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31 07:43:5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國藝術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現代的中國站在歷史的轉折點。新的局面必將展開。然而我們對舊文化的檢討,以同情的了解給予新的評價,也更形重要。就中國藝術方面——這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貢獻的一方面——研尋其意境的特構,以窺探中國心靈的幽情壯采,也是民族文化底自省工作。希臘哲人對人生指示說:“認識你自己!”近代哲人對我們說:“改造這世界!”為了改造世界,我們先得認識。
一、意境的意義
龔定庵在北京,對戴醇士說:“西山有時渺然隔云漢外,有時蒼然墮幾榻前,不關風雨晴晦也!”西山的忽遠忽近,不是物理上的遠近,乃是心中意境的遠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隨筆》里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或率意揮灑,亦皆煉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中國繪畫的整個精粹在這幾句話里。
惲南田題唐潔庵的畫說:“諦視斯境,一草一樹,一丘一壑,皆潔庵靈想之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榮落在四時之外。將以尻輪神馬,御泠風以游無窮。真所謂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塵垢0糠,綽約冰雪。時俗齷齪,又何能知潔庵游心之所在哉!”
畫家詩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獨辟的靈境,創造的意象,作為他藝術創作的中心之中心。
什么是意境?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的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爾(Amiel)說:
“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p>
中國大畫家石濤也說: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酱ㄅc予神遇而跡化也。”
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但在音樂和建筑,這時間中純形式與空間中純形式的藝術,卻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來表現人心中最深的不可名的意境,而舞蹈則又為綜合時空的純形式藝術,所以能為一切藝術的根本型態,這事后面再說到。)
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王安石有一首詩:
“楊柳鳴蜩綠暗,
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春水,
白頭相見江南?!?/p>
前三句全是寫景。江南的艷麗的陽春,但著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籠罩上,啊,滲透進,一層無邊的惆悵,回憶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織,成了一首絕美的“詩”。
元人馬東漓有一首《天凈沙》小令: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句完全寫景,著了末一句寫情,全篇點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棖觸無邊的詩境。
藝術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現出種種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樣的美。同是一個星天月夜的景,影映出幾層不同的詩境:
元人楊載《景陽宮望月》云:
“大地山河微有影,
九天風露浩無聲?!?/p>
明畫家沈周《寫懷寄僧》云:
“明河有影微云外,
清露無聲萬木中?!?/p>
清人盛青嶁詠《白蓮》云:
“半江殘月欲無影,
一岸冷云何處香。”
楊詩寫函蓋乾坤的封建的帝居氣概,沈詩寫迥絕世塵的幽人境、界,盛詩寫風流蘊藉,流連光景的詩人胸懷。一主氣象,一主幽思(禪境),一主情致。至于唐人陸龜蒙詠白蓮的名句:“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眳s系為花傳神,偏于賦體,詩境雖美,主于詠物。
在一個藝術表現里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涌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增加了豐富的想象,替世界開辟了新境,正如惲南田所說“皆靈想之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這是我的所謂“意境”?!巴鈳熢旎械眯脑础?。唐代畫家張璪這兩句訓示,是這意境創現的基本條件。
二、意境與山水
元人湯采真說:“山水之為物,稟造化之秀,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隨形改步,有無窮之趣,自非胸中丘壑,,如萬頃波,未易摹寫?!?/p>
藝術意境的創構,是使客觀景物作我主觀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瀾變化,儀態萬千,不是一個固定的物象輪廓能夠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云煙明晦,才足以表象我們胸襟里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惲南田題畫說:“寫此云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紛,皆清淚也?!鄙剿闪嗽娙水嫾沂銓懬樗嫉拿浇椋灾袊嫼驮?,都愛以山水境界做表現和詠味的中心。和西洋自希臘以來拿人體做主要對象的藝術途徑迥然不同。董其昌說得好:“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藝術家稟賦的詩心,映射著天地的詩心。(詩緯云:“詩者天地之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詩心的影現;畫家詩人的心靈活躍,本身就是宇宙的創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虛片云,寒塘雁跡,空靈而自然!
三、意境創造與人格涵養
這種微妙境界的實現,端賴藝術家平素的精神涵養,天機的培植,在活潑潑的心靈飛躍而又凝神寂照的體驗中突然地成就。元代大畫家黃子久說:“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意態忽忽,人不測其為何。又往泖中通海處看急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彼萎嫾颐子讶收f:‘畫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發事泊然無著染。每靜室僧趺,忘懷萬慮,與碧虛寥廓同其流?!秉S子久以狄阿理索斯(Dionysius)的熱情深入宇宙的動象,米友仁卻以阿波羅(Apollo)式的寧靜涵映世界的廣大精微,代表著藝術生活上兩種最高精神形式。
在這種心境中完成的藝術境界自然能空靈動蕩而又深沉幽渺。南唐董源說:“寫江南山,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視之則景物燦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藝術家憑借他深靜的心襟,發現宇宙間深沉的境地;他們在大自然里“偶遇枯槎頑石,勺水疏林,都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黃子久每教人作深潭,以雜樹滃之,其造境可想。
所以藝術境界的顯現,絕不是純客觀地機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為高”。(米芾語)尤其是山川景物,煙云變滅,不可腦摹,須憑胸臆的創構,才能把握全景。宋畫家宋迪論作山水畫說:
“先當求一敗墻,張絹素訖,朝夕視之。既久,隔素見敗墻之上,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為山,下者為水,坎者為谷,缺者為澗,顯者為近,晦者為遠。神領意造,恍然見人禽草木飛動往來之象,了然在目,則隨意命筆,默以神會,自然景皆天就,不類人為,是謂活筆。”
他這段話很可以說明中國畫家所常說的“丘壑成于胸中,既寤發之于筆墨”,這和西洋印象派畫家莫奈(monet)早、午、晚三時臨繪同一風景至于十余次,刻意寫實的態度,迥不相同。
四、禪境的表現
中國藝術家何以不滿于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因為藝術意境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構。從直觀感相的模寫,活躍生命的傳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可以有三層次。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詞》序里形容詞里面的這三境層極為精妙:
“夫意以曲而善托,調以杳而彌深。始讀之則萬萼春深,百色妖露,積雪縞地,余霞綺天,一境也。(這是直觀感相的渲染)再讀之則煙濤澒洞,霜飆飛搖,駿馬下坡,泳鱗出水,又一境也,(這是活躍生命的傳達)卒讀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鴻雁高翔,墜葉如雨,不知其何以沖然而澹,翛然而遠也。(這是最高靈境的啟示)”江順貽評之曰:“始境,情勝也。又境,氣勝也。終境,格勝也?!?/p>
“情”是心靈對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氣”是“生氣遠出”的生命,“格”是映射著人格的高尚格調。西洋藝術里面的印象主義、寫實主義,是相等于第一境層。浪漫主義傾向于生命音樂性的奔放表現,古典主義傾向于生命雕象式的清明啟示,都相當于第二境層。至于象征主義、表現主義、后期印象派,它們的旨趣在于第三境層。
而中國自六朝以來,藝術的理想境界卻是“澄懷觀道”(晉宋畫家宗炳語),在拈花微笑里領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禪境。如冠九在《都轉心庵詞序》說得好:
“‘明月幾時有’詞而仙者也?!蛋櫼怀卮核~而禪者也。仙不易學而禪可學。學矣而非棲神幽遐,涵趣寥曠,通拈花之妙悟,窮非樹之奇想,則動而為沾滯之音矣。其何以澄觀一心而騰踔萬象。是故詞之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識也。清馨出塵,妙香遠聞,參凈因也。鳥鳴珠箔,群花自落,超圓覺也?!?/p>
澄觀一心而騰踔萬象,是意境創造的始基,鳥鳴珠箔,群花自落,是意境表現的圓成。
繪畫里面也能見到這意境的層深。明畫家李日華在《紫桃軒雜綴》里說:
“凡畫有三次。一曰身之所容;凡置身處非邃密,即曠朗水邊林下、多景所湊處是也。(按此為身邊近景)二曰目之所矚;或奇勝,或渺迷,泉落云生,帆移鳥去是也。(按此為眺矚之景)三曰意之所游;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處是也。(按此為無盡空間之遠景)然又有意有所忽處,如寫一樹一石,必有草草點染取態處。(按此為有限中見取無限,傳神寫生之境)寫長景必有意到筆不到,為神氣所吞處,是非有心于忽,蓋不得不忽也。(按此為借有限以表現無限,造化與心源合一,一切形象都形成了象征境界)其于佛法相宗所云極迥色極略色之謂也?!?/p>
論文關鍵詞:中國當代水彩畫的取向
(一)文化本土化、道路民族化
1.立足本土文化
古語云“只有本土的才是世界的”,因為以小觀大,世界文明是由各具特色的本土文明組成的;但還應該懂得“只有世界的才是本土的”,因為以大觀小,沒有跨文明的全球意識,就不能篩選、優化、提升本土文明。所以當今的本土文明應該是“全球背景的新‘再本土’”。[1]藝術本土化要建立在了解世界的跨文化的全球意識之上結合積累在個體身上的文化心理和審美心理創造出來。
筆墨當隨時代,中國水彩當從世界的角度來表現中國文化精神。他絕對不是水彩相貌的“中國畫”,而是獨有中國氣派的、開放的、貫通中西當代文化的產物。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古典文化中講變化,在變化中求創造。要把主導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與主導當代中國的現實價值觀和理想有機結合起來。
2.體現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在《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民族性,指作家,藝術家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化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
中國當代水彩畫只有具備了民族性,才能從世界性范圍內的水彩行列中獲得一席地位。水彩畫無論走到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要強調民族文化的發揚、發揮語言特色的。水彩的魅力在于它既有象油畫一樣的色彩表現力又具備中國水墨畫的自然韻味。這是任何畫種都無法取代的。
(二)語言創新化、風格多樣化
風格越是獨特,藝術觀點也就越是顯得明確。水彩畫的語言包含了情感的交融、松動的用筆、把主觀的意念融入到客觀的思想中。各種不同薄厚的水彩紙所產生的變幻的效果有所不同,帶有創新性的水彩作品使水彩畫語言帶來生動美,節奏美文學藝術論文,流動美。畫面中諸多因素都要綜合起來應用,有造型、氣韻、力度和情感等。應去嘗試新的材料、符號語匯,充分關注色彩、材質、造型自身的表現性和直觀性。梵高就是利用他的藝術天賦,運用輕快的色彩語言,抒發著靈魂最深處的傷痛感情,由此引起共鳴震撼人心。他自己曾經表明“‘畫畫不是畫物體的原狀……而是根據畫家對事物的感受來畫論文提綱格式。’又說:‘是的’,‘不真實’但比死板的事實更加真實。”
(三)觀念更新化、題材變革化
重復自己不經意,否定自己不容易。觀念更新化的水彩絕不是中國畫式的水彩,是構成,是取舍,是繪畫的型與型的關系。要畫出別人所沒有見過和超越大眾的普通視覺和手法。觀念更新化的水彩是表現基本的顯著的特征,比實物所表現的更完全更清楚。[2]中國當代水彩破繭而出需要觀念的變化來進行推動?,F代藝術是革新美學,當代藝術是革新思想觀念。只有各式不同形態的風格能體現不同的思想觀念帶來的不同社會反映。水彩的題材選擇十分廣泛,最至關重要的乃是功力和眼力不夠。像王肇民老先生說過:“我認為創作有三個起碼的標準:(1)在內容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2)在形式上有時代氣息和自己的風格;(3)畫得比現實更高、更美、更有社會意義。[3]
(四)理論體系化、思維時代化
1.理論體系化
當任何一種藝術門類的實踐從自然地狀態逐漸走向自覺的狀態時,就到了立論的時候了,這就必須要有相應支持的理論作為支撐,歷史上很多文藝高峰期總是有正確先進的理論為之做奠基。
“宗白華看來,作為審美對象的‘美’,其所具有的客觀存在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主觀動機或目的為轉移的;審美活動的主體絕不可能僅只在自己心里去尋找這個‘美’的對象‘事實’,因為‘如果沒有客觀存在著美,人們做夢也不想研究美學,國家也不能提倡美育,設立美術館。”,[4]藝術家所持有的美的感受和美的取向不單來自于本身主觀意識,也來自于理論的支撐和導航,當代水彩畫之所以沒有一個完善的體系,停滯不前,理論體系不夠健全是重要原因。
2.思維時代化
一位具有時代思維的藝術家,除了要有深刻而真實的個性體驗以及獨特的藝術語言外,也必定能通過某種過人的藝術敏感捕捉到個人與時代,傳統與變化,主體語言和個性表達之間的深刻而微妙的關系。杜威認為“思維,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認識世界與反映世界的能力,它是人類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獲得的。從藝術形成學角度來看文學藝術論文,勞動既創造了人類,也創造了藝術。”[5]
結論
小境界只能娛人耳目,大境界能夠震撼心靈。雖然中國水彩畫起步較晚,但是中國獨有的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靈感和空間。需要我們去粗取精,西畫中用,站在時代語境下,發揮我們長處和創造潛能,創造出符合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多元化的藝術佳作。
[1] 翟墨著,《融創時代·當代藝術手記》,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第1頁。
[2]《藝術的歷程》貢布里希著,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7頁[3]王肇民著,《畫語拾零》,湖南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第6頁
[4] 葛路、克地《中國藝術神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8
[5] 戴維.杜威《當代藝術家水彩畫材料與技法》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IPg
無論是詩歌還是繪畫,他們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在于借物托情。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于謙的這首《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是我很喜歡的一首借物抒情的詩,可能了解于謙生平的人都知道這位解救明朝于危難的清廉一生的大臣卻因為荒唐的污蔑而冤死,借“石灰”來抒發自己不怕“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氣概。詩中流露出的凜然正氣和豪邁情懷,不知鼓舞和激勵了多少為真理和正義事業奮斗不息的后人。同樣,中國的山水畫是借描寫自然景物表達感情的一種重要的創作形式。自然景物是客觀存在,思想感情是主觀認識,中國山水畫就是客觀世界的景與主觀世界的情結合的產物。中國山水畫情景交融的形式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對于宇宙觀的認識——“天人合一”。正是在中國古代獨特的哲學思想的滋養下,中國畫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哲學精神。南宋馬遠的《漢江獨釣圖》,整個畫面上只有一艘孤零零的小船以及船上獨坐垂釣的老翁,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這樣寂寥、空曠的畫面,給人一種難以言語的意趣,卻蘊含著畫家深厚的文學修養已經自身情感的抒發。這是畫家的心靈與自然的結合,是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中所提到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這樣四季的神態、表情,都是“自然”與“人”的融合統一,是人性化的自然,旨在憑借對客觀景物的描繪,寄托人的主觀情感。寫景是為了“寄情于景”、“借物抒情”、“緣物寄情”。意與景匯,景與情通,情景交融才能產生中國畫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
中國繪畫中傳統題材四君子:梅、蘭、竹、菊。千百年來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成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四君子代表著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種人格力量。通過“四君子”寄托理想,實現自我價值和人格追求。“四君子”成為古人托物言志,寓興自我,展示高潔品格的絕佳題材。清代的鄭板橋,因其出生沒落士大夫家族,幼時生活窘迫,科舉也不順利,曾一度在揚州賣畫為生。這樣的生活經歷造就了他性情直率、作風狂放的性格特點,他把自己情感經歷傾注于它的書畫當中。他的蘭竹,不僅表現孤高超俗,更是借題畫詩發泄自己的抱負和牢騷。如《衙齋聽竹圖軸》題詩曰:“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蔣兆和的《流民圖》,每每看到,心靈都會被震撼到。他樸素的筆墨語言,嚴謹的造型,生動地描繪出那段令人難忘的歷史。這幅鴻篇巨制向我們展現了抗戰時期的北平,中國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畫面中他們痛苦的表情和殷切的眼神,讓我們這些年輕人看了就感覺身臨其境。蔣兆和走在北平的大街小巷,親眼目睹了中華民族蒙受的恥辱、災難與悲劇。也正是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他的親身經歷、感受、體驗和對人民的同情,促使他完成《流民圖》。把在淪陷區每日每時身受的苦難和人民日夜盼望抗日勝利的急切心情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在這種情感的指導下,創作出《小子賣苦菜》、《轟炸以后》等作品,以抒發對勝利的企盼。只有這樣痛苦的情感經歷才能描繪出如此生動的人物形象,讓觀者不由自主的聯想到當時人們的疾苦。無論是山水畫、花鳥畫還是人物畫,沒有創作者情感的傾注,就無法創作出動人的作品。情感在中國畫的創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國擁有著世界最豐富、最富饒的土地,5000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孕育了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華夏民族。也正是它歷經千年的歷史文化變遷才留下了無數的精神瑰寶。而中國畫這特有的繪畫表現形式,在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留下了最絢麗的一頁。中國的歷史在不斷的演變發展中,而中國繪畫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歷經政治、文化、宗教、習俗的變化而發展至今,正是因為它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的文化精神。中國富饒的自然萬物以博大的胸襟哺育中國畫家,滿足著他們對于繪畫題材的攫取和需求,并賦予以智慧和無窮無盡的創造力。
中國畫不是單純的表現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而是借助于“景”抒發自己的“情”。中國畫創作離不開情感因素。可以說中國畫是藝術家表達審美感受和抒感的一種方式。所有名留青史的中國畫作品無不充滿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色彩。中國畫這一東方特有的藝術語言以其真摯的情感,一代代的傳遞下來,成為人類繪畫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作者:美術學院單位:西南大學
刻瓷作品是通過構圖、刻制、著色三個步驟進行的,刻制屬于中間環節。其技法直接關系到作品的優劣。如果刻制技術不精良、不到位,即使畫得再好,無法創作出好的刻瓷作品。因此,在進入創作之前,打好繪畫、雕刻基礎,是不可逾越的階段。即使進入創作階段,也必須不斷提高這兩項基礎素質。
2要不斷進行創造實踐
繪畫基礎與雕刻技術是刻瓷藝術的基本功,但最重要、最根本的基本功,則是想象力。有無想象力,是區分藝術家與匠人的分水嶺。缺乏想象力,就談不上創作。想象力是需要鍛煉的,即是從實踐中不斷地發現總結,經驗積累多了,提供想象的底子也就深厚了??檀伤囆g創作的實踐活動,主要有臨摹和寫生兩種形式。臨摹與寫生是手段,創作是目的,藝術作品越有創造性,就越有生命力。通過臨摹、寫生,去奠定創作的基礎,去發現和區別,去體會,去感悟,去啟發靈感,去獲得創作的沖動。沒有發現就沒有創造,沒有區別就沒有獨立。要從生活中捕捉感覺,從傳統中尋找語言,從創作中發現自己。這三者之間互為因果,缺一不可??檀伤囆g工作者始終要把創造放在第一位。李可染先生講:“要精讀兩本書:一本叫做傳統,一本叫做大自然”。我們的刻瓷藝術家同樣如此,也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深入生活,深入社會,深入大自然,廣泛掌握一手資料。通過對這些原始資料的分析研究,加上藝術家的靈感物化,方能逐漸進入創作過程,也即是刻瓷創作的實踐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長期堅持下去,才能不斷提高刻瓷藝術的創作水平。任何藝術家都離不開實踐,只有通過長期不斷地創作實踐,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創作的關鍵是發現美、創造美。發現美是藝術家要具備的第一要素。刻瓷創作是關于塑造形象的藝術,也是刻瓷者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吳冠中先生指出:“畫家要具備描繪物象的能力,但關鍵問題是能否敏銳地捕捉住對象的美?!笨檀晒ぷ髡弑仨毑粩嗖亮磷约旱难劬?,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認識,為創造美提供營養,使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3要有創作的激情
關 鍵 詞:意象 中西異同 精神實質 風格特征
什么是意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不過,《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號,是以陽爻陰爻配合而成的試圖概括世間萬事萬物的六十四種符號,屬于哲學范疇。繪畫上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畫中之“象”已不是卦象,而是抽象的符號或者具體可感的物象。
在人類藝術發萌之初,東西方藝術表現形式十分相似。中國諸多巖畫與西班牙、法國等國的早期洞窟壁畫都能找到共同點,在手法上都使用了“意象”“象征”,有意識地運用繪畫符號記錄社會活動場景。由于各自的歷史原因,東西方藝術逐漸分道揚鑣。西方科學發展導致了繪畫藝術以解剖學、透視學、光學、色彩學、心理學為主的以寫實主義為核心藝術的產生,直到文藝復興之后才逐步產生出印象派、立體派等藝術畫派。而在中國,受著倫理、哲學、宗教諸多的影響,繪畫藝術步入了更高層面的意象主義軌道。
一
中國繪畫藝術,是在中國特有的歷史條件、社會生活、文化氛圍內產生、成長、壯大的獨特藝術形式,其創作思路、形式是以意象為重要核心的形神兼備的表現藝術。wWw.133229.cOm不管中國歷代的審美和繪畫技術差異有多么大,中國繪畫始終沒有偏離意象的軌道。形象塑造的意象性,可以說是中國繪畫最本質的要求。在構圖上有散點透視之形,在意境上有氣韻生動之說,從而產生“形神”關系之理,它在人物畫上表現為身心的關系;在山水畫上表現為天人的關系;在花鳥畫上表現為物我的關系。以至所有中國畫的傳世佳作都能達到其他畫種難以追求的空靈境界。
佳作誕生之前必有其雄厚的歷史文化根基,中國的畫家從儒釋道中吸取大量精髓又從繪畫作品中反映出來??鬃釉凇墩撜Z·雍儒》中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種把道德觀念與自然景物的欣賞聯系起來的說法,尤其對后世士大夫畫家的審美思想產生極大影響。文人畫家將這一觀點發展為“仁智者樂山樂水”,后發展為“樂山水者必為仁智者”,從而為儒家既有山林隱逸思想而又并不排除其“仁智”的品德與情操找到了根據,為意象藝術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老子有言“大音稀聲、大象無形”。他的所謂“大象”,就是他作為“道”的別名,道就是自然之道,也就是從客觀存在里綜合得出的真理。一切思想意識與學術文化都淵源于客觀存在,繪畫藝術也包括在內。但“大象”畢竟涉及到客觀存在的可聞之聲、可視之象與自然之理。所以,他的所謂“大象”,當指客觀世界上可視與不可視的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抽象的也是概念的。所以,詩人就可“以意寫象”,畫家就可以“以形寫神”。所以說“大象無形”,正是為中國文人畫家作畫重“意象”找到了有力的理論依據。類似的根據還有如“大巧若拙”等。謝赫的《古畫品錄》以六法的標準系統地評點繪畫。謝赫將“氣韻生動”推為六法之首,充分說明謝赫推崇“意象”在繪畫中的地位。氣韻就是顧愷之所說的神似,謝赫自己也稱氣韻為神韻。謝赫時代的繪畫主要是肖像畫和人物故事畫,氣韻的本義是因人物的精神氣質而生動。后來,氣韻生動的范圍擴展到山水、花鳥等各種題材的繪畫,并且成為整個繪畫藝術性的一種衡量標準,甚至筆墨效果也包括在內。同時,如果沒有意象藝術的思潮存在,氣韻生動的含義也很難得到發展。
意象藝術的特點是“立意造像”。在具象藝術中由于透視學的限制,光、形就是一切,一切都很符合形的要求。而意象造型中的“象”,不僅是形,而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藏有深刻的含意,是象中有意、意中生象,立象盡意。中國繪畫的意象表現為“似與似不似之間”,目的是完成“不似之似似之”的一種作品的內在“神似”,這種“神似”僅僅只是繪畫作品的一種表現與表象,一種畫家的理念上的技法再現而已。要使作品內涵真正達到完美的“神”的境界,還需要畫家注入自身內在的豐滿的精神,以求“意”的最高境界。
傳統上意象藝術的中國畫,通常注重的是“身心”“天人”“物我”的關系,而欠缺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質所在。現代中國繪畫正以寬容的姿態和更開闊的視野注視、吸收世界各國的藝術表現形式,然而中國的繪畫必須蘊藏中國的人文哲學思想,必須注重博大空靈,必須注重民族文化精髓,必須努力通過學習和反思,不斷體驗生活,以畫家獨有的靈感去捕捉現代文明給予的啟示,并堅持中國特色的藝術傳統,不斷總結,才能使當代中國畫藝術在人類文明寶座中閃出燦爛的光芒。以中國第一代油畫大師的風景畫為例來說,李鐵夫的求實、徐悲鴻的規矩、顏文的嚴謹、林風眠的隨意、吳冠中的抒情等等也都各具特色。許多美術家都喜歡說,藝術中的民族情感和趣味對藝術家來說是與生俱來的,不論藝術家自覺追求與否。
中國畫技法的核心是筆墨,不講究筆墨也就丟掉了中國畫基本的藝術語言。南朝謝赫在“六法”中講到“氣韻生動”為筆墨的最高境界。筆墨有一定的獨立審美因素,有抽象因素,但不是純抽象,筆墨與表現形象有機結合,創造意象,正是中國畫特色。西方繪畫中講究構成的方法,是從建筑中得到的啟示,可以增強畫面的整體感和力度,是筆墨所達不到的,也是中國畫應吸取的積極因素。因此,將筆墨與制作相結合,就可以大大增強藝術感染力。中國畫的筆墨處處都流淌著畫家情感的軌跡,是情感的一種張揚。用線寫形是中國人物畫造型最主要的課題,即使是畫人物小品的沒骨法也要有以線造型的基礎?!斑z貌取神”“形神兼備”“傳神”是中國人物畫的最高標準,特別是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更重主觀表現和情感抒發。在筆墨運用中以“骨法用筆”為核心,強調書畫同源、以書法入畫,重在一個“寫”字,而不是“描”,也不是“涂”?!皩憽薄乔楦械膹垞P和心靈的軌跡,文人畫將這種藝術實踐的體會總結到相當高度。西方的許多現代繪畫大師也是從東方藝術中悟到了這點。
二
西方油畫的風格樣式和技法語言多種多樣,神采各異。如意大利的古典、德國的凝重、法國的優雅、西班牙的瀟灑、英國的朦朧等等。因藝術家個人的藝術修養和性格愛好不同,畫風及志趣也各有風貌。筆者以為要擴大繪畫的外延可借助抽象藝術的表現形式。1942年在紐約古今漢美術館舉行“抽象藝術大師聯展”的目錄中有人寫到:“抽象藝術的造形包含了藝術家的生活直覺,是不受具體外表約束的自由發揮。”抽象藝術的實質注重的是直覺與造形,是事物在人腦里的印象,通過色彩、線條的構成或即興生成的藝術,是藝術家精神世界的隨機表現的藝術形式。如具有東方血統的康定斯基畫了大量的以“構成”“即興”為標題的抽象畫,作品以豐富色彩喚起人們精神性的感受,以及富于音樂性的協調之感。
盡管抽象藝術最早源于中國,但西方抽象藝術與中國的抽象藝術以及意象藝術在理念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中國的抽象藝術主要表現在中國書法上,最早的漢字甲骨文、金文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舉的緩急把象形的圖畫模式逐漸變為純粹化的抽象的線條和結構。就像音樂藝術從自然界的群聲里抽出樂音來一樣,發展其相互結合的規律,用強弱、高低、輕重、疾澀、虛實、轉折、頓挫、節奏、韻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
從表現形式上看,中西藝術中各取所需。西畫講構圖,國畫講經營位置;西畫講透視法(焦點透視),國畫講“三遠”法(平遠、深遠、高遠);西畫對色彩研究至廣,國畫對墨色研究至精;西畫論刀法筆觸,國畫重骨法用筆,還獨有“十八描”和各種皴法。從內容上看,西畫風景提倡野外寫生(如印象派),中國山水提倡“行萬里路”“搜盡奇峰打草稿”(如荊浩的“寫生數萬本”);同是對自然景觀的真誠描繪,油畫風景重光影色調,中國山水重形體結構;油畫風景偏重從自然整體中挑選和割取局部(如取景框的運用),中國山水則偏重將局部騰挪和拼裝整體(如“咫尺千里”的提法);油畫風景擅繪實景是長處,下者易拘泥和呆板,中國山水擅繪大山大水是長處,下者易無序和空泛。
西方藝術語言和事物關系歷史發展的重要觀念,被引伸來解釋西方現代派藝術,說明西方思想與藝術(文化)發展的一致性。西方現代新派藝術家所思考的是同一類的問題,藝術家們用不同方式——不同流派風格來處理“語言結構”與“意象結構”的關系,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哲學家和藝術家都生活在時代之中,都是特定的時代的“思考”。
西方繪畫從15世紀到20世紀的發展,有兩個特點:一是“造形表象”與“語言所指”的分離;一是“表象事實”和“表象聯結之認定”的對應。前一個原則比較好懂,后一個原則相當難解。西方藝評家??抡f:“表象物”與用以表現這些“表象物”的手段(點、線、面、色彩等)之間要有一種對應關系,否則就不成其為“畫”。如他提到的馬格利特的《不是煙斗的煙斗》這幅畫,是在一個貌似穩定的畫架上,這幅在畫架上的畫,酷似教室里的黑板畫,而這個畫架的架子是不合比例的,似乎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但半空中卻漂浮著一個大的、像幽靈似的煙斗。我們當然不可從這里就去揣測馬格利特似乎要“畫”出一個“永恒”的“煙斗”的“理念”或“意象”來,但卻似乎很容易引起人們想到馬格利特對早年“字”“畫”游戲式的“分離”“游離”有一種積極的否定態度,當游離的“字”和游離的“畫”“破碎”后,“無名”“無字”的“物象”仍然高懸,雖飄忽不定,“惚兮恍兮”,但仍清晰如“畫”。其實這是馬格利特常用的手法,以真實畫面之間的獨特的處理,來表現“現實”與“夢境”“實境”與“心境”“物象”與“意象”之間的溝通關系。以獨特的手法來處理“畫面”正是藝術家的技巧所在。
還有克利的畫,力圖在“形狀”的結構中表現一種“符號”,同時又具有寫的成分。這種“畫”與“寫”的結合,使得物象變形,不易辨認??死越Y構來使形象變化,不惜割裂、扭曲實際形象以顯示這種結構。到了康定斯基那里這種思路的進一步發展,則干脆舍棄了任何具體的、可辨認的形象,成為“意象”的繪畫和“非表象的”的繪畫。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只有各種用以連接表象的手段:點、線、面、顏色,但卻無“表象”的“事實”,而只有惚兮恍兮的“意象”存在,觸動著每個觀者的心靈。這樣,康定斯基的畫,就成了一種新型的“幾何圖形”?!皫缀螆D形”本是一種“記號”,是“無形”之“形”,并無“實物”與其“對應”,為“無象”之“形”,從通常的繪畫史角度來說,康定斯基的畫是理智主義、科學主義的產物,它要表現的不是事物的表面形象,而是事物的“本質的結構”及“意象”。
抽象派繪畫,如同其他的現代流派(達達派、立體派等等)一樣,并不是要人們從繪畫中“看”出“什么”,而是要人們從繪畫中“讀”出“什么”,“感受”到“什么”。超現實主義以夢境幻覺視象來表現“心象”,抽象派以抽象形式來表現藝術家對世界的理解。在這一點上來看,中西藝術之間似乎又是殊途同歸,在“意象”的表達上又有了異曲同工之妙。
進入后現代文化情境以來,藝術無論是在觀念、材料還是在技法、形式上均走向了多維的綜合與多元的建構,那種單一的線性思維方式和孤立的藝術語言描述已逐步成為昨日黃花。目前,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推進,東西方的聯系日益密切,中西藝術(東西方)藝術之間進一步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創作意識及繪畫風格會有越來越多的相同之處,而各個門類藝術之間也出現了融會貫通的局面,相互之間的門類劃分也日漸模糊難辨,特別是在美術界出現了“大美術”的概念,各門類藝術之間、各國藝術之間的交流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參考文獻:
[1]葛鵬仁 著《西方現代·后現代藝術》,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0年
[2](美)威廉·弗萊明 著,宋協立譯《藝術與觀念》,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1年
[3]易英 著《創造意義》,原載于《江蘇畫刊》,1994年
我國的雜技滑稽表演藝術在上世紀50-60年代有過長足的發展。當時全國的各個雜技團都有自己的滑稽演員,其中不少雜技團都曾經擁有在全國頗有名氣的滑稽明星。如
不過,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
在雜技滑稽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努力克服很多困難,主要有三點:
【關鍵詞】寫意畫 人物 人物畫
我們從遠古時代的巖畫和彩陶紋樣上,已經可以見到我國人物畫以線造型的手法的運用。原始人用粗放的線去記錄自己的生活、狩獵、祭祀和原始的意識,這些情感沖動的痕跡帶有中華民族早期的朦朧的審美情趣。
原始社會的圖形,以及秦、漢、魏以前的繪畫,從表現方式來看,似乎更多的帶有粗放的、自由的寫意因素。自晉代以后的人物畫,已經開始以一種理性式的嚴謹而工整的作風去替代原始的感性式的粗放而自由的作風,將這種工整式的繪畫即工筆畫推向藝術表現上的高峰,形成了我國繪畫史上一個工筆性繪畫的極其燦爛的時期。宋以后的人物畫,其表現題材逐漸由宗教和宮廷生活走向民間的世俗生活,盡管在感覺上不如唐代的嚴肅宏大,但由于繪畫的視野擴大了,宋代人物畫從總體上看顯得更豐富、生動、親切。一種更自由、奔放、概括、洗練、粗細結合的畫風逐漸形成。這種活潑的繪畫中,很具代表性的是以石恪、梁楷為代表的“簡筆畫”,他們的藝術可能受到唐代張璪、王墨、王維等人的“筆飛墨噴”、“不貴五彩”的水墨山水畫的影響和啟示。傳世的梁楷《潑墨仙人圖》是現代能見到的這種作風的代表作,表現上的成熟度顯示了一個新畫種正在蓬勃發展的生命力,使中國人物畫開始了意筆與工筆并行發展的新階段。wWw.133229.COM
石恪等人探索了人物畫新的審美角度,梁楷則以自己精美而成熟的作品顯示了新風格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以其作品在藝術創造上的分量取得了意筆人物畫在繪畫史上應有的地位。梁楷等人強化了中國繪畫“以形寫神”的特色,進一步進行了“以意寫形”的探求,作品達到了高度的“形神兼備”的境界,使人物畫更多地擺脫了客觀物象的束縛,進而調整了作者主觀與客觀在創作過程中的作用,大膽的以主觀的情感和意愿去提煉、取舍、夸張、想象、改造、強化所描繪的對象。
元、明、清的意筆人物畫一直與工筆畫并行發展,現在所能見到的元代的作品并不多,一般以人工景意、工意相間的作品居多。元代意筆任務畫壇中沒有出類拔萃的像梁楷那樣有創造性的畫家,意筆人物畫至明代,才有了較大的發展,明陳洪綬在人物畫上的創造性更多,他的作品多數是工筆,只畫過少量的工意相間的作品。他師藍瑛,人物畫自成一格:造型古拙,用筆渾厚而含蓄,畫面具有裝飾味。其畫風對清代的意筆人物畫發展影響較大。從現在的眼光看,陳洪綬仍然不失為一位有影響力的畫家。
意筆人物畫至清代,畫家人數頗多,其中因其創造性而影響較大的有“揚州畫派”的一些畫家以及清末的大畫家任頤(伯年)?!皳P州畫派”以人物為主的畫家有羅聘、華碞、黃慎、高其佩,以及受他們影響的閩貞等。羅聘、華碞、金農重古樸,高逸、黃慎重倉勁,他們的作品意境和章法一般都奇絕,能突破程式,頗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黃胄在《黃州畫語錄》中評價華碞:“華碞在筆墨有所創新,落筆便有神韻,有清一代大師也”。用筆渾厚,轉折自如,墨色華滋,造型概括而有整體感。
任頤以及任熏、任熊是清末的三位多產的畫家。任頤師任熏、任熊,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我國封建時代最末的一位在人物畫成就很高的畫家。他還吸取明代陳洪綬古樸的造型方式,用爽利洗練的筆墨,生動多變的章法,給后代留下了近萬張作品。任頤在某種程度上總結了我國意筆人物畫的主要精神和技法,將意筆人物畫推向又一個高峰。任伯年的人物畫應是三百年來的大家,卻又為不少同道視為民俗畫匠,其實任伯年無論功力、才情皆非常人所及(《黃胄書畫論》)??v觀我國古代意筆人物畫的歷史,從宋到清,歷時千年,一頭一尾是高峰,中間元代不如明代。我認為就對意筆人物畫發展的貢獻而言,應首推梁楷和任頤。
到了近現代,西方繪畫的引進,西方繪畫的理論對中國的傳統繪畫造型觀表現以人為主要對象的社會關系之間的影響,特別是素描的表現力,當然就為中國畫表現豐富的內容,關系和塑造形象的能力起到很大作用。因而也就為水墨人物發展提供了一條廣泛的途徑,水墨人物今天的面貌,更具體的證明了其為這種文化背景下的結果。
當今的水墨人物從寫實的意義上來說,它的造型已發生很大的改變。水墨更向著人的神采表現,人的精神深層挖掘。并把畫面表現人的精神面貌的力度作為與現實內容完美統一標準去實踐。畢建勛老師在他的《水墨人物畫寫生與創作》(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12)提到從橫向上看,水墨人物畫除了繼承宋以前的“形神兼備”的美學傳統和文人寫意人物畫的筆墨資源外,主要是中西結合的產物,他是文人寫意的筆墨語言和西方的人物畫造型方法及相應的色彩學方法結合的產物。它的畫中積淀不甚豐厚,不像山水畫、花鳥畫那樣大師林立,梁楷、陳洪綬、黃慎、任伯年等寫意人物畫家之后,水墨人物畫從徐悲鴻、蔣兆和、黃胄、方增先、劉文西、盧沉、姚有多、周思聰到1978年中央美院第一節研究生等一批畫家至今,僅僅四五代人而已。經過這幾代人的學理探索和創作積累,水墨人物畫這一畫種已經初具現代形態。它是一個具有悠久的人文傳統而又非常年輕的畫種,一個有待于更加成熟的畫種。
毫無疑問,人物畫是以人物形象為審美主體的,是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來傳遞藝術家對生活、對世界的評價并以之寄托作者的情思和愛憎。但是,對于造型研究的退化、正式傳統繪畫的失落,無疑這是人物畫的內傷。今天,我們把更多的關心給與造型的研究,這就非常必要了??禃隼蠋熣J為“把西方嚴謹的造型和中國傳統的精湛,水墨淋漓的筆墨書寫相結合是他對目前創作寫意人物的一種觀點”(筆記于2007-11-22日康老師課堂)。鄧維東老師也認為“寫實是一種技術,寫意是一種升華了的探索,寫意的關鍵是造型”(筆記于鄧老師2007-12-21日課堂)。由此可見,當前更多水墨畫家非常重視“寫實”重視“造型”。當然這種“寫實”已經不是唐宋時寫作實的重復。他除了給予外部的“形”的應有的關切,還要注入更多的畫家個人的性情抒發。
中國寫意人物畫自建國以來,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技術積累,經受西方文明的沖刷,經受了金錢磨盤的碾壓,相信人物畫的輝煌已為期不遠了。
參考文獻:
[1]王伯敏.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2]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7.
[3]劉國輝.中國畫名家創作隨筆.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5.
[4]關山明.意筆人物畫.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6.
關 鍵 詞:民族性 表現 意境 透視
中國畫與西畫的本質區別在于其民族性的不同,進而衍生出藝術自身表現方式和技術特點的各異。所謂藝術的民族性,就是指由民族歷史的思想文化所決定并體現的區別于其他民族同類要素的特質,它是藝術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內因。同時,藝術的發展是建立在歷經千年而不衰的民族思想文化、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基礎之上的。中國畫,特別是由于中國文人的參與,逐步把這門藝術同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和認識論結合起來,把藝術表現同人與自然的關系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藝術體系,也構筑了中國畫藝術與世界其他民族藝術的本質區別。
中國人的宇宙觀其實是受道家、玄學思想影響而形成的。道家思想在某種意義上貫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始終。而西畫則更加崇尚自然、科學和理性。中國繪畫的藝術個性主要表現在意象和氣韻兩個大的方面,用氣韻來表達神采。由于氣韻是以人的個性情調為主要內容,所以在繪畫中個性風格同樣是指一種個性化的精神特征,中國繪畫的這種側重于內在精神氣質方面的特征,與西方側重于外在形式語匯差異的個性表現特征明顯不同。具體表現在:
一、表現語言的差異
“空”的意境與“有”的實相
中國哲學中長期存在著“有”與“無”、“虛”與“實”的論爭,中國藝術精神的出發點便是“無”,所謂道的境界就是“無”的境界,“無”生“有”,“有”生萬物。WWW.133229.COM“無”之所以生“有”,在于“無”中充盈著創造動能的“氣”。宇宙大氣流行,衍生萬物,所以中國藝術以氣為本,中國繪畫是一個“氣”的世界。在這個氣韻流貫的世界中,有音樂式起伏流動的旋律和舞蹈式回旋變化的節奏,以氣為根本的中國畫的構成,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是把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起,用一種流動的眼光、移動的立場攝取世界。流動的眼光、變換的視覺,也就是中國畫中所談的散點透視的方法,這早在山水畫之前的人物畫中就已形成了。因為情節中存在明確的流動時間,畫家需要把不同時間、地點、情節表現在同一時間、空間和構圖之中。
從“無”出發,以氣為本,決定了中國畫尚虛、尚空的意境。在空寂處見靈動,在靈動中見精神。強調人與宇宙、自然的情感交流。能空能虛是實現中國畫意境的重要前提;虛實相生相變,虛實對立統一,是中國意境構成的辯證法。在中國畫中,有形亦可以虛,無形亦可以實,如云、水、煙、霞,繪畫時不用筆墨便化為虛像,畫中的空白在實物的對照下,又顯示出云、水、煙、霞的實景。
這種以氣為根本的中國畫,落實在“意象”的塑造上,便是通過筆法和墨法追尋物象的骨氣,賦予自然物象以生命感、運動感、靈動感。因而中國畫要求筆墨不被物象的表面形式、表面形象所拘束,筆墨的點、線、皴、擦必須從實體中解放出來,這樣就導致對逼真的光影體感表現的遺棄。由于受西洋雕塑、實感、體面的影響,出現了暈染法,但最后暈染只深藏在淺的節奏中,對體面只做出一種暗示。中國畫的主要語匯始終是線,因為線是時間和空間、情感和理性相融匯的語言,線的韻律是大氣流行和變化的具體形象。
西畫藝術的出發點是“有”的概念
西畫是從實體出發,實體是主動的,占據空間的,并在空間中流動、生存、伸展。表現在西畫藝術上,就是采用幾何學的透視法,把人的視覺幾何化。通過光影透視表現遠近、明暗層次,把人的視覺物理化。總之,西畫借用科學的合理而真實的空間感表現著自己實有的空間意識。西畫同古希臘的雕塑有著淵源關系,在二度空間表現三度空間,使繪畫真實再現,物體仿佛可以撫摸。這種有節奏的明暗和光影,加強了對物體結構塊面的理解,由此而來,線在光影中消失了,只有面和體積的存在。所以西畫(現代派之前)大都否認了線的存在,不過在作畫時又難以完全逃避線條,因此就從純科學的角度去解釋線條,認為線只是面的壓
縮。
二、色彩上的差異
中國畫的色彩,在傳統繪畫理論中有南齊謝赫《六法論》中的“隨類賦彩”一說,它比較尊重物象的固有顏色,但是并不是機械的“自然主義”,而是敢于突破物象本身的色彩特點,代之以從情感中醞釀的色彩。畫家的色彩感不同,從而導致作品的色調也不一樣,如齊白石晚年的花卉用色艷麗,而吳昌碩的色調含蓄而雅致。
所謂“色彩感”是畫家對自然界色彩進行抽象而產生的一種情緒,山水畫尤其注重這一點。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靜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這是畫家在一年四季中,經過觀察而得出的感覺。中國畫的色彩具有濃烈的裝飾性,顏色單純而不失凝重,更趨于非理性。傳統的水墨畫,強調墨即色,墨分五色,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水墨畫是開了“抽象”的先河,比西畫的抽象要早很久。
在西畫中,對色彩的規律的研究已系統化、科學化。色彩本來就是光線的具體化,物體的顏色是千變萬化的,光線的變化而導致物體色彩的變化,物體的色彩是固有顏色和環境顏色的綜合體。這種色彩的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在印象派(馬奈、莫奈、德加、雷諾阿等)和后期印象派(凡·高、高更等)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因為色彩是最容易被我們感受到的,在現實世界中自然物象的色彩不論是明快還是暗淡,是強烈還是柔和,都會直接地影響人們的精神。所以,色彩不僅是西洋繪畫的重要的造型手段,也是西洋畫家表現感情的重要手段,這一點上,西畫和中國畫可謂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三、觀察方法的差異
西畫十分強調觀察方式的必要和重要,注重通過寫生來仔細觀察、研究物體,直到它變成心中的“第二自然”。所以模仿的方法和數學邏輯,構成了西畫中科學再現客觀世界的基礎。這種理性的形式分析方法,始終是西方藝術觀察、理解世界的主要方法。在中世紀,人們認為“一切藝術和科學都是以數為基礎”,認為美是適當的比例和鮮明的旋律。文藝復興時期則把藝術上的形式主義拉到科學的懷抱。達·芬奇在一個圓形里分析了人體的比例數及其整體上的圓滿,運用幾何的方法對人體作了既精確又理想的歌頌。事實上,諸多的藝術家又是著名的數學家、建筑師。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都陶醉在幾何、透視、解剖等形式的分析中,而在以后的各個時期的作品中,很難找到文藝復興大師們那些具有理性的精確和結實的素描。這里所說的其實也是西畫寫生的一大特點,即真實地再現對象,也就是形象的再現。
而中國畫的傳統觀念與這種觀念完全是大相徑庭。中國畫強調的是“意象”,是畫者情感化的物象。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于山水間”,通過對物象進行默記、整理,用高度概括、凝練的語言表現物象,撇開一切能左右物象形態的瑣碎的東西,使物象更加集中而具有表現力。這樣一來也就忽略了時空對物象的約束,可以更好地表現物象的精神氣質,如山水畫里面“畫山不看山,畫樹不看樹”的理念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四、構圖中的處理方式不盡相同
中國畫家對于構圖不是從形式上看待,而是從觀念上把握。這種觀念的把握不是靠理性分析去認識,而是靠身心去體悟。中國畫家對構圖的體認,使得中國畫家對于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有著天生的自覺,甚至在他們心目中,諸如虛實變化、疏密變化、開合起伏、平衡和諧等等形式因素本身亦是“道”的體現,故而不遺余力地開掘其意義,將其提升。正是這種有意無意地將形式湮沒在內容中的事實,使得中國畫家們一直未能對形式,諸如構圖作一番單獨的、翔實的、綜合的研究。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畫構圖的迷失,相反造就了一系列獨特的構圖觀。如因為強調天地同觀,因而產生了咫在千里的“映遠法”和散點透視,產生了“天地位”;強調陰陽關系,因而注重虛實、疏密、接勢、回勢之說;強調時空一體,便有了長卷式構圖……
中國畫的構圖其實就是經營位置,其主要的構圖規律就是運動透視(散點透視)的具體運用,可以把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物象相互聯系在一起,這是西畫所不能的。再就是經營黑白,所謂計白當黑,知白守黑,注意畫面黑白的安排處理及虛實相生的變化。
而西畫則比較尊重科學,采用合理的焦點透視來表現事物的變化規律,采取科學的切割方法(包括黃金分割的方法),在不同的視點和視角中表現不同的物體,更趨于科學和理性。發展到現代,不論是中國畫或西畫,在構圖上都傾向于構圖的標志性:把自然的空間進行更有序的組合,打破常理,使之更規范,更具藝術感染力。
另外,這兩個大的畫種的工具材料和作品的形式也不一樣,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決定了其技術特征:“三礬九染”,作品的結構形式豐富多彩,強調詩書畫印合一。而西畫則充滿著理性的光芒,畫面厚重,色彩豐富,有很強的表現力。
當然,中國畫和西畫在發展中相互不斷地影響著。國畫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地吸取西畫的一些長處,比如透視、解剖、寫生以及光色的研究。這期間老一輩畫家如徐悲鴻、林風眠都做了不朽的貢獻。林風眠在《東西藝術之前途》中總結說:西方藝術是以模仿自然為中心,結果傾向于寫實一面,東方藝術是以描寫印象為主,結果傾向于寫意的一面。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的寫實性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而這一點又是與院體風格的西化分不開的。
19世紀中葉以后,歐洲出現了東方美術熱,西方現代繪畫中流動著東方的血液,閃爍著東方的神采。表現在繪畫方面,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及日本畫入歐洲,被人采用,便發生了‘印象派’……”馬帝斯為中國的線描藝術所折服,其作品“單線平涂”的裝飾性和克里姆特對中國藝術的研究與借鑒,在他們的許多作品中都打上了中國畫風格的烙印,還有如凡·高等許多畫家都受中國畫很大的影響。但不管怎樣,藝術只有根植在民族的土壤中,才會保持自己獨特的發展和個性的魅力。中國畫也好,西畫也好,不管如何發展或融合,但評定其藝術價值的最重要的標準——藝術作品從內容到形式的高度統一和完美,這一點是不會變的。
參考文獻:
[1]《繪畫,東西方文化的沖撞》,王慶生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1月
[2]《中西美術比較》,孔新苗、張萍 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1月
在多元文化極速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促進了新工藝技術的產生,中國民間美術這個傳統文化形態與現代藝術設計不可避免地交融在一起,給新時代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新工藝技術帶動了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同時也使得中國民間美術這種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正如印刷技術革命性的進步使手工印刷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印刷品真正開始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中,也正是由于印刷品發展,使得各種平面設計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后攝影藝術的出現,使現代藝術設計越來越完美,到了現在,電子媒體的產生更是讓現代藝術設計錦上添花,它五彩紛呈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極大豐富了受眾的視聽語言,成為現代藝術設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眾所周知,現在是網絡時代,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使新的藝術設計形式應運而生,正像我們現在每天都接觸到的網頁設計、多媒體藝術設術等,無限地擴展了現代藝術設計范圍,使它向世界領域發展?,F代設計在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設計思想的影響下發展起來,它打破了傳統的美學觀念,實質上是緣于大工業化生產和現代文明的發展,與現代社會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從整體上來看,西方現代藝術設計思想特別注重新的視覺語言表達,它在思維形式、表現手法、創作理念和相關媒介上都進行了創新,與傳統藝術有了很大區別,換句話說,西方現代設計對現代藝術設計有著極深刻的影響。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社會的不斷進步,作為以民俗文化為載體的民間美術由于失去了原有生態環境中的依托,漸漸從歷史舞臺中退出。如傳統的民間木版年畫,手工印制工藝復雜,過去一度用來成為歡度年節的裝飾品、大眾傳播的媒介品等,而現在隨著室內裝飾的變化,已經被新的藝術形式所取代。中國現代藝術設計起步較晚,西方的現代工業設計產品、時裝設計等逐漸深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中,而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當我們一味模仿、引進西方現代藝術設計理念時,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卻正在慢慢消失,現代藝術設計軟件工具的使用確實拓展了設計師的創作思維和表現技巧,但民族品位中形式的美感和文化的內涵是用現代設計工具所無法替代的,設計師不但要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還必須充分掌握民族的歷史文脈和個性,才能設計出不脫離時代潮流,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優秀藝術設計作品。
二、中國民間美術的藝術特征及其審美價值
中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廣博的階層文化,這種代表平民大眾文化的造型藝術,被叫做“民間美術”。民間美術對于職業藝術家的藝術有很多區別,因為它不只是出于欣賞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廣大人民群眾為了滿足日常的生產生活、人生禮儀以及相關信仰忌諱等創造的群體性藝術,大多數情況下,是以非常直觀的方式和手段來表達自身的美、物品及生活環境。是勞動人民群眾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于文化、精神和理想生活的追求。中國民間美術種類豐富,風格多樣。例如,我們在生活中常見到的剪紙藝術,就是老百姓最為普及的民間藝術之一,在民間流傳極廣,歷史也很悠久。在北方,老百姓們喜歡用剪紙剪成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進行裝飾,寓意辭舊迎新。再如,有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在中國是非常悠久、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多流行于農村春節,內容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意義,來源于遠古自然崇拜和信仰,成為百姓們驅邪納祥、美化生活的節日風俗。木版年畫的題材非常繁多,如“大慶豐年圖”,表達了勞動人民迎新春、祈豐年的美好愿望,其吉祥寓意和新鮮紅火的景象為新一年映襯了喜慶的節日氣氛。又如,中國的民間皮影,極富地方特色,民間藝人將皮影與木偶結合,還配以民間小調,通過燈光、影幕、音響、唱腔,其造型結構也多種多樣,是最富感染力的鄉土藝術,尤其是以陜西皮影為代表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另外,更值得一提的還有中國的民間陶瓷,來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間,不僅具有審美藝術性,在生活中還有實用性,中國景德鎮就被譽為陶瓷之都,具有樸素的情趣和接近自然的藝術韻味,基造型上的簡潔和裝飾上的流暢,使它一直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梢哉f,民間美術集實用與審美的協調為一身,它代表了中國民間最質樸的審美觀念,如老百姓常用的“繡花肚兜”即是用來貼身穿著來避免肚子著涼,而男女戀愛時,常喜歡用它來作為定情的信物,也有用來送給親朋好友,上面所繡的富有美好寓意的圖案也是一種心意的表達。民間美術藝術具有象征性,它所涉及到的吉祥題材總是蘊涵著吉祥的寓意,并通過圖形紋樣、色彩形式表現出來,作為老百姓吉祥觀念的代表性寓意符號承傳,充分寄托了勞動人民對于生活的美好愿望。民間美術造型最大的特點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和“借物抒懷”,簡單地說就是把自然中和生活中的各種事物與人們美好的期待進行交融,融入吉利喜慶、迎祥納福的象征。如“蓮花”,人們非常喜歡用它來象征高貴的品德,正如《愛蓮說》所說“:清凈濟用,群美兼得?!背浞终f明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又如,我們前面所討論過的民間年畫,其中以“麒麟送子”為題材的就代表了瑞祥,用于象征家庭繁榮昌盛。因此,我們看到,民間美術存在形態的根本在于它來自老百姓的樸實生活,是中國人本原文化的代表,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從造型上來說,雖沒有經過房間的雕琢、修飾,卻別有一番滋味,保持著清新、質樸,在樸實中透著精細,在單純里包含著豐富多彩,堪稱中國傳統藝術審美的典型代表。因此,我們應該看到,民間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和樣式,既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又有深刻的審美寓意,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具有極大的精神文化性。正如我們前面談到的年畫、剪紙等,都反應了老百姓的一種精神面貌,溶入了他們的信仰、情感、娛樂文化等,這些具有突出藝術特征的傳統藝術無疑會對我們現代生活也有著很深的影響。
三、中國民間美術對于現代藝術設計的作用
受西方設計理念的影響,中國現代藝術設計如何前行,對于設計者們來說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但縱觀它們的藝術發展過程,其實兩者并不沖突,民間美術所承載的文化底蘊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題材以及創新思想,那么,設計師們只要下功夫深入了解民間美術,就能使現代藝術設計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1中國民間美術造型藝術對現代藝術設計的作用
中國人的造型哲學基礎可以說來源于陰陽觀,陰陽一般用來說明日光的向背,簡單地解釋就是向日為陽,背日為陰,通常用于借喻氣候的寒暖。正如我們古代思想家分析的事物一樣,都是通過正反兩方面進行說明,所以陰陽是用來說明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來說,無論是美術還是民間美術,都會用陰陽這個觀點。例如,陰陽太極圖的結構,猶如兩條魚首尾相追融合成一個圓滿的圖形,我們喜歡叫它為陰陽魚。細心的人會透過遠古若干圖案、符號、繪畫來找到它的身影,最典型的如萬字符,從中國遠古最有名的人面魚紋彩陶上就能看到,古人用它來代表太陽、陽光和漩渦。還有各個歷史時期的鳳鳥圖,各種繪畫中表現出的盤旋騰飛的龍,幾乎都離不開太極圖形旋轉結構。在中國民間美術中,又把這種造型方法稱之為喜相逢,如民間剪紙中的蛇盤兔,就是陰陽這種造型藝術的一種表現,代表著事物陰陽相互對立、滲透和依存的關系。喜相逢這種傳統吉祥圖案,還被用于刺繡、染織和陶瓷等領域,如青花瓷盤圖案,正因為它的這種美好寓意以及簡約造型,也成為了現代藝術設計的一種設計法則。如某企業就借助其美好寓意,透過太極的理念用兩只鳳凰旋轉互動而成,代表了吉祥與美好,并祝愿企業的前景生生不息。中國的民間剪紙藝術的創作就體現了傳統的陰陽觀。例如“,抓髻娃娃”一手捧雞,一手捧魚。再如“,比翼鳥”“、雙頭驢”等這樣成對成比的造型,都突出了陰陽一體、生生不息的中國傳統哲學觀?,F代藝術設計創作借助民間剪紙藝術中陰陽哲學觀的作用,如在銀行的標志設計中,就可以運用中國古錢幣與“中”字造型,再運用紅色這種中國傳統中的吉祥色彩,寓意天方地圓,積極向上。民間藝人出于民俗實用的需要,在有限范圍內進行能動性設計創作,發揮其最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于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想象力,展現出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如民間刺繡繡花鞋,在有限的面積內,合理安排和設計紋樣與輔助紋樣。整個圖案要包括蓮生貴子、百年好合、金玉滿堂等內容,才能表達其美滿祥和之意,突出中國傳統獨特的裝飾審美藝術,它對現代藝術設計具有指導意義。如在現代室內空間設計時,完全可以借助民間美術這種適形造型法,把大自然的景色引入室內,將現代的時尚性與自然的秀美風光融為一體,拱托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憧憬。
2民間美術藝術色彩對現代藝術設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