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0:39:3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手術室最新優質護理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優質護理;手術室;感染;手術部位
手術部位感染指的是圍手術期發生于手術深部器官或切口的感染,其不僅影響患者預后質量,嚴重時甚至導致其死亡,因此,如何有效減少術后手術部位感染,已成為目前外科醫護人員關注的重點話題[1]。優質護理是一種最新提出的先進護理模式,其主要以患者為中心,深化護理內涵,以全面提升護理水平[2]。本文分析了手術室開展優質護理對手術部位感染的影響,現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行手術治療的10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護理時不同的方案分為研究組(46例)與對照組(54例),前者男女比例34:12,年齡21~65歲,平均(46.23±4.21)歲,其中15例骨科手術,12例普外科手術,10例腦外科,9例泌尿外科;后者男女比例36:18,年齡20~67歲,平均(45.19±3.65)歲,其中19例骨科手術,11例普外科手術,12例腦外科,12例泌尿外科;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主要包括指導患者科學飲食,調整室內溫、濕度及健康知識宣教等。研究組予以優質護理,具體方案如下:①術前護理:護理人員于術前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手術過程與可能發生情況;準備患者手術部位皮膚,清除切口部位與周圍皮膚污染,向患者解釋術前禁食必要性及時間。②術中護理:于患者等待手術時,播放舒緩音樂,以緩解患者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手術人員應嚴格根據相關規范標準予以外科手消毒,并嚴格遵循無菌原則;術中確保手術室關閉,并控制人員數量及流動,同時確保使用手術物品、器具及器械均達滅菌水平。③術后護理:護理人員清理患者皮膚,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根據患者生活習慣提供舒適的枕頭,以促使患者盡早恢復。
1.3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記錄并對比兩組手術部位感染情況,主要包括切口深部、切口淺部及腔隙等感染類型。參照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心理狀態,分值均介于20~100分,抑郁、焦慮程度與分數成正比[3]。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SPSS23.0軟件分析,(x±s)計量資料,t行組間、組內比較;百分比(%)計數資料,?字2行組間比較,P
2結果
2.1兩組手術部位感染情況對比 研究組手術部位總感染率6.52%低于對照組16.67%(P
2.2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變化情況 兩組護理后HAMD、HAMA評分均下降,且研究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
3討論
優質護理及有效流程管理可使手術室結構更高效化、科學化,護理人員充分發揮護理服務優質性,且通過予以優質護理干預,使消毒、手衛生等操作更加規范,從而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率,并提高手術室效率[4]。
相關文獻表明[5],手術部位感染手術方面主要因素包括術前備皮時間與方式、皮膚消毒、環境、器械滅菌、無菌操作、抗菌藥物的應用等。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部位總感染率6.52%比對照組16.67%低,提示于手術室開展優質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率[6]。此外,護理人員嚴格規范術前備皮,減少因備皮不當致使利器刮傷而引起感染,加之對患者皮膚及時予以消毒,從而最大限度減少細菌移生或皮膚損傷,防止感染。針對失血量>1500 mL或手術時間超過3 h患者,護理人員于術中提醒手術員對患者追加一定劑量的抗菌藥物[7]。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后心理狀態評分均下降,且研究組下降幅度比對照組大,提示于手術室開展優質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提高其手術配合度,這與關柏秋、曹曉艷等人文獻研究結果類似[8]。此外,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間的心理交流,盡可能滿足其心理需求,從而緩解其緊張情緒。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于手術室有效開展,不僅可減少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而且有效緩解患者負面心理,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娜,徐長妍.手術室優質護理對急診手術患者生理、心理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2(z1):106-107.
[2]唐葶婷.優質護理在手術室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9):71-72.
[3]施瑛,汪麗君,陳偉萍,等.手術標準化護理方案對手術室三維質量的干預效果[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03):228-230.
[4]陳志峰.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對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療效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0):1884-1886.
[5]魏革,竇建洪,劉曉輝,等.手術室移動護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02):197-199.
[6]劉慧蓮,張益群,徐培君,等.OEC管理體系在手術室的應用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1):1937-1938.
關鍵詞:優質;護理;手術室;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護理研究涉及到的55例中男性占30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43.9歲。觀察組30例,對照組25例,患者涉及到的手術項目包括以下方面:四肢手術18例、腸胃手術9例、呼吸道手術11例、腎臟手術10例、肝膽手術7例。排除心理障礙、精神病患者,兩組患者綜合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本次一共發放55份問卷調查,并且填寫完畢之后悉數收回。保存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記錄患者出現焦慮等不良情緒的次數,結合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評價,綜合評定。
1.3護理方式 護理方式分為三個階段,即術前、術中、術后護理,下文對各環節優質護理的措施進行詳細說明。
1.3.1術前護理方式 首先護理人員要讓患者以及患者家屬了解手術各環節工作,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專業、耐心的回答。同時還要記錄患者曾患病史的情況,包括藥物過敏情況和重大手術史,然后認真分析,從而規劃出基于患者實際情況的護理計劃。此段時間主要是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建設,避免患者對于自身病情和手術的錯誤認識導致的不良情緒,積極與患者溝通,盡量解決其合理的要求。
1.3.2術中護理方式 在患者將要進行手術的時候,提前調控好手術室的溫度等環境因素,然在護送患者進入手術室的過程中,保持安靜和平緩。在此過程中可以利用術前與患者建立的良好感情基礎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緒,盡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穩定的情緒進入手術。加強護理環節的細節工作,針對不同手術情況的患者進行必要的輔助措施。在手術過程中,在不影響正常手術進程的前提下,對患者手腳等其他部位適當按摩,保持血液通常防止水腫,如果發現非正常情況要及時向醫生反應。另外如果涉及到安置輸液管、導尿管時,在保證規范性的基礎上盡量保持動作輕柔。手術過程中依據護理經驗分析出現的突況,并且及時處理,除此之外還要與醫師協調好各工作環節,手術流程是否規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理人員,因此手術過程涉及的器具必須齊全,并且做好器具的管理工作,在記錄本上真實記錄,防止出現低級失誤導致的重大事故。患者在進入手術室手術即將開始前,情緒最容易發生波動,這需要護理人員不斷的情緒安撫,或者教其合理的排壓方式。在手術開始后不要說與手術無關的閑話,不要讓患者覺得工作態度散漫,護理人員要保持足夠的專注度,嚴密監控患者身體機能的變化情況,如果患者出現不適感,除了協助患者減輕反應,還要安撫患者情緒,必要時與其談話消除緊張情緒。
1.3.3術后護理方式 待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首先要將患者手術部位的表面血跡清理干凈,要保證鹽水的溫度適宜,動作盡量輕柔,使用搬移布單法小心將患者轉移至病房中。并且在術后對患者的病情定期檢查,與病房護士和家屬保持良好的溝通。
1.4 統計學方法
2結果
見表1。
由表1可知,觀察組出現輕度焦慮共3例,比率10%(3/30),中度焦慮患者1例,占3.33%(1/30),沒有出現重度焦慮案例。對照組則出現6例輕度焦慮,占組內比率24%(6/25),中度4例,占16%(4/25),并且出現2例重度焦慮的患者,占8%(2/25)。由以上分析得知,觀察組出現焦慮情緒的概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3結論
優質護理服務利用人性化的護理方式減輕了患者的不良情緒,實現了較好的護理效果。并且在護理工作中能夠不斷的積累護理經驗,強化了護士的服務意識和專業技術。并且通過之后的患者隨訪,沒有發現因為護理人員疏忽導致的失誤,這是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與醫師良好配合的效果。由此可以說明優質護理服務對于手術的順利開展和完成都有重要意義,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服務滿意率極高,間接地為醫院優質、高效的服務理念做了宣傳,既改善了患者的健康狀況,也為醫院取得了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張琳娟,梅娜,肖娟,等.手術室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實踐與成效[J].全科護理,2013(16):1513-1515.
[2]王莉.探討優質護理服務在手術室開展的方法及效果[J].中醫學報,2013 (B08):349-349.
關鍵詞:圍手術期;優質護理;服務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新的醫學模式下優質護理的開展,對手術室圍手術期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圍手術期護理是手術室護理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手術室護士圍手術期的重要職責是術前全面評估患者的身心狀況,采取措施使患者具備耐受手術的良好身心條件,術中確保患者安全和手術的順利實施,術后幫助患者盡快地恢復生理功能。手術是一種創傷性的治療措施,為了保證手術的治療效果,需要在手術的前中后給預全面的護理。避免在術中或術后發生多種并發癥,便于病情的盡早康復。
1 術前準備
術前準備是整個圍手術期護理質量的基礎,直接影響手術治療的成敗,包括器械準備、巡回護士、洗手護士、手術間的準備。
1.1器械準備 器械護士接到手術通知,根據各位醫師手術習慣,準備常規手術器械及特殊手術器械,并通知供應室進行消毒備用;檢查各類器械儀器的使用狀態,如組織鉗的鉗夾度、骨刀的鋒利度、電鉆磨鉆的動力、牽開器的螺絲完整度等,特殊器械可術前請手術醫師檢驗查看,確保手術的順利開展。
1.2巡回護士術前準備
1.2.1對患者的訪視
1.2.1.1目的 手術患者術前往往焦燥不安,顧慮重重,怕疼痛,怕出血,擔心手術意外等等,對手術醫師和手術效果極為關心,想方設法地詢問和探究,同時還擔心醫務人員態度惡劣,動作粗暴,所以在術前實施正確的術前護理,并可緩解手術患者術前的恐懼、增強患者手術的信心。
1.2.1.2方法 術前一天去病房看望患者,避開患者治療、進食和休息的時間,訪視時間以不引起患者緊張及疲勞感為宜(一般10~15 min);訪視者應該做到衣帽整潔、態度和藹、語言通俗易懂、盡量少用醫學術語,并攜帶手術患者宣教手冊;進入病房前先認真查閱病歷,了解患者全面情況,著重了解手術及麻醉方式、藥物過敏史、各項化驗報告等,向患者介紹手術的基本情況,運用手術室的宣教資料,告知患者手術注意事項,并對患者進行術前心理護理如: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情緒、告知患者積極尋找調節情緒的途徑、告知患者調節情緒的重要性等, 降低其心理焦慮程度及解除恐懼心理。
1.2.2對醫師的訪視 了解本次手術醫師的特殊要求、手術方案、特殊器械的準備、手術配合等。
1.3洗手護士術前準備 了解手術醫師習慣、熟悉手術方案、掌握特殊器械的性能等等。
1.4手術間的準備 根據手術方式,選擇適合的手術房間安排各類手術,各種儀器功能調試最佳備用狀態;手術當天有特殊情況(如急癥手術占用手術間)及時和手術醫師取得聯系。
2 手術中配合
2.1巡回護士配合
2.1.1手術當日,巡回護士準備好手術房間,調節好室溫,一般保持室溫24℃~26℃,濕度50%~60%。手術患者接入手術室,由巡回護士與病區護士對患者各項信息、帶藥等進行認真核對并交接,并填術護理交接單(腕帶、手術風險評估表、手術標識等等)確認各項信息、物品及手術標記無誤接入指定手術房間。
2.1.2巡回護士對患者進行安慰,注意保暖及安全工作;由麻醉醫師主持,與手術醫師、巡回護士三方共同執行核查制度,并逐項填寫《手術安全核查表》,分為麻醉實施前、手術開始前、患者離開手術室前三次核對。
2.1.3巡回護士根據需要協助麻醉師擺好,以利各種麻醉操作的順利進行按手術要求正確擺放,并使患者舒適,保證呼吸道通暢,維持循環系統穩定,受壓部位有保護措施,避免損傷血管及骨隆突處受壓,搬動患者時動作要輕柔;在整個手術過程中, 手術室護士有責任讓患者感到尊嚴、安全、舒適, 無論患者清醒與否,都不要過分暴露軀體。術中經常詢問患者的感覺, 必要時調整肢置、按摩受壓部位。對患者的不適和要求盡可能予以滿足, 比如使用阿托品后患者口唇干燥,可用濕潤的棉花為患者擦拭, 無論患者是清醒或已睡眠都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1.4建立與保持靜脈通暢,是麻醉、手術的重要保證,是術中給藥、補液、輸血、術中搶救的重要措施,如遇休克、術中大出血患者,巡回護士幫助加壓輸液。
2.1.5手術準備就緒,巡回護士幫助手術人員穿衣就位調整燈光、安置電刀電極板、吸引器等手術儀器;與洗手護士共同清點物品,特別是器械上的螺絲等小部件,并及時記錄;手術切皮前再次進行三方核對,確認無誤。觀察生命體征,及時處理各種緊急情況,滿足術中所需,做好手術記錄。
2.1.6關閉體腔前、后,手術結術前,與洗手護士再次清點用物,按規范認真做好各項記錄工作,協助醫師一起包扎傷口,完善手術記錄,幫患者穿好衣褲,并保證引流管通暢;做好標本送檢工作。
2.1.7術畢攜帶病歷等物品與麻醉師一起護送患者回病房,途中注意保暖,與病房護士詳細交接實施的手術名稱、患者的一般情況,各種引流管,皮膚情況和患者物品等。
2.1.8手術Y束,整理、消毒手術間,物品歸位。
2.1.9術后隨訪評價 術后24~48 h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手術切口疼痛及感染情況,告知手術后應該注意的飲食禁忌和意義,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洗手護士配合
2.2.1洗手護士進入手術間,查看本臺手術所需器械、敷料、儀器使用狀態等,與巡回護士共同做好各項術前查對工作并及時簽名;并提前20 min洗手,打開無菌包前,檢查滅菌指示卡、帶變色是否合格,穿好無菌手術衣、戴好無菌手套,鋪好無菌升降臺,按序擺放好手術器械,整理好器械桌,與巡回護士一起清點器械、敷料、縫針,備好皮膚消毒用物。
2.2.2檢查確認手術器械是否齊全、性能良好、與手術要求相符,以保證器械性能良好、完整。
2.2.3協助手術醫師鋪巾,按程序正確傳遞無菌單,固定好電刀、吸引器位置。
2.2.4術中集中精力,按手術步驟傳遞器械,配合積極主動,監督術中無菌操作情況。遇到緊急情況,沉著果斷配合醫師搶救。始終保持無菌臺干燥、整潔,器械清潔、井然有序,術中器械使用后及時將血跡擦凈。
2.2.5術中物品疑有污染或有污染要立即更換,發現異常應無條件糾正。術中標本要妥善保管,按程序及時送檢。
2.2.6術中原則上不允許裁剪紗布,一律使用完整的紗布塊、紗布墊,如果術中確實需要裁減,需與巡回護士確認、清點、及時記錄并檢查其完整性。術中增加的器械、紗布、縫針等要及時清點、及時記錄。
2.2.7關閉切口前,按清點程序認真清點并記錄,同時請手術醫師檢查傷口,術中洗手護士應維護手術區的無菌狀態,并督促參加手術人員的無菌操作。
2.2.8手術結束,協助巡回護士做好手術間的物品歸位、清潔、消毒工作。
3 討論
在手術室圍手術期護理中,規范標準的圍手術期護理提高了手術室護理服務質量,提高了社會滿意度,護理人員一定要貫徹一切以患者利益為中心的原則,嚴格按操作規程實施各項護理措施。
通過開展和實施圍手術期優質護理服務的活動,提高圍手術期護理服務質量,對于手術室護士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證了手術室整體護理質量的持續上升,大幅度提高了手術患者和相關手術科室對手術室護理質量的滿意度,改善護患關系及醫護關系,同時也是優質護理概念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良好體現,不但使患者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而且符合了現代整體護理模式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楊絮.淺談圍手術期優質護理服務的實施與發展[J].世界最新醫W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0):237-238.
[2]雷陳麗.優質護理服務在圍手術期護理中的實施效果及體會[J].醫學信息,2015(9):89-90.
[3]王莉潔.優質護理服務在心臟圍術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全科護理,2011,09(28):2606.
【關鍵詞】 優質護理;全膝關節置換術;切口感染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4.080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因膝關節疾病造成運動障礙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在臨床中的應用較為廣泛[1, 2]。但是術后的并發癥是影響手術效果的主要因素, 常見的并發癥是術后切口的感染。因此, 在患者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預防切口的感染很重要。在預防切口感染時必要的護理干預十分重要, 但是常規的護理方法在減少切口感染發生率中的效果并不顯著[3-6]。本研究應用優質護理干預可促進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手術切口的愈合, 降低感染的發生率。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82例, 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有嚴重心臟、肝腎功能異常患者。選入的患者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1例。對照組中男20例, 女21例, 年齡43~72歲, 平均年齡(59.7±5.6)歲, 骨關節炎患者16例, 痛風性關節炎患者14例, 創傷性關節炎患者11例。觀察組中男21例, 女20例, 年齡42~70歲, 平均年齡(60.2±1.2)歲, 骨關節炎患者13例, 痛風性關節炎患者15例, 創傷性關節炎患者13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Y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術前為患者介紹手術注意事項, 叮囑患者術前禁水禁食, 手術中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術后告知患者適度的運動范圍, 飲食中的注意事項等常規的護理。觀察組應用優質的護理干預, 首先, 術前宣教, 為患者介紹手術的流程與注意事項, 為患者做好術前的心理準備[7, 8]。其次, 在手術室內, 保持手術室內的環境濕度與溫度為人體適宜的范圍內, 術前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 減少手術室內的人員流動。再次, 在患者心理方面, 術前與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負擔, 解答患者的疑問, 告知患者手術成功的案例, 為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 使患者在手術中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態, 減少因心理因素生命體征的突然波動[9-11]。另外, 在手術器械方面, 嚴格檢查手術器械包裝的完整性, 確保無菌。醫護人員在手術中的手術服等均需要進行嚴格的滅菌, 并在術前進行嚴格的檢查。手術操作中, 傳遞手術器械需要動作幅度小, 保證無菌操作, 減少手術切口感染的風險[12-14]。最后, 患者在術后對飲食和生命體征進行指導與監測。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切口的愈合與感染情況。
1. 4 判定標準[15] 切口愈合分為3級, 甲級愈合為手術切口愈合性好。乙級愈合為手術切口愈合性欠佳, 有紅腫, 皮膚破損發生。丙級愈合為切口出現化膿, 需要引流。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中甲級切口愈合率為97.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常見的骨科手術, 術后可改善膝關節的運動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術后手術切口感染是常見的不良反應, 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因此, 全膝關節置換術中需要必要的手術護理干預, 常規的護理應用中的效果并不顯著, 術后切口的愈合和感染情況效果差[16-18]。優質護理是一種提升的護理方式, 在患者的心理方面, 手術室內的環境, 手術中無菌操作規范中和手術器械的無菌檢查和應用中均進行護理干預, 可明顯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19, 20]。
本研究將選入的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隨機分成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與優質護理的觀察組, 結果顯示, 觀察組中甲級切口愈合率為97.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優質的護理干預可促進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切口愈合, 切口愈合的不良反應發生少, 可預防切口的感染, 提高患者的術后愈合效果, 優質護理干預可在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銳, 王飛, 肖巖, 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感染的預防效果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6):
1359-1361.
[2] 王偉紅.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9):786-789.
[3] 余小紅, 王枝娟, 鄭有成.護理干預對圍手術期預防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效果觀察.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5, 25(3):653-655.
[4] 申玉華. 手術室護理干預在預防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32):213-214.
[5] 王艷紅, 王宜濤. 手術室優質護理在預防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切口感染中的應用效果. 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6, 2(5):81-83.
[6] 王曉紅. 護理干預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3(12):456.
[7] 田興翠. 全面護理干預對20例高齡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感染的預防臨床體會. 醫學信息, 2014(19):335-336.
[8] 雷婷婷. 高風險人群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護理干預.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08, 33(4):484-485.
[9] 王R芳.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消毒學雜志, 2014(8):886-887.
[10] 莊顏峰, 魏梅洋, 李杰, 等.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14):3390-3391.
[11] 殷瑛.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傷口感染的預防性護理. 健康必讀旬刊, 2010, 9(7):119.
[12] 姚華珍, 孫榮英. 全膝關節置換術1例護理體會. 中國醫藥科學, 2014(3):165-167.
[13] 陳昌偉, 錢齊榮, 吳海山, 等.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傷口處理.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2008, 2(6):701-705.
[14] 趙彩霞, 王美花. 老年患者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護理.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51):225.
[15] 龍娟. 對于感染高風險人群的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室預防性護理探討. 健康必讀旬刊, 2012, 11(11):511-512.
[16] 徐偉青.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 中醫正骨, 2012, 24(9):73-74.
[17] 姜萍, 何晶晶, 黃麗華. 骨性關節炎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預防性護理體會.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18):129-131.
[18] 殷薇, 鄒磊, 易鳳瓊.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護理. 中外醫學研究, 2013, 21(28):85-86.
關鍵詞:手術室感染;護理干預;臨床價值
結合已有的臨床研究資料來看,針對手術患者行預防感染處理,不僅能夠有效避免醫院內的交叉感染[1],對于患者的手術效果及個人健康安全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此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也希望能夠從醫院獲得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對于手術室中的護理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基于此,我院就將以護理干預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該方法再改善手術室感染中的綜合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平均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44.18±4.16)歲;隨機將其平分為兩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具體護理內容主要包括:手術開始前根據患者的手術類型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在手術進行過程中對患者的機體變化情況進行嚴格的觀察,手術完成過后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對其進行康復護理干預。
觀察組,本組患者行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內容主要包括:①實行嚴格的監察制度,護士長要對各項護理操作進行不定時的檢查,保證護理操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對于在護理操作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危險因素或錯誤操作,要進行公開的講解和正確示范;②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與常規培訓護理相比,本次研究所涉及的培訓最大的不同在于,培訓并不僅僅局限于具體操作技能,更多的是體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2];③手術操作完成過后,護理人員要對手術室中的空氣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并采用含氯消毒劑對手術室內的儀器進行擦拭和清理,對于有特別要求的無菌物品,應該按照相關要求將其置入指定的房間內,就滅菌物品來說,首先要觀察其是否處于正常投入狀態,如果發現其出現異味或顏色異常應立即停止使用,并將其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和上報;④圍手術期護理,首先,護理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的手術類型、身體狀況及醫囑,保證患者的相關營養物質攝入[3],以提高患者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力,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加快患者手術切口的推進,也能夠有效降低感染的發生;其次,還應對患者進行系統的皮膚消毒和呼吸監測;⑤健康知識宣教,根據患者的手術類型和身體狀況,告知患者在圍手術期的相關注意事項[4],降低由于患者的錯誤行為而引起的感染。
1.3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實驗的計量資料,并應用配對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經過系統的護理兩組患者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及手術室感染發生率三項指標上比較,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結合已有的研究資料來看,手術室感染的發生是由各方面原因所引起的,從護理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結合相關要求保證各項護理操作均是無菌處理[5],手術完成過后按照相關要求對手術室進行徹底的消毒處理,對患者行健康知識宣教保證其不會由于錯誤的行為出現感染以及針對新的圍手術期護理,從這幾方面著手,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手術室感染的發生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體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從研究結果來看,我們對本次研究中的30例患者行綜合性護理干預,另外30例患者行常規護理,從護理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無論是從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患者護理滿意率及手術室感染發生率三項指標比較上,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借助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抑制手術室感染的問題,結合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該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目前臨床上關于該部分的研究資料還比較少,因此,還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精力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郭柳波. 護理干預在預防手術室外科傷口感染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現代醫生,2014,21:77-79.
[2]梁月. 優質護理干預在預防手術室感染擴散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14,10:124-125.
[3]張玲. 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術后肺部感染率的影響[J]. 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09:1301-1303.
[4]白玉秋. 分析護理干預在預防手術室外傷口感染中的臨床應用[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09:184.
[5]林菊仙,鄭丹,朱讓騰,等. 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骨科術后發生切口感染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導報,2015,04:140-142+147.
手術室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而且患者的病情有時候又不受控制,很容易發生突變,工作中也存在較多的環節,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護理方面出現差錯的幾率較高。因此醫院相關領導部門要加強對手術室護理管理方面的工作,在護理這一部門內部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進行規范,從而可以培訓出高職業素養的護理人員[1],減少在看護患者的過程中的出錯幾率。本研究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精細化護理,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接收診治的200例手術室患者作對照組,在這200例患者中男患者106例,女患者94例,年齡范圍在30~72歲,平均年齡(55.25±4.8)歲,從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患者中選取200例作為研究組,其中男患者112例,女患者88例,年齡范圍在(57.2±5.1)歲,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和性別都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實驗結果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常規的看護照理,在手術前按照慣例對患者進行詢問,在此過程中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狀態進行細致的觀察,在手術前把手術過程的詳情內容告訴患者,在患者進手術室之前要對患者進行全方面的消毒和檢查,手術后應該對患者做一些必要的感染防護措施[2]。在手術室期間對研究組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精細化管理手術室環境:手術室中存在較多的細菌和病菌,容易造成感染。因此這就需要醫院相關領導高度重視手術室環境管理方面的工作,建立良好完善的手術室環境管理制度。就比如對接送患者的推車管理中,在將患者從病房運送到手術室的過程中應使用內外交換車,在運送手術室需要用到的消毒藥品時應該使用專門的交換車,為了更好地減少細菌感染應該對手術室地面進行定時
的殺菌消毒,在打掃手術室地面時應格外細致[3],注意不要損壞地面,而且在地面有破損的地方應著重進行消毒,減少細菌感染的幾率。
1.2 精細化管理手術室工作人員:如果想為患者提供精細化的服務,就要求相關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達到較高水平,而且要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更新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提升他們的專業服務能力[4],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檢測數據用SPSS18.0分析,用(±s)表示,采用t檢驗,P
2.結果
在對研究組實施精細化護理之后,研究組患者的護理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P
在護理滿意度比較方面,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
3.結論
患者在手術室停留的時間雖然比較短暫,卻是疾病治療的關鍵環節,在手術過程當中患者身心脆弱,護理人員護理水平的高低對治療效果有重要影響。在手術環節,提高護理質量有利于控制手術風險,改善手術成功率以及患者的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94.1%)明顯高于對照組(67.6%),精細化的手術室護理可以減少患者在手術中的不適感,精細化護理與整體護理相結合可以保證手術安全高效的進行,而且還能夠提高護理質量。由于病人對手術有一定的畏懼,所以在手術前一定要做好細致的心理疏導,而且在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后都要從生理和心理上提供全方面的優質護理,這樣才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從而可以減少患者在手術后出現其他并發癥的幾率。在手術前要對患者進行入院后的教育,使他們對醫院更加了解,保持手術室內的溫度和濕度處于適宜狀態,在手術中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特征,以免發生意外可以及時進行搶救[5]。術后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及進行精細化的護理,促進患者可以更好更快的恢復。
綜上所述,為手術室中的患者提供精細化的護理服務可以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的幾率也會很大程度的減小。因此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何冬梅. 精細化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與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0):242-242.
[2]楊再英. 精細化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與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臨床探究[J]. 醫藥衛生:全文版, 2017,32(2):00091-00091.
[3]英. 精細化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作用[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4, 33(33):445-446.
【關鍵詞】泌尿科;腹腔鏡手術;手術室;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221-0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關注,腹腔鏡手術雖價格相對較高,但因具有創口小、恢復快、操作確切的優點,逐漸被廣大患者所接受,成為泌尿科常用的手術方法[1]。腹腔鏡手術因特殊的技術要求,手術對護理的要求相對較高,其護理效果直接影響手術的過程。本次研究就某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泌尿科行腹腔鏡手術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手術室給予優質護理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手術結局,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某院泌尿科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行腹腔鏡手術患者共108例,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齡27至73歲,平均(53.20±8.27)歲;手術類型分布:所有患者均在后腹腔鏡下行全身麻醉手術,其中腎上腺切除術40例、腎囊腫去頂術34例、腎癌根治切除術30、腎盂癌根治切除術4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為Ⅰ期手術,無大型手術史;均以此次手術為主癥,未合并有其它重大系統疾病如心臟病、肺癌等。按照就診順序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類型等臨床資料間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整個護理過程,以配合醫師開展工作為核心。在術前行常規準備,如囑咐排空膀胱,通告手術的注意事項,手術時間,等;手術室中,配合患者取手術,行術前的插管、監控等措施,常規叮囑即可;配合麻醉師,行麻醉前的準備,配合醫師造氣腹穿刺等;手術時,嚴密監控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并及時傳達給醫師,遵照醫囑對患者異常情況進行處理;手術完成后配合結扎、切口縫合等,將患者送回病房[2]。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制定詳盡科學的臨床護理路徑,以患者為核心行優質護理。術前評估患者健康狀況,詳細告知手術情況,叮囑協助患者完成所有術前準備,觀察患者心理狀況,給予安撫,減少其顧慮,并在術前結合患者狀態迅速制定手術室內護理措施。若患者心理波動較大,在手術室應第一時間進行安撫、勸慰,消除其緊張心理;行手術操作時如插管、麻醉、穿刺、切除時,因患者多有畏懼心理,應嚴密監控患者狀態;術中監控患者的不適癥狀,并及時和患者交流,傾聽主訴,并反饋于醫師;選取職業技能精湛的護理人員,在行插管、插針等措施時,做到快捷、高效、準確,盡力減少患者痛苦,在術中出現異常,可第一時間配合醫師進行處理[3]。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手術結局、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麻醉阻滯完善時間、造氣腹時間、術中并發癥、術后排氣時間、術后并發例數等。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數(n)與率(%)表示,P
2 結果
2.1 手術結局與并發癥
觀察組手術成功率、術中并發率、術后并發率、中轉開腹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手術及術后相關指標
觀察組麻醉組織完善時間、造氣腹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對初次手術患者來說,因對手術過程的不了解,往往產生不良的心理波動如焦慮、恐懼等,反應在生理上出現血壓升高、心率不齊、面色蒼白等癥狀,特別是泌尿科手術患者多為老年人顧慮較重,認知能力不足,更容易產生不良情緒[4]。不良情緒不僅不利于患者配合,還降低了患者的手術耐性,提高了手術的風險。本次研究中手術室內給予患者優質護理,不僅能有效抑制不良手術結局,還能提高預后水平,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顧甜甜.老年患者手術護理要點[J].工企醫刊,2013,25(5):441.
[2]安愛仙.手術護理路徑在經尿道等離子前列腺手術中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上半月,2013,42(11):1327-1328.
分析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危險因素和對策。方法:回顧分析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分析危險因素,并制定有效措施預防,統計措施實施前、后的護理結果。結果: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危險因素以人員因素、藥物因素、環境因素、術中操作因素和其他因素為主;有效的防范對策實施后,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率分別為1.5%、96.2%,明顯優于實施前的10.0%、84.6%(P<0.05)。結論: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環境、人員、設備是主要因素,故制定有效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以降低投訴率,增強護理質量。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管理;危險因素
1.資料與方法
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手術患者130例,女55例,男75例;年齡20~76歲,平均(49.7±1.4)歲;其中,骨科手術80例,婦科手術30例,普外科手術11例,其他手術9例。危險因素分析:調查我院手術室的護理投訴、護理差錯等情況,借助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該現象的發生原因,并歸納、總結相應因素:①人員因素:工作責任心不強、操作技能差、溝通能力缺乏等;②藥物因素:醫囑執行錯誤、藥品標識模糊、藥品擺放錯誤等;③環境、設備因素:工作環境不干凈、設備操作不合理、設施擺放不當等;④術中的操作因素:患者擺放不當、器械使用不當、未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標本放置不合理等;⑤管理因素:規章制度執行不到位、規章制度不完善、團隊建設不完善等。對策:①人員管理:人員是參與手術室護理管理的直接工作者,強烈的工作責任心、高超的操作水平,是保證手術室護理工作正常進行的基礎,也是預防不良事件的重要指標。因此,需做好人員的管理工作。首先,按時組織護理人員參與學習活動,以醫療事故的處理內容為主,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預防護理風險。護士長按時抽查手術室護理工作,并借助各種形式提高護理水平;其次,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強化護理人員的溝通技巧、基本禮儀,便于及時、有效地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提高治療配合度,加快康復速度。②技術管理:及時開展培訓活動,借助崗前學習、工作崗位的學習來彌補不足,從實踐、理論等方面提高技術水平。制定和手術室護理管理相關的規章制度、宣傳手冊,保證手術室護理管理有據可依。另外,按時向護理人員講解先進設備的使用技能,這樣不但能進一步地了解新型醫療設備,還能從根本上規避手術室護理風險,提高工作效率。③制度管理:首先,積極改變手術室工作環境,實施人性化的護理管理措施,從而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幫助其更好地解決護理難題。其次,科學、合理地配置護理人員,并按照護理人員操作技能合理分配崗位,構建高素質的工作團隊。最后,強化手術室的細節控制。患者進入手術室時,護理人員需認真核對患者姓名、手術類型,和麻醉師共同討論、審核。對于手術時間相對較長的患者,可使用約束帶預防壓瘡。④其他措施:建立相對和諧、優質的手術室環境,有效預防不良事件的影響。保證手術室環境清潔度和安靜,加大參與手術操作人員的管理、控制力度,按時保養、維修手術設備和器械,減少手術噪音;做好手術室的通風、清潔工作,預防感染;強化自我修養,適當調整自身心理狀態,及時幫助患者調節家庭、工作之間的關系,保持以愉悅的心態參與到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中。判定項目:統計手術室護理管理的危險因素和措施實施前、實施后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率。護理滿意率標準:在手術室護理中,護理人員將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發放到患者手中,告知其認真填寫,并回收后統計總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越滿意。統計學方法:將文中數據錄入統計軟件包SPSS18.0中,計量、計數類資料分別用(x±s)、%的形式表示,并分別實施t、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術室危險因素分析調查結果顯示,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危險因素以人員因素、藥物因素、環境因素、術中操作因素和其他因素為主,見表1。防范對策實施前后的調查結果顯示,防范措施實施后的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率優于實施前(P<0.05),見表2。
3.討論
近年來,伴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醫療技術的完善、更新,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提高了。手術室作為臨床的特殊場所,承擔著搶救患者、保護患者健康的職責。但從手術室的實際操作、管理上來看,侵入性設備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增加著患者疼痛度,再加上各種危險因素的影響,間接加大了手術風險,影響了手術效果[1,2]。因此,加大手術室護理管理危險因素的分析力度,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本次結果說明,根據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危險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對策,不但能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工作責任心,還能規范手術室護理管理流程,并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從根本上規避護理管理風險,降低護理糾紛、護理投訴發生率,保護患者的生命健康[4-6]。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環境、人員、設備是主要因素,故制定有效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以降低投訴率,增強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高翔,周生敏,王娟,等.手術室護理管理與醫院感染水平控制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0):128-130.
[2]溫肖玲,古益良,李燕玲,等.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危險因素及對策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135-137.
[3]李太英.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危險因素及對策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22(1):6.
威海衛人民醫院,山東威海 264200
[摘要] 目的 探討分層管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從2012年6月—2013年5月,將手術室人員隨即分為兩組,其中19名護理人員作為實驗組,實行分層管理模式;其余19名護理人員作為對照組,未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分析比較兩組護理人員基礎操作考核成績、理論知識考核成績、醫生與患者滿意度及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得分情況。結果 實驗組護理人員基礎操作考核成績、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P<0.02);醫生與患者滿意度及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得分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2)。結論 實行分層管理,大幅度提升了護理質量和效率,有效提高了醫生、病人滿意度和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
關鍵詞 ] 手術室;護士;分層管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9(b)-0062-02
手術室是患者實施手術及急重癥患者進行搶救的重要場所,在醫院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高新技術在手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手術室護理模式、護理觀念的轉變,對手術室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手術室管理水平決定了護理質量及護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其管理質量直接影響了手術的成效,關乎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為了探索適合現代手術室要求的現代管理模式,我們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對護理人員實施分層管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2年6月—2013年5月,對手術室的人員隨機分為兩組,其中19名手術室護理人員作為實驗組,均為女性,年齡22~45歲,平均年齡30.5 歲,工作年限1~20 年,平均10.3 年,其中,本科10名,大專5名,中專4名;另外19名手術室護理人員作為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21~44 歲,平均年齡30.2歲,工作年限1~20年,平均9.2 年,其中,本科9名,大專6名,中專4名。兩組護理人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實驗組實施了分層管理模式。依照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科研能力、學歷程度、職稱、是否為管理者及工作年限等合理地對手術室護士進行分層設置、選拔與考核。本次研究設置了4個層級護士,分別為護士長、主管護士、執行護士和新入科護士。護士長經科主任推薦,具體條件是:主管護師以上,本科學歷,手術室工作10年以上,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專業技能過硬、專業知識豐富、協調能力強。主管護士的條件是:大專以上學歷主管護師或護師,手術室工作8年以上,責任心強、專業知識豐富、技術過硬、協調能力強。執行護士的條件是:注冊護士,手術室工作1年以上,責任心強。新入科護士工作不滿1年。主管護士采取自愿報名、公開競聘、擇優錄取。除護士長外,將18名護士分成3組,每組6名,主管護士負責對本組的5名執行護士和新入科護士進行全面的管理及培訓,護士長對分層管理進行質量監控。另外19名對照組護士未實施分層管理。
1.3 評價方法
對兩組護理管理質量進行評價。首先,通過科室每月考核護理人員的基礎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以100分為滿分;其次,采用問卷調查方式,調查醫生與患者家屬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及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滿分均為100分。對所得成績進行歸類統計,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組間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護理人員各項考評成績比較
分層管理模式實施組成員,每月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護理人員的基礎操作考核成績和理論知識考核成績都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分層管理前后滿意度得分比較
每月請醫生與患者家屬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及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打分,結果顯示實施分層管理模式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表2)。
由表2可知,實驗組醫生與患者對護士工作滿意度及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分層管理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新興護理管理模式[4]。護士按照層級被賦予不同的崗位職能后,有利于護理學科建設與發展、護理人才的培養、護理質量的提高和病人滿意度的提升[5]。更能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現代醫學要求護理工作要更加規范化、標準化,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就更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尤其對于剛剛參加工作的護理人員,工作經驗少,臨床操作技能差,在平日手術室的配合中,常常出現小的差錯,甚至造成醫療事故。分層管理模式的實行,可以很好地避免這一點,上級的護師常常會對下級護師的工作進行檢查及指導,從而可以很好地減少或避免工作中的不足,而且還可以使我們的年輕護師快速成長。
我們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對護理人員實施分層管理后,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與業務技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手術室的護理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在本次研究中,實施分層管理的實驗組的護理人員業務考核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基礎操作考核平均成績實驗組94.25,對照組85.12,理論知識考核平均成績實驗組90.45,對照組82.67)。醫生和患者對護士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大幅度提高(醫生對護士護理工作滿意度得分實驗組94.1,對照組84.8,患者對護士護理服務滿意度得分實驗組92.4,對照組80.3),并且,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大為提高(實驗組滿意度得分96.2,對照組81.6),且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這充分說明,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護士的業務水平,增強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自我成就感[6-7],提高患者及醫生對護士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大幅度提升護理工作的質量,能夠有效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
參考文獻]
[1] 馮耀清,王偉,李碩,等.手術室護理管理的最新進展[J].吉林醫學,2013,34(7):1385-1387.
[2] 劉玉霞.現代手術室管理進展[J].當代護士,2010(8):10-12.
[3] 徐立新.手術室護理安全的影響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9):362-363.
[4] 欒桂珍,歷屆,薛詠梅,等.分層管理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106-107.
[5]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護士能級對應與分層管理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EB/OL].docin.com/p-443749369.html#documentinfo,2013-8-04.
[6] 黃競競.分層管理模式對護士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安徽醫學,2012,33(11):155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