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20:3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骨質疏松預防措施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資料與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6月收治老年OP性骨折患者136例,其中男47例,女89例;年齡60~92歲,平均76.5歲。納入標準:①年齡 >60歲,②骨密度測定:T值 ≤-2.5SD,③根據X線片確診為骨折。排除標準:排除繼發骨腫瘤、軟骨病、骨炎癥病變及暴力所致骨折。
方法:詢問并記錄患者的一般資料和骨折的誘因,根據骨折誘因分為:滑倒(地板、冰、雪),行走跌倒(障礙物、絞絆物、碰撞等),登高性跌倒(上下車輛及樓梯、騎自行車等),重力因素,無明確原因。
結 果
骨折患者的年齡分布:60~69歲32例(24%),70歲以上104例(76%)。性別分布:男47例(35%),女89例(65%)。骨折誘發因素:滑倒53例(39%),行走跌倒46例(34%),登高性跌倒20例(15%),重力因素15例(11%),無明確原因2例(1%)。
預防措施
及早發現高危人群:對有家族遺傳史、大量飲酒、過量飲咖啡、缺乏運動、過量吸煙、不良飲食習慣人群、中老年人、絕經后婦女、患有內分泌疾病的人群、血液系統疾病、肝腎疾病、其他疾病、長期應用某些藥物的人群,應定期檢測骨密度,及早根據骨量丟失量及速度給予防治。
開展預防骨質疏松健康教育:骨質疏松癥重在早期預防教育,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是預防OP[1]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2]。
合理膳食:老年人應進食低鹽及含鈣高的飲食如奶制品、豆制品、蝦米、低鹽和適量蛋白質、魚類、蘑菇、木耳、綠葉蔬菜等飲食。還可以吃魚肝油、蛋、肝等一些維生素D3強化食物,適當補充維生素D有助于鈣的吸收。
注重接受足夠的陽光照射:每日10~30分鐘,可生產一定量的維生素D3。
適當體力鍛煉:老年人只要無嚴重的慢性病、行動障礙,可適當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運動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指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過量吸煙、大量飲酒、過量飲咖啡及碳酸飲料均能促使尿鈣排泄增加,骨鈣溶出,骨量降低,發生OP[2]。指導老年人戒煙限酒,適量飲茶及咖啡,減少碳酸飲料、保持適中體重,積極預防OP。
協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政府部門要設立便于老年人活動的場所;社區組織要協調老年人與家屬的關系,讓子女多關懷陪伴老人;老年人外出運動最好結伴而行,如遇有跌倒的危險要互相提醒,互相攙扶。
預防老年人跌倒:提供適合老年人的居住環境,避免居住環境因素引起老年人跌倒。對老年人進行安全防護指導,告訴老年人跌倒的不良后果,指導老年人起床、洗澡、上廁所等要站穩后再移步,上下樓梯、乘公交車要扶著扶手。
積極治療OP:在醫生指導下聯合應用適量鈣和維生素D、抑制骨吸收藥物、刺激骨形成藥物;絕經后婦女可行雌激素替代治療。
參考文獻
【關鍵詞】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社區診治;預防措施
【中國分類號】R5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1-0386-01
骨質琉松癥(Osteoporosis, OP) 是一種由于人體低骨量,骨細微結構破壞從而造成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代謝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國家。以早在我國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已達近9千萬人次。又據2009年相關統計,我國已有6000~8000萬人患有骨質疏松癥。其中中老年人患病率達80%以上。這是何等高的比例,可見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已經成為我國中老年人身心健康之大敵。此病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癥狀。病人多需臥床,不僅給個人身體帶來負擔,對其家庭以及社會也造成較大影響。此病已經成為整個社會未來的嚴重問題之一。在社會及社區近早的預防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發病,并對其患者普及較好的社區健康教育知識,對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質量以及生活質量起到較大的現實社會意義。本文就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病因,社區診治以及預防措施作一簡單分析討論。
1.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病因素
1.1 遺傳有關因素:跟其它各種疾病一樣,老年性骨質疏松癥也會受到遺傳方面的影響。從遺傳學角度來看,人體雌性激素受體和維生素D受體對于骨質疏松及骨折等的發病率起著一定的影響。兩種受體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型都會有差異,導致了在同樣外界因素下,此病患者會產生不同的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發病率,治療期間的藥物敏感性等,都有所不同。據相關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示,骨密度峰值的決定因素就是遺傳基因。所以遺傳基因對于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有著決定性作用。
1.2 自身與外界有關因素:除了遺傳外,自身和外界的有關因素也是造成此疾病的主要原因。如各人的自身年齡,性別差異和不正確的生活習慣,不合理的飲食營養等。又據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女性50歲以上的發病率較高,而男性相對較低。這和人體自身的內分泌代謝改變有關,女性在絕經期后表現尤為明顯。生活習慣方面,每人生活中都有一些相對不正確的行為,如吸煙,飲酒,身體鍛煉不足等。飲食方面,各種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每個人因為攝取量不同,導致了骨骼發育生長的差異。以上這些都成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發病的重要因素。
2. 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社區診斷
通常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有以下幾種社區診斷辦法:
2.1 骨密度的測量,通常在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下,結合本國現狀,將種族、地區、性別、年齡等不同人群的骨量蜂值作為參考依據,對比患者病歷數據。
2.2 骨定量超聲檢測,一般使用寬幅超聲衰減(BAND) 和速度改變 ( SOS)參數作對比檢測。
2.3 骨代謝生化指標檢測,一般使用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標和骨吸收的生化指標做對比檢測。
2.4 X線吸收法,一般使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DEXA)檢測,其中包括了定量 (TIQCT)、單能 X線骨密度儀 ( SXA)和周圍定量CT( POCT)。
以上四種診斷法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比較適合的社區診斷辦法。骨密度的測量一般示為最直接,明確也是最終的判斷方法。其它一些檢查也可以作為此病的輔助鑒別手段。
3. 社區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及預防措施
3.1 藥物治療:在臨床上,此病沒有特效藥物。通常使用常用骨質疏松癥藥物,刺激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中藥等治療藥物進行治療。治療原則以骨折閾值為核心,當骨密質高于骨折閾值時,采用抑制骨吸收類藥物,起到防止骨量缺失;當骨密質低于骨折閾值時,則采用刺激骨形成類藥物,起到降低骨折率和提高骨量的作用。
3.2 預防及治療手段:
3.2.1 有效的認識老年性骨質疏松癥,通過推廣此病的發病因素,診斷方法及治療等各方面知識從而使病患能進一步了解此病。起到對未發病者合理預防,發病者積極治療的良好效果。
3.2.2 改善飲食從而有效的營養骨骼,老年人因為腸胃消化道能力下降,代謝率降低等因素,容易產生代謝的負平衡。所以要特別重視合理的飲食習慣。建議我國骨質疏松癥患者鈣攝取量在800~1000mg/d為最嘉。多吃鈣類食品,如奶類制品,豆類等,同時配合維生素D的適當攝取。各種動物內臟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正確的飲食計劃和習慣是預防和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有效途徑。
3.2.3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正常良好的生活規律,合理照顧骨骼。人體骨骼的損害,往往因為不良的生活作風造成,過量飲酒,吸煙,刻意減肥等。老年人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對此病的預防以及治療都有莫大的好處。
3.3.4 合理有效的運動,通常人體在30至35歲間達到骨蜂期,之后骨強度,骨量逐漸下降。又據專家表示,決定骨強度的首要因素是肌肉的質量。合理有效的運動更能加強肌肉的質量及骨骼的質量。積極合理的運動對預防及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運動中應該特別注意跌倒,摔傷,避免意外的骨折,骨傷等。
針對社區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適當的使用預防性藥物,是預防此病的重要手段。持久的健康教育能為此疾病帶來最長遠有效的社會,經濟意義。而對此病患者則應該進一步重視改善生活質量,飲食習慣,合理加強運動等方面。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其預防意義比治療意義更為現實重要。
參考文獻
[1]元建華,骨質疏松癥的健康護理指導[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7,10(10) :1238~1239.
[2]劉素彩,骨質疏松癥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社區預防 [ J ] 中國全科醫學, 2001, 4 (2) : 931
[3]黃明煒,張俊,朱玲,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防治[ 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8,(5):42-44
[4]倪姍姍,林梅 社區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預防保健指導[ J ],中外醫療,2009,30:165
【關鍵詞】骨質疏松;健康教育;預防護理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億人患有骨質疏松,我國發病人數已逾1億,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10月20日定位“國際骨質疏松日”。我國目前已將骨質疏松與糖尿病、老年性癡呆一起列為“十一五”期間三大重點攻關的老年性疾病。
骨質疏松癥是指一種全身性的骨量減少及骨組織顯微結構為特征,并引起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強度降低,在無創傷、輕度和中度創傷情況下,骨折危險度增加的疾病,此時骨礦物質與骨基質等比例減少。骨質疏松癥主要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原發性骨質疏松分為2型:I型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II型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兩者都屬于退行性的骨質疏松癥。
骨組織分為骨原細胞、成骨細胞、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骨的功能包括支持、保護、運動、造血和參與鈣、磷的代謝。骨的代謝活動受到神經、內分泌、飲食習慣及運動等多種因素影響。正常情況下,骨組織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骨生成與骨吸收保持動態平衡。如果破骨細胞功能增強,骨吸收增多,就會出現骨質疏松。對骨代謝影響較大的內分泌因素有:
1 甲狀旁腺激素,使骨細胞溶骨作用加強,增強破骨細胞的活性,使血鈣升高。
2 降鈣素,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對抗甲狀旁腺激素,減緩骨吸收。
3 生長激素,可刺激成骨細胞增殖、分化,從而加速骨形成。
4 雌激素,可以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激活骨形成因子,對抗甲狀旁腺激素,增強降鈣素分泌。
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群高發病種,典型的癥狀是疼痛、身高縮短、駝背、胸廓變形導致呼吸困難,而最大的危害是極易導致骨折。骨質疏松引起的骨折(尤其是髖部骨折)已經成為老年人生活質量下降甚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 中國專家推薦的診斷標準分為以下兩部分,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可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分別選用:
1.1 標準差法:①BMD(髖骨骨密度)低于同性別人群峰值骨量均值1個標準差之內為正常;②BMD低于同性別人群峰值骨量均值1~2個標準差之內為骨量減少;③BMD低于同性別人群峰值骨量均值2標準差以上為骨質疏松癥,若同時伴有身體一處或多處部位骨折者為重度骨質疏松癥。
1.2 百分率法:①患者BMD比同性別人群峰值骨量均值減少1%~12%為基本正常;②患者BMD比同性別人群峰值骨量均值減少13%~24%為骨量減少;③患者BMD比同性別人群峰值骨量均值減少25%以上為骨質疏松癥,若同時伴有身體一處或多處部位骨折者為重度骨質疏松癥。
2 骨質疏松患者的三級預防措施
2.1 一級預防--無病防病
2.1.1 首先要獲得理想的骨峰值必須攝取足量的鈣和合理的營養,因為合理的平衡膳食和科學烹調可以有效提高鈣利用率,避免進食高鹽及高動物蛋白飲食,同時要避免過度吸煙、飲酒、咖啡、可口可樂,減少尿鈣和糞鈣的排出。
2.1.2 堅持適量的負重運動,如游泳、跑、跳、體操等,以加強骨骼和肌肉的鍛煉。
2.1.3 要減少骨量的丟失。對骨質疏松癥的高危因素盡早識別并加以糾正。
2.2 二級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骨密度檢測是骨質疏松的一項突破性進展,對早期診斷骨質疏松癥,預測骨折風險和評估干預措施的效果均有重要意義。因此老年人每年定期監測骨密度,以及時發現低骨量,并加以干預,預防發生骨質疏松。應盡早進行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緩解骨痛,提高生活質量。
2.3 三級預防-綜合防治
以綜合措施改善骨質疏松患者的肌力和反應力,提高其平衡和反應能力,防止骨折。老年人不要參加劇烈活動,不要舉重物,避免在黑暗中及太光滑或有障礙的地面行走,穿舒適而耐磨的鞋,尤其天寒地凍,更要盡量減少外出避免外傷,防止骨折。加強及時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惡化,預防并發癥和后遺癥,對已喪失勞動力或致殘者,采取積極的康復措施,盡量恢復或保留功能。
3 預防和護理指導
3.1 疾病知識指導:向患者宣傳骨質疏松癥的一般知識和治療預防要點,包括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危險因素、臨床表現、治療用藥及日常飲食調養,使患者對該病有系統的了解。取得患者的合作,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
3.2 合理膳食:為了防止骨質疏松癥的發生,首先應改變不良飲食習慣,注意合理膳食搭配。對骨質疏松癥的患者強調補充足夠的鈣,特別是飲食鈣尤為重要。保證每日攝入鈣的標準量在1000~1200mg以上。防止夜間骨質丟失,可囑患者睡前飲牛奶,為防止便秘,酌情增加水果、蜂蜜等的攝入。指導患者選食含鈣豐富的食品,如低脂或無脂牛奶、酸奶、深綠色蔬菜豆類和豆制品、蝦皮等。服用鈣片時應避免同時食菠菜,因菠菜會與鈣形成復合物而影響吸收。
3.3 功能鍛煉: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是防止骨質疏松癥的有效措施,體育鍛煉時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順其自然,勞逸結合,循序漸進,適可而止。一般采取簡便易行積極有效的活動方式,散步、慢跑、或健身操等戶外活動。鼓勵患者多曬太陽,以增加內源性維生素D的生成,有效預防骨質疏松癥。
3.4 合理用藥:目前用于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方法較多,主要包括激素替代療法、鈣劑、維生素D及衍生物、中藥治療等。在各種藥物使用過程中,應嚴格遵醫囑,調整劑量,以防不良反應發生及藥物中毒,并且不論使用何種藥物都必須補充鈣劑。補鈣堅持1年以上,才有增加骨密度的作用。女性20~50歲需1000毫克/日,50~60歲(絕經后)需1000~1500毫克/日,>65歲需1500毫克/日,男性20~50歲需1000毫克/日,>65歲需1500毫克/日。補鈣過多還可引起高血鈣,心動過速,血壓升高,故服藥1個月后應檢測血鈣濃度,以后3~4個月定期測一次。補充鈣制劑的同時應補充維生素D和磷元素。鈣磷比為1:1~3:2。適量補充維生素K,它有助于骨鈣的沉積。
3.5 自我防護:骨質疏松患者骨骼松脆,易發生骨折,所以必須防治滑倒、摔倒。避免在雨雪天氣外出,外出有人陪伴,挽扶。浴室地面有防滑設施,并有足夠的照明,跨越臺階應小心,乘坐汽車要扶穩,下蹲時腰背要挺直,避免提重物,上下樓梯扶扶手,借助手杖。
4 預防OP健康教育內容
4.1 預防OP的整體策略包括:年輕時建立骨質,增強骨庫;成年和老年期間保持或減少骨質流失,特別是女性更年期后;老年人特別注意飲食,增強體力,防止跌倒;保護骨質不是一時興致,需要一生的堅持。
4.2 預防OP要有完整的計劃
4.3 均衡飲食,保持適當體重多吃鈣質食物,如奶類(1ml牛奶=1mg鈣)、豆類制品、新鮮蔬菜水果及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蛋黃、肝臟等。有利于補充鈣質和骨質的貯存。
4.4 經常運動,保持良好姿勢適當的負重運動給骨骼應力刺激,刺激骨生長,防止骨質流失,而且適宜的運動能加強肌肉能力和反應力,減少跌倒的機會。運動要安全、有效,多做戶外行走、慢跳、伸展運動,避免做彎腰、抬物等動作。
4.5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過度喝酒及吸煙對骨骼有害,引起骨質的流失。因此必須戒酒、戒煙。
4.6 家居安全,預防跌倒老年患者運動及感覺功能退化,反應慢,應多適宜運動增強反應和平衡力。清除房間里及周邊的環境障礙,保證行走安全。
關鍵詞 骨質疏松癥 相關因素 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41
慢性肝病患者,極易發生骨質疏松癥,輕者可無癥狀,重者表現為全身性骨痛,伴疲乏、失眠、極易發生骨折。由于血生化指標正常及原發肝病的原因,常忽略了骨質疏松癥的診治,從而加重了病情的復雜性。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應重視骨質疏松癥的相關因素,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防護指導。現將收治的75例慢性肝病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預防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75例,其中男51例,女24例,年齡21~69歲,病情好轉67例,因經濟困難自動出院6例,死亡2例(合并其他并發癥)。
相關因素分析
維生素D缺乏:慢性肝病患者特別是長期有黃疸的慢肝和肝硬化患者,以下原因使維生素D攝入不足:①黃疸及脂肪瀉時,膽鹽缺乏,使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障礙;②飲食中缺乏含維生素D的食物;③維生素D從尿中排出增加,其排泄量與血清膽紅素量成正相關系;④維生素D羥化作用減低;⑤日光照射減少和皮膚有黃疸,合成膽紅素減少。
鈣與磷酸鹽的吸收不良:慢性肝病、膽道阻塞和膽汁性肝硬化等,鈣的吸收障礙,組織學上骨質疏松癥的程度和腸內鈣的吸收障礙成正相關。
激素代謝異常:糖皮質激素、強的松、酒精等。
飲食鈣的補充:攝入含鈣高的飲食(如動物肝臟、牛奶、蛋類等),1天鈣攝入量不應低于1000mg,如有鈣吸收不良者,可增加鈣的攝入量。通過飲食治療可預防或延緩骨質疏松的發生,對骨質疏松患者起到治療作用。
護 理
合理的休息:根據患者的乏力程度、活動耐力為患者制定活動計劃;向患者講解臥床休息的意義,能使全身及肝臟代謝降低,減少肝臟負荷,休息時肝臟血流量增加,有利于促進肝臟恢復。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及時滿足患者所需。
疼痛護理;對患者主訴疼痛立即給予反應,如表示關心,采取相應的措施。告知患者疼痛的誘因,適當的預防措施和緩解疼痛的方法。指導患者疼痛發作時及時報告,遵醫囑給止痛藥,評價止痛效果并觀察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指導患者使用以下技術,如分散注意力技術、放松技術、按摩疼痛部位,以降低肌肉張力,增加舒適。
失眠護理:為患者提供有助于睡眠休息的環境,如保持周圍環境安靜,室內溫濕度適宜,關閉門窗,關閉床頭燈。和患者商討活動的休息時間表,盡量減少白天睡眠時間。提供促進睡眠的措施,如減少睡前活動量,睡前喝一杯熱牛奶,熱水泡腳,聽輕音樂,指導使用放松技術。
飲食護理:營養飲食是改善肝功能的基本措施之一,正確的進食和合理的營養能促進肝細胞的再生,反之加重病情。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為宜,適當限制動物脂肪的攝入,不食增加肝臟解毒負擔的食物和藥物。為防止便秘,可給含纖維素多的食物。飲食宜增加鈣劑的補充。
摘 要 骨質疏松癥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的疾病,對家庭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在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方法中,不僅可以使用藥物療法、營養療法,同時還可以使用運動療法來延緩其發展的進程。由于運動療法副作用小,作用時間長而日益受到重視。并且對骨質疏松癥的處理應以預防為主。
關鍵詞 骨質疏松癥 運動處方 有氧運動
一、骨質疏松癥的成因及引發的后果
骨質疏松癥有兩種:一種是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另一種是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由絕經和年齡增大導致的。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是由一些疾病引起的,如代謝疾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
(一)骨質疏松癥的成因
組成骨的骨質密度大小一般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減少速度的快慢與很多因素有關,如:遺傳、環境、營養、運動、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
(二)骨質疏松癥引發的后果
人體的骨本身就是由很多很密的網組織構成的,包含蛋白質、礦物質(鈣)等,而當骨含有的礦物質逐漸減少到一定程度,這樣骨頭就會變得脆弱,骨頭也就更容易折斷,即使是很小的震動或壓力也很易折斷。
二、治療和預防骨質疏松癥的措施
(一)治療質疏松癥的措施
1.飲食療法。骨質疏松癥主要是由雌激素的減少而導致的,因此在平時就要多吃能促進雌激素分泌的食物,如蜂王漿、黃豆等。骨骼中鈣的缺失也是患骨質疏松癥的又一大因素,但不同人群,對鈣的需求不同 。
2.補鈣。單純的補鈣,人體是不能很好地吸收和利用,就要食用一些對鈣質的吸收起重要影響的營養因素。如含維生素D比較多的食物有牛奶、酸奶、蝦皮、豆腐、雞蛋、魚肉等,幫助鈣從胃進入血液,然后進入骨骼來促進骨骼生長的有菠菜、生菜、甘藍等,此外,每天應該堅持每天曬15-20分,特別是老年人群。
3.運動療法。(1)有氧運動及特點:有氧運動的特點是強度低、有節奏、不中斷,持續時間長,而且方便易行,容易堅持。在選擇運動項目時要與自己的興趣相結合,青年人最好選擇慢跑鍛煉,老年人最好進行快步走鍛煉。(2)進行運動時必須要達到一定的運動強度,才能達到有氧鍛煉的目的。而自我感覺是掌握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重要指標,如果有輕度呼吸急促、感到有點心跳、面色微紅、周身微熱、津津小汗,這表明運動適量。(3)正常人應該每周運動2-5次,如果以前沒有運動習慣,就要從少量開始。每周兩次,然后慢慢增加到三、四次。每次鍛煉的持續時間可以在持續有氧活動5-60分鐘范圍內做出選擇,一般開始時每次訓練5-12分鐘為宜,逐漸延長到20-50分鐘。(4)有氧運動對骨質疏松癥的作用。有氧運動可以增強髖部和脊椎骨的骨密度,減緩骨質流失,但前提是必須達到一定的運動強度,能調動消化系統,增加了總營養成分的攝入,這就使Ca、P等營養元素的吸收變得容易了,而Ca、P正是骨骼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預防措施
1.抗阻力性訓練。(1)作用:可以有效地刺激骨生長。但在開始運動前必須征得醫生的同意。(2)頻度:一般每周2-3次即可,每次30-45分鐘。(3)項目:動作以大肌肉群、復合動作為主,應避免做身體負重向前彎曲、軀干過度后伸和旋轉的動作。要盡量選擇固定器械、拉力器和橡皮帶。重量以能夠重復10-15次為宜,組間間歇為1-3分鐘。(4)注意事項:訓練中不要憋氣,用力時呼氣,放松還原時吸氣。運動時心率控制在儲備心率70%以下。
2.沖擊性訓練。(1)作用:可以增加關節對肌肉的拉力,有助于提高骨骼的骨量和骨密度,是抗阻力訓練很好的補充。(2)頻度:每周2-3次即可。力量以能堅持10-12次為宜,組間間歇為1-3分鐘。(3)項目:跳躍、跳箱子、打籃球、上下樓跑等都是對關節和骨骼有沖擊力的運動。(4)注意:①已經患有骨質疏松癥、嚴重肥胖和關節損傷的人不建議進行此類運動;②要在穩固、平整的表面進行練習;③如果在跳躍時感覺疼痛,立刻停止練習,等疼痛完全消失后,再繼續練習。
3.平衡性訓練。(1)作用:可以幫助鍛煉的人提高平衡力,預防意外摔倒。(2)項目:“1”字步練習、金雞獨立、太極拳、單腿跳和瑜伽。①“1”字步練習:兩腳前后成一條直線步行,每次前腳跟要與后腳尖碰在一起。如此行走約5-6米,重復3-5次。若想增加難度,也可以閉上眼睛。②金雞獨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向前抬起一只腳,腳尖離地10厘米,保持這個姿勢30秒,然后換腿。每側重復3-5次。如果要增加難度,可以閉上眼睛去做。③太極拳。
三、結論和建議
骨質疏松癥的各種治療方法都不是絕對的,在藥物治療中,雌激素具有副作用;補鈣對維持骨骼總鈣含量十分重要。而且,事實上,沒有任何營養手段能彌補機械負重對骨骼BMD帶來好處。同樣,對骨質疏松癥患者來說,如果癥狀已明顯表現出來,那就必須使用藥物治療,在以藥物治療為主的同時輔以運動和營養療法,將會增強藥物療效。
因此,治療方法間的聯合使用的效果才是最好的。預防骨質疏松癥應從年輕時開始,同時應加強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經常鍛煉,按處方要求持之以恒,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
參考文獻:
關鍵詞:阿侖膦酸鈉;鮭魚降鈣素;骨質疏松;療效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一種以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細結構破壞為主要特征的系統性骨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骨的脆性增加。由于骨質的脆性增加,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骨折的危險性大為增加,尤其是老年人中比較常見,即在受到輕微的創傷或者行動時偶爾的重心失中導致的歪腳或者跌倒,有時候甚至是在無外傷的情況下也非常容易發生骨折。近年來研究表明,骨質疏松癥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導致的一種慢性疾病,患者也非常痛苦。通常在骨折發生之前,一般無特殊臨床表現[1-6]。臨床病例資料調研表明,在患者中,該病女性患者所占比例大于男性,這可能與女性到了中老年期激素水平的下降有關,尤其是該病多發于絕經后婦女和老年人。近年來,在我國,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在我國的發病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因此,對于該類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都是值得關注的健康問題之一。現將180例患者治療情況的對比分析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來我院門診和住院的老年骨質疏松患者,共計18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其中男72例,女108例;年齡70~86歲,平均(78.4±1.2)歲。腰背疼痛病史3周~5年。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90例,其中,每組男36例,女5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性別比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選標準:男>75歲。女>70歲,OP的診斷標準(1999WHO標準): 骨量丟失12%以下為正常;丟失13%~24%為骨量減少;丟失25%以上為骨質疏松;丟失25%以上并伴有一處或多處骨折為嚴重骨質疏松癥;丟失37%以上無骨折,也可診斷為嚴重骨質疏松癥。
1.3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阿侖磷酸鈉片(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515)1片/周(70 mg),另服骨化三醇0.25 μg/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鮭魚降鈣素50 IU/瓶(1 IU相當0.2 μg純肽),國藥準字H20052161)治療,使用時按照說明,進行肌肉注射。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均為4周。
1.4 疼痛癥狀評分:骨骼疼痛觀察用視覺模擬評級法(VAS)來測定疼痛強度,按疼痛程度分為0~10分,0分:無疼痛;3分以下:有輕微疼痛,患者可以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且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患者疼痛劇烈,無法忍受。療效判定:顯效:VAS<2,不影響睡眠,翻身,坐立行走基本痛;有效:VAS<5,睡眠改善,活動時疼痛減輕;無效:VAS評分在6分以上,疼痛癥狀無明顯緩解。
1.5 統計學分析:研究結果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通過4周的治療,觀察組的顯效患者比例為91.1%,總有效率達98.8%;對照組的顯效患者比例為78.8%,總有效率達93.9%。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例)
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治愈率(%)
總有效率(%)
觀察組
90
82
7
1
91.1
98.8
對照組
90
71
13
6
78.8
93.9
P值
<0.05
>0.05
2.2 不良反應:本研究所納入的180例患者,通過用藥前的觀察和記錄,均表明,其在用藥前無惡心、頭暈、乏力、食欲減退等不適癥狀;用藥后,有個別病例出現不適,其中頭暈者2例,惡心者3例,食欲減退者5例,以上不適癥狀均出現在在最初用藥階段,即用藥的前4 d內,1周之后不良反應自行減輕或消失。
3 討論
老年性骨質疏松是一種常見病,也是一種多發病,尤其是女性患者的比例比較高。該類疾病,患者容易骨折,疼痛難耐,生活質量不高,因此提升其診治水平,對提供啊患者的生活質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老年性骨質疏松除了治療之外,預防也很重要,主要預防措施有:①從營養攝入的角度出發,多攝入一些維生素,還有鈣質的補充;②加強體育鍛煉,適量運動;③運用鈣劑進行治療等。
阿侖磷酸鈉和鮭魚降鈣素均為治療骨質疏松的常用藥物,但文獻調研表明,至今未發現將兩者聯合用于老年骨質疏松的報道。本文的臨床研究表明,兩者聯合用藥,對對老年性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總有效率達98.8%,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為該類疾病的治療和臨床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4 參考文獻
[1] 李建軍,張 燕.68例老年骨質疏松癥的臨床分析及預防護理[J].黑龍江護理雜志,2000,6(4):61.
[2] 林 華.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預防治老年骨質疏松[J].實用老年醫學,2008,22(6):407.
[3] 柏瑪麗.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高危因素和預防措施[J].中外醫學研究,2009,7(11):36.
[4] 陳龍軍.老年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及患者的心理護理[J].吉林醫學信息,2000,17(3):35.
老年人骨折中有1/3屬于髖骨骨折
兩成髖骨骨折患者最后將死于并發癥
現狀堪憂
發病率--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骨質疏松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目前尚無確切的骨質疏松發病率。據有關文獻報告,在美國、英國、意大利和日本等西方國家,50~69歲婦女骨質疏松患病率為20%~28%,70~79歲婦女骨質疏松患病率達到40%,80歲以上婦女患病率高達80%。老年男性骨質疏松患病率要低于同年齡段女性。我國骨質疏松的患病率,在60歲以上人群中,女性約為30%~35%,男性約為10%。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預測,我國約有8800萬骨質疏松患者,每年醫療費用按最保守的估計約需150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骨質疏松已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公共健康問題。目前,政府已將骨質疏松與糖尿病、老年性癡呆一起列為三大重點攻關的老年性疾病,及早防治骨質疏松已成為醫學界迫在眉睫的任務。
危害--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三重危害
骨質疏松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造成腰酸背痛、身高變矮和駝背,影響生活質量。此外,更嚴重的是導致骨折。骨質疏松導致的骨折主要發生在四個部位:脊柱、腕骨、踝骨和髖骨。如脊柱壓縮性骨折,嚴重時可造成截癱;腕部和踝部骨折,會產生劇烈的疼痛感,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髖部骨折導致下肢運動障礙,許多患者加入殘廢隊伍,50%的患者需全天候生活護理,20%的患者需常年照顧。此外,尚有15%~20% 的患者會因各種并發癥,如靜脈栓塞、感染等死亡。存活者中,有50% 致殘,生活質量大大降低,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除了軀體方面的問題,因骨質疏松導致的骨折還同時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獨立自由行動,引起焦慮、抑郁和自尊心的喪失,使患者的情緒和社交受到很大的影響,不少人從此變得郁郁寡歡。
美國一項對45~69歲婦女的研究證實,絕經后的骨質疏松患者多存在以上各方面的情況。患者面對不能走動、將來可能發生骨折和疼痛,以及髖部骨折可能出現危害大的并發癥,如衰弱、喪失獨立性和死亡等,其恐懼心理大大加劇。她們渴望減緩病情,保持獨立性和活動能力,同時擁有健康的外表、強健的骨骼和內心的平靜。
據調查,亞洲是骨質疏松的高發地區,全世界有1/3的髖部骨折發生在亞洲,預計到2050年,亞洲發生的髖部骨折將增至全世界的一半以上。美國的統計結果表明,美國每年約發生51萬例心臟病,23萬例卒中,18萬例乳腺癌,150萬例骨質疏松性骨折。由此可見,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率最高,心血管病和骨質疏松已成為絕經后婦女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
病因--各不相同,可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骨質疏松分為三類:原發性骨質疏松、繼發性骨質疏松和特發性骨質疏松,病因各異。
原發性骨質疏松又分為兩型。其一為I型,即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與卵巢功能衰退、血內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關。絕經后由于雌激素減少,骨吸收遠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斷丟失而導致骨質疏松。這種類型的患者脊椎與橈骨下端骨折的發生率明顯增高。其二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質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減少和腎功能生理性減退,骨皮質和骨松質均受影響。這類患者除椎體骨折和前臂骨折外,還容易發生股骨頸骨折。
繼發性骨質疏松:由后天性因素誘發,包括物理和力學因素,如長期臥床等;內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垂體病變、腎上腺皮質或性腺疾病等;腎病、類風濕、消化系統疾病導致的吸收不良、腫瘤病變等;藥物的應用(糖皮質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劑等)。
特發性骨質疏松:指男性發病年齡小于50歲、女性發病年齡小于40歲的骨質疏松,無潛在疾病,發病原因不明。
患者的就診情況--患病數是就診數的900倍
骨質流失是歷經數十年的過程,一般人從30歲開始,每年大約流失 1%,女性于更年期后達到高峰。女性在絕經后的5年內骨質丟失最快,約為骨峰值的1/3。男性在70歲以后骨量丟失最快。然而,長期以來,醫學界不同專業對骨代謝和骨質疏松的認識不盡一致,對病人的解釋和處理不同,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們對骨質疏松認識混亂。不少女性認為,骨質疏松是隨著絕經、年齡老化而逐漸發生的一種正常的人體退行性病變,腰酸背痛、駝背彎腰、手腳不靈是老年人必然發生的生理現象。于是,許多老年患者在骨質疏松已發展到相當嚴重時,也不及時求治,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耽誤了治療的時機,最重要的是有可能導致致命性骨折。美國一項統計數字顯示,在幾種常見病中,骨質疏松的估計患病人數與接受治療人數之比非常懸殊(見左下表),說明此病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尚需在群眾中加強科普宣傳教育,以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全民防范
骨質疏松的危害是潛移默化的,很容易被忽視,但它已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共同的敵人。只有全民積極行動起來,以防為先,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這一疾病對人們造成的危害,可從以下三點抓起:
提升骨峰值
什么是骨峰值?每個人一生中骨密度最高的骨密度值就是骨峰值。骨峰值一般出現在30~40歲,受出生后營養、發育和遺傳等因素的影響,骨峰值有高低之分。一般骨峰值持續數年后,骨量將逐漸下降。一個骨峰值高的人,其骨內鈣含量高,年長后發生骨質疏松的機會相對較少;即使發生骨質疏松,程度也輕,發生的時間也會延遲。為日后骨量丟失獲得一個較多的骨量儲備,必然會延緩骨質疏松的發生,所以,應盡可能增高骨峰值。
提高骨峰值要從為胎兒提供各種營養素的準媽媽做起。孕前準備、孕期和哺乳期合理補充各類營養素,包括一定量的鈣劑,就可以為寶寶將來的骨峰值作準備。攝入足夠的鈣和營養,并讓孩子在一生中重視體育鍛煉,這樣,孩子成人后就會有一個高骨峰值以受一生。
一生補鈣
人的一生的不同階段,都需要得到足夠的鈣質以保證身體發育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鈣的供給量正常,可保證鈣的釋放與吸收的平衡。如長期鈣供給不足,骨內的鈣會被動使用以維持體內鈣代謝的需要。因此,一生中的任何階段都要注意鈣的補充,以解決日常飲食中鈣含量的不足。
孕婦或乳母除了要保證自身鈣代謝的平衡外,還要保證胎兒、幼兒鈣代謝的需要,每日需補鈣400~600毫克。兒童在發育生長期,如3~10歲時,每日需補鈣800毫克;10歲以后,可增至1000~1200毫克;成年后,由于骨的發育已經完成,一般每日補鈣 600~800毫克即能維持鈣的釋放與吸收的平衡。老年期尤其是絕經后婦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腸內吸收鈣的能力下降,骨鈣丟失速度增快,每日需補鈣800毫克,才能減少鈣的代謝負平衡。補鈣時,注意飲食搭配很重要,有些含草酸多的蔬菜(如菠菜、甜菜等)或高脂肪食物與含鈣高的食物(如牛奶、豆腐等)同食,會形成不易被腸道吸收的草酸鈣或脂肪酸鈣,需注意避免。
關鍵詞:骨質疏松癥;發病原因;臨床癥狀;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4-0745-04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Osteoporosis in Veterinary Clinical
FAN Ying,ZHOU Xu-zheng,LI Bing,LI Jin-shan,ZHANG Ji-yu
(Lanzhou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Pharmaceutic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Veterinary Drug Creating Key Laboratory / Gansu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New Veterinary Drug Project,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 Osteoporosis is one of skeletal disorders which causes harm to the health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and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breeding industry. The aetiological agent of osteoporosis in caged layer hens, dairy cattle and sheep, clinical symptom and prevention measure were summarized,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some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research of osteoporosis in veterinary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osteoporosis; aetiological agent; clinical symptoms; prevention measures
骨質疏松癥是Pommer在1885年提出的,但直到1993年骨質疏松癥才有了一個明確的、得到世界公認的定義。原發性骨質疏松是以骨量減少、骨顯微結構退化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1]。骨質疏松癥引起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礦成分和骨基質等比例不斷減少,骨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在獸醫臨床上,骨質疏松癥主要發生在產蛋、產乳動物以及動物的快速生長和特定生理期,對畜禽的生產性能產生極大影響。本文主要對蛋雞、奶牛和羊的骨質疏松癥進行了綜述。
1 籠養蛋雞骨質疏松癥
籠養蛋雞骨質疏松癥又稱籠養蛋雞疲勞癥,是籠養蛋雞重要的骨骼疾病之一,會給養禽業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2]。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且多發于高產雞群的產蛋高峰期。產蛋期發病率為1%~10%,以骨量減少和骨顯微結構退化為特征,臨床表現為產蛋減少或停止、腿軟無力、癱瘓、死亡等。
1.1 臨床癥狀
骨質疏松癥主要有以下3種表現形式: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3]。最急性型發病雞常突然死亡,死前看不出發病癥狀。在表面健康、產蛋較好的雞群白天挑不出病雞,但次日即可見到蛋雞死亡。越高產的雞,死亡率越高。而蛋殼強度沒有什么變化,蛋破損率不高。
最急性型病雞解剖后主要表現卵泡充血、肝臟腫大、淤血、有出血斑、肺淤血、心臟擴張、輸卵管充血、水腫,輸卵管往往有蛋存在。
急性型發病雞則表現癱瘓,不能站立,蹲坐于跗關節上,產薄皮蛋,產蛋率明顯降低。如將飼料放在癱瘓雞周圍,癱瘓雞仍然能采食,如從籠內取出癱瘓雞單獨飼養,2~3 d后可看到明顯好轉。個別嚴重的病雞如飲食充足,可在1~2周內康復。剖檢變化常見胸骨變形,在胸骨和椎骨結合部位,肋骨特征性彎曲。有的病雞肋軟骨呈串珠樣,第四、五胸椎易骨折,胸骨凹陷,有的呈S狀彎曲。
慢性型發病雞主要表現在產蛋日齡較大的雞,因為日齡較大,對鈣攝取和分泌功能下降造成蛋殼變薄、粗糙、強度差,破損增加。慢性型病雞剖檢癥狀不明顯。
1.2 發病原因
骨質疏松癥發病原因復雜,往往是由多種因素交錯在一起的結果,歸納起來主要因素有營養、環境、內分泌、遺傳、疾病等[4]。
1)營養因素。研究資料表明,Ca、P和維生素D3不足、Ca與P比例失調、或維生素A和維生素D3吸收不良都可導致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日糧鈣不足是骨質疏松癥發生的重要因素。蛋在形成過程中,蛋殼約需鈣2~3 g,蛋黃約需鈣25 mg。開產蛋雞飼料中鈣的含量在3.5%左右,大部分蛋殼鈣直接來自腸的吸收,當飼料中鈣含量在1.95%左右或更低時,骨骼將提供蛋殼鈣的30%~40%[5]。當飼料中鈣嚴重不足時,骨鈣將是蛋殼鈣的主要來源。骨鈣動員過度,骨骼強度下降,導致骨質疏松癥的發生。
日糧磷特別是有效磷水平也與骨代謝密切相關,低磷日糧也是誘發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因素之一。日糧鈣含量為正常水平(3.5%),有效磷含量為0.1%或不足0.1%時,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明顯增加。由此可見,只有當日糧中鈣和磷的比例保持在一個恰當的水平時,才能有效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生。
維生素D3對鈣和磷的吸收、骨細胞分化、鈣調節激素的分泌及腎臟重吸收具有重要作用。最新研究表明,青年蛋雞日糧中添加維生素D3高于或低于200 IU/kg時,蛋雞開產后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率大大增加,這說明日糧中維生素D3過高或過低對于預防籠養蛋雞骨質疏松癥都是不利的[6]。
2)環境因素。由于蛋雞在籠子內活動的余地很小,長時間的站立,不能進行蹲伏,導致肌肉興奮性降低,從而影響鈣磷代謝[7]。在夏季高溫環境中,雞飲水增多,常排稀便,失鈣較多,同時高溫使維生素A、D3遭到破壞,也極易導致該病發生。光照不足也會影響鈣在機體的正常吸收和利用。
3)內分泌因素。甲狀旁腺素(PTH)、降鈣素(CT)和雌二醇(E2)是與骨代謝密切相關的三大鈣調節激素[8],已用于骨質疏松癥內分泌變化規律的研究。主性等[8]、朱曉英[9] 的研究證實,籠養蛋雞骨質疏松程度愈深,其PTH、CT水平愈高,E2水平愈低。在骨代謝過程中, PTH和CT始終處于耦聯和解耦聯的矛盾狀態[1]。
4)遺傳因素。隨著蛋雞育種工作的不斷深入,產蛋率提高、蛋重大、早熟、體重輕和低采食量的優良品種不斷出現。但育種中對雞代謝上的一些因素考慮不足,即使飼喂正常需要量的Ca、P和維生素D3,雞通過消化道吸收的鈣也不能滿足產蛋的需要,從而造成骨鈣動員過度,因此優良高產雞易患此病[4]。
5)疾病的影響。蛋雞往往由于大腸桿菌、魏氏梭菌等引起腸炎,種雞受精時可造成輸卵管炎,這些疾病均可導致鈣、磷的吸收不良,引發該病發生。
1.3 防治措施
由于籠養蛋雞發生骨質疏松癥后沒有治療的價值,所以預防成為控制該病的關鍵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籠養轉平養,補充日光浴。籠養蛋雞所處的環境與散養蛋雞不同,長期脫離于地面和野外條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患雞暫時轉移到地面飼養,并且進行充分的日光浴,部分患雞可康復,大大降低經濟損失。
2)鈣、磷、維生素D3的補給標準。人們對日糧鈣的補給比較重視,形成了一個比較有效的補給標準,故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與50年前相比降低了許多。一般日糧鈣含量在3.5%左右,可大大減少骨質疏松癥的發生。而對于日糧磷補給的重視程度顯然不及日糧鈣,未形成一套安全而經濟的補給標準。研究認為,日糧鈣含量為3.5%、有效磷含量為0.25%時,籠養蛋雞骨質疏松癥現象不明顯。當有效磷含量為0.1%時,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明顯增加。但當日糧有效磷提升到0.4%時,籠養蛋雞產蛋率、體重、蛋殼品質及骨密度與有效磷含量為0.25%時無明顯差異。這說明日糧磷并不是越高越好。有效磷含量為0.25%時,既經濟又足以降低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研究認為,青年蛋雞日糧中添加適宜劑量的維生素D3(每千克飼料中添加200 IU),可大大降低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維生素D3的補給超過上述標準時,則會抑制骨細胞的功能,骨的形成受到抑制,骨鈣含量降低,引起骨質疏松的發生。這與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D3越多越好的傳統觀念相左。
3)藥物治療。依普拉芬屬植物雌激素,是近年來作為治療骨質疏松的一種新藥[9],具有促進成骨細胞增殖、增加骨密度、抑制成熟破骨細胞募集、減少其前體增殖、促進膠原合成和基質分化等作用。
4)遺傳選育。在維持高產蛋率的基礎上,提高骨強度是抗骨質疏松蛋雞的選育方向。羅斯林研究所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在維持高產蛋率的情況下,通過骨指數選擇法對來航雞進行選育,經過5代的選育,脛骨強度的遺傳力達到了0.45,肱骨強度的遺傳力達到了0.3,龍骨放射密度遺傳力達到了0.39,這表明通過遺傳選育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蛋雞的骨骼質量,從而降低骨質疏松癥發生率。
5)及時添加抗菌藥物。預防腸炎、輸卵管炎的發生,以減少鈣磷流失,提高鈣磷的吸收利用率。
2 奶牛骨質疏松癥
奶牛骨質疏松癥是成年牛骨骼生長完成后,由于鈣、磷代謝紊亂而發生的一種慢性型全身性代謝病。其病理變化特點以骨質脫鈣、骨質疏松、骨骼變形為主要特征[10]。奶牛發生該病后可導致泌乳下降、繁殖性能降低、生產年限縮短,還可導致骨骼、蹄變形及骨折。此病也是引起產后低血鈣癥、產后癱瘓和產后爬臥不起綜合征、胎衣不下、子宮復舊不全、障礙的一個基礎病因。嚴重病例會因生產性能低下、免疫能力低下或繼發其他疾病而喪失飼養價值。因是慢性疾病,此病初期全身癥狀不明顯,所以一般不會被大家所重視。
2.1 發病原因
1)飼料中鈣、磷缺乏或鈣、磷比例失調。奶牛每產1 kg牛奶需要消耗1.2 g鈣、0.8 g磷,如果每天產奶量為20 kg,因產奶而消耗的鈣、磷分別為24 g和16 g;奶牛每天維持身體的生理活動還需要鈣20 g、磷15 g。牛對飼料中鈣的吸收率一般為22%~55%(平均45%),一般1頭日產奶20 kg的奶牛,每天采食的鈣、磷量分別應該在120 g和83 g以上。如果飼料中所含的鈣、磷量低于這個標準,奶牛就會分解貯存在骨骼中的鈣、磷來維持泌乳和生理活動需要,從而導致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牛腸道對鈣、磷的吸收情況不僅決定于鈣、磷的含量,也與飼料中的鈣、磷比例有關。據報道,腸道對鈣、磷的最佳吸收比例為1.4∶1.0。如果不注意飼料搭配,當日糧中鈣多磷少,或磷多鈣少時,也會引起鈣、磷不足,導致該病發生。
2)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可以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還可減少鈣通過尿液排出。維生素D與機體內鈣、磷代謝密切相關。當飼料中維生素D不足時,可導致對飼料中鈣、磷吸收能力的下降,從而引起奶牛骨質疏松癥[11]。
關鍵詞 骨密度 骨質疏松 雙能X線
骨質疏松是一類以骨量減少、骨組織顯微結構發生退行性改變為特征,導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發生率增高的全身性骨代謝障礙的疾病。雙能X線骨密度檢測儀由于其所具有的高精度、無創性、高準確性、快速等優點而應用于骨質疏松的早期診斷、疾病進展和療效的監測以及對疾病產生的危害作出有效的評估上。然而長期以來,公眾由于缺乏對骨質疏松了解,極少能主動要求進行骨密度方面的檢測,更別說對骨質疏松的防治了。本文通過對健康的中老年婦女233人進行骨密度檢測,簡單分析健康體檢檢測骨密度的實際意義,并以次提醒各方加強對骨質疏松的防治。
資料與方法
利用GE公司的Luner Prodigy型雙能X線骨密度檢測儀,對2009年4月~2010年5月到本院進行身體健康體檢的中老年婦女233人,年齡40~79歲,并經體檢排除內分泌、腎病及其他的代謝性疾病以及經仔細詢問排除有口服過有影響骨密度值的保健藥物等,常規進行腰椎(L2-4)前后位及左側股骨近段(股骨頸、Wards區、大轉子)的前后位骨密度檢測。每日檢測前均行骨密度儀的質量測定,在所有質量控制指標通過后,再對體檢者進行檢測。檢測前囑體檢者祛除有影響的衣物,并將體檢者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詳細記錄并輸入檢測儀,檢測結果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診斷標準評價,以10歲為一年齡組進行分析比較:T≥-1.0秒為正常;-1.0秒>T>-2.5秒為骨量減少;T≤-2.5秒為骨質疏松。
結 果
233例中老年婦女腰椎前后位、股骨近段的骨密度檢測分析,其骨量減少及骨質疏松情況,見表1。
表1 233例中老年婦女骨量減少與骨質疏松情況
討 論
上表結果顯示,婦女在中年期就已出現了骨量減少,并隨年齡的增加患病率呈增長趨勢,尤以骨質疏松的增長為明顯。
骨質疏松是一種悄無聲息的疾病,因其在早期很長一段時間并不會引起任何的癥狀而極具隱蔽性,使得人們對其缺乏警惕而延誤最佳的防治時期。當隨著骨量逐漸丟失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出現身體疼痛、身高變矮或骨折等明顯的癥狀,甚至身體畸形,這些都將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質量,更嚴重者可因骨折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因素,如月經、懷孕、哺乳、絕經等則更易、更早、更多地患有骨質疏松。一項調查顯示,有25%~30%的中老年婦女存在嚴重骨質疏松[1],甚至有些城市的調查顯示在罹患骨質疏松的人群中>60歲的老年婦女約占到了80%[2]。
現實生活中,人們由于缺少從正規渠道獲得基本的醫學保健常識,使得大眾對骨質疏松這種以老年性人群多患的疾病及其引起的嚴重危害認識不足或知之甚少,多數人認為該病是人老后必然發生的生理性現象而不加以重視,任其發展或者濫補鈣。甚至許多醫療部門、醫生也缺乏對該病的認識和重視,在許多單位的職工進行年度身體健康體檢計劃中鮮有針對骨密度檢測作出安排,廣大的公眾個體就更不明白骨密度檢測的實際作用。而目前醫學上對骨質疏松的治療,還沒有一個安全有效的方法。
然而有研究表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可以化解危險因子的作用,避免或減緩骨質疏松的發生[3,4],關鍵是要提早進行預防,如根據骨骼在生長過程中,骨量經由生長期向高峰期發展并達到一定的平衡,然后隨著人體機能的老化骨量在緩慢的流失的這一規律,在骨骼的生長時期即孩童時代就開始進行,通過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運動鍛煉等措施保證骨骼在生長時期最佳峰值骨量的獲取,提高骨骼的堅實度,并將預防措施貫穿生命的整個過程,因此,對骨質疏松要正確認識,加強早期的預防,這比骨質疏松發生后再采取治療要重要得多。
政府有關部門和廣大醫師要積極關注骨質疏松的危害,重視對骨質疏松的防治。各級醫療部門有責任和義務通過對公眾進行健康的醫學常識普及教育,讓大眾得以了解骨質疏松一類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促進人們增強對骨質疏松類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識,并根據骨骼的生長規律及骨量變化的趨勢指導人們采取合理的預防方法,防止骨量的提早流失,同時加強對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進行骨密度的檢測,以便于了解個體的骨量含量及患病的風險,特別是預測骨折的發生機率,針對實際情況制定綜合性的防治措施或干預性的治療,防止或減緩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提高人們的生活及生存質量[5-8]。
目前世界上骨質疏松的發病率已躍居各種常見病的第7位,并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隨著增長。對于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我國,加強對骨質疏松的防治已刻不容緩,各級醫療部門及廣大的醫務人員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孫桂娟.淺談中老年女性骨質疏松的防治.中國醫藥指南,2008,6(3):120-121.
2 林小芹.骨質疏松癥防治新進展.社區醫學雜志,2007,5(19):46-47.
3 魯麗君.為你的骨骼加油.人人健康,2010,20:21.
4 李蕓蕓.減緩骨質疏松的進程.百科知識,2009,5:37-38.
5 劉小珍,陳慶瑜,甘小玲,等.286例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分析及干預措施.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7,12(6):459-460.
6 李紅桂,胡陳蔚.健康教育干預對骨質疏松癥的防治作用.護理研究,2005,19(6):996-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