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6:51:3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傳統文化基本特征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傳統文化;理念;思想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中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探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之處對于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意義重大而現實,本文將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一、具體含義: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世界
從具體含義上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個人、社會、國家與自然等概念及其相互之間的社會關系狀態都納入到了它自身的范疇之內。換言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是自身的身心和諧,接著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此基礎上是社會各系統、階層之間的和諧,最終達到人類社會與自然以及國際社會國與國之間的和諧狀態。這一具體含義所包含的邏輯思維、思想觀點和價值取向正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鮮明體現。《禮記•大學》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也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庇纱丝梢?,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堅持由小及大、由里到外的人才培養模式與道德修養方式,即首先從自我個人的點滴實踐做起,在加強自身德行的基礎上逐步惠及家庭鄰里,再進一步拓展到社會、國家乃至天下,當人類社會實現了以個人身心和諧為基礎的社會、國家、民族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時,就是步入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世界。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的提出正是遵循了儒家思想文化中大同世界建立的基本思路方法,深刻體現了儒家大同思想的思想原則與價值追求。
二、原則特征:古代中國對道德和禮儀的價值追求
整體來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現代性與傳統性的相結合,現代性主要體現為諸如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等特征,傳統性則主要表現為誠信友愛、和平正義、穩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特征。而這些基本特征又需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才能加以實現,這些原則既有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等指導性原則,也有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這些根本性原則?!顿Y治通鑒•周紀》載:“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笨梢钥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體現了古代中國社會以德為本、為先的價值取向,即便是現代性特征也是在充分借鑒以道德禮儀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而其基本原則既是黨革命與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優秀傳統文化中道德禮儀內涵在新時期黨治國理政之中的深刻體現。主席曾指出:“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就更離不開以道德原則為核心根基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而反過來,正如中國傳統價值觀所堅持的那樣,這又使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理念深刻體現出對道德和禮儀的一貫追求。
三、踐行措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實踐觀
十六大以來,同志針對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要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加強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實現安全發展,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大力建設和諧文化,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由此可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踐行措施正是著眼于中國社會最現實的民生問題以及最迫切的經濟、文化等問題,立足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通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個方面的發展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尤其是其對建設和諧文化和堅持公平正義原則的做法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實踐觀十分契合。荀子云:“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边@一說法從根本上體現出古代中國社會以道德為本、著眼生活實際的實踐思想,即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還是平日工作學子中的言語思想,都應該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堅持文明禮儀、落實道德原則,從而在不斷提高自身德行修養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社會與國家的幸福和諧。而黨和國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措施的提出也正是遵循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實踐觀的基本理念與思路方法。
四、結論與行動: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和諧社會的精神根基所在總而言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支撐,無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思想,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踐行措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是重要的理論來源、精神支撐與思想智慧的源泉。從具體含義的角度來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體含義的提出不僅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延伸拓展,更是其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背景下的新應用。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原則特征的形成則是古代中國史傳統思想價值體系在當下中國社會的新體現,意味著其以道德禮儀為根本的思想追求與價值觀傾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被著重參考借鑒。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貫徹落實的具體實踐措施也深刻蘊含著中國社會傳統的“著眼現實、以德行修養為根本”的實踐觀。由此可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借鑒參考,也是其得以真正實現的內在精神根基。由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基礎作用。黨和國家要在堅持以為根本指導的前提下,立足中國現實,大力弘揚和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推動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著重借鑒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最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基礎。
參考文獻:
[1]線裝國學館編委會編著.四書五經第一卷[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2頁
[2]張文治編:國學治要(經部史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76頁
[3](北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一冊),卷第一周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月1日第2版
[4]: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158頁
[5]: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4月1日第1版
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課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課知識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1、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民族節日 ,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2、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
(1)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2)堅持的原則。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3)反對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3、為什么要正確對待文化的多樣性
(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意義)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本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3)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關系)
4、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1)文化傳播的途徑: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2)文化傳播的媒介:
①傳媒的形式(略)
②標志 :印刷媒體的推廣
③大眾傳媒的特點和地位: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集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為什么---------------文化交流的意義
①從“走出去”角度講,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②從“引進來”角度講,有利于學習與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促進中華文化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③有利于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4)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A、通過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多種文化傳播活動,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文化傳播)
B、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文化多樣性)
C、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既要有海納百川,,又要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
D、堅持正確的原則,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封閉主義”。
E、堅持正確的態度。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文化交流態度)
高中文化生活第四課知識傳統文化的繼承
1、傳統文化是什么?
(1)含義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2)形式(繼承性的表現)及 各種形式的影響:
傳統習俗的繼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影響。
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傳統藝術的繼承:中國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思想的繼承: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2、傳統文化為什么---
--傳統文化對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影響--------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對今天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發展的根基,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今天仍能激起人們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③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3、如何看待傳統文化
(1) 正確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 具體要求: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3) 要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
(4)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 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夠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5) 反對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與全盤肯定的守舊主義。
4、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
(1) 社會制度的更替影響文化發展(經濟、政治決定文化)
(2)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4)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綜合認識教育的作用
A、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展示文化的力量。
B、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動科技進步,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發展。
C、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教育能夠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發展本民族文化,繁榮世界文化。
D、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養上始終扮演重要的角色。
E、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逃敲褡逭衽d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課知識文化創新——文化發展的實質
1、為什么要創新
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2、如何進行文化的創新
(1)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必須不斷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納百川。
(4)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文化創造要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5)堅持正確方向,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封閉主義”、“守舊主義”,與“民族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6)要推動文化內容、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這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個關系
A、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B、社會實踐和文化創新的關系: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創新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
C、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1)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就會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
(2)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D、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關鍵詞:藏族舞蹈;基本特征;創新發展
藏族舞蹈是在藏族人民的生產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不僅具有強烈的審美特征,而且蘊含了藏族豐富的文化。例如,藏族人們的生活歷史、性格特征、審美情感等等。我們在欣賞藏族舞蹈的同時,不僅可以獲得美的享受,還可以感受到藏族人們的生活氣息。對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進行探討,并分析它的發展路徑,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1 藏族舞蹈相關概念及其分類
(1)藏族舞蹈的含義。我國民間性的舞蹈,大致可分為“諧”和“卓”兩種類型。藏族舞蹈就是一種以“諧”的形式流傳在藏族民間的一種集體式的歌舞。藏族舞蹈的類型主要又分為四種,即《果諧》《果卓》《堆諧》和《諧》。后來藏族舞蹈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以及隊形變換等內容。在這些新形勢下,藏族舞蹈逐漸發展成了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以勞動形式展現出來的歌舞。這種勞動式的歌舞形式發展至今,已經被表演者們搬上了舞臺,并逐漸演變成了我國歷史上紀念生產勞動的一種藝術形式。
(2)藏族舞蹈的分類。從總體上來看,藏族舞蹈大致可劃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以自娛自樂為主的民間性舞蹈;另一類就是帶有宗教性質的舞蹈。例如,《羌姆》,是寺院用來祭祀的舞蹈,這種類型的舞蹈就是宗教舞蹈的典型代表。這兩種類型的舞蹈,有著部分共同的特性,也有著許多不同之處。無論是自娛自樂性的舞蹈,還是帶有宗教性質的舞蹈,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并且這兩種類型的舞蹈在表演過程中,都能體現出一種優美而瀟灑的姿態。但是這兩者類型的舞蹈又有著許多不同之處。例如,《羌姆》和《果諧》中的圓圈歌舞或者《堆諧》中的踢踏舞,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上、道具的使用上以及表演者的裝束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差異。
2 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有位著名的藏族舞蹈家,用“顫、開、順、左、繞”這五個字概括出了藏族舞蹈的動律以及形態特征。
(1)藏族舞蹈的基本動作特征。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區,高原地區屬于一種高海拔、低氧氣的環境,藏族人們在高原上生活著,就免不了要背著重物上山、下山。眾所周知,背著重物上下山是需要很大的力氣,時間長了,藏族人們就習慣性地膝關節發力。因此,藏族人們在跳舞的過程中,通過膝關節有韌性、有節奏地上下顫動,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顫動感和韻律感。觀眾在欣賞這種形式的舞蹈時,會發自內心地體會到一種看似不緊不慢,卻又綿綿不斷、有條不紊的感覺。這種一張一弛的舞蹈形式,帶給人不一樣的美的感受。例如,藏族人們通過腳和膝蓋的迅速顫動而表演的踢踏步,在給觀眾帶來無限樂趣的同時,也使人輕松自在,頓感身心舒暢。
(2)藏族舞蹈的基本形態特征。藏族人們在跳舞的時候,無論是落腳還是出腿動作,都以外開為美。例如,藏族舞蹈中的抬腿、踢腿以及跨腿、拋腿等動作,都會出現外開的腳型。另外,除了外開美,藏族舞蹈還具有很強的協調美。例如,在藏族舞蹈中,有不少動作是通過同手同腳來完成的。也就是說,藏族舞蹈的表演者在跳舞過程中,會經常使用手和腳順邊的運動。如果不從舞蹈的審美角度出來,我們會認為同手、同腳是一種很別扭的動作,但實際上,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順邊的運動是藏族人們在跳舞時用來保持協調感的一種方式。另外,在藏族舞蹈的表演過程中,女子比較注重前傾、垂臂等形態特征,力求通過肢體動作語言來給人一種典雅含蓄的美感。而男子則比較注重用懈胯、垂臂等體態特征,來表現一種豪放、粗獷之美。從以上這些特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藏族人們豁達開朗以及充滿自信的性格。
3 藏族舞蹈的創新發展的路徑研究
(1)藏族傳統舞蹈與現代舞相融合。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新的舞蹈形式不斷地產生。藏族舞蹈作為一種傳統的舞蹈形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新時期,我國傳統文化想要獲得更大的發展,就應該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因此,藏族傳統舞蹈就應該與時俱進,與現代舞相結合,吸收現代舞中的優秀成分,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從而滿足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另外,藏族傳統舞蹈與現代舞相融合,讓現代舞繼承藏族舞蹈中的精華部分,這不僅能夠彌補現代舞中所缺失的文化內涵,還可以使藏族傳統舞蹈中的優秀文化得到繼承與發展??傊?,藏族傳統舞蹈與現代舞相融合,可以幫助藏族舞蹈吸引更多現代人的眼球,從而推動藏族舞蹈的可持續發展。
(2)藏族傳統舞蹈與市場經濟發展形勢相融合。藏族舞蹈作為一種有韻味的形式,需要審美者的關注。在當今的物質經濟時代,藏族舞蹈要想吸引觀眾的眼球,就一定要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勢以及人們的審美情感。舞蹈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物質條件來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藏族傳統舞蹈與市場經濟發展形勢相融合的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藝術需求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不能一味地追求市場需要而忽略藝術本身的韻味,但也不能將關注的審美情感置之度外。因此,將藏族傳統舞蹈與市場經濟發展形勢相融合時,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4 推動藏族傳統舞蹈創新發展的主要措施
(1)加大對藏族舞蹈團體的扶持力度,培養專業的舞蹈人才。藏族舞蹈表演出來,就需要專業的舞蹈人員,而這些高素質的舞蹈人員都需要通過專業的訓練培養出來,培養這些舞蹈人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要想培養出更多專業的舞蹈人才,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對藏族舞蹈團的資金投入。其次,要擴大藏族舞蹈的影響力。例如,在各大高校積極開展藏族舞蹈課程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運用全新的教學理念,將藏族舞蹈教授給學生。
(2)借助各種媒介,加強對藏族舞蹈的宣傳力度。藏族舞蹈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是藏民族人們生產勞動的智慧結晶。藏族人們通過舞蹈來表達內心的情感以及傳承藏民族的文化。與漢族舞蹈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舞蹈相比,藏族舞蹈具有其獨有的特征,象征著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我們應該加大對藏族舞蹈的宣傳力度,增強公眾影響力,讓藏族文化能夠繼續發揚光大。例如,借助網絡、電視、報紙、廣播等傳播媒介,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藏族舞蹈的藝術魅力。
5 結語
藏族舞蹈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從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中,感受到藏民族人們的生活狀況。因此,我們應該采取措施推動藏族舞蹈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推動我國舞蹈文化獲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孫婕.藏舞中膝關節發力特征及帶來的舞蹈韻律探究[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04):148149.
[2] 宋瑞江.從《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看藏族舞蹈的現代特征[J].藝術教育,2009(03):97.
[3] 尕藏.淺談對藏族舞蹈中核心動律“屈伸動律”形成的幾點思考[J].文學教育(中),2010(02):4748.
關鍵詞:高校發展;文創產品;文創產品策劃課程;發展趨勢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們國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綜合國力有了顯著的提升。經濟與科技等方面的快速發展,無疑為我們國家近幾年的社會發展及社會當中的各個行業發展提供了新動力。就文創產品來說,其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工具,也可以是一種社會發展與國民思想意識改變的必然產物。有市場就會有變遷與發展。市場需求量的逐漸增加,使得現階段各個高校開設了文創產品策劃課程。因此,對高校文創產品策劃課程未來發展趨勢研究有著鮮明的現實意義。
一、文創產品的概述
(一)文創產品定義
所謂的文創產品其實是文化創意產品的簡稱。立足于廣義角度來講,其主要指的是文化創意產業,在生產過程當中所產出的任何產品或是多種的產品組合。從文創產品的基本內容上面來講,其存在著兩個必須的附屬部分,一個是文化創意內容、另一個是對文化創意基本的基本硬件載體。而使得文化創意產品區別與普通產品的原因在于,文化創意產品具有著鮮明的文化內容。而其所具有文化內容也是整個文化創意產品的具體價值所在。但是這個具有鮮明價值意義的事物,并不能獨立于生活當中,必須依靠文化創意產品當中的硬件系統才可以做到具體的價值體現。所以,對于一個文化創意產品的基本價值界定,一般將會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是文化創意產品的具體硬件成本,另一方面是文化創意產品的文化內容、精神與情感價值。而其中的硬件成本可以進行量化,但是文化內容額度具體價值沒有辦法進行量化處理[1]。
(二)文創產品的基本特征
文化創意產品的基本特征源于其基本社會價值表現,與實際應用價值表現。就文創產品的基本體現來說,第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具有鮮明的文化性。因為文創產品的設計理念是立足于不同文化內涵的,同時文創產品的基本構成也包含了文化內容。同時文創產品的原創性與教育性同樣十分的鮮明。第二個基本特征便是抽象性。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彪m然文化創意產品的最初設計理念是設計師的理念體現,但是因為個體與個體之間本身便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所以產品還是一樣的產品,而每一個人觀看之后的感受則是不同的。第三個基本特征是獨特性。因為么每一個文化創意產品的文化內容是不同的,所以決定了每一個產品都是具有獨特性的。第四個基本特征就是價值性。文化創意產品的最終目的是文化的傳播,這是文創產品的文化價值。而其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將會形成特定的文化價值[2]。
二、高校文創產品策劃課程未來發展趨勢
就高校文創產品策劃課程來說,其最終的目的是人才的培養,并且希望通過此培養可以使學生在社會當中,具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競爭力。而各個高校之所以會在原有固定的教學體系當中加入一個新的教育體系,是因為市場當有明顯的需求意向。首先,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促進了旅游行業的進一步發展,而旅游行業的迅速發展勢必會帶動一系列的附加產業的發展。例如,紀念品就是文創產品的一個主要營銷渠道。在市場不斷增加的同時,社會對于文創產品策劃設計的R等嗽斃棖罅懇簿筒歡系腦黽[3]。其次,為留住傳統文化的最后一點“薪火”。近幾年博物館的建設從新的回到了人們的事業當中。但是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已經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所以博物館對于文創產品設計人員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加。再次,現階段的社會發展決定了文創產品設計人員必須具手繪與電腦繪圖的綜合能力,因此即使在幾年之后社會對于該方面人員的需求量已經飽和。但是這方面的設計人員仍然可以靠著自身的專業知識謀求好的發展[4]。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社會需求還是立足于個體本位來說,高校文創產品策劃課程未來發展將會呈現一個遞增的趨勢。
三、結語
文創產品策劃作為近幾年的一個新型行業,已經出現便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與喜愛。其最終的產物也是具有鮮明文化特色,但是容易被當代人所接受的產物。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文創產品為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過程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綜上所述,文化傳承的必要性與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決定了文創產品策劃工作將會存在著一個大的人才需求市場。而各個高校現階段的文創產品策劃課程教育,雖然處于起步階段,但是教育發展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應該堅實的走好每一步。
【參考文獻】
[1]羅麗,劉佳欣.淺議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現狀及對策[J].中國博物館文化產業研究,2015(00):311-315.
[2]曹增艷.淺談阻礙博物館文創產品發展的因素[J].中國博物館文化產業研究,2015(00):379-383.
一、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文化生活》第四課第一框的內容,具體探討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基本特征,認識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及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傳統文化的含義。
2.明確傳統文化繼承的主要內容。
3.把握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鮮明民族性和順應變動性。
4.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能力目標
1.歸納和闡述問題的能力。結合具體情境,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歸納傳統文化在今天的特征,培養分辨傳統文化中精華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2.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追尋溫州的傳統文化足跡中,感受溫州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延續,結合溫州傳統文化具體事例體會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并把理論貫徹到自己的行動中。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追尋溫州的傳統文化足跡”的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關注、參與文化生活;感悟溫州的悠久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學習的目的性、自覺性,同時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熱愛家鄉,主動自覺做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教學難點:傳統文化在今天的特征
【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特定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生成。
2.合作探究法:利用小組合作集思廣益,相互啟發,相互探討,實現信息交流,擴大信息和思維容量。在活動過程中實現對觀點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得到體驗、交流和表現。
二、課堂實錄
【導入設計】回憶童謠
播放溫州童謠視頻《送松糕》:松糕松糕,高又高,我請阿叔吃松糕。松糕厚,送娘舅,松糕薄,有棱角,松糕實,迎大佛,松糕松,送舅公,松糕燙,務好藏,松糕冷,務好打,松糕爛,送阿大,松糕燥,拜鑊灶……
師:大約早在五、六千年前,散居于海中的甌人,便開始在溫州這塊土地上定居生活。溫州先民在極為困苦的條件下,繁衍生息,掀開了甌越歷史的第一幕。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溫州形成了特色的甌越文化,遺存歷史文化古跡非常豐富。剛才的童謠《送松糕》,耳熟目詳,使我們兒時的記憶又慢慢清晰起來。你了解我們家鄉的悠久傳統文化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傳統文化的繼承”——追尋溫州傳統文化的足跡。
(點評:在導入環節中,借助溫州《送松糕》童謠視頻導入新課,稚嫩熟悉的聲音喚起學生兒時的記憶,為追尋溫州傳統文化足跡打開了一扇門,為這節課的順利進行鋪墊了情感基礎。)
【新課教學】
片斷一:追尋足跡
活動探究:溫州歷史文化悠久,四大組同學分別搜尋溫州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了解它們的歷史、發展現狀,來見證我們溫州傳統文化的足跡。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分享交流成果,先請第一大組負責傳統習俗的同學來展示。
生1:溫州的傳統習俗很多。如我們溫州人端午時有吃粽子、劃龍舟習俗。記得小時候還有撞蛋、抹雄黃酒,清明時吃清明餅、踏青掃墳等習俗。而現在很多傳統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消逝,很可惜!
師:剛才同學的介紹又喚起了我們美好的記憶,那么負責傳統建筑的同學呢?
生2:我們溫州市區,我知道的有鼓樓街、江心嶼、朔門古街,還有五馬街。不過朔門古街和五馬街的商業氛圍太濃了。
生3:我來補充一下我們組的,我知道還有東甌王廟、墨池、池上樓。尤其是對東甌王廟的修建,為我們提供一個紀念溫州始祖東甌王、追溯家鄉歷史的場所。
師:看來我們同學知道的還真不少。下面誰來介紹一下溫州的傳統文藝?
生4:我來說。我上次和我們課題組的同學去參加調查攔街福活動,對溫州的傳統文藝還是有所了解。有永嘉昆曲、鼓詞、甌繡、平陽木偶戲、樂清黃楊木雕等,許多都被列入國家級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生5:溫州的傳統思想有永嘉學派、葉適的事功學說,還可以從南宋狀元王十朋以及劉基、孫詒讓等著名人物上得以見證。葉適的思想還是我們溫州人精神的源頭,對溫州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
教師結合學生以上的介紹,歸納分析知識:
1.傳統文化的含義。
2.傳統文化的繼承(表現):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
(點評:以“追尋溫州傳統文化的足跡”,作為任務驅動實現合作探究學習。通過學生搜尋介紹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在現代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延續,讓學生了解文化的繼承性。這個問題的設置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也促進了學生對家鄉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片斷二:解讀傳統
活動探究:自西周制《周禮》后,數千年來,凡婚嫁無論議婚步驟或迎娶儀式,都必以“六禮”為基礎。古代的溫州婚禮習俗,從媒妁、開合、議聘、小定、大定到迎親,大致也是沿此禮俗。
(1)納采(男家向女方送禮提親)
(2)問名(男家問女方的生年月日時辰,卜吉兇)
(3)納吉(卜得吉兆后與女家訂婚)
(4)納征(男家送聘禮給女家)
(5)請期(商請女方確定婚姻)
(6)親迎(男子赴女家迎女,舉行結婚儀式)
探討:1.古今溫州婚嫁習俗有何異同?
2.我們的婚嫁習俗與西方國家有何差異?
3.從中可看出傳統文化在今天具有什么特征?
生1:我們溫州現在還保留著有媒人提親,也要先定親,送聘禮,再男的到女方家里迎親。
生2:-些人也要問時辰、卜吉兇。個別地方定親時還有小定、大定,很繁瑣、浪費錢財。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一些繁瑣的儀式都省掉,簡單多了。
生3:雖然古代和現在都有送聘禮,可現在的聘禮送的很闊綽,最少的都十萬左右?,F在還要到民政局登記結婚,有結婚證。
生4:我們和西方國家在婚嫁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他們一般是上教堂舉辦婚禮儀式,還有牧師主持婚禮,感覺很莊重圣潔。而我們的婚嫁禮儀很明顯帶有中國的特征……
師:從同學們剛才的回答中,可見我們同學對溫州習俗的了解。那我們溫州現在還保留著西周以來的一些禮儀,這說明傳統文化在今天具有什么特征?
生5: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師:我們和西方國家在婚嫁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又說明了什么特征?
生6: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師:即使身處海外,也會讓我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因為在我們傳統文化的血脈中,始終涌動著對祖國的強烈認同感。
溫州傳統婚嫁習俗隨著社會不斷變動,不斷滿足人們的要求,又說明了什么?
生7:傳統文化如果一成不變,會起消極作用,必須要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才能起積極作用。
(點評:設置婚嫁習俗情境,以“解讀傳統文化的特征”這個問題,作為任務驅動實現探究式學習,通過問題層層設置,使學生在探討中自然而然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有效化解了教學難點。)
片斷三:揚棄傳統
辯一辯:將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正方觀點“溫州傳統文化是財富”;反方觀點“溫州傳統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組討論,準備辯論的事例和觀點。選出4位學生進行現場辯論,在允許的情況下,其他同學可以進行場外提示。
觀點一溫州傳統文化是財富
它架起了我們前進的階梯,維持著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為我們的精神提供了棲息之所。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我們的生活將失去精神家園。
觀點二溫州傳統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鉗制著我們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控制著我們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制約著我們的價值取向。
生1:我方的觀點認為溫州傳統文化是財富。沒有傳統文化哪有今天的甌越文化,今天的文化都是由傳統文化一步步發展來的。還有我們剛才提到的溫州這些豐富的傳統建筑和文學藝術,不是財富,那是什么?
生2:我反對正方的觀點,我方認為溫州傳統文化是包袱。一些傳統會蒙蔽人的思想,從而得不到發展。如重男輕女思想,還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等。
生3:對方辯友,請注意,我們堅持溫州傳統文化是財富,是有前提的。傳統文化中是有一些消極的不合理的內容,但是從總體的角度來說,它更多的是財富。積極的內容是主要的,消極的是次要的。
生4:我想請問正方三辯,如果回到古代的重男輕女思想社會里,你今天還能坐在這里上課嗎?恐怕只能呆在家里繡繡花了吧?
生5:古代女子也有讀書的。
師:剛才正反兩方唇槍舌戰,據理力爭,其實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面對傳統文化,要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如我們對長輩的孝敬。但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封建的愚孝思想。
(點評: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教師采取以“辯論”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課前通過分組、明確角色分工。通過對“溫州傳統文化是財富?還是包袱?”的辯論,促使思維碰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繼承觀,化解認識上的誤區,也讓學生學會更全面、客觀地看問題,培養學生分辨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片斷四:感悟傳統
方案設計:在搜集這些資料的過程當中,從追尋溫州悠久文化的足跡過程中,同學有何感悟?談談你的想法。
并就如何利用家鄉的傳統文化為家鄉服務設計一份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并利用課外時間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課開展)
附:學生的活動形式:
①編寫《溫州民間故事》、《家鄉風俗習慣》、《溫州傳統小吃》、《溫州名人故事》等小冊子,提供給有關文化部門與旅游點。
③為社區群眾策劃一次溫州民間文化藝術表演或傳統文藝活動。
④開展題為“追尋溫州傳統文化的足跡”的討論交流會,并制作展板進行展示。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追尋溫州傳統文化的足跡,感受傳統文化在今天的繼承。我們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樣浸潤著我們的心田,我們的生活需要文化,我們的成長呼喚文化。而傳統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其跨過悠悠歷史長河依舊指引我們的生活實踐,我們有義務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也需要借助先進的傳統文化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
(點評:在課堂結尾部分,設置“感悟傳統”環節。讓學生談課堂感悟,在如何利用家鄉的傳統文化為家鄉服務方案的設計中,并利用課外時間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課開展,使學生實現知行合一,強化做家鄉優秀文化的傳承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不僅僅完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對課堂來說也是一種情感升華。)
三、教學反思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是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于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實現課程改革目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社會現實的鄉土資源,將其引入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如何在教學中既能拓展、深化學生已有的知識,又能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成為課程開發的重中之重。
1.關注學生生活體驗,挖掘地方課程資源。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充分意識到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意義所在:一方面,超越狹隘的教學內容,讓身邊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體味文化,在文化中感悟生活;另一方面,改變了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也開闊了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
2.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在整節課中,學生自始至終處在探究活動的中心地位,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探究過程,充當一個搭建腳手架的角色。整堂課圍繞溫州傳統文化,設置“追尋足跡”“解讀傳統”“揚棄傳統”“感悟傳統”四大環節,教師針對所要學習的內容設計探究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習伙伴,學生則更充分地參與到課堂,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從課內到課外交流,共享學習成果,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合作學習帶來的成功。
3.把握課堂教學契機,凸顯學科德育功能。
在課堂教學中我及時把握契機,有效地發揮了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通過這種充分發掘家鄉傳統文化資源的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接觸和了解社會,加深了學生對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認識,有利于進一步增強他們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在利用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為家鄉服務的方案設計中,并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課開展,使學生實現知行合一,強化做家鄉優秀文化的傳承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這堂課雖然經過充分準備,但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在學習中,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在本課中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個別學生不知所措,學到的內容不能形成完整體系。
【專家點評】(林月周,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政治特級教師)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關注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科味、生本味,課堂教學中又注意時時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總的來說,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生活化設計,教學思路清晰。本課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在處理上盡量簡化、淡化知識掌握,重在感受。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完成了設定的目標?!扒榫硢栴}”互動教學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激發了學生熱愛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
教學設計力求以生活化為目標,理念新穎,選材恰當,內容充實,很好地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高效課堂小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通過生活中傳統文化的實例,尤其是溫州傳統文化,擺脫了空洞的思想政治理論說教,使課堂回歸到了學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主題和課程內容實現了有機結合。另外,在課堂中教師也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通過情景和實例培養學生發現生活、體驗社會的興趣;通過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好的課堂不是教師把學生感動,而是學生把教師感動,課堂給學生機會,學生就會收獲一份進步,也會給教師一份感動,這樣在課堂中學生就會創設許多生成性問題,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機智。
2.關注學生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注重生活和知識的結合。文化內容重在感受,本課教學緊扣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地方特色,引用溫州地方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對于其他地域的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感受不深,但對于本地學生來說觸動很大,在實際教學中效果不錯。但要取得預期的效果,需要老師對當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關鍵詞:土家族;傳統文化;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4.0065.02
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其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馬克斯·韋伯在其經典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將西方資本主義興起的原因歸結于根植于新教文化的資本主義精神,從此開辟了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社會興起和經濟發展的一個嶄新領域。因此,各個民族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千差萬別,民族文化對本民族的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存在巨大差異,如果要分析某一特定民族特別是該民族聚集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必須對該民族的文化進行具體分析,否則有可能造成決策失誤。因而,研究某一民族傳統文化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是促進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1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1傳統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認為,“文化是人們在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一切財富,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們所具有的各種生產技能、社會經驗、知識、風俗習慣等”。而各民族的文化則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由于歷史的長期沉淀,從而使文化具有相對穩定的特征。而且,這種各具特色的文化,在各民族的發展過程中,還會以各種形式傳遞,世代都會受到該文化的影響,從而會形成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差異也成為區分各民族的一個重要標志。
1.2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影響途徑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會道德規范等制度的形成基礎,是一個國家上層建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各地實踐表明,雖然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定與其文化水準相對應,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落后的生產水平往往對應于落后的傳統文化,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往往可以用傳統文化的地區差異來解釋。
1.3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影響
關于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學術界一直存在兩種理論:一種是“文化決定論”,該學派認為,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其中,符合現代精神的文化價值觀對現代經濟發展具有正面的、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與現代精神不符、傳統保守的文化價值觀則對經濟的發展起負面的、消極的阻礙作用。因此,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對其現代經濟的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另一學派則認為,文化本身并不存在積極與消極之分,關鍵在于對文化的如何利用。因此,如果一個民族中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價值觀占優勢,該民族往往會有較快的發展速度,反之,如果一個民族中阻礙經濟發展的價值觀獲得優勢,則有可能使該民族陷入不發達的境地。
2土家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2.1宗族觀念濃厚
宗族是各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所形成的一種組織形式,是一種融政治、經濟、社會于一體的社會組織?!坝捎趥鹘y習俗的力量,某些物質、經濟力量的聯結,使它具有多重功能,并能在農村社區發揮廣泛的作用”。從土家族發展歷史來看,土家族人的生存條件一直比較惡劣,須依賴于群體力量才能生存,從而促成了土家族人聚族生活。隨時間的流逝,這種聚族生活逐漸演變成土家宗族,并形成了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族觀念,直到目前,這種觀念依然根深蒂固,族規族訓仍對土家族人具有很強的約束力。
2.2山地文化突出
土家族世代居住在湘、鄂、渝、黔交界處的大山區,巖石遍布、山高坡陡、森林密布、野生動植物繁多,最初的生存手段就是憑借自身的勇敢和團體協作在深山密林里進行狩獵,形成了特有的山地經濟。同時,強調“物我所用、用物適度”、“以和為貴”以及樸素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資源觀等仍然是目前的很多土家族聚集區所秉承的基本理念。
2.3開放性明顯
由于土家族位于中國東西南北的交匯點,歷史上曾經是進入四川和大西南的主要通道,在軍事上常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地理位置的獨特性也造成該地區成為歷史上蜀文化、楚文化以及漢文化等大文化的結合部等,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原有的土家族傳統文化不斷地經受外來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沖擊,在兼容并蓄的過程中,土家族傳統文化逐漸發展成一種具有多元化特性的開放性文化。雖然這種文化的開放性導致當今的土家族人在服飾、語言、上產生了一些的異化,但也說明了該民族本身旺盛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
3土家族傳統文化對土家族聚集區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3.1濃厚的宗族觀念所引發的群體意識有利于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關系客觀來說,土家族的有些族規具有一些封建迷信因素,但是,土家族族規中的很多內容具有很強的積極意義,比如,很多族規都規定,族人必須奉行“尊老”、“敬老”、“以孝為上”的理念,在家庭矛盾的處理上,要求矛盾雙方相互體諒、以大局為重,主張夫妻、兄弟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提倡鄰里之間、宗族內部團結互助,甚至有些宗族還實行內部集資,將集資所得用于“資助成才”、“扶貧解難”等方面,有力地體現了宗族“一人有難、大家齊幫”的集體主義精神。所有這些都非常有利于營造一個和睦、健康的人際關系,這種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
3.2樸素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利于當地可持續發展
土家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篤信萬物有靈的民族,有些人曾把某種動物、植物、無生物等當成自己的祖先。因此,土家族人認為,自然界萬物都有神氣,需敬重和善待。對自然資源不能索取過度和濫用,必須保持人與自然相互協調。比如,湘西永順縣瞿家寨的瞿氏宗族就在族規明確規定:“在使用自然資源時,不能獨個占用”,暫時不用的樹木,他們以宗族名義封山育林,沒有全宗族的同意,不能砍伐,無論是用柴、用木還是用地均不能過度使用。這種樸素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然資源觀非常有利于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3.3文化的開放性有利于人力資本素質的提升
如前所述,土家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注重兼容并蓄、開放式的文化。因此,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成長的土家族人也具有兼容、開放的基本特征,“尊師重教”、“注重學習”等也是這個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這種對外部環境的適應、學習能力恰好滿足了學習型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同時,這種素質也有利于提升土家族聚集區的人力資本素質。
3.4土家族傳統文化能直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土家族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蘊含了很多經濟發展機會。比如,土家族的飲食文化,如湘西臘肉,就是一種享譽全國的特產,目前,有些生產者已經通過在這方面的投資獲得了不菲的收益,如果能將其規模和技術進一步提升,必將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其次,土家族長期對自然環境的注重,不但造就了諸如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猛洞河等著名的風景區,同時,土家族的特有文化也吸引了國內外的眾多游客。此外,土家族所特有的釀酒、手工藝品制作、土家服飾等也是一種巨大的財富,只有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必將帶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4土家族傳統文化對土家族聚集區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4.1部分地區小農思想仍然比較濃厚
雖然土家族文化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但在偏遠的山區,特別是在那種聚集地村寨戶數比較少、交通很不便利的地方更是如此,從而形成了比較封閉的生活文化。一般來說,這部分人不愿意打破傳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理念,具有濃厚的農耕意識,滿足于當前的這種自給自足、僅夠溫飽的生活狀態。這種精神狀態無疑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4.2商品經濟意識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當前,土家族聚集區貨幣化程度很低,成本觀念淡漠。人們在修房、收割等活動中,免費互幫現象仍然普遍,主人只需提供食宿不需支付工錢。如果來了客人,往往也是免費提供食宿。這種相互幫助雖然體現了一種民族團結和社會美德,但是卻不利于競爭機制的形成,使得很多該聚集區流行著“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等具有濃厚中庸思想的傳統諺語。這種觀念雖然使自然經濟得以繼續延續,使民風淳樸成為一種常態,但是卻不利于更高效率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而也不利于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4.3宗族勢力的過度干預可能會破壞當地社會穩定
雖然宗族具有穩定社會的功能,如果宗族勢力中的不合理成分無限制發展則有可能成為破壞當地社會穩定。如族規中的“不許離婚”、“不許改嫁”,“不能改變祖宗的規矩”等規定就嚴重地制約人的行為,不利于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宗族之間的幫派之爭、對村委會的干預、對小姓農戶的打壓甚至將族規凌駕于法律之上等現象在各地也是屢見不鮮,破壞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同時這種修祠堂、修族譜等行為也浪費了農村寶貴的資金,不利于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5對有效利用土家族傳統文化來發展當地經濟的主要建議
5.1大力保護和發展有利于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土家族傳統文化土家族傳統文化里面“敬老”、“團結互助”、“以和為貴”以及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觀念對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均具有很強的積極意義。為了促進該聚集區經濟發展,必須對這些文化給以保護,可以利用發達的媒體工具,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事例進行廣泛宣傳,并配以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反之,則給以批評和譴責甚至法律懲罰,來保護和發展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潛力。
5.2做好對土家族傳統文化的開發和利用,提高土家族傳統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雖然當前部分地區對土家族傳統文化進行了大量開發與利用,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未能體現出其應有價值。相反,某些傳統文化又存在過度開發的現象,特別是對某些文化的掠奪性開發造成了對這些傳統文化的嚴重破壞。因此,當前應該對這些開發和利用行為進行進一步的規范,提升產品的廣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其經濟附加值,以此來促進當地經濟收益的提高。
5.3引導當地居民提升自身素質,盡力抑制土家族傳統文化的不利影響為了促進土家族聚集區的經濟發展,必須在土家族聚集區營造一個穩定、健康的社會環境。當前,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宗族勢力對農村社會和經濟的不當干預,提升國家法律在當地的地位,杜絕族規族訓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現象。當然,在抑制土家族傳統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方面不能操之過急,應重點做好引導和教育,特別是商品經濟意識的建立和發展,更不宜進行過度的外在干預,否則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參考文獻
[1]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12(1):384.
[2]曹立村.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文獻綜述[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6):64.66.
[3]楊春彩.簡論土家族傳統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意義[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2.14.
[4]王天意.宗族的功能及其歷史變遷[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5,(4):50.53.
[5]黃柏權,吳茜.土家族傳統文化的特質[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7):70.73.
關鍵詞:西方文化;東方文化;服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3.5 文獻標志碼:B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Garment Design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garment and accessories. It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every designer to redesign garment by resp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Key words: western culture; oriental culture; garment design
中國是擁有5 000年悠久文明的古老民族,在藝術上有獨特的創造性、文化內涵和巨大的發展空間。如何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結合運用中國元素為手段,契合現代時尚元素,設計出既代表中國特色又擁有時代特征的服裝是每一個服裝從業者的責任。設計既要突出傳統,又要體現時代精神,使傳統文化內涵通過服飾體現出來,還要通過服飾表達在新的時代特征下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促進作用。這對于提高我國服裝的價值、滿足消費者時尚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我國服裝產業能開拓國際市場,壯大服裝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更是實現我國服裝業“中國夢”的重要條件。
1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表現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的綜合,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講究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有的中國特色,其精髓博大精深。這種文化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文化形態,由于歷代統治階級對其不斷強化,已經深深地烙印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體現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反映了中國特有的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審美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純真、質樸、平淡,高度概括了中國儒家文化的本質特征。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凝聚力,注重和諧,注重人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同時對外部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獨有的以追求道法自然為目標的哲學思想。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繪畫、雕塑等藝術上追求“大智若愚”、“大巧不公”,注重作品的“神似”,講究一種境界,是具體與抽象、靈動與拙樸、寫實與傳神的綜合體,其審美表達為多樣性。藝術作品表達的內涵與審視者的角度和人生經歷相關,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 中國傳統服裝文化的獨特表現
中國傳統服裝講究“含蓄美”。人們在其上可以觀察到獨有的中國文化精神和藝術表達方式,這是東方文明的歷史沉淀形成的特別符號。中國的傳統服裝以“寬衣體系”的平面表達為主,講究意境的通達,通過紋飾的變化表達對“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的認知,通過色彩的專屬認定來體現和維持社會的階級屬性。在結構設計上多以直線和垂線為主,以最簡約的平面裁剪處理方式進行結構分解,以系帶式為主進行閉合處理。把對自然的理解、喜愛和敬畏以圖案的形式表達于章紋中,傳遞人們對宇宙的認知觀。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純粹性、自由性、創造性,是寫實與虛幻的完美結合,正所謂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化。
服裝設計注重細節的同時,對服飾的穿著組合有明確的要求。中國傳統服飾采用上衣下裳制度、深衣制度和短襦制度,結構上采用平面通裁方式。其服裝的基本特征是交領、右衽、系結、寬大袖身、配以多變的圓領與直領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其中唐朝的圓領衫一直延續到明代,并對朝鮮、日本等近鄰國家影響深刻。女裝的襦裙裙腰高系,腋下以絲帶系扎,同時裙身修長,配上薄紗織制的披帛,挽于兩臂之間,行走時搖曳多姿,別具美感。
中國傳統的色彩理論是以五行變化為基礎的,對色彩的喜好源于黃帝時期。這一理論體系代表了中國幾千年的審美愛好。在這個理論的形成中,是以男尊女卑血緣延續為主要社會意識思想,加上對神秘自然現象的崇拜,通過儒、佛、道家等哲學思想的補充發展,形成陰陽五行學說的色彩理論,最終構成了中國傳統色彩的表達方式。
中國傳統服飾色彩是中國社會審美觀念的外在表現。從中國服裝的發展進程看,色彩包含的獨有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具有鮮明的階級特征和民族特征。在周代,就確定了中國的服色制度,規定了皇帝著冕服、玄衣、紅裳,服飾圖案配以十二章紋,王公大臣等衣著按此規制依次降低一個等級使用。而在民間,每到喜慶的節日人們穿紅戴綠來表達心中的喜悅。
在用色上,以純色的紅、黃、黑、白、青等 5 種顏色為正統色,作為服裝的基本色調。具體到哪一種色為尊貴,與每一個朝代所崇尚的思想和五行理論有關。例如周朝尚火(紅色),秦朝尚水(黑色),漢朝尚土(黃色),漢朝之后尚木(青色)。同時五行和星相術結合,認為黃屬土,居中央;青為木,居于東;紅為火,居于南;白為金,居于西;黑為水,居于北;黃色居五行中央,居其他色之上,最為尊貴,為天子專用色。從此也奠定了黃色在中國幾千年傳統中的尊崇和專屬地位,成為了皇家的專有用色。最著名的便是宋太祖的黃袍加身成就帝位,可見人們對于黃色的態度。黃色還是佛教中的主要用色,通常所說的“再塑金身”、“佛靠金裝”等都是黃色的主要表現。
3 西方文化及其對服飾文化的影響和表現
從地理環境上看,中國文化起源于黃河文明,是在一個相對固定而且封閉的地域環境中發展形成的。自古以來,儒家思想、道家哲學、佛教、伊斯蘭教以及基督教文化都曾在這塊熱土上相互碰撞、交流和融會貫通,共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為特征的中國文化,加上漫長的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統治,構筑起高度發達的文化體系。
從地緣上看,西方文明是開放的,是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美洲文明等多種文明交互融合的產物,是以宗教文化為代表的包含整個西方世界中所推崇的標準和價值觀的文化體系。以宗教、個人主義為主要代表,以此構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內容。這種文明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科學、哲學、民主、建筑、文學等的綜合,并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發展。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確定了人人自由平等的觀念,即上帝、真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最后成為上帝的寵兒。這種思想和中國宗教文化截然不同。
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模式的又一個典型表現。在西方,人們把個體的發展作為最高追求,強調個體發展的重要性,強調社會發展進步是在個體發展進步的基礎上實現的,突出強調個體的獨立意識和創造意識對社會的進步作用,強調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對價值創造的意義,強調個體權利高于一切,主張個人奮斗和競爭意識。張揚自己的個性,對自我的充分認識是實現自我表現價值的前提,認為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但是突出強調個體的奮斗高于一切。
西方服裝服飾的造型和色彩裝飾等受宗教和個人主義影響較大。在圣經中就有對服飾的規定:女人做禮拜要蒙著頭巾,男人則不能蒙頭。同時十字架的宗教意義對服裝的形制也是西方服裝服飾發展的根源,到后期的丘尼卡的纏繞式形成了西方服裝的主要類型。西方的個人主義崇尚人體美,所以西方的服裝以突出人體為前提,其形制外向,注重人體的自然屬性,注重人體的自然表達。文藝復興之后,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立體的裁剪方式應用于服裝,省、褶裥的作用使服裝能更突出表現人體的自然美。服裝的作用是用以表達自我價值的工具,所以西方的服飾是以露、透為美,以服裝彌補人體缺陷,追求自然法則通過人體予以表現,這與中國服裝追求與自然和諧、著重表現精神氣質與氣韻不同。其裁剪方式和造型手法以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來集中表達,服裝是為突出、表現個體而服務的。
4 現代服裝設計中傳統文化應用的缺失
4.1 創新乏味,模仿橫行,設計缺乏歷史內涵
以模仿與仿制為主的再設計是服裝界一直以來的做法。許多設計師在設計時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以簡單拿來主義為主,以傳統題材為目標的設計沒有任何新意。多數設計師追捧西方的設計師,認為西方的文化和設計理念是先進的,因此在設計時不對國外的設計作品進行深入地分析和借鑒,尤其是沒有從設計所表達的歷史文化內涵上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只是追求設計形式上的相似,設計的作品缺乏獨有的文化內涵的支撐。單純的模仿不能做到神似,也就無法滿足骨子里滿是中國傳統文化浸潤的消費者對時尚的至高追求。設計的作品以簡單的某一種所謂的中國元素為主,表面上看是中國模式,仔細分析卻缺少以文化為支撐的思想骨架,產品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4.2 設計遠離市場,為設計而設計
服裝設計是依托于個體差異和文化背景的設計,是以產品的藝術表現與人的個體魅力相結合的藝術創造,服裝設計的根本目標是為個體的著裝提供合適的產品。在進行服裝設計時,如果忽視了設計與個體的組合關系,忽視設計與地域的文化屬性的結合,忽視服裝的最終極目標,單純為了設計而設計,其最終的設計產品必將失去消費者。因此,在進行服裝設計時,必須明確定位,明確設計的服務目標,不能簡單地走為設計而設計的路子,不能為生活存在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5 現代服裝設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與發展
現代服裝設計必須是依托文化背景的再設計,是結合思想精髓的再創新。從中國傳統服裝的設計元素來看,服裝設計所要求的既不是對傳統的重復, 也不是對西方的簡單復制, 而是以一種寬容、包容的治學精神與廣泛的時空文化進行不同因素的組合, 從而使得設計師從傳統的服裝藝術中取材,進行更為自由的再設計。服裝再設計不僅強調文化的傳統性,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利用傳統文化、地域特色來表現當代的精神理念, 以獨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來參與世界文化的發展。在設計時必須抓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從中吸收優良的人文內涵,以時尚化元素來表達傳遞,這就要求設計師必須提高知識的修養,提高對文化歷史的把握能力,在長期的積累下消化為自然的情感。在當代各個方面都提倡傳統化、民族化的大環境下, 中國服裝傳統元素的再設計是永不落幕的藝術文化。
參考文獻
[1] 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清泉.中國服飾藝術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東波.中國古代儒家文獻研究[J].圖書與情報,2004(1):22-26.
關鍵詞:山水城市;現代山水城市;概念與內涵;基本特征;規劃建設基本對策
Based on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point of view on the Landscape City
CUI Hai-jieLI Bao-min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Chinese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 space -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re more in line with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meaning of the urban landscap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actice of urban planning for this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limited and combing new building of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suggestions conducive to the practice of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landscape urban planning.
Keywords: Landscape Cities; Modern Landscape cities; Meaning of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basic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對于山水城市的認識和理解
1. 產生背景
城市化帶來的繁榮不僅是給人們帶來前途與鼓舞的一面,還有令人感到憂慮和茫然的一面。人們開始探索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創造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同時又使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方法。
在這種背景下,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理念成為城市建設和規劃的理論藍本和重要原則。相關研究日漸增多,“田園城市”、“花園城市”、 “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綠色城市”、“生態城市”包括中國學者提出的“山水城市”等一系列的今日理想城市模式被提出。
1898年,英國人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田園城市也稱花園城市(Garden City)的概念。
1962年,“森林城市”這一名詞是美國肯尼迪政府在戶外娛樂資源調查中首先使用,泛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范圍內的所有樹木。
1984年,生態城市的概念由O.Yanitsky首次提出,目的實現可持續的城市生態發展。
1990年,D•Gordon的《綠色城市》(GreenCity)追求的是一種由生態美學指導的城市。
1990年“山水城市”這一概念由我國杰出科學家錢學森最早提出。
2. 概念與內涵
這里的“山水”是一個概念性的詞語,涵蓋“自然”之意。山水城市是人與自然,即社會和自然和諧的城市。是在現代城市理論和實踐發展上的基礎上,以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為基礎,營造城市中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具有地方特色和中國風格,最佳居住環境的中國藝術城市空間。這是一種更符合中國城市生態特征的生態城市建設和發展模式。
內涵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它是花園式的城市。其次它是生態城市。第三它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
3. 基本特征:
a.生態學哲理
“山水城市”是從生態角度考慮城市問題,把城市作為一個大園林來建設,使城市成為公園,反映了城市與自然的全新關系,其中包含著深刻的生態學哲理和保護自然的意識。
b.中國文化特色
在傳統思想中,山水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具有文化屬性。與山水相關的詩詞、園林、繪畫以及風水學等為代表的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表現了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世界觀和通過移情作用達成的比德山水美學思想。
c.自我整合能力
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將工業社會原文化體系與新時代相應的文化因素整合,尤其是東方尊重自然,比德的文化因素。中國山水文化在文化的自我審視與整合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4. 缺失:
山水城市的研究以錢學森先生的《論宏觀建筑與微觀建筑》與汪德華先生的《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為代表。
但是研究大都是透過宏觀的視角,來探尋普遍的規律,缺乏對實際建設的考慮,更多的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要將其運用于實踐中,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作為城市規劃行業的一名成員,有必要從城市規劃角度對山水城市進行重新詮釋,使其具有具體的建設指導意義。
二、基于城市規劃角度的山水城市
1. 產生背景
根據統計,山地約占中國土地面積的33%,丘陵10%,高原26%,盆地19%,平原12%。把低山丘陵、各種高大山脈和起伏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內,山區面積要占中國土地總面積超過2/3。山區面積廣大,且山水融為一體。長江、黃河、珠江和黑龍江諸大河流,在遼闊的大地上奔流。如此豐富的山水自然要素對中國自然形態的形成與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人在構城理論中指出“依山者甚多,亦須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管子》書中寫道:“凡立國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庇纱丝梢?,自古以來任何城市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城市山水骨架。
因此山水城市作為一種中國城市空間的發展策略勢在必行,基于城市規劃角度對山水城市的概念與內涵、基本特征進行新的限定和梳理,提出建議性對策指導城市規劃建設,更符合中國城市生態特征。
2. 概念與內涵
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有屬性和本質屬性”,在“邏輯學上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也就是概念的內容”。
所說的“山水”實指自然界中的山與河流,這與錢學森構想中的“山水”有所不同。這樣有利于山水城市關于建設指導的進一步探討。
總之,將具有自然山水要素即自然界中的山與河流的這類城市稱為山水城市。山水城市是指城市空間與山水結合,因地就勢,達到人與自然高度和諧有機的一種空間形態的人類聚居地,同時注重對傳統自然山水美學形態和美學意境的研究。
1傳統建筑裝飾語言屬性的相關概念
1.1傳統的概念
就“傳統”這一詞匯而言,其主要是起歷史相傳而來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共同認識基礎上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觀念??梢?,就傳統而言,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和規律性。建筑裝飾作為社會中的一種文化而存在,其與傳統之間存在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內在的聯系,其在成為傳統建筑裝飾之前,必然有一段被廣大群眾接受認可的過程,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沉積積累之后而成為一種傳統建筑裝飾。
1.2建筑裝飾語言的內涵
建筑裝飾語言在根本上說,其實表達建筑的一種手段,該手段是在建筑裝飾實踐活動中,經過長期的創造和總結而來的。建筑裝飾本身是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物,同時具備一定的技術性、藝術性、實用性、審美性等。建筑裝飾語言作為建筑裝飾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樣兼具上述建筑裝飾的幾大特性??梢娊ㄖb飾語言是雙重的統一載體,是行和義的的結合體。在這里行主要是指建筑的形式、材料、空間等,義主要是指其所要向人類傳達的思想和信息,即其所要表達的內容。
1.3屬性的概念
事物是一個具體的存在,在存在的過程中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性質,如形狀、顏色等等,同時事物在存在的過程不是獨立存在的一個個體,而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在一起,在聯系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關系。事物的屬性主要是指事物的性質及與其他事物的關系的總稱。就傳統建筑裝飾語言的屬性而言,其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其來源、特征、內在規律等都是其自身屬性的一部分。
2傳統建筑裝飾語言的來源
一提及傳統建筑裝飾,人們普遍的思考方式是從審美的角度進行理解,可是翻開建筑裝飾的相關記載查看其演變歷程可知,其來源并非僅僅是單一的審美功能,而是在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基礎上,綜合發展演變而來的。首先,傳統的建筑裝飾源于其使用價值,是對人們對物質生活的一種滿足,使建筑更加的堅固耐用。例如,高郵龍虬莊遺址中的桿欄式建筑,為了解決防潮的問題,在地面所進行的蚌殼面的鋪設。其次,傳統的建筑裝飾來源于中國傳統“巫”文化的體現,以滿足人們對于情感和精神力量的追求。例如,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紅燒土顆粒鋪設的活動廣場,該處的紅燒土顆粒已不是就其使用功能方面的需求而鋪設的,而是與原始的巫術禮儀行為有關。最后,傳統的建筑裝飾在一定程度來源于對于美的追求,從而滿足其自身的心理愉悅??梢哉f對于美的追求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這種審美意識有著一定的傳承和繼承性。例如,在建筑構造中的對稱原則即是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增強而產生并得到傳承和發展。
3傳統建筑裝飾語言的基本特征
傳統建筑裝飾語言作為語言符號的的一種,其必然像其他語言一樣,具備可解讀、可傳遞、可歸納以及可演繹的基本特征。這有在具備這些特征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對建筑裝飾語言進行積淀、傳承、演繹,使我國的傳統建筑裝飾語言真正的傳承和發展下去。同時,傳統的建筑裝飾語言作為建筑裝飾的外在體現,建筑裝飾在發展的過程中深深的嵌入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印記,因此傳統的建筑裝飾語言也同樣深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無論從題材、樣式、色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倫理性和等級性。另外,在傳統建筑裝飾發展過程中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都具有一定的自身特點,但是在整體而言,均呈現出一定的統一性和繼承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社會大環境的印記,均是對傳統的建筑裝飾的積淀、傳承和發展。
4傳統建筑裝飾語言的內在規律
傳統裝飾語言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深受我國傳統文化及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在其內部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主要體現在裝飾題材的選取及造型設計等兩大方面。就裝飾題材的選取而言,在對裝飾題材選取的過程中均細致而慎重,這源于我國傳統文化對相關題材的神圣理解。在對主題的表達上均正大而鮮明,并在表達的過程中體現出一定的平和、謹慎、嚴肅的氛圍。在對裝飾題材的寓意上均體現著祈福納祥的寓意,以求平安吉祥,在這方面的表達上一般是通過諧音的利用、符號化的題材、隱喻的表達等來實現。就造型設計而言,首先是在利用線條的過程中曲直相結合使用,從而表現出剛柔相濟的視覺美感。其次在造型設計中充分利用動態的設計,以求動靜互生,從而實現我國建筑崇尚的穩固與和諧的審美標準。最后,在造型布局的過程中,充分講究疏密相間、離合互應的裝飾意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的視覺享受。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