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中醫養生學基本概念優選九篇

時間:2024-02-29 14:46:4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醫養生學基本概念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醫養生學基本概念

第1篇

精氣神 辨養治 中和仁

文/張勝忠

對于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之凝練,個人以為雖有“文化核心價值”之定位、定性和定量,但以社會、行業、地域、流派、理論、實踐各視角思路之差異,依然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表述。

然而,就總體而言,其表述內容大約應具備以下幾點:一是準確地反映中醫學基本理論,能涵蓋中醫藥文化之核心精髓;二是具有傳承弘揚、超越發展、不可磨損的精神價值屬性特征;三是文字精練、貼切,通俗易懂,為社會大眾所認可、認同和接受。由此而展開的“見仁見智”“百家爭鳴”,將為中醫藥發展提供思維創新和智慧能量。

筆者以為,中醫藥文化之核心價值體現可以用“精氣神、辨養治、中和仁”九字作簡要概括歸納。

精、氣、神——人體基本概念,中醫理論基礎重要元素。

可涵蓋代表陰陽五行、藏象經絡、五運六氣之中醫基礎內容,也是社會大眾易于理解、避免歧義、朗朗上口、寓意鮮明之詞語。

辨、養、治——醫學屬性概念,貫穿中醫診療體系全過程。

辨:辨證、辨誤、診斷,亦含思辨、禪悟之哲學寓意;養:養生、養性、食養、保健;治:個體化治療、平治于權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可包含疾病治療過程、調整人體生理平衡之雙重寓意。

中、和、仁——社會關聯概念,亦是中醫醫理之哲學內核和要素。

中:中庸、中正、平衡、陰平陽秘、“常得中醫”之關聯概念;和:總體上有自然和諧、社會和諧、人體和諧、醫道和諧;細分又有氣血調和、臟腑調和、陰陽調和、藥物調和之義理。仁:醫德仁術、社會仁愛、心境仁慈,道德、倫理、修為蘊意其間。

以上簡要列舉相關文辭,可見“精氣神、辨養治、中和仁”九字寓意寬廣,個人猶恐曲解、難明其義,僅粗述一二,未臻之釋,權作孤陋俚俗之言矣。

黃帝的養生秘訣

文/楊華貴

據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是花甲重開的壽星。他的壽命達到了人類自然壽命的高峰,活了120多歲。在他的影響下,其子孫也皆善養生之道而壽高百歲。據史料記載,黃帝之子少昊活了100多歲,少昊之子帝嚳活了105歲,帝嚳的兒子堯更是享年118歲的壽星。黃帝的長壽之道是什么呢?

據說在那個時代,有許多善于養生的“真人”“至人”“圣人”“賢人”。黃帝打敗了炎帝、蚩尤,統一華夏后,國泰民安,于是他就去四方尋訪高人名士以期長生。

他曾去崆峒山向一位已經得道的“仙人”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廣成子告訴他:“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清必靜,勿勞汝形,勿搖汝精,乃可長生。”黃帝受教之后大受啟發,奉行一生。

第2篇

健康服務和健康服務業的基本概念與范疇

健康服務的基本概念與范疇

WHO:“健康服務涉及疾病診斷和治療、預防、健康促進、健康維護與康復的所有服務,包括針對個體和非個體的健康服務。”

“健康服務業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目標,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相關服務,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等相關支撐產業”。(2013國務院40號文)

健康產業、現代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的相互關系

健康產業――是指與人類健康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

現代服務業――是指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生活服務和生產服務的國民經濟新興域。

健康服務業具有健康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雙重屬性,是健康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潛力、最有發展前景的服務業態。

我國發展健康服務業的背景與需求

國家層面:健康服務業具有擴大內需、吸納就業的巨大潛力。圍繞健康的產業布局與調整,是現階段最為緊迫、最為重要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

社會層面:依據國務院40號文件布局要求,加快發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險服務,是深化醫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國民層面:國外實踐證明,發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險服務,是提高國民自身健康素質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徑。

我國健康服務業的現狀與挑戰

我國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醫療服務:一支獨大,多元化辦醫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發展快,服務單一,急需融合與提升;

健康保險:規模小,發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關鍵;

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機遇

國民健康需求持續增長的牽引;

國家目標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與技術進步的支撐;

醫學目的與醫學模式轉變的導向。

健康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衛生總費用GDP占比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

健康服務業發展規模及水平不平衡;

對發展健康服務業認識和行動不統一;

健康服務相關的政策法規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務是健康服務業中惠及民生面最廣、吸納就業量最大、穩增長效益最持久的支柱體系,是健康服務業增量的主體。經過10余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健康管理學科體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務市場初具規模、相關產業鏈逐步建立,為健康管理學科及其服務業規范有序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健康管理創新理論與學科體系初步形成

統一了健康管理的相關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現代健康概念和新的醫學模式以及中醫治未病為指導,通過采用現代醫學和現代管理學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評估、有效干預與連續跟蹤服務的醫學行為過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學的概念:健康管理學是研究人的健康與影響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術的新興醫學學科;是對健康管理醫學服務實踐的概括和總結,是健康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現代醫學的重要創新;是一門相對獨立的醫學科學知識體系。

健康管理學科范疇:健康管理學是在健康醫學理論指導下,集醫學科學、管理科學與信息科學于一體,重點研究健康的概念與內涵,健康測量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健康風險因素檢測與評估、監測與控制,健康干預方法與手段;健康管理服務模式與實施路徑;信息技術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等。

健康管理醫學服務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是在健康創新理論指導下的現代健康服務。服務的主體是經過系統醫學教育培訓并取得資質者;服務的客體是健康、亞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復期人群;服務的重點是通過“零級預防”和中醫“治未病”的理念與手段對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風險因素人群實施檢測、評估和有效干預,對慢性病實施規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務的兩大支撐點是健康管理信息技術和相關適宜技術及產品的集成運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學科體系的中國專家初步共識2009》

健康管理學的學科體系架構

健康管理學的學科體系架構,包括健康管理學科基礎、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論、健康管理方法學、健康管理技術體系和健康管理職業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務范圍與服務提供

健康管理服務的范圍

健康管理服務:是指從業人員運用健康管理理論、技術和資源,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復期人群提供旨在維護和增進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動。

按服務屬性:可分為醫學服務和非醫學服務,其中醫學服務,又可分為基本醫學服務和非基本醫學服務。

健康管理服務(產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與咨詢、健康體檢與評估、慢性病風險篩查與干預、慢性病康復與管理、中醫養生保健、心理咨詢、健康監測與醫學物聯網等服務。

健康管理非醫學服務提供:主要包括養生保健、運動健身、生活美容與按摩、營養指導、健康旅游、養老與健康照護等服務。

健康管理(體檢)醫學服務機構發展現狀

近十年來,我國以健康體檢為主的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機構數量快速增長,發展規模不斷攀升。據2013年估計,全國健康管理(體檢)機構數量已由2005年的約兩千家增加至一萬家以上,從業人員近50萬人,年體檢人次超過4億。

健康管理非醫學服務業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健康管理非醫學機構逾60萬家,從業人員3000萬。

當前我國健康管理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健康管理服務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缺位;

健康管理服務人力資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提供單一、質量參差不齊;

健康管理服務信息標準化和網絡化建設嚴重滯后;

健康管理適宜技術與產品開發及集成應用明顯不足;

規范的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模式和路徑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務付費機制不健全。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促進我國健康管理創新發展,必須轉變觀念,真正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來理解和把握;必須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原則;必須始終秉承“學術引領產業發展,產業推動學術進步”方針;必須致力于形成“產、學、研、用”相互協調、彼此促進的聯動機制,堅定不移地朝著2020年健康管理“學科大發展,服務業大繁榮”的宏偉目標邁進。

進一步完善促進健康管理服務發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強健康管理學科與人才隊伍建設;

持續推進健康管理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

第3篇

獅子頭早年間不叫獅子頭,叫葵花斬肉,葵花斬肉的來歷還跟隋煬帝有關系,隋煬帝下揚州玩時看上了四個景,其中有一個就是葵花崗,回去讓廚師做道菜,廚師非常聰明,就做了這道葵花斬肉,后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被人改成了叫作獅子頭。

紅燒肉,有的地方也叫東坡肉,但中國烹飪大師淮揚菜烹飪大師周曉彥解釋道,淮揚菜里面很少叫東坡肉,因為它是杭州菜,淮揚菜一般把配料和主料都給它說全了,因此叫筍燉肉。坡曾經作過一首詩,經后人篡改變成:“居無竹則俗,食無肉則素,要想不俗也不素,頓頓筍燉肉”講的就是它。

南京中醫藥大學的教授王旭東談道,淮揚菜是文人菜,講究時令,所以鮮嫩,它的嫩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食材的選料考究嫩,例如的尖、枸杞的尖都是掐尖吃;其次就是加工的嫩,體現在刀功上,例如獅子頭雖不是草木之芽,可是吃起來卻奇蝌如腐。

淮揚菜鮮嫩和養生的關系

專家解釋,以草木來說,植物的菜如青菜豆腐的嫩叫草木初萌,剛剛萌發出來,因此味清氣正,對身體的胃、氣都起到一個很好的調整作用,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食歸大腸水歸膀胱,其實就是用這種特別清的味道把身體五臟給調和一下。

淮揚菜以嫩來養人,首先豆腐是五谷當中的黃豆做成的。過去中醫《螢帝內經》上講,飲食對人的作用叫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水果是幫的,菜是補充不足的,動物是輔的,因此以五谷為主,五谷古代叫稻麥黍稷粟,粟就是豆,豆類是五谷之一,所以它能養人。

在加工方法上,它是用大豆研磨而成,磨成豆漿以后就變得很細,細就便于人體吸收,這就是養脾胃。另外它的制作方法很科學,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使蛋白質凝固了,對我們人體來講就更加容易吸收,也就是說蛋白質在人體外就已經進行了一道加工,所以它有很好的養人的作用。

淮揚菜里有一道大煮干絲也是豆腐,但不是一般的豆腐,它是特制的一個豆腐做的干;非常經典的文思豆腐,是由豆腐做的,細得像頭發絲一樣。文思豆腐的來歷相傳是揚州天靈寺的一個名叫文思的和尚,非常喜歡做這一道菜,他經常邀請一些文人雅士在他的院子聚會,大家聊天朗誦詩歌,但是每次他都會做這個菜給大家做茶點,一邊喝茶一邊吃這文思豆腐,所以就傳開了。最早的時候文思豆腐是一道素菜,它是豆腐和豆芽做的湯燴的一個羹,后人在他的基礎之上做了一些改良,開始加一些高湯,加一些蝦仁和火腿,讓它的味道更豐富,口感更加的鮮美。

做淮揚菜的工具要求和刀功要求

切豆腐的刀刀口非常的快,線比較直,刀身比較平,這樣切豆腐的時候容易切出絲來,也不容易黏刀。淮揚菜做刀功的案板最好是銀杏樹做的砧板,第一,它和這種刀比較吻合;第二,銀杏樹的砧板比較透氣,可以很好地保持砧板的干燥。專業的廚師不是直接切,先要平地片進去,片的豆腐干要薄的像紙一樣,再一片片的給它碼上,然后再改刀切絲。淮揚菜里面做大煮干絲的原料就是豆腐,繼續給它加壓,讓它壓得更緊實,水分含得更少,這樣做出來的豆腐干口感和彈性比北方的菜市場買到的豆腐干要好,因為這個工藝是揚州一個傳統的豆腐干的加工工藝。

南豆腐是用石膏點鹵的,作為凝固劑來起凝固作用的,它相對來說比較嫩一點;白豆腐是用鹽鹵的,它相對南豆腐更老一點,更緊實一點;文思豆腐實際上是用內脂豆腐做的,它是用葡萄糖酸酯點鹵的,是最嫩的一種。

淮揚菜中的豆腐,必須用專用的模具把豆腐絲做出來,最后還得用刀功切出來才能做出細絲的豆腐,切的時候刀上面首先要沾清水,目的是讓它不要把豆腐絲粘到刀上面。

相對簡單的家常淮揚菜

其實淮揚菜也有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就是在揚州老百姓家里面也做不了豆腐和文思豆腐,但是用它的基本概念按照做羹的方法把形狀簡單地改一下,可以做成豆腐丁、豆腐羹,揚州老百姓經常做的叫雪花豆腐羹,就是把豆腐弄成菱形的小片去做一個湯,把它燴起來,和文思豆腐的做法是一樣的,只不過沒有文思豆腐的刀功那么精細。淮揚還有一道很有名的菜叫平橋豆腐,它里面的豆腐也是豆腐丁,然后加上好的配料好的湯,做出來也是非常受歡迎的。

淮揚菜保嫩的技巧

淮揚菜講究的是鮮和嫩,那么怎么在做菜的過程中保持它的嫩呢?因為豆腐有兩種不同的做法,比如做豆腐、豆腐羹、雪花豆腐這一類菜時,一定要吃它的嫩和它的燙,這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要讓它燙和嫩的話,火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你把豆腐放到鍋里面或湯里面拼命的燉,它在里面沸騰完了以后,豆腐里面起孔了,這樣的豆腐羹吃起來也就老了,所以做這類的豆腐羹的時候,千萬不要讓它在鍋里面大量地沸騰,微微的有一點保持沸騰,就可以調味勾芡了。因為它細所以比較容易入味,靠芡汁和湯汁就可以讓它有味道。

還有一種做法,就是為了吃它的味道,不是吃它的口感。比如做大塊的砂鍋豆腐,燉魚頭里面要放很多豆腐,這個時候,豆腐可能就不一定吃嫩了,它需要加上砂鍋蓋子蓋起來以后,讓它起孔讓它泡起來,這樣它的味道就不是在表面,而是通過這個孔穿到味道里去。

其實吃豆腐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個是吃味,一個是吃嫩,把握好火候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主要跟切的大小薄厚和燉的方法是有關系的。淮揚菜的清補功效

專家解釋,豆腐的功效首先能補中益氣,中醫叫脾胃補氣;另外還能滋陰潤燥,排毒養顏,潤腸通便,在這個基礎上它還能夠減肥。研究發現,東方女性乳腺癌發病率要比西方女性低很多,原因就是東方女性吃豆腐,所以后來他們管這種豆腐叫東方奶酪,有奶酪之營養而無奶酪之危害。

淮揚菜的養生還體現在清,嫩針對的就是清,中醫的基本概念說人虛了要補,實際上滋補在中醫的理論上分好多種,一種叫作平補,就是吃一些營養的東西平補平泄;第二種叫調補,有的人身體很虛脾胃很弱,這類群體吃補的東西吃不進去,這種補就要在調理脾胃的基礎上補;第三種叫清補,有的人身體虛但同時身體有內熱,這時候補就叫清補;第四種叫溫補,針對的是體虛畏寒怕冷的人群;還有一種補叫峻補,多見于急救情況,比如說一個人突然昏迷過去或者一下子大出血,用一支野山參獨參湯給他灌進去就是大補。所以這五類補是各不相同的,鮮嫩起的作用就在這個清上面,它就是在滋補的同時還能清一些虛火,所以清針對的是體虛內熱的人,通過食補能夠調理。

第4篇

一、中醫的概念基礎

(一)攝食平衡養生觀中醫異于西醫的治療觀導致了中國傳統文化所有的獨特與系統的養生觀。中醫治療的核心思想在于恢復身體整體的陰陽平衡,養身觀的核心則在于使得身體保持陰陽平衡的未病狀態。養生的方法是各種各樣的,一方面是身體和精神通過主動的法于陰陽,順應四時、調攝精神和順情志、和于術數勤于鍛煉等方式來保持陰陽平衡[9],另一方面是通過特定規律的外在食物攝取以達到體內的陰陽平衡。身體的五臟六腑有陰陽五行狀態之分,身體攝入的食物也有五氣和五味之分。中國的食物按照“五行”———土、金、火、木、水,分為“五氣”———酸、苦、甘、辛、咸和“五味”———膻、腥、香、臊、臭[8]184-186。此外,中醫還把食物分成涼性、中性和熱性三種大類別。這種分法同食物自身的溫度沒有直接關系,而是側重于食物對人體陰陽平衡帶來的影響。涼性的食物如白菜、水芹、胡蘿卜可以緩解和治療人體發熱所帶來的不適,熱性溫補的食物如豬肉、內臟可用于治療低熱、虛弱或者發冷的病癥[8]184-186。除了涼熱區分外,中醫還會通過食物的外形和顏色來判斷該食物對人體某個器官或部位產生何種作用。尤金(E.N.Anderson)認為這是交感巫術在中國人的認識中的體現:核桃的形狀像人腦,所以有健腦的功效;紅棗和葡萄酒的顏色是紅色,所以有補血的作用。稀少的、昂貴的和不易得到的食物如野生禽類、燕窩和人參等被認為有滋補和治療的功效。雄鹿在季節能與70頭母鹿,因此雄鹿的生殖器能特別滋補人的生殖器。人們把從經驗觀察到的事物關系推理應用到了人自身的生活當中[8]187-188。

(二)身體、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時間對應性現代科學發現,生物節律調節著生物體的一切生命進程和功能。相應地,現代時間醫學認為,疾病的診斷、發病與惡化均受近日節律影響。實際上,中國古代的身體觀念與醫療方式都建構于時間觀念的基礎之上。不過,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現代時間醫學的理論、方法和實踐以現代科學為基礎,以近日節律為研究核心,而中醫的時間觀念則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與陰陽五行和數術思想密不可分[10]。在中醫看來,人的身體狀態和疾病與四季、月份、早晚等時間變化具有關聯,進行診斷與治療時也要考慮所處的時間段。在中醫中,身體和疾病與時間之間的關系,既有四季與“四時五臟”的對應,也有月份劃分與“十二月—十二脈”的對應,還有“九宮”模式與“氣”的順行規律的對應[11]。正是由于身體與時間的這種密切關聯,身體疾病的發生也與時間緊密相關,如人體的臟腑功能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有強弱,五臟疾病的發生有季節變化。而疾病的發生則大多數是因為人沒有按照時間的規律生活或者人體受到了季節反常變化所帶來的不良刺激。時間性在中醫診斷中的重要性充分體現在切脈中的“脈從四時”。按照中醫理論,人體的脈象在四季有不同的體現:“春脈如弦,夏脈如鉤,秋脈如浮,冬脈如營。”[12]如果脈象不符合相應季節的特征,那么就表明人體已經患病。治療中的時間性則主要體現在服藥和針灸這兩種治療手段上。病人在服藥時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如清晨到上午,人體的陽氣上升,此時可以服用發散性的藥物、催吐的藥物,因為藥物借助陽氣把病痛從身體中驅散出去,依靠“氣”的上升幫助病人嘔吐。這個時間也適宜服用補陽治氣虛的藥物,藥物順應陽氣在身體中的上升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針灸的使用同樣要考慮時間的因素。醫生施針時要順應“氣”在人體中的運行,而“氣”的運行有時間規律,如子午流注是人體氣血運行的時刻表。因此針灸的應用要根據一天12個小時人體氣血從盛到衰,從開到合的時間特性和時間節奏來選擇恰當的時機。中西醫概念基礎差異巨大,要求人們在進行現代中醫研究和實踐時需要首先分析中西醫進行結合的可能性及可能方式。

二、中醫現代化途徑及其可能性

中西醫的概念基礎差異使得中醫面臨:一方面要進行現代化以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環境,另一方面又要現代化的同時不能完全丟棄自己的概念基礎、自我否定而逐漸消亡。為此,一部分學者嘗試按照西方科學和醫學的理論及研究方式改造中醫理論或者進行中醫現代化,而另一部分學者則從學理上討論了進行中醫現代化的可能性及維度。

(一)中醫現代化中醫現代化的一種路徑是使用西方科學和現代西醫的理論、方法和規范對傳統中醫進行闡釋和改造,以使中醫成為類似于現代西方科學或西醫的科學。這一現代化進路具有大量的支持者。以針灸為例,20世紀60年代,朝鮮學者金鳳漢通過對皮膚組織進行染色后使用電子顯微鏡觀測、放射性同位素追蹤等現代自然科學方法研究中醫經絡,并聲稱發現了經絡和腧穴的解剖學對應———“鳳漢小體”和“鳳漢管”[13],不過并沒有得到醫學界的承認。張香桐[14]、韓濟生[15]等人嘗試從神經生物學、神經化學的機制解釋針刺鎮痛機理,但這些工作與論證經絡的存在無關。不僅如此,對針灸治療效果的隨機受控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ails)評估也顯示,盡管針灸治療有時候是有效的,但同樣存在大量反例[16-17]。中醫現代化的另一種觀點認為,現代化的核心只是使中醫適應于現代科學環境,而不是要使中醫變成一種現代的科學技術或者現代西醫。持此類觀點的人從中醫的理論模型出發,認為中醫所采用的陰陽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河洛卜象數理模型等“象數符號模型”是思維模型,而西方科學和醫學則采用的是對原型進行模擬的物質模型。中醫的思維模型雖然也能進行簡單的運算,但不能提供嚴格的量的依據,而只能提供定性和推論性的依據[18]。因而,中醫現代化不應以西方科學和西醫改造中醫,而應是借助現代科學闡釋、補充和發展中醫[19]。中醫現代化中的以上兩種不同觀點涉及中醫知識與西方科學和醫學知識之間的通約性問題。若中醫可以轉化為一種與西方科學和醫學類似的知識體系,則對中醫的西方科學和醫學改造是可能的。但如果兩種知識系統之間完全不可通約,則使用一者對另一者進行改造必然是徒勞無功的。

(二)中西醫之間的可通約性目前,學界對于中西醫之間是否有可通約性存在三種不同看法。第一種觀點認為,中西醫之間存在通約的可能性。使用現代西方科學和醫學方法對中醫的現代化研究在部分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一些中醫治療手段(如針灸、中藥)也逐漸為歐美醫學界接受,并作為補充與替代醫學融入歐美醫療體系。因此,持這類觀點的學者樂觀地認為中醫遲早都會被現代醫學所吸收[20]。第二種觀點認為,中西醫之間是一種不可通約的關系。持這類觀點的學者通常是基于歷史主義的科學哲學視角。他們認為,全面理解一種科學需要弄清楚它產生的各種地域和背景,但是我們只是在有限的時間和特定地域的文化背景中從事科學活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科學無法相互通約。中西醫的理論和方法基礎都極為不同,認為兩者最終會結合并成為“普遍”醫學的觀點是烏托邦主義的[21]。第三種觀點認為,中西醫之間是一種弱的不可通約性關系。弱不可通約性是相對于第二種觀點中完全否定通約性可能性的強的不可通約性觀點而言的。弱不可通約指的是雖然兩種理論中的基本術語無法相互精確翻譯,但是不同理論之間能夠互相理解。持這類觀點的學者認為,雖然中醫中的基本理論術語如“陰陽”、“五行”、“氣”等詞匯,很難被翻譯成西醫的術語,也難以對西醫所采用的因果解釋模式與中醫所采用的將可視的現象與不可視的世界的對應解釋模式進行比較,但這并不表明中西醫之間不能完全溝通。因為,由于中西醫在檢查人體時都用相似的知覺系統,中西醫之間存在的大部分差異能夠通過認真、有意的學習替代語言、不同概念機制和解釋模型等來克服[22]。有學者認為,中醫中的常山對西醫瘧疾藥開發的啟發,就是中西醫之間不能互相翻譯但可相互理解例證[23]。不論對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通約性持何種觀點,都無法回避中醫自身所具有的傳統性、社會性和文化相關性等特征。正因此,近些年也出現了一些從這些特征來研究中醫的新進路。

三、中醫研究新進路

對中醫文化理解得越多,對中醫理論本質的認識往往也會越深刻[24]。中西醫的研究對象雖然均是身體,但中醫中的身體既有著氣、神等非肉體性內容,也在歷史演變中獲得了社會和文化意義。近年出現了一些從比較科學哲學、大眾文化、社會學以及人類學視角研究中醫的新進路。

(一)比較科學哲學進路中西醫對于身體的理解分別是基于東西方不同的哲學。以針灸為例,不同的哲學基礎使得人們對針灸的理解不同。同樣是針灸師把針輕輕地捻入身體的穴位,在身體的另一個部位產生治療效果。中醫用經絡理論解釋針灸的治療機制。由于穴位與通過穴位產生效果的部位離得很遠,中醫認為它們之間由“氣”這種中國自然哲學中的基本對象連接。針灸通過施針影響“氣”的運行而起作用。西醫則從細胞結構、神經路徑和化學信息等西方科學基本概念看待針灸的機制,用解剖學方法探究針灸中的相關結構和生理變化。當針灸傳到美國的時候,一些內科醫生認為穴位是有高靈敏度的“觸發點”[25],而完全不能理解穴位與“氣”的關系。中西方關于穴位、經絡以及針灸的治療機制的解釋是基于各自的自然哲學和科學基礎。對于中醫的理解離不開中醫所基于的自然哲學基礎,比較哲學視角為現代中醫研究提供了新的進路。

(二)大眾文化、社會學及人類學進路有些咒語或儀式在中醫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古時產婦在生產的時候會讓丈夫念咒緩解自身的緊張情緒。大眾醫學的研究也表明,古代中國人認為疾病、疼痛大多是著魔,是因不道德被鬼神入侵的結果,需要法師做法式驅鬼神治療。人們對這種儀式的信念使病人在經過“儀式治療”后慢慢恢復健康。這種治療手段到現代仍有很多人相信。信念可以引起疾病也可以治療疾病,身體會對這種信念做出響應[4]31-32。這些咒語或儀式既不能單純靠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受控實驗來證明和理解,也很難進行哲學基礎角度的分析,而只能通過從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方面來進行理解。白馥蘭(FrancescaBray)的研究表明,在中國歷史上,由于女性扮演的是母親和妻子的角色,關于中國婦女月經不調的治療以及女性的生育問題大多是基于這些角色而定的,更多的婦女會因家族的利益和自身的社會地位而借助能夠控制生育的技術[26]。古代中國婦女的疾病治療程度取決于她們的社會地位,顯然處于社會上層的婦女可以得到更多優秀醫生的治療和更優越的治療條件。從社會學這一新的思路有助于理解一些疾病的產生和治療方式的內在社會因素。正因此,馬伯英認為“人類學家已經獲得的成果,例如巫術原理、原始思維、神話分析、部落文化考查、文獻資料研究等等”[24]有助重新認識中醫。席文(NathanSivin)也認為用大眾文化、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方法研究中醫不失為一種新的進路[4]23-53。

四、結語

第5篇

在以上故事中有五個錯誤的觀點,您找出來了嗎?如果想考考自己,請在找出您認為的錯誤后,再與以下的答案作對照。

錯誤一:心情起伏大會導致腎虛。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醫稱之為“七情”,正常人皆有之。如果當喜不喜,該怒不怒,僅僅為了保持心情的平穩而強行克制,有害情緒得不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反而有害健康。當然,凡事都要有個“度”,情緒的過激反應也可“內傷七情”:一則直接影響或損傷臟腑的功能,導致相應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二則主要表現為氣機的逆亂,所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此,持久或強烈的精神刺激可以造成人體臟腑功能的失調,甚至嚴重影響健康,而情緒起伏的大小與腎虛沒有直接聯系。

錯誤二:腎功能的慢性損傷容易導致腎虛。這是一種常識性錯誤,是把西醫的“腎臟”、“腎功能損傷”與中醫的“腎”、“腎虛”混為一談。西醫所講的“腎臟”是人體最大的泌尿器官,“腎功能損傷”是某些臨床疾病直接影響腎功能而導致的腎損害。在中醫里,“腎”固然有臟器的概念,但它稱之為“腎藏”,其功能主要是“受納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對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和衰老的整個過程起著決定性作用,又對骨骼和腦髓的生化,以及呼吸、聽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顯然與西醫的“腎功能”風馬牛不相及。至于“腎虛”,除了有陰、陽、精、氣之虛的不同辨證要點外,其共性都屬于腎的精氣不足。

從腎臟疾病的角度來看,可以認為腎虛是一切腎臟疾病發生的病理學基礎之一,也是許多現代疾病發生發展到一定階段共同的病理學基礎。因此,上述說法不僅混淆了中西醫學的基本概念,而且因果倒置,是不符合臨床實際的。

錯誤三:陰虛而陽衰,補腎必須先補腎陰虛。中醫歷來強調人體陰陽平衡,這才是健康的基礎。陰虛者陽亢,往往是因為“虛火”造成了人體內物質的過分消耗而導致了陰氣的不足,也就是“陽氣”的偏亢,而不是所謂的“陽衰”。如果陰虛日久,難以支持人體的功能活動,才會發展到“陽衰”的程度,出現“陰陽兩虛”的病變。所以,“陰虛而陽衰”的說法有失偏頗。至于補腎是否必須先補腎陰也當因人而異,如果病人表現為“腎陰虛”,那么先補腎陰是對的。如果病人表現為腰酸怕冷、四肢不溫、夜尿頻頻等腎陽虛癥狀,“先補腎陰”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此時,正確的方法是必須先補腎陽。

第6篇

【關鍵詞】 中醫理論;醫學研究;臨床應用

中醫中藥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經過臨床實踐,證實了中國的中醫中藥無論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還是在養生上,都是確鑿有效可行的。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藥來治療疾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中醫理論的形成經歷了春秋戰國、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追溯其淵源,相當遙遠。中醫理論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的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的生活和健康及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全面的健康科學的活動。中藥的現代化,因為傳統醫學的理論和思維去理解的偏差,中醫中藥的特點和優勢的概念的局限性過程中不能完全實現。拋開或偏離中醫理論,不僅猛烈地沖擊中醫的基礎地位,也使得它很難得到適當的中醫臨床的發揮,對傳統中藥在國內醫藥市場競爭產生嚴重影響。

1 中醫理論的研究現狀

中醫理論來源于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中醫理論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再到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論》,以及諸多學派、各家學說盛行于金元時期直至晚清,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從一個或多個簡單、粗糙理論,發展成為一個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包括如:陰陽,氣血,五行,八綱,六經等。在醫學理論和技術的迅速發展,醫學也進入了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對一些列中醫理論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編輯,出版和翻譯了大量的珍貴古典醫書,如《中藥藥理學》、《中醫方法學》、《中醫時間醫學》、《中醫心理學》等,使中醫理論研究獲得較大進展。諸多學者在利用多種方法解釋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表現出當代中醫理論新的風格。在診斷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脈診和舌診,脈診儀或電腦繪圖脈搏,研究脈沖機制等。

2 中西醫學理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是導致兩種醫學走向不同發展道路的基礎和關鍵,二者無論在理論或實踐各環節均存在顯著差異。由于它們對疾病的認識角度和診斷治療方法的不同,導致兩種醫學在臨床實踐中始終難于溝通與融洽。中醫理論是從人對自身乃至宇宙萬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動的深刻體驗出發的,中醫治病的原理就是調整人身的能量動態使之歸于平衡的常態,中醫的一切理論都是圍繞這種能量狀態的消長變化展開的,理法方藥莫不如此。西醫是隨著解剖學與化學的發展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由于起點遠離了直接的生命體驗,導致了其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機械主義傾向。中、西醫是完全不同的學術體系。中、西醫學在基本概念、理論等方面的差異是客觀的、全面的、深刻的,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簡單地判定其是非優劣。其根本分歧在于:它們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學基礎上產生的醫學,物質實體是西方哲學最核心的范疇;相反,中醫不重物質實體,而重關聯實在。

醫學的發展以適應人們抵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需求為前提,傳統的中醫理論創新,以解決中醫臨床的實際問題為目標。目前,中醫藥研究的基本理論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拋棄了傳統的中藥和綜合知識、方法,人體機能和病理外觀被機械化隔離。無論怎樣,未來醫學的發展應該是建立在結合中國和西方醫學的真正意義上的,有中西醫相互學習和有益互補,發揮各自的優勢。

3 中醫的現代臨床應用

臨床研究,傳統中醫對一些常見的疾病,甚至一些重大疾病,都有較為滿意的效果。例如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癌癥、自身免疫性疾病、功能紊亂等,中醫療法都具有一定的優勢。中醫結合傳統的方法,治療多器官功能衰竭搶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研究證明,中醫療法在治愈疾病的同時,使許多患者免除了手術的痛苦,并大大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此外,在治療冠心病、腎功能不全、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腦血管意外等,發揮中醫中藥優勢,取得了不錯的臨床效果。

在藥劑方面,近年來逐漸由片劑、水劑、糖漿、沖劑、注射劑、栓劑等取代了傳統的“丸、丹、膏、散、湯”。特別是近年來各種抗感染中藥靜脈注射的使用和中藥大型輸液的出現,大大提高了中醫、中藥的治療效果。

中醫理論在經絡和針麻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功效享譽海內外。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后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

參考文獻

[1]章增加,胡依平.試論晚清以來中醫理論發展緩慢的原因[J].廣西中醫藥,1996, 19(1):39-41.

第7篇

關鍵詞:生態醫學;自然生態;社會生態;五臟

中圖分類號:R22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7717(2008)05-0938-04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Medicine in HuangDi NeiJing

LIU Suining,YAN Jian hua,GUO hua,ZHANG Junl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HuangDi NeiJing investigated vital movement of people in natural and sod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setted ecological medicine and psychosomatic medicine as one,bulidedfive internal organs as the core,"SanCai medical model" within the Heaven,Earth,The human being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atural,social and regulat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at the same time those theories penetrated the basic concepts,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linical,so this is not only in their academic life science and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value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ecological medicine;natural ecosystem;social ecosystem;five solid organs

人類在與疾病斗爭的歷程中,經歷了神靈醫學自然哲學醫學生物醫學模式。東西方醫學都于公元前后相繼建立了自然哲學醫學模式,西方醫學約在17世紀向生物醫學的軌跡發展,而東方的中醫學,依然沿著自然哲學醫學繼續前進,表現了其極強的生命力。這是因為中醫學中自然哲學思想的實用性、合理性、科學性及當時的先進性所賦予的。正是由于中醫學中自然哲學的多學科內涵,所以中醫經典著作《內經》在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發明了從自然和社會生存環境認識生命體及其生命活動的方法,綜合多因素考察人體健康與疾病,提出了天然藥物、食物和精神心理療法調節人與其生存環境關系防病治病的生態醫學模式。故《素問•著至教論》要求為醫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常久”,形成了“三才醫學”。

本文即從人和自然、社會耦合為一體形成的生態系統探討人之生理活動、病理變化模式,論證疾病防治原理、原

則,以期提高中醫工作者的文化與科學自覺,也為人類醫學的發展提示新的視角。

1 人與自然環境的生態關系

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體現在人類是由自然界演化而生成的,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之中,氣交之分,是人類生存的大氣圈,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謂:“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因此,人與萬物一樣“沉浮于生長之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上據于天,下根于地,無時無地不受天地影響。而天地對人的影響,如《靈樞•本神》所謂:“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里的“德”是指天賦予人的生機和條件,如一年之四季,順序遞遷,循環往復,萬古不變以及陽光、空氣、雨露等;“氣”是指給人類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如飲食、水分、各種礦物質等,從而將人與天地耦合為一個生態整體。在這個生態大系統中,主要是天地對人的影響,而人的活動對于天地也有影響,但反過來又作用于人,此事今已知之。其中天對人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四季周期的變化,地對人的影響則有不同地域水土、地勢的差異。

四季遞遷,其主氣風寒暑濕燥火的周期性變化,內容包括溫度、濕度、氣壓以及光照、輻射、空氣成分等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的有序“漲落”。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必須適應這種周期變化,因而成為人類生存條件之一,是人類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方面。正常的氣象條件與氣候變化,即所謂的“風調雨順”,是健康的基本保障;如果氣候變化過于劇烈、氣象條件惡劣,成為“六”乃至疫邪,《內經》稱為“虛邪賊風”,就會致病。故《靈樞•百病始生》曰:“其中于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正氣不足),參以虛實,大病乃成。”中醫所說的外感病,春有風溫、春溫,夏有暑溫、暑濕,秋有秋燥,冬有傷寒,四季有應時感冒,便與季節有密切關系,即使非單純六之邪引起的溫疫病,也與氣候因素有關。其中涉及眾多生物學環節,如多種致病的病原體,其產生、繁殖、傳播以及必要的中間宿主的作用,也都與季節有關。

中國古代的地理區劃有五方和九州二說,都將我國西、北高,東、南低的典型地理環境進行了分析。如《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五方地理與氣候、水土、物產各有特點:“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魚鹽之地,海濱傍水”;“西方者,金石之域,沙石之處也,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北方者,天地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這大致符合我國東南緯度低,氣候溫暖多濕;西北緯度高,氣候寒冷干燥的地理氣候特點。地理環境不同,物產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體質與生理特點,因而好發疾病不同,發病特點也不同,故上篇又提出,東方“其民食魚而嗜咸”“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西方“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其余三方不贅。又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涼。”故于治療“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西北寒冷,腠理常閉,內氣不得泄,又多食牛羊之肉,故其體外寒內熱;東南溫熱,腠理常開,內氣常泄,故其體外熱內虛。故同感外邪,西北之人宜“散而寒之”,東南之人宜“收而溫之”。此外,《內經》還認識到同經緯度垂直高度之差,陰陽盛衰異,生化先后不同,對于壽命影響有別。由于古代社會、經濟、交通欠發達,交往較少,形成封閉的生態環境,造成體質差異,因而有地區多發病,乃至特有的地方病。

“人與天地相應”(《靈樞•歲露》),天地以時空內涵與人和萬物構成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天地給予人和萬物以生存、繁衍條件,人和萬物順應天地變化規律而生息,反過來又對天地產生一定影響;人與萬物相互依存,萬物以無機、有機、生物為人類所用,諸凡飲食、藥物等何不取自于萬物,而人類也要為自己破壞性掠奪萬物付出慘痛代價,就其醫學意義而言,人與自然萬物失于和諧所致災難貫穿于病因、病證、疾病診斷防治等各方面。

2 人與社會環境的生態關系

《靈樞•逆順肥瘦》曰:“圣人之道也,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后可傳焉。”“人事”即人際關系相關的社會領域,“合于人事”說明《內經》也主張人必須與社會和諧,并貫穿于醫學理論和實踐之中,視之為醫學法規。

人高于自然萬物之處在于有復雜的精神活動而進入社會領域。人的精神活動,一是有意識,能思維,產生認知,具有智慧,在認識自然和順應自然中占據生物鏈的最高端;二是組成社會,人類個體參與其中,構成一個人文生態系統,諸如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習俗、教育等社會因素,總會影響人及其人際關系,而集中體現在人的精神活動上,影響人的氣質形成、認知過程、心理狀態。良好的個體氣質和心理素質,是生存的基礎;而社會環境中的各種不良刺激及個體的痛苦經歷,如社會地位變遷、戰爭、經濟、生活經歷等因素都能使人產生劣性情緒、心理障礙,而影響著疾病的發生、發展。如《素問•疏五過論》曰:“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內奪于榮。”這里所說的“脫營”“失精”就是在社會地位、經濟情況劇烈變化后,喪魂落魄,情緒抑郁、低落,精氣耗損的結果。在現今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社會問題引發的情緒失控,不僅造成嚴重的社會事故,而且威脅人們的健康。有人統計,影響國人健康因素的構成比顯示,心理-社會因素占72.2%,純生物因素占27.8%。以下列現象為例:(1)由于工作及學習過于緊張而出現自殺,記憶力下降,成績下降,虐待及自虐,車禍,酗酒,狂食,過度減肥,精神恍惚,頭暈等現象及行為,形成激動,焦慮、抑郁,煩燥,竭斯底里,情緒低落,緊張不安等心理及情緒狀態,誘發或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精神心理病,胃腸病,失眠,糖尿病,內分泌失調,肝硬變,濕疹,慢性疲勞性疾病,厭食癥,肥胖,腫瘤等疾病。(2)由于人際關系差而出現家庭或婚姻問題,脾氣暴躁,自殺,兇殺,車禍、虐待,酗酒,打斗,精神不振等現象及行為,形成激動,抑郁,焦慮,憤怒,情緒低落,狂妄,緊張,煩躁,自卑感等心理及情緒狀態,誘發或導致心腦血管病,精神心理病,失眠,糖尿病,胃腸病,內分泌失調,肝硬變,濕疹,腫瘤等疾病。(3)由于貧富懸殊而出現暴力,破壞,酗酒,搶劫,兇殺,行乞,營養不良,不良等現象及行為,形成激動,抑郁,憤怒,失落感,沮喪,情緒不穩,自卑等心理及情緒狀態,誘發或導致傳染感染性疾病,性病,腸胃道疾病,營養不良,呼吸道疾病,精神心理等疾病。(4)由于信念或信仰失落而出現酗酒,暴力,自理自制能力下降,精神萎靡,搞破壞,無心工作,自殘,虐待,自隱,流淚等現象及行為,形成抑郁,焦慮,憤怒,失落感,沮喪,消極情緒不穩,空虛感等心理及情緒狀態,誘發或導致失眠,精神心理病,肝硬變,腫瘤等疾病。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分別構成不同的生態環境,各有其內涵,《內經》正是通過對人與這兩個生境之間關系的考察,確立疾病的形成原因,疾病的診斷、防治原理和思路、方法的。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從兩個生態環境失調論疾病形成的原因;《靈樞•百病始生》云:“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風雨襲虛,則病起于上,是謂三部。”從受天地之邪與人事情緒之變將病證按部位分為陰陽、上下三類,即后世所說的外感、內傷與雜病。在診斷上,《素問•疏五過論》曰:“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為攣。”顯見的是診法中強調社會心理因素;而治療中更是將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作為基本治療思想,特別突出病人心理障礙的疏導,并有專門的精神療法。特別具有學術價值的是,《內經》將這兩種生態環境合而為一,運用自然哲學的系統整體思維,成功建構了以五臟為核心的人體內外環境相統一的醫學生態系統,并熔入醫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之中,成為中醫理論與臨床的學術支柱。

3 五臟是人內外環境溝通的機樞主體

在天地人構成的生態系統中,《內經》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并以人的五臟作為這個系統的核心。這里的五臟概念已從實體取義演化到功能主體的內涵[2],以便對天地人生態系統進行宏觀整體把握,從而有四時五臟、神志五臟之論。

3.1 四時五臟 人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受自然選擇而生存、發展,體內形成相適應的機制。大自然對于天地萬物的影響,最主要是四時,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陰陽四時者,萬物之根本也。故圣人……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素問•寶命全形論》也謂:“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內經》以五臟作為人體適應四時變化規律的主體,即四時五臟。

四時五臟的形式有兩種:一是肝心肺腎各應春夏秋冬,而“脾不主時”“寄旺于四季”(《素問•太陰陽明論》)。這與五行形式之一,“中央土以灌四傍”以脾為孤臟相呼應。二是五臟應五時,除了肝心肺腎各應春夏秋冬外,在夏秋之間又增一長夏屬土以為脾應,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另《素問•六節藏象論》也認為脾以“至陰之氣,通于土氣”。“主”與“通于”即應時而旺之意,標志著五臟精氣隨時序(段)而遞相盛衰,亦即《素問•平人氣象論》所說:春“藏真散于肝”,夏“藏真通于心”,長夏“藏真濡于脾”,秋“藏真高于肺”,冬“藏真下于腎”。

四時五臟的意義就是將人適應季節變化的生命活動機制化、模型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這里適應季節變化的生命活動機制模型就是生長收藏,而以五臟命其名,即四時法則的代稱。《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春三月“發陳”,夏三月“蕃莠”,秋三月“容平”,冬三月“閉藏”,依取象類比原則即五臟功能特性,二者一致是人順應四時的生理基礎,也是四季調神養五臟的理論依據,反之則傷相應之臟:“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在具體病證的病因、病機上,《內經》也以四時五臟說理,如《素問•咳論》“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咳為肺病,肺于秋當令,秋咳為肺本病,春咳則是肝病傳與肺,依此類推。

3.2 神志五臟 在人與社會構成的生態系統中,諸種社會因素對及其人際關系的影響,集中體現在人的精神活動上,通過人的氣質形成、認知過程、心理狀態,形成各種情緒。《內經》將精神活動總稱為神志,包括五神、五志,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主要包括意識、認知、思維;五志指怒、喜、思、憂、恐,主要包括各種心理情緒,統由五臟所主。如《素問•宣明五氣論》曰:“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從而賦予五臟以精神變化功能主體的地位,稱為神志五臟。

《內經》神志五臟理論,意在把握社會因素引起的精神心理變化對人生命活動影響的規律。如《素問•疏五過論》曰:“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將情志過激所傷與五臟具體對應起來,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靈樞•本神》更進一步論述了劣性心理情緒致病及其演化規律,說:“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說明社會活動中的過度悲哀、喜樂、暴怒等情緒會傷及五臟及其所藏魂魄等,影響認知、思維、行為,甚至引發軀體癥狀。

3.3 四時五臟 神志五臟統歸于五臟氣化之機 四時五臟、神志五臟,是《內經》關于人與其生存環境和諧統一、取得生存優勢的生命機理之理論化表述,其方法是古代哲學的精氣、陰陽、五行,即今所說系統整體方法。簡而言之,就是以五行溝通天人,同時又賦予五臟以五行功能化的概念,以便運用五行縱橫相關、生克制化聯系,掌握其機理與規律。

陰陽五行是具體演繹精氣運動規律的機理模式,因而《內經》五臟的基本概念歸于氣化模式。按人“以四時之法成”原則,即肝生、心長、肺收、腎藏,脾或主化(五時)或“中央土以灌四旁”(四時),從而演化出《素問•六節藏象論》“心者生之本”、“肺者氣之本”、“肝者罷極之本”、“腎者……封藏之本”“脾…者,倉稟之本”的大氣化概念,《素問•剌禁論》“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之小氣概念,而總歸于精氣的宣泄、擴張、收斂、閉藏及4種運動間的調節。《內經》便是運用精氣的這4種(5種)運動方式之間的相互促進和制約,在天地人之間“搭建”了一座理論“橋梁”,使它們的關系狀態之“和”與“不和”可以被認識,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加以調節。

五臟主身之氣化的理論不僅賦予中醫五臟概念具有功能化的特點,而且能使之與研究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變化的學科界限變得模糊,甚至消失,在今天看來處處含有“邊緣學科”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它完整、系統地論證了中國古代生態醫學理論,在醫療實踐的操作性上又非常成熟、有效,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

現代系統科學認為,人體是一個開放的巨系統,它不斷地與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輸出、輸入和反饋互動。中醫學以一種特殊的形式―精氣•陰陽•五行關系模式,將自然、社會和人體及其生命活動構成為以五臟為核心,外應四時(五時)、五方、五氣、五味(谷肉果菜)、五音、五色,內系五腑(六腑)、十二經脈、五官七竅、藏五神、出五志等一個大生態系統,表述人之生命體是一個處于非平衡狀態的自組織系

統,通過漲落,自組織系統可以在時間空間和功能上實現穩態和有序。

4 中醫學生態觀的臨床應用舉隅

中醫學生態醫學思想有著廣泛的應用和悠久的歷史,無論在氣候地理環境、社會醫學、生物環境、體質研究、臨床治療、養生防病等方面中醫藥都有豐富的經驗和方法。

4.1 氣候地域環境

四季氣候變化、地理環境水土等特點,對人病證形成及其病位有一定的聯系,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東風生于春,病在肝;南風生于夏,病在心;西風生于秋,病在肺;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中央為土,病在脾。”

現代研究表明,疾病發病率與季節相關。邱彩蘭等對1981-1993年廣西地區消化道疾病的住院病例的調查發現4月-9月高溫、高濕度的季節,腸胃炎發病率最高,這與夏病于脾胃之說吻合[3];王玲等分析發現冠心病除冬天高發外,夏天高溫、低壓時高齡患者病猝發率也會增加,多因心血管粥樣硬化而管內壓突然增加所導致 [4]。四季中,當春季少陽之氣升發不能應時而旺,肝氣應升不升,會導致氣機郁滯,表現為抑郁;若少陽升發太過,會表現為精神燥狂,如張曉云等分析調查5000例精神病患者發現精神分裂癥春季發病最多[5];劉淑徵等調查兒科住院泌尿系統疾病238例,發現冬季急性腎炎和泌尿系感染發病率高,主要是小兒器官臟腑稚嫩,防御功能薄弱易受病毒或細菌感染而致病[6]。

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傳統習俗人的體質,文化和水土(地殼表面元素)等的差異,會有不同的發病規律。如西北方人高大,腠理致密,病多寒燥;東南方人體形較短小,腠理粗疏,病多濕熱。東南沿海一帶,氣候濕熱及當地的飲食習慣,多皮膚病、濕熱病;而地方性甲狀腺腫多分布在遠離海洋的內陸和山區,地方性氟病,多在貴州、甘肅、山東等地。又如廣東潮汕一帶,人們嗜食品,鼻咽癌病多發等。中醫診治往往會根據地域不同而作相應處理,如徐大椿《醫學源流論》說:“西北地寒,當用溫熱之藥;東南地溫,當用清涼之品……若中州之卑濕,山峽之高燥,皆當隨地制宜。”

4.2 精神心理治療 《內經》對于社會生態失調形成的情志紊亂進而所致病證,運用神志五臟與氣化五臟理論,或用針、或用藥、或用精神療法,已形成系統、完善的治療思路和方法,并強調精神心理療法,如清•吳尚先《理瀹駢文》謂:“七情治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藥者也。”在《內經》,則據五臟五行相克關系,提出“以情勝情”之法,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金元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二十六》釋曰:“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張氏正是治療因情志過激而致疑難病證的高手,如“一富家婦,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無藥可療,其夫求戴人診之,曰: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方而去。其婦大怒,汗出,是日困眠。如是八九日不寤,自是食進,脈得其平。”(清•俞震《古今醫案按•七情》)此是運用情志相勝法治療的典型案例。

4.3 養生治未病 養生治未病是預防醫學的基本任務。中醫學正可發揮其生態學醫學之優勢,通過調節人們的生活方式,順應自然,避免邪害;和諧于社會人際之間,避免情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四季寒暑對人們行為的約束越來越小,大城市夜生活使人們不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度的工作壓力和緊張的精神情緒,使人們長久處于過度心理應激狀態;工業化遍及全球,空氣、水質、噪聲、放射性污染無所不在。如此等等,使人類雖然擺脫了烈性傳染病的危害,但很快覺察到環境污染和惡劣的生活方式對健康的致命威脅。人們呼喊“回歸自然”“返于質樸”的口號。我們雖然不能回到“茹毛飲血”“穴居野處”的時代,但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天地人的和諧,是人類預防疾病的基本選擇;在人際關系以及人與社會、群體之間,個體必須善為處之,調適觀念與心態,以維持與社會環境的和諧,這也正是聯合國衛生組織健康新標準要求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 陳利和.以現代醫學引領中醫“綠色人才”素質培養的思考[J].中醫教育,2003,22(3):4-15.

[2] 煙建華.《內經》五臟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5,3(1):395-399.

[3] 丘彩蘭,李耀武.消化道疾病與氣象條件的關系[J].廣西科學院學報,1996,12(6) :28-30.

[4] 王玲.冠心病與氣象因素的關系[J].臨床薈萃,2007,22(3):178-179.

第8篇

[關鍵詞]腫瘤;中醫系統學;發病機制;氣化;運化;疏泄;虛;瘀;毒;

1中醫系統學的建構

建構中醫系統學需要遵循三個原則:聚焦、簡化、可實證[1]。眾所周知,中醫發展面臨的問題不是資料太少、無從著力,而是歷史積淀厚重、文獻浩如煙海,如何“抓主干、去枝蔓”成為發展成敗的關鍵。聚焦、簡化、可實證是一個連續的、具有緊密內在聯系的過程,其目的是在眾多中醫知識內容中,發掘出核心概念,將平面化的柔性中醫理論體系變為具有一定剛性的立體理論體系。首先采用“兩刀法”,一刀將中醫概念切為“虛概念”與“實概念”,一刀將兩類概念分別切為“核心概念”與“延伸概念”。其結果是,象數類概念為虛概念,核心者有三:陰陽、五行、六律;本體類概念為實概念,核心者也有三:經絡、臟腑、氣血。然后,將虛實概念相配,便可形成一個關聯的網絡[2],陰陽(氣血)-五行(臟腑)-六律(經絡);在此基礎上,引入系統學的三個基本概念“序參量”“調控”“適應”,分別對應陰陽(氣血)、五行(臟腑)、六律(經絡)。其中序參量標志系統的動力機制,調控表示系統整體與局部的協調機制,適應指稱系統與環境的互動機制,三者共同維護系統的平衡,保證其生存與發展。至此,中醫系統學框架已經建立起來,但還在定性描述階段,如要滿足定量分析的要求,更深入地揭示生命的活動原理,完成中醫現代化的任務,就要走向實證。中醫現代化的內涵是多樣的,但其技術落實不外乎實證與量化兩件事,而實證又是量化的前提。這里需要把握兩個要點,其一,要特別警惕,防止“西醫化”,如果不慎按照西醫結構醫學本征,通過細胞、分子對中醫命題進行結構化實證,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異化,偏離中醫信息醫學本征,出現用“0”做分母后,1=2的謬論。其二,在經絡定位基礎上,開始實證探索,因為在中醫概念中,唯有經絡邊界清晰,循行有度,可以作為全部實證工作的基石。現在,雖然尚未對經絡的特定實體結構做出清晰的說明,但對其體表循行線上的生物物理信號檢測已有豐富收獲,聲、光、熱、電、磁皆有,只是其生理、病理意義尚有待深入揭示。在理論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不能消極等待,而應實踐先行,同時進行方法論反思。難道經絡一定有其特定結構?這些信息不能算作它的本質屬性?對于這些深層問題,哲學家們已經給出啟發性結論,他們認為:除了實體本體,也存在關系本體,兩者皆為事物本質,不必也不能在關系本體背后找到一個實體本體,關系本體本身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3]。這對于理解中醫意義重大,只有這樣才能區分中西醫的本征差異,不至于犯方法論的錯誤。按照這一觀念,經絡的認識便清晰了許多,它是生命信息之網,可以反映生理、病理規律,而其背后并不存在一個線性對應的特定實體結構,而是無數實體性載體非線性相互作用后的信息涌現,它從系統角度體現了生命過程的復雜性。這里不需要,也不能給細胞、分子找到崗位,能夠發揮作用的是“系統”和“信息”這些更為偏愛關系本體的概念。有了經絡的定位基礎,通過經絡臟腑相關、經絡氣血運行、藥物歸經這些命題,便可形成一個中醫學核心概念之網,通過對經絡、臟腑、氣血的定量信息化檢測,就能準確說明機體的生理、病理,以及藥理作用的細節,為全面深刻認識生命與健康的真諦提供新視角。

2中醫系統學對生命過程的認識

按照上述中醫系統學的建構邏輯,可將機體的生理活動概括為三個機制,分別是氣化、運化和疏泄,三者均由氣血、臟腑、經絡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推動,不能進行線性對應,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也不能將這些生理機制簡單地分配給單一臟腑,而是各個臟腑綜合集成的結果,其邊界難以清晰劃分。不過,綜合中也有相對分工,氣化主要由肺腎承擔,運化主要由心脾負責,疏泄主要由肝與心包把握。除了對生理過程的綜合理解,對病理狀態也要有綜合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執簡馭繁,實現對中醫理論全面實證、量化的現代化目的。作為基礎性的病理學機制,總的原則應率先考慮,細節問題留待日后有條件時處理。此時,僅從前面宏觀概括的三大生理機制出發把握病理過程(大證候),相對微觀的小證候辨識暫且擱置,如臟腑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如此,通常讓人頭痛不已、難以掌握的辨證問題就簡潔明了了許多,氣化異常便是“虛”,運化異常便是“瘀”,疏泄異常便是“毒”。結合病因再繼續追問病理學本質,就能對中醫學全局了然于胸。一方面可深化對生理機制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與臨床診療以及養生原理建立起系統聯系。按照系統學含義,氣化是動力,虛者動力不足,原因或者內耗損太大(勞神、勞力),或者外阻力太大(焦慮、緊張),依中醫原理,前者傷肺,后者傷腎,治則便是潤肺理氣和補腎益氣。同理,運化是協調,瘀者則是紊亂,動力足自然是健康的基礎,但動力雖足,卻秩序紊亂也同樣是病態。原因有二,一是中央指揮失誤(信息有誤、制度漏洞),二是地方行為失控(天災人禍、組織破壞),依中醫醫理,前者傷心,后者傷脾,治則便是平心、健脾。以此類推,疏泄即守衡,疏泄不佳者失衡產毒,原因也有二,一是資源配置不公(感情用事、違背規律),二是外敵防范不力(防線松弛、縱敵深入),依中醫醫理,前者傷肝,后者傷心包,治則便是疏肝、祛邪[5]。

3中醫系統學框架內的腫瘤發病機制

第9篇

當前國內的通識教育課程一般可以分為人文歷史類、自然科學類和社會科學3大類,由各個學校自主規劃課程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以及科目。而一般院校的通識課程又分為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2部分,其中包含思政、英語以及計算機的必修課部分所占的比重較大,而由校方自主開設的選修課部分比重較小。目前國內高校中所開設的涉醫類通識課程都是類似于醫學倫理學或病理學等偏理論的課程而普遍缺乏實用醫學如護理學這樣的課程。而由于我國應試教育體制的客觀現實,學生們在進入大學之前的九年義務教育和3年高中教育中幾乎沒有系統地學過基本的護理知識。因此在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中增加護理學課程有一下幾點好處: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自我保護觀念的進步,人們對自我養生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強。掌握一些護理學知識,特別是中醫護理的部分技能可以滿足學生們這方面的需求,這也是符合奧瑞姆的自護理論的;其次,對于部分專業的學生如海運、輪機、地質工程、土木工程等,考慮其今后工作的特殊性也需要掌握一些急救護理技能以及護理學的基礎知識。而目前國內的大多數建筑企業或航運企業均缺乏對從業人員相關急救知識的培訓,所以有必要讓學生有機會在大學的學習中掌握一些相關知識;第三,通過學習中醫護理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開拓學生的人文視野并對學生理解中國古代哲學起到促進作用;第四,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相當部分老人依然會選擇在家養老,如果其子女能夠掌握一些護理學知識特別是中醫養護方面的知識,對于其父母和家人也有很大的幫助。

2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中增加護理課程的可行性

影響通識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在于2個方面:一是授課教師;二是授課所需的設備儀器和實驗教學場所。教師的教學能力對于達成教學目標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一般來說,通識教育課程對于教師的能力要求相對更高一些,除了要求教師本身具有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還應具有比較強的教學能力。目前我國有相當多的綜合類院校均設有護理學專業,這些學校本身就擁有護理學專業的教師,這些專業教師只需要在進行少量培訓或學習就可以勝任通識課的教學任務。至于教學設備儀器以及教學場所問題,由于現在絕大多數高校均配有自己校醫院,可以通過將部分實驗課程安排在校醫院的方式來解決醫療器械和操作實驗場所的問題,而本身具有護理學專業的學校則可以用自己的專業教學設備和實驗室。

3國內外護理醫學通識教育現狀

相關研究表明在國內外非醫學專業學生在護理學,尤其是急救護理學方面的知識具有相當大的差距。在歐洲發達國家平均3~5人中就有1人熟知急救技能和相關知識。比如在荷蘭政府,在小學課程中就已經引入急救護理學的課程,而瑞士政府更是在法律上規定每個公民都要接受急救護理知識的培訓[3]。即便是香港,對從事運輸業的相關人員也強制要求進行急救護理課程的學習[4]。而在大學的教育中,由于歐美國家在基礎教育的過程中已經普及了急救護理學方面的知識,因此對于學生醫學和護理學方面知識的教育主要是以社會醫學為主,如哈佛大學就開設的/醫療保健政策0(HealthCarePolicy)[5]和/社會醫學與全球衛生0(IntroductiontoSocialMedicineandGlobalHealth)[6]等課程供學生選修。自2007年哈佛大學通過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之后,在其新的核心課程方案之中明確地提出了要打破原有的系科之間的界限,進而整合知識,從而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以及更自主的選擇機會[7]。在國內由于在前期的基礎教育中缺乏對急救護理學系統的學習從而導致在當前國內大學生中均普遍缺乏相關的知識[8],因此很多學者均提出單獨開設急救護理學培訓來解決這一問題[9]。但是僅通過單獨的幾次培訓來進行教授,其效果顯然是不如將其作為一門課程的一部分來進行教學。目前在國內僅有上海的幾所高校聯合開辦了急救護理學的選修課,而如果能將這門課程的內容更豐富一些加入基礎護理學和家庭護理學的部分內容,其效果會更好。

4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中增加護理課程的課程設計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a免费 | 欧美色啪 | 2020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视频 | 国产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一区欧美 |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 |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 国产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视频你懂的 | 免费国产成高清人在线视频 | 欧美男女交性过程视频 | 开心色五香五月婷婷 | 99久久国内精品成人免费 | 日韩欧美色视频 | 国产美女网站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字幕 | 九七电影院97网手机版不用下载 |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 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 色老头免费视频精品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系列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小说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老色皮永久免费网站 |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 日日操夜夜操狠狠操 | 毛片在线观看地址 | 埃及艳后成人 | 欧美日韩久久 | 色的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啪啪精品 | 国产成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