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2 08:58:2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西文化的不同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1.思維立足他方與己方的差異。
中國人善于換位思考,習慣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注重對方的感受。出于禮貌,或者想跟人套近乎,中國人總是愿意說些關心人的話,如“你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吧(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然而,這卻可能讓西方人誤解為你對其身體狀況表示擔憂。西方人很喜歡別人夸自己年輕、強壯,如果質疑其健康狀況,他們是會很介意的。西方人思維一般都是立足自身,直接談自己的意愿或感受。好多英語國家的服務員招呼顧客時,經常用“CanIhelpyou?(我能為你做點什么?)”,這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2.思維方向順序與逆序的差異。
中國人偏重順序思維,漢語對與時間和空間有關的各因素排列,一般都是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個體,句子以時間和事理為線索,按照實際的“時序”及“事序”來安排。而西方人習慣逆序思維,英語句子雖然也可遵循時間先后順序,但不總是如此。它可以打破時間先后順序來安排,有著豐富的形態變化,句子呈句尾開放式。
3.思維表達婉轉與直接的差異。
中國人習慣于形象思維,西方人習慣于邏輯思維。在語言上,中國人在說明問題時會運用比喻、暗示的方法,讓人們產生聯想,以達到某種寓意。而英語正相反,它比較直接,直奔主題,然后加上修飾成分,定語一般放在中心詞的后面,狀語一般放在動詞之后,盡管偶爾也可以狀語前置。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日常用語的影響
1.在稱呼方面
中國人比較注重禮節,會根據對方的身份、與自己的親疏關系以及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稱謂,以示敬意。但是在西方,不管是在正式還是非正式場合,都喜歡用名字稱呼別人。
2.在致謝方面
一、廣告文化內涵的差異
中國的廣告文化注重深厚的人情味和體現傳統文化的東方價值觀,“重群體、輕個體”的意識較為突出,重人情是中國人所崇尚的。中國人極重親情、友情,在世界各民族中,再沒有一個民族比中華民族更注重團圓了。香港老字號“榮華月餅”的電視廣告正是深諳“團圓”之道,大打文化戰,贏得了消費者的心,成功占領了市場。在廣告中,父親曾志偉打電話給女兒,希望她回家過中秋,但忙碌的女兒要趕到臺灣做節目……當女兒準備上飛機的時候,看到了手上的“榮華月餅”,毫不猶豫地從機場工作人員手中搶回機票,說:“我還是回家和爹地(父親)過中秋吧。”這對父女的真情演繹,訴說著中國千百年來“血濃于水”的親情……老字號的榮華月餅就是抓住了消費者的傳統感情,用最真實動人的親情,喚起人們對家的眷戀和懷想,特別是遠在海外的華僑,榮華廣告更是撩撥起他們對祖國的思念。于是,榮華月餅取得成功自不待言。
西方側重于個體和個性的發揮,其廣告文化強調自由的氛圍和冒險超越的境界。西方文化自文藝復興以來,強調人性、個性的文化特征,其文化影響到西方廣告文化,使塑造個性、張揚自我、追求個人自由、凸顯個人價值為目標的西方網絡廣告文化生命力更強。對廣告主而言,更注重廣告的獨特個性內容,注重對受眾的個性心理滿足。耐克的網絡廣告利用“體壇巨星”做其網絡形象大使,因而抓住了廣大體育愛好者喜愛或崇拜明星的心理,在其網頁上,中田英壽、巴克利等巨星引人注目。
中國的廣告文化中所表現出的民族情感和歷史責任感所占比重較大。長虹的“以產業報國,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非常可樂的“非常可樂,中國人自己的可樂”;海爾的“真誠到永遠”等,這是利用民族自尊心的心理進行廣告宣傳。中國人崇尚民族的自豪感,這就是商家的“賣點”。雖說民族情感和歷史責任感多少有些沉重,但卻極富煽動性,易引起人們的共鳴。中國的網絡廣告文化中,因互動性的增強,使得“人機交流”的過程成為抓住大眾心理,促成其情感達成一致性。即使是利用網絡這一西方人發明的事物,中國的網絡廣告制作人也是處心積慮地使之頗具“中國特色”,運用民族情感和歷史責任感使受眾心悅誠服,這是西方文化所辦不到的事情,因為只有植根于心中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才能對人的行為產生支配力。
西方則以休閑、幽默和消費文化為主。幽默是樂觀的表現,西方人的幽默在網絡廣告文化中也不乏新意:美國《獨立宣言》中著名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政治口號被戲仿用于女士內衣廣告,將這句名言改寫為“民有、民治、我享的政府”,以強調內衣的舒適。廣告執行的是消費主義的原則,欲望(“我享”)是其核心的編碼規則,而欲望是以直接的商品為對象的,在充滿欲望的明快的亮黃色中,政治的嚴肅性被消費話語消解得蕩然無存。這就顯示了西方的理性邏輯思維方式與中國的直覺思維方式的不同。
二、“和而不同”的全球化戰略
正是儒家“和而不同”的文化觀念,使儒家文化在過去的2000多年時間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不斷吸引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不斷創新、發展和形成適應新時代需要的理論體系。可以講,在“和而不同”基礎上的融合與貫通,是儒家文化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征。儒家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得到了各民族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得以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礎,也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所在。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相信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主張會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認同,而中華民族也必將以“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吸納各國文化、以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為基礎,熔鑄一新型的理論體系,為人類的“大同”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應該說,中西的廣告文化各有其優勢和劣勢。中國的廣告文化承襲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它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天人合一的關系,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一切順應自然。這種注意人與自然關系相協調的態度于無形中既保護了自然,又求得了人生存的和諧。但另一方面,過分順應自然,知足長樂,很容易導致中國人在自然面前的碌碌無為。西方人則認為天人相分,將天人置于對立狀態,為了征服自然,首先得認識它。研究自然界中的各種問題和現象,努力去尋求答案,導致其哲學和科學的長足發展,也形成了其民族性格中開拓進取、勇于探險的精神。但是,其廣告文化中所宣揚的征服一切、改造一切的理念也會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科學主義的膨脹,人的貪欲,向自然無止境的索取,會導致生態環境的被破壞、人文家園的日益喪失。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中國傳統重視和諧,也就發展了一套調節人際關系的禮儀制度,強調服從秩序,主張妥協和寬容,便有了忠、禮、義、仁等倫理說教,因此中國廣告文化注重對社會責任與義務感的提攜,重視個人的修身養性,以此來求得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完善。但在重群體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個人的權利。西方廣告文化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嚴,注重個體,強調個人的權利、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通過個人奮斗和競爭確立自我價值。它在充分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同時,又往往導致個人主義盛行,人對社會的義務感、責任感的淡漠,人與人關系的疏遠。
總的來說,西方的廣告文化是一種外向型的文化,具有很強的擴張性和滲透性。中國的廣告文化是一種內斂型文化,重國、重家、重情。每一種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也都有它一定的局限性,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此,觀照他者,反思自我,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是21世紀中西廣告文化的必由之路,,“和而不同”則是中西廣告文化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中西文化;圖書館文化;圖書館
中西文化存在很大不同,社會環境存在很大差異,因此社會環境制約的圖書館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也會存在很大的區別,中西方圖書館文化也會存在很大差異。
1 中西圖書館制度比較
1.1 西方圖書館制度
由于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進產生了西方意味的公共圖書館。資本主義社會初期,科學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進入繁榮的商品經濟時期,要求工人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術。同時也使人們接觸到了大量的新興事物,渴望通過學習知識了解這些事物的本質,由于這些現象的存在,促進了公共圖書館的出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提倡所謂的“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等,使西方圖書館的內容進一步得以完善,出現了公共圖書館的觀念。所以,由于人民大眾的要求和官方的重視雙重原因,進而催生了西方公共圖書館的出現。西方圖書館采取的是政府有限權力管理與公民自治結合的管理模式,這樣的制度設計,有向下負責的機制,公共圖書館的建設了解公民對圖書館的需求,遵照民意,開辦了公共圖書館,并通過了圖書館法案,以法律條文來規定圖書館的建設與運作方式。
1.2 中國圖書館制度
20世紀初期,新式圖書館觀念由我國早期改良主義者引入國內,是國人認識西方圖書館的開端,有力沖擊了中國古代藏書樓在我國的影響,引進了西方新式圖書館的管理模式和技術,大力推動了中國近代圖書館的產生,使中國藏書樓的管理方法得以轉變,逐步轉為近代圖書館的管理模式。中國先進人士看到西方圖書館的巨大作用和影響,認為圖書館可以承擔教育救國的重任,所以迫切要求創立圖書館,以啟發人們的思想,官方政府中的開明人士極為擁護這一主張,因此政府創辦的公共圖書館得以出現。受教會藏書樓和教會圖書館的管理模式和技術的啟發,中國圖書館先進人士大膽創新,在各種圖書館的創辦中大力引進西方管理模式和技術。
2 中西圖書館管理思想比較
2.1 西方圖書館管理思想(以美國為代表)
(1)重視實用。實用性是美國圖書館的基本觀念特征,美國圖書館受杜威實用哲學影響較多。杜威的實用圖書館學思想表現在他對圖書館管理的許多領域,而最典型的要屬他的分類思想。在杜威的名著《十進分類法及相關索引》的導言中,他就宣稱他不是追求什么理論上完整的體系,而只是從實用的觀點來設法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可見,實用就是DC的基本出發點。DC是現代圖書分類法中產生最早,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分類法,杜威十進分類法是建立在圖書分類實用性原則基礎上的,杜威作為美國具有影響的學者和圖書館學家,其實用思想在美國圖書館界具有深遠影響。
(2)圖書館提供公平服務原則。讓所有的居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是西方圖書館的基本定位。日本圖書館學家小野泰博說,如果想知道西歐式民主主義是什么,最好看一看歐美的公共圖書館。因為這里存在著樸素的民主主義的原貌。“任何人都能平等地利用公共財產,遵守同一規則。”圖書館的平等原則就是在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文化影響下把權利平等地分配給一國的全體成年人,成年人通過運用公民權來行使權力。由這種政治思想和實踐中產生的力量,推動了向所有公民提供免費的圖書服務。這就是西方圖書館文化的思想特征。
(3)圖書館運行依照法律進行。西方的許多公共圖書館建立之初就制定了圖書館法,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公民閱讀權利的實現。公共圖書館的經費由納稅人的稅費來維持。用法律來規范,這樣就避免了政府撥款的隨意性和圖書館經費使用的隨意性。納稅人既可以監督政府,又可以監督圖書館的服務。使公共圖書館的運行限制在法制框架內。
2.2 中國圖書館管理思想
(1)尊重知識、注重收藏、為領導決策服務。中國圖書收藏經歷了漫長的藏書樓階段并逐漸形成獨特的藏書樓文化,在歷經數代后收藏意識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到今天仍舊成為一種文化時尚。中國圖書館發展到今天,圖書館的功能在隨著技術手段的提高而在不斷更新和擴大,但最終對復合圖書館的發展期望同時昭示的是對收藏傳統的尊重與回歸。傳統閱讀方式在物質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2)圖書館開放力度不夠。古代藏書樓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珍寶,同時留下了現今仍有借鑒意義的藏書法,但與西方國家圖書館相比,中國圖書館在藏書的開放和開架方面明顯力度不夠。受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圖書館的影響,又由于“新圖書館運動”的開展,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以及80年代后,圖書館藏書開架在一定程度上比過去有所改善,但由于受藏書樓思想的影響,重藏輕用始終在束縛人們的手腳,即便是有了一些開架,也顯得并不徹底,有時甚至企望重新回到閉架的時代去。
圖書館文化作為一種獨特而獨立的文化現象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具有的豐富的外延和內涵正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研究圖書館文化有助于塑造圖書館整體形象,提高社會影響力,并更好地發揮圖書館的職能,為社會文化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歐兆虎,張明海.基于知識服務的圖書館文化重構[J].圖書館,2009(04).
關鍵詞:禮貌原則;謙虛;文化差異
一、Leech和顧曰國的“禮貌原則”
禮貌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主要手段,它在言語交際中發揮重要作用。人們在言語交際中,普遍遵循禮貌的原則。H.P.Grice在1967年提出,為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交談的雙方要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則,即“合作原則”。雖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則并指出由于人們不遵守合作原則而產生會話歧義,但他不能夠解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違反合作原則大量使用委婉客氣的間接語言的原因。Leech認為,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之所以違反合作原則是出于禮貌,為豐富和完善Grice的“合作原則”,他從語用學和人際修辭的角度提出了禮貌原則的六個準則:得體準則(tact maxim)、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表揚準則(approbation maxim)、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一致性準則(agreement maxim)及同情準則(sympathymaxim)。他認為根據這些準則合理使用語言就可以達到最佳交際效果。Leech提出的這六條準則是根據英國文化特點而提出的,主要是說英國人如何運用禮貌原則而使言語行為恰到好處。同時Leech也指出:“東方有些文化社團(如中國和日本)比西方國家更重視謙虛準則;操英語的文化社團(尤其是英國)更重視策略準則和反語準則;地中海國家更重視慷慨準則,而不太重視謙虛準則。”這些不同的禮貌準則是禮貌原則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具體表現,即禮貌語言的文化差異性表現。同樣,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顧曰國、何自然等從語用角度分析了漢語中禮貌現象及禮貌行為的文化特征。
Leech認為禮貌理論具有普遍性,但也清楚地意識到禮貌受文化制約的特性。所以,我們在承認禮貌原則的普遍性的同時,也應認識到禮貌原則的特殊性,不應該追求并滿足于普遍框架的趨勢。禮貌是一條普遍原則,既然它屬于文化因素,那么在不同的文化里,就會產生相應的準則或準則變體。在禮貌原則總的框架之下,根據我國的文化特點、社會習慣、行為準則和社交方式等,顧曰國先生在《禮貌、語用與文化》一文中提出了五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禮貌準則:貶已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和德、言、行準則。他認為這些準則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共同對人們的言語行為起作用,同時“貶已尊人準則”又是漢文化禮貌中的核心部分。
二、中西方“謙虛”的文化內涵差異及其成因
(一)中西方“謙虛”觀念之對比
《易經》中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這句話的意思是,謙虛有道德的人,總是以謙遜的態度,自守其德,修養其身。儒家思想也告誡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的人際交往中,人們極為重視“謙虛”,可以說“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謙虛是做人的一條基本要求,一個人如果沒有內在的謙虛品質,就無法具有外在的真誠恭謹表現。所謂“謙虛”就是較低看待自己,而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為,是低己高人,以人為師的心理和行為。而謙遜的含義在英文化中就是“減少對自己的表揚,而不是根本不要自我表揚”,因為西方式的謙虛是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的“謙虛”與Leech提出的“謙虛準則”有所不同,中國人之“謙虛”主要體現在“貶己尊人”。“貶己尊人”是中國特定環境下“禮”在交際中的具體體現,意味著貶低自己,抬高別人。西方社會人們慣常遵循的“盡量貶低自己,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表揚”的“謙虛準則”在中國社會不僅不適合,卻常常構成對中國人面子的威脅之力。
(二)中西文化中謙虛的語用策略之對比
對謙虛的表達有許多語用策略。英漢文化關于“謙虛”的語用策略有很大差異。首先,很多時候,中國人對于表揚和稱贊基本上采用自貶和推讓的語用策略。而西方人一般趨向于接受稱贊,接受式和緩和式是西方人用以回答稱贊語兩個主要語用策略。正如熊學亮在《認知語用學概論》一書中寫道:中國和日本文化比較注重謙虛準則……比如稱贊某人的外貌和成就,中國人可能會以“不”“哪里,哪里”“過獎了”“不敢當”“差遠了”來回答,而西方人則可能用“謝謝”來回答。說“不”“哪里,哪里”,犧牲的是一致準則;說“謝謝”忽視的是謙虛準則。有這樣一個笑話:中英兩國官員偕夫人舉行會晤,英方官員見到中方的夫人便主動贊美道:“您妻子真漂亮!”,中方官員回復道:“哪里,哪里。”翻譯將這句謙虛用語翻譯成了問句,“where? Where?”對方一頭霧水,隨即答道 “Every where!”從這個笑話中不難看出英漢兩種語言對待贊美之詞的態度差異。中國人往往通過否定對方的贊美或說些貶低自己的話以示自謙和禮貌,而英國人往往會認為他們的贊美之詞被直言否定是對他們的鑒賞能力的否定,是不講禮貌的表現。
其次,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在交際中歷來擅長用謙詞,敬辭來表達“自卑而尊人”的禮貌原則。使用謙語,在稱呼自己及和自己有關的人或事前用“小”“愚”“便”“寒”“敝”等謙辭。敬辭則相反,是在交際中用“貴”“尊”“令”等用以稱呼對方以及和對方有關的人和事。而在英文化中則沒有這樣的語用講究。
另外,中國人的“卑己尊人”還表現在公開的講話開場白的措詞方面。不少中國人包括領導在講話前,總要客氣一番,說“我沒有什么更多的好講”或者“我沒有什么重要的東西好講”,或者“我的講話會浪費大家的時間”等待,意思是自己很謙虛。然而類似的話產生的語力會使外國人大吃一驚,或莫明其妙,他們覺得既然“沒有什么好講的”“會浪費大家的時間”,那還講什么呢?
由此可見,謙虛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被看做是人的美德和待人接物的要求,被看做是禮貌的表現。但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謙虛有著不同的含義和表現形式。Leech的禮貌原則就包含了謙虛準則。而在漢文化中,謙虛自古以來就是為人處世的一條基本要求和道德水準。
(三)中西文化中謙虛的差異的形成原因
禮貌是一種可以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禮貌的語言和禮貌的行為是表層的現象,是特定的文化價值在語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層中去,才能通過這種表象,挖掘其真正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釋其本質特征。中西文化中民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語言與非語言習慣不同,在實現禮貌的方法以及在禮貌的判斷標準上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也體現在對謙虛的不同詮釋和語用策略方面。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貌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中的禮貌與傳統的“禮制”緊密相連。“禮”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概念之一。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義者,治之統也”。“禮”規定了社會成員之間的等級差別,要求每個成員按照自己的社會地位來說話,行事。在傳統上以差序格局為主要取向的社會結構并以群體取向和他人為主要取向的中國社會,“禮”的精神就是天地人倫的上尊下卑。人們的一言一行必須符合社會和群體的期望,維護社會“和合”的關系至高無上,因此崇尚“貶己尊人”或“謙虛”的禮貌行為。
不同的道德觀和傳統的文化習俗決定了稱贊語及應答語的言語方式的不同。漢文化禮貌的核心是“自謙尊人”。它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原則的。中庸心理是中華民族歷史非常悠久,而且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之一。孔子把中庸看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幾千年來,這種道德觀不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且在中華民族的語言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中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國是一個重農的社會,重農社會的結果就是重農文化,這種文化是群體本位的沃土。群體本位的思想在中國深入人心,這要求人們必須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在集體勞動中需要對方的合作以及其他人的支持,這些都需要謙虛。
英語文化受到古希臘哲學思想和基督教的影響,加上西方社會是個重商主義的社會,重商主義是個體本位的溫床,人們追求平等、自由、獨立,因此英語文化中的價值取向表現為個體主義。西方人追求自由,注重個人的權利和獨立,認為尊重個人自由的權利的言行才是禮貌的。其禮貌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協同。西方社會歷來強調個體與個人價值,因此培養了個人的自信,,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及在獲得成功后的喜悅,所以在面對人們的稱贊時,他們敢于大方地接受,一句“thank you”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面子的維護。
參考文獻:
[關鍵詞]龍文化;圖騰文化;中西文化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20-0057-03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神圣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數千年,龍文化已滲透于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等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在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龍”被翻譯成“dragon”。dragon和龍確實具有一些共同特征:都是沒有確實考證的傳說之物,身軀都很龐大,都能飛翔,外形十分相似。它們同是想象中充滿傳奇色彩的動物,又都在文化中長久地保存下來。但事實上,中國的龍和西方的dragon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動物:dragon一詞和中國的龍所指不同――正如phoenix和鳳凰的強行對譯。這種對譯必然造成文化交流上的誤解和障礙。本文試圖從中西方文化中龍或dragon的不同起源和發展,探索它們在各自文化中的不同象征和意義。
一、龍與dragon的不同起源
中國文化中的龍有多種解釋。《說文》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 《廣雅》云:“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 宋人羅愿的《爾雅翼?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從這些解釋中,我們可以了解龍的形象并隱約看到它的起源。首先,綜合這種種解釋,我們可以說中國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鹿等動物以及云霧、雷電、虹霓、龍卷風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而龍的起源,也就是龍的模糊集合過程,則起自原始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時期,與原始宗教和巫術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更是圖騰崇拜的結果。“圖騰”一詞,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阿爾袞琴部落奧吉布瓦方言,意為“他的親族”。在氏族社會中,人們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種特定的動物、植物或其他無生命的東西,這一物種就成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護神,也就是這個氏族的標志,它就是圖騰。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民族都存在過圖騰崇拜現象。龍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圖騰。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說,龍(蛇)本是某個部落的圖騰,后來,這個部落兼并了以馬、鬣、鹿、魚等為圖騰的部落,就在蛇的軀體上再加上被兼并者圖騰的某個部分,于是就形成了復和式的龍圖騰。這一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同。
如今西方通稱的dragon形象來自波斯、希伯萊、希臘、北歐神話,形如巨大的蜥蜴或鱷魚,四只腳,一對蝙蝠般的翅膀,有時頸和背上長刺,頭上有尖銳的角,貪婪邪惡,會噴火,血有毒等等。西方學者對“dragon”的涵義也有眾多解釋,最重要的有如下幾種:第一種為蟒或巨大的蛇;第二種為神話中的怪獸,是一種巨大的爬行動物,通常結構像蛇和鱷魚,有堅硬的爪子,皮膚上有鱗片,有翅膀,有時會吐火,是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結合;第三種解釋則出自《圣經》,在舊約的拉丁文和希臘文譯本中,海里和陸地上的兩種巨獸也許和龍有關。古希臘史詩《伊利亞特》中描述過看守著寶藏的龍,稱之為drakon,后來drakon演變成英語的dragon。一般認為,西方龍的傳說源于對蛇的崇拜,因為在世界各文明里都有過蛇崇拜。不過,基督教文明的興起基本樹立起龍的邪惡形象。在《圣經》里,龍就是蛇,《創世紀》中,撒旦化身為蛇引誘夏娃偷吃了伊甸園里的智慧果。《啟示錄》里說到,大龍被摔在地上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因此,dragon被西方人視為惡魔的化身。
根據以上的事例和分析,可以看到中國的龍在誕生之初就已經具備了不同于西方dragon的幾個本質特征:首先,由于中國龍的圖騰功能所賦予其形象上的威嚴而非邪惡。中國龍的形象雖然也糅合了許多實際存在的動物形象上的一些特征,但整體來講,它基本上是一種想象中的動物,現實中無法找到對應的生物。西方的dragon在形象上也具備某種糅合的痕跡,可是從整體來看,很容易與蜥蜴或者是恐龍直接對應起來,讓人覺得dragon就是會吐火或者具備某種魔法的恐龍或蜥蜴。其次,中國龍從起源之初就由于圖騰崇拜的原因在精神上具備神性而非魔性,而西方的dragon則從一開始就充當了神話中被勇士打敗的魔獸或是與上帝對立的魔鬼的象征。
二、龍與dragon形象的不同發展與文化象征
在中國,隨著原始農業的出現,人們把偉大的天象尊崇為龍,在春耕中對著新年的第一道彩虹,唱起“二月二,龍抬頭”,祈望并認定它會給天下帶來吉祥、歡樂和幸運;并在遠古神話中把自己的始祖一個個打扮成人首蛇身的英雄,而且認定這些被圖騰化了的英雄代表著力量、信念和追求。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龍或作為開天辟地的創生神,與齊名;或積極參與了伏羲女媧的婚配,從而繁衍了人類;或幫助黃帝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或協助夏禹治理洪水,為千秋萬代造福。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征,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
隨著歷史的發展,由于在傳說及神話中“在天則騰云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龍變成了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征,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龍成為幾千年來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他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此外,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征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稱為龍。當年諸葛亮在南陽躬耕隴畝尚未出茅廬時,自比管仲、樂毅,號“臥龍先生”,意思是空有鴻鵠之志而懷才不遇。中國民間也說“望子成龍”,并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頭上長角、身上長鱗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將來能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
與龍相比,dragon文化意義的變遷就顯出命運多舛的意味。在早期西方關于龍的神話傳說中,最有名的要數古希臘神話了。在希臘神話中,較早被提及的龍是與眾神之神宙斯作戰的龍形巨人,這些龍形巨人是大地女神蓋亞與天神烏拉諾斯所生,他們面目猙獰,須發雜亂,身后拖著一條帶鱗的尾巴。在大部分希臘神話中,龍都扮演著這樣的反抗者角色,但卻屢屢被神和英雄擊敗,甚至淪為被愚弄的對象。 除此之外,在古希臘神話中,龍還扮演著另一個重要角色――忠誠的守護者。赫拉克勒斯偷得金蘋果的故事、伊阿宋取金羊毛的故事中,都有一條看守寶物的龍。但到了公元2世紀,西方龍的形象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它有毒、能噴火,長著蝙蝠狀的大翅,腆著大肚子,怪模怪樣而且貪財、狡詐、殘暴。這種模樣已經與中國龍的形象完全不同了。隨著基督教在歐洲興起,《圣經》再次改變了西方龍的形象。在《圣經》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條大紅龍,尾巴掃過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個頭,每個頭上都戴著王冠,貪婪地吞吃著新生的嬰兒。于是,西方龍就從“守財奴”墮落成了最邪惡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惡、狡詐和殘忍的代表。隨著基督教的傳播以及歐洲人的擴張,龍是魔鬼撒旦的惡名在歐洲,乃至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
三、水與火的交相輝映――龍與dragon的物質象征
中國龍的典型形象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口旁有須冉,頜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的神獸,善變化能興云雨有利于萬物。在中國,龍是水神,司云雨。民間祈雨總是祈求龍,各地遺存的龍王廟足以證明這一崇拜的普遍與久遠。而“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識一家人”這樣的俗語也在向我們彰顯著龍與水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神話中的龍一般居于深淵或大海中,不食人間煙火,如果環境不清幽,則騰空而去。單就著名的小說《西游記》為例,孫悟空借兵器的東海龍王、被魏征夢中處斬的涇河龍王、被收做唐僧坐騎的西海龍王之子、烏雞國里八角琉璃井中的井龍王、黑水河里作怪的西海龍王之甥以及碧波潭里的萬圣龍王等,與其他龍婆龍女共同構成了一個龍的譜系。而它們無一不是居于水中,掌管水族。
dragon的典型形象則是一只長著鷹爪和鷹翅、獅子的前腳和頭、魚鱗、羚羊角以及蛇尾,口中噴火的巨大怪獸。它們喜歡居住在巨大的洞穴、火山口以及湖泊或海洋中,常以人或動物為食,喜歡呆在儲藏金銀和寶藏的地方,如果有人侵犯了它,就會進行瘋狂的報復。dragon是寶藏的守護者,是魔鬼的化身,能游水、能飛行,還能噴火,兇猛異常,破壞力極大。正因為如此,西方神話故事中有許多英雄斬殺惡龍的情節,龍成為勇士揚名的犧牲品。從早期的希臘神話、北歐神話,到英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英雄長詩《貝奧武夫》以及中世紀歐洲出現的大量屠龍的神話故事,故事中的dragon無一不是身有雙翼,口中噴火。而騎士與龍的搏斗則被認為代表了善與惡之間的較量。基督教有很多圣徒和龍作戰的傳說。英格蘭的守護圣徒圣喬治就以英勇除掉為害人間的龍而聞名,相傳他用這條龍的血在盾牌上畫了“十”字,因此白底紅“十”字旗就成為代表英格蘭的旗幟,英國的嘉德勛章上就有圣喬治騎馬和龍奮戰的圖案。
到了近現代,龍依舊是西方文化中一個固定的貶義詞,如老龍成了魔鬼的代名詞。在西方文學作品中,龍更成了描述邪惡的生動詞語,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名著《艱難時世》中諷刺作品中的斯巴塞太太是一條看守銀行的毒龍。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當朱麗葉聽到她的表哥被羅密歐殺死時,她傷心地說:“啊,花一樣的面龐里藏著蛇一般的心!哪一條惡龍曾經棲息在這清雅的洞府里?” 在當代西方的影視作品里,dragon仍然噴著火出現。在《指環王》、《哈利波特》系列,甚至動畫片《怪物史瑞克》中,我們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水與火的交相輝映中,中西方文化賦予它們的完全不同的物質象征,使龍與dragon的形象更加詭異迷人。
[參考文獻]
[1]Bhabha,Homi.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94.
[2]Murfin,Ross.The Bedford Glossary of Critical and Literary Term[M].Boston: New York: Bedford/St.Martin’s,1998.
[3]美?愛德華?賽義德.東方學[M].北京:三聯書店,1999.
關鍵詞:英語;禮貌用語;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 H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5-88-2
1 概述
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宗教或非、思維習慣、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和各種科學技術的總模式,文化包括一切該社會所共享的產物,不僅包括城市建筑、社會組織、學校、醫院等物質上的東西,而且包括思維方式、生產生活習慣、家庭模式、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等非物質的東西。簡單地說,文化是指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一切文化都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
在涉及跨文化交際場景時,參與其中的人們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沖破自己文化的固有思維和約束,去理解、認可乃至接受其他文化中多重且隱秘的性質,讓自己適應不同的文化禮貌語境,使自己設身處地理解對方文化習俗和用意,最終達到語言交際雙方能夠溝通思想感情的目的。
從英語單詞modest出發,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窺見中西禮貌用語的不同,英語國家的人們在表達“謙虛”方面意思時用“modest”一詞,其本意為適中、中等,覺得自己態度適度了,也就謙虛了;而中國人表達“謙虛”時卻是用謙卑的態度來表達,也就是將自己擺在比“適中”、“中等”更低一些的位置。西方人的謙虛是擺出中等的態度,中國人的謙虛是將自身擺在一個中等偏下甚至很“下”的位置,從中不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出的中國人的謙卑要遠勝過西方文化浸潤出的西方人。基于此,漢語與英語在表達禮貌時所用語句的不同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差異也就可見一斑了。
為了達到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本文將提出與西方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時禮貌用語方面的一些建議和有必要規避的一些禁忌,按照一般交際時間順序排列。
2 稱呼方面
2.1 跨文化交際時稱呼用語方面的建議
英語民族不太區分長幼、尊卑,表現出平等、個性獨立的文化特征,無論是在年齡相似的人之間或者年齡相差巨大的人之間,社會地位相差不大或者社會地位相差懸殊的人之間,甚至是學生對老師、孩子對父母、下級對上級都一般直接以名字來稱呼,而且絲毫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如果是在正式場合,也只是用Mr. Mrs. Miss. Ms.一類簡單的稱呼加在被稱呼對象姓氏的前面,如Mr. Johansson, Mrs. Smith, Miss Stone等。
2.2 跨文化交際時稱呼用語方面的禁忌
注意避免陷入漢民族的習慣性思維,用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親屬名稱來稱呼非親屬成員,如Aunt Lucy, Grandma Mary等在西方文化中都是不可接受的。如有一美國婦女Gina應邀去參觀一家中國的托兒所,剛走進門,孩子們便一涌而上,喊著“Aunty,Aunty”,Gina為此而感到十分不悅,她認為自己不是孩子的Aunt,怎么這樣稱呼自己呢?在漢文化習俗里,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可以稱呼非親屬人員,而在西方文化里是行不通的,所以出現了Gina的不悅。
另外,要注意在絕大多數時候避免用被稱呼對象的職務、職業來稱呼對方,如Teacher Zhu,Bureau Director Li,Comrade Zhang,Commander Liu 等在英語文化中都是不被允許的。在西方,只有少數幾個職務或職業用于稱呼,如醫生或有博士學位的人被稱為Doctor,有權主持法庭審判的人可稱Judge,州長和市長可稱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稱Governor和Mayor,省去其姓名。除此之外,Professor一詞也有類似用法。
最后,還要避免用漢語思維編造出一些自認為表示禮貌的稱呼,例如,老太太Old Lady,老先生Old Mr.等稱呼在西方稱呼史上是找不到的。
3 問候方面
3.1 跨文化交際時問候用語方面的建議
一般對西方相熟的友人用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doing? 等問候用語;對于第一次見面或不熟的西方人士用Nice to see you. Pleased to meet you.等用語來表達雙方第一次見面時的問候。
3.2 跨文化交際時問候用語方面的禁忌
Have you eaten? 您吃了嗎?在西方文化里,如果用它來打招呼則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出于中國特殊的歷史與國情,近現代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長期飽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殖民統治以及內部軍閥混戰的摧殘,普通民眾將生存的最基本要素――“吃”,擺在了首當其沖的重要位置,所謂“民以食為天”反映的正是求生的欲望刺激了民族食欲的狀況,因而在國人的問候語中出現“您吃了嗎?”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整個西方文化中都沒有這樣一種問候方式,中國人用Have you eaten? 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 與西方人打招呼后,西方人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中國人想請自己吃飯。
然后,Where are you going? 您去哪兒?也不能用來與西方人打招呼,中國人之間問“去哪兒”只是用來寒暄,并不真正想知道對方去哪兒,中國人用這句話與西方人打招呼后,西方人士則會感覺到自己的隱私有被探聽的危險。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問候語How do you do? 要盡量規避使用。在英式英語中,人們一般將這句話理解為“你好”,可以用重復該句話來表示回答和問候(注意:雖然從表面上看How do you do? 是疑問句,但實質上并不表示任何疑問的意思),這句典型的英式英語屬于極端正式場合的問候語,一般是在極其正式的社交場合,雙方初次見面時伴隨握手或點頭等社交禮儀時使用的問候語,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會用到,甚至可以說,在日常交際中這句問候語已經被淘汰了。
4 就餐方面
4.1 跨文化交際時就餐用語方面的建議
與西方友人一起用餐時,如果自己是東道主,可以用些一般禮貌用語,諸如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或Make yourself at home. 來適度表達自己的好客即可。
4.2 跨文化交際時就餐用語方面的禁忌
在用餐之前,不過度謙虛地將自己為西方友人準備的豐盛飯菜稱為“便飯”或“隨便吃點的東西”等,因為在西方文化里,中國人過度謙虛所說的話通常會被西方友人認為是一個事實,“隨便準備的飯菜”會真的被對方看成是中國主人對自己的不尊重。
用餐時不強行勸吃、勸喝,因為與中國人的“熱情”相比,西方文化不認為替別人夾菜、勸酒等是可取的禮貌行為,反而覺得這樣的行為是對自我隱私的一種輕微侵犯。同時,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在餐桌上絕對不能按照部分國人的粗魯行為方式行事,大聲喧嘩、劃拳斗酒、喝到興起光膀子拼酒等行為都是與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和絕對不允許的。
4.3 非語言的禮貌行為方面的一些建議與禁忌
在中國,如果主人家有小孩,客人或者朋友不過去摸摸、拍拍、摟摟、親親,可能會讓中國母親不悅,認為這人沒有人情味,不熱情、不親切;與之恰恰相反,在西方國家里,婦女不喜歡別人撫弄她們的嬰兒或很小的孩子,不論是摸摸、拍拍、摟摟或是親親孩子,都會讓母親認為別扭、無禮。
同樣是在中國,兩位女性或兩位男性手牽著手或臂搭著肩,以示非常親密要好,表示兩人是好閨蜜或好兄弟;而在西方,同性男女過了童年時期就不能走路時手拉著手,或一個人的手臂搭在另一個人的肩膀上,這意味著同性戀。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文化習俗、行為規范上存在諸多差異,對禮貌語言和非語言的禮貌行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與各英語國家人民交往時,盡量全面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以避免因不了解西方文化而導致的禮貌語言使用不當的情況,使中西交往和諧友好地順利進行。
參 考 文 獻
[1] 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04):10-17+80.
委婉語是一種用曲折委婉的方式表達說話者思想的特殊語言表達方式。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運用比較抽象、模棱兩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義的手法,使談話的雙方能夠采用一種比較間接的方式來談論不宜直說的事,而且不必為談論這些事感到內疚”。
一、委婉語的民族文化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民族文提供化的一面鏡子。英、漢委婉語自然也會折射出兩個民族不同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價值觀念。在英、漢語中最為常見的委婉語總是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相關,下面就此類委婉語的文化性進行分析探討。
人會變老是自然規律,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 “老”這個詞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在中國 “老”是智慧和經驗的象征,如 “老驥伏櫪”、“老馬識途”等。對年長者,我們稱呼時也往往冠以“老”字,如:“老壽星”、“老先生” 等。這類稱呼中的 “老” 字,其語用功能主要是體現對長者的尊重,“年老”之意被淡化。但在英美人中“老”意味著“不能再為社會做貢獻”、“不中用了” ,所以 “old” 是忌用詞,要用elderly或senior來代替。
“死” 字幾乎在所有語言中都是避諱語,英漢語中死的委婉語,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與文化。例如中國佛教把“死”婉稱為“入寂”、“圓寂” ;道家卻稱之為“仙去”、“仙逝”等。老者死亡稱為 “壽終”、“謝世”;少年死亡稱為 “夭折”;中年死亡稱為“早逝”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從死者的社會地位到年齡、性別,生者與死者的關系,生者對死者的態度等無一不體現在所使用的委婉詞語中。
英語中的to go west ,to be taken to paradise , to be asleep in theArms of God等習語均出自圣經。基督教認為,在最后的審判日人人都要把記載自己在世上所作所為的賬本交給上帝加以審判。上述關于“死”的英語習語,充分體現了西方人的信仰觀念。
二、委婉語的翻譯對策
由于漢、英委婉語從屬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語言,在翻譯過程中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文化差異成為譯者的棘手問題。作者認為,譯者應在 “和而不同” 的原則下,不拘一法,靈活處理。人們常用的翻譯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直譯法
直譯就是指在譯文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漢、英雖屬兩個不同的語言系統,但二者之間仍有某些共同屬性。漢英委婉語互譯時,在能夠確切表達原義和不違反譯文規范的前提下,直譯應是我們首選的翻譯方法。請看以下例句:
1.The old man lay taking his rest after a life of biter hardship.譯文:這位老人含辛茹苦了一輩子,現在安息了。英語“take one’s rest” 是“die”的委婉語,譯文用 “安息”表達“死亡”恰好對應。
2.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譯文:As tarving camel is bigger than a horse.翻譯委婉語,采用直譯法既能比較完整地保持原文的比喻和語言特色,又能保持形式的統一。
(二)意譯法
對譯語讀者來說,如果直譯模糊或難以理解,我們可以采納意譯的方法。意譯法是指譯者在受到譯語文化差異的局限時,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義,以求譯文與原語的內容相符和主要語言功能相似的方法。由于漢英語言文化背景不同,一些委婉語如果直譯可能會造成讀者的費解或誤解,這時,我們可以忽略委婉語的表面意思而直接翻譯其隱含意義。例如:An old white pimp named Tony Roland who was known tohandle the best looking working girls in NewYork.該句中的 “working girls”的本義是“工作婦女或勞動女性”。后來,那些靠賣笑的煙花女子將自己美稱為“工作一族” ,言下之意是她們也是靠勞動來生活的。如果這里將其直譯為 “工作婦女或勞動女性” 就會使人產生誤解。有鑒于此 ,這里采用意譯法將其翻譯為“窯姐”,既忠實原文 ,又明白曉暢。
(三)變通超越法
以上三種翻譯方法都是以委婉語譯委婉語,而變通超越法是對于那些沒有對應詞語的委婉語,而采取的一種變通方法。不一定是以委婉語譯委婉語。這種翻譯方法往往舍棄了委婉語的文化特性,用普通概念詞表達真實意義。例如:The boy’s laziness all summer go to his father’s goat .那男孩整個夏天都很懶,這使他父親很生氣。(《圣經?舊約》說上帝命撒旦去燒Job的羊群以激怒他,考驗他對上帝的忠誠與忍耐。Got one’sgoat 意為“使某人生氣”。)
三、結語
由于中西方社會習俗、歷史發展、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等諸多方面存有明顯差異,不同語言中的委婉語其語用功能不盡相同。 在英漢委婉語翻譯中,譯者應始終堅持從文化角度去思維,準確把握委婉語的語用功能意義,結合語境“對癥下藥”,將委婉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忠實無誤地傳達給讀者,從而使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彭增安.語用? 修辭? 文化[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關鍵詞:分布式文件系統;元數據操作;優化處理;PVFS2
中圖分類號: TP316.4
文獻標志碼:A
Metadata processing optimization in distributed file systems
LIU Lian, ZHENG Biao, GONG Yi-l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tadata processing in PVFS2, and took the remove operation as an example. To find out the bottlenecks in the remove operation, the time of each step was tested. And an optimization method to reduce the communication number by placing judgmental process on the server side was proposed, which is also suitable for other metadata operations.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was implemented in PVFS2.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remove operation, this proposed method shows about 10% improvement in performance.
英文關鍵詞 Key words: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metadata operation; processing optimization; PVFS2
0 引言
隨著網絡應用的迅速發展,網絡時代數據規模越來越大,海量數據存儲和大規模并發的I/O成為了分布式系統中的瓶頸。單機環境下的文件系統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網絡時代的大容量、高可靠性、高性能、高擴展性等需求。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工業界和學術界開發出基于各種設計架構和理念的分布式文件系統[1-5]。
元數據的管理是分布式文件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6]。元數據是描述文件系統組織結構、文件屬性和文件數據的數據,在分布式文件系統中,與元數據有關的操作占到了所有操作的60%以上[7]。元數據處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將影響整個系統的正確性、可靠性、可擴展性和性能提升[8-9]。
1 相關工作
PVFS2是由Clemson大學開發的一個能在Linux機群上進行并行I/O和并行文件系統研究的實驗平臺。PVFS2是一個開源的、可擴展的并行文件系統,內部各個部件的模塊化程度很高[10]。PVFS2支持多個數據服務器和元數據服務器。在文件系統內部進行元數據處理時,包含對以下4種類型對象的操作[11]:
1)元數據文件對象(Metafile Objects)。存放文件的所有者和權限,以及對應的所有數據文件對象的句柄,數據文件分布情況,數據文件句柄和數據文件的個數。
2)數據文件對象(Datafile Objects)。存放文件的實體數據。
3)目錄對象(Directory Objects)。存放所有者和權限等信息,也存放目錄數據對象的句柄。
4)目錄數據對象(Directory Data Objects)。以“文件名:元數據文件句柄”這樣的格式存放一個文件的信息,來區分文件和目錄。
可以通過圖1來說明PVFS2文件系統內各個對象的關系。在文件系統根目錄下有一個目錄dir,路徑為/dir。dir的目錄下有一個文件File1,路徑為/dir/File1。假設每一個方塊代表一個對象。File1被條帶化(striping)分成3塊部署到3個數據服務器上[12],其中,前兩塊的大小是PVFS2中默認的64KB。另外,從用戶的角度看,目錄對象和目錄數據對象是相同的,因此只用一個圖表示。系統通過句柄來訪問這些對象,每一個對象都由唯一的句柄來標識。
句柄是系統中唯一的、類似于整型的標識符,用來標識PVFS2文件系統中的對象。系統中每一個文件、目錄都有一個句柄。在客戶端與服務器通信時,指明句柄即可處理相應的對象。句柄在本質上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整數,系統指定句柄值的范圍來把句柄空間劃分成各個子集。這個子集就是所謂的句柄范圍(Handle ranges)。下面的代碼段是句柄范圍在源碼中的定義,它在文件系統創建時被靜態地分配[13]。
每個服務器上的PVFS2文件系統負責一部分的句柄空間。在整個系統中,每個服務器上的PVFS2文件系統都有一個唯一的標識符,即文件系統ID。文件系統ID在文件系統創建時由管理工具設定。當發送一個元數據操作請求時,通常需要指定文件系統ID和句柄。句柄范圍定義的數據結構如下所示:
參考文獻:
[1] MENON J, PEASE D A, REES R, et al. IBM storage tank: A heterogeneous scalable SAN file system[J]. IBM Systems Journal,2003,42(2):250-267.
[2] KARAMANOLIS C, LIU L, MAHALINGAM M, et al. An architecture for scalable and manageable file services[R]. Palo Alto: Hewlett-Packard Labs, 2001.
[3] 錢迎進. 大規模Lustre集群文件系統關鍵技術的研究[D].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
[4] 李暉,范志華,熊勁,等. 機群文件系統 DCFS2 的高可用性研究與實現[J]. 計算機工程,2006,32(7):69-71.
[5] WEIL S A, POLLACK K T, BRANDT S A, et al. Dynamic metadata management for petabyte-scale file systems[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Conference-Bridging Communities. New York: IEEE, 2004:523-534.
[6] 楊德志,許魯,張建剛. 藍鯨分布式文件系統元數據服務[J]. 計算機工程,2008,34(7):4-6, 9.
[7] ROSELLI D, LORCH J R, ANDERSON T E. A comparison of file system workloads[C]// Proceedings of 2000 USENIX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Berkeley: USENIX Association, 2000:4.
[8] 胡雨壯. 分布式文件系統吞吐率優化研究[D]. 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9] 陳歡,范志華,熊勁,等. 影響文件系統性能的若干因素的實驗[J]. 計算機工程,2007,33(8):74-76.
[10] PVFS2 Development Team. Parallel virtual file system, version2[EB/OL].[2012-05-20]. http:///cvs/pvfs-2-7-branch.build/doc/pvfs2-guide/pvfs2-guide.php.
[11] KUHN M, KUNKEL J, LUDWIG T. Directory-based metadata optimizations for small files in PVFS[C]// Proceedings of 14th International Euro-Par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cessing. Berlin: Springer, 2008: 90-99.
[12] 趙鐵柱. 分布式文件系統性能建模及應用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11.
[13] DEVULAPALLI A, OHIO P W. File creation strategies in a distributed metadata file system[C]//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7:1-10.
[14] 王梅,羅秋明. PVFS 代碼結構及并行Meta 服務研究[J]. 微計算機信息,2006,22(16):292-294.
[15] LIAO W K, CHING A, COLOMA K, et al. A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lient-side file caching for MPI-IO[C]//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2007:1-10.
摘 要:隨著經濟一體化的形成,中國與西方的經濟往來越來越頻繁。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言語交際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困難與障礙。其中,“面子”理論的不同就是一個主要問題。探討了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下“面子”理論的不同以及分析了造成理論不同的原因,從而避免跨文化交際失敗。關鍵詞:中西方;面子定義;文化差異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2-0115-02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世界一體化的形成,跨國公司和組織在中國已經變得越來越常見。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和經濟合作在顯著增加,經濟、政治、文化等交流越來越頻繁。所以,在跨國經營和管理之中,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是十分重要的。面子問題被認為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受到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等很多領域的重視,因為它對跨文化交際的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在交往中時時刻刻關注著“臉面問題”。面子理論作為一種禮貌現象,已經深入于人際交往之中。本文旨在研究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論,希望可以在跨文化交際中幫助人們避免語用失誤,從而提高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能力。一、中國人的面子理論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人類學家胡先縉首先提出中國人的面子具有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臉”和“面”。她認為,“臉”是團體給予具有道德名譽者的尊重[1]。如果一個人的行為違背了道德標準,社會就會批判他,他就會感到丟臉,就會因此處于無人幫助的境地而感到焦慮。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臉面”可以限制人們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是約束人們社會行為的有效法則。“面子”指的是個人通過可以看到的成就和夸獎而得到的聲譽和地位。它將個人提升和榮譽的獲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胡氏定義為了體現“臉”和“面”的區別,突顯“臉”的道德性而片面強調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金耀基在胡先縉的基礎上,指出把“face”一詞翻譯為“臉”和“面”的做法適用于北方說國語的區域,但是中國南方說粵語和客家語的區域只有“面”字,而沒有“臉”字。為了避免文字復雜性,金耀基用“面子”概括胡氏定義中的“臉”和“面子”的含義,而且把面子歸納為“社會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會性的面”是社會給予個人的。“社會性的面”并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是沒有社會性的面子的。“道德性的面”是一種道德品質,是團隊對一個具有道德聲譽的人的尊敬[2]。二、西方人的面子理論美國社會學家ErvinGoffman(1967)認為面子是一種有效的社會價值,這種價值是在人們的言語交際中,根據他人的推測而為自己所爭取的。并且面子是一種自我描繪,它是人們自我社會價值的證實和認可。Goffman認為,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面子工作”(facework)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臉面”是人類行為準則之一,滲透于人際交往之中。它是個人的自我體現,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樞。Goffman還認為,“臉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一個人丟不丟面子歸根到底掌握在他人的手中。為了不讓自己丟面子,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不去威脅或傷害他人的面子[3]。所以,在交際中人們總是盡最大可能地使用禮貌用語。美國人類學家Brown & Levinson認為“面子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意欲為自己掙得的那種在公眾中的“個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4]。這兩位學者指出,面子是共有的,人們通過共同的合作和努力來挽救面子。保護自身的面子是為了交際雙發在交際中都可以收獲利益。三、中西方文化下的面子理論(一)中國文化下的面子理論根據Hofstede的五種文化維度的定義,中國的文化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文化,屬于高權利維度。集體主義這一概念在中國根深蒂固。中國人把集體比喻成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要服從集體的利益和目標,沒有集體勢必就沒有個體。由于這種思想在中國很廣泛,學者們認為中國文化是以“積極面子”為其主要特征的。在中國古代,自然經濟占據主導位置,人們主要受到以下三種思想的統治:君大于臣,父大于子,夫大于妻。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中國人認為人與人之間是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人們重視地位、關系、角色的融合性。中國人長期以來一直相信個人只有作為集體中的一部分才能充分地發揮其作用,從而他們更加能夠接受在社會中的地位。在中國,集體主義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儒家思想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傳統哲學體系的奠基石,兩千多年來,它塑造了偉大的中國文明,影響極其深遠。在儒家思想之中,集體先天就有,人一生下來就處于這個集體之中,不管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你都得接受。但需要強調的是,在這個集體中你的地位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變動性。比如說你現在是晚輩,但將來隨著你弟弟和妹妹的出生、孩子的出生等而成為長輩。這個集體充滿感情,講究人情。盡管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存在著等級的差別,但這種差別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是一種在感情上可以接受的差別。在這個集體中每個人都特別看重自己的身份,每個人的價值都在這個身份當中得以體現,沒有這個身份你就一文不名。(二)西方文化下的面子理論 Hofstede在其理論中提出,西方文化屬于個人主義文化范疇,屬于較低權利維度。“個人主義”的概念是松散的個人獨立于集體主義,個人利益遠遠超越一切,被至于最高位。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深深扎根于西方文化中,成為西方文化的主流,14世紀在西方興起文藝復興活動。在這段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并且逐步發展起來,資產階級開始接觸到古希臘和羅馬的文明,他們以此為基礎,突出了追求獨立的生活,追求人文主義的思想。并且推崇“人性”、強調“人權”、宣傳“人欲”。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以個人為主導的生活方式被重視,個人的理想、目標和隱私都得到極大的尊重。Smith和Louise認為,“個人主義包括自我意識,自身是一個單獨的集合體,他的行為目的在于個人目標的實現,而不是集體中一些人試圖消除人際關系。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概念,其中包含了個人追求自由、獨立、自我”[5]。(三)中西方面子理論對比研究 中國文化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形成了以群體觀念為核心的思維方式,人們在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始終將集體概念至于個人概念之上。人們認為個人和集體相比較是微不足道的,個人只是社會整體網絡中的一個小小的環節或一個分子,整體則起到穩固和融合的作用。中國“面子”文化將“積極面子”放在第一位。積極面子是指個人的需要不能超越于社會賦予每個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在中國文化中,面子不僅是一種社會標準,也是一種有效的社會整合工具。在西方文化中,“自我”一直以來是人們所推崇和追求的。西方人看重個體的獨立性。人們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時候以個體為主導,強調自我,突出自我。“要面子”在西方文化中要求人們在言語交際時保全自我的“面子”。雙方文化的不同特點導致中國人做事會保護自己的面子和他人的面子,相反美國人做事經常不講究情面。西方文化受到個人主義取向的深刻影響,集體規范或期望相對較低,人們試圖在彼此之間建立一種相對“平等性”的原則,一旦雙方發生矛盾沖突,人和事不會等同對待。因此,從內涵來講,西方社會“面子”的概念要比中國的“面子”小得多。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西方人并不是完全不重視面子,但是面子概念在他們的思維中沒有中國人那么復雜。在做事方面,西方人會將人和事完全分離開來,講究一切公事公辦,在原則問題上很少顧及人情、面子,甚至讓人覺得有些“不講情面”“冷若冰霜”。四、結語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文化的不同是決定言語交際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面子文化必然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我們討論和分析中西方文化背景下面子的差異及其成因,有助于在適當的場合實施一些策略并且說出得體的話語。同時有利于指出隱藏在交際行為中可能引起誤會和矛盾沖突的因素,進而促進在言語交際中雙方的溝通和理解,促使交際達到成功。參考文獻:[1]胡先縉.中國人的面子觀[C]//黃光國,編.中國人的權力游戲.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57-78.[2]金耀基.“面”、“恥”與中國人行為之分析[C]//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杜冠圖書公司,1988:289-345[3]Goffman,E. International Ritual : Essays on Face to Fade Behavior Garden[M]. City, New York. 1967.[4]Brown,P &Levinson, S. Politenes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5]郭崢嶸.中西方文化中“面子”的比較和分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