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0:47:0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民族文化差異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漢習語 民族特征
一、引言
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習語是語言中的精華,是“濃縮的文化”。透過語言我們可以窺見人類文化的歷史。可以看出,習語是在長時間的使用中經過提煉而約定俗成的固定詞組和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英語中,習語的范圍很廣,包括成語(set phrase)、典故(allusion)、諺語(proverb)、格言(saying)、俗語(colloquialism)和俚語(slang)等。漢語中,習語也叫熟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提煉出來的固定詞組、短語和短句。它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慣用語、歇后語等。英漢習語在性質和特征也大體相同,都具有實用性、穩定性、整體性、歷史性、民族性。其中的歇后語是漢民族文化所獨有的,英語中沒有相應的表達法。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各自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二、英漢習語在文化及其民族特征上的差異
1.英漢習語對生存環境的差異
由于習語有其民族色彩,其中不乏本國人們生活環境或本土人都熟知的事情,而外國人就不知所云。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島國,它的習語多于水有關。所以,英語中就有大量與航海和海洋有關的習語。如“over head and ears”(滅頂)、“sin or swim”(好歹)、“rock the boat”(興風作浪,惹事生非):“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而漢民族自古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漢語中則很大一部分與農業有關,缺乏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漢語是“揮金如土”,而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未雨綢繆”――“While it is fine weather,mend your sail”,“撿了芝麻.丟了西瓜”――“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種瓜得瓜,種豆得豆”――“As you sow,you will reap”等。地域的差異對人們的思想和表達也有一定的影響,詩句可用來說明英漢兩種語言中“東風”和“西風”的區別。如:中國元代詩人馬致遠所寫的《天凈沙》中的最后兩句:“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說明在漢語中“西風”是非常凄涼,而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則說明“西風”從大西洋吹來,吹綠了英倫海峽。而在漢語中“東風”是個褒義詞,象征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英語中的“東風”則和漢語相反。
2.英漢習語中動物的差異
“龍”在反映中西文化的差異方面,可以說是一個典型。“龍”在漢語文化中被奉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它集皇權、力量、好運為一身。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這一天,民間稱為“龍抬頭”,因為人們相信龍王爺在這天會施云布雨造福黎民。因此,與龍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褒義,如“龍騰虎躍”、“生龍活虎”、“龍飛鳳舞”等。但不知何人首次把“龍”譯為“dragon”或把“dragon”譯為“龍”的。這種翻譯對漢英文化交流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和危害。而在英語文化中,“dragon”常被描繪成一個龐大的怪獸,還會噴煙吐火。所以,它常指兇惡的人,如“the old dragon”指惡魔,帶貶義。“鳳凰”在漢語文化中象征吉祥、太平,而在英語文化中僅僅只是象征永生或復活。漢語文化中對“馬”這種動物似有偏愛,如“駿馬”、“千里馬”、“老馬識途”等都是含褒義色彩很濃的詞,這與馬在漢民族發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分不開的。但作為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馬在農業勞動中舉足輕重,起到農民助手的作用,而且它在戰爭中的作用也無法估量。在英語文化中“馬”(horse)卻沒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它更多地是被作為一種中性意義的動物來看待,這是與不列顛民族的歷史和風俗習慣分不開的。在其歷史上,“馬”所起的作用不大,馬只有兩大用途:耕作和作為戰士打仗時的坐騎。因此,a charley horse(抽筋),eat like a horse(辛辛苦苦地干活),beat a dead horse(死馬當做活馬醫),褒貶色彩不那么濃厚,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時作為一個熱衷于賽馬的民族,他們也有許多和這種運動有關的習語,但“馬”仍然是被當作中性動物來對待的,如bet on the wrong horse(支持錯了對象),that is a horse of another color (那完全是另一碼事),其褒貶色彩沒有漢語文化對“馬”褒貶色彩那么強烈鮮明。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年來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 . (你是個幸運兒) 。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歡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呢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西方人對bat(蝙蝠)沒有好感,認為它是一種邪惡的動物。總是與罪惡和黑暗勢力聯系在一起,特別是vampire bat(吸血蝠),提起來就令人恐懼。在漢語中,蝙蝠的形象與西方完全不同。因“蝠”與“福”同音,蝙蝠被認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3.英漢習語對歷史文化的差異
每個民族自有其形成的歷史背景,各個時代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反映到習語上,便使其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及鮮明的文化個性。盡管英漢兩個民族有很多的差異,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如:英語中burn one’s bridges (又作burn one’s boat)和漢語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轍。相傳公元前49年古羅馬凱撒出征時,常燒毀船只,士兵們后退無路,只有勇往直前,戰勝敵人。“破釜沉舟”說的是項羽跟秦兵打仗,項羽于公元前208年過河后讓部下破釜沉舟,志在必勝。
4.英漢習語對寓言神話、的差異
漢語中的習語和成語主要來源于浩如煙海的中國的經傳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例如:“葉公好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驢技窮”、“刻舟求劍”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畫龍點睛”、“精衛填海”等出自神話傳說。這些成語、習語充分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等的習語。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點)、meet one’s waterloo (一敗涂地)。cat’s paw直譯為貓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來比喻“被人當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譯為“進退維谷”,出自荷馬史詩;Pandora’s box直譯為潘多拉的盒子,意為“無窮的災難”。an apple of discord不和之神、much cry and little wool說得多做得少、雷聲大雨點小(大衛和亞比該)、give a lick and a promise敷衍塞責,等等。
宗教對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中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有些習語帶有深厚的宗教色彩。中國文化是在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歷史學家認為,在中國佛教思想中,既包括了儒家思想也包括了道家思想。道教是我國唯一的本土宗教,在中國已近兩千年之久。它是在我國古代的基礎上,沿襲仙道、黃老道的某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漸形成。故漢語中有一些習語直接或間接源自道教,反映出當時人們所經歷的社會生活。如:“靈丹妙藥”、“脫胎換骨”、“回光返照”、“修心養性”、“邪不勝正”、“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同樣是afterlife一詞,中文意為“來生”或“來世”,指人的生死輪回;而西方基督教無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義“為人死后的那段時光”。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佛教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人世間的一切,漢語里便隨之出現了一些來自佛教或與其有關的習語。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來佛家告誡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誘惑的話,指僧家修行每前進一步就需要戰勝內外的一切魔難。現在用來比喻一個法術比一個法術高,一個力量比一個強。“一塵不染”原是佛家用語。佛家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佛教徒修行要不被六塵所玷污,“一塵不染”。還有“四大皆空”、“六根清凈”、“不二法門”、“牛頭馬面”等都反映出佛教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影響。英國是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國教是英格蘭教,屬于新教。宗教在英國社會生活中起相當大的作用。由于《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因此,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許多有關“神”、“上帝”的詞語,在胸前畫十字時口中說著God bless me;與它有關的習語還有:Olive branch橄欖枝(和平的象征)、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牙還牙,以眼還眼)、scapegoat替罪羊(代人受過的人)、new wine into old bottle(舊瓶裝新酒)等。英語習語中用Adam作喻體有as old as Adam直譯為“與亞當一樣老”。因為亞當是最早的人類,這一習語譯為“很久以前的、極古老的”。to raise Cain表示“大發雷霆”、as patient as job和as poor as job分別表示“耐心忍受”、“一貧如洗”等。
5.英漢習語對數字、色彩的差異
每個民族對數字有其特有的青睞,漢語里與偶數有關的習語很多,而英語數字習語卻大多與奇數有關。在中國的《易經》中就有陰陽學說,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陰和陽兩方面構成。因此,雙數在漢語里蘊含著吉祥的文化內涵。在這種文化觀照下,人們認為事物都是以一化為二、二化為四、四化為八的幾何梯級發展,因此雙數在漢語里蘊含著吉祥的文化內涵。中國人喜歡雙數的偶合義,追求“好事成雙”,渴望“雙喜臨門”,人際交往中送雙份禮,就連作為文學形式的春聯和作為修辭格的對偶,也無不體現出漢民族對偶數的情有獨鐘。漢語習語中形容處事有“四平八穩”,形容交通便利為“四通八達”,百事順心為“六六大順”。“十”在以整拾遞進的數字體系中含有達到極點之義,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表達一個完美無缺的量,稱美不可言的境界為“十全十美”,極有把握為“十拿九穩”,窮兇極惡為“十惡不赦”。英語國家的人們往往視單數為吉利,表示更深程度時,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數后面加尾數“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謝、萬分感謝或千分感謝)、“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萬機)等。西方人認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大部分組成,大自然包括動物、植物、礦物三方面內容,人體有肉體、心靈、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張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因此,西方人偏愛“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數字。人們習慣于把事物存在的量和其發展的過程一分為三,以圖吉利。如“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make a gentleman”(十年樹木,百年樹人);“three sheets in the wind”(飄飄欲仙)等。
色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領域。在人類語言中,顏色詞語表現出獨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對比英漢兩種語言中表示顏色的詞,我們也很容易看出兩個民族思維方法上的差異。如:漢語中,“黃色”有著“王權、高貴”的內涵。黃色在封建社會一直是法定尊色,只準帝王使用。中國人以黃色為尊,源于古代對地神的崇拜。中華民族先祖誕生于黃河流域,因而中國人對“黃色”產生了深深的依戀和崇拜。英語中,“黃色”(yellow)指背叛、邪惡、膽小等內涵。“yellow dog”為卑劣小人,“yellow belly”和“yellow livered”都指懦夫,“yellow union”指專門破壞工人罷工的工會,是受資方操縱的傀儡組織,“yellow newspaper”意為采用低劣手段渲染主題的報刊。“紅色”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喜慶、成功、吉利、忠誠和興旺發達等象征,這源于古代對日神的崇拜。因此,中國逢年過節或婚嫁喜慶之時都要用到“紅色”,表達越來越紅火之意。而英語中的“紅色”(red)則是一個貶意相當強的詞,是“火”、“血”的聯想,它象征著殘暴、流血,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殘殺和暴力統治,a red battle血戰;它又象征災禍,如red-ruin戰禍;它也象征危險、緊張,如red alert空襲報警,a red adventure story一個令人緊張的冒險故事;它還象征著放蕩、,a red light district 花街柳巷(紅燈區)等。“白色”(white)代表純潔、美好、快樂、簡單、清白、希望、真實。《圣經》故事里,天使總是長著一對潔白的翅膀,頭頂上懸浮著銀白色的光環;與白色相關的習語: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無惡意的謊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無用之物);stand in a white sheet(懺悔);make one’ s name white again(清洗污名;昭雪)等 “ A white Christmas ”(意指“銀裝素裹的圣誕節”);“white hands ”(公正廉潔的); “a white day”( 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而在中國文化中,白色與紅色相反,是一個基本禁忌詞。在中國古代的五方說中,西方為白虎,西方是刑天殺神,主蕭殺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義、處死犯人。所以,古往今來,中國人一向把白色視為悲愴貧寒、衰敗死亡的象征。如“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一窮二白”無不勾勒出蒼涼凄寂、衰敗哀愁的意境。“黑色”在中國文化里是一種莊重而嚴肅的色調,它的象征意義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顯得較為復雜。一方面它象征嚴肅、正義,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無光給人以陰險、毒辣和恐怖的感覺。“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體現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擯棄和厭惡。它象征死亡、兇兆、災難,如Black Mass安靈彌撒,black words不吉利的話;它象征邪惡、犯罪,如Black Man邪惡的惡魔,black guard惡棍、流氓,blackmail 敲詐、勒索;它也象征恥辱、不光彩,如a black mark污點,black sheep敗家子;它還象征沮喪、憤怒,如black dog沮喪情緒,The future looks black前途暗
淡。
三、結束語
習語還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列舉出來。習語是人們在勞動實踐和認識世界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思想結晶,就像一面鏡子,能明顯地反應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我們可以看出英漢習語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透過英漢習語文化涵義的比較,我們看到英語民族和漢民族鮮明的文化特征,正是這種民族文化制約著英漢習語的產生及其內涵意義的差異。因此,只有深深了解英漢兩種文化的不同特點,才能深刻地理解英漢習語地涵義,并正確地運用。
參考文獻:
[1]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
[2]蔣磊.英漢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3]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謨宇.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年.
[4]田延明.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比較及其文化溯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12月第20卷第6期.
(一)英國文學特點及其發展歷程
文化、歷史、政治、社會的變革都會對英國文學產生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英國文學的發展和演變。文藝復興是英國文學的重要變革時期,這一階段出現了莎士比亞、薩里、斯賓塞、華埃特、海伍德等著名的文學家。文藝復興過后,又先后出現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發展階段。到了18世紀初,又興起了新古典主義,這使得宗教神學開始在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發展到19世紀,浪漫主義氣息逐漸滲透到英國文學創作中,這一時期的文學家更加追求自由和解放。到了19世紀后半期,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影響下,英國文學的題材逐漸擴展,文學也被賦予了某種經濟和政治色彩,大多數文學作品宣揚自由平等思想。在此之后,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英國文學趨于寫實,在選材上更加關注現實生活。而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文化也趨于多樣化發展,這促使英國文學順應時展,呈現出更加全面、多元的特點。
(二)美國文學特點及其發展歷程
相較于英國文學,美國文學發展歷程相對較短,但美國民族較多,且有大量移民。這就使得美國文學呈現出更加多樣性、復雜性、龐大性的特征。總體而言,美國文學先后經歷了殖民時期、革命后、一戰前、二戰前后等階段。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呈現出鮮明的早期浪漫主義色彩。這一時期的美國大陸相對落后,文學仍源于生活和勞動,因此,文學作品多是贊頌人們的品格和自然風光。到了一戰前后,現實主義和鄉土文學出現在美國文學中,對美國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使美國文學的現實性不斷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文學的轉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人們飽受戰爭摧殘,對社會和人性開始反思,深入思考人性的善與惡,美國文學也一度陷入迷茫時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文學逐漸進入第二次繁榮時期。到了19世紀2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進入高度發展時期,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矛盾逐漸暴露,各種文學流派也相繼出現,文學作品的現實性更加鮮明。30年代的美國文壇則以左翼文學為主導。而到30年代后期,文壇上則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文學流派紛紛出現,且大膽發表自己的文學見解,彼此之間相互爭論、交流和借鑒。在此過程中左翼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逐漸成為美國文學思潮的主要引導者。與此同時,美國文學逐漸與世界相互交流,并對世界文學產生一定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產生了重大打擊,二戰后,美國文學逐漸呈現出多樣化格局。
(三)英美文學評論的主要內涵
英美文學評論隨著英美文學的產生而出現,并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革,在英美文學發展過程中,文學評論的要求越來越規范嚴格,理論指導也越來越系統化。英美文學評論以文學作品為主體,并依據相關的文學理論對文學作品進行系統化研究和分析,進而探索英美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以便為之后的文學創作提供理論指導,推動英美文學更快、更好發展。文學評論家通常綜合考慮作品的寫作手法、表現特色、思想觀點、創作風格等要素,對作品進行多角度分析和評價,以幫助讀者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主旨。此外,文學評論也有助于文學創作者得到更加客觀的反饋,進而以此為依據進行反思,并不斷進步。
二、民族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一)文化內涵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在歷史、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下,英國文學評論常遭遇矛盾和掙扎。17、18世紀英國文學作品呈現出鮮明的宗教色彩,創作手法也相對荒誕,在這種文學背景下,文學評論就陷入矛盾中。到了20世紀,英國文學評論家開始重新思考和審視之前的理論,并朝著女權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方向發展,逐漸進入轉型時期。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轉變對當代文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美國文學評論與美國文學背景有著密切聯系,美國的早期殖民歷史,使其文學創作接受了印第安文學、英國文學等歐洲大陸文學的影響。當然,美國文學并非單純地模仿和復制這些文學,而是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學藝術,并日趨成熟,最終從英國文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正是這種特殊的文學演變歷程,促使美國文學具有更加自由、開放的文化內涵。與之相對應的,美國文學評論對傳承傳統文化的關注較少,反而更加重視作品的獨到見解和創新性。
(二)文化載體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語言不僅是重要的文化載體,還是民族文化根基。就文學創作而言,它又是文學作品的構成基礎。因此,語言差異也會對文學評論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同民族的評論者對同一部文學作品的評價也會略有差異。受歷史傳統、、地理環境的影響,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在諺語、典故、習俗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因此,若無法準確把握這些差異,就會影響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評論。相比較而言,英式英語較為嚴謹,英國評論者在評論文學作品時對語言的運用更加謹慎,同時,受語言習慣影響,英國評論者對所評論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抱著一種尊敬的心理,這也正是英式英語沉穩、莊嚴的表現。而在英式英語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美式英語則相對自由、隨意,其對英式英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同時,美國評論者對文學作品的評價也相對輕松。相較于英式英語,美式英語發展歷史較短,與之相對應的,美國的文學作品受傳統束縛也相對較小,更加關注創新和個性特點。在文學評論中美式英語的用詞也更加自由和開放。文學評論也會反作用于文學創作,因此,受英國文學評論理性、傳統特點的影響,英國的文學作品更加規范,在語言運用方面更加嚴謹,帶有濃重的歷史感。而自由、獨立的美國文學評論則會讓文學創作更加關注個性展示,這更容易引起文學思潮。正是受文學載體的影響,英美文學評論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與此同時,文學評論也反作用于文學創作,使美國文學創作在短短的發展歷史中,越來越具有獨特性,在世界文學舞臺上大放異彩。
(三)歷史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縱觀英國文學發展史,其創作演變歷程帶有鮮明的人本主義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人本主義只是相對于禁欲主義與神權主義來說的。整體而言,英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觀點還相對保守,這主要源于英國革命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在社會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英國文學評論的這一特點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相較于英國,美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就帶有明顯的獨創性。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發展歷史較短,沒有沉重的傳統束縛,文學評論不必面對歷史遺留問題。同時,美國在獨立戰爭后,逐漸形成了自由、獨立、民主的文化氛圍,這也促使美國文學評論更富創造力。
(四)人道主義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一、 民族文化語義基本相同
漢英兩個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傳統,英漢兩種語言都是豐富而又發達的語言。英語、漢語都有很多極富民族文化語義的詞語。然而,事物本身的屬性是一致的,人門對某些事物及其現象的認識能力大同小異,因此,英漢對應詞的民族文化語義有共性,其民族文化語義基本相同。例如,漢語中的“狼”和英語中的wolf具有基本相同的民族文化語義,兩者均可表示“殘忍兇暴”或“貪婪成性”。漢語說某人“狼心狗肺”,則是說他心腸狠毒,忘恩負義;說某人“有狼子野心”,則是指此人如狼一樣,毫無良心。此外,漢語中有色狼之說法,英語也有類似說法。又如,“狐貍”和fox,有相同的民族文化意義,兩者均表示“狡猾”、“多疑”。例如,英語的cunning as a fox和漢語“像狐貍一樣狡猾.,英語an old fox和漢語老狐貍均有“老尖巨滑、詭計多端”的民族文化意義。
同樣,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同一詞語在構成比喻中具有相同的民族文化語義,如,英語的“stone-hearted”和漢語的“鐵石心腸”英語的”meek as a lamb“和漢語的“馴服得像羔羊”英語的“light as a feather”和漢語的“輕如鴻毛” 英語的“pure as the driven snow”和漢語的“潔白如雪”,英語的“sweet as honey”和漢語的“甜如蜜”等等。
二、 民族文化語義部分相同
漢英語言中有些對應詞,其民族文化語義只有部分相同或相似,即對應詞只在某些方面其民族文化語義相同,而在其它方面則不同。也就是說,在漢、英兩個民族的文化中,對應詞語在某些方面會引起共同的聯想,而在其它方面卻會引起不同的聯想。就民族文化語義相同的方面而言,它們反映了不同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以及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相同點;而對于在其它方面所引起的不同聯想說明了漢、英兩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即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著個性的差異。以上這類詞語不少,如,英語的“rose”和漢語的“玫瑰”在西方和中國有著相同的文化語義,即都象征著“愛情”。但是,在英語成語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民族文化語義卻是“秘密、沉默”的象征。再如,owl和“貓頭鷹”在英、漢兩種言中都有“不吉利、兇兆、死亡”的民族文化語義。在中國文化中,貓頭鷹俗稱“夜貓子”由于它在夜里發出凄歷的叫聲,所以被人們將其與“倒霉、厄運、不吉利”等聯系起來,并被認為是一種不吉利的鳥。它落到誰家,誰家就要遭殃。民間有忌諱“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其意是指貓頭鷹能帶來厄運。這就是英語、漢語中對應詞語owl和“貓頭鷹”的共同的民族文化語義。但是,英語卻有漢語沒有的“精明、智慧”,“神情嚴肅的人”等民族文化語義。
三、 民族文化語義不同或截然相反
漢英語言中對應詞在各自的文化中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語義,有些語義在不同的文化中大相徑庭,差異很大,甚至截然相反。由于英、漢語言是使用這兩種語言的社會成員的不同生活經驗和風俗習慣的產物,而英、漢民族在認識、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方式上存在很大差異。中國與英國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差異很大,這就決定了英漢民族文化語義的差異性。除此,英、漢兩民族的不同,以及各自所處的地理環境、政治制度等諸多因素的差異決定了英、漢語言中的對應詞的民族文化語義差異。如:“西風”和west wind在漢英兩種語言中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語義。當西風吹起來的候,英國正是春天來臨,萬物復蘇的季節,而中國,則正至深秋或隆冬。
再如,“龍”與dragon在漢英文化中有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語義。在漢語中,“龍,,象征吉祥、尊嚴、權力等,如,“龍鳳呈祥”,“龍顏”,“望子成龍”等等。中國人甚至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稱“龍年”為大吉大利之年。然而,在英語中,dragon卻是“神話中的一種妖怪,口吐火焰,全身長鱗,長有雙翼,爪子和長尾”,象征邪惡、災難、兇狠等。A dragon year就是a disaster year(災年)。注意到了西方dragon的民族文化語義,在翻譯亞洲“四小龍”時,就譯成了four tigers,因為英語的tiger有褒義的民族文化語義。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不能把自己文化中的某一意義套用到其它文化中。
四、 民族文化語義只在一種語言中存在
(一)英國文學特點及其發展歷程
文化、歷史、政治、社會的變革都會對英國文學產生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英國文學的發展和演變。文藝復興是英國文學的重要變革時期,這一階段出現了莎士比亞、薩里、斯賓塞、華埃特、海伍德等著名的文學家。文藝復興過后,又先后出現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發展階段。到了18世紀初,又興起了新古典主義,這使得宗教神學開始在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發展到19世紀,浪漫主義氣息逐漸滲透到英國文學創作中,這一時期的文學家更加追求自由和解放。到了19世紀后半期,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影響下,英國文學的題材逐漸擴展,文學也被賦予了某種經濟和政治色彩,大多數文學作品宣揚自由平等思想。在此之后,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英國文學趨于寫實,在選材上更加關注現實生活。而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文化也趨于多樣化發展,這促使英國文學順應時展,呈現出更加全面、多元的特點。
(二)美國文學特點及其發展歷程
相較于英國文學,美國文學發展歷程相對較短,但美國民族較多,且有大量移民。這就使得美國文學呈現出更加多樣性、復雜性、龐大性的特征。總體而言,美國文學先后經歷了殖民時期、革命后、一戰前、二戰前后等階段。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呈現出鮮明的早期浪漫主義色彩。這一時期的美國大陸相對落后,文學仍源于生活和勞動,因此,文學作品多是贊頌人們的品格和自然風光。到了一戰前后,現實主義和鄉土文學出現在美國文學中,對美國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使美國文學的現實性不斷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文學的轉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人們飽受戰爭摧殘,對社會和人性開始反思,深入思考人性的善與惡,美國文學也一度陷入迷茫時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文學逐漸進入第二次繁榮時期。到了19世紀2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進入高度發展時期,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矛盾逐漸暴露,各種文學流派也相繼出現,文學作品的現實性更加鮮明。30年代的美國文壇則以左翼文學為主導。而到30年代后期,文壇上則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文學流派紛紛出現,且大膽發表自己的文學見解,彼此之間相互爭論、交流和借鑒。在此過程中左翼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逐漸成為美國文學思潮的主要引導者。與此同時,美國文學逐漸與世界相互交流,并對世界文學產生一定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產生了重大打擊,二戰后,美國文學逐漸呈現出多樣化格局。
(三)英美文學評論的主要內涵
英美文學評論隨著英美文學的產生而出現,并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革,在英美文學發展過程中,文學評論的要求越來越規范嚴格,理論指導也越來越系統化。英美文學評論以文學作品為主體,并依據相關的文學理論對文學作品進行系統化研究和分析,進而探索英美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以便為之后的文學創作提供理論指導,推動英美文學更快、更好發展。文學評論家通常綜合考慮作品的寫作手法、表現特色、思想觀點、創作風格等要素,對作品進行多角度分析和評價,以幫助讀者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主旨。此外,文學評論也有助于文學創作者得到更加客觀的反饋,進而以此為依據進行反思,并不斷進步。
二、民族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一)文化內涵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在歷史、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下,英國文學評論常遭遇矛盾和掙扎。17、18世紀英國文學作品呈現出鮮明的宗教色彩,創作手法也相對荒誕,在這種文學背景下,文學評論就陷入矛盾中。到了20世紀,英國文學評論家開始重新思考和審視之前的理論,并朝著女權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方向發展,逐漸進入轉型時期。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轉變對當代文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美國文學評論與美國文學背景有著密切聯系,美國的早期殖民歷史,使其文學創作接受了印第安文學、英國文學等歐洲大陸文學的影響。當然,美國文學并非單純地模仿和復制這些文學,而是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學藝術,并日趨成熟,最終從英國文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正是這種特殊的文學演變歷程,促使美國文學具有更加自由、開放的文化內涵。與之相對應的,美國文學評論對傳承傳統文化的關注較少,反而更加重視作品的獨到見解和創新性。
(二)文化載體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語言不僅是重要的文化載體,還是民族文化根基。就文學創作而言,它又是文學作品的構成基礎。因此,語言差異也會對文學評論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同民族的評論者對同一部文學作品的評價也會略有差異。受歷史傳統、、地理環境的影響,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在諺語、典故、習俗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因此,若無法準確把握這些差異,就會影響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評論。相比較而言,英式英語較為嚴謹,英國評論者在評論文學作品時對語言的運用更加謹慎,同時,受語言習慣影響,英國評論者對所評論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抱著一種尊敬的心理,這也正是英式英語沉穩、莊嚴的表現。而在英式英語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美式英語則相對自由、隨意,其對英式英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同時,美國評論者對文學作品的評價也相對輕松。相較于英式英語,美式英語發展歷史較短,與之相對應的,美國的文學作品受傳統束縛也相對較小,更加關注創新和個性特點。在文學評論中美式英語的用詞也更加自由和開放。文學評論也會反作用于文學創作,因此,受英國文學評論理性、傳統特點的影響,英國的文學作品更加規范,在語言運用方面更加嚴謹,帶有濃重的歷史感。而自由、獨立的美國文學評論則會讓文學創作更加關注個性展示,這更容易引起文學思潮。正是受文學載體的影響,英美文學評論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與此同時,文學評論也反作用于文學創作,使美國文學創作在短短的發展歷史中,越來越具有獨特性,在世界文學舞臺上大放異彩。
(三)歷史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縱觀英國文學發展史,其創作演變歷程帶有鮮明的人本主義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人本主義只是相對于禁欲主義與神權主義來說的。整體而言,英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觀點還相對保守,這主要源于英國革命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在社會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英國文學評論的這一特點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相較于英國,美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就帶有明顯的獨創性。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發展歷史較短,沒有沉重的傳統束縛,文學評論不必面對歷史遺留問題。同時,美國在獨立戰爭后,逐漸形成了自由、獨立、民主的文化氛圍,這也促使美國文學評論更富創造力。
(四)人道主義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關鍵詞]藏漢翻譯;民族;文化
藏漢民族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如果沒有翻譯,其局限性簡直不能想象。正是因為翻譯家的偉大創作,藏漢民族的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和共同進步才成為現實。然而,藏漢文學中的聯想意義在翻譯中最難處理,因為它在文學語境中有其特殊的含義,這種含義在詞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對于文學來說卻又十分重要。所以,我們必須了解藏漢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背景,否則給藏漢翻譯活動帶來諸多負面影響。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并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可見文化的覆蓋面很廣,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出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
現代很多人認為只要略懂藏漢兩種語言就可以進行藏漢翻譯活動,于是大膽地進行創作,但結果卻往往停留在文字轉化的階段,而達不到再創造的境界。
第二、影響藏漢翻譯的文化因素
一、風俗習慣對藏漢翻譯的影響
藏漢民族在打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告別等方面的習俗則具有相應的民族特色,如漢族人見面打招呼時常會說這樣的話:“吃飯了嗎?”,在漢文化里,這句話并無含義,只不過是禮節性的、見面打招呼的一種方式。然而,藏族人對這類打招呼的方式還不太理解,像這樣的見面問候語,在應根據具體情況做相應的文化轉換,改用藏民族的習慣用語,諸如“陪昂”、“秀昂”、“古康桑”(近似于這些音)等之類的語言可能會更好。
在稱謂方面,兩個民族的語言里對一個概念的指稱和適用范圍也不盡相同。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決定的。由于漢民族注重家族觀念,體統的家庭很大,所以稱謂比較發達,以區分不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像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弟弟之間的界限區分得很清楚。而在藏民族地區由于注重所謂的核心家庭,稱謂詞匯也就不夠發達,藏語中的“阿佳”和“阿覺”(近似于這些音)可以分別用來表示有血緣關系和無血緣關系的并年長于自己的所有哥哥姐姐。所以很多漢族對這種稱謂感到很不理解。在很多情況下,翻譯這種文字的時候就需要加以注重,以免引起誤解。
二、文化心理對藏漢翻譯的影響
“文化交流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文化交流,人類就沒有進步,就沒有今天世界這樣繁榮興旺的社會。”藏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和歷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兩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這對一個民族心理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歷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歷史典故以及許多忌諱和好惡的差異上得到體現。以數字“3”為例,這個數字從古到今在藏民族心目中的意義很特別,它代表著圓滿、至高無上、吉祥如意等意思,但藏族人的眼里“21”永遠是個不吉利的數字,所以在很多人無論做任何事都不會選擇這個數字,但在漢文化中,這個數字卻沒有這種意義,反而有更好的意義表達,比如,兩個相愛的人之間用這個數字就可以表達對令一方的愛意。這些非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文化內涵,譯者只有在深入了解藏漢民族的歷史文化之后才能夠準確把握。而“4”這個數字由于和漢語中的“死”讀音相近,所以很多漢族同胞現在還是不喜歡這個數字,尤其是電話號碼。相當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為尾號的號碼。至于“8”這個數字由于與發財的“發”諧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熱捧。而在藏族人的意識中,4、8和9只是極普通的自然數符號。由于兩個民族相互交融,文化的相互影響,現在一些藏族人也對這些數字有不同的理解,但開始在藏民族的文化中對其并沒有這些特殊的意義。
談到漢文化,人們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龍”字,因為在封建社會里,古代的帝王總把自己描述成龍的化身,自封為“真龍天子”以達到奴役思想、馴服百姓、鞏固政權、安邦治國的目的,而老百姓則把龍當作自己的神靈來加以崇拜,稱自己是龍的傳人,祈求這個神靈之獸的保佑,因而“龍”就成為了漢民族的圖騰,是精神的象征,凝聚力的標志。于是漢語中就有了很多由“龍”字組成的表示美好形象的詞語,如望子成龍,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騰虎躍,畫龍點睛,龍子龍孫等美好形象。但藏族人看來,“龍”只是跟其他動物一樣,不會認為它很神圣。
三、地理環境對藏漢翻譯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各地的氣候有著很大的影響,同時對當地人們所使用的語言以及詞語的含義也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例如漢語中的“東風”一詞喻指“春天”,象征著“溫暖”,但在,“東風”并不一定標志著這樣的含義。
四、思維方式對藏漢翻譯的影響
藏漢民族不同的地域、生理、心理以及文化差異會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特別是文化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思維方式的差異。
翻譯工作者在進行藏漢之間的語言轉化時,要高超越過兩個民族文化之間的障礙,準確地把握兩種思維模式之間的差異。
首先,從語句的銜接方式來說,藏語多用形合法,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連接詞語將句子(或分句)連接起來;而漢語大多用意合法,即靠意義上的銜接而并不一定依賴連接詞。
藏語語法相當嚴密,注重形合,外形嚴謹,各個句子、語段或段落一般由一些功能詞和某些特定的短語、分句進行連接。我們都知道,漢語是重意合的,很多句子或分句之間不分主次關系,只是通過意義來進行銜接,連接詞用得很少。試比較下列的句子:
(1)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
(2)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3)有志者事競成。
以上三個例子如果翻譯成藏文分別可以通過關聯詞語“醒”、“將”、“拿”(近似于這些音)幾個來表示。
其次,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的差異。漢文化強調整體思維模式,從古到今都十分重視和諧與統一,“和為貴”就是這種思想很好的體現。
因此,在漢語中作為行為主體的主語,通常會被省略,也就是常說的無主句。但藏語中卻大不一樣,它強調的是主體和客體的對立,在語言上的體現就是所謂的主謂兩分,除了祈使句以外,每一個藏語句子都要有主語,否則這個句子就是不完整的。因此,在進行藏漢互譯時,很多漢語句子需要我們根據具體的語境為它們添加主語。
五、結語
總而言之,一種語言是該種特定文化的產物,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現象在所難免。然而要想在短時間內克服這些沖突可能比較困難,因為要想把藏漢語言中所有的成分從表面意義到象征意義通過翻譯全部準確的表達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作為一名負責的譯者,應該準確地把握原文中的文化含義,必要時要對原文蘊含的文化背景在譯文中加以適當的注釋,對在異族文化中容易使讀者產生誤解的概念進行必要的澄清,從而能夠幫助讀者跨越文化的鴻溝,達到最佳狀態的理解。
一、自然環境差異
英漢民族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異而形成各具特點的習語。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因而英語中產生了大量的來自航海用語的習語。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to take the ropes了如指掌,to trim one’ sails to the wind隨機應變,nail one’s colors to the ma堅持到底等等。英語 中有不少用魚來比喻人的習語:a poor fish可憐的家伙,a cold fish冷淡的人,queer fish怪人,a shy 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
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土地、山水對人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漢語中有許多與土地、農業有關的習語,如:山崩地裂、東山再起、水到渠成、土生土長、卷土重來、揠苗助長、順藤摸瓜等。比喻花錢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漢語是揮金如土。又如,中國盛產竹,竹子有極豐富的文化內涵,習語如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節外生枝等。古代的文人墨客也詠竹之高潔與堅貞。英美民族生活地區不產竹,bamboo是舶來品、借用語,所以英語中與竹子相關的習語寥寥無幾,更無聯想意義。形容事物迅速發展,漢語用雨后春筍般、如雨后春筍,英語用 like mushrooms。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夏天常常是驕陽似火,赤 日炎炎似火燒。英國夏季氣候涼爽宜人,英國人形容夏天是如“愛人”般可愛、溫柔、美好。在漢語中東風是春天的使者,在英語中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著名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
二、風俗習慣差異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民俗是習語賴以生長并獲得頑強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許多習語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漢語有習語“小菜一碟”英語有習語 a piece of cake。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輕松愉快)的事情”之義,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一種食品,所以他們就用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國,小菜在中國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這兩個習語反映了英漢兩個民族不同的飲食風俗習慣。
在性格方面,中國人質樸凝重,謙虛寬容;英美人性格外向開朗,看重自我,從不貶低自己。漢語習語如“不為禍死,不為福先”、“知足常樂”、“安貧樂道”、“槍打出頭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命中無者莫強求”…等表現了中國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為特點的為人處世哲學。而英美人則強調人要不斷創新,不滿足現狀,標新立異,尋找新的機會。如No money,no honey.沒有錢就休想得到稱心如意的女人為伴侶 ;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愛情和戰爭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當的”等習語就是這種形象的反映,這些對于禮儀之邦的中國人是接受不了的。
三、歷史文化差異
中英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皆來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國長年戰爭,許多習語如圍魏救趙、臨陣磨槍、毛遂自薦、四面楚歌、臥薪嘗膽、負荊請罪、三顧茅廬等出自國家間的征戰故事,充分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 古代的英國,磨坊和鐵匠鋪是農村的主要手工業生產地,許多習語如 a rut! of the mill job沒有多大變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 a spade實話實說 ,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賣”等與此緊密相聯 。
四、典故和神話故事
大量英漢習語源于典故。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守株待兔、刻舟求劍、黔驢技窮”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精衛填海、畫龍點睛、愚公移山”等出自神話傳說。英語習語如cat’s paw受人愚弄的人,the bear and the two travelers患難見人心,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塹,長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A laddin’s lame能滿足人的一切愿望的東西等出自神話故事。神話故事以其久遠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豐富了習語 ,成為語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五、對事物認知的差異
漢英民族對客觀事物各持己見,賦予事物不同的內涵。如“龍”在漢語中象征著吉祥尊貴、威嚴和力量。習語有“望子成龍、生龍活虎、龍騰虎躍”等。有時也用“騰飛的巨龍”來形容我們的國家,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然而在英語中dragon是邪惡的代表,是一種兇殘猙獰的怪獸。撒旦被稱為dragon,兇暴的女人稱為dragon,“亞洲四小龍”是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又如在中國北方,貓頭鷹出現就是一種兇兆,和吉祥全然無緣。英語中卻有 as wise as an owl,表明西方人把 owl象征“狡猾、機警、聰明”。兩個民族都養狗,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如“狗仗人勢、喪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黨、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頭軍師”等口語。由此可見中國人對狗討厭之至,對狗沒有任何贊美之意。
然而,對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門或打獵,也可以做人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多數有褒義。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top dog優勝者;a gay dog快活人;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運。”又如中國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過紙醉金迷生活的輕浮闊少爺”,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風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語的 flower卻無漢語中提到的含義。再如daffodil漢語中是“黃水仙”,僅僅是一種花而已,但在英語中它是春天、歡樂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語中的白色象征著快樂、純潔。例如習語“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無惡意 的謊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無用之物”…。但在漢語中,白色蘊涵悲愴貧寒,衰敗死亡之意。如“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一窮二白”,都勾勒出蒼涼寂凄、衰敗哀愁的意境。
六、宗教差異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民族院校;中外交流
[中圖分類號]G75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2-0118-02
近年來,來華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層次和要求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給外國留學生的教學、社會化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帶來了新的課題。民族院校從跨文化交流的視角重新審視民族文化與民族地區社會環境對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影響,有利于幫助異域文化的留學生盡快融入到我國民族地區學習和生活的環境中,也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師生與外籍友人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國際合作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流的內容和原則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流。在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期,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來西部民族地區進行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的體驗和探究。隨之也帶來了許多跨文化交流的問題,特別是在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因低效率的交流、溝通和相互間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價值取向的差異,容易導致外國人對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領域認識的偏差和誤解,影響了我國的對外形象和聲譽,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雙方的理解與合作。民族院校做好中外交流主體間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對于吸引更多的外國人前來學習交流,讓他們親身體驗到我國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積極排除來自境外的不利因素,從而實現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意義深遠。在跨文化交流中,應注重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 一)尊重認可原則
“對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長期倡導的跨文化態度,因為這是和諧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礎。”文化尊重的表現形式是對民族文化的充分關注,特別是對民族感情與民族意識的尊重。
(二)平等心態原則
跨文化交流是雙向的行為,“跨文化交流不是對目的語文化認識、理解和接納的簡單的單向過程,更不應是一味地遷就和順從另一方文化”,而是在互相認同彼此文化、平等相對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交流,否則,就會滋生各種形態的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形成文化沖突。只有在保證對方不失去本民族特征的情況下,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使對方理解和接受異域文化。
(三)包容借鑒原則
“包容的本質是對異文化的一種接受的心態,特別是對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態的公正認可,以及對這種對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中,雙方要提倡雙向、多向及互動的寬容,即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克服彼此的文化偏見,消除各種形態的文化沖突,,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二、對跨文化差異分析
(一)對認知多元化差異的分析
來華留學生有著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種族,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這種多樣化越來越廣泛。由于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思維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對我們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有著不同的反應。很大程度上,我們往往會有意或無意地慣用大熔爐的觀點和方式來描述組織,認為不同的人在組織中多多少少地會被自動的同化。但是,來華留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不會把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邊。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許多發達國家的學生來到中國,特別是到欠發達的民族地區,無意中流露出一種民族與國家的優越感,發展中或落后國家的學生而有一種自我封閉的心態。因此,我們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認知事物的多元化特點,積極適應各種各樣的人群。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把來華留學生作為相同的個體不同的群體而對待,承認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對文化差異做出反應,從容以對。如果管理得當,多元化會提高組織的創造性和革新精神,如果鼓勵不當,就可能出現溝通困難和更多的心態對抗。
(二)對時間觀差異的分析
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其時間觀也不一樣。有學者指出,在時間取向上,我們是過去取向,而西方人則是未來取向。這種差異還表現在對時間的利用方面。以西北游牧民族地區為例,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相對自由性,對空間與時間概念的認知不去刻意精確,所以在時間的支配、利用方面比較隨意,靈活性較強。而西方人使用時間十分精確。我們在工作中對未來時間的安排往往是“另行通知”、“過幾天再說”、“以后在議”等,缺少具體化的安排。對我們來講,這一情況由于司空見慣而很容易被我們理解和適應,但對于留學生來講,常常無所適從,很難理解。這無形中加大了民族院校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難度。
(三)對思維方式差異的分析
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指出:“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整體思維,缺點是籠統思維,強調直覺,輕視分析方法。”這對于民族地區文化背景下的人們而言,表現較為突出。西方人見長于分析和邏輯推理,其思維模式呈線式。而東方人見長于整體式,富有想象和依靠直覺,是一種圓式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與西方人那種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確性言語觀不同,由于儒家文化“貴和尚中”精神和各民族追求和睦交融而表達禮讓心理的引導,我們往往偏重迂回、含蓄和籠統的表達觀,這種思維差異在與外國人交往中常有體現。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加強預測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就顯得更加重要。
關鍵詞:德育課 民族性格 文化差異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177-01
長期以來,一直擔任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課的教學任務,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慢慢發現其實中職學校的德育課存在著相當的難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對于中職學校學生來說,德育課在高考時不是考試內容,所以學生對起的重視程度不夠。其次,德育課的一些內容,比如《哲學與人生》等,內容抽象。對于學生特別是中職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增加教學難度。再次,社會一些不良現象和不良風氣的盛行,給我們的教學帶來的不利影響,當我們進行教學時,學生們總會舉出一些反例,增加我們的教學難度。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本人發現:如果我們把不同國家、民族在民族性格、文化的差異用用在德育教學中,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職業道德與法律》交往禮儀的教材中有一句話:“有利于增進國際交往”,在講這節課時,我用了一個小例子,“阿拉伯人同英國人談話。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習慣認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國人按照英國的習慣會往后退,因為他認為保持適當的距離才合適。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國人往后退。談話結束時,兩個人離原來站的地方可能相當遠!”通過這個小故事,學生們明白了交往禮儀的重要性,明白了交往禮儀也需要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并且學生在看例子的同時,想象著相應的場景,發出一陣陣笑聲,活躍了課堂氣氛。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用,本人發現民族性格、文化的差異用用在德育教學中主要有以下的作用。
1 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學生更感興趣,更愛學習
在講授“個人禮儀”時,給學生提供了一段文字,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想出最后的結果。“中國式的禮貌是,請別人吃飯,最后桌上一定要剩一點菜,這樣才會顯得主人熱情,大方。但韓國式的禮貌是,如果別人請吃飯,那么就一定要吃光所有的菜,這樣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所以中國人請韓國人吃飯就會出現如下場面:中國人一看菜快沒了,就會叫服務員再點二道菜,韓國人一看菜又來了,為了表示禮貌,吃吧!中國人一看,喲!還挺能吃,再來二道,韓國人一看菜又來了,沒辦法咬著牙吃吧……”學生哄堂大笑,慢慢體會。明白了作為學生,講求禮儀的重要性,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增強了教學效果,使學生更愛學。
2 增強學生的知識面,對我們居住的世界更為了解
外邊的世界很精彩,而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現在和將來同其他國家民族的交往必不可少,這就要求我們增強知識面,加深了解。德育課在這方面應起到自己應有的作用。
在講述《哲學與人生》中《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時,要求學生要“通過分析事物的現象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不能停留在表面。引用了馮驥才老師的一段話“曾經疆土極其遼闊的奧匈帝國已然灰飛煙滅。它使得今天的奧地利人在心理上難以平衡。他們一邊感嘆著往事不堪回首,一邊又要矜持地守衛著昔日的高貴與尊嚴。這也是維也納古城原貌得以保持的根由之一。至今,那些古老建筑依然刷著王公貴族所崇尚的牙黃色的涂料。奧地利人和意大利人在保護古城上的想法完全相反。意大利人絕對不把老墻刷新,讓歷史的滄桑感和歲月感斑斑駁駁地披在建筑上,他們為這種歷史美陶醉和自豪;在羅馬、佛羅倫薩、西耶那,連墻上的苔蘚也不肯清除掉;但在奧地利,每隔一段時間,建筑要刷新一次。他們總想感受到昨日的輝煌”,用來弄清楚“同樣一座小城,在意大利,必定是懶洋洋的展示年歲,讓游人們來輕步踩踏,聲聲驚嘆;在奧地利,則一定把頭面收拾的齊整光鮮,著意于今天,在意于眼前(余秋雨)”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3 學習其他民族某些優秀品質,為國家發展和建設貢獻力量
剛剛提到過,德育課教學的困難之一是現實問題的不利影響,如在講到“職業道德”時,學生們滿嘴都是“地溝油、蘇丹紅、三鹿奶”等等,好像這個社會上就不存在遵守職業道德的現象。此時,給學生列出一段嚴謹的德國人故事,學生們立刻啞口無言,體會到了職業道德的力量和遵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事例如下:1898年,德國人登陸青島,想把當時只有兩萬人的漁村,建成“樣板殖民地”。他們在青島建設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調集了一流的城市規劃專家和建筑設計師來到青島,按照19世紀末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設計了青島的城市規劃,而先進的排水系統僅是當時城市規劃的一部份。那時德國人就已經把電線設在地下,這些設計在現在看來都非常先進,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德國人在青島建造的下水道,當時是根據二、三十萬人口的小城市設計的,全長80公里,有些地方甚至可以開車,管道落差非常大,竟有6級臺階。德國造的下水道經百年滄桑,這次竟能讓青島避免了水淹的災難。朋友甚至提到一件事,讓人唏噓不已。前兩年,青島市政府某部門發現德國人修建的下水道里有一個零件壞了,而在國內又找不到合適的零件替換。于是市政府就跟德國大使館聯系,希望他們能提供可替換的零部件。
其結果是,德國大使館不但找到了原來修下水道的公司,而且該公司拿出百多年前的圖紙,告訴青島市政府,在那個壞掉的零部件附近的什么位置上,往里挖一點兒,就可以找到當年存放的一包備用零件,其中就有他們需要的那個零件。青島市政府依言果真找到了那包備用零件,一安裝,正合適。
“德國人的目光尖硬、冷峻、凝聚、專注,像一小塊碎玻璃。這也許是他們嚴謹、苛刻、一絲不茍,善于邏輯思維的民族性的表露”嚴謹的德國人嚴格的遵守職業道德,而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們,更應該遵守職業道德要求,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自己的貢獻。遵守職業道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雖然把不同國家、民族在民族性格、文化的差異用用在德育教學中,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我們在運用過程中也應注意一些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要點到為止,避免過猶不及。
【關鍵詞】新疆 少數民族大學生 網絡時代 文化反哺
一、文獻回溯與問題提出
1.“文化反哺”的國外研究
青少年的社會化問題是究青少年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社會化過程,人們形成了為其生存環境所認可的社會行為模式,對其生存于其間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的各種簡單與復雜的刺激能夠給予合適、穩定反應。
傳統的社會化有明確的方向,即父母、老師和其他教育機構作為施教者,青少年作為受教者,接受父母或老師關于社會認可的價值標準、行為規范。這是因為父母與老師是傳統知識與權威的代表,一個新的社會成員若要能夠在已有的社會文化環境下生存下去,必須向這些傳統權威與傳統知識的代表者學習基本的言行思維的標準規范。但當社會出現劇烈的變遷,這種文化規范的自上而下的傳遞模式就會受到沖擊,從而出現“文化反哺”的現象。
人們對“文化反哺”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過程。從上世紀 60 年代末開始,人們開始認識到文化傳承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既有長輩對晚輩的言傳身教,又有晚輩向長輩提供最新的信息與生活模式,甚至在某些領域還可以為長輩指點迷津,提出建議與意見。1968 年,貝爾發表《再釋社會化研究中的影響方向》,被認為是研究“文化反哺”問題的奠基之作,在文章中他提出了兒童與家長關系的“雙向模式”。1970 年,美國著名女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她的《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理論,指出“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并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后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而且后喻文化也成為新時代的一種基本文化傳遞模式。”同年,社會學家查爾斯?賴克在其著作《美國的返青》中提出“第三意識”理論,指出“年長一代應該在新的社會條件下,重新學習進行再教育”,并充分肯定了年輕一代在新時代中的歷史作用。1986 年,馬赫列爾在《青年問題和青年學》中指出:“后喻文化影響下的教育價值取向,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創新教育,這一取向首先是基于對同喻文化影響下的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2.“文化反哺”的國內研究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學者將上述國外論著譯介到國內,國內相關問題的研究由此開始,目前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還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1988 年,周曉虹先生發表《試論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的反哺意義》,被認為是國內研究“文化反哺”問題的奠基之作,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化反哺”概念。至此國內開始了有關“文化反哺”的相關性研究。
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涵蓋了六個方面的內容:
(1)研究“文化反哺”的內容與表現。例如:陳正良《“文化反哺”現象及社會意義探析》(《寧波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白顯良《青年社會化中的“文化反哺”現象探析》(《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2)研究“文化反哺”的成因。例如:劉浩《青年文化反哺現象及對策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8年第1期);弓麗娜《現代社會青年文化反哺的新趨勢》(《道德與文明》2010年第3期)。
(3)研究“文化反哺”的社會意義。例如:王凡《文化反哺:新時期青年文化的社會功能》(《思想理論教育》2005年第7期)。
(4)研究“文化反哺”與學校教育。例如:雷維運《從倫理角度看文化反哺對師生關系的結構與重構》(《大眾文藝》2008年第6期);吳小紅《從網絡時代的“文化反哺”現象談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學與管理》2011年第8期)。
(5)研究“文化反哺”與家庭教育。例如:楊立《網絡傳播時代青少年“文化反哺”現象調查與研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6)研究“文化反哺”的引導。例如:王凡《文化反哺:新時期青年文化的社會功能》(《思想理論教育》2011年第7期)。
綜上所述,許多學者從教育方面的、親子代際方面的、以及一些概括性研究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對于我國少數民族青年文化反哺的研究還處于空白階段。新疆是多元文化共生的環境,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一個部分,對新生事物有較強的接受能力,他們的民社族會心理、語言能力、知識結構有自身的特點,所以文化反哺的內容、效果有特殊之處。對上述因素進行定性、定量分析能夠完善這一鄰域的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反哺”是新疆未來的多元文化的前期準備,由于醫學生的專業背景、知識結構、認知能力使得他們的“文化反哺”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正逐漸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而又充滿魅力的部分。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
2.網絡時代中的青少年所面對的社會生活與學習狀況
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即使在新疆的邊遠農村地區電腦與網絡的使用也非常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幫助,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處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思維活躍,有較高的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心理上對采用新技術來改變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有極強的一種渴求感,傳統的社會化內容與方式在當今互聯網技術普及的今天已經遠遠無法滿足青少年在這個充滿活力與變化的新時代的需求。與此相對應的是,大多數成年人包括父母與老師對電腦與網絡的知識與應用水平總體上遠遠落后于青少年。這些使得青少年在與父輩的交往關系中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傳統的父教子承、師傳生受的學習方法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網絡時生了極大的變化。
3.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是以新疆醫科大學少數民族學生生為調查對象,從2013年4月開始,本次調查采取問卷收集資料,并輔以個案訪談。實際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88份,有效回收率88%。
二、數據分析
互聯網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使用極為普遍,使得他們在現實社會之外有了另一個交往與生活的文化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少數民族大學生處于新技術的領先地位、新觀念的引領地位、新規范的制定地位,他們憑借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技術與心理上的優勢,與以成年人為主導地位的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價值觀與行為規范發生著或輕或重的沖突與不協調。
1.互聯網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文化反哺”的態度問題
在問卷中,為了了解少數民族學生對于“文化反哺”的態度問題,從而設計這方面的問題,用來調查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網絡社會這樣的社會文化環境的背景下,由于在技術上擁有優勢地位,及對“文化反哺”所擁有的看法及產生的變化。
針對問題 “當您的父母或其他長輩不太了解網絡等新技術時,您是否建議他們試著學習使用”,88人中,“強烈建議”的占15%,“一般建議”的占52.1%,認為“無所謂”的占25.9%,“從不建議”的占5.6%,“其他”為1.4%。
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看出當今網絡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父母學習使用網絡等新技術的建議是相當積極的,這實際上反映出了他們對“文化反哺”的一種積極認同態度。也可以看出, 他們對自己在這些方面的領先地位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對父母或其他長輩在電腦網絡等新技術上的不足能較為敏銳地察覺到,能夠自覺地對父母等長輩進行勸導,并將其視為自己的職責,積極主動地做出反應。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您從互聯網上獲得最新的消息或新的知識,您是否會主動告訴父母?”在所有填答的回答中“幾乎不告訴他們”的只占總人數的1.9%,而回答“總是告訴他們”和“經常告訴他們”的卻占4.9%和30.3%,其總數共占35.2%。這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對長輩獲得信息渠道的單一性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接觸網絡的機會和時間普遍超過成年人,因此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其中有不少信息都是從傳統媒體無法或很難獲得的。子女將這些信息告訴父母、老師等長輩,也是“文化反哺”的重要形式之一。
2.“文化反哺”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作用
問卷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可反應現出網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作用:如果您的父母向您請教電腦方面的知識時,您會覺得怎樣?在88人中,30%的回答“覺得自豪,樂于解答”;41.66%“覺得他們基礎差,應付一下”;6.9%對此“不屑一顧”,另外2.5%有“其他”答案。通過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看出面對父母長輩關于電腦網絡的咨詢,青少年很樂于幫助。有人認為,現代社會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流是比較困難的,更不用說是子女教父輩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了。但是,從從此問題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父母長輩請教自己關于電腦網絡的知識十分自豪,很樂意解答,父母與子女在這方面的交流是相對暢通的。這樣的交流也讓少數民族大學生體會到了成長的喜悅,對于他們掌握新技術的積極性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使得他們更加自信樂觀。
3.網絡時代“文化反哺”中少數民族家長的表現
為了了解長輩對電腦網絡知識的態度的目的,問卷中設計:問題,“當您使用電腦、網絡時,您的父母或其他長輩是否表現出興趣?”,其中選擇“很感興趣”和“一般”回答的分別占32%和50.4%,肯定性的回答占總數的82.4%,而明確回答“父母不感興趣”的問卷只占16.5%,兩者之間具有巨大而明顯的差距。
在問卷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您的父母承認您的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超過他們嗎?”回答十分一致,回答“承認”和“口頭不承認,但心里承認”的人數之和占填答總數的92,其中口頭承認的占66.6%。我們可以肯定地得出結論:成年人已經意識到并承認,在電腦網絡方面他們的子女已經超越了他們。
從這樣的結果來看,少數民族家長對電腦網絡等信息技術是比較感興趣的,他們希望通過學習獲得這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這方面的技能,對向子女學習的行為也能認同和接受。這是成年人對青少年技術優勢的認可,既體現出是對現代技術的理性認同,也體現出對于現代文化的接受與認同。
三、對于少數民族醫學生“文化反哺”行為調查結論
從本次調查看來,網絡傳播和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對傳統的教育模式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家庭中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單純地由父母或長輩等傳統教育力量對青少年進行知識文化、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的教化與指導,出現了很多由子女向父母長輩進行逆向的教育行為,其中電腦互聯網知識及技能的傳遞尤為突出。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網絡時代中對“文化反哺”顯得十分積極主動。
首先,當今社會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一個部分,對新生事物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對于民族文化起到引領的作用,他們在學校學習現代互聯網技術,鍛煉良好的語言能力,知識較為多元化,他們已經能夠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在現代科學技術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其次,青少年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父母長輩在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方面的不足;第三,他們對于自己在向父母長輩推廣電腦網絡知識的過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有著很明確的認識。
2.“文化反哺”能夠幫助少數民族家長提高自己的電腦網絡知識及技能,使他們能夠更好的適應現代化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同時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有較好的作用。
從調查中可以知道,親代與子代之間存在溝通良好的“文化反哺”,可以建立良好的代際關系,有助于家長與學生間的溝通與交流,明顯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與積極性,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和樂觀主動的心理素質,有助于青少年的人際交流的能力培養。
3.考察網絡時代的“文化反哺”中少數民族父母長輩的表現,可以發現,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父母生活在電子信息化的洪流中,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已經深刻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給人們帶來的益處,也感受到自身在這方面的欠缺和緊迫感,所以他們能比較坦然接受技術上的落后,對子女在掌握科學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表示了認同,同時希望能到幫助。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家庭中“文化反哺”的積極作用,以期提高全社會的電腦網絡知識水平。
作者簡介:
蔣英 (1977―) ,女,新疆醫科大學語言文化學院 ,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西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