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后現代建筑設計優選九篇

時間:2023-08-08 16:51:3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后現代建筑設計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第1篇

關鍵詞:后現代建筑理論;中國建筑;影響

引 言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建筑形式也在不同的變化著,但是在歷史上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建筑的基本觀念去沒有多大的變化。世界建筑觀念是在工業革命之后才開始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現代建筑就隨之產生。新的技術和新的材料是現代建筑建造的主要依靠,比如水泥和鋼筋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傳統材料的依賴。但是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人們不斷的提高了對城市規劃的要求,對城市的功能進行了劃分,對人們的生活和交流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于是后現代主義理論在建筑中應運而生。

1 后現代建筑理論的產生

就現代建筑來講,對材料和結構的準確性、單純性、功能性都有所講究,而到七十年代以后,人們追求的是建筑的多元化的無統一目標,因而建筑理論因此而產生,建筑的意義開始被來自不同的建筑家、理論家從美學角度、政治角度、倫理學角度、語言學角度、現象學角度進行討論。那些曾經僅僅受到形式、功能、經濟三方面制約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了,多學科的建筑理論的時代到來了。在后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下,后現代主義建筑理論改變對對象、主體的研究,而逐漸的加大了對建筑的規范、過程的重視,認為建筑不是單獨的存在的,而是和社會環境、各種復雜的社會因素密切相連的。

2 后現代建筑本身的一些局限性

2.1 過度強調建筑的裝飾性

設計師在對后現代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過度的強調建筑的裝飾性,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建筑師對古典主義進行折中處理以及過度融入通俗文化。這些運用具有比較強的裝飾性,這能夠讓更多的人欣悅接受,但也會造成一些分無所適從。現代建筑能夠快速的發展最主要原因便不在于其裝飾,而在于建筑的實用性,然而后現代建筑太過注重裝飾,隨之時間的流逝這必然會遭到大量的反對。

2.2 裝飾細節和既定符號的使用,容易過時

在建筑的裝飾中,最容易體現時代特征的就是建筑的裝飾細節以及一些既定的符號,就建筑而言,若是建筑裝飾的時代特征過于明顯,隨著時間的延長將會很容易過時,就會被時代的潮流給掩蓋。當今社會,隨之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都趨向于追求時髦,而真正被人們關注的是那些經典的建筑,這些建筑具有較少的裝飾符號,沒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后現代建筑的衰落,其優點也是其致命的弱點。

2.3 過度的濫用通俗文化符號以及歷史符號

后現代建筑在建設的過程中,通過建筑的形式和裝飾就可以分出高低,在那個時代這足以滿足人們心理上的需求,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社會心理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然而后現代建筑卻沒有隨著時代的改變而變化,設計時依然采用古老的手法,折中通俗文化符號和歷史符號的使用,對那些比較珍惜古典文化的人很難接受,于是后現代建筑的衰退是理所當然的。

2.4 商業過度推廣

當形成國際式風格以后,建筑發展和商業推廣密不可分,建筑商業為了更大程度的吸引客戶,獲取利潤,其必須有自己的風格。然而那些前衛特征非常明顯的建筑通常不適合進行商業的推廣,然而后現代建筑卻遭到過度的推廣,其建筑風格壽命大大餓縮短,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很少于建筑商再對后現代建筑風格進行推廣了,他們認為這種風格已經遠遠的落后于時代的潮流,直至被淘汰。

3 后現代建筑理論對中國建筑設計的影響

3.1 后現代建筑理論對我國復古主義的影響

后現代建筑設計的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對歷史與復古主義的追求,這同樣也是后現代建筑反對現代建筑的一種最有力的表現形式。后現代建筑為了到達視覺上的觀賞效果主張采用裝飾的手法,進而滿足現代社會人們豐富的心理需求,而不僅僅只追求單調的功能主義。后現代建筑最為關注的就是現代建筑在設計上全然拋棄“古典主義”,后現代建筑不追求純粹的復古主義,而是將不同時代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素材以及設計中的一些細節和手法,作為一種隱含的方式,采用折衷主義的處理手法,開創了歷史和復古主義新的發展階段。后現代建筑設計中包含的歷史和復古主義風格,極大的體現了對傳統和現代的包容性,這里不但包括了傳統文化,而且現行通俗的文化也包含在內。

3.2 后現代建筑的符號拼貼對我國建筑的影響

將人們非常熟悉的一些傳統構件通過將其變形、抽象和裂解稱為符號拼貼,然后將這些具有象征意義和典型意義傳統符號在建筑設計中加以拼貼運用,繼而使新建筑和傳統建筑在某種方式中有一定的聯系。該手法和裝飾點綴法最大的不同之處體現在此手法更強調對建筑抽象的提煉,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們的俗成習慣。近年來,該手法廣泛的應用在傳統商業街的重建中。

3.3 后現代建筑中對傳統建筑設計深層含義的演繹

相對于傳統建筑的研究,建筑形式勢必向更深層次的建筑文化內核轉變,試圖從美學、哲學的某些內涵進行詮釋。因此,在建設設計中通常選擇若干給概念入手,發掘蘊藏在里面的傳統文化的精髓,以作為現代建筑設計創新的突破口。如西安的阿房宮賓館,再設計中就掘棄“仿形”而著重對“表質”的設計,以簡潔的立面、夸張的尺度,表現出現代建筑的古樸、雄渾和粗放的西北文化的內在氣質。下斜上直,使體現出古城的文化,又暗含出歇山屋頂之意;寬大舒展的裙房設計,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秦漢高臺風,菱形飾塊的反復出現,使建筑的地方性得到很大的體現,漢陶式樣的人口門斗,不但蘊涵這傳統文化的氣質,而且還能表達時代的精神。傳統的深層含義的演繹,通過都帶有一定的象征和隱喻的特征,這是現代建筑設計創新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4 在中國建筑行業中對后現代建筑設計的一些反思

當后現代建筑理論傳入到中國以后,我國建筑設計出現了很多復古主義泛濫的現象,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會增添一些沒有一點實際用途的小亭子,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設計師的創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建筑單調的局面,但是這也引起了很大的消極作用,由于建筑師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當其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只是一味的迎合大眾趣味,而缺乏一定的創新,濫用復古主義。很多建筑設計中,我們經常會見到一些用鋼筋混凝土來模仿木頭的本身,實際上這根本就不符合傳統精神,長此以往,會對傳統精神的研究和發揮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建設設計的過程中,在融合傳統精神的時候,必須將傳統理念和現代的觀念進行完美的結合,深入的挖掘傳統精神,發展中國特色的建筑才是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的正確道路。

5 結 語

雖然后現代建筑的優秀作品在世界范圍內經常出現,但是對于我國來說,大多數所謂的“后現代建筑”都不是真正意思上的建筑而是在現代建筑上進行了一些表面的修飾而成的,并沒有將后現代建筑的理念真正地將運用在建設設計中。因此,我們國家在發展建筑行業的時候,應該深入的挖掘傳統文化,找出適合我國建筑的發展形式,將傳統文化巧妙的融合到現代建設中,才能真正推動我國建筑行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軍.古典主義、結構理性主義與詩性的邏輯――林徽因、梁思成早期建筑設計與思想的再檢討[J].中國建筑史論匯刊,2012.

[2]余小荔,袁媛.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對現代中國建筑設計的影響[J].現代裝飾(理論),2012.

[3]王敏.淺談現代主義建筑與后現代主義建筑的差異[J].山西建筑,2006.

第2篇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的在建筑、文學批評、心理分析、法律、教育、社會、政治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的的思潮。本文從當下設計師的視角,通過對后現代主義思潮誕生與發展、后現代主義思潮在建筑設計中衍變、后現代主義思潮在當代建筑中的應用等幾個角度的系統分析和討論,總結出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是一種對空間語言進行重新組合的過程,是對文化、歷史、人文、形態、功能、結構等多方面因素融合再創作的過程。

關鍵詞:

后現代主義 建筑設計 悉尼歌劇院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概述

在光怪陸離的當代社會中,不乏一些奇奇怪怪建筑的出現,而對這些建筑設計風格產生深遠影響的正是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后現代主義設計”理論探尋的代表人物是建筑領域的羅伯特?文杜里、查爾斯?詹克斯和羅伯特?斯特恩。他們在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發展與衍變

1.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誕生與意義

《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是由美國建筑師羅伯特?文丘里1966出版,是后現代主義最早宣言,是建筑領域最重要的理論。羅伯特?文丘里在書中承認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建筑的發展是唯一來開發與此相符合的適應建筑體系和建筑美學的方法。他的理論與米斯?凡?德羅提出的“少就是多”的信條針鋒相對,他提倡多樣性取代現代主義的單一性,并在書中提出要實現建筑中復雜和矛盾的追求必須通過保持傳統和流行的方式有兩種藝術風格來實現,羅伯特?文杜里隨后與妻子合著的《“坎屁達格里奧”觀點》成為了后現代主義建筑理論著作。書中認為后現代主義的多元化,模糊性和象征性。他的建筑理論在后現代主義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發展

對后現代主義概念的界定并不是一個準確的定義,這取決于后現代主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不確定性是后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具有多重意義。后現代主義對當代人的精神影響是一個全面的,可以肯定的是,批判否定精神和異質多樣在思想倫層面上里是可以肯定,后現代主義室內設計只有在這個“異”中,才會探尋找到自身的規律。

后現代主義風格是對現代主義的修正的一種設計思想和理念。后現代主義的室內設計思想完全拋棄了現代主義的嚴肅性和簡單,往往帶有一個歷史『生的隱喻,充滿了大量的裝飾細節,刻意營造了一種感覺模糊、混亂、強調和空間的關系,運用非傳統的色彩,它的矛盾往往會使人厭倦,而厭倦了是后現代主義在過去50年的典型心態。

建筑學的現代主義體現在所謂國際主義的設計風格上,美國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筑為代表,其特點是以功能性和擴大建筑現有可用空間為主要理想,對環境、人文環境、審美的考慮只是次要的。在六十年代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年輕建筑師共同出現,開始了一些人文思考,對強烈的裝飾性(即使在巴洛克風格)的探尋,并有一些深層次的建筑景觀空間思考。建筑師極其希望通過建筑景觀表達古老的文明、自然和夢想的追求。

1966,美國建筑師文丘里在《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和現在主義建筑設計針鋒相對的建筑理論和主張,他放棄了現代主義的單一性和排他性,強調人的不同需求和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在建筑行業,特別是年輕的建筑師和建筑系學生,引起的振動和響應。二十年代70年代,在建筑行業中反對現代主義的呼聲日漸強大。對于這種呼聲,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稱謂,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后”和“后現代主義”,而“后現代主義”在未來的應用比較廣泛。到上世紀80年代后,當西方建筑界開始關注后現代主義作品時,它更多地描述了其愿意吸收各種歷史建筑元素,并運用折中風格和諷刺手法。因此,他后來也被稱為“后現代古典主義”,或者叫“后現代形式主義”的文丘里批評熱衷于現代主義創新的建筑師,聲稱他們忘記了他們應該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提倡借鑒民間建筑的手法,特別是美國商業街的自發形成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于藝術家來說,創新就意味著從舊事物中東挑西揀”事實上,這是后現代主義建筑師的基本方法。

在上世紀70年代,后現代主義建筑作品被西方建筑雜志大肆宣傳,但實際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被稱為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作品,無論在歐洲或美國仍然寥寥無幾。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美國奧伯林學院艾倫博物館擴建,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3.后現代主義思潮在建筑設計中的衍變

后現代主義建筑主要是歷史風格上的傳承與融合。其對所有傳統都是同樣重視的,因此將它們自由地結合起來的過程是有目標、有意愿的模仿。雖然材料來源是非常有選擇性的,但主要局限于古典學派(主要是帕拉第奧建筑風格)和一些異國情調的裝飾藝術風格。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經歷了歷史主義和新折衷主義傾向設計過程,并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幾個大型公共建筑建成后的迅速繁榮。說到后現代主義的風格特征和歷史淵源,我們可以說它是現代主義建筑的對立形式,但它又吸收借鑒了除現代主義以外所有風格的特征。文丘里在后現代主義建筑的推廣過程中,主張歷史主義傾向和學習當時十分流行的波普藝術,具有強烈的懷舊復古情懷,但復古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對未來的前瞻使歷史要素產生形變,從而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建筑符號。

隨著多元化思想的發展,基于將“建筑環境,建筑的功能性,使用者的特殊需求”作為混合設計的目標,查爾斯.詹克斯概括后現代主義為:歷史主義、直接復古主義、新民間風格、特定性+城市規劃專家=有文理的、隱喻和玄學、后現代空間的“激進的折衷主義”,主要是對后現代主義混合現象的概述。另一位美國建筑師羅伯特.斯特恩提出的“文脈”、“隱喻”、“裝飾”成為了后現代主義的三種特征。

同時也有一批年輕的建筑師,如諾曼.福斯特、弗蘭克.格里像等喜歡利用科學技術建設的技術,突出建筑對城市空間隱喻的構建。諾曼.福斯特的融入高新技術的摩天大樓,香港匯豐銀行的隱喻,以及瑞士再保險公司倫敦總部,都對城市景觀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而弗蘭克.格里應用非線性設計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相結合的手法,對當下的設計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后現代主義思潮在實際設計中的應用

受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很多具有后現代主義特征的建筑應運而生,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正是其中最為有名的建筑之一。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由三組巨大的“貝”形外殼組成,矗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寬97米的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基礎的底座上。較大的兩組外殼在西側的區域,由兩組四對外殼布置一列構成,三組朝北,一組朝南,其內部是一個大型音樂廳和歌劇院。第三組在他們的西南部,是其中最小的一組,由兩塊外殼組成,而這正是貝尼郎餐廳。在基座內部,其他的空間巧妙地散落其中。整個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臺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位于大臺階之下。悉尼歌劇院位于悉尼港的便利朗角,三面環水,環境開放,建筑設計特點舉世皆知。它猶如面向大海張開的巨型貝殼,又如三只從海中魚躍而起的海豚,與蔚藍的海景融為一體美輪美奐。

設計師烏松的設計天分毋庸置疑,他巧妙地將后現代主義設計中的諸多要素融入建筑其中。從歷史風格中剝離出了種種元素重新組合,才創造出如此形狀奇特卻又不失美感的建筑物。悉尼歌劇院是一個融合了不同性格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的后現代主義建筑。悉尼歌劇院是一個抽象的由無數個大大小小不同的抽象三角形堆砌而成建筑,這些抽象圖形中叉蘊含了悉尼這座海濱城市的獨有文化。它的屋頂上,層層疊疊的三角形白色瓷磚巧妙地、優雅地疊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小韻律,而抽象的幾何三角形層層疊疊的排布又形成了它獨有的大韻律,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它也是一個多元融合的產物,設計者在設計的過程中并沒有刻意依附于傳統的建筑形態,而是從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物中抽離建筑元素。烏松晚年時曾說,他當年的創意來源只是一只小小的橙子,正是那些被剝去一半果皮的橙子啟發了他,悉尼歌劇院白色的外立面像橙片般分散,相互疊起卻又錯落有致。正是這一創意加上烏松對未來建筑發展的獨到理解才使得悉尼歌劇院充滿生命的氣息。

第3篇

需要以人為本。后現代主義者在城市規劃中倡導尊重歷史文脈,以人為本的思想及對現

實反思,并對失落空間提出整合,但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

關鍵詞:城市空間設計;失落空間;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文脈;場所精神;公共空間

中圖分類號:S757.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Abstract: The western city planning theory evolution reflects the space design in the city pl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ace design must be human oriented. Postmodernism in city planning advocates respect for history, the humanist thought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lost in space, and proposed the conformity, but also faces new challenge.

Key words: city space design; lost in space;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context; place spirit; public space

城市規劃是人居環境各層面上的、以城市層次為主導工作對象的空間規劃。其社會作用是作為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關于城市規劃的任務,各國由于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和側重,但基本內容大致相同,即通過空間發展的合理組織,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需要 。

比較系統的現代城市規劃學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初是由于工業革命給城市帶來的沖擊,為了解決種種城市中的矛盾,出現各種學說及流派,包括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康帕內拉(Tommaso Campanella)的太陽城,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田園城市”的理論,衛星城等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城市規劃理論一直在改變,歷經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范式變換 。

法國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25年發表了《城市規劃設計》一書,將工業化思想大膽地帶入城市規劃。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在雅典開會,制定了《城市規劃大綱》,這個大綱后來被稱為《雅典》,現代主義全面登上歷史舞臺。這個大綱集中地反映了當時“現代學派”的建筑觀點,大綱首先提出,城市要與其周圍影響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指出城市規劃的目的是解決居住、工作、游憩與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進行。這些規劃思想為城市規劃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解決了工業化給城市帶來的諸如居住擁擠,環境質量惡化,交通阻塞等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現代主義關注的是人類生存立足點的問題,但過于沉迷功效而使城市失去了很多傳統的空間。

很多觀點認為,現代主義終結于1972年6月15日,位于美國圣路易斯市的普魯伊特-伊戈住宅被爆破摧毀。普魯伊特-伊戈的建筑曾榮獲現代建筑與城鎮規劃范例獎,但這些建筑最終變的毫無人性且布局失當。美國世界貿易中心的設計師山崎實的這項設計采用了經典的柯布西耶手法,實現了其以綠色草地為開敞空間來分隔的由鋼筋、玻璃和混凝土組成的高層蜂窩式住宅的主導思想。在每層都設有封閉的步行通道,這與勒柯布西耶空中街道的理念一致。在1971年,最后的特別行動小組召集仍然居住在該區中的居民開會,請他們提建議。這次會議具有歷史性意義:一是在工人住宅50年的發展史中,第一次邀請當事人發表自己的意見;二是意見只有一個,居民異口同聲地回答:“炸掉它!炸掉它!”

在二戰后初期,城市規劃師認為他們知道何種類型的物質環境不適合人類居住,他們不去征詢居民意見,看看人們愿意將周邊規劃成什么樣子。規劃師認為他們對宜居環境的判斷是無需爭議的,認為決策的出臺只是一個純粹的“專業”技術判斷。規劃師沒有認識到,關于適宜生活環境構成要素的判斷是一個價值觀的判斷,而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行為 。對此,美國作家簡•雅各布斯發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提出質疑。她最重要的責問就是認為規劃師對他們所“工作”的城市缺乏了解,因為他們已經先入為主的采信了過分單純的烏托邦主義觀點,而不是努力的理解和研究城市現實生活所存在的問題。雅各布斯同時對規劃師的反城市主義,對城市結構秩序的偏好上提出了批判。她認為勒柯布西耶的“陽光城市”盡管自認為是“偉大的城市”實際上也是反城市的規劃結構。因為它擁有廣闊的開敞空間,有大片的“草地,草地,還是草地。”對霍華德“田園城市”的評論“……他的目的是建設自給自足的小型城鎮,確實非常好的城鎮,但前提是你要溫順,沒有自己的想法。……霍華德創造了一套強大的,摧毀城市的理念:他認為城市功能的布局是按單一功能進行分類和篩選,并以相對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安排。……他簡單否定了大都市復雜而多樣化的文化生活 。他對大城市管理自己的方式、交流思想的方法、政治運作的形式以及新經濟投資的做法不予理睬,他顯然沒有強化這些功能的念頭,因為他根本就不想規劃設計這樣的生活。”雅各布斯對理想城市結構的模式化想法,以及其通過土地利用分區進行用途分離的規定 ,以及與之相配的以獨立鄰里為基礎單元的模式化城市結構,以及步行系統和車行系統的截然分離(即使在相當純粹的居住區內),等等這些,都提出了批判。她批評這些基本準則是簡單地強加于人,與大家通常的期望背道而馳。

第4篇

關鍵詞:極簡主義;無印良品;設計

1.極簡主義概述

極簡主義設計不是簡單或簡陋的設計,而是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裝飾和技巧,以呈現出對象最接近木質的純粹和精華,簡約而絕不簡單。那些看似極度簡約的線條和形狀,其背后包含著深層復雜的思考及精準的計算,有時為了達到對“簡約質樸”的精神追求,甚至不惜費時耗料,以實現形式與功能、設計與素材、物質與精神的精確平衡。從這一點來說,極簡主義并不是簡單地“樸素”,而是一種極度物質享受過后,反過來追求“清心寡欲”的另一種形式的“奢侈”。

極簡主義在某種程度上與日本的禪宗文化是相同的。日本人將禪宗思維和審美情趣深深地融入到品包裝設計“無中生有”的設計理念正是禪宗“無念為宗”思想的反映,其設計以自然、簡約為設計原則,追求素樸的禪味,營造了富有現代意味的“禪境”。

2.關于“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MUJI)這個被越來越多人所知曉的日本品牌主要從事的是商品的制造和銷售,作為日本的本土品牌,最開始是1980年西友百貨的自有品牌,像顧客提供一種“經濟實惠”的產品,使品牌能更加貼近日本的生活,不浮夸崇尚潮流。“無印”在日文中的意思是沒有花紋的含義,引申為無品牌;而“良品”則是優質產品的含義。它的成功一方面來源于與眾不同的設計理念―追求自然,還原產品的本質;以樸素的態度來對待消費者;在精神上賦予產品獨特的“禪”文化,表達了對“禪”文化的崇拜和敬仰。

“無印良品”,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于它倡導了一種生活的哲學。它不強調所謂的流行,而是以平實簡約的設計原則還原商品價值的本質意義,并將其品牌理念升華至文化層面。雖然“無印良品”標榜平實,反對浮華,但它的售價其實并不是特別低廉―比起奢侈品牌來當然要低得多,但比起人多數人眾品牌來還貴出很多。這也說明了人們對極簡主義精神上的追求的認同。

3.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

無印良品(MUJI),無印在日文中是沒有花紋的意思,日本店名“無印”意為無品牌。無印良品的設計以“無中生有”為設計理念,即設計源于平淡的生活,又以極簡主義的形式、自然質樸而適用的設計服務于生活。具體表現為設計的“真、樸、素”思想,“真”指設計的合理性,注重以人為本,以理性的態度利用資源,簡化生產過程和制作程序,“致力于實現的是一種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能接受的深入而細致的合理性”;“樸”指設計的自然性,設計回歸本性,去除浮華而還原本質,簡單的設計讓人一目了然,十分貼近生活;“素”指設計的形象性,摒棄華麗,刪繁就簡,無論是形態、材質還是色彩都力求純凈簡單,以極簡主義的包裝形象尋求新的設計美學觀。

4.自然樸實的材料美

當代極簡主義注重使用環保材料,同時只對材質進行最低限度的加工,以保留材質本身的美感。為了帶給人平實、放松、自然的感受,人量使用天然材質,如棉、麻材、月旨、藤、再生紙等;為追求簡潔的質感,也常選擇玻璃、木、樹、不銹鋼等光滑平整的材質、選用何種材質的原則是能讓材質木身特性最人化地發揮出產品的功能性,同時能把這種和諧的感受帶給使用者。

5.純凈簡潔的色彩美

無印良品包裝的色彩設計講究單純化,除了無印良品紅色方塊白字的品牌標識外,在每種包裝中一般采用單一的色相,很少使用幾種色彩的并置與對比,而對半透明材料的偏好使整體呈現了異常純凈的色彩意象,“隱喻著設計師對于揣測使用者的需求,并想象其與環境的互動融合關系,既隱晦暖昧不明確又似乎隱約可見的一種朦朧美感”。

6.簡約精煉的形態美

無印良品的創始人原研哉說:“我的設計概念是刪除多余的東西,不需要多余的東西讓設計變得復雜。”無印良品包裝設計正是遵循了簡約的原則,以漸趨近于“無”的包裝形象展現出來。從造型設計來看,無印良品的包裝造型基本采用規則的常用形態,沒有任何藝術的夸張與渲染,力求形式簡潔,以商品本色示人。無印良品的很多日用品多采用統一、簡單的打包方式出售,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包裝將商品的內容直接顯現出來,包裝的形可謂簡約到極致。從包裝結構來看,淡化日本傳統包裝設計中纖巧、別具匠心的折疊意識,減少包裝結構的復雜性,使商品盡可能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裝飾設計來看,無印良品的包裝設計以“素飾”為主,即設計中淡化一切裝飾的意味,沒有繁褥華麗的設計圖案,沒有柔美精致的裝飾線條,沒有新穎別致的文字設計,其包裝設計中唯一可見的裝飾也就是印有無印良品標識的商品標簽,一切裝飾語言都趨向于“無”。

7.結語

今天,在許多人的眼里,極簡主義己不再僅僅是一種設計風格,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代名詞。極度的物質享受為中心的價值觀被拋棄,物欲也被淡化,追求的是清心寡欲以換取精神上的高雅與富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極簡設計是目前的潮流,也是未來的趨勢。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過度設計充斥市場,無印良品的設計可謂是由絢爛至極中歸于平淡,以其特有的素樸美學反映了質樸純粹的生活方式設計,對當代的設計美學產生了深遠的意義和影晌。(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日]渡邊米英.無印良品的改革[M].麥盧寶全譯.臺北: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第5篇

>> 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對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 后現代主義教育觀視角下的英語專業文學教學研究 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對中等職業英語教學的啟示 后現代主義教育觀下的初中英語報刊閱讀教學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發展觀及對中國的啟示 論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及其對現代課程改革的啟示 基于后現代主義教育觀的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分析 后現代主義教育觀視角下的成人教育教學問題及發展對策 后現代主義教育目的觀及其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啟示 后現代主義觀對我國課程建設的啟示 基于后現代主義的大學生英語閱讀價值觀分析及對策 論浸入式教學模式對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的啟示 作為自為責任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生態倫理觀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生態倫理觀 后現代主義教育觀視閾下的思想政治課作業設計思考 后現代主義觀視閾下現代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對策 淺析后現代主義對教育的滲透及對我國的啟示 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對提升大學生學習力的啟示 后現代主義教學觀對我國教學論的啟示 后現代主義教育觀與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5年7月15日讀取).

[7]同[1].正文第138-142頁.

參考文獻:

[1]A.N.懷特海.2010.《教育與科學理性的功能》(The Organisation of Thought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The Function of Reason)[M].黃銘譯.鄭州:大象出版社.

[2]A.N.懷特海.2012.《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

[3]李方.溫恒福.2012.過程教育研究在中國[M].福州: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教育出版社.

第6篇

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是發端于現代主義建筑運動的一種建筑文化變革運動,本文從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的產生、發展及新趨勢的發展脈絡進行探究。

【關鍵詞】

后現代;建筑思潮;發展脈絡

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發端于現代主義建筑運動之中,以反對和修正現代主義建筑為宗旨。它是一種建筑文化的變革運動,以古典與現代雙重譯碼為設計標準,既反映傳統建筑文化特色又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多義性。簡言之,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是基于時代文化觀、美學觀、價值觀等,并與不斷發展的物質社會相結合的產物。

一、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的產生

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是在現代主義建筑之后出現的思潮。“后現代”一詞最早出現在1934年弗?奧尼斯的一部詩選中,而德國當代文論家M?科勒在《后現代主義:概念史的考察》中對“后現代”一詞進行了界定。

二戰結束后的二十年里,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歐洲,現代主義建筑思潮都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普及,但與此同時,正是在這些大規模的實踐中也暴露出了現代主義建筑的諸多問題。其結果導致了現代主義建筑分化為了三個發展方向:一是米斯和格羅皮烏斯等現代主義建筑大師領導下的,以包豪斯學派為代表的歐洲理性主義建筑,這是當時建筑的主流;二是第三代建筑師們直接打出反叛旗幟,與主流學派在建筑思想上產生了極大的分歧,如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英國出現的粗野主義;三是以賴特、阿爾托等人為代表的建筑學派,主張對歐洲理性主義的人道主義的修正,是一種比較折衷的溫和的學派的代表。

總體來說,20世紀50年代現代主義在建筑領域還充當著主流角色,建筑思潮種種變化的真正意義在于其預言了轉變的開始,是以現代主義建筑內部批判精神的方式出現的在現代主義建筑運動中的后現代建筑思潮萌芽。

20世紀60年代后現代建筑思潮開始在歐洲和美國興起。路易?康對現代主義建筑向后現代建筑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他基于學院派的古典思想體系,最早向現代主義建筑發起攻擊。

二、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后現代建筑思潮已經進入有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指導并進行建筑設計實踐的階段。由于西方社會的石油危機引起的經濟蕭條,后現代建筑在簡單結構上附加裝飾的手法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認同,而后現代建筑思潮在學術界以及建筑界有了其應有的地位。此時的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主要有三種傾向:一是后現代古典建筑;二是符號化的鄉土樣式的建筑;三是廣告記號式的建筑。其中的后現代古典建筑是最主要的傾向,而其自身也呈現了分化:一方面較少采用符號化的手段,如斯特林、磯崎新等抽象地恢復著古典精神。在這一時期的設計實踐中后現代建筑思潮形成了一系列思想原則:重視文脈;主張裝飾;使用雙重譯碼、矛盾性、模糊性;采用中心缺席的手法,等等。另一方面由于符號學的影響,開始走向符號化的形式主義道路,古典歷史的意識逐步被符號化的元素所體現。此外波普藝術的影響也使得古典建筑構件和元素產生了尺度和形式上的變形。在斯特恩的魏斯曼住宅、文丘里的母親住宅等這一時期的作品中都可以清楚看到這一特征。

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在某種意義上把使用建筑的主體――人,尤其是中下層人民擺到了重要的位置,這一點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同時,他明確了建筑的語言特性和表意功能,明確了后現代建筑的許多重要特性極其相對于現代主義建筑的進步性,為后現代建筑思潮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三、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的新趨向

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清晰的體系和發展方向。20世紀70年代的后現代建筑在建筑理論上有了較大的聲勢,但其建筑實踐卻仍限于文丘里等人的有限的建筑作品上。到了20世紀8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實踐,西方后現代建筑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建筑潮流,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后現代建筑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有了全面清晰的理論與基本的設計手法。它的主要手法為歷史主義、多元折衷,指導思想是人本主義哲學和新的審美傾向。1985年文丘里與妻子合作撰寫了《坎皮達格里奧觀點》(A view from the Complidaglioi)分析了意大利羅馬的國會建筑新古典與折衷的特點,豐富了后現代建筑設計的觀念。在1987年的柏林國際住宅展(International Bauausstellung Exhibitions in Berlin)和法蘭克福德國建筑博物館(Deutsches Architekturmuseum in Frankfurt)的活動中,后現代建筑思潮嘗試與新理性主義結合,無視實際所建造的東西,主張一種以回到過去為基礎的新的建筑象征主義概念。

在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的理念中,世界上的事物是偶然的、多樣的,具有易變性的和不確定的,是對必然性、確定性、規范客觀性、一致性的質疑。總體來說,西方后現代建筑思潮是一種無中心的、游戲性的折衷主義和多元主義的藝術風格。后現代建筑有兩種不同的發展趨向。一種是“參與的后現代”建筑,它主要吸取現代浪漫主義中的有意義的因素,如復雜性、矛盾性、多元性、模糊性及相關、聯系性、整合等觀念,旨在建立一種“全含的和參與的范式”(holistic and partieipatory paradigm),取代現代主義建筑的二元論。另一種趨向則是“自我解構”的后現代建筑,這種后現代建筑把尼采的“重估一切價值”的激進否定主義發展到了極端。

文丘里和詹克斯的后現代建筑理論基本上可以歸屬于“參與的后現代”建筑,它并不能完全代表在后現代文化中形成的后現代建筑潮流。而解構主義建筑理論則可以歸于另一種趨勢,是對后現代建筑“自我解構主義”的創造性的拓展。

參考文獻:

[1]王岳川.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彭怒.多元化的總體趨勢與新的主體文化的可能.時代建筑,1999,4

第7篇

關鍵詞:建筑裝飾設計;審美設計;表意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建筑裝飾設計已得到了空前的豐富,建筑藝術水平取得了極大的提高。作為文化整體的一個重要分支,審美文化正隨著我國社會、科技、經濟等方面的發展不斷變遷,單一的局限于設計層面的建筑設計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近年來,不斷提升設計的藝術水平,提高裝飾的欣賞性和實用性,注重審美的表現和意境的營造成為現今建筑裝飾設計的主流趨勢。

1 建筑裝飾設計與建筑的關系

建筑與建筑裝飾設計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作為建筑本身所包含的一個項目,以建筑對自身的要求為依據,建筑裝飾設計可被劃分為兩大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以建筑本身為主體的裝飾設計,另一部分為基于建筑自身以外所在環境的裝飾設計。

1.1 建筑本身裝飾設計

以建筑本身為主體的裝飾設計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建筑自身的結構加以裝飾設計,使其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表意。大部分人對建筑設計的評價和欣賞,主要表現在建筑結構上的裝飾設計。所以,利用裝飾設計,賦予建筑結構一定的美感,使其成為整個建筑中最具意境的一部分,對提升建筑的整體設計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1.2 建筑環境的裝飾設計

基于建筑自身以外所在環境的裝飾設計主要是對建筑的布局和格式進行裝飾設計,保證建筑與周圍環境的一致性,使其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例如:在建筑的墻壁上繪制壁畫,不僅能使建筑本身更加美觀,還能使建筑與所處環境更加和諧。

1.3 二者之間的關系

通常情況下,基于建筑自身以外所在環境的裝飾設計都是由以建筑本身為主體的裝飾設計不斷演變而形成的。在此過程中,基于建筑自身以外所在環境的裝飾設計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審美的滯后性。

通過二者的對比可以得出,與以建筑本身為主體的裝飾設計相比,基于建筑自身以外所在環境的裝飾設計雖然可以脫離建筑而獨立存在,但更容易受到審美趨勢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在一定的情況下,甚至可表達出完全不同的含義。

2 建筑裝飾設計的作用

2.1 建筑裝飾設計的實用性

作為建筑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建筑裝飾設計并不是單單為了美化建筑物才出現的,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建筑裝飾設計同樣來源于生活,并滿足人們在生活中的實際需求。換句話說,功能性和實用性是建筑裝飾存在的前提,只有功能性和實用性完備的建筑裝飾才具有美學價值。如果某一裝飾僅僅是因為美觀才出現在建筑上,其本身并沒有任何使用價值,那么,該建筑裝飾設計就只是對材料的浪費,即使再具意境,也沒有任何美學價值。

2.2 建筑裝飾設計的審美性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審美成為人們對建筑裝飾設計的一個重要要求。建筑裝飾既可以作為單獨的一部分附加在建筑上,也可以寓于建筑之中。在審美方面,建筑裝飾設計要求建筑與環境的和諧一致,它既可增加建筑的邏輯性,使建筑體現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又可以體現建筑的靈魂。同時,建筑裝飾設計也可充分的利用周圍的自然環境,提升其美學價值和審美作用。

2.3 建筑裝飾設計的表意性

眾所周知,不同的裝飾材料和工藝對建筑自身所營造出來的意境和藝術氛圍有著重大的影響。建筑師可以通過符號和知識的相互融合,依托于建筑中的磚瓦草木,為整個建筑增添一種意境之美,使人們充分感受到建筑裝設計的整體性和文化魅力。

以中國古代的園林為例,園林的意境之美不僅僅來源于建筑本身,更多的來自于周圍環境中的假山、奇石和花草等。在整個園林之中,建筑師將所有的建筑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直接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3 建筑設計的審美與表意

3.1 現代建筑裝飾設計的審美與表意

在現代建筑裝飾設計的觀念中,表意和審美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它應緊隨當代潮流,根據時代的變化設計,在保證完善的功能性的前提下,充分表現出當時世界的審美觀念和時代潮流。

以現代建筑的典型代表――流水別墅為例:大多數情況下,流水別墅建于茂密山林之中,并緊鄰河溪。周圍環境中茂盛的草木和清澈的溪水可賦予建筑一種別樣的動態之美。在審美上,流水別墅不僅可以讓人感受到裝飾設計的審美,還可感受到建筑與自然完美融合、和諧相處的美。在表意上,流水別墅體現了當時時代的主流哲學觀念,增加了建筑的文化內涵。

在西方,由于受到“為藝術而藝術”思想的影響,現代建筑裝飾設計表現出了一種注重建筑的審美功能而忽略表意功能的趨勢。在當時的建筑設計師看來,只有有用的事物才是真誠的,這與之前的價值觀念完全相反。對現代建筑裝飾設計而言,裝飾僅僅是一種由技術決定價值的、物質化的產品,其作用只是美化建筑物,而沒有其他的內在品質。從經濟的角度來看,裝飾沒有存在的價值。因此,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設計師放棄了裝飾設計表意的功能,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建筑功能的追求上,這就直接導致了現代建筑對表意功能的忽視,使得建筑裝飾設計的表意功能名存實亡。

3.2 后現代建筑裝飾設計的審美與表意

與現代設計裝飾相比,如果說現代建筑裝飾設計是一種表現建筑的設計,那么,后現代建筑裝飾設計就是一種意義建筑的設計。在后現代建筑裝飾的設計理念中,通過建筑裝飾品的設計可以表現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歷史傳統等,它與文字和繪畫相似,都可以經過特定的符號表達自身的意義。

在后現代建筑裝飾設計中,設計師通過設計具有象征性意義的建筑裝飾,在傳統的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對部分具有古典意味的符號進行創新,賦予其時代的特色,使建筑具有一種別具一格的后現代色彩,并與建筑所處的自然環境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4 小 結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的追求逐漸從物質層面轉向精神層面。就現今而言,在日益濃郁的社會文化氛圍的熏陶下,人們對建筑的審美和表意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作為建筑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裝飾設計已不僅僅只是視覺上的美化,而是一種創造性和選擇性的活動,極大的促進了建筑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現代建筑;設計理念;發展趨勢;造型設計

Abstract: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a city, showing the city’s appearance and features, and having the unique style of its own tim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we have entered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It has become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dustry that how to embod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e development, and create the urban buildings with rich modernized sense, as well as the focus of modern buildings and architectural modelling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gives a discussion from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modeling design.

Key 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concept; development tendency; modelling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08文獻標識碼:A

在建筑行業,建筑設計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建筑設計的水平和質量直接影響到建筑的質量和效果。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對建筑設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為人們提供更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同時也要求建筑要富于現代氣息、體現時代特色。特別是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更加需要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與建筑造型設計,打造一個現代化的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現代建筑設計

1. 現代建筑設計和傳統設計的比較

從建筑設計的性質上來看,傳統建筑設計側重于技術,而現代建筑設計則側重于功能,并把社會、經濟、以及技術等各種要素結合起來進行考慮,既注重設計內容又強調設計管理;從建筑設計的進程上來看,傳統建筑設計在戰術和戰略上比較隨意,而現代建筑設計比較強調層次性和邏輯性;從建筑設計的手段上來看,傳統建筑設計主要利用算尺、計算器、圖板、以及手冊等實現手工作業,而現代建筑設計主要依靠計算機來進行計算、繪圖、以及管理工作等;從建筑設計的部署上來看,傳統建筑設計僅僅包括從設計方案到設計圖這一階段,而現代建筑設計則貫穿建筑開發的全過程,不僅包括設計階段,還要考慮建筑施工和維護階段的問題。

2. 現代建筑設計理念

1)以人為本理念

建筑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使用要求,因此在進行現代建筑設計時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把人跟建筑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如何使用更合理,滿足各種生活工作尺度,并在實現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量提高建筑的舒適度和美觀,為人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增強人們對生活的熱情和積極性。

2)生態理念

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人類大量開采和開發自然資源和能源,導致環境破壞、生態失衡、自然災害頻發,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開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現代建設計中把生態理念作為一項重要的設計理念,低碳建筑和節能建筑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3)整體藝術理念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一些人過于追求物質生活,導致精神世界貧乏,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弊端。因此,必須要把人們從物質世界中解放出來。這就需要在現代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堅持整體藝術理念,實現建筑的整體美。具體來說就是建筑的室內環境應是形體、色彩、空間、以及虛實關系的整體把握,意境創造的整體把握、功能組合的整體把握、以及室內環境與室外環境的協調等。

4)高度現代化理念

伴隨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達到建筑的光、色、聲、形等效果的高度匹配,并實現建筑的高功能、高效率、以及高速度,為人們營造一個理想的居住空間和居住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5)個性化理念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深化,國際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更加開放,越來越追求生活的個性化。因此,為了滿足人們個性化的需求,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需要堅持個性化理念,可以把自然引進建筑內部,使人們親近自然;同時還可以打破傳統水泥方盒子式的設計模式,實現斜線、斜面、以及曲線等的有機結合,營造個性化的室內空間。

6)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理念

現代建筑在體現時展特色的同時,還要富有民族氣息,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當前,不少建筑設計過度追求現代化和國際化,使得建筑本身失去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得不到體現。因此,要想設計出獨特的建筑,就需要把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中去,建造富于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

3. 現代建筑設計舉例淺析

1)香港中銀大廈

香港中銀大廈是香港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從平面設計來看,中銀大廈呈現正方形,立面簡潔并富有時代和動感氣息,而棱形采用的是玻璃幕墻結構,其造型酷似竹子的結構,象征著節節高升,表現的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設計理念的有機結合。此外,其基座外墻使用的是麻石材料,代表著中國。

2)深圳萬科第五園

萬科第五園建筑設計中,包含了對地域文化的理解與人文氣息的營造,它的設計定位是簡潔大方,風格是清新秀雅,并靈活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與材料工藝較好地演繹了傳統。第五園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地形、景物、以及建筑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式現代園林住宅的典范,不僅滿足了現代居住空間對功能的要求,并且在繼承中國傳統建筑特點的同時又不失現代感。

二.現代建筑造型設計

第9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知識的批判;后現代主義

批判性的知識在目 前如此多元化的世界里是不完備的,因此接受質疑與再批判是必須的。知識的批判與重建是以建立完善的建筑設計體系為目標的,這就必然受到審視與詰難。本文從后現代主義角度出發,進一步通過崇尚鄉土與地方性、推崇文本性直到追求反審美的愉悅四個方面來對建筑設計知識的批判與重建的可行性分析。

1 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詰難

后現代主義是作為新的批判性學術范式誕生的。后現代主義是一場文化運動,具有革命性、批判性,并從根本上消解了構科學要素和社會科學要素巾的核心。為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原有認識,對現代性存在的內在矛盾和缺陷,從多個角度進行了揭示與批判了。后現代主義對各種領域之間的學科劃界的可能性表示懷疑。因此,后現代主義沖破這些界限逐漸出現在建筑學與設計學中,在建筑設計領域中,拋棄既往的現代主義功能布局設計,用后現代主義化的設計所取代。反映解構主義建筑的外部形象與形式優先的建筑形式,或是提供拼貼式建筑以反映復雜性與矛盾性。

2 崇尚鄉土與地方性

就崇尚鄉土與地方性本質上而言,地方性應涉及民族特征、傳統及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形態、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四方面。曾作為歷史時代下的主體建筑文化的地方性建筑,在抗衡現代性的過程巾,將各種新思潮融合,向綜合性和混雜的風格發展。人文主義和地域主義是地方性建筑帶有傳統的特性。建筑師在建筑設計時應將民族與社會利益作為指導,從而塑造高文化的親和社區。從現代建筑的疏遠感和非人性化的全球化趨勢走出來。因此,地方性建筑人類特征及其相互關系的部分體現。另一方面,地方性建筑批判了現代建筑設計西方主流文化侵入和國際化模式。以維護固有文化品性為最終的目標,矛盾的處于舊價值體系交鋒的困境中,只是變異和補償的對傳統的進行革,成某種聯盟或共同風格的現象時有發生。在20世紀的一段時期中,受蘇聯影響政府控制建筑設計和建設,現代性的藝術、美學建筑被禁止,因為會被看做是資產階級的頹廢產物。但是,資源與環境問題在濫用現代性科技下出現是修正式的批判,崇尚鄉土與地方性人、自然和創造物的空間界限彌合起來,在設計作品之中融人傳統、習俗、自然因素等。

3 推崇文本性

建筑設計事件和現象由每個創作行為與設計過程構成,也可以說是構成文本。文本性則指文本與其他文本有著密切相關的關系,事物與其他事物也是相關的。C.詹克斯有“有文脈的=特定性+規劃專家”的一個公式。“特定性”將規定性和統一目的性拋棄,防止了現代性理性決定論的發生,對文本的開放性與流動性要重視,文本理解及二次解釋的創造性是設計者本人應該予以諸多重視的。文本和理解者的視界被這個新視界包含了,同時提供了可能性給新的經驗和新的理解。設計是一種歷史和他者的參與,并且超越自己的視界。通過語言達到理解。而建筑的言語則包括:建筑位置、地貌與地形、空間關系與周圍環境、功能多樣性與使用要求、使用者的特點、設計方法與策略、建筑形式與類型、工藝技術與材料,等等。因此,可以說建筑的存在本質就是文脈。因此,針對現代主義建筑的模棱兩可與暖昧不定,雙重功能性元素,總體上不能一目了然,世代相傳的等建筑設計,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韻律和方向不協調;“毗鄰”東西的比例尺度的不同;堆砌和重疊對立和不相容的建筑元件;片斷、斷裂和折射方式的采用;脫開室內和室外,即建筑設計的文本性的充分映照。現代主義最激烈的批判是解構主義文本論批判,對解構建筑的文本性了解,我們可以從韋克斯納視覺中心、巴黎維菜特公園規劃設的設計作品中得到。

4 追求反審美的愉悅

不再追求藝術審美的優美愉悅形式是后現代主義審美,對永難企及之物與意義的緬懷不再憑借趣味上的共識去達成。審美形式的標新立異是后現代主義不斷尋求的反叛權威陳說,凸顯后現代知識的“表征危機”是被文化藝術與美學領域引發狀況。追求反審美在以下幾方面的表征:

4.1 平面感

為了獲得審美的意義,要求閱讀者對現代主義作品通過不斷地闡釋和發掘深入其意義深層。后現代主義作品對現代主義經典作品的意義不再提供,不需要尋找其作品的意義,語言符號背后沒有隱藏深層意義。

4.2 斷裂感

現代主義傾向個人記憶雙元和歷史傳統的同時探討。歷史被后現代主義理解為只存在純粹的幻影和形象。照片、文件、檔案成了歷史事件轉換,過去已消失成歷史,在非歷史的當下,審美的斷裂感需要從時間體驗中去感受。

4.3 生活化

傳統美學通常要求審美標準應有一定距離感,比如:距離說,移情說,典型論等,同時說明藝術與生活不等同,只有將藝術與人的現實生活距離化才能給人更好的審美感受。顛覆了傳統美學觀的后現代美學,距離感的消失是其根本特怔。當今世界創造了太多虛擬現實,使人們的真實和現實感喪失,被文本和類象所包圍。同時,藝術作為權威核心隨著滲入日常生活,興盛大眾商品文化,喪失了本源。這導致出現了時尚的生活化與流行藝術。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深入了生活化藝術。一些建筑師倡導,建筑與設計應學習拉斯維加斯。設計的靈性甚至可以荒誕、平庸、丑陋的生活化與商活化形象中獲得,對其他人品味的領會和價值的接受。

參考文獻:

[1]段曉丹,楊毅.批判的失落:90年后中國建筑批評泛社會化現象淺析[J].室內設計.2009(1)

[2]萬書元.當代西方建筑美學[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懷偉,高筠.以“批判的地域主義”拯救我們的建筑設計[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7(7)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你懂的 | 99视屏|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6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99毛片| 久久成人免费 | 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 黄色小视频在线观看 | 久草视频国产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视频 | 久久男人天堂 | 四虎影视最新网址 | 久久男人天堂 |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奇米第四色影院 |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 色噜噜狠狠在爱丁香 |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下载 |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毛片一区二区 | 五月婷婷基地 | 久草综合在线视频 | 色综合天 | 婷婷久月|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 2019国产精品视频 | www.自拍| 久久这里只是精品免费视频 | 蜜臀一区 | 欧美日韩a| 99国产小视频 | 久久精品99精品免费观看 | 东方伊人免费在线观看 | 国内久久精品 |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 | 中国一级免费毛片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