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清明節的傳統風俗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14 15:19:5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清明節的傳統風俗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清明節的傳統風俗

第1篇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選擇踏青、掃墓等,而你是這么過清明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1清明節什么時候幾月幾日,希望你喜歡。

2021清明節什么時候幾月幾日2021清明節是2021年4月4日,星期日,辛丑年(牛年)二月廿三。

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牽鉤、放風箏、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斗雞、射柳、插柳、蠶花會、爬橋等一系列活動。

清明節很多地方對吃也有講究,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

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禮,墓祭是貴族活動,在古代,平民百姓是沒有墓的。到了秦漢時期封建等級沒有那么森嚴,老百姓有墳地后才仿效貴族舉行祭奠活動以緬懷先人,稱之為家祭。到漢代以后,墓祭才逐漸形成風俗。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相傳,先秦已有設壇祭墓的習俗,后來逐漸演化為墳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鑒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也清明節掃墓原因。

清明節節日起源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后來民間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后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

第2篇

清明節的風俗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簡介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忌諱的事項一、不適合去掃墓的人

1、孕婦不合適。且不說舟車勞頓,山路崎嶇、祭祀場所各種煙灰影響,在很多地方掃墓有放爆竹的習慣,這些都會影響到孕婦自身健康或孩子的健康。從民俗角度去看,尚未出世的孩子是不合適去見這些死去的人的,因為很容易引起孩子夭折。若孕婦必須去,那就得用紅布將肚子包上一包。但還是強烈建議不要去。

2、剛動手術的人不合適。體弱是主要因素。民間傳說,剛動手術的人要是去了墳場,那是很容易被拉走的。手術傷元氣,元氣弱的時候,邪氣也就特別容易入侵,為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和美著想,剛動手術的人還是不要去掃墓的好。 .

3、三歲以下的小孩不合適。有一種說法是7歲以下的孩子不合適,但其實從命理角度上去看,3歲的更不合適,因為不管從中國的宗教還是國外前世今生理論,都提及3歲以下的孩子最容易看到另一個世界。從科學角度上來講,3歲以內的孩子容易因為掃墓現場的各種條件限制不好攜帶,外出到一個相對污染比較厲害的地方也容易讓孩子生病,也就是不建議帶去了,哺乳期的媽媽就更別帶自己嬰幼兒去了。

4、印堂發暗或眼窩發青發黑的人不合適。印堂發暗和眼窩發青發黑的人處于一個很晦氣的時期,掃墓是祭拜祖先,大部分墳墓規則不會是一個很獨立的地方,而是要經過不少其他家的墳墓。晦氣臨門更不合適去穿越陰氣扎堆的地方。

5、重病患者不合適。這個掃墓可不是一個鍛煉的行為,大部分墳墓都離住的地方比較遠,大部分墳墓還都要走一段路。重病患者需要的是調養生息,不能過度操勞,免疫力低下,身體陰虛,心神漂浮,易遭各種邪氣,所以,不推薦。

二、掃墓的時候不能做的事

1、不能黃昏掃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

2、不能給墳墓照相。不利家運,也容易做鬼夢。

3、不能在墳墓周圍的大樹下照相。民間有這樣容易帶鬼回家的說法。

4、不能在墳墓上大小便,不管該墳墓是否破敗。這種行為往往會引來疾病,甚至更不好的事。

5、不能將墳頭的花花草草樹枝樹苗帶回家。

6、祭祀剩下的香燭不能帶回家。

7、祭祀食品除了肉類,一般到了最后要么就放墳墓前,要么就給孩子吃了,總之不帶回家。

8、掃墓的時候當肅穆嚴肅,不打鬧嬉戲,更不可有侮辱的言辭行為。

9、不對他人的墳墓進行不友善的點評。

10、掃墓祭拜順序別顛倒了。順序應該是修整—墳頭壓紙—點香燭—放供品—敬酒或敬茶—燒紙錢—拜禮—放鞭炮-撤供品。

11、不可在墓區過度親熱,。

12、不要對自己或他人的掃墓過程進行拍照錄像,此為大不敬。

13、掃墓回家后不能穿著沾滿泥巴的鞋回家。進家門前當先清洗鞋底。

三、清明節該做和不該做的事

1、不能選清明節談婚論嫁,更不可選清明節結婚。

2、若生日是清明節,注意要規避黃色的鮮花,當地風俗若有推遲會提前辦的,應該遵循。

3、不要在清明節當天去拜訪他人。

4、清明節自己沒空去祭拜先人的話,不可胡亂承諾,否則當年運勢不會你想要的。

第3篇

關鍵詞:清明節、清明果、起源

清明本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每年的4月4日至6月的某一天是清明節,清明節是古人為紀念故去親人而確定的節日,習俗頗多,有的習俗還延續至今,例如,江浙一帶在清明節時期,有一項風俗就是食用清明果。因為主要原料野艾在清明時節長勢最旺,也最易采得,因此得名,清明果是以艾草煮爛搗碎后和入糯米粉后做皮子,再包入豆沙或者芝麻等甜成可口餡料的節日食品,歷史悠久且深受歡迎。

一、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節日,別稱為寒食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在這一天,人們不能燒火做飯,吃熱食,而要吃冷食,隨著社會的發展,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在大部分地區寒食節逐漸與清明節合而為一,斷火的習俗也消失了,但寒食節的一些飲食習俗卻保留了下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在我國古代,主要有兩個傳說:關于寒食來歷的第一種也是最普遍的說法,是把寒食節與春秋時期晉文公的臣子介子推聯系在一起,說寒食節是為紀念介子推的。另一種說法認為寒食節來源于周代的禁火與改火。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后來,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誰料,介子推對封官加爵的事情根本不屑一顧,三番拒絕相見,后來,晉文公只得親自去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為了躲避晉文公逃到現今山西介休縣東南的綿山,晉文公搜尋無果,怒火中燒,聽信讒言,決定放火燒山,逼迫介子推出來見駕,可是后果卻不如人所愿,在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后,介子推仍沒有出來,被火燒死。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后悔不已,大聲痛哭。后在介子推藏身的柳樹下找到了介子推寫的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這一大功臣,將介子推及他的母親埋在他藏身的柳樹下,并把放火燒山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后來的清明節,昭告天下,這一天,天下都應該禁忌煙火,吃寒食,以紀念介子推以及其精神,自我反省,并用介子推藏身的柳樹枝做了一雙木屐,用以懷念介子推。第二年,晉文公上介山(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對介子推進行祭拜,發現那顆藏身的被燒死的大柳樹,死而復生,便將其成為“清明柳”,又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關于這一傳說,古書代蔡邕的《琴操》,《鄴中記》、《后漢書?周舉傳》均有記載。

第二種說法認為寒食節來源于周代的禁火與改火。寒食是仲春之末,正是大火星將出之時,因此要小心火種以免引起火災,而改火是古代的一個重要習俗,它出于燧人氏鉆燧取火的傳說,至遲在周時形成制度。綜合這些情況,一些學者認為季春改火的時間可能就是寒食節。后來,改火成了清明寒食的重要習俗。此傳說在《荊楚歲時記》、《周禮?夏官?司燧》、《管子?禁藏》、《管子?輕重》均有相關記載。相對于上一種傳說,本文主要相信這一種傳說,認為清明節時由于古代先人滅火、取火以及對火的祭祀崇拜而來這種說法較之更為科學。

二、清明節的風俗

清明節主要是用來紀念故去的親人,其主要風俗頗多,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已經成為一習慣和傳統,主要的風俗有上墳掃墓、在墳山植樹、插柳、踏青、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風俗、蹴鞠、馬球、淘井等,有的風俗還沿襲至今,甚至還廣泛流傳著。每逢清明,人們都會進行清明節的各種活動,在親人墓前或是烈士陵園祭掃,以寄托對家人的哀思,同時還緬懷先烈們的業績。同時由于清明節前后是踏青的好時光,不少人家便會借著掃墓之余,一家人在鄉間小路上游玩一番,到大自然間欣賞領略生機昂揚的春景,還可以接游玩之際舒緩心情。

三、什么是清明果

清明果俗稱清明團子,也叫青青果,形狀像餃子,清明果的皮是用一種叫艾草的植物做成的,在清明前,家中女子便會在田野中采摘艾葉,待采摘完畢后,便用清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清明果的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綠色汁液立刻就變成了碧綠色,然后包入豆沙餡,將包好的清明果壓入模子中,上鍋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綠的像餡餅一樣的東西,沒有印花的那一面會墊著一張圓形的竹葉,小小的點心透著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深受江浙地區的人們的喜愛。

四、清明果的來源

在浙江地區,清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便會做好花樣各式的清明果,將做好的清明果帶往本家祖墳上祭奠,祭祀完畢后,小孩子總會圍坐在墳場附近食用各種食品,從清明果的記載上看,其起源可以追溯南朝梁代,同時也說明其實青團最早應該是寒食節的冷食食品,是寒食節的食俗。關于清明果的起源,很多學者認為跟青鳥的誕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清明果才是青色的,但本文認為這種說法略顯牽強,如果是因為青鳥誕生,青鳥的顏色是青色的,所以清明果的顏色才為青色,那也可以說是因為清明節氣之始,萬物開始從寒冬中復蘇、生長,周圍一片綠色的生機之感,所以古人取材極有可能也是最為普通、且能被用來食用的青色植物,而艾草、鼠曲草等清明果的原料加其他青色植物而言,藥用價值比較高,因此,人們才選它們作為清明果的原料。從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土人采莖葉(鼠曲草)和米粉,搗作粑果食”這一句可知,鼠曲草等原料有很大的醫用價值,在古代常用于食療,特別是在江浙地區,由于空氣比較濕潤,蟲獸活動頻繁,生活條件比較刻苦,人們經常容易生病,特別是從北方遷到南方的遷徙者。對于這種由于濕熱氣候引發的病癥,對于古代醫學不發達的人們來說,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找到那些有些許醫藥成效的藥草,艾草就是這些藥草之一,可以幫助人們除濕,主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所以人們便將其與吃食和在一起,這樣既可以增加所吃食物的美味度,對常見溫熱疾病也有較大的幫助。鑒于古代有艾葉去屑的思想和觀念,將艾葉加入食料中,是因為人們認為艾葉能去除他們周圍的一些不好的鬼怪之類的東西的這一觀點,也有其有待考證的一面。總而言之,關于艾葉清明果,它是一種由唐以后發展而來的寒食節的食俗,最初將艾葉用于吃食中,是為了治病,將其作為食療,同時也有辟邪的功效。(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浦鎮綜合文化站)

參考文獻

[1] 江玉祥.清明節的來歷及文化意義.(j).2010.3

[2] 宋立.清明節的民俗變遷及其社會功能.(j).2012.4

第4篇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五年級:真誠璃茉丶

第5篇

聰明節是指我國清明節。聰明節是清明節的別稱,清明節還叫鬼節、冥節、掃墳節、思親節、死節。“清明”是我國農歷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居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可這個按照氣候變化而設定的節日,根據《中華節令風俗文化》叢書釋義,因為“清明”和“聰明”屬于諧音,所以清明節也叫“聰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應該說這與此前兩天(或一天)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我們的先民們鉆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的《寒食》詩有生動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寒食節期間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并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麥芽糖調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色近似今日點心的環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肉,也是寒食節常用的食品。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后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托。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大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于踏青游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并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第7篇

【關鍵詞】《清明上河圖》;春景說;秋景說

近代學者鄭振鐸確定“清明”為三月三:“時節是清明的時候,也就是春天的三月三日。”i其后又有周寶珠ii及戴立強iii均從不同角度撰文來支持“春景”說。近年來有學者開始質疑“春景”說的真實性。孔憲易撰文從八個不同角度來質疑“春景”iv;鄒身城在其基礎上,就“秋景”說提出了更為豐富的理論依據v。本文將結合前人的研究以及相應的參考文獻,試圖從圖畫本身和清明節應有的風俗兩個角度,為“秋景”說試作辯解。

一、選定研究版本

在具體開始闡述“秋景”說的理論論據以前,選擇學界公認的真跡作為研究的對像是非常必要的。周錫指出:“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真跡為絹本……以手卷形式,精細勁煉的筆墨,再現了九百年前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清明節之繁華景象。”vi 此外徐邦達vii、日本學者鈴木敬viii等都一致認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寶笈三編本是張擇端的真跡。所以,下文會以寶笈三編本的內容作為研究評論的對象。

二、具體闡述

(一)清明節應有的風俗

1.清明“插柳”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說道:“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家家以柳條插于門上,名曰‘明眼’。” ix清明“插柳”十分普遍。甚至到了民國,民間還保留了清明插柳的風俗。胡樸安在其《江蘇?六合縣之歲時》中提及:“清明插柳于門上,男女或簪之”x但畫卷中幾乎沒有哪一間房舍表現了這個清明節如此重要的習俗。此外,張安治曾提到:“一些清明節的風俗特征,如上墳,探親,轎上插柳枝等。”xi 實際上,宋人是把柳枝插在門楣上,與寶笈三編本卷首轎頂裝插的柳枝是不同的xii。

2.上墳不只是清明節的風俗特征

“十月朝”即農歷十月初一。《東京夢華錄》卷九明確記載了:“ 十月一日宰臣己下受衣著錦襖三日。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xiii從前,每逢十月初一,朝廷會賜衣,也就是江南的“燒衣節”,通過給過世的人送去寒衣,慎終追遠,來表達懷念追思之意。與清明節一樣,“十月朝”的時候,百姓也會去祭祀上墳。根據嘉靖《太倉州志》記載:“是日不問寒燠,富家多熾炭于堂,稱為開爐。”xiv圖中我們看到只有很少的人上山去掃墓,大部分的人都是去河邊趕集或從事其他的一些活動。所以,掃墓、上墳不能成為判定清明節或者春季的必然條件。

3.清明節并非是三月三

學者鄭振鐸明確地提出“三月三”:“時節是清明的時候,也就是春天的三月三日。”xv實際上,傳統陰歷三月三指的是上巳節xvi,并非清明節。古代使用陰陽合歷,清明節則是陽歷的4月5日左右,寒食節后的一天;不同的是魏晉南北朝以后,則將上巳改為三月三,成為定制xvii。這一天人們會到水邊嬉戲并且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二)從畫卷本身來看

1.木炭

畫卷一開始我們可以看到有驢子在運10簍木炭。根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也。”xviii盡管戴立強認為木炭或者煤炭是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燃料,不僅僅為冬季所需xix。但是有一點,他可能忽略了。那就是兩者成本都較高,宋代百姓日常生活只會使用木材來取火。

2.紙馬鋪

紙馬鋪是專門經營冥器的店鋪。《東京夢華錄》記載:“紙馬鋪,皆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xx。畫卷中雖然“王家紙馬”規模較大,門面較多,但一個顧客都沒有,異常地冷清。鄭振鐸甚至以”時間已近黃昏”作為理由xxi,勉強解釋。如果張擇端有心以清明節作為繪畫的時令主題,他就不會選擇一個人都沒有的黃昏來作畫。事實上,紙馬鋪是城鎮常年可見的民間店鋪,不一定與清明節或者春季有關。

3.光身

城里有多個半裸上身的小孩。中國傳統是很注重養身之道的,尤其重視兒童的健康。如果是春季,就無法解釋那么多半裸上身的孩童;相反,如果是秋季的話,正好可以反映其余熱未退,印證中國傳統的養身思想即春捂秋凍。

4.新酒

卷中有很多酒肆,其中有一家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東京夢華錄》中則有這樣的記述:“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醉仙錦旆,市人爭飲。”xxii周寶珠引大量史料駁斥道,宋人賣新酒的日子特別多,不獨秋天才有此物xxiii。宋代秋季要用新谷釀醪酒來慶祝豐收。雖然新酒不獨秋天才有,但是以秋季為最盛。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個才是真正的“新酒”。

三、為何命名《清明上河圖》

1.政治開明

在《詩經?大雅》中就有“肆伐大商,會朝清明”xxiv,另外《后漢書?班固傳》里也提到“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xxv。此處的“清明”都與“清明節”無關,而含有政治開明、人民生活安穩之意。張擇端當時身為宮廷畫家,也有可能借歌頌北宋政治清明、人民生活豐富多彩來博得皇帝的賞識。

2.清明坊

“清明”也有可能是一個空間概念。根據《宋會要輯稿》記載:“東京外城及郊區,共劃分一百三十六個坊,第一坊為清明坊。”xxvi由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清明上河圖》反映了清明坊到汴河口這一個地理區域的人文以及自然景觀。

綜上所述,《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不一定指的是“清明節”。它不僅僅可以表示一個時間概念,還可以表示抽象概念(如:“政治開明”)以及空間(如:“清明坊”)概念。

四、總結

《清明上河圖》既然為寫實風俗畫,就不會太偏離“寫實”這個意象。上文從兩個角度,以寶笈三編本作為對象,針對“秋景”提出了一些理論依據。至于一些細節,如草帽、竹笠(據當時東京的氣候,清明節似乎沒有必要使用這些御暑用具)因前人提及較多,都沒一一闡述。筆者相信,隨著對《清明上河圖》研究的不斷深入,畫中的情節、名物將逐漸得以解釋,人們將會對這幅千年之遙的不朽寫照,得以更加深刻的認識。

注釋:

i鄭振鐸.清明上河圖的研究[A].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ii周寶珠寫道:“我在同孔先生的商榷中曾提出宋代東京清明節有撲博之俗,并引用宋人呂原明《時雜記》記載:都城寒食大縱撲博,而博扇子者最多。由此可知, 撲博、扇子與清明節之間有著一種不可分割的關系,這是宋代東京的習俗”(《關于《清明上河圖》中的扇子》)

iii戴立強說: “圖中的幾攤位,以虹橋上的一較為清晰,其中一個桌子上擺放著一些條形塊狀物,無論如何也難以與瓜類相聯系”(《清明上河圖所畫非“秋景”辨―兼及其畫名意義的探討》)

iv孔憲易認為畫卷所描述的是秋景并且率先提出了“清明坊”之說。 (《的“清明”質疑》)

v鄒身城認為“清明”一詞是指北宋政治開明、人民生活安穩之意,非地名,也非時令。(《的命名》)

vi周錫.歷史與空間:《清明上河圖》的“雙胞胎”疑云[N].香港文匯報,2010-05-31.

vii徐邦達寫道: “各地方的公私藏家手中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只有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一幅石渠寶笈三編著錄的淡設色長卷,才是真跡”(《清明上河圖之初步研究》)

viii鈴木敬認為:“實際考察過這一圖卷的人,只要不管他所的政治、社會地位的話,都會以為北京故宮本是真跡”(《中國繪畫史-南宋繪畫(十五)》)

ix吳自牧.夢粱錄(卷2)[M].北京:中華書局,1957:11().

x胡樸安.江蘇?六合縣之歲時[A].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150.

xi張安治.張安治美術文集[C].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264-269.

xii許大慶,張冬梅.清明上河圖研究文獻匯編[M].萬卷出版公司,2007:582.

xiii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9)[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156.

xiv清王昶等纂修.嘉慶直隸太倉州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xv鄭振鐸.清明上河圖的研究[A].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xvi宋吳自枚《夢梁錄。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南北朝以后才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中國節》)

xvii周善兼:《中國古代風俗之傳統節日簡介》,2010年8月初稿

xviii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9)[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156.

xix戴立強先生說:“不論木炭或者煤炭,作為一個偌大的都市來說,燃料是一年四季當中不可缺少的,不僅僅為冬季所需”(《清明上河圖所畫非“秋景”辨―兼及其畫名意義的探討》)

xx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7) [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122.

xxi鄭振鐸.清明上河圖的研究[A].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xxii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9)[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154.

xxiii周寶珠認為宋代賣新酒的時間相當多,他寫道: “宋人喝新酒、賣新酒的季節相當多,不要看見一個“新酒”市招就認為只有中秋節才有此物”(《清明上河圖繪的是春景而非秋景》)

xxiv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2006:745-927.

xxv蕭瓊瑞.清明上河圖畫名意義的再認識[A].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文集書畫(上)[C].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輯,1991:111-133.

xxvi蕭瓊瑞.清明上河圖畫名意義的再認識[A].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文集書畫(上)[C].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輯,1991:111-133.

【參考文獻】

[1]劉淵臨.清明上河圖之綜合究[M].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2]遼寧省博物館.《清明上河圖》研究文獻匯編[M].沈陽市萬卷出版公司,2007.

[3]周寶珠.清明上河圖繪的是春景而非秋景[J].美術,1994(8):61-63.

[4]戴立強.清明上河圖所畫非“秋景”辨―兼及其畫名意義的探討[A].沈陽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一輯)[Z].北京:中華書局,2005:126-133.

[5]孔憲易.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J].美術,1981(2):58-60.

[6]鄒身城.清明上河圖的命名[J].河南大學學報,1986(4):44-45.

[7]徐邦達.清明上河圖之初步研究[A].故宮博物院院刊,1958年第1期, 頁35-49.

[8]鈴木敬.中國繪畫史-南宋繪畫(十五)[J].故宮文化月刊,1990(8):37-39.

[9]高木森.落葉柳枯秋意濃――重釋清明上河圖的畫意[J].故宮文化月刊,1984(6):125-133.

[10]蕭瓊瑞.清明上河圖畫名意義的再認識[A].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文集書畫(上)[C].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輯,1991:111-133.

[11]張安治.《清明上河圖》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269-298.

[12]鄭振鐸.清明上河圖的研究[A].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第8篇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傳統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傳統習俗五: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傳統習俗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傳統習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傳統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傳統習俗九: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習俗起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 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阮郎歸》南國春半踏青時

(唐)歐陽修

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秋千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于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并羽儀。

清明日憶諸弟

(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同錦州胡郎中清明日對雨西亭宴

(唐)張籍

郡內開新火,高齋雨氣清。

惜花邀客賞,勸酒促歌聲。

共醉移芳席,留歡閉暮城。

政閑方宴語,琴筑任遙情。

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唐)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

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

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江南清明

(唐)鄭準

吳山楚驛四年中,一見清明一改容。

第9篇

清明節是我們國家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是祭祀祖先和掃墓的節日,大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清明節還有其他別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2清明節的別稱,歡迎參閱。

清明節的別稱叫什么寒食節

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踏青節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清明節的來歷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鬼節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習俗踏青

踏青又叫做春游、古時候叫做探春、尋找春等,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所以這時候外出踏春早就已成為風俗。

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所以民間就有清明節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地家家戶戶清明節這一天在門頭上插柳、在屋檐下掛柳、婦女頭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兒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掛紙錢。

放風箏

清明節還有放風箏這一習俗,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介紹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福利不卡 | 日本不卡一区在线 | 99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2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 97久久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 色婷婷综合在线视频最新 | 伊人色综合久久 | 非会员体验60秒试看福利区 | 久草免费资源视频 | 黄色小视频在线 | 国产婷婷色综合成人精品 |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第七色男人天堂 | 国产入口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的美女视频网站 | 青青草伊人网 |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 | 五月天婷婷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 婷婷射丁香 | 一a级毛片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久婷婷免费国产综合精品 | 美女福利一区 | 日韩免费看片 | 男人天堂中文字幕 | 狠狠操天天操夜夜操 | www啪| 久久久99精品久久久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 99这里有精品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明星换脸 | 久久婷婷伊人 | 亚洲阿v天堂2021在线观看 | 久在草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