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礦區地質災害的治理優選九篇

時間:2023-09-28 09:21:0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礦區地質災害的治理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礦區地質災害的治理

第1篇

關鍵詞:采礦 地質災害 環境污染

中圖分類號:P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b)-0141-01

礦產資源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尤其是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采礦的速度也就相應的加快,這樣就造成目前我國采礦市場的混亂,對礦區環境的保護不到位,導致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

1 采礦導致的地質災害現狀

礦產是保證當前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但是在目前很多地區的采礦工作中由于在采礦中各種技術的使用不到位或者是對各種問題沒有加強重視,導致目前我國采礦中各種地質災害頻發,不僅影響到采礦工作本身的順利進行,也對采礦周邊的地質結構以及礦區周邊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產生了極大威脅。從當前我國各個采礦區域內來看,采礦造成的地質災害是比較嚴重的,很多地區的地表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下面我們就采礦導致的地質災害現狀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根據調查,在目前由于采礦導致的地質災害主要分為兩個大的方面:一方面是環境破壞;另外一方面是地質滑坡。

1.1 環境破壞

土質破壞主要是因為在采礦的過程中要進行挖掘,尤其是在深層礦產資源的開發中,大規模的挖掘勢必會造成土地內部空虛,造成土地的塌陷。一般來說,要開采10000 t的礦產平均就能導致0.2 ha的土地塌陷,大規模的土地塌陷不僅能影響采礦的繼續進行,而且能對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帶來的影響,因為在采礦的過程中是隨著礦產資源的走向進行的,很多居民區地下已經被掏空了,一旦遇到地震,就會引發更大的事故。

水資源破壞主要是因為在采礦的過程中,由于礦資源埋藏較淺,加上沖積巖的厚度較大,那么水資源就通過裂隙帶將水分導入礦產資源采空的地區,這樣地下水的水分就會逐漸遺失殆盡。

植被破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采礦過程中引發的土地塌陷,很多地表的植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或者是在土壤塌陷的地方造成很多根系發達的植物根系斷裂,從而引發植物死亡。另外一方面是由于采礦中造成地下水資源的無形流失,造成地表植物沒有足夠的水分,影響其生長。

大氣污染主要發生在一些煤礦開采區,因為在煤礦開采區,很多煤炭本身質量較輕,而且煤炭開采出來之后要有足夠的場地堆放,在堆放中遇到有風的天氣,小的煤粒就會在空氣中漂浮,從而造成環境污染。

1.2 地質滑坡

地質滑坡的表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邊坡滑坡;另外一種是巖體崩落。

邊坡滑坡主要是發生在露天礦的開采中,由于在采礦的過程中沒有對邊坡進行加固,確定的邊坡角度不合理造成的,邊坡角與土層有摩擦的時候就能導致邊坡的移動。在邊坡滑坡的時候,往往是順著土質弱面進行的移動,邊坡滑坡會損害周圍的建筑物,還有可能對采礦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產生影響。

巖體崩落這種現象的發生主要是集中在丘陵地區,因為在丘陵地區土質弱層是普遍存在的,一般進行順坡開采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滑坡事故,而在一些土質有裂隙存在的情況下進行開采工作就會導致巖體崩落事故,這種滑坡的形式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2 采礦導致的地質災害發展及治理

2.1 采礦導致的地質災害發展

采礦引發的地質災害是普遍存在的,當前采礦引發的地質災害在未來不斷擴大,從目前的形式來判斷,各個礦區的開采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很多礦區的資源已經開采完畢,沒有了礦產資源,這些礦區就成為了無人看管地區,因為很多采礦企業在采礦的過程中并沒有做好保護措施,所以這些老礦區在很大程度上有危險,一旦發生地震等災害往往會發生塌陷。同時因為在當前我國對采礦的管理工作不斷加強,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未來采礦過程中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也會逐漸降低。

2.2 礦區地質災害的治理

根據目前我國礦區地質災害的情況,在未來要保證采礦工作的順利進行就需要在采礦中加強保護措施,制定科學的治理制度對礦區進行治理。

第一,加強對礦區各種資源的管理,尤其是對水資源要進行保護。在未來采礦的過程中要加強采礦工作人員的節約用水意識,利用先進的節水技術,加強對水資源的利用,在采礦過程中對水資源造成破壞的要及時進行治理,相關部門要對采礦主體征收合理的治理費用。

第二、采礦中使用先進的技術,在未來的采礦工作中要有效減少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就需要不斷提高采礦的技術,采礦工作者要在日常的采礦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相關研究人員要加強對各種采礦技術的研究,例如,在煤炭開采過程中目前主要使用的是“三下”采掘技術,這種技術的使用有效加強了對煤礦區建筑物的保護。所以在未來所有采礦的過程中要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就需要研究新的技術和開采設備。

第三,在采礦過程中要實施誰開采誰治理的模式,在采礦工作中要對由于采礦造成的各種隱形威脅有及時的了解,并且對采用科學的技術進行解決,從而將地質災害消滅在萌芽狀態。

第四,針對采礦過程中出現的掩體崩裂問題需要在施工過程中進行錨固,在礦區采礦之前要對周圍的環境進行分析,尤其是對巖體特征要特別注意,運用數學和物力方法對其變形趨勢進行分析,必要的時候要采取巖體錨固技術進行治療,這樣能有效防止巖體在采礦的過程中發生崩裂和移動,對礦區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損失。

第五,在采礦過程中由于地下的地質結構遭到嚴重的破壞,引發地面下陷,給礦區的土地使用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所以在采礦之前就需要制定嚴格的生產計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將采礦與治理結合起來,例如,一些開采完的礦井要進行回填,避免塌陷。同時對一些受到污染的耕地,應該采用科學的技術進行治理,開展復墾工作。

3 結語

采礦導致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因為采礦中使用的技術不恰當,沒有將環境保護工作做到位,目前我國采礦工作中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是比較普遍的,在未來的采礦工作中要降低地質災害風險的發生采礦單位提高技術水平,加強管理,從而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崇清,鄧金燦,孟中華.高峰礦區新洲地表大溝地質災害綜合治理[J].采礦技術,2009(4).

[2] 潘春華.采礦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及冶理設想[J].現代物業(上旬刊),2011(8).

[3] 陳耀論.采礦引起的地質危害及治理技術的應用[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8).

[4] 張成立,徐曉章.地質災害治理中邊坡移動監測成果的整理及分析[J].浙江國土資源,2009(4).

第2篇

關鍵詞:礦山宕口;治理方案;設計;宜興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6-3465-03

Discussion on Mines Control Scheme Design in Yixing

LIN Fang1,ZHANG Jia-yang1,ZHU Xiao-yong2

(1.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ology, Xinxiang College, Xinxiang 453003,Henan,China;

2. Jiangsu Mountain and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td. Co., Nanjing 210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of mines in Yicheng town, the control scheme of three districts in the mines was prilimilarily discuss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high-quality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rol project b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eliminate hidden danger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mines; control scheme; design; Yixing

位于江蘇省宜興市宜城鎮西南城郊結合部的礦山采石宕口現有環境與周邊綠陰成群的青山綠水極不協調,而且成為寧杭高速公路、寧杭公路等交通沿線的最大視覺污染源,嚴重破壞了宜興市南大門的景觀,影響了區內人民工作、生活環境和宜興市開放發展及建設“綠色宜興”的整體形象,同時也造成土地資源的巨大浪費。礦區內存在多處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隨意堆放的廢礦渣等固體廢棄物,易誘發泥石流災害,危及周邊村莊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并加速周邊土壤的退化。國內外對礦區治理成功案例較多[1-6],目的是消除礦區遺留的地質災害隱患和環境污染,改善其生態地質環境。通過對宜興礦山宕口的綜合治理,可以美化宜興市的城市形象,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與生活、生產、投資環境,有效利用礦區的土地資源,進一步促進宜興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宜興礦山宕口地質環境現狀

結合前人對礦區的調查情況[5,7,8],分析了治理區內存在的多處地質災害隱患,其主要分布于采石宕口中上部高陡邊坡區域,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山體滑坡、崩塌及危巖等。

根據該礦區1∶1 000地形測量圖等相關資料,該宕口占地總面積約82 180 m2,其中宕口底部平面面積約45 060 m2,露采坡面面積約37 120 m2。露采坡面最高約106 m,坡頂線長約846 m,坡腳線長約980 m。整個坡面一般上部較陡,中下部較緩,上坡面局部陡立,甚至反坡。該宕口露采坡面頂部及坡面上存在多處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隱患。根據礦區地形地貌并結合礦區治理后的整體效果,將整個礦區分為3個治理區,各區的地質環境現狀如下。

1.1 治理一區現狀

該區現狀包括露采坡面及宕口底部平面兩部分,其中,露采坡面面積約8 731 m2,平均坡長約365 m,最大高差約62 m,平均坡度約50°,局部較陡,甚至反坡。宕口底部平面面積約5 326 m2,高差約8 m。宕口坡面巖石裂隙發育,局部巖體極不穩定,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不利于露采坡面的環境治理,必須在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的前提下,對坡面陡立區域進行適當爆破削坡降坡,以滿足露采坡面植被恢復的需要,并保證治理效果的長期穩定。

1.2 治理二區現狀

該區包括露采坡面及宕口底部平面兩部分,其中,露采坡面面積約12 753m2,平均坡長約332 m,最大高差約64 m,平均坡度約40°,局部較陡,甚至反坡。宕口底部平面面積約16 769 m2,高差約4 m,宕口底部平面堆放有部分生產廢料。宕口坡面巖石裂隙發育,局部巖體極不穩定,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不利于露采坡面的地質環境治理,必須在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的前提下,對坡面陡立區域進行適當爆破削坡降坡,以利于露采坡面植被恢復工程的施工,并保證治理效果的長期穩定。

1.3 治理三區現狀

該區包括露采坡面及宕口底部平面兩部分,其中,露采坡面面積約15 636 m2,平均坡長約278 m,最大高差約66 m,平均坡度約45°,局部較陡,甚至反坡。宕口底部平面面積約22 965 m2,地勢南部較低,北部較高,最大高差約16 m。宕口坡面巖石裂隙發育,局部巖體極不穩定,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不利于露采坡面的地質環境治理,必須在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的前提下,對坡面陡立區域進行適當爆破削坡降坡,以利于露采坡面植被恢復工程的施工,并保證治理效果的長期穩定。該區南部露采面已生長有部分植被,可不進行植被護坡與綠化。

2 治理方案設計

第3篇

關鍵詞:煤礦開采;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目前中國投入開發的煤礦礦區多為低山丘陵,在地質特點上較為復雜,在開采過程中多出現地質災害,且形成原因和發生種類均較為繁雜。由于地質災害多受到人為和自然交互影響,其發生后果不但會影響煤礦生產,并且還會危及到生產者的生命安全。據統計,我國每年由于煤礦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0多億元,大量的人員傷亡無法統計。煤礦地質災害已經成為了危及礦區安全以及制約煤礦業發展的主要災害之一。

1 災害鏈概述

煤礦工程在開發上具有配套的工程,且建設周期較長,人員集中性強,隨著煤礦規模的擴大,工程遍及整個礦區。由于人為活動的影響,礦區地質條件的改變,地質災害發生幾率會隨之增長,尤其受到工程匯總不合理的活動影響。從實踐中可以總結,地質災害的分布、規模以及類型和發育程度都直接受到本地區地質環境以及人為活動的影響?;顒有詳嗔岩约疤烊坏卣鸬耐{性最大,地表塌陷以及環境污染則是礦區建設的產物;而開發的過程中對地表應力的改變會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滑坡和崩塌等地質災害,當然除了人為因素,自然作用也是一定的誘因,以上因素共同構成了礦區地質災害鏈。地質災害的發生使得礦區的發展逐步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鏈,甚至會危機地下礦井的開發和作業。

礦區工程地質災害,主要指在工程地質單一作用或與自然影響共同作用下,發生在礦區,使得生態環境以及開發環境持續惡化,致使各類災害發生的一種狀態。而地質災害鏈則是發生在礦區的一系列潛在威脅的災害事件的疊加綜合。這些災害事件會在空間以及時間上存在一定的相互制約關系,并且其發生是由于人為活動影響或是自然環境影響。從實際的災害發生分析,系統的對各類地質災害時間進行縱向研究,不難看出,煤礦開發過程中的災害時間呈現出相互制約環環相扣的鏈狀關系。并且災害的發生呈現穿插行、重疊性以及滯后和一致性。各種災害互相控制、互為因果,有些則會由于發生空間、時間的疊加而使災情擴大,破壞了地質工程的環境。在煤礦的地質工程研究中,有關災害的類型以及破壞度和形式都能夠通過地質災害鏈進行分析預測;通過災害鏈研究能夠對地質災害中邊坡災害、誘發性地震災害、水土流失;同時災害鏈也在自然地質作用同工程地質關系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災害鏈的研究對于針對性的在礦區不同地質環境下的災害發生的遏制有著重要意義,對防災措施的提出以及災害鏈的及時截斷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2 地質災害的分析

在我國的煤礦開采中主要有兩種形式:露天作業、井下開采(以井下開采為主)。煤礦工程地質災害的產生本質上由于自然環境的改變,地質結構平衡被打破而產生的地質變動現象,諸如:斷裂災害、地震災害等。但是由于我國的煤礦分布較廣,礦區所處的地理結構以及礦區開發所形成的新構造在表現上有所差異,因此各地發生地質災害表現上也各不相同。而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礦區地質災害更是頻頻發生,這種地質災害則被稱為“工程地質災害”,諸如:崩塌、地面下陷、滑坡以及環境的污染。很多礦區的地質災害會相互疊加,彼此交叉,形成鏈狀的災害系統。

2.1 地震、活動斷裂

地震在地質災害中屬于潛伏性較強、突發性較大以及破壞范圍極廣的一種災害;活動斷裂多是伴隨地震災害發生。礦區地殼不穩定區域為活動斷裂多發地帶,該現象會嚴重影響到居民生活區安全,工程建筑穩定,甚至會成為井下作業的安全隱患。我國八成以上的礦區都處在地震多發地帶,加之我國本就是地震多發國家,因而礦區極易遭受地震威脅。針對該類地質災害,應當加強基礎研究,對其危險性以及穩定性進行預測和評價,通過對工程的基礎分析,最大程度的降低災害的發生損失。

2.2 沖擊地壓

沖擊地壓是自然地質作用與開采工程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煤礦日常生產中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也是煤礦生產中傷亡人數最多的災害。因為沖擊地壓的能量釋放是瞬間的,因此常伴有強烈的誘發地震,可導致頂板冒落、巷道彎曲、工作面堵塞,直接危及礦山生產安全。煤礦的開采直接造成大面積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現象,同時也誘發大量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嚴重破壞了礦區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

2.3 滑坡與崩塌

由于煤礦開發建設周期長、規模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開采引起的地面變形及不合理的工程活動,導致或誘發了大量滑坡、崩塌災害。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煤炭行業由于此類災害投入的治理費用約在億元以上,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大。

2.4 沙化與水土流失

我國的大型煤礦主要分布于晉陜豫蒙寧能源基地和東北三省。它們或處沙漠附近,或黃土廣布,沙化災害、水土流失嚴重。晉陜豫蒙能源基地,現有風沙面積達1063km2,約占全區面積的25%。準格爾煤田、東勝煤田、神府煤田已面臨被沙漠覆蓋的危險。據估計,煤炭行業每年用于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治理與賠償的費用達1億元左右。

2.5 其它工程災害

除上述災害外,煤礦開發過程中還伴有開采抽排地下水、固體廢棄物外排、危陡邊坡及粉塵污染等災害的不斷發生。我國煤礦區的大多數中小城市是以煤礦建設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由于煤礦區開采長期抽排地下水,引起礦區地面不同程度的沉降,嚴重制約了城市的發展,且導致各類災害的群發,構成的災害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

3 煤礦工程地質災害的特點

3.1 煤礦工程地質災害發生面廣,幾乎涉及每一礦區,災害種類多、頻度高、危害大。地震災害的潛在威脅最大。

3.2 煤礦工程地質災害是自然地質活動與人類工程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兩種作用在煤礦開發中互為因果,彼此疊加,形成工程地質災害鏈,其特點為致災明顯、危害頗大、預測與治理較難,并以人類、工程災害為主。

3.3 煤礦工程地質災害具有瞬時性兼持續性發生的特點,其危害表現為同步和滯后性,因其受人類工程活動因素影響,預測與治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可操作性。

3.4 煤礦工程地質災害的形成、分布與致災具有群發性和多影響因子疊加作用的特點,表現形式具有多重性和關聯性。

4 防災減災對策

4.1 建立一系列煤炭行業工程地質災害預防法規和規程,建立安全檢查制度,建立監測網。定期對各類工程災害進行安全檢查。廣泛開展礦區地表穩定性評價,減少地表塌陷、滑坡及水土流失等工程地質災害事件,嚴格控制開采災害鏈的發生。

4.2 加強煤礦工程災害的信息管理和工程技術管理。全面開發礦區工程地質的災害效應研究,確立各類災害之間的關聯度與災害度。結合災害鏈的構成,系統分析礦區的各種致災因素,制定適合礦區特點的防治對策與措施。

4.3 投入必要的工程災害治理經費,促進礦區災害治理工程的實施,嚴格控制礦區工程災害致災因素的發展。

4.4 通過技術交流與合作,擴展煤礦發展空間,對減災技術、意識予以培訓,通過煤礦救援系統的不斷完善,防災意識的有效樹立,對煤礦地區各種地質災害的誘因進行控制,將災害從根本上解決,降低損失。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恢復治理;生產安全;防治措施

一、緒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在房地產行業、建筑業、加工制造業以及其他高新行業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不斷增加,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其中礦山地質災害問題就是環境問題中的一種表現。本文就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常見的地質災害進行論述,針對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提出具體的防治措施,從而有效解決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改善人們的切身利益,從而不斷推進可持續性發展。

二、礦山地質災害的評估方法

礦山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其中,人為原因造成的地質災害影響較大,使得地質環境不斷惡化。隨著地質災害的不斷加重,對人民的財產生命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和威脅,地質災害對人類而言是非常可怕的,為了能夠緩解地質災害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就必須對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針對這些原因做出具體的防治措施,使災情得到有效緩解。針對礦山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過程中,必須對地質災害進行評估[1]。礦山地質災害的評估方法主要分為調查、分析、評估等。在評估礦山地質災害嚴重程度過程中,首先要對礦山進行現場勘察,收集并有效利用先前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留下的生產資料,利用有關的評估方法,結合相關的評估理論,對礦山地質災害的嚴重程度進行綜合評估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針對評估結果做出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其次,在評估礦山地質災害過程中,還需要保證評估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采用相關評估方法的時候,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礦上存在的不同地質災害需要進行就地考察和分析,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而定。一般來說采用的評估方法主要是根據礦區在評估過程中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預先分析,并勘察礦區的地形、地質條件以及相關礦體分布和礦物質的性質,并對礦山的開采設計方案進行調查,采用定性評估的方法對礦山在開采過程中人為造成的地質災害進行分析[2]。

三、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

從環境學的角度出發,分析礦區地質災害帶來的影響主要是從環境質量出發,環境質量一般是指在具體的環境范圍內,總體環境和某些關鍵要素對人類生存發展和繁衍以及社會發展適宜程度的影響。在分析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過程中,首先要分析環境質量對人類生存發展適宜程度造成的影響,如果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改變了地質環境原本的適應力,就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地質災害。就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而言,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對人類發展過程中造成的損失[3]。由于我國土地面積較大,地質環境較為復雜,氣候多變,導致每年發生的地質災害數量較多,造成的損失較大。從總體上看,在我國礦山地質災害主要帶來的影響表現在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間接影響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從保護環境的角度而言,地質災害的產生會影響各生物的生存環境。地質災害越嚴重,造成的危險越大,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也越嚴重[4]。

四、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

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國家之一,地質災害發生的種類也較多,分布較廣,造成的影響較大。其中,礦山地質災害是我國較為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之一。發生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們在開采和開發礦山過程中過分的開采、錯誤開采以及隨意開采等導致。礦山在開采過程中容易造成當地的地質環境、自然環境嚴重破壞,從而引發一系列自然災害,例如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凹陷以及水位變化等,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生產,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另外。環境污染也是礦山災害的一種重要表現,由于礦山在開采過程中沒有對三廢進行有效、科學處理,將三廢未經允許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導致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從而出現各種自然問題。同時,在礦山開采過程中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導致土地沙化、鹽漬化,不利于地下水順流,出現地下水斷流等現象。其中最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包括山體滑坡、泥石流、地表坍塌以及礦山地下水位發生變化等[5]。

(一)山體滑坡

從斜坡上的物質組成分析主要包括松散的土層、碎石土以及各種抗剪強度低容易產生下滑的巖土層。當這些巖土層在暴雨侵襲過后受到水的浸泡,降低了抗剪強度,容易導致這些松散的土層、碎石發生滑動現象從而造成山體滑坡現象。在礦山開采和開發過程中,由于挖掘過程中容易造成礦山表面碎石也較多,使得巖土層較為松散,從而容易造成礦山地質災害,出現礦山山體滑坡現象[6]。

(二)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是山區或者山體中地形險峻的位置,由于長時間受到暴雨、暴雪等自然災害,導致山體發生滑坡現象,在山體出現滑坡現象過程中攜帶有大量的泥沙、碎石以及沿途,導致這些泥沙形成特殊的洪流,從而造成泥石流現象。形成泥石流的條件主要包括地形需要較為陡峭的地方,并堆積有大量的松散泥沙、土壤,并爆發較大的具有突發性、持續性的暴雨,在雨水的連續沖擊下容易造成山體滑坡,從而出現泥石流現象。典型的泥石流主要是由各種粉砂、黏土形成的泥漿構成,當含水量較大時,這些泥漿在自身重力牽引下發生運動,形成泥石流。礦山泥石流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地質現象,爆發較為突然,來勢猛烈,并伴隨有礦塊等,由于加速度較大,聚集的能量較大,所以具有極大的破壞力[7]。

(三)地表坍塌

地表坍塌是礦山在開采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地表坍塌主要與礦區在開采過程中保留的礦量不足、礦柱受到損傷,失去支撐力,從而導致礦山采空區發生塌陷情況。尤其是針對礦體掩藏較淺礦物質質地較為松散的礦山,例如煤礦等發生地表坍塌的現象更為明顯。針對礦體埋藏較深的礦區,如果沒有及時對采空區進行回填,當規模達到一定面積時就會出現地表塌陷的危險,另外由于礦區晝夜溫差較大,季節變化也會加快礦山的巖石風化速度,在地表水的沖刷作用下會導致礦區的填充物出現軟化裂痕等現象,從而造成地表坍塌現象發生。地表坍塌,不僅會造成巨大的危險情況發生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還會破壞耕地資源,使建筑物受到影響,破壞道路、水庫等公共建設,甚至發生淹井事故,使得礦區停工停產[8]。

五、常見礦山地質災害的相關治理措施

(一)防治山體滑坡

在治理山體滑坡工作過程中,必須堅持以預防為主及時處理的綜合治理原則。礦山在設計開發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山體滑坡形成的因素和條件,在開采過程中就滑坡形成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進行綜合考慮,設計相關的預防工程。在預防山體滑坡過程中,需考慮兩個方面,要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山體的威脅。通過降低地表水地下水的壓力,防止巖土發生軟化和分解現象,并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對巖體的沖擊作用。在容易發生山體滑坡的邊界修建水溝,在滑坡區內修建排水溝,并根據當地的地質結構和水文特點,設計地下水的排除工程,通過水平鉆孔疏水法、豎井抽水法等對地下水進行排除,從而有效預防山體滑坡[9]。

(二)防治泥石流措施

泥石流是礦山地質災害常見的一種災害之一,在防治泥石流措施中需要從兩方面入手,第一需要消除或者將泥石流物質進行固化處理,第二是消除發生泥石流的條件。首先在消除泥石流物質過程中,需要及時將山體斜面的碎石、泥土、巖土的進行清理,避免出現大量的松散碎石、泥土堆積現象,如不能及時清理,需對這些泥土進行固化處理,例如利用水泥砂漿等對其進行固定。消除泥石流的誘發條件就必須確保水源得到有效控制。在容易發生泥石流的山體修建排水溝、排洪渠,使水能夠有效排出,防止泥石流發生,同時還要做好綠化工作,通過種植植物等方式,有效預防水土流失。

(三)防治地表坍塌措施

在防治地表坍塌過程中,需要根據礦山的具體特點,合理設計回填參數和邊坡參數,并加強對采空區的監測。為防止出現地表坍塌現象,需要加固礦柱,并做好穩固邊坡工作,在開采過程中,如果出現開裂變形現象,就要立即停工,然后讓專業的地質勘探隊伍進行勘查,并針對開裂變形現象制定合理的措施,同時在坑道內做好防護措施,防止礦頂出現坍塌現象。

六、結語

綜上所述,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山體滑坡、泥石流、地表坍塌等,治理礦山地質災害是一項重要、長期工程,礦山在開采和開發過程中,必須注意礦山地質災害的相關治理和防治工作。在此過程中,通過結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和環保理念,重視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工作,通過采用科學防治的方式,使中國礦業得到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近中,李飛.四川廣安高頂山礦區地質環境問題及治理恢復措施研究[J].資源信息與工程,2020,35(04):123-126.

[2]湯銀鎖.礦山地質災害區的生態恢復治理研究[D].華北理工大學,2020.

[3]李欣遠.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及綜合利用探討[J].中國金屬通報,2020(07):295-296.

[4]劉炎波.礦山地質環境評估及恢復治理方案改進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20(12):258-259.

[5]趙克鋒,張阿熳.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J].環境與發展,2020,32(01):244-245.

[6]李淵,劉雙全,劉華駒.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治理方法分析與探索[J].住宅與房地產,2020(03):281.

[7]李聰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方法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20(02):161-162.

[8]王海東,初欣雨.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勘查要點淺析[J].山西建筑,2020,46(03):150-152.

第5篇

摘要:煤炭作為不可再生能源,多數埋藏在地下,在對其進行開挖的過程中,會改變煤層附近的地質環境,當對煤層過量開挖時會造成地質環境的異常變化,引起煤礦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嚴重時會損壞煤炭開采設備和對工作人員造成危險,因此,重視煤礦地質災害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煤礦地質;災害特征;防治措施

為提高煤礦企業在遭受突發性地質災害時的快速反應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相關條例要求,要加強煤礦地質災害防治,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以減少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降低生命財產損失為目的,預防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廣大職工的生命財產安全,加快礦井安全高效發展。

1煤礦地質災害的特征

1.1群發性

人們在開采煤礦時,難免會破壞原有地質環境,而煤礦地質災害正是地質環境對自身所遭破壞的一種反饋。煤礦地質災害具有一定群發性,在某一時段或某一區域易集中發生。如當礦井某一區域發生自然災害后,在群發效應的影響下,通常會伴有更多,更大的災害。

1.2衍生性

地質災害的衍生性主要指發生一種地質災害后,時常會衍生出很多并發災害與次生災害,形成災害鏈。如煤礦頂板災害會造成地面塌陷,形成地裂縫,毀壞耕地,同時也會破壞地表建筑物,影響地表徑流等。

1.3持續時間多樣

有些地質災害如瓦斯爆炸、頂板破碎等都屬于突發性災害,災害發生時間短,破壞強度大;而也有一些災害持續時間長,漸發性強,如采煤塌陷災害、土地鹽漬化災害,因此煤礦地質災害持續時間具有多樣性。

1.4無法避免但可防御

當前受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的煤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仍然較多,在一定時期內避免地質災害發生很難。但就以往煤礦地質災害發生情況而言,只有地質隱患達到一定程度后通常才會發生地質災害,且地質災害的規律性較強,因此可采取措施防御這些災害,在我國煤礦科技飛速發展的影響下,這些地質災害在將來的某一時間一定可以得到控制。

2煤礦地質災害現象

2.1地表下沉

對于煤炭開采區域發生地表的下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當一些煤礦為了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對煤炭進行過量開采會造成煤層上方的地表下沉嚴重,甚至某些地方發生塌陷現象,結果會造成地表的建筑或農田被損壞而無法使用。塌陷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開采的煤層被過分挖空,同時采空區沒有及時回填,在原巖應力的作用下煤層上方頂板失去平衡,破壞嚴重,從而破壞延伸到地表產生塌陷。另外,對于在水體下采煤時,如果對水體處理不當,導致水體大量流入礦井內,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這也會引起地下水上方的巖層破壞,且可能延伸到地表引發地表塌陷。

2.2瓦斯

瓦斯作為一種易燃易爆的氣體賦存在煤層內,當含量較小時不會產生危害,但是當在礦井內積聚到一定量時容易造成煤礦工人窒息或引起瓦斯爆炸事故發生。煤礦瓦斯的積聚有兩種方式:緩發性。對于瓦斯礦井,工作面在推進過程中,煤層內的瓦斯會逐漸的外流,當通風系統設計合理、工作正常時,瓦斯隨風流被順利的排出,但是當出現通風死角或通風故障時,局部瓦斯會逐漸的積聚并達到對人體傷害和爆炸濃度,顯示出一定的緩發性;瞬發性。有些高瓦斯礦井在開采過程中會出現瓦斯噴涌狀況,不可避免的產生瓦斯濃度增大的現象,如遇火源會引發瓦斯爆炸事故發生。

2.3滑坡

對于煤礦開采造成的滑坡與自然災害情況下發生的山體滑坡是不一樣的,煤礦發生的滑坡主要是指對煤礦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如矸石、建設廢料等)的不合理堆放對原有山體或植被造成影響和破壞,導致礦區周邊山體發生滑坡事故,這樣的滑坡是人為的結果。

3煤礦地質災害的預防措施

3.1強化災害宣傳、教育

為更好的防治煤礦地質災害,首先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足夠重視煤礦防災工作,應做好防災宣傳、防災教育工作,讓全礦井人員足夠重視防治災害,同時應提高礦井施工人員的防災、救災技能,逐步提升礦井防災,救災能力。其次礦井災害防治部門,也應實時深入調查研究礦井地質災害與災情,以便第一時間掌握災害實情,不斷更新災害防治方法與技術,同時應做好災害防御準備工作,以更好的防御各種地質災害。

3.2增強對地質災害相關問題的研究

應依據當地自然地質環境特點,對礦區地質災害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治理。對此,首先應系統性的調查監測礦區地質環境災害,把地質災害發生機理、規律找出來,以給災害治理提供參考。若遇到獨發性災害,應聯合相關科研單位共同攻關,仔細分析調研,努力制定一些針對性強,科學、合理的災害預防措施。

3.3嚴格落實國家相關法規政策

當前雖然我國已頒布了多條法規來限制約束自然地質環境的污染現象,破壞現象,但在實際實施中由于很多因素的影響,這些法規很難落實到位。對此,我們一方面應深入學習研究,仔細解讀這些法規。另一方面應以本礦井實際情況為基礎,有針對性的制定一系列生態恢復措施,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強化執行力度,充分落實好各項規章制度。

3.4開展綜合化治理

綜合性系統規劃礦區地質環境治理,充分借助各種防災減災手段,改善礦區生產環境。強化地質環境評估,在開展礦山工程項目前,應先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估,以協助礦區后期綠色開發。同時,為使礦井施工對周邊環境影響達到最小,應把地質環境評估工作貫穿于整個礦井生命周期全過程,應從建井一直到最后報廢關停;建立健全地質環境監測體系。應以礦區多發災害點為中心,構建一地質環境監測網絡,進行“重點抓,全面鋪”,以實現及時有效預防礦區地質災害的目的;發展有效的防治技術。可通過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農業措施的綜合系統應用,來有效治理地質環境。如復墾技術、矸石再利用技術、地表減沉技術等,以更好的支持礦區地質環境治理。

3.5合理開發資源,進行清潔生產

據以往經驗礦井發生的很多地質災害,都是由于資源開發的不合理引起的。因此,為實現礦井的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各礦區在未來發展中一方面應重視統籌管理資源開發利用,另一方面應大力發展煤炭資源清生產工藝,適度、優化資源利用。具體可從下列幾方面著手:發展動力洗煤技術,固硫煤炭技術,不斷提升煤炭品質,從源頭治理污染;綜合質量礦區地下水與地表水,合理利用水資源,逐步優化礦井排水;綜合利用礦井三廢(廢氣、廢渣、廢水),發展循環利用技術。

3.6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疏散礦區作業人員

一旦出現了煤礦地質災害事故,礦區負責人需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通知上級領導部門以及消防部門組織相關救援人員進行處理,同時,迅速疏散事故區域工作人員,避免出現二次塌方或二次爆炸事故。在事故處理完畢后,需要進行總結,發現問題出現的原因并杜絕該問題的再次出現,保證煤礦開采安全。

4結論

總之,煤礦地質災害具有群發性、衍生性、持續時間多樣、不可避免但可防御等特點,我們應根據煤礦地質災害特點,積極尋找地質災害發生原因,研究地質災害防治方法。通過科學、合理的預防、治理手段,以有效控制各類地質災害,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董來啟,李峰,武艷麗,等.煤礦地質災害特征防治措施[J].科教文匯,2016(4):192-193.

第6篇

【關鍵詞】地質環境;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恢復治理;影響

在礦山資源的開采利用過程中,存在著資源的保障程度較低、礦山的地質環境遭受破壞、礦山的安全隱患大等問題,影響著礦山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也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的部署和落實造成較大的影響。在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同時,避免對礦山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等造成較大的危害,減少重大地質災害的發生等,是礦山資源開采和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中的重要的研究課題。重點分析采礦區地質構造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的部署和落實造成的影響,研究分析針對性治理措施。

一.地質環境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影響

隨著人類開采活動的不斷進行,在開采出大量的礦物質、拋棄大量廢棄物等一系列的開采行為發生的過程中,礦山的原始地形地貌被破壞,不可避免的給開采區內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致使地質災害在礦區的發生情況較為普遍。在分析礦區地質環境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影響的基礎上,尤其是礦區質地環境中的地質構造,合理制定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綜合目標,落實具體的治理部署工程,對于提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程的科學開展和落實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地質環境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量的影響

礦區具有節理裂縫發育的特點,存在著較大的坍塌滑坡等安全隱患,周邊礦區在受到各種開采活動以及區域范圍內地質構造等多方面的影響,礦區的各個安全臺的邊緣存在較為明顯的縫隙;邊坡的角度遠大于巖層的傾斜角度,隨時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滑坡等安全事故隱患,礦區開采區域內的底邊的邊緣沿著斜坡呈現較為復雜的節理性發育特點,巖層破碎情況嚴重,在安全平臺之上可以見到有大量的崩落的巖石存在,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增加了難度。巖石大多處于的狀態,因為邊坡的傾斜角度存在較大的差別,在礦區之上隨處可見大量的滾石,安全隱患的存在狀況較為嚴重,嚴重影響著礦山的外在景觀;在礦區周邊由于民采和各種小型開采場的亂挖亂采,使礦區的整個開采面積增大,且在開采深度上存在較大的差別,使整個礦區的地質構造受到嚴重的破壞,給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的開展,增加了較大的工作范圍和工作量。

2.地質環境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內容的影響

在開采活動的不斷進行中,礦區的地質構造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開采活動引發的地面坍塌、滑坡、裂縫、露天礦邊坡的碰裂、爆裂等引起的較大的沖擊波和飛石帶來的破壞等,對原本已經遭受到破壞的地質結構還會造成較大的次生災害影響,將直接危害著開采活動前后相關人員的人身安全,以及礦區地面上的建筑物,并且地質結構嚴重破壞有所帶來的地質災害遠不止限定在礦區及周邊,在巨大內外力的作用下,可能會對其他看似相距遙遠而無關的區域帶來較大的地質災害,甚至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質量工程的部署開展造成較大的危害。礦區的地質構造被嚴重打破,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和發生的頻率,礦山開采原就是一種對山體巖層的破壞行為,開采作業不可避免的打破了礦區邊緣巖體內所原有的應力及平衡狀態,造成次生應力場的形成,在次生應力場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很容易使礦山的邊坡巖體出現變形,使巖體失去最初的穩定性,導致崩落、傾倒坍塌、滑落等現象的發生,這是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重點內容。

3.地質環境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目標的影響

在對礦山的地質構造等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造成的影響做出科學全面分析的基礎上,科學的制定出針對礦區的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內容,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部署中重要的工作內容。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內容有,綜合治理開采礦區周邊邊坡的地質環境,有效的消除危巖等滑坡體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建立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模式,并為其他礦區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提供可供參考借鑒的寶貴經驗,為礦山的開采及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等工程的開展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對礦區內的采空區的邊坡,以及安全臺等巖體滑落類安全風險較高的區域進行綜合治理,對已經發生過滑坡的危巖體實施治理,有效的減少礦山在開采過程中所面臨的安全隱患,在對礦山已被破壞的地質環境進行治理和落實保護措施之后,適當的種植草和樹木等植被,使礦山的地質環境盡快的恢復至良好的狀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主要任務是,依靠科技的進步,在礦區發展起循環經濟,建立起綠色的礦業;通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最大程度的減少有可能造成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因素,實現地表生態環境以及地質構造的切實保護與恢復;對礦山的開發建設活動中涉及到的生態環境實施保護,恢復礦山在開采過程中被破壞地質構造,實施礦山及周邊區域各種次生地質災害的監測與防控。

4.地質環境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時間的影響

開采活動中造成的地質構造嚴重破壞,所引發的地質災害和次生災害較為嚴重,甚至會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開展中給相關人員和工程落實造成較大的危害,使得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在部署上要堅持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質量并舉的原則,確立保護優先、防治結合、以防促治的保護與治理思想,切實的提高和重視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工作,也就是在各種開采活動進行的過程程中,礦產資源的開采不能已地質結構等地質環境的破壞為代價,開采活動開始之前要先進行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的評估,針對不可避免的要造成的地質破壞提出防護措施,隨著開采活動的開展,調整防護措施,將對地質構造造成的破壞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并在恢復質量工程的開展中將地質破壞嚴重部位的恢復治理訂立為重點恢復內容,減少地質破壞因恢復治理不善引發的次生災害。

二.地質環境背景下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措施

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要立足于地質構造

現就所要開展綜合治理和保護的礦區進行全面細致的考察,全面收集礦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底層巖性以及工程地質等相關的地質條件的資料,調查并分析礦體的賦存條件等特征,地質構造等遭受開采破壞的情況,地表土地、地表植被以及土地資源被破壞和占用的情況,以及礦山及周邊地區地質災害的發生情況,包括發生的強度和頻率。分析研究礦區所存在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發育程度以及具體的表現特征,地質構造引發的多種問題對施工人員、公共財產、自然環境、礦產資源、周邊設施的影響程度,就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究地質環境等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等工程部署的影響,確定出治理工程的部署重點和難點。

2.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狀況進行評估并提出綜合治理方案

對需要進行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礦區,進行開采中各項開采活動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合治理礦區的地質環境和地質條件,就各種開采活動可能引發或加劇的環境問題、礦山建設中所受到的來至地質災害的影響等進行預測分析,并對地質災害的危害對象、危害程度、危害的發展趨勢、綜合防治的難度等進行分析評估。依據礦山的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和分析結果,制定出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部署所需要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就治理工程部署中涉及到的針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的主要內容,工程部署施工中需要的技術方法以及措施等進行詳細的落實。

第7篇

關鍵字:礦山環境保護恢復治理

中圖分類號:D922文獻標識碼:A

一礦山基本情況

礦區位于招遠市北東18km的張星鎮,行政區劃隸屬招遠市張星鎮管轄。礦區有簡易公路與龍水公路相連,交通十分方便

二礦山地質環境背景

一、自然地理

區域瀕鄰渤海,屬暖溫帶季風型氣候,區域地表水系不發育,水量隨季節變化,大氣降水匯入溝谷排泄通暢。區內現存的植被主要為天然植被,該區地處低山微弱切割丘陵區,區內地形起伏不大,地勢南高北低。

二、水文及工程地質條件

大氣降水為地下水唯一補給來源。地表水易排泄,侵蝕基準面之上開采時可自然排水。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型。礦區巖性較單一,礦體及圍巖均為花崗質巖石,巖石結構致密,質地堅硬。不易破碎,抗拉強度、抗彎強度都較高,具有較強的穩固性。

三 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

一、評估范圍和級別

(一)評估范圍

依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223-2011),評估區范圍應根據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結果分析確定。

礦區位于丘陵區,第四系厚度較小,基巖分布廣泛,植被較發育,基巖面積較小。因此,自然條件下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的地質環境條件不充分,但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在區內遺留有不穩定邊坡和渣石堆,有崩塌和泥(渣)石流的隱患。考慮崩塌及渣石流影響,將評估區范圍由礦區范圍外擴20m。

(二)評估級別的確定

礦山為建筑石料,設計生產規模2萬m3/a,確定該礦區屬小型礦山。

評估區內無永久居民居住,評估區內主要為礦山工作人員,人口約20人;無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設施;遠離各級自然保護區及旅游景區(點);無重要、較重要水源地;所破壞土地為荒草地和獨立工礦用地,因此確定,評估區重要程度屬一般區。

區內地質構造較發育,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為簡單,巖(土)體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程度為簡單,地形坡度一般20~35°、相對高差較大,確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中等。確定本次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級別確定為三級。

二、現狀評估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1、評估災種的確定

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國土資發[2004]69號文)中的規定,地質災害危險評估的災種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根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及對以往地質資料分析研究和現場實地調查,評估區不具有發生采空塌陷、巖溶塌陷、滑坡、地裂縫及地面沉降的地質環境條件,具有發生崩塌、泥(渣)石流的地質環境條件。因此,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災種有崩塌、泥(渣)石流。

(二)含水層現狀評估

評估區位于當地侵蝕面以上,在開采過程中未見地下水出露,只在降水過程中淋濾水對地下水資源和環境產生一定影響,由于礦石和廢石含有害成分少,目前水資源和環境均未遭受破壞。在現狀條件下,確定評估區受礦區采礦活動對含水層影響程度分級為較輕。

(三)地形地貌景觀現狀評估

評估區地處丘陵坡麓,遠離交通干線,區內無自然保護區、名勝古跡、風景旅游區、生態保護區及重要地形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跡等;礦山采用露天開采方式,已開采數年,對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和破壞程度較大。在現狀條件下,確定評估區內礦山開采在采石坑及廢石堆區域,對區域地形地貌作用較大,對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程度為較嚴重,影響面積為0.0049km2,其他地段影響較輕,面積0.0705km2。

(四)土地資源影響現狀評估

由于長期礦山開采,工業場地建設、礦山固廢堆放對礦區內土地資源造成一定程度破壞,占用和破壞土地資源約0.49hm2。根據查閱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被破壞土地類型為灌木林地和裸地,在現狀評估條件下,確定礦山開采對土地資源影響程度分級較輕。

(五)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現狀綜合評估

綜上所述,在現狀條件下,評估區受礦區采礦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影響程度分級為較輕;對含水層影響程度分級為較輕;對土地資源影響程度分級為較輕;對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中:采石坑及廢石堆區域為影響較嚴重,其它地段為影響較輕。

三、預測評估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1、工程建設可能引發或加劇的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礦山采用露天開采,根據開發利用方案,在設計開采范圍內,采場最終邊坡角≤65°,受到強降雨和震動(包括爆破震動),在上部風化破碎地段和下部裂隙發育帶、軟弱結構面、巖脈處遇到強降雨或爆破震動時,引發崩塌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其危害程度屬中等;評估區內有多處廢石堆,目前堆積量約2000m3,未來還有增大的可能性,在遇到外力作用(如強降雨)時具有發生泥(渣)石流的可能性,對下游人類財產或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威脅。

預測在設計開采范圍附近及廢石堆放區域,引發或加劇崩塌、渣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為危險性中等,確定評估區受礦區采礦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影響程度分級為較嚴重,面積0.022km2,其他地段為較輕,面積0.0534km2。

(二)含水層破壞影響預測評估

1.對地下水水位及水量的影響

本次設計開采礦體最低標高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之上,在開采過程中無地下水滲入,無需礦坑排水,只在降雨后采坑底部暫時集水,采用水泵臨時排出。因此,預測對地下水資源的影響為較輕。

2.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

礦山生產過程產生的油類和開采爆破中的炸藥成分均會隨降雨匯入采坑內,會導致采坑周圍地下水中有機成分和NH4+、NO2- 、NO3-離子含量增高,但采場為自然排水,經降水稀釋后向下游徑流,對采坑周圍地下水和地表水環境影響較輕。預測評估區礦山開采建設對含水層影響程度分級為較輕。

(三)土地資源影響預測評估

根據礦區土地資源影響趨勢預測,由于礦區采用露天開采方式,在擬辦理采礦證范圍內都有可能進行石材開采,根據開采利用現狀確定采礦證范圍內灌木林地面積為0.81hm2,裸地為1.39hm2,確定礦山開采對土地資源影響程度分級較輕。

(四)地形地貌景觀影響預測評估

根據礦區地形地貌景觀影響趨勢預測,由于礦區采用露天開采方式,對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程度較嚴重,恢復治理難度較大。

(五)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綜合預測評估

綜上所述,預測礦山開采對含水層影響較輕;預測評估區在設計開采范圍附近及廢石堆放區域,受礦區采礦活動引發發地質災害影響程度分級為較嚴重,對土地資源影響程度分級為較嚴重,對地形地貌景觀影響程度分級為較嚴重,面積0.022km2,其他地段為較輕,面積0.0534km2。

四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

一、分區原則及方法

在對地質災害危險性、地下水環境、土地資源、地形地貌景觀等影響現狀與預測評估的基礎上,對礦山進行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

(一)分區原則

本次分區遵循以下原則:

1.分區結果能在宏觀上客觀實際地反映礦山生產活動可能對地質環境影響的程度,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提供依據;

2.以定性為主,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

3.嚴格依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中有關技術要求進行。

(二)分區方法及結果

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分級,充分考慮地質災害、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景觀和土地資源破壞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危害對象、危害程度及治理難度,來確定不同區段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的重要性.

二、分區評述

依據上述分區原則和方法,將本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分區確定為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

(一)礦山地質環境次重點防治區(Ⅱ)

為礦山環境影響程度較嚴重區,該區地質災害主要為泥(渣)石流和崩塌,其主要危害對象為礦山工作人員及設備;含水層影響較輕,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內地形地貌景觀影響程度較嚴重,土地資源也將受到一定破壞,將其劃為次重點保護區,面積0.022km2。

(二)礦山地質環境一般防治區(Ⅲ)

分布于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輕區,該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對水土資源、地形地貌景觀影響程度較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難度較小,將其劃為一般保護區,面積0.0534km2。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招遠市張星鎮北欒家河南山礦區飾面用花崗巖礦山地質環境復雜程度中等,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級別為三級,其中地質災害評估災種為崩塌和渣石流。應該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地質災害防治必須立足于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變消極被動的應急救災為積極主動的防災減災,樹立“減災即增效”觀念,使礦山地質災害的預防與治理協調統一。

二、建議

(一)長期進行環境監測,在施工中應注意可能出現的地質環境改變對環境、采礦的影響,盡量避免人為災害的發生。

第8篇

關鍵詞:水工環地質;環境保護

1.頻發的礦區地質災害

針對礦區地質災害頻發的現狀,礦區資源產量不斷減少,礦產儲備明顯不足(如圖1),為應對礦區現狀,提高地質災害治理的成果,研究人員對于礦區主要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規劃,并結合實際進行分析。圖1我國主要礦產儲能比例

1.1地震災害

基于采礦工程對于礦區地表巖石層的破壞。對于一些處于地震帶及地震帶邊緣地理位置上的礦區,時常會發生地震災害。地震災害具有突發性與破壞性,當災害發生時,對人民的財產安全與人身安全造成了極大的損害。目前,研究人員主要通過信息技術監測手段對地表活動進行勘察。以預警地震災害的發生。

1.2地表坍塌

由于礦區工程運作對于地表的破壞以及山體的鏤空,礦區難免會發生地表塌陷等人為導致的地質災害。由于某些礦區工程建設設計漏洞,導致在施工過程中地質結構遭到破壞,引發地面坍塌,對于工程主體產生嚴重的安全隱患,對于現場的施工作業人員產生人身安全威脅。礦區的工程作業導致地表土壤結構的變化,土質松弛,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嚴重的地表坍塌。一些處在山體上的礦區,砍伐山體林場,導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質災害。

1.3地裂縫

地裂縫往往出現在區域性的地表斷裂。由于地裂縫與地下水的運動有關,在一些開采水平低下,沒有科學依據指導的礦區,常常會出現地裂縫這類嚴重的地質災害。對于地下水的過度抽取導致地下水枯竭,地下和結構坍塌,出現大面積的地裂縫。對于該區域的地表主體結構,造成外力因素下的非自然變化。

2.水工環地質工程的應用

在目前的水工環地質工程中,有許多常見的基礎應用技術與手段。包括GPS技術,地質雷達技術,瞬變電磁法技術,遙感技術,水勘測技術等。

2.1GPS技術

在水工環地質工程中,常用GPS技術提高地質地表監測的準確性。在進行地質災害治理時,GPS技術可以充分發揮作用。GPS技術在對地表狀態進行測量與勘測中有明顯的實用價值,能夠幫助監測人員及時盡早地探知地質災害,以起到預警的作用。

2.2地質雷達技術

在水工環地質工程中,地質雷達技術可以對地表環境進行短距離的探索。由于探索的距離較短,探索結果盡可能的準確。地質雷達技術在使用期間,通過電磁波對地表以下的部分的探測,遇到障礙物由電磁波分析將具置返回到地面,幫助研究人員掌握地表下的地質狀況。實現地質勘測的自動化應用與信息化分析,預測預防地面坍塌與地裂縫。

2.3瞬變電磁法技術

作為一種新型勘測手段,瞬變電磁法技術在很多方面得到應用。瞬變電磁法技術通過電磁設備向地底傳送脈沖電磁波,通過二次渦流場的變化來分析地質狀況。研究人員借助瞬變電磁法排除某一區域的地質隱患。

2.4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組成一個地理信息技術的聯合整體。研究人員通過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對各地區地質狀況各項參數整合分析。遙感技術在實際使用期間通過計算機技術和圖像信息結合,給勘測活動提供先導數據資料,對于地質災害的治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技術指導作用。

2.5水勘測技術

水勘測技術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分為物理和化學兩種?;瘜W分析法主要通過對于地表水質的化學性質分析,對水質酸堿度的檢測,沉淀物的測試,得出水質成分綜合性檢驗的分析。通過物理分析法分析地表水體內各成分的含量變化,使用光譜分析儀對水質進行準確檢測。

3.實施水工環地質工程與環境破壞

3.1工程實施在自然環境方面的危害

水工環地質工程實際施工時對自然環境會產生一定的危害。在執行地表勘測活動時,由于勘測工作的開展,需要大量的設備輔助與人力投入,對于該地區的自然環境會產生難以避免的破壞。例如,工作人員在架設設備儀器時需要對周遭的地面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在工作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程垃圾與生活垃圾也一定程度上加劇對環境的破壞。在地質災害治理的過程中,支擋、護坡、改造排水管道等多方面的施工產生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噪聲污染。這些污染問題常常不被重視,導致不可挽回的環境破壞。地質災害治理過程中對于土壤挖掘,挖孔等工程活動,有可能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二次危害,對于礦區地質工程的治理產生影響。

3.2工程實施在社會環境方面的危害

對于礦區地質災害的治理不僅僅會影響到該地區的自然環境,還會影響該地區的社會環境。對于土地、生態系統等自然環境部分會留存大量的人類活動痕跡,導致該地區原本穩定的社會環境遭到破壞。搭建一系列的工程建筑,導致該地區地表景觀發生變化。對于名勝古跡,水工環地質工程的實施往往會導致文化古跡遭到破壞,影響社會環境的文化資源。

4.環境保護措施的提出對水工環地質工程的影響

在新的環境保護建設標準下,水工環地質工程對于地質災害治理的工作從多個方面有了嚴格的要求。相關的技術手段在更為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下進行了大量的革新,以減少水工環地質工程對于環境的影響。

4.1環境保護措施對于水工環地質工程的創新指導

隨著社會對自然環境需求的提升與環保意識的增強,環境保護部門對于水工環地質工程中的環保措施有了新要求。通過改進不夠科學的生產工程方案,執行規范標準,調整政策,為水工環地質工程提供更為科學合理且明確的準則。在創新性需求的背景下,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數據化的工程實施方案相結合,工程得到了創新和發展。

4.2水工環地質工程作業人員環保意識得到提高

由于加強環保措施,對環境的需求提升,許多礦區的水工環地質工程作業人員有了更為深刻的環境保護意識。整體工程在環境意識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貫徹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夠很好執行統籌規劃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施工方改變了以往工程作業當中圖方便圖快捷的錯誤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環保工程建設理念。工作人員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良好推進了施工過程中環境保護措施。

4.3減少水工環地質工程中污染物的產生

對于環境保護措施的施行,原本水工環地質工程大量產生的污染物也相對減少。工程作業人員更加重視實際生產過程中產生排放的污染物,盡量避免污染物的過量排放導致對環境的破壞。例如工程污水的排放有了有效的控制,在固體廢物,氣體,廢物等方面也進行了嚴格地把控,大大降低了對環境的影響。對于產生的一切工程廢物都進行科學的處理,從排放源進行廢渣分解,從而降低水工環地質工程中產生的污廢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4.4環境保護措施的要求提高了行業規范

根據傳統的水工環地質工程建設需求,在短時間內能夠取得一定的地質災害治理成效。但對于從長久時間上的考量,依然會造成難以恢復的環境傷害。這一系列環境損害影響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工程實施的環境保護措施的提出,整體行業在相關行為方面有了更高的標準與規范。通過創新改變現有的工程標準,以達到環境保護措施的要求,同時可以減少對于工程周圍的環境破壞,使得工程總體口碑得到良好的反饋,從而推進整個行業對于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踐行。

5.提高工程中的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措施對于水工環地質工程的建設與發展有著積極向上的指導意義。為了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提升工程質量,研究人員提出了以下的策略措施。

5.1將環境保護作為工程剛需

施工人員在開展某一區域的水工環地質工程建設之前需要對該區域的環境背景進行充分的了解。在工程準備時期,提出合理的實施方案,從最大程度上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危害。對于工作人員的環保意識需要進行規范與提高,保證在施工過程中避免人為的、低級的環境破壞。嚴格執行設計的環境保護措施與方案,最大程度減少工程對環境造成的噪聲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

5.2建立嚴格的環境保護體系

對于水工環地質工程建設過程中的環境保護需求,不僅僅是工程施工方需要對施工人員進行一定的行為約束,政府與相關部門也需要制訂更為嚴格的施工標準。以規范化的制度、準則對施工方與施工人員進行嚴格的監管,定期對施工人員進行環保知識的培訓與考核。派遣專員對于工程進行環保標準的實時監督,建立嚴格的追責體系。對于不符合環保標準的施工方與施工人員進行責任追究,通過嚴格的環境保護體系確保水工環地質工程在施工環節對于環境保護措施的嚴格遵守。

5.3完善對于施工地區的生態補償

對于一些位于自然保護區的水工環地質工程建立及時的生態補償制度。由相關環保部門派遣專業人員對于施工區進行工程檢查與評價,對于不符合生態標準與環境保護需求的工程責令進行嚴格的整改。對于已經造成污染威脅的工程,要求施工方給予周圍原住民一定的經濟補償,或是對破壞的自然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修復。

6.結語

現行的環境保護政策與相關部門制定的環境保護標準無疑將推進水工環地質工程整體行業的改革與進步,施工人員將更加重視實際生產過程中對于環境的保護,使工程在長時間的檢驗下依舊遵循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在治理地質災害的同時也對環境保護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孔凡芬.水工環地質工程中環境保護措施產生的影響[J].綠色環保建材,2020(09):42-43.

[2]張艷.水工環地質在地質災害治理中的應用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20(20):162-163.

[3]王昌舉.水工環地質調查在生態修復中的研究[J].建筑技術開發,2021,48(01):84-85.

[4]孫曉民,李明慧,等;水工環地質在地質災害治理中的應用策略分析[J].中國金屬通報,2021(01):185-186.

第9篇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研究;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2

礦產資源開發在三門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過去三門峽市走的是一條消耗資源和忽視環境的粗放式開采模式,礦山環境惡化,礦區災害頻繁發生,危害較為嚴重。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保護成為人類共識,是社會進步,文明的標志。人類社會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礦產資源的強有力支撐,礦產資源的開發主體是礦山企業。目前, 全市已發現礦產資源66種,已探明儲量的50種。已開發利用的27種。已上儲量表的礦種有33種,礦區數為759處,發現礦產地311處,其中大型18個,中型47個,小型93個,礦點153個。長久以來,礦業開采一直被認為是創造財富的過程,很少注意到其造成的負面影響。然而,日益嚴峻的礦山環境與凸顯的一系列災害問題迫使人們不得不給予關注和重視。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礦山環境、防止礦山地質災害、實現礦業的可持續發展,逐漸為業內人士所共識。

一、三門峽市礦山地質災害概述

礦山地質災害是指由于人類采礦生產活動而引發的一種破壞地質環境、危及生命財產安全,并帶來重大經濟損失的礦區災害。它是地質災害的一個分支,也是自然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礦山開采開山棄石,加速水土流失,引發地表塌陷、山體滑坡;礦山抽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礦區周圍地下水資源枯竭;地下開采誘發地震、巖爆、冒頂片幫突水、瓦斯爆炸、地面開裂及沉陷等;礦山剝離堆土、尾礦廢渣堆積引起地表環境污染,露天尾礦庫漏塌、排土揚失穩滑移造成嚴重的泥石流災害等,凡此種種,均是礦山地質災害的具體表現。我市是個礦業大市,礦產資源的年消耗量很大。多年的粗放式的礦業開發,導致大部分礦山地質環境形勢嚴峻,部分礦區呈現加速惡化勢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資源的需求更是與日俱增。市場經濟對國有礦山企業帶來很大沖擊,部分礦山注重追求經濟效益,安全和環保意識淡化,加之開采技術及生產設備的相對落后及礦區周邊大量無序的民采等多重因素的干擾,導致礦山多年開采積聚的災害隱患爆發,開采環境明顯惡化,礦山地質災害問題日趨嚴重,潛在的致災隱患不斷增多,且隨時可能發展成災,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報廢、設施損毀甚至礦井關閉、資源浪費等嚴重后果。近幾年,非煤礦山的災害事故不斷,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頻發的冒頂、突水、地表塌陷、滑坡、泥石流及地裂縫等礦山地質災害不僅給礦山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制約著礦山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礦山地質災害特點及誘因分析

總體而言,我市目前礦山地質災害具有以下特點:

(1)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

據初步統計,全全市已查明地面塌陷及其隱患34處,其中澠池縣17處、陜縣8處、義馬市6處、靈寶市2處、盧氏縣1處;因礦山開采產生有影響的崩塌、滑坡災害22處,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16.4萬元;全市礦山開采形成有影響的泥石流及其隱患9處;

(2)潛在災害隱患突出

單以廢水、廢渣的排放為例:根據對現有179個重點礦山統計結果,全市礦山廢水產出量1470.93萬m3/a。排水量為763.94萬m3/a,占產出量的51.93%。年排水量較大的礦山為煤礦、鋁土礦、金礦、鉬礦等,分別為319.7萬m3/a、224萬m3/a、217萬m3/a、17.8萬m3/a。礦山廢水、廢渣的排放,常造成水資源浪費、水土和空氣污染,并引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

(3)按礦山類別分,煤炭礦山重于非煤礦山,金屬礦山重于非金屬礦山

一般煤礦規模較大,開采深度和采空區相應也大,致使地層應力失去平衡,產生地面塌陷、地裂縫或巖爆等災害,另外,煤礦的涌水和瓦斯的危害更是觸目驚心。拿義馬市千秋、常村和澠池果園、天池、英豪一帶煤炭開采區來說,面積127.62平方公里,區內有大小礦山企業23個,其中大、中型礦山4個。由于該區采煤單位密集,采空區規??涨埃孛嫠?、地裂縫發生頻繁,并形成多個塌陷、地裂縫集中分布區,影響總面積大于50平方公里,經濟損失逾億元。另外,北露天煤礦采坑內北部邊坡曾先后多次發生滑坡。礦山廢水年排放量約151.9萬立方米,煤矸石年排放量約36.6萬噸,累計堆放量約677.7萬噸。由于該區煤燃點較低,煤矸石較易自燃,煤矸石自燃產生的各種有害氣體,常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而金屬礦山雖然多數地處偏僻,災害影響和后果不如煤礦那么嚴重,但以地下開采居多,僅礦井涌水和尾礦庫對地表水體及植被土壤的污染,就比非金屬礦山嚴重得多。

(4)災害類型與礦山規模、開采方式、礦產類型及所處地域相關

一般來說,露天礦山災害類型多為水土流失、排土場(山體)滑坡、泥石流、邊坡坍塌等。地下開采受采空區影響,災害類型多為地面塌陷、地裂縫、冒頂、巖爆、突水、瓦斯、地表水土污染、尾礦泥石流以及礦井抽排水導致的近地表水源枯竭等。

礦山地質災害誘發因素各不相同。有些是開采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如開采深度的增加,使得地應力相應增大引起冒頂、片幫、脫盤甚至巖爆的嚴重地壓災害;有的是開采中忽視預防或開采不規范、管理不科學導致的,如采空區不及時充填、廢渣廢水隨意排放、水文地質及構造不了解、巷道偏離、盲目指揮、違章作業、私挖亂采等,非穩定因素積聚到一定限度引發各種災害;有的礦山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或為擺脫一時的經營危機,擯棄常規,如采富棄貧、求近避遠,結果為后期發展埋下災害隱患;曾一度泛濫的民采風潮掠奪式的開采活動也對部分國有大中型礦山造成嚴重干擾和資源、環境破壞,如在礦產集中地區(義馬、澠池、靈寶、盧氏等地),國有礦山及大型礦區礦產淺賦存區和露天礦區周邊,鄉鎮或個體礦山密集,個別地區存在掙搶礦源、采富棄貧、越界開采、無證開采、一證多采、亂采濫挖等現象。雖經多次清理、整頓、取締,但效果不佳,嚴重干擾國有礦山、重點礦區的規范開采和安全生產,加劇了礦山環境的惡化,并極易誘發礦山地質災害和安全生產事故。

三、礦山地質災害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開展礦山地質災害的研究工作,掌握其現狀和發展趨勢,對災害進行分類,研究其防治措施,建立政府和主管部門的科學防災決策系統,對促進我市礦山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我市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把礦山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在全市范圍內初步建立了地質災害(包括礦山地質災害)監測制度、汛期應急調查制度,汛期防災預案制度、災害速報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等,提高了防災應急能力和反應速度,為三門峽市礦山環境保護和減少災害損失起到了重要作用。為確保礦山的安全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相對而言,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且存在以下問題:

(1)法規政策體系、監管、約束機制和經濟政策有待完善

部分與礦山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都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要求,可操作性差,缺少與之相配套的礦山環境保護法規體系。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執法主體不明,責任不清,是影響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稅收和財政政策等方面,缺乏激勵和約束機制,社會對礦山環境保護治理投入的積極性不高,資金沒有保障,保護與治理投入明顯不足,制約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進程。監督、監測網絡及信息管理體系不完善,監管部門普遍存在人力、經費、技術裝備不足、執法手段無法保障等問題。

(2)“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實

礦山企業作為礦山環境保護治理工作的主體,應當重視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但部分企業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環保意思淡薄,不愿承擔采礦環境成本。因采礦權與土地權屬的分離,采礦單位多對其土地權屬人進行賠償或補償,至于賠償或補償資金是否用于環境恢復治理,礦山企業則缺少關注,致使多年來恢復治理實際的投入很少。部分地方還存在“先發展起來,再改善和保護環境”的錯誤觀念,對礦山環境保護監管不力、投入偏低,造成礦山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個別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加之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執法難度大、效果差,使礦山環境趨于惡化。

(3)礦業秩序混亂,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嚴重

三門峽市礦產資源豐富,礦山企業眾多,在礦產集中地區(義馬、澠池、靈寶、盧氏等地),國有礦山及大型礦區礦產淺賦存區和露天礦區周邊,鄉鎮或個體礦山密集,個別地區仍然存在掙搶礦源、采富棄貧、越界開采、無證開采、一證多采、亂采濫挖等現象。雖經多次清理、整頓、取締,但效果不佳,嚴重干擾國有礦山、重點礦區的規范開采和安全生產,加劇了礦山環境的惡化,并極易誘發礦山地質災害和安全生產事故。

(4)歷史積留問題多,恢復治理程度低、難度大

三門峽市礦山企業眾多,礦山開采時間較長,由于相關法規不健全,各地政府重視不足等原因,造成許多礦山環境被破壞后,無人承擔治理責任。礦山歷史積留環境問題較多,所需恢復治理資金數額巨大,企業難以承受。 “先破壞,后建設,先污染后治理”舊觀念根深蒂固,短期內難以得到扭轉。部分礦山集中區,小企業眾多,責任不明,生產周期短,設備簡陋,防范措施不力,在礦山環境保護方面幾乎不做任何工作,地方政府又無資金投入,危害損失極大。礦山環境保護治理工作任重道遠。

(5)技術落后,缺少必要的技術支持

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是多個專業領域相互滲透、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但目前缺少技術支持,礦山環境災害預測滯后,缺少成熟的恢復治理手段。礦山開采技術落后,礦井突水、瓦斯爆炸、頂板冒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事故時有發生。資源綜合利用和廢水、廢石(矸石、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水平不高,利用程度低。

四、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對策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第二页 | 久久新视频|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岛国搬运工一区二区免费 | www.国产.com|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资源网 |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牛牛影视 | 999无色码中文字幕 9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观看 |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 欧美色视频日本片免费高清 | 色偷偷网站 | 欧美精品在欧美一区二区 | 庭院里的女人在线观看完整版 | 国产欧美自拍 | 国产网站精品 |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段 | 日本a在线天堂 | 第一福利在线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 久久精品视频国产 | 丁香五月欧美成人 | 99r在线视频 | 久久福利免费视频 | 黄视频在线播放 | 欧美视频第一页 | 国产区精品 | 久久国 | 91亚洲成人 | 国产精品偷伦免费视频观看的 | 黄色在线视屏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欧美色综合高清免费 | 善良的护士bd高清 | 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 精品成人毛片一区二区视 | 成人a毛片久久免费播放 | 娼年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 五月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