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中西教育差異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20 16:25:1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西教育差異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西教育差異論文

第1篇

【關鍵詞】語言文化差異英語教學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產生及內涵

由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境、等不同, 導致了中西方語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從而出現了文化學習與交流的多種困擾因素。要了解和掌握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必須先從文化談起,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二)表現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 以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國文化卻提倡謙虛謹慎。然而, 中國式的自我謙虛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這種謙虛, 在西方人看來, 不僅否定了自己, 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

(2)在西方文化中,與“自我”(self) 相關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專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養 ) ”等等 。西方社會盛行的是個體主義 (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自由 、不受約束。而中方文化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話語隨處可見。

2、社會關系的差別

(1)稱謂及稱呼:英語中的稱謂比漢語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詞,對應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漢語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要說出性別,還要分出大小。而英語中的稱謂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幾個常用稱謂,其它的幾乎不用。在英美國家,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這在中國人看來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在美國,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結婚, 就獨立生活,父母不再資助子女。這種做法能培養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 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幫助, 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 這種生活方式不利于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3、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來打招呼,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認為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國,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只講究其營養的搭配和保護。中國人殷勤好客,敬酒讓菜,西方人常覺得太過熱情。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 please! ”中國人送客人時常說: “再見, 走好啊! ”“慢走”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See you later!”

4、社會習俗的差異

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有明顯區別。中國人聽后會說一些謙虛之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 Thank you”。根據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里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接受對方的贊揚。 又如發表學術文獻或論文,漢語文章的標題往往有表示謙虛的字眼。如“淺談…”、“試論…”等,而英語文章的標題常常直截了當,不加修飾,如“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學與技術》) 。

5、生存環境方面

英語中與水產、航船有關的詞語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緣木求魚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錯過機會)”等。漢語中這類詞語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國四周環水,航海業發達,所以多此類詞語。而在中國只有沿海地區才有漁民結網捕魚,所以該類詞語相對較少。要表達“用體力負運東西”有:“扛、挑、擔、抬、馱”等。在英語中卻只有carry來泛指這個動作。漢語中我們會遇到“像老黃牛一樣干活”、“氣壯如牛”等詞 ,英語中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會說“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6、方面

漢英語言中涉及宗教的詞語數目龐大,如“天公”、“陰陽”、“菩薩”等。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詞匯是兩個民族宗教觀念迥異的寫照。隋唐之前,儒道兩教在中國居統治地位,漢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多與此相關,如“太極” 、“道”等;隋唐時期,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這樣儒、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隋唐時期,大量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其輪回報應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這樣儒、 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在英國,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該教于597 年傳入英國。在隨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大量與此相關的詞語陸續匯入英語行列。這里既有古英語時期由拉丁語滲入英語的詞 、如angel (天使 )、monk (僧侶 ) 等,又有中古時期從法語借用的詞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長) 等,還有現代英語時期從其他外來語中借來的大量的詞,結果英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遠比其他語種來得多。

7、歷史典故方面

典故是每個民族日常交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在不自覺間運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遺產的典故,比如中國人會說,"真是馬后炮"、 "原來是個空城計啊 ! " 西方人則會講 That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個守財奴) 。一談用典,對對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大多感到相當費解,顯然這是因為各民族以化遺產不同的緣故。中國人的典故多源于《紅樓夢》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以及中國傳統的體育娛樂項目,如象棋、戲劇等。前兩個例子一個來自中國象棋,一個來自《三國演義》。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于莎士比亞戲劇和以后英美文學中的許多其他人物或名稱、希臘、羅馬神話、《圣經》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傳統的體育項目,如美國的棒球、橄攬球等。后兩個英文例子便來自莎士比亞戲劇。

二、英語教學目的

英語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學習、研究語言本身,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培養為交際初步運用外語的能力。而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須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外語教師從第一天起,就要隨時注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東西方的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應把這種識別和介紹與語言教學同步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我們學生真正具備交際能力。

三、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

在學習、使用外語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具有文化意識,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蘊含。教師應適當拓展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以解釋這種差異的現象的由來。

(一)從英語詞匯中探究文化涵義

英語詞匯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涵義,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防止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評價。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

(二)教師鼓勵學生自發尋找和積累英語國家的文化素材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和渠道,如創造一個文化語言環境,開展一些語言實踐活動;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電視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強化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其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也會相應提升。

綜上所述,語言是社會的產物, 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 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教師應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 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 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量,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鄧炎昌, 劉潤清. 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

[2]方文惠. 英漢對比語言學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第2篇

一、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主要體現

不同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不管在地域特征、風俗習慣、思維方式還是價值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文化的差異。

(一)地域特征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的產生與地域有關,特定的地域環境是文化形成的溫床,不同地域環境下人們對同一事物或現象所采取的語言表達形式也會有所不同。即便面對同一詞語,身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往往會對其有不同的語義聯想。比如asummer’sday,對中國學生來說,這個季節是燥熱難耐的,而對于英國人來說,夏季則是一年中最為舒適的季節,因此在看到這個詞組時,英國學生會自動帶入美好,而中國學生則可能理解為厭惡,這種迥然便是地域特征不同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的結果。如不了解這一中西文化差異則很難正確理解詞語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二)風俗習慣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風俗習慣主要指生活方式,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往往風俗習慣也會有所不同。以美食文化為例,我國由于自古重視美食文化,因此不同的烹飪方法都會精準且對應的詞匯專門表述,如“煎”、“炸”、“炒”等詞匯。而在英語中,“煎”、“炸”、“炒”等則被“fry”統一指代。漢語中的“燉”、“煲”、“蒸”等,在英語中則被統稱為“stew”。這種中西文化差異都是風俗習慣不同而產生的。

(三)思維方式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作為文化和語言溝通的橋梁,思維方式不僅是文化特征的體現,同時與語言的生成與發展有重要關系。雖然人類思維規律有共性的部分,但由于文化氛圍的不同,各個地方的人思維方式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就有著巨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又會進一步促進中西文化差異的產生。以寫信地址順序為例,中國人在漢語習慣上通常按照國名、省名、城市名等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而在英語中習慣中則是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這種中西文化差異實際上就是思維方式不同而導致的。

(四)價值觀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價值觀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區別美丑、善惡的價值體系,是一種持久信念,也是人們處世的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每一種價值觀體系中其實都是一種文化,不同的價值觀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導致其中西文化差異的顯著性:比如在中國,自古以來人們便對謙虛和禮義十分推崇,以和為貴;而在西方,人們則推崇個人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在這一價值觀影響下。西方人崇尚獨立思考和判斷,爭強好勝,對個人利益據理力爭,個人價值只為自己服務。

二、中西中西文化差異的滲透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中西中西文化差異必然會導致語言中詞義、句義等各種語言現象的差異,為了更好地學習英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效地滲透中西文化差異的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學生西方思維視角的培養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東方語系,這兩種語言不管在歷史文化還是區域文化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存在著較大差異。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英語學習中可能很難理解一些西方文化現象,而思維方式或視角的不同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英語文化背景,有助于學生西方思維視角的培養,而只有站在西方文化思維視角才能形成審視西方文化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視角。

(二)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內涵

在大學英語教育中滲透和傳播文化知識,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西方英語語境下平等待人、互尊互讓等文化背景,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英語文化內涵。在了解這些中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西方人為什么喜歡恭維、稱贊對方的習慣會有更深的理解,對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學習英語有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學生跳出中國式英語的怪圈

在英語學習中,人們很容易受到自身所處文化背景的干擾,學習到的英語往往不夠地道,如中國的英語在西方看來就只是中國式英語,而非真正的英語。學生在組織英語語言時,仍然會站在漢語的思維方式上進行,表達出來的英語具有濃濃的地方風味。在大學英語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統一起來,通過文化滲透和傳播能夠加強學生對英語語言背景文化和語言結構的進一步了解,使學生在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有步驟地、系統地掌握文化知識,有利于減少英語學習中本土文化的干擾,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跳出中國式英語的怪圈。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的建議

語言與文化之間關系密切,中西文化差異會導致語言學習障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重視。

(一)教師應有意識地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要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與文化學習的綜合提高,首先需要具備高文化素養的師資隊伍。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對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水平,對自身的跨文化交際知識進行全方位地豐富,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換位思維模式,從而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擺脫中國式英語的困擾。

(二)通過課堂講解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語言中西文化差異

英語篇章和詞匯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涵義,因此教師可以加強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教師可以以教材為藍本,在教學中導入文化因素,對詞匯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講解,對英語國家的地理、風俗、飲食習慣等背景進行詳細介紹,幫助學生正確、充分地理解所學的材料,使學生對英美國家和中西文化差異有全面的了解與認識。

(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識積累

根據所學教材及學生專業的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比如英美報紙、雜志、文學作品等。文學作品或報刊是國家文化的反映和載體,通過閱讀這些作品能夠使學生對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風俗習慣及文化特點有更多的了解,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識積累。另一方面,通過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可以體驗到豐富多彩的異地文化,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并能在實際交流中加以利用。

(四)開設文化課程及實踐活動,拓展學生視野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也可以開設一些有關英美文化方面的課程,或者鼓勵學生對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進行選修,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中西中西文化差異有進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其文化鑒賞力的提高。其次,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帶領他們參加文化展覽,鼓勵他們多與英語人士交流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對西方國家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更深刻地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鑒賞力。

第3篇

(一)顏色文化差異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我們一直傳承著祖先留下的優秀傳統,中國人點綴傳統節日春節的顏色主要是紅色,春聯、長輩們給的壓歲錢紅包、燈籠等都是紅色的,紅色讓春節更加的喜氣洋洋。現代社會人們在舉行開幕典禮、結婚典禮、大型的會議等多是以紅色為主題顏色,紅色被中國人們賦予吉祥之意。“red”在西方的文化中代表的不是吉祥之意,與中國的褒義相反,紅色在西方人看來是血腥暴力的文化內涵。西方圣經中講到“紅色的惡龍”,紅色的惡龍會帶來紅色的災難,紅色在西方文化中屬于惡魔的代表顏色。

(二)禮貌文化差異

中國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文化都非常注重謙虛,無論在學習還是工作方面都需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一個人禮貌素養的表現,中國一直被別的國家尊稱為“禮儀之邦”。中國人一般很少在別人面前夸獎自己的能力、金錢、地位等,得到別人贊許與肯定的時候也都表現出謙虛的態度,認為是集體或者領導的功勞。當被別人夸獎是漂亮會使用“哪里,哪里”答謝對方,客人來家里做客,客人夸獎滿桌豐盛可口的飯菜時,主人常以“沒有什么菜”表示禮貌。在西方文化中,得到別人贊美并不會使人覺得受之有愧,而是常以“Thankyou”“謝謝”表示謝意。中國人有時表示的謙虛之意可能會被看作是不誠實。

(三)價值文化差異

對于時間的價值角度,中國人比較看重的是過去,這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密切相關。通過電視、電腦能媒體看到中國熱播的古裝連續劇,這些作品都是以中國過去為歷史根基。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出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積極的人生態度,更能看到對于未來的美好憧憬。

二、文化差異比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激發漢語學習者興趣

實習所在班級的外國留學生是從不同的國家來到中國的,有的來自臨近國家日本韓國,有的來自大洋彼岸美國加拿大。課余時間陪留學生練習口語會問一些為什么學習漢語的問題,學生們給的答案多數是因為喜歡中國,無論是喜歡中國還是別的原因,留學生都希望學好漢語,作為對外漢語教師有著教師的義務,還有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責任。通過中國的文化和外國文化的比較,找到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一方面可以讓留學生學習到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激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終促進對外漢語教學。

(二)理解中西文化差異,深入學習漢語

西方人關注隱私的態度要略高于中國人,我們需要理解哪些隱私方面是西方人非常具有保護意識的。對于個人隱私的界定,西方人常把年齡、是否結婚、工資、身體健康狀況等看作是隱私,而中國人則沒有那么多規定,很多老人被問及“您今年高壽了?”會很自豪地告訴對方自己的年齡。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學好漢語這門語言就要理解中國文化,在中西文化對比中深入學習漢語。

(三)克服文化差異,提高漢語水平

到一個國家學習一門語言,要經歷初學這門語言的新鮮感,之后會遇到挫折,進行調整,可能還要經歷文化震蕩“culture-shock”,在學習期間克服文化差異是學習這門語言的關鍵。通過找到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并在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克服這么差異,漢語水平才會逐漸提高。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引入文化因素

(一)啟發性教學

國內和國外的教育家對“啟發教學”都很重視,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理念。留學生對于學習漢語本身就有好奇的心理,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在中國大文化背景下學習中國文化,理解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與途徑。

(二)對比教學

高低情境文化的對比,中國屬于高語境文化的國家,人們在交際時使用的語言負載的信息相對不是很多,跟多的需要周圍的環境和時代背景進行補充,可能跟多的信息存在于交際者的內心中,西方國家屬于低語境文化,語言中負載著大量的信息。如中國人請客吃飯后問客人“吃飽了嗎?”,西方人可能會理解為吃的量是否足夠,而中國人真正表達的意思是客人吃的是否好,吃的好不好,飯菜是否符合客人的胃口。教師通過給學生分析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讓學習者真正認識到中國文化,提高漢語實際交際能力。

(三)循序漸進式教學

《學記》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發展特征“學不躐等”就是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漢語知識是有邏輯的科學系統,學習者本身也有自己的認識規律,學習的過程也是遵循“由不知到知”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講中國人講究謙虛禮讓的文化逐漸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習者理解中國人“哪里,哪里”的內涵,而不會觸犯中國人的文化禁忌。

結語

第4篇

首先,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語言離不開文化單獨存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語言的基石,是依靠語言來傳播的,學習語言的基本目的是為了交際。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提高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導入文化知識是培養學生良好交際能力的過程。而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適應性,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文化知識的輸入,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其次,英語語言結構不但包括單詞、短句,還包括詞組、句型以及語法等。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是用記筆記、背筆記等學習方法,比較枯燥,從而極其容易導致學生對于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而文化導入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如果把相關的歷史、地理、價值觀念以及人文風俗等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不但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另外,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西方的文化知識,將中西方文化精髓結合起來,不但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或者就業打下基礎,還能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能夠使學生掌握了一種語言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掌握了一種技能,從而能夠幫助學生的自身發展。如:翻譯、接待、對外漢語教學、對外貿易等只要與西方人交際有關的工作,學生都可以大膽的嘗試,從而在擇業的時候,拓展了學生的就業面。

2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下,大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文化導入的有效途徑

2.1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拓寬教學渠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資源的稀缺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針對這個問題,指出了:“由于我國可利用教育資源相對有限,高校大學生人數迅速增長等原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改進原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契機,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模式”。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習獲得結果,因此,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高校應該拓寬教學渠道,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普及多媒體應用,以多媒體傳播西方文化為主,不斷的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端正學習動機和態度,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語言實踐和交際機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設多種西方文化課程,如:經濟、軍事、信仰、禮儀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廣度,從多角度引導學生來學習西方文化,要有計劃性、階段性、重點性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識。如:鼓勵學生聽一些英語廣播,看一些影視資料等。通過繞口令、猜謎語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外語,并且帶領學生參加一些英語講座、小品演出等活動,從而為學生學習好語言打好文化基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2.2不斷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加強教學之間的學術交流,提高師資隊伍的建設

為了豐富教學內容,作為語言的傳播者和引導者,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具有系統性的教學理念和較高的教學素養,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在課堂上,把西方文化準確的傳授給學生,才能基于文化差異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導入到教學過程中。另外,大學英語教師要具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才能全面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因此,為了加強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通過校與校之間的學術交流,交換引用中西文化差異教學意見,不斷溝通大學英語教學的經驗,從而提高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學校之間的學習交流,不但為學生搭建了學習的平臺,還為教師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臺,從而使師資隊伍建設得到了提高,使學生從中也感受到了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實用性和樂趣。

2.3重視英語語言的教學,注重文化的導入,改革英語教學方法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個單詞、句子的含義。而引入中西文化差異教學,是對學生加深學習語言的記憶,是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深化語言知識和語言結構,避免學生語言錯誤,規范學生跨文化交際用語的有效途徑,因此,為了避免語言的錯誤,大學英語教學應該重視英語的應用技巧,也應該注重文化的導入。近幾年來,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加強了考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為了準確分析中西文化差異,要將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結合起來,改革英語教學方法,加深對語言的掌握,加深對目標英語的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交點,巧妙地借助漢文化為整書添色不少。

3《源氏物語》與《紅樓夢》

3.1取材相似

參照史實,兩部作品講述的對象都是宮廷上層人。《源氏物語》描述的是平安王朝時期的貴族社會,當時是日本的全盛時期,上層大官貴族奢靡之風嚴重,整個社會太平和混亂參半,復雜而且矛盾。藤原依靠皇室外戚,逐漸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并開始干涉政事,掀起了同族間的爭權大戰,皇室為了保全政權,通過大寺院設置了“院政”,極力抵抗藤原的反派勢力,在這樣的環境下,中下層貴族幾乎沒有任何晉升的機會,從而在其他地方找尋突破口,促使不少地方貴族勢力云集,莊園百姓此時也遭受了巨大的苦難,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的熱潮,激化了社會矛盾,太平盛世面臨了空前的危機。《源氏物語》選取這段歷史作為故事背景,講述主人翁源氏的生活和愛情經歷,從側門反映了當時貴族社會的驕奢逸,表達了對那個時代的極度不滿。

3.2表達了對婦女的同情

《源氏物語》中雖然作者著重向讀者描繪了源氏的愛情故事,但是并沒有局限于描述愛情故事本身,而是借助對源氏愛情和婚姻的描寫,展現出當時一夫多妻制度下婦女的慘痛經歷。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男女的婚姻經常伴隨著政治色彩,很多政治上的明槍暗斗都通過男女的婚嫁來解決,在這場無聲的戰爭中,婦女擔任了政治交易的工具,也成了這場交易下的犧牲者,紫式部對該現象毫無遮掩地描寫,勇氣可嘉。紫式部筆下的女子社會地位不盡相同,有的身份高貴,有的則低賤到微不足道,雖然如此,這些女子卻遭受著同樣的處境,都充當了政治交易的有效工具,最終淪為貴族男人手中的棋子,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飽受欺凌。《紅樓夢》同樣借助凄美的愛情故事表現出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摧殘。在故事中表現出的是男人對女人的殘酷,但是追根溯源,摧殘婦女的不是男人,而是封建社會制度。封建社會制度決定了男人就是擁有大男子主義,男人高于女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男人很自然地會把女人當作手中的,這點和《源氏物語》不謀而合,女性的卑微在兩部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文字體現。決定男人對女人看法的是制度,是社會風氣,從中日文學在這一觀點上的高度一致可以推斷出中日文化的高度相似性。毫無疑問,《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受到她所處時代的束縛,通過文字表達出她對當時社會的極度不滿,感慨貴族階級的衰亡,但是并沒有從根本去否定社會和階級制度。紫式部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婦女命運的凄涼,表現出對婦女的同情,但是另一方面卻認為源氏是婦女的堅實庇護者,將源氏高度美化,也表現出對源氏的同情以及肯定。而《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在《紅樓夢》這部文學巨著中,將封建社會里公子哥對女性的玩弄表現得生動形象,突出表現公子哥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但是卻把賈寶玉的形象不斷美化,并從全書的視角表達了對這個善良、慈善化身的公子哥的歌頌。《源氏物語》中還植入不少佛教因果報應的思想,這一點和曹雪芹的作品又一次不謀而言。

3.3藝術表達形式的一致

上一節已經詳細說明了《源氏物語》中和歌受中國詩詞的影響,和歌包含了各類日本古典詩歌。日本文學中的詩詞源于中國,所以當時的詩多由漢字組成,代表的意義也大多可以用漢字的意思來解釋。但是這種文學上的借鑒并不是抄襲,日本人寫完詩之后十分注重吟唱,所以把這種充滿了日本特點的詩稱為和歌。和歌與我國的五言絕句和七言律詩有眾多相似之處,無論節奏還是格律都和唐詩類似。眾所周知《紅樓夢》中出現了至今流傳甚廣的詩詞猜謎酒令,通過大量的詩詞對細節部分進行描述,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封建階級的精神面貌,這點在《源氏物語》中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紅樓夢》中作者通過采用不同的預測形式,大多以隱寫的方式,描繪主人公的未來命運,這一點在《源氏物語》的文字里也能發現類似之處。

4小結

第5篇

      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紹了中學英語論文參考文獻多篇寫作及規范格式,與文獻撰寫案例;以中西傳統節日起源中的文化差異標題為參考。

參考文獻:

[1]吳友富,張梅芳.西方節日與文化背景知識[J].外語電化教學,1997(3).

[2]倪大聽.美國的節日文化[J].世界文化,1998(3).

[3]傅德岷.中國傳統節日[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4]AnthonyFA.Thebookoftheyear:abriefhistoryofourseasonalholidays[M].USA: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5]郭貴麗,張立玉.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8):55—58

附1:中西節日文化比較

參考文獻:

[1]吳克禮.文化學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05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04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05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1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

[6]《圣經·創世紀》1:29-30

[7]樂黛云.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4

[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8222691.html

附2:節日文化:中西比較及其啟示

[1]趙鳳玲.比較文化視域下的節日文化論略[J].文化學刊.2007年第3期,總第5期,P178.

[2]郭貴麗,張麗玉.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年8月,第32卷第8期,P156.

[3]李蜜.中西方重大節日對比研究[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6月,第21卷第3期,P77.

[4]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1,P63.

[5]房澤慶.中西傳統節日文化的比較[D].2008年10月,P47.

[6]房澤慶.中西傳統節日文化的比較[D].2008年10月,P34-36.

[7]趙東玉.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P196.

[8]趙鳳玲.比較文化視域下的節日文化論略[J].文化學刊.2007年第3期,總第5期,P177.

[9]斷裂、整合中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DB/OL].

http://gmw.cn/content/2005-03/09/content_192467.htm

[10]張承平,萬偉珊.文化的普適與包容——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1月,第17卷第4期,P69.

附3:中西傳統節日對比分析

參考文獻:

[1]宋科.淺議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J].海外英語.2011(02)

[2]羅紅.中西文化差異對英漢習語的影響[J].瓊州學院學報.2010(04)

[3]趙愛華.從中英文動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異[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3)

[4]陳立濤,吳雄鷹.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J].中國成人教育.2007(23)

第6篇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文化;沖突;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4)04-0012-05

收稿日期:2014-05-17

基金項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教育價值觀視角下中外合作辦學文化融合研究”(14YJAZH043)。

作者簡介:鐘玲俐(1980-),女,湖南長沙人,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跨文化交際和高等教育研究。

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不僅在規模、數量、結構、層次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和突破,而且在培養國際型人才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依托人權普世價值觀帶來的軟實力優勢,在與他國進行的教育合作項目中……構筑起一道無形卻堅不可破的防線[1]。與此同時,在教育價值觀方面中西差異明顯,導致合作雙方在教學文化方面存在諸多沖突,特別表現在傳統文化的固守性和西方文化的排他性沖突。本文試圖區分中外合作辦學雙方教育價值觀的差異內核,透視合作辦學中的教學文化沖突,剖析其具體應對策略,為雙方教學文化融合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以充分發揮合作辦學的最大效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從中西教育價值觀差異審視教學文化的不同特性

教育價值觀即主體對教育價值的根本觀點及看法,是驅使人們教育導向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教學管理行為。教育價值觀呈多元性,它既是時代要求的反映,又是對時代要求所作的應答[2]。教育價值觀的形成受現有社會教育發展水平的直接影響。反之,教育價值觀也會促進或阻礙教育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教學文化沖突表面上看是兩國教育方式的不同,本質上則體現為教育價值觀的極大差異。通過梳理中西教育價值觀方面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觀點,可以看出以下中西教育價值觀差異內核下教學文化的不同特性:

1. 教育價值目標的差異

價值目標(Value target)著重強調培養什么樣的人,是主體通過價值追求、價值尺度等表現出來的價值態度。具體可從人才觀、道德觀、評價觀這三方面進行考量。(1)人才觀方面,我國大學教育注重學歷、看重文憑,這種單純以學歷目標為導向的學習,使得我國大學教育具有很強的功利性。西方更注重學習者個人能力的培養和個人價值的實現。(2)道德觀方面,我國注重道德教育的說教與社會教化。西方強調自主精神建設,教師通過巧妙的課程設計,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這些教育內容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自律能力的培養。(3)評價觀方面,我國對于教育的評價指標較單一、內容較片面、過程較簡化,大多將個人的主觀評議或學習成績作為評定人才的標準。西方把學生需求作為教育評價的著眼點,評價標準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評價的目的是要促進學習者全面發展。

2. 教育價值取向的差異

教育的價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指教育主體的價值判斷并在進行教育選擇時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傾向性,是人們教育實踐的內在動力。價值取向注重如何培養人,具體可從教育的價值本位、辦學理念、知識觀、課程觀四方面進行比較分析。(1)教育的價值本位方面,我國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仍偏重儒學群體本位的教育價值觀,提倡凡事以學校、社會和國家利益為重,主張個人服從集體。西方明顯偏重人本位教育價值取向,把人的價值視為高于一切,教育目的之根本所在即“為人”。(2)辦學理念方面,中方注重因襲求穩。西方傾向于靈活創新,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創新開拓的進取精神。(3)知識觀方面,我國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西方注重創新教育,選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過程尊重學生的思想,努力創造民主的、平等交流的平臺。(4)課程觀方面,我國注重學科本位,在課程設置上強調學科的完整性,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西方注重能力本位,尊重生命,課程設置從學生的求知興趣與實際需要出發。

3. 教育價值理性的差異

教育的價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是指教育行為在價值上是理性的,是人們通過教育想要達到的一種特定價值[3]。價值理性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要達到的目標,具體可從教育觀、價值觀和教育基礎觀三方面來比較。(1)教育觀方面,我國學校教育大多只注重科技知識的傳授,過于強調知識的工具性,弱化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西方注重人文導向的價值,強調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并重,重點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人格修養。(2)價值觀方面,我國注重形式和分數、考試、名次等外在的衡量標準,對于社會生活與學習從來都是割裂對待的。西方教育核心價值把學習視作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把了解社會、快樂生活作為學習的目的。(3)教育基礎觀方面,我國生存性教育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師生們整日為“資格”而奔忙。西方關注對學生實施發展性教育,從個人價值出發,在尊重學生共同特點的基礎上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

4. 教育價值規范的差異

教育價值規范(Value standard)是在長期的生產和交往實踐中,根據人們的需要、興趣、理想、愿望和信仰等約定俗成的規定,包括為達到某種教育目標所采取的具體保障措施。我們可從教育價值規范中透視到教育行為背后的社會規范系統,從而觸及其價值核心。(1)范式標準方面,我國是權力集中的范式標準,強調政府的作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各個環節管理嚴格。西方是權力下放的教育范式,地方和學校具有很大的自,注重各部門的分工合作。(2)管理觀方面,我國是基于政令的管理觀,立法的缺失制約著教育的管理。西方是基于法令的管理觀,國家通過立法來保證教育的實施,社會各方自由協調發展,使地方辦學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綜上,中外合作辦學雙方教育價值觀差異明顯,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不同利益主體教育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二、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文化的矛盾及沖突

教學文化既是課堂文化,又是關系文化,同時還是一種顯性與隱性相互交融的文化。和任何一種社會文化一樣,教學文化形成之后也具有文化惰性和民族中心主義傾向,習慣以一種穩定的方式傳承運行。當新的教學文化侵入時,原有教學文化會本能地采取一種排斥的態度和行為,引發兩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教學文化沖突不是教學的偶發事件,而是教學的存在方式[4]。近二十年的中外合作辦學彰顯了不同教學文化之間的矛盾及沖突。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是一種跨文化教學,在與教學相關的各個方面都可能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5]。中外文化“淵源”的相異性為雙方教學文化沖突準備了可能性,教學管理實踐過程中的實質性接觸和互動則為直接引發教學文化沖突提供了必然性。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文化沖突具體表現在教學物質文化、教學精神文化和教學制度文化三個層面。

1.教學物質文化沖突

教學物質文化是指學校為滿足教學需要而創造的所有物化文化產品的總和。作為教學文化的基石,它是形成教學精神文化和教學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條件。中外合作辦學由于商業性比較強,其教育價值觀差異下的物質文化沖突涵蓋了教學環境、教學設施、教學資源等方面。合作雙方一直在教學物質文化的各個層面――資源、權力、目標、利益等方面存在爭奪,有爭奪就會有沖突。如中西方的教學環境差異明顯。在中方課堂上,班級學生數多,班額太大,課堂文化是整體劃一的,其格局即正前方是高高在上的講臺,下面是按“插秧式”分布的一排排的座位。無形中構筑了師生之間的不平等,師生間易產生心理屏障,從而抑制了學生的參與、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西方的課堂學生人數少,是完全開放式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以及師生和生生之間多向交流、積極互動、平等對話。座位排列的方式應課程需要而變化,如圓周型、方型、馬蹄型、馬鞍型、品字型等,學生不僅具備質疑反思精神,也在提出與討論問題的過程中訓練了思考能力,培養了個人綜合素養。中外合作辦學雙方固守己有的教學環境,對對方的方式持懷疑和反對態度,其深層都隱含著價值選擇的意義,反映了真實的教學空間中的權力和資本運作[6]。

2.教學精神文化沖突

教學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教學活動中形成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及精神風貌。作為教學文化的靈魂和核心,它是形成教學物質文化和教學制度文化的基礎和支柱。精神文化沖突集中體現在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及科研習慣等學術生活核心層面。如教學內容方面,西方堅持采用己方原汁原味的國際教材和課程。

3.教學制度文化沖突

教學制度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學管理實踐中摸索、選擇、積淀下來的教學管理思想和理念,是經過與學校文化滲透融合驗證后的規范精華,充分展示了學校悠久淵源的文化傳統[7]。作為教學文化的管理機制,它是塑造教學物質文化和教學精神文化的堅實手段和可靠保障。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價值觀差異下的制度文化沖突集中體現在教學管理、教育制度、評價體系等方面。如,中西雙方對學生的畢業要求存在差異。中外合作辦學“2+2”模式培養的學生,畢業時將獲得雙文憑,中西雙方對本科學生的畢業要求不同。西方對本科生僅要求修滿相應學分、在實習結束后提交合格的實習報告即可畢業。中方則要求本科生必須撰寫畢業論文并通過論文答辯方可畢業。因而外方的學生很難適應我國的論文撰寫時間及流程安排等。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文化沖突滲透在教學管理與實踐的各環節各層面,使合作模式下的整個教學系統文化沖突日益明顯。

三、融合: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文化的培育

教育國際化應是無國界的全球化,中國的教育以基礎扎實著稱,西方的教育以個性創新見長,“中西合璧”已成為國際教育的重要趨勢。中外合作辦學雙方應搶抓機遇、乘勢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雙方各持己見的傳統教育思維方式呼喚教學文化的培育,呼喚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消除隔閡、偏見、民族優越感和克服本位主義的思維。在教育價值觀的選擇和踐行上,須以尊重為前提,溝通為紐帶,移情為手段,融合不同的教育經驗,和諧價值追求,主動參與合作辦學教學文化的重建。在此基礎上充分借鑒和吸收對方的特色文化,積極建設不同于母體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中西合璧的第三方教學觀和教學文化。通過爭取新文化重建“話語權”,強化合作關系,促進合作雙贏。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文化培育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

1. 構筑新型教學物質文化

構筑新型教學物質文化,涉及教學環境設計、教學資源的均衡合理配置。改革離不開必要的教學物質文化基礎,教學物質文化是保障新模式下教學改革順利進行的前提。中外合作辦學雙方要促使合作后的教學改革和諧、有序地開展,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加大加深彼此的合作領域,均衡配置教學資源,積極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提升網絡教學資源和硬件環境,使之得到必要的教學物質文化的支持,為教學文化體系整體的改善提供條件。(2)在班級設置、教室布置、教學設施安排等方面,應充分考慮學生層次和水平,既不能一味采取中方循規蹈矩的舊模式,也不能完全像西方國家一樣,不分班級、學生不固定教室,主要依據個人意愿和課程熱門程度安排課表。對于部分課程,可以先試行“學科專用教室制”,因課程而異進行安排,充分發揮師生的合作精神來布置教室。(3)合作雙方應該相互妥協,摸索最佳相互接受、相互適應的第三方新教學物質文化,注意觀察和總結學校現場出現的問題和獲取成功的環境條件。雙方應始終把提高教學質量放在首位,確保教學經費優先到位,注重現代化條件建設,保障課程體系實施。

2.構建新型教學精神文化

構建新型教學精神文化,涉及正確教育價值觀的樹立、新教學理念的變革與實施,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的選擇和教材的使用及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等。其載體和基點是課堂教學。這就要求中外合作雙方從教學文化沖突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學,力圖打破僵局,改變原有封閉、僵化、單一、主導、固守的教學文化舊式,構建合作、開放、多元、民主和創新的第三方新教學精神文化。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應對:(1)在增強教育價值觀的文化適應性方面,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相結合,創新價值目標;融合不同的教育經驗,和諧價值追求;人文與科學相統一,深化價值理性;政府與社會相促進,合理價值規范。(2)在增強教學內容的文化適應性方面,無論是在選擇引進國外原版教材方面,還是在新課程設置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分析方面,都應該將教學內容的文化適應性作為選擇評判的首要標準,以人為本設計課程體系,注重人才培養的整體功能;強化通識教育,拓寬課程體系基礎,實質性地引進優質課程;內容選擇要緊密結合生活實際,注重案例教學、情境教學。(3)在增強教學過程的文化適應性方面,教學過程要注重尊重學生的思想和學生人格;努力創造民主、平等對話交流的平臺,正視和鼓勵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4)在增強師資的文化適應性方面,應加強雙師型高水平師資的培訓力度,著重培養教師的跨文化能力。要求合作辦學模式下的教師既熟悉本國教學文化,又熟悉國外教學文化。在引進外方師資方面,應盡可能對外籍教師的文化身份和背景提出要求,并定期組織雙方員工參加教學研討會,以增進相互溝通和了解,從而達到調和及化解教學文化沖突的目的。

3.創建新型教學制度文化

創建新型教學制度文化,涉及合作模式下教學管理、評價系統的調整、改進和完善,建立多方參與的發展性多元評價體系。大致可從以下幾方面完善:(1)以人文本,健全民主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更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制度,尤其是對外籍教師的管理。(2)創新教育方式和教學常規,建立新型的教學規范和質量保證體系。(3)理解對話,共同建構新課程體系評價制度,強調發展,關注過程,隨時調整。(4)改革教學評價制度,構建以評價為中心的教學文化。如,可取消對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畢業論文的要求,用實習報告代替等等。

概而論之,對于合作辦學教學文化沖突,中外雙方都需積極去調整適應。要致力于打造寬松的文化環境,容忍并能正確對待異質存在,消除雙方之間的惡性抵抗,增加員工對合作辦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新教學文化應建立在雙方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對學術人而言,應該和而不同;對管理者而言,應該兼容并蓄;對學生而言,應該博采眾長,以雙方的整體文化來化解和協調沖突[8]。

四、小結

教育價值觀差異下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教學文化沖突不容忽視。教學文化的保守性和惰性,是文化固有的自我保存的要求和屬性的表現。如果沒有相互的理解和寬容為支撐,合作關系就可能被沖突所完全摧毀,也就沒有了合作辦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沒有了文化適應和融合后的新生,也就無法實現中外合作辦學教育的目的[9]。由此,合作雙方應該通過深層次價值共核、交叉式融合和擴展式融合等方式共同致力于構建新的教學物質文化、教學精神文化和教學制度文化,在沖突與融合中實現第三方教學文化的創新。中外合作辦學雙方教學系統各主體,包括雙方教學管理人員和所有師生都應該致力于共同選擇、建構共享的教學價值觀念系統和教學文化,使教育面向一切學生,面向學生的一切,一切面向學生。秉承“團結求索,開拓創新”的辦學宗旨,不斷發展和超越,才能使中華教學文化與國外教學文化由理解、磨合,最終走向融合,即兩種文化相互吸納,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 胡弼成,陳小偉.作為第一防線:美國教育文化軟實力建設戰略及其啟示[J].現代大學教育,2010(5):16-21.

[2] 李純.教育價值觀的歷史演進與我國新教育價值觀的完整體系[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4.

[3] 鄧華麗.中美成人教育價值觀的差異比較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8.

[4] 王愛菊.教學文化沖突初探[J].當代教育科學,2009(15):29-32.

[5] 孟中媛.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文化沖突與超越[J].中國高教研究,2008(11):72-74.

[6] 王平.課程改革中的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106.

[7] 范國睿.多元與融合:多維視野中的學校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17.

[8] 張瑞.理解與超越:情境適應性教學評價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64.

[9] 孟中媛.中外合作辦學:文化沖突與超越[A].建設和諧文化與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7(10):384-392.

On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Culture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Values

ZHONG Ling-li LI Ming-qing

第7篇

關鍵詞: 胡文仲 文化 跨文化交際

近些年,外語教師開始關注和重視文化與跨文化交際,他們發現外語教學并不是簡單地教些語音、語法和詞匯,交際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在我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研究方面,胡文仲教授堪稱鼻祖。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意R到文化對語言教學的重要性,在隨后三十多年的研究中,他頗為重視和文化有關的跨文化交際這門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先后在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全面介紹跨文化交際學的發展、研究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學的關系及如何開展跨文化交際研究。他還主編、編選了數本與跨文化交際相關的著作和文集,如《跨文化交際學概論》、《超越文化的屏障》、《跨文化交際面面觀》、《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跨文化交際學選讀》等。此外,先生還撰寫了《英美文化辭典》。這些論文和書籍為我國跨文化交際學的發展與跨文化交際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本文將對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十年的研究進行梳理,粗略劃分為三個階段,并將選取三個階段中有代表性的論文進行綜述。

胡文仲先生1935年生于天津,1951年初入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學習,1954年本科畢業后留校在翻譯班及師資班進修。自1957年起先生開始在英語系任教,1979年去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進修,1981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回國,之后在英語系繼續從事英語教學工作,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外國文學》主編。

胡文仲教授早期就認識到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跨文化交際教學是文化教學沿革”的觀點,認為在“文化真空”中進行英語教學是不可能的。據筆者統計,80年代初至今,先生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外語期刊上發表和文化與跨文化交際相關的文章共計23篇,現按時間順序由近及遠列表如下:

1. 80年代的研究

80年代先生發表了以《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為代表的5篇論文。在《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這篇文章中,胡先生通過例證法提出“學習英語不能不同時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這一觀點。然而,在長期的英語教學中,由于大家對中西文化差異重視不足造成在英語寫作或口語中經常犯“語言形式表達無誤,而不合乎西方文化情理”的錯誤。此外,權威機構編撰的英語教材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只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社會意義,即忽視語言在實際場合中的運用。英語學習者對下列幾組“對話”似乎都不陌生: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Li Hong.

-How old are you? -I’m twenty.

-Where do you come from? -I come from Nanjing...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the library...

這類對話是英語學習的開端,它們都是“中文思想+英文形式”式的表達,語法自然正確,卻忽略了是否適合交際場合這一現實。除了在醫院、移民局這類地方外,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會碰到“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come from?”這類私人性的問題。然而,若干年來一直使用的英語教材基本不會注意到這些文化、心理上的差異,學生又喜歡機械模仿,缺乏對語言學習中文化的意識。

如何讓英語教育者和學習者注意并重視這個問題呢?胡先生在文章結尾處提出“以社會語言學的觀點指導教學”的合理性建議:(1)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外語院系除了設置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文學等課程外,還應該增設社會學、人類學這類課程;(2)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使用一定比例的國外出版的外語教材,在自編的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實材料”(authentic material);(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報刊時多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材料;(4)在課堂上,教師不僅應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與否,還應該重視語言運用是否得當;(5)充分利用圖片、幻燈片、電影、電視等直觀媒介;(6)充分利用外教資源,對外語學習者來說,和講這種語言的本族人接觸十分重要,在一定意義上,這種接觸是其他方式所無法取代的;(7)開展漢英語言、文化比較研究,將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先生80年代提出的這些建議很具前瞻性,甚至對現在的英語教學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文化差異種種》[1]這篇文章中,胡先生列舉了幾個較為突出的文化差異的表現,比如中西方在“打招呼,致謝,表示謙虛,禮物的贈予和接受,身勢語,觀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英語教育者在教學中如何做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呢?胡教授提供了一些好的方法。首先是學生的態度問題。英語學習者應該努力嘗試理解外國文化,不能認為異于我國文化的都是荒唐可笑的。其次是英語教育者要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圖片、照片介紹外國的藝術、雕刻、建筑、風俗習慣;可以利用大眾傳播工具,比如報紙、雜志、電視節目、廣告等,選擇與文化有關的一些材料讓學生讀,然后組織討論;還可以放映介紹外國文化的短片及一般的外國影片;可以組織學生演劇、為某些外國影片配音,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外國文化的細微之處;可以請國外客人來校與學生接觸,或做報告,或舉行討論,使學生有比較直觀的感受;還可以讓學生做翻譯練習,引導學生注意那些包含豐富文化內容的詞語(culturally-loaded words);引導學生閱讀專門論述文化和語言關系的書籍等,小說、劇本及社會學、人類學等方面的書籍。小說和劇本雖然不是為介紹文化而寫,卻有許多反映文化的生動例證。

在這個時期胡先生發表的其他與文化和跨文化交際相關的論文,有談及論文化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有談交際與語言的關系。總體來看,先生在這個階段發表的文章主要是討論教師如何將文化差異貫穿于課堂、學生在學習中如何提高文化敏感度。筆者認為,英語教育者和學習者應該把先生提出的那些建議銘記在心,并將之貫穿于語言教學和學習之中。

2. 90年代的研究

和其他時期相比較,胡先生90年表的文章數量較多。縱觀這些文章,先生的研究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淺談文化對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重要這個微觀層面,他的研究視角開始轉向跨文化交際這個更宏觀的層面,比如在此期間發表的論文《跨文化交際研究如何起步》[2]、《試論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研究》[3]、《文化教學與文化研究》[4]。同時,先生開始參與以跨文化交際為主題的國際會議,關注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國際發展動態并發表《跨文化交際學在美國》[5]等相關論文。除此之外,胡先生開始著手文化辭典的編撰,在90年代期間發表了論文《關于編寫文化辭典的探討》[6]。因此,文化教學和跨文化交際開始進入英語教育者和學習者的視野,各大高校也陸續使用了相關教材。他在此期間對一些教材進行了推介和比較,相關文章有《迎接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新局面――評介最近出版的三本跨文化交際學著作》[7]、《介紹一套具有中國特點的交際英語教材》[8]和《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書――評〈歐洲文化入門〉》[9]。可以說,90年代先生研究視域的拓展及對一些文化教材的引薦為國內跨文化交際的發展、英語學習的引導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20世紀后的研究

搜索中國知網,先生20世紀后在國內較重要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有6篇:《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10]、《趨勢與特點:跨文化交際研究評述》[11]、《跨文化交際課教學內容與方法之探討》[12]、《評介英國出版的一部跨文化交際著作》[13]、《從學科建設角度看我國跨文化交際學的現狀和未來》[14]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15]。從文章名稱可以發現,胡先生這個時期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焦點繼續關注在國際層面并進一步向實證方面延伸。在《從學科建設角度看我國跨文化交際學的現狀和未來》一文中,先生把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學科討論并總結了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長期以來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研究偏重于外語教學,研究范圍不夠寬泛,研究視野不夠廣闊,其他學科的參與較為單一;提出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學科隊伍水平參差不齊;學科研究基地建設需要加大投入等。這些問題確實是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學科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值得大家關注并加強的方面。對于一門新興的學科,胡教授的這些觀點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4.結語

本文對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際領域的三個階段進行了綜述,發現三個階段雖然有相對明顯的特征,但前一階段后期的特征已顯示出后一階段主要特征的萌芽,正可謂承前啟后,銜接無p,這恐怕也是歷史發展的常態,任何歷史分期似乎都難逃“人為干預”之宿命。論從史出,以史為鑒,由于“文化”與“交際”無處不在、無所不包之特征,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30年來的一大局限是:凡是涉及語言與文化差異比較研究成果幾乎都可“扔進”跨文化交際研究這一領域,這一表面風光景象提醒我們注意學科邊界,因為當一個研究領域無所不包時,勢必影響我們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深度。筆者認為,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對象的未來應更加注重學科相關概念的探討,更加注意文化與交際的相關性研究,同時促成諸如跨文化商務交際一類分支學科的繁榮發展。此外,跨文化(交際)研究應該成為眼下外語專業學科建設的航向標。小而論之,英語專業中英語報刊選讀課程最需要跨文化批評,孫有中主表的《跨文化視角》和《跨文化研究前沿》所選輯的大量論文就是明證;大而論之,英語專業任何一門課程幾乎都與跨文化(交際)批評相關,有待全國跨文化(交際)研究者合力攻關。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差異種種[J].教學研究,1985(3):1-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研究如何起步[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5(1):2.

[3]胡文仲.試論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3(1):2-5+10.

[4]胡文仲.文化教學與文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2):3-9+80.

[5]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在美國[J].外語研究,1994(1):4.

[6]胡文仲.關于編寫文化辭典的探討[J].外語界,1995(4):2.

[7]胡文仲.迎接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新局面――評介最近出版的三本跨文化交際學著作[J].外國語,1998(4):3.

[8]胡文仲.介紹一套具有中國特點的交際英語教材[J].外語界,1991(3):3.

[9]胡文仲.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書――評《歐洲文化入門》[J].外語界,1991(3):58-59+60.

[10]胡文仲.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4).

[11]胡文仲.趨勢與特點:跨文化交際研究評述[J].中國外語,2006(3):4-5.

[1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課教學內容與方法之探討[J].中國外語,2006(4):4-8+37.

[13]胡文仲.評介英國出版的一部跨文化交際著作[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1):69-71.

第8篇

關鍵詞:多元文化;文化差異;中西方;護理差異

文化是一定歷史、地域、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綜合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行為規范,導致不同的社會現象和學科。護理學是一門邊緣、交叉的學科,是以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領域的知識為理論基礎的綜合性應用學科。隨著社會發展,護理學已逐步形成以人為中心,研究自然、社會、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種因素對人的健康的影響,從而逐步進行整體護理的學科[1]。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西方護理所存在的差異是非常鮮明的,現探討比較如下。

1護理教育的異同

1.1培養目標護理教育培養的目標包括護理理念和護理能力等方面。西方多注重學生個體身心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實踐、持續發展和合作等綜合性能力及應對未來能力的培養,特別重視學生人格的健全及職業價值觀念,以人本主義思想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使學生具有一顆善良的心,秉承人本關懷對待每1例患者;中國的護理教育則注重從社會需要出發,以教育及培養為主,注重培養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廣,具有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獨立完成臨床護理或相關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1.2教育理念西方國家護理教育的中心理念是關愛,注重以科學認識論為基礎,課堂教學形式十分靈活,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中國的護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理念,仍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形式。明顯可見的是,西方多以學科為中心、以能力為基礎的課程及綜合課程,其課程設置出現短程化、小型化的趨勢,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積極性、創造性很容易調動起來;中國主要采用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式課程,多數院校所開設的專業及課程中,自然科學及技術偏多,人文學科偏少,缺乏從整體的角度考慮人才的培養,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探索未知,敢于理論實踐創新的精神不足[2]。

2護士職業態度的異同

2.1中國護士職業態度在中國,護士由于其臨床護理工作任務重、責任大,加之工資和福利待遇普遍較低,護理工作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肯定和理解支持,倒班方式有損于健康、影響家庭生活等,而且護理工作要求精細化、嚴謹化、科學化和善于觀察、分析、判斷與解決,這就要求護士在工作中必須投入更多的體力和精力,這些現存和潛在的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護士的身心健康,產生職業倦怠,因職業態度的緣故常常覺得很壓抑,不能輕松應付工作上的沖突,不能正視自我職業價值,常有辭職不干的想法[3]。

2.2西方護士職業態度Breimaier等[4]研究表明,西方護士的職業態度傾向于較高水平,護士對護理工作有較高的認可度。護理專業學生(包括畢業生和剛進入工作崗位的新護士)的調查顯示,10個畢業生中有9個相信他們畢業后的工作應該是非常輕松或者是有些輕松,大學畢業生都是懷著同樣的理想加入護理行業的,這將成為他們一生的職業,他們的理想就是幫助別人;調查結果同樣顯示,臨床實踐后大部分學生還是同樣積極,仍然保持樂觀的態度,對職業前景的展望非常樂觀。

3護理現實應用的異同

3.1倫理道德醫學護理倫理道德研究在許多問題上所體現的紛爭,很大部分都可以由文化差異來解釋。中西文化差異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家庭主義、強調和諧共同的責任;而西方的生命倫理學建立在個人主義原則之上,強調個人權利。如在醫療護理決策方面,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個人與其家庭密不可分,多主張由家庭或者單位決定,而西方國家多認為應該由個人決定,即生命的支配權在于本人;又如,在對待身患絕癥的患者知情權上,在我國一般不將病情告知患者,而是告知其家屬、單位[5],而大部分西方國家則主張告知身患絕癥的患者實情。

3.2護理管理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主體意識,以重視并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為其特點,在護理管理方面主要表現為:重均同、輕個性的偏向,主張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會出現不同職稱、年資、學歷的護士承擔相同的工作或同等責任等現象,形成較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協作精神。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價值觀,講究科學、民主,鼓勵個人積極進取、勇于競爭,在管理方面則主要表現為:護理人員管理的彈性化和護理工作安排的層次化,不同職稱、級別的護士有不同的工作定位和責任。

4護理科研中的思維差異

人類思維方式可以分為邏輯思維(理性思維)和直覺思維(非理性思維或頓悟)兩種基本類型,中國傳統文化重直覺思維,而西方文化則尚邏輯思維。中國人偏好形象思維,重直觀內省、輕實測論證,重直覺領悟、輕理論分析;而西方人注重科學、理性,重視分析、實證,因而往往借助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進行判斷、推理[6]。由此,護理科研(論文)的設計上,中國人習慣于先交待研究背景、說明問題的原因,或提出論據再作結論說明自己的觀點;而西方人一般則開門見山地擺出觀點看法、點明主題,再依次交待研究背景、條件、原因、論據或分析。體現在護理研究中:國內的護理科研以把握整體性、方向性的研究為主,學術文章范圍大,而缺乏前瞻性;西方則更注重細節,科研立足于實踐、以實用為基礎,多是針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

5討論

通過上述中西護理差異比較,可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護理有較大的差別,但它們之間并非是水火不相容、不可磨合的,兩者各具特色,各有其長短,可取長補短。因此,我國的現代護理事業,在護理教育方面,要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教育理念,改善課程設置,優化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具體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在臨床護理方面,在發揚優勢的前提下,應完善評價體系,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在護理科研上,要轉變思維,及時了解國外護理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向縱深化、前瞻性發展;在護理管理方面,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經驗,引進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管理模式,博采眾長,補己之短。

參考文獻:

[1]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7.

[2]張鳳,耿桂靈.跨文化護理理論在當代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2013,34(5):85-86.

[3]張浩,郭燕.護士職業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J].護理雜志,2012,29(9):38-40.

[4]Breimaier Helga E,Halfens Ruud J G,Lohrmann Christa.Nurses' wishes,knowledge,attitudes and perceived barriers on implementing research findings into practice among graduate nurses in Austria[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1,20(11-12):1744-1756.

第9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4A-

0099-01

培養閱讀理解能力是英語教學中比較重要的一環,但是,在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教學目標上只強調讓學生“理解詞匯,讀懂課文的意思,能正確回答文章背后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抑制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影響了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初中英語閱讀理解中的教學導入法做了一些探究,供同行們參考。

一、設計教學導入要以趣味性為原則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科羅廖夫曾這么說過:有吸引力的、趣味性十足的東西,往往能令學生容易記住。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啟示,如果我們在設計教學導入時能以趣味性為原則,就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因為趣味性的故事,往往包含生動的情節,還有豐富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情感,符合初中生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的特征,能吸引他們愉快地進入學習情境之中。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故事,如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背景故事、與作者有關的故事、文本主人公的故事,或相應的英美文化的故事等,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外研社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Save Our World時,這一節課的內容是關于環境保護的,教師可以介紹有關環境保護的趣味性事例。如介紹西方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新聞、故事:1996年法國政府提出了一項與城市污染作斗爭,將市民“呼吸對身體無害的空氣”的權利放在神圣地位的方案;美國對最骯臟城市有趣治理的事例;德國著名發明家成功治理廢棄物,讓垃圾變“煤餅”的技術……并要求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攝取相關信息,以提高閱讀能力。

二、設計教學導入要以文本題材為依據

每一個文本,都具備獨特的特征。這一特征在體裁方面,可以分為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在題材上,可以分為小說、散文、喜劇、詩歌等;在表現形式上,可以分為現代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教師只有教會學生分析文本材料的類型、題材、表現形式,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從宏觀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文本,教師應該在上課時注重講解文本的寫作特征,以及文本的語言特色、篇章結構,就文本題材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這樣能培養學生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提煉有用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外研社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Module 1 Hobbies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如:1.文章的題材類型是議論文、記敘文,還是說明文?2.文章的結構是先總后分,還是總、分、總,或是先分后總?3.文章是用什么形式來表達觀點?是用故事來表達,還是理論加案例分析?然后,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問題的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從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設計教學導入要以思維方式為立足點

英語和中文最大的不同表現在思維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體現在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了中西方民族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的迥異。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由于文化理解方式的差異,往往難以理解文章所體現的現象,以及人物的行為和活動方式等。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培養思維方式為立足點,指導學生跨越異地語言的障礙,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這樣能使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了解英美民族文化,理解本文中的現象和人物行為。從整體上來說,中西方文化思維方式上的差異,體現在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直線型思維和曲線型思維上的差異。教師只有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思維上的差異,才能讓學生理解文章中事物所代表的含義,以及人物情感體驗等。

在講授外研社點讀書(初二、初三年級的閱讀名著)《老人與海》時,由于文中關于老人的文化涵義與我們的文化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學生不理解西方文化中“老人”的涵義,就難以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教師可以聯系中西方文化差異來導入新課。如讓學生回答:在我們看來,老人在我國文化中享受的地位是怎么樣的?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老人在我國文化中,享受一種令人尊重的地位,我們通常都以年齡大的人為榮。之后,教師借此引導,在西方文化中,“old”是不中用的意思,英美民族的人,忌諱別人說自己年齡老。這樣,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對老人看法的差異之后,學生就理解了這一名著的文化背景,進而理解作者通過老人對海上風浪的抗爭,借此來表達即使人老了,不中用了,但依然與自己命運做不懈的抗爭的思想內涵。這樣,通過疏通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很容易就理解這部名著的真實內涵。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立即播放免费毛片一级 |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99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直播秀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色老太太 | 网站国产 | 丁香六月天婷婷 |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 国产精品精品 |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六月丁香六月婷婷 |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 | 欧美日批 | 99re热视频 | 欧美夫妻性生活视频 | 久艹影院 | 你懂得视频在线 | 精品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 五月天六月丁香 | 久久综合五月天婷婷伊人 | 国产精品综合 | 午夜欧美成人久久久久久 | 阿v天堂在线 | 97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一级毛片视频 |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合集一区二区三区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午夜电影网国产中文亚洲 午夜成人影视 | 久久99九九99九九精品 | 色5月综合 | 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 久久 |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 | 久久精品香蕉 | 九九九九在线视频播放 | 乱中年女人伦中文字幕久久 | 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人人插 | 久久99精品亚洲热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