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中西醫結合門診優選九篇

時間:2022-07-28 00:14:2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西醫結合門診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西醫結合門診

第1篇

走進河南省腫瘤醫院,可以看到門診大樓南側有一幢整潔的5層樓,這是河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樓。大樓橫匾上“河南省腫瘤中西醫結合診療中心”赫然在目。這是新近經河南省中醫管理局審核批準,依托河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成立的我省唯一的由中西醫結合診治惡性腫瘤的權威機構。大廳內一排紅色的大字“傳承中醫藥學精華,汲取現代科學文明,走中西醫結合道路,發掘腫瘤治療新方法”顯得格外醒目。相信腫瘤病人置身其中,他們戰勝癌癥的勇氣和信心一定會驟然大增,恐癌心理會大大減輕。

河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擁有一流的技術力量,高超的中西醫結合腫瘤診療技術,先進的醫療設備和綜合治療手段,在中西醫結合診治惡性腫瘤方面,處于省內領先地位。

現有開放性床位160張。每年收治住院病人2000余人次,年門診量6000人次,是目前國內所有醫療單位中床位最多、門診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中西醫結合診治腫瘤科室。近年來,河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在楊峰主任的帶領下,秉承“團結、奉獻、探索、創新”的精神,突出中西醫結合特色,在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贏得了省內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2007年,榮獲“全國綜合(專科)醫院中西醫結合示范科室”。

河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技術力量雄厚,人才濟濟,現有醫護專業技術人員63人。19名醫師中,碩士以上學歷13名,博士2名,在讀博士2名,高級職稱11名,中級職稱13名,中醫、中西醫結合醫師占2/3,西醫占1/3。科室大多數醫師具有10~20年中西醫結合診治經驗,基礎理論扎實,能熟練運用中西醫結合理論和方法治療腫瘤內科疾病。現在全科室醫務人員,在主任楊峰的帶領下,西醫學習中醫,中醫學習西醫,醫師的水平均已達到西醫治療規范、中醫治療辨證準確、能融合中西醫的腫瘤專科醫師水平。

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在中晚期腫瘤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在化療、生物治療的基礎上,再結合中藥、針灸、穴位貼敷、中藥抗癌食療等方法實施治療,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

目前開展的中西醫結合診療項目有: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抗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晚期腫瘤的治療;不耐常規化療腫瘤的治療;抗腫瘤復發轉移的治療;年老體弱患者的治療;化療無效病人的治療;中西醫結合延長術后放化療無病進展期的治療;中醫藥非藥物療法(包括穴位注射、耳穴貼敷、放血療法等);癌前病變治療等處于省內領先水平,在國內也享有較高知名度。

近年來科室以提高療效為目的、以探索中西醫各療法綜合運用作為主攻方向,在專科水平上突出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和特點,形成了“一個基本,五個堅持,兩個突出”的治療特點。“一個基本”,即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五個堅持”,即堅持規范化基礎上的個體化原則,堅持殺滅腫瘤與調動機體抗癌能力相結合原則,堅持綜合治療中西并重原則,無毒或微毒原則,定期評價及經濟有效原則。“兩個突出”,即突出中醫藥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突出在不耐常規放化療病人及傳統放化療無效病人的治療優勢。全科人員一直在不斷總結臨床經驗,為提高臨床療效而努力。經過反復驗證,已初步總結出中晚期惡性腫瘤治療及癌癥抗復發治療的一種有效方法――“無毒抗癌多元綜合療法”。該療法以人為本,以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存質量為目的,在無毒或微毒的框架內,實施科學綜合放化療、生物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誘導分化療法、激素療法、中醫中藥治療、營養療法及中藥食療等治療方法,根據不同個體、不同病種及疾病分期,科學制定治療方案。其不同于傳統的以損害正常細胞、犧牲體質為代價的攻擊性療法,重在調動機體自身抗癌能力。重視各療法之間優勢互補,增效減毒,力求使病人達到長期穩定。并以其微毒、可長期應用的療法特點,使癌癥抗復發治療可行有效。經全科反復研究驗證、不斷完善,已在胃癌、食管癌、大腸癌、膽管癌、肺癌、卵巢癌、子宮癌、惡性淋巴瘤等病種方面,取得較好療效。該療法為年老體弱、有較嚴重合并癥、反復治療體質虛弱、不耐常規化療及放化療無效病人找到一條延長生命之路。已使不少無望長期存活的病人,在經過抗復發轉移治療后,邁過了5年大關,并得到了省內外患者及家屬的認可。全省慕名來中西醫結合科求治的癌癥病人逐年增加。

科室不斷強化質量管理,做到了千方百計提高醫療質量,改進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平,降低醫療成本,和合理用藥、合理檢查、合理治療。這種高質量的服務,贏得了廣大患者的贊譽。

楊峰主任告訴記者,中西醫結合是中國特有的腫瘤綜合治療醫學模式,特別是對于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其效果優于單純化療或單純的中醫治療。使病人生存時間更長,生活質量高。中西醫結合代表了整體醫學和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也是中國對癌癥治療做出較大貢獻和最具希望的領域。河南省腫瘤中西醫結合診療中心在我科成立,是對我科中西醫結合腫瘤診療水平的肯定和信任,也使我們感到肩上的壓力和責任重大。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全體醫護人員決不辜負全省人民和上級領導的期望,團結奮進,勇于探索,開拓創新,努力發掘中西醫結合腫瘤防治新方法、新路子,為千萬個癌癥患者的家庭重新找回幸福而貢獻出我們全部的力量。

第2篇

皮膚科

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創建于1929年,在國內外均享有較高的聲譽。2008年,該科室全年門診量超過100萬人次,單科年門診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該科室收治的患者中,大約有60%的患者來自外省市,港、澳、臺地區及其他國家。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擅長診治各種疑難復雜性皮膚疾病,下設有結締組織病門診、遺傳性皮膚病門診、化妝品皮炎門診、銀屑病門診、白癜風門診、光感性皮膚病門診、異位性皮炎門診、真菌病門診、脫發門診等10余個專科門診。該科室每周均開設4~5次大型專家門診,平均每天有9位專家同時出診,既提高了醫療質量,又滿足了全國各地皮膚病患者的就診需求。此外,該科室每周均進行一次疑難病例討論會及臨床病例會診活動,以便及時解決門診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目前,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共開放病床33張,擁有工作人員100余人,其中擁有正高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10名,副高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17名,主治醫師14名,住院醫師20名,實驗室技術人員22名,門診及病房護士20余名。

徐金華醫生簡介:

徐金華醫生現為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理事。徐金華主任1985年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醫療系,此后一直在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從事過敏性皮膚病、自身免疫性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診治過敏性皮膚病及各種性病,尤其在診治慢性蕁麻疹等方面有極深的造詣。近年來,徐金華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的研究,曾多次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獎項。

項蕾紅醫生簡介:

項蕾紅醫生現為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會青年委員、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會痤瘡學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上海醫學美容學會委員、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項蕾紅主任1992年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曾先后在中科院上海細胞生物研究所、醫科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進修,擅長診治白癜風、黃褐斑、痤瘡、面部皮炎、濕疹等疾病。近年來,項蕾紅主任作為第一負責人承擔并完成了多項國家教委、上海市科委及中華醫學會的科研項目,曾榮獲上海市科技成果獎、教育部科技成果獎及上海市優秀發明獎等多種獎項。

中西醫結合科

上海華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成立于1954年,是上海市成立最早的中醫科室之一。目前,該科室擁有在職員工近40名,其中有高級職稱的人員19名,碩士生導師7名,博士生導師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上海市名老中醫2名。上海華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下設有門診、中西醫結合病房、中西醫結合研究所、中西醫結合延緩衰老中心、治未病中心、中西醫結合內科、腫瘤科、針灸科、推拿科等亞級科室,擁有中西醫結合肺病專業、中西醫結合老年及代謝病專業、中西醫結合激素使用與撤減專業、中西醫結合老年心胸內科專業、中西醫結合腫瘤專業、中西醫結合腦與脊髓疾病專業、中西醫結合泌尿系統疾病專業、傳統中醫專業、中醫外科專業、中醫婦科專業及中醫針推專業等10余個專業分科。上海華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在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診治呼吸系統常見病、炎癥性疾病、衰老與老年病、代謝病、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病、腫瘤等方面頗具特色,深受廣大患者的信賴。

沈自尹醫生簡介:

沈自尹醫生現為上海華山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教研室主任、臟象研究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科協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全國中西醫結合虛癥與老年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藥審評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評議委員、衛生部中藥審評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中醫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沈自尹院士于上世紀50年代率先對中醫稱為“命門之火”的腎陽進行研究,既從臨床上證明中醫的“證”是科學的、客觀存在的,又用科學的語言闡明了“腎陽虛”的本質,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隱性阿狄森氏病、哮喘、慢性氣管炎的治療當中,大大提高了此類疾病患者的臨床療效。近年來,沈自尹院士多次應邀赴日本、香港、澳洲進行講學,并出席國際性學術會議,曾榮獲全國醫學衛生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衛生部科技成果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等多種獎項。

陳劍秋醫生簡介:

陳劍秋醫生現為上海華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副主任、中醫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老年病與虛證專業委員會委員。陳劍秋主任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內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擅長診治糖尿病、風濕病及乳腺疾病,尤其在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等)、風濕病(紅斑狼瘡、類風濕等)等方面有極深的造詣。

神經外科

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成立于1953年,是我國南方地區建立最早的神經外科科室。經過幾代人半個多世紀的共同努力,該科室的醫療水平始終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目前,該科室擁有正教授11名,副教授12名,博士生導師8名,主治醫師22名,設有病床600余張,現代化專業手術室25間,擁有包括術中核磁共振導航系統、Cyberknife、伽瑪刀、激光刀、細胞刀、超聲刀、腦內窺鏡、PET/CT、顱內壓監護儀、3D血管造影機、神經導航系統、計算機虛擬現實手術計劃系統等國際一流的硬件設施。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擅長診治腦血管性疾病、腦脊髓腫瘤及顱腦創傷等各種神經外科疾病,年手術量高達2500余例。

周良輔醫生簡介:

周良輔醫生現為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神經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市華山神經外科(集團)研究所所長、WHO神經研究和培訓中心副主任、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副主委、上海中華神經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衛生局專家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神經外科聯合會委員、亞太神經外科協會執行委員、亞太顱底外科協會執行委員。周良輔院士1965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1985年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神經外科、Mayo Clinic(梅奧診所)及UCLA神經科學習考察。多年來,周良輔院士一直從事顯微外科、顱底外科、神經導航外科、內鏡外科、立體定向放射外科及細胞分子神經外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在腦動脈瘤、顱內及脊髓腫瘤等多種神經外科疾病的診療方面有極深的造詣,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杰出外科醫生獎、上海市醫學榮譽獎、中國醫師獎等多種獎項。

黃峰平醫生簡介:

黃峰平醫生現為上海華山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神經外科(集團)醫院副院長、上海神經外科(集團)研究所副所長、中華醫學會上海神經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青年醫師專家協會常務理事、國際神經科學協會會員、美國神經外科學會會員。黃峰平院長1990年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2000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神經外科博士后學位,他擅長診治腦腫瘤、脊髓血管性疾病及各種顱腦疾病。近年來,黃峰平院長主持并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留學回國人員基金”、“上海市衛生系統百人計劃”等多項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上海市衛生系統“銀蛇獎”、衛生部吳階平醫學獎等多種獎項。

手外科

上海華山醫院手外科成立于1960年,由我國骨科學創始人、著名骨科專家李鴻儒教授、楊東岳教授創辦,在國內外均享有較高的聲譽。1966年,該科室首創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技術,并于1985年成功設計出兩套供血系統及新的血循危象分類與處理系統,大大提高了足趾移植的成活率(成活率高達98%)。1992年,該科室獲得衛生部批準,建立了手功能重建實驗室及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1995年,該科室被評為上海市領先學科、211工程重點學科及國家教委重點學科,2003年被指定為國家級繼續教育培訓基地、國際手外科協會培訓中心及國際AO協會手外科培訓中心。目前,上海華山醫院手外科現有正教授13名,副教授9名,主治醫師3名,住院醫師2名,各類技術人員5名。近年來,該科室作為華山醫院的特色特室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患者前來就診,同時也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贊譽。

顧玉東醫生簡介:

顧玉東醫生現為上海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中華醫學會副會長、衛生部手功能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會常務委員。顧玉東院士1961年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醫療系,此后一直在上海華山醫院從事手外科、顯微外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各種手外傷疾病的診治,曾榮獲“白求恩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多項殊榮,被譽為我國醫學界的楷模。

第3篇

【關鍵詞】 慢性盆腔炎;中西醫結合;臨床療效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婦科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痛、痛經、月經不調等。該病常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療或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而致[1],對婦女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目前西醫臨床治療無特異療法,臨床療效不顯著。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47例,并與單純西醫治療作比較,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兩組94例門診患者中,年齡23~55歲,平均年齡36.7歲,病程3個月~11年,平均3.6年,已婚婦女81例,占86.2%。臨床分型:輕度18例(19.1%),中度47例(50.0%),重度29例(30.9%)。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以及臨床分型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為下腹部墜脹疼痛,痛連腰骶,易疲勞,勞累時復發加重,并伴有月經不調,白帶增多等。子宮多后位,且有觸壓痛,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宮體一側或雙側附件增厚壓痛,甚至可觸及條索狀增厚物或炎性包塊。B超檢查顯示輸卵管增粗,輸卵管附件區可探及炎性包塊。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頭孢唑啉2.0g,替硝唑0.5g,氧氟沙星0.2g,靜脈滴注,2次/d,7d為1個療程。臨床癥狀較重者給予頭孢曲松鈉2.0g加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2次/d,療程為7d。觀察組在對照組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方治療,方劑包括:敗醬草、蒲公英各30 g,紅藤、當歸、丹參各20g、桃仁、夏枯草、赤芍各15 g。諸藥加水1000 mL,上火煎藥濃縮,得藥液200 mL,每日100 mL分早晚各1次灌腸,同時將藥渣用無菌紗布包裹熱敷于下腹部,10d為1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B超檢查子宮附件無異常,子宮及附件無壓痛,盆腔炎性包塊消失;顯效:臨床癥狀有明顯好轉,B超檢查子宮附件未見異常。有效: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改善,B超檢查包塊明顯縮小;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未見改變,婦科檢查局部病變如故,甚至有所加重,B超檢查包塊仍存在。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如表1所示,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7%,顯著高于單純西醫治療組的70.2%,兩組總有效率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85,P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注: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85,P

3 討論

目前臨床西醫多采用單純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但由于此病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作,盆腔組織增厚,包裹形成包塊導致局部循環障礙,而長期反復使用抗生素產生的耐藥性、副作用等給治療帶來困難[2],易發生二次感染,臨床治療效果不佳。因此,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是一種 有效的治療方法。

慢性盆腔炎屬中醫“少腹痛”、“瘕”、“帶下”等范疇,其病因病機是由于濕熱毒邪乘虛而入與氣血相結,蘊積胞宮、胞絡,濕熱阻滯,影響氣血運行,積結成瘀,致下腹部疼痛或壓痛[3]。炎癥形成或盆腔充血,血瘀氣滯,瘀阻胞宮,沖任受損,則月經失調。濕熱下注,則白帶增多[4]。中醫治療當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健脾益腎為目的。本研究中自擬中藥方劑中,紅藤、敗醬草、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化瘀,涼血消癰、抗菌抗病毒之功效,赤芍散瘀消、 行滯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藥理研究發現,桃仁尚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調節等諸多作用[5],當歸、丹參補血活血,祛瘀止痛。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消滯化瘀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療效優于單純西醫治療,治療總有效率為95.7%,這一研究結果與文獻[6]報道結果一致,且療程短、治療簡便、經濟,不良

反應少,因此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任喜英.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56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0,16(10):37-38.

[2]任曉靜.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50例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5):46.

[3]黃銀平.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120例[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0(9):567-568.

[4]曾祥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96例[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8(8):170-171.

第4篇

關鍵詞:骨性膝關節;中西醫結合;臨床效果

骨性關節炎在臨床上發病較高,屬于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等為首發癥狀,患者發病時主要以:膝關節痛等為主。這種疾病誘因較多,機制復雜,且女性發病要高于男性。目前,臨床上對于這種疾病并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傳統方法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是患者長期效果不好,且患者需要長期用藥并發癥較多。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中西醫結合在骨性關節炎治療中使用廣泛,并且效果較好[1]。為了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性膝關節的臨床效果。對2012年l月~2014年4月我門診治療的66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門診治療的66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將患者按照治療時間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本次調研中有男33例,女33例,患者年齡在39~84歲,平均年齡為(49.1±1.6)歲。患者來我門診后,立即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患者得到確診均符合手術相關標準,患者入院前都有使用藥物史,患者沒有甲狀腺等其他疾病。見表1。

1.2方法患者到我門診后,醫護人員立即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必要時對患者進行一些常規輔助檢查,如:心率、血壓等,根據患者檢查結果及其臨床癥狀等制定不同治療方案,對照組采用西醫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根據患者情況給患者注射透明質酸鈉(上海譜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射前讓患者保持仰臥姿勢,并在患者膝下墊一枕頭,將髕骨外上緣選做穿刺點,在對患者進行常規消毒后采用12號針頭進行穿刺,然后注射透明質酸鈉。實驗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方法見對照組。中醫藥單具體如下:黃芪 35g、熟地黃 35g、威靈仙 20g、烏藥10g、白芥子15g、制川烏15g、麻黃5g、白芍20g、鹿角膠20g、川牛膝 15g、桂枝 15g、甘草 5g等,患者1劑/d,根據患者情況適當增減藥物[2]。

1.3 療效標準完全恢復:患者疼痛、活動不便等癥狀完全消失,生活能夠自理。部分恢復:患者疼痛等癥狀得到改善,患者可以簡單運動。未回復:患者疼痛、活動困難等臨床癥狀沒有變化甚至有加重跡象。

1.4統計學處理方法實驗中,對患者治療時的數據進行搜集,利用SPSS16軟件進行分析,并進行χ2檢驗,實驗結果采用(x±s)表示。

2結果

本次調研中,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優于對照組(75.6%);實驗組對我院治療滿意度為94(31/33)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后住院天數為(12.8±6.7)d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膝關節骨關節炎在臨床比較常見,這種疾病日常誘因較多,患者發病沒有規律性。從大的角度來說:這種疾病屬于人體關節老化引起。患者發病時,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活動不靈活等,患者通過X射線等檢查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看見其關節間隙變窄甚至骨小梁有斷裂跡象。

目前,臨床上對于這種疾病治療方法較多,常見的有: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等。從西醫角度來說: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能和患者肥胖、體重等關系密切,造成患者膝關節承受較大壓力,且在中老年人中發病較高。采用西醫治療能夠幫助患者舒經通絡、活血止痛,有效的緩解腫脹、疼痛、活動困難等癥狀。但是,這種治療方法長期效果不好,并發癥較多[3]。

而從中醫角度來說: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痹癥"等范疇,這種疾病主要由于人體肝腎虧虛、筋失所養等造成人體氣機阻滯、經絡不通。對于這種疾病的治療主要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等為主。臨床上,采用中醫治療效果顯著,藥物中黃芪、熟地黃等藥物具有養血補氣之功能;而烏藥則能夠幫助患者理氣疏肝等。治療時,諸藥共奏,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病情。臨床上,將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顯著[4]。本次調研中,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優于對照組(75.6%);實驗組對我院治療滿意度為94(31/33)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后住院天數為(12.8±6.7)d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性膝關節效果較好,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渝松,馬善治,郭亮,等.中醫綜合治療優化方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50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1):5-8.

[2]陳大偉,張方建,白書臣,等.中醫外治三聯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6 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2,53(5):399-332.

第5篇

【關鍵詞】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結合;西醫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8例患者均為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門診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如下條件:①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適、腹脹、早飽、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以胃為主的癥狀群,至少持續4周或在12個月中累計超過12周;②內鏡檢查:排除消化性潰瘍、胃癌、糜爛、返流性食管炎等器質性疾病;③實驗室、X線、彩超等檢查除外肝、膽、胰、腸道等器質性疾病;④除外糖尿病、腎功衰竭、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所有患者均采用信封抽取法隨機分成2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54例,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齡14~68歲,平均42歲;對照組54例,兩組病例臨床情況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純采用西藥治療,胃食管返流型、潰瘍樣消化不良應用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動力障礙樣消化不良、伴胃十二指腸返流的FD患者應用胃腸動力藥,膽汁返流嚴重者加用膽鹽吸附劑。餐后癥狀明顯酌情合用黏膜保護劑,對神經功能失調者酌情配合神經調節藥物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同時應用中成藥或中藥顆粒劑(廣州一方),根據臨床癥狀辨證論治:①肝胃氣滯型:治法疏肝行氣和胃止痛,中成藥胃痛丸(湖南省回春堂)或氣滯胃痛沖劑(遼寧本溪三藥)或中藥方劑:柴胡、川芎、香附、白芍、枳殼、甘草、青皮、陳皮、藿香、蘇梗、吳茱萸、佛手;②胃氣雍滯:治法理氣和胃止痛,方劑:香附、蘇葉、陳皮、甘草。傷食所致加焦三仙、焦檳榔、半夏、厚樸;暑濕傷困加藿香、佩蘭;③脾胃虛寒:治法溫中健脾,中成藥野蘇膠囊(江西杏林)或方劑:黃芪、白芍、桂芝、炙甘草、吳茱萸、陳皮、半夏、茯苓、砂仁、附子、肉桂。③瘀血阻滯:治法理氣活血,化瘀止痛。方劑:蒲黃、五靈脂、丹參、檀香、砂仁、赤芍。若惡心、嘔吐明顯者加半夏、竹茹;若因氣滯而致血瘀,氣滯仍明顯時,宜加理氣之品;④胃陰不足:治法養胃育陰清肝瀉火。方藥:沙參、麥冬、冰糖、生地、玉竹、石斛、芍藥、甘草、黃連、吳茱萸、太子參。中藥方劑用法:1劑/d(每味藥1袋充分混勻),分2次沖服。

1.3 療效判定標準 4周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隨診或電話隨訪,癥狀全部消失判定為痊愈;癥狀大部分減輕或消失判定為有效;癥狀大部分未減輕判定為無效。

2 結果

中西醫結合組54例,治愈40例,有效51例,無效3例。對照組54例治愈40例,有效46例,無效8例。經χ2檢驗,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內科門診患者最常見的癥狀,占消化門診量的40%以上,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無特異器質性病因或用器質性病因不能解釋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并且不是IBS,以往稱之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1,2]。病因不清,與胃幽門及十二指腸運動異常、胃酸、幽門螺桿菌感染、內臟感受性過強等因素有關。普通人群1年內發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比例可達20%~30%左右,癥狀復雜、多變,單純西藥治療療效差,癥狀遷延不愈導致患者到處就醫花費大量醫藥資源,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質量。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采用中醫辨證論治效果理想。中藥顆粒劑較傳統湯劑藥效更佳,服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療效

膽汁反流性胃炎(BRG)是因幽門括約肌功能出現紊亂而導致患者膽汁、十二指腸內容物或堿性腸液等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水腫、炎癥、充血、糜爛或萎縮等病變,是慢性胃炎的一種特殊類型,疾病易反復難以治愈[1]。目前臨床治療多采用胃動力藥、制酸藥及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進行協同治療,但單純西藥治療療效欠佳,患者復發率較高[2]。本研究對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 臨床診斷 患者臨床癥狀均符合《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中關于反流性胃炎的診斷標準[3],中醫辯證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且經電子胃鏡檢查確診為膽汁反流性胃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脹痛、腹脹或痞滿、噯氣、口苦及惡心、泛酸等癥狀。

1.1.2 納入標準 選取我院住院部和門診部2011年2月――2012年1月收治的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共114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49例,患者年齡均在16-68歲,病程均為3個月-8年,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7例,其中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5.66±3.85)歲,平均病程為(2.22±0.56)年;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6.21±3.54)歲,平均病程為(2.41±0.73)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較性。

1.1.3 排除標準 患者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及造血系統或全身系統疾病患者;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藥物過敏史患者等。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單純西藥治療,即嗎丁啉10mg/次,3次/d,飯前30min溫水送服,法莫替丁片20mg/次,2次/d,早晚溫水送服。觀察組患者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組方治療,方選疏肝和胃湯加減,主方藥物組成為柴胡(12g)、木香(10g)、枳實(12g)、白芍(18g)、白術(15g)、黃連(6g)、茱萸(3g)、郁金(15g)、半夏(15g)、厚樸(9g)、炙甘草(5g)等,根據患者病情隨癥加減。兩組均治療28d。

1.3 療效判定 臨床療效判斷依據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基本恢復正常,幽門無膽汁返流等;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炎癥明顯減輕,膽汁返流明顯減少等;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胃鏡復查顯示胃黏膜炎癥有所減輕,膽汁返流有所減少等;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變,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炎癥及膽汁返流無改善。臨床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所得結果進行統計學軟件處理,各組指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進行t檢驗;而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檢驗值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痊愈19例,顯效22例,有效12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2.98%,明顯高于對照組(77.1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 所有患者均進行6個月隨訪,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復況。其中對照組復發12例,復發率為21.05%,觀察組復發3例,復發率為5.26%,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膽汁反流性胃炎(BRG)又叫堿性反流性胃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近年來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5]。BRG在中醫中屬于“胃脘痛”、“痞滿癥”及“嘈雜”、“吐酸”等范疇,其病位在胃,病因在膽,因為膽汁返流入胃,使胃部黏膜受到不良刺激,損傷胃黏膜屏障功能所致,目前臨床多聯合胃動力藥、制酸藥及胃黏膜保護劑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停藥后患者復發率較高,不利于其恢復和治療[6]

本研究對我院住院部和門診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其中西藥嗎丁啉和法莫替丁可促進胃排空,加快胃及十二指腸等蠕動,并能有效防止膽汁返流,可較快發揮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癥狀;中藥組方疏肝利膽、調暢氣機,使肝膽疏泄正常,胃氣和降,恢復膽道通降功能,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高,且半年隨訪后復發率低。其中柴胡、木香疏肝理氣止痛,厚樸、枳實行氣除滿,白芍柔肝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諸藥,方藥協同共奏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之功效,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且治療后復發率低,值的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兆榜.中西醫桔合洽療膽汁反流性胃炎42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0,16(5):53.

[2] 薛萍.中西醫結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96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22):238.

[3] 張少華.中西醫結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80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18):102.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125.

第7篇

目的對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實習安排進行調整,并進行調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斷優化實習方案。方法選擇廣州醫科大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參加實習的2009、2010級學生共95名學生。2009級實綱按舊計劃,2010級實綱按新計劃。實習結束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計劃實施合理性,結合畢業考核成績分析兩組差異。結果兩組同學的畢業考核成績中總成績、理論成績、操作成績經分析比較,沒有顯著差異(P>0.05)。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提高專業能力和實習安排合理方面,2010級的同學認為更有利于提高專業能力,安排更合理,與2009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實習醫院總體滿意度、基地設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導老師教學效果方面兩個年級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新的方案的實習安排較合理,新增的實習醫院在管理、實習基礎設施及指導老師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滿足同學們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專業能力。

關鍵詞:

中西醫臨床醫學;實習方案;問卷調查

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是適應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的需要,在中醫學專業基礎上分化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專業,它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長期實行的一項工作方針,是我國醫學事業發展的特色和亮點。我校中西醫臨床專業從2007年招生,從當前實際出發,著重培養臨床實用人才,面向基層培養中西醫全科醫師與專科醫師。以“中醫與西醫并重、能力與素質協調、人文與科學兼顧、醫德與醫術相長”為專業教育特色。本專業截止2014年有四屆學生完成全部培養計劃,第一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6.2%,從事醫療技術職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88.9%,基本完成培養目標。調查研究前四屆實習生實習情況后,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如實習基地少、中醫專科特色實踐少、學生自主選擇機會少等。針對實習安排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對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實習安排進行了調整,并進行調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斷優化實習方案,為社會提供高素質實用型臨床人才。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廣州醫科大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參加實習的2009、2010級學生共95名學生。其中2009級32名,2010級63名。兩組學生年齡、性別、入學成績及前期基礎課成績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2009級實綱按舊計劃,2010級實綱按新計劃。

1.2研究方法對2009級的學生應用原有的實習方案,其資料作為空白對照。對2010級的學生實施新的實習方案。原方案:實習時間共52周,中醫門診6周,中西醫內科病房18周;西醫內科14周,外科4周,婦產科3周,兒科3周,傳染科2周;選科2周(急診科,皮膚科,影像科,心電圖。)新方案:實習時間共52周,中西醫綜合科12周,中西結合內科8周,中西醫結合婦科4周,中西醫結合兒科4周,中西醫結合骨傷科4周,針灸科4周,西醫內科4周,西醫外科4周,傳染科2周,急診科2周,選科4周(影像科,心電圖,其他)。實習結束后收集學生對實習中遇到的困難、專業輪科安排、實習基地條件等進行反饋,提出建議等。評價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實習學生參與調查。結合畢業考核成績分析兩組差異。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ANOVA分析。

2結果

2.1畢業考核成績比較兩組同學的畢業考核成績中總成績、理論成績、操作成績經分析比較,沒有顯著差異。(P>0.05)

2.2問卷調查結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提高專業能力和實習安排合理方面,2010級的同學認為更有利于提高專業能力,安排更合理,與2009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實習醫院總體滿意度、基地設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導老師教學效果方面兩個年級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各高校雖有開展中西醫結合專業,但培養模式各有不同,加上目前大多數觀點認為中醫和西醫是在兩種異質的文化土壤和社會背景中發生發展起來的科學,屬于典型的不可通約的理論框架,培養絕非簡單的將知識相加。中西醫研究的對象都是人體與疾病,但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很大差異[1]。因此目前在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方面強調“中西醫并重,相互取長補短”,培養學生在學習中了解中醫、西醫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更好地應用中西醫兩套知識及技能,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畢業后可以更快地適應臨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國內各高校對中西醫臨床專業的培養沒有固定的統一的模式,根據各自的優勢及特點有“兩個基礎,一個臨床”模式,也有“兩個基礎,兩個臨床”模式,在實習的安排方面也各有特點,如隨著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和高等醫學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以附屬醫院為主的優質臨床教學資源已相對緊缺,因此有的院校[2]利用設計模型求解的錯位生成算法,在確定附屬醫院對實習生的最大容納量后用該算法制訂實習輪轉安排表,使附屬醫院的臨床教學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的院校[3]根據教育部、衛生部新近下發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醫學院針對實習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比如醫學生缺乏職業規劃意識、工作中擅離職守、缺乏鍛煉機會、心理問題等,積極開展對臨床實習教學模式及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強學生入科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訓,優化實習輪轉安排,增加了康復科、社區衛生中心、老年病科、腫瘤科等科室的輪轉,并在實習期間有3~4周機動時間供學生考研復習。總結各院校對中西醫臨床專業培養的安排,大都結合培養目標以及各院校實際情況,依據“以人為本”的原則,規范學生的實習行為,全面提高實習質量,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深入社會,理論聯系實際,獲得實際工作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觀念、工作作風和敬業創業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實習教學是高等院校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畢業生走向社會和上崗前提高全面素質的必經階段。在實習教學中要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解決臨床問題相聯系,培養職業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畢業后向合格醫師成長奠定基礎。在調查研究前兩屆實習生實習情況后,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第一,由于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為新專業,而我校是以西醫教學為主的綜合醫學院校,因此實習基地以西醫教學基地為主。前兩屆實習生的實習基地較局限,以目前廣州醫科大學三間附屬三甲醫院為主。第二,由于實習基地的限制,實習輪科安排以西醫科室為主,中醫科室輪轉時間上雖然沒有減少,但中醫科室以門診為主,一些如骨傷、康復、婦科、兒科的中醫特色不明顯。第三,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的機會不大,大多數時間已經按規定排滿,而有的學生如果對某個專科感興趣,希望將來朝某個專科方向發展,選擇在相關科室輪轉的時間自主性不大。隨著近幾年中西醫臨床醫學學科的不斷發展,拓展了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山中醫院等幾間以中西醫并重的實習基地,結合以上實習安排中出現的不足,對實習方案進行了一些改革,突出“臨床實用型”目標,從融合中西醫并重理念、拓展實習基地、強化專科技能、提倡因材施教等方面優化實習方案,并推行建立實習生檔案,嘗試進行實習后調查追蹤機制,分析實習改革結果,不斷優化實習方案,提高實習生整體素質。具體措施如下:

①融合中西醫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教學師資優勢特點,培養方案中按照“兩個基礎,兩個臨床”進行教學,即中醫基礎、中醫臨床、西醫基礎、西醫臨床等分別由學校附屬臨床學院的中醫教師和西醫教師進行授課,在原實習方案中的具體安排也是按照中醫臨床和西醫臨床進行輪轉實習。只有在中西醫結合病區實習生才可以體會到中西醫融合的理念。雖然中醫、西醫是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但在實際臨床中取長補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兩套理論如何互補融合是優化實習方案的一個重點,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醫結合內科、婦科、兒科的實習安排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合中西醫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實習基地:由于我校中西醫臨床專業為新專業,所以前兩屆招生人數每屆為30人,實習基地為學校附屬的醫院。而附屬醫院均為西醫為主的綜合醫院,所以學生的中醫技能實習機會少,不全面。隨著招生人數的增加和專業依附學科的發展,我們拓展了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山中醫院等幾間以中西醫并重的實習基地。給學生選擇鍛煉的機會更多,更有利于培養“實用型”綜合人才。

③強化專科技能:原實習方案中除中醫、西醫,內、外、婦、兒外,急診、皮膚為選科,又根據目前臨床中對醫師急診技能的要求,以及部分專科如中西醫結合骨傷科、針灸科的發展較好,市場需求大的現實,在新實習方案中增加了專科實習的時間,如中西醫結合骨傷科、針灸科實習時間各為4周,急診為必選科室,時間2周。這樣的調整有助于增加專科技能,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符合實際臨床需求。

④提倡因材施教:每位實習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臨床技能以外,均有自身的發展需求,因此在新方案中西醫綜合科室、中西醫內科、西醫外科等科室輪轉中,設定了總的時間,具體的專科輪轉時間可由學生選擇,如中西醫結合內科總實習時間為8周,在中西醫結合心內科、中西醫結合呼吸科、中西醫結合腎病科、中西醫結合消化科和中西醫結合血液科等科室中選擇2個,每個科室4周。這個情況可以根據實習基地醫院的實際情況,如可選擇基地醫院的重點專科科室,也可結合學生的實際興趣進行選擇。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也充分利用了優勢資源,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學到更實用的知識,也為學生今后專業興趣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果顯示兩個年級在畢業成績上沒有明顯差異,調查問卷結果顯示2010級同學對新的實習安排、對專業能力的提高方面比較滿意,與2009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新方案的實習安排較合理,新增的實習醫院在管理、實習基礎設施及指導老師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滿足同學們的需要。另外,同學們也提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如在實習期間加強師生互動,增加動手能力;實習講課增加實用性內容;實習安排上對重要科室可以適當增加實習時間等等。結合培養目標,通過與同學們以及實習基地老師的溝通,我們會不斷優化實習方案,提高實習生整體素質和動手能力,為社會提供高素質實用型臨床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寧,李文剮.用比較的觀點看中醫學的特色和優勢[J].北京中醫,2004,23(6):365-367.

[2]郭煜,孫思文,朱曉霞.基于目標規劃的臨床實習輪轉安排優化設計[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6):669-671.

第8篇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西醫結合;臨床分析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椎間盤脫出或纖維環破裂,髓核從破裂處擠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脊髓、馬尾神經所致,其標志性特征:腰痛伴有下肢坐骨神經放射性疼痛,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傷科中的常見病、多發病。本病的多發年齡為20~50歲之間,而且男性多于女性,發病的部位多見于L4-5,L5~S1椎間盤,L3-4少見,易復發。筆者于2008年1月~2010年10月對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法:骨盆牽引、手法按摩復位、靜脈脫水及物理療法等的治療進行臨床調查分析,現將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中男67例,女33例,年齡最小的為l7歲,最大的為72歲,平均年齡在29.2歲。; 病程最短的半個月,最長的有10年,平均病程為5年,患者全部經C T檢查證實其中L3-4突出者有12例,L4-5突出者有59例,L5~S1突出者有29例,其中合并L3-4,L4-5突出者有8例,合并L4-5,L5~S1突出者有11例.

1.2治療方法

1.2.1骨盆牽引:讓患者在牽引床上處于仰臥位,腰大肌放松,用兩個牽引套分別固定在胸部和骨盆,兩者進行對抗牽引。牽引中可以使患者感到疼痛減輕,有舒適感,每天牽引兩次,每次約1小時,牽引完成之后患者臥床休息15分鐘;牽引的力度從患者體重的20%開始,逐步增加,每次增加量最好不要超過5kg,一個月為一療程。牽引時間和牽引力度可以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而調整,以達到最好效果。

1.2.2中藥熱敷:中藥熱敷是現代臨床醫學中較常用的緩解、治療局部疼痛的方法,在牽引治療完成后即可對患者進行中藥熱敷治療,將舒筋活洛的藥物包好裝于布袋中,放入鍋內,同時添加水1000mL,米醋500mL和白酒100mL,蒸熱后敷于腰腿等患處,每次約25~30min,每天1~2次,每付藥物可以連續使用3天,需要連續用藥三周。熱敷后,要及時添加衣物,以免剛經過熱敷的患處突然受涼,加重病情。

1.2.3推拿按摩:患者俯臥,醫生通過推拿按摩患者的背腰以及疼痛的下肢,為患者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減輕病癥。醫生使用各種推拿手法使患者的體內經絡通暢,從根本上達到治療疼痛痹癥的效果,找準患者疼痛穴位,用恰當的力度和手法進行推拿。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法、滾法、牽拉法、后伸扳腿法、側扳旋轉復位法。

1.2.4靜脈注射給藥:對于急性期的患者使用脫水療法,即20%的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mg,5%的葡萄糖250mL加七葉皂苷鈉15mg進行靜脈注射給藥,連續用藥3-5天。另外加上口服消炎藥,連用1周。

1.2.5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制定的,治愈為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夠恢復正常的工作;好轉為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得到改善;未愈為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的。

2結果

在經過一系列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后隨訪一年,52例優,31例良,14例可,3例差,總的有效率為97%。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脊柱內外平衡失調,致使椎間盤突出或脫出,刺激、壓迫神經根脊髓和馬尾神經,引起神經根出現有充血,水腫,滲出,炎癥變化和粘連等無菌性炎性反應。針對這一發病機制,治療的出發點就是減輕 或者消除椎間盤對神經根的機械刺激和壓迫,促進炎性反應消退、炎性介質的吸收。中醫上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痹證”的范圍,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多是由于傷勞性損傷所致的經絡血脈受損瘀血凝滯不通,加之以外感風寒濕邪致使疾病發生。

牽引治療中利用牽引力使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已偏斜或者移位的關節得到拉伸,在正確的姿勢下逐漸恢復原位中,不再壓迫神經,從根本上解除病根。中藥熱敷可以直達病處,將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施用于患處,散寒通絡,減輕痹痛,而且通過溫度的刺激引起患處血管擴張,促進血液、淋巴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消除或減輕神經根的水腫、炎癥反應。加之手法推拿按摩的作用,更易解除肌肉痙攣,機體恢復。西藥可以療法可以迅速消除水腫、緩解肌肉痙攣,減少軟組織粘連。

總而言之,利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既可以提高臨床療效,又可以在門診治療,且能降低費用,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患者都容易接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吳志民,葉艷軍.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9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8),981

[2]張彥軍,李盛華,楊志華.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13例[J].甘肅中醫,2010,23(11),32~33

第9篇

關鍵詞 臨床 中西結合 治療 銀屑病 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179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1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sonasis and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s:18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group:oral away,western medicine group:silver particles damage of the oral,A capsule combining traditional medicine group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usage is the same.The drugs The share of traditional,curative effect quickly,no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Conclusion:share of traditional psoriasis therapy efficacy,can quickly for a long time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linical;Un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Treatment;Psoriasis;Research.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表皮過度增生的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是皮膚科的一種多發病,近年來中西醫對銀屑病都比以前有了更深的認識,為更好地總結經驗,提高臨床治療銀屑病的效果,根據臨床經驗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銀屑病180例作以簡要論述。

資料與方法

本組銀屑病患者180例,男97例,女83例,平均年齡36.8歲,平均病程3.6年,全部病例按門診隨機分為3組:中藥組60例,西藥組39例,中西醫結合治療組81例,3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方法:中藥組口服消銀顆粒3.5g,3次/日。西藥組采用阿維A膠囊口服,3次/日,10mg/次,連用14天1療程;同時局部外用鹵米松乳膏和吡硫翁鋅氣霧劑,兩者交替使用,2次/日。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同時使用中藥組和西藥組所用藥物,用法相同。3組均在治療至少1個月后開始觀察療效。結果進行校正X2檢驗。

療效判斷標準:①臨床治愈:皮疹全部消退或消退>95%,即PASI評分下降>95%;②顯效:皮疹消退75%~94%;③有效:皮疹消退31%~74%,PASI評分下降31%~74%;④無效:皮疹消退

結 果

起效時間比較,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療效最快2天,中藥組療效最快7天,西藥組療效最快5天,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的起效時間和治療時間均顯著宿短(P<0.01)。見表1。

討 論

通過本組病例觀察可以看到中西醫結合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其余兩組,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銀屑病,不但見效快、療效高,而且遠期效果好。銀屑病的發病,中醫認為血熱是主要病因,主張從清熱涼血、養血活血、活血化瘀著手;阿維A具有促進表皮細胞分化和增殖等作用,但其對銀屑病及其他角化皮膚病的作用機理尚不清楚,具有調節表皮細胞異常分化、抑制角質形成和細胞增生及抗炎作用。

銀屑病具有慢性、反復發作,表皮細胞過度增殖的特點,在臨床上針對中西醫結合治療銀屑病的不同原則,結合使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藥和常規皮質類固醇藥物治療,比單純中藥或西藥的療效有明顯改善,中西結合用藥治療組比單一用藥組在治愈率和有效率方面均有顯著提高。

總之,采用中西藥合用,療效迅速,無明顯不良反應,可以長時間應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梁江.銀屑病發病機制的臨床研究.北京:醫學出版社,2009,6.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干夜夜爽 |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五月天 | 9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 五月香婷婷 | 青草青草视频2免费观看 | 国产男女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三人毛片 | 亚洲欧美不卡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2 |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 婷婷激情丁香 | 激情com|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 综合色影院 | 六月丁香婷婷网 | 婷婷国产在线 | 久久免费小视频 | 久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国产欧美久久精品 | 五月亚洲综合 | 国产一级毛片国产 | 2021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 青青草色久综合网 | 理论片 国产台湾在线 | 奇米第四色网站 | 夜夜夜久久久 | 99久久久久久久 | 男人天堂网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精品不卡 | 久久九热| 国产区精品视频 |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 | 精品国产毛片 | 人人看97 | 五月天在线播放视频在线 | 日本视频免费播放 |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三人毛片 | 四虎网址大全 |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