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健康教育的類型優選九篇

時間:2023-08-06 10:46:3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健康教育的類型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健康教育的類型

第1篇

[關鍵詞] 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中醫體質類型;健康教育干預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4(b)-0096-03

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elder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EISH)是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中醫對高血壓的認識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治病求本。其中,中醫體質因素在高血壓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且不同中醫體質類型的高血壓與疾病的性質和病機關系密切[1]。因此,運用中醫體質理論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體質分型,同時根據不同中醫體質類型制訂社區健康管理干預措施,對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的發展有極大的意義。本研究通過采取信息收集、健康評估、體質辨識、中醫健康干預等手段,利用先進的健康管理評估模式結合中醫體質分類,從飲食、運動、心理、中醫養生等方面制訂個性化的體質調養方案及健康教育干預措施,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已病防復”,從而系統規范老齡化人群的中醫健康教育干預及管理模式。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2年6月廣東省臺山市人民醫院治療的EISH患者200例,根據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中老年EISH的定義:在靜息非藥物狀態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復血壓測定所得的收縮壓≥140 mm Hg和舒張壓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健康教育干預內容

對照組根據醫囑采取隨機對癥治療及指導用藥,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集體健康教育和個體強化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利用先進的健康管理評估模式結合中醫體質分類,在健康評估的基礎上針對個體的健康危險因素,從飲食、運動、心理、中醫養生等方面制訂個性化的體質調養方案及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2.1 心理干預 根據中醫理論重視對患者的心理調節,尋找與疾病有關的心理因素,如情志不遂、肝失暢達,將會導致氣機運行不利,氣滯血瘀,出現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3],所以應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及通過心理疏導、放松療法、傾聽音樂、興趣培養、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療,減輕患者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

1.2.2 飲食干預 中醫體質強調“辨體施膳”,根據人體不同的體質類型采用不同的調護原則。不同體質類型的人選擇不同性味的飲食可以有效地改善體質,抗御疾病的發生。例如,陰虛體質患者因其體內精、津、液虧損,飲食宜選用性涼或寒,味甘或苦的食物,禁忌溫熱性食品[4]。

1.2.3 運動干預 高血壓患者多偏胖,體內脂肪過度堆積是產生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之一,適當的有氧運動是首選的鍛煉方法。增加有氧體育鍛煉,如快步走、太極拳、健美操、慢跑、氣功等,每日運動達到輕至中度的運動強度。護理工作中指導患者學習和掌握太極拳、八段錦、郭林氣功等,進行持之以恒的鍛煉。長期練習太極可以使身心寧靜,去煩戒躁,有利于保持血壓平穩,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2.4 用藥干預 老年EISH患者記憶力下降,對EISH知識缺乏;還經常合并其他老年性疾病,服用藥物較多,易出現忘記服用、多服、不服或自行停藥等情況。有些患者不能長期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不了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煙等。因此,應經常加強EISH的用藥指導教育,指導患者服藥和每天嚴格檢查患者服藥情況。按醫囑服藥,堅持個性化服藥原則,中藥湯劑宜溫服。例如,其中陰虛質高血壓病患者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在天麻鉤藤飲的基礎上加減以養陰清熱生津的藥物如玄參、生地、麥冬、地骨皮、天花粉等[5]。

1.2.5 中醫養生 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安靜的環境。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應控制食量,粗細搭配,飲食清淡,少食肥甘、辛辣;戒煙限酒。保持精神樂觀、心境清靜、性格平和。老年人提倡做有氧代謝運動,堅持適度的鍛煉,長期規律地、循序漸進地按個人具體情況適度地運動。加強宣教,讓高血壓患者了解中醫體質辨識、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并發癥等,通過攝生保養,改善與高血壓病密切相關的體質,如陰虛體質、痰濕體質[6]。

1.3 評價標準

采用統一制訂的調查表對健康教育干預的效果進行評價,包括按時服藥,定量服藥,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復查四個方面,按時服藥、定量服藥每項分為完全不、偶爾是、基本是、完全是記0~3分;4項總分為0~16分:0分為效果差,1~6分為效果較差,7~11分為效果一般,12~15分為效果較好,16分為效果好。干預后效果總分較干預前升高>50%為改善,升高18%~49%為進展,升高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2.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健康教育干預后各項評分比較

觀察組不同中醫體質類型的EISH患者健康教育干預后在按時服藥、定量服藥、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復查方面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兩組健康教育干預效果比較

觀察組不同中醫體質類型的EISH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干預效果的有效率在按時服藥、定量服藥、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復查方面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討論

EISH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致死率高的特點。中醫體質學說已被廣泛應用于現代多種疾病的預防治療中,運用中醫體質學說理論對高血壓進行體質分型,并引入高血壓的預防干預中,對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的發展,阻斷其病理體質發展,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8]。在中醫體質的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干預充分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辨證治療理念,對患者的運動、飲食、情志等方面進行積極干預指導,針對不同的發病地點、時間、機體反應、病情發展階段的證候區別對待,強調辨證治療和護理。如對痰濕質高血壓患者進行早期的健康教育干預,進行合理的生活指導和飲食控制,就能延緩高血壓病情的發展,防止靶器官損害的發生[9-11]。本研究從按時服藥、定量服藥、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復查等4個方面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不同中醫體質類型的EISH患者健康教育干預后在按時服藥、定量服藥、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復查方面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不同中醫體質類型的EISH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干預效果的有效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P < 0.05)。與陳曉飛[12]、朱群菁[13]的研究觀點基本一致。

綜上,對不同中醫體質類型的EISH患者實施系統的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可以明顯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及治療效果,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俊邦.中醫體質類型與高血壓的相關性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4):31-32.

[2] 匡調元.中醫體質病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6:88.

[3] 錢岳晟,張怡,朱鼎良.高血壓病患者中醫體質分類及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相關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10):1160-l161.

[4] 黃偉芬.健康教育在高血壓病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18):1475-1476.

[5] 陳立典,韓平,杜建,等.福建省高血壓影響因素與中醫體質分型的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13):197-1298.

[6] 粱紀鳳.高血壓病患者健康教育在整體護理中的應用[J].白求恩醫學院學報,2011,9(5):385-386.

[7] 丁純葉.健康教育在高血壓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6):97-98.

[8] 劉曉玲,蘇娟.健康教育在高血壓病人護理中的應用及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5):267-268.

[9] 劉曉燕,郭靜.運用中醫體質學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飲食調護[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3):175-176.

[10] 金艷蓉,江建鋒,李軍,等.昆明地區高血壓人群中醫體質分布特點調查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1(7):77-78.

[11] 劉娟.332例高血壓病患者中醫體質類型構成比調查分析[J].中醫研究,2011,24(11):51-52.

[12] 陳曉飛.用中醫體質學說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飲食調護進展[[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11,6(5):259-261.

第2篇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侵犯關節,以慢性、對稱性、周圍性多關節炎性病變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障礙、關節畸形。是一種病程長且反復發作、致殘率高的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學習、工作。我院是一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全國專病中心,每年都有上萬例病人來我院接受治療。近幾年通過對類風關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的臨床實踐,探索出了一種實用的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進了病人的康復,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

1 健康教育方法

1.1 對病人進行評估,確定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讓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識、檢查治療的目的及護理要點。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況,用知識幫助指導病人,并利用護士的威信給病人信賴感,從而消除病人的焦慮狀態。護士應根據病人疾病的不同階段進行教育,講明各種檢查、治療、用藥的目的,注意事項及配合方法。讓病人對疾病有個基本了解才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1.2 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要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方法。具體方法有集體教育法:講座、書面教育(發宣傳資料)、電化教育(幻燈、錄像)等,出宣傳欄,每月一期的有關類風濕關節炎的健教專欄;個別指導教育法:一對一教育,責任護士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個別指導教育。

2 臨床健康教育

2.1 疾病知識教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概念和診斷依據:是一種常見的能引起嚴重畸形的慢性全身結締組織疾病,除累及關節外,還可侵犯全身各處的結締組織,反復發作,最后造成關節畸形、強直和功能喪失。診斷依據:1、兩個以上關節腫脹疼痛;2、同一關節有兩次以上發作;3、有貧血、低熱、納差、乏力、體重下降,全身不適等癥狀及陽性化驗結果。

2.2 用藥健康指導。是藥三分毒,抗風濕類藥物也是如此。絕大多數藥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藥物治療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用的措施,只有長期堅持服藥才能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因此,應督促患者按時按量的服藥,不能隨意添加或減少藥量,或覺得癥狀緩解而停藥,加重再服藥,向患者講解停藥的危害。在用藥期間嚴密觀察藥物療效及藥物不良反應。按醫囑服藥、注意劑量、掌握毒副反應。我院主要使用自制系列產品治療類風濕,配合使用一些非甾體抗炎藥、免疫抑制劑等。主要的不良反應有:服藥后出現胃腸道反應:如胃部不適、胃痛、惡心、甚至胃粘膜潰瘍、出血,一定程度的肝腎功能損害。用藥期間要定期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

2.3 功能鍛煉教育。依病情而定,各項要求不一。急性期,發熱及內臟受累的患者以臥床休息、關節制動為主,關節畸形嚴重的患者保持關節功能位。癥狀減輕后,可做主動或被動的四肢運動,如伸展、曲伸運動等,但要循序漸進。每2~3小時功能鍛煉一次,動作宜輕、慢,以患者能耐受為準。恢復期重視功能鍛煉,包括全身性鍛煉和關節功能鍛煉,避免關節廢用。每天應定時做全身和局部相結合的關節運動。如:手指伸張、攥拳、挺胸、伸腰、擺腿、搖動關節和按摩關節等。

2.4 出院健康指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不僅僅局限于醫院,更多的時間是在家庭的治療與護理,這是一個長期且漫長的過程。要求患者堅持不懈的服藥,定期復查,進行功能鍛煉,避風寒、遠水濕、防感冒,避免誘發因素;合理攝取飲食,加強營養;及時調理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 體會

第3篇

關鍵詞 留守兒童 監護類型 心理健康水平

中圖分類號:B4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兒童的人數不斷擴大,留守兒童的社會現象也變得愈來愈普遍。根據留守兒童的實際監護人的身份,可將其監護類型分為單親監護、隔代監護、上代監護、同輩(自我)監護四種,其中單親監護又可分為父親監護和母親監護。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問題近期才開始得到重視,黃愛玲(2004)對99名留守兒童和117名非留守兒童進行對比研究發現留守兒童在適應不良、心理不平衡、人際關系和強迫癥狀等方面均高于非留守兒童,且男生比女生更嚴重;李寶峰(2005)對271名留守兒童研究發現留守兒童在SCL-90量表中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個因子上的分值均顯著高于全國常模;吳艷(2014)對210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發現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親情斷裂,心理失衡、生活目標模糊、不良行為習慣凸顯以及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綜合以往研究可發現,大多數研究用SCL-90對留守兒童進行研究,而SCL-90的測量對象包括初中生至成人,且大多用來測量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并不適合于對留守兒童的研究;另外以往研究大多也只是將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對比,很少涉及到不同監護類別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較。因此,本研究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立足大連市周邊地區,用信效度較高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對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對比研究。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1104名大連市周邊地區兒童的監護類型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并對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了比較。

1.1研究被試

從大連市周邊地區(莊河、瓦房店)抽取2所小學,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四、五、六年級小學生共1104人為研究對象,男生649人,女生455人;四年級308人,五年級435人,六年級361人;非留守兒童869人,留守兒童235人,其中父親監護類型留守兒童36人;母親監護類型留守兒童140人;祖輩監護類型留守兒童59人,本研究中無上代監護和自我監護類型的留守兒童。被試的年齡范圍為10歲到16歲(12.3?.01)。

1.2研究工具

1.2.1自編留守兒童一般資料問卷

自編留守兒童一般資料問卷包括年齡、年級班級、性別、監護類型等條目。

1.2.2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教授于1991年翻譯并修訂的,量表共100道題,適用于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整體測查。它由一個效度量表與八個內容分量表和一個效度量表構成。該量表的信度為0.91,效度大于0.516。八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一個效度量表用于測查所答問卷是否有效,若效度量表的得分在7分以上,可考慮將該份答卷作廢,效度量表中第84、94、96題為反向計分。

1.3研究過程

主試仔細閱讀問卷指導語,然后逐一閱讀問卷題目,被試被要求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填寫問卷。共發放問卷1188份,根據效度量表對全部問卷質量進行核審剔除無效問卷,共獲取有效問卷1104份,回收率為92.9%。

1.4數據處理方法

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結果與討論

2.1留守兒童的一般情況

大連市周邊地區不同類型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一般情況如圖1,圖中數字均為該類型兒童人數所占總被試人數的百分比。

由圖1可知,大連市周邊地區留守兒童的人數占總兒童人數的21.29%,其中母親監護類型留守兒童占12.68%;父親監護類型留守兒童占3.26%;祖輩監護類型留守兒童占5.4%。

2.2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診斷測驗的差異

對不同監護類型的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得分進行One-Way ANOVA單因素變量分析(將不同類型的兒童作為自變量,各因子得分作為因變量),同時對三種類型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1。其中得分越高,表明在該因子上的癥狀越顯著。

由表1可知,四種類型兒童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過敏傾向和沖動傾向的得分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在身體癥狀上四者得分達到邊緣顯著;三種類型留守兒童在八個量表中的得分均大于父母監護類型的非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上的得分達到顯著性水平,在身體癥狀上的得分達到邊緣顯著(p=0.066)。

2.3四種兒童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得分多重比較

對四種類型兒童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LSD)結果如表2,表2中數據分別為父親監護留守兒童、父母監護非留守兒童、母親監護留守兒童、父母監護非留守兒童、祖輩監護留守兒童、父母監護非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和沖動傾向的得分。

由表2可知,祖輩監護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上的得分均顯著大于父母監護的非留守兒童,在過敏傾向上的得分達到邊緣顯著(p=0.051);父親監護的留守兒童與父母監護的非留守兒童在八個量表的得分均無顯著性差異;母親監護的留守兒童在沖動傾向上的得分大于父母監護的非留守兒童。

3建議

兒童的早期經驗對兒童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兒童在童年期就與父母或父母一方長期分離,缺失父母的關愛與支持,缺失與父母正常的感情交流,那么對兒童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方面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祖輩監護類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可能因為祖輩監護人的文化程度和教育能力普遍較低,教育方式單一,教育觀念陳舊,祖孫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心理代溝,且祖輩監護人能為兒童提供的大多局限于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照顧,疏于對兒童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的培養。而父親監護類型和母親監護類型的留守兒童相對非留守兒童之間的差異不是特別明顯,說明父親或母親一方監護要比父母都不在身邊的祖輩監護情況好。

父母外出打工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是真實存在的,親情缺失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

在學校方面,學校應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采用開設講座、舉辦培訓等多種形式進行教育,有條件的學校應聘用心理教師并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另外學校也可以開展一對一或一對多做“臨時父母”的活動,動員教師積極扮演缺失的“父母”角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在家庭方面,父母應增加與留守兒童聯系的頻率,研究表明,每月4次以上的聯系頻率可以使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有利于降低其各種心理疾病發生的概率。此外,很多留守兒童監護人由于是隔代撫養過度可憐兒童對留守兒童采用溺愛型教養方式,他們甘愿自己受苦受累也盡量滿足兒童的要求,兒童出現問題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予以正確指導,長此以往,兒童便養成驕縱任性、自我中心等(下轉第7頁)(上接第5頁)性格特點;也有很多監護人受父母之托認為應嚴格管教采用權威型教養方式,要求兒童唯命是從,按照自己固有的觀點和期望要求兒童,對于兒童應有的奇思異想給予否定,這樣,兒童在監護人的管制下逐漸失去了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性,更不會在探求和思索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很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缺乏主動性、不誠實等性格特點。顯然,這兩種教養方式均不利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成長,監護人應采用民主型教養方式,處理好限制與自由的關系,充分尊重兒童,給予兒童積極的指導。

在社會方面,各社會工作者應對留守兒童提供幫助和支持。各級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托、入園、入學問題不要制定一些歧視性政策或提出苛刻的條件,而要為其提供便利,制定優惠政策,使兒童盡可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4結論

祖輩監護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上的得分顯著大于父母監護的非留守兒童,在過敏傾向上的得分達到邊緣顯著(p=0.051);父親監護的留守兒童與父母監護的非留守兒童在八個量表的得分均無顯著性差異;母親監護的留守兒童在沖動傾向上的得分大于父母監護的非留守兒童。

參考文獻

[1] 劉曉慧,王曉娟,楊玉巖,哈麗娜,李秋麗,戴秀英.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3).

[2] 桑標.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4-301.

[3] 黃愛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5).

[4] 李寶峰.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干預[J].教育探索,2005(5).

[5] 吳燕.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4(6).

[6] 周步成.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991.

[7] 方麗娟.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狀況比較研究[J].大觀周刊,2012(5).

第4篇

【關鍵詞】 類風濕性關節炎;心理護理;健康教育

類風濕性關節炎(RA) 是一種以對稱性、多發性、自身免疫性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當炎癥波及軟骨及骨質時出現關節強直及功能障礙[1]。另外該病療程長, 病情頑固, 治療需要消耗大量財力物力, 所以導致患者對疾病的治療失去信心, 在精神上出現了焦慮、孤獨、自卑等情緒。但是多年來, 人們對該病沒有形成深刻的認識, 以致于延誤治療時機, 使疾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因此護理人員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 減輕患者痛苦, 解除患者擔憂, 對提高生活質量,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很有必要。RA在我國的患病率為0.32%~0.36%, 其中80%發病在35~50歲, 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3倍。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10年4月~2011年5月, 本院收治的2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 男6例, 女14例, 年齡30~60歲;患病時間最長者1年, 最短者3個月;以春秋冬3季發病較多, 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 嚴重者出現 “天鵝頸”與“紐扣花”等畸形。

1. 2 方法

1. 2. 1 心理分析 通過對患者的觀察與了解, 將分析結果總結如下。①恐懼:害怕受到冷落、嘲笑 同時又擔心生活不能自理, 治療費用高, 給家庭、子女帶來麻煩, 而產生自卑情緒。②憂慮:擔心藥物毒副作用強, 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而焦慮不安。③孤獨:因為該病較頑固, 反復發作, 害怕“久病床前無孝子”而被家人拋棄。④悲觀:因該病療程長, 治療效果又不太明顯, 看不到希望, 所以在思想上患者產生較大的壓力, 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1. 2. 2 心理護理 1)綜上所述, 護士要采取勸導、解釋、寬慰、鼓勵等方法, 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①認識和疏導負性情緒:提供合適的環境使患者表達心中的悲哀, 盡量減少外界刺激, 讓患者知道負性情緒不利于疾病的康復, 長期的情緒低落會加重病情。②鼓勵患者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同時激發患者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 正確認識疾病, 積極配合護理人員, 爭取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對已發生關節功能障礙的患者, 要充分發揮健康肢體的作用, 體現自己的生存價值。③參加有意義的集體活動:組織患者集體學習疾病的知識或講座, 以及參加娛樂活動, 充實患者的生活, 克服不良情緒。2)多與患者親屬交談, 調動社會及親屬對患者的支持和理解, 使患者感到親情與關愛就在身邊。可通過電話問候、也可通過書信等形式讓患者得到精神安慰, 配合治療。3)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過程及預后恢復情況, 必要時調動同類患者現身說法, 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爭取早日康復回到工作崗位。4)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既要重視疾病、積極配合治療, 又不能過分擔憂、放棄治療或對治療失去信心;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保持樂觀的心情, 提高機體的自身免疫力。

1. 2. 3 健康教育 因患者個體間的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性格的不同, 采取多種方法, 如講解、放錄像、發宣傳資料等, 讓患者和家屬了解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及飲食、服藥等注意事項, 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 同時應少食動物內臟、過酸過咸及刺激性食物。避免感染、潮濕、精神刺激等誘因。避免過度使用小關節、過度體力消耗, 強調休息和治療性鍛煉的重要性, 必要時配合理療、按摩, 促進血液循環。提示患者堅定信心、堅持治療, 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有計劃地鍛煉, 保護關節功能, 延緩功能損害的進程。堅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 不可擅自停藥、換藥、加減藥量, 堅持規律用藥, 減少復發。嚴密觀察療效與不良反應。定期檢測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 病情復發時及時就醫, 以免重要臟器受損。

2 結果

通過對患者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 使20例住院患者中17例患者能夠積極與醫生配合, 主動與他人交流, 消除了懼怕、憂慮、孤獨、悲觀等消極情緒, 認為得病并不可怕, 要敢于面對, 不能被疾病所嚇倒, 還告訴身邊的病友,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 討論

人不是神, 吃五谷雜糧不可能不生病, 而是得了病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不要怨天尤人, 自暴自棄, 盡最大努力使疾病早日康復。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危害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還會危及到整個家庭的和睦。因此對該類患者, 要進行全面的、扎實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

第5篇

[關鍵詞] 健康教育;類風濕關節炎;療效;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593.22;R19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7562(2007)02-0150-02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慢性炎癥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殘率較高,過去的研究已顯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死亡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1]。目前盡管缺少逆轉病變的藥物,但使用改善病情的藥物還是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情,修復部分骨侵蝕,延長患者的壽命[2]。但目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對此病的認識尚存在一些誤區,服藥依從性較差。為此,我們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觀察患者的療效及治療依從性,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96例患者來自2004―2005年本院風濕病專科門診,年齡18~65歲,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ACR)1987年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病程短于2年,入選時患者均有紅細胞沉降率(ESR)>30mm•(1h-1)、晨僵>30min、關節壓痛數>5個、關節腫脹數>3個4項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指標中的3項。用就診順序隨機法將96例患者分為研究組48例、對照組48例,研究組在治療的同時實施健康教育,對照組未接受健康教育。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甲氨蝶呤(MTX)每周10mg,羥氯喹0.4g•d-1。在治療的前3個月均合用了1種非甾體抗炎藥(NSAID)或小劑量潑尼松(≤10mg•d-1)。1~3個月后根據患者關節腫痛情況決定是否減少或撤出NSAID或潑尼松應用。

1.2.2健康教育內容及方法

內容:(1)類風濕關節炎的一般知識;(2)正確認識中醫中藥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作用及改善病情的藥物對類風濕關節炎的作用;(3)藥物的副作用及定期復查的意義;(4)如何進行功能鍛煉及其意義;(5)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表現及加重因素的預防;(6)心理康復。定期集中授課,每次講解健康教育內容的一個小專題,并與患者進行交流,解答患者疑問,發放文字資料及宣傳圖片。

1.2.3評定方法

1.2.3.1療效評價治療6、12、24周各作1次評價,評價的標準是ACR評估標準。ACR20%臨床改進指征:(1)原有腫脹和壓痛的關節數的20%被改善;(2)患者對病情活動的總體評價、醫生對病情活動的總體評價、血沉、患者在10cm比例尺上對疼痛的評估這4項中的3項改進20%。關節數用改良的Ritchie關節指數;患者和醫生的總體評估都是用0~10cm的尺度衡量,0為正常,10為最嚴重的狀態;同時檢測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血沉、血常規、尿常規及肝腎功能等。

1.2.3.2治療依從性根據患者是否按醫生要求的時間、劑量服藥,長期維持用藥,定期復查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及腎功能將患者的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3類,于健康教育6、12及24周分別進行評定。

1.3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的比較用t檢驗,記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療效的比較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程度等基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ACR20%有效率在治療6周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24周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圖1。

2.2兩組治療依從性的比較

治療6周時兩組患者的依從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24周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3討論

近年的研究證明,關節滑膜的破壞可在類風濕關節炎發病3個月內出現,一旦出現骨侵蝕及關節畸形則難以逆轉[3]。因此早期診斷并爭取在發病3個月內開始治療至關重要。部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認為此病病程不可預測,病情不可控制又無法治愈,從而喪失治療疾病的信心,或尋求偏方或寄希望于中藥可以治愈類風濕關節炎,或者認為西藥副作用大而不堅持治療或放棄,致使病情遷延不愈,喪失了最佳治療時間。

疾病教育及康復指導對于消除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心理障礙、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改善關節功能具有重要意義[4]。鑒于此,我們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并比較健康教育對患者療效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和對照組ACR20%有效率在治療12、24周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6周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依從性在12、24周時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周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健康教育對提高類風濕關節炎療效和依從性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健康教育使患者對類風濕關節炎有一個正確科學的認識,提高了他們的自主效應,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好,能夠堅持規范化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致殘性疾病,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經濟負擔都較重,持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自主效應,使其堅持規范化治療,從而獲得長期穩定的療效。

[參考文獻]

[1]Choi H K,Herman M A,Seeger J D,et al.Methotrexate and morthalit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a prospective study [J].Lancet,2002,359(9313):1173-1177.

[2]Pincus T,Callahan L F.The side effec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oint destruction,disability and early mortality [J].Br J Rheumatol,1993,32(Supple 1):S28-S32.

[3]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Subcommittee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Guidelines.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2002 Update)[J].Arthritis Rheum,2002,46(2):328-346.

第6篇

隨著社會發展和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教育在愛國衛生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更加顯得重要。健康教育是傳播保健知識與技術,影響個體與群體行為、強化健康意識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核心是樹立人們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1 健康教育在愛國衛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極階段,解決人民的保健問題和一系列的衛生問題,當務之急是改變人民群眾衛生知識貧乏的現狀。健康教育在整個愛國衛生工作中,擔負著思想建設,確立衛生觀念、衛生道德,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建立科學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因此,健康教育是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的重要內容。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僅僅依靠擴大醫療服務并不能滿足人民對健康的需求,只能導致醫療費用的激增。實行健康教育是最廉價、最有效的保健對策。

2 愛國衛生工作中健康教育的組織與實施:

2.1 領導重視,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網絡

首先要健全健康教育網絡,各級各有關部門都要成立健康教育領導組織,有專人負責健康教育工作,當然,這里面也包含組建健康教育講師團和一些健康教育協會等相關組織。其次,要籌備足夠的健康教育專項經費,這包括各級財政經費(按國家衛生城市標準0.1元/人、年),社會募捐、企業贊助以及有償服務等形式。

2.2 以健康教育為先導,著力抓好不同類型的創衛活動

大力開展不同形式的創建活動,包括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省、市級衛生城市和縣城、衛生村鎮、衛生單位和社區等。當然,這就需要每一位健康教育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要廣泛宣傳發動,通過新聞媒體,設立固定的健康教育陣地,舉辦不同類型的健康知識講座。通過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五進”活動,使社會方方面面的群體都能了解健康知識,掌握健康知識,運用健康知識,從而形成“人人講健康,人人愛健康,人人為城市做貢獻”的良好局面。

通過創建平臺,以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工作,進一步強化群眾的健康意識,提升群眾的自我保健能力,充分發揮個體和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愛國衛生工作的社會效益最大化。

2.3 加強健康教育,減少病媒生物疾病的傳播和流行

談到預防,首先要有預防的知識,這就要求健康教育工作者把健康知識、衛生知識,宣傳在疾病發生之前。通過健康教育、落實預防措施,使各類疾病不發生或少發生。尤其是對病媒生物所導致的疾病,健康教育顯得更為重要,在做好健康教育宣傳的同時,要動員全民開展滅鼠、滅蚊、滅蠅、滅蟑活動,減少其危害,杜絕其引起的傳染性疾病發生和流行。因此,做為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要做好宣傳發動工作。通過電視、報刊、印發小冊子、圖文并茂的版面在社會上集中宣傳,也可通過制作幻燈片、多媒體課件以及生動形象的事例,到社區、單位、公共場所進行宣傳。二是舉辦不同類型的除四害防病培訓班。由專業人士將除四害的意義、方法和知識傳播給群眾,真正把群眾發動起來,人人動手,做到突擊性與經常性相結合,到達除害防病的效果。

第7篇

關鍵詞:永久起搏器 植入 健康教育路徑

Health education way to implant in patients application in the permanent actuator

Zeng Lan

Abstract:Objective:The discussion implementation health education way implants in the patient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permanent actuator the application effect.Methods:Designs the health education way table,strictly carries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way.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health education the usability,the rationality,the validity,have solicited faculty doctors the opinion,and unifies the patient to the healthy knowledge demand,after has formulated the permanent actuator implantation health education way.The content includes: Health education time,education content,implementation time,signature.The education way carries on the appraisal by the tube bed nurse after the patient special details or the demand,but adopts the appropriate method (oral,written,multimedia) gives the propaganda.The appraisal tube bed nurse acts according to the health education way table formulation the time appraisal before,nurses group leader to carry on the appraisal non-periodically,head nurse leaves the hospital 1~2 day in the patient to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After finally the patient can grasp the permanent actuator implantation comprehensively the health education content,thus improves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is advantageous in promotes the patient and the family member to nurses the work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Conclusion:The health education way is the implementation health education effective method.

Keywords:The permanent actuator Implants The health education way

【中圖分類號】R4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12-0022-02

目前,植入永久起搏器作為治療嚴重緩慢型心律失常和部分快速型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一種有效治療手段,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永久起搏器一旦被植入患者體內,它將成為患者生命與健康的重要保障,對患者進行正確、詳實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康復和提高生存質量,我科應用健康教育路徑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6月有21例患者安置了永久起搏器,其中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20例,有18例患者植入起搏器類型為DDD,2例患者植入起搏器類型為VVI,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例,植入起搏器類型為ICD。

1.2 方法。

1.2.1 制定健康教育路徑表。為保證健康教育的實用性、合理性、有效性,征求了專科醫師意見,并結合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制定了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后的健康教育路徑。內容包括:健康教育時間、教育內容、實施時間、簽名。教育方式由管床護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或需求進行評估后,而采取合適的方法(口頭、書面、多媒體)給予宣教。見表1。

1.2.2 評價。管床護士根據健康教育路徑表制定的時間定期評價,護理組長不定期進行評價,護士長在患者出院前1~2天進行全面得評價。

2 結果

患者能夠比較全面牢固的掌握永久起搏器植入后的健康教育知識。

3 護理體會

3.1 健康教育路徑實際上是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的時間表和計劃表,使護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1],可以彌補年輕護士因業務水平低,經驗不足而造成的低效性宣教,可避免同一內容重復宣教,也可避免將教育內容一次性灌輸給病人,而病人卻受益不多,甚至產生反感情緒。護理人員可以根據路徑表有預見性的安排宣教時間及內容,可進行全程質量控制,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

3.2 健康教育路徑表要求護士定期主動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滿足了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增加了護患溝通與交流的機會,增進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3.3 健康教育路徑表規定了講解的時間、順序、內容,避免了各種原因造成的時間浪費,同時要求護士及時評價、必要時反復進行,加深了患者的理解和記憶,保證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總之,應用健康教育路徑表對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利于提升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工作方式。

第8篇

1、1健康教育對照組實施常規口頭健康教育。觀察組于圍術期各分期分發健康教育卡,并根據各分期的特點實施分期健康教育,具體操作如下:①成立健康教育小組:由護士長、高級責任護師及責任護士組成健康教育小組,小組成員均進行健康知識及健康教育技能培訓;②制定健康教育內容:根據病種及其圍術期各階段特點,參考相關文獻,結合專科特點及護理經驗,健康教育小組制定各階段健康教育卡。健康教育卡分為住院指導卡、疾病知識卡、溫馨提示卡、出院須知卡、復診指導卡等。患者入院日分發住院指導卡,術前、術后分發溫馨提示卡及疾病知識卡,出院日分發出院須知卡,復查日分發復診指導卡;③健康教育方法:入院日主要采取口頭宣教方式介紹醫院環境及住院制度等;術前期采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疾病相關知識,配合以生動的圖像,并采用模型示范手術方法,指導患者術中配合方法;術后期根據患者需要可一對一指導或以播放視頻的方式宣教;出院日通過集體講座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復查日通過手機通話、短信、微信等宣教或通知。

1、2質量控制由事先培訓合格的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面對面調查,經詳細講解后由患者自行填寫,隨后經2名護士統一審核、回收,問卷數據真實、可靠。

1、3統計分析采用EpiData30軟件錄入數據,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數據均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108例患者中,對照組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齡(4161±529)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占1296%,中學占4630%,大專及以上占4074%;手術類型:肝臟手術占2037%,膽道手術占1667%,胃、十二指腸手術占2222%,門靜脈高壓癥手術占1481%,腹腔手術占1296%,其他占1296%。觀察組54例,男31例,女23例;年齡(4214±531)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占1667%,中學占4074%,大專及以上占4259%;手術類型:肝臟手術占1667%,膽道手術占2222%,胃、十二指腸手術占2037%,門靜脈高壓癥手術占1667%,腹腔手術占1481%,其他926%。2組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手術類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性別=035,t年齡=052,χ2文化程度=017,Z手術類型=026,P均>005)。

2、2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心境變化2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心理,2組心境狀態中7個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育后2組患者在精力與疲勞上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焦慮、抑郁、憤怒、混亂、自卑5個維度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

2、3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健康知識知曉情況2組患者教育前對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均較低,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育后2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預防、護理、用藥、并發癥及疾病復發等知曉率均有所提升,但觀察組知曉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4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健康行為形成率比較2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均存在飲食、作息等方面不良生活習慣,遵醫行為較差,健康行為執行率較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育后2組患者遵醫行為、飲食控制、運動鍛煉、合理作息等健康行為執行率均有所上升,但觀察組執行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2、5護理滿意度比較2組患者除了護理配合度滿意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外,觀察組對護理質量、護理態度及護理投訴事件的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3討論

普外科疾病是臨床常見疾病,部分患者因對疾病缺乏了解,健康保健知識匱乏,不僅易導致發病率上升,還會使術后疾病復發及并發癥發生危險性增加。健康教育通過增強患者對健康知識的了解,促使其培養并建立有利于疾病康復的行為。但普外科手術各個階段注意的內容不同,因此需分階段實施健康教育。普外科疾病是臨床多發病,手術治療對患者的心理沖擊較大,患者易產生緊張、焦慮心理,不僅不利于患者心理健康,還會影響手術療效。王華芬等[4]研究發現,焦慮、抑郁、憤怒等負性情緒會降低手術患者的耐受性,應激激素分泌增加,不僅影響手術配合,還會延長術后康復時間。本院對觀察組患者在入院時幫助其適應醫院環境,消除患者陌生感及緊張感,手術前、手術后及時解答患者的疑惑,并適時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焦慮、抑郁心理。本研究中,教育后觀察組在焦慮、抑郁、憤怒、混亂、自卑5個維度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提示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心境,減少負性情緒對手術及預后的影響。

全程分期健康教育中全程是指自患者入院登記到出院復查的全過程;分期則包括入院日、手術前、手術后、出院日、復查日5個階段。全程分期健康教育貫穿于治療及護理始終,并延伸到院外,使患者在各個階段能輕易獲取各種信息,滿足患者對疾病知識、預防方法、自我護理及用藥有關知識的需求。分發圖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卡,并結合多元化的宣講方式,增強患者對健康知識的認知并有助于其記憶。王若[5]研究報道,對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患者實施全程分期健康教育,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率顯著高于常規健康教育組(P<005)。本研究中,教育后2組對疾病相關知識、預防、護理、用藥、并發癥及疾病復發等知曉率均有所提升,但觀察組知曉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王若[5]的研究基本相符,提示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知曉率。而隨著患者對健康知識了解的加深,其治療、護理依從性及健康行為執行率隨之提高。Lewallen[6]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分析影響普外科患者健康行為實施的因素,結果顯示患者健康知識知曉率對健康行為的改善有正向作用。本研究中,教育后觀察組遵醫行為、飲食控制、運動鍛煉、合理作息等健康行為執行率高于教育前及對照組(P<005)。

第9篇

關鍵詞:大學生;特殊群體;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1 大學生特殊群體概念綜述

目前,國內學者對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定義尚無定論,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對這一概念進行了界定。

1.1 教育公平的視角

從這一角度界定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學者認為:所謂大學生特殊群體是指在經濟狀況、權益維護與實現、教育資源占有、教育機會享受、就業機會選擇和身心健康、競爭能力及自身素質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處于相對不利或比較劣勢境況,在教育資源分配和社會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大學生群體。

1.2 大學生個體思想和心理的視角

持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大學生特殊群體是指具有由各種因素造成的思想波動和心理問題的學生群體,如身心失調的學生、經濟貧困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書呆子”類型的學生、沉迷網絡的學生、“貴族”學生、戀愛群體、逃課學生等等。

1.3 與大學生正常群體相比較的視角

此類學者認為:大學生特殊群體是一個與正常學生群體相比較而言的概念,該群體情況比較復雜,主要是指高校中一部分由于經濟困難、學業落后、心理障礙等原因,導致出現各種問題的大學生群體。

本文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之上,從多因素的視角探討大學生特殊群體的概念,大學生特殊群體是指基于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自身素質等因素造成的在大學新環境、新集體、新壓力、新生活中存在和潛在的學業方面、行為方面、經濟方面、心理方面、情感方面等問題和障礙的部分大學生群體。

2 大學生特殊群體的類型及心理現狀

在實際中,往往呈現一個類型的特殊群體會交叉出現在其他的群體當中,所以,本文在分析過程中也將結合在一起進行論述。

2.1 學業困難類型

本文研究的學業困難群體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學習成績未達到學校基本要求的大學生群體。這類群體大致有以下幾種:

2.1.1 怕學型。這種類型的學生可能愿意學習但是又覺得學習非常困難,心理產生了害怕情緒,漸漸的就沒有了學習的勁頭,缺少學習的恒心和毅力,喪失了學習的信心。

2.1.2 厭學型。這類群體對學習毫無興趣可言,對學習有著強烈的抵觸情緒,甚至覺得學習無用。

2.1.3 無心學習型。這類群體學習動力不足,把心思都放在了其他事情上所以無心學習,比如沉迷網絡、談情說愛、參與社會活動等。

2.2 行為異常類型

行為異常學生是指那些違反正常學生群體行為習慣和標準的“反常”行為學生。行為異常類型主要有四種群體:

2.2.1 沉迷網絡群體

  目前,網絡已經普及大學校園,它扮演了很多積極的角色,成了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網絡也產生了很多危害,比如網絡游戲,很多大學生沉迷游戲至不可自拔,經常熬夜逃課;還有網絡交友,因沉迷于交友而造成身心受傷。所以本文所指的沉迷網絡群體主要是指那些長期沉浸在虛擬網絡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忽視學業的部分大學生群體。他們在離開網絡的時候內心往往感到空虛寂寞,甚至焦躁不安,意志力薄弱,即使自己清楚不能長期沉迷卻無法自拔。

2.2.2 盜竊群體

大學生盜竊群體根據盜竊動機的不同大致有三種類型:心理滿足型。這類群體往往是因為看到了自己喜愛的東西想要占為己有,明知不可為卻無法控制自己,他們往往并非是經濟原因而盜竊,更多是一種心理疾病。虛榮貪欲型。這類群體的特點是在看到自己和富裕同學之間產生的物質差距時,內心羨慕卻無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于是偷盜從而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和內心平衡,存在愛占便宜的心理和僥幸心理。心理障礙型。這類群體與前面所述兩種截然不同,偷盜的物本身對他們并沒有產生吸引,而是通過這種盜竊的方式來發泄自己對人或者現實的不滿,用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進行報復,目的是為了平衡自己內心的憤恨,這類群體大多存在心理障礙。

2.2.3 違紀群體

大學生違紀群體主要包括曠課群體、考試作弊群體和打架斗毆群體。曠課群體和作弊群體呈現出因果關系,大部分曠課群體會是作弊群體,這兩類群體的大學生在學習上有較強的依賴性,總想不勞而獲,平時不愿學習,考試依賴于作弊,行為脫離實際,缺乏遠大的理想,思維主觀片面,思考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缺少正確的人生觀。引起打架斗毆的原因有很多種,感情問題、發生口角或酒后鬧事等都有可能造成惡性暴力事件,這類群體往往性格沖動,不善于抽象思維,缺少責任感,難以控制自己,易產生過激行為,且聽不進他人勸告,自我意識較強。

2.3經濟困難類型

經濟困難群體學生主要有三種來源:一種主要來自農村,尤其是一些邊遠、貧困、落后及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一種來自下崗工人家庭。還有一種是單親或者孤兒群體。

2.3.1 經濟困難群體共性的心理現狀分析

存在經濟困難類型的大學生特殊群體主要是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因素所造成,而這些都是這類群體目前所不能左右和改變的,所以這些學生往往承擔著更多的心理壓力,首先體現在要勤儉節約才能完成學業,因此在生活用度上明顯低于普通學生;其次就是要額外做兼職賺取生活費或學費,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又增添了賺錢的壓力;最后就是對家庭的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他們是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面對這種情況一種無形的自責和想要改變這一切的愿望在心里根深蒂固。因此,這類群體大部分學習較努力,希望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環境。正是以上的壓力導致了這些學生或多或少存在和潛在自卑、內疚、羞愧、懊惱、自責、緊張、焦慮、沮喪等不良情緒。

2.3.2 經濟困難群體個性的心理現狀分析

除了以上共性的分析,針對不同類型的經濟困難群體又存在一些特殊的心理和個性化的特點。

農村和下崗工人家庭貧困生具備內心堅韌、意志堅強等心理特點,但同時也會特要面子,害怕別人的嘲笑,因此容易產生挫折感,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很好的化壓力為動力,更加的努力改變自己,而自我調節能力差的學生可能會變得孤僻,不愿與人交往。

單親或孤兒貧困群體內心往 往脆弱、敏感和恐懼,呈現出孤僻、怯懦、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缺乏堅毅、頑強的心理品質,容易被現實的事物所打敗。

2.4心理缺陷類型

2.4.1 交往困難群體

大學生人際交往困難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包括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和個性因素。社會因素是指當大學生的社會地位產生了變化,角色也進行了轉變而難以適應。環境因素主要是指過去的環境和現在的環境,繁重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在高中無暇顧及交往問題,而現在卻不知道該如何交往,感到交往迷茫。個性因素則是自己的性格特點所造成的交往困難,比如自卑、孤僻、性格內向、暴躁、疑心重、較自我等。交往困難群體內心往往感到孤獨寂寞和困惑,不善言談,不懂交往方式和技巧,更不知道如何改善,他們往往給他人留下不易接觸的印象,缺乏自信,難以融入班級當中。

2.4.2 心理失衡群體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心理失衡是由于個體生命沖動求得完全滿足的努力遭受精神力量的過度遏制而引起的。典型癥狀有:“相思病”、精神病、錯亂心理和抑郁等。這類群體已經有心理疾病或者潛在有心理疾病傾向,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和治療來解決或者預防。他們往往有緊張、焦慮、猜疑、恐懼和不安全感等心理狀態,行為難以自控,對他人和自己的安全產生威脅。

2.4.3 就業焦慮群體

就業焦慮群體一般都是因為大四畢業面臨找工作的壓力而產生焦慮,這類群體往往在某個方面或者某幾個方面呈現出個體的劣勢狀態,比如說成績不好、表達拙劣、形象欠佳、技能不高等因素,他們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難免受到挫折和打擊,情緒會越來越焦慮,特別是看到其他同學找到滿意工作的時候,內心會越發感到焦急、自卑和無奈,甚至會出現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嚴重的可能會產生心理失衡。

2.4.4 單親、孤兒和家庭矛盾突出群體

這部分群體往往由于家庭的缺陷造成心理的缺陷,他們在自卑、敏感、孤僻、多疑、偏激和怯懦。在不正常的家庭環境當中,殘缺的愛讓他們情緒長期受到壓抑,家庭的矛盾讓他們無所適從,感到恐懼和不安,家庭的陰影讓他們情感淡薄,缺少同情心,且容易形成神經質和焦慮等人格傾向,產生消極的人生態度,難以與他人建立密切的關系。

2.5 情感障礙類型

2.5.1失戀群體

“愛情是一把雙刃劍”,當它滿足了人情感需要的同時,也會受到感情的傷害,對于這些缺乏正確戀愛觀、沒有什么感情經驗、不懂得把握感情尺度的年輕大學生來講,更是如此。造成大學生失戀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家庭因素、性格因素、第三者因素或者感情破裂等等。他們當中很多都是初戀,因為失戀而造成的心理傷害是較大的,這類群體在失戀后表現出情緒不穩定、極度悲傷、無心上課學習、內心失落、可能還有強烈的報復心等不正常心理和行為,嚴重的還會抑郁成疾。

2.5.2單相思群體

這類群體在大學生中也頗為常見,他們往往是因為自卑、不善于表達或是羞于啟齒等原因而不敢向對方表白自己的仰慕,而是在內心默默的關注對方,欣賞對方或者只限于為對方獻殷勤。感情付出的越多,內心的壓抑也越強,以至于到最后無法忍受內心的痛苦而產生失眠、焦慮、茶飯不思等不良心理,嚴重的還可能換上“相思病”。

3 完善大學生特殊群體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面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特殊群體,大學已經對此類群體引起了高度重視,如何真正的、實際的幫助大學生特殊群體,并且能夠盡量避免更多的大學生步入這些群體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和難題。因此,除了要關注大學生特殊群體,還要重視其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預防問題學生的出現。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加速發展,但在現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還存在較強的局限性,有待拓展,努力向多元化的組織形式和多方位的實踐鍛煉途徑發展是未來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和層次提升的關鍵點。

3.1 完善心理服務體系

3.1.1 建立大學生特殊群體信息檔案

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詢部門會對剛進校的大一新生進行心理普查,最終會形成預警名單,這些學生需要列入特殊群體的檔案。但也不能排除沒列入預警名單的學生不屬于特殊群體,因此需要學工一線輔導員配合對學生檔案進行查看,將屬于特殊群體的學生也列入檔案,后期不斷的對他們進行跟蹤、指導、調查,問題突出的要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干預。

3.1.2 提高心理服務人員專業化程度

高校心理咨詢中心一般都是專業人才,但是學工一線工作人員卻參差不齊,很多都是非心理專業,他們存在對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不了解、不專業等問題,這就對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難度,因此高校應當對學工一線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和指導,使他們達到思想上充分認識、行動上高度重視,專業知識基本掌握,能夠解決一般心理問題。同時要提高專業心理咨詢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程度,能夠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3.1.3 完善預警機制

高校對學生的心理普查絕大多數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其次是《艾森克個性問卷(EPQ)》、《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個性測量表(MM-PI)》等。但是這些量表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具有局限性,因此不能完全依賴這些測量工具,還需要將心理測量和實際了解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這就要學工一線負責的輔導員定期了解,通過正面談話、側面了解、電話家訪等方式對這些學生當中的特殊群體進行甄別。

3.2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軟環境

3.2.1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講壇

一般高校會在大一設置必修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大四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但是這些還不足以達到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而且針對性不強,因此還應該有針對性的開展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專題講座,例如感恩教育、誠信教育、自律教育、自信教育、交往教育、戀愛教育等講座。

3.2.2 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開展不同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地方特色文化教育等,用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熏陶大學生的心靈、培養他們服務家鄉、服務祖國、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3.2.3 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活動可以通過舉辦知識競賽、心理情景劇比賽等方式;還要通過學校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宣傳和推廣心理健康知識;可以設立心理健康教育日;可以印制心理健康知識小冊子供大學生閱讀等。

3.3 運用積極心理學創新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運用積極心理學來研究和探討心理 健康問題已經成為新取向和發展趨勢,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是人自身的積極因素,主張心理學要以人類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機能等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方式來對人的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并在這過程中尋找到幫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條件下獲得自己應有的幸福的各種因素。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積極的思維活動,也可以是積極的情緒體驗;既可以是積極的習慣養成,也可以是積極的認知方式,由此可以看出積極心理學不僅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模式,也擴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3.3.1 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傳播模式

積極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理論基礎,除了以上所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傳統模式之外,還要拓展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如開展自我優勢分析和挖掘討論會,讓大學生找到并且明確自己的優勢所在,并不斷的深入挖掘并提升自己的優勢;還可以組織班級幸福體驗團,通過開展一些互助活動讓大家體驗能否達到自己預設的幸福感指數等。

3.3.2 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鍛煉途徑

目前,大學一般會在寒暑假開展多種形式的大學生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能夠鍛煉大學生的心智,樹立良好的心態。筆者認為還應該鼓勵大學生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比如參加義工、照顧敬老院孤寡老人、服務空巢老人、關愛留守兒童、幫助殘疾人等,這些公益活動能夠喚起養大學生的愛心、孝心、責任心、同情心和無私的奉獻之心,挖掘出他們潛在的各種建設性的力量,而且能夠使他們在活動中達到他人和自己幸福感的滿足并且更加肯定自己的價值,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形式都無可比擬的,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拓新局面和新形勢。

參考文獻:

[1]李文成.大學生特殊群體行為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4.

[2]冼吉昌.特殊群體大學生的教育引導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3]王玉國.加強大學生特殊群體教育管理的路徑探析[J]. 教育探索,2006, (04).

[4]歐陽豫樊.關注大學生特殊群體的思想教育工作[J].教育與職業,2007, (24).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人视频黄色 | 福利在线看 | 黄色大片影院视频免费 | 国产黄色大全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 肉体奉公bd免费看 |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综合 | 青草视频入口 在线观看 | 福利三区| 久久这里精品青草免费 | 国产人人看 | 男女羞羞的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爽爽影院免费看 | 乱码一码二码三码四码公司 | 九九九免费视频 | 国产小视频网址 | 伊人天堂在线 |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精品视频99 | 99r在线视频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婷婷伊人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天天摸夜夜摸夜夜狠狠摸 | 日本免费精品 | 国产亚洲网站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pp | 国产一级片免费视频 | 国产亚洲精品网站 |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婷婷在线播放 | 久久手机免费视频 | 天官赐福2 | www.40| 久草www|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6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