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經濟學的優勢優選九篇

時間:2024-02-02 17:14:3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經濟學的優勢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經濟學的優勢

第1篇

[關鍵詞] 比較優勢原理 資源優勢 人生規劃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來看,人們歷來十分重視理想教育,這是一種人生價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原因是由于深受幾千年小農經濟的影響和封建教育的熏陶,基本上每個人都把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定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了實現這一人生目標,許多人不顧自身情況,窮極一生的精力,奮斗不息,努力不止!幸運者或是人生過半之后才能進階為官之路,如范進之流,或是生命所剩不多才突破為官之門(科舉考試),而真能少年得志者少之又少,多數不幸者可能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到頭來確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就是典型,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分析,人們要么哀其不幸,要么痛恨其制度的選拔不公。他們從人生結局的收場來解讀其生命的成敗,而忽視了起航時人生的規劃怎樣最有效地決定著生命效用的最大化,從而對人生結局失敗的原因只能識其一端,導致他們解讀人生的視角常常發生錯位,不知生命價值效用最大化的規律源自何處!因此隨歷史的發展有識之士都在不斷探索,企圖尋找如何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的路徑。但由于研究視角不同得出的解答也異彩紛呈,而經濟學家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及解答尤為人們關注。

經濟學對任何問題的解讀都基于這樣一種現實----有限與無限的矛盾,例如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需求的無限性,因此,正如曼昆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所說的那樣,經濟學是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從而如何滿足人類需求的無限性。在人類生活的世界,所能利用的任何資源都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縱然是隨處可見的水資源,地球所蘊含的數量也極為有限,其它資源更是如此,要解決資源短缺與人類欲望之間的矛盾,必須對二者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經濟學的產生就是這一研究系統化的結果。面對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是這樣,面對其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縱所周知,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們一生要完成的事情卻是不可計數,這正如物質世界的現實一樣,人類的需求欲望無限,而自然給人類提供的資源有限。要解決人類生命蘊含的這一矛盾,我們必須從經濟學這一視角加以解讀,古人就知道“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這都說明了人生資源的有限性,因而要實現其最終目標,我們必須珍惜人生擁有的生命資源。那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們該怎樣管理好自身的資源,才能使其產生最大的價值效用,實現人生理想呢?為此,經濟學從誕生以來,就十分關注這個問題,并且已經得出一些使人深受啟發的結論,首先在這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宏觀經濟學之父凱恩斯,他從研究財富增長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絕對收入假說,其具體內容是:在短期中,收入與消費是相關的,即消費取決于收入,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將增加,但消費的增長低于收入的增長,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遞減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這就是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他從收入與消費之間的關系如何影響財富增長的角度,探討了要實現人們絕對收入的效用最大化,如何保持合理的消費比例,用相應的數學公式表示為:C = α + βYt (式中C為現期消費,α為自發性消費即必須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費,β為邊際消費傾向,Y't為即期收入,βYt表示引致消費)。這一理論的提出雖然還存在諸多不足,但是,它在人們思想中注入了一種全新的人生規劃理念:可以從經濟學的視角探討人生效用的最大化。在經濟學的發展和演化過程中,為了彌補這一理論的不足,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又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說,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是由他的現期收入決定,而是由持久收入決定的。也就是說,理性的消費者為了實現效應最大化,不是根據現期的暫時性收入,而是根據長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來作出消費決策的。這一理論將人們的收入分為暫時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并認為消費是持久收入的穩定函數。所謂持久收入,弗里德曼認為是指消費者可以預期到的長期收入,即預期在較長時期中(3年以上)可以維持的穩定的收入流量。其計算公式是:,式中YPt為現期持久收入, Yt為現期收入, Yt-1為前期收入,θ為加權數。該公式說明,現期的持久收入等于前期收入和兩個時期收入變動的一定比率,或者說等于現期收入和前期收入的加權平均數。加權數θ的大小取決于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如果人們認為,前期和后期收入變動的時間較長,θ就大,反之,前期和后期收入變動的時間較短,θ就小。根據持久收入的估算公式,其消費函數可表示如此:,從這一理論可以看出,其對現實的考慮在凱恩斯的基礎上更加周全,因此對生活的指導意義更為合理,但是它研究的視角并沒有超出凱恩斯的范圍,仍是從經濟增長的角度探討收入如何影響人們的消費效用。在這方面,進行深入理論研究的還有美國經濟學家F•莫迪利安尼和杜森貝利,前者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說,他認為該理論與凱恩斯消費函數理論的區別在于,凱恩斯消費函數理論強調當前消費支出與當前收入的相互聯系,而生命周期假說則強調當前消費支出與家庭整個一生的全部預期收入的相互聯系。即每個家庭都是根據一生的全部預期收入來安排自己的消費支出的,每個家庭在每一時點上的消費和儲蓄決策都反映了該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個階段達到消費的理想分布,以實現一生消費效應最大化的企圖。因此,各個家庭的消費取決于他們在兩個生命期內所獲得的總收入和財產,這樣,消費就取決于家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但由于由于家庭的收入包括勞動收入和財產收入,因此其消費函數為: ,式中C為消費支出,WR為財產收入,YL為勞動收入,a為財產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c為勞動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莫迪利安尼認為,人們的收入根據這一消費理念在一生中合理安排更能實現經濟效用最大化。后者杜森貝利提出了相對收入假說,該理論認為消費者會受自己過去的消費習慣以及周圍消費水準的影響來決定消費。其消費函數可分為長期和短期期,分別為C=bY和C=C0+cY。由此可以看出,從弗里德曼到杜森貝利,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完善了凱恩斯的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收入效用最大化規劃理論,但是,他們分析的視角始終無法逃出經濟增長理論,從而忽視了整個人生過程的經濟分析,沒有對如何實現人生價值效用最大化的科學路徑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為此,可以從經濟學比較優勢原理的視角出發,重新探討和界定人生的合理規劃,使有限的人生資源能產生最大化的價值效用。這一規劃原理的提出首先見于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稅賦原理》一書,他在分析不同國家間進行經濟貿易時對之進行了詳細分析,該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貿易理論,同時,這一經濟思想用在人生資源的宏觀分析上也極為貼切,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所擁有的資源并不一樣,但相比之下,總有一種是該階段的優勢資源,因此,不同人生階段的職業選擇必須遵循這一原理,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實現其價值最大化。對這一問題的具體分析有必要把人的一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即少年時期、青年時期、中年時期和晚年時期,然后對每一時期進行全面分析,而嬰幼兒階段之所以沒有進行獨立分析,是因為這一階段基本上還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不能從事任何對人生有影響的獨立活動,對于少年時期來說,其特點是每個人基本上還不用承擔任何家庭負擔,不懂關心社會問題,思想和情感都比較單純,從身理特點來看,這一階段記憶力強,對新事物的接收能力也比較強,因此,根據經濟學的比較優勢原理,這一時期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其最佳的職業選擇是學習,因為一個人要能很好地學習,從時間和精力上來看,必須要有充足的時間和比較充沛的精力,從身理特點來看,還需要較強的知識接收能力和極強的知識識記能力,而這些要求這一階段都能具備,相反,由于這一時期體力比較單薄,不利于進行較為繁重的體力勞動,加之正值身體成長的關鍵時侯,進行過量的體力勞動可能導致身體機能的畸變,這都不利于兒童的正常成長,因此,兩相比較,其最優的選擇是學習,這既遵循了比較優勢原理,又充分發揮了資源優勢,從而產生最大化的人生價值效用,同時也有利于少年兒童身心的進一步健康發展,當前國家實行的普九教育就遵循了這一原理,這一階段大致要延續到十五六歲才算結束,進入青年時期后,人生擁有的資源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導致人們對其自身的規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果還能夠遵循比較優勢原理,正確規劃人生,這對以后的生命旅程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助其走向人生的勝利,反之,則會對以后的人生產生消極影響,從而無法實現人生的最終目標。在這階段,由于已經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可以為家庭分擔一定負擔,為社會創造一定財富,因此在職業選擇上不同于少年時期,有人選擇工作,有人選擇繼續學習,那么,到底哪種選擇是正確的?首先看看這一階段的資源狀況,處在這一時期的小伙子,從身理上看,精力逐漸進入最為充沛的時期,思維也是最活躍的階段,而對于記憶力來說,雖然機械記憶力已經逐漸減弱,但理解記憶力逐漸加強,根據比較優勢原理,這些特點都非常適合學習新知識和接受新事物,但是,隨著身體的自然成長,體質不斷強壯,已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因此,如果選擇工作,已能為家庭承擔一定負擔,為社會創造一定財富,面對這兩種選擇,根據不同的人生規劃理念,便產生了不同的人生結局。經濟學家對促進經濟增長不同因素的分析表明,知識因素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人體自然勞動力本身的作用,因此,如果在此階段能為以后的人生積累豐富的文化基礎,那么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創造的財富會有極大增長,從而,根據人生整體規劃的比較優勢原理,這一階段的最佳選擇還應該是繼續學習,而不是為了眼前利益而選擇工作,這一規劃一直要延續到大學畢業。這一階段結束后即進入了中年時期,這一時期人生選擇的最大特點是多元性,因為有了前面兩個階段的知識積累,有些人很想學以致用,希望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大顯身手,也有些人選擇去不同的公司企業或行政事業單位工作,繼續磨練自己,對此真可謂人各有志,但從比較有勢原理的視角來看,職業的選擇所產生的效用并不是無差異的,對于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其自身最大的優勢是知識,這就決定了職業選擇的方向是盡量能充分利用自己知識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知識不能直接就轉化為生產力,它需要一個與實踐結合的過程,因此,要能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資源優勢,最好首先選擇去現成的各種單位上班,讓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實踐充分結合,從而盡快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并且在此過程中還能積累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這樣做還能為以后的自主創業積聚一定的原始資本。從這一理論高度來看國家當前的就業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無疑是不妥的,有違經濟學上的這一原理。在人生的中年時期,有必要經過初期這個實踐的磨練過程,再跳出原有的束縛,走向市場,自主創業,既有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也已擁有一定的原始資本,這為創業既奠定了堅實的軟基礎,同時也為創業奠定了硬實力。當然就降低了創業的各種風險,提高了創業成功的概率,這樣的人生規劃才能助你邁向成功的階梯。當完成人生創業的中年時期以后,終其一生的大局也就基本確定,步入老年以后,其自身的優勢是生活閱歷和人生經驗都極端豐富,對社會的認識十分深刻,并且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積累一定數量的養老資金,最大的劣勢是體質已經衰退,精力開始下降,這在人生的最后階段,想要遵循人生規劃的比較優勢原理,實現其生命價值效用的最大化,必須揚長避短,在職業選擇上應該從事比較穩定且風險極小的工作,并且要有利于發揮自己的優勢資源,比如教育行業或退守自己原來的產業,不要企圖再創業冒險,教育職業的特點是既比較穩定,又不具風險因素,同時還要求授業者具有豐富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在人生的最后階段,根據比較優勢原理,從事這樣的職業更能創造最大的生命效用。總之,人生的不同階段就如一個處在市場環境中的企業一樣,所具有的優勢資源在不同時期都不一樣,要能使有限的資源創造出最大化的經濟價值,必須從比較優勢原理的視角出發,對之進行合理的規劃管理,這一思想的表述可以通過下圖得到更為直觀的展示,圖中X軸表示遵循或違背比較優勢原理的時間序列,Y軸的箭頭方向表示人生不同階段的比較優勢資源,Y軸向下的方向表示不具比較優勢的資源,Z軸表示遵循比較優勢原理的人生價值最大化或經濟效用最大化直線,Q軸表示人生價值效用全面崩潰的底線,01點表示人生資源的初始點,02點表示人生價值效用的崩潰點,曲線1表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遵循經濟學比較優勢原理所達到的最大化效用,曲線2有兩種含義,第一是在人生的初始階段遵循經濟學的比較優勢原理,隨時間推移,逐漸違背了這一原理,經過一段時間后再次回到比較優勢原理的軌道上來,第二層含義是由于這種人初始階段自身資源比較豐富,雖然違背了比較優勢原理,但其經濟效用或經濟價值還是出現上升趨勢,但隨時間推移,由于資源不斷枯竭,出現了下降趨勢,曲線3的含義是,由于初始資源比較薄弱,在人生規劃的開始階段就違背比較優勢原理,從而導致其經濟價值或經濟效用從開始就出現降趨勢,經過一段時間后逐漸認識到這一情況,調整人生規劃的戰略選擇,以比較優勢原理作為指導,使其經濟價值或經濟效用開始逐漸上升,曲線4表示從開始就違背經濟學比較優勢原理,并且一直沒有認識到這一錯誤,從而導致人生宏觀整體規劃的價值效用最終全面崩潰。根據上述說明繪圖如下:

從圖中可以看出,要實現價值效用最大化,在人生的每一階段,都必須根據其特有的資源優勢,嚴格按照經濟學的比較優勢原理,對其進行合理規劃,使每一階段的優勢資源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從而創造出最大化的經濟價值,實現人生效用的最大化,反之,如果違背了這一原理,正如圖中所示,視其違背程度的不同,對人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分析上圖反映的經濟思想,解讀生活中的人生百態,可以看出曲線1所表示的人生狀況最為理想,其原因是對比較優勢原理的遵循最為徹底,從而所實現的人生價值效用最大,而曲線2所反映的人生狀況與曲線1有所不同,在01---B的初始階段,由于在人生規劃上違背了比較優勢原理,從而出現了價值效用為負數的情況,但隨著人生情況的逐漸惡化使得自身無法繼續支撐其發展,因此開始校正人生的規劃理念,遵循比較優勢原理,從而人生的效用曲線才開始逐漸上升;曲線3所表示的人生情況與曲線1和曲線2也有很大的差異性,這種人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初始資源比較豐富,所以開始時不注意人生規劃,違背比較優勢原理,但因資源豐富的緣故使其初期的經濟價值效用還是為正,但隨著原有的資源不斷枯竭,導致曲線3 在點A----點C段出現了價值效用為負的情況,從而及時調整人生規劃戰略,過C點后的人生軌跡逐漸恢復最佳路徑;從圖上可以看出,曲線4所反映的人生情況與上述三種都有著顯著不同,這種人從開始就不注意人生規劃,并且直到生命的終結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導致人生的徹底失敗。通過對圖中反映的人生規劃情況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中不同人群的命運都能生動地表現在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人的一生始終非常順利,以最佳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第二種人在早年不懂事,沒有遵循比較優勢原理,導致人生的開始階段諸事不順,但長大后開始注意人生規劃,從而命運開始好轉;第三種人就是一生波折較多,開始時由于先天條件好,早年比較順利,但不久就開始走向人生的低谷,后來反省,調整人生規劃,從新走上人生正軌,從而生活開始好轉,第四種人從生命的開始到結束都沒有認真規劃自己的一生,并且一直都違背比較優勢原理,從而終其一生都活的很失敗,到死都不僅沒有實現理想,而且悲慘異常。

上述從比較優勢原理的經濟學視角來分析和解讀人生,雖然不能囊括世間百態,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利用這一原理對人生進行合理規劃,能讓人們更能有效地駕馭自己有限的生命資源,這既可使自己更能實現其人生理想,對社會又能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從而使個體理性和社會理性有機統一,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效結合,同時,對那些人生道路上無知無畏的追求者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對整個社會人們身心的健康和諧也能產生深遠的影響,最終能為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一種思想上的積極導向。

參考文獻:

[1]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2]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3]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稅賦原理》

第2篇

【關鍵詞】比較優勢理論 發展剖析 演進路徑

一、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歷程

(一)絕對比較優勢。

亞當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國富論》中首次提出了絕對比較優勢理論。他認為, 社會各微觀經濟主體按照自己的特長實行分工, 進行專業化生產, 并通過市場進行交易, 最終會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當這種交易活動超出一個國家的范圍時, 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就產生了, 這一理論被稱為絕對成本或絕對優勢理論。亞當斯密認為, 絕對優勢既可以是自然形成的, 也可以是后天獲得的, 每個國家都具有其適宜于生產某些特定產品的絕對有利的條件, 進行專業化生產后其生產成本較低, 彼此交換產品對參與交換的所有國家都是有利的。

(二)相對比較優勢。

大衛·李嘉圖的相對比較優勢理論是在亞當斯密的絕對比較優勢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本國所需的所有商品, 而應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 通過國際貿易, 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 貿易各國都可以從國際分工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就是大衛·李嘉圖的相對比較優勢思想。相對比較優勢理論認為, 比較優勢既存在于絕對優勢的最大優勢里, 也存在于絕對劣勢的最小劣勢中。以相對比較優勢為基礎, 世界各國進行產品貿易將使參與貿易的各個國家都獲益。

(三)要素稟賦學說。

20世紀上半葉, 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 世界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相對差異是產生比較成本差異的必要條件, 因此,赫克歇爾-俄林學說被稱為要素稟賦學說。由于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優勢來自于技術和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學說認為相互依賴的多種生產要素的差異是比較優勢的源泉,因此要素稟賦學說是對亞當斯密的絕對比較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相對比較優勢理論的擴展和補充。

(四)新貿易理論。

新貿易理論在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的產生問題上提出了與傳統理論迥異的觀點, 他們認 為, 各國并不一定因為本國的資源稟賦而參與國際分工, 國際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本國的歷史、某個偶發事件和過去政策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國際貿易是由規模報酬遞增所驅動的。相當一部分國際貿易,特別是經濟特征相似國家之間的貿易,其產生的原因不是國與國之間在資源稟賦上的差異, 而是規模報酬遞增形成的國際分工。

(五)新興古典學派內生比較優勢理論。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首次將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它真正統一考察了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 做出了具有重大創新價值的理論解釋,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核心是內生比較優勢理論。雖然分工前沒有優勢或劣勢, 但由于其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函數,在投入不變時,其產量大于分工前,這就是內生分工優勢理論的思想。

二、從比較優勢理論的沿革淺析經濟學動態演進路徑

從比較優勢理論發展的簡要回顧中可以看出, 經濟學理論的沿革和發展有著其內在的必然聯系, 存在著理論發展的必然路徑。

(一)對假設條件進行修正和改進。

不同學派的比較優勢理論之間, 觀點和假設存在著很多差異, 有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但深入分析這些理論的觀點和假設, 能明顯看出其間的傳承印記。亞當斯密認為財富增加依賴于勞動分工,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每個國家都增加財富, 國際貿易的產生在于各國生產成本上存在絕對差異。大衛·李嘉圖則在國家之間生產函數不同、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假設下,從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解釋了國際貿易的起因和影響。其后,赫克歇爾、俄林進一步在分析中加入資本要素,得出要素稟賦不同引起了商品相對價格的不同, 引發了國際貿易。從比較優勢理論發展的歷程中可以看到, 迫于在理論與現實之間保持一致性的壓力, 細化和推進假設條件的設置是導致比較優勢理論發展的原因之一。

(二)新理論和新方法對已有的研究內容進行深化。

亞當斯密從絕對技術差異和分工優勢角度提出了絕對比較優勢, 大衛·李嘉圖從技術相對差異上分析了相對比較優勢。赫克歇爾、俄林則從勞動力、資本等要素稟賦差異入手, 說明要素稟賦差異將導致各國在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的差別。之后, 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等人從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角度切入, 提出新貿易理論。以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學派則將流行的交易費用概念引入比較優勢分析, 著重研究了內生分工優勢。回顧比較優勢理論前后的發展歷程可知, 新學派的理論都是對舊學派理論的完善, 是引入新理論和新分析方法對已有的研究內容進行深化的過程, 學者們相繼提出了新的比較優勢源泉或影響因素, 使得比較優勢理論研究從分工前擴展到分工后、從生產領域擴展到交換、消費領域的各個環節中, 推動了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

(三)在實踐檢驗中發現問題推進理論體系的改革。

比較優勢理論發展過程中, 對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學說的實證檢驗,里昂惕夫之謎引起了學界較大的反響, 這種爭論反過來促使了人們對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學說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每一理論的成立和成熟都需要經歷實踐的考驗, 亦有眾多經濟學家活躍在對著名經濟學理論的實踐檢驗當中。實踐檢驗的結果若與理論預測一致則說明該理論可以成立, 而一旦理論與實踐檢驗出現差別則新的研究宣告開始。

(四)理論沿著從靜態分析到動態分析的方向推進。

人們在對比較優勢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約束條件的考察中, 關注的焦點已從先天性的資源稟賦等因素逐步轉向分工與專業化、技術差異、制度創新、人力資本配置等后天性因素, 已從靜態比較優勢轉向動態比較優勢。比較優勢理論的沿革延續了眾多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動態軌跡,這也標志著比較優勢理論的進一步完善。這一研究動向為理論研究者推進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啟示,保持動態的研究意識和思維將有利于推動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三、對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啟示

結合比較優勢理論分析了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從中我們可以找出經濟理論動態演進的幾條一般規律。所以我們在進行經濟學理論研究時,至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尋找突破口。

(一)考察假設條件的設置。

假設條件是經濟學理論得以建立的前提, 是進行經濟學分析的基礎, 假設條件如何設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理論的研究深度和論證的可信度, 甚至可以決定理論的發展前景。考察假設條件的設置是經濟學理論研究的起點, 若能在假設條件設置上有所突破, 則很可能揭開新理論的面紗。面對已有的經濟學理論, 研究者們可思考該理論的假設條件是否具有足夠的抽象性和簡潔性, 足以研究到復雜現象的本質。同時, 更要考慮該組假設條件是否存在繼續深化、細化的可能性, 從而推進研究的準確性和理論論證的嚴密性, 擴大理論的適用范圍。

(二)推進論證體系的深化。

論證體系是經濟學理論的核心, 經濟學理論的科學價值最終取決于該理論論證體系是否嚴密, 論證內容是否嚴謹。對經濟學理論進行研究, 可嘗試在論證體系上尋求突破。研究者可思考, 該理論的論證內容是否存在繼續深挖的空間, 可更換角度從新視角分析老問題。推進論證體系的深化并不是一件簡易的事情, 這需要深厚的基礎知識和創新的思維模式, 然而, 一旦在論證體系上有新的進展, 則可能是突破性的、歷史性的。

(三)通過實踐檢驗辨別理論真偽。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通過實踐檢驗辨別理論真偽是經濟學理論論證的重要環節。實證研究是通過實踐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可靠方式,利用最新的理論、技術以及越來越簡便實用的計量軟件對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 從檢驗的結果中辨別理論真偽, 推進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但同時, 研究者們也應保持適度, 切忌濫用、迷信實證研究, 陷入實踐檢驗的沼澤中。

(四)從動態化的視角深化理論研究。

動態化體現在推進研究時, 從假設條件、論證體系、實踐檢驗等方面全面立體的改進, 同時也體現在從動態的視角上, 采用動態的分析方法深化理論研究。研究者可以用動態演進的視角分析現有理論, 思考該理論是否沿襲了從靜態分析到比較靜態, 再到動態分析的方向發展。同時, 還可考察現有理論在整個動態演進過程中的位置, 判斷是否存在繼續動態化發展的可能。只要找準了理論所處的現實階段, 從動態化的視角分析問題, 研究者就能找到理論的前進方向, 開拓理論新視野。

第3篇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旅游經濟理論與實踐》;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D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1-0267-02

課堂教學是以教材、教學課件等為媒介,教師的講授活動為主導,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目標的三者互動的過程。大學生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互動式教學,可以充分挖掘大學生的學習潛力,培育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

一、互動式教學概述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是強調“如何教”的“填鴨式”教育,違背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互動式教學模式則要求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采用對話、研討和交流的學習方式,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與環境互動的學習機制,以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塑造學生良好個性。

當前關于互動式教學的含義眾說紛紜,張利云(2002)、楊瑞平(2003)、時光(2003)、周畢文(2007)、楊笑紅(2010)、曾立榮(2010)等都對互動式教學做了界定。互動式教學應該是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方式,利用多種教學媒介,幫助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促進師生間和生生間的全面交流和集體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互動式教學是包括師生間互動、生生間互動以及人境的互動的全面互動;是靈活多樣的,是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是課堂內外有機結合的開放的互動;是各種教學手段相互結合的綜合的互動;也是包括引導、交流和應用三個步驟的階段性的互動。

二、《旅游經濟理論與實踐》課程的互動式教學方式設計

《旅游經濟理論與實踐》是實踐性和互動性比較強的一門課程,針對研究生教育,更應強調理論與實踐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旅游經濟理論來思考實踐、指導實踐的能力,因此,需要根據互動式教學的特征和要求,結合《旅游經濟理論與實踐》課程特性對《旅游經濟理論與實踐》教學做精心設計。

在教學方式方面,由于研究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和研究能力,可以更多的賦予他們自主學習的權利,激發其自覺學習的潛力。在教學方式的設置上,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實施“方法研究+專題設置+課堂講授+案例分析”的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多種教學媒介,充分調動學生在知識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碰撞、實際應用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人與情境之間的互動。

1.方法研究。課堂講授擯棄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教師先集中闡釋旅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本課程的展開做方法鋪墊。“理論與實踐”是本課程的方法論基礎。“現象的本質+人的超常識性智慧=理論”,理論是由本質性概念與本質性規律組成。實踐是人類認識自然界的活動,它不等同于案例。案例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設的;而實踐,則一定是實實在在需要實地踐行的。《旅游經濟理論與實踐》課程是用理論對應實踐,用其在實踐中取得的效果來反觀理論。這是我們分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這種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決定了在重新審視旅游經濟學時,應確立一個研究方法前提,即“我思考的旅游經濟學”。這種思考,包含幾層意義:一是要盡量摒棄人云亦云的套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模式,理論與實踐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系,時而會以理論來檢驗實踐,時而又會用實踐累積的經驗來推導理論,以此得出可能不同于以往的結論。二是生活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都是情感的生活,它需要我們主動的“投入”進去,非如此不能感受生活,非如此不能理解生活的意義。“我思考的”,要求旅游經濟學變成我們自己所理解和思考的那個樣子,變成每個人用心去接觸實踐、親自去感受現象的屬于的那個樣子,變成獨特的“旅游經濟學”感受的那個樣子。在這三個“那個樣子”的實現當中,每個人的角色首先是消費者、體驗者,其次才是觀察者、研究者。這也是我和大家要共同完成的角色置換,多看、多想、多收集、多思考、多論證,以此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2.專題設置。專題圍繞本課程的學習目標來設置,根據旅游經濟學的本身的特點和研究生教育的特點,本課程的學習目標有三:一是我的旅游經濟學。留心身邊的經濟現象,思考現象本身與旅游的關系;二是快樂經濟學。掌握旅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通過理論與實踐,開拓眼界,在未來畢業、就業工作中,舉一反三,幫助自己和他人作決策,滿足受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實現更大的快樂;三是創意經濟學。創意經濟與旅游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做到“好玩、玩好”,從玩出發,從創意出發,使創意本身成為生產力。

研究生教學不需要從abc開始講起,在已有學科基礎上,分專題深入解析更具有針對性和深度。目前,各國對旅游經濟的前沿關注和研究的主要集中在三個大的向度:理論和應用旅游經濟學研究;宏觀和微觀旅游經濟學研究;國際、國內和區域旅游經濟學研究。由此,根據旅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理論基礎,將對研究生的課程教育分為十五個專題,分別從三個大的方向進行專題研究。并由學生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基礎選擇專題,按順序對專題進行研究準備,從研究簡述、基礎理論、發展趨勢、案例解析四個角度準備PPT,于課堂進行演講,占期末綜合成績的50%進入總評。

3.課堂講授。采取“引入+演講+討論+點評”的方式。首先,按照課程設置的順序,學生預先了解自己下節課將要研究講述的問題,在上課之前,將自己制作的PPT發給教師,由教師指出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或研究的不足,為學生指定幾種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方式,或者提前下發相關資料,完成自學和自我準備的過程。其次,上課時先由選題學生進行演講,再由教師提問,演講學生主答,以此判斷其對該問題的研究深度和理解程度。進而其他學生對演講學生補充提問,或討論式發言。最后,由教師做總體點評,并補充該專題的研究重點、研究熱點,同時提出現有研究空白,供學生做深入研究。這種互動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很適合具有一定學科基礎和研究能力的研究生教學,它拋開灌輸式的傳統方式,更多的是不局限于教材轉換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由聽轉變為講,由動手轉變為動腦,由輸入轉變為輸出,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自主自發自覺地進行學習和研究。

4.案例分析。《旅游經濟理論與實踐》對實踐的側重甚至高于理論,應更多的采取案例教學法、模擬演練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在知識傳授時利用簡單短小的案例使學生易于理解,產生興趣。如講述旅游經濟現象無處不在,列舉經濟現象的普遍性,分析剩女存在的經濟原理,兩分看待,一種是實際已婚但因社會壓力選擇隱瞞已婚事實的“隱婚者”,從經濟學上就是信息隱瞞行為,由此隱瞞,在性別歧視的社會中能夠得到相應的工作機會和升遷機會等。另一種是真實的大齡“剩女”多為女博士、高級白領、事業有成的人,她們選擇晚婚,實際是在進行比較優勢的選擇。30歲以前,容貌是比較優勢;30歲以后,則資歷和能力就成為比較優勢。選擇晚婚的女性,正是認為喪失“容貌資本”的機會成本遠遠小于喪失“素質提高”的機會成本,畢竟人生不是只停留在20歲里,因此他們才會因增加素質而增長年齡,為未完婚付出代價,這是機會成本的選擇。同時,大齡帶來婚姻機會成本的增大,選擇婚姻也許意味著要放棄很多東西,但若不忍放棄、堅持好強的事業心,在期望值較高的情況下可選擇的范圍就越小,婚姻就越發不易,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用經濟學的話說叫“路徑依賴”。用這種生動的案例解釋看似復雜的經濟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討論,達到互動式教學的目的。

除了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方式外,可采取多元化教學工具。如介紹案例時可采取發放案例材料、PPT演示、視頻文件演示等方式;集體討論除課堂討論外,課下還可以通過QQ、郵件、面談、電話等方式,每個小組可分別建QQ群或討論組,實施資源共享。

三、《旅游經濟理論與實踐》課程的互動式教學考察方式設計

對研究生成績考察采取“課堂表現+平時作業+期末論文”的方式,把研究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結合起來,把自學研究、PPT制作和課堂演講時的表現作為重點,著重考察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效果。

課堂表現占總評成績的50%。其中40分為個人演講評分,如沒人有兩次演講機會評分,每次總分20分;10分為獎勵項目,根據演講人制作PPT的效果、演講技巧、互動式表現酌情加分。

平時作業占總評成績的20%。考察兩次平時作業成績,作業可以是知識收集、整理,也可以是案例分析,或者對日常旅游經濟現象的分析等。

期末論文考察占總評成績的30%。由教師出題,要求研究生圍繞本課程的十五個專題,任選其一切入,結合旅游經濟學理論,談談認識和看法。字數不少于8 000字,可以根據撰寫情況考慮修改為論文投稿,必須遵守學生規范,在對某一旅游經濟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進行闡述。

參考文獻:

[1]曾立榮.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課堂教學理念的價值及方法探討[J].教育探索,2010,(3):70-71.

[2]謝少安.大學AIDAS互動式教學的心理過程及其策略[J].教育探索,2009,(8):125-127.

第4篇

內容提要: 隨著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日益加強深,消費者撤回權制度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視為一項重要的消費者保護手段。由于與契約自由原則存在沖突,消費者撤回權制度在理論界一直存在爭議。行為經濟學為消費者撤回權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它在批判古典經濟學“經濟人”基本假設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論。有限理性理論解釋了消費者撤回權與契約自由原則的沖突問題,也是消費者撤回權的重要根據所在。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二次修改稿引入消費者撤回權(注:在消費者撤回權制度的討論中,學界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主要使用的概念有“撤回權”、“冷靜期”、“冷卻期”、“后悔權”、“反悔權”、“退貨權”。這一制度在概念上的復雜性主要源于國外立法和實踐中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即使在歐盟法層面也沒有一個確定的概念。美國采用的是“cooling- off period”,歐盟法則在不同的指令使用了不同的概念。德國采用了“widerrufsrecht”(撤回權)的概念,本文選擇使用“消費者撤回權”這一概念。),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公眾的廣泛熱議,消費者撤回權也日漸進人民眾的視野。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能否最終引入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引入消費者撤回權制度,引起了學界的關注。相比國外,國內對于消費者撤回權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理論成果還比較有限。正當性問題是制度構造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到目前為止,國內對于消費者撤回權正當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消費者基本權利理論、消費者主權理論、公平正義理論以及實質的契約自由理論。行為經濟學為消費者撤回權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文章透過傳統民法理論的理性“經濟人”前提,運用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成果,從有限理性的角度論證了消費者撤回權的正當性。

    一、消費者撤回權的產生

    消費者撤回權是指在消費者合同生效或履行后的一定期間內,消費者依法享有的,無須任何理由,即可通過一定形式撤回合同,并使該合同歸于無效的權利。消費者撤回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僅適用于消費者合同;(2)它是一項法定權利;(3)撤回無須任何理由;(4)撤回的效果是合同歸于無效。

    消費者撤回權在私法領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但是撤回權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91年。1891年,德國學者heck在分期付款買賣計劃的立法建議中就曾提議賦予買方法定的撤回權。[1]但關于撤回權的立法直至1964年才出現于英國的《租賃買賣法》中,該法規定:若買方在“適當交易所在地”(一般為經營者的經營所在地)之外的任何地方簽訂了租賃買賣合同或分期付款合同,都有權自收到正式合同的副本之日起4天內解除該合同。[2] 1969年德國《外國公司股票銷售法》中規定了消費者撤回權,該法規定:當買受人在出賣人或者其經紀人通常的營業場所以外的地方,通過口頭交涉的方式被誘使作出買受承諾的,那么買受人可以撤回其承諾意思表示。[3]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消費者撤回權制度為大多數發達國家所確立和發展,成為了消費者保護的一項重要工具。歐盟關于消費者撤回權的立法非常完善,可稱之為消費者撤回權立法的典范,具體體現在一系列消費者指令中,涉及到了包括上門交易、人身保險、分時度假產品、遠程銷售、遠程金融服務、消費信貸在內的許多領域。德國對此立法也比較全面,而且可操作性很強。德國在2001年債法改革之前,頒布了一系列包含消費者撤回權的單行法,如《遠程授課保護法》、《上門交易法》、《消費信貸法》等。債法改革后,除《遠程課程保護法》之外,消費者撤回權及相關的退還權被統一規定于《德國民法典》第355條至第359條中。美國的消費者撤回權體現在冷靜期制度中,如上門交易中的三天冷靜期。迄今為止,美國約有40多個州在法律上規定了冷靜期制度。

    二、消費者撤回權與契約自由原則的沖突

    消費者撤回權制度在發展與擴張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民法學理論上的困惑和質疑,因為這一制度撼動了私法理論的基礎—契約自由與契約嚴守原則。在德國法上,其曾經甚至被質疑為對《德國基本法》第3條第1款所確立的憲法上平等原則的背離。消費者撤回權制度自始至終就被置于法教義學與法政策的批評烈火中,而且這些批評,即使在這一制度經債法改革被融入《德國民法典》,也沒有銷聲匿跡。[4]

    (一)消費者撤回權與契約自由原則

    契約自由原則作為近代私法三大基本原則之一,是意思自治的必然結果和核心內容。契約自由是當事人所享有的由法律規范所承認的、根據自己的意思通過合同來追求并實現其法律效果的權利。梁慧星認為,“按照契約自由的原則,自由訂立的契約就等于是法律,當事人必須嚴格按照契約的約定履行,即所謂契約必須嚴守,正是體現了這種形式正義。法官裁判契約案件也必須按照契約約定的條款進行,至于當事人的利害關系,訂立契約時是否一方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或對方的急需或缺乏經驗,或者履行契約時的社會經濟條件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更等,均不應考慮在內。”[5]即契約自由原則要求當事人必須嚴格按照約定實現權利義務,在契約成立后無論發生何種情況變動,均不影響契約效力。一方當事人未經對方同意,原則上不能從一個已依法成立的合同中解脫出來;任何一方解除合同,都必須經過法律上的特別規定,并具有足夠的正當性理由。該原則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護交易和信賴,賦予合同以將來之效力。

    然而,消費者撤回權制度恰恰與之相悖。根據消費者撤回權制度,消費合同成立后,消費者無須說明任何理由,即可享有單方面撤回權,使合同歸于無效,從合同的約束效力中解脫出來。立法者對于消費者的這種權利設定是對契約必須嚴守原則的背離,而內含于私法自治原則、契約自由的契約堅守規則,正是傳統民法理論的基石所在。對于這種制度安排,我們很難從既有的民法理論體系中找到其正當性理由。

    (二)契約自由原則的前提—“經濟人”

    契約自由原則確立于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以人文主義的哲學思想、古典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和古典自然法學說為理論基礎。理性“經濟人”是古典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其理論分析的基本前提,傳統私法理論也正是以此為出發點而建立起來。傳統民法中的“強而智的人”就是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理性“經濟人”。

    “經濟人”假設源于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中的表述,后來帕累托將“經濟人”這一概念引進了經濟學。亞當·斯密認為,“各個人都在不斷地努力為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慮的不是社會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對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會或者毋寧說必然會引導他選定最有利于社會的用途。”[6]根據“經濟人”假設,“經濟人”具有三個特點:完全的理性、完全的意志力、完全的自利,前兩個“完全”服務于后兩個“完全”。經濟行為人具有完全的充分有序的偏好、完備的信息和無懈可擊的計算能力和記憶能力,通過比較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從中選擇那個凈收益最大的行動方案。[7]27根據古典經濟學理論,“經濟人”假設還內含了另外兩個前提,即完全信息、完全競爭。一般認為,理性“經濟人”、完全信息、完全競爭共同構成了古典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假設。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有只“看不見的手”能夠自動調節供求,使買賣雙方各得其所;經濟主體完全掌握市場上的各種信息,完全了解產品的質量、價格等信息,任何人都不會以高于市場的價格購買,也不會以低于市場的價格銷售。

    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下,意思自治原則以及契約自由原則均得到了論證。意思自治、契約自由成為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具備完全信息的理性“經濟人”的必然要求。所謂的意思自治原則貫徹了完全理性的前提,甚至也貫徹了完全的意志力前提,因為只有具有完全的理性和完全的意志力的人能進行這樣的自治。[8]然而,無論是完全的理性還是完全的信息、完全的競爭都只是一種理想的假設,事實并非如此。

    三、行為經濟學理論對契約自由原則的撼動

    “經濟人”假設的實質是對“人”進行抽象,其目的在于為經濟學分析、解釋、推導的需要,對微觀人的特點進行抽象,并根據這種抽象分析其決策和行為。但這種抽象實質上是將人不當成“人”,而當成一個純粹的“經濟動物”,顯然,事實并不存在這種“動物”。行為經濟學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正是基于這一假設展開的。

    (一)行為經濟學對“經濟人”假設的批判

    行為經濟學是在西蒙的倡導下發展起來的。1974年,西蒙對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假設作出了系統批評,并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20世紀70年代,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維斯基(amos tversky)通過吸收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心理學和經濟學有機結合起來,重構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特別是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模型,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行為經濟學學派”。[9]行為經濟學對古典經濟學的質變性突破首先體現在對經濟個體的抽象定義上,古典經濟學認為對經濟個體的分析應建立在“機械”的經濟理性之上,而行為經濟學則認為對經濟個體的抽象應建立在更為現實的基礎之上。[10]行為經濟學認為人性中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觀念導引的成分,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經濟活動因此也不是那么“理性”的。[11]76森德希爾·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和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將行為經濟學對理性選擇的批評和發展總結為三點: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7]217

    1.有限理性。古典經濟學認為,每個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利益最小的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最大的經濟利益。然而,行為經濟學研究表明,很多情況下,行為人并不總是追求最大化,也并不總能實現最大化。行為經濟學突破了“經濟人”的假設,主張以“有限理性”作為分析基礎。他們認為,人類行為的有限理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決策過程中的真實判斷行為表現出與理性預期所推斷的無偏預測的系統偏差,即有限理性會導致人作出判斷誤差。啟示和偏差(heuristics and biases)通過影響行為人對未來時間的概率判斷,來改變行為人的最終決策。啟示具體包括了代表性啟示、現成性啟示;偏差包括易得性偏差、預測偏差、樂觀偏差等;另一方面是人類決策偏離了理性選擇理論中的預期效用理論。其中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是偏離預期效用理論的最典型例子。此外,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沉沒成本(sunk cost)與稟賦效應一樣,都對人類決策產生影響,使得人類決策行為有時出現與最大化目標不一致的現象。[11]79

    2.有限意志。根據理性選擇理論,行為人具有完全的意志能力,對自己的效用函數有著清醒的認識,并能使之符合最大化要求。而行為經濟學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即使知道了什么是最好的,有時因為自身的原因也往往不會采用它,[12]即不能堅持選擇與最大化自身總體效用相一致。行為經濟學分析了導致行為人有限意志的三個因素:[13](1)習慣、傳統、嗜好(habits, traditions, addictions),如對某一物品或活動成癮導致對它們的依賴,又如在廣告的煽動下瘋狂購物;(2)欲望(cravings),如貪財;(3)多重自我(multipleselves),包括“壞”的自我和“好”的自我,年輕的自我和老年的自我。這三類因素導致行為人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整體效用、無法對多重效用目標進行排序,最終令決策偏離效用最大化軌跡。[14]7

    3.有限自利。理性選擇理論認為,經濟和法律中的人是完全自利的。行為經濟學研究認為,行為人在經濟活動及法律事務中,除了具有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外,還會表現出有限自利。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個體決策不僅受物質利益驅動,還受其他因素如社會規范、道德規范等的影響,不僅追求自我利益的實現,還追求自我利益以外的東西,如“公平”、“社會認可”等。實質上,經濟決策的過程中包含了相當的非物質動機和非經濟動機權重。[12]最能用行為經濟學的方法證明人的有限自利的是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在一個實驗中,兩個實驗對象分1元錢,兩個人抽簽,抽中的人決定分配方式,沒抽中的人決定是否接受這種方式。如果后者決定接受,即按前者的分配方式分配,如果后者拒絕,則兩個人都得不到錢。顯然,理性要求前者獲得99分錢,留給后者1分錢,而后者也應該接受這1分錢,因為這總比什么都不得好。但是,反復的實驗表明,上述理性行為從未發生過。前者往往會留給后者三到五成的份額。

    (二)有限理性對契約自由原則的動搖

    行為經濟學在對古典經濟學三個“完全”(完全理性、完全意志、完全自利)的理論前提的批判之下,確立了三個“有限”(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的理論基礎,這對相關領域的理論構建產生了深刻影響,傳統民法理論就是其一。傳統民法理論的理性“經濟人”前提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建立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制度、意思自治原則、契約自由原則,都必須給予審視和修正。理性“經濟人”是私法的理論出發點,私法中的個體能否實現意思自治完全依賴于其是否具有完全理性。以三個“有限”為特征的“非理性人”理論說明了現實人并非傳統經濟學中強而智的人,而是弱而愚的人,他們不需要完全的意思自治,而是需要國家作為家長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必要的干預和引導。如此,民法的所謂私法性以及意思自治原則將面臨挑戰。[14]12有學者提出:“行為經濟學為傳統民法理論的根本變革提供了契機,以不對稱家長制來取代傳統民法理論所持的意思自治原則、打破本來就不符合事實的民法私法說謬見,是未來中國民法理論的必然選擇。”[14]7不過,行為經濟學對“經濟人”假設的批判并不等同于古典經濟學以及傳統私法理論的徹底否定和顛覆,傳統經濟學仍具有其無可替代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四、消費者撤回權的重要根據—有限理性

    消費者撤回權制度是不對稱家長制在消費者保護領域的具體應用,它看似與作為傳統民法理論基石的意思自治、契約自由、契約嚴守原則相沖突,實質卻是對傳統民法理論缺陷的重大修正,是國家作為家長對弱而愚的非理性的消費者提供的應有保護。從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撤回權立法來看,消費者撤回權制度的適用主要是基于以下兩種情形:一種是基于消費者的有限理性;另一種是基于消費者的信息不充分。前者如上門交易、分時度假產品交易、消費信貸等,后者如遠程交易、人身保險、遠程金融服務等。當然,消費者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并不是所有領域都需要通過消費撤回權制度來干預,因為任何制度的引進都是需要成本的。消費者撤回權制度僅適用于消費者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表現比較突出的領域。由于行為經濟學是利用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分析心理因素對決策的影響的學科,它并未對古典經濟學的另外兩個基本假設“完全信息”、“完全競爭”加以介入。因此從行為經濟學角度對消費者撤回權的分析僅限于消費者的有限理性的情形。

    (一)易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

    易得性偏差是指人們在決策時更依賴于最新的信息,這樣往往易導致以偏概全。比如,我們看到一些飛機失事的畫面后,會誤以為飛機失事概率很高,但根據研究數據,空難發生的幾率僅為1100萬分之一。在消費領域,易得性偏差表現突出的領域有上門交易、電視購物、分時度假產品交易等。在上門交易中,上門推銷員的宣傳、誘導容易使需要立即作出決策的消費者陷入易得性偏差。在分時度假產品交易中,消費者往往會因過度重視其最近獲得的信息,作出片面的判斷和不利的決策。[15]電視購物領域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為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都規定了上門交易中的消費撤回權,如美國、歐盟、歐盟成員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另外,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在分時度假產品交易、電視購物領域引入消費者撤回權。《德國民法典》規定,對于異地交易合同(包括電視購物)(注:《德國民法典》第312d條第1款。)[16]、部分時間居住權合同(即分時度假合同)(注:《德國民法典》,第485條第1款。)[16],消費者享有兩個星期的撤回權。英國相關法律明確規定消費者對分時度假合同享有14天的撤回期間。[17]歐盟相關指令規定消費者可以在14天內撤回分時度假合同。[18]

    (二)預測偏差(projection bias)

    預測偏差是指人們往往傾向于低估其狀態中的變化效果,將現在的情緒狀態適用于未來,從而錯誤預測未來偏好,導致動態選擇環境中的系統性偏差。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認為,人們常常會低估自身行為和外生變量對于未來效用的影響,從而夸大未來偏好與現在偏好的相似度,并由此產生預測偏差。如消費者在汽車經銷商的過分宣傳下沖動地買下名車,但并不知其將來是否真正需要;又如在分時度假領域,消費者享受于度假區美好的環境中,會很自然地將這種感受投射到將來,而輕率地作出購買決定。另外,在金融服務領域也存在類似情況。[19]馬修·拉賓認為,在決策時經歷一個強制性的“冷靜階段”,有助于他們脫離短期偏好對未來的影響。這也是許多國家在立法上確立分時度假產品的消費者撤回權又一重要原因。

    (三)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稟賦效應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擁有的某項物品的價值評價要比未擁有的同等物品的價值評價大得多。這一概念由理查德·泰勒首次提出。該理論認為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多于相同的收益給人帶來的效用增加。根據該理論分析,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遠大于對“趨利”的考慮。出于損失規避的考慮,人們在出賣商品時往往索要過高的價格。大量資料表明,在二手車交易市場稟賦效應表現比較明顯。有美國學者通過對多個數據集的研究發現,汽車經銷商對二手車的報價明顯高于它們實際的平均價格,而消費者對二手車平均多付了996美金。[20]為保護二手車交易中的消費者,有些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在二手車交易中賦予消費者撤回權,當然這其中也同時包含了對于二手車交易中信息不對稱因素的考量。如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在《二手車交易商法》中規定,消費者在二手車交易合同簽訂后的三個工作日內享有撤回權。[21]

    (四)樂觀偏差(optimism bias)

    “人們傾向于相信自己更可能經歷積極事件,而他人更易遭遇消極事件。”這種現象被稱為樂觀偏差或非現實的樂觀主義。首先對樂觀偏差進行實證研究的是尼爾·韋伯斯坦(neil weinstein)。樂觀偏差使人們傾向于認為自己不會受到傷害或者不幸總會降臨到他人身上,所以無需采取預防性的行為。樂觀偏差心理會導致消費者過度消費、非理性借貸等行為。[22]在信貸消費中,由于消費變得非常簡單,人們往往對自己的經濟狀況的估量過于樂觀,而對自己將面臨的經濟壓力估計過低甚至未作估計。這樣的消費者極易在事后后悔或者在將來陷于支付不能。其實早在1891年heck的立法建議中就曾提出了此觀點。(注:heck認為,在分期付款買賣的情況下,顧客可能被勸誘購買非必需的以及超出其財產能力的標的物,其原因在于心理上的因素,即與目前的享受相比,將來才履行的義務往往被低估,這一建議在當時并未被德國立法者所采納。)為了避免消費者在消費中過于樂觀、缺乏理性思考,許多發達國家均賦予了消費者在消費信貸中的撤回權,給予消費者一定期限,讓他們冷靜下來重新考量他們的行為。歐盟于1986年出臺了關于消費信貸的指令,明確規定了消費者的撤回權。[23]另外,在德國、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有類似規定。

    (五)代表性啟示(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代表性啟示是指人們往往會依據所描述的特征對被觀察事物進行區分,在判斷的過程中常常會受到事物的典型特征影響的趨向。例如,當我們看到某個人衣衫華麗,就會認為他是儒雅富有之人,相反,當我們看到某個人衣衫襤褸,就會認為他是粗俗貧窮之人。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常常會以貌取人。消費者在電視購物中容易表現出比較明顯的代表性啟示。消費者面對電視購物中的長時間、高頻率的引導性的廣告宣傳,往往會被表象蒙蔽而作出錯誤決策。

    五、結論

    行為經濟學對于我們分析和論證消費者撤回權制度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其以“非理人”假設對傳統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取代,成為了消費者撤回權正當性研究的重要理論根據,解釋了消費者撤回權與契約自由沖突的根本所在。消費者撤回權與契約自由原則的沖突的問題在于契約自由原則的缺陷,我們需要做的是對契約自由原則甚至私法理論加以修正,而非對消費者撤回權進行回避。當然,行為經濟學僅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微觀的人的行為,分析心理因素對決策的影響,它并不能用于解釋全部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有時甚至也不能用于獨立地解釋某一現象。所以,行為經濟學作為研究消費者撤回權制度的重要理論根據也存在其局限性,要完成消費費者撤回權正當性的論證還需要借助其他理論。

 

 

 

注釋:

[1]cf. the proposal by heck,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 of the 21st german lawyers day of 1891,2nd. volume, p. 180-182.

[2]hire purchase act 1964 (uk).

[3]cf. auslandinvestmet-gesetz, concerning inter alia the sale of foreign investmentshares.

[4]張學哲.消費者撤回權制度與合同自由原則[j].比較法研究,2009(6):62 -73.

[5]梁慧星.從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二十世紀民法回顧[j].中外法學,1997(2):13-27.

[6]亞當•斯密.國富論: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25.

[7]魏建.法經濟學:分析基礎與分析范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徐國棟.民法是私法嗎?[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3):119- 120.

[9]周林彬,黃健梅.行為法經濟學與法律經濟學:聚焦經濟理性[j].學術研究,2004(12):63-72.

[10]王光宗.民法上的人及其人性透析[j].時代法學,2008(1):41-47.

[11]李樹.行為法經濟學的勃興與法經濟學的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2008(9):76- 82.

[12]sendhil mullainathan & richard h. thaler, behavioral economics (september 2000),mit dep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 00-27,available at ssrn: ssrn. com/abstract=245828 or doi:10. 2139/ssrn. 245828.

[l3]russell b. korobkin&thomas s. ulen, law and behavioral science: removing the rationality assumption from law and economics, 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 88,no. 4,jul.,2000,p. 1113-1123.

[14]徐國棟.民法私法說還能維持多久—行為經濟學對時下民法學的潛在影響[j].法學,2006(5):3 -17.

[15]cf. claire souren, the efficiency of a cooling off period, p. 32,available at: emle. org/_data/claire_souren_一_the efficiency_of_a_cooling_ off period. pdf.

[16]陳衛佐.德國民法總論[m].法律出版社,2007:240.

[17]sect. 20,sect. 21,the timeshare, holiday products, resale and exchange contracts regulations(2010).

[18]art. 6,directive 2008/122/ec, official journal, 03/02/ 2009.

[19]cf. consumer affairs victoria, cooling-off period in victoria: their use, nature, cost and implications, research paper no. 15,jan. 2009,p. 13.

[20]sharon oster & fiona scott morton,does the endowment effect exist in a real market?,jun. 2006,available at:else. econ. ucl. ac. uk/conferences/consumer-behaviour/scottmorton. pdf.

[21]sect. 43,motor car traders acts 1986(vic).

第5篇

我國區域特色旅游資源的分布及其特點

旅游資源的多樣性。武威市是我國西部地區旅游資源相對獨特,類型豐富,集聚度高的地區,具有自然資源、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品種多樣化的特點。武威市擁有自然旅游資源24個景區,人文旅游資源83個景點。從分類上包含了6大類旅游資源的全部類型,分別占有地理人文景觀類4個,水域風光類6個,生物景觀類5個,古跡建筑類18個,休閑求知健身類7個,購物類5個,總計45個類型,占旅游分類中74個類型的60.8%。

歷史遺跡的獨占性。武威市擁有在國際國內旅游市場中占重要地位的文物與景點,銅奔馬與出土地雷臺漢墓、西夏碑與西夏博物館、百塔寺(遺址為闊瑞與薩班涼州會商達成歸順中原條款所在地)、弘化公主墓、中國第一座沙漠公園、河西早期石窟之一天梯山石窟、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等。還包括8個距蘭州市最近,在甘肅省和西北地區占重要地位的旅游資源,綠洲觀光農業區、西涼古都歷史文化名城風貌、少數民族風情區、保存較為完好的長城、天池與典型祁連山古冰川地貌、距城市最近的冰川分布區大雪山、沙漠地貌與沙生植物景觀、亞洲著名的沙漠平湖民勤紅崖山水庫等,充分體現出武威市珍貴獨特旅游資源。

人文地理的過渡性。武威市旅游資源表現出人文地理、生態景觀序列化。武威市從西南向東北、從高海拔到低海拔依次分布著高山河谷地帶、山前綠洲地帶和沙漠地帶三條自然景觀帶,也就是從南到北依次呈高山森林草原、少數民族風情—平原綠洲、人文景觀-大漠風光三大特色旅游帶。這三大特色帶地域分異明顯,特色鮮明,三條帶又緊密相連,在比較狹窄的區域形成了一個整體的景觀組合。空間上系列化的自然旅游資源,為旅游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物質基礎。

武威市旅游資源又具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沉淀的豐厚性。武威市是佛教文化傳播的重地、東西方物種互換、推廣、傳播的試驗與中轉站,歷代強勢民族的東進和西出,均在這里建立和留下獨特的文化遺跡,同時又是各民族團結的歷史見證。沿絲綢之路各線的古驛站、古城和古長城獨具特色,記錄著絲綢之路上英杰的傳奇事跡;河流的變化與沙漠的侵入使綠洲移動、城池變遷,沙漠中的古城奇跡般的遺存;武威市還是涼州樂舞誕生、邊塞文學繁榮之地,歷代名人豪杰在此留下智慧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成為武威旅游產業發展的精神文化支柱和活的靈魂。區域內少數民族有“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武威市現有文物保護單位543處,被列為市縣以上文物保護點305處。其中全國文物保護單位5處,分別是雷臺、文廟、西夏碑、百塔寺、天梯山石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8處。保存比較完整的有武威文廟、羅什寺塔、海藏寺、大云寺,民勤的圣容寺、瑞安堡、天祝的天堂寺等古建筑、天梯山石窟、蓮花寺、松濤寺、百塔寺等。

區域特色旅游業發展現狀

基礎設施建設帶動資源初步開發。2002年以來,武威市通過各種渠道投入近1.6億元資金用于景區(點)的新建、改建、擴建及基礎設施的建設,使主要景區(點)的道路、通訊、供水、供電等基礎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一批以歷史文化、生態農業、沙漠風光和民俗風情為特色的旅游產品進行了初級開發并推向市場。基本形成了以天祝“三峽”為代表的南部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游,以涼州文物古跡為代表的中部歷史文化游,以民勤紅崖山水庫為核心的北部大漠風光和自然生態游三大格局。配套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服務接待能力不斷提高。經過多年的發展,武威市旅游業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較為完備的綜合配套服務體系。現有旅游涉外星級飯店6家(其中三星級3家,二星級3家),其它社會賓館、飯店、招待所、旅社50多家,客房2914間,床位6396張,高中低檔相結合,基本上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消費需求。

系列旅游文化活動效果初顯。武威市利用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通過舉辦各類專場文藝演出、展覽、大型宣傳促銷活動、座談會、研討會等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活動,尤其是通過連續舉辦八屆“天馬”國際文化旅游節暨經貿洽談會,提高了武威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打造武威“中國旅游標志之都”、“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中國葡萄酒的故鄉”、“世界白牦牛的唯一產地”四張特色品牌,樹立了武威開放開發的新形象。經濟合作與交流更加頻繁,經貿合作與招商引資的步伐加快,帶動了產業經濟的聯動發展。旅游產品的開發方興未艾,對帶動武威市旅游服務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武威市從事旅游商品生產銷售企業有十多家。主要產品有手工地毯、掛毯、刺繡、編織、木雕、文物復制、字畫、土特產品、風味食品、旅游工藝品、紀念品等旅游用品。

第6篇

抓住機遇,做大做強現已經成為國有企業的共識和行動目標,那什么是大,什么是強,要正確理解內涵,科學地做大做強。做大的內涵與內容做大要包括規模大,總量大,但前提必須以盈利能力為基礎,做大不等于簡單地擴大規模,增加總量,不是低水平的粗放式的增長,而是要深刻理解做大的內涵,應包括以下內容:一是要正確認識經濟形勢,促進企業生產發展。國有企業要做大,必須高度關注,密切留意、積極跟蹤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及時研究和調整完善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采取積極措施為下一輪大發展打下扎實基礎。二是企業功能要擴大和完善。國有企業要從單一功能擴大到多功能,從二產擴大到三產,從生產擴展到服務,全方位地發展企業功能,應當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責任,在企業自身獲得發展的同時為建設社會主義整體小康社會,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上做出更大的貢獻。三是將企業經營產品種類和領域做大。現在,一方面在傳統經營領域以同類或相似產品惡性競爭;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需求還無法滿足,特別是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業,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作為國有企業,要積極向這些新領域發展,將企業經營產品種類和領域做大,以此做大企業。四是通過專業化經營做大。隨著生產經營服務領域的拓展和市場的細分,不同企業可以在不同的領域通過差異化經營實現做大的目標。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以國有企業要定位準確,發揮自身優勢,利用自己的強項擴大生產經營服務領域,爭取在這些領域里確定自己的優勢地位,達到做大企業的目的。五是要靠創新方面做大。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不可能真正做大,實現跨越式增長一定要尋找新的增長點。新的增長點可以在二產方面找,也可以在三產方面找。作為深圳這樣的沿海地區,新興化的大城市,毗鄰港澳,三產比起二產更具優越性,因而國有企業要著重從三產方面找新的增長點,其中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業是不錯的選擇。六是通過體制變革和整合內部資源做大。

國務院領導多次提出要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在此情況下,國有企業要充分利用國家的支持與政策優勢,通過資本經營、兼并、收購、重組、上市,優化資源配置,迅速壯大企業實力,以此做大企業。七是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國有企業要做大,打造一流的企業集團,呆在本地是不行的,必須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在進一步鞏固傳統市場的基礎上,想方設法開拓新興市場,抓住一切機遇,積極謀劃在外地建立生產基地和設立服務設施。做強的內涵與內容國有企業做強,就是要在質量、結構和效益統一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一是是獲利能力強。國有企業只有實現利潤,才能證明自身價值,才能回報股東,并為社會財富增長做出貢獻。國有企業是否真正成功,不僅要看它業務量有多少,資產規模有多大,更重要的指標是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和人均利潤率,從中可以看出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二是風險控制能力強。歷史經驗證明,國有企業最容易因盲目擴張導致經營風險,而經營風險又最容易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全局性的影響。因此,能稱上強的國有企業必須有高度的風險意識,嚴格的風險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三是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大和強的國有企業,它顯著特點是持續經營的時間長,責任期限長,短期的業績往往不能說明什么。國有企業要做強必須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與眾不同的經營特色和優勢,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挑戰自我、完善自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四是企業責任感要強。國有企業真正要做大做強,首先要加強企業責任意識,不能靠寅吃卯糧讓企業轟轟烈烈一時。國有企業不僅要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負責,更要對國家、社會和職工的長遠利益負責,要有辦百年企業的決心,真正負起自己的責任意識。

二、辨證看待國有企業大和強的關系

做大與做強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對國有企業來說,只有做大,才有可能做強,做大是做強的前提。這里所講的做強,不是一般意義的盈利或效益,而是有足夠規模的盈利和效益。企業規模過小,必要的成本無法攤薄,盈利能力無法提高,抗風險能力和發展后勁也無從談起,這樣的企業是不可能做強的。打一比方說,世界上有一些國土、人口和資源方面的大國,但不都是強國,而強國必然是大國,必須有相當大的國力規模。所以做大國有企業是做強國有企業的前提和基礎,做不大必然做不強,做強是做大的發展與深化,做強是做大的目的。大不等于強,做大不是自然就強。如果國有企業經營的都是高成本、低質量的業務,綜合成本率始終高于100%,或者經營存在許多潛在的風險,這樣把規模做大的同時,風險積累更大,是很可怕的。因此,做大不等于做強,而做強則必須做大。做大做強是國有企業的理想和雄心壯志。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做大做強必須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包括行業特點、市場狀況和企業的自身能力。不講條件的做大做強是盲目的,甚至容易掉入失敗的陷井。有條件、有基礎的國有企業要抓住時機盡快全面做大做強,尋求可持續發展,達到做大做強的目的。

三、國有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做大做強的途徑

做大做強是國有企業的愿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就是堅決貫徹專業化經營質量和效益型發展的戰略,加速戰略轉型,依靠創新發展來做大作強。

1.創新產品和經營方式

國有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做到產品和經營方式的創新,避免低水平惡性競爭。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需求的提高,在產品開發上下工夫,在經營方式上求變化,真正把握市場脈搏,不斷推出創新型、組合型和衍生型產品以滿足和引導社會需求,使企業的路越走越寬,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

2.創新銷售渠道

國有企業靠銷售做大做強,沒有銷售,便沒有企業,更不要說做大做強了。隨著經營主體增加,市場競爭激化,對國有企業的銷售能力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國有企業應當根據市場環境和自身的特點,探索高效率并有利于控制企業成本和經營風險的銷售模式。在建立和維護核心直銷團隊同時,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加強自身銷售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專業中介機構的作用,大力開展業務。通過明確行業角色定位,內外結合,優化資源配置,加強管理,實現銷售渠道的創新。通過創新銷售渠道,擴大業務量,提升經濟效益,做大做強國有企業。

3.創新服務方式

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的一個關鍵是創新服務方式,要通過優質服務來獲得用戶,提高用戶對企業的信任度與滿意度。我們國有企業雖然強化了服務意識,提高了服務質量,但是真正離用戶的需求和先進企業已經達到水準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這是國有企業創新發展的潛力和機會所在。國有企業要下大氣力提高服務水準,通過規范服務流程,提高職工素質,講究誠信和優質優價,改善企業形象,樹立企業品牌,為國有企業做大做強服務。

4.創新國有企業管理

國有企業就像一個有機的生命體,變化是絕對的,創造帶來生機。國有企業要通過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和決策、執行系統,明確崗位職責定位,使管理不斷細化。管理創新包括組織結構創新、管理流程創新和管理功能創新幾個方面。通過管理創新,明確崗位職責定位,層層落實責任,明確授權和匯報關系,兌現獎懲。在規范化管理的同時,應注意發揮管理人員和職工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有效的反饋機制,在執行中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和行為規則。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更好地防范風險,提高企業品質。

第7篇

【引言】:

“9的乘法口訣”是乘法口訣教學中的一節典型課,也是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節典型課,除了因為它是乘法口訣學習的最高階段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它具備了一些非常典型的規律和有趣的現象。因此,就如“十幾減九的退位減法”(算法多樣化的典型課)一樣,它成了多年來公開課、示范課、研討課的首選內容,隨著交流、學習的不斷加深,我對這樣的教學案例有了新的思考。我結合教學中的某些片段,提出一些粗淺看法,與同行一起在學習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

【案例描述】:

片段一

課前全體學生試背9的乘法口訣,有不少學生已經會背。上課以后教師讓學生嘗試寫出9的乘法口訣,寫完的同學上黑板寫一句,后面的同學輪流上黑板將9的九句口訣補充完整。

探究某幾句口訣所表示的意義以及所能解決的乘法算式……

〔反思之一〕:在上述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嘗試在本子上寫出9的乘法口訣,這樣能夠展示學生的學習基礎,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之后教師采用了讓學生板演的方式,逐漸呈現9的乘法口訣,表面上看尊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給了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體現了教學的民主和開放,但細細思考一下,這樣的展示方式表面上看很熱鬧,實際上沒有太大的思維含量,不能起到計算教學中展示學生個性做法與錯誤做法從而為后續教學提供豐富素材的作用。同時,這樣的呈現方式花費的時間較多,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而且學生的板演書寫不工整,不利于后續的學習、背誦以及規律的觀察。

〔改進方法〕:教師布置學生嘗試在本子上寫口訣的同時,教師在黑板上板書9的乘法口訣的前半句(從“一九”到“九九”),以及相應的乘法算式。之后指名師生共同完成口訣的后半句及相應的算式得數。因為通過之前的口訣的學習,學生對口訣的結構(如8的口訣有八句,從“一八”到“八八”)以及所能解決的乘法算式已經非常了解。這樣既為后續學習呈現了完整、工整的板書,又大大提高了此環節的效率。

片段二

口訣及算式呈現完畢并探究完口訣意義后。

師:仔細觀察一下口訣,你有什么發現?

生1:我發現口訣的第二個字都是“九”。

師:當然,因為這是9的乘法口訣。

生2:我發現口訣的第一個字是“一、二、三、四、五、六、、、、

七、八、九”。

師:不錯,說明9的乘法口訣一共 有九句。

生3:我發現后面一句口訣的得數都比前面一句多9。

師:真棒!你們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嗎?

生4:以“三九”和“二九”為例,就是比它多了“一個九”。

……

師:請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這些乘法算式,你又什么新發現?

生5:我發現得數的個位上的數字是“9、8、7、6、5、4、3、2、1”,而十位上的數字是“1、2、3、4、5、6、7、8”.

生6:我發現其中一個因數是“1、2、3、4、5、6、7、8、9”,而且每個因數都比積的十位多1。

師:你能舉個例子嗎?

生6:9×4=36,4比3多1。9×8=72,8比7多1。

師:請大家再把這些得數的個位和十位上的數相加起來看看,你有什么新發現?

生相加后發現“都等于9”。

師接著引導學生得出“幾乘9就等于幾十少幾”,如3乘9就等于30-3,也就27。

師介紹用手勢記憶9的乘法口訣的方法。

生開始運用喜歡的方法記憶9的乘法口訣。

……

〔反思之二〕:該設計的總體思路是,先理解口訣意義,在發現規律,最后利用所發現的規律協助記憶。表面上看思路非常嚴謹,但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上說還是很值得商榷的。事實上,如何讓學生又快又好地熟記口訣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任務,最后能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但仔細分析分細發現規律的過程,其中有很多規律是對幫助記憶沒有多大作用的,另外一些規律雖能在初期協助記憶,但對學生熟記口訣往往有負面作用。

首先,生1和生2所發現的“規律”只是口訣排列上的規律性,并未涉及運算當中的規律,這樣的發現是沒有多大價值的,當然這也和教師寬泛的提問設計有關。

其次,生3所發現的“相鄰兩句口訣的得數相差9”,在任何乘法口訣中都存在類似的現象,它在協助學生運用口訣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有的學生在初期背口訣的時候,往往會借助積每次加上9的方法按序記憶,因此一旦抽背“六九”口訣的時候,他必須從“一九得九”開始一直背到“六九五十四”才知道該口訣的得數,運用該規律對學生熟練運用口訣是不利的。同樣,生5所發現的積的個位上和十位上的數字變化規律,也是存在于整體口訣中的(縱向規律),而不是單句口訣的橫向規律,因此,一旦抽查口訣中的某一句時,很難用該規律解決問題。

第三,生6和后面教師引導所發現的規律都是口訣的內在(橫向)規律,它對口訣的記憶特別是口訣的隨機記憶是非常有幫助的。但幾天之后則會呈現其弊端,以“幾乘9就比幾十少幾”這個規律為例,學生記憶時,腦子里需要經歷兩步思考過程:和幾十比;幾十減幾等于幾。如果學生在后續運用中都要經歷這樣的思考過程再得出得數,那將大大降低口算的速度。同樣,用手勢輔助記憶口訣的方法,也會造成一部分學生算每一道口算題,都要先掰一下手指,這樣也將極大地影響口算速度。

總的來說,如果借助上面發現的這些規律協助記憶口訣,一旦學生不能及時地將上述“拐杖”扔掉,反而是非常不利的。

〔改進方法〕:我整體的思路是,先熟背口訣,在此基礎上再觀察規律(最好放到下一節課)。熟背口訣可以分為以下層次:1.熟讀口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的教師一開始就叫學生背誦口訣,結果到了幾天之后才發現,有部分學生的某幾句口訣一直是背錯的,也就是說,他們把錯誤的口訣給牢牢地記住了,后面要改正過來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所以,我們要先讓學生熟讀,在保證沒有錯誤的情況下再開展背誦。2.有序背誦口訣。3.隨機打亂順序背誦口訣。學生有序背誦口訣后,教師先有序抽背,再打亂順序抽背,這時學生的反應會明顯變慢,讓學生明白光會按序背誦還是遠遠不夠的。背誦后還可以跟師生、生生等多形式的對口訣活動。

片段三

學生口訣背誦比較熟練后,教師安排了學生完成環形圖練習,用中間的9和外面的數相乘,算出得數。

學生都能很快按序快速算出了得數。但接著做口算和補充口訣時,多數學生的速度非常慢,而且錯誤率較高。

〔反思與改進〕: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由于學生對口訣的熟練程度還不夠,在面對兩數相乘時,還不能實現對口訣的快速有效的提取。這就需要每天持續地、不間斷地訓練,從而實現口訣與算式的有效溝通與快速提取,最終有效提高學生口算的速度和正確率。此外,教師對上述練習題價值的挖掘不夠也是造成后面速度慢、正確率低的一個原因。僅僅讓學生按序計算是不能發現學生口訣背誦和口訣提取中的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下列環節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提高學生熟練運用口訣的能力

第一步:教師將環形圖放大投影至大屏幕上,先按序指外圈數字,學生馬上報出得數,然后打亂指數字,讓學生感受到打亂順序后熟練程度有明顯下降。

第二步:學生自己打亂指數字、說得數,發現自己某句口訣不熟練后,馬上反復背誦該口訣。通過自測,實現查漏補缺,最終促進所以口訣的熟練。

第三步:教師再次打亂抽測學生的熟練程度,一般會比之前有較大進步,甚至會有學生出現“自滿”傾向,不進一步追求更加熟練。

第四步:教師示范,打亂順序指數并快速報出得數,讓學生感受到,能像老師這樣熟練才是真的熟練。然后鼓勵學生繼續打亂順序抽測自己,爭取和老師比賽。。

〔案例分析〕:

一、高度重視夯實學生的雙基

新課程推行之初,“情景創設”“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教學形式在課堂中遍地開花,而學生獨立練習(特別是動筆)的時間卻大大減少。隨著新課程的逐步推進,教高段的教師驀然回首時卻發現,學生的“雙基”明顯消弱了,特別突出的是學生的計算能力明顯下降了。追本溯源,其實從低段的一些計算課堂中就能找到原因了。如在教學“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兩個場面:一是學生自主探索出了各種各樣的算法,二是教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最后一節課下來,學生沒有掌握好一種基本的方法,練習量更是少得不足20道題。上面這節課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試想,如果表內乘法和20以內加減法都達不到“脫口而出”的程度,那么高年級學習多位數加減法和乘除法時會面臨多少困難可想而知。

二、切實落實以生為本

上面所倡導的夯實學生“雙基”,也是落實“以生為本”的一個方面。但光關注了這點顯然是不夠的。以生為本體現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就上課來說,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項指標來測量。第一,是否精講多練。就我們學校來說,我們要求教師講課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學生動筆時間不能少于10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精心研讀教材、研究學生,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和問題,一切為了學生更好地學來展開。第二,學生課堂作業是否能當堂完成。這是往往被忽視的問題,但恰恰是影響當前學生基本素養形成和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三,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檢驗新課程改革成效的最終指標,是要看我們所培養出的學生的素養,而素養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生是否具有強勁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態度、廣度和深度。

第8篇

【關鍵詞】教學設計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28

一、堅持教學目標多元化是前提

教學目標是教學雙方積極活動的準繩,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尺度。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的方式以及學生學的方式起著決定和制約作用。因此,制訂教學目標時要考慮以下問題:1.使學生學到哪些知識?學到什么程度?2.鞏固哪些知識?為學習哪些知識作準備?3.要結合哪些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內容?4.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的技能?并達到什么程度?5.使學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糾正哪些錯誤的觀點?6.要培養學生哪些能力?結合哪些知識、技能的教學來培養?等等。教學目標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過高、過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執行和落實。

當然,并非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要包括上述的各個方面,但必須有所依據,例如人教版選修五第三章第一節 醇 酚這節教材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①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即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依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從而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思維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②培養學生分析數據和處理數據的能力③利用假說的方法引導學生開拓思維,進行科學探究④分析醇的結構,了解性質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關系的科學觀點。⑤學會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質、變化,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⑥強化學生對有機物中官能團的作用以及基團間相互影響的理解。⑦介紹酒文化,培養愛國熱情。

目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對教學的認知目標突出了,但對教學的非認知目標比較忽視。如在教學的知識運用和發展階段,把練習內容一步到位與高考“接軌”等,而較少考慮教學內容聯系社會和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較少考慮對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指導及創造精神的培養等,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日,我們應該自覺地堅持教學目標的多元化,讓化學教學圍繞提高公民素質的總體目標運作。

二、堅持教學過程的科學化是根本

教學過程的科學化是指以最少時間和精力,求得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達到這一點,要求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精心搞好以下四個設計。

一是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一般認為,按時間序列把化學課劃分為課的開始、課的中心和課的結尾,這樣固定的三個部分較為合適,這種劃分適合于任何一種課型。課的開始,重要的是應該向學生明確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使他們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課的中心部分是一節課的核心,課的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這部分,所以課的開始和課的結尾都要緊密圍繞課的中心來進行。在課的結尾部分,要使學生對所學到知識得以歸納、概括,重點強化,加深理解和記憶,便于使本節課和下節課更好地銜接起來。

二是問題設計。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將對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創設多種問題情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疊起。如在《鹽類的水解》這節課中,首先設疑:“鹽溶液是顯中性還是顯堿性或顯酸性?為什么?”接著通過實驗演示說明現象,最后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由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必然對所學內容產生一股強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課堂練習和作業設計。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布置適當數量的考查學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各種類型的習題,以便打好基礎還要注意布置綜合性和有一定靈活性的習題,并加強解題指導,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不要布置學習解答過深、過難和過量的習題,以減輕學生負擔。加強化學課堂練習和作業的設計是極為必要的。對于課堂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著重考察學生剛學過的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起到及時反饋,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所以要緊密配合上課內容,適時地穿插安排,多選用難度不大,全班學生絕大多數都可以答對的習題;對于課外作業的設計,要配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達到加深理解,綜合運用,并逐步形成化學知識結構的作用。

因此,課外作業題的綜合性、題型的多樣性、例題的靈活性及答案的隱蔽性等都要比課堂練習高一些。這樣經過相當時間的培養、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會伴隨教學進程的發展得到提高。四是板書設計。課堂教學的板書,是教師教學思維的文字表達形式,它既可以彌補語言難以表達的不足,如化學用語,又可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學教學板書,應有科學性、直觀性和藝術性。板書設計要體現以下原則:①體現教學目標性,能揭示一堂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是一堂課的精髓;②體現教授的系統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鏈;③體現教學的全過程,成為上課的注意中心。

三、堅持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關鍵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要得法。目前書刊上介紹的化學教學方法種類繁多,如探索法、自學輔導法、發現法、程序教學法、單元結構教學法、“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教學法、“邊實驗、邊觀察、邊討論”教學法……一堂課究竟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要視課型、內容及教師、學生的實際而定。只要“省時、啟智、輕負、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學教學實踐中要重視掌握好化學教學中的基本方法,如啟發性講授法、演示法、實驗法、練習地等,針對高中學生的認識水平,還可著重運用探索法、討論法、自學法等。應用時要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證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第9篇

“問題”學生產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家庭原因,如父母離異、單親家庭等復雜的因素;有的是社會原因,如受到社會媒體消極因素的誘導,或是結交了一些有惡習的社會無業青年,榜樣選錯了對象,行為違背社會標準;也有的是自身個性因素,如典型的多血質的人往往易暴躁、沖動,行為比較容易越軌,而抑郁質的人則不易與人溝通,往往行為怪僻,讓人匪夷所思。

“問題”學生往往學習欠佳,容易使班集體榮譽受損,讓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受挫。教師很容易用消極的心態去面對他們。但有經驗的班主任都知道,與其消積地放棄,不如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問題”學生。只有人本身的積極品質(如愛心、勝任、對美的追求、樂觀、勇氣、工作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等)才是預防問題產生的最好武器。要想預防學生出現問題,教育就必須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

一、和需要幫助的學生交朋友,多溝通,指出前進的方向

告訴他們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能夠戰勝它們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強者,鼓勵他們敢于正視現實,揚起理想的風帆,發揮自身潛能,戰勝困難和挫折,找回自尊和自信,做一個快樂的人,一個自強不息的人。

二、捕捉積極因素,及時肯定表揚

“問題”學生特別需要得到老師或同學的肯定和贊揚。每個學生身上都有他的積極因素,對于問題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點滴的進步,我們都要不失時機地予以肯定和真誠的贊賞,滿足其自尊心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為轉化創造最佳契機。

三、多寬容需要幫助的學生,允許他們有失誤、有反復

學習本身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需要幫助的學生由于基礎差、能力弱等原因,學習好就更不容易。他們對于較淺顯的、比較容易掌握的知識,學習興趣更濃一點,學習效果也好一點。反之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導致作業錯誤多,或者停滯不前。這時,最需要老師真誠的關心和體貼,實踐證明,誰能在問題學生心中種下自尊、自信的種子,誰就能找到開啟問題學生心靈的鑰匙,誰就能為他們鋪設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

四、舉行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積極鼓勵“問題”學生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及興趣小組,不歧視,并悉心指導他們參與活動,讓這些學生和其他學生一樣在活動中獲取知識,鍛煉身心,在活動中感受友愛。開展“學一技之長、改一個缺點、獻一份愛心、交一份好答卷、給班級或學校管理獻一個好計策”等活動,促進每個學生個性及人格的健康發展。

五、改進教法,指導學法,提高“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人 | 美女网站在线看 | 久久只有这才是精品99 | 色婷婷激婷婷深爱五月小说 |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欧美一级片在线观看 | 99re热久久| 精品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 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99中文字幕 | 五月天激激婷婷大综合蜜芽 | 男人天堂成人 | 四虎在线精品观看免费 | 国内偷拍视频网站 | run away无删减全集 动漫 | 免费播看完整大片40分钟 | 日本色综合网 | 狠狠丁香 | 国产欧美日韩第一页 | 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色视频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午夜 |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 99ri精品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 亲爱的妈妈3高清hd 亲爱的妈妈3 | 日本色综合网 | 久久综合五月天婷婷伊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国产在线午夜 |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 五月天最新网站 | 国产精品原创永久在线观看 | 国产综合图区 | 好色电影院 | p影院| 就爱啪啪网站 | 国产高清视频免费 | 草莓影院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美女写真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