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30 18:58:2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課堂禮儀教案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Body language"這一課我根據新課標教學理念,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與補充,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本課的中心話題是"身勢語"。身勢語是非語言交際手段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它通過無聲的語言表達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了解身勢語的不同文化內涵并正確的加以運用,經常會在交際場合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授本課時,提醒、引導學生注意自己和他人在日常交際中的體態、姿勢、面部表情等等,使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身勢語。
2.學情分析
高一(4)班雖然為英語實驗班,但學生們層次差異大,一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較差,但是大部分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習熱情、表現欲望和合作精神在平時的教學中表現很好。同時,他們基本具備一定的電腦操作知識和網上搜索和查閱知識的能力。(我指導、鼓勵學生課前、課后利用網絡資源或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對身勢語進行了解,使師生、生生實現資源共享。)根據這些特點,我采用與新課標要求相一致的新的教學方式,即活動式的教學法,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實現教學任務和目標。
3.學習目標
1、 了解文化差異和身勢語的變化;2、 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 ,學習使用有關預測、猜測的技巧;3、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身勢語,達到用英語交流、培養實際運用英語能力的目的。
4.設計理念
4.1 "Body language "一課是嘗試英語新課標理念下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英語教學要"側重提高閱讀能力,特別注重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機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用英語去思維,去交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閱讀課占的課時最多,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本學期我進行了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新課程理念的探索,教材處理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學生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模式,由學生共同努力來實現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利用所學語言來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用英語來思維、交流,真正地體現了"學中用,做中學"的原則。
4.2 我指導、鼓勵學生課前利用網絡資源或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對身勢語有初步的了解,使師生實現資源共享。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課上指導學生將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習相整合。
5.具體教學設計
本節課采用了"自主,互動,探究"的教學方式,輔助以多媒體,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5.1 warming-up引入
我采用影像資料導入,讓學生欣賞卓別林的《城市之光》。學生會不時地爆發出笑聲,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此時趁熱打鐵,提出問題,導入主題。1、Do you understand the film, how? 2、What kind of ways can you us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3.What do you think "Body Language" means? 學生討論后回答(Body Language is a form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t uses movements or positions of our body to show other people what we are thinking or feeling. It includes body movements, facial expressions, gestures, posture , speaking distance and other non-verbal signals.)
在本課的教學實踐中,教學的第一環節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生們在輕松的氣氛中, 感受著身勢語給人們帶來的歡樂。 這也是教師期盼中的效果。
5.2 Act out
為了啟發學生對身勢語進一步了解的興趣,我帶領大家做游戲。如我用大拇指和食指捏成一個圈,其余三個手指分開向上伸直,問學生這個手勢表示的意義。(答案:In America it means OK. In Japan it's the sign for money)然后,咬緊牙關,告訴學生I'm an Arabian.看看學生有沒有知道這表示什么意思。(答案:In Arab, it means dislike.)然后,讓學生根據所給的陳述,做動作。
Read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Choose a phrase and act it out without speaking. Can your partner guess what you are trying to communicate?
"Hello!" "Goodbye!" "OK!" "Come here!" "I'm upset!""I'm puzzled." "Good Luck!" "You are great!" "Wave hand" "Shake hands" "Expensive!" "I'm full!" ……
讓學生就給出的意思做出相應的動作,我發現有許多的學生在下面做著各種動作。 就讓學生到講臺前充分展示一下自己。接著采用游戲的形式, 找學生用自己的身勢語讓大家猜其所想表達的意思或據同學的描述表演動作,看哪個能勝出。我特意照顧那些學困生, 因為他們在語言表述上可能有困難, 但他們可以很好地展示身勢語。此舉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調動起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這樣多種感官協調動作,學生學到了除了語言交際以外的體態交際語言。在游戲的過程中,順便教學了表示動作的單詞。學生們的學習興致很高。
5.3 Reading
使學生學習身勢語同時,理解身勢語的不同文化涵義并正確加以運用。
1、讓學生解釋文章的title(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2、談論圖片,根據標題和所給的圖片預測文章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指導。3、閱讀后學生完成表格(大部分學生能找到答案)
4、在了解細節的基礎上,再次閱讀(skimming)。概括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過3個單詞來概括,既降低了難度又提高了學生歸納能力。
5、閱讀課文,回答問題。(小組活動)
1) Is the author of this passage male or female? How do you know?
2) What were the two mistakes that the author noticed?
3)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What do you think this famous saying means?
4) 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s statement that body language is not good or bad? Why or why not?
"閱讀"部分以機場接客人為場景,講述了來自幾個不同國家的學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在初次見面時互相問候的方式迥然不同,而造成一些小誤會,形象地表明了身勢語與文化背景的密切關系。
"理解"部分設計了三個練習。1、要求學生根據閱讀課文填寫表格。表格的內容主要是課文中提到的不同國家、不同身份和性別的人在初次見面時互相問候的情景,特別是身勢語的使用細節。2、要求學生閱讀概括文章大意,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3、學生回答4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主題所隱含的跨文化交際的問題,如要求學生運用細節推斷作者的性別,對"入鄉隨俗"的認識等,引發學生對身勢語的文化差異進行積極的、深入的思考,如身勢語無優劣的觀點。
5.4 布置作業:
1、 閱讀課文,完成課后第3題。2、小組活動:利用網絡或圖書查找一些國家的身勢語和習俗,并用英語表達。
6.課后反思
electives: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 Grade level:
Mixed with sixth and seventh grade
*My own elective class.
What challenging situation I met is: Let me tell a story.
I have three periods of lessons every day and an elective class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very other day. What makes me feel tired is that the school schedule which makes me give the 3 or 4 lessons continuously, I mean non-any-break, even one minute,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we have been used to for many years. You know biological clock works! So every day I feel tired especially when I start my 4th class, unfortunately it is the one-hour long elective course with mixed 6th and 7th grade students.
The three regular classes are quite good though there are some small questions but I’ve controlled well, I believe so.
But the elective class was not. After the first day’s excitement and politeness, the kids became less patient, and they didn’t understand their dear teacher was very tired after the three very non-break lessons, and a few boys became trouble makers.
Take one boy as example: he was a typical question maker. When I introducing something about the lesson, he raised his hand, began his first question. I stopped talking to answer his first question happily though this was not close related to the topic we were covering but it was about Chinese culture or China. We always encourage students to find questions. It was good, I believe so. After answering the first question, I went on my former introduction. The guy gave another question to me to answer before I finished the same sentence! I patiently answered the second question, forgetting my tiredness. It was OK. Then I went on my former topic. Even before I finished the very same sentence, a third question was put on in front of me by the same guy, still about Chinese culture or at least what ever about China but obviously not related the topic I was covering! But I still answered the third question patiently! Then I went on teaching.
This kind of questions happened very often, Oh, too much! You can’t imagine how I felt myself stupid when I was so busy answering this kind of questions, which certainly interrupted my planned process and I suddenly found the guy was enjoying watching me being in a flurry. I was weary and exhausted but the guy himself smiled leisurely and some other kids seemed to be dissatisfied while some others smiled even laughed. At that time I began to realized that actually he didn’t really want to ask these questions, maybe he just enjoyed watching me being so busy and even being upset!
I talked about the situation with my host family. Both the host and hostess are teachers. They said that once happened in their classes too and suggested that: “Next time the kid plays the same trick, you just give him a piece of paper and tell him ‘Please write down your questions. Maybe we will cover this topic later in class. If not, give me the paper after class, I’m very glad to talk about them after class.’”
I did as their suggestion. Guess what? The guy wrote nothing on the paper! And obviously other kids were in better order and still involved in class. It works! And the class went on smoothly!
〖中文附錄〗
筆者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委派,于2006年8月赴美國進行教育國際交流,在麻薩諸塞州布羅克頓市的Gilmore Academy中學教授中國語言和文化,為期一年。
與在中國的情況相似,在美國做教師也是不容易的,作為一名交流教師則更不易。別的不提,單是課堂教學紀律的掌控,就是個難題。往往令初來乍到的中國教師無所適從,無論在中國你是從教多年的經驗豐富,成績卓著的名師,還是朝氣蓬勃的年輕才俊,在美國都是一樣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難就難在國情、文化的不同。
以課堂紀律為例。要嚴格的話,可不能用中國式的方法。松的話,學生會爬到你頭上,這樣的課是沒法上下去的。筆者遇到有挑戰性的課堂問題是不少的。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教學形勢越來越好。這期間也得到了美國同行的不少幫助。以下就是一個例子:(英文教學案例的中文譯文)
學 科:選修課,“中國語言與文化”。
年 級:6、7年級混合
筆者自己的選修課
遇到什么樣的情況呢?請讓我講個故事吧。
我每天有三節課加上每隔一天上一節“中國語言和文化”課。讓我疲憊不堪的是學校的課時安排。我每天得連續不停地三節課甚至4節課連上。我的意思是,一點兒休息時間,哪怕一分鐘也沒有。(其實,美國教師的課時也很多,甚至比我們更多,但他們似乎體力精力比我們中國教師更好。)這一點與我們多年養成的習慣非常的不同。大家都知道生物鐘可是起作用的!因此每天都挺累的,尤其是每當開始第四課的時候。雪上加霜的是,第四課可是長達一小時的選修課,來上課的是6、7年級的學生!
三節必修課(6年級的中文課)相當得不錯,雖然課上有些小問題,但我相信自己已經處理掌控得很得體了。
本文以英文寫于紐約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總部,作為全美中國交換教師交流和培訓的材料,現附上中文譯文和感悟。
但是選修課情況完全不同。在經歷了最初的新鮮和興奮,以及禮貌之后。孩子們開始變得沒有耐心(別指望美國學生像中國學生那樣耐心)。他們當然不會理解他們親愛的的中文老師在經歷了一分鐘不停地連續上三節大量消耗能量的外語課后是多么的疲憊。其中有幾個學生成了“麻煩制造者”(搗蛋鬼)。
其中有一個七年級的男生,他是個典型的“問題制造者”(對“麻煩制造者”的委婉的稱謂)。當我開始介紹有關本課的內容(中國文化――中國的節日)時,他舉手了(還算有禮貌),開始了他的第一個問題,“在中國騎自行車的人多嗎?”我停下來,微笑著回答他的問題,“是的,很多,每個家庭都有好幾輛自行車。”雖然這個問題沒有緊扣今天學習的主題――節日,但好歹也與中國或中國文化有點關系。我們總是鼓勵學生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我相信這好的。在我回答完第一個問題后,我開始繼續剛才的話題――中國節日,還沒等我把一句話講完,這個家伙又給我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中國人穿的衣服都和你的一樣嗎?”我耐心地回答了第二個問題,此時已忘了自己的疲勞。這沒什么,然后我又繼續回到我剛才的話題――節日。甚至在我講完同一句話之前,第三個問題擺在了我的面前,“在這節課上,我們可以吃到中餐嗎?”提問者竟是同一個家伙!仍然是與中國文化有一點關系,至少與中國沾了一點兒邊,但顯然不是今天老師教授的、與學生探討的話題。但是,我還是耐心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吃中餐是個不錯的主意,我們會有機會的,只要斯黛克萊女士(校長)同意。”然后,我繼續上課。
類似這樣的問題出現得很頻繁,你無法想象。當我忙亂于回答諸如此類的問題時而不可避免地擾亂了我預設好的教學進程。而后我忽然意識到,這個提問的家伙正在得意地欣賞著我的手忙腳亂呢!我都要累壞了,而那個家伙卻在悠閑地微笑著,至于其他學生,有的似乎不太滿意,而有的則會心的相視而笑,甚至大笑起來!就在那一刻,我開始認識到他實際上并不是真的要問問題,也許他就是喜歡看我忙亂、甚至生氣!
我與我的美國住家(住家相當于房東,但比房東關系更密切)談起了這種尷尬的課堂情景。住家夫婦都是當地的教師,他們說這種情況也曾在他們自己的課堂上發生過。他們建議道:“下次那個學生再玩同樣的把戲時,你就給他一張紙片,同時告訴他,‘請把你的問題寫在紙上,也許我們馬上要涉及到這個問題。如果沒有提到,請在課后把紙條給我,我將很樂意在課后與你交流這些問題。’”
我按照這個建議做了,猜猜如何?這個家伙在紙上什么也沒寫!另外,很顯然地,其他學生的秩序也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注意力都投入到教學中來了。這簡單的方法還真有效!課堂教學從此順暢起來了!
〖后 記〗
一年下來,筆者的竭盡全力漢語教學工作給該市帶去的不只是一門新開的學科的成功嘗試,更多的是中國老師給這個城市帶去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當地政府、媒體和老百姓給予了關注、贊譽和表彰。
漢語教學和中國老師的生活與活動增進了當地美國人對當代中國人、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的了解。從剛到美國的找不到接待家庭到現在的多個候選接待家庭的參與競爭,從有所顧慮到欣然接納,顯然,當地美國居民對中國交流教師的了解與接納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筆者的漢語教學工作和社會活動展現出了當代中國人的良好形象,得到了當地媒體的高度重視和贊譽。為此,筆者四次上了美國當地媒體的報道:一是網絡介紹(2006年9月),二是報紙采訪(2006年9月),三是電視訪談(2007年3月),四是廣播對話(2007年4月)。其別是06年9月16日的報紙報道刊出后,我似乎有點兒成名人的感覺了。而07年3月22日的電視訪談節目在當地播出后,因反響好,又在當地重播,使得我們在該市家喻戶曉了。
辛勤與出色的工作,使得當地學校對開設中文課的興趣倍增。以筆者任教的Gilmore為例,該校決定于07年起,在06年引進兩位中國交流教師的基礎上,再增聘一位美籍華人擔任全職的中文教師。使得外語教師中中文教師的人數達到3位,超過了西班牙語和拉丁文。當地的高中和其他初中學校也決定在08年開設中文課。
行之有效的漢語教學和辛勤努力獲得了美國學校肯定和當地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表彰。為此,該市教育局于07年3月在教育局舉辦表彰午餐會,教育局長帶領全體中層處室的主任陪座,贊譽有加,并贈送禮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市市政府于07年4月召開表彰會,給我們對該市教育長達一年的貢獻給予表彰,并頒發了《教育貢獻榮譽證書》。筆者的房東夫婦倆也都是本市教師。他們把筆者作為他們的驕傲,并說“這份證書是許多美國老師一輩子也爭取不到的榮譽,被你得到了!”
關鍵詞:管理 自我管理 心理需要 育人育心
案例:
楊揚在初中一年級時對數學很感興趣,成績優良。可是升入初二后數學成績急轉而下,找他談話他說:“我討厭數學課”。原來他不喜歡新的數學老師,一上數學課就不愉快。
為什么?經過我一再詢問他訴說出他不喜歡數學課的原因,原來在一次數學課當數學老師講解時楊揚情不自禁的插了嘴。引的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同時班里的調皮男生也插科打諢的說了幾句,數學老師批評他,楊揚說:“我又不是故意的,再說說話的又不是我一個,為什么單批評我”。數學老師當下就火了:“就沒見過你這樣的學生,做錯事情還挺有理,這樣的態度以后的數學課就別上”。楊揚一扭脖說:“不上就不上,有什么了不起”。我雖然事后做了不少協調工作,但楊揚后來上數學課一直打不起精神來。由此對數學課失去興趣。
案例分析:
教師在課堂上如何“管”學生,如何進行紀律管理,如何處理偶發事件,如何處理師生關系,……下面我們從課堂教學管理的結構及基本原則兩方面談一下課堂教學管理。
一、課堂教學管理的結構分析
(一)教師的自我管理
許多老師認為,課堂上主要是教師管理學生。其實,搞好課堂教學管理的第一要素是教師的自我管理。
教師在課堂上的自我管理水平制約著整個課堂教學管理水平,一個教師在課堂上不能清醒自覺的進行自我管理,就不可能管理好學生。
(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
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具體的心態特點和教育科學理論,組織好對學生的行為管理,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調控教學過程,組織互動合作學習,維護課堂紀律,處理偶發事件等,教師要善于針對學生行為表現的特點,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學生的自我管理
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上要啟發、引導、組織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培養他們自我控制、調節的能力。教師管理學生,要通過學生的內因,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沒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要善于將學生個體的自我管理與集體的自我管理結合起來,通過學生集體的自我管理去加強學生的個體自我管理。
(四)教學過程管理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雙方積極配合。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容易重視“教”,而忽視學生的“學”。
其實,教的過程是為了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有重視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才能有效的改進教學,將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課堂上無意教和學的東西,很可能長期保持在學生的頭腦中,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真正在學習什么,學到了什么,從而將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有機統一起來。
(五)教學環境管理
即使同一課堂上的學生,同一教師上課時,他所感受到的人際關系環境、心理環境也可能有所不同,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受表揚,另一學生受訓斥,他倆所感受到的心理環境是有所不同的。差生和優生在課堂上的心理環境往往不同,他們實際受教育的機會往往是不均等的,他們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大不相同。
二、課堂教學管理的基本原則
(一)課堂管理要以育人育心為重
傳統的課堂管理強調管學生的行為,重視強制性管理,對學生進行“管、卡、壓”,往往忽視學生的“心”一個學生破壞了課堂紀律,簡單的行為控制、說教與懲罰,不僅很難真正奏效,而且可能引起逆反心理、對立情緒。因為學生的紀律表現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它涉及認識、情感態度、意志行為、需要、動機等各種心理因素。因此,課堂上,既要管學生的行,更要重視其心。課堂管理要以育人育心為重。只有當嚴格管理和尊重學生人格、研究學生心理相結合時,才能成為有效的管理。
(二)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
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源泉。通過關心學生的需要,能夠了解學生的行為。研究與實踐表明,學生的消極違規行為,往往是學生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關心滿足的反應,學生的需要若能得到滿足,便會行為得當,學習有效。
合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教師要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是營造健康課堂的前提。”“忽視或貶低這些需求,整個課堂體系將出現紊亂、無理要求、報復、放棄、反抗、恐懼和自我懷疑等”“經驗豐富的教師會時時關注所有學生的基本要求。”學生需要得不到合理的滿足,是學生不良表現的重要原因,任何忽視學生需要的教學必定要失敗。
(三)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指出,教育是教師與學生活生生的人際關系。“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誤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人際關系在課堂教學管理中有以下重要作用:
首先,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良好心理環境與激勵因素;惡劣的人際關系環境則會使教學活動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
其次,人際關系和諧,課堂上才會出現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關系緊張,在教師壓力訓斥下,課堂上就會出現對立、不安、壓制的心理氣氛,影響學生的理智活動,機械、重復、混亂反應增多。
再次,課堂生活是學生情感生活的重要部分。課堂上人際關系的性質與水平,會對學生的精神面貌產生深刻的影響。
(四)制定課堂規則管理學生
制訂并實施課堂規則,既是課堂管理中的基礎工作,又是課堂管理的一項基本原則,教師必須用課堂規則去管理學生。課堂規則一經制定,教師也必須遵守執行。
課堂規則應由師生共同討論制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見,規則經過學生充分討論,師生共同認可。制定與實施課堂規則,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促進學生樂于接受和自覺遵守。在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外部行為遵守的“紀律”,內化為主動遵守的“自律”,當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覺遵守時,良好的班風便會逐漸形成。
作為一個教學工作者我們要科學有效的組織與改進課堂教學管理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充分發揮教學育人的功效,
促進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學心理學》 陳安福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育人三部曲》 B . A 蘇霍姆林斯基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高中心理教育指導》 陳家麟 郭亨捷 主編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教與學的心理學》 邵瑞珍等譯 江西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中職 酒店課程 實踐教學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是如火如荼,但在教學觀念上,部分學校缺乏對中職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深刻認識,其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仍以傳統的傳授知識的課程模式,出現畢業生與行業嚴重脫軌現象,培養的學生不適應職業崗位的要求。因此,正確認識中職酒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以技能為主的實踐課程模式,是當前中職學校專業教學中的現實問題。
一、中職學校酒店技能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理論性強,缺乏實踐內容
中職酒店專業課程的教材是比較系統和完善的。但教材的專業性和概括性強,內容枯燥,教材中雖然有技能,但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還是缺乏相應的實踐操作內容。
2.專業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知識講授中實踐環節少
許多中職學校的酒店專業教師,一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其理論水平很高,但缺少實踐經驗。二是或者由別的相關專業的來從事酒店專業課程的教學。其對專業認識不夠,很難形成自己的教學實踐風格。一般情況他們只注重理論的講授,而實踐操作卻是紙上談兵。
3.教學方法形式單一,缺少靈活性
酒店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目前還主要使用傳統的講授的教學方法,教師一味的講授技能,而不是親自操作技能,學生往往不能夠在所上的當節課真正的掌握所學習專業技能,需要課下反復的背誦所學技能的步驟才能勉強掌握“所謂”的技能,因而教學缺少實踐的靈活性。
4.考核方法單一,缺乏實踐成績
目前還主要使用傳統試卷形式來考核,只以期末試卷成績來定奪學生的最后的學期成績,往往不能真正的反應學生實際情況和技能實踐的成績。
二、課程實踐教學中的具體的措施
1.根據市場需要,制定出適合學生就業的知識技能模塊
根據《酒店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調查顯示,“酒店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就直接體現為服務質量,這就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操作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由于專業的實踐性強,酒店企業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擺在第一位。酒店服務與管理的技能訓練、酒店禮儀規范尤其重要。”以及根據中職酒店專業學生的思維活躍,有創造性,不喜歡理論學習,專業的敏感性不強,而對實踐操作感興趣等特點,可以將酒店專業課程以技能模塊形式:前廳管理與服務能力模塊、客房管理與服務能力模塊、餐飲管理與服務能力模塊、康樂管理與服務模塊等幾大重點專業實踐性強的模塊,而這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非常重要。輔助以相關的專業知識。我們以技能教學模塊的方式,要求學生積極主動的對上述的主要課程進行訓練,掌握主要的操作技能。
2.教師掛職鍛煉,提高自身“實戰”能力
作為酒店專業的教師,應深入到企業第一線的各工作崗位進行實踐,隨時、隨地了解行業職業變化,及人才能力、技能需求,使教師在企業中能夠學到最鮮活、最前沿、最先進的技術。也使教師更系統地掌握酒店產品的設計、生產、營銷和服務等整個生產和經營過程。可以促進了專業教師的觀念轉變、回校后則成為具有先進教學理念和過硬技術的“雙師型”教師,能夠有力地推動專業技能實踐教學。通過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專業教師能夠積累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更好的應用于教學實踐,并且能夠更好的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3.輔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式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時代的到來,教學手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多媒體教學已逐步進入學習課堂,已然成為提高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式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手段。在酒店專業操作課程的教學中,可以輔助以操作視頻,如我在講《餐飲服務域管理》課程中的《斟酒》這一技能時,給學生觀看的是斟酒的視頻,學生反映非常好。除此之外我還利用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課件教學。良好的動畫效果,直觀的技能視頻,使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以學生為主體”貫穿實踐教學的始終
實踐性教學是中職酒店專業的重要特征,要辦好酒店專業,必須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比重,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學生是實踐的主體,我們把以學生為主體的這種教學模式,貫穿實踐教學的始終。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室,校外實習基地與職業崗位相一致的學習環境,由此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掌握對當前所學技能和知識。
5.注重考核內容的全面性,考核標準和方法的靈活性
午休時間,我在觀看CCTV13新聞1+1系列節目:失依兒童,涼山需要溫暖。這是關于四川大涼山貧困地區失依兒童的紀錄片,是我一直以來所關注的節目,想在適當的時候把它用做教育教學的素材。我所任教的高一建筑班與機電班,男生比例大,英語基礎弱。許多學生上課玩手機、聽MP4、睡覺,他們學習被動、茫然,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嚴重影響到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突然我靈機一動,第二天我們將要學習定語從句,我打開已備好的教案,立刻進行修改。
教學片段: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have fun watching stories. Wu xx,do you like stories ?
S1: Yes,of course.(這是我們建筑班號稱“睡神”的學生,他立刻興高采烈地回答了問題)
T: Good. Xiao x is a boy who likes stories.(我用此句作來引出目標語法,定語從句,然后引導學生譯成中文) And, Chen xx,do you like stories?
S2: Yes. (這是我班少有的幾名不自信女生中的一位)
T: Very good. Miss Chen is a girl who likes stories. Do you all like stories?
SS: Yes.
T: So you are the students who like stories.(我把此句板書在黑板)Now, let’s watch the stories on CCTV13.
我開始播放CCTV13新聞1+1系列節目:失依兒童,涼山需要溫暖。慢慢地,教室里開始鴉雀無聲,學生全神貫注地觀看故事,就連往日里常開小差、愛睡覺的孩子也不例外。播完其中的一小片段,我把它暫停并就片中內容提出了兩個簡單的問題。
T: Look at these children. Are they poor?
SS: Yes.(沒等到我個別提問,全班齊答)
T: Where do they live? Zhang xx,can you tell me?
S3: They live in Daliang.(這是我班對英語沒有興趣的學生之一)
T: Great. You are so careful. They live in Daliang Mountain, and people there are very poor, right?
SS:Yes.
T: You are quite right. They live in Daliang which is a very poor place in Sichuan.(我把該句板書于黑板,把定語從句部分用彩筆畫線,把關系詞標上著重號)Daliang is a poor place in Sichuan province where many children can’t go to school. Those children have to make a living by themselves. You are the lucky children that can get education. Let’s see more about the children in Daliang.
新聞故事在繼續,許多孩子一邊看著視頻,一邊小聲議論著。那些調皮鬼們也在專注地觀看視頻,顯然,他們被故事里的真實場景震撼了。這時,我拋出了問題:
T: Are they lucky like you?
SS: No.(全班再次齊答)
T: Why aren’t they lucky like you?( 問題拋出后,同學們非常積極地討論,很快,便有了答案)
S4: They are not lucky because they are poor.
T: You are right. Many of them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go to school.
S5: They aren’t lucky because some of them don’t have parents.
T: Yes.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children whose parents died of disease.
S6: They have to leave school. So I think they are unlucky.
T: In fact,they don’t really want to leave school.
S7: They have to help look after their small brothers and sisters.
T: Yes. They are unlucky children who have to leave school or have no chance to go to school. They have to make a living by themselves. But they also have dreams. What is their same dream?
S8: Go to school.
T: Their main dream is to go back to school. We are much luckier than them. We should help them. For them school is a place where they can live a happy life. I think you are the students who have dreams. I’m a teacher that also has dreams. What are my dreams, can you guess?
S9: Teach English well.
S10:All the students study hard.
S11:Stay young.
T: I’m so happy that you know me very well. My dream is to make you feel happy to learn English.
Now, let’s watch Hunan TV. (提到湖南衛視,學生有點興奮了。我不是播放《快樂大本營》,而是選擇了《愛與希望》武藝現場感動放歌的片段,借此來教育同學們懂得愛、懂得感恩、懂得去幫助他人、懂得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Now,can you remember the girl whose name is Mahai Qubu? What is the best food that she has eaten?
S12: Rice.
T: Quite right. The best food that she has eaten is rice. For us it is unbelievable. Let’s see Asu Zhitie. Who is the person that he misses the most?
S13: His mother.(這是我班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孩。答題時,我看到了她臉頰旁的兩行眼淚)
T:What an unlucky boy! The person who he misses the most is his mother. These children live a hard life,but they are stronger than we think. And they also have dreams. They want to go back to school and go to college in the future. We are the lucky ones.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m...
借助故事導出的例句,我給同學們講解定語從句的概念、結構與部分規則。大家聽得格外認真,最后的反饋練習的正確率也是出乎意料的高。一堂有效的語法課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也留給我很多的感悟。
教后反思:
一、注重導入,精選例句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于英語課堂教學來說,精彩別致的導入無疑會為課堂教學順利、有序地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上課開始的幾分鐘是學生思想最易集中的時候。課堂的起始語對穩定學生的情緒,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本節課中,我針對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征,在導入定語從句時引用感人的故事,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全班同學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一向被認為沉默的、枯燥的語法課立馬活了起來,為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展開作了充分的情感鋪墊。在舉例環節,我繼續引用系列故事,從中挖掘、精選例句,延續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等方式完成任務、實現目標,感受成功。
二、開發教學資源,寓德于教
一、課堂教學與評價的聯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良好的學業評價不僅能準確地反映學習者的學習結果,還要反映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以便讓學生通過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來調整學習行為、情感和策略的參與水平,從而幫助學生改善自己的學習。良好的學業評價反饋給教師的不僅是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結果狀況,還包含過程狀況,可以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數學的態度和情感,了解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了解學習的水平和形成數學自信心的過程,從而促進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讓教學趨于完善。科學有效的評價應當成為教師手握的又一把利劍。
我們大膽提出:在教學實踐中,只有讓“課堂教學”與“有效評價”雙劍合璧,才能舞出別樣的精彩。
2010年我校在確定省廳重點課題時把教學評價當做研究的一個重點內容,在確定“自主探索”研究課題的同時也確定了“評價推進”研究小組。在一年多的實驗中,“評價推進組”和“自主探索”課題組相互配合,“自主探索”課題組在臺前展示體現數學思想方法在課堂中滲透的課程新理念的有效教學,評價推進組在幕后支持。評價推進組主要通過設計一些創新試題,分別組織普通班和實驗班的學生進行測試,并對學生的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反饋給“自主探索”研究小組,“自主探索”小組根據測試所反饋的信息對他們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和研究,開展一課多輪和同課異構的研究活動,針對測試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改善教學方式,課后組織學生進行后測,檢驗教學效果,同時也檢驗試題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二、雙劍合璧的田野實踐歷程
雙劍合璧不是停留在理念上,而是落實在實踐上,體現為案例研究中通過評價對教學質量的改良與完善上。從“雙基”到“四基”,從關注結果到既關注過程又關注結果,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數學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公民的數學素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數學“自主探索”研究小組,關注結合數學的課堂教學滲透數學的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我們在低、中、高三個年級中都嘗試開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案例研究,同時用評價進行反思,督促,改進。陳凱平老師執教的《簡單的搭配組合》、朱順進老師執教《植樹問題》、林碧珍老師執教《解決問題》等研究課例,都充分體現數學思想在課堂中的滲透,而這些課例之后,無一例外的是評價組的研討介入。模型思想的建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新增的核心概念之一,數學模型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的研究從培養學生建模能力入手。
下面就以朱順進老師執教的四年級下冊《植樹問題》為例向大家展示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如何以評價推進數學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做法。
(一)第一輪案例研討
1.片段描述
①問題情境,引發思考
師出示例題:現在準備在一條全長24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4米栽一棵,可以怎么種?先引導學生得出:三種不同的植樹方法。接著讓學生猜一猜:需要準備幾棵樹?
②探究規律,驗證猜想
師引導學生思考可以怎樣驗證?并通過討論得出可以先舉些簡單的例子來驗證的方法。
③填表找規律
師:老師這里有一張表格,請你們畫一畫、填一填,看看能不能通過簡單的例子找到棵樹和段數之間的規律,來解決240米能種樹多少棵的問題。
生:舉簡單的數據畫圖、填表、匯報規律
師引導總結:兩端都栽時,比較段數與棵數,你得出什么規律?
師引導學生用一個式子表示段數與棵數之間的關系。
④嘗試應用
師:現在你們能解決240米長的路上的植樹問題了嗎?
學生列式。
⑤課堂總結、滲透思想
師引導學生回顧剛才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滲透(從簡單的例子入手,通過畫圖、找到規律,再用規律來解決復雜的問題)建模思想。
⑤拓展提高
……
2.評價跟進
第一輪的案例研究課得到大部分聽課教師的好評,他們認為朱順進老師在設計中巧妙地滲透了數形結合、化繁為簡的思想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這樣的課堂對于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是很有幫助的。但課題研究組的幾個教師,在觀課后,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總覺得課堂中似乎少了些什么?到底我們在課堂中滲透的思想方法能否深入學生的內心,我們的教學對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有多大的作用呢?為此評價推進小組設計了一些能體現學生運用模型思想解決問題能力的創新試題對學生進行了測試。
(1)測試的問題
①觀察下列算式,想一想有什么規律,橫線上應該填什么?
1+2+1=(1+1)+2=____________
1+2+3+2+1=(1+2)+(2+1)+3=____________
1+2+3+4+3+2+1=(1+3)+(2+2)+(3+1)+4=____________
1+2+3+4+5+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利用上面的規律,請你寫出下面各題的得數:
1+2+3+……+9+10+9……+3+2+1=____________
1+2+3+……+19+20+19……+3+2+1=____________
1+2+3+……+29+30+29……+3+2+1=____________
③ ……
A根據上面的圓片層數與總個數之間的關系,填寫下表:
B按照這樣的規律放圓片,如果擺10層,一共需要( )個圓片;如果用了240個圓片,那就剛好擺了( )層。
(2)測試的對象
測試的對象選擇了小學四年級一個班的學生(朱順進老師同時教兩個班,我們任意選擇其中一個班,在按照《植樹問題》第一輪教學設計實施教學后進行測試,而另外一個班則留在《植樹問題》第二輪教學設計實施教學后進行測試)。
(3)測試的過程
2012年5月7日下午,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由班主任組織進行測試。在測試前,沒有給學生任何解題提示,學生均獨立解答,整個測試過程基本反映了學生獨立地在自然情景下解答問題的水平。測試后,對學生的試卷進行批改,并對解題情況進行初步統計和整理。
(4)測試結果分析
①第1題正確率不高,但失分情況卻呈現多樣化
對學生的試卷進行批改和統計后,我們發現:四年級學生能找到規律,正確解答第1大題只占22%;從解題過程上看,有60%的學生,因為未完全發現數與式中的規律,所以對半題,錯半題,其中模仿意味很濃;只有6%的學生,根本不知從何入手,交白卷。從試卷分析中我們看到第一小題學生僅僅靠機械模仿和計算就能完成,因此學生完成情況較好。
②第2題學生沒有深入理解每個數字的含義,一味地依葫蘆畫瓢
第二題中前面有算式樣例示范,94%的學生完成第一小題,可是最后兩空失分的學生比重高達64%。試卷批改結束后,我們對學生展開了一次“訪談”,意在更深入地了解學生解題時的想法和錯誤的原因。當問表格中的數據你是根據什么填寫時,學生們想法如下:將算式與圖形對應觀察,他們發現算式的積是圓片的個數,而且算式都是1×2、2×3、3×( )兩個連續自然數相乘,而對于表格中的每個數字的含義是什么?他們沒想太多。可見,我們的學生探索得到的只是算式表面規律,并不具有從算式中抽取數學模型的想法和能力。
通過測試和研討我們發現,課堂中雖然我們有意識地在為學生滲透建模的思想,但學生實際的建模能力還是不容樂觀,我們在觀察中發現學生在數學建模的能力形成上面臨兩大難關:A.通過觀察實際情景,從中發現問題,探索出事物內在規律的能力。B.通過抽象,將生活中的簡單現象利用數學符號表達成模型關系式的能力。圍繞如何突破這兩個難點,如何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模型思想,評價組參與討論,與課題組其他成員商議,開展了第二輪的嘗試性探索研究。
3.對第一輪案例的反思
在第一輪教學中,我們設計的意圖是希望讓學生經歷“現實題材——探究規律——建立數學模型——拓展應用”的過程,但回頭反思我們的教學,不難看出:我們的“經歷”實際只能稱為“經過”,化繁為簡、數形結合的方法是教師提示的。圖表是教師提供的,學生只是在教師的“牽引”下,“偽經過”了一次所謂發現“段數+1=棵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沒有建構、只有機械的模仿。在整個建模過程中學生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經驗的反思,更談不上活動經驗的積累,這樣的“偽探索”學生的建模能力怎么能夠得以提高呢?看來測試中所折射出的問題,正是我們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盲區。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地讓學生經歷數學建模的過程,真正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經驗、提高建模的能力呢?我們進行了第二輪的教學設計和實施。
(二)第二輪案例研究
1.片段描述
①問題情境,引發思考
A.師出示例題:現在準備在一條小路一邊植樹,每隔4米栽一棵,可以怎么種?
學生生動手利用桌面上的學具進行操作后得出三種植樹的方法。
B.師出示例題:現在如果要在全長24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4米種一棵樹(兩端都要種),請學生猜一猜需要準備幾棵樹?
②探究規律,驗證猜想
A.師引導學生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驗證?
B.師通過在黑板上示范畫圖讓學生感受,如果畫出240米種幾棵很麻煩,費時間。從而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舉些簡單的數據,畫圖找找規律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引導學生得出可以先思考12米、16米、20米分別可以種多少棵?
C.師引導學生用算式表示出在12米、16米、20米的路上所種的棵數?并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算式,說說有什么發現?(生:都是把總長除以4再加1。)
D.師引導學生說說12÷4、16÷4、20÷4這些算式求的是什么?并進行小結:大家在求棵數前,都先求了段數。明明題目讓我們求棵數,為什么你們都先求段數呢?看來棵樹與段數之間是有關系的?那到底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一起來研究。
E.師生共同探討研究的方法,共同討論表格中體現的內容。
F.師:出示植樹問題(兩端都種)規律探究表
③填表找規律
師出示活動要求:討論、畫圖、觀察、思考、總結規律。
生:列表、畫圖、找規律,發現棵樹比段數多1。
師:為什么棵數會比段數多1了?
根據學生的發言,課件展示數形結合展示一一對應的過程。
……
④反思過程,提煉方法
師:大家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一道新的問題解決,那在學習的時候都經歷了哪些過程?
小結:當我們遇到一個難題時,可以從簡單的例子入手,來發現規律,回頭再來解決。我們可以根據已有知識先對問題進行猜想,然后來驗證,驗證的過程中,可以用到畫圖列表的方法,這些都是我們學習數學的好方法和好策略。
⑤體會并初步運用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師:那大家能用剛才所學的這些方法,來畫一畫,找一找植樹問題其它兩種情況種的規律嗎?
⑥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師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存在著的類似植樹現象。并選擇其中的幾組嘗試解決問題。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們是怎樣解決植樹中的問題的?上了這節課對你今后的學習有什么幫助?
⑦課后延伸,自覺運用思想方法
出示在圓形的溜冰場一周植樹的問題,讓學生自己運用所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2.第二輪教學反思
雙劍合璧的“教”“研”一體化的嘗試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同行都感到受益匪淺。每個人在全過程中擔任的角色不同,收獲感受也不一樣,但從案例中汲取的成長的力量都是一樣的。
(1)大膽猜想,促進思考。與第一輪的教學設計相比較,這次設計中最突出的變化是從“牽著走,要我怎么做”變為“自主學,我要這么做”。教師先設置了“在240米的路一邊種樹(兩端都要種),需要幾棵樹?”這樣一個大數據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猜測易,驗證難。畫圖顯然只能限于小數據由于路太長,無法使用。教師把學生逼到矛盾的尖端,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自然地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化繁為簡”——“用些簡單的數,先畫20米或40米試試看。”就在一逼一引的過程中,學生經歷并感悟了“化繁為簡”的思想方法,為數學建模奠定了基礎。
(2)真探究與“偽探究”。“填表找規律”是很多教師在《植樹問題》一課中采用的方法,意在讓學生通過表格,找尋棵樹與段數之間的規律。可表格中要放那些內容?教師定,學生只要照要求做就行,學生心中難免犯嘀咕:為什么要求段數?我要的是棵樹呀?教師看似合理的安排,其實給學生的自主探索加上無形的枷鎖,探索變成既定計劃的走過程,探究變成“偽探究”。這樣的探索活動怎么能讓學生有所體悟。因此在我們的測試中就反映出學生的簡單模仿,缺乏深度的思考與探索。在第二輪的教學中,教師就能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感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為什么求棵樹必須先看段數,這樣的引導給學生自主的空間,為今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如何學會思考積累了經驗。
(3)“回頭看”與“煉真金”。通過探索一種情況下的數量關系和規律,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化難為易、數形結合、觀察歸納……,接著讓學生“回頭看”,總結探索的一般方法,看似簡單的回頭看,實際卻是把“經歷”提升為“經驗”的經典之處,有了“回頭看”學生在反思中學會了思考,積累了思維的經驗。有了經驗之后教師又讓學生用所學的方法試著去探索另外兩種情況下植樹的規律,在應用中提高了建模的能力。從“形”中學習知識,適時適當地逐步歸納上升,在掌握數量關系后,再遷移出“數”后面“型”的模型。“形數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數學建模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對比測試、檢驗成效
課后我們馬上對朱順進老師所執教的班級實施了測試。以下是兩道測試題的兩次教學后測試情況對比統計結果。
第1題學生解題情況表
第2題學生解題情況表
三、實驗的階段總結
(一)實驗的收獲
1、評價為教學指明方向
從測試結果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通過第二輪的教學,學生感悟和運用模型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他們不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能充分地進行大膽的猜想、小心驗證,并通過畫圖等策略幫助自己發現并總結規律,能真正地建立起數量之間的模型關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這得益于第一次教學后測試結果為我們教學提供的資源,因為學生的評價結果,我們看到了教學設計的不足,評價的結果為我們的第二輪教學設計指明的方向,我們的課堂因為評價的反饋作用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我們的教學設計也更加合理有效。
2.長期堅持教學與評價結合的探索以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逐步滲透和引導,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感悟思想方法、進行數學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充分的數學活動、師生互動交流中積累思維的經驗形成正確的數學態度和科學的方法。通過這一輪的研究,我們也看到:以有效的“評價”推進“課堂教學”,雙劍合璧,這樣的課題研究方式讓我們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在評價中及時得到反饋,而我們的評價通過課堂教學的檢驗,更加全面合理。以評促教、雙劍合璧的研究方式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
一、教學案的實施
美麗的本意是指看了舒服、實際有用。關于“美”哲學家與科學家有許多說法:美即有用、美在天人合一、美在于原來零散的因素結合成統一體,藝術家的天才使個人的感受變得有條不紊,科學家的智慧使自然界的混亂狀態變得井然有序。例如,門捷列夫把看來紛亂不堪的各種元素排列成令人一目了然的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把太陽系排列成以太陽為中心行星各行其道的星系。科學之美在于它發現自然界中的和諧。科學之美還在于自然規律的簡單對稱:牛頓定律、熱力學定律、相對論的方程公式。他們在發現真理、創造有序的同時,發現和創造了美。我們認為“尊重生命、聯系生活、自然生動、平衡生成”是美麗課堂的基本特征。通過實踐探索,我們找到了營造“美麗課堂”的有效載體――“教學案”。“教學案”的核心思想是:教師因材施教,讓學生有目標、主動地高效學習,并及時反饋矯正,享受過程中的成功與發展的快樂。其主要有6個核心要素:學情調查、目標問題、合作交流、學能監測、反思評價和拓展提高。核心要素之間體現“整體、多樣、聯系、發展”的特性。
(一) 學情調查
美國教育學家奧斯伯爾曾提出“影響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教學”。因此,教師在備課前要根據教學目標設置問題或活動,對學生進行學情調查。這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促進學生努力“拉齊起點”;另一方面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讓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起點,先查后教,促進因材施教。所以,進行學情調查是提高課堂效能的前提條件。例如,在上《二氧化碳》復習課前,我們可以進行如下學情調查:高低不同燃燒的蠟燭,罩上大小不同的杯子,猜想可能出現的現象。蠟燭燃燒的條件有哪些?如何判斷蠟燭燃燒的產物?
(二)目標問題
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上,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針對學情調查中大部分學生的疑難問題設置課內目標問題。問題設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突出重難點。教師還要創設影響學習的情境,進行學習定向,以學定教。例如設計實驗比較二氧化碳與空氣的密度的大小;討論影響密度大小的因素;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三)合作交流
在新課程呼喚“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背景下,合作學習成為了中小學教師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探索的一大熱點。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中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合作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形式。杭州師范大學馬蘭教授針對合作學習提出:建立互賴關系,聚焦小組目標;明確個體責任,確保人人參與;掌握社交技能,直面積極互動;鼓勵公平參與,實現機會均等是合作學習不同流派的共同內核。合作,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還是一種生活態度。合作,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還是一種學習內容。合作,不只是師生交往,還是一種資源共享。合作是每個學生在合作小組中滿足歸屬、自尊、自由和娛樂的需要。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易養成自我中心、自我封閉和不合群的孤僻性格,使他們失去了許多與外界接觸交流的機會。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創設平臺,借助異質小組的基本形式,讓學生進行有效合作。讓學生在獨立思考、遇到困難的時候,自然地進入合作并積極進行交流展示。如果一個學生能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向同伴講解、說明學科中的有關概念、原理和規則,那他就已比較好地理解了學科內容。比如有的同學發現高低不同燃燒的蠟燭,罩上大小不同的杯子后,有時候是高的蠟燭先熄滅,有時候是低的先熄滅,有時候還會同時熄滅,這是為什么呢?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當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困難時,教師要提示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提供學習支架,突破學習障礙;引導科學思維,體現事物的本質。如果提示學生思考影響氣體密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大小不同杯子里面氣體的溫度相同嗎?學生可能會豁然開朗。
(四)學能監測
學習能力(簡稱學能)是一種迅速掌握學習內容并能持久保存的能力。它是一個人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表明,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記憶能力是學習能力的三大核心要素,學習所需的邏輯思維、閱讀理解、寫作和空間判斷等都有賴于這三種基本能力。監測是指監管并檢測。學能監測是按照課堂教學目標編制問題,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能與教學效果進行實時監視的過程,具有診斷、反饋、調節、激勵的功能。
(五)反思評價
聽懂理解了還不一定會用,及時了解自己,學以致用的課堂才是美麗的。我們可以在規定時間內編制學能監測題,監測學生目標達成情況。
學會反思與評價、自動調節,是成長成功的必要條件,也是美麗課堂必然因素。反思能使零散的因素結合成統一體,使個人的感受變得有條不紊,使自然界的混亂狀態變得更井然有序。評價能使自己受到激勵,改正不足之處。所以,運用“教學案”營造美麗課堂還要讓學生與教師一起對課堂教學效能教學進行及時的激勵性評價。我們采用以下《學習效能監評表》進行評價。
表1 學習效能監評表
自主、合作、展評、監測、規范是學生學習效能監評的項目。各項總分為10分,共50分。自主是指學生對待課前學情調查了解起點、主動學習努力拉齊起點的態度情況;合作是指是否愿意幫助其他同學,樂于承擔組內分工的工作,服從組長或任課老師分工,和睦互助,無蓄意欺侮、歧視、傷害同學的行為,為小組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并能為小組展示提出有用的建議、冷靜面對組員給自己提出的意見,并能積極改正,也能客觀指出組員的缺點,態度真誠,語言委婉;展評是指課堂教學中學生小組或個人的展示和對他人的評價;監測是指課堂學習效果的當堂檢測與分析;規范是指學生課堂紀律情況。
(六)拓展提高
存在多樣性、差異性與自動調節功能是生態系統維平衡的重要因素。營造美麗課堂要根據學能監測情況或者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其是否要進行拓展提高或者選擇性的布置課外彈性分層作業。例如:
化學反應往往伴隨著一些現象發生,但CO2與NaOH溶液的反應沒有明顯現象。為了通過一些現象說明CO2與NaOH發生了反應,某班同學分兩組作了如下探究實驗:
(1)第一組同學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試管倒立在裝有飽和NaOH溶液的燒杯中,看到試管內液面上升。這種現象是因為試管內外產生( )
A.溫度差 B.重力差
C.壓強差 D.浮力差
(2)第二組同學從中得到啟發,設計了如下實驗裝置進行探究。
A現象為 ;
B現象為 ;
C現象為 。
(3)同學們經過分析討論,認為第一組的實驗產生液面上升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因為CO2與溶液中的NaOH反應,消耗了CO2。你認為另一種原因是 。
(4)為了進一步證實CO2與NaOH溶液已經發生了反應,他們設計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實驗后的溶液,第一組同學滴加 ,現象為 ; 第二組同學滴加 ,現象為 。他們雖然看到的現象不同,但都可以證實CO2與NaOH溶液已經發生了反應。
二、建立評價機制
以教學案的實施為載體,營造美麗課堂,必須建立系統、科學的評價機制才能實現師生的可持續發展。
(一)對學生的評價
在每個教室內,我們專門設有一塊《學習效能評價表》,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個人或小組合作表現進行量化評價。小組長用專門的《班級小組長管理表》,課代表用專門的《教學案課代表統計表》,班長用《教學案班長課堂學能監評周統計表》(見表2)等進行量化登記,定期評出個人與小組之星,獲獎團隊或者個人定期由學校統一拍攝照片在宣傳櫥窗、校報、校園園展示。學校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的方法,開展“星級學生”評選,即“合作之星”“三自之星”“展評之星”“進步之星”“規范之星”評選和小組合作星級團隊評選。目的在于建立小組間的良性競爭機制,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讓每一個小組都能為本組的榮譽而合作共進,讓每一個組員都能感受到學習、成長的快樂和進步的喜悅,從而擁有一個健康向上的身心。
表2 教學案班長課堂學能監評周統計表
評價是一種激勵,更是一種導向,以評促學、以評促悟。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讓每一個孩子在大成的“美麗大成,幸福成長”辦學思想指導下,感受成功,享受成長。部分評比程序如下:
(二)對教師的評價
以“教學案”的實施為載體,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能中對教師教學進行激勵評價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我們設計了專門的《教學案教學評價表》(見表3),無論是學情調查,還是目標問題,抑或是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反映了從學生與教師的角度來衡量和評價教學案的運用情況。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極為有效的,而且基于這樣的評價標準,無形中會促使教師自覺地去更新已有的教學觀念,樹立更為科學的教學信念,還可以指導教師有針對性地改善自身的教學行為,從而全方位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表3 教學案教學評課記錄表
三、初步成效與思考
通過實施“教學案”營造美麗課堂,我們驚喜地發現,學生的整體風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原先性格靦腆內向的學生,通過交流反思變得主動開朗起來,上課搶著發言;原先學習后進的學生因被邊緣化而產生自卑情緒,通過小組合作模式,因主動參與表述被加分受到激勵,變得很陽光,學習也不斷進步;學生對星級團隊和星級個人展示情況特別有動力,每月櫥窗宣傳讓校園充滿著正能量。教師積極參與,努力轉變教學方式,不斷提高課堂效能。許多學科教師,所教學生成績從接班時的后面方隊,提升到全區前面方隊。啟動前,學校教科室針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曾做過一次前測,近期在中測中我們發現許多項指標都有明顯改善。全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70-01 一、課例描述:
《水循環》一課的教學知識目標是: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理解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理解水循環的意義。
知識目標難度分析:“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配以示意圖簡單易懂,目標容易達成;“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需要借以生活實際和事例,學生可能因為缺少這方面的生活體驗而難度加大;“水循環的意義”需要學生從宏觀的視角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去理解,難度較大。而教材用其慣用的陳述性的語言進行表述,雖然表達全面,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容易使學生的學習限于文字、囿于識記。
2016年9月30日所觀摩的兩節課例如表:
二、課例分析:
這兩堂課都在努力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更為順利的學習環境,他們在課堂教學方式和教材的處理上有很多共同優點,對我啟發很大。
1.用案例教學的方式來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
課例1利用了“臺風”案例;通過“鳳凰臺風”的登陸,來講解水循環的過程(活動一);并用臺風對人類和自然影響的兩面性來解釋水循環的意義(活動三)。課例2創設了“浙江”案例;以“因水得名”錢塘江的水的來源引出水循環的過程;“因水而美”、“因水而d”幫助學生理解地表水在塑造地表形態和對人類的意義;而“因水而困”則涉及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2.案例的選取來自學生的生活環境(如浙江)和最近發生的自然事件(如臺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既能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體現地理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3.一個案例貫穿始終(如浙江)或前后呼應(如臺風),凸顯了課堂結構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并在案例中補充相關材料和圖片,使案例豐滿,并為知識的概括和呈現提供相應的背景材料,使教學內容自然承接。如課例1中的“活動二根據實驗小組討論”,課例4.中展示地貌形態的圖片。
三、課堂品鑒:
案例教學在課堂情境創設中很有用武之地,特別是當課堂內容接近生活實際時,案例讓課堂生動有活力,但如何用好“案例”,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改進的,如;
1.如何讓一案例貫穿課堂始終的同時,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并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如課例2中,“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似乎在幫助學生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但僅限于“塑造地表形態、為人類提供水源和水能”,而未能涉及水循環全球水熱平衡、生物圈等的大尺度的地理意義。
2.如何讓一案例在承起變化中,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并能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和系統地認識地理事物?
如課例2中“因水而困”中“從水循環的角度為城市洪澇找找原因、出出對策”,如果沒有教師最后的引導和總結,學生是很難全面了解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
3.如何讓案例、材料、圖片的選擇上貼近學生實際的同時,更符合教學實際需要和客觀事實。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易錯字 案例
一、強化學生觀察能力,減少形近字錯誤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表明視力和腦力的配合仍然會受到無意注意的中斷影響,他們對事物的直觀性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夠細致性的特點。對于學生在語文課堂的觀察力的培養是從根本上減少學生在形近字錯誤上面的發生幾率的辦法。根據在日常教學實踐實例表明,學生的觀察力是教師要注意的重點。
1.尋找易寫錯字癥結,具體針對性地解決。在一年級語文課教學中,教師檢驗學生對上節課學習內容的檢查:由教師讀出字的讀音學生書寫到由五位同學默寫到黑板上,其余學生默寫到田字格內;教師出題中題目的設置包括看拼音寫漢字、看漢字寫拼音兩種方法。根據兩種檢驗方法的共同檢驗結果得出學生在一些形近字的錯誤率達到百分之五十左右,容易發生錯誤的字大多是“太―大―天”、“目―日”“左―在”“鳳―風”“人―入”“請―情”。這些錯誤的產生一般都是學生在字形方面的認識不清造成的錯誤書寫,小學生在沒有對這些字深切思維認識的情況下很容易就出現串寫。對于這種情況,老師可以在每節課的學習中將這些易寫錯字挑選出來具體學習,將相對應的“錯字”一一對比羅列強化學生正確概念,將形近字對比學習的方法使用后發現,學生對形近字的把握能力大大提高,錯誤逐漸減少。因此,教師應該仔細觀察并通過作業本、日常檢查等方式收集學生容易混淆的字詞,再進行統一對比學習。
2.抓住學生心理,提高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生詞的時候一開始是比較有興趣的,有些學生會主動詢問教師:“老師,為什么目和日不一樣?但是為什么像?”教師就此問題可以以有趣的方式回答學生:“小朋友問題很好,同學們說眼睛是不是有兩只?所以目字里面有兩橫,太陽只有一個所以日里面只有一橫。對不對?”通過形象的講述學生會形成的思維定式,教師對此題目的再次檢驗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寫對字;小學生的心智發展仍然處于較不完整的狀態,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和畫畫的形式向學生具體展示是比較科學的方法。易寫錯字在形近字中產生錯誤的誘因可以讓學生在“學中有玩,玩中有學”中讓學生加深錯誤與正確的區別,從而通過教師的引導提高學習興趣。
二、強化學生同(近)音字,區分詞語理解
由于小學生的人生閱歷的限制原因對于一些字與字、詞語與詞語之間容易出現理解歧義,造成易寫錯字的產生。根據在小學語文課堂出現的實例表明,由于學生對詞語的不理解、對讀音的混淆等原因,大大增多錯誤,從而成為教師的教學重點。
1.增加字的組詞組句練習,讓學生加深對字的理解。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學習課文前的生詞學習“情和晴”、“生和聲”兩組字時,我打算通過兩組學習方法研究學生對同音字的學習情況:(1)在學習生字結束后,教師直接根據課文內容中“在這個晴天里我的心情很好”,讓學生辨別兩字有什么不同,通過提問:“你覺得那句話里面的兩個字除了寫得不一樣有什么區別嗎?”有很大一部分表示他們沒有什么區別是可以替換的,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表示“一個表示天氣一個表示心情”。(2)對于“生與聲”的學習中利用先組詞再理解記憶的方式進行。對于“生”教師先舉例“生氣”、“陌生”、“生日”等,再讓學生組詞造句,對于“聲”舉例詞語有“聲音”、“聲帶”、“出聲”等,然后讓學生根據詞語組句。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得出的結果,學生充分理解“生和聲”的區別。小學生的感知能力的思維發展不完善特點要求教師對于同音字和近音字的教學引導學生從字詞的意思開始區分,再讓學生通過理解加深理解。
2.引入游戲教學,增加課堂色彩。在小學二年級的課堂上,對于一些同音詞和近音詞的把握會因為字詞的貯備量的不斷增加有時容易寫錯字,但是由于對小學課堂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法的厭煩,教師將一些同音詞和近音詞系統的整理出來以后統一學習發現一些學生不僅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且學習效果不顯著。因此,對一個班級進行歇后語教學法,根據教師日常的記載,發現學生對“睬和踩”、“談和彈”容易出現一定錯誤;在課堂上教師首先給學生講明白游戲規則,然后開始出題“四兩棉花――”、“騎自行車下坡――”,再向學生提供提示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接下面的歇后語。“四兩棉花――談(彈)不上”、“騎自行車下坡――睬(踩)都不睬”,根據歇后語游戲對字的區分效果檢驗得知,利用這種辦法降低學生的出錯率。因此,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提高對詞語的理解記憶能力,從而在有趣的課堂實現高效學習。
三、強調寫字習慣,減少添筆漏筆錯誤
小學生的注意力正處于發展時期,注意力容易發生不夠集中的情況,而且根據小學生的記憶力短暫的特點顯示他們不僅容易出現對字詞的淡忘,還容易對一些詞因為記憶詞語因為混亂產生少一筆或者多一筆的情況。在學習生字字“厲”、“領”、“貪”“已”時,教師不對字的書寫順序、字中所存在的點過多要求;而在學習生字“煮”、“國”、“屋”“巾”時教師向學生講明這些字的書寫順序,并且帶領學生進行正確書寫,對于字中需要注意的點和橫等容易漏掉的加以強調。在下節課語文課檢驗生詞把握情況時發現學生的書寫的正確率情況第二組遠遠高于第一組,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有“厲―歷”、“已―己”。由此表明,教師在教學中提高對學生的寫字習慣要求,避免學生在添筆漏筆中出現的錯誤。
四、結語
在小學語文易寫錯字的案例中發現,小學生易寫錯字的原因主要包括形近字、同音字近音字和添筆劃減筆劃;對此我們要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認真的學習態度,從而避免學生寫錯字的情況出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