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16:08:0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古典文學常識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古詩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髓。學習好古詩詞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和對語言文字的敏銳度,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梢哉f古詩詞猶如一條延綿不絕的河流,容納百川,滋補著炎黃子孫;又如一棵參天大樹,成為了民族文化發展的支柱。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把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作為重點,積極探索,有效的達到新課程下對小學語文教學所設定的指標。
一、運用故事情節進行烘托,加強渲染力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更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及領悟到詩詞中所包含的意思,教師應該對作詞者的個人簡歷及詩詞寫作的背景充分了解。比如教師在講述《贈汪倫》這首詩時,就可以巧妙的利用故事來拋磚引玉,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教師在講解此詩時就可以這樣開頭:從前有個詩人名叫汪倫,汪倫的性格十分的豪爽,喜歡廣交朋友。在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滿天下,被人們稱為“詩仙”,而汪倫此時只是一個無名小卒,那么他如何才能結交這位偉大的詩人李白呢?然而在接下來,汪倫等到了一個絕妙的時機,因為他聽到李白將要去安徽游歷的消息,所以汪倫下定決心給李白寫信,誠摯的邀請他。李白這個人有兩大嗜好:第一,好酒;第二,好游。只要具備美酒和美景,那么李白肯定會赴約。因此,汪倫在寫信的時候完全滿足了李白的兩大條件,他這樣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先生好飲乎?此地有?!崩畎自诳吹竭@封信的時候非常高興,于是他接受了汪倫的邀請,在汪倫那里停留好了好幾天,與汪倫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李白要離開時,汪倫在家里設了宴給李白送行。在李白登上一艘小船,船將要出發時,傳來了一陣歌聲。李白一回頭,看到了令自己大為吃驚的一幕,自己的好朋友汪倫和一群村民,正在演奏著歌曲,給自己送行,這讓李白非常感動。這時他立刻提筆,寫下這首《贈汪倫》,成為了歌頌友誼的名詩,流傳百世。因此,通過以故事的情節進行渲染,讓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使學生從情感上完全融入在這首詩詞里,從而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習詩詞的課堂也變得活潑起來,同時也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運用朗誦代替講解
語文教學是一個耳濡目染、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對古詩的教學更是這樣的過程。隨著新課程的逐漸改革,對古詩的教學也有了新的要求及目標。新課程要求學生要通過對詩詞的充足閱讀,逐漸累積,親身感觸,學以致用,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標準及欣賞層次。因此,教師就沒有必要針對一首詩教學問題上錙銖必較,教師應該在如何營造一種古詩學習氛圍上多下功夫,讓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詩詞素養。比如,在學習《憶江南》這首詞時,教師可以借助樂器,給學生伴奏,讓學生跟著優美的音樂開始朗讀。除此之外還可以設定場景來輔助學生閱讀等多種渠道。與此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其他古詩詞打下了基礎。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把學習古詩詞當成了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三、善于運用詩詞來對詩詞進行講解
所謂借詩解詩就是借助學生熟悉的一首詩來對此詩加以理解。比如:教師在對王翰的《涼州詞》進行講解時,就可以讓學生聯想其他的邊塞詩來學習這首詞。學生可以想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或者“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等豪情壯志,報效國家的偉大情懷,更好的去理解、感悟《涼州詞》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情懷,深刻的理解此地的“醉”代表的真正含義,不是為了感悟生命更不是一種消極心態,而是一種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雄偉壯志,更是一種臨危不懼的豪邁氣魄。
四、善于用詩組詩
新課程改革下,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懂得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懂得如何更好的利用教材,多挖掘課外資料,采用活學活用的教學措施。所以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更不能就詩教詩,應該搭建一個開放式的活躍的詩詞學習平臺,使學生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及創造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古詩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外,流傳著許多赫赫有名的古代經典的建筑或家喻戶曉的雕塑,作為其他國家的顯著代表。而中國歷經滄桑,許多文化古跡都被歷史所湮滅,只有一種經典尚且完好,那就是古詩詞。這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髓,引領者我國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發展的步伐。所以,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一定要對現實生活充滿一種新鮮感,從而更有力的促進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探索和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古文化,才能確保古詩詞的魅力永垂不朽。因此,指引學生走進詩詞的天地,去感悟、欣賞詩詞中的美,學會享受這份情感,是最成功的古詩教學。
參考文獻:
[1]王保蘭.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探討[J].文學教育(中),2014,(10)
[關鍵詞] 概念整合理論;心智空間;網絡;映射
[中圖分類號] H0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6639(2012)02—0063—04
一、引言
美國語言學家??履嵋?985年提出“心智空間”[1]這一概念,此后他進一步提出“概念整合理論”[2]。這一理論在語言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詩詞解讀更是具有獨特的闡釋力。目前,概念整合理論在詩詞領域的研究大都從詩歌意象、詩喻等層面展開分析,較少從讀者心智空間層面探究詩詞情感及主題意旨。概念整合理論對詩詞的宏觀研究已經有所成果,但運用其闡釋陸游的《釵頭鳳》(以下簡稱陸詞)仍有研究空間。本文旨在通過概念整合理論的整合網絡、模型構建等,驗證其對《釵頭鳳》的分析能提供具有較強解釋力的理論框架。
二、概念整合的理論基礎
概念整合理論是美國語言學家福柯尼耶和特納在心智空間理論的基礎上共同提出來的。概念整合是一系列的認知活動,是將不同空間的輸入信息進行彼此映射的最優化選擇,提取各自最契合的意義整合起來而成為一個新概念結構。福柯尼耶和特納提出了四空間論,這四個空間為概念整合的場所,即類屬空間、輸入空間Ⅰ、輸入空間Ⅱ和整合空間。四個空間是通過組合、完善和擴展三個運作方式銜接起來的層創結構。結構整合、心智空間都包含著映象意念,是投射鏈將表征、所指空間輸入、超字面意義整合空間、心智空間連接在一起的一系列認知活動[3]。語言都存在于一定的語境中,所以概念整合具有一定的背景區?!氨尘皡^”是由言語事件、言語事件參與者及周圍環境構成的。每個意義表達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背景動因,之所以發話者起碼能朦朧地知道如何對待概念中的角色作用,是背景區發揮的作用[4]。概念整合涉及兩個或多個輸入空間的映射及第三空間的信息整合,當一個輸入空間的信息同其他信息明顯不同時,這時的概念整合便會產生新創意義。空間關系可用圖1加以描述:
概念整合理論認為意義成因涉及共有空間、呈現輸入空間、所指輸入空間及整合空間,編碼意義整合模式及新的概念模式的產生都在這四個空間中進行[5]。
三、概念整合理論對陸詞詞語的認知闡釋
《釵頭鳳》是南宋詩人陸游為抒發自己對唐婉的愛情眷戀而作,述說著失去愛情后的傷感、內疚、悔恨和嘆惜之情。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陸詞進行認知分析,對其藝術語言的賞析能提升至更高的境界。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6]!
空間是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詞中的每一個事物都是一個獨立的意義空間,事物所包含的所有意義可以組成一個概念包,經過人的心智空間對詩詞整篇解讀,進行輸入信息概念的選擇加工整合,而此加工過程就是對輸入信息的認知處理過程。概念整合是在一系列心智空間的概念整合網絡中進行的。詞匯的構成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合并,其構成時往往被賦予人類的感彩,詞匯意義隨人類感情而遷移,遷移的過程就是概念整合的過程,詞素由于移就而失去原來的意義?!皾M城春色宮墻柳”一句中“春色”,春天的顏色,這里是囊括了春天所有的景物。春天本來是沒有顏色的,“色”的客觀存在的自然義是色彩,但是它和“春”組合在一起之后,通過人的感情遷移而賦予的意義,“色”非色,而是景物。“春”與“色”合并、完善、整合的新創意義就生成了“春天里的景物”。這個詞的意義生成過程經歷了概念化的歷程(如圖2)。 “景物”的意義不是“色”本身意義,而是帶有人的體驗的認知意義。
任何一個短語、搭配形式的形成都是在線的、動態的意義的整合,短語的意義是在整合中生成的。詩中描述的自然客觀事物為源域,詩人的感情為目標域,以“物”或“景”寄托詩人情感的表達形式體現了人的“情”與“景”的概念整合思維,并由此產生了新創意義。意象可以是“客觀的”,感情攫取了某個外部場景或動作,并把它帶進頭腦里,這個漩渦把其他東西全部清除掉,只留下那些基本的、主要的或鮮明的特質,最后以類似外界的原型的形式而出現[7]?!皷|風”是客觀事物,而“惡”是人類的感情,東風是指客觀存在于自然界的春風,春風本應是和煦的,可是由“惡”來修飾,就顛覆了其原本溫暖柔和的情感,在概念整合的過程中產生了矛盾,由此衍生出新創意義,表達了詩人對封建禮教的憤懣。
比喻字面語涉及所指物是對虛像存在體而言,而不是對真實的存在體而言,真實的意義指的是同環境世界的關系,而虛像存在體涉及與真實界面不同的虛像成分的結構[8]。隱喻語言中虛像成員常常要經歷整合空間運動的謂語表征而具人性化。“山盟”,山一樣的盟誓,在整合空間整合而產生的實際意義的比喻機理如圖3:
“山盟”字面語涉及物是對“盟”而言,而不是“山”。 具有高連通性者,總是被優先映射和理解[9]?!吧健本哂袡M亙不變、巍峨堅固等特征,而“誓言”具有虛無空洞、堅定長久等特征?!懊恕笨臻g映射到“山”的意義空間,并在此空間尋求最優選擇成員,通過心智整合映射到高連通性的“橫亙不變”、“堅定長久”的空間成員,得到新創意義即盟誓像山一樣堅定,亙古不變。
四、概念整合理論對陸詞小句的認知闡釋
概念整合的中心環節是人的心智空間映射,所以映射是表征同所指成員之間存在的關系通道,這樣心智空間才得以對真實信息和表征信息加以區別。如: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與“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之間是類推映射關系。當輸入的“手”、“酒”、“柳”與“惡”、“愁”、“離”被映射在心智空間并連通起來時,便激活了讀者心智空間中的認知圖式,從一個空間概念去指另一個空間概念成員的過程中產生了概念整合意義:手還是那樣紅潤,酒還是那樣甘醇,柳樹依舊碧綠,可是這時的詩人心里滿是難以言狀的凄楚和愁怨。滿園春色,卻毫絲不能減輕他的離情別恨,使人對“手”、“酒”、“柳”后隱藏的意義多有猜測。衍生出的整合意義是以樂景反襯哀景,加深渲染哀景的凄涼孤寂之情,突出對封建婚姻的抨擊。
概念整合的本質是人的思維方法,常見的整合形式是糅合型整合。糅合型整合是兩個相似而不相關的概念整合[10]。糅合整合的基礎是相似性,它將兩個不相關的概念域中的相似成員性質整合在一起而產生新的概念意義。糅合是有層次的,可以分為首序糅合、二序糅合等。若將“紅酥手”看成概念圖示,“手”由“紅”和“酥”修飾,經過心智空間的整合驗證是合理搭配,其合理性基于兩個圖示間的概念可整合性,我們可以把修飾與被修飾詞組看成是概念糅合型產物,如圖4:。
正如特納指出的那樣:“意義來自跨越一個以上心智空間的連接。語意并不是概念容器中的存放物,而是有生命的、活躍的,具有動態性與分布性?!盵11]意義不是限定在概念容器中的心理物品,而是投射、聯接將多個空間進行融合的復雜運算[12]。整合概念是通過新創結構實現的,新創結構的成因在于整合空間推理,跨域映射是新創結構產生的途徑,因此新創結構是概念整合的產物。詩歌的整合形式之一便是圖示整合。詩中感情的升華是人的心智網絡概念的整合,“情”與“景”交融整合也是詩的隱喻圖像連通所致。《釵頭鳳》也是有“顏色”的?!凹t酥手,黃藤酒”和“東風惡,歡情薄”,“紅”、“黃”都是暖色調,而“惡”、“薄”是冷的感情,以暖色襯托冷調,突出了冷調的悲涼凄冷。詩中光色結合,明暗對比,冷暖平衡所產生的意境效果,都是詩歌隱喻圖像連通所致,讀者從詩中看到的“色”實質上應該說是顏色隱喻圖像連通性把所看到的景物與人的心智連通起來,也可以說是“顏色”規約了讀者所想象到的景物范疇,從而凸顯了詩人情感中的景物特征。因為各種的隱喻圖像連通映射可以激活人的心智空間相應的圖示域,為詩歌的理解提供解釋力。各種的隱喻圖像連通不只在詩的文本中,而且讀者的心智中,隱喻圖像連通引發了讀者與詩人的共鳴。
五、概念整合理論對陸詞語篇的認知闡釋
詩詞的隱喻和象似性是互動的,詩詞的映像象似性引領著詩詞的隱喻閱讀。三個主要映射連通著詩詞意義整合工作過程,這三個映射是: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隱喻映射,詩歌視覺文本對源域輸入空間的意象映射,整合空間對詩的視覺擬象映射[13]。這首詩的概念整合理解就是通過上述三個映射所實現的,因為詞語和詞語之間,即域與域之間發生關系才成為系統,發生關系的動因是映射。此詞上闋中,“紅酥”與“手”、“黃藤”與“酒”、“東風”與“惡”、“歡情”與“薄”、“一懷”與“愁緒”都是映射連通使這些事物感情產生了關系。如以此詞上闋為本,可產生下圖認知模型結構圖:
概念整合理論者福柯尼耶和特納認為:整合產生了輸入中所沒有的新創結構。概念整合理論是理解認知推理的理據,輸入空間不同成員被有選擇地映射到整合空間,使整合空間的新推理成為可能;這些新推理是自動的,所有的輸入空間都是嚴格的心智結構[14]。整合形成的新創意義是一種創新,是對輸入信息在整合框架中認知的結果。概念整合形成的新創意義不同于參與整合的各部分意義的簡單相加,也無法從后者直接推導出來。設定《釵頭鳳》的上闋是輸入空間Ⅰ,下闋是輸入空間Ⅱ,上闋中的所有事物及其被賦予的感情與下闋所描述的事物及其感情產生映射關系,經過讀者心智空間網絡整合,結合詩人因封建禮教的束縛而被迫與相愛之人分離的背景語境,得出的新創意義就是對已逝的感情的無限嘆惋。由此可得,詩詞語篇的概念整合模型構建如下圖:
關鍵詞: 古典文學 科研能力 大學本科 教學培育
中國古典文學是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必修課程,課程內容涉及時間跨度長達數千年,一般安排六個學期的時間完成這門課程的授課與學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古典文學知識和文學發展流變,而且要具備閱讀古籍的基本能力,以及研究古典文學相關問題的基本素質。
那么,這種閱讀能力和科研素質的培養,需要通過怎樣的途徑得以實現呢?筆者從事古典文學教學十幾年,為本科生開設過四門相關必修課和選修課,得到同學們的好評?,F筆者對執教的經驗與思考作總結,以拋磚引玉。
一、寓教于課堂講授之中
古典文學的課堂教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階段最重要的學習環節,教學設計必須科學合理,涉及學生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包括兩方面內容。
第一,文學史的講授,按照朝代順序,對文學現象、文學流派和重要作家進行考察和分析,總結其藝術規律,探求其成因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學術研究無止境,后出轉精。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點講述學界通識,又要兼顧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而不是單純滿足于知識的寫錄與機械記憶。
以清代散文流派講課為例,重點介紹桐城派,產生及持續的時間、流派名稱的由來,然后分別介紹代表作家及其貢獻,隨后講述這一流派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等方面的特點。關于陽湖派的問題,需要向學生指出,學界有關陽湖派是否獨立成派存在不同意見,可分別簡介各派的觀點及其依據,然后以曹虹教授《陽湖文派研究》的出版及其研究成果的介紹結束這個問題的講述。
經過這樣的講述,學生對清代散文主要流派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初步了解了學術界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歷史,并且對學無止境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培養他們對于古典文學勇于探索和不斷創新的意識。
第二,文學作品的賞析,必須結合文學史的內容,對重點作家的重要作品進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方面的剖析,加深學生對古典文學作家和文學現象的理解。
以明代傳奇《牡丹亭》為例。明代中后期,思想界的狂飆運動對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即是顯證。在講授的過程中,要結合湯氏《牡丹亭記題詞》進行提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盵1]P1153隨后,我對《游園》一出戲文進行了講解,并發動同學對湯顯祖的“至情”論展開了課堂討論。
由此,學生對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對湯氏的創作特色,到明代中后期文學界公安派“不拘格套,獨抒性靈”特點在創作中的表現,就有了一定的認識,實現了從作品解讀到理論批評的順利過渡。
二、寓教于課外考察之中
除了課堂的講述,給學生適當布置作業,也是很有效的手段。上學期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撰寫一位鄉賢的小傳,簡介其生平及其文學活動。我特別提了一個要求:要寫出自己通過哪些途徑,搜集了哪些材料,有哪些收獲。
布置這個作業的目的,一是事關自己家鄉的古代名人,學生很感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二是讓學生走出書齋,放眼世界,將書本知識和實地調查結合起來,開闊眼界,增強動手能力。
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他們利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選取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初步掌握了相關資料。接著,利用國慶節放假時間,回到故鄉,各展神通,收獲很大。
有的同學走訪了鄉賢的出生地,與其后人訪談,得見了其珍藏的家譜、族譜,得到了第一手訪談資料;有的拜謁了名人紀念館,甚至獨自前往名人墓園,拍攝了珍貴的照片,增進了感性認識;有的去博物館參觀,看到了傳主的字畫,對其文學以外的藝術成就有了切身體會;有的廣泛發動社會關系,趁著放假期間,進入了地方志辦公室查找資料;有的甚至找到了少人問津的江蘇省檔案館,并遇到了在那里工作的校友,得到了其熱情的幫助;還有的同學則去了南京圖書館和地方圖書館,翻閱了收藏在那里的古籍。在報告里,同學們說:“捧讀古籍的感覺,真是不一樣啊。”
在匯總、書寫報告的過程中,學生們提出了一些頗有價值的問題:為什么在世時頗有文名的古人,身后卻默默無聞?為什么聲名頗為顯赫的古人,卻沒有進入斷代史撰寫者的視野?這到底是古典文學研究的個案,還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通過這次作業,同學們有了不少收獲:完成作業不是簡單地坐在圖書館里下載資料,必須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搜集獲取。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地方志辦公室、檔案館、墓園……有價值的資料不僅是文字資料,還包括書法、繪畫、家譜族譜、墓志、書影、訪談錄音等。文學研究由此變得生動起來,學生興致盎然。
治學固然要耐得住寂寞,所謂板凳坐得十年冷,沒有耐心是不行的。但是,做學問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當你打開眼界,敞開心扉,就能海納百川,精益求精。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年輕學子加入到學術研究的隊伍中,學術才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三、寓教于考核之中
考試分數事關學生的切身利益,最為學生動心牽掛。教師正好可以借此機會,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努力方向進行引導。
每學期開學之初,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古典文學常識、古典文學批評理論等基礎知識之外,還強調對名家名篇的考核,要求學生在本學期內,利用課余時間,大量背誦《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的作品。
只有熟悉掌握了足夠數量的具體作品,學生對于古典文學的認知才能真正做到既脈絡清晰,又血肉豐滿。正如清人張佩綸所云:“熟讀唐詩三百首,足推博雅也?!盵2]P616
南師大文學院目前所使用的是本校郁賢皓、鐘振振等教授編選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除了選篇典型精當之外,這套教材還在每篇之后附有《選評》,匯集了歷代對本作品及作者的點評。學生在背誦時,不僅能夠熟知作品的原文和釋義,而且能夠結合他人的評價,進一步深入體察作家的風格和本篇作品的藝術特色,達到點面結合的效果。
如今的本科教育不同于以往,科目眾多、學分總量和工作訴求等因素都使得學生的專業學習時間受到了擠壓。這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如何在這么多科目的競爭中保證學生對古典文學學習的投入呢?經過這些年教學實踐的檢驗,我覺得,以考促學的方式是一項值得重視和推廣的古典文學教學方法。
總之,中國古典文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相形之下,本科生的知識儲備和治學能力都處于初級階段,對于古典文學的學習和研究,很容易產生望而卻步的心理。有的學生甚至誤以為死記硬背,就算是學好了古典文學。其實,只要教師方法得當,激起他們對于古典文學的熱愛,就開了一個好頭。然后,根據本科階段學生的特點,用心講授,悉心指導,引領他們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學習和研討,不斷促進他們養成求知求真的思維習慣。在治學的道路上,教會他們不盲信權威,不迷信教材。同時,以閱讀原始文獻為基礎,以理論批評為手段,文史互證,密切關注學界的學術動態,最終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找到自己的研究興趣,本科階段的學生一樣可以邁入學術研究的大門。
參考文獻:
英文名稱: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32開
國際刊號:1001-7917
國內刊號:11-1676/I
郵發代號:18-10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一、引導學生走出寫作的誤區
誤區:“文以載道”,必須有鮮明正確的立場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允許寫身邊沒有多大社會意義的瑣事,更不允許寫自己說不清道不明的那些煩惱與痛苦,甚至在文章中做個人感情的宣泄。
恐怕大多數教師都不會再墨守“政治標準第一”的成規,然而其影響還是不容低估的,尤其是傳統的“文以載道”在我們這些中年教師心目中,仍是一條金科玉律?!拔哪茌d道”固然不錯,而讓學生通過作文暴露一下自己內心中一些解不開的“心結”,也絕對不是壞事。
二、作文要有高度:
要想成為一名好的中學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寫好作文,只讓學生苦練、自己埋頭批改是不行的,投機取巧、走模仿的捷徑更不行。教師必須了解語文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了解作文教學的最新動向、發展趨勢及內在規律。作文教學改革并非一定要提出新思路,采用新方法,走出新路子。只有在實際的教學中減輕學生的負擔,教給學生實用的寫作技巧,再加上精心批改,從此,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這才是成功的教學。當然,要想作文不僅僅停留在寫得清楚明白這個基本的檔次上,就必須進行“拔高”訓練。其實,作文難教,就難在“拔高”上。因為就整體而言,由于學生重理輕文,都存在著視野狹窄、課外閱讀甚少的局限,即使聰明過人的學生,對語文的投入也難免“吝嗇”,課外閱讀與較差的學生相比,也好不了多少。這樣,“拔 高”訓練的實施,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打好基礎,適當提高。
老師們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到了初三高三,本應產生質的飛躍的學生作文卻沒有產生飛躍。縱觀現在的命題形式,可以說,話題作文就是為學生作文松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在作文的自由王國里充分展示自己的寫作才華,從而寫出有文采、有個性、有思想、有深度的作文來。然而事實上,學生寫出來的作文極易成為四不像。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學生作文的基礎打的不牢靠。
我們在教學中不應該急于對學生進行話題作文訓練,而要扎扎實實地讓學生練好基本功。記敘文是基礎的基礎,教師要以此文的訓練為主,讓學生能熟練地運用記敘文所適用的各種表達方式。記敘文最能鍛煉、也最能體現學生的寫作基本功。所以,記敘文練好了,作文便成功了一半。議論文是中學作文的另一個重點訓練項目。雖然現在的教科書對議論文的訓練不是太多,但是議論文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等,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嚴密的論證體系,所以,也會有不少成功的習作是議論文。其他諸如說明文等應用文體也要進行嚴格有序的訓練。各種文體都訓練到位了,就不可能出現四不像的話題作文。
(二)認識閱讀的重要性。
每一本談作文的書都會告訴你,要寫出優秀記敘文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而要觀察,必須深入到實際生活 中去,才能有所收益。這是常識,是經過實踐證明的正確的經驗。
老師們都很清楚,觀察是有其局限的,即使做到所謂的“行萬里路” ,也難免會掛一漏萬,有大量觀察不到的東西。何況,學生功課那么繁重,哪里能有專門的大塊時間去觀察生活呢?但只把觀察僅僅定位在現實生活中是畫地為牢。
人的經驗的獲得,一部分來源于直接的生活經歷,而相當大一部分來源于間接經驗,即汲取別人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因此,完全沒有必要事事都要親身經歷體驗一番。所以要寫好作文,大量的閱讀必不可少。但要想閱讀大部頭的名著,到了高中,閱讀時間有限,大多數學生被功課壓得連法定假日都不能休息。過高的要求是不切實際的,只能要求學生閱讀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說的名篇,經常閱讀一些優秀報刊,為了有利于作文教學的操作,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不妨寫什么樣的作文就找什么樣的范文來讀。我甚至把過去學生寫得好的作文保留下來,作為范文讀給 學生聽,讓學生討論其優劣,取長補短,取得啟迪。
對于作文水平較差的學生,主要精讀中學生寫的作文或有針對性的范文,在作文和閱讀水平都相應提高之 后,再進而閱讀水平較高的佳作。實踐證明,因人而異指導學生閱讀,效果較好。使我們不必行萬里路而達到行萬里路的效果,我們甚至可以在國際互聯網絡上,與相隔何止萬里路之遙的人交談。這樣,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我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也能看到世界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生 活,甚至可以看到太空人在月球、火星上活動的情景。因此,我要求學生不僅留心觀察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也要留心媒體報道的各種事件,只有做到對生活的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開拓視野,積累寫作素材的目的。
(三)多讀古典文學,感受中華文明。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又是重要的文化載體?!痹谥袊膶W史上,任何一部著名篇章的出現,都有中國古典文化精粹的影子,任何一個文學大師的誕生,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
一、提升學生對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必要性
古詩詞從本質上來說主要是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載體,傳承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年前的悠久歷史文化,同時也蘊含著博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眼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各種網絡文化、快餐文化應運而生,這些浮躁的氣氛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同時也給學生的價值觀帶來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對于這種這會環境,學習中國古典文學責無旁貸,不僅可以提高語文水平,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們一生都受益匪淺。
二、初中語文教學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
1.提高教師的文學素養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要想保證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學習,多了解一些文學典籍,增加文學底蘊,提升自身的古典文學修養,使自己的審美能力和詩詞鑒賞能力得到有效增強。只有不斷的為自己充電,才能保證良好的課堂氣氛,吸引學生們的注意,保證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這樣才能把古詩詞講透,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
2.創新教學觀念
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改變教學觀念,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體”的錯誤思想,將學生在作為教學主體,并時刻注意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自身扮演的角色。引導學生,啟發學生,這樣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對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和熱情。
3.注意學生對內容的把握
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對詩詞內容的把握,⑹詞進行合理分類。例如按詩人的性格分為憂心于天下的杜甫,灑脫的詩仙李白,隱居山水的陶淵明等;按詩詞類型分為送別詩、懷古詩、思鄉詩、邊塞詩等。在保證對詩詞背景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進行具體的講解,讓學生為以后的古詩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引導學生能夠靈活的對詩詞進行分類,將特殊案例單獨記憶,鼓勵學生從詩詞的具體內容入手,牢牢掌握各類詩詞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如講解李煜的《相見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詩詞所描寫的具體內容,然后再換個角度分析當時的描寫背景,這樣才進一步的體會到詩人離鄉去國的N心之痛,以及身為亡國之君的哀思之痛。
4.培養學生品析詩詞的語言能力
(1)教會學生學會分析詩詞的修辭運用,并能夠理解其表達的含義,主要是從一些妙處著手。例如在分析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注意古詩中的“茅店”、“雞聲”等處,以便于從這些富有特點的景物中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2)在賞析古詩的時候多從詩詞的運用技巧和語言風格加以深入分析。
(3)鼓勵學生多讀品析詩詞節奏、音韻等。使學生能夠從詩歌的表達方式來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與心境。找準詩詞的關鍵句,分析其中動、靜結合的含義和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知識不要講解的太深奧,言簡意賅,鼓勵學生多接觸些常識性的典故,以便更好的品味詩詞中抒發的情感。與此同時從多個角度剖析詩歌語言的各種技巧,理解每種修辭手法運用的目的以及所表達的情感和最終效果。
5.培養學生賞析詩詞表達技巧、藝術手法的能力
(1)讓學生熟練掌握擬人、比喻、夸張、雙關、反復、對比、通感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保證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準確的判斷詩詞的表達方式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還是直抒胸臆。
(2)第二是引導學生熟練掌握想象、烘托、白描、映襯、渲染、先聲奪人、虛實相映、動靜結合等各種表達技巧。
(3)多開展相關訓練,鍛煉學生學會分析詩人的總體思路是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還是先景后情。從而能更加準確的判斷詩人所使用的的是何種手法技巧,然后進一步結合詩句闡釋使用這種技巧的原因,以及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詩詞講究的是“情景交融”,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這個特點,引導學生熟練掌握分析歸納方法,從詩意中解讀意象,在意境中分析景物,把握好相關規律,從多個角度出發,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 何曉燕. 誦讀闡釋感悟深化――高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策略研究[J]. 新課程?教師,2011(1):61.
[2] 陸貴芹. 簡議如何培養高中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J]. 文理導航,2011(16):55.
[3] 楊振春. 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J]. 學周刊,2015(11).
[4] 劉詩. 詩歌鑒賞試題分析及其教學建議――以高考語文湖北卷(2005-2014年)為例[J]. 基礎教育研究,2015(03).
[5] 彭麗娜. 淺談新課標下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J]. 才智,2015(18).
第一單元 1、文學常識
2、注意詩人借以表達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思考并理解詩人選擇這些形象的深意。
2、品味并積累詩中的名句,仔細揣摩其中的滋味。
3、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1.《詩歌兩首》我愛這土地
鄉愁 第一課時:
1.字詞:嘶啞、洶涌、激怒、矮矮、窄窄
2.文學常識:艾青,原名蔣海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3.詩歌情感:對多災多難祖國的哀痛,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決心。
4.象征手法:
土地:多災多難的祖國;
暴風雨:日寇的欺凌;
洶涌的風: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溫柔的黎明: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
5.鳥的形象:
動態描寫,近景刻畫,它是一只飽經磨難,拼盡全力用生命歌唱的形象。
6.詩歌語言的內涵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第二課時:
1. 文學常識:
余光中:臺灣詩人,詩歌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的精神,抒情細膩,描寫細微深刻,被譽為“臺灣詩壇祭酒”。
2詩歌意象:
郵票——思兒的母親
船票——思夫的新娘墳墓——已故的母親
海峽——祖國大陸
3、詩歌情感:
思念親人,盼望海峽兩岸早日和平統一
4、詩歌語言:
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
數量詞:一枚、一張、一方、一灣
5、詩歌結構
每節四行,節節對應;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
節
第2課
《我用殘損的手掌》 第一課時:
1.字詞:
錦幛zhànɡ 荇xìnɡ藻zǎo 蘸zhàn 憔悴(qiáo cuì) 螻蟻(lóu yǐ)
2.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詩集有《望舒草》、《我的記憶》、《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集》等,為中國現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3.詩歌的內容:
詩人以“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在想象中再現了他的家鄉、長白山、黃河、嶺南、以及他沒有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景象。
4.詩歌的情感
詩人以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5.朗讀:
詩歌的音韻美和節奏美:壓韻的靈活錯綜運用,讀起來有一種沉郁頓挫的音樂感。例如: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第二課時:
1.重點語句含義
“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在敵人的黑牢里,詩人由“殘損的手掌”展開想象,讓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形象。“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表明了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要注意詩歌中比喻、象征的內涵。其次要設身處地地聯系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人生遭遇等特定因素去找出隱藏在詩句背后的深層意蘊去理解詩歌。
2.藝術手法①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消極的、冷色調的前半部分與積極的、暖色調的后半部分形成鮮明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
②多種修辭的綜合運用
A比喻的運用
春天,堤上繁華如錦幛;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B擬人的運用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4.語言特點:
口語化,押韻錯綜復雜,富于音樂美。
3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第一課時:
1.文學常識:
作者舒婷簡介:當代詩人朦朧詩的代表善用意象。代表作《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2.字詞:
干癟淤灘駁船簇新胚芽
關鍵詞:初等教育;詩詞鑒賞;意象;想象
現代教育在理念上已經從“重事”教育轉變為“重人”教育。所謂“重事”教育即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對具體知識的傳授和記憶;“重人”教育是在尊重被教育者個體獨特性的基礎上重視對人的能力、品質、心理等素質的培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學生能力的培養被提高到十分顯著的位置。在正確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心智、能力上,這應該是教育向其本質特點回歸的一個標志,也是對過去在“重事”教育環境下所形成的“高分低能”現象的反撥。作為培養小學教師的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專業,在整個教育領域的改革過程中肩負著十分重要的責任。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思維、品性以及各種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小學教師素質的高低、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受教育者素質和能力的形成。因此,培養有能力的、素質高的小學教師是初等教育最主要的目的。
作為初等教育文科方向專業必修課程的古典文學課,其主要教學目的也應該是以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的學習能力為主,而在眾多的學習能力之中,應該把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鑒賞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理解鑒賞力包括對作品形象的感悟力以及對作品意蘊的表述力。之所以把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鑒賞力作為首要任務,一是因為目前學生在閱讀和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時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是學習上的一個薄弱環節,因此要加強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其次,小學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也決定著我們應該把上述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古詩文尤其是古詩占有相當的比例。這些作品意境優美,形象鮮明,感情豐富,是我國古典文化藝術遺產中的精華。小學生學習這些作品的目的,第一是要了解我們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知識;第二,也是更為重要的目的,就是陶冶情操,培養性情,這也是“素質教育”的目的所在。而后一目的的實現僅靠單純的知識記憶是不行的,主要靠對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賞和品味。但是由于時代的久遠,語言的變遷以及詩歌體裁所具有的含蓄、凝練、婉曲的特殊性,今天的小學生不能夠一下子讀懂它們,更不容易欣賞它們。如何讓小學生對這些古代的作品產生學習的興趣?如何讓小學生感覺到它們的美,并且在學習時能夠產生一種愉悅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這是在給小學生講授古詩文時不可回避的問題。那么,教師在講解時是否只是解釋一下字句的意思,將文言翻譯成白話,把韻文變成散文就行了?如果那樣講,不僅遠遠沒有把古典文學作品的價值和魅力反映出來,而且實現不了激感心靈、陶冶情操的教學目的。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解和鑒賞能力,自己首先能夠被作品中蘊含的情意所感動。同時,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這就決定了他們對于事物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對于事物直觀的印象、感覺、聯想、想象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應該具有對作品形象的感受能力,而且應該具有對作品意蘊的描述能力,(一種生動、具體、形象的描述能力,而不是理性的分析、歸納、推理能力)以啟發小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使他們進入作品的意境,受到作品的感染。所以,與小學教學的特點以及“重人”教育的要求相適應,初等教育專業的古典文學課應該將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作品的感悟力、對作品意蘊的形象化描述能力即理解鑒賞力作為教學的重點。
由于小學語文所選古典文學作品以詩詞為主,所以,本文將著重談談對古典詩詞教學的一些體會 。為了改變學生對古典詩詞學習能力薄弱的狀況,一方面要加大學生的閱讀量,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就是教師在授課時應采取適當的方法,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方式為教師與學生結合,教學互動的教學方式,以此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從而使他們形成一種能力。
我國古典詩歌以抒寫情志為主,《毛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盵1]情志之來源有二,一為自然界之景物,二為人事界之事物。詩歌是詩人之心與外在之物交相感應而發自性情的產物,所謂“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2]我國古典詩歌表情達意的方式主要有三:“一為直接敘寫(即物即心),二為借物為喻(心在物先),三為因物起興(物在心先)?!盵3]即賦、比、興三種手法。古人使用這三種藝術手法來抒發表達自己內心對于事物的感動。在這三種藝術手法中除了賦是直接敘說情感之外,比和興都是借助于外在的形象(主要是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詩人的感情。而這些形象是熔鑄著作者情感的形象,即心物交感所產生的意象。故前人對詩歌又有“作詩不過情、景二端”[4]“一切景語皆情語”[5]等評說。我國古典詩歌歷史悠久,在藝術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境界,尤其是在以興的創作手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描寫景物為主的詩歌,則更將景物的描繪與詩人情感的表達發展到了一個情景交融、妙合無垠的藝術極致,如盛唐詩人的優秀作品。在古典詩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詞這種體裁,繼承并發展了詩歌的表現手法,只是在情意的表達上更為婉曲幽微,詞人的情感在借助物象表達時更為細膩含蓄。所以,教師在講授古典詩詞作品時的關鍵是要引領學生從作品所呈現的外部意象,體會作品中作者之情與所寫之景所形成的心物交融的微妙關系,并由此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領悟作品的整體意境。尤其是對那些情融于景,詩人情感不太顯露的作品,就更要注意引領學生仔細地品味其中的奧妙。對作品內在情感的發掘是講好每一首古典詩詞的關鍵,也是使學生學會欣賞詩詞的重要一步。
詩詞的欣賞過程是一個讀者之情與作品中詩人之情相會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產生首先在于如何調動起讀者的情緒,從而誘發讀者的興會,使他們一步步進入作品的情境。在這里,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文化,更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開動自己的腦筋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的記筆記和背筆記的機器。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些較為有效的方法,步驟如下。
一、引領學生進入閱讀欣賞詩歌的心理狀態
(一)科學導引
在一節課的開始,先播放或展示一些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音像、圖片資料以營造一定的課堂氣氛,用于調整和調動學生的心理情緒。例如,在講授初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一開始可以先讓學生聽一聽古曲“春江花月夜”。在講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時,可以展示一些富于意蘊的古代山水田園畫。如果沒有直接反映所講內容的音像資料,也可以播放或展示一些在風格上與所講作品接近的音像、圖片資料。這種在聽覺和視覺上給學生提供的形象,直接而鮮明,很快便能調動起學生的情緒,使他們進入一種特定的心理狀態,在進行下一環節的學習時就會較為自然順暢。
(二)作者介紹
對作者的了解是欣賞古典詩詞時必不可少的一環。在介紹作者時,不是流水賬似地敘述一遍他的生平經歷,而是要通過介紹他的生平展現出他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感情和個性氣質。目的是帶領學生進入作者的精神狀態,以作家獨特的心理品質吸引和打動學生,使他們與作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這對理解和欣賞作品無疑能起到一個必要的心理鋪墊作用。在講述時,教師不僅應該用分析的語言,理性冷靜地剖析作家的個性氣質,更應該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充滿感情地展現作家的獨特人格魅力。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全身心地去理解揣摩作家的精神與個性,自己首先應該被吸引和感動,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充滿情感的語氣、聲調、眼神、手勢等外在表現形式,將自己對作家的樸素理解(而不是書本上他人的理解)闡述出來。在講授、分析時還要注意兩點:第一,應該客觀準確地介紹每位作家,既不能肆意貶低他,也不能任意抬高他。凡是能在文學史上世代流傳的作品,都是每位作家心理品質的真誠流露,都表現了他對生活和生命的真切體會,如此,詩作才具有打動人心的激感力量。正是因為這份真誠的情感,我們便應尊重它的作者。在講作家時,尤其是在講那些大家巨擘時,應該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和講述他們,把他們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講,這樣就拉近了古人與今人、古典與現代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和打動學生,使他們對作家的作品作出較為正確的理解和欣賞。第二,注意引用最能反映作家精神氣質的材料。比如在介紹孟浩然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他作為一名隱逸詩人的風神氣度,可以用王維為他畫的一幅肖像來作為介紹的材料。此畫已失傳,據當日見之者說,畫中“襄陽(浩然字襄陽)之狀,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馬,一童總角,提書笈、負琴而從,風儀落落,凜然如生”。[6]其中“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馬”,這些形象特征非常生動地反映出了孟浩然清高脫俗的氣質,這一材料的引用不僅增加了講課的生動性、形象性,而且使學生對作家精神氣質的感受十分直觀而具體。為閱讀欣賞孟浩然的作品做了必要的知識儲備和心理準備。
(三)教師有感情地吟誦作品
在學生對作家以及與作品有關的資料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要感情飽滿地誦讀作品。教師在誦讀作品時聲調的處理,字句的頓挫以及情感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對作品做出了詮釋,這將會對學生已經被激發起來的欣賞興趣起到一個導向的作用,將學生引向對作品內在意蘊的理解。
以上這幾步都是針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整學生的欣賞心理而做的前期工作。
二、對作品的文本賞析
欣賞一首詩詞作品,首先要弄懂它的文字意思。對于字詞句的理解并不是學生在閱讀欣賞時的難題,所以,教師可以把這項工作先布置給他們作為預習的內容。另外,關于作品的創作背景,亦可由教師提供相應的材料由學生自行了解。那么,課堂教學的重點則應放在對作品情境及內在意蘊的把握上。詩詞的欣賞過程是一個讀者之情與作者之情相會的過程,而詩人之情的表現主要借助于物象的描繪表達出來,于是,欣賞過程也就是讀者根據詩歌的外在之象還原為詩人的內在之意的過程。因此對詩歌意象的領悟是欣賞詩歌的關鍵,對意象領悟的途徑是聯想和想象,讀者通過聯想和想象復活和還原作品所呈現的景象,并從中揣摩作者的情感。同時由于詩詞形式上的特點決定了它對生活的反映只能是截面的、片斷的,在簡約的形式中隱藏作者濃郁的情緒。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時通過想象來補充作品簡省的內容,使作者的情感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來。因此,在做好上述前期工作之后,教師便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知識儲備對詩詞的內容作初步的想象。想象是一種主觀色彩十分強烈的活動,因此,想象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和點撥者。
(一)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詩中所描繪的情景進行還原想象和補充想象
學生默讀作品并對作品所呈現的景象進行獨立的聯想和想象。然后教師進行提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覺與想象。在學生敘述自己的感受時,要求他們盡量用形象化的語言進行具體描述,描述出一個具體的場景,將自己心里的感覺描述成一個畫面,或是用形象化的比喻說出自己的感覺,而不是泛泛地抽象地概括。以此培養學生對形象的描述力。
詩人的情感隱藏在詩歌表面的意象中,這些意象有的是自然界的景象,有的是人世間的事象。對于以描寫自然界景象為主的詩歌,在欣賞時就要緊扣詩中所描繪景物的特點,進行準確的還原。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繪了一幅春天的美麗圖畫。對于春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但如何把自己對春天的聯想和杜甫詩中所描繪的景象統一起來呢?(如果不統一,便不能恰當地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也許一開始學生頭腦中對春天泛起的初步聯想并不能和詩中所繪景物完全相符。這時,教師應該要求學生針對作品中景物的特征作更加具體細致的想象,提醒他們要注意詩中的一些關鍵字詞,比如這首詩中的“黃”“翠”“白”“青”等形容詞,注意它們賦予了景物什么色彩特征。此外還應注意詩中“鳴”“上”“含”“泊”等動詞。這些動詞又賦予了景物什么樣的行為特征。仔細體會這些景物所具有的特點在閱讀時所產生的心理感覺。這樣,一步步使學生的聯想逐漸與詩中所呈現出來的具有明麗色彩、盎然生機、安詳和睦的春天景象接近起來。一點點體會作品所呈現之景象與詩人內心之情感相交融的密切關系。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準確捕捉詩中的關鍵詞語所賦予景物的種種特征,而且要由景物所具有的種種特征觸發聯想并仔細品味它們在人的心里所喚起的種種感覺以及感覺的強與弱,然后再由自己的感覺去遇合詩人的感覺。在這一遇合過程中,當然要結合自己對作者的生平經歷個性氣質以及作品創作的背景的了解。
同樣,對于那些以事象為描寫對象的作品也應該抓住其特征進行還原想象。如溫庭筠的詞《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描寫了一位女子早晨起來梳妝的情景,其中人物的情感表達得很隱晦。在學生進行情景的還原想象時,同樣應該提醒他們注意詞中某些關鍵的字眼,如:“懶”“遲”“雙雙”等,注意這些字眼所賦予人物形象的特征,正是這些特征透露了人物內心情感的蛛絲馬跡。這些關鍵的字詞又恰如作品的眼睛,透露了作品的神府,它們也就是所謂的“詩眼”。當然,詩眼有句中之眼、篇中之眼之分。前者往往是一句話中的關鍵字、詞,后者往往是全篇最為傳神、最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情感的詩句(有時亦為字、詞)。如柳永的詞《雨霖鈴·寒蟬凄切》的最后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就是全詞之眼,因為它集中表達了整首詞所抒發的離愁別緒。對于詩眼的尋覓和咀嚼是賞析古典詩詞的一條有效途徑。但是詩眼的情況較為復雜,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采用這種方法,尤其對于那種意境自然渾成的作品,就更不能牽強臆斷,斤斤于詩眼的尋求。
有些詩詞在表達時作了內容上的簡省,形成了“辭斷而意屬”的特點。這些詩歌在意象的組合上往往具有跳躍的特點,詩人的思緒猶如一條蜿蜒曲折又云霧繚繞的河流。我們在欣賞這樣的作品時,就應該以想象來連接和補充作品在表面上所形成的空白,使作者感情的線索清晰地呈現出來。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首詞在每句之間都形成了意義的跳躍,這就是因為詞人在展現情境時進行了省略。那么,在要求學生進行想象時,應該提醒他們要把注意力放在句與句之間的邏輯聯系上,以想象來補充其間省略的邏輯線索。這樣才能發現,原來這首詞說的是詞人在一夜風雨、沉醉之后的清晨醒來,盡管殘酒未醒,但立即急切地詢問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對方回答說:“海棠花還跟原來一樣?!弊髡吡⒓醇m正道:“知道嗎?知道嗎?應該是綠的多紅的少了。”通過這樣的一番補充想象,我們可以發現在詞中表達的是詞人對海棠花事的關懷之情,這種關懷之情在風雨后的早晨得到了非常集中的反映。正因如此,詞人才在風雨之夕借酒以澆春愁。通過補充想象,我們體會出的是詞人那一番濃重的惜春之情。
(二)通過討論啟發想象
清代學者王夫之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7]所以,在閱讀欣賞詩歌時,探求作者的原意是第一要義。但探求的結果卻并不一定是統一的。詩歌既有它立意的確定性,又有它含義的豐富性。這主要是因為欣賞者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不同的欣賞者,因為閱歷、學識、觀點、興趣等方面的不同,欣賞時心境、處境以及對詩歌欣賞的角度的不同,都會產生感受上的種種差異。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觀眾的心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學生在閱讀同一首作品時的感受都可能不一樣。另外,從詩歌的藝術特點出發來看,詩歌的意象是詩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這種反映是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瞬間統一,是詩人內在情感和外在物象的天然融合。它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同時又以直觀的形象呈現在讀者眼前。由于詩歌意象的直觀性和形象性,給讀者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因此在閱讀欣賞時往往會出現意象的多義,因此也促成了對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理解。尤其是那些情景妙合無垠、意境渾融的作品,欣賞的空間就更為寬廣。如王維的《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詩描寫了傍晚落日時分山林的幽靜。詩人攝取的是大自然剎那間的一個特寫鏡頭:一縷返照的夕陽照射在山林中的青苔上,用以客觀真實地再現山林的空靜。那么在這首詩中詩人要表達的“意”是什么?是一種感覺、一種心境,是詩人當時與環境猝然而合的空靜的心境,這種心境的表達完全是直觀的、形象化的。由于詩人沒有以理性的思索將這種感覺明確化,所以也就沒有為人們欣賞的思路指明一定的方向。人們在閱讀這樣的作品時,自然會形成各自不同的、豐富的、或者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當然,感受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卻不能完全脫離作品的整體意境,這是由作品的內在意蘊所決定的。正是立意的確定性和欣賞的不確定性,使得作品在欣賞時產生了令人咀嚼不盡的悠長韻味。
鑒于古典詩詞的上述特點,為了使學生能夠較為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和欣賞一首作品,在課堂教學時可采取自由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各抒己見,互相啟發,打開思路,進行多方面的聯想和想象。教師也可以參與討論,與學生共同探討詩歌作品中豐富的含義。而且,教師在講解作品時還可以采用“引譬連類”的方法,將作品所蘊含的情意(往往具有非概念所能敘說的特點)以形象的譬喻表述出來,以啟發學生自由的聯想。實際上,這種方法早在兩千多年前已為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所運用。如《論語·八佾》說:“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啟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8]這段文字是說孔子用一個繪畫(繪事必以粉素為先)的比喻說明了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鬃拥倪@一做法使子夏對詩歌的內涵作出了進一步的聯想,而子夏的聯想又啟發了孔子的思路。這正是一種互相啟發、互相探討的教學方式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鑒賞力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教師在講解一首作品時,不應該只局限于一種觀點,在對作品的立意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后,還應將不同的觀點介紹出來,以供參考。這樣,既使學生能夠獲得多方面的認識,又能夠引發他們進行多方面的思考,使他們的思維不被固定的框架所局限。
(三)對典型意象的解釋
由于歷史文化的積淀,詩詞中的一些意象具有了某種特殊的、較為固定的含義。對這些意象就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進行想象和理解,而應融進歷史文化的因素。比如,通常詩歌中出現的“柳”這一意象,就不僅僅是指一棵柳樹,而含有“送別”之意。這是因為從漢代開始民間就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影響到詩文創作,就使得“柳”這一名詞產生了一種物質屬性之外的文化意味。例如,相傳為李白所作《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有“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之語,以年年如故的灞陵柳色概括了人生代代無窮已的離別感傷之情。類似的情況有很多,再比如“蛾眉”一詞,本指女子彎彎的眉毛,但因為屈原的《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保┌阉瓯扔鳛橐粋€人才德志意的美好,開創了香草美人的詩歌傳統,于是這個詞也就逐漸演變成了一個代表人美好品德的符號。讀者如果沒有較為豐富的文學、文化知識積累,是不能明了這些意象中所蘊含的歷史內涵和文化意味的,當然也就影響到對詩歌情意的深刻理解。這樣,教師就應該從一個引導者變為授課的主體,對這些獨特的符號進行意義的解釋。在講解了這些特殊意象的含義之后,讓學生再一次對作品進行欣賞,就會有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4.反復吟誦,品賞韻味。吟誦對于詩歌的欣賞具有很大的作用。我國古典詩歌在形式上具有聲律頓挫的特點,是聲情并茂的產物。詩人在進行創作時,隨著情感的興會,神思的涌起,“言泉流于唇齒”[9],“吐納珠玉之聲”[10](246),詩人內心的情感伴隨著聲吻吟誦自然涌出,所以劉勰在其《聲律》篇中說:“故言語者文章,神明樞機,吐納律呂,唇吻而已?!盵10](299)“是以聲畫妍蚩,寄在吟詠,吟詠滋味,流于字句?!盵10](300)所以古人作詩又稱吟詩。他們不僅伴隨著吟詠來作詩,而且也伴隨著吟詠來改詩,杜甫有詩說:“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保ā督鈵炇住て淦摺罚11]吟詠隨詩人的感情而出,吟詠同時又生發著詩人的感情,聲情相隨,聲情相生,而最后的作品則是詩人聲與情的文字記錄。那么,讀者在閱讀時則可通過吟誦揣摩詩人的聲氣口吻,通過聲音達到自己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相互交流的境界。因此,吟詠是閱讀欣賞詩歌的有效方法之一。古人早已注意到吟詠在學習古典詩文時的妙用,如清代的在指導兒子學習古典詩文時就強調了朗誦和吟詠的重要性:“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12]“高聲朗誦”可以體現作品所蘊含的氣勢,引發讀者的意興?!懊茉佁褚鳌笨梢砸鹱x者的思索,仔細品味作品的意韻??傊?,吟誦是一種能夠觸發讀者的情緒,進入并體會詩歌情境的方法。因此,在講授詩歌時,應重視對作品的吟誦。
吟誦詩歌可以自己吟誦亦可聽別人吟誦,兩種方法都可以起到感緒的作用。我們說在欣賞一首作品一開始時可由教師有感情地誦讀作品,以作為對學生情緒的引導(其實這一步亦可由播放一些著名的藝術家誦讀詩作的聲音資料代替),這已經是吟誦法的運用。在對一首詩歌的內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由學生結合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作品。在學生誦讀時教師要指點他們注意詩歌的節奏頓挫以及平仄押韻所形成的律動。一句中應該在什么地方加以停頓,什么地方字音加以拖長,在讀時怎樣注意詩歌的平仄韻律等,這些都因詩歌體式的不同而不同,它們屬于吟誦詩歌時的一些基本常識,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加以簡要介紹和指點。當然這些基本的常識并不是一些死板的公式,它們在具體運用時會因讀者的不同和詩歌內容的不同而有無窮的變化。關鍵是吟誦時應該以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去讀,以抑揚起伏、頓挫有致的聲音傳達出詩歌在表情達意時所獨有的嘆詠意味。由此才能進一步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感人力量和獨特藝術魅力。
吟誦通過聲音來感受和欣賞詩歌,吟誦訓練是一種感性的直覺教育。它可以培養人們心中對詩歌的直覺感悟能力,這種能力只有通過反復實踐才能形成。因此,對學生在這方面的訓練應該是經常的不斷的,應該在每次上課時都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吟誦活動,通過自己吟誦或聆聽他人吟誦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而對我們以培養小學師資為目的的初等教育專業來說,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尤為重要。因為,小學時期不僅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也是一個人直覺感受力最強的時期。從“重人”的教育目的出發,小學生學習古詩的目的不僅是對古詩知識的學習和對詩句的單純記憶,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對古詩的直接感受能力,培養他們對古詩的審美感受,并從中得到一種心靈的愉悅。那么,吟誦作為一種感性的直覺教育方式,正是培養孩子們對古詩直接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對這一方法的掌握,也就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在初等教育專業古典文學課的詩歌教學中進行吟誦訓練,是應該十分重視和提倡的。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只是本人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對初等教育古典文學課如何培養學生古典詩詞鑒賞能力所作的初步探索。而詩歌欣賞則是一個十分復雜、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所涉及的也只是如何進行詩歌欣賞教學的幾個最為基本的方面,即對于詩歌情意的探索,還有許多重要方面和教學環節非本文所能盡述。同時,詩歌欣賞又是一個需要欣賞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工作,故其欣賞的步驟并不是刻板不變的。而且每一首詩歌所運用的藝術技巧不同,所蘊含的情感不同,因此也不能采用固定的程式去賞析,而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陳奐.詩毛氏傳疏[M].北京:中國書店,1984.1.
[2]呂德申.鐘嶸詩品校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35.
[3]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6.
[4]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3.
[5]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225.
[6]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594.
[7]王夫之.姜齋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146.
[8]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25.
[9]張懷瑾.文賦譯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6.
[10]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6.
A.記錄孟子言行的儒家著作《孟子》,常于從容談論之間引喻取比,意思精到,“揠苗助長”的故事尤為生動,廣為后人傳誦。
B.《韓非子》為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書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作為論證材料,形象生動,趣味濃厚,如“守株待兔”“濫竽充數”“刻舟求劍”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C.我國地理學名著《山海經》,因其保存了大量遠古神話傳說,被譽為中國古代神話的淵源。這些神話又可以看作古代小說的萌芽,故又被稱為“古今志怪之祖”和“小說之祖”。
D.《淮南子》為雜家著作,其中保存的上古神話傳說,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社會的面貌和人民群眾的愿望,如《女媧補天》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斗爭和理想。
2.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成書早于范曄的《后漢書》,后人因為推重陳壽的史學與文筆,于《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史外,加上《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
B.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他的作品《桃花源記(并序)》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的社會圖景,反映了古代農民的愿望與要求,是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精神結合的典范之作。
C.《玉臺新詠》是南朝徐陵所編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的《木蘭詩》為我國最杰出的民間敘事詩。
D.南朝梁代劉勰所著的《文心雕龍》,全面總結了前代文學,把文學理論批評推向新的階段,成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杰出的理論巨著。
3.下列各項對作品故事情節的敘述,不正確的兩項是( )
A.覺慧說服了姑媽張太太,讓躲在同學家的覺民與琴見了面。兩個飽受相思之苦的情人見面后,抱頭痛哭,訴說著別后的思念。(《家》)
B.吳蓀甫對屠維岳委以重任,并派車送他回廠,但又對他浪漫頹廢的作風很不滿意,就打電話給莫干丞命令其暗中監視屠維岳。(《子夜》)
C.克洛德告訴愛斯梅拉達在目睹對她的用刑時,他用藏在教士服下面的匕首一刀刀割自己的胸膛,他還掀開教士服,讓她看傷口。(《巴黎圣母院》)
D.馬斯洛娃被判刑后,聶赫留朵夫便想退掉大宅子,把傭人都打發了,自己搬到旅館去住,但由于女管家一再勸說,他放棄了這種想法。(《復活》)
E.查理覺得咖啡太苦想加些糖,盡管父親霹靂般的目光瞪著她,使她驚慌到心都碎了,但歐也妮還是把父親藏起的糖碟子重新拿來放上桌子。(《歐也妮?葛朗臺》)
4.根據上聯“身殘志堅,保爾唱響生命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選出合適的下聯是( )
A.沉穩機智,諸葛亮草船借箭(《三國演義》)
B.撥草尋蛇,林沖棒打洪教頭(《水滸傳》)
C.不知所措,劉姥姥進大觀園(《紅樓夢》)
D.眼明心亮,悟空識破白骨精(《西游記》)
5.“字字寫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分別講的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
和 。
6.閱讀下面的《三國演義》選段,回答問題。
孔明曰:“如雄師到日,即當遠接犒勞?!濒斆C暗喜,宴罷辭回。玄德問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瑜死日近矣!這等計策,小兒也瞞不過!”
“這等計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結果怎樣?
答:
7.閱讀下面的《紅樓夢》選段,回答問題。
“我是橫了心的,當著眾人在這里,我這一輩子莫說是‘寶玉’,便是‘寶金’‘寶銀’‘寶天王’‘寶皇帝’,橫豎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著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從命!”
這是誰說的話?她因為何事而說此話?她的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答:
8.對聯是我國燦爛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有“詩中之詩”的美稱。請根據給定的上聯,從白鶴梁、石寶寨、太白巖、張飛廟、神女峰中任選一景為對象,補寫出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