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茶文化的風俗優選九篇

時間:2023-09-18 17:08:10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茶文化的風俗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茶文化的風俗

第1篇

關鍵詞:德昂族;茶文化;民俗風情;文化資源

旅游資源開發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旅游資源開發不僅是對各種旅游資源和旅游服務設施的開發,還帶動了旅游地相關產業的開發。

一、族旅游資源的文化特性

首先,它對旅游者來說應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激發人們的旅游動機,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滿足。“旅游資源的理論核心是吸引力因素”,同時,吸引力也是評判旅游資源質量高低的關鍵性指標。其次,旅游資源具有可利用性,對旅游業具有一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即旅游資源的開發能產生不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最后,旅游資源(現在的某些人造景觀除外)是客觀存在的一種實在物,有的表現為具體的實物形態,如自然風景、歷史文物等,有的則為不具有物質形態的文化因素,如地區民俗風情等。絕大多數旅游資源都是先旅游業而存在,并不以人們的開發利用為轉移,即使是現代形成的旅游資源,如城市風貌等,也是在其形成之后,被人們所認識,并為旅游業開發利用的。因受文化特殊性的影響,一個民族在理解一種旅游資源的旅游價值時,可能會產生明顯不同于另一民族的判斷。一種自然存在或社會現象是否會成為旅游按,會因民族文化的差異而不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旅游資源而言,與旅游者通常的生活習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環境差異越大,特色越鮮明,內容越豐富,影響越廣泛,對旅游這來說,就越感到獨特,對他們就越具有吸引力。

二、德宏州德昂族旅游資源的民族文化性

德昂族是我國云南省與緬甸的跨境而居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芒市三臺山鄉是德昂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被列為德昂族鄉。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前稱佤崩)語支 。德昂族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他們的詩歌、民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音樂、舞蹈等都是人文旅游資源文化內涵中最讓人著迷的一部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們的茶文化,茶文化主要體現了德昂族的文化精神以及社會影響力,這點從他們的社交禮儀中便可看出。從以上這些不難看出德昂族旅游資源的文化特性。旅游活動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活動。文化的差異是旅游資源吸引力的源泉,也正是有文化的介入,旅游資源才更具魅力。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既可以滿足人們對美的事物的觀賞,又可以使人們通過旅游獲得豐富的知識;既可以滿足人們休閑療養,松弛身心的需要,也可以給人以獵奇探險、發現自身潛能的經歷;既可以從輝煌的古代建筑、歷史遺存中追尋古老的文化,又可以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平凡生活中體驗民風民俗等。開發德昂族地區的旅游資源不僅可以讓人們體驗到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還可以讓德昂族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并傳承下來。

旅游資源文化內涵體現在兩方面:一個是自然旅游資源文化內涵,另一個是人文旅游資源文化內涵。從德昂族旅游資源來看既融合了自然旅游資源文化內涵又有人文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因素在里面。德昂族居住于山區或半山區,村村寨寨無一例外都種茶,故隨處都可看到一片片郁郁蔥蔥的茶林。有的村寨,至今還能看到幾百年樹齡的老茶樹,它們被稱為“茶王”,德昂族居住的地理環境體現了自然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而德昂族透過茶體現出的那種已經滲透到社會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各個方面的一道絢麗的人文景觀――德昂族獨特的民俗文化,更是民俗愛好者所向往的。把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很好的開發德昂族旅游資源。

三、德昂族茶文化在德宏州民俗風情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中的重要性

一個地區想要真正的把旅游業發展起來,除了自身獨特的旅游資源外還必須要有品牌效應做支撐。比如說:一提起石林我們的腦海中就自然會浮現出那些形狀各異的石頭;一提起元陽,一層層的梯田仿佛已經印入了我們的眼簾;一提起楚雄,熱情如火的彝族姑娘似乎已經圍繞在我們周圍;一提起西雙版納,那溫柔似水的傣族女子已翩翩跳起了傣家舞蹈。這就是所謂的品牌效應。德宏州想要把當地的旅游業發展上去就必須要開創屬于自己的旅游品牌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和“炒冷飯”。然而為什么說開發德昂族茶文化可以對德宏州旅游業帶來影響,那是因為德昂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形成的這些優良道德傳統,雖然古樸,具有原始的韻味,但卻閃耀著古老的文明,反映著現代文化的光輝,是當今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道德基礎。其次,在德昂族的傳統觀念中,認為只有茶才可能意到。所以,德昂人在生活中不論辦什么事都離不開茶,探親訪友茶葉是必不可少的見面禮。賓客所至,首先煨茶招待,認為這比招待家宴更為重要。男青年求婚:首先送女方的禮物也是茶。婚喪嫁娶,邀請親友光臨,一小包茶葉就是主人的請柬。做錯事欲求得到對方的諒解,送去的也是一包茶葉,以表示其悔改的誠意;若是送錢或物反而會把事情弄糟,會被對方認為是無誠意,不懂得德昂人的禮節。德昂人的這些風俗習慣,不僅特色鮮明而且內容豐富,能給旅游者帶來獨特、新穎的感覺。能夠把德昂族茶文化真正的做起來并做好,對德宏州旅游業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首先打造了德宏州的旅游品牌,一說起民族特色的茶,人們就會想到德宏州三臺山來逛逛,不僅品嘗一下這里的茶還可以感受這里濃郁的民風民俗。當然這樣的發展肯定是有個過程的。只有對德宏的民俗風情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科學的分析,比較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抓住機遇,做出科學正確的戰略決策,打出旅游品牌,才能使德宏旅游業得到新的發展,真正走出旅游冷區域。

四、德昂族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進一步設想

(一)提高德昂族茶文化的知名度

前面的一些例子證明德宏州三臺山德昂族茶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但知名度為什么不能與之相般配呢?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發掘不夠,發掘不深;二是宣傳不夠,流于表層。對茶文化進行的研究總體看來投入的力度是有限的,對這一領域也沒有給予足夠的觀注。這可能與人們對德昂族的茶的認識不足有關。針對這一不足,可以讓當地旅游局和電視合起來專門給三臺山德昂族茶文化做一期或連續幾期介紹,通過電視廣播宣傳和報紙雜志的報道這些渠道來提高德昂族茶文化的知名度,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建立三臺山德昂族茶文化展館

德昂族茶文化是以其深厚的神話傳說和獨特的民族風俗為基礎來襯托它的獨特性和民族性。如果光憑導游的敘述和旅游小冊子里的介紹,游客肯定不能全方面的了解德昂族茶文化。我們可在三臺山鄉政府旁建一個德昂族茶文化展館,展館里不僅展示和德昂族茶文化有關的古詩歌、用老茶樹干雕刻而成的佛像還有不同風俗茶泡制過程的展示區,如:擇偶茶、提親茶、定親茶等。這樣一個茶文化展館對促進當地旅游經濟,增進人們對少數民族茶文化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茶文化旅游商品開發

文化旅游產品是指以文化旅游資源為支撐,旅游者以獲取文化印象、增智為目的的旅游產品。開發茶文化旅游商品必須要以市場為標準,結合文化旅游資源特征,以文化為導向,開發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產品。拿茶文化旅游商品來說,我們可以在茶文化展館的一角另辟一區域,把茶葉按不同的風俗裝包,把其風俗特征寫好放在茶包里。待游客參觀完所有和茶文化有關的資料、佛像和表演后,既可到這一區域來購買自己喜歡的茶。

(四)游客體驗服務

游客體驗不僅可以帶動游覽氛圍還可以讓游客對此次旅游記憶猶新。游客來到三臺山首先由當地導游帶領其參觀德昂族的茶園,參觀的同時解說制茶過程,特別是德昂族最有特色的酸茶。參觀完畢到指定的德昂人家中游客開始自己制作酸茶。該景點不僅負責保存游客制作的酸茶,制作完最后一個步驟是在發酵酸茶的坑旁,寫上此坑酸茶是由誰制作的。這樣你就有可能吃到親朋好友制作的酸茶,可以刺激游客故地重游的愿望,從而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峻 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 [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泰勒 原始文化 [M] 1871

[3]余接成, 借旅游之力壯茶業經濟 [J].中國茶葉,2005,5: 10.11

第2篇

大悟茶文化歷史悠久,在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人文景觀,基于茶文化的視域,以具有特色性和地方性的大悟茶園作為案例來研究茶園景觀營建,這對茶園文化景觀設計、有序傳承地方特色歷史文化、保護鄉土自然生態資源、推動大悟茶園景觀與地方經濟互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大悟傳統茶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茶文化和承載其文化景觀是大悟的寶貴財富,通過傳承和“生產性”保護這些文化景觀對大悟歷史文化發展以及茶文化認同有著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增強本地居民的自我認同意識。外來文化的擴散滲透會使地域文化發生重構和變遷。而自我認同意識的增強會提高當地居民參與保護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二)有助于保護大悟生態自然景觀大悟地區生態環境優美,植被物種豐富。本課題將系統評估部分地區的生態承載力,規劃景區環境容量,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以整合區域旅游資源建設生態旅游城鎮,逐步形成綠色旅游概念,增強當地社區居民對自然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三)有助于大悟城鎮經濟協調發展大悟地處大別山,由于受缺乏茶葉專業市場等因素的影響,限制了其茶業向省外市場開拓潛力的發揮。研究認為,通過挖掘城鎮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建設,積極培育旅游新亮點,能夠進一步開拓茶葉潛在的消費領域,從而帶動整個茶產業鏈的持續、健康發展,并通過旅游業大幅提高大悟城鎮化的水平。

二、大悟茶園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的研究

大悟茶園營建研究應該注重茶文化歷史積淀,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空間氛圍營建,將傳統茶文化元素加以提煉和融合,用新的設計手法展現傳統文化,使傳統茶園空間煥發生命力、吸引力。主要從文藝、禪茶文化、制茶工藝科普、茶俗特色與景觀營建等方面開展研究。

(一)自然景觀大悟縣三里鎮“柏園生態茶葉園”,位于大別山西端,東依擂鼓臺,南鄰馬鞍山,北連豫南信陽和羅山,柏園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溫夏暖,秋爽冬寒,干濕得宜,植被茂盛,云霧密集;土地肥沃,山水秀美。茶農們從20世紀60年代起,依托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開山墾地建茶園,基地8500畝,年產茶葉1.6萬千克。政府以柏園為中心,以黃龍寺、擂鼓臺、馬鞍山、孤山寨、響水潭為放射圈的生態茶葉公園為戰略目標,經過六年的建設,現已初具規模。如今,大悟茶葉遠銷國內外,不僅茶葉貿易往來頻繁,而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沿途時而是荊棘叢生的懸崖,時而是云霧繚繞的山脊,被稱為“大別山的天路”。

(二)人文景觀主要對大悟地區的民俗文化、茶葉貿易景觀、茶園文化景觀、茶歌文化景觀、禪茶文化景觀等開展系統性的調查、整理和發掘。資料表明茶園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據《大悟民俗文化》記載:宋朝時,楊八姐率三千將士,消滅叛軍,兩軍交戰時宋軍被沖散,被困在九里關西邊山上,眾將士因吃野菜充饑而患病,楊八姐采摘柏園茶葉沖泡后給將士飲用,將士頓時神清氣爽。擂鼓臺:楊八姐率將士征戰,讓山羊腳踏戰鼓猛擊,發出“咚咚”響聲為將士助威,一舉消滅叛軍為民除害。此后該山被命名為“擂鼓臺”,史稱“楊八姐大戰擂鼓臺”。黃龍寺:大悟茶農采摘茶葉進貢皇上。皇帝喝后,頓覺口齒醇香,心曠神怡,于是下撥官銀,在茶園的猴石山下建一座寺廟,賜名“黃龍寺”。柏園: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九里關,聽民間傳說楊八姐的故事后,來到黃龍寺品茶,龍顏大悅,將黃龍寺茶葉欽定為貢茶,黃龍寺茶從此名揚天下。黃龍寺山清水秀,翠柏森森,賜名“柏園”。

三、基于茶文化視域的大悟茶園景觀營建

(一)傳統造園手法與茶園景觀營建借用國畫中山水寫意的手法,呈現出一幅美不勝收的水墨畫卷,山巒起伏,云霧繚繞,鷺棲湖區水面寬闊,漁舟唱晚,茶園內古樹參天,植被茂盛,溪山深遠,飛泉倒掛,亭臺小橋,龍頭嶺山頂龍頭閣,達到傳統造園手法中“景隨人遷,人隨景移”的最高境界。

(二)禪茶文化與茶園景觀營建黃龍寺朝覲、祈福依托區域內的佛教文化元素,在硬件物質載體與軟性文化載體上顯現佛教的觀光功能,并結合禪茶顯現養生功能。按照廟舊址,重修黃龍寺,按照建筑中軸線向東西延伸,修建山門、十八羅漢殿和天王殿形成寺廟規模氣勢;既有水塘位置修建放生池及停車場,并在黃龍寺左側山坳處修建素芳齋,依托柏園茶場,加載禪茶文化內涵,打造禪茶園和竹林精舍,使區域改造環境成為佛文化朝覲、祈福、修心養性之所。

(三)制茶工藝科普與茶園景觀營建營建賦有文化內涵的茶園景觀不僅具有觀賞性而且能起到茶工藝的科普作用,讓國內外游客、大中小學生們在游覽茶園的同時,還能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及煩瑣精細的制作技藝,通過現代營建方法展示設計方法來弘揚湖北茶文化,如還原歷史場景的雕塑故事廣場結合茶博物館的圖片、文字、聲光電子多媒體材料等。博物館里的“歷史空間”,還原舊時茶作坊,并且布置原始制茶工具,蠟像制成的茶農人物形象,描繪出人們正在進行茶葉炒制、熟練包裝等故事場景。茶工藝大道主要戶外展區,用來展示茶的培植方法、制作技術、茶藝、茶道、茶俗等發展歷程,以時間順序設計雕塑故事廣場,采用雕塑和石壁、浮雕的形式表現新鮮的茶葉如何變成成品茶的整個制作過程。例如其中一組“少女采茶”就生動地塑造妙齡少女纖纖細指采茶忙的場景。“放歌茶園”塑造了茶農一邊唱茶歌一邊往筐里放茶葉歡聲笑語的勞作景象。雕塑故事廣場不僅講求人物形象生動,布局也做到疏密有致。按歷史沿革規劃敘事性參觀游覽流線,讓游人在每個具有故事情節的空間中轉換,感受到茶文化歷史內涵的博大精深。

(四)茶俗特色與茶園景觀營建多元化茶俗是指在人們長期的茶事生活中,年長越久積累形成的以茶為主題或以茶為媒體的風俗、習慣、禮儀。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地區、每個民族茶俗的特點和內容不同,僅湖北地區就有很多種。為了更好地向世人展現大悟不為人知的傳統茶文化歷史,通過田間調查法發掘大量古老民間傳說、神話,經過對民族藝術的精心挑選和編排,創作具有現代性更為大眾所能接受的茶藝、茶歌、茶舞、茶詩,使之成為原生態的代名詞,茶俗文化本身的多元化將會推動茶園景觀營建的多元化,使之成為一個極富吸引力的公共空間場所。茶園景觀的營建應當重視茶俗特色并重構茶俗文化景觀,有助于增強大悟茶文化的認同意識和當地居民的自我認同意識。湖北荊楚文化歷史悠久,茶俗茶事活動異彩紛呈。在茶園營建是可以引借湖北其他地區,苗族、土家族、侗族的茶俗文化給人們帶來新的體驗。如宜昌土家族的油茶湯是茶葉拌炒米、核桃仁、芝麻、花生米、黃豆芽,加上姜、蔥、蒜等佐料,用菜油或豬油炒焦而成,提神解渴,味道鮮美;土家族的吊鍋子茶,正如神農架民謠所唱:“抓把老母葉,丟在吊鍋子中,冷水煮三煮,熱水沖三沖,姐三盅,郎三盅,粗茶味也濃。”此外,還可以融入大悟地區其他民俗風情在設計中,如口彩風俗、飲食風俗、勸酒風俗、農事風俗等都可以給游客帶來與眾不同的體驗,茶園在回歸傳統同時也在多元化、與時俱進。

四、結語

第3篇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冰糖葫蘆,有古老的中國書法,有精美的剪紙,還有熱鬧的舞龍獅……我最喜歡的是中國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歷史嗎?茶最早是一種充饑物。后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食茶也成了一種風俗,甚至在一些地區形成了食茶文化。茶葉被食用之后,其藥性被人們發現,茶葉隨之轉化為養生治病的良方。人們在把茶做為藥用的過程中,發現茶的藥性很弱,因此花開始轉化為飲料。直到漢代,飲茶才成為一種新的潮流,滲透于社會的各各階層。

三國以前是茶文化的啟蒙期,晉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蒙芽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時期,宋代是茶文化的興盛時期,遼金元時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現在是茶文化的發展期。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來歷,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多多查閱,就能得到更多古文化知識。

三年級:高銘

第4篇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冰糖葫蘆,有古老的中國書法,有精美的剪紙,還有熱鬧的舞龍獅……我最喜歡的是中國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歷史嗎?茶最早是被人們當作食物應用的,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原始社會,茶更是一種充饑之物。后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食茶也逐漸成為一種風俗,甚至在一些地區形成了食茶文化。茶葉被食用之后,其藥用功效逐漸被人們發現和認識,茶葉隨之轉化為養生、治病的良方。人們在食茶和把茶作為藥物使用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茶的藥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興奮作用,因此茶開始轉化為飲料。直到漢代,飲茶才成為一種新的潮流,滲透于社會的各個階層。三國以前是茶文化的啟蒙,晉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時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時期,宋代是茶文化的興盛期,遼金元時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現代是茶文化的發展期。

中國茶有紅、綠、青、黃、黑、白六大類兩千個花色品種。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來歷,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細細體會,多多查閱就能得到更多的中國古老茶文化的知識。

三年級:高銘

第5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茶文化;英語教學

當今世界不再是單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關起門來過日子,每個國家都要打開國門,面對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人們走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文化中的不同隨時都會凸顯出來,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往,就是在考驗一個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跨文化交際能力

1.1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

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就是一個人在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另一人或者另一個群體時,所表現出來的交際能力和融入能力。當今社會,人們的流動性在不斷加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由于歷史原因,生活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國家的人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曾經這些人并沒有很多機會交往,但是現在地球已經變成了地球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每天都在交流。例如很多中國人去美國和歐洲留學,有些人很快地融入到當地人中間去,和他們打成一片,一起出去逛街爬山開party。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直和中國同學在一起活動,并不愿意或者是并不能很好地與當地人交往,最后直到回國時可能英語還說得不夠流利。這就是一個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直觀體現,能否與另一種文化背景的人們融為一體,被他們接受和認可是很重要的表現。又比如說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外國人“大山”,他常年生活在中國,主持各種中國節目,被我們中國人接受并喜愛,甚至如果不考慮他的外貌,我們都會覺得他就是一個中國人,這就是他卓越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表現。

1.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融入世界的腳步不斷加快,加入世貿組織、舉辦北京奧運會、舉辦金磚國家會議、成功申辦冬奧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舞臺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現在每天都在進行了大量的國際交往,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經成為每個國民必備的基本素質。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促進人們文化之間的交流。我們和外國人交流時,一定要注意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民族風俗。如果做到了這些,那么他們就會覺得你是非常可靠的,非常了解他們,也愿意和你交往或者做生意。例如我們和印度人交往,那么就要注意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而且至少有一半的印度人只吃素。當我們與印度人握手一定要用右手,因為他們的左手是用來擦屁股的,而右手是用來吃飯的,你握手時使用右手他會覺得你是很尊重他的。另外印度人搖頭表示的意思是“是”,這都是一些常見的印度風俗。又比如我們和伊斯蘭國家的人交往時,則要對伊斯蘭教有足夠的了解,尊重他們的風俗,才能更好地和他們相處。以上所說都是一些基本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做好了跨文化交流,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對外交往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茶文化英語教學

茶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茶文化是中國人精神的象征與代表。茶文化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茶文化推動了中國茶葉的發展與銷售。在現代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飲茶,并且開始學習茶文化。茶是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在飲用茶葉。中國和英國也形成了燦爛而多彩的茶文化。茶文化的輸出非常有利于茶葉及茶葉周邊產品的輸出,我們今天應該大力推廣茶文化。由于茶文化典籍主要都是中文著作,為了加強茶文化的輸出,就需要進行茶文化英語教學。由于文化的差別,很多茶文化無法準確地用英語來描述,這對于英語教學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者既要對英語及英語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又要對茶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更深的認知。當前我們的茶文化英語教學的開展還比較少,合適的教學者更是少之又少,而學習者和教育者也都是因為愛好才參與其中。我們的政府和企業應該加大在茶文化英語教學上的投入,市場需求非常有利于茶文化英語教育事業的發展。茶文化英語教學可以促進茶文化的向外推廣,而茶文化的推廣也能促進茶葉及茶葉周邊產品的出口,產品的出口又拉動了國內企業和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的政府、企業和從業者都應該為這種良性循環的形成貢獻自己的力量。

3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茶文化英語教學

3.1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個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受到周邊環境影響和教育者培養所形成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在當今社會不同文化交融的情況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了每個人都必備的能力之一。如何提高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每個教育者都要思考的問題。我們的教育者可以教育學生學習不同文化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特別是一些常識性的知識。如果我們要與某個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進行交往,就要對這種文化有著針對性的深刻了解,否則很難進行好的跨文化交流。事實上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養不但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還可以欣賞外國電影,聽外國音樂,閱讀外國小說,觀看外國娛樂節目,這些都是跨文化交往能力培養的有效手段。

3.2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茶文化英語教育的作用

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茶文化英語教育中起到了“打基礎”的作用。課堂是茶文化英語教育的主要場所,而教師在這教育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因此教師的培養方法、文化知識背景等因素對于學生茶文化英語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合格的教師會非常注意文化背景的教育,學生如果對英語國家背景沒有足夠的了解,就很難理解一些復雜的英文,更無法將茶文化翻譯成英語轉述給外國人。在茶文化英語學習中,要同時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思考,理解外國人為什么這么表達,這么表達的目的是什么,將中文翻譯成英文又該使用哪些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一個優秀的學生,熟練掌握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后,那么他很容易獲得其他文化人群的歡迎。當他和外國人交往時,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在向外宣傳茶文化的過程中,熟練地使用英語,運用各種外國人的典故和俚語,很容易獲得外國人的好感,這對于茶文化的向外傳播是非常有好處的。這也將是我們茶文化英語教育的一大成功。

4茶文化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策略

4.1提高教育者的教學能力

教育者在教學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在茶文化英語教學中也是如此,在教學中,教育者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使他們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之中。而且要提高學生們對外國文化的興趣,使他們為了興趣而學習,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鼓勵學生多參加跨文化交流活動,多學習課外的跨文化知識,多參加茶文化活動,并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要做到這些,就對教育者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4.2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意識

中國的學生往往比較害羞,在學校學了很多年英語,可是當他們真的面對外國人時卻不敢說出口。對此筆者深有體會,當走在國外的街道上,很多外國小孩都會非常熱情對我打招呼,大聲喊著“你好”,讓人感到非常驚喜。而很多中國孩子則不同,面對外國人時雖然想說話,內斂的性格卻使他們不好意思開口,錯過了很多很好的交流機會。我們的教育者要改變這種現狀,使學生們不再害羞,敢于大膽地說出口。性格的改變也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的重要部分,只有敢于說出來,才有了交流的基礎。語言交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們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們這種意識。

4.3提高學生對茶文化的熱愛

茶文化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對外宣傳茶文化。我們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們對茶文化的熱愛,只有真心的熱愛茶文化,才會把更多的經歷投入到茶文化學習和宣傳上去。茶文化是中國獨有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民族特色,它代表了中國人的真善美的品德。真心的投入到茶文化學習中去,把茶文化更好地傳播給世界人民,是每一個中國的責任。在對外交往中,茶文化中的以和為貴、待人真誠友善的精神非常有利于跨文化交際,一個和善真誠的人,無論在哪種文化中都是被人們所喜愛的。我們的教育者不但要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同樣要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5結語

茶文化是中國特色的璀璨文明,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外國人對中國的茶文化還缺少足夠的了解,為了更好地宣傳茶文化,加強茶文化英語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跨國交往中非常重要,非常有助于不同文化不同國籍人們之間的交往。在茶文化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的教育者不能忽視這種作用,并應該主動在茶文化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范玲玲,李曉珍.談交際英語教學中的角色扮演[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2):87-89.

[2]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與“超越”[M].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27-31.

[3]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的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19-30.

[4]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18(3):80-81.

第6篇

關鍵詞:清代;茶;文化

茶的起源

茶最早被發現于中國,所以說中國是茶的故鄉。早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就有關于茶樹的記載,稱之為南方之嘉木。①

關于茶的發現和利用一說,很多文獻均記載了:“神農氏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②,這里的荼就是指現代的茶。而神農時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由此可以推論出在中國茶的發現利用,至少有四五千年以上的歷史。

清代民間的飲茶習俗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有的飲茶特點,發展到清朝,飲茶的特點就尤為顯著了,清朝是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終結,也是現代茶文化的開始。“茶”已經觸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在清朝不同階層的人對于飲茶方式有著不同的特點與要求,從平民百姓到富家大族對于茶葉的擇選、泡茶用水,以及茶具都有著不同的特點。

在清代民間,一般只有條件較為優越的百姓,才會有時間和條件去飲用茶水,然而他們對于茶的擇選以及泡茶用水和茶具都不是很講究,但是在他們飲茶過程中茶湯一定要是熱的,如果冷了,就會將茶湯倒入壺中加熱后再飲用,喝茶的時間和抽上一支煙的時間是差不多的。在北方一些地區,人們會把茶壺放置在火爐上來煮茶,但也用蓋碗泡喝茶,先用銅或土壺燒水,燒得幾次沸騰,然后把茶葉放在蓋碗里,倒入沸水泡開飲用。茶葉泡出來后呈現黃蠟色,即是黃茶或發酵茶。烹茶的燃料多用石炭,并且把燒過的石炭磨碎后壓制成炭塊以備用。③在民間婚禮習俗當中,飲茶是一個很重要的習俗,當中女方接受了男方的聘禮稱之為“小茶”,男方去女方家迎接新娘稱之為“大茶”。

在清代,茶在富家大族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茶葉的擇選,泡茶用水以及茶具都會潛移默化的彰顯著他們顯赫的身份與地位,比如說,在《紅樓夢》櫳翠庵品茶,當妙女捧茶給賈母時,賈母初以為是“六安茶”而不吃,當被告知是“老君眉”后才方吃。體現了在封建社會里,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茶,這是尊卑有別的。富貴家庭中泡茶用水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用上好的泉水,也有用舊年雨水和梅花雪水。曹雪芹在《紅樓夢》的櫳翠庵品茶一章中就有對茶水有一段絕妙的描述。妙女向賈母獻茶后,但是講究烹茶的賈母覺得好茶還不太放心,又問:“泡茶用的什么水”妙女笑答“是舊年的雨水”賈母便吃了半盞。④由此可見對于茶具的擇選,不僅要求精美名貴而且要體現出相應的身份地位。

清代各少數民族的飲茶習俗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分支,自古以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我國的茶文化包含了獨特的少數民族的茶風俗,唐朝時期,飲茶的習俗已經開始向各少數民族地區傳播,同時也逐漸的滲入各地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當中。清代時期我國疆域范圍內的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有著不同的飲茶習俗,但又相互牽連相互影響,清朝時期茶已經成為少數民族離不開的飲品。

蒙古族的飲茶習俗

蒙古人:主要生活在草原的畜牧民族,后來因逐漸與中原漢文化相交融,受到了漢族飲茶習俗的影響,開始了飲茶生活,唐朝時期只有統治階級才能飲用直到明朝時期才被廣泛接受,到了清朝時期則是茶馬貿易的主要地區,起初蒙古人喝茶也是清飲,后來因為環境因素和受到藏族地區的酥油茶影響,逐漸開始調飲,每個地區的蒙古民族調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但都是奶茶,主要是將茶和牛奶混合煮沸飲用,蒙古族對奶茶的喜愛程度可以用“寧可三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來形容,據文獻中記載蒙古族同胞“飲喜磚茶……磚茶珍如貨幣,貧者皆飲之。二、三日不得,輒嘆己福薄……”⑤。由此可以看出奶茶對于蒙古族的重要性,直到今天,蒙古族依舊喜愛飲用奶茶,并且把它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藏族的飲茶習俗

藏族:生活在西南高原的藏族居民有著一千三百多年的飲茶歷史,自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把茶葉帶入了,就開啟了藏族人民飲茶生活,藏族人民有著獨特的飲茶習俗,調飲出來的茶被稱為酥油茶,其做法是先熬制磚茶,然后倒入酥油并放入酥油桶中用一個木棍攪拌,是油茶混合,之后加入鹽放入鍋中加熱,香噴噴的酥油茶就制作好了,除此之外,藏人把茶看做是神圣和純潔的象征,文獻中也有記載藏民將茶當作“天界享用的甘露,偶然滴落到人間”,并說“諸佛菩薩全都喜愛,高貴的大德尊者全都飲用”。⑥因此藏民往往把茶與神的功能聯系在一起,在向寺廟所求的神物中茶是必不可少。不僅如此,酥油茶往往是招待貴賓,客人的重要禮儀,噶倫卜藏人有客人時會先飲油茶,次土巴湯,次奶茶、抓飯。在清朝藏族的土司與漢官相見,“先遞哈達,漢官亦以哈達賚之。次送奶茶,則答以塊茶及銀牌、綾緞。⑦這充分的說明酥油茶影響著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藏人主要的飲食文化之一。

維吾爾族的飲茶習俗

維吾爾族:主要生活在西北新疆的少數民族,維吾爾族是一個農牧相結合的民族,維吾爾族真正廣泛飲用茶是到清朝雍正時期茶馬貿易全部開放之后。他們的飲茶方式似于蒙古族,主要是奶茶,但是也會飲用清茶、油茶等,維吾爾族飲用的清茶不同于漢族,他們不是泡飲而是煮飲,就是將水煮沸加入茶葉,因為他們認為茶是生的,而且煮飲可以使茶香濃郁,有益于身體健康,油茶則和藏族的酥油茶相似,發展到現如今,維吾爾族的飲茶方式已經是多種多樣,同時它也豐富了我國的茶文化。

結語

清代茶文化是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首先它是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受到外來各種文化的影響,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茶文化,其次到清代,茶已經融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不再是上等階層的專屬飲品,因此也豐富了茶文化,最后在清代,茶葉得到廣泛種植,并且發現了很多新品種。但是相對來說,在這一時期品茶對于中國國民精神和性格的影響更為重要,因為這一時期,茶文化的形成,深刻的反映了國民性格和國民生活,這才是飲茶習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注解:

①陸羽.《茶經》[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2.2

②丁以受.《當代中國茶文化略評》[A].飲食文化研究.2009

③李幸哲.《朝鮮使行錄與中國茶》.浙江大學.2012年4月

④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39

⑤劉清榮.《我國少數民族對茶文化的貢獻》[J].農業考古.1997.170

第7篇

1.1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積極性

第一,以學生為中心,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程度、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自始至終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第二,以教師為主導,整體把握課程并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選修《中國茶文化》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每個學生家鄉都有與茶文化相關的風俗習慣。每次開課的第一堂課,筆者以湘西苗族風俗習慣中與茶有關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蟲屎茶等為例,親身體會生活中的茶文化。

1.2體驗式教學調動學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講解茶的分類命名、茶的評鑒沖泡以及茶水禮儀等相關章節,筆者將代表性茶類和茶具帶進課堂,并就每種茶和茶具的特點及用途當場示范“綠葉紅鑲邊”、“三龍護鼎”和“鳳凰三點頭”等茶藝用語的真實含義;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隨機抽取一種備用茶,推選代表初步判斷茶葉品種和質量優劣,讓學生對實物有切身的感性認識,增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課余時間到各大商場、超市和茶葉專賣店收集茶樣,或自行調研茶葉價格和消費水平等。

2教學手段改革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把《中國茶文化》課件中文字、圖形、影象、動畫、聲音及視頻等媒體信息數位化,并將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實時性的特點。在茶的分類和茶的沖泡技藝等章節講授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穿插播放了教學短片“六大茶類”和“茶藝表演”等短片;在講解茶文化在電影等藝術創作的作用時,以視頻的形式展示了電影“綠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為載體的藝術表達形式。以上多媒體技術將《中國茶文化》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3多元化考核體系改革

3.1課堂筆記與出勤

課堂筆記與出勤占總分的30%,其中課堂筆記隨機檢查2次,分優、良、合格和不合格4個等級,占總分15%;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15%,缺課3次以上者視為自動放棄該公共選修課。筆者每次開課的第一節課重點強調了課堂筆記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學生積極出勤,并及時總結、記錄課堂上的知識點。筆者在統計《中國茶文化》課程出勤時,每缺一次課扣3分,平時成績少于12分。

3.2課件制作與課堂討論

課件制作與課堂討論占總分40%。筆者圍繞當前茶文化的動態,準備了“茶文化發展是硬件重要還是軟件重要”、“茶文化與生活”和“茶與健康”等10余項議題,學生以組為單位,組內成員明確分工,任選一項議題課后搜集資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匯報,最后根據每組匯報情況展開討論。每組匯報計時5分鐘,教師及學生評委根據課件制作和匯報情況綜合打分。以上環節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3課程論文寫作

課程論文寫作對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強自主查閱科研文獻和培養書面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學術等綜合素質發揮重要作用。公共選修課《中國茶文化》課程論文的寫作是考核學生掌握茶文化系統知識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師規定課程論文的框架,學生自主選題,教師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學術寫作規范要求。筆者以“愛茶者說”、“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題,要求學生從中任選其一,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字數3000左右。以上課程論文寫作部分占總分30%。

4結語

第8篇

真正地領略過茶道的人一定都清楚茶藝的精髓和茶具的精致,其實品茶不單單是喝茶那么簡單,往往通過品茶我們能夠了解名茶、茶具、茶點、茶俗、茶藝等相關的知識,那些復雜的品茶步驟和制茶工藝總是讓人驚嘆古人的智慧;那些名茶的背景和茶具的介紹讓喝茶具有了一定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茶藝是飲茶風俗和品茶技藝的藝術結晶,具有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意蘊。茶文化不僅僅在中國盛行,在亞洲乃至全世界都很流行,日本和韓國的茶道藝術也在世界上頗負盛名。對于現代社會雙邊合作密切的今天,推廣茶文化,對于促進中國與外國友人的合作與交流時尤為重要,將我國的茶文化與茶道藝術推廣在國外,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茶道及其文化價值,對于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接軌具有深遠的意義。

2茶文化與現代包裝設計

鑒于之前對茶文化的介紹及品茶文化對于當下社會的積極意義,我們不難發現,現代人品茶的推廣具有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歷史淵源,那么如何設計與茶相關的產品包裝才能更深入人心,使得產品更加暢銷呢?那就是在包裝中充分運用茶文化元素,強化設計的原創,彰顯民族性特征,借助茶文化的力量來進行與茶相關的包裝設計。

2.1以茶色為包裝主體色系進行設計。現代包裝的顏色在設計中占有重要作用,如果以茶色來作為整體的色系的話,能夠給消費者帶來一種心態平和的感受,這樣的產品包裝往往第一時間觸動消費者心靈深處的茶文化情結,使得產品深入人心。采用茶色同時結合中國古典藝術的紋飾元素,在整體視覺與色彩上與古典相諧調能具有特殊的韻味。

2.2以與茶相關的詩句為設計標題。如果在包裝中出現飲茶相關的詞句,尤其是產品的LOGO與茶文化相結合,能夠給人以古今合一的感受,吸引消費者的眼球,讓產品的包裝更加新穎而獨特。比如在茶包裝中把“茶”字刻意做成古體字,或者把“茶”字造型仿效成茶杯造型,針對包裝外主體文字中采用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如白居易詩句“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等茶詩,仿佛讓顧客在購買茶飲的同時在品嘗一杯芬芳甘味的名茶,使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2.3以古人飲茶的圖畫為設計背景。產品包裝盡量要貼合產品的特性,如果產品剛好是茶葉、茶飲料、茶具等茶文化相關聯的物品,那么產品包裝一定要以飲茶文化的圖畫作為背景,從茶文、茶道、茶藝的畫面風格中去尋求突破。

2.4以茶文化為設計理念進行設計。產品包裝總體的設計理念以茶文化為主,同時具有多層次的產品設計模式,可以分唐宋元明清不同歷史時期的茶文化產品包裝,也可以將茶的顏色、質地等進行分類,設計構思成不同系列的產品包裝。這樣既凸顯了包裝的主題,也將產品層次進行了細致劃分,對于商家而言提高不僅提高了產品的賣點,也豐富了產品的生產線。

3.結語

第9篇

關鍵詞:生態美學;茶文化旅游;發展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不僅豐富了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深厚的精神文化———茶文化。中國茶文化根植于傳統文化土壤之中,融合中國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精髓,形成了獨具民族韻味的文化現象。在近代社會中又衍生出以茶產地山水和人文景觀、茶的歷史傳說、茶俗、茶詩詞歌賦、茶道、茶制品、茶器具等為內容的茶文化旅游,即以游客體驗、感悟和品味與茶相關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古樸的民情民風,以此來獲得教益的過程。[1]面對污染日益嚴峻的生活環境,以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為核心的茶文化旅游深受大眾的喜愛。本文從生態美學角度探索我國茶文化旅游的建設與發展,首先從人與自然、人文精神角度,剖析生態美學思想內容;其次,在生態美學思想指導下,從“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構建“三位一體”的產業鏈等方面建設我國茶文化旅游,旨在為我國生態旅游發展提供理論參照。

1生態美學思想內涵

人類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再到當代的生態文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人類文明發展始終是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在文化、思想以及技術等方面比較落后,對土地、水以及生態景觀造成極大的破壞。在工業社會中又因工業污染、人口急劇膨脹、汽車過量等問題對能源過度消耗、空氣等污染使得人類生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近些年來,學者們提出生態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綜合,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文化倫理形態。[2]而生態美學則是基于人類面對城市污染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和現實需要,也是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時期的理論指導,其內容涵蓋面較廣。本節抓住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來概述生態美學思想的內涵,以此來探討我國茶文化旅游。

1.1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

審視以往的社會發展路徑,生態美學基于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和諧之美來重新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道家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儒家提出以“仁”為中心,提出中庸、和諧之觀點,生態美學以此作為理論立足點提出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3]首先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地位平等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自然環境遭到史無前例的破壞,可謂是“節節敗退”,人類占據了主導權,但也因此受到自然的懲罰。其次,人與自然和諧關系還體現在對自然合理開發基礎之上,生態美學思想要求人類在面對自然開發中,要避免粗放式的開發方式,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觀,通過人類科學方式更好地體現出自然美。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關系還應該體現在人的生活與自然環境共榮共生的關系上,城市生活被困于鋼筋水泥之中,生活壓力、各種污染也使得人們身心疲憊,人們內心渴望“返璞歸真”,旅游能給游客帶來心靈上的放松,但自己的生活方式無法在旅游中展開,因此,景區整體自然環境顯得尤為重要。茶文化旅游是自然環境與文化的結合,基于自然環境和茶園景觀設計更應該以生態美學思想為指導內容,構建回歸自然的生態文化旅游。

1.2倡導人文精神的回歸

生態美學從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指導人類行為,其最終是要倡導人文精神的回歸,將真善美思想重新灌注到人們的思想中,恢復人與人之間健康、友善、和睦共處的生存狀態,還原自然、健康的生態系統,從根源上化解生態危機,最終重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的關系。人文精神的回歸有助于在追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然生態環境的優勢來打造茶文化旅游,使得人類在與自然和諧發展中體會精神的愉悅,心靈的自由超脫,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統一。

2生態美學思想指導下我國茶文化旅游的發展

我國茶文化旅游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其存在旅游產品功能單一、未充分發揮自然景觀優勢、茶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無法突出各地特色,導致全國茶文化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基于生態美學思想指導下,本節從“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觀、構建“三位一體”的產業鏈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兩方面來探討我國茶文化旅游的建設。

2.1“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觀

生態美學思想與茶文化內涵均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從儒道佛哲學思想出發,構建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生態觀,強調“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我國是茶葉大國,種茶、制茶以及飲茶歷史悠久,孕育出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文人墨客常用詩詞歌賦來表達品茶時的感悟與情趣,形成了茶藝、茶道、茶詩、茶歌舞等文化形式;平民百姓常以茶禮、茶俗以及茶事等表達特定的行為和態度,構成各個地方的不同風俗習慣,如藏族喝酥油茶、傣族喝竹筒茶、吃涼拌茶,這些不同茶俗也體現人與自然的適應性。從整體上而言,我國茶文化內涵是以尊重自然為前提,以茶來協調各種關系,體現出人與人之間互愛、互敬、互助的大同思想,以茶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養廉潔之風的倫理道德觀。[1]茶文化旅游為游客帶來優美的自然景觀的同時,也讓游客了解和感受到了茶文化,欣賞到了各個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感悟其豐富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茶園,茶葉也成為了種茶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在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4]當前各個地區的茶園都在積極開展茶文化旅游,依托自然景觀、茶園生態景觀和茶文化內涵,發揮茶產業的附加值,組合茶文化旅游產品。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杭州西湖茶墅均是依據當地自然人文景觀開發的豐富的茶文化旅游產品。武夷山和西湖是全國著名的景點,本身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大紅袍和西湖龍井茶葉品牌也是全國聞名,大紅袍的制作工藝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明遺產。武夷山大紅袍是當地著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品牌,張藝謀將大紅袍的茶文化工藝、茶道精神、茶歌舞、自然景觀特色等融于現代舞臺藝術中,用藝術形式展現自然、藝術和人文景觀的和諧共融。無論是自然景觀、茶文化還是其它的人文景觀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茶文化旅游唯有堅持“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觀,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規律,才能使人類與自然共生共融。

2.2構建“三位一體”的產業鏈,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生態美學思想要求立足于人與自然平等之上,運用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重新審視人與自然、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構建茶產業、茶旅游以及茶文化“三位一體”的產業鏈,打造區域茶文化旅游品牌。一方面通過產業鏈管理模式,嚴把茶葉質量安全關,另一方面通過茶文化旅游作為推廣茶葉品牌和傳播茶文化的窗口。我國茶文化旅游發展勢頭較快,但各地茶文化旅游產品基本是以觀光、購物為主,并沒有完全發揮茶文化旅游的優勢,因此至今未形成茶文化旅游品牌。筆者認為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以市場為導向,深入實地調研分析游客的喜好和心理需求,以體驗為主開展不同形式的旅游產品。比如結合當前養生觀念,茶文化旅游可以打造特色的休閑養生游,在自然優美的環境中,在欣賞茶藝表演、感悟茶道、品嘗茶飲等過程中讓游客感受茶文化帶來的身心愉悅和精神的滿足。還可以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設計不同的旅游項目,如針對青少年求知、好奇的心理特征,可以借助夏令營活動的形式打造純文化旅游線路,將茶的歷史發展、人物傳說、茶器、茶俗、茶詩歌、茶書法、茶對聯、茶制作生產等等串聯成整體,并突出游客的體驗,如讓其參與茶樹的采摘修剪、施肥抑或茶工藝制作過程。茶文化旅游品牌的構建有助于促進茶產業的發展和茶文化的傳播,茶產業的發展又能幫助宣傳茶旅游和茶文化,茶文化內涵賦予茶產業與茶旅游深厚的人文精神,三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也正是生態美學思想和諧發展的內容。

3結論

生態美學是基于人類生存危機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學理論指導,以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地位和關系為核心,倡導人類轉變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旨在幫助人類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形成“以人與自然、社會達到動態平衡、和諧一致的處于生態審美狀態的存在觀”為科學的價值觀,以此來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5]茶文化旅游以此作為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關乎人類生存的必然選擇。茶文化旅游的健康發展還需要國家宏觀調整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支持,有效控制自然生態資源開發的規模和數量,以防止造成人力、物力、財力以及資源的浪費。同時還需要建立完善茶文化旅游發展的社會機制,用法律、地方法規規范市場發展,使人與自然走向和諧發展的道路,促進我國茶產業和生態旅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維錦.茶文化旅游:一種新的文化生態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態旅游為例[J].學術探索.2007(2):137-140.

[2]曾繁仁.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45.

[3]張駿、方法林、盧鳳萍.基于生態美學視角的鄉村自然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安徽農業科技.2011(13):7967-7969.

[4]范增平.中華茶產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J].廣東合作經濟.2007(1):53-58.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深夜福利短视频99 | 丁香五香天堂网 |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 久久精品成人 |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观 | 久久爆操 | 国产在线视频www色 国产在线视频www片 | 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 暖暖喜欢你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 | 8888四色奇米在线观看不卡 | 性配久久久 | 爸爸再爱我一次韩剧 | 五月激情丁香网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国产青草视频免费观看97 | 精品无人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手机 | 国产永久免费草莓网视频 |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 五月婷婷激情网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 | 婷婷丁香花五月天 | 四虎影视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 99毛片 | 亚洲综合伊人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经 | 视频在线高清完整免费观看 | 欧美四虎 | 成年男女的免费视频网站 | 福利视频自拍偷拍 | 精品四虎免费观看国产高清午夜 | 人人上人人干 | 欧美日韩国产另类在线观看 | 五月综合激情 | 亚洲激情偷拍 | 欧美八区| 2018亚洲天堂 | 日本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网站 |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俺 |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