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中西藝術審美差異優選九篇

時間:2023-07-06 16:19:1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西藝術審美差異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西藝術審美差異

第1篇

關鍵詞:雕塑;差異;中西藝術

中圖分類號:J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04(2007)03-0079-03

如果說歷史是人類譜寫的一部氣勢宏偉的交響曲,那么雕塑藝術就是其中一部精致而獨立的樂章。雕塑是造型藝術種類中最早出現的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建筑藝術以外的另一種表現實體空間的藝術。雕塑是有三維空間的由人類創造的存在于實際空間的立體形象。像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羅丹的《思想者》、中國的四大石窟、兵馬俑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塑永遠表現動態,甚至完全靜止的雕像也被看作具有一種內在的運動,一種不但在空間、也在時間上持續的伸展的狀態。人們可以從這一瞬間的造型中想象靜態向動態的轉變,想象行為的連貫,持續的活動過程,從而體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體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質材料后面的體溫和感情。雕塑是可視的、可觸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識形態及較高審美意義的實體。雕塑藝術是世界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根植于自己民族傳統文化土壤上的一顆常青樹。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是兩大最鮮明的文明。盡管兩者都產生于奴隸制和封建制這同一種社會基礎上,都受制于人類思維發展和文化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但由于社會歷史條件、文化傳統、民族審美心理的差異,故而在雕塑藝術上形成兩種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一、題材差異

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中國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文明,使人與自然及生態系統始終保持著和諧的關系。因而中國早期雕塑題材以動物為主,《四羊方尊》、《蓮鶴方壺》等就是其中的杰作。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宗教佛像也成為中國傳統雕塑的表現對象之一,最有名的當推云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和敦煌石窟這四大雕塑群,此外還有大量的寺廟造像。同時在中國厚葬習俗的影響下,君主及達官貴族大勢修造陵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為中國雕塑藝術上的又一珍寶,最具代表性的就屬秦始皇陵的兵馬俑。

對比之下,西方的社會基本上是一個宗教性的商業社會,城市化的生產培養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險性的性格,再加上海上,陸路交通發達,同東方交流廣泛,這一切都有利于科學、文化和藝術的發展。神話傳說是兩方雕塑題材之一,如希臘人認為每一種自然現象都是神的力量顯現的結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體現,神同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是他們長生不老、神通廣大而已。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下產牛了關于繆斯、阿波羅為主神及其統率下的繆斯的神話。

對人體美的表現也是兩方雕塑家們的又一題材。體育競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臘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競技大多以身體的方式進行,這也許是為了在競技比賽的同時顯露強悍,優美的體型。這種社會風尚的流行無疑給雕塑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和創作的環境,給比賽勝利者雕像也成為雕塑家的一項任務。如米隆的《擲鐵餅者》。

二、精神追求上的差異

在中國人看來,主體與客體相通、感性與理性共融,視“天人合一”為宇宙觀核心,相信天人感應、天人相類。這種思想的必然結果即自然的入化和人的自然化,確信人們心中所要抒發的東西,都能在宇宙世界找到相應的事物,并以其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漢代霍去病的陵墓,墓前有十多件石雕,如馬踏匈奴、躍馬、臥馬、臥牛、伏虎、野豬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馬踏匈奴》。為了表現霍去病的赫赫戰功,作者別出心裁的雕造出一匹氣勢軒昂、莊重雄強的戰馬,馬的神情果斷沉著,仿佛在時時刻刻警惕著,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敗將掙脫而逃,體現出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為家”的堅定意志。雖然沒有直接雕造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通過《馬踏匈奴》整個作品不難體現他的品格與精神,使人聯想到英勇無敵的青年將軍,似乎聽到擊敗匈奴的勝利呼聲。其它石雕也分別體現出將士們不顧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乘六匹戰馬的雕刻形象,藝術家概括地塑造了六駿的立、行、奔、馳的健美姿態,并顯示六匹駿馬那英勇而溫順、剛毅又善良的性格。造型飽滿剽悍,神韻充沛飛揚,層次轉折有力,在外光映射下富于變化,具有節奏感。雕刻的是馬反映的是人,象征唐太宗李世民的品格,歌頌了李世民的偉業豐功。

除了表現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績外,也成為體現當時統治階級權力的載體。例如清代十三陵,墓前的石象背加鞍韉,上托寶瓶,頭施籠佩,四足平衡,完全依照皇帝的儀仗,其寓意為“太平有象”――動物失去了自身的個性特征和活力,成為皇權的象征。

以上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國雕塑藝術中舉不勝舉。而西方則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西方雕塑的表現題材基本上是以人體為主,就算是神話人物也是以人為衣缽,體現人體的美。每個時代的雕塑家幾乎都共同關注人體與精神的統一。如古希臘雕像就是通過人物整體,在單純與靜穆中顯示出一種理想的美。黑格爾說過,“希臘民族性格的特點在于他們對直接呈現的而又受到精神滲透的人身的個性具有高度發達的敏感,對于自由的美的形式也是如此,這就使得他們必然要把直接呈現的人,即人所特有的受到精神滲透的軀體,作為一種獨立的對象來雕塑,并且把人的形象看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來欣賞。”①(注:參見[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三卷(上冊),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58頁。)

三、表現手法上的差異

雕塑是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藝術。雕塑品的實際體量與繪畫的虛擬體量從視覺感受上是不一樣的,繪畫中的虛擬體量要達到雕塑的實際體量是完全不可能的,這也就是雕塑魅力所在,它以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帶給人的視覺沖擊和震撼是其它藝術形式無可替代的。

作為精神的實際存在,西方人體雕塑在“理念”世界的支配下具有了自身的獨立價值,它不是憑借自然景物的烘托,而是憑借光線與陰影的變幻以展現形體的空間實在性,因此西方人體雕塑是嚴格意義上的空間藝術,在20世紀以前,希臘雕塑的物理性的立體空間概念,成為西方雕塑家共同參照的范式。

中國美學突出強調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藝術家們共同追求著那種“天地渾溶一氣,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營造著“往不復,天地際也”的獨特空間。北京天壇的圜丘面對著一片虛空的天穹,以整個宇宙作為自己的廟宇,反映出中國人與生存方式密切相關的時空互滲的空間意識。因而中國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實體出現的,而是盡可能采用“借景”、“虛實”等種種方式,以求與自然景象合為一體。那些石窟造像多是通過背景熱烈激昂的雕繪故事的陪襯和烘托,而顯得更加寧靜和睿智,從而彌補了獨立的圓雕在表現空間容量方面的局限性,構成了一個空間形式包含時間節奏和動感的藝術世界。唐代的帝王陵墓所確立的“以山為陵”的體制,使陵墓、陵前雕刻與自然起伏的山勢巧妙結合,令觀者“身所盤桓,目所綢繆”,西方那種瞬間直觀把握的空間感受在這里變成長久漫游的時間歷程。

除了空間表現手法上的差異,中國雕塑以寫意為主的表現手法與西方雕塑的寫實性表現手法也形成反差。由于中國雕塑很晚才與實用美術真正分離,在漫長的歲月中,雕塑大多只是實用美術的一種裝飾手段。裝飾不求再現,只追求表現物象,因此形成了中國雕塑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特征。不講究描摹寫實,在塑形上注重寫意傳神,氣韻生動,虛實相生,“神似勝于形似”,這種中國式的美學觀念可以說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即使有時表現出一定的寫實性,也只是比較細微而已,在本質上依然屬于意象性造型。正因為中國藝術以表現、抒情、寫意見長,追求藝術意境,中國古代雕塑也具有濃郁的東方情調和意境特色。“所以漢代那些女陶俑會有著細柔的腰肢,有著如盛開的喇叭花一樣美麗形狀的裙裾和翩翩起舞般的拂袖姿態;所以敦煌北朝的彩塑佛像會有著不可言說的微笑,并且在這微妙的笑容中透露著內心的智慧和遠離塵世的灑脫風采;所以敦煌唐代的彩塑菩薩會有著如血脈在流淌搏動的肌膚和薄如蟬翼的透體天衣;宋代晉祠的彩塑侍女會有著美人魚一般的身段。”而我們在欣賞的時候,必須使用我們本民族的藝術標準和審美習慣,才能夠真正感覺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

而在西方,就雕塑而言,他們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寫實性雕塑。這種寫實性雕塑風格的產生是由于“模仿說”的明確提出。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好的藝術必須“照事物的應當有的樣子去模仿”。而模仿是人的“一種自然的本能”。強調對外事物的模仿和反映是發端于古希臘的西方藝術傳統。“模仿說”如同一面鏡子,反映視覺的真實。如《米洛的阿芙洛狄特》與《大衛》都是對人體的真實再現。并且,圍繞著人體塑造,古希臘令創造出一系列的標準法則,如1:7和1:8的人體比例。文藝復興時期又創立了透視學和解剖學兩大成就,有些雕刻家如多納太羅、米開朗基羅等還親自動手做人體解剖實驗。這些都是為了能更好、更準確的模仿自然,更完美的刻畫雕塑形象而服務的。

四、造型手法的差異

中西雕塑藝術家都重視線條的表現力,重視以線條造型為共同的媒介,而西方的用線僅服務于造型。黑格爾認為速寫或草稿卓越的表現了畫家的天分及其特點,安格爾認為線和形愈簡練愈美和有魅力。可見線條對畫家的造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對雕塑特別是圓雕來說,線的因素更是不見其痕跡,雕塑家刻意追求的是團塊和體積、重視三維空間的立體效果,素描中的線條只是充當表現這種效果所界定的輪廓線。米開朗基羅曾說過,一個好的雕刻作品即使從山上滾下去也不應有一處磨損。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都來自于原始實用美術,從彩陶時代起,繪塑便相互補充,緊密結合。中國雕塑不僅吸收了繪畫的線條色彩的特點,而且還習慣在雕塑上繪色描線。中國古代長期繪塑不分家,而且對繪畫更為重視,因而雕塑具有了明顯的繪畫性。這種繪畫性導致中國雕塑區別于西方雕塑追求團塊和體積,因而是線條在雕塑中發揮重要的造型輔助作用。雕塑家“運刀如運筆”,通過富有彈性而又豐富多變的線條,或表現飛奔的情態,如漢代的“四靈”瓦當、龍門蓮花洞中的飛天等;或表現不同質感;或表現不同體型;或表現不同個性……。總之這種“凈化了的線條”既體現了各自的時代風格,又具有各種不同的功能。行云流水,骨力追風,剛柔相濟,狀物抒情,充分展示了中國雕塑中線條的靈活性和自由美。

另外,中國古代雕塑還喜好在雕塑上繪色。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戰國的隨葬木俑、漢代的畫像磚石,唐宋的“影壁”形式,無不是塑繪與雕繪相結合的產物。晉唐以來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繪畫的風貌,莫高窟盛唐時期的彩繪菩薩,設色濃艷華美,體態雍容華貴,生動的表現出盛唐時期的貴族婦女的風度神韻,這種藝術效果充分顯示了中國雕塑家的創造才能和民族特色。這與西方雕塑很少設色區別也很大。在這方面,西方雕塑與其它門類藝術之問有著嚴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獨立的表現方法。從古希臘時代直到20世紀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設色者,中間僅18世紀法國“洛可可”風格產生時,出現一叢敷彩的建筑裝飾雕像,以適應王室貴族的審美趣味和感觀享受。但那種凈素妍雅。強調光影感的大理石刻雕塑則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西方雕塑家大多盡力排除從色彩的優越性中擇取繪畫的輔助方法。法國雕塑家法爾孔奈說過:“如果雕刻能保留在自己確定的范圍之內,它就不會喪失自己任何一項優點;但是,如果它要使用繪畫的全部手段,它就會受到失敗的威脅。這兩種藝術各有各的表現手段,色彩不是雕刻的手段。”

五、材料的差異

雕塑是使用真材實料來實現作者的創作意圖的。材料不僅有堅硬的質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樣借物傳情,發揮和延伸設計者的思想。如花崗石的堅硬能使人產生出堅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潔白能使人產生出純潔無暇之感等等。羅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雙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膚下似乎流動著生命的血液,假使沒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銅來鑄造,那么可想而知我們將無法欣賞到這動人的一幕。

第2篇

    “藝術”一詞來源于英文“art”,英文“art”又來源于拉丁語的“ars”。技巧、技術、非天然的、人造的就是制作出來的藝術。《2l世紀大英漢詞典》對“art”一詞做如下解釋:(1)(與自然相對而言的)人工,人為,人的創造力;(2)(工匠的)技術,技能,技藝,技巧;(3)(需要技術、工藝的)行業,職業,手工藝;(4)藝術,文藝(包括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5)美術(尤指繪畫、繪圖、版畫、雕塑等);(6)L稱]藝術(作)品;美術(作)品;畫,油畫,水彩畫;雕像,塑像,鑄像等;(7)(一門)人文科學;(8)(特殊)本領,方法,訣竅,手腕,手段;(9)廣占語]學問,知識。可見,藝術是個涵蓋面很廣的詞語。藝術中的文化因素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和歷史、地域、政治、道德、宗教等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帶有民族的差異性。例如在藝術上,中國藝術重主觀,西洋藝術重客觀;中國人追求“意”,而西方人講究“形”;中國藝術體現了“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哲學思想,西方更崇拜人的力量,相信人可以征服一切,在藝術上注重的是人性。

    二、差異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藝術差異的文化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哲學思想的不同。中國古代哲學主張“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主張“以人合天”,一切應順其自然,強調張揚自然與人的天性,不可人為強制,反對“以人滅天”。孔孟之道講究“仁”、“禮”,主要在自身修養,通過知天、事天,即天人合一。故中國古代生存意識異常發達,形象思維非常突出,注重直觀感覺,不注重對外在世界真理的認識,而注重人生的感悟和修養。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視自然宇宙及贏物皆為有情,即所謂“天地含情,萬物化生”,因此,中國藝術,無論詩詞賦畫,都強調物我一律的“自然觀照”,即以自然為表現主體,將人的感情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以達到主客交融,達到“物我合一”。西方哲學則以“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為前提,其根本出發點不同于中國。西方哲學以本體論和認識論為基本內容,以邏輯分析為主要方法,帶有科學精神和宗教幻想,充滿理性色彩,以求真、求知為主旨。西方哲學側重于認識世界,告訴人們世界“是什么”,核心是認識世界的自然本質和規律。因此,在藝術和審美文化方面就必然注重摹仿自然,把藝術的本質看成是對自然的摹仿。西方把外在世界作為人的對象,主體站在自然之外去冷靜、客觀地觀察、研究、思考、分析它。

    2.隋唐時期,佛教傳人,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其“輪回報應”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盛極一時,影響波及各個階層,中國文化漸漸吸收了佛教文化成分。隋唐之前,儒道兩教在中國居統治地位,漢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多與此相關,如“太極”、“道”等,其精神也可見于日常語言當中,如“尊天命”、“行孝道”、“聽天由命”等,產生了大量與佛教有關的藝術形式。歐洲人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幾乎都信仰基督教,他們視那些不信基督教的人為異端,對待這些人他們從不心慈手軟,雖然耶穌基督告誡人們要寬容,可好像在這些人身上卻不適用。他們的那種宗教狂熱讓我假不能理解,他們可以為了一個遠在天邊的圣城,舉行無數次的遠征;他們可以用烈火燒死那些不信教的異端。在西方,由于價值的源泉最終來自上帝,所以基督教在藝術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3.地理位置和環境的差異性,導致中西藝術的差異。中國溫帶的農業文明及其長期穩定的自然耕作使得中國以土地為生,強化了熱愛自然的心態,而中囝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復雜多變,為藝術提供了無限的背景,梅、蘭、竹、菊、高山、流水等均以“自然”為題材,以物為點景。“明月照積雪”、“大江日月流”、“池塘生春草”、“秋菊有佳色”等,尤其在山水中,在溪畔或橋上繪一人物,這只是點綴而已,其目的在于描寫廣大無限的自然風景,中國的象征性意境山水及現代繪畫則是中庸、簡潔、含蓄地表達意蘊與精神。英國是大西洋上的一個島國,四面環海,屬于溫帶海洋氣候。由于是島國和受來自大西洋暖濕氣候的影響,藝術上也就有了與大海和西風相關的特定性。在孤島環境中,當外來人侵者登陸海岸時,島內民族決無逃跑退路和自然庇護場所,搶先登上制高點,主動出擊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歐洲文化定型地域在地中海北側的希臘與土耳其之間的“愛琴海”島嶼上。長期的海島生態經驗使歐洲民族對付外來入侵者,只能搶先占領制高點,只能“主動出擊”、“先發制人”。

    4.審美觀的不同,在西方,西方的審美觀念是隨著自然科學的產生而發展的,其存在的基礎是西方的哲學體系。西方人的藝術觀念是簡單、明晰而富于理性的,崇尚克服自然美的缺陷以達到藝術的形式美,認為只有將自然美以特征化、理性化、抽象化,才可能提升至藝術美的高度。西方哲學家以究其所以然的科學態度,先在天文學、物理學中對世界物質做出了精確的度量,后又從數學的立場得出物質存在的形態觀念,確立了審美觀。其主導思想認為:萬物有數而生,一定的數量關系造就了宇宙的秩序,形成自然的和諧;宇宙、自然、人、藝術都統一于由數和由一定的數量關系構成;數是和諧的模式,派生出完美、比例、尺度、均衡、秩序、對比、統一等原則,將對和諧的追求具體化視為視覺的審美觀念。中國的審美文化,從一開始就以“天人合一”的精神為根本,強調藝術源于主體本心,反對簡單地基仿外物。

第3篇

關鍵詞: 初中美術教育 審美取向 性別審美差異

一、審美的定義

何為審美?審,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種判斷的過程,而美,則是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亦,審美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活動的過程,使人們根據自身對某事物的要求作出的一種對事物的分析和理解。廣義上它是指在意識和鑒賞上,人所產生的愉快的感覺經驗,狹義上則是指人們借助文化所提供的規范來批評性地評價藝術作品的能力。

二、審美取向的年齡段特征

同一審美對象,因為年齡的不同,所產生的審美感受也不同,他們有著各自的審美取向特征。

1.少年階段:猶如初升的太陽,對于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對色彩和造型的表象特征十分敏感。比如面對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少年的審美感受可能更多來自對人物身份的識別,還有塑造上寫實造型技法的興趣、色彩的色調等。

2.青年階段:這時期的各方面明顯受到社會輿論、時尚元素及流行趨勢的影響。但是他們多半屬于高校知識群體,面對同一幅《父親》,青年人看到的是老父親的農民形象,通過形象的特征進一步思考,分析出父親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基礎。

3.中年階段:是人生閱歷的轉折點,不僅有來自國家、社會、家庭的責任擔當,而且有來自生活啟發之下的深沉情感。同樣的一幅《父親》,身為人父人母的他們感到的是一位飽經滄桑,卻又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期待,有著樂觀精神和堅韌奮斗力的普通老農民,這種強烈的視覺效果使中年人產生一股平凡而又偉大的情感。

由此可見,審美的取向受年齡的影響很大,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存在差異。

三、初中生審美取向的性別差異

進入青春期后的男女生在閱讀方面有著明顯的性別差異。尤其在初中階段,受心理成熟程度的影響,這種性別差異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影響很大。男生比女生更喜歡探索、冒險,刺激,因而備受男生青睞的讀物主要集中于科普類、武俠類和軍事類;而女生在初中階段大多顯得較為文靜、溫順,愛幻想,追求浪漫與完美,因此她們從小就喜歡閱讀童話,文學、心理類的讀物,特別是那些反映校園男孩女孩生活的作品。這種閱讀的差異,間接影響到他們的審美取向。

1.性別差異導致審美活動傾向不同:男生和女生通常有著明顯不同的興趣傾向。男生在涉及審美創造的活動中,更傾向于實際操作、體現創新觀念、力量美感和科技趣味的審美實踐。例如,男生喜歡新媒體繪畫、新媒體繪畫應用電腦和手繪板模擬現實繪畫媒介,在參與或從事美術活動中體現更多科技能力等。而女生,在涉及審美創造的活動中,更傾向情緒宣導的繪畫,比如傳統繪畫中繪本的創作,手繪卡片等實際操作練習等,作品參與本身更希望融入女生特有的細膩情感。

根據筆者的課題教學實踐結果分析,初中男生面對“封面設計”的作業時,更傾向于科技幻想、野生動物書的封面設計;參觀學習活動中,男生更多提議去科技館、航天館等。女生面對“封面設計”的作業時,則更傾向于選擇知心日記封面、夢幻多彩的童話書籍封面設計;學習活動中,更多選擇童話情感類的主題;參觀學習活動中,更多提議去郊外、美術館、文物苑等。

2.性別差異導致審美對象選擇不同:審美創作對象,是學生進行繪畫創作時選擇的表現主題,指能使人產生審美愉快的事物、對象。

男生,因為性格中對科學、技巧的先天傾向,在選擇對象時更多傾向于科幻概念類的造型主題,比如,機器人、科幻繪畫中的概念造型等。在初中的手工課材料準備方面,男生大多會選擇鐵釘、鐵絲、瓶罐等制作。

女生,因為性格中對情緒、色彩等元素的先天傾向,在選擇繪畫主題時,更多以體現情感,或來源于生活本身的事物為啟發,比如,女生的服飾、情緒的宣泄、色彩的表達等。因此在手工課材料準備方面,女生更多會選擇樹葉、布料、彩色卡紙等制作。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應根據男女生的審美活動和審美對象的差異,選擇不同的探討方式。

四、性別審美差異教育的積極導入

通過實踐課堂《科幻畫》課程的教學對比,體現男女不同的創作個性與特點。

1.以初中男同學為教學實例表明:男生面對科幻主題,首先選擇了情緒較為強烈、畫面語言豐富、繪畫風格上相對于女生體現更強的技術性和觀賞性。因為,科幻主題的事物是男生好奇并喜歡的,他們在課堂上的專注程度,已超過其他主題課程。從課堂的導入開始,男生的參與及活躍性都很強,對課堂問題的回答,明顯表現出他們敏感于科學與創造。在教師的授課過程中,他們會自然關注太空飛船、環保制作等主題,作品中包含自己對于力量、科學技術的探索性思維。他們比較關注畫面造型的設計,喜歡運用冷色調強調自己的創作主題畫面,材料運用相對女生而言偏少。男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可以幫助畫面的其他構想,比如用自己姓名中的一字取個飛船號等。

2.以初中女同學為教學實例表明:女生在面對科幻主題,首先選擇感覺更為人性和溫婉、畫面語言平和純凈、繪畫風格上相對于男生體現更為優美華麗的特點。因此,女生更關注色彩鮮艷、主題活躍、童話感更強的科幻畫。女生在選擇自己畫面主題上,常常會體現女幻想、愛美的特點,比如制造一個“時光輪回機”,讓人類擺脫衰老,運用豐富的色彩強調畫面。材料選擇上經常會出現小芝麻、小豆子、碎布等。女生的天性,也集中體現了她們在科幻畫主題課堂中的表現,對人類生長、對大自然、對環境植物的關注更為明顯,更喜歡用“幻想”來表達。

由此可見,男女生的個性特點不同導致的畫面表現、選擇特點、情緒感受也不同,在正確條件的引導下,他們在美術表現中找到自我成長的良好方式。

五、根據學生性別差異,積極統籌性別區分下的審美個性與審美共性的培養

初中這個階段的學生有著各自和共同的審美取向。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該保護學生獨特的個性,并給予學生發揮個性的自由,使學生揚長避短,因材施教。美術班學生的個性差異來源于美術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興趣、愛好、感情、氣質、素質等多方面的不同。對同一個繪畫對象,有的學生善抓大感覺,用筆大膽灑脫;有的學生則表現出工整細膩,一絲不茍;有的草率;有的拘謹;有的喜歡追求客觀的真實;有的則偏愛主觀的表現。因此,個體的差異性不僅僅反映在學生的學習方法上,還反映在他們的學習效果上。但是,我們要在培養學生個性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共性培養,通過美育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這些年來,初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也許是因為要求更加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運動的推動,男性和女性在他們所展示的能力中日漸相似。無論怎樣,在區分性別差異的審美教育上,老師們都應該認為男孩和女孩在學校設置的所有不同美術課中擁有相似的學術天分。

六、結語。

我們應該承認男女生在審美上普遍存在性別差異。對于初中學生審美取向已經存在的這種性別差異,我們既不能無所作為,又不應該隨心所欲,無論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必須認識到初中學生審美的性別生理和心理的差異,在重視這種性別審美差異的基礎上完善之前教育體制中的不足,完善男、女生本身審美傾向上的不足,發展其優勢,補足其短處,使其健康成長,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社會和人類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史靜寰主編.走進教材與教學的性別世界.教育科學出版社.

[2]中小學美術教育,2007(2).

第4篇

關鍵詞:審美;文化;差異;影視作品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7-0142-01

一、中西審美差異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P.K.博克說:“審美判斷比其他幾乎所有的人類行為更能代表某一文化的特征。”中西審美方式在各自文化大背景中積淀而成,其表面差異背后有著深刻的文化根源,而文化最核心的部分自然是哲學。因此,由中西方各自的哲學起點“道”和“邏各斯”的基礎之上所形成的中國感性直覺思維和西方理性邏輯思維成為中西審美差異的根源所在。

“道”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核心范疇,儒道兩家在具體主張上雖有不同,但都把“道”看成自然之道,都追求人與道的融合統一。“道”被視為宇宙的本原、本體,“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道”是萬物生長變化的始基,“所謂道……無所不在”。在西方文化中,“邏各斯”也被看作是產生一切的本原,是支配一切的無所不在的終極力量。中國文化系統中的“道”主要是現世性、此岸性的,關懷現世人生,使人在向社會人倫和自然本性的復歸中實現人生的超越。而在西方文化系統中,“邏各斯”是來世性、彼岸性的。

“道可道,非常道”,其本身不可以用邏輯推理的方式加以把握,“道”的現世性使得中國審美追求指向現世人倫教化,或在對自然物的審美中以“比德”的方式去發現自然美本身所折射的人倫教化意義,或在“神與物游”的境界中與造化為一,達到對必然性的超越。中國之“道”重模糊性、體驗性的特點,在審美過程中強調虛靜的審美心態,欣賞藝術作品時往往需超越具體的“象”“境”“形”去追求其中隱含的“意”和“神”。

反觀西方,“邏各斯”本身含“言語”之意,并由此衍生出理性、邏輯思維,使西方人以一種清醒理智的眼光去看待外在客體,這促進了西方科學發展,對審美也產生了巨大影響。西方美學家往往將美的本質歸結為某種彼岸性的東西,區別中國藝術審美中由實及虛、以象盡意、以形寫神的特點,往往運用科學理性的眼光去尋求審美對象的外在形式特征,側重于由個別到一般,以殊相顯共相。

二、中西審美差異下的影視作品評價

拍電影就像繪畫,是對色彩和形狀進行布局列陣。中西審美精神的不同導致中西影視作品中存在不同的審美取向,尤其在影視作品的色彩表現和空間結構上凸顯出來。

(一)色彩表現

中國傳統色彩觀念中,色彩承載著“成教化,助人倫”的諸多功能和內涵。中國人的設色習慣,來自于內心的體驗,具有很強的主觀感彩和視覺經驗的特點。在電影《英雄》中,強烈的象征性、主觀性色彩貫穿始終,我們從中可體味到中國審美文化對色彩運用的潛在作用和影響。當如月被刺時,胡楊林瞬間盡數染成帶有血腥意味的冷紅,色彩的威力和巨大感染作用展露無遺,導演刻意營造渲染的正是一種詩意的氣息,一種化解了死亡本身對官能的刺激,從客觀真實的慘烈中抽離出來的超越之“美”。與西方對殺戮血肉橫飛的慘烈描寫相對,中國的“悲劇意識是柔性的,是內心的、情感的,是悲詩”。

西方影視作品多基于對客觀色彩的認識,在以科學的態度認識、把握及運用色彩上具有了深厚的傳統和豐富的經驗。他們的色彩流動于整體客觀真實的劇情之中,以色彩變幻來凸現情節的戲劇化沖突,色彩變化依“劇情”而動,這種色彩依據是基于對客觀真實的認識,同詩性、浪漫、帶有裝飾美感的中國式色彩表現拉開了距離。

(二)空間結構

中國文化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且這種和諧充滿詩意之美,這在影視作品中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對時空的巧妙運用與把握。如《英雄》中的湖面打斗,如詩如幻的景致倒映在沉靜幽深的湖面之中,借自然景象的造化之秀給觀者以透澈心靈的感受,殘劍和無名如靈動的輕燕飛掠于水面之上,正是萬籟俱寂的一點動,空靈虛曠的空間感油然而生。“化實景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空寂中生氣流行,鳶飛魚躍,是中國人藝術心靈與宇宙意向‘兩鏡相入’互攝互映的華嚴境界。”

西方的空間營造是從真實可感的“視覺體驗”出發,以科學的觀察方法表現出錯綜復雜的空間縱深感,重在重現外在客觀世界的真實性體驗和判斷,善于表現宏偉壯闊的空間場景和質感,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當然,西方理性科學知識成就了他們所取得的巨大成績,但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成為阻礙,失去了中國電影那樣自由的空間轉換的可能。所以,《指環王》中被困于薩魯曼的高塔之上的甘道夫任憑法力在身,也需要神鷹相救才得以脫身——這也是西方審美的理性造成的阻礙。

第5篇

關鍵詞:中西服裝;文化;審美意象;差異

服飾象征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是人思想和精神面貌的體現。在經過漫長的演變與發展,中西方服飾在文化審美上的發展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服裝設計、色彩、裝飾細節和材料,更表現在整體營造的氛圍上的不同。

一、中西服裝的文化審美差異

(一)中國大陸文化和西方海洋文化

所謂“大陸文化”即是農耕文明,是中國文化的起源。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教會人們懂得順應自然界的規律,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和自然和諧共處才能繁衍生息。所以,我們的祖先創造了樸素深厚的寬衣服飾文化,認為人和衣服,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和諧的。因此,服裝的寬衣造型,營造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超凡脫俗的境界。它體現了中國大陸文化的和諧、中和之美。

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化,土地的開發相對艱苦、緩慢。所以人們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的,只有征服了大海,戰勝自然,才能使人們有生存能力,因此使西方非常鐘情于一種沖突美。所以西方把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界限分的很清楚,因此,在對待服裝上呈現出一種理性科學的態度。在以人體為中心進行服裝藝術的創造中,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追求人性解放、顛覆中世紀文化對人性的禁錮,在服裝上的表現為:使用緊身胸衣和裙撐來突顯女性體態。這種文化審美差異差異給服裝帶來另一種美。

(二)中國的隱喻文化與西方的明喻文化

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追求一種意境美。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猶抱琵琶半遮面”,表達出正是一種含蓄的美、內斂的美。孔子說:不學詩,無以為言。就是說不懂《詩經》的比興原則,就不能說話,因為言不能達意。中國人對語言有深刻的認識,就只能用比喻、暗示去傳達一種模糊、隱晦的意義,理解就要靠接收者。國畫中的留白,服裝上的吳帶當風、裙據飄然,這些慣用的藝術表達方式都是凝練重意、內韻深遠,透露出中國人的處世之道與審美性情。

西方文化則是一種明喻文化,認為語言之外無世界,所以說話要言盡其意。以藝術的手段對事物進行層層分析,使關注的對象直白的表達其真實性。多元文化的交流使西方形成了自由、張揚、包容、直白的文化性格,這種文化也形成了西方人在藝術表達中喜歡突顯自身,強調個體。繪畫上采用寫實手法,注重表現對象的光影、材質的體現;服裝上運用立體剪裁的技術突顯人體線條,甚至夸張第二性征,以達到突出個體的目的。

二、中西服裝的審美意象差異

(一)造型審美意象差異

“和諧、對稱、統一”,是中國服裝在造型上的主要特點,中國服裝造型歷來大致分為“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制”,即女裝的“襦”和“裙”;男裝的“深衣”和“袍衣”。歷史上“上衣和裙子”,“深衣袍服”,衣領一般用在開領大襟和雙排扣,腰帶,正式的衣服往往配有蔽膝。這樣的服裝整體自然下垂形成縱向的垂皺,有拉長身形的作用,給人以灑脫、飄逸之感,這種傳統的寬衣樣式不僅不僅顯示了人們樸直和嚴謹守禮的人格,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追求超凡脫俗的境界,更體現了中國人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充分詮釋。

西方服裝的造型發展軌跡不同于中國傳承式的形制發展,而是散點式的發展形式。古希臘和羅馬時期是披裹式的沒有成型的服裝;中世紀早期,服裝已見雛形,以半成型的服裝為主;公元四世紀,四肢分開的窄衣開始蓬勃發展;在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服裝越來越青睞于貼身、合體的服裝造型,使得服裝向三維立體發展。西方服裝的的立體裁剪方式,強調夸張身體的曲線,與西文化重視沖突、直白的審美保持一致。由此,中西方服裝造型格局形成了鮮明的發展態勢。

(二)色彩審美意象差異

中國服裝用色十分豐富和講究,自周代推行的禮制中就對服色做了明確和嚴格的規定,把服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以青、赤、黃、白、黑為正色,是身份地位高、出席正式場合的人著裝的顏色。綠、紫、橙等混合而成的顏色為間色,是身份地位較低的人穿著的顏色,并規定:“衣正色,裳間色。”秦漢時期黑色是最為尊崇的顏色,到了唐朝黃色便成了皇家的專用顏色,臣民不得使用這種顏色。從中國古代就選擇服裝的顏色,規定不同階級使用不同類別的顏色,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使用顏色。否則,輕者殺身,重者株連九族。表明中國古代服裝色彩的階級性和政治性。

而在西方,色彩完全是為了取悅人們,各種顏色均被廣泛運用于服飾之中。自古羅馬時期西方服裝就偏好白色和紫色,它們分別寓意純潔和高貴。中世紀,由于宗教勢力的強大,服裝色彩上也選擇了豪華和宗教氣氛相符合的顏色,如黃金,棕色,黃色,白色等;文藝復興時期,隨著對人性的解放和重視,顏色鮮艷的色彩受到人們的青睞。因此,西方服飾顏色沒有明顯的階級性,大都與個人喜好相關。

(三)材質審美意象差異

柔軟光滑的絲綢讓人感覺溫柔體貼;面料挺括令人感到莊嚴穩重;透明的織物使人感到美麗優雅,朦朧神秘;厚重織物因其有體積感,使人倍感溫暖和安全;光澤面料華貴,有樸朔迷離之感;純棉質樸大方;裘皮雍容華貴;皮革自然野性。在材質方面的區別,東方運用比較單一,而西方在材質體現出多樣化。

中國傳統服裝面料主要是絲綢、棉、麻。從服飾文化中,對人類來說,絲綢是做出很大貢獻。早在西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將絲綢文化帶到世界各國。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審美觀的中國絲綢之凝聚,使中國的服裝面料應該是少數最具魅力的。其面料是一種薄而雅致,色彩清新雅致,圖案細膩精美,呈現出一種東方大美。

與中國的棉、麻、絲面料相比,西方的服裝面料可謂五花八門、各式各樣。古代的西方服裝面料主要是亞麻,后來又陸續出現了許多其他的織物,如東方絲綢、錦、絨、高級羊毛、羊毛、毛皮、皮革等。再加之尼龍和滌綸纖維的研制成功,更是使得服裝材料審美意象呈現出了多樣性。

三、中西服裝文化的交融對服裝設計的影響

第6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中國菜肴;英譯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2)09-0416-01

1、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正一步步地走向世界,世界也在進一步了解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中國正在不斷踐行“旅游大國,旅游強國”的宏偉目標,而旅游六大要素中(吃、住、行、游、購、娛)“吃”排在第一位,在整個旅游過程中占有特定的地位(仇學琴:2007)。菜名不僅傳遞信息同業也傳播著文化。準確生動地將中國菜肴譯成英語,讓外國客人不僅品嘗到其獨特的風味,了解到其烹飪的藝術和文化內涵。這為中式菜肴的翻譯提出了新的挑戰,使中式菜肴翻譯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2、文化差異

2.1 審美差異

中國的審美思想在語言文化方面表現為節奏韻律、詞匯選擇等。漢語行文虛實相生、聲律對仗、對偶對稱,表達簡潔空靈、氣勢蓬勃,體現了中華強調神韻和意境的審美思想。(賈文波,2003)這在菜肴名稱中也有所體現,如“翡翠蝦仁”這一菜名中將青豆比喻成翡翠,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積雪銀鐘”將銀耳比喻成積雪,將蘑菇比喻成銀鐘,同時積雪與銀鐘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西方的審美思想強調思辨、理性思維,突出個性和主客觀對立。表現在語言上為表達思維嚴密,行文注重邏輯,用詞精簡。英語是一種忌重復(redundancy)的語言,主張言簡為貴(Brevity is the soul ofthe wit)(賈文波,2003)

2.2 思維差異

西方人重視分析和邏輯推理,屬于線式思維模式,而中國人重整體,富于想象,屬于園式思維模式。(包惠南,2001)。中西觀察角度不同,即體現在順向和逆向思維之上,如中國人說“您請”而西方人說“after you”。中國以人為本,西方以物為本。中國人思維方式以人為中心觀察事物。這在菜肴中也多有體現,“燉栗子雞”的“燉”這一動作偏重于強調動作的發動者。英語則是“stewed chickenwith chestnuts”,用過去分詞“stewed”表示chicken被燉,強調雞被燉,其觀察點是物:雞。

2.3 飲食差異

(1)西式菜肴:西式早餐一般分為兩種:美式早餐(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等英語國家)和大陸式早餐(如德國和法國)。美式早餐內容豐富可分為五種(達韋,1989):水果/果汁、谷類、蛋、土司和面包,還有各種糕餅和飲料。午餐和晚餐相差不大,晚餐才是正餐時間,也分為五類:開胃菜、湯、主菜、甜點、飲料。

(2)中式菜肴:中式菜肴講究色、香、味、形俱全,可分為六大類:地方菜、宮廷菜、官府菜、民族菜、寺院菜、藥膳。

3、中式菜肴的翻譯

中國菜肴博大精深,而中國菜肴的名稱也毫不遜色,其一大特點是反映人們的喜好、情感和愿望。有些菜名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有的典雅,有的寫實。因此將中式菜名分為非文化型和文化型菜肴。

3.1非文化型菜肴英譯

非文化型菜肴,即沒有帶濃重的中國文化色彩,從菜名中可看出其原料和烹飪方法。翻譯可有如下方法:

(1)變換視點:漢語以人為本,英語以物為本,在翻譯菜肴名稱時可以變換視點,如“熏魚”使用過去分詞,譯為smoked fish;燉牛肉:stewedbeef;煎雞蛋:flied eggs。

(2)轉移重心(+增詞):中國思維重綜合,重心在后,如“燉栗子雞”其重心是雞,重心在后。西方思維重分析,由一到多的思維方式,重心在前。翻譯時應將最重要的一部分置于最前面,譯為stewed chicken with chestnuts,翻譯時多用with表配料,in表調料。有時從菜名看不出烹飪方法或調料,則應將其隱含的意義譯出,如“奶油魚肚”此處譯為friedfishmawwith cream sauce;蟹肉海參:fliedsea cucumberswith crabmeat。

(3)洋為中用:將西方人熟悉的菜名運用于部分中國菜名,可以幫助、促進交流,譯文也更顯地道。如“烤排骨”的“烤”可譯為baking,roastm’g和bastmg,但不適合西方人的習慣,若用barbecue則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烤排骨”譯為barbecued spareribs較為恰當。

3.2 文化型菜肴英譯

有些中式菜肴含有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其命名有些具有詩意,有些充滿民族情趣和地方風味,成為文化型菜肴。

(1)得“意”忘“形”法:中式菜肴講究烹飪藝術,講究名稱富于寓意。有些菜名根據主、配料的色、形等得出典雅的名字。英語尚簡潔美,只能取“意”舍“形”。如“獅子頭”從中國的審美觀來看,若直譯為“lion’s head”,一是讓西方人不知主料、調料和烹飪方法,二是會大煞風景,因為在西方獅子其形象是勇敢、兇猛和威嚴。英國人以獅子作為自己國家的象征。三是獅子是保護動物,若直譯菜名只會讓外國客人大倒胃口。所以獅子頭此處最好譯為pork meat bails。龍鳳會:stewed snake and chicken;游龍戲鳳:stir-fried prawns and chicken.

(2)釋譯法:有些菜肴名稱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體現了中國人追求意境美的審美觀。由于中西方審美方式不同,外國客人無法體會直譯過來的那種審美境界。最好采用釋譯法解釋其寓意,如“炒雙冬”在中國人看來“雙冬”典雅十足,但直譯則讓外國客人不知所措。“雙冬”指的是冬菇和冬筍,所以譯為flied saut6 mushroomandbamboo shoots;三鮮湯:soupwithfish,shrimparidporkball。

3.3 誤譯

在翻譯中式菜肴時應考慮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不然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效果,“藕粉”的英譯為“lotus root starch”,而美國人認為starch容易使人發胖,使中國本來有名的滋養品卻讓外國人望而生畏。這主要是由不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而造成的。可用powder和gelatins代替starch,同時將藕粉與美國人愛吃的tapioca相聯系,并告訴他們藕粉比tapioca更有營養,更好吃(陳剛,2004)。

又如“龍鳳會”有人譯為“dragon and phoenix”。龍鳳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在西方,龍是兇惡的象征,而鳳凰是復活的象征。若譯為“stewed snake and chicken”讓外國客人一目了然。由此可見,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對正確理解中式菜肴的重要性。

第7篇

盡管有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的不同存在著很多差異,風格迥異各具特色,但中西方在古典園林的藝術創作上仍存在著很多共性。中西方古典園林藝術有相似的起源,并也都經歷了功能園林、觀賞園林和合宜園林三個發展時期,都與當時的歷史發展有著一定的聯系。古典園林藝術創作的原則是“美”和“自然”。中西方古典園林都是為了取悅使用者而設計創造的,因此其設計制造中都會運用各種手段達到“美”的效果。而“自然”則是指人們在有限的空間條件下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在園林設計中順應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美景的造型和氣勢,展現出濃郁的韻味。中西方古典園林的選材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多為建筑、石頭、山水、花草樹木等元素,保證了古典園林的使用功能和觀賞功能。

2中西方古典園林的差異

2.1空間形態的差異

中式古典園林受傳統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內向型空間形態為主的設計風格,反映了中國人內斂的特征,多為半封閉的空間形態,注重內部的統一和協調,常以較大的水域作為園林的中心景觀,四周環繞布置回廊、亭榭等建筑物,向心、內聚的感覺十分強烈,視線迂回曲折,妙趣橫生[2]。西方古典園林多受理性集中式思維的影響,形成了外向型空間形態為主的設計風格,反映了西方人開放直白的特征,呈現外向型、離心、擴散式的空間形態,注重外部統一與整體的協調性,體現著形式美與秩序美,把幾何學、物理學、建筑學和工程學等學科綜合運用并反映在園林景物的造型之中,將園林的主要景觀直接呈現在游人的眼前,沒有隱藏或躲閃,氣勢宏大,視野開闊。

2.2造園手法的差異

由于中西方審美差異與使用功能差異,即便是古典園林中具有相同使用功能的道路,在設計建造時也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就古典園林中道路的建造來說,中國古典園林常常具有曲折性,通過各種“曲廊”的穿插與組合將各個分散的建筑單體要素有機地連著成為一個整體,具有“曲徑通幽”的奧妙;而受西方理性哲學思想影響的西方古典園林設計中,不論是主路還是支路,都具有筆直的特點,完全依賴橫縱軸的水平十字交叉,整個道路網絡呈現發散性的幾何布局結構,更加鮮明直白,不僅為了追求功能與效率,還追求空間的拓展性,與外界環境想聯系。對于水景和植物的處理上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差異存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水元素更多的是“靈動”,體現著相互依托、相互倚借的關系,西方古典園林中的水元素多為噴泉等,兼具美觀和實用性,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對于植物的處理,中國古典園林多為依據園林大小,考慮樹木與周圍環境間高低疏密的關系,在樹種上多選棕樹、女貞等耐陰耐寒的植物[3]。西方古典園林中樹木的設計多將植物人工修剪成形態不同的幾何樣式,更具規則性。

3結語

第8篇

【關鍵詞】體育審美;中西方體育;文化差異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aesthetic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WANG Yu-ling LIU L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zhou University, Zhen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sports basketball, football, table tennis, boxing and martial arts in five aspects such as reflected in the educat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natur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al etiquette and life attitude, to show the aesthetic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Its difference from the heterogonous countries with rich and unique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various industry school was its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 of the ordinary, In the sports aesthetic process,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idea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is also inevitable by many thousands of year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Westerners tend to" dare" ( sense ), the Chinese with "ceremony" of lead, two does not divide the merits, ultimately forming a unique sports aesthetics.

【Keywords】Sports aesthetics,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Culture difference

談到體育審美情趣,首先要提到的是體育美感,作為體育美學的一個重要內容,體育美感同其他美感一樣,是人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作為一種意識活動,它具有自己的特點。首先,它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體育美感的一個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直覺性,即它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知對象,從而獲得美感。體育審美恰恰是對體育美感的一個感受過程。

體育審美,首先是通過人們的視覺系統或聽覺系統,逐漸過渡到整個感官系統,而引起大腦的思維活動,最終使審美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運動中,使心情愉悅,獲得心理上的滿足〔1〕。而審美者通過感官系統接受體育,引起大腦的思維活動,是隨著各人的喜好、心情和文化結構而產生的。

中西方文化的主干像兩條騰飛的蛟龍,自成體系,相互交融。文化一詞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首次在《原始文化》(1871年)的書中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并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2〕由此可見,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這些中西方傳統文化對形成人們在關于體育審美情趣中的判定標準有著巨大的影響。中國文化也指中國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是中國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西方文化則發源于古希臘、羅馬時期,浸染了中世紀的基督教傳統,興盛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經啟蒙運動而最終確立,并且近幾百年來大盛于西歐北美的文化系統〔3〕。二者均源遠流長,氣象萬千。而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體育方面的表現在諸多方面:

1中西方教育上的差異在籃球中的表現

第9篇

廣告美是實現廣告目的的一種主要手段、主要功能。要弄清美在廣告功能中的定位,就必須先弄清廣告有哪些主要功能。廣告主要有三大功能:信息功能、審美功能、說服功能,信息功能是實現其他兩大功能的基礎,審美功能是提供信息、實現說服功能的途徑,說服功能是信息與審美相結合所要達到的目的[6]。通過對例1的廣告翻譯進行分析,我們了解廣告審美在翻譯中的定位。如果廣告沒有提供信息,或者提供毫無意義的審美素材,就無法達到說服別人的目的。因此,在廣告翻譯中,信息的轉換仍然是基礎,不可忽視。翻譯廣告的時候也要盡量忠實地把原廣告的信息翻譯過去。如上面的翻譯事實所示,原廣告是推銷玉米的廣告“Tryoursweetcorn”,翻譯成中文廣告以后,還是推銷玉米“請嘗甜玉米”。廣告內容的實質不能改變,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還是體現了忠實性。其次,由于廣告是一種單向的公眾宣傳活動,沒有強制性,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因而必須注重所表達的內容與形式的審美效果,否則難以引起公眾的注意,實現其目的。廣告審美不僅要注重廣告的內容,而且要注重表達的形式。在廣告翻譯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原廣告形式美的傳遞。在上面這則廣告翻譯的實例中,fromeartoear就體現了多重美感,在翻譯成漢語以后也基本上保持了這種美感。在翻譯廣告的過程中,如果原廣告之美有所丟失,譯者必須通過其創造進行審美補償。例2: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Wherethereisaway,thereisToyota(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原廣告通過仿擬(Parody)家喻戶曉的習語,在廣告中產生一種大家都很熟悉的聲韻美、意韻美,進而拉近廣告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如果把這則廣告直譯為“有意志,就有出路;既有出路,就有豐田車”,原廣告的美就會丟失,廣告也就不能帶來應有的效應。為了達到廣告本來應該達到的效果,必須對廣告的美進行補償。最終,譯語通過采用漢語的習語結構,使原廣告的美在譯語中得以補償。有時為了審美效果,甚至可以在譯語廣告中增加形式美感。例3:Goodtothelastdrop.-MAXWELLCOFFEE(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麥氏速溶咖啡)譯語廣告通過采用漢語中常見的四字結構,產生一種抑揚頓挫的聲韻美,并且體現了一種文化層面上的對稱美。這種創造性的譯法說明了廣告翻譯與其他文體的翻譯有所區別,也就是人們常常所說的“Theendjustifiesthemeans”。說服功能是信息功能和審美功能結合所產生的結果,說服效果的好壞往往取決于信息質量和審美的誘惑性。在翻譯廣告的過程中,必須實現忠實性與創造性的完美結合,用譯語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信息在譯語中表現出來[7]。廣告所體現的內容美與其表達內容美時所采用的形式美構成了廣告審美的主要內容。在翻譯廣告的過程中,廣告的內容美就是廣告所傳達的信息應該比較忠實地在譯語中表達出來,否則就不能達到傳達信息的目的。另一方面,廣告的形式美也被提到了與內容美同等重要的位置,需要譯者采用各種手段,把原廣告的形式美復制過去,或在譯入語中創造出新的形式美,從功能上達到同等的效果,否則就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廣告的說服功能,難以實現廣告的預期目的。很多人談論廣告審美,實質上只談論廣告的形式美,把形式美當成廣告美的全部,這是一種片面的觀點。廣告審美應該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的完美結合。

二、中西方審美觀在廣告審美中的差異

(一)文化層面的審美差異性

中西方人在思維、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受此影響,對美的評判標準也體現了較大的差異性。西方人崇尚個性,追求事物所體現的個性美;中國人崇尚共性,追求事物所體現的整體美。西方人同中求異,追求變動的美、不對稱的美;中國人異中求同,追求整體協調所體現的穩定的美、對稱的美。西方人崇尚理性,相信具體數字、事例、邏輯推理所表現的真實美;中國人崇尚感性,相信華麗的語言、美麗的形體所顯示的藝術美、朦朧美。西方人注重空間的真實性,強調現實美、細節美;中國人注重時間的久遠性,強調歷史美、經驗美。西方人崇尚個體的平等性,強調個體的特色美;中國人崇尚權威,強調權威的絕對真理性[8]。

(二)廣告審美中的審美差異性

英語廣告“Tryoursweetcorn.You’llsmilefromeartoear”采用口語化的語言表達廣告的內容。口語是一種非常隨意的語言,是個體之間進行平等交流的一種表現,所以這則廣告體現了英語廣告尊重個體平等的美學內涵。這樣的廣告還有很多,如:例4:Focusonlife(Olympus)例5:Fortheroadahead(Honda)例6:Makeyourselfheard(Ericsson)漢語廣告在某中程度上更加注重對稱美,強調語言的藝術性,所以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詩化的語言在廣告中得以應運,例如:例7:與書為友,天長地久(叢書廣告)例8:片紙能縮天下意,一筆可畫古今字(字畫店廣告)從例7、例8可以發現漢語廣告更加注重感性美,崇尚藝術的辭藻。因此,在翻譯英語廣告的過程中,英語語言所體現的非對稱美,需要采用漢語中對稱美進行轉化,否則難以實現功能對等。

(三)中西方美感的差異性

首先,兩種語言的語音美感差異性很大。商務英語通常通過壓頭韻、壓尾韻、壓元韻及語音的揚抑格、抑揚格等來體現語言的美感。例如:例9:NeverlateonFather’sDay.例10:Betterlatethanthelate.漢語通常通過平仄對仗、壓韻、四字結構的抑揚頓挫來體現語音的美感。例如:例11: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白麗美容香皂廣告)例12:除了鈔票,承印一切(復印機廣告)例13:尋尋覓覓無緣分,一見鐘情上華簾(窗簾廣告)其次,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些語義由于引申意義不同,其體現的美感也有所區別,甚至會有截然相反的美感。比如說芳芳在漢語中代表的是一種香氣撲鼻的審美效果,可是音譯成英語FANGFANG后,代表的是一種令人產生恐怖的審美效果,因為FANG是一個英語單詞,其義是“狗的長牙”或“蛇的毒牙”。英語中也有些詞語的意義在漢語中可能產生相反的美感,如“Poison”(百愛神)是一種著名的法國香水,但“Poison”在漢語中代表的是毒藥的意思。再次,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字形差異大,漢語是表義文字,英語是表音文字,所以漢英字形所表現的美感區別也很大。如一則漢語公益廣告由漢字“毒”和“壽”拼湊而成,壽倒寫在毒的上面,其標題是反毒得壽。這則廣告充分體現了漢語廣告的字形美,以及漢字所帶來的語意美。由于英語是表音文字,字形的表義功能大大降低,所表現的美感就遠不如漢字豐富。最后,英漢兩種語言句法差異很大,英漢句子所體現的美感也相差很大。漢語廣告多采用四字結構,常用習語以及家喻戶曉的詩句等句型結構。這些句型結構緊湊,表達的信息量大,聽起來和諧,迎合中國人崇尚感性、尊重權威的審美觀,跟廣告本身所提出的要求即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散播最大的信息量、獲取最大的注意力相符。英語廣告則常常采用簡單句、省略句以及短語等句型結構。這些句型結構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體現個性化運用的句型結構,符合西方人崇尚個性、追求平等的審美觀。

三、商務英語廣告中美的傳遞

(一)傳遞美的理論前提

由于廣告審美直接決定著廣告的功利性目的,所以廣告翻譯不僅要傳遞原廣告的信息,而且要傳遞原廣告的美。就美的傳遞而言,譯者可以充分發揮創造力,與原廣告競賽。因此,廣告翻譯是忠實性與創造性的完美統一。忠于原廣告的信息內容是傳遞美的理論前提,發揮譯者的創造力是實現美的傳遞的途徑。

(二)傳遞美的事實根據

廣告美的傳遞是建立在對廣告產品具體情況、文化背景的了解基礎之上的。廣告產品的具體情況為譯者發揮創造力提供了具體的現實語境,而對文化背景的了解為譯者的創造力指明了方向[9]。此外,譯者的主觀因素對傳遞美感也有重大的影響。譯者不僅要有創新思維,而且要勇于創新。創新不僅是企業的靈魂,而且是廣告的靈魂,更是廣告審美翻譯的靈魂。

(三)翻譯廣告美的可操作性手段

目的論和功能對等為廣告美學翻譯提供了理論根據和方法論。通過對大量廣告翻譯事實的研究,可以把廣告翻譯策略分為常規策略和變譯策略兩種形式。常規策略主要是直譯,變譯策略則主要是創造性翻譯。通過使用翻譯策略,可以較好地實現英語廣告的美感傳遞,達到正確理解英語廣告的文本目的,使讀者有種美的享受。

四、結語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视频视频久久 | 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视色影院|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视频亚洲 | 国产操操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九九99热 | 欧美插入视频 | 汤唯色戒电影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 色国产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欧美做a欧美| 99re在线精品| 九久久| 四虎影在永久地址在线观看 | 激情五色月 | 国产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二三区 |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 99成人精品 | 日日摸夜夜欧美一区二区 |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一区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网成人影院 |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牛牛影视 | 97超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综合成人久久大片91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免费日日日夜夜夜夜 | 国产成人精品系列在线观看 | 五月激情在线 | 成年人国产 | 精品一区 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 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视频 | 日韩色综合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 99资源在线 | 夜夜操夜夜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