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33:4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口腔護理健康指導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空腔護理;概念;現狀
1 口腔護理的概念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口腔前端借助口唇裂口與外界相通,后經咽峽與咽喉相續。在人體的口腔中存著在大量的致病菌和正常菌,當機體的防御功能下降時口腔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從而導致口腔疾病或下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為了預防這種“病從口入”的現象,一些適當的口腔護理措施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口腔護理是指借助相應的口腔護理用具結合一定的技術方法,在適當的口腔護理液的輔助下達到舒適口腔、口腔清潔、去除口腔細菌、防治口腔炎癥、預防吸入性肺炎的目的[1]。
2 口腔護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口腔護理影響著人們身體健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口腔衛生對營養的攝入和吸收至關重要。牙齒和其周圍組織已被證明有助于維護適當的營養狀況,因此也有助于維護總體的健康狀況[2]。有研究表明,沒有牙齒的人在消耗蔬菜、纖維素和胡蘿卜素方面存在缺陷,但是能更多的消耗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和卡路里[3]。其次,牙周組織是細菌和其他傳染病攜帶者的溫床,這些病毒攜帶者通過血液進行傳播能夠誘發腦血管和呼吸疾病[4]。最后,口腔健康還影響者社交的正常進行,有口腔疾病的人在與他人溝通方面可能存在某些障礙,如一些病患因缺乏必要的口腔護理而引發的口臭或牙齦出血等疾病,因此當病患在與他人交談時會擔心引起他人的反感而說話猶豫,甚至不愿與他人進行交談[5]。綜上所述,良好的口腔衛生在保持人體生理健康和社會健康方面有著積極的影響,做好口腔護理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6]。
3 現代口腔護理的理念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口腔健康問題,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質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現出對口腔護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視程度。口腔健康和身體健康水平之間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口腔健康情況通過生物學、心理及發育等多個環節與全身健康狀況相互影響。隨著護理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口腔護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目前已經不在局限于簡單的口腔清潔。口腔護理已從單純的口腔疾病的預防發展到為了保持和促進身體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科學技術層面[7,8]。
首先,在口腔護理過程中,人們不僅要重視口腔護理的效果,同時更要重視口腔護理時的舒適度。舒適不僅表現出對患者的關愛,也是患者的基本要求。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關注患者的感受是整個護理過程的要求之本。鄭玲[9]運用整體護理的觀點對口腔護理現狀作了分析,指出在口腔護理操作時,要注重考慮舒適感,即口感、視覺和心理等方面的舒適感。
此外,在口腔護理過程中要關注患者的角色定位。Orem自理模式強調了護理中患者自我照顧的重要性。在口腔護理的常規方法中存在些許局限性,患者在自理方面存在缺陷,這時不僅需要醫護人員的輔助,同時也需要患者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要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的同時增強患者的自信心[10]。因此,在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前應對患者進行全面了解和整體評估,除了觀察患者的口腔情況以外,患者的口腔保健知識和自理程度也需要進行詢問,以便對患者在口腔護理方面的不足予以指導和幫助,促進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11]。
口腔護理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相應的口腔護理措施和指導原則,選擇適宜患者的器械設備和藥物,學習和運用循證思維指導醫護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實踐和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的實踐。Ross A等[12]在口腔護理培訓時,依據循證醫學的證據,建立了口腔護理前的評估標準,對患者的唇部、舌部、口腔黏膜、牙齒及唾液五個部分進行評估,依據評分情況制定適合患者的口腔護理措施,如此對口腔護理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和調整有利于提高整個口腔護理過程的質量。
4 口腔護理基本步驟
首先,在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前,應對病患的口腔及全身進行充分了解,如牙齒的松動和咬合情況,有無齲齒和義齒,牙齒及口腔的清潔程度,牙齦健康情況,口腔黏膜是否存在潰瘍、糜爛現象,舌的靈活性、色澤等;其次,觀察病人刷牙、漱口等自身能做與不能做的事情,判斷其自理程度;再次,遵從病患的要求,選擇病人感覺舒適且不疲勞的進行接下來的護理措施;然后,綜合各種口腔護理方法的優缺點,選擇適當的組合實施對患者的口腔護理;最后,在對患者結束口腔護理時,要告訴患者口腔已經清潔干凈,并告訴患者在口腔護理之后和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問題,然后整理好所使用的器械物品,并做好記錄即可[13]。此外,在口腔護理過程中要注意一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在操作前要對患者說明該步驟的目的和過程,是否有疼痛感和疼痛的程度,讓患者有所準備,盡量取得患者信任,不能勉強實施操作,操作時要耐心、仔細、迅速,盡量減輕病人的不適感。第二,實施過程中,不僅要細心觀察病人的口腔狀態,還要注意觀察患者的面目表情,如發現患者有面色變化,要及時進行詢問,了解病人的感受,并進行適當的調整。第三,實施后,要仔細觀察口腔,細看護理后的口腔狀態是否有所改變,查看口腔中是否出現異常,觀察護理效果。
5 口腔護理基本方法
5.1 含漱法
該方法簡單、易操作,患者的可實行性強,具體實施方法如下。病患用舌頭在口腔內上下、左右、前后反復多次攪拌,并使藥液保留在口腔內3-5分鐘即可,每1-2小時含漱一次,在晨起、飯后30分鐘和睡前含漱尤為重要。該方法能改善口腔酸性環境,并能有效清除殘渣及分泌物,減少牙菌斑,是患者保持口腔清潔,防治口腔感染的最佳選擇[14]。
5.2 沖洗法
目前,該方法是臨床上效果較好且應用較廣的口腔護理方法。有些患者存在口腔損傷嚴重,口腔中有夾板、鋼絲等固定物,或者因其他原因張口受限等情況。對于以上現象,齊會萍等[15]提出了一種注射式負壓吸引法,該方法操作如下。醫護工作者左手拿注射器向患者口腔中緩慢注射漱口液,同時右手持負壓吸氣引管進行抽吸,注射和抽吸步驟同步進行,直至口腔全部沖洗干凈即可。該方法操作簡單,口腔清潔徹底,適用于口腔損傷嚴重,或張口受限的患者。
5.3 口腔擦拭法
有文獻說明,含漱法在清潔口腔時只能暫時減少游離細菌的數量,對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無效,而擦拭的方法能夠有效地去除牙菌斑[16]。因此,擦拭法也是一種廣泛應用的口腔護理方法,主要適用于有出血傾向、無牙、開口困難、不能含漱、有意識障礙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具體操作步驟如下:用浸有含漱水的紗布或者棉棒,從患者牙的外側前牙開始由外至內一顆一顆的進行擦拭,牙的咬合面以及內側也是同樣的方法,擦拭過程中要對牙床進行按摩,牙與牙頸結合處容易存留殘渣,要用小棉棒進行反復擦拭,同時也要注意頰部、舌下和腭部的擦洗[17]。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口腔護理在臨床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僅對口腔護理的理念、步驟與方法做了簡要的闡述。近年來對口腔護理的研究,更注重個體化及操作方法的多樣化,事實上,在我國,人們對口腔護理的研究還十分有限,護理方法較為單一,口腔護理的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研究進行支持。因此,目前,在我國開展口腔護理干預和隨機對照實驗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之舉,以此來制定適宜不同病患的口腔護理方法是人們今后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計惠民,方成根.口腔護理理論研究與實踐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10):453-455.
[2]Saunders M L J,Stattmiller S P,Kirk K M. Oral health issues in the nutrition of institutionalized elders[J]. Journal of Nutrition for the Elderly,2008,26(3-4): 39-58.
[3]Joshipura K J,Willett W C,Douglass C W. The impact of edentulousness on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1996,127(4): 459-467.
[4]Clemmens D A,Kerr A R. Improving oral health in women: nurses' call to action[J]. MC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Child Nursing,2008,33(1): 10-14.
[5]Jung Y M,Shin D S. Oral health,nutrition,and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Korean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8,34(10): 28-35.
[6]Bailey R,Gueldner S,Ledikwe J,et al. The or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n interdisciplinary mandat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5,31(7),11-17.
[7]劉敏,孫伯英.電動牙刷結合氧化電位水預防口腔插管患者感染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2005,21(7):6-9.
[8]農小群.口腔護理研究新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8):98-100.
[9]鄭玲.運用循證思維指導口腔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2007,23(2):32-33.
[10]蔣偉亞,朱春燕,胡芬.應用Orem自理理論指導顱骨牽引病人自我口腔護理[J].護理研究:上旬版,2007,21(2):349-349.
[11]丁廣香.臨床口腔護理的現狀認識與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2,10(6):57-60.
[12]Ross A,Crumpler J. The impact of a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education program on the role of oral care in the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2007,23(3): 132-136.
[13]王金鳳,陶穎芝.口腔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7):299-301.
[14]劉萍,席淑華,馬靜.口腔護理工具與方法新進展[J].上海護理,2009,9(1):73-75.
[15]齊會萍,趙曉麗.注射式負壓吸引法用于口腔護理[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06,21(1):9-9.
關鍵詞:高職院校;口腔護理;模塊教學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外在形象要求越來越高,口腔尤其受到大眾的關注,口腔日常的護理引起強烈重視。我們不僅需要患病時的治療,更需要專業的護士對我們進行口腔健康宣教,防患于未然。
一、口腔護理的重要性
口腔是一個開放的空間,與外界接觸多,口腔擔負著咀嚼、消化、味覺、語言、輔助呼吸等重要功能。口腔中經常存有大量的正常和致病菌群。但是口腔范圍狹小,人們做不到完全的清潔,因此口腔衛生的防護就有了極大隱患,長此以往,必定會引發口腔方面的疾病。因此,需要專業的人員對我們進行專業的口腔衛生宣教。現就我校在護理專業以“ 平臺加方向” 教學模式進行介紹。
二、口腔護理方向的設置
1.學情分析。我校護理專業學生培養模式為3.5+1+0.5,在掌握護理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還要經過一年的臨床實踐。在學生實習返校后的0.5學年中,讓學生自主選擇特色專業課程,口腔護理即為其中一門專業特色課程。
2.教材選擇。除了護理專業基本課程外,還選用的口腔護理專業教材包括《口腔臨床護理》《口腔解剖生理學》《口腔影像學》《口腔材料學及藥物學》等。
3.課程設置。根據口腔專科護理的臨床需求,增設了口腔臨床護理、口腔影像、口腔解剖生理學、口腔材料和藥物4門課程,總課時數為140學時。
4.教學目標。根據口腔護理課程教學目標,結合臨床實際需要,制訂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護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能夠運用相關的知識進行口腔疾病的健康指導及預防保健。
三、效果評價
1.教學效果評價。根據不同學科,制定不同的評價體系,遵循多樣化、多元化原則,綜合評價。采取階段性考核和期末考試結合的考核方式,按照平時+期中+實驗+期末=總評成績方式進行評分,不同科目的比例按照本課程標準進行設置。
2.學生自我評價。定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口腔護理的認識,培養學生對口腔護理工作的興趣。近六年來,選修口腔護理方向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選擇從事口腔護理工作, 就業單位以口腔專科醫院和民營口腔醫療機構為主。
3.社會指導評價。走訪學生實習單位,了解學生實習實踐效果。口腔護理方向的學生在口腔專科護理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方面都已初步具備了從事口腔專科護理的能力,這就大大縮短了醫院再培訓的時間,提高了治療效率。
四、討論
在高職院校增設護理專業口腔護理方向特色班,不僅能夠緩解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而且順應了口腔醫學專業的發展,口腔護理是一門必不可少、為社會輸送專業人才的學科。學校根據我國口腔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以護理學教育為平臺,開設口腔護理模塊,在護理專業培養的過程中進行口腔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為護理專業畢業生拓寬了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
關鍵詞:住院患者;口腔衛生;健康教育;行為轉變理論
引言
住院患者一般屬于病情較嚴重的患者,這類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口腔衛生護理是重要護理環節,做好該護理環節更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但在住院階段,大多患者由于病情影響,自身心理和精神都較差,難以做好自我衛生管理,對此,需要采取適當的健康教育,幫助其調整心態,提高治療護理信心[2-3]。本文為研究行為轉變理論在住院患者口腔衛生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和價值,特從我院抽取120例患者展開分組探討,詳細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抽取我院護理部于2020年3月至8月的120例住院患者納入本組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兩組,各占60例。兩組患者基本病例資料如下: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40~85歲,平均(63.49±10.35)歲;觀察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40~90歲,平均(63.71±10.42)歲。兩組患者對比基本病例資料(P>0.05)。經確認,所有患者家屬皆知情并簽署了研究同意書,且本次研究已獲準醫院倫理會研究批準許可。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住院護理,主要的護理內容包括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宣講、簡單口腔護理的注意事項、飲食健康教育指導等。觀察組采取基于行為轉變理論的護理方案,主要的護理措施如下:①意向萌芽階段,此階段患者大多沒有明確的口腔衛生護理意識,護理人員需要對其講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使其產生口腔護理需求;②意向階段,基于萌芽階段的認知,患者開始意識到了口腔護理的重要性,但護理意向不夠明確,意識不夠清晰,護理人員需要多講解相關護理知識,使其掌握一定的口腔護理技能;③準備階段,該階段患者已然具有較高的口腔護理意識,護理人員需要拓展其口腔護理范疇,除了需要正確漱口刷牙之外,還需注意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教導其形成系統的口腔衛生護理模式;④行動階段,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口腔護理步驟,例如選擇合適的牙刷、牙膏和漱口水等口腔衛生護理工具,指導其正確的刷牙時間和方法,告知其飯后需正確清潔口腔,睡前刷牙后不再進食等;⑤維持階段,此階段患者已經基本掌握完整的口腔護理流程,護理人員需要告知其必須堅持口腔護理,即便出院后也應該維持住院期間的口腔衛生護理,降低患者因環境改變提高并發癥風險。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種不同護理模式對應患者的護理總體效果,采用口腔護理清潔度調查評分表作為本次護理成效判定標準[4]。評分范疇包括口唇、牙齦、粘膜、舌頭、唾液、牙齒、假牙、牙菌斑以及口臭等7項,每個項目1~4分,總分在7~28分。分值與口腔健康值呈反比。顯效:通過護理,評分較護理前改善90%以上;有效:通過護理,評分較護理前改善60%~89%;無效:通過護理,評分較護理前改善低于59%。護理總體效果=顯效率+有效率。(2)對比兩種不同護理模式對應患者的口腔并發癥率,可能發生的口腔并發癥有口腔感染、牙齦出血以及口腔黏膜損傷等[5]。(3)對比兩種不同護理模式對應患者的口腔健康知識掌握情況,采用自行設計的相關調查問卷對患者的口腔健康知識掌握度進行評分[6]。根據Cronbachα系數檢驗,本次問卷信度值在83.56%,具有較高的信效度。發放和回收有效問卷均為60份。問卷設置的評分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基本的口腔護理技巧、口腔自我護理意識、并發癥防治對策等,滿分為100分,90分以上就可評定為完全掌握,70~89分評定為基本掌握,70分以下則評定為未掌握。掌握度=完全掌握率+基本掌握率。(4)對比兩種不同護理模式對應患者對健康教育相關護理服務滿意度情況,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的形式調查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7]。經Cronbachα系數檢驗,本次問卷信度值為85.02%,具有較高的信效度。發放與回收有效問卷均為60份。問卷涉及調查的項目包括:口腔護理技術、解答疑問的態度、指導用藥等,總分100分,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滿意,70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度+滿意度。
1.4統計學分析
選擇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年齡)和計數資料(性別、護理總體有效率、并發癥率、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度、護理滿意度),兩種資料對比分別采用獨立樣本t和c2檢驗,分別以均數±標準差(±s)、率(%)來表示,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種不同護理模式對應患者的護理總體效果對比
觀察組的護理總體有效率為93.33%,遠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詳情見表1。
2.2兩種不同護理模式對應患者的口腔并發癥率對比
經過臨床觀察記錄顯示,兩組患者皆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口腔并發癥,觀察組的并發癥率為6.67%,遠低于對照組的23.33%(P<0.05),詳情見表2。
2.3兩種不同護理模式對應患者的口腔健康知識掌握度對比
觀察組護理后對口腔衛生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度為90.00%,遠高于對照組的76.67%(P<0.05),詳情見表3。
2.4兩種不同護理模式對應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對比
經過問卷調查,觀察組對本組健康教育相關的護理服務總滿意度為96.67%,遠高于對照組的83.33%(P<0.05),詳情見表4。
【關鍵詞】 口腔頜面部創傷;口腔黏膜;氫離子濃度;護理
在生理條件下口腔內寄居著10多種細菌,保持相對平衡狀態,維持正常口腔唾液pH值在6.6~7.1之間[1]。口腔頜面部創傷后,由于創面組織充血水腫,較長時間禁食、留置胃管,機體代謝功能改變,水分和營養物質補充不足,唾液分泌不足,口腔自潔能力下降。同時大量抗生素使用,造成口腔正常菌群失調,pH值偏離正常,引起口腔內環境破壞,細菌大量繁殖,產生吲哚、硫氫基及胺類等,易導致口臭、口腔黏膜潰瘍感染、口內創面愈合不佳,增加患者痛苦和住院時間及醫療費用。為了了解口腔頜面部創傷患者口腔pH值動態變化以及其與口腔并發癥的關系,尋找有效的護理對策,作者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對60例口腔頜面部創傷患者進行觀察,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河南煤化集團鶴壁煤業公司總醫院口腔科住院的口腔頜面部創傷患者125例,男88例,女37例,年齡16~68歲。
1.2 方法
1.2.1 口腔pH值測定方法[2] 創傷手術清創處理后,于每天6:00、10:00、14:00、18:00進行口腔護理,并在口腔護理前、后分別測定口腔pH值,取其平均值。口腔分泌物收集方法:指導患者模擬咀嚼1 min后吐3~5 ml口腔分泌物于一次性小口杯中。選用Cyberscan pH/Lon510臺式離子計(新加坡)監測pH值,將pH值電極插入小口杯的口腔分泌液中,測定相應的pH值,在pH值檢測儀上直接讀取數據。如同一時點,結果2次超過或低于正常即判定為口腔pH值異常。將口腔pH值異常的患者賄機分成3組。
1.2.2 口腔微生物檢測方法 3組患者均在第1次口腔護理后開始采標本采集,標本采集期間禁食,各采集點范圍均為2 cm2。分別于操作前、操作后即刻、以后采集1次/h,共6次。棉拭子采樣后以無菌剪刀將棉拭子頭部剪入生理鹽水中,混勻,然后取0.1 ml,將樣液加入平皿后采用傾注法倒入瓊脂搖勻,放37℃孵箱培養48 h后進行菌落計數并計算清菌率。
1.2.3 口腔并發癥觀察 口腔并發癥指患者住院后發生口腔炎、口腔黏膜潰瘍及糜爛[3]。口腔感染指口腔炎、口腔黏膜起血皰、破潰逐步形成潰瘍或糜爛、嚴重時局部發生壞死。固定兩名護士觀察,并請口腔科副主任醫師判。
1.2.4 口腔護理方法 將口腔pH值異常的患者隨楊分成A、B、C組。A組采用生理鹽水漱口和口腔護理;B組采用生理鹽水漱口加2%碳酸氫鈉液口腔護理;C組采用口泰漱口加2%碳酸氫鈉液口腔護理。進行口腔護理4 次/d,先做口腔護理再漱口。為了不影響患者的進食和休息,具體時間安排在6:00、10:00、14:00、18:00,分別于口腔護理前后測定患者口腔pH值。3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的漱口液每天另增加2次漱口,時間為12:00、20:00。漱口方法:含漱5~10 min/次,使漱口液在口內流動、震蕩、沖擊,充分和口腔黏膜接觸,使之發揮藥效。含漱的同時用舌在齒、頰、腭各方面攪動,使寄居或附著于口腔黏膜、舌面、齒縫中的微生物、食物殘渣得以清除。漱口后指導患者做張口示齒運動3 min,有口腔潰瘍者以冰硼散敷于潰瘍面上。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資料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包進行存儲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口腔pH值及口腔感染情況 125例患者中90例(72%)患者口腔pH值低于正常范圍,處于酸性狀態(pH值4.0~5.7)。口腔pH值低于正常的90例患者中發生口臭者43例(47.8%),口腔感染26例(28.9%)。35例患者口腔pH值在正常范圍,其中發生口臭者6例(17.1%),口腔感染2例(5.7%),均顯著低于口腔pH值異常者(口臭發生率比較χ2=9.923,P=0.0016;口腔感染發生率比較χ2=7.786,P=0.0053)。
2.2 不同護理方法組患者pH的變化 見表1。
表1
不同護理方法組患者pH的變化(x±s)
組別例數口腔護理前平均值口腔護理后平均值t值P值
A組305.01±0.875.43±0.561.023>0.05
B組305.04±0.776.34±0.631)4.560
C組305.02±0.906.70±0.662)3)5.092
注:與A組比較1)P
2.3 不同護理方法組患者口腔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不同護理方法組患者口腔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組別例數口臭口腔感染
A組302316
B組30157
C組3043
χ230.1811.54
P值0.0000.004
2.4 不同護理方法組患者口腔微生物菌落數比較 見表3。
表3
不同護理方法組患者口腔微生物菌落數比較(x±s)
分組例數口腔護理前菌數口腔護理后即刻口腔護理后1 h口腔護理后2 h口腔護理后3 h口腔護理后4 h平均清菌率(%)
A組30375 508 00±664 000316 908 00±161 500333 545 00±711 800340 539 00±919 400348 595 00±887 500363 538 00±958 9009.3
B組30366 978 00±560 000226 608 00±161 400241 535 00±211 400254 525 00±300 400278 153 50±411 400297 535 00±976 60040.4
C組30365 507 50±664 000266 080 0±161 400815 350 0±211 400104 525 00±300 400118 153 50±411 400137 535 00±976 60085.3
檢驗值1.3897.5696.4697.4596.2385.3588.21
P值>0.05
3 討論
3.1 口腔頜面部創傷后的感染因素 口腔是人類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門戶,適宜的溫度/濕度和pH值為大多數細菌提供有利的生長環境。口腔頜面部創傷后,傷口疼痛或咬合關系錯位,患者無法進行自我口腔護理,也無法進行口腔含漱。此外,血液殘留也為細菌增殖提供良好的環境。完整的口腔黏膜對防止微生物的入侵,維持口腔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創傷后引起的口腔黏膜損傷或炎性反應時,容易引起口腔的細菌感染。口腔及頜面部創傷后,口腔運動受限,使口腔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產生張口或閉口困難,患者主動或被動口腔清潔的能力降低而嚴重影響其口腔衛生,容易發生口腔感染、黏膜潰瘍、口臭等并發癥。
3.2 口腔頜面部創傷后口腔pH值變化與并發癥的關系 本研究表明,口腔頜面部創傷后的患者,口腔pH值發生變化,72%的患者口腔pH值呈酸性,這些患者口腔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口腔pH值在正常范圍的患者。通過不同的口腔護理方法,可有效地改變患者口腔的pH值和清除口腔內細菌數,降低口腔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A組患者口腔細菌清除率僅為9.3%,B組患者口腔細菌清除率為40.4%,C組患者口腔細菌清除率為85.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不同的口腔護理可影響口腔細菌的清除。A組患者口腔護理前后口腔pH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B組和C組患者口腔護理后口腔pH值較護理前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B、C組口腔感染和并以癥的發生率也低于A組,說明采取有效的口腔護理可以改變患者口腔pH值,減少口腔細菌數,減少口腔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
總之,口腔頜面部創傷后,患者口腔pH值和細菌數發生變化,易發生口腔感染和其他并發癥。選用合適的護理措施,加強口腔護理,能有效預防口腔感染和并發癥,促進患者健康。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口腔門診;患者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818-01
口腔優質護理服務,要求護理人員具有扎實的口腔護理知識,能夠給予患者優質的照顧。而門診是醫院的窗口,將優質護理應用在口腔門診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口腔門診的質量。就如何提高口腔優質護理服務總結以下幾點:
1 提高口腔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口腔護理在口腔醫學的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增強對口腔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的培養非常重要。
1.1 口腔護理工作的特點及重要性
1.1.1 口腔護理工作貫穿于病人就診的全過程,從病人的分診、導診、助療到診后的健康指導,實行全程護理服務[1]。
1.1.2 口腔護理工作專科特性強,護理人員除需掌握普通的基礎護理知識及技能以外,還需掌握口腔專科基礎理論以及口腔專科護理技能,才能與醫生密切協作,為病人提供滿意的護理服務。
1.1.3 口腔診療工作中醫護配合密切,在口腔疾患的診治中,護士不但要保證治療所用的器械、藥物、設備、材料到位,更需與醫師配合默契,保證材料、藥物、器械的準確、平穩、快速的傳遞。同時在治療過程中護士需密切觀察病人的心理及生理、精神狀況,從而為口腔醫師的治療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
1.1.4 口腔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貫穿于護理活動的全過程。由于口腔臨床工作的特殊型,口腔疾患的各項治療操作均在口腔內完成,病人流量大,儀器、器械使用頻繁,許多精細、價格昂貴的牙科器械和材料的消毒滅菌受到一定的限制,病原體可經醫護人員的手、空氣、污染后濺出的碎屑、污染的診療環境進行傳播,如處理不當極易導致經血液傳播疾病的發生,直接影響醫療質量和病人的安全,造成醫院內感染。因此,口腔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滲透在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
1.2 建立專業的技術操作規程及專業知識考核制度
專業化是優質服務的基礎。口腔護理的專業化要求程度高,容易發生血源性疾病的傳播,因此做好口腔科的消毒隔離管理非常重要。
1.2.1 重視對口腔護理用具的消毒管理:口腔科設有獨立的消毒室,在使用傳統的清洗消毒的基礎上引進先進清洗機器,如應用超聲震蕩清洗機中對器械進行清洗,可以將器械的細小部位和難于清洗的部位清洗干凈,延長器械的使用壽命。
1.2.2 對小手術器械及種植手術器械的消毒:根據口腔護理手術的需要,將器械進行分類打包,并將消毒的時間進行標記,并在規定的時間內使用。
1.2.3 一次性物品的分類處理:在口腔手術之后,將器械中的針頭、刀片等尖銳的物品放在有標記的污物器內,將一次性使用的治療盤放在黃色的污物袋里,指定專人進行管理,并做好回收記錄。
1.2.4 綜合治療椅的消毒:綜合治療椅每天都要用消毒液進行消毒擦拭處理。在操作中,與醫生、患者直接接觸的器械都需要進行及時的消毒,間接接觸的器械要及時用金屬鋁薄紙進行包裹,按規定更新。
1.2.5 器械設備實現專門化管理:口腔治療器械需要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及時發現器械的使用問題,并進行妥善維護,進而延長使用壽命。
1.2.6 定期、不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理論知識考試和技術操作技能的考核,建立獎勵機制以提高口腔護理優質服務水平。
1.3 隨著口腔科專業知識的不斷更新,口腔護理人員也需要在護理實踐中運用新的觀念與新的理論。
人們對健康需求的不斷提高和醫療技術的不斷更新,口腔護理的臨床研究也不斷向前發展。但目前我們對口腔護理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還不夠,對口腔護理評估標準及口腔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實施研究還十分有限。盡管國內學者目前對口腔護理方法研究較多,但還存在著口腔護理方法單一,新方法臨床應用較少的現象。國外則注重口腔護理現狀的調查分析,口腔護理干預措施及效果研究。口腔護理的實施和發展需要大量的研究證據支持,建議在工作中運用循證醫學觀點,開展口腔護理干預;加強培訓,多了解新的口腔護理理論和方法;
2 時刻以為患者服務為己任,視患者為親人
2.1 口腔門診分診工作的優質服務
2.1.1 候診環境的優質性:醫務人員的關心和醫院環境的營造對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2]。將候診區與診療區分開,避免候診的患者受到診療室機器噪音的影響增加煩躁緊張的情緒。同時候診大廳要保證干凈整潔,擺放些綠色的植物,以便減輕患者的恐懼感。
2.1.2 分診的優質性:分診臺護士需要提前到崗,做好分診前的各種工作。同時分診護士需要具有多年的本科室工作經驗,能夠協調各方面的工作,并熟悉掌握當日科室醫生的出診情況。
2.1.3 分診叫號系統優質性:護士將患者的詳細就診資料輸入分診臺的微機中,這樣醫生能夠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進行妥善的安排,進而大幅度縮短患者的看病候診時間。
2.1.4 健康教育優質性:在候診區設置口腔健康櫥窗以及教育專欄,定期播放專題講座。同時護士向候診患者發放有關口腔健康的健康教育手冊,并按時更新宣傳欄的健康教育資料,方便患者的閱讀,最大限度的普及口腔保健知識。
2.2 口腔門診就診護理的優質服務
2.2.1 為患者創造良好的就診環境:盡可能保證診療室安靜、舒適。對診療室的各個功能區貼上醒目的標志,并將詳細的收費標準張貼在墻上,方便患者及家屬的查詢。
2.2.2 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至關重要:“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了命”這句話充分說明牙疼“疼”的程度,患者在進行牙科診治的過程中,疼痛常常是陣發性的,疼痛定位不準,遇冷熱刺激會加重病情,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交流,能夠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及安慰能夠幫助患者緩解恐懼感,并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2.2.3 廣泛征求患者的意見:可以通過發放與收集“征求意見卡片”等形式,了解護理工作中的不足之處與患者的滿意程度。另外,還應建立醫患交流平臺,方便患者對病情進行詳細的咨詢。
3 小結
優質護理服務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通過在口腔門診護理中運用優質性護理模式,每名醫護人員通過長期的學習與不斷的積累,逐步完善自身的專業素養,將優質性護理牢記在心中,貫穿在口腔護理的全過程中,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滿意度,同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優質護理服務的實施能夠推動口腔門診的護理工作,口腔門診工作要不斷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始終堅持“讓患者滿意、政府滿意、社會滿意”的宗旨[3],在工作中不斷強化“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樹立“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的服務思想,不斷提升護理質量,提高工作效率,使患者在口腔門診診療中享受最優質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趙佛容,主編。《口腔護理學》第二版,2009,05
關鍵詞:口腔 護理 進展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53-02
口腔是人體最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也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的重要途徑之一。臨床口腔護理在所有的基礎護理中顯得尤為重要,對一些危重患者,特別是出現了氣管插管、長期鼻飼、氣道開放等情況下都是非常容易導致各種病癥,口腔護理已日益引起許多學者的重視。臨床表明,保持口腔清潔、加強口腔護理是預防口腔并發癥和肺部感染的重要護理措施之一。近年來隨著學者的不斷重視和深入研究,已經在新的護理理念、方法和護理工具上取得了新的進展,現將臨床口腔護理的現狀和進展研究綜述如下。
1 對傳統口腔護理的新認識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對自身的認識也開始不斷地清晰起來,對于口腔的護理也越來越精細化。在早先的時候我們只是在追求簡單的口腔清潔,而現在我們已經擺脫了簡單的預防口腔疾病,開始積極的走向發展,從整體上來理解口腔的作用,以口腔帶動全身的健康,提高康復治療患者生活質量。李瑞琴,王娟[1]甚至《護理程序在口腔護理中的應用》認為21世紀是講求生命質量的一個時代,“口腔健康”是其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們必須維持口腔清潔,這也是口腔護理新的理念。新的理念認為清除患者的牙菌斑是口腔護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她們在自己的研究中認為高質量的口腔護理不僅僅是為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更是為了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有的研究者[2]開始積極的關注護理程序在口腔護理中的應用,她們結合自己的多年經驗,開始摒棄了傳統的機械執行醫囑的被動工作模式,開始積極的實踐一種主動調控的過程,過程是一個全面評估、科學決策、系統實施、客觀評價的過程。
鄭玲等[3]將口腔護理和整體護理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選擇、調整口腔護理液及護理方法,運用整體護理觀指導口腔護理。她認為口腔護理實施中最重要的就是關注患者的感受,口腔護理的全過程就應該由護士負責,護士必須從一個動態的效果進行評估,只有這樣才能夠堅持以患者為本。
還有的研究者積極的探索出了新的口腔護理理論,運用循證思維指導口腔護理[4]。研究認為口腔的護理應該根須患者的實際,明確技術標準,選擇適宜的器械、設備和藥物,可以模仿口腔的生理清潔功能,使口腔護理干預達到高度的個體化。目前中國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和實踐相脫離的,到底怎么結合呢?他們認為運用循證思維的方式,可以重新認識口腔護理,這點西方已經走在了我們前面。
2 口腔護理的方法探究
近年來很多的研究者已經開始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進行探索,他們有的自己創造了紗球擦拭法、咀嚼法、喉鏡協助法等等,都是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前的時候我們都是采用棉球進行口腔的護理,而近來龍羽玲等人[5]采用紗球代替棉球,為了驗證效果,他們在實踐中進行了效果的對比。他們發現紗球較棉球能更有效清除牙面上的菌斑、軟垢。他們對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紗球有著棉球無法替代優勢,它表面是非常的粗糙的,移動的時候可以輕而易舉的刮除牙面上的附著物,而且紗球的組織結構比較有力,中間有空,能起到很好的清潔效果。
李麗婷[6]在自己的實驗中發現喉鏡協助口腔護理后是非常好的。喉鏡起到多種器具如壓舌板、開口器等結合的作用,她的方法大概是讓患者躺下,觀察者則是手持喉鏡鏡片朝下將工具插入到口腔,按常規清洗下側口腔。與此同時觀察口腔內的組織,遇到痰液的時候先將痰液吸盡。
咀嚼法也是李麗婷[7]的發明,對一些胃腸手術后患者的口腔護理,她的做法是用咀嚼口香糖的辦法進行口腔護理,方法既簡單又見效果,可以預防真菌感染,預防口腔并發癥。咀嚼口香糖早、中、晚各1次,遇到比較干燥的情況可以多多進行,目的就是要直到患者排氣為止。經過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對于口腔護理工具的研究
隨著技術的發展,口腔的護理工具也越來越新穎化、精致化,很多人研究者正是從這個角度入手,從自己的身邊尋找最簡便的護理工具。
李天雅等人[8]在自己的研究中總結了一種一次性清潔刷,這也是一種專利制作的新穎黏膜及皮膚清潔材料。這種工具,主要有兩部分構成,主體部分是長方形、表面呈鋸齒狀的海綿體組成,每一塊海綿體有5個清潔面,都是經過了環氧乙烷消毒的。另一部分則是一根白色細長圓形棒。很多使用者紛紛認為操作簡單、節約開支,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于杰[9]等人也推出了市場上的三面牙刷,但是是在做了調整之后的,先是將三個面遠離柄部的一半分別去毛,中央挖凹槽,將棉球固定端放入凹槽內,其具有安全高效、基本無痛苦、省時省力的優點。
目前的市場上還有電動牙刷和聲波震動牙刷,這些都是最新的科技產品。電動牙刷體積小,做工細,刷頭采用獨特的實用新型專利T形傳動電動牙刷頭,左右各60°勻速擺動,不會損傷牙齦。劉敏等[10]采用電動牙刷時還結合氧化電位水沖洗法,這樣使用起來效果更加的明顯。聲波震動牙刷采用類似磁懸浮的原理,主要依靠的是聲波震動產生合適的刷力和頻率,其聲波震動牙刷產生3100次/min的震動,這樣則是明顯的優于其他電動牙刷,對于兒童患者來說,無疑能夠提高依從性。
綜上所述,近年來對口腔護理的研究,更注重個體化及操作方法的多樣化,但如何更有效、更安全地做好口腔護理,仍將是臨床研究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李瑞琴,王娟.護理程序在口腔護理中的應用[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0,12(4)
[2]史宗道,羅勇,何瑤等.口腔護理文獻的系統評價[J].上海護理,2011(3)
1 口腔護理的基本方法
1.1 一般病人的口腔護理方法
一般情況較好的病人可選擇用小型直柄、刷毛排練寬的牙刷刷牙,沿牙齒的縱向刷,自牙齦到牙冠、牙齒的內、外咬合面都要刷到,不能起床的一般病人,刷牙時可取側臥位、頭偏向同側,頸下圍干凈毛巾,口角旁放置口杯和臉盆,用于接漱口水,必要時應幫助病人刷牙。
1.2 生活不能自理病人的口腔護理方法
準備好必要用品:漱口水(家庭中多用淡鹽水)、棉球、小鑷子、壓舌板、開口器、紗布、彎止血鉗、彎盤(也可用口杯)、石蠟油、毛巾、手電筒等。
操作者洗凈雙手,用大毛巾或布單圍在病人頜下及枕頭上。讓病人自行張開嘴或用開口器伸入病人口腔內輕輕撐開上下牙,口角有裂傷時要先用溫水濕潤;注意查看口腔內有無潰瘍或出血。用鑷子或彎止血鉗夾浸淡鹽水的棉球或紗布洗口腔、牙齒內外面、牙齒咬合面、舌及口腔粘膜等處。操作過程中要防止病人將溶液吸入呼吸道;對凝血功能差的病人,尤其防止碰傷粘膜及牙齦;如有口腔潰瘍,可在患處涂龍膽紫藥水等藥物。洗完后應清查棉球后紗布塊,防止棉球或紗布遺留于病人口腔內,用手電筒檢查病人口腔內部是否清潔干凈或有異物。
檫洗干凈病人面部,唇部涂石蠟油后植物油,取下毛巾或布單,整理床位,使病人處于舒適的臥位。有假牙的病人,應和真牙同樣處理。飯后或飯前應取下假牙,假牙取下后用清水刷洗干凈,浸于清水中,此晨再給病人戴上。
1.3牙刷的使用方法
基本使用方法有三種,如下:(1)牙刷的刷毛與齒面應呈直角,正好接觸牙齒,最好使用刷毛的前端。(2)使用牙刷時的力度不宜過大,要適當。(3)牙刷放于齒面上前后抖動幅度要適中,移動幅度以5~10mm為宜,相當于1~2顆牙的距離。
2 清潔性口腔護理
2.1物理性沖洗 對于能自理力的患者,盡量自己含漱,這是一種簡單、方便、有效的方法。含漱的效果取決于液量、力度和次數,含漱次數:每日至少6小時一次。含漱液量:每次總量不少于100ml,或每次反復含漱不少于3min。含漱力度:患者用舌頭上下左右攪動,并鼓動頰部,以便使口腔得到更充分的清洗。
2.2機械性擦洗 有研究表明,單純的含漱只能暫時減少口腔內游離狀態的細菌數量,對清除定居在牙面上的牙菌斑無效,機械性擦洗可以有效去除牙菌斑。所以口腔擦拭法為最重要的清潔方式。擦拭法按我國使用多年的特殊口腔護理方法,應用止血鉗夾取生理鹽水棉球按照一定的順序擦拭口腔。通過牙刷對牙刷牙齒進行機械性摩擦,能夠有效地去除污垢。與常規護理法比較,口腔清新率更高。
3 預防性口腔護理
大量科學研究證明,環境因素、衛生服務、生活習慣和生物遺傳因素對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只有積極宣傳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健康水平和幫助人們改變行為。在人們充分認識自己在健康中的作用,增強自身價值,達到控制疾病,健康長壽的目的。一般患者能生活自理,就要常督促其漱口;病情重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可用止血夾持棉球清洗。注重宣傳兒童飲食的選擇及營養指導,教會兒童正確的刷牙方法,讓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好定期檢查,配合治療。在發達國家,洗牙已成為很普及的常規口腔保健,人們每年一至兩次定期找自己的牙醫去洗牙。洗牙之后,如果發現牙周病,牙醫會及時進行口腔專業治療,以保持口腔健康。
4 新生兒的口腔護理
有些母親特別注意新生兒的清潔衛生,就像成人每天刷牙那樣,也要給新生兒清洗口腔,其實是沒有必要特別專門為新生兒清洗口腔,更不能用紗布、手帕、棉簽等來擦洗口腔黏膜,因為這種做法很容易將口腔黏膜擦破而引起細菌感染。其實新生兒的口腔一般不需要特別清洗,因為新生兒口腔內尚無牙齒,而且口水的流動性大就可以起到清潔口腔的作用。要給新生兒清潔口腔的話,只要在給新生兒喂完奶后,再喂點溫開水,將口腔內殘存的奶液沖洗掉就可以了。個別的確實需要清洗時,可用干凈的棉簽,蘸上水輕輕涂抹口腔黏膜,但千萬不能將黏膜擦破。
5 各類疾病的口腔護理
5.1口腔潰瘍患者的護理
對康復期無口腔潰瘍的清醒者,鼓勵使用無刺激性的牙膏及軟牙刷;有潰瘍者,停止使用牙刷,以防進一步損傷口腔粘膜,改用消毒棉球。對口腔潰瘍者,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半流或飲食,忌酸辣過熱、粗糙等刺激潰瘍面的食物,少食多餐,進食速度適中。口腔潰瘍疼痛不能進食者用2%利多卡因含漱或用1%地卡因小量局部噴霧,以緩解口腔潰瘍疼痛引起的進食困難。
5.2 煤礦事故致患者的口腔護理
由于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受傷時全身皮膚、毛發以及口腔內積聚了大量的煤渣、粉煤灰,衛生處置的難度比較大。對人體有極大的危害。如果不及時處理,會給患者帶來各種嚴重的損傷和感染。1%~3%過氧化氫溶液遇有機物時釋放氧分子,有防腐、防臭作用,0.02%呋喃西林液抗菌譜較廣,對多數革蘭氏陽性及陰性菌均有抗菌作用,對皮膚黏膜無刺激,膿、血對其消毒作用無明顯作用。
6 口腔護理用品的進展
消費者越來越渴望獲得有效的牙齒護理品并逐步感受口腔衛生用品在維護口腔健康中的作用。據報道,牙齒的健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已逐步引起人們對健康、心理以及全身性健康的更多關注。
6.1漱口液 一般漱口用清潔水或鹽水含漱。加人藥物的含漱劑含漱,能暫時減少口腔微生物的數量,或抑制細菌的繁殖生長,能收到一定的預防和治療口腔疾病效果,可以消除口臭,使口腔清潔,舒適。如防齲:用0.2%~0.01%氟化鈉液漱口,抑菌、殺菌及消炎:用1:5000高錳酸鉀液,1:1000依沙叮吮液,1:2500己定液和1:5000呋喃西林液,清潔、防腐、除臭:用3%硼酸溶液、復方硼砂溶液和1%過氧化氫液,增加唾液的分泌:用1:1000檸檬液。
6.2牙膏 牙膏是一種口腔清潔劑,具保護牙齒和防治牙病的作用。牙膏是口腔衛生保健的日用品,是人類文明生活的必須品,因此,牙膏作為商品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在加藥牙膏中按其功能分為防齲牙膏、脫敏牙膏、消炎牙膏、抗結石牙膏、除煙漬牙膏和養生牙膏等。根據患者的口腔情況,可幫助患者選擇脫敏、止血、防齲和除臭等藥物牙膏。
6.3口氣清新產品 口香糖甚至也具有增白牙齒的作用。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獨特口味,故口味已經成為口腔護理品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清爽口腔和口氣清新已是口腔護理品發展的方向。口腔健康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的象征,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口腔健康列入評價人類健康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齲齒已成為除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外影響人類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因而,口腔衛生保健問題應引起護理工作者的足夠認識。
參 考 文 獻
[1]計惠民,方成根.口腔護理理論研究與實踐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10):453-454.
[2]趙鐵梅,鄭玲.口腔護理的研究進展[j].華北國防醫藥,2008,20(3):90-92.
[3]王榮梅,尚少梅等.機械通氣患者的口腔護理干預現狀[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2):125-127.
1 進行改革與創新的目的及意義
口腔醫療兼容了健康和美麗的概念,具有很好的市場概念和運作空間,中國的口腔醫療產業是一個快速發展、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朝陽產業。在中國口腔醫療服務中,長期以來以口腔醫療診所及醫院口腔科服務為主要模式,而口腔疾病的發生與診療特點決定了口腔醫療服務是以口腔醫療診所為主要模式。口腔醫療診所的工作人員主要由執業口腔醫師、執業口腔助理醫師、口腔醫療技師、執業口腔護士組成。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口腔治療方面,要求更安全、更舒適的診療服務。衛生部規定每臺牙科綜合治療椅至少配備1.03名相關專業衛生技術人員和0.4名護士[1],這也要求大量的口腔護士要盡快的進入工作崗位。如何培養合格的口腔護士盡快適應臨床工作,是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和難題。目前應用于中等職業教育中的口腔護理專業教學相關教材,還沒能與新的教學法配套。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相關的護理技術、護理流程,并在學習過程中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護患溝通技巧與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愛傷”觀念,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為學生實習和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2 探究的課題在國內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在我國,口腔護理學是一門新型的學科,是以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為基礎,以其獨到的專業基本理論和技術,集多種交叉學科理論與實用技能于一體,在人類口腔健康保健和衛生事業發展中占有重要比重的專業性學科。隨著口腔醫學事業的發展,作為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口腔護理專業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為了是學生能從學校過渡到臨床操作,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校不斷總結經驗,以就業為導向,確定口腔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人才規格及知識和技能結構,突出專業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初步形成了一套該專業的課程體系。一體化教學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和互助的能力,交際和交流能力,生活和生存能力等[2]。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和應變能力。在我校口腔護理專業教學改革中,結合我國國情和本校口腔護理專業的培養現狀,應用一體化教學方式,不斷探討符合中國特色的口腔護理人員的培養方案。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訓練其在實際工作中與同事協調、合作的能力。在一體化教學法的具體實踐中,學生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下,培養了合作、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同時,教師在觀察學生、幫助學生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專業水平。可以說,一體化教學法是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取得進步的教學方法。在口腔護理職業教育中,一體化教學法有其獨特的優勢,應更進一步總結提高,大力試用推廣。
3 項目的前景預測及分析
“口腔護理”這一新興的護理專業方向雖起步較晚,但隨我國口腔醫療市場需求應運而生,從事口腔護理的專業人員既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又要有高超的專業能力。在我國口腔門診推廣四手操作勢在必行,培養專業的口腔護士有廣闊的市場需求[3]。如何使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在校能較好掌握四手操作技術,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我校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改革原有傳統的教學模式,大膽地嘗試將目前國內外較推崇的一體化教學應用于口腔護理專業教學中,結合一體化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找出為口腔醫療市場系統培養口腔護理專業實用型人才的方法,使其成為我校口腔護理教學的長效機制。通過對口腔護理教學模式的改革,培養學生掌握嚴格的四手操作技術,它是一種高效率的牙科操作技術和現代化的服務形式。通過培養優秀的口腔門診護士,為社會創造更優質的服務,造福社會。
4 具體內容和創新突破點
4.1 內容
以培養實用型口腔門診護士為目標,改革口腔護理教學模式,通過一體化教學構建一個全面、實用的口腔護理專業課程。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整合教學資源,編著一套適合口腔護理教學的具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以實訓項目為主導,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融為一體,制定課程標準、實驗實訓規范、形成性評價。重點在于如何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和職業道德的培養,以適應崗位需求。實訓室按照“教、學、做一體化”的要求配置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并配有攝像頭、口腔內窺鏡、數字化影像系統,便于教師直觀教學,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可做到邊訓邊教、邊教邊做;構建相對固定的實習基地,為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的見習、實習提供良好的場所。學生畢業后能夠很快頂崗上班承擔大量臨床工作。從護德、醫學基礎知識和四手操作方面綜合測評學生學習情況,在臨床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頂崗工作,以此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工學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4.2 創新突破點
以培養目標為主線,把課堂教育和口腔醫療市場需求緊密地結合起來,開展一體化教學,形成一種優化的教育體系;訂單培養模式即與口腔診所合作,開展訂單培養。
關鍵詞:糖尿病 口腔 護理
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對口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時,更易引起口腔疾病, 表現為牙齦炎、牙周炎、口腔粘膜干燥等,因此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積極口腔治療和護理,對促進糖尿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1 對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的護理評估
檢測患者餐前、餐后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了解糖尿病病人的口腔保健態度、知識和行為。檢查和評估糖尿病病人的口腔狀況,有無牙齦炎、牙周炎等情況,有無口腔黏膜干燥、潰瘍等,是否使用義齒等。應對患者口腔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對病人進行口腔護理及健康教育,幫助其建立良好的口腔保健行為[1]。
2 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的一般護理
2.1積極控制血糖 嚴密監控血糖以及有無酸堿、水電解質平衡紊亂,隨時調節胰島素的用量并及時糾正酸堿、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對于血糖控制不良或嚴重感染的患者,改為胰島素強化治療。
2.2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多傾聽患者訴求,并給予安慰支持,必要時解說典型治療病例或邀請康復期患者現身說法以調整患者的情緒,增強信心,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2]。
2.3 飲食護理 應在醫生和營養師的指導下,按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飲食計劃。應按照患者具體身高、體重決定每日飲食總熱量,限制糖、油脂特別是動物脂肪的攝入,根據需要適量進食瓜果、奶類及奶制品、肉類、禽蛋類及堅果類[3]。
2.4 健康教育 向病人講解糖尿病合與口腔疾病的協同和促進作用,如牙結石、牙菌斑積聚是糖尿病合并牙周病變的主要致病因素;牙齦紅腫、出血是糖尿病合并牙周病變的早期臨床表現等[1]。
2.5 口腔清潔 無論病人有無口腔異常,均要求病人注意口腔清潔衛生,指導病人選擇合適的牙刷,宜選擇刷毛較細的牙刷;進食后及時清潔口腔。應教會病人正確掌握刷牙次數,每次刷牙持續時間,刷牙方法以及牙刷的清潔,放置和更換時間[4]。必要時選用有抑菌或殺菌作用的牙膏,如康齒靈、田七、云南白藥和兩面針牙膏等。每天早晚刷牙,飯前、飯后和睡前用溫水漱口,可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5]。
3 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的特殊情況護理
3.1 義齒因素 佩戴義齒患者對不良義齒給予重作或修改,應糾正戴義齒睡覺的習慣,定期清洗義齒,必要時使用專門清洗液,以減少真菌感染的可能。
3.2 放、化療因素 糖尿病患者放、化療時易發生口腔感染, 口腔潰瘍、出血等,應做好有效的口腔護理。多飲水, PH值低時使用3%酸酸氫鈉予口腔護理,PH值高時用3%硼酸稀釋液予口腔護理。大劑量5一Fu藥物化療時引起的口腔潰瘍,可予0.05%CF溶液口腔護理。口腔粘膜潰瘍出血、疼痛劇烈時,可選用0.9%鹽水加人2%利多卡因,VitB12、慶大霉素作含漱,達到消炎止痛作用。還可使用超聲霧化吸人,治療上呼吸道感染。
3.3 頜面間隙感染 應需要嚴密監控血糖以及有無酸堿、水電解質平衡紊亂,隨時調節胰島素的用量并及時糾正紊亂。高度重視患者生命體征,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情況,除保充分給予氧氣吸入外,還應注意呼吸道通暢情況,應做好搶救準備,備好氣切包[6]。同時還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調整患者的情緒,增強信心,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3.4 手術因素 術前應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并施以預防性抗菌素,以減少術后切口的感染機會。糖尿病患者因機體抵抗力低,且頜面部手術多為二級切口,更易發生切口感染,要注意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水腫、加壓包扎的繃帶是否脫落,有引流管的患者觀察引流的量、色、性質和引流是否通暢、扭曲、脫落。一旦發生感染,要密切注意病人體溫變化,敷料有無滲血滲液,切口有無紅腫。
3.5 牙齦炎和牙周炎 血糖的合理控制,牙周局部治療及術后口腔衛生保健3個方面齊抓共進是牙周病治療成功的保障[7]。采用齦上潔治術或齦下刮治術消除牙結石和菌斑;采用復方氯己定、0.1%洗必泰漱口或1%過氧化氫溶液棉簽擦洗以減少菌斑形成;局部治療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牙周袋,袋內涂以碘甘油或碘酚等藥物, 消除牙周袋。經局部治療牙周袋仍不能消除者,行牙周手術清除牙周袋,術后按醫囑服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參考文獻:
[1] 佘燕朝,劉純艷.糖尿病病人常見的口腔合并癥預防及其護理措施[J].護理研究,2006,20(4):943-945.
[2] 林亞琴,張菊紅,戴杰.應用多媒體對腮腺腫瘤患者實施健康宣教的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4):122,140.
[3] 李志進,郭家平,王虎中,等.糖尿病患者頜面頸部間隙感染的臨床研究[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0,26(5):668.
[4] 范麗鳳,陸菊明,晉敏,等.糖尿病病人合并牙周病變及其口腔保健知識與行為的調查[J].護理雜志,2004,21(11):31-33.
[5] 黃群,程少冰,劉艷蘭.糖尿病病人口腔表現異常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