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7:10:4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初中的修辭手法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這類句子句法關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在理解它時,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聯系起來考慮,瞻前顧后,不能偏執任何一端,把它割裂開來,只從字面上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確、完整、全面地掌握這類句子的真正意思。綜觀中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文,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的有幾十處,概括起來,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短語互文
就是一個短語中前后兩部分的詞語構成互文,理解時必須把前后兩部分詞語拼合起來。例如:
1.去國懷鄉。(《岳陽樓記》)
2.朝暉夕陰。(同上)
3.岸芷汀蘭。(同上)
例1“去國懷鄉”是“去國去鄉,懷國懷鄉”的濃縮形式,可譯為“離開國都家鄉,思念國都家鄉”;例2“朝暉夕陰”聯系下文“氣象萬千”來看,意思應是“朝暉夕陰”和“朝陰夕暉”。“朝”和“夕”、“暉”和“陰”是互文。例3“岸芷汀蘭”,指“岸邊和小洲上的小草和小花”,而不是“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小花”。
(二)單句互文
即一個句子前后兩部分構成互文。例如:
4.煙籠寒水月籠沙。(《泊秦淮》)
5.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
例4我們應理解為:“煙霧與月光籠罩著一河清水,也籠罩著河邊的沙地”。如將此句解作“煙霧籠罩著寒水,月光籠罩著沙”,那就不符合邏輯,大錯特錯了;例5由“秦時明月”和“漢時關”兩部分組成,其中“秦”與“漢”互文見義,即明月仍是秦漢時的明月,山關仍是秦漢時的山關,以此來映襯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屬秦關屬漢。應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和關隘”。
(三)偶句互文
指前后兩個句子構成的互文,其特點是前后兩個句子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彼此隱含,理解時必須把前后兩個句子拼合起來。這類用法非常普遍。例如:
6.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沁園春?雪》)
7.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8.西和諸戎,南撫夷越。(《隆中對》)
9.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
10.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
11.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同上)
12.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同上)
13.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4.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題破山寺后禪院》)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16.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
例6“千里”和“萬里”互相呼應,彼此隱含,指“千萬里”;應理解為“千萬里都是冰封雪飄的景象。”例7“受任”和“奉命”互補,“敗軍之際”和“危難之間”互補,兩句合起來是“在打了敗仗、正是國家處與危難之中的時候奉命接受了重任。”例8“西”和“南”互補,“和”與“撫”互補,“諸戎”和“夷越”互補,合起來應理解為“團結、安撫好周圍的少數民族。”就是搞好民族關系。例9“宅里”與“堂前”相呼應,“尋常見”與“幾度聞”相呼應,應理解為(當年我)常在岐王與崔九的家里見到你并聽到你的歌聲,并非在岐王宅里只見人而不聞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前只聞歌而不見人。例10“將軍”和“壯士”互相隱含,即“戰死”的有“將軍”也有“壯士”,歸來的有“壯士”也有“將軍”。如果翻譯成“將軍經過百戰之后都戰死了,回來的都是久經戰場的壯士”,我們明顯可以感覺到邏輯上講不通。應該翻譯成“將士們經過多年征戰,有的光榮殉國,有的載譽而歸”。例11兩句相互包含,它要表述的意思是:打開東閣門在床上坐坐,又打開西閣門在床上坐坐。表達了木蘭回到久別的家中的歡喜之情。不然既開的是東閣門,怎么會坐西閣床呢?例12“撲朔”與“迷離”互文見義。即雄兔與雌兔均有“腳撲朔”、“眼迷離”的習性,是難以區分雄雌的,以喻木蘭已女扮男裝,不易被認出是女性了。并非像教材注釋上說的“撲朔者為雄,迷離者為雌”③,如果那樣,“撲朔迷離”這一成語將無法解釋。例13“將軍”和“都護”互文見義,自然無情,怎會偏偏只凍住“將軍”的角弓,只讓“都護”的盔甲冷得穿不上呢?顯然,這句詩應理解成“天很冷,將士們的角弓都拉不開,盔甲也難以穿上。”例14“湖光山色使鳥兒歡娛,使人心除去雜念。”例15意思是不因“物”﹝的好壞﹞和“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例16 “談笑”和“往來”構成了互文,應譯成“和我談笑往來的都是博學之士,沒有不學無術之人”。
(四)多句互文
由三個或三個以上句子中的詞語參互成文,合而見義。例如:
17.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這是四個相關的句。如果把文句割裂開來,就會誤解為木蘭每去一處只買一樣東西,哪有這樣機械呢?仔細一想,句中的“東市”“西市”“南市”“北市”構成了互文。正確的理解是(木蘭)到處去買出征的器具,表現木蘭征戰前的緊張忙碌。作者把它分開來寫,是為了詩句的整齊和音調的和諧。
需要指出的是,“互文”作為一種古漢語的修辭手法,在今天不一定要求學生去運用,但是,因為古今漢語一脈相承,在現代漢語中“互文”這種現象仍然存在,如神出鬼沒、東奔西跑、鶯歌燕舞、門當戶對、摧枯拉朽、暴風驟雨等。因此,掌握好互文的修辭手法,對于學習、研究古代漢語,甚至運用現代漢語都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郭錫龍,唐作蕃,何九盈,蔣紹愚.《古代漢語修訂本(下)》北京:商務印書館,884頁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技巧;語文修辭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教學目的為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然而不管是閱讀、寫作、交際能力的培養還是文學鑒賞和文言文的掌握都與語文修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修辭”一詞中,“修”為修飾、選擇之義,“辭”為言辭,語言,所以修辭就是對言辭、語文進行修飾與選擇的一種語言行為和現象,是一種語言運用的方式。將“修辭”具體化于語文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借代、比擬(擬人、擬物)、夸張(擴大、縮小、超前)、對偶(正對、反對、串對)、排比、反復、雙關(諧音、語意)、反語、對比、映襯(正襯、反襯)、頂針、移就、通感、婉曲、回環、呼告、互文等。面對修辭手法種類繁多與課堂時間有限這一矛盾,一些一線教師選擇對修辭避而不談,只做簡單介紹不做深入探討,使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還有一些一線教師特別是工作經驗不足的高中語文教師會選擇將修辭手法一一詳解,視總體教學任務而不顧,出現了舍本逐末的現象,修辭手法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內容,并非全部,顯然,這兩種修辭教學的方式都是不盡如人意的。所以如何將其恰當地展示給學生,使其掌握這些修辭手法,是很多教師都要面對的棘手問題。
我認為,面對種類如此繁多的修辭手法,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其進行歸類,區分出哪些修辭手法是被廣泛應用的,如:排比、比喻、比擬、夸張;哪些修辭手法是不易發覺的,如:映襯、移就、互文、通感;哪些修辭手法是容易混淆的,如:借喻―借代、移就―擬人、對偶―對比;而哪些修辭手法又是不易于學生掌握的,如:借代、映襯、借喻、超前夸張;哪些修辭手法是“一點就通”的,如:回環、頂針、反復、排比、呼告。針對以上修辭手法的分類,我們堅持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統一的原則進行修辭手法教學,即堅持將所有修辭手法都對學生有所介紹,但側重點有所不同,該細細品味的修辭手法帶領學生細細品味,該粗略了解的修辭方法就讓學生放開手腳自己去體會。具體的教學策略如下:
一、遇到就不錯過――語文教學中滲透修辭教學
我們認為要想讓學生對修辭手法產生更深刻、更清晰的認識,就離不開修辭手法所存在的課文。也就是說,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每當課文中出現某一修辭手法時,教師都應該從課文的情境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從課文情境的角度去賞析、品味其中的修辭手法。由于受應試教育的驅使,學生在看到比喻、比擬時就使用“這句話生動形象表現了……”,看到“正襯、反襯”就說“這句話襯托出作者……”這種條件反射式的回答,導致學生開始淡去修辭的趣味與漢語的魅力,使修辭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同時也使語文教學變得寡然無味。比喻與比擬的作用的確是使語言變得生動形象,然而是怎樣的生動形象,就需要學生在閱讀文章時用心去體會了,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強調修辭教學遙控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在語文教學中遇到修辭手法就不輕易將其錯過。例如《孔雀東南飛》一文中“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由于該文言文的主題與愛情有關,正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對其就會產生極大的興趣,教師就應該抓住其興趣點,在對文章進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修辭手法的講解。
二、感性走向理性――設立修辭手法專門課
我們說從“感性走向理性”,是在課堂語文教學中所接觸到的修辭手法進行總結歸納,將對修辭手法的感性認識升華,在總結歸納的基礎上,達到對修辭手法的理性認識,進而達到靈活運動的程度,尤其是針對像“借喻―借代、移就―擬人、對偶―對比”等相似程度過高,容易產生混淆的修辭手法更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梳理與歸納,將其相同點、不同點一一理清,對其進行專門講解,強化訓練等方式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準確掌握。然而,如果沒有語文課堂上修辭手法的積累這一目標是遠遠達不到的。所以我們說,設立修辭手法專門課要建立在語文教學中修辭滲透的基礎上。
修辭是高中語文乃至整個漢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漢語魅力的體現,我們在對學生進行修辭手法教學的同時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辨析各種修辭手法更要學會發現修辭的“美”!
【關鍵詞】英語 修辭 教學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有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修辭作為英語的藝術魅力的表現手法之一,在初中教學中雖不是重點,但若能恰當運用,將修辭穿插于教學中,必能引人入勝,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現將幾個較為常見的修辭現象介紹如下:
一、Simile明喻
是常用like或as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是兩種基本不同的事物作比喻的修辭手段,表達方式為A像B。如:
1.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我的心就像一只歌唱的小鳥。
2.This dictionary is as broad as the sea.這本詞典像海洋一樣博大寬廣。
二、Metaphor隱喻
和明喻是不同的,是一種進行隱藏比較的修辭手段。隱喻又稱為暗喻,是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表達方式為A是B。如:
1.Time is money. 時間就是金錢。
2.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她是一個鐵石心腸的女人。
三、Synecdoche提喻
也稱舉隅法,是借事物的本身所呈現的各種對應的現象來表現該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段。如:
1.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他是本世紀的牛頓。(以個體代整個類,即以Newton表示scientist科學家)
2.Outside, there is a sea of faces. 外面街上,是人的海洋。(以人體的局部代全體,即以faces表示people)
四、Pun雙關
是指用同音異義或多義的詞,一語雙關,使語言產生詼諧幽默的效果。如:
1.He is not a grave man until he is a brave man.其中的grave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嚴肅的”(形容詞),一個是“墳墓”(名詞),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不是一個嚴肅的人,除非他躺到墳墓里,才能嚴肅起來。
2.The pray for you today and prey on you tomorrow.其中的pray(祈禱)和prey(捕食),發音相同,外形相似。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們今天為你祈禱,明天就會加害于你。
五、Personification擬人
這種修辭手法是把人類的特點、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之上,使之人格化,加強了生動趣味性。如:
1.The wind singing to wake up the sleeping earth.風兒輕輕唱著歌,喚醒了沉睡的大地。
2.Autumn a steady pace slowly came to us.秋天邁著沉穩的腳步款款地向我們走來。
六、Hyperbole夸張
運用豐富的想象、過激的言詞,把事物的特征有意地加以夸大或縮小,以達到強調的效果。如:
1.My blood froze. 我的血液都凝固了。
2.Thank you a thousand. 千恩萬謝。
七、Onomatopoeia擬聲
是模仿自然界中非語言的聲音,其發音和所描寫的事物聲音相似,使語音顯得生動,富有表現力。如:
1.Her heart went pit?鄄a?鄄pat. 她的心撲通撲通地跳。
2.His stomach rumbled emptily.他的肚子空空如也,咕嚕咕嚕地叫。
八、Rhetorical repetition疊言
這種修辭手法是指在特定的語境中,將相同的結構,相同意義的詞組成的句子重疊使用,以增強語氣和氣量。如:
1.It must be created by the blood and the work of all of us who believe in the future, who believe in man and his glorious man?鄄made destiny. 它必須用我們這些對于未來、對于人類以及人類自己創造的偉大命運具有信心的人的鮮血和汗水去創造。
2.Because good technique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means more quickly?鄄cured patients, less pain, less discomfort, less death, less disease and less deformity. 因為優良的醫療技術和外科手術意味著更快地治療病人,更少痛苦,更少死亡,更少疾病和更少殘廢。
九、Irony諷刺
是指是含蓄的褒義詞來表示其反面的意義,從而達到使本義更加幽默,更加諷刺的效果。如:
Well, of course, I kne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 啊,當然,我知道像你這樣的先生只帶大票子。(店員這句話意在諷刺這位穿著破爛的顧客:像你這樣的人怎么會有大票子呢?名為“gentlemen”,實則“large notes”而已)
其實英語的修辭方法還有很多,以上所介紹的九種在初中英語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學中雖不要求講得很深,但給學生作較為淺顯的介紹,將修辭所帶來的幽默詼諧用于活躍課堂氛圍,對于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還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茅云飛.初中英語修辭教學的探討[J].華章,2001(7):181.
試題類型:①對修辭手法的辨識選擇題,包括一種或多種方法的辨識。解答時,要求考生能透徹了解8種修辭手法的不同特點,尤其應注意區別容易混淆的幾種修辭手法,比如比喻與非比喻的區別,設問與反問的區別,排比與反復的區別等。②修辭手法的實際運用題,包括主觀題和客觀題兩種,其中主觀題越來越受到命題者的重視,如提供帶有某種修辭手法的情境,按要求擬寫句子等。③對各種修辭作用的理解、分析及判斷。解答時,除了要抓住各種修辭的本質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結合句意進行理解,不僅要分析修辭對描述對象所起的表達作用,還要體會作者的寫作思想和意圖,有的還須結合課文內容去辨析。
解答修辭辨析類試題時,要求考生能透徹了解幾種常見修辭手法的特點,平時要加強修辭方面的訓練,要能夠結合具體語境辨析修辭的類別,分析修辭的作用,要能按照要求寫出指定類型修辭的句子,這樣才能在考試中游刃有余。
一、修辭辨識:用選擇題的形式,要求對修辭方法判定正誤,或對是否使用修辭手法進行選擇。
例1.(2012遼寧丹東卷)選出對下列句子運用修辭方法判斷正確的一組( )
(1)杜鵑花開遍山野,香飄萬里。
(2)姑娘銀鈴般的笑聲也跟著響起來。
(3)不讀書,無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讀書,無以知世界的寬廣;不讀書,無以知文化的力量。
(4)微風喚醒了沉睡的種子。
A.比喻、 夸張、 排比、 擬人
B.擬人、 夸張、 排比、 比喻
C.夸張、 擬人、 排比、 比喻
D.夸張、 比喻、 排比、 擬人
【解析】此題以選擇題的形式來考查學生的修辭運用能力。解答此題可按如下步驟:一是品讀相關句子;二是根據平時積累的修辭知識,判斷其所運用的修辭手法;三是與句子下面所列選項的修辭手法進行比照,確定正誤。很容易發現D項是正確的。
例2.(2012四川達州卷)下列句子沒有使用修辭的一項( )
A.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B.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
C.我難道就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
D.天上烏云密布,似乎要下雨了。
【解析】本題是對是否使用修辭手法進行判斷選擇。解答時須逐項進行判斷,很容易發現,D項沒有使用修辭手法。這個句子雖有比喻詞“似乎”,但不是比喻句。
二、修辭運用:要求考生恰當運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等修辭手法擬寫各種句子。這類題型是最近幾年來修辭考查的一大亮點,備受命題者的青睞。它的突出特點是,將修辭與句子及語境結合起來,強調了它的實際運用。其題型有:補寫句子、擬寫句子、擬寫對聯、寫頒獎詞、寫開場白、擬寫微博等。
(一)用修辭補寫句子
例3.(2012廣東梅州卷)閱讀下面文字,補寫一個與畫橫線的句子句式相同、修辭手法一致、語意連貫的句子。
善思則能“從無字處讀書”。讀沙漠,讀出了它坦蕩豪放的胸懷;讀太陽,讀出了它普照萬物的無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是一道將修辭手法放在補寫句中來考查的題目。做題時除了要注意補寫的句式應與畫線句相同或相似外,還要注意修辭運用的一致性。很明顯所補寫句子應與畫線句構成排比句,同時補寫句子是對“無字處讀書”的闡釋。參考答案:示例①:讀春雨,讀出了它潤物無聲的柔情。示例②:讀大海,讀出了它氣勢磅礴的豪情。示例③:讀石灰,讀出了它粉身碎骨不變色的清白。
(二)用修辭擬寫句子
例4.(2012湖南婁底卷)“五?一”期間,王雙華同學回到了家鄉。家鄉的山,家鄉的水,使他陶醉,他很想把家鄉初夏的美景描繪出來。請你用下面所給的詞語,經過自己的想象,用比喻或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描繪出王雙華家鄉的美景。(100字以內)
山巒 翠竹 深潭 小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是將修辭手法放在寫句中考查,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寫句子時靈活運用修辭手法,做到語義清晰、生動形象、親切感人。參考答案:示例:夜雨把山巒洗得明凈蔥蘢,翠竹迎風搖曳,如青裙少女,飄逸一陣陣清香。山下的深潭,明鏡一般,倒映水中的藍天、白云和山巒,匯成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小溪便從這山水間流出,像一條長蛇,蜿蜒著流向遠方。
(三)用修辭擬寫對聯
例5.(2012山東德州卷)為激勵中國代表團,某網站征集對聯,請根據上聯寫出下聯。
上聯:憶往昔中華健兒北京奏華章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看似一道補充對聯題,實則考查了運用對偶修辭的能力。對偶修辭講究的是整齊勻稱,結構相近,字數相等,詞性相同,意義關聯。我們在解答此類試題時要運用到對偶的修辭知識,按照題目要求逐一配對即可。參考答案:示例:看今朝炎黃驕子倫敦譜新篇
(四)用修辭寫頒獎詞
例6.(2012四川資陽卷)請你用簡短的語言介紹一位你熟知的雷鋒式的先進人物,并為他寫一段頒獎詞(頒獎詞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方法)。
例:(1)人物事跡:阿里木10年前來到貴州省畢節市,以烤羊肉串為生。畢節有不少窮孩子上不起學,阿里木便決定用烤羊肉串掙來的錢資助貧困學生。8年來,阿里木把賣出30多萬串羊肉串攢下的10多萬元錢,全部捐獻出來資助了上百名貧困學生。很多網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動,親切地稱他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頒獎詞:快樂的阿里木,在煙火繚繞的街市上,大聲放歌。苦難沒有冷卻他的熱心,聲譽不能改變他的信念。一個人最樸素的惻隱,在人群中激蕩起向善的漣漪。
(1)人物事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頒獎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是將修辭手法放在擬寫頒獎詞中來考查。擬寫時只要所選人物與示例一樣具有先進性、影響力,且敘述有條理、完整,語言簡潔,能正確運用修辭手法即可。參考答案:人物事跡:郭明義,20年獻血6萬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6年,他成為鞍山市第一批遺體和眼角膜志愿捐獻者。1994年以來,他為希望工程、身邊工友和災區群眾捐款12萬元,先后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卻幾乎一貧如洗。他是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頒獎詞:他總看別人,還需要什么;他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幣,每一滴血都滾燙火熱。他越平凡,越發不凡,越簡單,越彰顯簡單的偉大。
(五)用修辭寫開場白
例7.(2012四川南充卷)學校團委會決定舉行“五四”青年節文藝匯演活動,假如你是本次活動的主持人,請你為該次活動寫幾句簡短的開場白。(要求至少用上一種修辭手法,內容里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
【解析】此題是將修辭手法融在開場白中來考查。解答此類試題,要做到“四要”:一要切合主題。如本題的主題就是“‘五四’青年節文藝匯演”。二要切合情景。三要有現場感。或渲染氣氛,或調節情緒,或引人入勝,或循循善誘。四要錘煉語言。要做到語言簡潔、生動,有感染力,適當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參考答案:(略)
(六)用修辭擬寫微博
例8.(2012山東威海卷)在你四年的初中時光里,你不僅見證了自己的成長足跡,更見證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成長,這其中有災難,更有自豪。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樹地震……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記憶;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神七航天……讓我們驕傲自豪。請你自選一個事件,擬寫一條60字左右的微博,至少用到兩種修辭手法,表達你最真的感受。
【解析】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微博已成為一種文體。主要是可以表達感受或交流看法(觀點)。本題就是針對“初中時光中出現的自豪或慘痛事件”談感受。只要緊扣具體事件,談出最真感受即可。參考答案:(略)
三、修辭欣賞:常出現在閱讀題目中,要求根據特定的語境,理解句子中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及作用。
例9.(2012山西卷)文中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析其表達效果。
無論年屆花甲,抑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好奇之沖動,孩童般的天真久盛不衰。你我心中都有一臺天線,只要你從天上人間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號,你就會青春永駐,風華常存。
【解析】對閱讀選文中的句子進行賞析,須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說出采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即可。參考答案:畫線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突出了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等積極因素對青春永駐的重要性。(意思接近即可)
例10.(2012山東萊蕪卷)請從修辭運用的角度,簡要賞析下面的句子。
[關鍵詞]初中語文 修辭教學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80017
所謂修辭,顧名思義就是“修飾文辭”的意思,即在語言表達過程中,借助恰當的語言手段,達到表達交流的目的和效果。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尚未把修辭列入語文教學的目標,很多教師的修辭教學都是零散隨意的,學生們學習的修辭知識也是不成體系的,對修辭的認知也不夠清晰具體,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效果,影響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為了強化修辭教學,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果,可采用如下做法:
一、選用適合的學習內容,糾正修辭的認知誤區
由于當前的語文教學并沒有把修辭教學列為教學目標,初中語文中修辭教學實踐缺乏有力的指導,因此大部分教師把修辭教學等同于修辭手法的訓練,認為讓學生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辭手法,學會造句應用就可以了。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教師通過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明確修辭的內涵和外延,建立準確的修辭認知結構,走出修辭認知的誤區,才能更好地指導修辭教學實踐。例如,在學生閱讀課文時,不但要學生找出課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擬人句、設問句等,還要讓學生進行仿照造句,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知識,學會修辭手法的恰當應用,讓自己的語言表達更加準確恰當、生動形象。同時,還應在語文教材中選擇一些經典的課文,諸如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冰心的《憶讀書》、豐子愷的《白鵝》等,這些作品在語言修辭方面體現了大家風范,很有特色,學生通過閱讀分析這些課文的語言特點,就明白通過修飾語言,能讓表達簡明、得體、連貫、精當,這也是修辭學習的任務。通過這些方法,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修辭綜合應用能力。
由此看來,很多教師都是按照自己對于修辭的認知和理解來進行教學,導致修辭教學的內容不全面,學生學習的修辭知識不系統,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選用恰當的內容,糾正認知誤區,才能有效地開展修辭教學,增強語言訓練的效果。
二、借助優秀的作品閱讀,體會修辭的巧妙用途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用了很多名家名篇,作者在語言的修辭方面頗有造詣,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成為進行修辭教學的良好載體。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學習這些經典作品時,不妨通過抓住一些關鍵語句,進行反復的閱讀分析,讓學生體會修辭在語言表達中的效果,領略修辭的巧妙用途,感受語言得體的美好,學習掌握修辭的應用技巧。例如,學習九年級語文的《白楊禮贊》一課,茅盾作為我國的文學大家,在語言表達方面非常出色,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先找出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反復地閱讀體會,感受課文語言的恰當得體,體驗語言表達的美感。學生們由于理解能力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各異,找出的重點語句也不一樣。有的說是:“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有的說是:“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學生通過句子中“極普通”、“決不是”、“尤其”等一些詞語的應用,體驗了修辭在語言表達中的應用效果。
由此說明,眾多的名篇佳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實現修辭教學目標的良好載體。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理解,增強學生對于作品語言修辭的親身體驗,學會得體的語言表達方式,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明確修辭的教學目標,設計修辭的有效練習
一、品味語言,豐富詞匯,強化表達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散文以其靈活多變、參差錯落等語言風格被人所稱道,表現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散文作品都是優秀散文家的經典之作,不同的作者所寫出的散文能夠體現出的語言風格也各具特色,有的韻味悠然、有的清淡自然、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鏗鏘有力。所以,從初中散文教材的語言特征來看,初中散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導學生品味散文作品中的語言,進而豐富學生的詞匯、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
二、明確表達效果,強化修辭運用
散文素有“美文”之譽,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都是精選的經典之作,作者為了更好地增強散文的表達效果,運用了大量排比、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所以,從散文表達效果的角度分析修辭手法,從而強化學生對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這也是初中散文教學的目的所在。
郭沫若先生在《白鷺》一文中是這樣描寫白鷺的:“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這樣貼切自然、生動形象的描寫效果,與修辭手法的成功運用密切相關。教師可以從描寫效果的角度人手展開對學生比喻手法的強化運用學習。
三、分析意境,感悟內涵,強化鑒賞
作為一種靈活自由的文體,散文融合哲理美、自然美和詩情畫意。優美的散文,具有可比擬詩歌的意境,情景交融、深邃無窮的意境往往使散文提供了同詩歌相同的鑒賞空間。通過對散文別具魅力的意境分析,進一步感悟散文表達內涵,去洞察生活、領略歷史,這對于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強化學生思想水平,意義極其重大。對于初中散文教學而言,面對眾多意境優美的經典散文作品,從分析意境人手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這同時是初中散文的教學目標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以父親的“背影”出現為遞進,四次出現“背影”,每次都給人不一樣的感受,但是一脈相承的思想情感貫徹全文。從前面作者暗笑父親的迂、不理解父親對兒子的疼愛關懷之情,到后來經過車站月臺送別,作者深切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從心里感激父親。在極其樸實的文字描寫和極其簡潔的白描手法運用中,父親的形象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父子情結讓人感同身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作者的語言表達入手,對文章內在的意境進行分析,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想,強化學生的鑒賞能力,并最終使其理解課文的主題。
四、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線索、借鑒文章立意,提升讀寫能力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原則。所以,在初中散文教學中,針對教材所選經典散文作品,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以這些經典范文為例,把握其中有用的知識,幫助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吸取文章思想內容的精華部分,從文章立意、謀篇的角度加以借鑒,并就精煉的遣詞造句和精心策劃的選材組材等寫作技巧展開強化訓練,力求使學生的讀寫能力有效提升。
《濟南的冬天》一文借助與濟南冬天特征有關的事物來進行表現。“溫情、清亮、美麗”是老舍眼中濟南冬天的特征,是作者通過長期觀察得來的。教師可以此作為切入點,啟發性地告知學生觀察是寫作的基礎,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指導學生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具備寫作所必需的敏銳觀察力,讓學生盡可能掌握寫作所必需的感性材料,為他們寫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總之,初中散文教學應當是具有多元功能的教學,應當“學”在明處,“用”在實處。只有散文教學的目的清晰,才能讓教學更具針對性。散文教學“教什么”,是直接關系“怎么教”問題的關鍵所在,應當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
參考資料:
一、念好“樂”字訣
在初中畢業復習中,學生在大量的習題中,難免會感到枯燥無味,久而久之,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從“樂”字上想辦法,下工夫,想方設法讓學生樂于學習。因此,筆者認為應該把學生當作朋友,當作學習的合作者,在課上、課下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見解,唱對臺戲,因為知識面前人人平等。若能在課堂上經常出現學生間的激烈辯論、師生間的良性辯論,此時收獲的就不僅僅是課堂氣氛活躍的表面效果了。當然這需要教師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和不怕丟面子的勇氣。
二、念好“分”字訣
在初中語文復習教學過程中,各種知識看起來比較松散而雜亂,其實,它們也具有嚴密的系統性。特別是我們所使用的蘇教版教材,將各個語文知識點進行了巧妙而合理的安排,加強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縱觀這些知識點,它們具有個性,也有共性。因此,在初中畢業復習中,首先必須對語文知識點進行梳理,念好“分”字訣,分好系統。一般而言,初中語文可以分為這幾大塊:(1)識記背誦類。必須背誦積累的經典詩文、文言文等名篇,包括古代和近代及當代作品。(2)方法類。必須掌握拼音、字詞、句子。包括修辭手法、語法應用等。(3)閱讀類,著重考查閱讀理解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這是初中語文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四是作文。這是初中語文復習的難點。這四類知識具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在畢業總復習時,必須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學習能力進行課程安排,做到合理有序,高質高效,分階段、分步驟實施,在“分”字上做足文章。①將識記背誦類作為第一階段的重頭戲。因為背誦需要大量的時間,根據“先快后慢”的遺忘規律,應該把背誦放在首位。按照“先長后短”的原則安排背誦復習周期的長短。②進行字詞句的復習。尤其應該復習好修辭與語法。這個部分是后續復習的基礎,只有打牢了基礎,才能確保后續復習的順暢。③進行閱讀訓練。采用分冊、分內容、分段的方式進行復習教學,通過精心分類和策劃,確保“分”字訣分得恰當而又不失其功效。
三、念好“精”字訣
在九年級,學習時間異常寶貴,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確保復習的有效性,這是初中畢業班教師一直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關鍵是抓住一個“精”字,念好“精”字訣。所謂的“精”就是指精講精練。(1)精講,是指教師應該減少講解的時間,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用充足的時間進行知識的復習整理、查漏補缺和消化。(2)做好精練。學生在做復習題目時,教師應該善于歸類,讓學生在做一道題目的同時,能夠掌握一類題目,做到觸類旁通。例如,在進行修辭手法的專項復習訓練時,筆者專門挑選了《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一句話“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筆者提問: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天氣怎么樣?(非常熱,學生齊答)從哪里可以看出來(狗吐舌頭、騾馬張大鼻孔)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夸張)最后師生一起總結:這句話采用夸張的手法來表現天氣十分干熱,但是句子卻沒有一個“熱”字。今后我們在判斷句子是否采用夸張手法時應該注意什么?這對我們今后使用夸張修辭手法有什么啟發?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和討論,最后總結出了相關的方法,為學生今后解答這類題目提供了解題的思路范例。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運用精講精練時,必須深入研究學生和語文復習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以練習不斷鞏固復習成果。
一、知人論世,領略詩美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說,文學作品與作家本人的思想情感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了解作者及其創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因此,教師在講解古詩歌時,在梳理了基本的字、詞、句后,還要讓學生“知人論世”。對于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泊秦淮》(杜牧)來說,字詞句梳理是相對簡單的,關鍵在于讓學生體味蘊藏于詩中的美感。要引導學生體會這首詩的美,其前提是要讓學生了解這首詩背后的深意,這就得讓學生了解杜牧其人,對杜牧其人“知人論世”。因此,在講解時,教師要給學生補充杜牧生于唐王朝似欲中興實則無望的時代背景,并介紹《玉樹花》綺艷輕蕩,歌聲哀傷,是亡國之音。通過背景知識的介紹,學生很容易就能感悟到蘊藏于“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中的深切憂慮,體會到詩中悲涼深沉的意境、精當錘煉的語言表達,以及曲筆的巧妙運用,從而領會到這首七言絕句的藝術感染力。
二、把握修辭,發現詩美
有人曾說:“修辭是古詩傳情達意的主要倚仗方式之一。古詩倚重修辭,借助修辭進行語言舞蹈,讓詩的精神魂靈飄升。”要想讓學生在古代詩詞賞析中發現、領略詩美,除了“知人論世”,指導學生把握詩詞的修辭手法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從詩歌的修辭方面去把握詩詞的美感,引導學生透過文字感受詩美。古詩常見修辭有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排比、互文、頂針、反問等等。以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杜甫詩三首》中的《春望》(杜甫)為例,在講解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時,教師應說明這里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讓學生體會“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所形成的反差效果。本來,春天是草木繁茂的季節,可是由于國都淪陷,春天也失去了光彩。在講解頸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聯時,教師應給學生講解這里使用了對偶及互文的修辭手法。首先,這一句對仗非常工整,“感時”對“恨別”,“花濺淚”對“鳥驚心”,工穩的對仗使這首詩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其次,這首詩還巧妙地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本來應該是“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通過互文的手法,詩歌更具有凝練美了。另外,““濺”“驚”體現了語言的動態美,寄托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三、細分類別,感受詩美
古代詩詞類別很多,各類詩詞風格各異。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古代詩詞時,要引導學生細分詩詞的類別,大致把握各類詩詞的特點。引導學生細分詩詞類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詞的主旨。詩詞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分成各種不同的類別:例如,按照題材分,可分成送別詩、邊塞詩、閨怨詩等類別:送別詩,如《別董大》(高適),這一類詩或者表達了作者在離別時的不舍,或者表達了對友人的懷念、祝福、鼓勵等;邊塞詩,如《出塞》(王昌齡),這類詩大都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希望早日結束戰亂,與親人團聚等思想感情;閨怨詩:如《閨怨》(王昌齡),這類詩大都抒寫古代婦女的憂傷,或者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的感情;詠物詩,如《梅花》(王安石),這類詩主要是通過對事物的詠嘆來抒發詩人自己的思想感情,詩中之物往往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因此在描摹事物中,詩人或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態度、美好愿望,或包含著深刻的道理,或表達自己的生活情趣等等。此外,還有懷古詩、羈旅詩、山水詩、田園詩等等。教師引導學生分出不同的詩詞類別,同時讓他們大體把握了各類詩詞主要的表情達意的技巧和特點,學生對于各類詩詞的審美表達方式的把握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一、賞析語言效果
1.體味詞語。考題通常以這樣的形式出現:某詞有什么表達效果;某詞好在哪里;某詞能否調換,為什么;賞析某詞。解答這類考題應從詞語的語意、詞性、感彩、修辭手法和表達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慮。分析時要結合全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談這個詞的作用。
2.賞析句子。考題的一般形式:賞析某句;某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好在哪里。這類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這類考題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分析寫景特點,如景物的色彩、近景遠景的結合、動靜結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夸張等。分析詩句的表達方式。分析詩句用詞的生動形象等,并且還要說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示和思考。
二、把握主題思想
讀懂詩詞內容,從詩句中提取內容要點,對景物的特點、人物的感情態度、作者的觀點、態度、全詩的主旨進行概括等。
考題的一般形式:描寫了怎樣的景物(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塑造了什么形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句的主要內容;概括主旨。解答這類題要先分析意象的特點,并根據所描繪的意象特點及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郁頓挫)來推斷詩人的情感態度。初中階段所學詩歌情感大體可分為:離別思念、愛國思鄉、友情、愛情、熱愛大自然、關心民生等。
三、品析表現手法
品味詩詞各種修辭的妙用,賞析詩詞的表現手法,景與情的關系等。古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擬人、對偶、夸張、對比、比興等。常見的寫作手法或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小中見大、以樂寫哀、烘托渲染、對比映襯、多角度描寫等。詩詞的表達方式主要有描寫、議論、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而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鑒賞時要準確指出詩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結合詩句和具體詞語作分析,即本詩運用了……的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或抒情方式),表現了……內容,抒發了……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想象聯想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準確理解和對所描述畫面的想象,也考查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考題的一般形式:展開想象,用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歌優美的意境;詩歌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用簡潔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
解答這類題目要在讀懂詩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要抓住意象,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加以描述,不能偏離詩歌的意境、主題和詩人的情感。
五、掌握解題方法
一“看”。看題目。題目是詩歌的眼睛,是詩歌的綱;綱舉目張,我們可以通過題目這個窗口來透視詩歌的內容。有的題目能直接傳達詩歌的主要信息:點明了寫作緣由、背景、內容、環境、時間(季節)、詩詞類型等。仔細閱讀題目可以幫助我們讀懂詩詞。看作者。要結合平時所了解的作者的派別和寫作風格來理解全詩。正所謂“知人論世”,從詩人自身經歷、生活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變遷中去透析詩歌中的隱含信息,才能更好地鑒賞古詩詞。
二“抓”。抓關鍵詞。詩句中的關鍵詞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這類詞或精辟準確,或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還有就是抓主旨句。中考中用于鑒賞的古詩詞都是一些千古傳誦的佳作,大多符合“起、承、轉、合”的規律。一般作者在詩作的末尾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態度、感情。因此,要關注末尾兩句。
三“析”。整體感知詩詞的主要內容(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重點分析詩詞中最富表現力的句子,或者主旨句。分析詩詞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和寫作方式。分析詩詞的語言特色(簡潔、含蓄、凝練等)。
四“悟”。結合前面“看”“抓”所得到的信息,感悟作者所表達的觀點、態度和感情。一般情況,詩詞描寫的是田園風格、農村的風俗人情,則表達了作者對恬靜的農村生活的喜愛。詩詞描寫的是山水風光,則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頌。作者通過所描繪的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則表達了對家鄉親人、朋友的思念,或者對現實的不滿,或者壯志難酬的憤懣,或者對人生的感慨等。詩詞描寫的是邊塞(軍旅)生活,或者表現了邊塞風光的奇特、對戍邊生活的懷念;或者表達了戍邊生活的艱苦、報效祖國的決心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等。
五“答”。解答古詩詞鑒賞題時,還要通讀所有的試題,對考點有個大概的了解后,才能分析思考,動手答題。答題的語言要規范。答題時還要注意看看分值,分值的多少取決于要點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