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3 14:48:5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醫護理基本知識內容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我院是一所國家級三級甲等中醫醫院,開放床位530張,擁有臨床科室19個,護理人員386名,她們幾乎都是西醫護理專業畢業生,中醫、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畢業生寥寥無幾,缺乏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能的學習。因此我院特別重視對其進行中醫理論和操作技能的培訓,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人們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為了發揮中醫護理的優勢,體現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的特點,培養貼近臨床、貼近患者的合格的中醫護理人員,我院于2007年以后對臨床護理人員進行有計劃、分階段、分層次的規范化培訓,培訓后護理人員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工作的能力(基礎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護理文件書寫、護患溝通能力、辨證施護能力)顯著提高。現將培訓方法介紹如下:
1 培訓方法
根據不同年資護士實施有計劃、分階段、有針對性的中醫知識和技能培訓。
1.1參加工作五年內護士
處于這一階段的護士全部來自西醫院校,從未進行過中醫理論知識的學習,中醫理論很抽象,不同于西醫知識,所以宜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培訓方式,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對于這一階段的護士更注重中醫基礎理論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
1.1.1發放護士手冊,內容包括中西醫知識和其它護士必須掌握的內容(包括中醫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護理緊急風險預案、護理工作流程、法律法規等)人手一本,以自學為主。
1.1.2采取學習班集中授課,完成中醫理論、中醫藥知識入院三年內培訓時間≥100學時學習。學習班別邀請科主任、老中醫、主治醫師結合臨床病例和實際工作,講授中醫辨證知識,便于理解和掌握。
1.1.3專題知識講座,講授中醫、中西醫結合新進展,每季度1-2次。
1.1.4成立中醫護理技術示范小組,舉辦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班,每季度1期。培訓班主要采取集中示教、分散練習、統一考試的形式,將拔火罐、艾條灸、刮痧、耳穴壓籽等操作技術進行現場演示,講解相關注意事項,并通過現場提問互動講解難點,強化記憶。
1.1.5利用院內計算機局域網將中醫理論知識(中醫基本知識、中醫護理常規等)和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和操作示范課件,發送到臨床各護理單元,供大家閱讀訓練。
1.2參加工作五年以上的護士
處于這一階段的護士經過前期培訓,具備一定的中醫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經驗,對她們更注重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病情觀察和中醫健康教育的培訓,運用中醫理論做好臨床宣教溝通工作。
1.2.1根據中醫專科疾病護理特點,各科室制定專科中醫護理常規,內容包括疾病證候分類與治療原則,一般護理,辨證施護,健康教育等,每天堅持利用晨會時間學習,提高其病情觀察能力。
1.2.2舉辦中醫健康教育大課堂,將中醫飲食指導、情志護理、起居調護、養生康復等基本知識傳授給病人,做好自我調護和出院后護理。護士在講課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 轉貼于
1.2.3對特殊病例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查房,利用掌握的中醫知識,制定最佳護理方案,進行中西醫結合護理,不足之處由護士長補充,通過參加此類查房,不斷提高她們的實際工作能力。
1.2.4選拔綜合素質好、專業技術過硬的護師以上人員擔任實習帶教老師,督促其不斷加強自身的中西醫操作技能,在帶教學生過程中提高自身水平。
1.2.5選送護士參加省、市各類學術會議及學習班,通過外出學習提高中醫知識水平,每名參加者回院后必須完成一次講座,提出1-2項合理化建議,在臨床工作中有新的起色。
1.3高年資護理人員的培養
高年資護理人員除繼續強化前兩個階段的培訓內容外,重點加強對中醫急、危、重癥及疑難病例搶救護理的培訓,既要不間斷的對其進行培訓,又要充分發揮高年資護理人員的作用。
1.3.1自學并寫學習筆記,護理部根據各科特點推薦必讀的中醫書籍,定期抽查學習筆記。
1.3.2舉辦高年資護理人員中醫培訓班,針對臨床各科出現的急、危、重癥病人病情觀察和急救護理進行情景模擬培訓,通過反復實踐提高處理技能。
1.3.3選出理論基礎扎實、操作技能嫻熟的高年資護士協助護士長做臨床科室總帶教老師,負責實習生、見習生、本科護士的中西醫培訓和考核工作,通過授課、操作培訓和考試考核提高自身素質,培訓低年資護士。
1.3.4鼓勵外出學習提高中醫護理水平。
2 考核
各層次護理人員培訓后每月接受護理單元、科室、護理部的逐級考核,按照計劃參加院內各項考試,高年資護士定期參加護理部考試。
3 結果
通過系統培訓,護理人員掌握了一般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如拔火罐、刮痧、艾條灸、耳穴壓籽、中藥保留灌腸、中藥換藥、中藥超聲霧化吸入、中藥熱敷、中藥熏蒸、中藥足浴等;能將中藥的服藥方法、飲食指導、情志護理、起居調護、養生康復等基本知識在臨床有效應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基本能運用中醫術語書寫護理記錄;根據辨證分型,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對病人實施中西醫結合的整體護理。全院護士中醫護理理論考試、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均達標。
【關鍵詞】 中醫護理技術;護士培訓;中醫醫院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39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116-02
我院為一所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院,近年來,隨著醫院規模的擴大,病床增多,平均年增加新護士50人。增加的護士中,多為剛畢業的新護士,工作經驗不足,業務能力欠缺,臨床護理風險性增加。同時,我院作為一家綜合性中醫醫院,需在臨床工作中廣泛運用中醫護理技術,而新入護士并不全是畢業于中醫院校,約50%的護士在進入醫院之前未接觸過中醫護理。為使新入護士更好地適應中醫醫院臨床護理工作,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我院于2009年起開始實行護士五年規范化培訓,取得較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新入院的本科、專科畢業護士67人,其中本科學歷31人、專科學歷36人,中醫院校畢業32人,非中醫院校畢業35人
1.2 方法
1.2.1 培訓形式
1.2.1.1 護理部集中培訓 采用集中授課、摸擬演示、操作訓練等方法,由護理部選定課題,每周1次進行培訓。
1.2.1.2 科室輪轉培訓 護理部制訂護士五年規范化培訓及考核手冊,新護士崗前培訓結束分配科室后,由所在科室按照手冊內容對護士進行培訓。科室配備專門的導師,對培訓人員進行指導和評價。編制內護士五年內不定科,每一年每季度輪轉一個科室,第2-5年每年輪轉一個科室。
1.2.2 培訓目標 由護理部分層次確定培訓目標。工作第1年:能熟練掌握基礎護理技能及相關理論知識,熟練掌握8項中醫操作技術,熟知各班崗位職責并能獨立完成工作。工作第2-3年:掌握本專科常見藥物的相關知識、常見疾病的相關知識及護理常規,能給病人提供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和健康指導。工作第4-5年:能熟練運用護理程序為患者實施整體護理,逐漸成為科室的業務骨干并具備初步的教學、管理、科研能力。
1.2.3 培訓課程設置
1.2.3.1 崗前培訓 崗前培訓以理論培訓為主,時間1周,內容包括醫療護理相關法律法規、護理規章制度及安全、護士職業素養、醫院感染基本知識及職業防護、護理文件書寫規范以及人際溝通和團隊精神。
1.2.3.2 理論培訓 理論培訓以護理部集中培訓為主,課程分為西醫“三基”理論和中醫理論知識。“三基”理論包含傷口造口護理、循證護理、深靜脈置管護理護理、護理安全等內容。中醫理論課程設置則以《中醫護理學》《中醫護理基礎》為藍本[1-2],由淺入深依次涉及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經絡與穴位、辨證施護、中醫特色的健康教育等,再由各科室根據專科常見病、多發病及優勢病種培訓常見疾病的護理常規,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3]。
1.2.3.3 護理操作培訓 操作培訓以科室培訓培訓為主,分為西醫“三基”操作和中醫護理操作。“三基”操作第一年以無菌技術、口腔護理、靜脈輸血等23項基礎護理技能為主,第二年及以后要求掌握CPR技術,能熟練配合搶救。中醫護理操作培訓項目以《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為藍本[4],包括艾灸法、中藥換藥法、中藥熏洗法、拔罐法、中藥熨燙法等。
1.2.4 考核 科室每月按照培訓考核手冊規定的內容對培訓人員進行操作考試,每季度進行一次理論考試;護理部每年組織一次理論考試,一次操作考試(由護理部組織項目抽考)。所有考試成績均記入培訓手冊,不及格者須補考,要求最終合格率100%。
2 結果
護士經規范化培訓后,理論水平、操作水平、臨床工作能力都有了較大程度提高。培訓前后理論、操作考試合格率,見表1。
3 體會
護士規范化培訓是完善畢業后護理學教育、對臨床護士所進行的專業化培訓,是護理學科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護理人才梯隊培養的重要任務之一[5]。而在中醫醫院中,中醫護理作為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份,被廣泛運用于臨床。將規范化培訓與中醫藥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相結合,“三基”“中醫”兩手抓,對于提高中醫醫院低年資護士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保證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上規范、有效的運用有顯著成效。
參考文獻
[1] 劉革新.中醫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 周琦.中醫護理基礎[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
[3] 李向真.低年資護士中醫護理技術規范化培訓方法與效果[J].護理研究,2012,26(5):1337-1338.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法;中醫護理實訓;中醫護理技術
中醫護理實訓是本科護理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是在中醫理論體系指導下,體現整體觀念、辨證施護特色,研究有關預防、保健、治療、護理、康復的一門學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課堂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和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1]。參與式教學是一種旨在促進個體參與群體教學活動,最大限度發揮自身潛能,以達到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教學群體之間積極互動,實現群體教學活動中個體間互動學習和共生發展的教學活動[2-3]。對于中醫護理技術原理及操作,學生普遍反映記憶困難,知識抽象。因此,將參與式教學法引入本門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走上臨床打下堅實基礎。
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遼寧中醫藥大學2016級本科護理專業4個班的學生,共120人,研究時間為2018年10—12月。120名學生都是通過高考錄取的普通本科生,均為第一志愿,4個班同步教學,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專業課、基礎課完全相同,授課教師一致。將120名學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60人。實驗組男4人、女56人,年齡21~23歲,平均年齡(21.9±0.7)歲。對照組男3人、女57人,年齡20~23歲,平均年齡(21.8±0.8)歲。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是否喜歡學習中醫護理技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研究方法
2.1教學方法
我校中醫護理實訓課程開設時間為一學期,共16學時,兩組學生所用中醫護理實訓教材相同,且學時數、上課地點和教學大綱完全一致。其中,對照組按照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驗組采用參與式教學法。兩組教學方法見表2。
2.2教學實施
采用五步教學法開展參與式教學[4]。由于學生間已較熟悉,故讓其自由分組。將學生分成8個小組,每組7~8人。這樣分組的目的是讓小組成員之間建立更加密切的關系。課前,教師提問,了解學生對中醫護理技術的熟悉程度,介紹教學目的,學習中醫護理技術課程的重要性及其應用價值。在教學輔助措施方面,避免照本宣科,可以圖片和短視頻的形式進行講解。同時,在每個階段教學任務完成后,可以通過分享文獻鏈接等方式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控時間,在學生分組練習、討論時,了解進度及完成情況,及時點評。
2.3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包括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兩種,客觀評價為學生技能考核成績和病案分析成績,主觀評價為問卷調查結果反饋。
2.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分別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技能考核成績
技能考核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兩部分,客觀題占70分,內容包括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和中醫護理技術基本知識,考查目的是了解學生中醫護理技術掌握程度和中醫護理技術基本知識掌握情況;主觀題30分,為兩道病例分析題,考查目的是了解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對兩組成績進行分析,結果見表3。實驗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問卷調查結果
教學結束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問卷調查[5-8],發放調查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20份,兩組統計結果見表4。可以看出,實驗組采用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理解、技能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理論聯系實踐等能力,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3學生課后反饋
分組討論[9-11]的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大部分學生反映,中醫護理實訓作為護理專業基礎課,內容難以理解,雖然有影像學資料,但仍不能很好地提升操作能力,學生進入臨床后仍感到能力不足。開展參與式教學時,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和小組內操作練習掌握相關技術,認為課前準備、課堂參與、課后考核的形式能督促其查閱資料,了解相關知識。學生通過自主查閱文獻或相關資料,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并且能夠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形成良好學習習慣。
4討論
4.1角色及教學模式轉變
調查顯示,傳統的中醫護理實訓教學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占用了大部分課堂時間和學生精力,對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效果并不理想[12]。中醫護理實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操作能力[13-14]。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講授并操作演示,學生觀摩學習,有時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師的教學進度,而課堂時間有限,不能一對一指導,所以部分學生很難掌握。參與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同教師一起承擔教學任務。課前,師生一起準備教學用具,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查閱相關資料;課上,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課后,順利通過考核。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臨床情景[15-18],提出問題;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制訂并實施護理計劃,更易掌握相關知識。通過情景教學,不但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操作能力。
4.2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以往的中醫護理實訓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參與度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而中醫護理技術應用性很強,理論抽象,學生學習興趣不濃,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參與式教學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參與度,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營造教學情景,針對真實案例進行討論[19-21],回顧中醫護理技術理論知識,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利用臨床案例加深學生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在案例分析前,學生會先了解相關問題,主動查找相關資料,以便在課上更好地應用,這樣也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護理;臨床教學
隨著醫療體制的深化改革,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日益在臨床醫療中顯示出其優勢。作為綜合性醫院的中西醫結合科,我們承擔著西醫院校護理學生的中西醫臨床教學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臨床教學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向臨床一線輸送的護理人才的質量,西醫院校護理學生在中西醫護理中的臨床教學已引起高度重視。
1 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教學的必要性
1.1 將“辨證施護”融入“整體護理”,構建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
“整體護理”是當前我國護理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以人為中心,將人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保持人與內外環境的平衡。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其與自然和社會相統一。這種將患者置于自然和社會的整體中通盤考慮的護理理念與現代護理所提倡的對病人進行系統、整體、全身心的護理理念不謀而合[1]。而其中“辨證施護”又是中醫護理的特色,其通過運用望、聞、問、切的方法收集患者資料、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護理評估,進而辨病辨證,用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方法實施護理措施。因此,“整體觀念”及“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為豐富整體護理的內涵,近年來有人提出將辨證施護融入現代護理的新觀點[2],認為中醫“辨證施護”和“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有利于整體護理模式的發展,是現代護理理論的有效補充,可以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在繼承祖國醫學基本學術思想如整體觀、辨證論治觀等基礎上,吸收現代護理理論及工作模式和護理技術操作技能,將中西醫護理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的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已在臨床工作中逐漸成為防治疾病,解除病痛的重要護理手段。因此,對此加以發展鞏固應用,對提高護理的價值和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1.2 加強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教學,使學生具有中西醫護理雙向技能
在西醫院校開設中醫學課程是我國醫學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重要途徑。但課程設置時間較短,往往只著重于介紹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最基本的知識,如中醫基礎、中醫診斷、中藥方劑學、針灸經絡學等基本理論,對針灸學等在臨床上更有實踐意義的內容則淺嘗輒止[3]。而一些常用的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如穴位按摩、拔火罐、刮痧、熏洗療法、敷臍療法、捏脊等,至今在臨床護理上仍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手段,在預防、治療和康復護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4]。因此,西醫護理的學生有必要學習中醫護理知識和技能,將在中西醫結合或中醫科室的臨床護理實習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進一步掌握中西醫護理的雙向技能,將中西醫護理的優勢相結合,從而提高護理實踐的有效性。
2 中西醫結合護理的臨床教學方法
2.1 重視臨床師資培訓,提高臨床教學質量
臨床護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臨床護理教學的質量。要使學生真正掌握中醫護理操作技能,帶教老師首先要懂得中醫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目前臨床教師都是西醫護理或中醫護理專業的畢業生,缺乏中西醫兼通的護理人才,中西醫護理方法和手段也未能真正系統有效地結合,使得臨床上中西醫兩套護理理論與技術并行,而且普遍存在重西醫輕中醫的現象。因此,作為臨床護理教育者,首先,要確立正確的中西醫結合護理理念和教育觀念,正確認識中西醫結合護理的科學性與必要性,認識各自優勢和護理內涵的共同之處,并將其有機結合起來應用于實踐。為此,我們組織西醫護理專業的帶教教師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護理理論,并組織所有帶教教師進行中醫護理操作技術集中培訓,共同探討中醫護理知識和技能,規范帶教流程和方法,鼓勵開展中西醫結合護理的臨床科研。最后,經過層層篩選嚴格考核才授予帶教資格,提高帶教教師的中醫護理操作水平與實踐能力,使教師能夠有的放矢地將中西醫護理操作緊密結合,為臨床實習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2.2 探索有效教學方案,提高臨床帶教水平
在臨床教學中,首先,建立科學的臨床教學管理體系,設立教學總帶教,負責安排臨床理論授課、護生的理論操作考核、及時聽取帶教教師及護生之間的相互反饋,進行經驗總結,改進教學方案,確保教學工作管理科學到位。其次,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一帶一”臨床教學模式,安排一名帶教老師帶一位學生,分管4~8個病人,運用護理程序對所管轄的病人實施整體護理,開展從入院至出院的全程護理,運用“望、聞、問、切”采集病史評估資料,采用辨證施護的方法確立護理診斷實施護理措施,并完成健康指導、醫護患的溝通、中西醫結合護理病歷的書寫等工作。整個過程中自始至終一對一隨師帶教,并注意結合PBL教學法,帶領學生到床邊結合實際病例進行實地講解、手把手操作示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隨時根據學生薄弱環節進行重點指導及時整改。并開展中西醫結合的護理病例討論及教學查房,提高和鞏固臨床所學的中西醫結合護理的理論及技能。
2.3 結合中醫護理基本技術,開展中西醫結合技能培訓
通過改革帶教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隨時與中醫護理操作技術相聯系。在相關項目的基礎操作練習中增加中醫操作方面的知識,如在注射練習中結合中醫的穴位進行穴位注射,在大量不保留灌腸練習中結合示教中藥保留灌腸,護理腫瘤化療病人時采用藥物止吐的同時配合穴位按摩、耳穴敷貼等方法,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由于中醫的護理操作技能較多,而實習課時有限,并且有些項目在帶教中也不能由護生直接在病人身上練習,對于常用的中醫護理操作技術我們便通過開展強化訓練完成,讓學生和師生之間相互操作共同提高。操作訓練時由簡到繁、循序漸進,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參加醫生查房、典型病例討論等,著重培養其臨床分析判斷的能力,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為以后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把現代護理理念與傳統中醫護理方法相結合,創建出中西醫結合的最佳護理模式,是中西醫護理同仁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臨床教學是護理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積極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最佳護理路徑和臨床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將中醫護理和西醫護理的優勢進行互補,才能培養出適合新形勢的中西醫結合復合型護理人才[5]。
參考文獻
1 黃君,毛喜蓮,秦鋒,等.臨床護理教學中融入“辨證施護”的探討.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9,11(5):85-87.
3 Tanner CA. Nursing education: current themes, puzzles and paradoxes .Community Nursing Research,2007,(40):3-14.
3 陶銜玥,區鴻斌,李華鋒.臨床西醫院校中醫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革思考.西北醫學教育,2009,17(5): 892-893.
關鍵詞:護理專業;中醫護理;課程設置
2013年3月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湖南省衛生廳頒布了湘中醫藥[2013]10號文件“湖南省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1]。文件提出總體工作目標:通過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到2015年全省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部分,課程設置是培養目標的直接體現,課程設置情況會影響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學生人才培養質量。本研究采取專家咨詢法進行高等中醫院校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的研究,旨在為高等中醫院校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的課程設置的改革及完善提供思路和方向。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樣的方法抽取湖南省直中醫院從事中醫護理教育、中醫臨床護理的護理專家30人。專家入選標準為:主管護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本科及以上學歷,從事中醫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工作10年以上,曾經或現在擔任護士長職務。年齡35歲~40歲16人,40歲以上14人;工齡10年~19年12人,工齡≥20年18人;學歷均為本科以上;職稱為中級、副高級的專家依次為18人、12人。發放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30份,有效率100%。1.2方法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年齡、性別、職稱、學歷、工齡、工作單位、工作的科室等。②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調查問卷:應用文獻檢索法、小組討論法,在目前護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設計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調查問卷,問卷分為4個模塊,分別為公共課(10項)、專業基礎課(9項)、專業課(12項)、選修課(10項)。條目采取likert5級評分: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以重要性賦值同時滿足<3.50、變異系數>0.2、滿分比<20%作為剔除課程的標準,課程內容重復選擇權重更高的課程[2]。1.2.2收集資料的方法采取問卷咨詢法及問卷訪談法等形式發放和回收問卷。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收集資料進行處理。
2結果
2.1專家的積極性和權威系數專家的有效回收率為100%,同時專家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充分表明專家對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具有較高的積極性。本組專家權威系數為0.72~0.85,說明專家對本課題研究內容的權威性較高,其函詢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2.2專家意見集中程度和協調程度專家意見集中程度用重要性賦值均數和變異系數來表示。訪談的指標重要性分別為3.70~4.93,變異系數分別為0.01~0.30,說明專家意見集中程度高。
3討論
[關鍵詞]高血壓 中西醫 社區健康教育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New Health Education Initiative
Zhang SuQiong
Nan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Guangyuan Central Hospital,Sichuan 628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the feasibility of new education initiatives.Methods:Nanhe Community 585 cases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re,family care and education,skills,education,health of diet and Chinese medicine care,Massage,and other points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he new health education initiatives,compar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Results585 cases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receive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efore and after,Master Massage and Chinese medicine care as X2 test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Hypertension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8-0007-03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工作開始走出醫院,走進社區,面向家庭[1]。高血壓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僅靠醫院門診和住院治療不能長期有效地得到控制,不能很好地預防腦卒中和心臟病的發生,必須結合社區中西醫結合護理進行防治[2]。現將2005~2007年南河片區585例高血壓病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護理的經驗報道如下:
1資料
我院社區衛生服務范圍內的南河片區高血壓病患者,符合WHO高血壓診斷標準,在未服抗高血壓藥的情況下,收縮壓≥18kpa(140mmHg)和(或)舒張壓≥12kpa(90mmHg);或服降壓藥2周,血壓<18/12kpa(140/90mmHg)者也納入確診高血壓組[3]。愿意接受中西醫護理措施的高血壓病患者585例,其中男211例,女374例,平均年齡(64±16)歲。
2方法
2.1人員組成
社區護士10名,全部均為中醫護士,參加了正規全科護士培訓合格,掌握中醫基本的望、聞、問、切,定期考核。能達到準確判斷患者的神、色、形、態,以及舌診、脈診的動態觀察,保證中醫保健的質量,使中醫藥特色的高血壓病防治能順利開展。
2.2系統管理和干預
2.2.1建立高血壓病患者檔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高血壓病病人建立健康檔案,同時建立中醫專項檔案,提供相關中醫藥技術服務和日常中醫藥服務指導,進行系統管理和干預。
2.2.2理論知識講座。每季度由所在的社區服務中心組織高血壓病中西醫知識講座一次。
2.2.3上門隨訪。通過每季度上門隨訪,特殊病例專訪、座談會等形式,提高相關人群中西醫護理知識。
2.3中西醫健康教育
2.3.1高血壓病中西醫護理知識、技能教育。開辟“高血壓病中西醫知識專欄”、組織“專題講座”等,介紹中西醫防治高血壓病的基本知識,以及高血壓病中西醫護理的基本技能。如:血壓的自我監測、限鹽、控制體重、藥物使用方法等。
2.3.2飲食治療:飲食宜清淡、營養、易消化、多維生素。忌煙酒、辛辣油膩之物、動物內臟、硬固類食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如,保持大便通暢。
2.3.3運動治療指導: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生活習慣,幫助其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打太極拳、散步、爬山等。運動時注意要以自己不感到疲勞為宜,要持之以恒,生活規律、處事和氣、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情。
2.3.4家庭中西醫護理:在家庭巡回的過程中,要警惕早期腦卒中的發生。如發現患者有頭暈、頭痛、視力模糊、說話咬字不清或血壓持續不降低者及時轉診治療。對血壓穩定的高血壓病患者可幫助其選擇服用一些適宜的中藥膳。如龍井茶、決明子(每次100g)粥、山渣葉茶(高血壓并有血脂過高、肥胖者),黃精茶飲(黃精30g、15g同煎取汁代茶飲)。
2.4中醫藥對癥護理措施
由于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影響,社會上患者對中醫湯藥治療可信度高,較易接受,社區護士遵醫囑向患者提供簡單易服的中醫方劑以及對癥護理。中醫認為,異常血壓值的病理機制為“氣血失和”,氣盛血逆則表現為血壓升高,臨床上可出現“頭痛、暈眩”或“心悸、怔忡”或“胸、水腫”或“中風”。其病因有“根源在腎,變動在肝,關鍵在脾”之說。護士教會病人掌握對癥護理的簡單方法。①大便易干結者,忌辛辣、煎炸等燥火之物,建議早晚空腹新鮮蜂蜜20―30ml,用溫開水調服。蜂蜜有較強的抑菌和調腸通便的作用。并指導患者作提肛運動,雙手按摩腹部阿氏穴、尾骨末端長強穴,促進腸蠕動和血液循環,解除便秘之苦,避免便秘導致血壓升高。中成藥麻仁丸也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如便秘嚴重則可中醫辨證施治采用《濟川煎》加減等方劑。②失眠者,忌食生冷、羊肉之品。可壓迫相應的耳穴,直至局部脹痛、發熱酸麻,逐漸入睡,良好的睡眠是控制高血壓的有效方法之一。③眩暈者,避免深低頭、旋轉等動作,九蹲后改變動作應緩慢。④對腦卒中偏癱轉入社區康復的患者,協助患者選用適宜的拐杖和輪椅,最大限度利用健側的功能和保持患側功能位置。⑤對穩定期患者教會其打太極拳、按摩頭部百會穴、太陽穴等穴位,按摩缺盆處或按摩頸動脈處至有酸麻脹痛感為止,一天反復多次。四肢有偏癱者按摩肘關節曲池穴,使之手部有酸麻脹痛感為止,一天多次,次數越多功能恢復越快。⑥囑其不能隨變停藥并講明停藥所產生的不良后果,最好現身說法。
2.5中西醫護理效果評價指標
采用自行設計的評價表。內容有社區高血壓病患者掌握中藥護理知識認知程度和平均血壓變化情況。由社區護士對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期間,在我院南河片區的585例愿意接受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的高血壓病患者進行評價,共發出585份,回收585份,合格率100%。
2.6統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包對干預前后中藥護理知識的認知程度進行卡方檢驗,對中西醫護理前后的血壓變化進行配對t檢驗。
3結果
585例社區高血壓病患者中西醫護理前后對中藥護理知識認知程度和平均血壓比較見表1
從表1可見:585例高血壓病患者中西醫護理實踐前后,掌握中藥護理知識大大
提高,經x2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
4討論
4.1中西醫護理實施后提高了高血壓病患者中藥護理知識的認知程度。通過3年的實踐包括上門訪視、建立中醫專項檔案,提供相關中醫藥技術服務和日常中醫藥服用指導,開展高血壓病中西醫知識講座,采取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授高血壓的中西醫防治知識,中西藥物治療及護理。護理人員在社區巡回中,充分利用家庭支持系統,高血壓病患者對中藥的接受率、運用率高,將養生之道與醫療保健兼于一體,促進患者與家屬積極參與健康維護,提高生活質量起到顯著的效果。表1顯示:585例社區高血壓病患者中西醫護理實踐前后對中醫護理知識的認知程度有顯著性差異,P
4.2中西醫結合護理實踐后降低社區高血壓病患者的平均血壓
高血壓病患者通過社區護士中西醫結合護理指導,形成了正確的健康理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懂得自我護理,保持平靜、樂觀的心情,血壓下降。從表1可見,585例社區高血壓病患者中西醫護理實施前后血壓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
參考文獻
[1] 謝惠瓊.對產婦進行產后家庭訪視的效果評價[J]. 南方護理學報.2005,12,(6):45~46.
【關鍵詞】高職 護理專業 中醫護理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B-0119-02
中醫護理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技術獨特,日益受到國內外護理界的關注與認可。2011年中醫護理首次被納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科目,可見國家對中醫護理的高度重視。為此,很多職業學校的護理專業紛紛開設了《中醫護理學》這一門課程。但是,在以現代護理為主的護理專業中開展該課程困境多多,內容多、課時少、內容艱澀難懂,一些學生學習起來感到困難,提不起興趣,教學效果不佳。筆者在高職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探討和嘗試,以期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一、準確定位,因材施教
學校現使用的《中醫護理學》教材是徐袁明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內容包括中醫學基礎理論、中醫診法、中醫辨證、中醫護理基本知識、中醫常用護理技術、常見病癥的辨證施護等,涵蓋的內容很多,這在大專本科院校中醫專業的學生至少要學習三年,而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課時只有五十多個課時,可見學生的學習任務相當重,教師的教學尤其難。若在如此有限的授課時數內把這些知識全部硬塞給學生,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學上,一定要準確定位、因材施教,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實用的知識。
高職護理專業的《中醫護理學》基本理論知識以“必須,夠用”為度,主要是要護生能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應用中醫獨特的護理技術來處理臨床問題,服務護理對象,為學生進入各級醫療機構打下扎實的基礎。教學中要從根本上把握其精髓,對他們不能要求過高、過深,也不能聽之任之。力求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大部分同學對中醫理論和中醫護理技能產生一定的興趣,并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將針灸、拔罐、推拿等護理技術應用到日常疾病的保健護理中,學以致用,成為合格的護理專業勞動者。
二、唱好開場白,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中醫護理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許多中醫護理技術在群眾中廣為流傳,如推拿、刮痧、坐藥法等,應用范圍很廣,只是大多數人對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總覺得中醫很神秘。一開始,學生都很想了解中醫,學習欲望都很高,但是越往后學,就越難,很多學生就開始出現厭學。因此,在學習中醫護理的第一次課,如何激發學生克服困難學好中醫,就顯得非常重要。在第一次課,先不要急著和學生講中醫的理論知識,而是和學生聊很多關于中醫的故事,如,神農嘗百草,讓學生明白,我們今日所學的每一個知識,來之不易,浸泡著古人的血和淚;李時珍嘔心瀝血數十載著成《本草綱目》的故事,意在讓學生明白,要有所成就,必須要有驚人的毅力和耐力,半途而廢,終會一事無成;華佗的麻沸散,幾千年來,解除無數人的痛苦;孫思邈的“蔥管”導尿術在生活中的妙用;一把不起眼的灶土,盡顯中醫藥的博大精深……一系列故事,讓學生在驚嘆于祖國醫學的輝煌之時,也讓學生意識到:中醫,原來一直都在自己的身邊,只是自己還沒有發現。之后再引入附子與白附子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一字之差,藥性截然不同,中藥可救人,稍有不慎,使用不當,亦可奪人命,從而建立對中醫要認真學習的態度。最后,要向學生指出:作為一名護理人員,應當了解中醫,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好的服務患者,使祖國的醫學得以繼續閃耀光芒,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增加學習的動力,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體會學習中醫的實用性
進行了充分的思想動員,有了良好的開端,往后的教學中如何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很重要。要保持學生的興趣,就要讓學生理解它、體會到它在實踐中的實用性。
中醫護理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發展而來的,要讓學生學好這一門課程,必須要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中醫。如在講到五行的關系之時,學生對相生的關系經常搞錯,對此,要讓學生懂得運用生活中的現象去理解五行,如:燒柴取火,這是木生火;火燒掉物質后會留下灰燼,這是火生土;我們從地下挖出金屬,這是土生金;金屬在低溫下會滴水,遇高溫會融成液體,這是金生水;木生長需要水,這是水生木。如此一來,學生就會記得很牢,而不是死記硬背。
我們學習中醫護理,更重要的還在于要懂得在實踐中如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同樣以五行為例。先引用家喻戶曉的范進中舉的故事,提出范進中舉后為何會瘋了?在別人束手無策之時,為何是老丈人治好了他?一個一個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五行,在學生了解了五行的關系之后,再向學生提出,如果你的朋友患了相思病,不想吃飯,怎么辦?在臨床上遇到一個脾氣暴躁的患者突然發怒,又應該怎么辦?受到了驚嚇、恐慌之時,為何會屁滾尿流,這時又該如何讓人鎮定下來?通過這些有趣而又常見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運用五行的關系去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之時也會意識到中醫在生活中是如此的實用,小知識藏大智慧,自然就會激起學習的興趣。
四、加強中西醫結合護理,互助互促
中醫護理是一門相對獨立的課程,有獨立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式,中醫理論中包含了很多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這與西醫截然不同,西醫的器官是解剖上有形可見的,而中醫有些器官如三焦、經絡,學生看不見、摸不著,覺得中醫很抽象,很難理解。很多中醫護理學的老師在授課之時,為避免學生受西醫的干擾,一味強調中醫和西醫的不同、強調不能用西醫的思維來理解中醫。結果,適得其反,學生越學越亂。其實,要學生摒棄西醫的理念來學習中醫,這是很難的事,學生在學習中醫護理之前,已經接受過兩年系統的現代基礎醫學知識的傳授,如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診斷學等課程,已經習慣用現代醫學知識來思維,對中醫的一些理論如“心主神明、腎主納氣”感到“很玄”“聽不懂”也是有原因的。筆者倒是覺得學生具備一定的西醫學基礎后,學習起中醫來更加容易。對中醫難以理解的地方,可以用學生已經掌握的西醫知識來幫助理解。如在講到“心主血脈”之時,可結合西醫上所說的心臟的泵血功能進行講解;在講到“小腸泌別清濁……小腸主液,大腸主津……”之時,學生一時搞不明白,可和學生一起復習西醫上所講的小腸是吸收營養的主要場所和大腸主要吸收水分的相關生理知識,在適當之處,插入西醫的說法,學生一點即通。
教師亦可將中醫護理操作技術與西醫護理相聯系。如:在大量不保留灌腸中結合中藥保留灌腸以減輕患者的痛苦;擇時選擇足三里穴、合谷穴位按摩能更有效地促進胃腸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艾灸或激光照射至陰穴矯正婦產科胎位異常等。如此講解,使學生懂得如何在進行現代護理之時,結合中醫護理,能更好的護理患者。
中醫護理以“證”為中心,崇尚自然療法;西醫護理側重以“病”為重點,以對抗治療為特點。二者有機結合才會使護理發展更完善,加強辨病和辨證相結合的護理,能提高護理質量,如西醫中的支氣管炎、肺炎所表現的咳嗽,除了西藥的止咳祛痰藥或吸痰應用,可進行中醫辨證施護,若為風熱咳嗽,可用川貝冰糖雪梨蒸煮食用,可明顯改善咳嗽癥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發現中醫護理與西醫護理各自的長處,取長補短,實施中西結合護理,創建具有中醫特色的整體護理,提高臨床護理的療效。
五、自主探索為主,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中醫護理知識內容繁多,課時有限,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都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在授課中,可以多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處于十六七歲的高職學生好動、思維比較活躍、好奇心強,且有一定的護理學基礎,對感興趣的問題喜歡探討,如講到刮痧,先給學生放一段2001年著名的電影《刮痧》相關的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后,再列出以下問題:為何刮痧在國內外的待遇截然不同?什么是刮痧法?刮痧有沒有科學依據?刮痧的作用是什么?刮痧有哪些適應證?刮痧前應如何評估病人?刮痧前應準備哪些用物?如何操作?有哪些注意事項?讓學生在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查閱資料,思考、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其次,在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后,再采用角色扮演法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將學生分組,各組派四人分別扮演患者、家屬、醫生、護士,按自行設計的情境為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評估和中醫護理操作,其余學生觀看并注意與培訓目標有關的行為,并作出評價。隨后,讓學生口述自身所扮演角色的感受。患者扮演者在扮演中體會到了作為患者的痛苦與不便,“移情”的運用使護生體會患者感受,從而關愛患者,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實施者通過親自護理操作,亦能體會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哪些方面,應提供和給予患者哪些護理措施,如何體現人文關懷。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環境,學生的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很快地融入教學內容中,高效率地獲取知識,并將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大大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采取一些活動如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擬法、案例討論法能有效的將學生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術、護理流程等有效的結合起來,不失為好的教學方法。
六、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中醫護理講究辨證施護,要辨證,先要懂得中醫四診(望聞問切),而中醫內容豐富,光是舌診一項,就有老嫩、齒痕、花剝舌、膩苔等數十種表現,如還用粉筆和黑板的教學手段講授,總有一種教師言畢而意未盡、學生聽后揣摩未透之感,更何況課時有限。而運用多媒體教學,各種形象逼真的舌的表現盡收眼底,原本枯燥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顯示出教材文字和教師語言都無法達到的效果。對一些帶有危險性的操作如針灸,讓學生在操作之前反復觀看演示操作的視頻,使操作手法深印腦海之中,從而減少在實操之中的失誤。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便利性,在教學中已得到一致的認可,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應盡可能多的運用多媒體技術以提高教學效率。
以上為筆者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做拋磚引玉之用。要提高中醫護理學的教學質量,還需眾多中醫護理教學工作者的努力。如目前中醫護理相關視頻較少,在網上所能找到的相關中醫視頻多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所制作,畫面多模糊不清,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如何更好的開發中醫護理的多媒體資源,還需更多的相關部門和教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總而言之,高職護理專業的中醫護理學作為一門新起的課程,教學任務任重而道遠,其教學應遵循“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教方針,從臨床護理工作崗位需要出發,認真實踐,創新中醫護理學教學模式,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輸送優秀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曉鳳,魏毅.中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中《中醫護理》教育教學的改革探微[J].求醫問藥,2012.10
[2]李軍華,羅元珍.淺談高職《中醫護理》教學寬度和深度[J].新西部,2014(6)
[3]張秋霞.中職護理專業中醫護理學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9(19)
1我校中西醫結合護理專科學生招生及就業情況統計(表1)
畢業生總數為504人,其中,專接本學生4人,在“三甲”以上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為93人,其他基層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為355人,在其他單位從事醫學相關工作(如藥品營銷、醫療器械營銷、藥房工作人員、導醫等)大概52人。2009年,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當年7月1日,我國已有415萬普通高校畢業生落實了就業去向,與去年同期相比就業人數增加4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68%,同比基本持平(2009年7月9日《中國青年報》)。相對于全國高校學生的就業情況,無論在就業人數還是從就業單位的水平方面,我校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學生就業情況堪稱良好,學生基本上都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
2原因分析
自從1995年招收中醫護理專業的大專生,我校一直密切關注國內同類院校的招生、培養和就業情況,還多次安排領導和老師到兄弟院校學習、交流。在掌握了護理專業—尤其是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容易出現的問題之后,我校在專業課程設置、學時分配、教師主導思想、引導學生技巧等方面作出如下努力,提高了學生就業時的競爭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2.1結合中西醫特色的人才培養理念
2.1.1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突出中醫特色中西醫結合專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臨床課程的教師,更要適應新教材的理論和實踐要求。我校通過“西學中”、“中學西”培訓班的開設,普遍提高了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授課教師的理論水平,從而做到在授課時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夯實專業理論基礎,真正做到厚積薄發。
2.1.2尋找中西醫結合點,引導學生興趣綜合中、西醫學的理論與實踐經驗,通過研究與實踐的努力,創造中、西醫學有機結合的理論和方法,是“中西醫結合”的基本內涵[2]。目前,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上,只是采取一種單一的加合方式,并沒有達到理想的融合,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西醫皆通。而中西醫結合關注度遠遠夠,據廣州中醫藥大學2005年6月的一份調查報顯示,僅有19.3%的醫學生主動地去了解中西醫合的發展情況,78.6%的醫學生很少去了解中結合醫學的情況[3],醫學生尚且如此,其他行業更不用說了。怎樣達到中西醫的融會貫通,關系到學生的興趣所在。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最后體現在治療和護理效果上,現代中西醫結合在疾病的護理上確實獲取了單純中醫或者西醫不能達到的效果。這就是中西醫在臨床和護理中的結合點。比如在外科疾病手術—尤其是腹部手術后,第一次排氣時間決定著患者進食、進水的時間,這又關系到患者營養的攝取和恢復的速度。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法、白蘿卜湯口服等可明顯縮短排氣時間,效果肯定[4],作為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教師,不應該簡單的教授“病”與“證”,而是要“病證結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學會創新,正如“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
2.2優化合理的課程設置
2.2.1強化中醫護理特色,進行課程重組
改革現有的醫療護理課程設置,弱化醫療,突出護理;弱化理論,強化實踐。中醫理論以適度、夠用為原則,增加學生的中醫護理、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為一體的教學內容。在臨床護理方面,我們開設了中西醫內科護理學、中西醫外科護理學、中西醫婦產科護理學、中西醫兒科護理學等課程,這樣在臨床護理中學生就能掌握兩套護理技術,為患者服務。
2.2.2適應社會發展,調整課程設置
傳統醫學護理教育“醫學基礎課+臨床專業課及護理+臨床實習”的“三段式”培養方式[5],容易使學生習慣于從醫療的角度去考慮并解決問題,學生在理論學習期間,護理理念建立較晚,很難形成適合護理職業的思維模式。為適應護理功能多元化發展,除開設中西醫結合護理的相關課程以外,還開設預防醫學、健康教育、社會學、護理心理學、護理教育學、護理美學、公共關系學、老年護理學、社區護理、家庭護理等課程,為即將面臨的老年化社會和世紀整體護理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逐步與國際護理接軌[6]。
2.2.3增加教學中的中醫養生保健常識
中醫護理以其獨特的整體護理觀和辨證護理觀在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優勢,因此,課程內容突出養生保健理念,對每個護理問題所采取的護理措施要體現辨證施護的特點,并將具有中醫護理特色的針灸、推拿、養生康復、食療、氣功、保健體療等內容貫穿在各個疾病的護理中,使中醫護理的內涵得到豐富和發展。
2.3合理的實踐安排
2.3.1與實習醫院溝通,提高護理實習帶教老師的整體水平,保證實習質量“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培養什么樣護理人才的關鍵問題”[7]。對于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臨床實習環節對于鞏固基礎知識、靈活運用護理技能尤為重要。目前,許多院校在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學生實習期間選擇了更多的西醫醫院,臨床帶教老師缺乏中醫護理的專業知識,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從而未能完成臨床護理實踐中的中西醫結合。所以,我校教務處臨床科以及學院主管教學的領導多次和實習醫院聯系、協商,加強臨床教師中醫理論與技能的培訓,教師通過參加中醫護理知識培訓,掌握中醫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8,9],從而充分認識和肯定將中醫護理融入西醫護理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并能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于臨床實踐。
2.3.2建立靈活的反饋機制,教學相長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反饋機制,重視護生對教學質量的反饋,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方案,同時,也要尊重、理解、關愛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提高帶教水平。
2.3.3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保持良好的實習情緒
目前,許多用人單位的招聘工作提前到了學生畢業前的1月份左右,甚至更早。新的就業形式和“雙向選擇”的招聘應聘模式使得多數學生的實習和求職在時間上發生沖突,學生容易表現為思想不穩定、情緒易激惹,實習中易出現護理差錯。針對這一問題,我校進一步加強了實習生的心理指導,通過就業情況統計,準確掌握學生求職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及時發現壓力過大、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定期與實習生座談,幫助平衡實習生的心態,確保實習質量。
2.4行之有效的就業指導和招聘會安排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的方向、加快發展我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大趨勢、高等護理教育的國際化需要、社區護理的蓬勃發展以及社會對中醫護理理論與技術的需求均決定了社會對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適應當前市場需求,我們加強了對學生的就業指導。
2.4.1定期召開人才招聘會,提供就業機會
針對應屆畢業生,我校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會隨時和用人單位聯系,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計劃,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將用人單位請到學校里來,召開面向本校學生的人才雙選會。有效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機會,也提高了學生求職的安全系數。10年中,這種方式使得相當一部分的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學生順利走上了工作崗位。
2.4.2及時校園網信息,拓寬就業途徑
通過學校網站,專門設立就業指導中心主頁,隨時招聘信息,拓展學生就業空間。同時,充分利用校園網接受學生咨詢,對學生就業技巧進行指導。
2.4.3加強學生人生和職業規劃的引導
幫助學生準確分析現在的教育和職業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及時把握就業機會。由班主任擔任主講教師,把學生的人生規劃和就業指導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來抓,培養學生自主擇業和創業的精神,為謀求一份合適的職業奠定基礎。同時,通過人生和職業規劃竟賽,激發學生的規劃意識,激勵學生完成個人職業規劃,并通過學生間職業規劃的分享,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2.4.4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教育 護理 學士 中西醫結合
高等中醫院校辦護理學專業本科教育,如何突出辦學特色是每一名護理教育者應思考的問題。特色就是競爭力,就是戰斗力,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優勢,就是質量,就是水平。由此可見,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用人單位、服務對象及國際對護理人才的需求,培養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勢在必行。
一、中醫、西醫院校護理本科課程比較
中醫院校護理學專業的課程比西醫院校的課程多一套中醫基礎課和中醫臨床護理課程,使得學生課業負擔重,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將中醫、西醫護理知識相互融會貫通。故應優化整合中西醫課程,突出中西醫結合護理的特色。
二、護理院校本科實踐教學狀況
大多數護理本科院校將生產實習安排在最后2個學期,這樣的安排,過分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理論到實踐的學習過程,輕視實踐活動,不利于學生將理論與臨床問題有機結合,也不利于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了突出護理學的實踐性,應將實踐教學貫穿于護理學專業學習的始終,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實踐,獲取臨床經驗,學會臨床決策,也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評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等能力。
三、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突出中西醫結合護理特色
1、建立課程體系,體現6個特點
第一,突出辦學特色:夯實西醫,突出中醫,強化實踐,加強人文,注重素質,體現個性;第二,符合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以人為中心的特點;第三,突出護理學專業的特點,護理人員的職責是:促進和維護健康,預防疾病,協助康復,減輕痛苦;第四,強化護理學專業培養目標,合理設計知識模塊,特別注意知識模塊的完整性,淡化學科界限;課時按必備知識決定,課序按知識傳授邏輯設計;教學方法根據課程特點設計最佳教學方法;考核辦法要根據課程特點設計,以能夠有效考察學生知識掌握與能力水平為原則;選修課課程的制定要按照知識模塊和知識背景設計,可采用學分制。第五,實踐課要體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采用“理論一實踐一理論”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第六,優化有限教育資源。
2、構建中西醫結合護理教學新模塊
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類。由4個模塊組成:人文素養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中醫護理學模塊。
3、人文素養課程模塊改革思路
根據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以人為中心的特點,應拓寬護理人才人文素養的知識面,增強團隊合作意識,使培養的護理人才適應于現代護理發展的需求。
4、專業基礎課模塊改革思路
(1)開設專業基礎課的目的就是使培養的護理人才具備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的能力,掌握護理學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護理專業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2)建議濃縮西醫基礎內容,使其貼近護理臨床工作;護理學導論安排在第2學期;護理學基礎安排在第3,4學期,實訓內容從開課到實習前保持連續性;臨床營養學安排在第6學期。
5、專業課模塊改革思路
(1)開設專業課的目的:使學生學習護理學的基本任務、主要工作方法;滿足不同護理對象的需求,做好專科護理;培養護理學生持續發展的能力。
(2)理論與實踐的學時比例為1:1:2;教學方法可選擇PBL、案例式、啟發式教學、小組討論法。考核辦法采用試卷、作業、實訓及見習等結合的方式,以確保學生掌握知識,并能用已學知識去分析、解決臨床護理問題。
6、中醫護理學模塊改革思路
護理本科生就業考試凸顯出教學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針對此問題,應體現一個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兩個并重:繼承和創新并重,教學和教學研究并重;實現教育理念的六個轉變。全面提升護理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其心智健康成長,激發潛能,貯備技能,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實踐課要體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重視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
四、課程改革緊扣中西醫結合護理理念
教學大綱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時分配等。在明確知識點的基礎上,進一步理清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及所需的教學時間后,制定本專業的教學大綱。緊貼中西醫結合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確定各課程單元的講授要點。確保課程講授要點所構成的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上下知識點的邏輯性,使學生能夠有目的有層次地輕松掌握各個知識點。教材編寫應采用“訂單式生產”,即首先明確本專業的知識點和掌握程度后,向具備資質的知識單元的主講人提出“訂單”,有針對性地編寫符合本專業要求的教材。在組織教學內容編寫相應教材時,應打破學科間的界限,注意各學科間的有機聯系,既要銜接好講授內容,又要摒棄重疊內容。
以上為針對目前高等中醫院校護理教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的中西醫結合護理學專業本科教育的改革思路,供大家討論和驗證。
參考文獻:
[1]韓麗沙,郝玉芳.商等中醫藥院校護理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中醫教育,2002,21(6):36-37.
[2]徐桂華.優化護理專業課程設置,培養中西醫結合商素質護理人才[[J].中華護理教育,2007,4(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