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30 06:54:12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音樂小班教案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設計者:__區閩安聯辦園洪老師
故事
大象和蚊子(自編)
在一座美麗的森林里,住著一只可愛的大象,它有著大大的耳朵、長長的鼻子,它的大腿就像柱子一樣,走起路來慢慢悠悠,“咚~~~~~~”你們瞧!它來了!
“哦,天氣真好呀!好久沒有出去玩啦!今天可要玩個痛快!”大象玩著玩著就來到一片嫩綠的草地上,“哦,好累呀,就讓我在這睡一覺吧!”(慢慢的躺下,發出打瞌的聲音)不一會兒大象就睡著了!
“嗡~~~~~”一群蚊子飛來了,“嗡~~我們好餓呀,哪里有吃的”“咦,這里有只肥肥的大象,嗡~~我們就一塊兒叮叮它大大的屁股吧!”“恩~~好吧、好吧!”“嗡~~我叮你的屁股,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大象的屁股被叮得很癢,“哦,誰呀?”趕緊用它的尾巴左拍右拍,“啪啪啪”把蚊子趕跑了。
大象走到一棵大樹下躺下來又睡著了“呼嚕~~~”
“嗡~~~~”嗡子的肚子餓著呢!瞧,它們又飛來了!
“你瞧。它有長長的鼻子,躺我們一起叮它的鼻子吧”“好吧、好吧。著下可以享受一頓美餐啦!”“嗡~~~我叮你的鼻子,我叮你的鼻子,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喲、哎喲”大象的鼻子被叮疼了,它用長長的鼻子使勁拍打著樹干、一下子就把蚊子給趕跑了!
“真討厭的蚊子,老是打攪我睡覺!”于是大象走到一塊大石頭的后面伸伸懶腰,又做起它的美夢了!“呼嚕~~~~”
“嗡~~~”蚊子們東找找西找找,“咦,大象哪去了?”“哦,在那呢!伙伴們讓我們一起叮叮它的大腿吧!”“嗡~~~我叮你的大腿,我叮你的大腿,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喲,哎喲,好疼啊!你們這些壞蚊子!”大象非常生氣,用它大大的腳使勁跺了起來“咚~~~~”這下把蚊子全嚇跑了!
大樹林又恢復平靜,蚊子再也不敢來了,大象終于可以美美地睡上好覺了!
設計意圖:
愛玩愛動是孩子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孩子們在音樂區中拿著樂器敲敲打打,一些孩子還經常隨音樂節奏自由地作模仿動作。于是我們嘗試著把生動有趣的故事與音樂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音樂融入到游戲中,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幼兒在傾聽、欣賞、敲擊樂器和游戲的過程中自由理解表達音樂。
小班的幼兒對大象和蚊子都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時笨拙、可愛和蚊子飛起來輕巧、淘氣的樣子。因此,我們選擇了這兩種幼兒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態上反差大的動物,通過游戲的形式來幫助幼兒感受和理解音樂的不同性質。
為此,我們根據設計了此次活動,將富有童趣的故事情節與節奏對比鮮明的音樂融合在一起,并通過演奏簡單的樂器,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讓他們在音樂情境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
活動目的:
1、體驗、表現音樂故事的情趣,感受與同伴活動的快樂。
2、感受大象和蚊子不同的音樂性質,樂意隨音樂做游戲。
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通過圖片、錄像等方式,引導幼兒觀察大象和蚊子的形態,并能夠模仿它們的各種動作。
物質準備:“大象與蚊子”音樂cd、森林場景、桌面演示教具、“大象”長鼻子、“小蚊子”指偶若干、打擊樂器鼓、沙錘等。。
活動過程:
一、幼兒隨音樂入場
師:小朋友,瞧!森林里的景色真美啊,讓我們跟著音樂到森林里去玩吧!(引導幼兒聽音樂手拉手,愉快入場。)美麗的森林到了,小朋友們找個位置休息吧。
[反思:活動一開始,教師注重為幼兒營造一個童話般的游戲環境,引導幼兒在這種寬松的氛圍中,以游戲的形式進入活動室,從而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調動了幼兒主動融入活動的積極性。]
二、教師演示桌面教具講述故事,激發幼兒的興趣。
1、引導幼兒說說大象的特征。
師:小朋友,你們看,誰來了?
幼:大象。
師:大象是什么樣子的?
幼:大大的身體,長長的鼻子……
師:是的,大象有長長的鼻子,粗粗的四肢和大大的身體。這只大象在森林里散步,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呢?請小朋友認真聽一聽。
[反思:這個故事比較簡單,要想引起幼兒的興趣,老師講述的技巧十分關鍵。教師在此環節充分地調動起自己的激情,結合桌面教具,運用生動的語言、可愛的表情和夸張的動作講述了故事《大象和蚊子》,特別是擬聲詞的運用,令故事中大象和蚊子的角色更加鮮明,具有詼諧的色彩。幼兒們都聽了入了神,同時,也感染了參與觀摩的客人老師們。]
三、欣賞音樂,引導幼兒感受音樂的不同性質。
1、結合桌面教具,完整欣賞音樂,重點指導幼兒感受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樂性質。
師:剛剛發生了什么事?讓我們隨著音樂來聽這個故事吧。小朋友們仔細聽,哪段音樂聽起來是大象走出來了,哪段是蚊子飛出來了?
[在引導幼兒分辨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樂性質時,幼兒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基本能夠分辨得出。]
2、結合片段音樂,啟發幼兒利用姿體動作自由表現音樂的角色特點。
⑴引導幼兒聽第一段音樂集體表演“大象”。
師:小朋友,你們在聽音樂時,大象是怎么走的呢?
⑵幼兒聽第二段音樂集體表演“小蚊子”。
師:我們再聽聽看,誰飛來啦?我們變成小蚊子一起飛起來吧。
[反思:幼兒對模仿大象走路和小蚊子飛來飛去的動作十分感興趣,特別是男孩子,他們學大象走路時那種憨態可掬的樣子,十分可愛。在過渡環節中,我始終用游戲的口吻來調節幼兒的活動量,注意動靜的交替,幼兒不易疲勞。]
3、結合樂器感知音樂
(1)教師出示樂器并演奏,引導幼兒辨別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色。
師:小朋友。你們瞧,這是沙錘,這是鼓,你們聽聽哪種音樂聽起來像是大象來了,哪種音樂聽起來像是蚊子的聲音,你們聽出來了嗎?
(2)幼兒演奏樂器,感受大象和蚊子的聲音。
師:小朋友們,蚊子來了。(引導幼兒聽第一遍)蚊子飛走了,讓我聽聽蚊子的聲音。(引導幼兒再次感受第二遍音樂。)
師:咦,大象來了,蚊子要躲起來啦。(引導幼兒聽一遍音樂)
[反思:此環節中,教師鼓勵幼兒用腳步表現大象的笨重,在提醒幼兒聽音樂通過大象與蚊子躲藏的方式來辨別不同的音樂性質時,教師害怕幼兒出錯,語言的提示稍多了些,可以適時的退出,讓幼兒學會自己聽音樂進行游戲。]
(3)引導幼兒再次聽音樂演奏樂器,在演奏中進一步感受并表現“大象”與“蚊子”不同的音樂性質。
[反思:小班幼兒對樂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難度的。于是我選擇了兩種幼兒易于分辨的、音色對比明顯的樂器,讓幼兒在扮演游戲角色的過程中,進行樂器的伴奏,進一步增強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樂器不僅可以用來為旋律伴奏,還成為了幼兒喜愛的游戲道具了。]
四、游戲“大象與蚊子”,體驗快樂的游戲氛圍。
師:小朋友今天耳朵真靈,現在我們一起來玩大象和蚊子的游戲吧!
教師出示并逐一介紹游戲道具(大象鼻子、大象頭飾、蚊子指偶)及游戲場景。
1、第一遍,教師引導幼兒聽音樂,并能跟隨著音樂的節奏自由表現大象與蚊子的樣子。
師:美麗的大森林里面來了誰呀?
幼:大象。
師:對了!我就是大象媽媽,今天我要帶著幾只象寶寶和我一起到森林里散步。(教師請幾個小朋友到旁邊戴頭飾準備扮演象寶寶。)
師:那剩下的小朋友扮演什
么呢?嗡~~~~~~~~~~~~誰來了呀?(配班教師扮演蚊子媽媽,引導其他幼兒扮演蚊子。)2、第二遍,引導幼兒熟悉游戲的基礎上,請個別幼兒來扮演大象,并提醒幼兒大象出來時蚊子要躲在每棵樹后,別讓它發現了。
師:現在大象媽媽要去休息了,象寶寶們繼續玩吧,(蚊子媽媽:“蚊子們注意了,象寶寶的肉可香了,我們可要多叮上幾口才能飛走哦。”(師退出游戲)
3、第三遍,教師鼓勵幼兒互換角色,聽音樂自由游戲。
師:剛才象寶寶和蚊子寶寶都表現的很好,現在你們可以和好朋友交換頭飾、指偶繼續玩游戲。
[反思:此環節教師主要是以游戲的形式,引導幼兒聽音樂通過肢體動作大膽表現動物的形態和動態。在此環節,幼兒滿足于游戲中躲藏的過程,聽音樂的能力還不夠,特別是在大象與蚊子音樂過渡的環節,需要老師的提醒。再有就是:由于小班的幼兒的動作局限性大,他們只滿足于模仿簡單的動作,創造性不夠,在后期的活動中,我們可以通過“找不同”等各種方式來豐富幼兒經驗,鼓勵他們大膽表現出與別人不一樣的動作。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和這樣音樂活動的不斷深入開展,幼兒的水平將會不斷地得到提高。]
五、游戲結束
教學目標:
1、能用富有朝氣的歌聲演唱歌曲《小小少年》,表現歌曲主人公樂觀向上,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挫折與困難,充滿陽光的帥氣少年形象。
2、學會歌曲二聲部合唱,并注意聲部的和諧、音準與節奏。
3、在歌曲演唱中掌握附點八分音符的節奏。
教學重點
1、能用陽光充滿朝氣的歌聲演唱歌曲。
2、二聲部的合唱教學。
教學難點
二聲部演唱時聲部的和諧、音準節奏的準確把握。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設計意圖:
本節課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把歌曲二聲部教學的難點簡化為簡練生動的發聲練習,一步一步引入到歌曲的二聲部旋律學習。這樣把難點分解,并逐漸加深,激發學生對歌曲二聲部學習的興趣。在學聲部時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演唱習慣,如音準、節奏、音色、力度的控制與把握。通過對歌曲背景的了解,使學生明白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中將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煩惱和挫折,從師生談話中,鼓勵學生遇到挫折時能勇敢的面對挫折與困難。并在歌曲學習和歌曲演唱中產生情感共鳴,以情帶聲,培養學生能用充滿朝氣的聲音去演唱歌曲。
整節課,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挖掘教材中的音樂要素,旋律美,情感美,和聲美、節奏美等,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通過用教材來培養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并創造美的能力,養成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操。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啟發引導法,對比感受法、情境導入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發聲練習
師:聽說你們班的同學唱歌特別好聽,老師很想聽聽你們的演唱
⒈出示發聲曲
Lu………………………………………………
⑴師:先聽老師給同學們作示范,然后請你們能模仿老師唱,好嗎?
生:好
⑵學生跟琴演唱歌譜,再用“Lu”慢速跟琴演唱?(注意聲音的效果)
(在旋律唱得熟練的基礎上學聲部)
⒉變化組合二聲部
Lu…………………………………
⑴師:同學們唱得非常好,下面老師把這條練聲曲變化一下,請同學們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將一首旋律分成兩條旋律)
⑵學生分組合作跟鋼琴伴奏演唱,指導學生分組分聲部慢速跟鋼琴伴奏演唱;
⑶提要求演唱(音準與節奏、注意聆聽對方聲部與自己聲部的聲音和諧)
三、新歌教學(聆聽歌曲,引出歌曲《小小少年》的二聲部)
1、聆聽歌曲《小小少年》,請同學們聽歌曲范唱。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二聲部發聲練習,下面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歌曲,請你聽聽這首歌曲有出現二聲部嗎?歌曲的二聲部出現在第幾個小節?誰來回答?
生:有,二聲部出現在第9至16小節中。
2、歌曲介紹
師:回答的非常好,掌聲鼓勵。是的,歌曲一共有16個小節,分兩部分,
前8小節是第一部分,后8小節是第二部分,也是歌曲的二聲部合唱。
3、出示歌曲二聲部旋律,學唱高聲部旋律(師聲情并茂地范唱——高要求慢速學生演唱——學生熟練自信朝氣地演唱)
(在這里解決學生附點八分音符節奏)
⑴師:聽琴演奏高聲部旋律,請同學們找出旋律的附點音符?誰來回答?
生:
⑵師:回答的真好,這個音符是八分音符的后面加上一點,在樂理上我們稱為附點八分音符,它與八分音符的區別就多了一附點,為了強調這附點,所以在名稱上把附點放在前面稱附點八分音符。在唱奏中,對帶附點的音時值要唱得長點,力度強調重些,而附點后面的音時值唱得短點,力度弱些。
⑶師: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范唱一遍。
⑷師:請高聲部旋律同學隨琴用“LU”輕聲慢速演唱,注意附點八分音符節奏。
⑸師:唱得不錯,但再次演唱時,同學們能不能跟著老師的手左右擺動你們的身體來打節拍?
生:齊說“行”
⑹師:同時也請低聲部旋律的同學在每小節的第一拍上拍手,給高聲部同學伴奏,好嗎?。
生:齊說“好”
4、學唱低聲部旋律
⑴師:聽琴演奏高聲部旋律,請同學們找出旋律的附點音符?誰來回答?
生:
⑵師:回答的真好,這個音符也是附點八分音符,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范唱一遍。
⑶?師:請低聲部旋律同學隨琴用“LU”輕聲慢速演唱,注意附點八分音符節奏。
⑷師:唱得不錯,但再次演唱時,同學們能不能跟著老師的手左右擺動你們的身體來打節拍?
生:齊說“行”
⑸師:同時也請高聲部旋律的同學在每小節的第一拍上拍手,給低聲部同學伴奏,好嗎?。
生:齊說“好”
5、二聲部合作演唱
⑴師:同學們唱得真好,既然是二聲部旋律就是要兩聲部一起合唱,下面先聽老師演奏一遍二聲部旋律,請你們認真聽出自己的聲部,好嗎?
生:好
⑵師:下面請高、低音同學隨琴用“LU”輕聲慢速合唱二聲部旋律。
⑶師:同學們唱得真好聽,下面請同學們加上歌詞跟著老師的手左右擺動你們的身體來邊打節拍邊合唱,好嗎?
生:好
6、學唱歌曲第一部分
⑴學生慢速演唱歌曲第一部分旋律。(找出難點)
⑵假如學生還唱不好符點,再單獨練習,起到鞏固學習作用。
7、學唱歌曲第一段
(再次聆聽歌曲)
四、介紹歌曲背景。
(這是德國故事影片《英俊少年》中的一首插曲。影片描寫了從小失去母親,父親又遭陷害入獄的少年海因切,在女律師雷娜特的幫助下,救出了在獄中的父親,一家重新團聚的生動故事。
師):隨著我們一天一天的長大,各種各樣的煩惱會越來越多,誰來說說你們自己的煩惱?
生):回答
在《小小少年》這首歌中雖然唱出了少年在成長中的煩惱,但在歌曲中,所表現出的是小小少年是一個充滿歡樂、心情愉快、樂觀向上的一個充滿陽光帥氣的小年。
師:我們該如何表現陽光樂觀的少年呢?(歌曲情感處理)
生):回答
(跟琴演唱,能用充滿陽光朝氣的聲音演唱歌曲。)
五、歌曲延伸
師):剛聽了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各種煩惱,那么在今天的音樂課中,大家都拋開這些煩惱,,盡情的享受音樂帶給大家的快樂,請全體同學起立跟我大聲喊出來,“我很快樂。。。。。。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唱會歌曲《癩蛤蟆和小青蛙》并感受歌曲風趣、活潑的特點。
知識目標:能根據節奏讀歌詞。
能力目標:了解力度記號中強、中弱并運用到歌曲當中去。
教學重點
感受歌曲《癩蛤蟆和小青蛙》風趣、活潑的特點。
教學難點
了解力度記號中強(mf)、中弱(mp)并運用到歌曲當中去。
學情分析
這首歌曲對于四年級來說并不難。歌曲不僅將小動物的叫聲融入到音樂作品中能進行表演,而且采用“對話”的方式更增加了情趣,相信孩子們會很積極的投入進活動中來。所以這節課設計以自學和引導為主來學習這首歌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談話導入
癩蛤蟆與小青蛙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三、新課學習
1.聆聽歌曲范唱,感受歌曲風格特點。(是怎樣一個故事?)
(1)歌曲中的癩蛤蟆和小青蛙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介紹癩蛤蟆和小青蛙)
(2)你覺著這首歌具有怎樣的風格(風趣、幽默、活潑)
這首歌曲在演唱中有什么與我們平時聽的其他歌曲不同?(演唱中有對白)
(3)他們相遇后心里是怎樣想的?
2.復聽歌曲
(1)請聽到念白的地方學生跟著念(注意節奏)
男孩子:癩蛤蟆的話
女孩子:小青蛙的話
(2)前兩句念白情緒?(高興地、興奮地)
后兩句念白情緒?(失望地、生氣地)
(3)再次聆聽,跟著念白要讀出不同情緒(邊念邊打節奏)
3.學唱歌曲
(1)指導學生念歌詞(放音樂學生跟著節奏念)
(2)學生跟著琴輕聲哼唱
(3)講解重難點
(4)用活潑快樂風趣的聲音完整地演唱
(5)情緒處理,力度處理(mp、mf)
癩蛤蟆聲音:用中強
小青蛙聲音:用中弱
(6)分角色演唱
4.為歌曲伴奏
加入響板、鈴鼓、和鼓……
小雪橇
學習目標
情感態度(德育滲透點):通過歌曲的學習,表現在雪地里嬉戲時的喜悅心情。
能力:能用清晰、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知識:學唱歌曲《小雪橇》,設計不同的演唱形式,為歌曲伴奏。
重難點
1、學唱歌曲
2、為歌曲設計演唱形式。
學具
教材
環節設計
導學過程
復案
活動目的
活動內容
師生活動
在歌曲會后讓找個別同學唱一下,變換演唱形式,檢驗一下同學們的掌握情況。
創設一種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進入到本課的學習中去。
律動進教室《斗牛士之歌》
1、常規教學
2、師生相互問候
3、發聲訓練
師:以飽滿的熱情迎接學生
師:強調唱歌姿勢,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發聲。
揭題明標
學生討論
質疑問難
從音樂表現要素上,讓學生感受、體驗音樂所表現的雪橇形象,體會旋律的特點。
在表現中加深學生對音樂形象的理解
學習目標
1、學唱歌曲《小雪橇》,設計不同的演唱形式,為歌曲伴奏。
2、能用清晰、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1、導入:
2、聽歌曲范唱
3、再次播放
4、視唱
5、模唱全曲
6、學唱歌詞
7、解決難點
8、表現歌曲
訓練點:
9、完整演唱
陶笛吹奏部分旋律
師:播放欣賞過的管弦樂作品《雪橇》,說出樂曲的名字?
生:感受樂曲所描繪的音樂形象及樂曲表達的快樂的心情。
師:能說說嗎?
師:播放歌曲,聽這首歌曲中唱到了什么?又使你想到了什么?
師:引導學生隨音樂模唱歌曲。
生:模唱
師:彈奏旋律,指導學生準確視唱歌曲的曲譜。
師:與學生接唱歌譜,師演唱二、四、五、六樂句,生:第一、三樂句。
師:感受歌曲旋律
師:指導學生有節奏地朗讀歌詞,解決難點。
生:完整演唱歌曲。
師:指導學生完整演唱歌曲,解決歌曲中的難點。
師:請學生歌曲設計不同的演唱形式,領唱、合唱演唱。
生:完整演唱
師:加入樂器伴奏,模擬鈴鐺聲。
師:完整演唱。
三、課后小結
一節課有始終
1、檢測
2、小結
師:總結本節課收獲
師:小結
板書設計
小雪橇
課件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為貫徹《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及音樂、美術(藝術)課程標準,推進學校藝術教育課程改革,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藝術教育理念,提高藝術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科研人員和廣大藝術教師的管理、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切實提高學校藝術教育教學質量,決定舉辦2006年全國中小學音樂、美術(藝術)教育案例及教學設計評選活動。
評選活動委托《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和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美術教育》編輯部和中國教育學會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承辦。
現將《活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按要求認真做好組織工作,并通過開展評選活動進一步加強中小學音樂、美術(藝術)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學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國中小學音樂、美術(藝術)教育案例及教學設計評選活動方案
2.2006年全國中小學音樂、美術(藝術)教育案例及教學設計評選活動申報表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美術教育》編輯部,中國教育學會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
2006年全國中小學音樂、美術(藝術)教育案例及教學設計評選活動方案
一、評選內容
本次評選活動,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學設計兩個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個學校藝術教育教學的事例,這一事例應包含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與情境性,對推進學校藝術教育改革和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和價值。選題可參考以下內容:
1.加強學校藝術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強化學校藝術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實踐先進藝術教育理念的案例;
4.營造藝術教育環境的案例;
5.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的案例;
6.學生藝術學習個性化的案例;
7.開發和利用學校、社區、家庭和民族民間藝術課程資源的案例;
8.整合多門藝術學科教育的案例;
9.音樂、美術(藝術)學科教學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開展校本教研、提高藝術教師素質的案例;
11.藝術教育評價改革的案例;
12.開展藝術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開展綜合性藝術活動的案例。
也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自行選題。
(二)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主要項目包括:課程名稱、使用的教材、適用年級、主要教學內容、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過程和步驟的解析、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教學方法手段、教學流程圖及點評等。
二、評選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學設計應充分體現現代藝術教育理念,展示學校藝術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反映學校藝術教育某一問題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個有價值的中心論題上,對面臨的疑難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和途徑。第二部分為分析解讀,對此案例作簡要評點分析,點出關鍵問題,進行理論闡述。
3.教學設計要以音樂、美術(藝術)課程標準為依據,立足于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教學設計的容量為1課時,字數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學設計均用A4紙打印,標題用小2號黑體字,內文用小3號宋體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認真填寫教育案例及教學設計申報表(見附件2),左上方加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公章。為保證評選的公正,請勿在正文部分出現地區、單位、作者姓名等內容。
三、申報方法
1.在學校藝術教育教科研人員、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以及廣大教師全面參與的基礎上,開展省級評選活動,評選出省級優秀藝術教育案例及教學設計。
2.在各地評選的基礎上,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原則上推薦音樂、美術(藝術)教育案例3篇;音樂、美術(藝術)教學設計各3篇,參加全國評選。
3.音樂、藝術教育案例和教學設計寄《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號,郵編:100036,收件人:宋瑾。美術教育案例和教學設計寄《中國美術教育》編輯部,地址:江蘇省南京市寧海路122號南京師范大學,郵編:210097,收件人:李靜。
4.報送截止日期為2006年10月1日(以郵戳為準)。
四、評選及獎勵
1.由主辦單位組織專家成立評審組進行評選。
幼兒園小班國慶節活動教案一
設計思路:
十月一日是國慶節,是的日子,是舉國歡慶的日子;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快樂的節日氣氛,知道尊敬國旗,在升旗時立正、行注目禮等知識特設計了本活動。活動中通過觀看天安門升旗儀式和運動員得冠軍時的升旗活動來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感,萌發做中國人的自豪感。
目標:
1、知道五星紅旗是中國的國旗,代表我們的國家,有熱愛祖國,尊敬國旗的情感。
2、掌握詞:五星紅旗、國旗、尊敬。
3、能大膽在同伴中交流,發言,有為國爭光的愿望。
準備:
1、國旗及各國國旗的圖片。
2、有關升旗的錄像。
3、紅、黃臘光紙若干,雙面膠。
過程:
1、談話“我是中國人”,激發幼兒的興趣。
2、出示各國國旗的圖片,讓幼兒找出我們國家的國旗。
3、觀察、認識五星紅旗,知道五星紅旗是我們國家的國旗。
國旗是什么顏色的?(紅色)上面有什么?(有五角星)有幾顆大五角星?幾顆小五角星?
討論:為什么要有國旗?國旗代表什么?
幼兒相互交流話題一:
在什么地方見過國旗?(在電視上面,在小學里面……)
話題二:
你有沒有看到過升旗?(有,奧運會上運動員得獎牌時就有升旗的;還有小學的哥哥姐姐們早上也要升旗的,他們是敬禮的)是怎么樣的?(他們都是看著國旗的,一動也不動的……)
4、觀看升旗活動,知道升國旗時要立正,不講話,向國旗行注目禮。
5、模擬升旗儀式。
6、手工活動:做國旗。
幼兒園小班國慶節活動教案二
一、主題名稱:快樂國慶節
二、主題來源
每年的國慶節前后,到處都張燈結彩,洋溢在一片歡樂之中,電視、報紙、廣播等等各種媒體會有很多關于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報道、介紹,給我們的愛國教育帶來很多的便利條件,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抓住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愛國教育。由此,我們設立了“我愛祖國”這一主題。
三、主題實施時間
三周(2019年9月22日——10月10日)
四、主要教育教學目標
1、認識國旗、國徽、國歌,學習升旗。
2、知道祖國地大物博,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以及偉大的建設成就,能參與收集陳列各地特產以及風景名勝,有愛祖國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散文等,復述故事時會使用不同的語氣,學習歸納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
4、愛護幼兒園和公共場所的環境衛生。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喊叫和奔跑。
5、能敘述自己的游覽見聞,介紹自己熟悉的特產、民俗風情等。
6、了解國慶節的來歷。
五、主題知識網絡
快樂國慶節
我的國家
慶祝國慶節
祖國各地的特產
六、智慧活動內容
1、語言智慧
1談話:我的祖國、祖國各地的特產
2詩歌:我去臺灣島
3詩歌:天安門
4自編兒歌:我的祖國
5幼兒英語 2、自我認識智慧
1慶祝國慶節
2我是中國人
3、人際關系智慧
1參觀:民俗文化村
2“國慶”聯歡活動 4、邏輯智慧
1)分類記錄 2)立體圖形分類 3)數的二級分類 4)復習分類概念 5、音樂智慧
奧爾夫音樂教育 6、空間智慧
美工:自制中國地圖
建構:長城 7、身體運動智慧
1)我去臺灣島 2)小飛行員 3)小小奧運會 4)到北京去
七、主要活動內容及過程
活動一:學習與祖國有關的兒歌、歌曲等活動中,孩子們學習了詩歌“天安門”、“我去祖國臺灣島”,還學習了歌曲“國旗紅紅地哩”。通過談話和分享交流,孩子們對祖國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孩子們在表演他們學習的詩歌“天安門”!
活動二:粘貼國旗、粘貼中國地圖
節奏是音樂的第一要素,是音樂的生命力之源泉。我們提出了《運用打擊樂對小班幼兒節奏感培養的研究》的課題,旨在通過實踐與研究,探索出符合我園實際的幼兒節奏感培養的方式方法,讓幼兒真正體驗音樂節奏、喜歡節奏、表現節奏,在節奏中感受音樂的美妙,理解、領悟音樂節奏元素并且提高對音樂欣賞的能力。同時提高教師們的音樂素養和音樂教育教學能力,進而提升我園整體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教研水平。
二、研究目標
1.在音樂打擊樂中,實踐探索小班節奏教學的有效方法、策略
2.建立打擊樂活動的常規,合理使用打擊樂器
3.提升教師的音樂專業技能和音樂素養,加快教師專業成長
三、研究方法與過程
在課題中我們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問卷調查法:為了解現狀,為研究提供客觀可靠的基礎性材料,將采用問卷調查法舉行研究。
行動研究法: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研究和確立幼兒園打擊樂活動中幼兒節奏感培養的研究方案,確立研究步驟,對小班幼兒節奏感進行前期測試等研究活動。在研究活動中,就研究的目標和存在的問題,不斷調整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把活動的重點放在活動的過程和活動的循環中,為最終的目標服務。
四、數據分析
為培養小班幼兒在打擊樂器中的節奏感,我們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分成了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課題研究。
實驗前期測試結果對比表:
從以上五個表中可以看出,在實驗開始之前,對照班能力強的幼兒達到了97.22%,而實驗班只有了88.89%,對照班幼兒對音樂節奏感的掌握明顯高于實驗班的幼兒。
隨著時間的流逝課題已經完成,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實驗之后的成果吧!
實驗后實驗結果對照表:
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班能隨著老師的琴聲有節奏拍手的幼兒只有16.66%,明顯少于對照班的33.33%。但在實驗之后,實驗班整體都有了提高,特別是能力強的幼兒從原先的16.66%提高到了73.33%,但是還有13.33%的人能力較弱,原來在活動中,我們只是一味的關注了能力較強的幼兒,幫助他們提高,而忽略了能力較弱的幼兒,其實,我們同樣應該加強對能力弱的幼兒的關注。
音樂是幼兒表現自己的一種方式,他們也喜歡隨著音樂而扭動著自己的身體,從表2中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班只有26.67%的幼兒聽到音樂會扭動身體,對照班則有40%的幼兒,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練習,就由原來的26.67%上漲到了90%,都高于對照班。
模仿是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他們往往通過模仿掌握別人的經驗,而動物的叫聲是幼兒們生活中都能聽到的,也是他們最喜歡模仿的,不同的動物叫聲都不同,如貓――、狗、小雞等等。從表3中可以看出,活動前實驗班能有節奏地模仿動物的叫聲的幼兒,能力強的有23.33%,能力一般的有56.67%,能力弱的有20%,對照班能力強的有40%,一般的有43.33%,能力較弱的則有16.67%,實驗班幼兒的能力明顯低于對照班的幼兒,但在實驗之后,兩個班好中差的人數都持平了,雖然都進步了,但相對來說實驗班還是進步的更多一些。因為在平時的活動中,實驗班經常融入關于動物的叫聲這一內容,如在音樂活動中,我們會以《動物怎么叫》作為練習的樂曲,從而發展幼兒的表現力等。
打擊樂中最重要的就是節奏感的培養,在活動前實驗班的幼兒能力強的有33.33%,能力中等的40%,能力弱的人有26.67%。相比之下,對照班能力強、一般、差的幼兒分別是33.33%、53.33%和13.33%,與實驗班水平差不多持平,但對照班能力強的幼兒還是卻是高于實驗班的。在進行打擊樂活動中,我們的形式太過單一,沒有與音樂一起融入,從而導致幼兒們進步不大。
打擊樂演奏是兒童表達音樂的一種最直接的工具,要想更好的進行打擊樂活動,愿意使用打擊樂器演奏那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只有幼兒真正喜歡了,他才愿意去學、去探索。從表5可以看出,活動開始之前,實驗班的幼兒大部分都不喜歡使用打擊樂器演奏,而在活動之后,喜歡打擊樂器的幼兒從原來的40%提高到了93.33%,且熱衷于用樂器進行演奏。在活動開始的時候,我們班就增設了一個打擊樂區角,讓幼兒們知道各種樂器應該怎么玩,在玩中學,在玩中激發樂趣。
五、研究方向
課堂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離開教學實踐,課題研究就會失去生命力。因此,我們始終把常規教學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使課題研究牢牢扎根在課堂這塊肥沃的土壤之中。
(1)明確研究方向,調整教學方法和形式。打擊樂器是幼兒感受、掌握節奏的一種手段,不能把幼兒框死、限制在一種形式上。單一的節奏訓練不能長時間進行,幼兒的興趣度會逐漸降低,學習的效果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逐漸改變教學的方法和節奏練習形式,把節奏的訓練融入到音樂活動的各個環節中.
活動目標
1、在游戲情境中練習雙腳向前跳,并能保持身體平穩。
2、樂于幫助別人解決困難。
3、喜歡參與體育游戲,并體驗扮演角色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能身體平穩地雙腳連續向前跳
活動難點:能在間隔距離不等的物體上雙腳連續向前跳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青蛙頭飾及服裝、荷葉、荷花、蟲子若干;田埂三條、莊稼地、筐兩個;PPT一套;熱身、游戲、放松音樂
2、場地準備:布置成池塘與莊稼地的場景
活動過程
一、熱身活動:青蛙寶寶做游戲
在游戲情境中幼兒與老師一起熱身,分別活動頭、上肢、下肢及全身。
二、池塘練本領
1、幼兒選擇荷葉,自由地練習雙腳行進跳。
2、帶領幼兒進入另一個池塘再次進行游戲,增加荷葉間的距離,加大難度。
提示:教師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
3、進行“捉蚊子”游戲,引導幼兒聽音樂在雙腳跳過程中控制身體平穩。
4、坐荷葉休息,了解青蛙捉害蟲的本領。
三、游戲:捉害蟲
1、教師提供三條難易不等的小路,引導幼兒觀察三條小路,并提出游戲規則。
2、幼兒游戲,體驗幫助農民伯伯的快樂。
提示:觀察幼兒在“捉害蟲”游戲中的表現,及時鼓勵。
本次活動通過聽故事《戰勝大灰狼》在情景中激發幼兒對剪紙活動的興趣。同時引導幼兒正確使用剪刀,能沿著直線剪。
活動準備:
1、每人一張操作材料和剪刀一把。
2、背景圖一份、動物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聽故事《戰勝大灰狼》
價值分析:通過故事導入,激發幼兒用剪刀剪“籬笆”的興趣。
——師出示背景圖講述故事:大灰狼就住在附近,實在太危險了,我們怎么辦呢?
小結:寶寶真勇敢,想了這么多辦法!這樣吧,我們在小動物家的周圍都插上“籬笆”,大灰狼就進不來了!
二、剪剪貼貼
價值分析:幼兒學習用剪刀剪直線條。
1、教師示范講解剪貼“籬笆”
(1)看看這張紙上有什么?(一條一條的直線)
(2)復習剪刀的使用方法:小手變把槍,剪刀洞里來睡覺,剪刀張開大嘴巴,咔嚓咔嚓工作忙。
(3)小手拿在紙的下面,從下往上沿著直線剪下來,小心不要剪歪掉。
(4)用固體膠把籬笆粘貼好,要直直的貼,不要讓大灰狼鉆進來。
2、請個別幼兒試著來剪貼“籬笆”。
3、幼兒動手剪貼“籬笆”
(1)小動物們也想回家給自己造一些“籬笆”,我們小朋友來幫忙好嗎?
(2)教師巡視指導能力弱的孩子,幫助他們一起完成剪貼“籬笆”的任務。
三、分享欣賞
價值分析:幼兒對作品分享欣賞,更豐富了幼兒的剪貼經驗,同時也提供了幼兒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機會。
1、將幼兒的作品展示出來,欣賞剪好的“籬笆”。
2、請幼兒來選一選哪個“籬笆”造的最牢。
幼兒園小小班手工教案:圣誕帽
一、活動目標:
1、進一步學習粘貼技能,能將材料貼在紙面上,養成良好的粘貼習慣。
2、通過游戲讓幼兒喜歡美工活動,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1、長條卡紙、圖形彩紙、漿糊、抹布。
2、鈴兒響叮當的音樂,訂書機,皮筋。
三、活動過程:
1、音樂游戲,找朋友。
老師:我們都有好朋友,老師請寶寶們去找找你的好朋友和他抱抱,好嗎?
2、學習粘貼圖形。
*認識紙張和圖形。
老師:瞧,這里也有兩個好朋友,他們也想抱在一起,是誰?(出示卡紙)認識大大的卡紙。
(出示彩紙)這是什么紙?認識彩紙。它是什么形狀的?
這里還有一些圖形,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呢?(出示方形、三角形、心形)認識這幾種圖形和顏色。這些圖形想和卡紙做朋友,它們怎樣才能貼在一起呢?什么能幫助它們?(漿糊)
*教師示范粘貼。
我們來試試:蘸一蘸,抹一抹,啪——擦一擦。
請個別幼兒上來粘貼。提醒圖形要分開一點,不要疊在一起。
那邊還有許多卡紙和圖形紙,請你們也去貼一貼,做一做,好嗎?
3、幼兒操作,粘貼圖形。(輕聲播放關于圣誕的歌曲)
4、變魔術
卡紙還會變魔術呢,瞧它會變成什么?(教師示范做成一頂圣誕帽)
圣誕節馬上就要到了,我給大家變了一頂圣誕帽,漂亮嗎?你們想變頂圣誕帽嗎?那我們請客人老師變一下。請人幫忙要說:“請幫幫我。”
5、幼兒請客人老師裝訂圣誕帽。
6、戴上圣誕帽一起過圣誕節,讓客人老師給小朋友拍照欣賞。
“你的圣誕帽漂亮嗎?你喜歡你的圣誕帽嗎?”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小兔造籬笆(粉筆畫)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熟悉粉筆的性能,學習用粉筆畫稍長的線。
2、幫助幼兒體驗相互合作帶來的快樂,培養他們對繪畫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小兔頭飾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兔媽媽頭飾、大灰狼頭飾各一個,水果籃一只、玩具蘑菇(多于幼兒人數)。
2、“袋鼠”、“大灰狼”的出場音樂,笛子音樂,錄音機,粉筆人手一份,場地布置圖。
3、幼兒已聽過《小兔乖乖》的故事,對故事情節較熟悉。
活動過程:
一、呈現小兔、兔媽媽、大灰狼頭飾。以游戲活動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1、為幼兒帶好小兔頭飾,并帶幼兒聽音樂跳出場。
“小兔乖乖,外面的太陽真好,我們到外面去曬曬太陽吧。”
(開頭設計的目的,首先是讓幼兒放松,戴頭飾不僅可以讓幼兒覺得新鮮有趣,也有助于老師把幼兒導入游戲的情境,使幼兒很快進入角色。)
2、播放大灰狼的音樂,幼兒傾聽,感受緊張、害怕的氣氛。
3、鼓勵幼兒積極思索、想象不被大灰狼捉走的方法。
“哎呀呀,剛才是什么聲音?我好害怕呀!”
“怎么,是大灰狼要來了?兔寶寶們,快快想個辦法,可別讓大灰狼把我們捉走了。”(引導幼兒說出造籬笆的方法,如果說不出,教師可直接說出來。)
二、引導幼兒了解籬笆的外形,并探索籬笆的筑法,自主想象。
1、“小兔乖乖們,媽媽來教你們造籬笆,造一條又大又寬的籬笆,不讓大灰狼進來,好嗎?”教師運用語言“造籬笆要從上到下,深深地去,造得長長的、密密的”來幫助幼兒掌握造籬笆的技能。
2、觀察籬笆,同時“媽媽”在地上示范:
用粉筆在線上畫直線,要從上往下,長長的,密密的。
3、請個別幼兒來“造”,了解幼兒掌握技能的情況。
“媽媽一個人造籬笆實在太慢了,誰愿意來幫助媽媽?”(可以請2~3名幼兒來畫直線。)
三、滲透造籬笆的技能,鼓勵幼兒充分表現。
1、“兔媽媽”發給每只“小兔”一支粉筆,要求“小兔”在大圓圈上造籬笆。又要求“小兔”想辦法:怎樣造籬笆才能不讓大灰狼鉆進來。
2、小兔造籬笆(開始時,孩子們出于好奇,造得籬笆寬寬的、松松的)
觀察孩子的操作情況,“兔媽媽”故意走到一位籬笆造得又細又密的“小兔”前,做鉆進的動作,并說:哎呀,這只“小兔”的籬笆造的真好,大灰狼肯定鉆不進來。對造得疏得可以請其他“小兔’來幫助,體現合作。
四、用游戲的方式對幼兒的操作進行評價。
1、兔媽媽:“兔寶寶們,你們真是太能干了!累了吧?快,到草地上去休息一會兒,媽媽現在去采些蘑菇回來。記得大灰狼要把門關關好。寶寶們再見!”(教師退場換上大灰狼頭飾戴上出場。)
2、教師以大灰狼口吻對幼兒的操作進行評價。
大灰狼:“我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肚子餓得咕咕直叫。(作出嗅的樣子)嗯,好香的味道,那邊肯定有一窩小兔子,讓我去捉只小兔嘗嘗。
大灰狼來到籬笆前,做出跳、鉆、推的動作,邊做動作邊說:“這籬笆造得可真高,讓我找個洞鉆進去吧。咦,找不到洞,氣死我了,我就不信推不倒你。這籬笆誰造的這么高,這么密,這么牢,讓我沒辦法去捉小兔。”
“沒辦法,我就假裝兔媽媽,唱支《小兔乖乖》的歌,騙他們開門。”(此時,幼兒已完全融入情境與角色中,當大灰狼唱完后,幼兒馬上接下去唱,氣氛相當好,完全感覺不出這是對幼兒作品進行評價。)
五、拓展延伸,引發再創。
大灰狼灰溜溜地下場,教師換上兔媽媽頭飾,邊唱《小兔乖乖》邊上場。
“孩子們,媽媽回來了,快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