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社會科學碩士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2-04-16 04:00:5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社會科學碩士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第1篇

一、主題內容研究

《晉書?干寶傳》寫道干寶有感于生死,"遂撰古今神祗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凡三十卷"[5],關于《搜神記》主題內容的探討是研究其文化藝術的基礎。

(一)異類相戀的婚戀主題

《搜神記》婚戀主題最受學者的關注,汪龍麟先生在《異類婚戀故事文化心理透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一文中將《搜神記》中的婚戀故事分為三類,即人神婚型、人獸婚型、人鬼婚型,前兩種類型受儒家文化和傳統巫教的影響,后一種類型則透露出強烈的幻想,這些異類婚戀故事對反對封建婚姻制度作用甚微,而是人們期望獲得富貴、長壽和興旺的象征,同時不失暫時的風流。

屈慧青的《和神人相戀范式的定型》(《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通過對神人相戀范式的原型追溯,認為高唐神女是《搜神記》婚戀主題的最初原型。而《搜神記》將神人相戀的范式加以定型,即內容為女性主動追求和男性熱烈夢想,形式為故事的表現格局,此成為后代幻想愛情小說的基本范式。李和平亦以《淺談中人妖相戀神話的文化價值》(《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一文中從敘事角度、民俗文化等方面肯定了人妖相戀神話的文化價值,并指出其對后世神怪文學的影響。

(二)奇妙莫測的復活主題

復活主題是研究者關注的又一焦點。梁莉的《中的"死而復生"故事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文教資料》2005年第1期)對《搜神記》中"死而復生"的故事進行分類整理,指出這類故事的出現一方面受佛教"死而復生"觀念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導致認識的局限性。作品反映了魏晉時期人們思想意識的覺醒和對個人價值的重視。

而熊慧玲在《之"怪"研究--死而復生》(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中對《搜神記》的復活主題進行了專門性研究,在論文中作者將"死而復生"故事分為六類,并分析了其出現的歷史淵源、哲學基礎及社會背景,最后提出"死而復生"故事具有文學、審美、民俗等多方面價值。

此外,羅欣也對《搜神記》的復活故事做出探討,認為其與魏晉時期戰亂頻繁、政局動蕩及道教繁榮的社會背景有關,多采用虛實摻半的敘事方式,敘事特點呈現出"由強調實錄的傳統目錄學意義上的小說向重視想象與虛構的散文體敘事小說過渡的性質。"(羅欣《魏晉復活小說敘事研究--以為中心》,《社會科學家》2012年第8期)

(三)耐人尋味的其他主題

還有一些學者論述了《搜神記》中的復仇主題、俠義主題等,如侯潔云的《復仇主題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闡釋了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復仇意識之間的關系,敘述了《搜神記》中復仇主題的內涵和特點,并指出其具有多重敘事視角、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相結合、客觀與主觀雜糅的敘事特征。

二、宗教文化透視

關于《搜神記》宗教文化觀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間信仰、巫術文化及禮儀風俗等方面。

(一)樸實的民間信仰

《搜神記》以志怪小說的形式展示了魏晉時期盛行的思想觀念和宗教信仰。馬得禹的《產生的思想文化背景》(《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通過對魏晉時期思想文化進行探索,指出《搜神記》是儒學衰落、玄學興起的產物,神仙及佛道二教思想普遍流行,當時人們的談資主要是評論人物和談鬼說怪。陽繁華在《淺論中的神仙觀》(《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一文中認為《搜神記》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不同于世界三大宗教的世界,即神仙世界,認為其中記錄的神仙道士故事反映了民眾對理想世界的渴望,而神仙的等級之分正是社會門閥制度在神仙世界的反映。

此外,劉玲提出《搜神記》透露出儒家天人感應的思想,于眾多鬼神故事中貫穿著"孝"、"德""仁"、"禮"等儒家學者的倫理觀。(劉玲《試論中體現的儒家思想》,《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而羅玲云則意識到《搜神記》除了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民間信仰的影響外,還頗受陰陽五行思想的熏陶。(羅玲云《中的陰陽五行思想》,《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二)神秘的巫術文化

馬得禹的《與中國古代巫方文化》(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通過分析《搜神記》產生的思想文化背景,認為《搜神記》以豐富的鬼魅神怪故事展現了兩漢魏晉時期鬼神崇拜的文化現象,其中突出的是巫術與方術文化,包括紅色崇拜、巫術靈物的運用、符篆讖緯等,從中反映出陰陽五行思想、天人感應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對干寶創作的影響,體現了東晉時期儒、釋、道三家合流的趨勢。

張瑞芳則在《研究--巫史文化與搜神記》(西藏民族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中總結了巫文化在《搜神記》中的表現,指出巫文化為《搜神記》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巫文化思維拓展了小說家的想象空間,其相關內容在小說故事情節的展開及轉折方面具有一定的關聯作用。

而董高凌《中的巫術及其文學意義》(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將《搜神記》中的巫術故事分為有道具的巫術類故事和無道具的巫術類故事兩類,總結得出《搜神記》中的巫師具有通神事鬼、占卜兇吉、醫療厭劾的功能,這些巫術故事構成層層推進的結構方式和富有開放性和趣味性的結局,增加了文章的審美娛樂性。

(三)古老的禮儀風俗

《搜神記》所記載的鬼神故事從側面反映了魏晉時期的社會禮儀風俗的面貌。李艷芬的《中的祈雨習俗研究》(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對《搜神記》中的祈雨習俗進行了詳細闡述,提出祈雨巫師具有宗教色彩,經歷了從政教合一的帝王巫師到專司祭祀的巫官的轉變,神話人物、龍、山、樹、石頭都被作為祈雨的對象。作者還將祈雨方式分為交感巫術之相似律祈雨、天人感應行善祈雨、虐待神媒迫天祈雨等,并對祈雨祭儀的社會動因作了探討。

張亞南在《 中的魏晉婚姻喪葬禮俗》(《蘭州學刊》2010年第5期)中提出魏晉時期的婚姻特色主要表現在門第婚、財婚和民間開放的婚姻觀念三大方面,而其記錄的喪葬習俗深受魏晉時期提倡的"以孝治天下"觀念的影響。此外,李婕《論對魏晉服飾風俗的政治文化闡釋》(《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通過分析漢末魏晉時期服飾風俗的變化,指出干寶對其做出的政治文化闡釋表面上是與傳統服飾制度和流行于魏晉的"天人感應"說有關,實際上來源于當時文化思想領域存在的三大沖突,即玄學與儒學、漢族正統與北方少數民族以及男權思想和婦女解放的沖突。

三、藝術特色研究

近三十年來,《搜神記》鮮活獨特的人物形象和瑰麗神奇的藝術價值逐漸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

(一)豐富鮮活的人物形象

侯興祥在《女性形象研究》(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重點對情愛作品中的女人、女仙、女鬼及女怪形象進行了分析,認為這既是魏晉時期女性恣意追求美好愛情的投影,又暴露了男性陰暗丑惡的一面。在其他類型作品中女性往往具有智勇雙全、懲惡揚善、舍生取義等美德,而從男性視野中關照的女性依然沒有逃脫儒家禮教對女性的束縛。

李真的《中異類女子形象解讀》(《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也持相似的觀點,認為《搜神記》中系列女子形象一方面展現了女性美,另一方面典型塑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男性心理。

韋鳳娟的《另類的"修煉"--六朝狐精故事與魏晉神仙道教》(《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對《搜神記》中的狐精予以關注,認為神仙道教對狐精的"人形化"起重要的推動作用,最終形成"人狐戀"這一文學母題。而丁秀霞在《簡析中吉狐和學問狐形象》(《蒲松齡研究》2012年第4期)一文中以《搜神記》中吉狐、學問狐為研究對象,試圖探討不同"狐"的獨特情懷,并指出"狐"具有無與倫比的審美意象,對后代文學中"狐"形象的塑造影響深遠。

(二)瑰麗多彩的藝術價值

修曉春、姜慶仁的《論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萊陽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認為《搜神記》具有文簡義豐、情節曲折、巧用細節、趣味性濃等藝術特點。

王揚、馬遠在《簡論特點》(《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中進一步對《搜神記》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征作了分析,指出《搜神記》語言樸實簡練,善于刻畫人物,普遍運用擬人的手法,善于通過細節描寫和環境分別為來烘托主題,但其在藝術上尚有嚴重的缺陷,其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不僅帶有消極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色彩,而且不少條文缺乏感情和形象,如同干巴巴的封建說教。

第2篇

在我看來,以各種學術配套制度為支撐的中國學術刊物,經由它們對研究者個人所應當具有的影響力以及它們有權決定是否刊用研究者個人的論文,而在這些刊物自身之間逐漸確立起了一種極具支配力的邏輯。正是這樣一種邏輯,不僅應當對每個個別論者的學術旨趣或研究方向產生影響,而且更應當經由這一影響而逐漸對整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或走向產生很大的支配作用,從而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生產和學術傳統的建構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

然而,盡管中國的學術評價制度和職稱評定制度都通過要求研究者個人必須在各種級別的學術刊物(尤其是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論文的規定,而強化著中國學術刊物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體制中的地位,但在日常知識實踐層面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第一,大多數研究者卻在自己的實質性知識生產過程中對這些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其他論者撰寫的相關論文不僅不予關注,甚至連引證都不愿意做;第二,在培養學術梯隊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中,亦即在大學的教授們為那些在未來有可能成為學者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所開列的“閱讀文獻”或“必讀文獻”中,或者在碩士生和博士生所提交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中,都存在著一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論文嚴重缺位的問題;第三,在明知于這些學術刊物上 “有利可圖”的情形下,許多研究者卻仍把相當數量的重要在不具有指標統計意義的那些“無刊號”的學術連續出版物上,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出了對這些學術刊物的不重視。

由此,我們可以說,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生產和生產者培養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很好地發揮它們所應當具有的影響研究者個人進行學術研究的知識參照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研究者個人“琢磨”如何能夠的參照性工具,進而成為研究者個人在相關學術制度安排的要求下謀求“統計指標”的一個必需的途徑。換言之,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提供統計研究者知識產品之指標的形式制度,并在一定意義上喪失了其作為研究者個人學術研究的知識參照作用和引領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實質性作用。

盡管如此,我們并不能夠當然地認為中國學術刊物就沒有作用了。在我所指稱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在當下所深陷于其中的那種“自上而下”的“知識規劃時代”中,一方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正是我所謂的“集體性”知識生產機器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使其他相關的學術制度與知識生產和再生產勾連起來的重要關聯性制度之一;另一方面,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在組織知識生產和再生產的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的情形下,這些學術刊物在建構兩種非學術的 “類型知識”、進而在形成和強化上述“知識規劃時代”的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而,我認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喪失了其作為研究者個人學術研究的知識參照作用和引領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實質性作用,但是它們對中國當下的“知識類型”的產生和發展卻依舊有著很強的支配作用——雖說這種“知識類型”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謂的學術脈絡意義上的那種知識類型。

應當承認,面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所存在的種種問題,各級主管機構和各層編輯在這些年里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做出了許多頗具助益的改革嘗試,然而這些改革努力卻收效甚微,其根本的原因乃在于整個中國學術界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學術論文以及刊載這些論文的學術刊物所具有的知識意義。這主要表現在我們對學術刊物與學術發展之間的關系還不具有明確的意識,以及我們對學術自主性在學術刊物的編輯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還沒有明確的意識,而增強這兩種意識的關鍵乃在于我們對“學術為本”原則的信奉。

第3篇

參考文獻:

[1]M.Rothehild,J.Stigiitz.EquilibriumInCompetitiveInsuranceMarkets:TheEconomicsof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6,90(1):629-650.

[2]Akerlof.JA.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chanism[J].QuarterlyJournalofEeonomies,1970,84(l):488-500.

[3]ArrowK.J.TheroleofsecuritiesintheOptimalallocationofrisk-bearing[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63,31(3):91-96.

[4]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30.

[5]李玉泉.保險欺詐及其對策研究[J].法學雜志,2000,(01).

[6]劉喜華、吳育華.信息不對稱與最優保險契約設計[J].中國軟科學,2003,(10).

[7]王海英.保險業中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J].經濟師,2005,(01).

[8]孫樹壘、韓伯棠、孫建全.博弈雙方逆向選擇問題的均衡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6,(12).

[9]盧彥鳳.保險市場逆向選擇風險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D].青島大學,2008.

[10]鐘明.保險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94-98.

[11]張歡.中國社會保險逆向選擇問題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06,(02).

參考文獻

[1]伍云.保險監管法視野中的被保險人權益保護—兼論我國保險監管法的完善[C].碩士論文第3-6頁.

[2]李喜梅.保險消費的特點及消費者權益的自我保護[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8(02).

[3]張蘭.新《保險法》實施在即消費者權益保護“回歸正途”[J].金融時報,2009.

[4]余龍華.保險消費者保護的深圳模式[J].中國金融,2012(07).

[5]涂東陽,錢敏.我國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幾點思考[N].中國保險報,2012.2.16.

[6]鄧陽.我國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研究.碩士論文第43、51頁.

[7]李世玲.保險消費者六大權益需要保護.金融時報.

[8]2012年一季度保險消費者投訴情況通報.中國保監會

參考文獻:

[1]管建云.論保險告知義務制度的適用[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1(7).

[2]邵胡敏.淺析保險告知義務[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1(7).

[3]游明.論保險法上的告知義務[D].蘭州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2011(11).

第4篇

論文參考文獻的撰寫表示論文的結束,我們文獻的引用是要真實的有科學依據的,不能為了文章湊數才引用的,參考文獻的寫作的主要文獻資料是為了參考和引證。下面是千里馬網站的小編整理的會計核算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欣賞閱讀。

會計核算論文參考文獻:

[1]劉芳芳,魏京紅.企業風險成本管理探討[J].財會研究,2011,(01)

[2]湛武.船舶海運風險成本管理研究[D].中國知網:上海海事大學碩士論文,2006

[3]茍駿.風險成本論[D].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4]林萬祥,茍駿.論風險與風險成本管理[J].四川會計,2003,(2)

[5]李亞琴.高新技術企業風險成本控制機制研究[D].中國知網: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6]哈里·馬柯維茨.資產組合選擇[J].原載:金融學雜志,1952,(1):77-79

[7]ScottE·Harrington,GregoryR·Niehaus.風險管理與保險[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8]茍駿.風險成本--成本研究的新領域[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9]林萬祥.試論風險成本的本質與特征[J].財會月刊,2005,(07)

[10]李素紅,闞德梅.淺談風險成本與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J].武漢市經濟干部管理學報,2004,(S1).

[11]劉芳芳,魏京紅.企業風險成本管理探討[J].財會研究,2011,(01)

[12]湛武.船舶海運風險成本管理研究[D].中國知網:上海海事大學碩士論文,2006

[13]李亞琴.高新技術企業風險成本控制機制研究[D].中國知網: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14]王慶成、郭復初,財務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徐中杰.對企業集團財務集中管理的現實思考(J〕.商業會計,2005,(1).

[16]李紅.企業財務集中管[J].科技創業月刊,2008,(4).

[17]酈晨斐.淺談財務集中核算對現代企業的意義[J].北方經濟,2008,(11).

[18]杜建華.實施資金集中管理新模式的做法[J].財務與會計.2006.

[19]朱幼風.論保險業信息化的財務集中管理(J).價值工程,2005,(5).

[20]張薇薇、于文凱.我國企業集團集權式財務管理體制的構建[J].商業經濟.2006.

[21]荊新、王化成、劉俊彥,財務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2]余緒纓,管理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3]陸正飛,高級財務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4]湯谷良、王化成,企業財務管理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會計核算論文參考文獻:

[1]鄧大松,劉昌平.中國企業年金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4.

[2]楊家新,李琴.企業年金會計問題之我見[J].財會月刊.2004(13).

[3]郭薈.企業年金會計處理若千問題的理論探討與適用分析[J].財會通訊.2005(6).

[4]劉愛東,王慧.對養老金會計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財會月刊.2002(10).

[5]吳紅英.企業年金會計問題淺析[J].中國總會計師.2009(6).

[6]吳祥云.養老金財務與會計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1.

[7]劉有責,蔣年云.委托理論述評[J].學術界.2006(1).

[8]郭席四.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稅收優惠問題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5(9).

[9]田娟.年金會計相關問題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12).

[10]董英.職工薪酬會計準則的變化及對企業的影響分析[J].會計師.2014(7).

[11]姜靈敏.網絡財務的社會環境和技術基礎[J],中國會計電算化,2004,4:49-51

[12]萬希寧,郭煒等.會計信息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97-113

[13]陳宏.我國工業企業會計電算化存在問題及對策[J],金融理論與教學,2003(2)

[14]王凡林,周國剛.會計信息系統[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302-308

[15]潘上永.會計電算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191-195

[16]張先治,陳友邦.財務分析[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6:90-165

[17]徐曉鵬.淺議企業ERP財務軟件體系的結構“],會計之友,2005(05):79

[18]薛化成.管理信息系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1-60

[19]周鋼,趙永軍,方小偉.Powerbuilder項目開發實踐[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3,1-370

[20]陳福軍,孫芳.會計信息系統實務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65

[21]史宗鵬,陳洪輝.基于B/S模式的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3(7)

[22]夏翔.Powerbuilder商場零售系統實例開發導航[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4:447-454

會計核算論文參考文獻:

[1]潘文軒.營改增十點鐘部分企業稅負不減反增現象解疑[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3(01).

[2]張云,匡勇.增值稅轉型對企業創新投資的影響———以江西三大行業上市公司為例[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3(01).

[3]王桂英.我國預算會計現狀與發展思路[J].科技風,2012(23).

[4]趙云.探討如何規范企業會計核算提高信息質量[J].江蘇商論,2011(,15):196.

第5篇

關鍵詞:曾紀澤 晚清外交 中俄交涉 中法交涉

中圖分類號:B25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383-01

曾紀澤(1839――1890)字賂眨號夢瞻,漢族,湖南雙峰荷葉人。次子。初襲父一等毅勇侯爵。官至戶部左侍郎,光緒十六年(1890年)卒,年五十一,贈太子少保,謚號惠敏。光緒年間曾先后擔任清政府駐英、法、俄國公使,也是當時秉承“經世致用”新思維的官員。在英國辦理訂造炮穿事宜;其后與俄人力爭,毀崇厚已訂之約,改定《里瓦幾亞條約》,更立新議,交還伊犁及烏眾島山,帖克斯川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時,在巴黎就法國侵略越南問題與法政府談判,并建議清廷積極備戰,堅決抵抗,反對在天津簽訂的《中法會議簡明條款》,力與法人爭辯。曾紀澤的外交活動是晚清進步分子為保家衛國而努力的真實寫照,其外交思想、外交手段、外交理論是那個時代是最為杰出的,為清政府的弱國外交爭取回相當多的權益。

關于曾紀澤的學術傳記,主要有喻岳衡點校的《曾紀澤遺集》,[1]石源華主編的《中國十大外交家》[2],潘德利、王宇主編的《曾紀澤年譜》[3],袁南生的《曾紀澤――弱國外交的代表》,[4]傳章的《抗外侮維護祖國尊嚴――記近代著名愛國外交家曾紀澤》,[5]對曾紀澤的的外交生涯、他的愛國情懷以及他為中國民族外交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做了論述。

在系統性的研究專著中涉及到較多的關于曾紀澤的外交活動,李恩涵的《曾紀澤的外交》[6](20世紀80年代出版,后于2014年出簡體版),引用了大量的外文資料以及時人日記,高度評價了曾紀澤于晚清內憂外患環境中在外交方面所起的作用。汪衍振的《虎口索食第一人晚清外交家曾紀澤》[7],此書全面介紹了曾紀澤出使俄國談判的背景、過程和結果,簽訂《中俄伊犁條約》,在晚清屈辱外交史中讓清王朝揚眉吐氣。2013年出版的黃小用的《曾紀澤的外交活動與思想研究》[8]則通過論述曾紀澤的外交活動對曾紀澤的外交思想做了系統性的概括,并將其外交思想與李鴻章、郭嵩燾等人進行對比,是研究曾外交思想的代表作。

對于研究曾紀澤較多的外交思想和西學思想的學術論文主要是楊鵬程、譚揚芳的《論曾紀澤的外交思想及實踐》,[9]認為曾紀澤信奉實力外交。蔣躍波的《試論曾紀澤的外交思想》,[10]對于曾紀澤近代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內容以及局限和影響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剖析。陶亞飛、劉天路的《曾紀澤思想評議》[11]論述了曾紀澤的求富思想和民族思想,也有樊普芳的《曾紀澤外交思想的近代化與困惑》[12],另辟蹊徑,從曾紀澤的外交思想矛盾出發分析其外交思想。關于曾紀澤的應對各國的外交活動主要有蔣躍波、李育民的《試析曾紀澤伊犁交涉成功的原因》[13],論述曾紀澤出使俄國改約的背景、原因、過程以及評價。李志亮的《論中法戰前曾紀澤對法交涉的得失》[14]采用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對曾紀澤與法國之間的交涉進行了探究。梁英華的《試論黃遵憲、曾紀澤、在19世紀80年代對朝鮮外交的策略》[15]論述了曾紀澤對朝鮮的一系列主張:加強宗,聯亞抗歐等。盧坤霞的《曾紀澤對保護近代海外華僑所做出的努力》[16]中提及曾紀澤在規范華工出國和海外設領護橋起到重大作用。

也有曾紀澤與同時代的人物的比較研究,譬如說:李蕓的《、曾紀澤外交思想之比較研究》[17]論述兩人的外交思想與日本觀的比較,張浩的《郭嵩燾曾紀澤外交思想之比較》[18],賈一葉《左宗棠、李鴻章戰和觀之比較》[19]等論文都論述了曾紀澤與同時代的人所面臨的外交大勢以及對待洋務的態度。

但是現有的學界觀點對于曾紀澤的研究更多涉及其外交思想,通過閱讀原始一手資料,以及相關的論文,希望能通過論述曾紀澤的駐外活動來突出晚清外交的成長和困境。

參考文獻

[1]喻岳衡點校,《曾紀澤遺集》,岳麓書社出版,1983年7月版。

[2]石源華主編,《中國十大外交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潘德利、王宇主編,《曾紀澤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4]袁南生,《曾紀澤――弱國外交的代表》,《楚材摭英?外交篇》《湘潮》2006年第四期。

[5]傳章,《抗外侮維護祖國尊嚴――記近代著名愛國外交家曾紀澤》,《黨員之友》,1995年。

[6](臺)李恩涵,《外交家曾紀澤》,東方出版社2014年5月版。

[7]汪衍振,《虎口索食第一人晚清外交家曾紀澤》,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8]黃小用,《曾紀澤的外交活動與思想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9]楊鵬程、譚揚芳,《論曾紀澤的外交思想及實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版。

[10]蔣躍波,《試論曾紀澤的外交思想》 ,廣西社會科學.學報,2004(09)。

[11]陶亞飛、劉天路《曾紀澤思想評議》,《東岳論叢》 1986 年第 4 期。

[12]樊普芳,《曾紀澤外交思想的近代化與困惑》,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13]蔣躍波、李育民,《試析曾紀澤伊犁交涉成功的原因》,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8月版。

[14]李志亮,《論中法戰前曾紀澤對法交涉的得失》,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3月。

[15]梁英華,《試論黃遵憲、曾紀澤、在19世紀80年代對朝鮮外交的策略》,韓國學論文集,2003年版。

[16]盧坤霞,《曾紀澤對保護近代海外華僑所做出的努力》,《蘭臺世界》,2011年10月。

[17]李蕓,《、曾紀澤外交思想之比較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18]張浩,《郭嵩燾曾紀澤外交思想之比較》,《清史研究》1998年03期。

第6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practical master's thesis 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problems in academic dissert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master's thesis on management, make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evaluates the academic dissertation quality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managem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effect.

關鍵詞: 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論文質量;評價現狀;評價指標體系

Key words: practical master on management;academic dissertation;quality of the thesis;current evaluation situation;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1-0269-02

0 引言

近年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MBA和MPM等專業學位,管理類應用型碩士教育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作為新生事物的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問題也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學位論文作為研究生教育中一個重要環節,能夠直接反映研究生的學習成果和專業領域研究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反映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因此,建立客觀、公正、科學的便于實施的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十分必要的[1]。

1 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評價現狀

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的評價大多數沿用學術型學位論文評價體系,雖然基本能夠對學位論文進行基本評價,但是由于應用型學位論文與學術型學位論文寫作的方法、目標的不一致,導致評價指標上的差異。

1.1 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評價問題 隨著管理類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斷發展,針對學術型研究生制定的有關管理類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已經很難適應形式發展的需要,甚至成為制約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的瓶頸,目前論文評價體系的主要問題有:①評價重結果而輕過程。開題僅看開題報告,評價論文選題如何;中期審查大多也只是查看中期報告,不能檢查監督論文內容完成程度;答辯看重的是論文成果,忽視論文產出過程,對提高論文質量難起作用。②受主觀因素影響大。碩士學位論文都是由專家評審,因為每個專家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很容易出現評價的論文相同而結果不同的結果[2]。③指標對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特點考慮不夠充分。比如,專業學位論文選題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要有實用價值[3];專業碩士學位論文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以往的評價體系都沒有體現這些特點。

1.2 學位論文評價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循序漸進的過程,論文質量相關的評價因素隨著碩士論文的實際狀況的發展變化而改變,下面就從幾方面分別闡述論文質量評價問題產生的原因。①應用型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缺失[4]?,F在的碩士學位論文評價基本上沿用了以往學術型論文評價體系,針對學術型學位論文進行評價,因此,并不符合應用型學位論文的特點和要求。②評價制度不夠完善。學位論文質量評價制度建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完善已有的規章制度。以往學位論文的評價重結果輕過程,完善的學位論文產生評價制度,能夠嚴格論文產出過程,提高論文質量。③缺乏必要的檢查和監督。由于評價制度的執行過程缺少相應的檢查和監督,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存在著執行不力的情況[5]。④社會因素的消極影響。教育活動也是一種社會活動,社會環境影響著教育的發展。這種影響可以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6]。

2 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根據管理類應用型碩士的培養特色,結合管理類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要求和特點,將學位論文評價因素分為學位論文教學條件及管理、學位論文教學過程和學位論文效果3個一級指標以及若干二級、三級指標,建立如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評價總分計算方法:

評價指標標準劃分為A、B、C、D四檔,表中只給出A、C兩檔的標準,低于A高于C為B,低于C為D;每項得分=分值×等級系數(等級系數:1.0?芏A>0.85、0.85?芏B>0.7、0.7?芏C>0.4、0.4?芏D?芏0);評價總分為每項得分之和。根據建立的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就可以對某一管理類專業的應用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從3個一級指標以及下設的各二級、三級指標進行評價分析,并得出一個總評分。

3 結論

評價是保障質量的重要手段,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不僅是對學位論文本身的評價,客觀、公正的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包括學位論文教學條件及管理、學位論文教學過程和學位論文效果三個方面。根據本文建立的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某一高校的管理類專業的學位論文質量進行評價,并根據相應的得分情況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已達到提高學位論文質量的目的。隨著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方法的改進仍未結束,仍需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李征航,毛旭東,劉萬科,陳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7):179-180.

[2]朱霞,盧潤德.淺議經濟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J].各界文論,2007(6):53-54.

[3]王桂榮、趙敏.管理類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石油教育,2012(3):62-65.

[4]李光玉.保證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質量芻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9):19-22.

第7篇

關鍵詞:中國;就業質量;內涵;評價指標

我國對就業質量的關注與研究始于二十世紀末,“不斷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將是中國政府的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在2004年“中國就業論壇”上提出這樣的一句口號,首次在政府的文件中出現“就業質量”一次;2010年在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提高就業質量,讓勞動者體面就業”;2012年黨的“十”報告中再次提出“要在新時期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使勞動者生活更加體面、更有尊嚴”。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質量一次次的出現在國家每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中,足以說明其在整個社會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1 就業質量的內涵

就業質量是衡量某一群體及社會就業狀況的一個綜合性指標,研究者局限于自身的研究角度與學科背景,對就業質量內涵的理解也有所差異?!皬膹V義上說,就業質量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就業人員的質量,包括勞動者的技能、資歷、素質等;其次是就業崗位的質量,包括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崗位、勞動條件、工資水平等;再次就是就業工作質量,包括工作水平、服務水平等?!盵1]

從就業質量概念的狹義上講,國內學者普遍認可劉素華(2005年)提出的就業質量概念:反映整個就業過程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并取得報酬或收入的具體狀況之優劣程度的綜合性范疇。這個概念其中既存在客觀方面又有主觀方面的因素,優劣程度的區分就難以排除主觀判斷的因素。[2]彭世武(2008年)認為就業質量是一個衡量勞動者在整個就業過程中的就業狀況的綜合性概念。[3]劉世峰(2013年)認為就業質量就是勞動者在從事生產過程中并取得一定收入的具體情況的好壞狀況。就業質量本質上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狀況的一種衡量。[4]張桂寧(2007年)明確指出畢業生就業質量是指畢業生對自己就業狀況的優劣和是否滿意的綜合性概念。[5]這就說明勞動者個人對于自身就業狀況的主觀滿意程度在評價就業質量中的重要性。

就業質量的核心就是勞動者的報酬。截至目前國內對就業質量的研究都會將勞動收入作為衡量一個勞動者就業質量高低的關鍵指標。就業質量從微觀層面來講就是勞動者個體在勞動過程中與工作狀況相關的因素,比如勞動報酬、勞動時間、勞動環境、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等,這些相關因素可以從客觀方面反映一個勞動者的就業狀況如何;勞動者對工作的滿意度也應該構成衡量就業質量的一個主觀方面。從宏觀層面即某范圍內勞動者整體的就業狀況的優劣程度,也就是某個國家、地區、行業的勞動者的就業質量,通常會采用一些關于勞動狀況的統計數據來表示,比如平均勞動時間、平均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參保率等指標。

2 就業質量的內容及測量

使評價更客觀的基礎就是構建一個可以測量就業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由定性評價轉為定量評價。綜觀目前學界關于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在選取評價指標和研究側重點上均不統一,分別從宏觀和微觀上來看。

2.1 宏觀層面

最具代表性的是劉素華(2005年)構建了一套適用于不同地區、行業、部門的就業質量指標評價體系,該體系包含四個一級評價指標(聘用條件、工作環境、勞動關系和社會保障)和十七個二級評價指標。然后設計就業質量評價標準,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就業質量的量化評分表。[6]賴德勝、蘇麗鋒、孟大虎、李長安(2011年)依托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研究”,構建了一個包括六個一級評價指標(就業環境、就業能力、就業狀況、勞動者報酬、社會保護和勞動關系)、二十個二級評價指標和五十個三級評價指標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官方統計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30個省份2007年及2008年的就業質量狀況進行了測算。[7]高興藝(2012年)參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出就業質量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含五個一級評價指標(基本質量、安全質量、歸屬感、受尊重和自我實現)和十六個二級評價指標。得出我國在1990年到2009年間的就業質量是呈現增長趨勢,但增長幅度不大,增長率在3%-5%之間,平均增長速度是4.02%,遠低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8]

2.2 微觀層面

李軍峰采用就業穩定性指數、工作質量指數、勞資關系指數、福利和保障指數和職業發展指數這五個指數對就業質量進行綜合測評。[9]

3 大學生群體的就業質量

劉世峰(2013年)提出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該指標體系包含五個一級評價指標(就業率、就業水平、創業、職業勝任和滿意度)和十七個二級評價指標。[10]李菲菲(2012年)提出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含四個一級評價指標(工作條件、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工作滿意度)和八個二級評價指標。[11]柯羽(2010年)從建立了一套包含三個客觀性指標(就業地區流向、就業單位性質、薪金水平)和三個主觀性指標(人職匹配度、就業滿意度、職業發展前景)的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大學生就業質量進行綜合評價,避免了主觀因素的影響,同時解決了指標間信息的重疊問題。[12]張衛枚(2013年)依托2011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在湖南省長沙市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狀況展開調查,從工作狀況(就職行業、工作時長、勞動報酬、社保狀況和發展機會)、工作環境(物理環境、安全環境和人際環境)、勞動關系(勞動合同、就業穩定性和職代會參與率)和就業滿意度四個方面得出新生代農工整體就業質量低下。[13]楊何清、李佳(2007年)提出了相對比較系統的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可適用全國各地區大學畢業生總體以及研究生、本科生、??粕煌后w的就業質量的狀況。該指標體系包含三個一級評價指標(工作條件、勞動關系和社會保障)和十二個二級評價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比較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賦予各項指標不同的權重,然后將得出的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指標體系轉化為就業質量評分表。[14]

就業質量的評價指標可分為客觀方面與主觀方面兩個層面,客觀方面主觀方面主要是指勞動者的主觀滿意度,比如對薪酬的滿意度、對工作崗位的滿意度、對工作單位的滿意度等。目前國內主要采用指數加權平均法和綜合評價法兩種方法評價就業質量,李軍峰和劉素華分別是這兩種方法的代表性學者。

4 就業質量影響因素

李菲菲(2012年)從大學畢業生自身因素、高校擴招及培養方式、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及用人方式和政府的宏觀調控四個方面分析對就業質量的影響作用。[15] 從高校的角度來研究,主要是指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等與現有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匹配。方麗(2003年)指出,我國的學科專業結構源自前蘇聯,注重傳授系統的書本知識,人才培養強調學術性、研究性和規范性,與產業變動之間的協同性較差,造成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的脫節。[16]林寶燈(2012年)研究經濟管理類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的關系,得出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存在顯著地低度相關關系,其中男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呈現顯著中度相關關系,女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呈現十分微弱的相關性,不能通過顯著性檢驗。男生能力越強,就業質量越高;女生就業質量的高低不受就業能力的影響,還會有其它就業心態層面相關聯的因素影響。[17]

肖琳(2013年)在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進行實證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情緒智力在微觀層面上影響其就業質量,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狀況從宏觀層面上影響其就業質量。[18]馬男、魏鳳(2014年)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陜西省的陜北、關中和陜南三個地區返鄉農民工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得出影響返鄉農民工就業質量的公共因子是社會扶持、人格特質、親友幫助、就業能力和求職行為,社會扶持因子對返鄉農民工就業質量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最大,就業能力的直接作用居次要地位,人格特質的間接作用居次要地位,求職行為對返鄉農民工就業質量的直接和間接作用均很小。[19]

賴德勝、石丹淅(2013年)從經濟發展方式、勞動力市場分割兩個方面來分析我國就業質量偏低。我國當前主要依靠資本驅動且偏好普通勞動者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個體(尤其具有高學歷和高技能)的長遠發展不利,勞動報酬和技能發展是評價就業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因此當前我國的就業質量不高;當前我國多元化分割的勞動力市場,以戶籍為代表的制度強化了區域、城鄉、行業、部門、職業間的分割收益,造成扭曲的勞動力配置,從而整體就業質量水平不高。[20]張勉(2006年)從制度性因素和個體因素兩個層面來分析如何影響城市貧困群體就業質量。制度性因素主要從就業促進制度、勞動者權益保護、現行失業保險制度三個方面影響其就業質量;個體因素主要從自身的人力資本投資和受教育程度兩個方面影響其就業質量,并指出目前中國,受教育程度與收入已經基本上是正相關關系。

5 結論

綜上所述,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大學生和勞動者就業質量進行了界定,就業質量是關系畢業學生和勞動者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工程。收入是評價就業質量的關鍵指標,其高低、分配結構等既影響個體的工作生活質量又影響社會穩定和諧。因此,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對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李林:《我國城鎮非正規就業者的就業質量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2]劉素華:《就業質量:概念、內容及其對就業數量的影響》,載《人口與計劃生育》2,005年第7期.

[3]彭世武:《構建適應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的理論探索》,載《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4]劉世峰:《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5]張桂寧:《論勞資關系對就業質量的影響》,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6]劉素華:《建立我國就業質量量化評價體系的步驟與方法》,載《人口與經濟》,2005年第6期.

[7]賴德勝,蘇麗鋒,孟大虎,李長安:《中國各地區就業質量測算與評價》,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年第11期.

[8]高興藝:《就業質量測度及其對就業數量影響的實證研究:1990-2009》,山東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9]李軍峰:《就業質量的性別比較分析》,載《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年第6期.

[10]劉世峰:《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11]李菲菲:《我國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以青島某高校為例》,青島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12]柯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綜合評價》,載《中國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

[13]張衛枚:《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分析與提升對策――基于長沙市的調查數據》,載《經濟與社會》,2013年第3期.

[14]楊何清,李佳:《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與應用》,載《中國人才》,2007年第15期.

[15]李菲菲:《我國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以青島某高校為例》,青島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16]方麗:《高等學校學科專業機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載《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17]林寶燈:《經理管理類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關系研究――以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2012界畢業生為例》,福建農林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18]肖琳:《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的實證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第8篇

>> “互聯網+”時代的變化特征 互聯網時代的營銷變化 互聯網時代的傳播趨勢 互聯網時代的知識傳播 互聯網政治的新變化 無政府與大政府:互聯網時代的全球政治 互聯網政治時代 互聯網時代公眾輿論的變化 互聯網時代社會預期的變化與引導 “互聯網+ ”時代帶來的變化,你了解多少? “互聯網+”時代商業邏輯的變化及啟示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輿情傳播特點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 “互聯網+時代”傳播行業的N種趨勢 淺析互聯網時代的廣播電視傳播 互聯網時代對華傳播的策略研究 互聯網時代的品牌傳播途徑思考 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的變革 “互聯網+”時代的科 技傳播思維創新 互聯網時代突發事件的傳播應對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5]王建磊.公民視頻新聞傳播及影響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大學,2011.

[6]朱嘯天.新媒體環境下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政府信息修辭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26-29.

[7]謝·卡拉-穆爾扎.論意識操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8]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181.

[9]諾姆·喬姆斯基,戴維·巴薩米安.宣傳與公共意識[M].信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3.

[10]十特刊評論.激發中國前行的最大力量[N].人民日報,2012-11-3.

[11]2012年第三季度新浪政務微博報告[EB/OL].

[12]Old and New Media Both Make News,But Economy Tops the Agenda,July19-25,2010.

第9篇

[關鍵詞] 認知語境 商務語境 文化控制

一、商務語境的原則

經濟全球化發展,商務語境體現了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和關聯原則:

1.商務語境的話語效應與社會效應。20世紀80年代以來,“外貿熱”,作為中國一個大眾文化的“公共領域”逐步形成。我國商務語境的構建,具有廣泛的基礎,表現了我們對國際市場極大熱情和信念,構成了我國大眾對現代經濟體系的強烈愿望。我們看到商務語境的廣泛性、世俗性、社會性;商務語境在建立商務空間和文化策略上,在全球化進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哈貝馬斯在構建其話語倫理學時,提出“理想的話語環境”概念。商務英語是一種交際行為,表現為一種交際策略的利用。一般交際是以非瑣碎性質的演繹規則為基礎進行的,語境控制是按照商務情景進行選擇、調控,最終取得最優交際效果的過程。商務語境的控制包括了認知控制、商務控制、文化控制,他們在商務活動中的語境生成和調適表現為公司之間、商戶之間、品牌文化之間的語境結構的有效設定與能動調適。跨文化商務關系,重在引導和促進商務通道中流動的信息產生語境傳播效應,通過話語信息的語境轉換,增加交流活動中的語境信息量,是實現商務信息協調配置和有效傳通的重要途徑。

2.堅持開放的現代商務情境建設。自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商務英語已經由單純的商務英語實務而逐步拓寬到更為廣闊的經濟貿易領域。這就為英語認知語境建立了全球化商務的“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與“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前者指“說話者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文化”,后者指“言語行為發生的具體情景”。在這里,商務語境被視為一個商務文化結構體,而不是交際場合中種種外在要素。固守語言內部的做法越來越多地受到質疑,“內外結合”的語境構建,也就是英語的語境構建凸現的巨大作用。

3.商務文化必須具有最大的社會包容性,無論在商務語境,還是商務活動,都可以容納多元的,多種組織形式的,以及不同所有制的形態。 商務英語的產生和理解要求公司之間、商戶之間、品牌文化之間的互動,即商務認知體驗。僅僅依靠本文語境,上下文,或者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互動是不足夠完全傳遞信息的。商務語境的核心問題是語境的文化控制。因此,研究商務活動中的語境,包括認知語境、商務語境、文化控制三個范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各種語言在文化發展中能有效擔負各種交際功能是不爭的事實,從古到今各國的友好往來就是明證,國際商務上演了跨國的、全球的、世界的文化策略,通過交流共享、相互融合,通過文化,建構公共場域、表達場域,語境創設,使世界重新審視中國商務的價值體系。

二、商務語境構建和取徑

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論框架下,就商務英語寫作的禮貌策略進行了研究。從詞、時態、語態和句法等語言角度,分析了四種禮貌策略在商務英語寫作中的語言手段和實現形式,分析的重點是使用最為頻繁的積極禮貌策略和消極禮貌策略。

認知語境從言語行為的分類模式出發,把商務語境分類的語用功能和他的文化控制結合起來,比如,信函類分為合作類信函、和諧類信函、競爭類信函和沖突類信函,并探討積極和消極禮貌策略在四類信函中的分布狀況。四類信函的文化控制是有差異性的,積極地控制和消極控制對商務活動產生了很大的作用,近幾年,隨著商務文化廣泛引起全球的響應,廣泛的文化交流使商務語境創設具有了國際文化場域,實現了各國商務文化語境共建,這已經成為當代商務的主旋律。盡管人類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種族不同,但我們共同分享跨國的、全球的、世界的市場貿易空間。

繼語言英國人類學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語境和語境分類后,語境的研究和構建一直是現代化、國際化進程的新載體、新途徑、新內涵。隨著國際對話的升級、國際協作的深入、大眾體系的完善,語境的研究走向體系構建的實際性階段,尤其是商務作為一種文化儀式帶來的語境對話、解釋,更是提升了英語語境作為公共領域的文化控制。

國家教育部2001年頒發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倍逃吭?004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指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所以,我們把商務語境取徑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策略行為,它以交際為目的。第二種是行為者是通過與別人共同分有對共同處境的理解的文化策略。

參考文獻:

[1]林添湖:試論商務英語學科的發展[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04)

[2]羅明禮:商務英語寫作語用特點探微[J].商場現代化,2007, (25)

[3]周燕:面文體中語言轉述的認知語用分析[D].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數據庫 (碩士),2005, (02)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淫五月天 | 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六月丁香婷婷激情 | 国产在线毛片 | 精品啪啪 | 久久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野外 | 欧美一级第一免费高清 | 亚洲日日操 | 热99re久久免费视精品频软件 | 日本高清在线视频www色下载 | 日韩欧美在线视频观看 | 男女无遮挡羞羞视频 | 免费网站黄成人影院 | 五月婷婷综合激情 | 日韩成人精品在线 | 斗破苍穹漫画扑飞在线观看免费版 | 天真无邪的乐园 | 拍拍拍交性免费视频 | 色播五月综合 | 色视频综合 |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 四虎永久免费影院 | 婷婷影院在线观看 | 人人看人人想人人爽 | 黄色小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久7777888精品 | 国产综合在线播放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大片天美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国产精品毛片大码女人 | 黄色小网址 | 奇米网在线 | 黄连厚朴电视剧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 黄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影院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黄页网站在线播放免费 | 99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