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政治哲學研究優選九篇

時間:2023-08-04 16:59:4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政治哲學研究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政治哲學研究

第1篇

1.1哲學與政治的概念

哲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可謂是錯綜復雜,哲學與政治分屬于不同的領域,并在自己的領域內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和特殊的規定性。哲學具有間接地、超驗的、反思的特點,并訴諸于一般事務。政治是指個人、團體、政黨、政府在內政、國際關系方面的移動。從廣義上來說,政治主要包括政治活動、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思想等等。其中,政治活動、政治法律制度、是最集中、最直接反映社會的經濟關系,反映統治階級的地位和意志,維護統治階級意志的政治。

1.2哲學與政治之間的聯系

1.2.1哲學依賴于政治

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LouisPierreAlthusser)對哲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作了較好的解釋,他說:“哲學是政治在一定領域、面向一定現實、以一定方式的繼續。哲學在理論領域,或者確切地說,同科學一起展現政治,反過來,哲學在政治領域,同從事階級斗爭的階級一起展現科學性?!币环矫妫赫軐W作為觀念上的上層建筑,他總是與民族、國家當時的政治、經濟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并服務于一定的政治目的和經濟基礎。當然,我們并不否認,哲學的社會功能或者說哲學的現實服務方式是通過不斷的反駁或批判人類已有的既定的理論和實踐活動來實現的,但是,這種反駁和批判他人的方式只有通過政治才能夠成為現實,如果沒有政治的實現,哲學就變成了一紙空文。這就是哲學依賴于政治的表現。

1.2.2政治依賴哲學

政治依賴于哲學,它需要哲學對其進行理性和德性的引導。對政治來說,哲學就是它的理性和良心。政治依賴于哲學對其“理性”和“德性”的引導。政治因哲學的“理性”引導,而立法,政治價值的坐標就是“正義”和“善”,缺少“理性”的政治是難以想象的,它會成為一個沒有頭腦的政治,而缺少“德性”的政治就是沒有良心的政治,與缺少“理性”的政治相比,缺少“德性”的政治簡直就是糟糕透了。政治與哲學之間的關系,證明了一定不能將哲學完全與政治等同化,這兩方面是獨立的,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的,如果把二者進行同化是對精神實質和理論旨趣的背離,是對哲學獨立性的否定,也是對哲學真理性的遮蔽。

1.2.3哲學與政治之間的沖突

哲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即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也是一種相互沖突的關系,這種即依賴又沖突的關系是哲學與政治之間關系復雜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哲學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與哲學思想相關的高貴、美、崇高等勢必會與社會的宗教意見、道德習俗相沖突。由于政治總是指當下的利益、存在,所以政治總是希望哲學能夠為其提供論證其合理性的工具。而哲學其本身就是以一種否定一切現存的、既有的政治。另一方面,在城邦中,如果想要哲學發生作用,勢必會導致哲學與政治之間以不同的形式發生沖突。綜上所述,我們清楚的認識到,哲學與政治,既要服務于當前現實的訴求意見,還要不斷的追求真理的理論旨趣。一方面不斷的進行否定、進行批判,一方面又要不斷的肯定與維護,對于這種沖突,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將其解釋為“肉體與靈魂“之間的沖突。對于柏拉圖的這種比喻,阿倫特認為其蘊含了哲學與政治之間沖突的政治根源,棲息于城邦中的肉體,和有別于人類事務的靈魂,為了能夠使自己的靈魂從肉體中脫離和解放出來,哲學家往往會向統治奴隸那樣對自己的肉體進行統治。由此可見,哲學家雖然對人類之外的事務進行感知,但是其歸根結底還是人,因此,哲學與政治這個人類事務之間的沖突最終還是哲學家自身的沖突。想要解決這種沖突,哲學家和哲學應當時刻保持自身的自由心靈和獨立立場,但是,哲學家在面對社會壓力的面前,往往不得不在現實和信念中做出妥協和讓步。為了更好地行使哲學家為哲學辯護的權利,在有的時候哲學家也不得不向政治妥協。

2.我國歷史上的哲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歷史上,我國曾經是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有著相當悠久的意識形態、政治合一的傳統。一方面,政治統治需要學說和思想理論作為其提供精神支柱和理論依據,舉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維護“君權”是中國古代儒家早期思想的本質,雖然后期幾經轉變,但是都在或多或少的維護“君權”,漢代的儒學,更是將這種維護發揮到了極致,它在吸收了道家與法家的有關思想基礎上,結合陰陽五行學說,制造了“君權神授”儒家思想正是通過長期對統治階層的維護,從而一步成為了中國封建統治的政治精神的支柱。另一方面,政治統治又為意識形態提供了支持和庇護,如果沒有政治統治為儒家思想的官方意識形態及其獨尊地位提供支持,那么儒家思想就不可能成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在我國的歷史條件下,政治統治之中蘊含了哲學,哲學的意識形態遮蔽和吞并了哲學的學術性。

3.我國當代哲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

當代中國的哲學具有雙重取向,這雙重取向是兼有學術和意識形態的雙重取向,一方面,當代中國的肩負了重要的意識形態任務,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服務當下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中國的還肩負如何更好地遵循學術活動內在規律的任務,朝著真正學術性學科演進的壓力。令人感到十分遺憾的是,雖然這兩個方面的取向受到我國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是,對于這兩個方面的取向研究日益呈兩極分化的趨勢,要么是哲學日益中性化、學術化,要么就是一味的辯護和注解現實政治形態,總之,結果并不理想。

4.針對哲學與政治之間錯位的措施

哲學與政治之間存在的關聯和沖突,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一定要保持哲學與政治之間必要的間距和張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促進政治發展的同時,推進哲學的發展。否則,就可能會導致政治對哲學權利的僭越,從而泯滅了哲學的功能和本性,喪失了政治的自我批判和自我理解。

4.1哲學是愛智之學,應當摒棄對哲學的功利化認識,力求做到反省一切知識和意見,反省政治、人生的一切現象。

4.2要做到科學的、正確的看待哲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

4.3哲學家應當秉承批判的精神,負有擔當的意識。

4.4保持哲學意識形態取向與學術取向的相對分離。

第2篇

[關鍵詞]中國政治哲學;宏觀理論建構;微觀政治主體;述評

政治哲學作為一門“對政治事物的一般性的反思而深入地理解人的生存和世界本性的學問”,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受到我國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近十年來,無論是從從事政治哲學研究的學者人數,還是從政治哲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來看,政治哲學的研究都取得了比較大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政治哲學在當代中國已然成為一門顯學。本文以發表的學術論文為線索,對近十年來中國政治哲學的研究作一綜述和簡要評論。

一、從宏觀理論建構到以問題為中心的轉向

政治哲學研究在中國的興起,激發了諸多學者對當代中國政治哲學進行理論建構的興趣。

從政治哲學的學理結構角度探討中國政治哲學的體系。有學者指出,政治哲學的學理結構是從哲學的人學理念推演出倫理學的道德原則,進而再引申出政治價值學說來展開邏輯的。這也就意味著,規定著政治活動的性質、任務和目標的政治哲學之思想來源,是某個特定時代的人學理念和道德原則的政治學演繹和邏輯結論;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哲學體系應該堅持的邏輯起點和基礎是的人學本體論,辨證地繼承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建立起一種既鼓勵物質文明,又提倡精神文明的哲學、道德倫理學和政治哲學體系。

從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討論中國政治哲學的建構。有學者認為,價值性和事實性的關系,構成了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任何一門政治哲學的建構,都需在理論內達成價值性與事實性的某種統一;而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建構之路應該從理想性轉到現實性,即從經典致力于理想社會的理想性政治哲學到依據現實生活的現賣性政治哲學的轉變。

從理論綜合的角度討論中國的政治哲學建構。有學者指出,政治哲學是對政治權力的來源及其行使的正當性,以及理想社會模式等問題從根本處進行思考的一門學問;對于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者來說,一件充滿著挑戰的理論工作應該是在綜合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近現代政治哲學和政治哲學三大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社會主義現代中國的政治哲學的思想體系與新的傳統。

對中國政治哲學進行理論建構是近十年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一個趨勢。這些研究成果涉及政治哲學的基本概念、政治價值論、方法論等,對中國政治哲學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但是,這種宏觀建構的政治哲學理論體系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陷:一個是玄之又玄,其表現就是在概念中轉圈子,從一個概念轉到另一個概念;一個是空發議論,其表現是依據某個政治價值,比如公正、自由來批判宏觀現象與大制度,而不肯去切實地分析身邊的小問題與小制度。

對此,有學者著重強調,政治哲學研究在中國剛剛起步,中國的政治哲學研究不是要亦步亦趨地與當代西方學術“接軌”,而是要自覺地形成中國的批判意識與獨立視野。中國學者研究政治哲學的基本任務有二:一是批判地考察西方政治哲學的源流,二是深入梳理中國政治哲學的傳統。對中國學界而言,今日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時代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學術自主性。無論對施特勞斯學派,還是對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共和主義或后現代主義等,我們都主張從中國的視野出發進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討論。中國政治哲學的開展,毫無疑問將有賴于重新深入地研究中國的古典文明傳統,特別是儒家這一中國古典政治哲學傳統。但是,深入地研究儒家和中國古典文明不是要采取理想化的方式,而是要采取問題化的方式,重要的是要展開儒家和中國古典傳統內部的問題、矛盾、張力和沖突,以及儒家和中國古典傳統在面對現代社會和外部世界時所面臨的困難,對此我們并不需要回避、掩蓋或否認,恰恰需要充分展開并加以分析。中國政治哲學的開展,同時也必然以日益復雜的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為動力。當代中國已經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現代社會,同時又處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格局之中,我們對中國古典文明的重新認識和重新開展,無疑必須從現代中國和當代世界的復雜性出發才有生命力。

因此,以問題研究為中心,特別是以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為中心成為了近年來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轉向。

二、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的政治哲學研究

以問題為導向的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當前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對此,有學者認為,當前國內政治哲學界存在的問題是缺乏對當代中國社會類型的準確定位。這不僅在理論上嚴重影響了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發展,而且在實踐上對政府決策和社會治理也產生了不利影響。發現和確定當下我國社會處于何種類型應是我國當代政治哲學的出發點。該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總體上是屬于在根本利益上無對抗、無沖突,但在具體利益追求上體現多元的個性化差異狀況,這種差異化主要表現為:(1)差異化的生產關系,即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外資、民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并存的生產關系;(2)差異化的政黨關系,即,多黨合作;(3)差異化的社會階層關系一“兩個階級化為十大階層”,即由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化為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人員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市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因此,差異性社會無疑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所面臨的最大現實,其社會類型是“差異性社會”。因此,差異性社會與和諧政治是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向度。

有學者指出,當代中國的問題很多,但從政治哲學的視野看,現實的和最重要的原因是權力至上的金字塔式的社會層級結構帶來的官本位、權力本位的政府運作體制和政治體制。社會層級結構的討論和建構雖然不能說是解決當下“中國問題”(當然主要指國內問題)的惟一有效途徑,但根據馬克思社會層級結構理論,立足社會結構變遷,從學理層面和社會層級結構的討論無疑可作為破解“中國問題”、建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一個重要而獨特的分析進路。作為凝結和展現當代人社會政治地位‘c全息圖”的社會層級結構既是當代中國問題的總根源,也是消解諸多中國問題的著力點,因而社會層級結構分析對諸多社會乃至政治問題就具有相當的解釋力,應該成為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論域。

還有學者認為,政治哲學研究在中國的興起,主要動力并非來自西方學術界的刺激,而是來自中國發展的內在要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發展進入經濟起飛階段之后,政治起飛的任務得以彰顯,而政治起飛應該是中國思考的問題意識。因此,中 國政治哲學研究必須直面中國社會發展的核心難題一政治發展與政治起飛。該學者指出,面對中國發展的政治起飛問題,我們的政治哲學研究應當回答:中國社會的政治起飛如何可能?人類在古代城邦公民政治或君子—大人政治和現代權利政治之外,能否發展出第二種可能的政治(哲學)模式?若能,那么東方政治(哲學)傳統能否發展出人類第二個政治(哲學)類型?從當代世界發展看,政治領域的最大特征是西方的霸權與東方的崛起。于中國哲學研究而言,我們的根本問題是,如何在批判地揚棄中國傳統王道政治哲學與西方現代權利政治哲學的基礎上,創建新的政治哲學范式?圍繞這一問題,我們的政治哲學研究還必須創造性地回答的重大問題有:良好的社會如何可能?在西方主導的世界上我們如何進行政治思考?中國的政治起飛如何實現?

三、從宏觀政治制度研究到微觀政治主體研究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各種現實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中國現代社會日益走向復雜性,這也推進了中國的政治哲學研究以問題研究為導向。正如我們所知,政治哲學所要面向的問題很多,有宏觀問題和微觀問題之分。近十年來中國政治哲學發展經歷了從以宏觀政治制度問題為導向到以微觀政治主體問題為導向的轉變。

有學者認為,政治哲學參與現代中國社會改革,其原初的目的就是解釋阻礙中國社會發展與正義的“中國結”。但是,其理論維度從一開始就超越具體的問題之外,而直接深入到“結”之編組的原因與根據。也就是說,直接探討一般國家政治制度的正當性問題,比如討論土地的所有權、政府的基本原則,或者立法的正當性基礎等此類的問題,不是提出解決具體問題的實用對策。極其重要的一點,中國在與現代世界,尤其與西方世界對話而制定共同的政治規則時,社會一歷史的差異,使中國的政治哲學學者更趨向于選擇社會一歷史的宏觀視野來討論政治哲學的問題。因此,從政治哲學角度研究宏觀的制度問題也就引起了我國學者的關注。

有學者從社會現代轉型的角度,以(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的矛盾為中心線索,把制度放進價值學的視野中,集中考察了制度在促進人的自由,形成自由秩序的過程中所具有的價值及其實現機制。該論者認為,隨著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全面轉型,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問題凸顯出來。如果說經濟和軍事實力屬于“硬實力”,而政治價值觀屬于“軟實力”,那么,政治制度建設則是存在于“硬實力”和“軟實力”之間。通過政治制度建設,不僅可以將“硬實力”和“軟實力”整合起來,而且是“硬實力”和“軟實力”提升的根本途徑,將推動“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提升機制化。因此,該論者認為,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是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

與此不同的是,有學者指出,盡管以政治制度為中心的宏觀政治研究范式在政治哲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面對高度復雜的現代社會,宏觀政治模式也有重大的缺陷:正是在宏觀政治哲學那里,政治哲學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另外一種理論哲學,心甘情愿地受“自然科學化”的理論哲學或意識哲學范式的支配。它習慣于抽象掉內在于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和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多態化的、多樣性的、邊緣性的和微觀的權力結構和控制機制,把中心化的、宏觀的權力運作和國家制度安排等宏觀政治活動,以及周期性的經濟活動機制,即一種理性化的政治權力或經濟權力放大為人類社會歷史運動的普遍的、絕對的規律和力量。對此,該論者進一步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由于理性的危機而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的時代,生活在社會結構、社會分層、社會機制日益多元差異,非中心化的微觀政治權力和文化權力結構日益發展的時代,自覺地開辟微觀政治哲學的領地,顯然是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新發展。因而,在當代中國語境中,推進微觀政治哲學研究更具有啟發意義。

有學者認為,在現代法制社會條件下’提升每一個個體的“政治主體意識”的自覺程度,以形成廣泛介入的政治參與和政治監督,是實現權力制衡、促成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而這需要有政治哲學層面的深層論證。該論者指出,政治主體分為“社會政治主體”與“政治權力主體”兩個層面。中國傳統政治哲學思維的根本缺失是“社會政治主體”認識的缺席與“政治權力主體”認識的強化,致使社會一般成員的政治認知、政治人格及政治參與意識先天不足,更缺乏政治權利意識。因此,當代中國政治哲學要關注微觀的社會政治主體研究。

我國著名學者韓慶祥教授指出,馬克思哲學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生成論哲學,其主體是人,目的也是人,人是在實踐中生成自己與實現自己的。而要真正使人成其為人,能力問題很重要。能力原則能培養人的先進性:第一個先進性是能力本位內在要求公正,有能力的人就希望公正,希望有平等的機會,這種公正,相對于等級而言是先進的;能力本位還會產生第二個先進性,就是它歡迎民主;能力本位還會產生第三個先進性,那就是使人具有相對獨立的人格。過去我們的政治行為圍繞權力做得太多,今天我們應該圍繞能力來組織政治行為、政治活動;把能力原則引入我們的政治活動,用能力而不是權力來增強我們政治的權威及其影響力。以此,當代中國的政治哲學研究應由權力本位的政治哲學走向能力本位的政治哲學,最終的使命就是使政治人在政治行為中真正成其為人,使從事政治活動的人真正成其為人。

四、結束語

第3篇

20世紀80年代,學界在對傳統教科書體系進行整體性反思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哲學的本質是什么?在這場討論中,與人本主義的關系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而首先展開的是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討論。在這場爭論中逐漸形成了三種代表性的研究路向與理論興趣:一是人學研究思路。代表性的學者是吉林大學的高清海先生,他受到馬克思關于人或社會的三種形態理論的啟發,即最初的人類以族群為本位(“人的依賴關系”形態),經過個體本位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態),才能到達人的最高發展形態(即“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形態),即由人的“類”本性決定其必然去向,由此形成了“類哲學”的思路。[1]二是實踐唯物主義研究思路。有許多學者基于對蘇聯理論體系的反思提出了實踐唯物主義的問題。他們在文本層面上以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等經典論著關于“實踐”的論述為立足點和出發點;在理論層面上以“實踐”為核心概念來重新解釋哲學,以“實踐的唯物主義”來概括哲學的特征本質,形成了一股頗具影響的哲學思潮。三是哲學史的研究思路。從學理上講,關于哲學本質的回答需要回到經典作家即馬克思本人的思想發展進程中進行考察;因此,人學與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路向之爭便直接引發了哲學史研究的重大理論分歧之爭。其爭論焦點是,代表馬克思成熟思想的經典著作,到底是人學韻味濃厚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還是更為強調現實實踐邏輯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或《德意志意識形態》?此外,還有一些學者無意識地突破了人學與實踐哲學的范式之爭,十分敏銳地提出,馬克思晚年關于歷史學、人類學的轉向以及人類學這個問題。從現在的理論視野來看,關于歷史學、人類學的轉向以及人類學這個問題,顯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動向,也是哲學研究中無法繞過的問題;但在當時,這一問題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事實上,在20世紀80年代末,俞吾金先生便已將思考的目光定位在人類學問題上,他當時提出馬克思對社會人類學問題的思考貫穿其一生,在思想發展上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哲學階段、政治經濟學階段和文化學階段。[2]但總的來說,在當時人類學問題對于重新認識和理解馬克思整個學說的重要性并沒有引起整個學界的充分重視,因此學界未能進一步對馬克思的人學與人類學思想進行系統研究。其原因有許多方面,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我們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解局限于傳統教科書體系(即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有關。哲學的發展需要政治經濟學與政治學的研究突破作為支撐(正如馬克思本人哲學思想的發展與他的政治經濟學和政治實踐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這是哲學一個重要理論特質;在當時,政治經濟學與政治哲學(科學社會主義)等相關學科并未同時取得與哲學一樣的進展,因此單純依靠哲學界的自我革新很難實現理論的整體性創新。

在無法獲得政治經濟學與政治學學科支持的情況下,哲學單兵突破的局面必然受挫,從而使得當時的人學與類哲學等問題的討論不能突破哲學的學科意識束縛,走向更廣闊的理論天地。當前學界所熱議的理論整體性問題以及“現代學術建制和理論研究的學科化對理論整體性的影響”正是針對這種學術分工體制的弊端提出的。[3]從研究范式轉換的角度來看,80年代的一個重要成果是中國的哲學研究開始擺脫教科書的“體系意識”來思考自己的“問題意識”。不過,從現在的理論視野來看,這種問題意識其實是一種基于學科視角的問題意識。這種基于學科視角的問題意識開啟了中國化哲學的學理性思考與學科建構,到了20世紀90年代,在學科建設意識的主導下,哲學研究呈現專門化與學術化的趨勢,的哲學與政治經濟學以及政治學(科學社會主義)等相關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專業,但與此同時彼此之間也越走越遠,甚至有分道揚鑣的苗頭與趨勢。從哲學變革與發展的歷史來看,其最重要的經驗是打破經院哲學(即所謂的學院哲學)的束縛,而其最重要的理論支持則是來自政治經濟學。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中指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所揭示的剩余價值規律是社會主義由空想發展到科學的理論前提之一,因為“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4]161。哲學學科意識的束縛以及理論研究中政治經濟學批判范式的缺失,對于當時的人學與類哲學研究而言,直接導致的問題是沒有理解馬克思“歷史科學”(即歷史唯物主義)與人學、類哲學的重要關系,同時也沒能與西方學者的文化研究、人類學研究等相關學科進行有效對話。

二、如何理解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與人學思想

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馬克思的歷史科學與人類學具有密切的關系。人類學把自己的學科定義為“研究人類的本質的學科”,這一學科體系的形成,雖然與殖民主義在全球的擴張緊密相連———它在19世紀的學科分工體系中被定位為對原始社會或文化的研究;但是,隨著殖民體系的解體,人類學已突破異文化研究的局限性,正在重新定義其對人類整體多樣性的研究。正如有學者所認為的,人類學學科除了從某一學科的角度進行人類學研究,更為前提性的則是哲學層面的理論基礎,即涉關存在論———基于人作為一種存在來探討人類發展的起源、人類發展的動力、人類創造的文化、人類發展的規律、人類前進的方向等。[5]人的本質是什么,不僅是人學研究所關注的哲學問題,實際上也是一個人類學問題。在古希臘哲學中,有些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傾向的思想家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而智者學派把人定義為具有智慧和美德的政治動物?;浇躺駥W則認為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來,絕不可能是像動物一樣的自然存在物,使人學回落到神學邏輯中。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成就是以人為中心對抗基督教神學的以神為中心,它不僅重視人的自然本性,也關注人類的理性和意志,從而引發了近代哲學的“主體性”問題大討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進化學派觀點把人看作是由猿猴進化而來,從而將自然主義人學推向了極端;作為自然主義人學思潮的反向運動,歐洲大陸的思想家們則在對宗教神學的反思中發展出了理性主義人學思潮,這一基于人類理性的本體論思想在笛卡爾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命題中被準確地表達出來———“我思”是人的本質特征,“我思”是人與動物的關鍵性區別。這種人類理性的本體論思想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發展到了某種理論上的極致。德國古典哲學不僅把“我思”(觀念)理解成人的本質,而且把它作為哲學的對象來進行研究,從而建構起龐大的觀念論思想體系,并最終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達到頂點。而在德國的觀念論思想之外,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路向,即發現人不僅是一種自然動物,而且也是一種文化與歷史的產物,因而提出了“歷史哲學”的問題,這一問題域在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和黑格爾等思想家的不斷探索下,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深厚歷史感和歷史哲學韻味的人類學思潮。這種具有深厚歷史感的人類學思想路向,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便是歷史科學。今天,隨著馬克思哲學研究以及國外研究的深入,我們應當重新拾起一度中斷的人學與類哲學的話題并將這種反思推向一個自主性的理論建構。這是中國學界走向理論自信的表現。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學術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在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包括人類學)、政治學等學科上獲得了長足的進展,為我們重拾人學與類哲學的話題提供了極好的學科背景。我們應當在這個基礎上將政治經濟學和哲學(類哲學)有效溝通起來,以打開哲學與人類學研究的新視野。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提出的人類學只是一個在學科意識的束縛之下不得不采用的“名稱”———因為學科話語體系似乎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學者的行規。換言之,人類學這一提法只是一個“方便法門”,讀者可以不必拘泥于這一名稱本身,重要的是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關于這個問題,涉及兩個重要的理論:一是我們應當如何理解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二是我們應當如何理解馬克思的人學(人道主義)思想。關于第一個問題,即如何理解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過去我們之所以無法把政治經濟學與類哲學有效結合起來,是因為我們對政治經濟學的理解受限于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體系。實際上,在馬恩經典著作中,他們所闡發的政治經濟學跟蘇聯所編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是有差異的,其重大差異我們可以用恩格斯的定義來解釋一下。恩格斯認為,政治經濟學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廣義層面,一個是狹義層面。狹義政治經濟學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因此,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里面談論的勞動價值論、資本、貨幣、商品等這些實際上是隸屬于狹義政治經濟學的范疇。關于狹義政治經濟學的設想,馬克思有一個宏大的理論構想,但并沒有完成,只出版了其中的一卷(即《資本論》第1卷)。根據馬克思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設想,狹義的政治經濟學應當有六大部分,分別為資本(這部分后來演化為《資本論》的整個體系)、國家、土地、國際市場、國際貿易,還有一部分是關于勞動的問題。換言之,蘇聯學界所理解的政治經濟學,只是馬克思本人關于狹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馬克思生前還沒有來得及把他整個思想完整地建構出來。而廣義的政治經濟學———實際是歷史科學,按照恩格斯的定義,它指的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規律的研究。廣義政治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范圍上更為廣闊,它不僅僅包含資本主義社會,也包含前資本主義社會,另外還包含東方社會,這是一個更大的范疇。這一廣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恰恰與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相重合,而狹義政治經濟學則與經濟人類學具有諸多共同之處。關于第二個問題,即如何理解和把握馬克思的人學思想。關于馬克思的人學思想不得不提到他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在此我們主要以康德和費爾巴哈為例來說明。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性人物康德最后出版的著作便是《實用人類學》,鄧曉芒認為它“是康德二十多年講授‘人類學’課程講稿,也是康德本人自己整理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康德畢生的書齋生涯其實都是以人的現實生活為背景,他那一切令人生畏的思辨最終都有一個集中的主題,這就是人的存在和使命”;因此,“僅僅從認識論上的‘批判哲學’來看待康德哲學已經顯得過于狹隘,必須從人類學的立場來考察康德整個哲學體系”。[6]1-2從這一角度來看,康德哲學的重要貢獻是將神學(宗教問題)人類學化。從思想史的角度看,這一思考路向顯然深深地影響了馬克思。費爾巴哈作為直接影響馬克思的思想家,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一書中對宗教哲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以期恢復人在哲學中的地位,這使馬克思豁然開朗。

第4篇

關鍵詞:高中;政治哲學教學;詩詞滲透

政治哲學是非常深奧的學問,同時也是讓人增加智商的學科,哲學有助于學生對人生和科學以及世界有良好的認識,但是在高中政治哲學教學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學生不能夠很好的了解這些深奧的哲學知識,而高中教師也沒有很好的教育方法讓這些哲學知識很好的讓學生接受,通過不斷的實踐,高中政治老師,在傳授政治哲學過程中,恰到好處的使用詩詞,從而讓高中政治哲學課堂的氛圍更加的良好,通過在教學中的詩詞滲透,使高中生在政治哲學的學習中能夠更加投入,也能通過政治哲學學習更好的熟悉自己。

一、在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學生在高中階段是整個學生生涯對于思想和思維發展最好的階段,而通過高中政治哲學

的學習,可以讓高中學生更好的學習到思想和思維的方式,對學生以后的大學和社會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但是,現階段高中政治哲學的教學中,高中學生不能夠很透徹的了解和獲取哲學講述的深層內涵,而哲學又是很深奧的一門學問,是在思想上和思維上的一種知識,這種不是具體的能夠了解的知識是很難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高中學生在不能獲取知識,感到枯燥乏味時,就不會對這種政治哲學知識感興趣,不能更好的配合老師的教學,讓高中教師的教學出現問題。

二、教學中靈活運用詩詞的幾點建議

政治哲學知識是高中學生的今后發展具有很大的意義的一門學科,對高中生的思想和思

維上都有很大改善作用。因此高中教學時,高中政治哲學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也要進行一定的認真研究,才會使深奧難懂的高中政治哲學課堂變得更加的容易讓高中生接受,從而使高中政治哲學教學得到很好的發展。

(一)運用詩詞來營造氣氛

高中政治哲學這門學科,相對于其他高中課程來說是十分深奧難懂的,也是單調抽象

的,由于這種高中課程的情況,高中政治哲學老師的教學就要好好的去運用詩詞來營造學習氛圍。由于政治哲學這門課程是非常鍛煉思維的,然而在之前的陳舊的教學中,政治哲學教師都是生搬硬套政治哲學的書本上的知識來教育學生,在政治哲學課堂上不能夠很好的去讓學生主動參與政治哲學學習中。而現在我們運用引入詩詞,通過詩詞的意境以及講解詩詞的意境來營造整體高中政治哲學課堂的學習氛圍,通過詩詞的講解,通過詩詞營造出來的氣氛,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讓學生能夠主動的進行學習哲學方面的學習,如果高中政治哲學老師能夠很好的將詩詞的意境營造出課堂上的一種學習意境,很容易就將哲學的知識引入到學生的思維中,這樣就更加好的讓學生對學習政治學習有更好的興趣,才能夠很好的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政治哲學的知識。

(二)完善高中教師的課堂教學

通過完善高中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使學生在政治哲學課堂上能夠

自主的去學習政治哲學知識,在學習到政治哲學知識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思想和思維,主動的去了解哲學知識,更好的接受知識。通過詩詞在高中政治哲學的課堂上運用,使高中生在政治哲學的課堂中獲取更好的哲學知識,通過高中教師運用詩詞來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通過運用詩詞的意境和含義,來引導學生進行哲學思考和思維,讓學生在興趣中去學習原本枯燥的哲學知識,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際例子來更好的了解如何能夠更好去理解之前不能夠了解的深奧的哲學知識,通過這些詩詞的運用,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政治哲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和思維能力,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涵養。

(三)改善教學方面的方法

政治哲學這門課程,很多知識是非常抽象的,不能夠具體的去講解,這是很大的難點

和問題,但是這些抽象的知識卻又是重點主要的知識,而高中政治哲學教師要通過改善教學的方法來使高中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和學習政治哲學的這些難點和重點,才能夠使高中學生更好的去獲取哲學知識,能夠鍛煉出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思維,這對于以后的人生規劃有很大的重要意義。因此高中政治哲學教師應該以更多更好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和激勵高中學生去學習政治哲學知識,通過詩詞的靈活運用,熟練的融入政治哲學課堂上,使高中政治哲學課堂變得更加的有氛圍,有學習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學到政治哲學的知識,同時通過詩詞的運用,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意境,進而讓高中學生學習哲學的欲望變得越來越大,從而能夠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政治哲學,主動參與到高中政治哲學教師的課堂授課中來,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通過學習政治哲學,來開發高中生的思想和思維方式,提高高中生的政治思想覺悟,讓高中學生更好的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細想基礎。

結論

政治哲學這門課程,主要是通過哲學知識讓高中學生學會去思考,學會用思想去解決一些問題,從而讓高中學生的更好的為今后的人生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政治哲學的學習能夠更好的去引導高中學生去建立更好的人生目標,指導今后自己的發展方向。而教學過程中,通過詩詞的運用,讓高中學生更好的參與到政治哲學學習中來,使高中學生更好的理解深奧的政治哲學知識,更好的去鍛煉自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也能夠讓學生更容易記憶,理解哲學知識中所要表現的事情,幫助高中學生理解今后的人生道路。此外,高中政治教師要注重詩詞的適當使用,要運用的恰到好處,否則一定會適得其反,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意義。因此,高中政治哲學教師一定要注重不要過于依賴詩詞的滲透,要結合實際哲學知識來正確引導高中學生來學習政治哲學知識,進而達到讓高中學生有興趣自覺的去學習高中政治哲學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1]淺談高中政治哲學教學中的詩詞滲透,劉娜,科學大眾,2016-07-20

第5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哲學思維 話語對應關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84-01

0.引言

思想政治的話語邏輯各項常規屬性,尤其是各種邊緣性理念的提出和使用,不但是我國當代時代特點背景下被賦予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要求,而且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過程中,最本質的屬性表現與哲學思維系統的組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哲學話語范圍的學術研究和屬性話語的對應關系,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建設與實踐教育探索有較高的要求,同時大眾化實踐意義明顯。

1.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屬性話語范圍的三維趨度學術發展

1.1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屬性話語范圍的話語向度理念

向度其實就是向量,是和向量這一數學概念相一致的哲學范圍內的數學名詞,也就是事物的具體發展方向和實際的發展程度。所以,向度的理念和向量、適量都是來源于數學中的一個哲學話語區間。這個話語范圍內,也同語言學角度下的哲學話語范圍相適應。這表示話語向度就是哲學維度下的話語范圍內方向發展,指的是其的發展方向和具體的發展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屬性下話語范圍的話語向度,不但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針對性與時效性的發展,同時也表示著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方向下理論和教育發展中的同向型原則[1]。

在遭遇到國際化、大眾化的發展意識沖擊下,馬克思的中國片化話語回答和應對話語發展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發展方向。其將思想政治教育哲學視線下的話語向度發展作深刻揭示,并且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說事話語中的話語困境,進而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說事話語與文化話語的一種全新發展形式,提供了全新的發展觀和方法論。其實可以這樣認為,展開此項研究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唯一渠道。

1.2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屬性話語范圍內的三維趨度學術發展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屬性的話語范圍,在其三維趨度的發展空間中,具體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學事業下的常規屬性、邊緣屬性以及非常規屬性等各種話語范圍。有三個較小的維度發展方向,依次為以下幾種:

1.2.1形而下

思想政治教育哲學話語中的形而下方式思想其實就是實踐應用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屬性中的話語范圍形而下趨度發展,其實就是思想教育哲學屬性中的話語應用范圍。同時其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形而下的各種研究應用,簡單的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體系構建的原因。

1.2.2形而上

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理念中的形而上方式其實就是理論抽象思維方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屬性中的話語范圍形而上,其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屬性話語范圍中的思維使用在話語研究理論中的抽象詞語研究方向[2]。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圍中的形而下和形而上之間的關系是最基本的哲學關系,同時其形而上也指導形而下的發展。

1.2.3創新維度

哲學范圍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存有屬性話語和非屬性話語兩種概念的差別,這些用于不但能夠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下的具體應用,而且能夠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上的空間發展。

2.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思維下關系下的話語創新發展

2.1積極展開思想政治教育這些思維模式下的對應關系的創新建設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對應的關系屬于一種立體的空間,同樣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發展中不斷發展的源源動力。其表示開始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思維下的對應話語創新研究平臺的建設,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將話語當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主要的研究平臺、區間和載體。使用哲學思維模式做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對的關系話語作為一般的研究宗旨,積極的展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觀念相對應的話語研究,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思維下的話語創新研究載體的建設,就能找尋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關系中各項研究主體、時間與空間等。

2.2構建哲學思維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對應關系和研究立體空間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所對應的關系和研究的立體維度與時間維度理念,詳細的說其實就是用思想政治教育常規性屬性的話語對應關系和研究為基本出發點所組成的話語觀點群與觀念系統的空間,或者可以表述成用時間和歷史環境的發展變化而組成的非常規性的話語屬性空間[3]。

2.3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系統下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化話語體系

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學話語教育全新體系,其實就是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思維理念下與之對應的各種關系話語教育體系,簡單的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所對應的關系體系。其充分表示在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哲學話語教育體系的基礎上,能夠更好的開展具有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教育體系,也是促進我國當代現代化發展的大眾職能。

3.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對應的各種關系區間一旦建立,就能夠最大程度的對人類物質世界有認知或者反饋,同時能夠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科技含量與人生的哲學思想內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學體系全新建立方向的時代性標志。

參考文獻:

[1]李憲倫,梁小延,覃萍.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邏輯常規屬性、邊緣屬性與哲學思維構建――步進當代中國大眾化的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09,07(14):8-12.

[2]梁小延,李憲倫. 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思維下邊緣屬性與非常規屬性話語的應用[J].廣西社會科學.2009,09(12):1-4.

[3]黃超,李憲倫,馮振萍. 哲學思維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詞與話語還原關系探究與運用[J].廣西社會科學.2010,05(13):135-138.

第6篇

【關鍵詞】 燒傷 炎癥 細胞因子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為各種感染或非感染損傷引發機體全身炎癥反應[1],是大面積燒傷常見的并發癥,在危重燒傷患者中的發生率很高。其中細胞免疫功能下降[2],是嚴重燒傷后并發全身性感染、多器官功能受損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防止嚴重燒傷后SIRS的發生是整個燒傷治療過程的重要環節。近年來許多學者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迄今為止燒傷后機體免疫功能紊亂的發生機制并不十分清楚。作者對近年來,在燒傷患者幾種主要血清炎癥因子研究方面的進展綜述如下。

1 急性期反應蛋白

1.1 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s,APP)的分類 機體對細菌感染和組織損傷的反應分2個時相,一為急性反應時相,其特征是血液中急性時相反應蛋白質的迅速升高;另一為遲緩相或免疫時相,特征是產生免疫球蛋白,隨之APP濃度逐漸恢復正常。在疾病急性期升高的蛋白質稱為正急性期蛋白,如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淀粉樣蛋白A(serum amyloida protein,SAA)、結合珠蛋白(haptoglobin,HAP)、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 glycoprotein,AAG)、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AAT)、α1抗糜蛋白酶(α1antichymotrysin,α1ACT)、銅藍蛋白(copperprotein,CER)、補體C3等,而把疾病急性期降低的蛋白質稱為負急性期蛋白,如轉鐵蛋白(transferrin,TRF)、前白蛋白(prealbumin,PALB)、白蛋白(albumin,ALB)等。APP主要功能包括:(1)抑制蛋白酶: APP中,AAG、α1ACT、C1抑制物、α2抗纖溶酶都是蛋白酶抑制物。創傷、感染時,蛋白水解酶增加,而蛋白酶抑制物可以和蛋白酶等摩爾結合,使其失活,因此應激時APP合成增多,保證蛋白酶抑制物能得到補充;(2)凝血和纖溶:APP中纖維蛋白原血漿濃度應激時可升高2.5倍,AAG有抗肝素作用,C1抑制物通過抑制凝血因子的生成抗凝,α2抗纖溶酶使等纖溶酶失活,對纖維蛋白溶解起抑制作用;(3)清除異物:損傷應激時,血中會產生各種異物包括組織壞死產物、細菌及其代謝產物等,在特異免疫形成前,APP中某些物質尤其是CRP起到清除異物重要作用;(4)其他作用:抑制免疫反應和炎癥產生等。

1.2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CRP 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急性時相蛋白,研究已經證實,CRP 水平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體現機體對損傷的應激能力,且具有調節炎癥過程和防御感染性疾病的作用[35]。正常CRP 血清值僅為8 mg·L-1以下,在組織損傷情況下特別是細菌感染時,CRP 在4~6 h內迅速增加,36 ~50 h 達高峰,峰值可為正常值的數百倍甚至上千倍;其半衰期較短(4~6 h),隨著炎癥的消退也很快降低,是反應機體感染的敏感指標之一[6]。范友芬等[7]觀察30例嚴重燒傷患者,發現傷后12 h迅速升高,血清CRP值超過正常值數倍至數十倍,但未見超過百倍以上。原因可能是燒傷所產生的壞死組織較多,感染程度較重,細菌及其產物的負荷增加,CRP在清除這些外源性和內源性異物時消耗較多,同時嚴重燒傷早期患者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CRP也可經創面丟失,為此,血液中CRP含量升高程度也不如其他創傷。

對切削痂術后患者血清CRP水平監測的結果表明,術前逐漸下降了的血清CRP值,術后迅速升高,甚至超過傷后的最高值,這說明手術損傷可能是燒傷后又一次應激反應。但隨著創面修復或自體皮、異體皮、異種皮的覆蓋,血清CRP水平值亦逐漸下降。對比未進行治療患者,CRP下降速度有顯著性差異,而且CRP下降緩慢、徘徊不定或先降后升提示病情復雜,說明對于燒傷患者的病情評估和預后判斷,具有一定臨床價值。同時,在燒傷患者中CRP的變化與損傷反應的關系較之與感染關系更為密切。CRP的變化主要反映組織損傷的程度而不能預示膿毒癥的易感染性或作為判斷膿毒癥的指標。

1.3 補體 Nijsten[8]通過對13例嚴重燒傷患者的血漿檢測,以C3a、C3dg代表補體C3的活性,在患者不同時期,C3活性升高與燒傷程度沒有關系,而汪道新等[7]的實驗則表明燒傷后C3不但未見升高,反而下降,其下降程度與持續時間和燒傷程度有關,并認為燒傷后早期就發生補體系統激活,且燒傷后早期補體系統激活而C3消耗并非CRP引起。有學者認為在燒傷總面積>30% 或III度面積>15% 的患者中發現水泡液中含有大量C3,而血清C3水平在傷后4 周內仍低于正常值。表明血清中C3經開放的燒傷創面丟失是燒傷后血清C3下降的另一原因。目前普遍認為燒傷患者血清C3水平下降[9],且恢復速度與燒傷嚴重程度負相關。對燒傷患者補體C4的跟蹤觀察,得到同樣的結論。

1.4 免疫球蛋白 在重度燒傷患者中,血清IgG、IgA、IgM于燒傷后均迅速下降,以IgG下降最為明顯,于1周恢復正常,IgA于傷后1周左右開始恢復,約2周恢復正常,IgM波動在正常范圍下限,在敗血癥發生前或同時,球蛋白下降與燒傷嚴重程度有關,燒傷愈重下降愈明顯。Candor提出IgG下降與燒傷死亡率有很大關系,降低到正常的35%,是死亡的危險邊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下降的原因,與產生抗體的B淋巴細胞所必需的輔T細胞減少,抑制性T細胞增多有關。同時與分解增加、毛細血管外漏、B細胞系統過度消耗有關。

1.5 其他急性時相反應蛋白 TRF、CER、PALB、ALB在燒傷患者血清中的變化基本一致,在燒傷后1周內降低顯著,在2~3周開始恢復,恢復速度與燒傷嚴重程度相關。TRF在體內起到調節鐵代謝的功能,目前認為燒傷患者血清TRF降低與膿毒癥危險性相關,低于正常值的60%似乎是膿毒癥危險性增高的臨界水平。CER是一種糖蛋白,血循環中,細胞可以利用CER分子中的銅來合成含銅的酶蛋白比如單氨氧化酶、抗壞血酸氧化酶等,同時CER本身還具有抗氧化作用,早期濃度降低可能是患者組織過氧化損傷的原因之一。PALB和ALB的降低主要反應了患者蛋白丟失程度以及肌體營養狀況。ATT在燒傷患者各時期均顯著性升高,和燒傷嚴重程度相關,但對同程度患者時間上無顯著差異,HAP升高出現在燒傷7 d后,和病情嚴重程度以及時間無明顯相關。

2 細胞因子(Cytokines)

2.1 細胞因子分類 嚴重燒傷引起的休克和細菌感染等因素,可激活體內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炎性細胞,生成和釋放大量細胞因子,被認為是導致傷后SIRS的重要發病基礎,也是當前燒傷死亡的主要原因。燒傷后炎癥反應的發生發展主要取決于多種炎癥遞質所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或稱之為“瀑布效應”)的結果[10]。低濃度的炎癥遞質及細胞因子對機體的損傷起保護性作用,但持續高濃度的細胞因子可破壞免疫功能,導致過度的全身炎癥反應。近年來研究表明,嚴重燒傷后血中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6、IL8等炎癥遞質的變化表現為傷后第1天至第3天`迅速升高并達到或接近峰值[11],早期升高都是因休克所導致的組織缺血、缺氧和燒傷組織壞死等應激反應產生;此后居高不下則是由細胞因子間相互作用以及燒傷早期和感染期來自腸道和創面內毒素引起[12]。機體所產生高濃度的TNFα、IL2、IL4、IL6、IL8等炎癥遞質,一方面與炎癥細胞相互作用,加重局部炎癥反應;另一方面,高濃度的TNFα可激活細胞因子級聯反應,進一步誘發炎癥遞質的釋放,整體上它們呈正相關;炎癥遞質的大量釋放,必然導致較早期反應更為劇烈的SIRS,使機體進入“膿毒癥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反應開始從“有序”轉向“失控”,進一步發展到不可逆轉的多器官系統功能衰竭階段。Peng[13]的研究證實,通過治療,血清中各種細胞因子都有明顯下降。因此,動態觀察嚴重燒傷患者各種細胞因子水平變化有助于病情的評估及預后判斷[14]。

2.2 TNFα TNFα是由激活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產生的內源性細胞調節因子[15],是介導炎性反應的主要因子??莘窦毎? Kupffer cells,KCs)是組成機體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最大的群體,占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總數的80% ~90%[16],目前認為燒傷后TNFα主要來源于肝臟KCs[17]。嚴重燒傷后,在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時,內毒素大量增加,可刺激TNFα水平升高,并與燒傷的嚴重程度及預后關系密切。隨著燒傷面積的增加,TNFα水平也隨之升高,機體發生感染的可能性相應增大。

2.3 白細胞介素

2.3.1 IL2 CD4T 細胞( Th1) 產生的IL2具有廣泛的免疫調節作用,是免疫網絡中最關鍵的淋巴因子之一,IL2 能促使T 細胞增殖和IL2 受體的表達,促進和增強NK細胞殺傷靶細胞,而NK細胞在IL2 的刺激作用下,又可以分泌增強殺菌活力的γ干擾素。另外,IL2也是使T 細胞激活并進入細胞分裂的關鍵成分,而T細胞的活化又制約著整個特異性免疫應答,表明了IL2 通過激活調節T、B 淋巴細胞的增殖及功能而發揮免疫效應[18]。體內IL2 水平的變化可以反映機體免疫狀況,端龍勝等[19]對65例燒傷患者研究觀察表明,輕度燒傷不會對IL2有明確影響,而中等程度以上燒傷則可導致患者外周血IL2下降,且始終處于低水平狀態,持續時間與燒傷嚴重程度相關。認為通過IL2的水平觀察,對燒傷病情的監測、免疫狀況及預后的評估可能有著一定的臨床意義。

2.3.2 IL6 IL6由單核巨噬細胞、Th細胞產生,也可由表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產生[20]。其生物學作用是急性期反應的誘發因子,刺激肝臟合成CRP、C3等;促進炎癥反應、促進B細胞分化和抗體形成;協助T細胞產生IL2及受體的表達。Yamada[21]認為在嚴重燒傷的整個病程中,IL6水平持續升高與膿毒癥和患者的死亡有關。并發膿毒癥或有全身性感染時,IL6水平有明顯增高,同樣在并發SIRS 時IL6的水平也明顯地增高。IL6基因為NF-κB依賴性的,燒傷后血液中IL6蛋白水平的增高,可能是免疫細胞中NFκB的活化介導基因轉錄增加,致使蛋白翻譯增加所致。動物實驗表明,IL6在嚴重燒傷后腸道菌群移位的發病機制中起有一定的作用。當IL6過度增加時,機體炎癥反應過度強烈,免疫功能受抑制,機體對感染的敏感性增加。呂海建[22]在利用重組人生長激素對燒傷患者的治療觀察表明,IL6水平的檢測,可以用于燒傷的治療效果以及預后判斷。

2.3.3 IL8 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亦可來自表皮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是與中性粒細胞激活及趨化有關的細胞因子,IL8過度增高導致白細胞過度激活,是中性粒細胞活化與遷移的重要調節因子。除IL8本身是重要的致炎因子外,并且TNF、IL1、IL6等細胞因子致炎作用的發揮依賴IL8的存在,因此IL8在機體血清中的水平對炎癥的發生、發展與轉歸有重要意義。燒傷后和燒傷后延遲復蘇均能誘導機體產生大量的IL8;IL8水平與燒傷面積大小、燒傷嚴重程度以及是否延遲復蘇呈正相關;如果持續增高可導致炎癥反應加重,并可能啟動中性粒細胞介導的血栓形成,引起組織進行性壞死。

2.3.4 IL10 IL10是由T輔助細胞(Th) 等多種細胞產生和分泌的細胞因子[23]。Th1 可以產生干擾素、IL2和TNF;而Th2產生IL4、IL6和IL 10。IL 10具有抑制B 細胞分化、減少細胞因子產生的作用,從而降低機體免疫功能。燒傷后感染是否涉及IL 10 作用,目前研究不多。有報道認為燒傷后血漿IL 10 水平升高,且與燒傷總面積及III 度創面有密切關系,且提示IL10水平可能與感染的發生和發展有關[24]。IL 10水平急劇升高可能是感染患者預后不良的信號之一,并可能與患者引發膿毒癥并導致死亡有關[25]。

2.3.5 IL12 IL 12 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和B細胞在細菌及細菌產物、細胞內寄生蟲的誘導下產生,是Th1細胞成熟分化的必要因子。離體實驗證明燒傷后鼠脾細胞產生IL12的能力下降56.5%,IL12 mRNA 的表達下降90%[2]。有作者認為燒傷后Th1細胞產生IFNγ、IL2 相對Th2細胞產生IL4、IL10的能力降低,與IL12產生減少有關。研究表明血漿IL12水平在傷后48 h最低,此時正是燒傷患者容易發生感染的階段,并且其水平降低與燒傷創面大小相關。在使用免疫增強劑后,IL12水平有所恢復[26]。

2.3.6 IL18 Coban[27]通過對8例燒傷患者血清IL18、IL6、TNFα 的研究發現,燒傷后3種因子同時增高,而且三者之間有顯著相關性,這是對燒傷患者IL18的研究首次報導。

2.4 細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 ICAM1是介導白細胞與內皮細胞黏附的關鍵因子,作為眾多黏附分子中的一種,在正常(非激活)情況下,內皮細胞僅含少量ICAM1,但在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內毒素等的刺激下,即可明顯升高。有實驗表明,在燒傷后30 min ICAM1開始表達,2 h表達增強,到72 h表達減弱[28]。為早期防止ICAM1造成的損傷提供了時間上的依據。

有作者提出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對燒傷患者感染并發癥具有輔助診斷價值,對嚴重燒傷患者傷后進行連續的血漿PCT監測,有利于預測和輔助診斷燒傷后感染并發癥。

總之,目前對于燒傷后引起的炎癥反應很多學者都做出了大量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對于血漿中一些蛋白和細胞因子的連續監測,對病情的發展、疾病轉歸以及預后的判斷都有重要的價值。但其中有仍然有很多機制不是很明確,同時,也有待于更敏感更有意義的血漿指標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孫東明,程亞穎,井麗娟,等.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兒血內毒素、脂多糖結合蛋白/脂多糖受體水平變化的意義[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6):426427.

[2] Edward RS,Toliver K,et al.Mechanisms of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J].Best Pract Res Clin Auaesthesiol,2004,18(3):385405.

[3] 蘇贊彩,王 優,唐蘭芬.環孢素對哮喘大鼠C反應蛋白、轉化生長因子β1、基質金屬蛋白酶類及其抑制劑表達的影響[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6):10781079.

[4] 單 英,鄭成中,秦 炯,等.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小板參數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2):751752.

[5] 付紅敏,王劍鋒,李 平,等.非感染性疾病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兒血C反應蛋白、vW因子的變化[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2):743,776.

[6] Jaye DL,Waites KB.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pediatrics[J].Pediatr Infect Dis J,1997,16(8):735746.

[7] 范友芬,許小敏.嚴重燒傷患者早期血清C 反應蛋白的變化[J].浙江實用醫學,2006,11(1):25.

[8] Nijsten MW,Hack CE,Helle M et al.Interleukin6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and clinical parameters in burned patients[J].Surg,1991,109(6):761767.

[9] 張素華,鄭風琴.燒傷后血清、水泡液中免疫球蛋白、補體的變化[J].職業與健康,2004,20(2):4141.

[10] 盛志勇,郭振榮.危重燒傷治療與康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80183.

[11] Marius G.Dehne, Armin Sablotzki, Andreas Hoffmann et al.Alterations of acute phase reaction and cytokine production in patients following severe burn injury[J].Burns,2002 28(6):535542.

[12] 陳曉東,王順賓,江瓊,等.內毒素對嚴重燒傷后細胞因子、可溶性粘附分子及sFas/ sFasL的影響[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13(7):470473.

[13] Peng YZ,Yuan ZQ,Li HB.Removal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endotoxin by venovenous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burned patients with sepsis[J].Burns,2005,31(5):623628.

[14] Finnerty CC,Herndon DN,Przkora R et al.Cytokine expression profile over time in a mouse burn model[J].J Surg Res,2006,130(2):323324.

[15] 史 宏,李曉靜,徐 鳴,等.過敏性紫癜患兒血漿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8變化及低分子肝素干預治療的影響[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20):13941395.

[16] Vittimberga FJ,Nolan B,Perugini RA,et al.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Kupffer cell activation[J].Surg Endosc,2000,14(12):11711176.

[17] 陳旭林,夏照帆,韋 多,等.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號轉導通路在嚴重燒傷大鼠枯否細胞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1β產生中的作用[J].中華外科雜志,2005,43(3):185188.

[18] Schwacha MG.Macrophages and postburn immune dysfunction[J].Burns,2003,29(1):114.

[19] 端龍勝,呂大倫,崔 凡,等.燒傷對外周血T 淋巴細胞增殖和白細胞介素2 產生的影響[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5,24(3):197199.

[20] 滿宜剛,李自普,舒志榮.病毒性腦炎患兒白細胞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的變化及其干預措施[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2):787789.

[21] Yamada T,Hisanaga M,Nakajima Y,et al.Serum interleukin 6,interleukin8,hepatocyte growth factor,and nitric oxide changes during thoracic surgery[J].World J Surg,1998,22(8):783790.

[22] 呂海建,孟 宏,方向京,等.重組人生長激素治療嚴重燒傷患者的研究[J].中國基層醫藥,2006,13(1):5455.

[23] 唐翠蘭,周 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兒童血清及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培養上清干擾素γ和白細胞介素10的水平及其意義[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7):11621163.

[24] Yeh FL,Lin WL,Shen HD Changes in circulating levels of an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interleukin10 in burned patients[J].Burns,2000,26(5):454459.

[25] Yeh FL,Lin WL,Fang RH.Deficie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and interleukin10 responses contribute to the septic death of burned patients[J].Burns,2002,28(7):631637.

[26] Utsunomiya T,Kobayashi M,Herndon DN,et al.A mechanism of interleukin12 unresponsiveness associated with thermal injury[J].J Surg Res,2001,96(2):211217.

第7篇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5-0610-02 中圖分類號:R 78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53

錯(牙合)畸形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環境因素導致的牙齒、牙弓、頜骨和顱頜面的畸形[1]。錯(牙合)畸形不僅會影響患者的口腔功能和容貌外觀,還會對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1]。因此,口腔科正畸醫生不僅要使患者牙齒、牙弓、頜骨和顱頜面關系協調一致,口頜系統功能得以正常發揮,還要了解正畸患者的心理特點,注重解除患者的心理負擔。近年來對正畸矯治患者的心理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就該問題綜述如下。

口腔正畸心理和矯治動機

由于患者口腔正畸知識的限制,正畸治療前總存在很多疑惑和擔憂。田炎章[3]對96例正畸患者就診前的心理狀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擔心治療效果的患者占78%,怕痛的患者占74%,怕拔牙的患者占56%,擔心影響進食和口腔衛生的患者占78%,怕別人嘲笑的患者占35%,希望療程盡可能短的患者占100%,擔心復發的患者占100%。其還對成人和青少年正畸治療前的心理特點作了比較,認為成人對矯正后復發的擔心高于青少年(青少年擔心復發比例為84%),青少年擔憂安裝固定矯形器對進食及口腔衛生的影響比例(92%)較成人高。

因此,治療前針對不同心理特點進行心理指導,對正畸治療的依從性很有幫助。矯治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個體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部動力[4]。相關研究表明,矯治是口腔正畸患者最主要的矯治動機,目的在于改善容貌和外觀。Laskin[5]通過臨床調查發現患者矯治動機有改善口腔功能、改善外觀和社會原因等三個方面。改善口腔的功能在于提高其咀嚼功效、改善上下牙齒的咬(牙合)和防治頦下頜關節疾病。在改善外觀上主要是改善牙外觀、改善容貌。社會原因方面主要是改善患者在日常學習、工作中的表現;改善患者的總體健康狀況;改善患者的自我感覺。Riedmann等[6]在Laskin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其調查了59名患者對正畸治療的看法,發現75%的患者是出于牙齒不美觀而求治的。國內的相關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黃曉峰[7]選擇了北京地區正畸治療患者進行調查分析,正畸治療調查組患者以“牙齒不齊和面部形態改變”為治療目的合計占97.63%。有正畸治療史的患者在初次就診和再次就診中以“牙齒不齊和面部形態改變”為治療目的合計分別達80.46%和83.58%。其對正畸治療的社會性目的進一步研究表明,成人以“工作需要”和“社會交往需要”的分別占32.24%和41.12%。可見,正畸治療的目的在于改善牙齒外觀和面部形態,以利于正常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的需要。

不同患者正畸治療的期望

期望值是指一個人對某目標能夠實現概率的估計[8]。性別、年齡和經濟文化地位都會對患者的正畸治療期望值產生影響。趙琳潔[9]隨機抽取正畸治療患者162例和患者家長38人,根據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分組,采用正畸期望值量表調查,經t檢驗結果分析,不同性別正畸患者總體期望值女性期望值高于男性;不同年齡正畸患者總體期望值成年人期望值高于未成年人;不同婚姻狀況正畸患者總體期望值已婚者期望值高于未婚者。經方差分析,不同文化程度的正畸患者總體期望值也不同,經SNKq法進行兩兩比較,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治療者期望值明顯高于其它組,高中或中專、大專及本科三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進一步研究也表明,性別、年齡的不同,對社會交往、口腔功能、總體健康和自我形象的期望也有所不同,男女對上述4個方面的期望值由高到低排序為:“自我形象”、“口腔功能”、“總體健康”、“社會交往”?!吧鐣煌焙汀翱傮w健康”有顯著性差異,“社會交往”男性高于女性(P=0.012);“總體健康”女性高于男性(P=0. 002 ) ,而對于“口腔功能”、“自我形象”的期望值,性別間無顯著性差異。未成年人與父母總期望值采用各主成分平均得分比較,經檢驗無顯著性差異(t=1.146,P=0.254)。可見未成年人正畸的期望值受父母期望值的影響。

正畸醫生和接受正畸治療的患者之間的期望值有的時候也存在顯著性差異。林珊等[9]統計了106例成年正畸患者和正畸醫生對正畸患者牙齒美觀,按不需要、輕度需要、需要和極度需要評分,結果表明醫生和患者的評分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

影響治療依從性的相關因素

患者依從性的高低關系到患者是否真正接受醫生的治療,關系到醫生的治療措施是否真正落到實處。正畸治療中醫生采取的各種治療措施又會對患者的心理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到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劉學[10]采用精神心理量表SCI90對成人正畸治療6個月以上的51例患者和50例非正畸治療患者的心理精神疾患進行比較分析,結果正畸實驗組在人際關系、焦慮、精神病因子、偏執和抑郁上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

正畸治療效果滿意度的評價

對正畸治療效果的評價,有學者認為不同個性的人接受相同強度的刺激會有不同的反應,對同一事物的評價也會不同[13]。一些研究觀點也認為,正畸治療的滿意度與患者的個性明顯相關,指出治療前了解患者個性,有助于預測治療效果。Mckiernan[14]最早根據成人正畸患者的行為特點評價,認為能正確面對錯(牙合) 畸形的現實,能積極配合醫生的理智型,其矯治效果良好;對牙(牙合) 外觀和功能恢復要求過高的精確型,其矯治效果一般;癔病型存在牙科恐懼癥,情緒不穩定,其矯治效果不佳;冷漠型對治療和結果漠不關心,其矯治效果最差。張怡[15]選擇在醫院就診的成人正畸患者42例,采用調查表問卷的方式對人格特征和治療后滿意度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結果正畸患者的16PFA(樂群性),16PFC因素(穩定性)、16PFXz(內向與外向)次級因素與其術后滿意度呈正相關(P

表明合適的醫療行為與良好的醫患關系和治療滿意度也有密切關系。魏謀達[16]運用醫生行為量表和醫患關系量表調查了口腔正畸科復診患者400例,結果正畸醫生的24種醫療行為均會影響患者滿意度及醫患關系,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目前對正畸患者的心理學特點研究的比較廣泛,涉及到正畸治療的各個階段,涵蓋了不同類型、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別的正畸患者;在研究手段上,既有定性的分析,也有利用心理學量表定量統計分析,取得了一大批對臨床有參考、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防范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有利于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當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大多數研究的深度不夠,針對性不強,對臨床的指導作用有限,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專業合作進行的研究尚少,期待在這方面有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傅民魁,林久祥.口腔正畸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1.

[2]林 珠,段銀鐘.口腔正畸治療學[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7:3-4.

[3]田炎章.不同年齡患者的口腔正畸心理[J].口腔醫學,2002,22(3):148-149.

[4]時蓉華.社會心理學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68-220.

[5] Laskin D.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 potential communication gap[J].J Oral Surg 1979,37(11):786.

[6]Riedmann RS,Kierl MJ.Prediction of cooperation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J].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92,102(1):15-21.

[7]黃曉峰,張 丁,王左敏. 北京地區正畸患者就診要求和原因的調查分析[J].口腔正畸學,2002,9(3):121-123.

[8]趙琳潔.正畸患者治療前期望值和治療后滿意度的研究[D].第四軍醫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9.

[9]林 珊,陳倩倩,陳 江. 就診成年人對錯(牙合)正畸需求的調查研究[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7,13(4):36-39.

[10]劉 學.口腔正畸治療對成人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12):969-970.

[11]鄭衍亮.固定正畸治療時患者牙周疼痛影響因素的觀察[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10(4):325.

[12]李 燕.成人正畸及其社會心理影響因素[J].口腔醫學,2004,24(2):98-99.

[13]錢 明,劉 暢,崔光成.醫學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96.

[14]mckiernan e x,mckiernan f,jones ml.Psychological profiles and motives ofseekingorthodontic treatment[J].Int J Adult Orthodon Orthognath Surg,1992,7(3):187-198.

[15]張 怡.正畸患者人格特征與其治療后滿意度相關性研究[D].第四軍醫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38.

第8篇

關鍵詞:以學定教;有效學習;自主探究;合作討論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來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為學生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活動,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說明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既能有效達到教學目標,又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的重要作用

1.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給學生提供一個快樂的課堂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情況來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安排,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積極性,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主動性。通過“以學定教”,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學生有機會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國家財政》時,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一是“體驗財政”通過國家發展“互聯網+”戰略拉近學生與國家財政的距離,喚醒學生已有的對國家財政的知識認知;二是“情境主題――共解答”引導學生落實知識,幫助學生提升能力;三是“互問互答――釋難點”發現學生不足,破解難點;四是“連點成面”,引導學生構建知識;五是“感悟大國工程”回歸主題,升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課堂,通過生活主題,引人入勝;通過妙設疑問,引導學生互動;通過觀察學習效果,層層推進,拾階而上。把學生的“心動”“行動”和“情動”有機統一,從而逐步突破本課應掌握的教學難點和重點。

課堂上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正是學生不明白的問題,避免了簡單重復,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會認真聽講,積極地進行思考和分析,在探究中掌握知識,在分析中提高能力,促進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從而創造一個快樂的課堂氛圍和課堂環境。

2.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師課堂教學目的性增強

課堂的轉型使教師教學的目標性和目的性更強了,教師通過觀察和參與學生的課堂學習了解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和困惑,從而可以針對這些問題和困惑來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安排,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解決學習上的困惑,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新課改明確指出,教師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參與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教師非常直觀、具體地了解到學生學習上的問題和不足,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探究和分析,從而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習欲望的產生。

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倍詫W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其實質就是在洞悉學生學習全過程中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因此這個課堂教學模式應當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

轉型后的政治課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會給學生提供符合“學情”和教學目標的問題、活動或學習內容,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進行發散思維,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融入學習中,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促進學生發現問題。學生發現了問題就會積極地進行二次探究,形成自己活躍的思維,向教師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此時過程與結論、方法與規律、情境問題與書本觀點之間的聯系在學生思維中建立起來,而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活動的調整和設計。

例如,在學習《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時,為達成知識運用的目標設計探究情境材料:展會的大部分作品描繪了江南地區養蠶、插秧等農村勞作場景,樸實純真,浸透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而今“南塘街”地區的規劃重建與發展給了畫家更豐富的創作資源,通過重塑“南塘街早市”的輝煌來寓意未來發展的盛世南塘。本次展會讓海鹽百姓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清新江南水韻國畫的文化盛宴,享受到文化建設帶來的豐碩成果,同時對宣傳海鹽,提升海鹽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推動南北湖旅游節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設問: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的有關知識,分析展會舉辦所體現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探究環節:(1)引入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我縣文化建設的成果情境材料與對應問題,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在思考過后記錄下探究的初級成果。

教師活動:教師在課堂巡視中發現學生在自我作答過程中普遍存在理論與材料脫節的“兩張皮現象”。說明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還沒真正到位,探究解題的方法也是模糊不清,暴露了認識的缺陷。

(2)教師可根據探究中發現問題的實際情況首先對學生做解題方法的指導,要求學生細分教材知識,做到微觀上準確到位,研究情境材料的每一層意思,找到一一對應關系。

(3)在學生展示探究成果時適時追問“答案好在哪里?”或“有什么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等問題,肯定學生的優點,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和錯誤的理解,促進學生更正自己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觀點,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通過新的追問:“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與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有什么區別?”進行二次探究,分清本課中的易錯點,拓展學生知識的深度,真正把探究落到了實處。

2.教師參與學生合作討論,啟發學生

課堂的轉型讓教師走近了學生,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會參與到學生的合作討論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傾聽學生的思想,了解學生的差異,從而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進行知識的傳授和指導,點撥學生,給學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方向,實現教師對所有學生的有效教學。

例如,在學習《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時,教師給學生創設情境,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各國出臺相應政策,加強合作,應對危機。并給學生提出合作討論問題:面對客觀聯系,人們是不是無能為力?通過合作,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就會形成不同的觀點和一些學習上的問題,教師可以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參與其中,并對學生進行指導,啟發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路,讓學生認識到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教師的啟發和教導促進了學生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細化,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實現了高效課堂。

3.教師滿足學生訓練需求,強化能力

在轉型的課堂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的探究與合作生長了知識與能力,但也有部分學生因為新學了本課的知識對知識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并不是非常深刻和透徹,但他們都對自覺操練的表現欲望很強烈。教師可以通過提供各種形式的課堂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復習知識,或幫助學生理解,或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學習動力。讓學生能夠在練習中發現自己學習上的困惑:“為什么我能背這個理論了但還是不會用,是知識理解偏差還是做題能力不夠?”在學生的自我反思中找出問題,找到方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創新形式

在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生對高中政治課的學習動機、學習情況和選擇內容的差異化被無限放大,這更需要教師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新形式進行探索和嘗試,以適應新形勢。

新的政治高效課堂創新形式需要具備五個環節:第一,要有能反映學生原有學情的預學環節。預學可以是帶任務的閱讀,或是基于主題情境的問題,或是學習知識的角度歸納等。預學環節是教師掌握學情的關鍵,以幫助教師確立課堂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這也是高效課堂的前提。第二,要有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討論、探究的環節。通過此環節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幫助了“弱勢學生”,和諧了人際關系,促進了教學相長。第三,要給學生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敢說,多說,鼓勵更多的學習伙伴補充、質疑,引起認識的沖突,激發智慧的火花,在教師的引導和全體成員的釋疑中完善學生的知識,滿足學生的需求。第四,要有分層有效的課堂檢測,在教師精選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己組題,自己編題,變式訓練,以適應政治學考和選考的需要。最后,要有全體學習成員共同反思的環節。教師要反思課堂教學,為更深一步推進“以學定教”做努力;學生則根據課堂表現和檢測的表現反思學習中的收獲和自我表現的優點與不足,在反思中實現全體教學成員的成長。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政治高效課堂既是有特色的課堂,也是創新的課堂,但無論哪種創新,都應包含其特點和共性。給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使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讓課堂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動起來,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和課堂的死氣沉沉,從而提高學生能力,活躍課堂氣氛,實現高效課堂。

新穎的教學方式是時展的產物,也是現代教學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和進步。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和改善,做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實現教師所講的正是學生想學的,做到以學定教,少教多學,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第9篇

關鍵詞:非學歷職業技能培訓;學習者特征;學習需求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6-0014-05

在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大背景下,積極發展非學歷技能培訓已經成為建設學習型城市的重要途徑。相對于學歷教育,非學歷技能培訓面向的學習者更是背景各異,涉及在職職工、失業人員、在校大學生及農村勞動力等多類人群,對不同類別學習者的特征及學習需求進行調研分析,挖掘學習者特征與學習需求之間的關系,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對策,是非學歷技能培訓應重視的關鍵問題之一。

一、文獻綜述

關于非學歷技能培訓學習者的特征與學習者需求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關于職業技能培訓需求的研究與國際比較

夏怡然對農民工在職培訓需求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農民工在職培訓需求表現出的顯著異質性,提出農民工培訓政策的制定應注意個體差異導致的農民工人力資本差距擴大的問題[1]。

姚金蕾等對美國、法國等國家職業農民培訓需求的研究與實踐狀況進行總結,結合我國相關研究,從比較分析的視角提出具體方略,以促進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2]。

朱琳對外來務工青年的群體特征、務工狀況和職業培訓需求進行了實證分析與研究,指出培訓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提出滿足青年務工者的職業培訓對策建議[3]。

(二)關于職業技能培訓影響因素的研究

楊晶等通過對江西省數據的調研,發現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需求自述偏好與現實選擇存在不一致現象,進而深入挖掘促進兩者一致性的正面因素以及導致不一致現象的負面影響因素,為農民工職業培訓提供參考和依據[4]。

丁煜等從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和家庭收入水平等變量入手分析對于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影響因素,為其他研究提供參考[5]。

楊曉軍根據農民工技能培訓狀況的調研結果,分析了影響農民工技能培訓意愿的影響因素,發現性別、年齡、打工年限和培訓經歷等對其培訓意愿產生影響[6]。

通過文獻綜述,我們發現關于職業技能培訓學習者及學習需求的研究中,較少考慮到人員類別、戶口性質和所屬行業等因素對于職業技能培訓的差異性影響,對于學習者各特征間的相關性也沒有涉及,導致無法深入挖掘學習者背景性特征對于其培訓意愿和需求的影響。

二、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

從2015年開始,天津市面向45歲以下企業中青年職工、院校學生、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開展“百萬技能人才培訓福利計劃”(以下簡稱“福利計劃”)。作為承擔“福利計劃”的培訓機構,我校目前已承擔數十個工種的培訓任務,累計培訓數萬人次。

通過“福利計劃”的實踐發現,不同背景(性別、學歷、民族、人員類別、戶口性質、年齡段)的人群對于所學工種和晉升等級的需求差異較大。為甄別這些差異,并對導致差異的原因進行分析,我們隨機抽取了“福利計劃”培訓班期中的98個班期共計4 525培訓人次進行數據分析與實證研究,以期發現學習者背景性特征之間以及與其學習需求之間的關系,為今后制定更切實有效的培訓對策提供參考和依據。

本研究使用SPSS13.0英文版首先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以期發現各工種和晉升等級中人群分布的規律,又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以期發現與學習者需求相關性較高的學習者特征。

(一)數據初步統計

為了解學習者特征及分布概r,我們對數據進行了初步統計,對學習者特征及學習需求的數據進行了總體分析。

1.學習者特征數據的總體情況

我們將學習特征劃分為性別、學歷、人員類別、年齡段、戶口性質、行業和民族等。

根據在職人員的戶口性質,將其分為本市城鎮戶口、本市農村戶口、外省城鎮戶口和外省農村戶口。失業人員是指戶口性質為本市城鎮、已進行失業登記且未再就業的人員。農村勞動力是指戶口性質為本市農村且未就業的農民。 國資系統主要指國有資產、國有控股、全民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商務系統指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港澳資的企業;中小企業指個體工商戶、集體所有制、個人參股和民營企業;其他,指無工作單位的大學生、失業人員或農村勞動力。

各特征統計項數據見表1。

從總體來看,男女學習者人數分別為49.6%和50.4%,兩者幾乎平衡;大專以下學歷人群占較大比重,而本科及以上學歷人群僅占8.9%;在職人員和農村勞動力占相當大的比重(分別為57.3%和40%),而在校大學生和失業人員所占比重較?。ǚ謩e為1.7%和1.0%);約89.1%的學習者年齡段集中分布在20歲至50歲之間;從總體來看,本市戶口人員占培訓人員總數的92.1%;來自于中小企業的在職人員和無工作單位的人員(在校大學生、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占比重較大(分別占32.6%和42.7%),而來自于國資系統和商務系統的在職人員占比重較?。ǚ謩e占2.4%和16.3%);培訓人員共覆蓋9個民族,漢族人員占絕大多數。

2.工種數據總體情況

選擇學習各行業的人數和比例統計結果如下頁表2所示。從行業選擇來看,學習者人數較多的工種行業包括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以及農、林、牧、漁業,制造業也占據一定比例,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人數僅占4.4%。

3.等級數據總體情況

學習者職業資格等級晉升分布情況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晉升初級和高級職業資格的學習者分別占53.8%和43.4%,x升中級職業資格的學習者僅占較少部分。

(二)工種及等級內部分布情況

為了解各工種及等級人群分布規律,我們分別對各工種和等級的人群分布情況進行了描述性統計。

1.各工種內部人員分布情況

性別分布情況:由于職業特殊性,個別工種(保育員、茶藝師、服裝制作工)女性學習者占多數外,其他工種內部男女學習者之間的數量差異幾乎可以忽略;學歷分布情況:不同工種內學歷分布差異較明顯,茶藝師、計算機軟件產品檢驗員和可編程序控制系統設計師三個工種的學習者學歷普遍較高,大部分人都在大專以上學歷,其余工種的學習者學歷普遍集中在中專及以下;人員分類情況:不同工種間各類別人群分布差異性較明顯,每個工種基本上集中覆蓋2―3個類別人群,其中養老護理員以及農、林、牧、漁業的三個工種和制造業(機械)的兩個工種集中分布在農村勞動力這一人群中,其他工種基本集中分布在在職人員中;年齡段分布情況:各工種人員年齡分布情況與總體情況基本吻合;戶口性質分布情況:各工種人員戶口性質分布與總體情況基本吻合,本市戶口人員占大多數;行業分布情況:除茶藝師外,其余各工種內部人員基本集中在一個行業,分布十分集中;民族分布情況:民族分布情況與總體情況基本吻合。

2.各等級內部人員分布情況分析

性別分布情況:各等級內部男女學習者基本持平,與總體情況基本吻合;學歷分布情況:各等級內部學習者學歷分布差異較大,其中中級人員僅分布在中專和初中學歷人群中,初級和高級在各個學歷層次均有人群分布;人員類別情況:各等級內部人員類別分布差異較大,其中中級人員僅分布在本市在職農村人員這一人群中,初級人員主要分布在農村勞動力中,而高級人員主要分布在各類在職人員中;年齡段分布情況:各等級內部年齡段分布差異不大,不同等級在不同年齡段均有分布;戶口性質分布情況:各等級內部人員戶口性質分布差異較大,其中中級人員僅分布在本市農村戶口人員中,初級人員和高級人員主要分布在本市農村戶口人員中,但本市城鎮戶口人員也占據一定比重;行業分布情況:各等級內部人員所屬行業分布差異較大,其中中級人員僅分布在中小企業中,初級人員主要分布在無工作單位人群中(在校大學生、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高級人員主要分布在中小企業中,但來自商務系統的人員也占據一定的比重;民族分布情況:各等級內部人員民族分布情況同總體情況基本吻合,漢族人員占據絕大多數。

(三)學習者特征與學習需求關系的實證分析

為探索學習者各特征間以及學習者特征與工種、晉升等級需求之間的關系,我們對學習者各特征間及其與學習需求的相關性進行了統計分析,以期發現相關性較高的學習者特征以及與學習需求相關性較高的學習者特征。

一般認為,相關系數低于0.3為弱相關,相關系數在0.3和0.8之間為中度相關,相關系數大于0.8則為高度相關。由下頁表4可知,兩兩之間存在顯著中度或高度相關的學習者特征有:學歷與人員類別、學歷與年齡、人員類別與戶口性質、人員類別與所屬行業。與學習者對于所學工種和晉升等級需求存在顯著中度或高度相關的學習者特征是人員類別和所屬行業。

三、研究結論

根據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我們在以下方面得出初步研究結論:

從工種選擇上來看,與民生相關的行業,如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或者新興技術產業,如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成為當前職業技能培訓的熱點。

從晉升等級上來看,晉升初級和高級職業資格的學習者數量基本持平,而晉升中級職業資格的學習者數量相對較少?!案@媱潯币髸x升中級和高級的學習者需要在其原等級的從業職業年限達到一定要求,晉升等級越高則要求相關從業年限越長,而晉升初級無此項要求。這一現象反映出學習者中無相關從業年限的人數和具有較長相關從業年限的人數較多,而具有一定相關從業年限并符合中級晉升要求的學習者人數較少,學習者相關從業年限呈現兩極分化現象。

學歷、人員類別、戶口性質和所屬行業四個因素對非學歷技能培訓學習者的需求產生了較顯著的影響。具體來說,非學歷技能培訓學習者中低學歷人群占據相當大的比重,且不同工種和等級間學習者學歷分布差異較明顯;在職人員和農村勞動力占相當大的比重,而在校大學生和失業人員占比較小,且不同工種和等級間各類別人群分布差異性較明顯;本市戶口人群占絕大多數;所屬行業來自于中小企業的在職人員和無工作單位的人員(在校大學生、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占比重較大,而來自于國資系統和商務系統的在職人員占比重較小且各工種和等級內部人員基本集中在一個行業,分布十分集中。性別、年齡和民族因素對于學習者學習需求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對學習者需求產生顯著影響的各特征之間相互影響,如學習者人員類別與其學歷、戶口性質和所屬行業具有較高的相關性。人員類別和所屬行業是影響學習者需求的關鍵因素。

四、對策建議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和研究結論,結合天津市職業技能培訓現狀,從以下方面提出非學歷職業技能培訓的對策。

(一)根據學習者特征建立分層次、分類別、分行業的培訓機制

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學習者自身背景性特征會對其培訓需求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在培訓前應做好培訓需求調研,關注學習者自身特征對其需求產生的不同影響,根據學習者學歷層次、人員類別、戶口性質和所屬行業的不同,建立分層次、分類別、分行業的培訓機制,做好培訓的頂層設計,結合學習者的行業分布、職業特長和類別制定差異化的培訓對策,以期將培訓效果落到實處。

(二)充分發揮高校在職業技能培訓中的重要作用

當前,職業技能培訓中在校大學生所占比例并不高,但這并不意味著高等學校在職業技能培訓中無用武之地。 應擴大職業技能培訓在高校學生中的覆蓋面,吸收更多高校學生參與培訓,為他們順利轉變為職業人做好準備。此外,在培訓計劃的制定、培訓資源的建設方面,充分吸收職業院校教師加入培訓教師隊伍, 充分發揮高等職業院校的作用。

(三)e極關注弱勢群體對于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

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殘疾人和進城務工人員應作為重點關注的對象,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在這幾類人群中的宣傳力度,重點關注他們的特殊需求,面向這幾類人群開設適合他們的工種和等級,滿足學習者的需求,以期通過培訓真正改善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水平,促進新型農民工的順利轉型。

(四)建構完善的職業技能培訓評價體系

最終的職業資格認證和鑒定是職業技能培訓的最終環節和關鍵環節。為確保資格認證和鑒定的順利進行,應做好培訓評價與評估,開通培訓質量監督與意見反饋通道,做好學習者追蹤服務與調查,根據意見反饋及時調整培訓計劃,以期將培訓效果最優化。

(五)加大民生類行業和新興技術產業的培訓力度和范圍

從研究結論可以看出,民生類行業和新興技術產業最受學習者青睞,因此,應加大這兩類行業的培訓力度和范圍,加強這兩類行業的師資力量、培訓場地和設施、支持服務力量,為學習者提供全方位的培訓支持,滿足其培訓需求。

(六)根據學習者從業年限把握其職業資格等級晉升的時機

學習者相關從業年限呈現兩極分化現象,這就要求培訓組織者根據各類工種學習者從業年限的規律把握其職業資格等級晉升的合適時機,提供適合其從業年限的職業資格等級晉升機會。

參考文獻:

[1]夏怡然.農民工的在職培訓需求及其異質性[J].世界經濟文匯,2015(2):58-72.

[2]姚金蕾,閆志利.職業農民培訓需求研究與實踐的國際比較[J].繼續教育研究,2014(1):24-27.

[3]朱琳.長春市外來務工青年參加職業培訓需求的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3.

[4]楊晶,邵林玉.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需求自述偏好與現實選擇的一致性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4(4):61-66.

[5]丁煜,徐延輝,李金星.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學刊,2011(3):29-36.

[6]楊曉軍,陳浩.城市農民工技能培訓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11):46-53.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ers'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ing Needs in Non-academic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LIU Li-na, YANG Shun-qi

(Tianjin Ope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91, China)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牛牛 |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 国产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极品欧美日韩 |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 | 四虎影院在线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 99pao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 四虎www| 国产高清好大好夹受不了了 | 亚洲国产日本 | 开心激情小说网 |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经典 | 亚洲永久免费视频 | 钢铁魔女一至四集 | 国产亚洲福利一区二区免费看 | 精品啪啪 | 偷偷操不一样的久久 | 日老女人视频 | 色在线视频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 国产一级大片免费看 | 乱中年女人伦中文字幕久久 | 国产片网站| 免费视频专区一国产盗摄 |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精品1区2区 | 国产羞羞| 奇米影视四色首页手机在线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欧美色图五月天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浪潮 | 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 | 久久这里精品青草免费 | 本站只有精品 |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情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 九九热免费观看 | 日韩每日更新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