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0 10:18:4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傳統文化精神內涵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傳統文化元素;動漫設計;運用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7-0066-01
一、傳統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動漫設計中,不僅能為動漫設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提升動漫設計的文化和內涵,而且還能拓展動漫設計的創作空間,提升動漫作品的感染力。
有助于提升動漫設計的文化與內涵。動漫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是以圖形圖像來表現和反應思想主題,因而,其設計和創作離不開文化。如今,隨著歐美及日韓動漫文化的滲透,曾經輝煌的中國動漫面臨著背離傳統文化、設計水平和創意嚴重缺失、逐漸迷失發展方向的危險。文化內容是最重要的競爭力,傳統文化元素具有文化識別的象征性,優秀的動漫作品離不開傳統文化元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凝聚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表現手法豐富多彩,能為現代設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因而,將傳統文化元素運用于動漫設計中能賦予作品獨特的審美氣質和文化韻味,提升作品的文化與內涵。
有助于提升動漫作品的感染力。“情”是所有藝術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動漫設計也不例外,只有將藝術附上真正的文化內涵,才能使其具有靈魂與生命力,才能真正拓展動漫設計的創作空間。可以說傳統文化元素的象征性越強,隱含的象征喻意越深刻,帶給觀眾的吸引力就越大,就越能增加動漫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就越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二、傳統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
1.傳統文化題材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長期以來,受中國傳統文化“救世”思想影響,“道德主題”和“人格構建”一直是我國動漫設計的主要選題。題材選擇直接影響著動漫作品的創作意義、思想深度和社會價值。當前,我國動漫設計正處于發展低谷,將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動漫設計自身情節構思的源泉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立足于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古代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成語故事以及文藝作品中吸收經典的題材運用到動漫設計中,挖掘傳統文化題材,以獨特的視角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文化風韻的動漫作品。如《哪吒鬧海》、《大鬧天空》等取材于經典文學,《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取材于古代神話故事等,都很好的借鑒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2.傳統文化造型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角色造型是動漫作品的靈魂所在,它不單是一種純粹的視覺符號,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氣質,動漫設計人員要想設計出成功的角色,不僅要準確把握和理解故事的時代背景、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還要考慮角色的外形、輪廓、生活習性等文化方面規定性,塑造個性化的角色形象。如在塑造《大鬧天宮》孫悟空形象時,設計人員借鑒了傳統文化中的京劇臉譜和服裝造型,使得作品披上了一層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個性化面紗;《功夫熊貓》以中國特有的“熊貓”與各種“中國動物”為造型吸引觀眾眼球,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3.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如水墨畫、壁畫、建筑、京劇等都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魅力,這些表現形式為動漫設計提供多樣化的藝術風格。如動畫片《寶蓮燈》吸收古代傳統壁畫、建筑等民間藝術特點,營造了一個夢幻般的神話世界;《三個和尚》運用獨具民族特色的板胡、墜子和北方管子來傳情達意;《功夫熊貓》以獨具中國傳統民族元素的中國山水畫來塑造令人驚嘆的動漫場景;《老鼠嫁女》則將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運用到設計中。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不僅反映出動漫設計師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內涵,而且還將傳統文化元素作為自身藝術風格的再現,創造出民族特色鮮明的動漫作品。
4.傳統文化意境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精神內涵是體現動漫身份的重要標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為中國動漫設計提供了深邃的精神內涵,而且還賦予中國動漫設計和諧的人文意境、獨特的東方神韻、平實的精神自由和寓意象外的審美聯想。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崇尚心的自由與解放,而且還追求象外之象,追求象外獨特寓意和意境的營造,因而,將傳統文化意境運用在現代動漫設計中能增強動漫設計自身精神內核的積淀。如《鹿鈴》以人與動物和睦相處來揭示人與自然“和為貴”的人文意境;《山水情》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傳統水墨元素成功運用的典范之作,作品中道家的“無爭”與水墨山水畫帶給人心靈的超越與解脫。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動漫設計中不僅能給動漫設計提供廣闊的想象和創造空間,提升動漫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使設計呈現出別樣的民族風格和傳統意蘊,而且還能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使傳統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散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戴玲斐.傳統藝術元素在動畫創作中的合理運用――以CG作品《桃花源記》為例[J].電影評價,2008(07).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中國;室內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積累而成的寶貴財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在現代室內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滿足了人們對民族傳統的情感依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及實踐意義。室內設計工作者在把握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研究和發展,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從傳統文化思維、神韻、文化符號等方面進行借鑒,實現對傳統文化精神和內涵的傳承,提升現代化室內設計水平。
一、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及其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一)儒家的文化思想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主流,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學說,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的主體,一直影響并主導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在實施仁學、推行禮樂進程中形成的,指處理任何事情時都要堅持中正的法則,應用到室內設計中體現在,對居住室內空間裝飾設計時,過多的裝飾會顯得俗膩,不做任何的裝飾又顯得消沉,而恰如其分的裝飾就會令人賞心悅目,這構成了中國傳統室內設計的基本哲學內涵。“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學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例如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筑,古典園林中亭、臺、樓、榭等均體現了這一點,在室內設計引入自然景物,注重室內外環境和空間的聯系,與自然環境融合,達到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
(二)道家的文化思想
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道家文化是中國文化主流之一,道家文化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在老子《道德經》中提到的”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文化思想滲透到文學、美學與藝術等領域,對室內設計也有深遠影響,改變了室內空間設計所表達的內涵,成為了現代室內設計領域的重要思想,例如在室內空間上運用隔斷,將不同空間的裝飾互相引入、滲透,創造出虛實相結合的意境美;利用建筑的門窗,將室外大自然的景色引入室內,使室內空間能映入自然風光;在裝飾材質上綜合利用原始、本色、質樸的材料,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美感。
(三)佛教的文化思想
佛教文化與儒、道并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倡導通過個體的直觀體驗和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達到精神上的一種超脫和自由。佛教思想崇尚自由,超越本身局限,充分挖掘自身潛能、不斷豐富自我,擺脫世俗,最終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國的佛教文化思想,滲透了濃郁的佛教審美因素,具有濃厚的審美追求的內涵,成為審美追求的目標。在室內設計中,佛教文化思想所倡導的審美是簡約之美,如室內設計中色彩的處理多以沉靜色彩或接近自然材質的原色,再結合白色來呈現,同時在家具與陳設上,力求簡約、利落的組合,營造出“閑寂、幽雅、簡樸”意境的禪意室內空間環境,給人以心境平靜的精神享受。
二、現代室內設計對傳統文化的借鑒
(一)從傳統文化思維方面借鑒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文化思想,強調事物的辯證統一,以及自然觀上的“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整體與辯證的思維方式。將這種思維方式轉化到室內設計上,通常會促進創意的形成,一個好的思維創意能夠加強人類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應用。例如,我國民居建筑布局上講究“對稱”格局,現代室內設計注重運用各種“隔斷”造型等,均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統一、彼此關聯的思維方式。在室內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將自己的創作思維和中華民族傳統的自然觀、哲學、思維方式等方面緊密聯系,融會貫通,從而創作出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符合現代人審美取向的室內設計作品。
(二)從傳統文化神韻方面借鑒
縱觀中國傳統藝術發展史,意境的創造十分重要,不論是繪畫、雕刻等藝術,還是建筑、園林等藝術,都蘊含著對“意境”的追求。“在室內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立足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深入研究和提煉其精神、思想觀念、審美習慣等方面的內涵,領悟其藝術神韻,創造出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的室內設計作品。特別是當下,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呈現多元文化現象,更需要對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進行借鑒與運用,延其“意”,傳其“神”,注重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室內設計。
(三)從傳統文化符號方面借鑒
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具有典型文化內涵的圖形和紋飾,包括象征性圖案、古代傳統圖騰、傳統宗教紋飾等。這些傳統文化符號經過歷史的沉淀,具有極強的文化內涵,將其作為設計元素融入現代室內設計中,運用現代的設計語言來詮釋其文化內涵,創造出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現代室內空間環境。在現代室內設計中借鑒和應用傳統文化符號,注重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結合,結合現代的科學技術,運用新材料、新工藝,使其內涵具有延伸、拓展與新的突破,從而使新與舊、古與今形成密切的聯系,創作出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室內設計作品。
三、結束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是中國現代室內設計所要傳承與創新運用的堅實基礎和獨特法寶。從傳統文化探討現代設計的發展方向,要求設計師從傳統文化思維、傳統文化神韻以及傳統文化符號等方面進行借鑒與傳承,創造性的運用傳統文化來開辟中國現代室內設計文化藝術之路,形成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室內設計。
參考文獻:
[1]譚秋華.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傳承[D].南京師范大學,2014.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文化屬性 審美內涵
中國古典舞是從明、清戲曲舞蹈中提煉,在吸收武術、雜技等藝術形象的同時,又進一步挖掘了古代石窟壁畫及出土文物上的繪畫、雕塑等動態形象,進而形成獨具一格的形象取意的外部形態程式。在傳統舞蹈文化和時代的審美情趣、時代的精神和脈搏相結合中發展,其形象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深厚的審美理念。
一、文化屬性
舞蹈作為一種在一定時間、空間上身體的運動和文化的展示,其背后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價值觀。“中國古典舞”這一概念是由戲劇家、戲曲舞蹈家歐陽予倩先生在1950年提出的,這一說法得到舞蹈界廣泛認可并開始流傳。盡管這一稱謂是近現代才形成并逐漸使用的,但其實質內涵和傳統精神十分豐厚和悠久。古典舞從20世紀50年代初起,承接著歷史的積沉不斷充實和完善,以一種活體的形態,像史書一樣向后人傳遞著歷史的蹤跡。中國古典舞從其他相關藝術門類中吸取與借鑒,使其逐漸形成了細膩圓潤、剛柔并濟、頓挫有致情景交融,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和諧與高度統一的美學特色。其作品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屬性及精神內涵,也是當代中國古典舞得以再生、發展并與時俱進的重要原因。
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另一種存活形式和表現方式,中國古典舞在豐厚的傳統文化背景上對武術、戲曲舞蹈的形象取意進行更高層次的再提煉,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的文化印記,其根就是傳統文化。中國古典舞是一個特指的概念,其所蘊含的美學情趣,無不體現出中國古典舞鮮明的民族特色、時代特點和民族精神風范。它不僅僅是中國古代舞蹈經典范式的歷史再現,也是當代人創造的一種建立在深厚的傳統舞蹈美學基礎上,同中國古典舞所強調的氣韻、神韻、審美情趣的相互關聯,真正具有民族特點、舞蹈特征和時代特征、適應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新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精神意義,重視用身體抒情表意。在其身法訓練中,運動的外形與神的實質產生了共鳴。無論是形態上的圓、曲、擰、傾,“詩、樂、畫”的傳統文化意境,還是技術技巧中的閃、轉、騰、挪,舞姿造型的變化無窮,“手之舞之”的傳統文化限制;抑或是氣質、形象、意境的豐富多彩;節奏、氣息、力度的動律表現,原汁原味的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呈現于世人面前,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價值和時代背景,是其所追尋的古典審美在當代的重建。從中國古典藝術的美學范疇和審美特征去體會,最重要的情感表達也具有其獨特的文化意義。中國古典舞以其動作之形傳達民族文化之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遺存,是對民族文化和精神氣質的塑造。我們應從深層文化底蘊所挖掘的象形取意,去探尋其蘊含著的極為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時代背景意義。
二、審美內涵
中國古典舞來源于民族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審美品格中,中國古典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舞蹈審美語言,在表述方式上呈現出其獨具的審美價值,滿足了人類對于舞蹈審美活動的需要,歸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思想。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和凝聚,中國古典舞從社會生活的常態中超然逸出,所展現的不僅是人體的肢體律動所展示的感性美,更深層次的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濃厚的文化性、鮮明的民族性以及社會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其以剛柔相濟為特征,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創造了撲朔迷離瞬間萬變的意象,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精神的美的世界。藝術的教化功能,讓人充分領略到了一種千變萬化,是審美情感和道德素養的修煉,和諧有致地融會了剛柔的意象。以傳統的古典文化和民族審美理念為載體,以發自生命深層的自覺力量,從而具有了可“品”的內涵。其動作基本元素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和風味,體現出中國傳統哲學以靜制動的特點和精神。
氣韻是中國古代美學和文藝心理學的重要范疇之一,也是中國古典舞的重要特點和美學品質。中國古典舞的情感表達,傳承了中國古典精神,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古典舞的氣韻通過“提煉元素,強化韻律”,以人的身體為物質載體,去逐步探尋古典舞外部程式動作形態之外的內在動律,深層次挖掘古典舞的脈搏和靈魂,即古典舞對于中國古典精神的傳承作用和意義,體現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和追求生命的律動,成就了審美在形態上的多樣性。中國古典舞中蘊涵了永無休止的玄妙,在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美學規律的前提下,其圓、曲、擰、傾的體態,經過提煉、吸納、概括、整合,體現出周而復始、輪回常新的中國哲學精神,力圖達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說,當代中國古典舞的情感表達是中國古典精神的傳承性表達,這也是中國古典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國古典舞以形神兼備、傳情達意為追求目標,深刻地體現著鮮活的生命力,其追求高遠境界的精神,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思想和情感。
結語
舞蹈藝術是文化的一種延伸和媒介。中國古典舞在長期的流變發展中,以舞蹈本體特征發展為目的,博采中國傳統藝術之精華,其內收與和諧的特點來源于中國人“以和為貴”“中和之美”的品格特征,是對中國古典精神有效而合理的傳承。既秉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具有鮮明舞蹈藝術特點的中國精神氣質,在剛柔相濟之風姿中,以清空曼妙之品性,構筑了一種中國古典舞的民族文化現象。以獨特審美的特色,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保持古典審美的韻味,也是我們從事中國古典舞事業,將中國古典舞發揚光大應當認知和遵循的藝術哲理。
參考文獻:
[1] 陳苗.中國古典舞的文化內涵與審美理念[J].江漢大學學報,2007(4).
[2] 湯旭梅.超然逸出,清空曼妙――論中國古典舞的氣韻之美[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4).
[3] 王娟.淺談中國古典舞中的傳統文化[J].湘潮,2010(11).
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當代平面設計領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精神,將其滲透到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中,為我國藝術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1.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為平面設計文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因此其形式和內容都十分豐富,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新時期,傳統文化也是國家與地區之間實現文化交流的必要保證,因此,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對現代藝術領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成為了藝術設計活動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2.傳統文化凝聚了民族的力量,增強了群眾對平面設計作品的認同感。
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的精神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十分強烈,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區,但是共同文化的認同作用,使得中華民族可以呈現出巨大的民族力量,而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不同民族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如民族服裝、風俗習慣、藝術品、戲劇等等,所以民族文化融入當代平面設計活動中,可以為設計作品賦予更多文化內涵,從而增強作品的民族認同感。
3.民族文化是當代藝術設計領域的藝術之源。
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很多藝術設計活動的文化和精神,而這無疑為當代平面設計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指導和啟示。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一方面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則要體現其自身的藝術特色,所以平面設計要關注中國文化,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是實現平面設計藝術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二、當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平面設計是一種面向使用者需求的設計活動,所以其設計過程需要考慮到作品的實用性與社會效益問題。而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是一種精神領域的意識活動,要將其賦予設計活動中,才能通過作品的形式將其體現出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而且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越來越貼近生活,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形象認知也越來越深刻。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文化賦予了平面設計作品更多的精神內涵,而平面設計則是傳統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這是一種精神和形象的結合。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平面設計作品如果單純的表達形式而沒有內涵,會讓人覺得空洞、抽象,所以必須要注重傳統文化的融入,只有用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指導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才能為其賦予更多文化內涵,使平面設計作品具有更豐富的文化價值。傳統文化的形成,聚集了各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文化精髓,其中包含了多種藝術形態,每一種都表達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藝術手段,而這些民族文化也為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和依據,可以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的融入,發揮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活動的指導作用,也從另一個方面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很多成功的平面設計作品都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利用自然資源可以營造出自由、隨性的生活態度,也可以為現代都市快速工作節奏壓力下對人們創造一個舒緩、休息的空間,從而更加體現出平面設計的人文特色。
三、傳統文化對平面設計的影響
1.構圖方式的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追求“中正仁和”,在做人和做事方面都充分體現不偏不倚的中正思想,這也是古人平和氣度的直接表現方式,而且這種思想深深地扎根于傳統文化,對不同時期的社會活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代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在構圖方面也十分講究中正,講求對稱感和層次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中線的應用。中線是運用一條線自上而下貫穿整個平面圖形設計結構的構圖方式,中線的應用是傳統文化中正思想的直接體現,在很多平面設計作品中都有廣泛的應用,這也從中反映出傳統文化在設計師心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對稱的結構。對稱被藝術設計領域視為一種最符合人們審美意識的表達方式,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很多體現對稱性的藝術作品,如剪紙藝術、臉譜藝術等,都注重對稱元素的應用。這種對稱的構圖最符合人們的視覺審美感受,也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中不偏不倚的中正思想,可見,傳統文化對于平面設計構圖產生了深遠影響。
2.表現方式的影響
在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儒學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學思想尊崇的是中規中矩,而道家思想則尊重自由自在的思想,二者之間的碰撞卻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在古代社會等級制度十分明顯,不同的社會元素之間想要達到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發展方式,必須以文化的碰撞為基礎,文化中的精神和意境才可以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而這些傳統的文化思想的藝術表現,對于當代平面設計的表現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第一,傳統水墨藝術。水墨藝術是繪畫領域中一種極為重要的表現方式,在工筆線條的布置、色調的運用方面,都為當代平面設計活動提供了必要的借鑒和指導,而水墨藝術中明顯的虛實轉換藝術,正是當代平面設計作品視覺沖擊力的形成要素。同時,在傳統水墨藝術中使用的毛筆,被畫家賦予了更多的生命力,看似柔軟的毛筆卻可以形成柔韌有力的筆觸,形成具有生命力的跳動。從當代平面設計中也可以看出,水墨藝術受到了設計師的青睞,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廣泛的應用。第二,傳統文字。漢字的演變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傳統文化的發展歷史,漢字也被視為傳統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運用不同形式的字體表達不同的意境,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中國的漢字講究結構與構成,看似相同的漢字中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字型結構,運用這些字型結構相互重疊,可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圖案。如清朝時期的吉祥文字“黃金萬兩”,運用四個不同的字體結構組成一個文字形式的整體,形成了帶有圖形意義的字體結構,這是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征。另外,漢字作為一種圖形結構,除了漢字本身的涵義,還具有明顯的象形意義。
3.色彩表現形式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色彩的典型代表意義就是階級和等級制度的劃分,如黃色系、紅色系是古代皇宮寺院使用的顏色,青、藍等顏色是王府官宦使用的顏色,而百姓只能使用諸如黑色、灰色等色調。這種用色彩代表等級和階級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傳統文化,歷經多年都不曾改變,所以在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平面設計活動中,在色彩的應用方面經常會出現濃烈與樸素的強烈沖突,這不僅形成了特殊的藝術沖突,也彰顯了設計師的個性。濃烈的色彩主要體現在不同色系之間的對比關系,在傳統文化中最為明顯的體現是以黑、白、赤、青、黃五種顏色形成的五色結構,這種色彩結構在民族藝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年畫、臉譜,在當代平面設計中的體現,則大多集中在帶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工藝品的包裝設計中。樸素的色彩結構大多是由黑色和白色對比應用形成的色彩結構,黑白兩色的典型體現就是太極的境界,這也是色彩應用的最高境界。如今,黑白搭配的對比在平面設計中也隨處可見,其不僅可以提高藝術設計的層次感和藝術感,也可以緩解人們的視覺疲勞,使人形成良好的視覺感受。
4.民俗圖形的影響
近些年,伴隨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文化的影響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要想搞清楚文化的影響,首先要明白文化的內涵。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從廣義的角度講,文化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為生存與發展創造的一切文化的成果。而從狹義的角度講,文化專指精神文化。傳統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里所說的影響,從性質上分為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兩部分,而從范圍上囊括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其中,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文化影響,這是不爭的事實。大學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群體,關系到國家改革發展的大計。如何有效利用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規避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是大學生成長中必須認真應對的課題。基于以上的論述,本文從內涵與影響兩個角度,對相關問題作了如下的分析和闡述。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歷史性概念。現如今,它已經發展成為支配人類思想行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具體而言,它的基本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層次:
首先,它是特指中華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其它民族的文化。與其它民族文化不同,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地域范圍、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形成的特定的文化成果。很顯然,中華民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主體。
其次,它是相對于現代文化而言的。通俗地講,傳統文化就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文化不存在于現代。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是相對而言的。伴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某一歷史時期的特定文化可能得以傳承和發展,并存在與當今社會,而且還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再次,它是歷代相傳的文化成果。這里所說的歷史,時間跨度非常大,起始于文字的產生,并一直延續到現在。而文化并不容易湮滅。通常情況下,他可以得到很好地傳承與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歷代相傳的文化成果。文化成果的內容有很多,包括制度規章、道德倫理、民族風俗等各個方面。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明顯的歷史繼承性,繼承了不同時代的文化遺產,并對人類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
最后,它是所有社會歷史形態傳承下來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現如今,中國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在這五千年當中,中國先后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四個不同的歷史形態。而不管是哪一個歷史形態,都產生了炫彩奪目的文化碩果,而這正是民族文化建設的思想基礎。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與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根本性的聯系。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切歷史形態下的歷史文化遺產。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文化影響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在現實中,大學生的思想情緒不穩定,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一項重要的外部環境。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文化影響是一種必然現象。概括起來講,這種文化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當中,中國人民產生了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創造燦爛文明的同時,中華民族形成了有著頑強生命力的傳統文化。這種文化博大精深,包括非常豐富的內容。在高校中,這種文化遺產就成了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顧炎武曾經指出:“夭下興亡,匹夫有責。”當代大學生既承擔著發展中國社會的歷史重任,有肩負著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神圣使命。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必須接受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有一顆愛國的心。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自身的豐富內涵,向大學生演繹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大量的愛國主義鮮活事例,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飛的“精忠報國”,等等。通過這些鮮活的事例,使大學生受到了良好的啟迪和教育,養成了愛國主義習慣,形成了愛國主義意識。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繁衍,與其有著強大的自強不息精神有著密切的關聯。正如孟子所說的那樣:“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形象地反映了自強不息精神。當前,有許多大學生面對的東紅酒綠的現代化生活,迷失了發展方向;也有許多大學生面對困難一蹶不振,喪失了斗志。這些問題的產生,恰好反映了當代大學生自強不息精神的缺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很好地發揮了彌補作用。通過自身的文化啟迪,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強不息的重要性,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自覺行動起來,做一個意志力堅強、素質過硬的人。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作用,是其它因素所無法比擬的。
最后,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推崇仁愛的人文精神。在當今社會,儒家思想是對人們,也包括大學生影響最為深刻的一種傳統文化。儒家思想中的許多先進文化,如仁愛的人文精神,激勵著大學生健康地成長。儒家思想強調,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心可以幫助大學生改造主觀世界,使其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達到高度統一;修身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以迎接各方面的挑戰。可見,仁愛的人文思想在促進大學生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結束語
關鍵詞 武術 武術文化 傳統文化
一、前言
中華武術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剝離與凸顯出來的民族體育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國特有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土壤。它除了具備文化特點之外,自己擁有獨特的內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一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另一方面,作為一種體育運動形式,有著巨大的健身價值。因此從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中研究、分析、提升中華武術的本質特征, 體現完整的精神實質 ,正確把握武術運動的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武術運動的特點
部分體育項目只注重人體機能的鍛煉,強調通過鍛煉把人體機能提高到“更高、更快、更強”的水平。而武術在注重鍛煉人體機能的同時,還強調對人的思想精神方面的修養。如果把人的各種鍛煉作一個簡單的分類,可劃分為“內練”和“外練”兩種。外練,即是對人的機體功能的鍛煉和提高;內練,是指對人的學識、品德、思想、意識方面的鍛煉和提高。這即是對傳統武術的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
三、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
武術萌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其發展與演變過程帶著顯著的傳統文化烙印。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佛為哲學基礎,這些哲學思想蘊含在武術搏擊理論及實踐運用中,同時也形成了歷代武術家個性氣質的思想基礎,像道家的柔靜,修身養性,凝神靜氣,提倡以人與自然為核心,以無為、虛靜、自然為主旨,注重人與天的和諧。佛家講究調心、調身、調息,主張明心見性,重在“頓悟”。儒家倡導以人與社會為核心,以禮制心,注重內心的修養與社會實踐等。
(一)武術文化的歷史性、地域性
武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客觀上存在由萌芽、成長、壯大的歷史過程,其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其主要來源,例如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老莊”學說,華佗五禽戲及河圖洛書等古代文化是構成武文化的主要基石。武文化從上述文化土壤中萌芽產生,并在武術活動實踐中不斷總結升華為專業性武術理論,隨著武術運動的不斷普及而不斷發展起來。
由于各地生活方式,社會環境差異,再加上傳統武術門派觀念的影響,使得武文化有了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如:維吾爾族古老的高空走繩就是輕功的一種形式;再如蒙古族的摔跤,哈薩克人的騎馬叨羊等,無不充滿了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這些地域差別導致了武文化鮮明的地域特點。
(二)武術的文化內涵充滿了樸素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武術理論受中國哲學影響較多。由于東方哲學和宗教傳統總是傾向于把精神和身體看作一個整體,因而東方發展出大量的從身體方面來解決意識的技術是不足為奇的。《易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武術文化也大量滲透《易經》的思想。《易經》指出世界上萬事萬物神奇莫測的變化均為陰陽對應所使然。由陰陽對應觀念,衍生出了一系列對應概念:動靜、剛柔、虛實、開合、內外、進退、攻守等等,此一系列描述事物變化的原理,被極其廣泛地運用于各個拳種、門派的武術理論之中。它們所代表的諸多對應的不同組合,及其對立與轉化的種種變化,構成了中國武術的極為豐富、色彩各異的多種技擊原理和方法。
(三)武術的養生功能與道家的養生理論
“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是典型的道家氣功修煉路線。注重“氣”的練養,使既能強身,又能御敵,便成為后世武術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向,其最高成就便是舉世聞名的太極拳的問世和推廣。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的武功,不僅表現在技擊威力上,而且表現在強身延壽的特點上。只有內外兼修的武功才是練武的正路。只有這樣,才能使練武者受到受益終身的效果。
四、結語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滲透,特別是希望武術進入奧運會的今天,挖掘武術文化的內涵更具有現實意義。總之,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傳統武學,就沒有中華武術。正是由于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才造就了中華武術的玄奧神奇,才稱之為瑰寶。才有中華武史的燦爛,武俠的傳奇。進一步認識傳統文化對武術的影響,繼承傳統文化是發展中華武術的基礎和前提,發展中華武術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方法和手段,從而確保武術的文化內涵、本質特征和民族特色。武術在傳統文化的支持下,必將得到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文國,邱丕相.文化的自信:傳統武術的希望[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6).
[2] 溫力.中國武術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3] 楊建營.武術文化特色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5(9).
[4] 周偉良.中國武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習云太.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
【關鍵詞】傳統文化;旅游管理;影響;發展
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影響,其在旅游管理方面與旅游項目、旅游產品的開發方面都有體現。我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包括了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都蘊含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各處景點均與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相關聯,具有十分濃厚的文化氣息與較高的開發價值。因此,我國旅游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所以更應得到人們的重視,加強傳統文化的利用,使我國旅游行業更加精彩,實現我國旅游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主要產生的影響
(一)傳統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人本管理理念
中華文明的精華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人們智慧的產物,我國先進哲學理念都十分注重“人”的主體地位。只有使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使事物往好的方向發展。就現代旅游而言,“人”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得到體現,并且逐漸引申出人本管理的理念。我國傳統文化促進了旅游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兩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二)傳統文化促成了旅游的陽光服務理念
我國古代推出的“和”,代表了古代的最高價值。“以和為貴”起源于儒家思想,孔子也曾多次闡述“和”的理念。就旅游管理而言,以和為貴思想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旅游文化建設方面得到充分體現。旅游企業文化對“人和”給予充分的重視,提倡陽光服務理念,且正是“以和為貴”的思想促進了該理念的形成。旅游服務管理逐漸體現游客的自由,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影響。
(三)傳統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以德服人管理理念
“德治”一直為我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國家治理,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能受到人們的擁護與尊敬。傳統文化精髓被旅游管理所借鑒,使以德服人理念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現,憑借言傳身教,身先士卒等管理方式,對員工給予充分的尊重,維護員工的利益,使旅游服務水平及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實現傳統文化與旅游管理相融合的發展措施
(一)發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
深層次挖掘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是目前將傳統文化融入旅游管理實現發展的重要措施。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旅游管理中融入更為豐富的民族元素,進行更具民族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使人們對旅游價值的追求以及旅游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旅游景點如果缺乏傳統文化內涵,則不具有生機與活力,對旅游業的長遠發展會產生阻礙。唯有進行深層次的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有效結合旅游管理與傳統文化,才能實現獨特旅游景點的構建,為旅游業的發展增添動力。
(二)完善文化旅游的基礎性工作
要想有效落實文化旅游理念,必須做好文化旅游的基礎性工作,這也是將我國傳統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中的重要舉措。要想體現旅游文化發展中傳統文化的作用,必須給予傳統文化宣傳教育足夠的重視,使人們的傳統文化意識顯著提高,進而全面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與作用。既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使旅游管理的水平得到全方位提高。
(三)豐富傳統文化旅游的形式
傳統文化旅游形式的豐富對現代旅游的發展十分必要,進行民族性與現代化相結合旅游方式的開展,使人們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在旅游管理方面,需要憑借親身體驗、情感感知等方式,促進旅游管理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健康發展。并且,應加強開發各種各樣的旅游產品,包括心靈及精神文化產品的開發,使游客不僅可以在旅游中得到身心的愉悅,而且也能陶冶情操,實現心靈的升華。
三、結語
總而言之,旅游行業在近些年里發展迅猛,在旅游管理中,傳統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傳統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必須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因此,就目前而言,旅游企業不僅要深層次挖掘旅游資源的傳統文化內涵,落實文化旅游基礎工作以及豐富傳統文化旅游的形式,而且應該對我國傳統文化融合旅游管理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策略進行積極地探索,全面提高我國旅游管理水平,才能促進我國旅游行業的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想.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影響[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02):34-35+37.
[2]萬國民.中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影響分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04):25.
目的探討將地域傳統文化符號應用于現代設計時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途徑。方法從地域傳統文化符號的本質屬性出發,引用符號學原理,論證當它被引入現代設計之時必須產生相應改變的原因及其變化原則,結合“中國梅山生態文化園”標志的設計實踐加以佐證。結論將地域傳統符號合理地應用在現代設計中,對提高地區文化影響力及豐富設計文化內涵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是地域傳統文化符號再生途徑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
地域;傳統文化符號;梅山文化;再生
當今全球的高速信息化給具有個性化本質特征的設計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大量趨同的設計中脫穎而出,創造出既能被廣泛接納、認可,又與同類設計拉開文化距離?挖掘民族、地域的傳統文化符號并合理的將其應用到現代設計之中,已被業界視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對策。設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是歷史的潮流,也是未來設計藝術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1]。這里以湖南省安化縣“中國梅山生態文化園”的標志設計為例,結合符號學觀點,探討將地域傳統文化符號應用于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方法和原則。
1地域傳統文化符號及其再生
1.1地域傳統文化符號
符號是民間約定俗成的指代某一對象或意義的標志物,它包括可以通過人類感覺來傳達民族、地域文化顯性及隱性特點的所有對象的總稱。地域文化符號專指特定地域中所能代表特定意義的現象、語言、圖案、動作等,它具有表達、傳播意義以及被感知的特性。它們傳達了地區各民族人民對天、地、神鬼的敬畏和虔誠,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間審美意趣[2]。能夠被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使用、借鑒的地域傳統文化符號首先必須是可以被人類視覺感知、描摹表現的造型或形式,在相同文化背景中,各種民族服飾、民間藝術中的經典圖案、紋樣;代表性的建筑裝飾紋樣;地區宗教符號、圖騰以及特有的民俗用品等具有地區各種文化意向的造型都屬于地域傳統文化符號[3]。地域傳統文化符號攜帶著時代特征、地區氣候和物產、社會生產方式、民族觀念等廣泛的文化內涵。它具有符義、符構、符用3個方面的內容,即能被感知、表現的外在形象;外在的符號形態與內在的意義內涵之間已經建立的對應關系;符號形態的使用規律和法則[4]。
1.2地域傳統文化符號的再生
符號的“再生”,就是將某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符號形態與其符號意義之間已經斷裂的關系重建;或者是將符號與其文化內涵之間已經被淡忘的聯系進行強調,恢復符號與意義的指代和傳播。由于符號對應的時代、地域條件、人文基礎、傳播手段等條件都發生了改變,因此地域傳統文化符號必須做出相應調整才能再生。用設計方法對這一調整進行具有目的性的干預和引導,使地域傳統文化符號適應新的環境和文化特征以及傳播媒介,就是對地域傳統文化符號的再設計。
1.2.1符號意義的篩選及其結構重組
傳統文化的存在是地域傳統文化符號得以再生的前提和基礎,但地域傳統文化符號中包含很多與現代生活方式、文化觀念相抵觸的內容。將其應用到現代設計之前,必須對其文化內涵進行深入鑒別、篩選;梳理探討其符號形態與文化內涵之間的對應關系,明確符號形與意的具體聯系。以此為基礎,對符號的外形與內涵進行必要的調整,包括對符號原有意義的弱化、強化以及增加新的文化內涵等。具體將其符號形態用作設計元素時,還必須考慮設計服務對象的需求。符號寓意的改變必然導致符號外形與其寓意之間指代關系的重構。社會對于符義、符構的接納認可程度也是改變符號特征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1.2.2符號形態的變化
符號內涵的改變是其外形改變的根本原因;文化主體審美觀念的變更也對其外形改變產生了一定影響。地域傳統文化符號雖然在熟識度、大眾接納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其形態或多或少存有一些與現代設計、美學觀念相左之處。為了便于復制、轉印以及在各種媒體傳播中保持穩定的特征,現代設計客觀上要求運用的符號的形態簡潔、色彩鮮明[5]。那些源自于民間藝術中的紋樣的地域傳統文化符號,其形態細節繁多,將其應用于現代視覺傳達設計就必須省略多數細節。當然,對地域傳統文化符號形態的調整也要遵循適度的原則,如果與原有形態不相似、達不到引起聯想的效果,就失去了引用地域傳統文化符號的意義。地域傳統文化符號的“能指”和“所指”能被絕大多數現代人理解認可,這是對其再設計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其再生成功與否的標準。在現代設計中應用地域傳統文化符號也不能對其造型、內涵“為所欲為”,做毫無底線的亂改[6]。借用我國傳統繪畫的“形神”觀來表述就是:地域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設計領域的再生,包括“取形、延意、傳神”幾個步驟,是對其“意義提取”、“造型調整”和“形意關系重構”的過程。“意”與“神”的表達以“形”的塑造為基礎,取地域傳統符號的“形”是對文脈的延續和再創造,是變革中的重構;延地域傳統符號之“意”,是指在原有符號寓意的基礎結合時代文化特征以及其造型的發展,賦予其新寓意;傳符號之“神”,是指通過設計師對地域傳統文化符號的寓意延伸,從而傳遞出設計所創造的精神[7]。
2“梅山文化”傳統符號的典型代表
湖南東北部的安化、新化縣等地在宋代以前被稱為“五溪”、之后被稱為“梅山”,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研究證明:受到地形限制,長期在這里繁衍生息的土著居民,即“梅山峒蠻”與外界的交流極少,形成了獨特的地域傳統文化。從傳說的蚩尤與黃帝戰敗南逃建立“三苗之國”后隱匿于“五溪”,到秦蜀守張若“攻楚取巫”以及漢朝伏波將軍馬援攻“五溪”;從建安晚期“五溪蠻”反孫權、黃蓋追斬“亂魁”,到唐開元五年五溪首領覃行章領民造反遭楊思勗斬首三千;從五代江西彭氏占領“五溪”,到后晉天福四年的楚王戰亂等[8]。諸多記載證明:長期以來,梅山土著一直生活在壓迫與反壓迫、同化與反同化的斗爭之中。惡劣的環境、長期的生存抗爭塑造了梅山人彪悍、極富韌性的群體個性,孕育了神秘的梅山文化。“梅山教”是梅山土著創立的原始宗教,至今仍被當地人信奉,具有鮮明的地域傳統文化特征。相傳教中地位和法力最高強的神仙是一位得到太上老君法術,能飛檐走壁、行動敏捷的獵神,這就是張五郎。他是一位狩獵能手和能工巧匠,長著一雙反腳、能倒立行走,飛禽走獸都必須聽他的號令。“張五郎”的獵人身份象征了古代梅山人主要的生產勞動方式;靈活機智則是他們在長期斗爭中總結出來的生存法則。與其說“張五郎”是一位神仙,不如說他實際上是梅山地域傳統文化符號的典型:他攜帶著與生俱來的不畏強權、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是梅山人和梅山精神的象征。作為梅山古老的宗教圖騰符號,張五郎當然也攜帶著一些迷信色彩,將其應用于現代設計中必須強調其積極進取和拼搏精神,剔除他包含的迷信和神秘主義色彩。
3“梅山文化”傳統符號再生的實例
湖南省安化縣境內的“中國梅山文化園”以主題公園的形式,集中展示了梅山獨特的地域建筑、環境風貌和民俗風情,旨在對古老梅山文化拯救再現、傳承保護。“頑強進取”和“勇于創新”是中國梅山文化園企業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標志不僅要突出企業文化,而且也要彰顯其梅山特色,還需要表現出湖湘文化特有的歷史厚重感,因此設計團隊將其標志的原型,確定為在梅山地區具有鮮明的辨識度和代表性的梅山教主,即張五郎。
3.1提取符號內涵
要把“張五郎”這一梅山神話人物和宗教圖騰符號設計成標志,首先必須把它原有的文化內涵與企業需要塑造的企業文化精神進行比對分析、篩選整合,明確設計的目標和方向。“張五郎”神性較弱,人性突出,其倒立的姿態既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是梅山人頑強不屈、勤勞機智的象征,這與梅山文化園的企業精神較為吻合,因此其倒立的姿態被保持下來。基于梅山文化原始粗獷、梅山人忠義尚武等梅山文化特征,標志的風格被定位為粗獷有力。
3.2符號造型平面化、抽象化、簡潔化
平面設計需要簡潔抽象,標志大多采用純理性的點線面來組成簡潔的圖形,且具有理性的秩序感,使人感受到強烈的現代感,也便于傳播[9]。而梅山神像大部分為木制圓雕造像,對其利用首先要將三維的雕塑形體轉變成為二維的圖形符號。其次,雕塑人物的五官神態、衣著服飾詳細,需要予以簡化,因此從立體到平面、從具體到抽象、從復雜到簡潔是“張五郎”從雕塑走向標志的必經之路。“中國梅山生態文化園”的標志借鑒了傳統書法、印章的表現手法,把倒立人形放置在一個紅色圓形內,達到類似印章的視覺效果。人物的頭部簡化成為點,身體四肢則簡化成為線,以形式美的基本法則為參照,調整點和線的位置、大小、長短、曲直、粗細,力求達到“點”、“線”、“面”三元素的和諧統一。之后運用對稱的方法將圖形進一步幾何化,并與“鼎”字的字形相類比,簡化圖形的同時也豐富了標志的內涵和寓意。通過比較發現:此時得到的標志稍顯呆板,因此將表示手臂的一組線條借用到書法“飛白”的筆觸效果,在抽象、機械的圖案中引入自然、變化之美。最后把得到的標志圖案與神祗原型進行反復比較,在充分審視標志與張五郎原型的相似度基礎上做出一定修改,最終獲得了各方都比較認可的標志圖形。中國梅山文化園的標志以倒立行走的梅山神張五郎為原型,借助毛筆韻味書寫并作圖案化處理,簡潔鮮明。整體上看,標志尤如一座穩重的鼎,體現了企業的事業基礎堅實穩定;標志對稱的造型體現出中國梅山文化園與其服務對象之間“平等互信”的依存關系。圖形中的人,寓意中國梅山文化園以人文本:人是中國梅山文化園的事業核心資源和服務的主體。外圈的圓形象征著飽滿、親和、融通,體現出中國梅山文化園“和諧”的文化理念。自下而上的開口,隱含無限擴展的張力,寓意中國梅山文化園的宏偉藍圖無限美好。而標志采用的紅色則象征著樂觀、熱情、積極、忠誠,暗示公司員工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精神面貌。
4結語
經過對文化“一元論”與“多元論”、“同一性”與“多樣性”的漫長討論,國際社會已清晰認識到:“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向未來世界邁進過程中的堅實印記,它不僅記錄著人類過去的輝煌,而且構建了人類文明向上攀升的階梯。”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10]。對傳統地域文化符號的再設計既豐富了現代設計語匯,大大提升了設計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辨識度,又擴大了地域文化的影響力,是傳統文化活態化再生的重要途徑。
作者:汪溟 陳飛虎 單位: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偉偉,胡宇坤.傳統文化設計元素提取模型研究與應用[J].包裝工程,2014,35(6):73.
[2]李定芳.隆回北部宗教相衣的藝術[J].裝飾,2015(9):112.
[3]李彥,賀景衛.永州瑤族服飾年齡符號的意指層次解析[J].裝飾,2014(11):94.
[4]迪利•約翰.符號學基礎[M].張祖建,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5]黃瑋雯.論傳統圖形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4,35(8):82—85.
[6]張杰.論標志設計中具象與抽象圖形的對比與融合[J].裝飾,2014(3):125—126.
[7]羅小濤.基于城市形象標識系統設計的文脈符號探析[J].設計藝術研究,2014(4):46.
[8]胡彬彬.湖湘文庫:湖湘建筑2[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關鍵詞:傳統文化;鞋類設計;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5-000-01
一、傳統文化在鞋類設計中的表現
由五千年歷史積淀產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所涵蓋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不僅涵蓋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等思想,還包括了青瓷紋飾、民間美術、書法、中國結等傳統藝術。換句話說,鞋類設計可以借鑒的傳統元素是豐富多彩的,具體可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1)傳統紋樣。傳統藝術紋樣包括陶瓷、刺繡、窗花、剪紙、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圖案。這些圖案是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所傳承下來的,體現了民間百姓的智慧與創造力,具有樸實、粗獷、鄉土氣息濃重的特征。將這些傳統紋樣應用于鞋類設計當中,會讓消費者感到親切。(2)宗教圖案。這一類圖案主要來源于神話傳說,具體表現為壁畫、廟宇、雕刻等宗教藝術。將宗教圖案應用于鞋類設計,可讓相關產品表現出一種神秘感,并體現出虔誠的信仰,使得產品具有豐富的精神層次感。(3)宮廷圖案。這一類圖案象征了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文化精髓,其最顯著的特征便是精細美觀、色彩華麗,如龍鳳圖、福、萬壽圖等都屬于此范疇,將其點綴于現代鞋類設計當中,可彰顯出一股吉祥富貴之氣。(4)水墨畫。水墨畫是中國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是獨有的中國繪畫藝術。水墨畫按墨的類型來分又可分為淡墨、濃墨、濕墨、干墨、焦墨等,其中蘊含了一種墨韻。將水墨畫與鞋類設計充分結合,可體現出一種淡雅、脫俗之意,讓鞋類產品更具文化底蘊,使其更具有吸引力。
二、傳統文化對鞋類設計人才的意義分析
傳統文化對于鞋類設計人才的意義無疑是重要的,將傳統文化融入至鞋類設計人才培養當中,有利于提升其綜合素養,并使其領悟到傳統文化中蘊藏的人文精神與古典文化元素。將這些要素與鞋類設計關聯起來,可讓設計產品更具深度、更具內涵、更具獨特性[2]。從宏觀角度來看,當工業社會發展至一定階段時,人們對于審美的需求會在實際生活中變得愈來愈明顯,并且在充斥現代化元素的城市當中,傳統元素反而會顯得彌足珍貴。盡管工業文明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但工業文明也從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傳統文化,造成了現代社會群體精神缺失。而傳統文化則恰恰相反,可為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慰藉。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出現失衡時,人們往往會產生“返璞歸真”的想法,而傳統文化元素與這種潛意識的追求是相契合的。換句話說,將傳統文化融入至設計語言當中,可以激發出一種精神韻味,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
三、鞋類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傳統文化融入分析
1.傳統文化與鞋類設計的融合
在鞋類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將傳統文化與鞋類設計充分結合,以激發設計人才的傳統文化理念及思維,使其能夠帶著傳統的審美觀去審視、思考鞋類產品。實際培養過程中,要求設計人才分別從思維層次、實踐層次分別進行自我探究,逐漸領悟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并將這種內涵置入設計當中。同時,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對于鞋類設計師也具有深遠的意義,它不僅能夠促進設計師設計水平的提升,還具有“修身養性”的作用,讓設計師的精神層次達到新的境界,使其對傳統文化內涵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傳統文化與鞋類設計的融合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3]:(1)色彩構成。鞋類設計色彩構成過程中,可有意識地以現代色彩構成為理論,合適地表現出傳統元素,以一種新型的方式將傳統色彩的特征彰顯出來,獲得差異性效果。(2)立體構成。具體設計時,可將傳統元素符號作為一種素材資源。通過這種素材資源讓設計人才逐漸加深對傳統元素符號的整體認識,使其能夠精確把握到其中精髓。在實際設計當中,并不是完全照搬,而且取其精華進行點綴,反而能夠帶來更大的沖擊力,從而將傳統文化內涵更為深刻地表達出來。
2.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的結合
對于設計領域,特別是鞋類設計而言,同質化問題如今正變得愈來愈嚴重,特別是與國外優秀鞋類設計產品相比,國內鞋類設計無論是在創意還是設計內涵方面都與之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可見,國內鞋類產品設計急需找到一條獨具一格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而傳統文化元素為國內鞋類產品設計帶來了一個新的方向,將這些東方元素融入至鞋類產品設計當中,必然能使其擺脫同質化,逐漸形成獨有的設計特征[4]。當然,在鞋類產品設計過程中,也不能一味地迷信于傳統文化元素,也需要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適當結合,在傳統與時尚、民族與世界當中尋求一個平衡節點,讓產品更加協調化,使其成為“含有傳統文化精粹的現代藝術品”。以籃球運動鞋為例,事實上在NBA賽場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具有典型東方韻味的籃球鞋設計,如Air Jordan29 “Year Of The Goat”五行之水這款作品,是以五行的水為靈感,鞋面印上水在流動的圖案,將流水的力量爆發出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觀感。當然,西方設計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把握深度必然不如國內設計師,但上述作品卻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鞋類設計當中的潛力,它與現代設計理念也是可以相互兼容、相互促進的。這種大膽的融合設計是國內設計師值得借鑒的。
四、結語
總之,傳統文化元素為國內鞋類設計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設計素材,并為其設計思維帶來了靈感。未來,在國內鞋類設計領域當中,必然會看到愈來愈多的傳統元素融入至鞋類產品當中,通過傳統文化元素促使鞋類設計達到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施凱,邱開金.基于“一體二翼一支撐”的高職鞋類專業建設的實踐與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9,(03):81-82.
[2]葉星.“藝工結合型”鞋類設計專業人才定位和能力培養研究[D].溫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