徑
特色農業基地建設
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地域優勢,加快發展地方特色農產品,在名、新、特、優上大做文章。目前新疆特色農業主要包括:特色種植業的棉花、哈密瓜、番茄等,特色林果業的庫爾勒香梨、枸杞、葡萄、大棗、核桃、石榴等,以及優質畜牧業的細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等。走基地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路子,首先必須重視特色農業基地建設。
優質棉產業基地建設 以建設全國最大的優質棉基地為目標,以提高品質和發展多類型棉為突破口,調整棉花種植布局,穩定宜棉區,嚴格限制次宜棉區發展,淘汰風險棉區;依靠科技進步,優化品種結構,發展優質細絨棉、中長絨棉、長絨陸地棉和彩色棉的生產基地;全面推廣超寬膜、高密度、機采棉、膜下滴灌、精量點播、測土配方平衡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成熟配套技術,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
特色林果園藝業基地建設 特色林果園藝包括發展哈密瓜、葡萄、庫爾勒香梨、皮亞曼石榴、優質杏、薄皮核桃、蟠桃、大棗、巴旦杏等名優特瓜果基地。通過優先發展優質苗木種子基地建設,提高特色林果園藝產品質量、規模和效益,形成系列化、多類型、多品種、高質量的特色、優勢林果園藝產品。
優質畜牧業基地建設 新疆草地和飼草料資源豐富,畜種和畜產品質量優良是發展畜牧業的最大優勢,其中最具優勢的是細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新疆細毛質量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最好的澳毛質量水平。在保障生態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前提下,一是著力改良草場、遏制草場退化,在草原畜牧業、農區畜牧業和城郊畜牧業并舉的前提下,重點發展農區畜牧業,并在條件適宜的地區,發展以出售草皮或飼草為目的的草業;二是以細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為重點,抓好細毛羊和山羊絨基地、肉牛和肉羊基地、乳制品基地和特色養殖基地建設,大力繁育和推廣優良畜種、草種,推廣普及養殖技術,不斷提高養殖管理水平,建立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三是采取分散經營與規模化經營相結合的途徑,大力發展特色珍禽水產養殖業、馬鹿等特種動物養殖業,逐步實現優質化、規模化。
特色農業龍頭企業建設
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在加大基地建設力度的同時,還要依靠科技提高產品檔次,適度擴大種植面積,形成穩定的生產能力。此外,還須重視特色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建設,使其真正成為特色農業發展的“龍頭”,帶動特色農業產業化的大發展。首先,從市場開拓能力,產品的開發能力,相當的規模和實力及發展后勁等方面考核、選擇龍頭企業。既注重當前表現出來的優勢,更注重發展潛力,既研究市場優勢潛力,又分析自身擁有的資源優勢與潛力,尤其是人才技術資源的優勢潛力。其次,通過各種優惠寬松的政策扶持、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在貸款方面,一要保證財政對農業投入重點用于特色農業產業化,而用于特色農業產業化的投入重點則要用于龍頭企業;二是調整信貸結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及其它商業銀行資金投放重點應支持龍頭企業,在信貸資金計劃安排上給予重點保證,統籌安排貸款,提供承兌匯票、信用證和結算業務,對大型項目、基地開發、新產品開發、新技術開發實行龍頭企業承貸承還制度。在稅收方面,減免地方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凡是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副產品特色農產品加工工業以及流通領域內相關服務業的龍頭企業可免征一定期限的所得稅。此外,開辦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建立龍頭企業風險保障體系,減小企業風險;積極利用資本市場,組建特色農產品集團作為新疆特色農產品的大型龍頭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租賃融資等多種方法在資本市場上多渠道籌集資金獲得快速發展。再次,龍頭企業的建設,一要依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將企業塑造成面向市場的新型企業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使龍頭企業成為規范的現代企業;二要打破地域界限,優化資源配置,相對集中發展,形成規模經濟的特色產業化龍頭;三要強化企業自我發展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產品開發能力、科技創新能力。
市場建設
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一要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支持和逐步發展各種營銷組織和中介組織,參與特色農產品流通,降低流通費用,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二要有計劃地在重要的特色農產品產地和集散地擴建、改造、新建一批具有新疆特色、能夠輻射和影響周邊區域乃至全國的綜合批發市場和各類專業市場,逐步形成有形市場流通與無形市場交易的現代化流通環境,保證特色農產品直接進入市場,將特色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產業優勢。
政府職能建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建設主要包括強化、弱化、轉化三方面,即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弱化政府的微觀管理職能、轉化政府的社會職能。第一,強化公共管理理念,實施公共管理。這方面內容主要包括:依法行政的理念,杜絕違法運行,“暗箱”操作;政務公開的理念,保證民眾對政府信息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層級管理的理念,擴大政府系統內部的溝通、協作與監督;公開服務的理念,將現代企業經營理念注入政府管理之中,追求創新、廉潔、高效的政府管理目標。第二,明確政府維護市場正常運行和彌補市場缺陷的基本職能,將單純的經營性事務,即沒有外部性或外部性較小的經營,由市場機制調控運作;將具有較強外部經濟的經營性事務,比如技術推廣、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主體培訓等具有社會公益的行為由政府扶持。第三,強化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保證市場運行的外部條件。在深入研究和正確把握市場需求及其變化趨勢的基礎上,減少行政干預,綜合運用市場、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進行調控,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提供服務和改善發展環境等綜合性措施,保障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
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化產前、產中和產后協調發展的關鍵。由于特色農業的主要方向是優質產品、專用產品、深加工產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傳統的小規模分散經營難以進行,需要相應的先進生產資料以及技術、加工和銷售等配套服務,所以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僅是改變經濟行為主體就能夠解決的,除了農業生產環節以外,還需要相應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此,新疆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從新疆各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出發,建立適應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的融多種經濟成分、多種服務形式、多種聯系渠道于一體的多樣性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二是通過各服務組織的分工協作,密切配合,發揮特長,優勢互補,建立立體化的多功能服務網絡;三是在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為獨立的新興產業,在充分滿足產業化鏈條各環節需要的前提下,應實現服務性質的有償化和服務經營的企業化;四是協調各服務組織之間的關系,減少相互間的重復建設和利益紛爭,使服務組織逐步向一體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并通過合同購銷、合作供銷等形式密切與農戶聯系,建立靈活多樣又有章可循的運行機制;五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適應市場運作規律,制定日益完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政策和法規,既保障各服務組織的基本權益,又強化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行為的規范。
參考文獻:
1.王元京.西部特色經濟的產業識別與評判標準探討.經濟學家,2001(2)
2.馬宗舜.論區域優勢與農業產業化方向選擇.理論與改革,2000(6)
1.1特色農業資源利用不足,生態農業有待發展
目前,海南良好的土地資源利用率低于60%,尚有荒地約130hm2;適于海水養殖的淺海灘約95hm2,利用率只達10%;淡水養殖面積8×104hm2,大部分還沒有利用。同時,特色農業資源的利用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致使漁業、畜物業生產發展緩慢。其中,漁業產值僅占海南農業產值的16%,年人均水產品67kg,相當于臺灣人均水平的30%;畜牧業規模化程度和社會化水平低下;在一些地區程度不同地存在著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綠地面積和森林資源減少等農業生態的破壞現象,生態農業還有待研究、創新和發展。
1.2農業技術基礎薄弱,設施農業發展緩慢
海南農業技術基礎設施較薄弱,不論是與我國先進省份還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在農業機械化水平、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農業抗災抗害能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還有一定的或更大的差距。特別是海南設施栽培技術,在研發能力、科技含量和創新水平上的差距則更加明顯。海南設施農業發展緩慢,有待新的起步、發展和突破。
1.3農業科技人才匱乏,農業科技創新落后
海南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匱乏,農村科技力量薄弱,農業科技研發的水平落后,科技推廣經費缺乏,農業科技新成果轉化為新的產品、發展為新的產業的速度與效率不高。具體說來,海南農業技術人員僅3941人,每1400農業人口中只有一個農業技人員。全省事業單位的農業技術人員占比僅為2.3%,公有經濟企業的農業技術人員占比為6%;在農林牧漁業,農業技術人員集中分布于各事業單位,而真正從事一線農業技術工作的人員較少。
1.4特色農業產業鏈有待形成與延伸,品牌農業的發展有待強化與提升
目前海南特色農業產業品牌結構仍存在較多制約因素。首先,現有名牌農業產品的優良性能和質量安全上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加強和提高。其次,現有名牌農業產品的區域布局缺乏系統性和合理性,存在著較嚴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再次,海南特色農業產品繁多,但是,特色農業產品的工業加工水平較低,加工規模較小,保鮮、包裝、貯運、銷售體系發展滯后。特色農業產品的工業加工水平有待提高,特色農業產業鏈有待形成與延伸,品牌農業的發展有待強化與提升。
1.5農產品質量安全及標準化建設亟需提高,綠色農業有待發展
盡管海南瓜、果、菜品種的相對優勢仍然明顯,但生產水平仍較為落后,產品質量尤其是綠色指標或安全指標依然是影響農產品出島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近年以來,海南農業產品銷售中先后出現的“毒豇豆”、“毒香蕉”事件以及“匯源果汁檢測”事件,對海南瓜、果、菜的出島、出口帶來了很大沖擊,甚至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也說明了海南農業產品的質量特別是綠色指標有待盡快提升,海南農業產品標準化的制定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業產品質量檢測與控制體系迅速健全,海南的綠色農業有待有效地向前發展。此外,海南的特色創意農業有待盡快起步,特色休閑旅游農業有待進一步發展,特色民族農業有待進一步開發,特色育種農業有待迅速崛起,海南以特色農業產業為核心、與其它現代產業動態結合的產業集群網絡有待更快形成與運行。
2海南特色農業產業創新發展的路徑選擇
根據海南特定的區位優勢和特色的農業資源,并從創新驅動的角度和高度出發,創新發展海南特色農業產業的總體思路或基本路徑是依靠思想觀念創新、管理決策創新、科學技術創新和教育培訓創新等,在各特色農業產業領域將各種特色產品作大、作強,進而發展為一大新的農業產業,并延長和拓展產業鏈,形成以特色農業產業為核心、與其它各相關產業相鏈結的產業集群或產業集群網絡。基于海南特定的區位優勢、特色的農業資源和優勢的農業產品,并根據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的需求及其發展和變化,大力發展海南特色的出島、出口農業,這也是海南農業快速、穩定、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2.1依靠科技創新,發展“特色品牌農業”
品牌農業是對于所經營的農產品通過取得相關的質量認證與相應的商標權,并提高市場的認知度,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從而獲取更高經濟效益的一類農業。發展品牌農業有利于促進傳統農業產業的轉型,促進農業產品綠色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市場化和服務社會化。海南發展特色品牌農業的具體路徑或思路,一是依靠現代科技創新成果作大、作強傳統農業產品(如海南橡膠),開發高端品牌產品,搶占國內外高端市場,并在縱向上進行深度加工以延長產品鏈,在橫向上進行廣度開發即與其它產業相結合以拓寬產業鏈。二是依托海南特色農業資源進行綜合的研發或協同的創新,打造新的農業品牌。三是基于海南特定的區位優勢,引進國外的農業品種,進行培育、發展和壯大,使之成為地區、國內乃至國際的農業品牌。四是發展“特色出島出口農業”。
2.2促動農業資源與旅游產業結合,發展“特色休閑旅游農業”
海南國際旅游島和國家熱帶農業基地的建設,為海南特色農業產業與海南特色休閑旅游觀光產業的結合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也為海南發展特色休閑旅游觀光農業帶來了新的契機。海南特色的農業資源、農業產品和農業傳統等,同時也是海南特色休閑旅游的重要資源。海南特色休閑旅游農業是特色農業產業與特色休閑旅游產業的完美結合,也是建設國際旅游島與國家熱帶農業基地目標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在特色農業的基礎上催生新的特色休閑旅游,并以新的特色休閑旅游帶動特色農業的發展。海南發展特色休閑旅游農業,應根據島內與島外休閑旅游市場不同層次和水平的需求,結合海南不同地區農業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特色,有針對性、有層次地開發和建設特色休閑旅游農業項目。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開發特色休閑旅游農業項目,應注意和加強對現有的和傳統特色的農業資源與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減少對原有特色的自然生態、農業生態、建筑園藝生態、習俗文化生態等的破壞。海南少數民族眾多,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和村鎮生活中逐漸積累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農業文化,其中包括各具特色的農業產品及其耕作方式、各具特色的食物飲品及其加工方式等。上述各具特色的民族農業文化,既是特色民族農業也是特色旅游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海南發展特色民族農業,一是加強對各少數民族文化產品特別是農業文化、紡織文化和飲食文化等產品的深度開發,發掘和打造具有更大價值空間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新的農業產品,并作大、作強,發展為新的民族農業產業。二是加強特色民族農業與特色民族旅游業的整合,以特色民族農業帶動特色民族旅游、觀光、休閑產業的發展。
2.3注重良性循環,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和“特色綠色農業”
海南在建設生態省和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海南特定的區位優勢和特色的農業資源,組建各級各類研發創新團隊,探討和揭示各地區、各領域、各層次特色農業資源良性循環利用的機制與模式,創辦不同農業領域和地區的特色生態農業企業、產業、產業集群,或示范工程與示范區域,并大力、有效地進行推廣。從海南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實踐來看,目前已經實施了林牧復合工程、膠園立體種植、桉樹林多層次結構、畜禽糞便利用等初級模式。應當指出,特色生態農業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綜合優勢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更有利于實現特色農業資源的開發、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統一、協調、持續的發展。在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的同時,要加快發展特色綠色農業,一是從源頭上加強對農藥的監督、監測、管理與控制,并對特色農業產品的質量進行全程的檢測、控制與安全認證,同時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的監測與檢測。二是在對農藥加強全程監督、檢測和控制的同時,發揮海南特色自然條件的優勢,大力推廣和種植各種有機瓜菜。三是組建和依托專門研發機構,開發耐病蟲害和其它自然災害的新的農作物品種。四是加強有關企業法規的教育,指導出島出口農業企業按照國內外質量標準及其管理體系進行農業生產,使企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覺誠信經營的良好機制,從而打造海南綠色農產品品牌,促進海南特色綠色農業的發展。
2.4夯實技術裝備基礎,發展“特色設施農業”和“特色育種農業”
設施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向和顯著標志。推廣和應用適合海南的中高檔瓜菜設施大棚,創新噴滴灌節水、地膜覆蓋栽培等技術;加強農機裝備建設,推廣適合海南特色的節能、環保、輕便、快捷、實用的新型農機,并建立和健全農業機械技術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集約化育秧、機械化插秧示范基地,并大力進行推廣;同時應投放專項資金,設立專門研發機構,在更高的起點上開發熱帶設施農業栽培技術,加速提升海南省設施農業的水平。育種農業也稱制種農業,是實現農業產品創新進而發展現代農業特別是品牌農業的重要基礎。育種基地主要從事農作物種子的繁殖、制種、加代選育和鑒定等科研與生產活動。海南是國家南繁育種的基地,同時這一基地的建設也已納入國家糧食發展戰略規劃,這是海南特色農業產業迅速發展的機遇與優勢。海南發展特色育種農業就應切實把握這一機遇和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大力加強南繁育種基地的現代化建設。向國內和各國開放,以服務全國、服務世界,吸引國內外各相關單位和專家學者在基地從事育種研究與生產活動,培育出更多、更優良的農作物品種,使海南南繁育種基地真正成為中國和世界一流的農業育種基地。
3.5培養創新意識,發展“特色創意農業”
創意農業指在農業生產與經營的過程中,運用現代科技、文化、藝術等創意手段,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生產方式的轉變和價值增值的突破。創意農業是創意與農業產業的結合與轉化,即促使創意成果轉化為經營資源并進行深度開發,以獲取農業產業的效益。目前,海南特色創意農業的發展尚屬起步階段,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缺乏長遠、系統的規劃,缺乏政策支持體系,組織化程度不高,投融資體系不完善。海南發展特色創意農業,應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戰略的角度和高度出發,立足海南特色的農業資源,組建官、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跟蹤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和突破,重點推進以研發設計為主的特色創意農業項目的建設和特色創意農業產品的開發。同時,要加大對特色創意農業的資金投入和高科技投入,建設海南特色創意農業的高科技園區和孵化基地;鼓勵有條件的特色創意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積極推進特色創意農業企業上市融資,增強特色創意農業龍頭企業的實力及其輻射力和帶動力,從而加快海南特色創意農業的發展。
3結語
關鍵詞:資源縣政府;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政府行為
本文以資源縣為例,以其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和不足為對象進行研究,指出問題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資源縣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所具有的優勢
(一)地理條件優越與區位優勢明顯
資源縣位于廣西東北部,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適宜發展特色農業。該縣處在珠三角的邊緣區,華南四省(區)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開辟東南亞各國市場,為特色農產品的出口創匯創造有利條件。
(二)種植的品種新、效益高
經過幾年的引種、試驗示范,已篩選出適宜該流域發展的紅地球、維多利亞、美人指、紅玫瑰等歐亞種紅提品種。紅提種植從建園到收益,每667㎡投入0.7萬元左右,第一年建園,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園成本,第三年進入豐產期,受益時間長達20年以上。而百合、西紅柿的發展也走上正軌。
(三)市場競爭優勢明顯
該縣屬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農業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人工費用較大,勞動力便宜,相對減少了生產成本,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二、資源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生產規模較小,產業組織化程度低
該縣紅提、西紅柿、百合等特色產業在生產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水平較低,缺乏統一管理。
(二)品牌培育不夠,缺乏品牌戰略意識
隨著特色農業產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沒有品牌、沒有特色就難以立足市場。
(三)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技術力量薄弱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持,該縣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術力量薄弱。
(四)營銷網絡系統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營銷網絡系統,農戶了解市場信息的渠道閉塞、銷售渠道狹窄。因此該地區農業產品的銷售都是以自主銷售為主,導致銷售價格不統一,農戶之間的無序競爭,自主定價能力下降,銷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三、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
(一)縣級政府發展經濟的功能定位不足
該縣政府在發展特色產業過程中缺乏對特色產業的規劃,招商引資渠道狹窄,這就導致了該縣特色產業發展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同時在樹立品牌戰略的過程中,政府也沒有很好的履行發展經濟的功能。
(二)市場監管不力,農戶權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該縣市場監管力度不夠,未建立良好的市場準入制度。因為未做好市場監管工作,導致劣質苗木充斥市場,給農戶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三)科技投入不足
該縣之所以出現技術人才短缺現象主要是資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資金有限,該縣農業部門的農技骨干無法獲得先進的農產品種植技術,知識老化嚴重,無法適應新產品的種植與培育要求;同時該農業部門也沒法吸納和引進新生力量。
四、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縣政府行為的建議
(一)制定完善的產業發展規劃政策及有關招商引資等政府政策
資源縣政府應根據當地所具有的優勢條件,特色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統一的發展規劃政策,農業產業的整體布局,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規模標準化,招商引資政策。
(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會服務體系
縣級政府應該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為本縣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創造有利條件。
(三)加強市場監管力度
要加強對于苗木市場的監管力度,嚴格苗木的市場準入制度,對苗木要進行檢測,嚴禁劣質苗木進入苗木交易市場,保證農戶得到優質合格的苗木,使農戶的權益得到良好保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大科技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縣、鄉、村三級培訓網絡,加強對農業部門技術人員和農戶們種植特色農產品的技術培訓以及農產品營銷和農業經濟管理的培訓,在做好引進高產、優質特色農產品新品種的基礎上,對不同時節的品種進行合理搭配。
(五)樹立品牌培育意識,做好特色產品宣傳工作
對特色農產品進行宣傳是政府一項重要職能,政府要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對該縣的特色農業產品進行宣傳,提升其品牌知名度,為該縣的農產品獲得更多銷售渠道、更大的銷售市場,促進該縣的特色農業產業得到長足發展。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扎囊縣;特色農業發展;農業技術創新
發展特色農業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對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方法。因此發展特色農業既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扎囊縣而言,其雖然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但是也面臨一定的發展問題,因此充分的了解扎囊縣發展現狀,對其特色農業發展對策進行研究,對于扎囊縣未來的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扎囊縣農業發展現狀
所謂發展特色農業就是從區域性特色出發,運用當地獨有的農業資源優勢,將自身的農業產品做到品質優勢和價格優勢,從本質上提升當地的市場競爭能力。換個角度說,通過依托區域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提升農副產品的科技含量,不但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也可以調節當地的產業結構,因此在扎囊縣發展特色農業,是有利于其長遠發展的[1]。為此,首先從扎囊縣的地理環境分析,其位于的中南部,西連貢嘎縣,北與拉薩相連,其是具有一定地理優勢的;從氣候分析,其處于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因此具有日照充足、霜降周期短、晝夜溫差大等特點,由此可見其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優勢,尤其是近些年扎囊縣青稞產量增長迅速,具有特色競爭的產品有幾十種以上,如蠶豆、豌豆、蘿卜、白菜、冬小麥,且黃牛肉、羊肉更為著名。雖然其農業產品特色優勢比較明顯,但是這其中也有很多實質問題讓扎囊縣的特色農業發展陷入了困境,如產品規模小、未形成產業就是扎囊縣特色農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們都知道,若想使一個產品形成一個產業,首先要具備一定的規模,但是對于扎囊縣而言,雖然很多農業產品都比較受市場歡迎,但是就是由于規模比較小,因此很難形成一個產業,如巴旦杏、天山烏梅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且口味也比較獨特,但是由于規模比較小,因此在外銷上就比較困難,且現下扎囊縣的產品組織化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也存在一些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因此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真正的實現扎囊縣特色農業的長遠發展。
2扎囊縣特色農業發展對策研究
2.1扶持特色農產品協會發展
從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模式分析,其不外乎有五種,即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市場集中帶動型、主導產業帶動型、綜合集團開發帶動型。因此從扎囊縣的農業特色分析,采用龍頭企業帶動型去為當地的特色農業進行帶動,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方式[2],對扎囊縣特色農業發展無疑是會形成一定推動作用的。且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做出一定的積極引導作用,政府可以創建一些特色農產品服務組織,如農產品行業協會、產銷聯盟、農業合作社等,幫助農戶拓寬市場信息渠道,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避免農戶出現盲目生產、無序競爭等現象,進而實現農業生產與農業銷售的一體化,幫助一些小規模的農戶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量,從本質上減少企業與農民的損失。同時通過特色農產品服務組織的建立,可以加強農戶與政府之間的溝通,進而通過政府對市場形成一定的調節,在維護農戶利益的同時,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量,進而開拓更寬廣的國外市場。
2.2支持農業技術創新
農業技術的創新,是推動扎囊縣特色農業發展有利條件,同時也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現下扎囊縣特色農業發展困境。而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扎囊縣在進行產品種植時,要運用更多的創新農業生物技術,從而擴大像巴旦杏、天山烏梅、無花果等農作物的產業種植結構,從而解決規模小這一問題。同時也可以利用一些農業生物制劑,去提高水果的單產量,再或者運用微生物技術,將農作物的遺傳品種進行改良,且隨著近些年新型農業技術的發展,若是可以將其大幅度的作用在扎囊縣的土地上,不但可以改進原有的青稞種植技術,還可以緩解青稞重復種植的土地環境壓力,在新型農業技術的帶動下,推動扎囊縣特色農業發展。但是需注意的是,由于創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性,且具有較強的外部正效應,因此其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的領域,因此在應用具體農產品技術時,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實驗準備,才能大規模的投入生產。
2.3加強品牌經營管理
品牌雖然是一種無形的資產,但是其對于扎囊縣特色農產品發展卻至關重要,可以說通過品牌的塑造,可以幫助扎囊縣迅速占領相關農產品市場[3-5]。為此首先要樹立品牌觀念,增強自身的品牌意識,這會成為扎囊縣農業品牌培育的先決條件,進而提升扎囊縣的特色農產品市場經濟力量。其次加強對農產品的認知工作,運用一種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去進行特色農產品生產,不斷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大扎囊縣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使扎囊縣的特色農產品可以成為當地的一個地理性標志,換句話說,當人們提起青稞,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扎囊縣,那么就可以說扎囊縣特色農業品牌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最后在扎囊縣建立一個完善的特色農業管理體系,進而不斷的對當地的特色農產品進行品牌式的管理,確保扎囊縣的特色農業品牌可以經久不衰,實現扎囊縣特色農業的長遠發展。
總之,扎囊縣特色農業發展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必須要從區域特色出發,并結合當地的資源條件,進行統籌規劃,才能確保扎囊縣特色農業健康、持續、快速的發展。
作者:單增卓瑪 單位:山南市扎囊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王清先.世紀之交農業綜合開發的戰略思考[J].研究,2015(04).
[2]溫軍.未來的呼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J].科技導報,2014(11).
[3]嚴茂超.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分析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6(02).
黑龍江省寧安市作為東北農業發展的典范,總人口44萬人,農業人口28萬人,占總人口63.6%,幅員面積7924平方千米,全市耕地面積為221萬畝(大畝),是國家級百萬畝綠色食品生產原料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尤其在特色農業發展方面,寧安市在優質米、烤煙、水果、淡水魚、蠶蜂、對俄羅斯蔬菜出口方面頗具特色,整體帶動了全市農村經濟發展。2011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5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5元,遠遠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11月,筆者對寧安市特色農業發展進行全面調研,分析了寧安市發展的實際情況,根據搜集數據撰寫了此調研報告。
一、寧安市農業發展的優勢條件
寧安市具有黑龍江省典型地域特征,土地主要以平原為主,森林覆蓋率63.52%;位于北緯44度,年均有效積溫2650度,適宜耕種,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稱;人均耕地面積7.89畝(2011年),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除了自然地域優勢以外,寧安市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業生產創造了極大地優勢條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農業基礎設施完善
寧安市開始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以來,建成水稻育苗大棚5661棟,水稻大棚育苗比重達到79%,改善中低產田8800畝;實施測土配方施肥80萬畝,建設標準化良田2萬畝,農業標準化率90%;實施響水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黑土區臥龍小流域綜合治理、農村飲水安全及小型水庫除險加固等一批重點水利項目建設,水利泵站達到54處、干支渠670千米,全市可控制灌溉面積達到38.3萬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0.1萬畝;完善農機具補貼1031萬元,機車總動力全國領先;建成243個農村信息服務站,年信息1800條,實現了農業生產與市場信息的接軌;落實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9處,農業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02萬畝,建有蔬菜大棚1.7萬棟。建有自動雨量監測站23處,人工雨量監測點32個,高炮人工增雨防雹基地9處。
(二)政策積極引導扶持
政策引導、扶持是寧安市特色農業發展的另一項重要優勢。為了促進寧安市特色畜牧業發展,市財政專項撥款3000萬元扶持資金,作為特色農業發展啟動資金,并投資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67個、養殖場270個;積極辟建了三個物流園區,引資1.8億元建設了源豐對俄果蔬國際物流園區,海關、商檢、檢測關口前移寧安,蔬菜、水果等優質農產品可直接簽封出口,是黑龍江省唯一的內陸口岸;引資投入0.7億元建設了占地3萬平米鑫淼物流園區,成為東三省最大的農資、農機物流園區;同時,政府進一步完善產業規劃,引導相關農民形成特色產業園區,形成規模經濟。目前,寧安市已經建成響水大米生產園區、特色香瓜生產園區,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等項目。
(三)特色企業龍頭作用明顯
寧安市建設有牡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3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個、省級龍頭企業2個,帶動農民訂單種植157萬畝;組建帶動力較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16家,每個合作社都確定一名標準化生產技術負責人,具體負責生產資料統購、技術操作規程培訓、生產指導、統一銷售等工作,引領特色行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共同應對市場。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寧安市農民增收近2億元。
二、寧安市農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在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地特色農業扶植政策、較高的勞動力水平和特色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等一系列特色農業發展優勢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寧安市特色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現在規模經濟、品牌農業兩個方面。
(一)規模經濟
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發展實現規模經營,是寧安市農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寧安市全市生豬、肉雞飼養量分別達到80萬頭和1000萬只,依托鑫鵬肉業和正大實業兩大畜牧龍頭優勢,寧安市畜牧養殖規模化經營比重達到60%,產值實現10.2億元。
另外,寧安市利用“公司+農戶”模式,通過與企業簽訂訂單,實現規模經營。以上海中華香煙集團為例,寧安市利用自身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的煙草種植條件,與上海中華煙集團建立長期關系,利用企業訂單,寧安市發展烤煙4.5萬畝,平均畝產達到342斤,畝均收益達到2320元,列全省之首(2011)。
在此基礎上,寧安市利用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對外農產品出口產業。全市建有蔬菜大棚1.7萬棟,蔬菜總面積達到12萬畝,每年對俄出口果菜8萬噸,出口額5000萬美元。
(二)品牌農業
品牌農業作為寧安市特色農業的代表,在農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寧安市品牌農業在農民增收中占到了17%以上。“潤寶”牌葡萄糖、“鏡泊湖”牌綿白糖、“響水”牌大米等多個產品被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福臨門響水牌”大米成為世博會參展產品,雪城(鑫鵬)牌豬肉被認定為省級放心食品,“蘭崗”西瓜被確定為2008年奧運會指定供應農產品。其中,有機食品認證7個,綠色食品認證5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76個,創建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響水大米、虹鱒魚、蘭崗西瓜、蔬菜、優質地產果成為國內外市場的熱銷產品。
三、寧安市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寧安市在農業發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依然存在如下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有效灌溉面積和節水灌溉面積比例較低;二是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產業鏈條短,農產品附加值不高。鑫鵬肉業、正大實業等龍頭企業作用尚未充分發揮,農村基層合作組織力度不夠,規模效應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農村基層干部思想觀念、領導方式還跟不上政策制度創新步伐,開拓性不強,公益發展滯后;四是地方財力有限,鄉村不良債務嚴重,村集體經濟薄弱;五是農村土地流轉瓶頸制約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進一步強化。
四、寧安市農業發展思路及對策
寧安市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巨大優勢,進一步整合資源,保障特色農業優勢地位,完善政策保障機制,發揮品牌農業、規模農業作用,提高農民收入;同時利用區位優勢發展,觀光農業是寧安市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參考寧安市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推動寧安市特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寧安市規模經營的進一步發展,不能單純依靠政府部門的規劃,應該更為廣泛地推動“公司+農戶”合作,依靠市場力量實現收益。因此,只有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壯大龍頭、優化機制、延長鏈條、規模發展;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研究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加強規范引導,加快發展;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和對外(俄)果菜批發市場對才能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實現規模效益。
(二)整合并放大品牌優勢,發揮品牌效應
充分利用現有的知名品牌,搞好整合、整治及監管,加大宣傳力度,做大做強寧安市煙、糖、米、畜、菜、經等支柱產業;放大品牌效應,建立品牌化涉農企業,扶植其成為新的龍頭產業帶動規模經營發展。
(三)加大特色農業支持力度。
各級政府要對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品牌農業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出臺扶持政策,構建多元投資體系,形成項目建設、招商引資、政府補貼、地方配套、多方援建、干部入股、優惠貸款等等多元投資融資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的積極性。
五、結語
特色農業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寧安市作為特色農業發展的優秀典范,對我國特色農業尤其是東北特色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通過對實地調研情況的分析和總結,闡述了寧安市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及不足,并提出了解決對策,希望對我國特色農業的發展具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 現代山地 農業發展 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4-0039-01
前言:當今時期,很多山地農業基本上還是采取傳統的耕地農業方式,隨著國家對農業發展的不斷重視,各省級政府加強開展現代高效山地農業發展的研討,要求高原山地農業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條件,加強立體農業、特色農業、以及生態農業的發展;同時注重對鄉村旅游業、休閑農業、以及新型農業的發展,以此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
1 山地農業的功能及其拓展
對于農業的劃分,主要是依據自然環境條件、以及其對農業活動產生的影響,以此將農業劃分為平原農業、山地農業、以及水域農業三部分。根據地質學知識分析,山地指的是,海拔在500m之上,相對高差在200m之上的區域,同時呈脈狀分布的地表形態,由丘陵、高山、或者山谷交錯相連[1]。山地也可以說是山間谷地、山間盆地、以及山嶺的總稱。如果以山地農業的角度分析,過往的山地農業,主要起到解決人民溫飽的作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山地農業的作用也逐漸放大延伸,具體擴展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山地農業需要對糧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山地農業需要促使山區農村擺脫貧窮的局面,逐漸奔向生活小康,與全國平均生活水平相持平,山地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第三、山地農業作為農耕文化較為關鍵的組成,承載著人類傳統農業文化的作用;第四、山地農業對于生態安全具有一定的維護作用,山地農業的發展階段,必須保證生態環境的安全,保證生態平衡;第五、山地農業對于一些林木、藥材、以及反季節蔬菜起到一定的保護責任。
2 現代高效山地農業發展新模式
2.1 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發展需要發揮氣候和資源優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一項長期工作內容,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前提。現階段,山地農業不斷開展各項改革,國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山地農業,希望能夠推動山地農業的發展,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因此,山地農業在發展建設中,需要對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氣候環境重新認識,充分考慮,積極利用當地環境,擴展山地農業發展的渠道。此外,山地農業的發展之路,務必同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不僅僅需要考慮當地環境因素,同時需要以當地特色資源為基礎,開辟一條具有山地特色的農業高效發展之路。比如說,某些山區蘊含豐富的礦產資源,同時具有較為獨特的、多樣性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能夠極大程度的促進山地農業的高效發展,逐漸拉小同其他區域經濟之間的差距。部分山地農業發展可以充分與本地區鄉土風情、自然景觀、以及農耕文化充分結合,以此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或者鄉村旅游業,展示山地高效農業的特色,建設新型的多業態山地農業,以此促進農業的增收。
2.2 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的發展要善于引進先進的技術
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為山地高校農業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指引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完善,社會中各個的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大力支持。因此,山地農業的高效發展,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引導[2]。當前時期的山地農業發展,必須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積極采用科學技術,實現農業發展的創新,以及農業產品的生產方式、等內容。比如說在農產品的銷售方面,可以采取網絡貿易,開展電子平臺交易模式,改變傳統的銷售方式,全面實現山區農業的點對點銷售方式,直接提升農民的經濟收成。利用網絡銷售方式,能夠實現全國甚至全球經濟的往來,將山區特色農產品很好的宣揚出去,逐漸打通銷售渠道,進而促進山區農民的經濟收益,推動小康社會建設的進展。此外,可以針對部分山區,建設產業研究基地、或者工業發展園,整體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
2.3 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的有效發展需要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
及時轉變農業發展觀念,能夠為發展山地農業指明正確的前進道路。所以現階段的山地農業發展,需要梳理正確的發展理念,使山地農業發展不僅僅需要建立科學的工業、市場理念,同時需要樹立正確的生態發展觀念。可以利用工業發展帶動農業發展的形式,以此逐漸推動農業現代化,進而使山地農業的科學技術能力、機械農業覆蓋范圍得到提升;利用科學技術,能夠進一步提升土地產出量、以及產品質量,同時也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因此,只有樹立正確的市場理念,才能滿足山地農業高效發展的需求,發揮農業生產的多功能性,推動農業產業的不斷改革和深化,提升農副產品的市場供應力,使山地農業更加具有規模化、特色化、集約化、以及組織化[3]。山地高效農業的發展,樹立正確的生態理念,也就是對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小康社會建設重新認識,高度重視,嚴格遵循“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政策,嚴守天上、地下、山中、水里四條基線,保證山地環境空氣常新,大地常綠,碧水長流,以此使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
總結:總而言之,現代高效山地農業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區自然環境,大力發展特色山地農業,秉持高效、安全、優質、生態的基本原則,大力發展山地鄉村旅游業、以及新型農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社會化。使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能夠與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進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黃婧,史瓊,歐國武,等.貴州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5,43(8):27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