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5:54:2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固定資產投資分析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我國現有投資分析的實證模型較多,但大都是直接用投資同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回歸分析。其特點是以經驗公式為預測的依據,缺乏理論基礎,沒有考慮投資的時滯和折舊投資,更無法考慮工資、利率和投資滯后系數的變化對投資的影響。本研究使用后凱恩斯主義投資理論即加速數模型,吸納了新古典派投資理論的最優資本函數的合理成份,并考慮了投資時滯現象和折舊投資在投資中的作用,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進行實證分析。
加速數理論(國內生產總值同總資本存量的比值)以企業擁有的廠房、機械設備、工具等全部資本和其生產量的比例為研究前提,認為投資主要是依據產出的變化而有比例地變動的。加速數理論是以企業的微觀經濟行為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全社會企業和經濟實體的加總,將加速數理論推廣應用于國家的宏觀投資行為。在加速數模型建立過程中,可以考慮勞動力價格變化、利率變化、投資滯后和折舊投資設計出一個較為完善的投資函數。加速數理論假設企業購買其全部資本,這樣資本的租用價格(利率)是決定企業投資行為的關鍵宏觀經濟變量。由于資本和勞動力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勞動力的價格(工資)也是投資需求函數設計中應考慮的變量。投資滯后是指企業投資當年無法完成全部需求的投資而產生的對投資需求的滯后現象,折舊投資是指企業為彌補固定資產折舊而需要追加的投資。投資需求函數表達了企業在擁有一定資本存量的情況下,如何依據計劃的產值目標、預期的利率、工資水平、投資的滯后情況和折舊投資量來決定當年對資本的需求量。
根據加速數模型對2006―2015年全國的投資總需求進行預測。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滯后系數在1997―2005年間呈穩定上升趨勢,1997年為0.3050,2005年上升為0.3340,對其未來值的預測采用了線性回歸趨勢預測法,年增加量為0.00285;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預測采用了指數函數預測,年增長率取近5年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值12.98%(2006年取近3年的平均值14.87%);未來工資的增加指數也取近6年的平均值1.1023;并假定年利率不變或以每年0.00156的速度穩定上升到2015年。
從表1可以看出,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2000年的32918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88604億元。從理論計算值同實際值的比較來看,除2005年實際投資額高于理論投資額之外,其他5年的實際投資額均低于理論值。2004年理論投資額為75447億元,而實際投資額僅為70477,比理論值少6.6%。2005年理論投資額為79065億元,而實際投資額為88604,比理論值多10.8%。2006年上半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大幅增加,也將超過理論預測值,可以推斷投資增加過快是造成目前經濟發展過熱的主要因素。根據投資方程我們預測出在利率不變的情況下2006、2007、2010和2015年的理論固定資產投資需求總額分別是91926億元、99089億元、144617億元和271480億元。
以上分析均基于未來預期利率不變的假設下進行的,若假設未來的預期利率上升,也可預測得出一組數據。計算結果表明,與未來預期利率不變的結果相比,由于利率上升將會抑制一部分投資,使得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有小幅下降。在利率上升的情況下預測的2010年全國固定資產總投資為14.46萬億元,比利率不變時的14.38萬億元縮小了0.55%;2015年全國固定資產總投資為26.80萬億元,比利率不變時的27.15萬億元縮小了1.3%。可見利率的緩慢上升對投資需求變化的影響較小,但若利率在短時間內突然變化,其影響將不可忽略。根據乘數―加速數理論,利率的突然大幅上升會使經濟進入全面衰退,所以欲通過劇烈的利率上調來抑制固定資產投資增加過速是不可取的。
從表2可見,加速數變化不大。1996―2005年數值在4.78―5.28之間,預計2006年為5.16,2015年仍為5.16。表明中國的全社會固定資產總存量大約等于5倍的國內生產總值,2006年約為108萬億元,2015年可達到324萬億元。2007年折舊投資約需5.14萬億元,2015年約需13.65萬億元,折舊投資占固定資產總投資的比重1996―2005年在44.9―70.0%之間,預計2007年為51.9%, 2015年降為50.3%。折舊投資占資產存量的比重1996―2005年間在0.040―0.045之間,2007年約為0.042,2015年仍為0.042,對應的折舊年限為23.8年。
發達國家折舊投資在總投資中占有很大份額,如1990年美國國內私營企業的總投資毛額為7440億美元,其中5500億美元為折舊投資,占總投資額的73.9%,凈投資僅為1940億美元,26.1%。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投資迅猛增長的情況下,目前折舊投資份額較低且呈下降趨勢,估計在未來經濟較為發達的階段折舊投資份額將上升。
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通過理論投資需求和實際投資增長對比判斷,2005―2006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存在著過快現象。
第二,小幅利率調整對投資的影響不大,而大幅度的利率調整又有使經濟進入全面衰退的危險,在利用調高利率抑制經濟過熱時要慎重,利率調幅要適度。
第三,固定資產投資占國內總產值的比重近期有快速上升的趨勢,中央采取的抑制過快投資增長,提高投資效益的措施是正確的。
第四,進行實證研究目前我國用于彌補折舊的投資約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一半,平均折舊年限為24年,折舊投資份額呈緩慢下降趨勢,但長期來看折舊投資的份額可能上升為投資的主體。
研究的主要意義:
首先,加速數模型模擬了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之間的科學關系,可以定量測度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調關系。理論上計算的投資需求值可作為判斷投資是否增長過快的標尺,其同實際投資量的比較可以判斷經濟運行的冷熱程度,從而提供對宏觀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為國家的宏觀經濟決策和金融機構的投資決策服務。
第二,模型獲得的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經濟參數有利于對中國宏觀經濟特征的全面了解,而通過對其時間序列變化特征可以判斷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有利于宏觀決策中對固定資產投資發展的科學指導。
第三,由于投資具有冷熱周期,且此周期受具體的經濟運行環境狀況和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具有不可預見性。實際上為保持經濟的快速穩定的發展,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有寬松和收緊的周期性。銀行的投資決策既要考慮微觀經濟效益,也要考慮宏觀經濟環境,本模型為銀行的投資決策提供了經濟學理論支持和實證的宏觀經濟數據參考。
第四,對折舊投資的預測可為國內金融機構的投資結構提供決策參考。通過對折舊投資同新增生產能力投資的效益和回收難易程度的比較,銀行可以決定對某行業的投資偏好。若折舊投資效益較好,且較容易回收資金,為了減少投資的風險,在國家宏觀調控壓縮投資的情況下銀行應側重于折舊投資。
2006年以來,在多種有利因素的促進下,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在上年增幅較高的基礎上,呈現加快增長態勢。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1942億元,增長27.3%,比上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總體來看,2006年投資增長呈現“先升后降”的倒U字型走勢。
在投資增速加快的同時,投資結構方面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主要是第一、三產業投資加速增長,第二產業增速回落。由于新農村建設的逐步展開,國家對“三農”支持力度加大,2006年第一產業投資增長明顯加快,前三季度投資增長3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8.3個百分點。由于交通運輸以及公共設施管理等行業投資增加的拉動,第三產業投資增長達到26.7%,比上年同期加快4個百分點。與此相反,第二產業投資增長比上年同期放慢5.4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來看,投資結構變動正在朝著宏觀調控預期的方向變化。
從重點行業來看,能源、交通等“瓶頸”行業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經濟運行中薄弱環節得到加強。
分地區來看,與上年情況類似,2006年以來我國中部地區投資增速高于東西部地區。前9個月,中部地區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7.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個百分點,占全國投資的比重也由上年的21.6%提高到22.9%,提高了1.3個百分點;東部地區投資增長23.5%,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投資增長31%,比上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東、西部地區投資占比分別下降1.8、0.4個百分點。
從資金來源方面看,前9個月,國內貸款增長28.7%,比上年同期提高近15個百分點,其他資金也提高了近8個百分點;與此相反,利用外資增長17%,比上年同期回落近10個百分點,企、事業單位自有資金增長回落近10個百分點。從資金來源情況可以看出:(1)國家預算內資金增長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對投資影響變得越來越小;(2)受外商直接投資減緩的影響,利用外資有減弱的趨勢;(3)由于流動性加大等因素,商業銀行貸款速度明顯加快;(4)企業自籌資金能力增強,所占比重明顯上升。
在提高貸款利率、緊縮“地根”、調整房地產交易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限制外資等政策影響下,2006年投機炒作的購房需求有所抑制,房地產投資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前三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4.3%,比上年同期加快2.1個百分點,比同期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低3.9個百分點。同時受外資大量進入內地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房地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外商直接投資資金增幅達到62.8%,比上年同期提高近44個百分點,占比由上年同期的0.7%提高到0.9%。
2006年投資增長反彈確實出人預料,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投資反彈的原因。筆者以為,推動2006年投資“超預期”增長的因素既有工業化、城市化、消費結構升級和經濟景氣上升等中長期因素,又有政府換屆效應、資金供給寬裕、國際環境趨好和企業效益提高等短期波動性因素。總的來看,與往年相比,支撐投資增長的中長期因素沒有出現明顯變化,促進2006年投資高增長的主要是短期因素。當政治周期、貨幣供應和國際環境等短期因素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對經濟和投資造成“正沖擊”時,投資超出預期實現高增長是必然的事情。
當前投資領域值得重視的突出問題,一是投資規模偏大,投資增速過快;二是粗放型增長模式有所強化,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投資效率下降;三是部分“短腿”行業投資過度,產能過剩壓力顯現;四是部分行業違規建設問題相當嚴重。
二、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形勢判斷及預測
(一)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不確定性增大
1. 世界經濟放緩的跡象比較明顯。世界經濟走勢通過兩個方面對經濟運行產生影響:一是預期因素,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有助于提高投資者的信心;二是增加出口,世界經濟走強通過國際貿易的增加來促進一國出口,從而帶動其投資增長。從目前趨勢來看,2007年世界各大經濟體經濟放緩的跡象比較明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秋季預測,世界經濟2006年和2007年將分別增長5.1%和4.9%,世界貿易增長率2006年為8.9%,2007年為7.6%。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經濟增長出現明顯減緩跡象(2006年二季度比一季度放緩2.5個百分點),房地產市場降溫,受利率影響較大的行業生產下降,新增就業人數減少,先行指標、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下滑。一些國際機構、美國政府部門及私人研究機構也對美國經濟增長發表了預測和分析,結論是美國經濟在2007年的增長動力顯得相對不足。綜合預測,2007年美國經濟增長2.8%,比2006年低0.6個百分點。盡管目前歐洲和日本發展勢頭較好,但在2007年里也將逐步放緩。
2.銀根收緊政策制約投資資金來源擴張。企業投資所需資金,既可以是企業自有資金,也可能是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也可以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等進行直接融資。給定其他條件不變,企業更傾向于選擇銀行貸款。從理論上說,企業使用自有資金也有機會成本,這個成本與使用銀行貸款資金的成本是一樣的。而實際上,企業使用銀行貸款的除了支付固定利息之外,還要支付其他一些費用(如談判、簽約、履約、律師等費用),因此,企業更加傾向于使用自有資金來擴大投資。
促進2006年投資高增長一個很重要因素是近年來企業利潤增加較快、企業自籌資金能力增強。前9個月,在投資資金來源中,企業自籌資金所占比重達到56.2%,比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2007年,由于:(1)受國際資本流入減緩,企業利潤增速放慢等因素的影響,企業自籌資金的能力受到影響,(2)貨幣信貸政策可能收緊,這對企業自主投資將產生抑制作用。
3.外商直接投資增長放緩。利用外資從兩方面促進一國投資增長,一方面是資金來源方面,擴大國內資金供給,不僅直接使投資規模擴大,而且通過降低國內利率從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來擴大投資;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橫向和縱向聯系擴大對國內其他產業及企業產品需求而拉動投資。“七五”以來,從資金來源方面,利用外資在我國投資資金來源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對擴大投資資金來源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但近兩年以來,由于高耗能、高污染的投資項目都受到政策的限制,再加上與我國競爭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越南等外資流入增多,使流入中國大陸的外商直接投資明顯下降。前9個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26億美元,同比下降1.5%。從投資資金來源來看,利用外資所占比重下降了0.4個百分點。預計2007年,利用外資不會明顯增加,利用外資減少或增長下滑對投資較快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4.在建規模過大,新開工項目較多。由于2006年新開工項目較多,在建投資規模偏大,投資增長的慣性依然較強。今年1―9月份,新開工項目比去年同期增加20516個,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7.5%,新開工項目占全部施工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在建規模中需要結轉到2007年繼續施工的投資規模巨大,投資增長慣性將使2007年投資減速有限。
(二)趨勢預測: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平穩回落
【關鍵詞】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GDP 財政支出 全社會消費品總額
一、問題的提出及相關因素關系分析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指某個國家或者地區內固定資產投資的數量和范圍,是以價值形式表示的投資建設活動的工作量,是反映建設規模的綜合性指標。本文重點研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其他經濟指標之間的關系,從實證的角度得出影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因素,并以此為政府投資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本文選取了影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三個因素分別是:GDP、財政支出、社會消費品總額。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影響GDP的主要有三大因素:消費,投資,凈出口。一般認為,固定資產投資是影響GDP變動的因素,但是反過來講,GDP的增長或者降低對固定資產投資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們把GDP納入解釋變量。
財政支出也稱公共財政支出,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為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進行的財政資金的支付。由于政府支出中有不小的比例用于政府主導固定資產投資,所以理論上來說,財政支出對于固定資產投資應該有著比較顯著的影響。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其他行業直接售給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一般認為,消費的多了,用于投資的就少了,所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固定資產投資應該是負向的影響關系。
二、模型的建立
為了進一步定量的研究影響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因素,本文在這里建立計量模型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
1、主要變量的選擇和數據介紹
基于以上的相關分析,本文選取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GDP、財政支出和社會消費品總額從1990―2010年的共21個樣本作為研究的對象量,由于樣本為小樣本,解釋和檢驗都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們將原始數據除以相應年份的價格指數,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對數據做了比較科學合理的處理(見表1)。
將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函數設為多元一次方程:
LNY=a+C1LNX1+C2LNX2+C3LNX3
其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Y(億元)為因變量;GDP水平X1(億元)、財政支出X2(億元)、社會消費品總額X3(億元)為自變量;其中,a、C1、C2、C3為常數。一般而言,一國GDP的增加會帶動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量的增加,財政支出的增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數量,而社會消費品總額的增加會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量帶來反方向的影響,由此可知:C1>0,C2>0,C3
2、計量結果分析
本文通過SAS軟件,對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函數進行了回歸分析,得到以下的回歸結果:
LNY=-4.4855+2.1557LNX1+0.0376LNX2-0.9576LNX3
R2=0.9839 Adjust-R2 =0.9806 F=304.77
系數C1、C2、C3的符號與假定相符合,說明結果符合經濟理論。下面其中判定系數R2=0.9839,Adjust-R2=0.9806表示解釋變量對于被解釋變量的解釋程度很高。且從回歸模型上看t統計量的Prob.(伴隨概率)分別為0.0005、0.0000、0.0171、0.001,全部小于5%,說明參數估計值(系數)是有效的。由F-statistics可以檢驗方程整體的顯著性,同時Prob.(F-statistic)(即F統計量的伴隨概率)=0.0000,也是小于5%的,表明所有的參數不全為零。
綜上所述,最終選擇方程:
LNY=-4.49+2.16LNX1+0.04LNX2-0.96LNX3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通過對1990―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因素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國民生產總值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影響最大,二者是正相關關系,GDP每變動1%,固定投資同方向變化2.16%。財政支出的增加,則表明基礎建設越來越完備,二者成正相關關系,財政支出每變動1%,則固定投資同方向變化0.04%。GDP的提高相應的也拉動了社會消費品總額的增加,用于消費品的總額過多,就會相應的減少投資,所以社會消費品總額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負相關關系,若社會消費品總額變動1%,固定投資反方向變動0.96%。由此可見,GDP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是最大的,其次是社會消費品總額和財政支出。
2、對策建議
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投資理念日益成熟,然而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和隱患。為了保證固定投資在長期向規范化、制度化、市場化方向發展,同時防止短期內投資過快增長引發的低效率問題,我們應該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正確的處理好固定資產投資量的增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固定資產規模的擴大,對國民經濟的增長起到了積極地作用。但是應該密切關注那些重數量、輕質量、重投資、輕效益,純粹為了投資而投資的現象。將重點從擴大投資規模向提高投資效率轉變,更好地控制經濟發展和投資之間的關系,有效地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
第二,充分考慮區域差異實施有差別的投資調控。要充分考慮到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和地方廣大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和生活改善的新期盼和新要求,根據不同地區發展階段和比較優勢,有區別地進行投資調控。
第三,適度擴大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積極地培育多元投資主體,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全面促進社會投資。積極地培育和發展資本市場,使投資渠道多元化,密切與金融部門的合作、溝通與協調,進而保障其對固定資產投資的支持力度。
第四,優化固定資產的投資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投資資源的分配上,要適度地限制低水平加工工業的投資增長,相應的加大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投資,并適度地增加對科研、信息咨詢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新興行業的投資。
(注:本文屬山東省軟科學:發展大學科技園與區域創新網絡構建的研究(2009RKB201);山東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基于區域創新資源整合的老工業區復興問題研究――以青島四方老工業區轉型為例(J09WH17)。)
【參考文獻】
[1] 中國統計年鑒2009[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 劉曉霞: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變動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經濟縱橫,2005(9).
[3] 祝寶良: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分析及2010年預測[J].發展研究,2009(12).
關鍵詞:固定資產投資;投資效益;全面性
1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概述
1.1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定義
固定資產投資的經濟效益,即在經濟活動中,投入的固定資產數量,與該資產產出數量之間的比率。在對固定資產進行投資的時候,資產的投入主要包括建造以及購買材料過程中,所消耗的人工費、材料費以及購買產品、設備的開銷。固定資產的產出指的是利用該部分固定資產進行投資,由此產生的新資產,以及產生的新的生產力,同時還包括利用該部分資產投資所取得的新利潤、稅收等等。能夠反映固定資產投資產生的效益指標分為微觀、宏觀兩種。微觀主要包括了工程所花費的工期、投資的回收率、資產的產值率等等。微觀的指標能夠準確反映出投資產生的直接信息效益,同時對資源的利用效率,即在該投資當中,所消耗的資源數量,以及在投資結束之后,所產生的供給能力。宏觀指標包括了整個投資的周期、投資率、投資的效果系數等,集中反映了不同建設項目之間的關聯,同時相互之間產生的連鎖效益。
1.2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特征
固定資產的投資于其他經濟活動相比,其效益具有長期性、不穩定性、間接性的特點。從宏觀層面來分析該投資效益,其包括了從固定資產最初的投入,到該資產最終的產出全過程;從微觀層面來分析,通過對固定資產的投資,使得原本的資產實現增值,同時也滿足了社會當中各種需求。比如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改善、文化生活豐富等。上述的不同改變,可能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呈現,同時也會在不同地區的GDP中有所反應。
2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效益提高的制約因素
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固定資產投資占據了很大比例。如果投資沒有取得較好的收益,勢必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平穩運行。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統計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能夠帶來的宏觀經濟效益,通過指標來正確反映這一數值,成為了對經濟發展監測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實踐當中,對該效益進行衡量的各項指標,與當下經濟發展的趨勢不相適應,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需要進一步改進。
2.1效益指標反映不全面
在實踐當中,投資效益的衡量指標重點放在我國的建設領域當中。這一衡量方式,僅僅能夠反映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建設的進度如何,但是對于該固定資產的投資究竟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很難反應出來。從實踐上來說,固定資產的投資呈現出長期性、多樣性、階段性的特點,因此僅憑某個單一的項目來判斷該投資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是不夠全面的。因此,對于固定資產的投資效益進行評價,應當從多個方面展開,能夠反映出投資的復雜性,同時也能夠準確反映該投資行為對經濟產出帶來的影響。
2.2效益評價指標過于靜態化
正如上文所述,投資效益是個動態化的發展過程。在實踐當中,我國采取的是每年度編制下年度的固定資產投資效益指標,這顯然是一種靜態型的指標,無法對投資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也不能準確反映效益情況。
2.3效益指標缺乏應變性
投資效益評價指標的制定缺乏應變能力,指的是我國制定的效益評價指標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投資與經濟增長方面,重點討論的是資產的投資是否能夠幫助經濟增長。但是卻忽略了固定資產的投資,是否能夠引起經濟變量發生變化。眾所周知,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也為投資提供了更多機會。改善周邊環境質量等等,通過對這些內容進行評估,都能夠反映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所取得的效益。
2.4評價結果片面化
目前,對于固定資產的投資效益評價僅僅從單方面討論,投資是否取得良好的效益,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穩步提升。換句話來說,如果想更加全面地監督目前的投資情況,全面分析投資的效益,對投資進行嚴格的管理,就需要采用定量的方式來分析投資中的各個要素,找到與投資效益密切相關的因素,展開重點研究。
3完善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途徑
3.1規模效益合理規劃
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的規模效益,可以從該投資的規模,以及該投資行為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幫助兩個方面展開。換句話說,在某一段時期當中,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與該階段社會經濟發展規模相適應,能夠促進經濟平穩有序發展。
3.2投資結構效益的正確界定
我們可以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具體界定投資的結構效益。詳細地說,我們應當從動態、靜態兩個方面去探討結構效益。一方面,從靜態角度去分析投資的結構效益,可以了解該投資的結構是否科學合理,資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是否存在部分資源浪費的現象,在這一過程中所運用到的指標是“投資邊際產出效益均方差”;另一方面,從動態角度去分析投資的結構效益,是具體研究該投資結構發生的變化,會對其它領域、其它部門的投資產生的影響。
3.3把握投資效益的整體性
要從整體的角度來分析投資的效益,具體從質量、關聯性、直接效益三個方面開展研究。首先,通過直接效益的評價指標建立,通過“房地產銷售率”這一指標的制定,能夠反映出在房地產領域中,開發與最終經營效果之間的關系;最后,通過關聯效益的指標,尋找與固定資產相關聯的其它要素,比如就業率、環境指數等,來評價投資的效益。
4結束語
綜上,在對固定資產投資效益進行分析的時候,要從多個方面開展,確保評價的全面性、準確性,通過合理的評價來確保各項資源都能夠得到合理配置,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作者:王子龍 單位: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
參考文獻:
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影響經濟結構投資效率,它與地區經濟發展有密切聯系。能夠反映一定時期內社會投資在經濟空間內組合分配的格局,其恰當的組合會使投資效率實現最大化,所以探求優化的投資結構不僅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還對國經濟快速發展有重要意義。對山西省而言,雖然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具有良性的發展趨勢,但是仍與發達地區有差距,如果山西省經濟希望得到長遠的發展,就必須對其投資結構進行優化。
二、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體概況
近年來山西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呈增長的趨勢。2012到2014三年間,山西省全社會投資累計15021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總量的2.4%,其中城鎮投資1.3714萬億元,農村投資130億元,各占山西省累計投資總量91.3%和8.7%。相比全國農村投資占投資總量的24.7%,比山西省高8個百分點,山西省農村投資總量偏低,投資總量不如城鎮投入多。
自2012年山西省融資渠道中民間投資增長速度加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自籌資金13017.44億元,年均增長22.5%;利用外資189.378億元,年均增長9.6%;國內貸款3515.043億元,年均增長21.8%;國家預算內資金1335.493,年均增長35%。民間投資的比例逐年增多,在部分行業占據重要地位。山西省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體呈現融資渠道單一,投資總量少,投資效率低。
三、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及問題分析
首先從主體結構來看,國有經濟投資比重有上升的趨勢,從2010年的105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3189億元,國有經濟投資仍處于投資主體的主導地位,占45%以上,投資主體單一。山西省利用外資、個體經濟、股份制經濟投資比例小且增幅不大,這些數據說明山西省投資主體結構尚需調整與改進。
其次從供給結構來看,2010年以來,山西省在國家實施大項目戰略的帶動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在不斷增長,投資成為山西省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與此同時,山西省的國家預算內投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這說明國家在對山西實施轉型跨越發展戰略的情況下,加大對山西省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來自國內貸款的比例總體呈下降趨勢,這說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逐漸規范信貸制度,提高貸款門檻,而山西省位于中部地區,經濟欠發達,經濟實力相對弱,一些商業銀行不敢介入,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西省的籌資渠道,制約經濟發展。2010~2014年利用外資的比例也逐漸下降,主要是因為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使得招商引資的優勢難以發揮。另外自籌資金所占比例在60%以上,這主要是來自山西省的地方財政自籌資金、各主管部門的自籌資金、企業事業單位的自籌資金。
再次從產業投資結構來看,第一產業基本保持在2%~4%,所占比例相對較低,第二產業保持在40%~55%,所占比例略有下降,第三產業保持在40%~50%。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三大產業投資不協調,嚴重制約山西省經濟發展。城鄉投資不協調,一直以來山西省對農村投資力度不夠,會限制農村經濟的發展,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將會影響山西省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最后從固定資產投資率來看,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率與全國相比較低,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率基本保持在45%~55%,所占比例相對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率保持在50%~70%。固定資產投資率低會影響固定資產投資效益。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將會嚴重制約山西省經濟發展。
四、優化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的對策
第一,建立和健全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結構調整的誘導機制,早前的投資主要來源于國家預算支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貸款和自籌資金的比例較高。從固定資產投資來源的發展趨勢來看,宏觀調控已不能通過對微觀投資主體的直接干預來實現,而應通過政府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來實現。基于這一原因,應該建立固定資產投資的誘導機制。
第二,拓寬融資渠道,增加投資總量,山西省應從結構調整的源頭上解決投資總量不足的問題,首先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形象和工作效率是影響外商投資的直接因素,打造服務型政府,提升吸引外資的能力。其次積極優化外商投資結構。利用外資必須同山西省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相結合。
第三,調整投資方向,改善投資結構,加大對重點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在主導產業的投資上,可以選擇向個別目標傾斜的辦法,首先通過制定產業振興計劃,對產業發展布局進行統籌管理;然后把有限的財力、物力用到關系全局的最重要最顯眼的地方,以增強投資的力度。還有就是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投資力度,特別是農區、林區、礦區和邊遠地區更加困難。
【關鍵詞】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增長;時間序列模型
Abstract:Th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n factors on economic growth. The econometric time series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Gansu Province .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re is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Gansu Province. Therefore, to maintain the modest scale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djust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and broaden the sources of fund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analysis
根據經濟增長理論,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帶動和促進作用。投資乘數理論表明,除了直接的拉動作用以外,固定資產投資會帶動對原材料、生產設備、勞動力等的需求,從而拉動與投資活動相關行業的產出和消費需求的增長,最終引致國內生產總值的成倍增加。就甘肅省而言,從1978-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9.3億元增加到3158.34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由64.74億元增長到4120.75醫院,固定資產投資快速穩定增長推動著甘肅經濟持續增長,成為甘肅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本文試圖通過計量經濟學理論在時間序列模型方面的應用,對甘肅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1.方法
1.1 序列平穩性檢驗
在進行回歸分析時,經典計量經濟模型要求所用時間序列必須是平穩的。但是,由于宏觀經濟數據大部分都具有時間趨勢,表現出非平穩的特征,會導致變量之間可能存在“偽回歸”的問題。因此,一般需要檢驗經濟序列平穩性。常用的方法是時間序列單位根檢驗中的ADF檢驗法。
1.2 協整檢驗
該方法針對多個非平穩時間序列相互之間穩定性進行檢驗,反映的是數個隨機變量經過線形組合之后非平穩性程度的變動性質。協整檢驗的經濟意義在于:若兩個變量具有各自的長期波動規律,且為(d,d)階協整,則它們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這種均衡關系意味著不存在內在機制去破壞經濟系統中的均衡。進一步地,如果變量受到干擾后在某時期偏離其長期均衡點,那么在均衡機制的作用下,在滯后期調整可以使該變量重新回到均衡狀態。
2.變量和數據說明
2.1 數據的選取
選取自1995年至2010年的甘肅省國內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年度數據來研究經濟的增長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關系。為了消除趨勢因素影響和時間序列異方差的問題,本文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固定資產投資(FI)兩個變量同時取自然對數,即LNGDP和LNFI。用表示LNGDP ,用表示LNFI 。
2.2 平穩性檢驗
本文運用EVIEWS5.1軟件分別對序列和序列X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上述的結果看,在ADF臨界值取5%的顯著性水平下,序列Y和序列X的臨界值均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零假設,即甘肅省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的ADF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小于所對應的臨界值,所以不能拒絕這兩個序列存在單位根的零假設。而經過二階差分后的序列的t統計量是顯著的,即可以接受不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因此,Y和X兩個序列都是I(2)的,即位經過二階差分后為平穩序列,滿足協整檢驗的前提。
2.3 協整檢驗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對Y和X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如下的回歸方程:
Y=2.764109548+0.701310202X
(0.171201) (0.026867)
其次,通過計量經濟檢驗,發現模型存在自相關,于是采用自回歸模型進行修正之后得到如下模型:
Y=2.982789644+0.661748601X
(0.169105) (0.027798)
此時模型不但沒有自相關,并且沒有異方差性,統計檢驗表明:
F統計量為1244.345,擬合優度較高,說明固定資產投資和國內生產總值高度相關。
對上述的模型的殘差序列進行ADF單位根檢驗(ADF臨界值取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序列殘差的t值為-3.175352,其絕對值大于ADF值-5.767338的絕對值,說明是穩定序列,表明固定資產投資和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說明甘肅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且數量依存關系表現為:
Y=2.982789644+0.661748601X
即表明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661748601億元。
3.結論及政策建議
3.1 根據時間序列分析理論模型的擬合,甘肅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說明甘肅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甘肅省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于經濟的增長具有長期均衡關系,而且投資的增長不僅影響當年的產出的增長,還對下一年的產出有很大影響。根據自回歸模型的擬合可知,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滯后作用大約為一到二年。這可以為今后固定資產投資規劃提供一定的借鑒,即在決定固定資產投資率時可以參照上一年投資資金的具體利用情況。
3.2 保持與甘肅省經濟增長相適應投資規模,并在長期內保持穩定增長。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各國政府采取的積極的應對措施導致了流動性的過剩問題逐步顯現,民間資本等資金潛流逐漸參與到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中。甘肅省作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空間較大的省份,應當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積極培育多元投資主體。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引入競爭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在政策環境、市場環境、信息咨詢和服務環境等方面為民間投資更加規范的參與經濟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持與保障。培育和發展資本市場,引進市場化機制募集資本和吸納社會資金,開辟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引導資金的投資方向,為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重要保證。
3.3 積極轉變投資方式,提高投資的有效性。
堅持正確的投資方向,是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對經濟效益好、乘數效應高、有利于經濟結構升級和優化的投資,對能夠擴大內需、增強經濟發展后續實力的投資,以及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環保等方面因素、著眼于長遠利益的投資,要正確引導并大力支持。同時,經濟的持續增長必定是各個生產要素的綜合作用,由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是難以長期持續的。因此,投資應當面向經濟結構中的薄弱環節。由于甘肅省的農業發展水平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有較大比重,所以在確保農業的基礎地位的前提下,要逐步限制并轉變低水平加工工業的投資增長,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加大基礎產業和主導產業的投資,著力改造傳統產業,科學規劃、有效引導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積極支持經濟發展交通運輸、信息通信、文化教育和公共設施等基礎性行業以及金融保險業、科研咨詢業和技術服務業等新興行業的投資,為甘肅省的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參考文獻:
[1]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楊飛虎.經典模型對投資與經濟增長問題的詮釋及我國借鑒價值[J].經濟問題探索.2009(3).
[3]劉金全.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之間影響關系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02(1).
[4]鄭忠霞.固定資產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實證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09(11).
[5]林森木.中國固定資產投資透析[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
一、當前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的不足
(一)審計目標不清晰
政府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加強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十分必要。然而就目前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工作來看,投資審計目標依然不是很明確。一方面,審計機關不能根據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來制定明確的目標來規范審計行為,將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審計與企業投資審計工作等同對待,審計人員不能把握總體審計目標與具體目標的界限,籠統地進行表述,不具備操作性、指導性,不利于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開展。
(二)審計方法落后
就當前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來看,審計機關在進行審計工作的時候依然是采用那種傳統的審計方法,而政府各部門之間缺乏聯系,各自為政,信息的交流不順暢,在執行投資審計工作時主要是依賴人工方式,而這種傳統的審計方法已經難以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影響到投資審計工作效率和質量。
二、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發展趨勢
(一)審計目標的完善
在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就必須加強投資審計。而投資審計目標是審計工作執行的標準,審計目標的完善是投資審計適應客觀社會條件變化的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為了確保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審計效益,就必須完善審計目標。在審計工作中必須結合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進行綜合分析,既要重視資金的審查,同時也要注重預決算的審計、效益的審計以及風險分析,只有全面完善審計目標,才能確保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獲取更好的效益。
(二)審計方法的變化
審計方法是審計工作人員在不斷的審計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是審計理論研究創造的結果。在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審計方法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審計質量和效益。故此,必須加大審計方法的研究。在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必須創新審計方法,從以往的單一審計方法轉向綜合審計,要擴大會計審計范圍,會計審計內容要涵蓋到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活動的方方面面,在審計工作中,要抓住重點,對審計內容進行反復的調查,確保投資審計質量[1]。
(三)投資審計的信息化發展
在當代社會里,信息化發展已成為一種趨勢,它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工作中,實現投資審計的信息化發展也將成為投資審計發展的必然。長期以來,審計機關在執行投資審計工作時,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資源以及時間去進行審計信息的復查,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統一的信息化系統,一方面可以確保審計信息的共享,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省審計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在信息化系統中實現數據的平價轉換,保證輸出信息的完整和精確性,提高投資審計效益,進而更好地服務于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2]。
關鍵詞:投資效應;宏觀經濟
2009年,在一攬子經濟刺激政策推動下,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加速增長,成為擴內需保增長的主要動力,2009年1-8月份,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運行特點如下:
第一,投資增長加快,成為“保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9年1-8月份,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321億元,同比增長33.5%,扣除價格因素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速為38.3%,比上年同期加快20.6個百分點,為近10年來的最高增長水平。根據非競爭型投入產出模型,測算2009年1-8月份固定資產投資的實際增長率為35%,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7.6%,是過去10年43%均值的2倍,這表明4萬億投資計劃發揮了積極作用,投資高增長成為抵御金融危機保增長的主要動力。
第二,投資結構有所優化。這主要體現在:首先,第一、三產業投資增長明顯加快。1-8月份,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農林牧漁業投資同比增長68.9%,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6.6%,這均高于第二產業29%的增速,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其次,國民經濟中急需發展部門和地區的投資增長比較快。主要表現為:鐵路投資增長126.5%,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增長54.5%;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增長71.3%;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增長57.1%;水利投資增長65%;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分別增長42.1%和38.1%,均明顯高于東部地區。
第三,民間投資有待加強。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09年1-8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41192億元,同比增長40.1%,遠高于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體水平。這表明前8個月的投資高速增長是通過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大項目來實現的,投資結構中民間投資明顯不足。
2009年1-8月份,在我國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背景、調整部分行業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宏觀經濟景氣回升、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高增長、土地市場升溫提高地方政府資金配套能力等眾多有利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仍會保持高位運行態勢。根據中國宏觀經濟年度模型,預測2009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27402億元,名義增長率為32%,比2008年高出6.5個百分點,為近16年的最高增長率;剔除價格因素,投資實際增長率為34.4%,是2008年投資實際增長率的2.26倍。
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風險分析有以下方面:
第一,產能過剩加劇風險。盡管在本輪經濟刺激計劃中,國家十分重視經濟結構調整,但客觀上,投資高速增長使得我國產能過剩的風險進一步積聚。2009年第2季度,在高投資的驅動下,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了9.1%,已經高于第2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9%的增幅,特別是6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10.7%,重新回到了兩位數的增長。但工業經濟效益指標降幅明顯下降,遠低于2008年的水平:1-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13603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了4040.3億元,下降了22.9%;1-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6.45%。工業增加值的快速上升和工業企業利潤的迅速下滑反映了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比較突出。正如中國人民銀行報告指出,2009年一季度我國24個行業中有19個行業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從全球經濟調整周期上看,由于全球化帶來的增長紅利高峰已過,雖然與去庫存化相關的短期周期已接近尾聲,但是與去產能化相關的中長周期卻剛剛開始,這必將影響我國未來長期潛在產出,使得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在未來的較長時期內相對更加突出。
第二,地方財政風險。在本輪經濟啟動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在爭上項目時過度追求規模,不顧地方政府財力限制,從銀行過度融資,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的負債水平遠遠大于其財政實力,負債規模呈10-20倍的增長,政府債務率遠遠超過了風險警戒線。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遍地開花,過度負債現象嚴重;另一方面,銀行盲目授信、資金運用不透明、信貸資金財政化等問題不斷集聚,這給地方財政、銀行風險和未來地方經濟發展埋下了巨大隱患。
第三,銀行結構風險。2009年以來,為配合國家的經濟刺激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銀行業貸款規模迅速擴張。1-7月份,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各項貸款7.73萬億元,同比增加4.89萬億元,是去年同期的2.72倍,同比增加172%。雖然,快速增加的銀行貸款為固定資產投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對推動我國經濟企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銀行貸款高速投放積聚的風險隱患也在迅速增加。對銀行業本身來說,銀行經營活動中的不審慎行為和沖動放貸、粗放經營的傾向有所抬頭、項目資本金不足風險、房地產市場資產泡沫風險等新的風險等,威脅著我國銀行業的安全。
第四,投資消費結構進一步失衡。2009年1-8月份,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速為38.3%,創1997年以來歷史最高值;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6.6%,不到投資增速的一半。根據中國宏觀經濟模型,預測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例由2008年的57.3%驟升到69.5%,上升12.3個百分點;消費占GDP的比例則進一步下降,消費偏低、依賴投資拉動的結構性失衡進一步加劇。
參考文獻:
1、柳建光,李子奈.關于投資乘數及邊際消費傾向計算方法的討論[J].統計研究,2006(12).
2、楊飛虎.我國投資乘數、加速數與經濟增長探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7).
3、岳國強.4萬億新增投資的見效時間和拉動效應[J].中國投資,2009(3).
今年以來,我縣固定資產投資全面下滑,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84億元,同比下降22.7%,僅完成年度計劃23.6%。其中:限額以上固定資產完成投資3.07億元,同比下降32.9%,房地產開發投資1.17億元,同比增長4.5%。主要運行特點:
1、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上半年累計投資0.60億元,同比下降62.1%。由于新58省道、新城大道等較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新開工項目數量少、規模小、前期工作不快等原因,基礎設施投資出現明顯下滑態勢。
2、工業性投資以續建和技改投入為主。上半年累計投入1.25億元,同比下降13.5%。
3、房地產開發相對穩定,上半年累計投資1.17億元,同比增長4.5%。今年我縣計劃實施的房地產項目5個,其中:續建項目3個,新開工項目2個。新開工的兩個項目因方案調整、設計變更等原因仍處于方案編制、項目審批階段。
二、主要問題
1、重點工程進度較慢,投資帶動力不強。今年我縣重點工程計劃總投資4.86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29.8%。上半年,重點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1億元,僅完成年計劃的22.88%,重點工程投資沒有發揮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主力軍和帶動作用。
2、新開工項目前期推進不快,多數項目尚未落地。今年我縣投資計劃盤子中,新開工項目較多,目前,多數項目都處于前期工作推進階段,多數項目尚未落地,給投資計劃完成帶來了較多不穩定因素。
3、工業類投資下降明顯。原因是往年結轉的項目處于掃尾階段,新開工項目未能動工興建。
三、下半年投資形勢預測
2008年,國家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宏觀調控將進一步從緊,項目適時供地將面臨很大壓力,項目融資也比較困難,一定程度地影響我縣投資計劃的順利實施。上半年,投資計劃完成情況較差,給全年計劃完成帶來很大壓力和困難。下半年,我們預測投資將會加快。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前期工作完成,項目落地開工。下半年,我縣重點工程計劃方案中,有多個項目有望在下半年開工建設。
2、項目資金、用地等條件逐步成熟,將有力拉動投資增長。如各鄉鎮下山脫貧點、文化活動中心、生態基礎設施等項目實施。
3、工業性投資將較快增長。就彭月產業基地而言,上半年,處于土地平整階段的企業有9家,下步,這些企業進入廠房建設、設備購置等階段后,將實現投資較快增長。
4、下半年,氣候條件更有利于項目建設,各項目施工組織相比也較為成熟,各鄉鎮、部門對投資環境的認識也更為深刻等,也是保證投資加快的有利因素。
四、對策及建議
1、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工作進度。2008年,是我縣項目建設承上啟下的一年,一方面,2007年我縣建成了一批重大項目,2008年計劃投資項目中條件相對成熟的續建項目不多;另一方面,今年我縣啟動了一批交通、旅游及城鎮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新開工項目,新開工能否按時開工建設,將直接影響我縣年度投資計劃的完成情況。因此,加快項目前期工作,確保新開工項目按計劃開工是我縣當前投資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