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0:39:2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現代科學技術概論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現代醫學成像技術課程有這樣的特點:醫學理工相結合;多學科的交叉性;實踐性較強。在現代化的治療方式中,醫學成像設備多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起來,這就為現代化的醫學成像人才有了大量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很多醫學高校都開設了這門專業課程,但是筆者要著重強調的是這門技術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將直接影響今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對于該項課程教學的研究工作就顯得非常有意義起來。
二、現代醫學成像技術專業要求分析
眾所周知,二十世紀醫學成像有了巨大的突破和近戰,現如今,隨著各種醫學成像系統和設備的出現,這些裝置都成了現代醫生進行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所在。相關資料顯示,很多知名企業像是西門子、飛利浦、GE等大型企業都開始設立了專門的醫學成像設備研發部門,再加上醫療機構的需求,這直接導致了醫學影像專業人才巨大的高端人才缺口所在。筆者要著重指出的現代設備需求的都是應用型的復合人才需要有極強的動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當前社會人才需求的類型和具體要求所在。
三、現階段現代醫學成像技術課程教學中的問題所在
第一,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內容較多,課時量相對較少因而對于某些成像技術和一些基本算法實現的過程講解不深入,甚至一略而過,致使學生學完該課程后對于醫學成像技術這門課的認識和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較膚淺的階段,很難有效地實現既定的培養目標。第二,教學方法不夠豐富目前課堂多采用現代的多媒體教學,但是又過分依賴于多媒體,而單純的多媒體教學又會使學生產生偷懶情緒,一晃而過的幻燈片并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學的效果。第三,現有的考核體系不夠完善醫學成像技術具有醫理工三結合的特點,融合了當今諸多高新技術,不僅注重基本成像原理的基礎理論知識,更注重對儀器設備的實際動手操作。傳統教學體系,已然不適用于現代醫學教學了。
四、新時期現代醫學成像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策略分析
(一)關于教學內容的改革
筆者認為要針對當前社會需求在具體選擇合適教材,主要教材是《醫學成像系統》,輔教材可以選擇《醫學影像成像理論》和《醫學成像技術》。同時,筆者將為學生準備自編的講義和其他輔助參考資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現代化教學方法來綜合利用其次,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結合多媒體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
(二)關于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現代教學中實踐性教學,是為了更好的將復雜的額理論榮辱到實際動手當中,主要體現的實踐性的基本特點。高校應當開設必要的相關醫學實驗室,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際動手機會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以來,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會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缺點并努力進行系統性的改進。
(三)考核體系的改變
傳統的教學考評體系中,仍采取的是筆試考試為主,實踐考試為輔。然而,這種模式并不能真實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具體情況和實際操作能力。筆者在實際考核過程中會逐步加強實踐環節的考試并將這些成績融入到期末考試總評成績當中。
五、結束語
專業名稱
4月18日(星期六)
4月19日(星期日)
課程 代號
上午 (9:00-11:30)
課程 代號
下午(14:30-17:00)
課程 代號
上午(9:00-11:30)
課程代號
下午(14:30-17:00)
000004 環境藝術設計(室內設計方向)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00015 英語(二) 06217 人機工程學 04490 室內設計原理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與法規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0104 財稅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54 管理學原理 00070 政府與事業單位會計 00015 英語(二) 00058 市場營銷學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00067 財務管理學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20106 金融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54 管理學原理 00077 金融市場學 00015 英語(二)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076 國際金融 00078 銀行會計學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00067 財務管理學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79 保險學原理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20110 國際貿易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45 企業經濟統計學 00055 企業會計學 00098 國際市場營銷學 00097 外貿英語寫作 00101 外經貿經營與管理 00096 外刊經貿知識選讀 00099 涉外經濟法 00100 國際運輸與保險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102 世界市場行情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5844 國際商務英語
020177 投資理財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077 金融市場學 00015 英語(二) 00067 財務管理學(**加試)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0258 保險法(**加試) 00103 證券投資學(**加試)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7250 投資學原理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8019 理財學 04762 金融學概論
08591 金融營銷
020202 工商企業管理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54 管理學原理 00153 質量管理(一) 00015 英語(二) 00067 財務管理學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154 企業管理咨詢 00152 組織行為學 00151 企業經營戰略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0204 會計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159 高級財務會計 00015 英語(二)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60 審計學 00158 資產評估 00162 會計制度設計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161 財務報表分析(一)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0210 旅游管理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98 旅游企業投資與管理 00200 客源國概況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00058 市場營銷學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152 組織行為學 00067 財務管理學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99 中外民俗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0213 企業財務管理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46 中國稅制 00077 金融市場學 00015 英語(二) 00058 市場營銷學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160 審計學 00158 資產評估 00157 管理會計(一)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208 國際財務管理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20222 物業管理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4 管理學原理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5831 房地產財務管理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8264 房地產市場與營銷 00043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6400 物業服務經濟概論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6404 物業管理國際質量標準 030106 法律 00230 合同法 00227 公司法 00167 勞動法 00015 英語(二) 00249 國際私法 00246 國際經濟法概論 00258 保險法 00226 知識產權法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262 法律文書寫作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228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5678 金融法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33 稅法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30107 經濟法學 00231 市場競爭法概論 00257 票據法 00258 保險法 00015 英語(二) 00249 國際私法 03349 政府經濟管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169 房地產法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228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5678 金融法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6917 仲裁法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19271 外商投資企業法
19270 商法概論 030302 行政管理學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00316 西方政治制度 00015 英語(二) 00320 領導科學 00319 行政組織理論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00034 社會學概論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322 中國行政史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1848 公務員制度
00261 行政法學(替代原0092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040102 學前教育 00398 學前教育原理 00883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0401 學前比較教育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402 學前教育史 00467 課程與教學論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882 學前教育心理學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40108 教育學 00452 教育統計與測量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0464 中外教育簡史 00469 教育學原理 00449 教育管理原理 00453 教育法學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466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468 德育原理 00467 課程與教學論
00472 比較教育
040120 基礎教育(中文方向) 00464 中外教育簡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5683 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 04578 中國小說史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4577 中國通史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541 語言學概論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4579 中學語文教學法 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 0047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00479 當代資本主義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34 社會學概論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481 現代科學技術與當代社會 00312 政治學概論 040302 體育教育 00498 體育統計學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497 運動訓練學
00453 教育法學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499 體育游戲 050104 秘書學 00320 領導科學 00261 行政法學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00015 英語(二) 00523 中國秘書史 00524 文書學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312 政治學概論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527 中外秘書比較 00511 檔案管理學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525 公文選讀
00526 秘書參謀職能概論 050105 漢語言文學 00037 美學 00812 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00015 英語(二) 00540 外國文學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537 中國現代文學史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53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0541 語言學概論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0539 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050113 漢語言文學教育 00037 美學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0540 外國文學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53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0453 教育法學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539 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0537 中國現代文學史
00541 語言學概論
04579 中學語文教學法 050201 英語 00087 英語翻譯 00830 現代語言學 00832 英語詞匯學 00603 英語寫作 00600 高級英語 00831 英語語法
00604 英美文學選讀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840 第二外語(日語)(選考)
00841 第二外語(法語)(選考)
00842 第二外語(德語)(選考)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50206 英語教育 00087 英語翻譯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832 英語詞匯學 00453 教育法學 00600 高級英語 00831 英語語法 00838 語言與文化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603 英語寫作
00604 英美文學選讀 050302 廣告學 00037 美學 00107 現代管理學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選考) 00015 英語(二) 00642 傳播學概論 00530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選考)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34 社會學概論 00662 新聞事業管理(選考)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18001 CI原理與實務(選考) 00040 法學概論(選考)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18002 廣告經營管理學(選考) 00244 經濟法概論(選考)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50305 新聞學 00529 文學概論(一) 00659 新聞攝影 00182 公共關系學 00015 英語(二) 00642 傳播學概論 00661 中外新聞作品研究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658 新聞評論寫作 00662 新聞事業管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660 外國新聞事業史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50412 環境藝術設計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00015 英語(二) 06217 人機工程學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與法規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70102 數學教育 02009 抽象代數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010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一) 00453 教育法學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80307 機電一體化工程 02194 工程經濟 00420 物理(工)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199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2240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238 模擬、數字及電力電子技術 02245 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 02243 計算機軟件基礎(一) 02200 現代設計方法 02241 工業用微型計算機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202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80702 計算機及應用 02324 離散數學 02326 操作系統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331 數據結構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23 高等數學(工本)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735 數據庫系統原理 02325 計算機系統結構 02333 軟件工程 04747 Java語言程序設計(一)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4737 C++程序設計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0705 電子工程 02194 工程經濟 00420 物理(工)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199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23 高等數學(工本) 02365 計算機軟件基礎(二)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354 信號與系統 19280 智能儀器原理及應用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356 數字信號處理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0707 通信工程 02194 工程經濟 00420 物理(工)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199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2373 計算機通信網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23 高等數學(工本) 02363 通信原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356 數字信號處理 02364 數據通信原理 02365 計算機軟件基礎(二)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19128 分組交換工程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80709 計算機網絡 02331 數據結構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335 網絡操作系統 04735 數據庫系統原理 02379 計算機網絡管理 00023 高等數學(工本)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749 網絡工程 04751 計算機網絡安全 03142 互聯網及其應用 04747 Java語言程序設計(一)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4742 通信概論 080719 計算機軟件 02324 離散數學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7311 多媒體技術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18016 軟件開發方法 04737 C++程序設計 07844 人工智能導論 08674 計算機網絡基礎
080806 建筑工程 02439 結構力學(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440 混凝土結構設計 02198 線性代數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442 鋼結構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347 流體力學 02275 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 02446 建筑設備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404 工程地質及土力學 02447 建筑經濟與企業管理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448 建筑結構試驗
080825 土木工程 02439 結構力學(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198 線性代數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442 鋼結構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3347 流體力學 02275 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404 工程地質及土力學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2448 建筑結構試驗
080902 水利水電建筑工程 02439 結構力學(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198 線性代數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459 水利工程經濟與經營管理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2275 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82208 計算機信息管理 00910 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0015 英語(二) 02142 數據結構導論 04735 數據庫系統原理 02628 管理經濟學 02323 操作系統概論 02375 運籌學基礎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3173 軟件開發工具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2378 信息資源管理
04737 C++程序設計 04757 信息系統開發與管理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90102 農學 02539 化學基礎(**加試) 00018 計算機應用基礎 02677 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 00015 英語(二) 02672 作物育種學 02666 普通遺傳學(**加試)
02680 農產品加工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678 農業推廣學
>> 依托現代科學技術,推進蔬菜標準園建設 現代科學技術與生態文明建設 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進行政工作效率 結合現代科學技術 加強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 現代科學技術對體育的挑戰 淺談現代科學技術下版畫藝術 現代科學技術打造樂學課堂 專題十三 世界近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讓現代科學技術為中國水利服務 現代科學技術視域下的“美女經濟” 現代科學技術是促進安全生產的根本力量 論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及其發展規律 現代科學技術與體育產業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課程教學的創新與實踐 展示行為中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 從人類的生存危機看現代科學技術的負效應 讓現代科學技術為音樂教學助航 現代科學技術對當代體育教育的影響 淺議現代科學技術影響下的非物質設計 試析現代科學技術對提高行政效率的影響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農業部辦公廳.農辦農[2010]61號,農業部蔬菜標準園創建規范(試行),關于印發農業部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規范的通知[EB/OL].(2010-05-10)http:///govpublic/ZZYGLS/201007/t20100716_1601154.htm.
[3] 王樹進.蔬菜標準園服務區的項目設置與經營探討[J].長江蔬菜,2013(5):1-3.
[4] 王華,朱愛云,何文娟,等.蔬菜標準園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6):109-110.
[5] 任厚斌,林文忠,姜公武,等.蔬菜標準園創建要點[J].新農業,2011(8):28.
[6] 張瑛,王娟娟.蔬菜標準園創建及關鍵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2,28(5):26-28.
摘 要 在行業滲透、學科交叉的今天,文化產業與文化旅游的關系日漸密切。因而,文化產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基于此,提出以創新為主的青島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新模式,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實踐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 文化產業 創新 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青島市兼具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與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但長期以來,青島旅游業整體文化含量不高,難以給游客帶來深刻的文化體驗,而從國內外旅游需求的變化趨勢來看,文化旅游已是一種潮流(張河清等,2009)。在文化產業與旅游業日漸融合的背景下,借鑒文化產業相關理論,構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新模式將有助于提升青島文化旅游的整體水平。
一、文化產業與文化旅游的關系
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文化活動,在外在形式上都是融文化經濟為一體的產業(胡惠林,2006),因此二者關系密切。首先,文化產業與文化旅游都具有不同于一般產業的產業特征,即雖然有其物質化的載體,但它所體現的是內涵的精神內容。其次,在產業運作方面,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都可以通過其產品所具有的文化的、精神的、知識的和意識形態的屬性構建產業價值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因此,在產業間的關聯性以及對最大化效益的追求下,文化旅游可以利用自身與文化產業的共性與聯系,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及運作方面,充分借鑒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及模式,實現最大價值。
二、青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歷賦予了青島許多極具開發價值的文化資源,如民俗節慶文化、歐陸文化、奧運文化、啤酒文化以及創意文化等等。但現階段青島文化旅游發展明顯偏重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且開發程度較低,缺乏創新。
(二)文化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不足,發展規模有限
目前青島文化旅游雖然有了“跨界”的跡象,形成了工業旅游、農業觀光游等一系列新業態融合模式,但從總體上來看,因政策、體制所限,青島文化旅游與文化產業、信息產業、商貿休閑業、制造業等融合度偏小,整體消費方式單一,消費結構偏窄,制約了文化旅游的快速發展。同樣,多業融合不足也極大限制了文化旅游的擴展規模。
(三)缺乏管理人才和高科技術手段,文化旅游產品創新不足
青島市目前的文化旅游產品從總體上來說還是以傳統文化旅游產品為主,創新能力不強和技術含量偏低的問題比較突出,旅游產品普遍缺乏吸引力,文化旅游產業鏈條的延伸也受到限制。
因此,為使青島市文化旅游獲得更大成長空間,應在充分意識到多業融合重要性的前提下,改變傳統旅游發展觀念,加強與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結合,以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加強文化旅游產品創新設計,增強產業關聯度,延伸產業價值鏈,增加文化旅游產品附加值,從而使文化旅游充分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青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新思路
綜上所述,基于與文化產業結合的角度,創新是最值得文化旅游借鑒的部分,要深度開發文化旅游資源,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創新:
(一)資源創新
文化旅游開發的資源基礎領域得到拓寬。與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相比,新模式下的文化旅游資源內涵更豐富,范圍更寬廣。新模式中,在創意理念與技術創新的支持下,第一、二產業以及其他服務業的資源,尤其是文化產業資源皆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文化旅游資源,推動青島文化旅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二)理念創新
強調內容創意在文化旅游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即在文化旅游產品設計階段,注重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以增強新奇性和趣味性為目標,充分引入文化創意理念,賦予原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文化內涵,用創意全面提升旅游產品的吸引力,最終促進文化旅游產品的核心從資源向創意的轉變。
(三)技術創新
強調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引入現代科學技術的必要性。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技術創新在不同產業之間進行擴散,是各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旅游業具有信息密集性和信息依賴性的特征,這正為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旅游業中迅速普及和運用提供了基礎。基于此,在產品設計、營銷推廣等諸環節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將有利于提高文化旅游產品技術含量以及行業發展整體水平。
(四)產業鏈創新
注重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促進產業鏈延伸,強調后產品開發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補充作用。這是基于產業鏈角度對傳統模式的創新。與傳統模式相比,增加了文化旅游產品的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產品的知名度,更符合文化旅游產業總體大發展的趨勢。
綜上所述,青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新思路是在綜合分析青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的基礎上,充分借鑒文化產業相關理論,分別從理念、技術、資源價值鏈四個角度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各個環節進行創新性的引導與再設計,從而為青島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具體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專畢業;小語教師;素質
20世紀是創新的世紀,科學技術有了迅猛的發展,它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為人類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并把人類帶入了信息化的時代。21世紀更是創新的時代,教育在20世紀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末,教育改革得到了深化,教師的素質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面對新時代的教育,小教高師到底應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就成了高師重要的任務之一。大專畢業的小教高師到底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呢?除了對事業的滿腔熱情,高尚的職業道德及優秀的思想政治素質外,還應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素質。
一、是現代科學技術和大量信息的輸送者
中國教育的發展,既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又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21世紀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世紀,是國力競爭越來越依靠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時代。作為大專畢業的小語教師必須充分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因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許多新的傳授知識的手段,尤其是計算機輔助教學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作為大專畢業的小語教師,必須應用這些教學的科學技術以便在教學中廣泛應用。他們應是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者和推廣者,是這些方面的行家里手。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全世界每天都在產生上萬個新信息,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時說:“在過去的十年中,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以成為人類能力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發達國家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培養學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別要求學生具備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的真偽,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學生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作為一種與讀、寫、算一樣重要的新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素養已成為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作為未來人才的培養者,必須了解這些信息,特別是與小語教材有關的科學信息,并把這些相關信息在有效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教師還應能幫助學生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把這些資源吸收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去,變成自己的知識,再傳授給學生。
二、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和教育教學科研的先鋒
社會的飛速發展與教育事業的深化改革,要求基礎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一定要適應創新教育的深入發展,為學生的以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語文學科是基礎的基礎。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關鍵是教師怎樣設計課堂教學模式。曾經在帶領學生深入小學課堂進行教學實踐活動時,有些小學教師的課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反思。引起反思的課分為兩類:一類是特別吸引學生的;一類是遠離學生的。學生通過看、思、議充分感受到,吸引小學生的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所設計的課堂教學模式非常適合他(她)所面對的教材、課標及學生;而遠離小學生的教師設計的課堂教學模式正相反,一點也引不起小學生的共鳴,產生了教師講的累,學生閑的累,二者既忙碌又松懈。所以從這不難看出,一節課教學質量的好壞往往起決定作用的是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大專畢業的小語教師經過系統的理論學習與廣博的教學實踐,可以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風格的課堂教學模式。走入實際工作中,在與教材與學生相磨合,新版的小語教材在最大限度下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作為小語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熟悉學生,研究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切實承擔起小學語文教師這一神圣的職責。
三、豐富的文化底蘊
新課標對語文學科重新定性,開篇就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語文課固有的傳播文化的功能得到恢復。因此分析課本中固有文化底蘊的特點,并根據其特點組織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什么是文化?《中國文化概論》中的定義是:“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于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既是文化’”這說明,反映自然面貌、形態、功能的不斷改觀的成果是文化,反映人類個體及群體不斷提高完善成果更是文化。在專科師范學習過程中,可以從不同的學科接受文化底蘊的學習與提高,特別是兩大類的文化底蘊,更是大專畢業的小語教師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1、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反映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物質文化遺產,諸如頤和園等名勝古跡的介紹;有精神文化遺產,如風格各異內蘊豐富的古詩、名著節選。有已沉淀為民族心理的愛國情感和奮斗精神。這是千百年來中國文化的一種沉淀,需要人類把它繼承發揚下去。2、當代先進文化,中國當代先進文化是百余年來通過激活傳統文化以及對西方文化的吸收、整合而成為最具活力的文化,是民族的、大眾的科學文化。具體表現在:一是開放意識。中國當代文化最顯著的特點是從封閉走向開放,與世界多元進行交流;二是科學意識。中國傳統文化重德輕智,重人倫輕自然,重直覺輕分析,以至于阻礙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在與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科學意識逐漸加強。三是生命意識。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怎樣的人生最有價值?生命科學啟示我們,人的自然生命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有生命力的存在。因此,人活著如果符合生命的本性,就活得最有意義最有價值。所以,應該激發保持和加強生命的力度,有限的生命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四是環保意識。“天人合一”,即“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越來越被世界上有識之士所接受,融入全球化的環保意識。
【關鍵詞】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教育教學
1.對高校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現狀的分析
1.1缺乏耐心,心態浮躁
一個好的工業設計產品需要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創新。由于在商品社會、市場經濟的今天,高科技和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缺乏足夠的耐心,面對設計任務心態浮躁,過度的模仿與抄襲,圖省事,走捷徑,逐漸失去了產品創新設計能力,缺乏個性的思維方式和足夠的耐心。
1.2對專業缺乏正確認識
工業設計作為新興的專業未來有巨大的潛力,但目前慘淡的就業形勢又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樣的形勢下,專業學生迷茫無措,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和目標,學習積極性大大降低,難以培養出合格優秀的人才。
1.3實踐能力較差
很多學生直到畢業都還沒有完成一次系統的設計,平時碎片化的學習不能全面的掌握產品設計能力,學校中理論化的想當然的設計與實際脫軌,使得學生在畢業進入社會后表現出極差的實踐動手能力。
2.對高校工業設計專業教育環境的分析
2.1師資力量薄弱
近年來,隨著各大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工業設計類的教師也逐漸增多,同時也更趨向于年輕化,缺乏相關的教育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想要工業設計的畢業生生存發展的空間更廣闊,作為工業設計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能力捕捉到新的信息并及時判斷其價值,同時創造性地將它們轉化為新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新的發展機會,好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2課程設計不合理
課程設計以拼湊為主,難以形成系統化的教學,專業不細化,一直以來慘淡的就業情況使得校方對專業不重視,由此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專業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課程設計中的人文教學是不可缺失的,應增強設計教育中的人文學科(包括文學、史學、哲學、美學等)選修課程的課時比例。在設計專業課的教學中,應當注意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的融合與滲透。藝術設計教學除了在公共選修課中講授人文文化知識以外,還應將相關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融入設計專業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使二者有機的整合。除了在課堂上加強人文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以外,還應通過各種講座、論壇、報刊以及其他輿論形式,在大學校園中喚起對商業化及功利主義的警覺意識,建立起對各種流行思潮的批判性思考。
2.3傳統教育的影響
工業設計專業作為新興學科,與傳統學科有很大區別,這也反映在教育手法的區別上,而很多院校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使得教學停留在傳統的授課和考量,沒有與社會市場接軌,學生設計能力低,學不到實用的知識。比如,在講工業設計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工業的意識形態功能,來強調設計人應該負有的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在講授公益工業設計課時,教師可以結合社會公德、環境倫理和全球倫理等方面的問題(如環境保護、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等等),布置課題,讓同學們通過作業實踐,深入思考這些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現實問題,以培養他們的愛心、責任感與情操。而在工藝史、陶瓷設計、等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則可以隨時穿插,講解一些人文文化知識和優秀的人類文化遺產,以增強學生的人文修養和對歷史文脈的把握,從而使他們能夠在設計實踐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內涵。
3.對教育教學方法的分析
工業設計是藝術與設計的結合,也是方法與實踐的結合,一方面要傳授學生科學的設計方法,另一方面還要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對于工業設計專業的教育教學應突破舊的思想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運用創新性的方法。
3.1合理安排課程
工業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以繪畫為主,包括素描,色彩等等一些偏藝術類的學科。在這一方應該注重設計素描,設計線描,加強學生對產品形態手繪的能力以及觀察力,接受,分析,表達新事物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而不是專注于繪畫技巧以及過多的傳授經驗教訓。工業設計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技術型設計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強調實用性,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調研分析再設計。課程教育應該在實踐中進行,讓產品能夠真實可行的存在,結合市場需求,而不是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育,注重多個學科的綜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和創新性思維。基礎課程要滿足專業課程的需要,注重基礎課程的適應性和專業課程的實用性。
3.2變革教學模式
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必須從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的實際出發,對教學模式的課程設置體系以及教學內容和教材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變革,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強調動手解決問題的技能培訓教育,建立以藝術設計、技術施工和設計管理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充實教學內容,加強以現代科學技術和設計管理為目標的學科建設,強化以操作技能為主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逐步建立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機制。在教學實踐中充實現代科學技術和設計管理的基礎知識。
3.3創新教育的思考
創新是設計的靈魂工業設計。教學在于創新,創新才有進步。在產品形態設計中,靈感是設計師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聯想,是靈感生成的源泉。從根本上講要學習掌握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直覺思維方法、邏輯思維方法、辯證思維方法和創造性思維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增長藝術設計創造的能力,并及時轉化為社會經濟價值,提高中國工業設計教育水平,是我國21世紀民族工業發展的希望所在。創設不同的條件,使學生能夠在適當的環境狀況下充分發揮思維活躍、大膽創新的潛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爭取進步的欲望。
【參考文獻】
[1]徐方瞿.創新與創造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王英杰,劉寶存.國際視野中的大學創新教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光纖通信網絡技術應用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飛速發展,通信技術在近幾年得到了迅猛發展。光纖通信的應用給了人們很大的便利,備受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人們并沒有局限于當前的光纖通信技術水平,而是不斷開拓進取,積極創新,開發與利用新的光纖通信網絡技術。
一、光纖通信的特點
1.通信容量大。
2.中繼距離長。
3.保密性能好。
4.抗電磁干擾能力強。
5.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施工維護。
二、光纖通信的應用
光纖一方面可以傳輸數字信號,另一方面可以傳輸模擬信號。因此,光纖應用非常廣,目前在廣播通信網以及計算機網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光纖通信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信網,比如全球通信網、公共電信網、電力、鐵道等各種專用的通信網、石油與化工等領域的特殊通信手段等。二是計算機局域網以及廣域網。比如光纖以太網以及路由器間光纖傳輸鏈路等。三是電視干線與分配網,工廠與銀行等電視系統的監控數據傳輸等。四是綜合業務的有源接入網與無源接入網。綜合業務是指可以實現電話與視頻,還有多媒體技術業務等綜合接入的核心網絡,以提供多種的社區服務。
三、光纖通信系統的基本組成
要讓光波可以成為攜帶各種信息的有效載體,就應該對其給予調制,可以在接收端再將信息于光波中正確檢測出來。但是,當前檢測技術水平是有所限制的,對光波給予頻率調制以及相位調制僅僅在實驗室中進行,還沒有達到實用化的水平,所以目前多數運用強度調制跟直接檢波的方式。
光纖通信系統(數字)一般來說,由光發送機、光纖以及光接收機等部分組成。
光發送機之功能就是將輸入電信號順利轉換成光信號,并運用耦合技術將光信號盡量全部注入光纖的線路中。光發送機主要是由光源與驅動器,以及調制器等部分組成的,其中光源屬于光發射機之核心部分。光纖線路之功能就是將從光發送機發出的光信號,以比較小的失真與衰減成功傳輸到光接收機當中。光纖線路主要由光纖與光纖接頭以及光纖連接器等部分組成。光接收機之功能就是將從光纖線路輸出、產生失真與衰減的微弱的光信號順利轉換成為電信號,并且經過放大以及其他處理以后恢復成原來發射前的電信號。光接收機主要由光檢測器以及放大器等部分組成。其中,光檢測器屬于光接收機之核心部分。
四、光纖通信系統新技術探索
1.全光網的光復用。波分復用、光時分復用與光碼分復用是當前光網絡的光復用技術的主要種類。波分復用比較簡單,也比較實用,在現代通信網中可以說發揮了非常大、積極的作用。
2.光通信用微波副載波復用。光通信用微波副載波復用系統(SCM),它是把微波設備跟光纖傳輸技術進行復用的一種新的通信方式。事實上,它是將基帶信號先調制于一個頻率為幾吉赫(微波頻率)的副載波,接著使用數個不同的頻率的副載波進行合起來,對一個光源給予光強度的調制。此種微波頻率一般叫做副載波頻率,這個光波就叫做光載波,那么整個復用方式則叫做微波副載波的復用。此種復用系統有許多優點:一是微波信號并不是空間傳送,它是在光纖當中進行傳輸,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微波信號受到其他微波的信號餓干擾。二是一個光源能夠同時承載數個微波副載波,每一個副載波能夠分別傳送出各種類型不一樣的的業務信號,所以是容易實現模擬信號以及數字信號之混合性傳輸,并且信號之間容易分離。三是傳輸容量比較大、抗干擾能力強、所傳送信號的質量比較高等。
總之,光纖已經成為當前全球信息寬帶傳輸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媒質,相信光纖通信系統必會成為將來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柱。
參考文獻
[1]邱昆.光纖通信系統[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 小學教育專業 科學素養 培養對策
小學教育專業大學生肩負著未來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啟蒙教育的重任,提高其科學素養是基礎教育對小學教育專業學校的基本要求。科學素養的培育是一項持久繁雜的工程,其提高是不可能通過短期或突擊式努力能完成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大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過程中,提出系統合理的教育對策,為其提供良好的環境。
1創新小學教育專業科學素養培養方案,有效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1.1整合理科教學,開設跨學科選修課程
現階段小學教育專業科學素養的培育更多的是依靠單科的科學知識教育,并沒有體系化。這與現在小學教育的學科特點是不相符合的,急需完善小學教育專業科學素養培養方案,重新構建大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體系。
現在小學課程如語文、數學、品德、科學等課程中出現了大量與科學素養相關的綜合性知識,尤其是科學課程,在《科學((3- 6年級)課程標準》中,小學科學課程分為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五個方面,這些內容融合了生物、物理、化學及地球科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這就要避免單學科教學的重復性和單一思維模式。例如講“能量”,化學上講的是物質變化導致的吸熱及放熱反應,物理上講的是能量之間的轉化,生物上講的是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這樣既浪費時間,還不能使學生對“能量”有一個系統正確的理解。如果把不同學科中的“能量”知識整合在一起,以科學思維的方式思考問題,就能更好地融會貫通。
根據調研和學校實際情況,我們建議將理科進行整合,前三年分別開設自然科學基礎、科學與生活與現代科學技術概論三門通識課程,其中自然科學概論,主要是講授基礎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科學與生活主要是讓學生以科學思維方式去理解生活,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則是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培養其科學價值觀。第四年開設選修課,兼顧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開設科學與藝術、科學技術哲學導論。并且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學科間知識交叉點的訓練,讓學生將其融合,在訓練中形成綜合能力,從而開拓視野,將知識系統化。
1.2有機融入“小學課程的相關科學知識”
小學教師的科學素養對孩子的科學素養培養有著重要影響,小學的各門課程都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例如語文課內容豐富多彩,課本中約有30多篇課文與科學教育有關,《祖沖之》中了解了“月食”,《我要的是葫蘆》里介紹了植物的生長過程,《航天飛機》則展示了飛機的特點和功能……
為了更好地適應小學教學,在課程改革中,要先總結小學各門課程的科學知識點,將其納入《自然科學概論》課程中;總結各門課程的科學實踐活動,將其納入《化學與生活》課程中,將其延伸拓展。例如在五年級下學期《科學》中有“身邊的植物學”這一節內容,我們可以在《自然科學概論》詳細講解植物的器官;在《化學與生活》課程中,讓學生做植物標本或葉脈書簽;在六年級下學期《科學》中有“電磁奇觀”這一節內容,我們在《自然科學概論》中講述關于各種能量;在《化學與生活》課程中自制電池,以及各種小學實驗教具。這種整合方式不但能夠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小學課程,還增強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從做中學”,在做的技能形成的同時,體會到科技創作的方法,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1.3將科學史作為“隱性課程”
通過學習科學史,可以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學家探究科學的方法,對概念和理論有所理解,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這是小學科學教育的基本要素。因此有很多學校開設了《科學史》這一門選修課,但若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開設過多的科學教育課程,可能負擔過重。因此我們建議精研小學教育專業的各門課程,將零散的各門科學史以“隱性課程”的形式加入到這些課程中,這樣既減輕了課程負擔,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在《語文》課本中有魯迅的《鑄劍》一文,語文教師可以講述金屬的冶煉史,猜測鑄劍所用金屬,理解金屬出現時間先后的原因,加深對科學方法的理解;在《自然科學概論》課程中講解《元素周期律》時,可以講述門捷列夫及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歷程,使學生在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方法上都能有所收獲。
1.4開設小學科學教學法
由于最后兩年學生忙于就業或升學考試,時間緊張,學校不再安排科學必修課程,但基于以下兩個原因,我們建議在第四年開設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法,最后一年開展科學課教育實習:
(1)根據調查,農村小學由于各種原因,科學課程基本沒有專職教師,所以很多都是通過在職教育后兼職科學課程的,在科學素養方面存在著先天的不足。很多五年制小學教育專業大學生,畢業后大多直接在農村小學從事教育工作,也有一部分兼教科學課程的,由于學校以前沒有開設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法,他們很難適應這門課程的教學;
(2)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是基于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其教學與其他課程相比,在課程標準、教學理論、教學設計、資源開發等方面有很大不同,開設小學科學教學法課程,能使學生更加熟悉科學實驗的設計,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既提高了科學素養,還能對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游刃有余。
2構建新型科學教學模式
實行以STS教育理念下的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采用探究―合作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技術,構建綜合數字化實驗平臺,切實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2.1以STS教育理念為指導
STS教育是一種科學教育思想,具有顯著的交叉學科性質,突出了對科學的文化解讀、對科學的社會價值與人生意義的理解。
在教學中,STS教育更加注重探究與體驗,重在喚醒主體的自我意識及情感體驗,這將促進學生構建科學理念,理解科學方法,幫助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效提高科學素養。
2.2采用探究―合作教學方法
探究性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模擬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合作性教學是指在教學上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兩種教學方法優點多多,但也各有缺點。我們建議將兩種教學方式有機融合,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合理分組,優勢互補。教師合理安排好探究過程,在課堂上合理干涉,及時引導,讓學生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提高效率。
2.3運行
課前,制定STS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合理分組,優勢互補。課中,采用探究―合作教學方法,既面向全體學生,又能充分體現個人的獨特價值,優勢互補;實驗操作結合使用多媒體,多層次、多場景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構建綜合數字化實驗平臺。課后,實施全面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個性良性發展,并進行網絡群討論,分享個人成果。
3建設多元立體的校園科學素養教育環境
3.1充分利用宣傳資源
例如利用學校的校園廣播、宣傳欄、網站,以及飛信、QQ、微信軟件,定期向學生推出環球科技資訊、健康常識、流言百科、時事科學等欄目,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理解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3.2開發特色課外實踐資源
例如有的學校可以利用空余土地較多,山區資源豐富等特點,成立了“少年農科社”,建立“生物觀察園”,種植蔬菜,養花養魚,積極開展農科活動,并使用各種實驗器材,開展相應課題研究。最后完成科研小論文或進行農技比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效提高其科學素養。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國內較早的現代林業定義是:現代林業即在現代科學認識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林業[8]。后來,進一步發展,定義為: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1]。
第一個概念一連使用了四個“現代”,關于“林業”之前,就其觀點的實質而言,不過是“現代化”“林業”的定義。后一個概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實,這個定義的實質并未超越可持續林業的范圍。
林學自創立以來,各國對于林學、森林、林業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林學經歷了傳統林學的各個階段(從“大木頭”林業到“永續利用”林業),向現代林學轉變。“現代林學”成了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營建、經理為研究對象,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為核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和多種功能為目的的學科。對森林的認識也由單株樹木、樹木群體到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林學認識的變化,是人們對林業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木頭”林業向“生態”林業轉變,從“伐木”行業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作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轉變,以及當前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日益突出,使人們又認識到,“社會”與“生態”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大系統,人類活動必須遵守其競爭、共生、自生三大原則,實行“資源共享、適時協同、按需生產、和諧共榮”[3],實現“人地共榮”,社會——生態系統的競爭、共生和自生機制的完善結合,環境合理、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系統健康地發展[3][4]。
因此,現代林業可以歸納表述為“和諧林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并協調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穩定和繁榮,人類共同幸福與進步[5]。
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和諧協調,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顯然,這種定義克服了傳統的割裂“社會”與“生態”的觀點的弊端,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突出了“關系協調與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6][7]。3.“現代林業”的內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林業:①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經營對象;②和諧地協調人與人(包括組織與組織、人與組織)、人與環境的關系(即:競爭、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榮”為最高目標。
因此,現代林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5]。
顯然,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網絡性、多區域性、開放性、動態性、耗散性、作用過程多樣性、多維數、非線性等特性,我們應該運用整體復雜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系統診斷、參與方案設計、參與推廣與實施),對以現代林業進行研究,對人地系統進行模擬分析,尋求系統和諧發展的新途徑[3][5]。3.1經營對象
現代林業的經營對象是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最大生態系統,具有其他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結構特征。當把森林生態系統作為經營對象時,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人類的經營活動不應超出其調節能力的閾值,以免造成生態失衡。就現代林業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對于林地的養分耗損,增加林地養分補充,增加對系統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態鏈,形成高級有序循環,促進林業系統向高級有序態進化[2]。
3.2經營目標
現代林業的經營目標是森林利用達到“零廢棄物”,實現“清潔生產”[3]。實現林業“清潔生產”,就是通過改進森林資源經營利用手段,達到削減和控制co2排放,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少或不產生生產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過對有限森林資源的節約、節制和循環使用,創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資源使用機制,實現和諧發展的循環性社會:①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如生物發電、低公害車、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環系統,確保環境衛生安全。③加大木質系列材料開發利用力度,提高木質系列產品生產效益。④培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圍。
3.3經營原則
在目前礦物燃料日漸枯竭、人口壓力加大和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現代林業的經營原則應該堅持:①開發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②營造高產能源林,解決農村燃料短缺狀況,加快“綠色能源”替代礦物能源的步伐;③促進區域社會能源自給化、多元化,最終達到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9]。
3.4經營之路
除了堅強生態建設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林業發展有必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行業建設:加強林業能力建設,逐步把我國的林業建設成大生態產業,實現林業的和諧發展。
②加強林業意識建設:加強生態安全和生態關系知識宣傳教育,強化領導林業意識,提高全民林業觀念,倡導清潔生活方式和勤儉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資源,按需生產,實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3]。
③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加強林業組織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能力;加強林業質量建設,提高林業工程質量;加強林業制度建設,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和林業行政體制;加強林業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設的聯系,使它們有機結合,實現整體與局部同步健康發展[5][10]。
4.結束語
以上,只是筆者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淺陋的思考。實際上,“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遠比上述內容還要深、廣。總之,就我國而言,我國的林業底子薄,又走了許多彎路,林業經營水平還很低,林業行政能力還比較差,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運轉模式和思維模式上,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現代林業”內涵的討論和思考,促進我國林業觀念的轉變,提高全民林業意識,尤其是領導林業意識,轉變林業行政運轉模式,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
[3]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4]張國慶,試論復合生態系統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科技,2001(2)。
[5]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6]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8]張建國,現代林業論[m],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