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22:4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高血壓病健康教育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高血壓病的三級預防的主要內容是:一級預防是預防高血壓病的發生。二級預防是對已患有高血壓病的患者進行系統的有計劃的全面的治療,預防其病情加重或發生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早期正規治療高血壓,減低高血壓并發癥的危險因素。三級預防是對重癥患者的搶救及康復治療。對重度高血壓患者,進行搶救,有效預防并發癥,同時進行康復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在社區衛生工作中,對居民及患者進行高血壓病的健康教育,強化自我保健知識,使居民逐步掌握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健康知識,對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高血壓病健康教育的意義:高血壓病是一組以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分別三次測量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為特征,伴有頭暈頭疼等癥狀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見病,可影響心臟、大腦等多個器官功能。高血壓病通過改變飲食結構,適當體育鍛煉,減輕體重,降低血脂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放松心情,保證良好情緒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對已經發病的患者,通過合理治療可以有效控制血壓,很好地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無論對醫務人員還是社區居民,甚至是高血壓病患者而言,正確合理的防治是一項長期工作。開展高血壓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獲取高血壓病防與治的基本知識,使得患者配合治療的一種途徑,也是其它一切治療的基礎。
高血壓病教育的目的:
(1)使患者與家屬及社區居民掌握高血壓病防治的基本常識,更好地配合社會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2)對于患高血壓的病人,使其發揮主觀能動性,保證長期正規合理的治療,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3)避免發生高血壓病急性合并癥(如高血壓腦出血)。因此要定期監測血壓、血脂,調整用藥種類及藥量。
(4)使家屬掌握在特殊情況下的處理措施。如高血壓腦出血發生時,不要隨便搬動病人,應撥打120急救電話,并使患頭偏向一側,頭部用冰水擦拭或冰敷等。以防止腦部更多出血及嘔吐物嗆著病人,使患者窒息死亡。
高血壓病人教育的對象:
(1)一般人群:主要對他們宣傳當前高血壓病驚人的發病率,死亡率以及高血壓病的危害性及嚴重性,以及可防治性,突出宣傳高血壓病的發病因素,如肥胖、高鹽飲食等。
(2)高危人群是重點:對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群,更應該很好地教育他們,充分掌握高血壓病的防治常識,教會他們自己監測血壓或一定要定期到衛生服務中心監測血壓。飲食上注意少鹽多醋,少糖多果,戒煙限酒,少食或不食動物性脂肪,飲食以高蛋白、低熱量、多纖維為主。加強有氧運動,每天最少做有氧運動兩次以上,每次超過30分鐘,很好地控制體重,減少心腦腎負擔。同時還應多食用一些保健食品,如洋蔥、大蒜、木耳、芹菜、蘿卜、海帶等食品。另外限制食鹽攝入量,高危人群<10g/日。
關鍵詞:高血壓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432-01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血管疾病之一,是引起腦卒中和冠心病最常見的危險因素[1]。目前,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已達18.8%,高血壓患者已超過二億人,每年死亡的心血管病患者中,50%即與高血壓有關[2]。而目前高血壓的預防控制情況極不樂觀,普遍認為高血壓病治療的依從性不高,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壓病得不到控制的重要因素。對高血壓病病人進行健康教育,使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治療的依化性和降低疾病的危害性的有效途徑[3]。我科2009年3月—2012年3月對108例高血壓病人實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治療的依從性,改變了不良生活方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08例病人,均依據1999年WHO/ISH確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4]。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齡30-82歲,平均56歲,其中92例為原先性高血壓,16例是繼發性高血壓。
2 健康教育方法
2.1 書面形式。使用簡略的圖畫表達健康指導的內容。圖畫內容比文字材料更直觀易懂,適合低文化程度者和文盲。
2.2 口頭講解。講解采用通俗易懂語言,講解應多次反復強調,對所講的內容向病人提問,如病人掌握欠佳則應再次講解到病人掌握為止。
2.3 發放健康教育處方給有一定文化層次的病人及家屬閱讀。
2.4 召開病人座談會可安排血壓按制好的病人向同病種病人介紹自我調節的相關經驗,讓病人與病人之間相互交流,提高病人的自信心。
3 健康教育內容
3.1 心理指導。高血壓是一種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展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高血壓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在治療上需要一個健康心理[5]。指導患者保持穩定的情緒,學會自我心理調節、避免情緒激動及過度緊張、焦慮,遇到不愉快的事應設法釋放,向朋友、親人傾吐,護士應給予關心安慰,積極開導。
3.2 飲食指導。堅持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每天食鹽
3.3 用藥指導。強調長期藥物治療的重要性,用降壓藥使血壓降至理想水平后,應繼續服用維持量,以保持血壓相對穩定,對無癥狀者更加強調,向病人講解有關降壓藥的名稱、劑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應,囑附病人必須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如果根據自覺癥來增減藥物,忘記服藥或在下次服藥時補上次忘記的藥量,均可導到血壓波動。不能擅自突然停藥。告訴病人服藥的期間,變換時動作盡量緩慢,以免出現性低血壓。
3.4 休息與活動指導。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保證八小時的睡眠,不能熬夜,適當運動,避免勞累過度,提倡有氧代謝運動效果較好,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注意勞逸結合,對嚴重的高血壓病應注意休息。
3.5 出院指導。堅持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定期測量血壓,保持平和心態,生活有規律,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飲食清淡,限鹽、限脂,禁煙限酒,定期隨訪,出現血壓持續升高或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肢體活動受限,及時就醫。
4 討論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而且又是可以改變的因素,其主要的防治對策對高血壓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目的認識高血壓的危險,以引起病人足夠的重視。堅持長期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將血壓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通過108例病人實施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改變不良心態,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減少了因高血壓并發癥帶來的不良事件。
參考文獻
[1]沈翠珍.高血壓相關知識調查現狀分析與對策[J].護理研究,2007,21(7B):1789-1790
[2]夏泉源.內科護理學[M].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7-102
[3]張晶,徐海英,孫莉,高血壓,病人健康教育與治療依從性調查[J].護理研究,2006,20(7C):1895-1896
[4]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02:173
高血壓病的三級預防的主要內容是:一級預防是預防高血壓病的發生。二級預防是對已患有高血壓病的患者進行系統的有計劃的全面的治療,預防其病情加重或發生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早期正規治療高血壓,減低高血壓并發癥的危險因素。三級預防是對重癥患者的搶救及康復治療。對重度高血壓患者,進行搶救,有效預防并發癥,同時進行康復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在社區衛生工作中,對居民及患者進行高血壓病的健康教育,強化自我保健知識,使居民逐步掌握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健康知識,對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高血壓病健康教育的意義:高血壓病是一組以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分別三次測量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為特征,伴有頭暈頭疼等癥狀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見病,可影響心臟、大腦等多個器官功能。高血壓病通過改變飲食結構,適當體育鍛煉,減輕體重,降低血脂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放松心情,保證良好情緒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對已經發病的患者,通過合理治療可以有效控制血壓,很好地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無論對醫務人員還是社區居民,甚至是高血壓病患者而言,正確合理的防治是一項長期工作。開展高血壓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獲取高血壓病防與治的基本知識,使得患者配合治療的一種途徑,也是其它一切治療的基礎。
高血壓病教育的目的:
(1)使患者與家屬及社區居民掌握高血壓病防治的基本常識,更好地配合社會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2)對于患高血壓的病人,使其發揮主觀能動性,保證長期正規合理的治療,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3)避免發生高血壓病急性合并癥(如高血壓腦出血)。因此要定期監測血壓、血脂,調整用藥種類及藥量。
(4)使家屬掌握在特殊情況下的處理措施。如高血壓腦出血發生時,不要隨便搬動病人,應撥打120急救電話,并使患頭偏向一側,頭部用冰水擦拭或冰敷等。以防止腦部更多出血及嘔吐物嗆著病人,使患者窒息死亡。
高血壓病人教育的對象:
(1)一般人群:主要對他們宣傳當前高血壓病驚人的發病率,死亡率以及高血壓病的危害性及嚴重性,以及可防治性,突出宣傳高血壓病的發病因素,如肥胖、高鹽飲食等。
(2)高危人群是重點:對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群,更應該很好地教育他們,充分掌握高血壓病的防治常識,教會他們自己監測血壓或一定要定期到衛生服務中心監測血壓。飲食上注意少鹽多醋,少糖多果,戒煙限酒,少食或不食動物性脂肪,飲食以高蛋白、低熱量、多纖維為主。加強有氧運動,每天最少做有氧運動兩次以上,每次超過30分鐘,很好地控制體重,減少心腦腎負擔。同時還應多食用一些保健食品,如洋蔥、大蒜、木耳、芹菜、蘿卜、海帶等食品。另外限制食鹽攝入量,高危人群
高血壓病的三級預防的主要內容是:一級預防是預防高血壓病的發生。二級預防是對已患有高血壓病的患者進行系統的有計劃的全面的治療,預防其病情加重或發生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早期正規治療高血壓,減低高血壓并發癥的危險因素。三級預防是對重癥患者的搶救及康復治療。對重度高血壓患者,進行搶救,有效預防并發癥,同時進行康復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在社區衛生工作中,對居民及患者進行高血壓病的健康教育,強化自我保健知識,使居民逐步掌握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健康知識,對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高血壓病健康教育的意義:高血壓病是一組以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分別三次測量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為特征,伴有頭暈頭疼等癥狀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見病,可影響心臟、大腦等多個器官功能。高血壓病通過改變飲食結構,適當體育鍛煉,減輕體重,降低血脂,放松心情,保證良好情緒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對已經發病的患者,通過合理治療可以有效控制血壓,很好地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無論對醫務人員還是社區居民,甚至是高血壓病患者而言,正確合理的防治是一項長期工作。開展高血壓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獲取高血壓病防與治的基本知識,使得患者配合治療的一種途徑,也是其它一切治療的基礎。
高血壓病教育的目的
(1)使患者與家屬及社區居民掌握高血壓病防治的基本常識,更好地配合社會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2)對于患高血壓的病人,使其發揮主觀能動性,保證長期正規合理的治療,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3)避免發生高血壓病急性合并癥(如高血壓腦出血)。因此要定期監測血壓、血脂,調整用藥種類及藥量。
(4)使家屬掌握在特殊情況下的處理措施。如高血壓腦出血發生時,不要隨便搬動病人,應撥打120急救電話,并使患頭偏向一側,頭部用冰水擦拭或冰敷等。以防止腦部更多出血及嘔吐物嗆著病人,使患者窒息死亡。
高血壓病人教育的對象
(1)一般人群:主要對他們宣傳當前高血壓病驚人的發病率,死亡率以及高血壓病的危害性及嚴重性,以及可防治性,突出宣傳高血壓病的發病因素,如肥胖、高鹽飲食等。
(2)高危人群是重點:對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群,更應該很好地教育他們,充分掌握高血壓病的防治常識,教會他們自己監測血壓或一定要定期到衛生服務中心監測血壓。飲食上注意少鹽多醋,少糖多果,戒煙限酒,少食或不食動物性脂肪,飲食以高蛋白、低熱量、多纖維為主。加強有氧運動,每天最少做有氧運動兩次以上,每次超過30分鐘,很好地控制體重,減少心腦腎負擔。同時還應多食用一些保健食品,如洋蔥、大蒜、木耳、芹菜、蘿卜、海帶等食品。另外限制食鹽攝入量,高危人群
【關鍵詞】高血壓; 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414-01
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的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的臨床癥候群,其發病率高,且可引起嚴重心、腦、腎等并發癥,危害較大[1]。
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病的基礎和前提。如何做好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降低并發癥,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在現今社會愈來愈受到重視。本文通過住院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具體做法和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取2008年3月~2010年5月連續參加健康檢查查體中符合高血壓病診斷的122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年齡最小29歲,最大81歲,平均為53.7歲。血壓升高或下降5mmHg為變化,5mmHg以內為穩定。
2 方法
2.1 評估患者基本情況對兩組高血壓患者,了解年齡、體重、生命體征、文化程度、職業、自理能力、生活習慣、家庭、社會狀況、性格等項目。
2.2 對觀察組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其教育內容是讓患者了解血壓正常值范圍、測量血壓的注意事項、誘發因素、保持情緒穩定的方法、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自我保健知識、目前高血壓防治誤區、堅持用藥的意義及用藥注意事項等,對現存的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的疏導。
2.3 收集資料、病情估計:對確立高血壓病診斷者發放問卷,包括生活、飲食、運動、用藥等情況,當場收回問卷。
2.4 建立綜合病案:歸納影響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
2.5 制定計劃:根據高血壓病人分類制定教育計劃。低鹽、低脂、低膽固醇、低糖飲食,適度運動,避免勞累;心理調護,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適度飲酒;按時按量服藥及注意事項,定時測量血壓;早發現并發癥的相關征兆。
2.6 教育內容
2.6.1 休息和運動:做到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做到“三個半分種”:夜里醒過來,先躺半分鐘,不要馬上起來;坐起來半分鐘;兩腿下垂半分鐘。還要做到“三個半小時”:早晨活動半小時;中午午睡半小時;晚上散步半小時。避免過度勞累、緊張和用腦過度,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娛樂活動及體育鍛煉,做漸進式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避免舉重物和做等長運動。
2.6.2 合理膳食,調整飲食結構
2.6.2.1 嚴格控制鹽的攝入量:WHO建議每人每日食鹽量為3~5g,應避免食用罐頭、盒裝和一些冷凍食品以及腌制、熏烤的魚、肉產品。因長期進食過咸、含鈉量高的食品易造成體內水鈉潴留,動脈壁水鈉增多,周圍血管阻力增高,血壓上升。含鈉量多的食物有味精、飲料、調料、腌菜、醬油。
2.6.2.2 低脂飲食:少吃動物脂肪、動物油、蛋黃、豬肉、牛肉,以免造成血脂、血膽固醇增高而沉積于血管壁導致血管硬化。同時注意忌煙、酒、濃茶、咖啡,多食水果、蔬菜、雜糧等粗纖維食品,保持大便通暢。
2.6.2.3 減肥和低熱量飲食:肥胖者應節制食量,逐漸減輕體重,建議體重指數應控制在24以下。為減少進食量,宜在用餐時坐下來慢慢咀嚼;在看電視或閱讀等空閑時不吃零食;每頓飯吃六、七分飽為宜,進餐時先吃蔬菜或喝湯;少喝或不喝含糖的飲料及其它熱量較高的食物[2]。
2.7 保持樂觀情緒: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憤怒使舒張壓升高,恐懼、焦慮使收縮壓升高,情緒壓抑、心理矛盾、環境吵鬧、長期過度緊張、腦力勞動、不良精神刺激等都可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失去對皮層下血管舒縮中樞的正常調節,形成以血管收縮神經沖動占優勢的興奮性,引起全身細小動脈痙攣,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壓升高。因此,患者應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不良事件,要心胸開闊,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每天堅持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保持身心輕松,愉悅[3]。
3 結果
開展健康教育后,在高血壓病的治療過程中推行健康教育效果明顯,有效率明顯提高。在病區形成了自我保健保持,促進健康的良好氛圍。開展健康教育效率為76%,未開展健康教育為46%。
4 體會
加強高血壓基礎病因、臨床癥狀知識等內容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能糾正高血壓病人不良生活行為,消除高血危害因素。
通過健康教育,既讓患者明白高血壓病的危害性和高血壓病是終身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治愈,需要終身治療。又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并發癥、預后等相關知識的認識,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信念,促進高血壓的有效控制。
通過健康教育可以拓寬醫患溝通渠道,加深了醫患之間的了解,建立了良好的相互信任的醫患關系,有利于高血壓的控制。
通過上述分析,高血壓病人血壓變化與健康教育有密切關系,是控制病情惡化、預防高血壓病發生,保證高血壓病人生活質量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黃瑋.國內外高血壓病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建議.《護理管理雜志》,2008年3月第8卷第3期30
【關鍵詞】高血壓;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143-01
健康教育不僅是連接衛生知識與行為改變的橋梁,而且對臨床各種診療有增效作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系統化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壓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改變他們的不健康行為,預防或減少高血壓的發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院外的康復教育起到重要作用[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10月我院收治高血壓患者共200 例,男128 例,女72 例,年齡42歲至73 歲,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觀察對象需具備以下條件:(1)能用語言表達感受的;(2)住院>10天的;(3)未得到系統化健康教育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評估 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后1.5h內以打勾的形式填寫入院評估表,了解患者的職業、文化程度、一般生理、心理、社會情況、對高血壓病的了解程度等,綜合判斷患者的健康觀、學習能力,對高血壓的認知水平和診治要求。
1.2.2 實施教育計劃[3] 患者入院后5~7天或病情穩定后,由責任護士采取一對一的講解方式,分多次進行。內容包括:(1)疾病知識:高血壓的正常范圍,高血壓的分級、臨床表現、常見誘因;(2)藥物知識:常用降壓藥物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項;(3)心理康復:鼓勵患者培養一種愛好,調節精神,遇事冷靜,避免情緒激動;(4)合理飲食:以低鹽、低脂、低膽固醇、低糖、多纖維素食物為主;(5)休息及活動要求動靜結合;(6)生活起居指導:早睡早起,堅持午睡,室內通風,溫度適宜,避免噪音;(7)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暢,每日按時排便,便秘時予以通便藥,切忌久蹲;(8)行為教育:勸告患者戒煙、戒酒,不吃高脂、高鹽食物;(9)監測血壓,定期復診,警惕危險信號,教會患者或家屬測量血壓并記錄。對于共性問題,利用專題講座、宣傳欄、黑板報的形式進行教育。在計劃實施1周內,責任護士利用巡視、治療護理的時間督促檢查落實情況,如飲食、行為、起居、活動、排便等是否符合要求,根據反饋意見,改進計劃和方法。患者出院時以書面形式交給患者及家屬,并要求家屬配合、支持、督促執行,按時反饋信息。
1.2.3 出院后信息反饋 患者出院后1個月、3個月、半年、9個月、1年、1年半、2年內以電話、隨訪、回院復查等形式反饋給責任護士。責任護士進行觀察、隨訪,及時記錄反饋信息,并根據患者在家中的康復情況評價效果。
2 結果
由表2可見,30天、6個月、12個月、24個月反饋比較,完全執行、基本執行者的復發率差異無顯著性(P>0.05),與偶爾執行者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5),與偶爾執行者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
3 討論
3.1 高血壓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改變不利于健康的各種行為;避免各種誘發因素;主動參與、積極配合,可提高自我保健、自我護理疾病的能力。(1)由表2可見,2年來,在200例高血壓患者中,完全執行或基本執行家庭康復要求的152例病情穩定,未復發或復發次數明顯減少,再次住院次數減少,僅2例出現并發癥;48例患者不執行家庭康復要求,2年來多次復發住院,35例伴心肌梗死、中風等并發癥。表明完全執行、基本執行的效果優于偶爾執行者;(2)縮短了住院時間,提高了病床周轉率,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醫療費用;(3)在教育過程中,密切了護患關系;(4)重視家屬的作用,家屬對患者的理解、支持、關懷、疏導和鼓勵,使患者享受到了溫暖的親情和安慰,家屬找出適當的預防復發的措施,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3.2 堅持預防為主,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識 健康教育對增進人群健康、預防疾病,尤其是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4]。高血壓的發生發展與個人生活方式和行為密切相關,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有必要對廣大居民進行健康教育,通過各種渠道、方式讓衛生知識進千家,入萬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降低高血壓病的發生率。
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目標就是促進高血壓患者建立與血壓形成有益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危險因素[5]。通過確定患者健康需求,指定健康目標,完善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執行教育計劃。進行效果評價,是治療高血壓病十分重要的環節。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47-260.
[2] 肖惠敏,姜小鷹.高血壓病人治療依從性與社會支持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2):969-970.
[3] 賈蘭萍,肖順貞,史淑萍.97例高血壓病人服藥依從性的相關因素的調查與分析[J].現代護理,2003,9(1):29.
【關鍵詞】高血壓病;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9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439-02
高血壓病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它的主要危害是造成靶器官的危害,以及發生心、腦、腎的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工作節奏加快,導致人們的精神緊張以及飲食結構的變化,使高血壓發病率升高。因此采用有目的、有計劃的健康教育,可使療養員在療養期間得到良好的身心護理,平穩血壓,提高生活質量。
1 健康教育內容
1.1心理護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長期處于緊張應激狀態,突然地心理應激可造成心動過速,外周血管收縮;工作負擔過重,人際關系不和,心理不平衡等使血液粘稠度、血膽固醇升高而對心血管等系統造成不利的影響,促成心血管疾病[1]。
1.1.1情緒的穩定 心理精神緊張、植物神經功能失衡均可引起血壓升高,因此要求患有高血壓病的療養員應保持心靜氣和,避免激動、焦慮、緊張,處事達觀,助人為樂,多與他人交流。
1.1.2外界的支持 護士應多與療養員談心,告知療養員及家屬有關高血壓病的一些相關知識,使療養員明白雖然高血壓病是終身疾病,但只要稍加注意是可以控制的,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其次療養員應加強自身修養,保持樂觀情緒,培養業余愛好如賞花養鳥,書法畫畫,多聽輕松音樂,消除不利因素,以利于維持血壓的穩定。
1.2一般護理
1.2.1休息與運動 不良的生活行為與高血壓的發生、發展有很重的關系,指導療養員戒煙、限酒,按時休息與活動,保持情緒穩定[2]。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時間8小時左右,睡前溫水泡腳10-20分鐘。嚴格按照高血壓病健康處方,即“三三三”來做,它們是“三個半分鐘,三個半小時和三杯水”。①三個半分鐘 是指夜間起床時,醒來睜開眼睛,繼續平臥半分鐘;再在床上坐半分鐘;然后雙腿下垂床沿半分鐘,最后才下地活動。②三個半小時 是指早上走半小時,中午睡小時,晚上散步半小時。生命在于運動,最好的運動是步行,步行運動要注意“三五七”,“三”是指每天要步行3000m,且保證30min;“五”是指每星期要運動5次以上;“七”是指運動后心率+年齡=170,這才算有氧運動。③三杯水 是指晚上睡前、半夜醒來及早晨起床各飲一杯溫開水。生活要有規律,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大便通暢。
1.2.2飲食指導 飲食要定時定量,不應暴飲暴食,平時以清淡素食為主,多食魚、瘦肉、豆制品,少食肥肉、動物內臟、蛋黃。限制食鹽的攝入量,每天食鹽的攝入量應控制在2-6g,燒菜宜偏淡,對醬菜、榨菜、皮蛋等含鈉鹽高的食物應少吃,鉀可以對抗鈉所引起的升壓和血管損傷作用,所以可以多食含鉀高的食物和水果,如冬菇、竹筍、花生、香蕉、橘子等。多食用含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和蔬菜,因其可降低膽固醇。總的來說,飲食原則為:少食多餐、少鹽多鉀、少葷多素。
1.2.3服藥護理 ①在醫生的指導下按時服藥。②循序漸進,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劑量,保持血壓正常,后改用維持量。③堅持長期用藥,不可突然停用降壓藥物,以免引起反跳性血壓而導致嚴重的并發癥。④注意服藥后的副作用。⑤聯合用藥,減少不良反應。
1.3指導自測血壓技術,觀察服降壓藥的反應。療養員在服藥過程中所出現的頭昏、頭痛、頭脹等不適癥狀應及時測量血壓,并做好記錄,便于向醫生提供參考數據,合理調整治療方案。
2教育形式
高血壓健康教育的形式、方法多樣化。①集中教育與個性化教育。請療區心血管專家為療養員和家屬集中授課一次,大家互相交流,確保每位療養員受益;也可進行個別指導,突出重點,目標明確。②可印發一些帶有圖文的宣傳手冊,也可用出墻報、報刊等方法。③示范教學,教會療養員一套降壓操,學會測血壓、讀數值。
3效果
對來我院療養的高血壓病療養員長期的觀測,通過健康教育,讓療養員及家屬對高血壓病的知識水平大大提高,掌握了基本常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改變了不良行為,使之達到最佳健康狀態。由于健康教育的實施,療養員血壓穩定,取得了滿意效果。
4討論
目前,高血壓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的內容、方式以及效果評價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作為醫護人員必須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心理學知識和護理素質。掌握正確的溝通技巧,了解療養員的心理及生理需求[3]。對高血壓病療養員實施有計劃、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提高了療養員及家屬對高血壓病的認知水平,增強了自我保健意識,通過規律生活起居,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理平衡都有助于降低血壓,科學地運動健康宣教,對治療高血壓病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衛生部,高血壓聯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心血管病治療指南和建議[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261.
[關鍵詞] 社區醫療;高血壓;預防;健康教育
高血壓病是一種自覺癥狀比較輕微,甚至無法自覺癥狀的疾病,大多數患者僅在查體時發現[1]。該病的病理特點是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的臨床癥候群,該病的病程長,可對心、腦、腎等靶器官造成嚴重損害,如果發生了心、腦血管的意外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明顯的影響,也會給患者的家庭以及心理造成一定的負擔[2]。為了對社區醫療部門對患有高血壓的患者進行預防和健康教育的具體措施和體會進行總結,使今后社區患者的高血壓發病率得到有效控制,有效預防社區人員出現高血壓癥狀,使社區醫療服務工作更加全面周到,我們組織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來我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的88例患有高血壓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對高血壓病社區預防和健康教育的具體過程和主要體會進行總結。現將總結的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這三年時間里,抽取我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的88例患有高血壓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患者中年齡最小者33歲,年齡最大者79歲,平均年齡51.7歲;患者中包括51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患者的病程在1至21年之間,平均病程5.9年;抽樣患者所有自然資料,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檢查后確診。
1.2方法
對抽樣中88例患者采用臨床常規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社區護理干預。對高血壓病社區預防和健康教育的具體過程和主要體會進行總結。
2 結果
研究后發現,導致患者出現高血壓癥狀的主要因素包括體重、生活習慣、精神因素等。社區醫療部門對該類患者進行預防和健康教育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防止肥胖,合理膳食,心理教育,兒童時期教育更幾個方面[3]。
2.1體重
患有高血壓的患者一項最危險的因素是體重指數明顯增加。肥胖患者同時易患高胰島素血癥,可導致患者出現鈉潴留現象。在飲食過程中過多的攝入碳水化合物會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現象進而使得患者血壓升高[4]。
2.2生活習慣
飲食結構的因素對高血壓患者的整個發生、發展過程有重要的影響,對日常飲食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可以對高血壓起到有效預防的作用。患者機體內鉀、鈣、蛋白質的含量不足,會導致患者血壓明顯升高。目前我國人口在膳食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高鈉鹽、低鉀、低鈣以及蛋白質質量差。患者機體內的鈉鹽含量過高會導致出現水鈉潴留現象,患者的血管平滑肌會發生腫脹,管腔會隨之變細,血管的阻力及血液容量會顯著增加,使得患者的血壓進一步升高。
2.3精神因素
患者長期處于精神緊張、憤怒、煩惱狀態下或是受到惡性環境的刺激,會導致患者的大腦皮質的功能發生紊亂,對血管的運動中樞產生相應的刺激,使小動脈的張力進一步提高,最終造成其血壓上升。對于一些暴躁多怒、情緒急躁的患者來說,其血壓通常情況下偏高;相反一些性情溫和,處事不驚的患者,其血壓通常比較穩定。
3 社區預防和健康教育措施
3.1控制體重
超重和肥胖不是單純的營養問題,除遺傳因素外,它還取決于機體攝入熱量和消耗能量的能力,因此防止超重和肥胖至少應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防止從膳食中攝入過多的熱量,適當控制主要谷類的進食量;二是增加體育活動,堅持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可有助于改善心血管機能,有益于控制體重在正常范圍。
3.2注意飲食
對于患有高血壓患者的日常飲食應主要以清淡為宜,患者每天的鈉鹽攝入量應嚴格控制在5克以下。酒精已被醫學界公認是高血壓的主要危險因素,有飲酒習慣的患者要對自己的飲酒量進行限制,對于一些有高血壓危險傾向的人群,應堅決進行戒酒。該類患者宜多食用鉀、鈣、優質蛋白和維生素含量相對較高食物,脂肪類食物和甜食要盡量少食。鉀在患者的體內可以使鈉的有害作用得到緩解,對鈉的排出有促進作用。美國醫學專家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患有高血壓的患者每天要堅持攝入高鈣食物,這樣可以其血壓明顯降低[5]。
3.3心理健康教育
患者在緊張生活和工作之余應學會如何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有效防松,臨床主要應用的使該類患者的精神放松的方法主要包括:練氣功、打太極拳、散步、做廣播操等活動,這樣可以使患者的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使該類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對血壓所造成的影響得到進一步的減輕。
4 體會
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必要的社區醫療護理干預,可以使患者高血壓的發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加強高血壓的社區預防和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何吟綿,何熹延.高血壓病診斷標準進展[J].醫學信息,2001,14(11):773-776.
[2]嚴迪英.社區干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1):44-45.
[3]曹曉毛.社區護理干預對提高高血壓患者健康知識水平和血壓控制行為的作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9,(09).
我社區醫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共對78例高血壓患者降壓隨訪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分析病例來源于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所門診患者共計78例,選擇病例高血壓均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WHO-ISH)對成人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和分級[1]。其中男57例,女21例,年齡39~73歲,平均(56±17)歲歲。職業分布:干部10例,居民12例,工人56例。高血壓分級:1級6例,2級50例,3級22例。并發癥: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心肌供血不足3例,缺血性卒中5例,腦出血2例,已死亡。病程2~18年。所有患者在隨訪觀察前均能配合檢查和治療,沒有認知、智能和語言障礙。
1.2 方法:針對此次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降壓藥物應用方案進行登記,患者以門診隨診血壓觀察,血壓測定采用水銀柱式血壓計,在安靜狀態下測量一側上肢肱動脈,且保持肱動脈與心臟在同一水平時坐位或平臥位的血壓,記錄所測血壓值。
1.3 用統計學方法分析資料。
2 結果
高血壓服藥率 96%, 4%的患者因第一次服用藥物后出現不良反應而停止使用藥物治療,20%血壓控制<140/90 mmHg,74%血壓控制差,血壓波動大,血壓最高時達210/110 mmHg 5例,7例長期血壓控制不穩定并發腦血管意外,其中缺血性卒中5例,另2例因腦出血已死亡。
3 討論
3.1 重視高血壓的健康教育:社區高血壓患者普遍缺乏高血壓的科普知識,重視度不夠,對降壓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缺乏了解。對自己疾病的知曉率、治愈率、血壓控制滿意率低。社區醫院應重視對高血壓知識的宣傳,我國有關報道也明確指出,健康教育是對患者權利的尊重,也是醫生應該履行的義務[2]。社區醫生可利用健康小冊子、黑板報、門診隨訪等形式進行宣傳,與患者建立互信溝通、主動參與、提高治療依從性和持續性,有助于維持血壓達標。
3.2 高血壓健康教育個體化:高血壓因年齡、性別、家族史、文化、職業、并發癥及患病時間等有所不同,所以應做到健康教育個體化,指導高血壓患者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消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使其明白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是人類健康的四大基石,同時也對高血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3.3 維持血壓長期穩定重要性:降壓治療核心是血壓控制達標,而維持血壓長期穩定是全面降低心血管的發病率和病死率發生的根本保證。有癥狀才服藥或不按規律性服藥都是錯誤的服藥方法,這將會引起血壓在較大波動狀態下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危險。在血壓控制達標治療上不力求快速,立即將血壓降至正常,可采用家庭血壓監測和社區門診血壓測量相結合的方式確定血壓(杓型、非杓型及凌晨高血壓),根據觀察血壓的變化狀態調整治療方案,減少血壓的波動,維持血壓長期穩定[3]。
社區健康教育的實施,可以提高高血壓患者及家屬的知識水平,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以激發醫生的學習熱情,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加強醫患溝通、增進醫患關系、提高醫療質量,充分體現社區醫療工作在疾病的預防、保健、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因此,社區健康教育的實施可以使患者、家屬及社區醫護人員均得到收益[4]。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
[2] 郭鳳玲.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實用全科醫學,2007,5(7):644.
[3] 田曉青.解讀2004年高血壓防治指南[J].中國醫學論壇報,2005,31(1):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