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6:39:19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初中語文教學常見問題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新課標指出,朗讀的目的是“在誦讀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從閱讀教學的角度看,學生一遍遍的朗讀,就是在與文本及其作者進行一次次的“對話”,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所營造的世界。目前,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朗讀教學與文本解讀脫離,成了一種與閱讀隔離的課堂教學形式。朗讀教學過程中,以下幾種現象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一、目標高位化,只注重朗讀技巧的指導
目標高位化,是針對朗讀目標的設定而言。關于朗讀教學的目標,我們在不少的教學預設中是這樣表述的:“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表述,表面上看是一個目標,實際上則是確立了朗讀教學三個層次的目標,即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常常聽到老師們的要求:“請大家有感情地將課文讀一遍。”這樣的要求其實就是將孩子們的朗讀目標直接從最低位垂直拉升至最高位,毫無過程和思維的支撐,顯然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要合理地定位,適當地破位。
教師在朗讀教學中,往往只注重朗讀技巧的指導,朗讀和閱讀兩張皮,朗讀并沒有真正為閱讀服務。朗讀的好壞,不僅僅是技巧問題,朗讀是一種理解,朗讀是一種體驗,朗讀的感情產生于對作品思想感情的體驗和語言形式的感悟。
二、形式無邊化,目的不明確
教師在朗讀教學中,往往朗讀目的不明確,為朗讀而朗讀。教師在一堂課上,經常使用泛讀、齊讀、自由讀等多種朗讀方式,看起來形式多樣,課堂上似乎也很熱鬧。但是,對每一次朗讀都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我們看不出教師要學生一遍遍讀的目的是什么,也很難看出每次朗讀會起到何種作用。事實上,我們很多老師安排朗讀時,并不考慮為什么要安排這一教學環節,且不論文體特點,不管是整體感知還是局部品讀,動不動就集體朗讀。有的時候,朗讀甚至成為調節課堂教學時間的一種手段,教學時間比較寬余,就多讀幾遍,沒有時間,就少讀甚至不讀。
課堂朗讀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和安排。課堂上教師不但要給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而且每一次朗讀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在反復朗讀中,不但要教會學生朗讀的方法,而且應該引導學生逐層深入文本,體味文本。所以,我認為教師在朗讀教學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朗讀,必須關注情感的融入
朗讀,首先必須關注情感的融入,讓書聲成為“精神律動的音符”。文章的語言,既是認知的符號,也是情感的符號。朗讀時,只有“批文入情”,對作品的情感有了真切的體驗,才能真正進入朗讀的境界。“要讀出自己的感情”,這“感情”不是教師“要求”出來的,而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自己體悟出來的。關注并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還必須注意引導學生在目視,口誦,心思的同時,借助聯想、想象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和生活體驗,還原課文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形象,使文中的人、事、景、物變成活的畫面。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朗讀時腦子里再現桃花源優美的景色和淳樸的人情,在教學《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體會在母親懷抱中的感覺來領悟春風的柔和等等,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情感氛圍。
關鍵詞:英語教學;單詞;聽力;語法
【中圖分類號】 G427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在英語教學中發現學生學習英語很不得法,導致英語成績相對低下,怎樣提高教學成績呢?這就如同一個患病的病人,一個好醫生在醫治他時,首先要找對病根,然后才能對癥下藥。通過對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他們有如下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而制定相應攻克策略:
1學生獨立讀單詞有困難。
現行英語教材中很少涉及語音的教學,所以常會出現很多學生只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才能正確讀出單詞的發音,而一旦離開老師,即使很簡單的單詞學生卻不能正確讀音。應對策略是學生在進入初中的學習階段,首先應對他們進行語音教學,在這方面《劍橋英語》的語音教學設計很獨特,它將元音字母讀音相同的單詞進行歸類,便于學生拼讀,加快學生學單詞、記單詞的速度,5分鐘都能記10-15個單詞。這就像我們中國學生學習漢語,先學拼音后學漢字一樣的道理,先會讀,再會寫,在這方面江蘇南通就是這樣先進行語音教學,然后才開始教材教學,這也符合英語教學中先聽說,后讀寫的理念。
2 學生的聽力較差.
學生跟不上磁帶朗讀的節奏,這是他們聽力差的表現.學生聽力差的原因:1.學生用英語的環境較少.2.老師平時的訓練不夠系統.應對策略是:(1).開發聽、說英語的環境,如在校園開展校園英語廣播、英語會話比賽、英語角等活動。(2).加強聽力全面系統的訓練,如對單詞的強讀和弱讀的訓練,語音語調的訓練,那些詞重讀,那些詞不重讀,那些詞能連讀。(3).讓學生聽一些課外純正的英國聽力材料,如FOLLOW ME 、ENGLISH ON THE WAY 等,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同時適應外國人說話的方式、口音和語速。
3 學生單詞常記常忘現象。
常言道: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建起高大的樓房,學英語也一樣,只有擁有豐富的詞匯才能把英語學好,如何記單詞呢?單詞的記憶有如下方法:1.音標法:如pen 、key等只要會讀就能正確書寫。2.合成法:如classroom.3.前綴、后綴法:如dislike,teacher前綴改變詞義、后綴改變詞性。4.詼諧記憶法:如husband 瞎子半島, delicious地雷射死等。5.名詞變形容詞、形容詞變副詞如:care---careful---carefully.6.聯想分類記憶法:讓學生在平時學習中把詞進行分類如交通類、食品類、顏色等等。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明創造適合自己的其他方法。總之,這些方法都有利于學生記憶單詞、豐富詞匯量,為學生學習英語打下扎實的基礎。
4學生對語法的掌握不夠全面、深刻,靈活運用較差。
初中英語考試中的完形填空、用詞的適當形式填空等題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學生語法的綜合考察,而學生在這些題中出錯較多,究其原因是學生對語法的掌握不夠全面、深刻,靈活運用能力較差。完形填空和用詞的適當形式填空,無非是時態和詞的多種形式轉化的檢測,只要掌握了時態和詞的各種形式,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然而,現在流行一種教法,輕語法教學,注重訓練,這種教法有其弊端,加重了學生的學習任務,事倍而功半。適當的語法教學有助于學生從感性認知語言到理性認知語言及其規律,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這也符合理論來自實踐,同時反過來有指導實踐。當然在語法教學的過程中,舉例時最好用學生身邊的事例講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5 英語句子書寫錯誤較多。
一、養成良好的習慣
俗話說的好,一個好的習慣是我們成功的保證。所以對于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是尤其的重要,而且對于如何學好英語來說也是尤其的重要。對此我的具體做法是:首先,每天上課時,每一個學生必須在自己的座位上做端正,不能隨便的講話以及做一些和課堂無關的事,如果要討論,也必須經過老師的允許,所有課前準備的東西必須準備好,這樣就保證了上課時的紀律,這也是一節高效率的課堂教學的前提和保證。第二,由于英語教學不比我們的母語教學,學生練習的時間以大多是在學校,而且也是在這短短的45分鐘課堂上。所以讓學生如何抓緊課堂外的學習時間就尤其的重要,只有保證有比較充足的學習時間,才能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觸和學習這比較陌生的學科英語,從而提高新的知識在他們的頭腦中的復規律,讓他們時常都有機會去接觸它,從而做到熟能生巧,只有天天都有機會去接觸和使用英語,那它就會像我們學習母語一樣變的不那么的困難了。
由于我們學校是農村中學,孩子們都是來自農村,所以他們每天都要上完課后回家,并且在家還要幫助自己的父母干活,再加之很多家長認為讀書無用,所以對他們的學習不是那么的重視,很多時候學生們做了作業后,父母們就不再管他們了,任憑他們到處玩耍,所以新教的知識到第二天就又忘的差不多了。對此我的具體做法是:
(1)增加學習時間,要求每個學生每天提前十五分鐘到學校,然后由英語課代表領早讀,而且要大聲的去讀,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復的讀和記,每天堅持。
(2)要求每個學生每天回家后要及時的復習,第二天對他們的復習情況進行抽查,對做的好的學生進行全班表揚,對表現不好的學生進行個別的談話,對他們進行鼓勵和幫助。而且要求每個學生回家的學習情況必須要有家長的簽字。通過以上的兩個辦法,讓學生們有了較多的學習時間,當然相應的學生的成績也得到了比較大的提高。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我們每一個人不管做什么,只要他對他所做的事情感興趣,那他就會把他所感興趣的事情做好,往往會做到成功。同樣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只要他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英語產生了興趣,那么他們同樣也會把英語學好。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
(1)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嚴格要求。對于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很多東西都很新鮮,而且都很感興趣,很多東西他們都想去嘗試一下,對于英語學習也是一樣,所以從開始我就在他們的字母書寫上要求他們必須嚴格按照書上的規定認真書寫,在進行字母教讀的同時,我還進行了音標和字母同時進行的教學,在學習音標的時候,我提前做好準備,課前認真的去聽海倫英語的音標讀音,并在課堂上用電腦放海倫英語的音標教學給學生看,并讓他們認真的跟著學,對他們出現的一些問題給予及時的糾正,同時要求他們不能在音標旁注上漢語的讀音,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基本掌握了書寫和音標。
(2)多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對于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對他們的學習是非常的重要,所以在我上課每次做小組活動時,對于學生的每一次開口說英語,我都要對他們進行good和very good的表揚,同時全班同學也對他們進行鼓掌表揚。讓他們有一種自豪感,從而更增加了他們去主動的參與活動和學習的信心。當然對于他們的作業,我也經常在上面寫上good和very good以及一些鼓勵的話。
(3)利用英語學習增加知識面。在英語的教學中,我發現在經過一段的時間以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有所下降,如果不及時的去采取相應的對策的話,很大一部分學生會慢慢的開始對英語產生厭學的情緒。如何讓他們能一直保持一種比較高的學習興趣,我除了常對他們進行表揚和鼓勵外,還經常利用英語課堂給他們講一些相關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以及和我們中文的一些區別。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增長了見識豐富了自己。如在講授how old are you?這個句型時,告訴學生西方人和我們中國人不一樣,他們把年齡看作為個人的隱私,不能隨便告訴別人,尤其對于女士來說,年齡是不能隨便的問,還有就是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經常問的一個問題:“How much are you paid for a month?”雖然我們覺得這是我們對他們的一種關心,但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還有就是我們經常見面總愛說:“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說:“Where are you going?”但英美國家的人見面時則說: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or Good evening。如果與熟人打招呼則說:Hello!, Hi! or: How are you? 如果用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說的 “您吃過了嗎?” 去問候英美人,就會引起對方的誤解,認為你會 “邀請他們去吃飯”。如果見到英美國家的人時說:“您上哪去?” 他們會很不高興。因為這是干涉別人的私事。通過這些中外文化差異的對比,讓學生們對異國文化產生了想去進一步了解的好奇心,讓他們更加想去了解英語國家的人文歷史知識,從而也進一步增加了他們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
一、詞匯問題
(一)新單詞
日語的詞匯可分為和語詞匯、漢語詞匯、外來語詞匯、混種語詞匯四類。和語詞匯是日本人使用頻率最高的,對于中國學生來說也是最不容易記憶的。尤其對于日語的初學者來說,一段文章中不可能都是學過的單詞,肯定會出現新的單詞,如何快速準確的理解這些新的單詞,成為基礎日語階段的最大問題之一。
(二)“曖昧”的用語
常有人說日語是曖昧的,言外之意就是語言文字本身的意思與實際的意思有著很大的差異。比如“いいです”,其字面意思是表示“好”,然而在有些場合配合語氣聲調和身體姿勢還可以表示“不用了”的意思。又比如“すみません”用不同的語氣聲調和身體姿勢可以表示“對不起”“麻煩了”“謝謝”“勞駕”“借過一下”等意思。日語與中文不同,其特點是繞著彎說話,要適應這一點有所不易,對此需做一系列專項練習。近年來的日本語能力考試中有許多這樣的題目,在學習過程中,如何結合上下文正確的理解這些曖昧用語也成為了基礎日語階段課程的一大難題。
(三)中日同形異義詞等
日語中,除了要讓學生準確掌握單詞的正確發音以外,對于一些中日文之間的同形異義詞匯也需要單獨解釋。比如“大?洹⒄煞頡⒋笳煞頡⑵??、手?、?廴恕鋇日廡雌鵠醋置嬪蝦橢形牡暮鶴執駛鬩謊?的日語漢字詞匯,日文意思和中文完全不同,相應的中文意思分別是“夠嗆兒、結實、沒關系、火車、信、情人”。這類同形異義的日文單詞有時也會給學生帶來困擾。
二、語法問題
日語動詞的活用形較多,對于初學者來說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的活用顯得更加復雜。而且對于日語的初學者來說,一段文章中不可能都是學過的單詞和學過的語法,肯定會出現新的單詞和語法,如何快速準確的理解這些新的內容,成為基礎日語階段的另一大難題。
日語的語法難點除了上述的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的活用變形,另一大難點非“敬語”莫屬。敬語作為日語的一個特征在日語學習中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它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也是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工具。但敬語的表達形式及其復雜,即使掌握了語法形式,也未必能表達準確,主要是因為在日本社會中使用敬語除了上下級的地位之分,也有“內外”之分。
另外,日語中相似的語法很多,比如“は”和“が”的區別;再比如同樣是表示移動的方向,就有“へ”和“に”兩個助詞;表示中文中“必須……”的意思就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なくてはいけない”、“~ないわけにはいかない”等幾種表達。這些語法點都是學習者在基礎日語的學習階段的大難題。
三、語音問題
(一)語音語調問題
當兩個名詞組成一個名詞詞組,其聲調不會按照名詞本身發音,而會發生有規律的變化,這與中文的詞組發音有非常大的差異,剛剛接觸這種變化時學生會比較不適應。
(二)語速問題
我們每個人說話的速度都不一樣,有快有慢,雖然我們自己說日語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卻不能要求別人說話的語速。而且日語的語速普遍要比中文要快。一旦說話者語速過快,會極大影響我們聽力理解的效果。 因此,在平時的學習練習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跟著錄音不斷的模仿,勇敢的跟讀,大膽的超越,直到讀得跟它一樣快,那么語速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一、實驗前的準備問題
化學實驗主要分為演示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演示實驗基本由授課教師或專職實驗教師完成。而探究性實驗,多以學生分組實驗的形式進行。在分組實驗前,教師要強調遵循實驗規律和規則的重要性,要讓學生熟知實驗內容、實驗目的、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夠幫助學生克服畏懼恐慌的心理。
二、實驗習慣及能力的養成問題
新課程實施倡導我們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應組織科學探究實驗,使學生的好奇得到滿足,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開展課外實驗、家庭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加強監督和指導。對學生自己的實驗設計要進行安全論證,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探究能力。
三、實驗教學的評價問題
化學實驗操作的評價應該側重于學生參與實踐的態度和操作技能的評價,特別是對學生所設計實驗內容的理解、實驗原理的認知、對實驗的操作和處理的技能以及對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理論闡述的評價等。正確的評價對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四、實驗中的安全問題
化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通過實驗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形成對所學知識的認知。鑒于化學學科的特點,在化學實驗中,需要大量使用玻璃儀器。玻璃儀器雖然耐酸堿腐蝕等,但更容易破碎,并且經不得快速的冷或熱,所以,在實驗時玻璃器皿的安全使用特別重要。同時化學實驗中使用的很多藥品都是有毒的,不能品嘗或接觸皮膚、衣物,并且在實驗過程中還有可能產生新的有毒物質,所以,做好有毒藥品及有毒生成物的使用和管理,以及對廢液廢渣妥善處理,對于實驗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聽說訓練 聽說教學 問題及對策
一、學生在聽說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1.背景知識的欠缺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由于語言和文化關系密切,英語教學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學習,學習英語也必然離不開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和理解。由于英語學習的重要目的就是交際,從語言訓練技能來看,要想把文化意識和聽說技能結合起來,學生必須具備一些英美國家的歷史和語言文學知識,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國家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等。但由于種種方面的原因,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
2.學生的心理障礙
就我們現在的語言環境和教學氛圍來看,課外有聲的英文輸入幾乎為零,學生只能靠聽聽磁帶、讀讀課文、背背單詞等一些原始的手段來學習英語, 因而他們很難正確掌握純正的英文發音,從而使他們在聽力理解和口語訓練的過程中產生緊張、害羞、焦慮和怕出錯的心理,因而有很多學生“不知所云,有口難開”,腦子一片空白,只能保持沉默。
3.母語對聽說訓練產生負遷移的影響
許多學生在聽說技能的訓練中,受母語的影響,習慣中文順序,不能直接用英語進行思維,從而影響到信息輸入,說出來的都是“中國式”英語 。
4.不恰當的聽說習慣
隨著中考機制的日益變革和完善,學生也開始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但也有不少學生反映:他們許多時間聽各種材料,然后重復模仿,為什么還一直停留在似懂非懂的水平?如果我們用心分析學生聽的過程,不難發現問題出在聽力習慣上。他們跟不上說話人的語速,他們不會從語流中去理解意思,而把注意力過多地停留在個別音、單詞或表達方法上,試圖聽懂講話人所講的每一個詞。當他們聽到一個不熟悉的詞,或者聽到詞的弱化或簡略說法時,不是繼續往下聽,而是反復思考剛剛聽到的這個詞,這樣就聽不到后面的內容了。
二、教師在聽說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英語學習受長期以來習慣的影響,較多的老師比較重視筆試,對“聽說”訓練不夠重視。但就英語學科而言,“聽說讀寫”的訓練永遠是一個扯不開、掙不斷的鏈條,決不可以顧此失彼。
部分老師專業素質不過硬,不能堅持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有些老師在備課和上課時心存忌患,擔心英文教學學生聽不懂會影響授課的質量;有的老師想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但是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大量實踐證明:教師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有利于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示范語,有利于學生的口頭模仿,有利于激發學生說英語的欲望并提高學生說英語的興趣。
語言是有聲的,聽是學習語言的源泉和基礎。聽得清,才有模可仿;聽得對,才能說得正確。在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要求重視聽說訓練和口語能力的培養,這是科學的,是符合語言教學規律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如何切實轉變教學理念、切實加強對學生的聽說訓練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切實抓好起始階段的英語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習慣。學生初學英語,往往抱有好奇心和新鮮感,因而對學習懷有極大的興趣。老師應抓住這一良好的開頭,把學生的好奇心逐步培養成愿聽愛說的好習慣、勇于用英語回答問題以及提問、模仿錄音發音的好習慣。老師則用流利、動聽的課堂教學語言,配上實物、圖片以及肢體語言,給學生造成深刻的語言印象,并努力使聽說訓練從小處著手,創造學生開口的機會。學生聽得多了,不僅能聽懂了,而且也能說幾句,好奇心就得到了暫時的滿足。這時老師可有意識地將課堂上的機械聽說擴展到課余生活中去,使學生的好奇心升華為一種講英語的興趣。興趣的增長,必然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抓好英語教學的起始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開展聽說訓練非常重要的一步。
2.聽前活動內容設計融入對新知識的感知,真正達到培養聽說能力的目的。通過聽前活動使學生感知聽力課文中出現的新語言知識,如核心詞匯、句型,不僅能降低聽力理解的難度,還能增加新知識學習的層次與復現率,使學習過程更系統、更扎實,真正達到培養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的目的。老師在講課時,不僅要堅持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而且要力圖使自己的語音語調準確規范、富有表現力。學生提問或者回答老師的問題也盡可能地使用英語。
3.聽力理解活動要充分,好好把握聽說教材的重難點。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學生聽力理解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應將教學重點放在聽力和口語能力的提高上。應該把聲音與圖畫或實物等配合幫助學生理解聽力材料的內容,可減低難度,使教學情境化,增加趣味性。要根據聽力內容的需要、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發展需要設計聽力活動,讓學生按要求完成某種任務,如做筆記、填寫表格、寫摘要、進行實際操作。不能機械地完成教材中設置的聽力活動,應對聽力活動的難易程度是否適宜自己的學生、是否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聽力內容進行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 初中政治 教學 問題 對策
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推行與深化,中國原本的陳舊的教育風格和格局正在被逐步打破,在這個過程中也給初中政治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希望,比如新課改要求展開研究性教學,探索性教學等。下面就簡單分析一下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中的常見的一些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
一、常見問題分析
從初中政治教學的現狀來看,雖然新課標已經開始實施了,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依舊是主體學生沒有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當前的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亦步亦趨現象依舊存在而且還比較普遍。許多教師還沒有完全領會到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精神,沒有完全轉變自己的觀念,在課堂上依然以自我為主,而忽視了學生們的感受和興趣。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一個價值觀成熟和性格成熟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們渴望成為學習的主人,而現在的許多教師恰恰忽視了這一點。
(二)教學手段比較單一課堂氣氛和效果不佳。
教學手段單一指的是在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采用比較線性的平面的教學模式,而政治學科相對來說又是比較抽象比較理論化的學科,學生單一的聽老師講述書本知識還是很難理解。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興趣驟減,導致課堂氣氛僵硬,常常出現老師講的賣力課堂效果卻不佳的現象。
(三)課程內容局限書本學生思維無法拓展。
現在的初中政治教學基本還是以教材內容為主,老師也基本按照教材來教授內容,而教材的條條框框恰好束縛了初中學生活躍的思維,再加上書本的知識相對比較籠統化和教條化,學生興趣會比較少,思維無法得到拓展。
(四)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內容脫離實際。
當前的初中政治教學很多還是在按老的套路走,缺乏一種創新的意識,并且不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學生依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很大程度違背了新課改的宗旨,現在的許多學生缺乏對時事的關注,缺乏對社會的關注,缺乏對生活的關注,這也對學生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利。
二、對策與方法
面對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常見問題,我覺得我們應該在下面幾個方面來進行改良和完善:
(一)積極改變觀念明確師生定位。
面對新形勢樹立新觀念,教師需要從原來的主導者改變成為現在的引導者和啟發者。教師需要明確自己的思想無法代替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生自己的思考。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意愿,不能一味的灌輸,需要和學生多做交流把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出來。這樣學習的過程就不是傳統的被動式了而是一種主動的學習,學生也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積極創造多元化的學習環境。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政治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傳統的照本宣科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的形勢,現在的課堂教學需要開展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等。由于初中的政治知識比較抽象化和理論化,許多學生光看書光聽老師講述還不能完全理解,多媒體教學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圖像,影音比文字來的更加直觀易懂而且更加印象深刻,這樣同學們學習的興趣也自然而然濃厚的起來。老師還可以讓同學們展開小組討論,師生課堂提問等環節,既讓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又讓同學們掌握了知識更讓同學們自主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得到了增強。
(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拓展學生思維。
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和自行開展一些社區和學校的活動,寓教于樂。比如學校可以舉辦一個關于時政方面的辯論會或者座談會,這樣學生也不會在拘泥于書本,他們就會關注一些社會的實事會有自己的主張和想法,學生的思維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這樣的方式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更讓同學們增加了學好政治的信心和興趣。以后遇到課本上或者考試中的一些問題,學生們就更容易自己思考自己解決了。
(四)積極創新注重聯系實際。
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更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的創新我們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比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和學生展開情感的交流,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有時可以拿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實例,也可以讓同學講述一些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也可以啟發學生去探究去思考一些實際的問題,比如可以讓學生們談一談對當下國家大事和國際時事的一些看法,這樣比較新穎更加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做人的道理。
三、結束語
借著國家改革的東風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我們初中政治教育也要抓好這個時機,在新課改的指導下,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認識自己的不足,與時俱進,積極創新,不斷探索新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式,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甘殿紅.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方式探討.新課程(教研版), 2009.
關鍵詞:初中政治 教學 問題 對策
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推行與深化,中國原本的陳舊的教育風格和格局正在被逐步打破,在這個過程中也給初中政治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希望,比如新課改要求展開研究性教學,探索性教學等。下面就簡單分析一下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中的常見的一些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
一、常見問題分析
從初中政治教學的現狀來看,雖然新課標已經開始實施了,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依舊是主體學生沒有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當前的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亦步亦趨現象依舊存在而且還比較普遍。許多教師還沒有完全領會到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精神,沒有完全轉變自己的觀念,在課堂上依然以自我為主,而忽視了學生們的感受和興趣。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一個價值觀成熟和性格成熟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們渴望成為學習的主人,而現在的許多教師恰恰忽視了這一點。
(二)教學手段比較單一課堂氣氛和效果不佳
教學手段單一指的是在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采用比較線性的平面的教學模式,而政治學科相對來說又是比較抽象比較理論化的學科,學生單一的聽老師講述書本知識還是很難理解。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興趣驟減,導致課堂氣氛僵硬,常常出現老師講的賣力課堂效果卻不佳的現象。
(三)課程內容局限書本學生思維無法拓展
現在的初中政治教學基本還是以教材內容為主,老師也基本按照教材來教授內容,而教材的條條框框恰好束縛了初中學生活躍的思維,再加上書本的知識相對比較籠統化和教條化,學生興趣會比較少,思維無法得到拓展。
(四)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內容脫離實際
當前的初中政治教學很多還是在按老的套路走,缺乏一種創新的意識,并且不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學生依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很大程度違背了新課改的宗旨,現在的許多學生缺乏對時事的關注,缺乏對社會的關注,缺乏對生活的關注,這也對學生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利。
二、對策與方法
面對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常見問題,我覺得我們應該在下面幾個方面來進行改良和完善:
(一)積極改變觀念明確師生定位
面對新形勢樹立新觀念,教師需要從原來的主導者改變成為現在的引導者和啟發者。教師需要明確自己的思想無法代替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生自己的思考。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意愿,不能一味的灌輸,需要和學生多做交流把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出來。這樣學習的過程就不是傳統的被動式了而是一種主動的學習,學生也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積極創造多元化的學習環境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政治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傳統的照本宣科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的形勢,現在的課堂教學需要開展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等。由于初中的政治知識比較抽象化和理論化,許多學生光看書光聽老師講述還不能完全理解,多媒體教學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圖像,影音比文字來的更加直觀易懂而且更加印象深刻,這樣同學們學習的興趣也自然而然濃厚的起來。老師還可以讓同學們展開小組討論,師生課堂提問等環節,既讓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又讓同學們掌握了知識更讓同學們自主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得到了增強。
(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拓展學生思維
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和自行開展一些社區和學校的活動,寓教于樂。比如學校可以舉辦一個關于時政方面的辯論會或者座談會,這樣學生也不會在拘泥于書本,他們就會關注一些社會的實事會有自己的主張和想法,學生的思維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這樣的方式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更讓同學們增加了學好政治的信心和興趣。以后遇到課本上或者考試中的一些問題,學生們就更容易自己思考自己解決了。
(四)積極創新注重聯系實際
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更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的創新我們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比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和學生展開情感的交流,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有時可以拿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實例,也可以讓同學講述一些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也可以啟發學生去探究去思考一些實際的問題,比如可以讓學生們談一談對當下國家大事和國際時事的一些看法,這樣比較新穎更加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做人的道理。
三、結束語
借著國家改革的東風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我們初中政治教育也要抓好這個時機,在新課改的指導下,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認識自己的不足,與時俱進,積極創新,不斷探索新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式,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甘殿紅.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方式探討.新課程(教研版), 2009.
關鍵詞 初中英語 課堂教學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對初中學生來說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們處于人生中成長的最重要的階段,其學習能力的提高、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逐漸成熟都處于上升空間極大的關鍵點上。對初中英語老師而言,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與水平的主陣地,課堂上老師該如何教,該如何引導學生學是個日久彌新的話題。日常教學中,英語老師們常有的抱怨是學生的成績與老師辛勤的付出不對等。對此,我們應對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各環節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消除英語學習的障礙,對癥下藥,這樣才能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
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歷,就初中英語教課堂學中的常見問題及其相應對策進行探討。
1 學生心理壓力加大
改革開放使英語逐漸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中,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英文的運用也隨處可見。英語教學也是從幼兒開始接觸和學習,教師可以借助實物、圖片等媒體來提高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寓教于樂。但進入初中后英語成為考試必修科目,成為了學生考試、教師考核、學校升學的壓力,教學趣味也隨之而減。作為英語教師要設法將壓力變為動力,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學英語也像其他科目一樣需要有好的學習方法,要找準有效的突破口,這樣才能讓學習過程如行云流水。首先,我們需要從最根本的單詞開始,如果詞匯量太小,在做題時就會有很大的壓力,有時題目擺在面前都不清楚出題人在說什么、不明白選項是什么意思。還有一部分壓力是來自聽力和口語,很多同學拼寫單詞還不錯,聽力卻相差很遠。原因是平時不注意單詞的發音,對音標不熟悉,以至于自己讀的和標準不一樣,遇到考試時就會聽不懂。還有就是自己平時聽得少,練習少,對英語沒有感覺,即使把單詞讀準了,在做聽力時也不能得心應手,因為在聽到一個單詞時須花很長時間去想它的意思,等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是下一道題了。而且英語中有很多連音、爆破音等,更是為聽力增加了難度。所以,建議學生要多看英文電影,多聽英語歌,多模仿下別人的發音。最后,語法也是一個必須過關的難點,沒有扎實的語法知識,背了單詞也不能正確地組合在一起,寫的句子別人還是看不懂。只有抓好這些基本功教學,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化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2 學生學習中受母語的影響較大
英語學習中,學生很難擺脫母語語言習慣的影響,這種現象稱為語言遷移。遷移主要有正遷移和負遷移:凡是母語對外語學習有促進作用的,我們稱其為正遷移。例如:英語和漢語的基本語序均為S+V+O(主語+謂語+賓語),“我說漢語”(I speak Chinese)這個句子中,漢、英兩句語序完全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學生就借助于母語的語序用英語詞匯構成一句正確的英語句子。凡是母語對外語學習產生干擾作用的,為負遷移。例如:漢語中,我們將詞的成分分為“主謂賓定狀補”,格式大致為:(定)主+(狀)謂(補)+(定)賓,而且還有很多虛詞;英語中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等等,位置的擺放與漢語有不同的地方,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就會出現誤用;又如:漢語中有詞類活用(在句子中有名詞、形容詞作動詞的現象等等),英語中則沒有詞類活用。
實際上,對于作為英語初學者的初中學生來說,在純漢語環境中學英語完全排斥漢語是不可能的,母語是可以吸取經驗的唯一語言體系。漢語在英語教學中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我們應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漢語在語言教學中的比例,在教學中盡量使用英語,同時適當、合理、有效地使用漢語,做到“Speak English when it is possible ,but speak Chinese when it is necessary ”,盡可能減少漢語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作用,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漢語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的正遷移作用。
3 教師對學生的心理輔導不夠
在一般情況下,英語教師會把英語教學工作的重點放在知識的講授上,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學生的心理輔導上。當學生的成績下降以后,教師往往只會在教學層面上尋找問題,而不會在其心理上尋找答案,治病找不到病根,當然就無法真正地解決問題。
對初中生而言學習英語是一種新的體驗,在學習中都存在一定的焦慮情緒,焦慮感過多或過少都可能成為阻礙英語學習的因素(有些研究者發現一定程度的焦慮有助于學習,那就是焦慮的積極作用)。來自家長、老師、考試的壓力再加上急于求成的心態都會使學生產生焦慮的情緒。如果壓力適中,就會起積極作用,但壓力過大,又會轉化為消極作用。因此,老師一方面讓學生明白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外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也應該讓他們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使他們能動起來,能夠“跳一跳,摘到桃”,享受到付出努力后有所收獲的成就感。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習的動力又可減少情感障礙,對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學習任務,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趨利避害,盡可能地抑制焦慮在語言學習中的消極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4 英語聽說教學跟不上要求
現如今,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最頭痛的莫過于英語聽說教學了,很多學生在提到英語時往往讀寫能力還說得過去,一旦說到聽說能力,就會皺眉頭。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溝通交流,然而大部分的學生卻偏偏在聽說能力方面卡殼,這顯然有悖于英語學科設置的初衷。造成學生英語聽說能力跟不上的原因除了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外,還有教師在英語聽說教學方式的選擇上需進一步斟酌。
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認為目前初中學生在聽力和口語學習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困難:其一,語言障礙:由于我們普遍缺乏英語的語言環境,大多數學生在英語的習得過程中往往受到母語的干擾較大,會在語音、語速、詞匯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難,阻礙聽力和口語的快速提高。其二,文化障礙: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把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學生除了應當具備一定的英美歷史及語言文學知識外,還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及風土人情,不少中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在聽說方面會表現出理解偏差或是辭不達意的情況。其三,心理障礙:中學生聽說英語的潛在困難是心理障礙,多數人感到被動、沒把握、怕說錯,因而過分緊張,產生畏難情緒,導致本來能聽懂的也聽不懂了,本來想開口也不敢說了,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要想提高學生的聽力和口語,教師在教學理念上就必須克服輕視聽力和口語的傾向,充分認識聽力和口語的重要性,切實加強課內外時間聽力和口語的訓練。英語的五項技能沒有一項能夠在短時期內就得到提高,尤其是聽力和口語的技能,如果寄托于通過突擊來提高聽力和口語的技能,無疑是異想天開,最有效的辦法只能是進行大量而不間斷的實際訓練。比如:引導學生們利用袖珍收音機,每天抽出30 分鐘左右的時間來選擇收聽;引導學生利用市場上的英語聽力磁帶進行學習(學生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選擇地購買);有條件且喜歡看美國大片的學生還可以組織起來到多媒體教室觀賞原版片,這樣既可以感受原版片驚心動魄的真實效果的震憾,又可以在潛意識中提高自己的聽力水平。這些都是提高英語聽力、口語能力的現實可行的有效方法。
5 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不適應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