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價值理論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27 16:46:2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價值理論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價值理論論文

第1篇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業單獨生產的產品,現在可能被切割成許多不同的價值環節,由遍布全球、成千上萬家企業同時協作生產。基于價值環節在企業之間分割、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現象,理論研究者提出了全球價值鏈的概念和相關理論,涌現了大量相關文獻,本文試圖對這些研究的演化及發展進行歸納、比較和總結,對其主要結論進行評述。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全球價值鏈;治理模式

一、全球價值鏈概念的演化

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競爭優勢》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價值鏈”概念,認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可以分解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增值活動”,每一項增值活動就是價值鏈上的一個環節,其總和即構成企業的“價值鏈”(波特,1985)。早期的價值鏈理論偏重于從單個企業的角度分析企業的價值活動與競爭優勢,價值鏈研究的重心在企業內部。20世紀90年代開始,波特把價值鏈研究的重心從企業內部轉向企業外部,價值鏈的范圍開始從單個企業層面向產業層面擴展,并開始研究價值鏈的空間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國際戰略優勢中使用了價值增值鏈(valueaddedchain),認為價值增值鏈是由技術與原料和勞動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種投入環節,結合起來形成最終商品,并通過市場交易、消費等最終完成價值循環的過程。寇伽特認為,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或一家企業的競爭能力,不可能體現在商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上,國家或地區之間資源稟賦差異最終決定了國家比較優勢所在的價值環節。與波特相比,寇伽特將價值鏈的概念從企業層次擴展到了區域和國家,更加強調了價值鏈的垂直分離和全球空間再配置之間的關系。

全球價值鏈概念是在早期的價值鏈、價值體系、全球商品鏈的基礎上提出的。20世紀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將價值鏈概念與產業的全球組織聯系起來,提出了全球商品鏈概念,即圍繞某種商品的生產所形成的一種跨國生產組織體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規模的企業、機構組織成一體化的生產網絡,形成全球商品鏈。由于商品(commodity)在西方語境中經常代表著服裝、食品等最終消費品,而將服務、機器設備等排除在外,因此格雷菲等人后來逐漸用全球價值鏈代替了最初的全球商品鏈概念。

無論是早期的企業價值鏈理論,還是后來的全球價值鏈理論,其核心觀點是一個最終產品的生產過程,可以劃分成多個增值環節,真正創造價值、決定企業(區域)經營成敗和效益的活動,只是價值鏈上的某些特定環節,這些環節被稱為“戰略環節”,可以是產品開發、工藝設計,也可以是市場營銷、信息技術,或者物流管理等等。

二、全球價值鏈研究的主要內容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分工中出現了一個令人矚目的新現象,即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不同工序和環節被分散到不同國家進行,從而形成了以工序、環節為對象的產品內國際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以全球外包(GlobalSourcing)、海外外包(OffshoreSourcing)、轉包(Sub—contracting)等產品內分工的不同形態陸續出現并得到飛速發展,無疑對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分工理論提出了新挑戰。

為了解釋和研究這種新的國際分工現象,格雷菲等人提出了全球價值鏈理論,并吸引了眾多研究者,出現了大量研究文獻。縱觀全球價值鏈的有關文獻,現有的全球價值鏈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

1、全球價值鏈的控制結構。對全球價值鏈的研究發現,跨國公司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核心控制地位,是形成全球價值鏈的重要推動力量。Gereffi等人認為,可以將全球價值鏈中處于核心地位的跨國公司劃分為從事生產制造的跨國公司和不從事生產制造而專門從事品牌營銷的跨國公司,并將由這兩類跨國公司控制的價值鏈分為生產者驅動(producer—driven)和購買者驅動(buyer—driven)價值鏈(Gereffietal,1994)。Gereffi等人認為生產者驅動型價值鏈主要由跨國公司在海外的直接投資所形成,這些跨國公司大多自己掌握核心技術,并在全球進行直接投資,只有一些非核心制造環節外包,最終形成生產者主導的全球生產網絡體系。購買者驅動價值鏈由擁有強大品牌優勢和國內銷售渠道的發達國家企業所控制,這些跨國公司通過全球采購和外包的方式,在全球尋找最合理的供應商。

上述二元論的劃分不可能是絕對的,格雷菲本人后來也承認購買者驅動和生產者驅動的二分法并不能很好地與實際經濟情況相吻合(Gereffi,2001a,2001b)。二元動力論之所以與現實不符,原因在于這種劃分主要基于最終產品的差異(Dickenetal,2001),如果能從價值增值序列過程中具體環節的進入門檻差異來劃分,而不是按照部門劃分,就可以理解同一產業中為什么會存在不同類型驅動的價值鏈。在同一價值鏈中,關鍵零部件制造及品牌營銷很可能都屬于該產業的戰略環節,那么兩種類型的企業都可以成為全球價值鏈中的核心驅動力,從而形成兩種不同類型的全球價值鏈。基于同一產業存在兩種不同類型價值鏈的事實,張輝最近提出了混合型全球價值鏈的觀點,對上述二元論劃分進行了修正(張輝,2006)。

2、全球價值鏈的治理模式。全球價值鏈中的企業分散在世界各地、承擔不同的環節,要保證整個價值鏈的有效運轉,自然產生了治理的問題。所謂全球價值鏈治理,就是在價值鏈內部各企業之間建立相關制度安排,以保障價值鏈內部不同經濟活動和不同環節間的協調運轉。Humphrey與Schmitz根據處于核心地位的跨國公司對價值鏈控制的程度,將全球價值鏈的治理模式分成四種類型(HumphreyandSchmitz,2001,2002);(1)網絡型(networks),即具有互補能力的企業之間對價值鏈的環節進行分工,各方共同定義產品。在此種類型的治理模式中,企業之間是一種平等合作關系,分享各自的核心能力。(2)準等級型(quasi—hierarchy),即核心企業對其他企業實施高度控制,對產品的各種特征以及要遵循的流程都有嚴格的規定。(3)等級型(hierarchy),即核心企業對全球價值鏈上的某些運行環節采取直接的股權控制,跨國公司及其分支機構之間的關系就屬于這一類。(4)市場型關系(market—typerelationship),處于價值鏈上的企業不存在任何的隸屬、控制等關系,純粹是一種貿易關系。

Gereffi等按照市場交易的復雜程度,交易轉換程度及供應商的能力,將全球價值鏈的治理模式進一步細分為五種(Gereffieta1,,2003),即市場型(mar-ket)、模塊型(modularvaluechains)、關系型(rela-tionalvaluechains)、領導型(captivevaluechains)和等級制(hierarchy)。五種治理模式中,市場型的行為主體之間的控制和協調能力最低,而等級型則正好相反。市場是組織經濟活動最為簡單的模式,其運行的核心機制是價格機制;等級制則以垂直一體化為典型,其運行的核心是管理控制。模塊型、關系型、領導型同屬于網絡治理模式,是網絡模式的進一步細分。模塊型治理模式中,核心企業只須提供可編碼化的概念或標準,供應商有足夠的能力完成模塊設計和制造,因此雙方的地位比較對等。在關系型治理中,供應商與核心企業之間存在大量而頻繁的隱性信息交流,這些信息很難通過編碼化手段傳遞,要保證交易的正常運轉,只能依靠頻繁的溝通與交流,在這種治理關系中,二者的地位也相對比較對等。在領導型治理模式中,核心企業向專業供應商轉移大量的隱性知識或經驗,專業供應商的能力也可在此過程中得到提升,核心企業及專業供應商都很難尋找到替代者,雖然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但是,與專業供應商相比,核心企業在資金和技術等方面一般更具實力,因此專業供應商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核心企業。從等級制到網絡再到市場,顯性協調和權力不對稱的程度逐漸減弱。

Gereffi等指出全球價值鏈治理模式并不是靜態,而是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地點,全球價值鏈可能會由一種模式轉變成另外一種模式(Gereffieta1,2003)。原有的治理模式之所以發生變化,主要是因為:(1)原有生產商的供應能力可能提升,或者出現新的供應商;(2)核心企業調整發展戰略,直接投資對創建和維持嚴格的等級型治理模式代價巨大;(3)出現新的技術等等。

3、全球價值鏈中的學習與升級機會。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加入全球價值鏈,能否獲得學習機會,提升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逐步進入高附加值環節,最終實現產業升級,是國內外全球價值鏈研究文獻關注的焦點。Humphrey和Schmitz在對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升級的案例研究基礎上,總結了四種升級方式:工藝流程升級(ProcessUpgrading)、產品升級(ProductUpgrading)、功能升級(FunctionalUpgra—ding)和鏈條升級(inter—sectorUpgrading)(Hum,phreyandSchmitz,2003)。有關全球價值鏈中升級的研究文獻中,不同的研究者經常采用不同的尺度(scale)。考察某個特定產品的全球價值鏈時,升級研究所考察的對象是發展中國家的供應商或制造企業,對于區域研究者或集群研究者,升級所考察的對象是集群或地方網絡,對國家層面的產業研究者,升級所考察的對象是整個產業層面。

格雷菲等人對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區域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升級前景持樂觀態度,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地方產業集群在加入全球價值鏈之后,通過與價值鏈中的領先公司互動,可以接受領先公司的技術、資金、知識和信息的擴散;同時,領先公司為了保證產品差異性、實現及時供貨、確保集群內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國際市場的要求,會監督和協助發展中國家集群內企業不斷地投資于人力資源培養、技術的改進、組織結構調整和引進先進設備。因此,格雷菲等人認為領先公司對價值鏈的治理,能幫助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區域順利地在價值鏈中實現階梯式的升級。在研究臺灣、香港等地區產業升級的基礎上,格雷菲等人總結出了升級的一般軌跡,從接單產品組裝(OEA)開始,到接單加工生產(OEM),然后到設計生產加工(ODM),最后轉向自有品牌生產加工(OBM)。伴隨著這種階梯式的升級過程,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區域所創造和留住的價值量逐漸增多(Gereffi,1999;KapIinsky,2002;HumphreyandSchmitz,2003)。

JohnA,Mathews和Dong—SungCho還歸納了兩種不同的升級軌跡(JohnMathewsandDong—SungCho,2000),兩種途徑的起點和終點是一樣的,都是從OEM開始最終實現自主品牌制造(OBM),但實現的路徑卻不相同。由于OBM需要更強大的市場開拓能力和技術能力。對于市場開拓能力較強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可能會開始于貼牌加工,再發展到全球物流契約(globallogisticscontracting,GLC)模式,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的生產納入全球物流體系,以實現市場擴張,最后發展到自有品牌生產。對于技術能力相對較強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言,可能會沿著另一種軌跡發展:首先從發展技術能力開始,從貼牌加工逐漸發展到自行設計制造,等自行設計能力達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提高市場開拓能力,最終實現自主品牌制造。

Humphrey和Schmitz等人對巴西鞋業集群研究后發現,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升級并不是那么順利,發展中國家加入全球價值鏈,雖然能夠成功地實現“產品升級”、“過程升級”,但是“功能升級”、“鏈的升級”卻很難發生(HumphreyandSchmitz,2003)。文娃等人以中國上海的Ic業為對象,對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升級進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發現,上海的Ic企業雖然從全球價值鏈中的主導企業獲得了一些學習機會,在某些方面成功實現了過程升級和產品升級,但是,另外一些“過程升級”卻被壓制,他們在結論中指出價值鏈治理者——全球的領先公司,對地方企業升級的推動或阻擋,決定于地方企業的升級行為是否侵犯了其核心競爭力,而不是決定于升級的“類型”。領先公司為了自身的利益,會推動地方產業或企業實現不侵犯其核心權益的非關鍵性升級。而一旦地方企業或產業升級行為,侵犯領先公司核心權益,不管是“產品升級”、“過程升級”、“功能升級”,還是“鏈的升級”,都會被領先公司所阻擋和壓制(文娉、曾剛,2005)。

三、評論與展望

當今世界的生產體系已經進入一個以價值環節分工為基礎的全球化生產階段,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區域都不同程度的加入到這種新的分工體系之中。全球價值鏈研究為分析全球化中的區域發展和地方產業升級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賦予了產業競爭力和改善之路新的內涵。

在基于價值環節分工的現實條件下,一國或者一個區域的競爭優勢已經不再體現為某個特定產業或者特定產品,而是體現在全球價值鏈中所占據的環節或工序。全球價值鏈理論發現,在同一行業或者產品的整個價值鏈中,每個環節的進入門檻和市場結構都不一樣,那些進入門檻最高的環節通常都集中于“非制造環節”(如研究開發、品牌營銷等),這些環節是整個價值鏈的核心環節或者戰略環節,占據這些環節獲得附加值自然最高,相反,那些進入門檻最低,競爭者最多的環節,通常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環節,獲得的附加值自然最低,處于這些環節的企業或區域也最容易被更低成本的企業或區域所替代。

另外,全球價值鏈的分析表明,傳統的所謂低技術、高技術行業的劃分對地方產業發展其實沒有什么現實意義。即使是所謂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存在高附加值環節(如服裝產業的設計環節、服裝品牌營銷環節等),而所謂的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也有它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如Pc產業中的配件、裝配等環節)。全球價值鏈的分析再次應證了波特教授的觀點——沒有低技術的行業,只有低技術的企業。

在生產全球化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必然會專注于技術密集型的環節和工序,或者長期積累起來的品牌營銷等戰略環節,而勞動密集型環節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從而為發展中國家進入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機會和條件。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勞動密集型環節的企業,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通過“干中學”逐漸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逐漸進入高端環節,實現產業升級。但是,正如上述一些研究文獻所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區域加入全球價值鏈,并不能一定保證這些企業或區域不斷實現升級,不僅進入戰略環節會危及核心企業的利益,核心企業會設置種種障礙,阻擾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產業升級。隨著后發達區域不斷進入全球價值鏈的低附加值環節,發達國家的企業現有的地位還會受到威脅。因此,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進入全球價值鏈后就必須依靠主動的努力,加強技術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使自己不斷地在全球價值鏈中攀升,否則只能遭受被價值鏈中的主導企業所拋棄的命運。

與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相比,全球價值鏈理論為我們考察當今的國際分工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分析工具,有關治理模式與升級的研究結論,使發展中國家的區域政策決策者對全球價值鏈中的升級前景有更加清醒的認識。但是,現有的全球價值鏈研究,還主要集中于治理模式與升級方面的討論,對不同價值鏈的地理區位、價值鏈中的利益分配等問題,還需要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和解釋。

第2篇

關鍵詞:價值鏈;成本控制

一、價值鏈成本控制理論識別

價值鏈理論是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企業的價值創造是通過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構成的,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和銷售、服務等;而輔助活動則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

波特把價值作業分解為取得競爭優勢的“建筑磚塊”形態,不僅考察這些“磚塊”各自的性能,而且分析磚塊與磚塊間在空間上的相互結合方式,換句話說,價值鏈成本控制的重點是價值鏈間的連接部分。價值鏈連接關系按是否超出企業自身活動的空間分為兩類:“內部連接關系”與“垂直連接關系”。內部連接關系主要是針對企業內部業務過程以消除無效、浪費達到降低產品成本的目的。垂直連接關系則是發展進化了的過程思想,它把一種超越自身的、全面的作業鏈導入業務過程,以利于更徹底的本源分析。這種拓展了的分析可視為高級的、戰略性的過程思想。本文介紹的就是這種價值鏈思想,并以業務的“空間過程”形態為實施對象展開的。這里的“空間過程”包括上游供應商群和下游客戶群,對這種廣域價值鏈作業活動的成本和價值分析,有助于確認企業及其所屬產業的競爭地位和戰略格局,識別上游和下游客戶與企業的戰略關系和協同效應,了解各利益群在整個產業上所占的利潤貢獻百分比,而彼此結為戰略聯盟,共同達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或識別兼并上游或下游相關企業的可能性。此外,企業還可以借助價值鏈工具估計競爭對手的成本信息。

二、借鑒跨國企業的成本控制經驗,建立科學的成本控制體系

第一步,建立以成本控制為核心的戰略目標。在成本領先戰略的指導下,企業的目標是要成為其產業中的低成本生產廠商。如果企業能夠創造和維持全面的成本領先地位,那么只要將價格控制在產業平均或接均的水平,它就能獲取優于平均水平的經營業績。所以,制定目標成本時首先要考慮企業的贏利目標,同時又要考慮有競爭力的銷售價格。由于成本形成于生產全過程,費用發生在每一個環節、每一件事情、每一項活動上,因此,要把目標成本層層分解到各個部門甚至個人。

1.企業項目分析:各個部門以營銷目標導向,進行年度工作的項目立項,列出為實現目標所需要做的各類項目,同時對項目進行任務分解,再對時間、成本、性能每個環節進行分析,對比成本與收益。比如市場部明年為了達到既定的目標,需要完成多少市場宣傳及推廣的項目,項目逐一分解成任務后,對每個任務所需要的費用進行合理預算,同時對產生的收益進行估算。

2.進行行業價值鏈分析:行業價值鏈:是企業存在于某一行業價值鏈的某個點,包括與上、下游與渠道企業的連接點,如供應商產品的包裝能減少企業的搬運費用,改善價值的縱向聯系也可以使企業與其上、下游和渠道企業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整體競爭優勢。

3.競爭對手的價值鏈分析:競爭對手的價值鏈和本企業價值鏈在行業價值鏈中處于平行位置,通過對競爭對手價值鏈的分析,可以測算出競爭對手的成本。然后,自己企業與之相比較,就找出了與競爭對手在任務活動上的差異,揚長避短,爭取成本優勢。

第二步:價值鏈成本控制執行法。

1.減少目標不明確的項目和任務:在企業目標清晰的情況下,每個項目及任務都是為實現目標所服務的。項目立項分析后,可以把目標不明確的項目與任務削減掉。

2.實行“全員成本管理”的方法:企業在全員管理的活動中,需要按照員工的崗位責任和職責,設計出相應的成本目標。在實施全員成本控制過程中,首先要劃分成本控制實體,應根據企業生產工藝的特點和職能部門、各類人員的職權范圍,將企業內部劃分為若干不同層次的責任實體,并與獎懲掛鉤,使責、權、利統一,最終在整個企業內形成縱橫交錯的目標成本管理體系。

3.加強成本核算,實行精細化管理:伴隨著成本控制計劃出臺的是一份數字清單,包括可控費用(人事、水電、包裝、耗材等)和不可控費用(固定資產折舊、原料采購、利息、銷售費用等)。每月、每季度都由財務匯總后發到管理者的手中,超支和異常的數據就用特別標識。在月底的總結會議中,相關部門需要對超支的部分做出解釋。為了讓員工養成成本意識,最好建立《流程與成本控制SOP手冊》,提出控制成本的方法。當然,有效的激勵也是成本控制的好辦法。

4.實行成本定額管理:定額管理是成本控制中最普遍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它是利用定額(材料消耗定額、勞動定額、定員、費用定額等)控制成本的各項消耗,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實施成本定額控制可以和職責、考核、獎懲結合起來,從而使成本管理真正落實到全體員工和產品形成的全過程中。與此相配套的還有“配套發料制”。它是裝配式企業在產品投產前,按產品投產批量及其消耗定額,由倉庫全部配齊后一次全部發給生產單位。如生產過程中發生丟失、損壞等情況,需要另寫申請單,報有關部門批準后處理。這樣可有效控制浪費和丟失。5.成本控制的“提前”和“延伸”:“提前”就是加大技術投資,加強和供應商在原材料成本控制方面的技術合作,控制采購成本:“延伸”就是將上下游整合起來,降低在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損耗,減少浪費,加強對流通領域成本控制。

從某種意義上講,成本決定一個企業的競爭力,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企業逐步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途徑,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基礎。在企業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的轉變過程中,研究立足于價值鏈的成本控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企業要想有長期效益,企業管理者就應轉變傳統狹隘的成本觀念,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充分運用現代的先進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強企業的競爭力,應從價值鏈的戰略高度來實施成本控制。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理論基礎;價值;價值創造

價值及其源泉問題是每一個從事勞動價值論研究的學者都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國內學者對勞動價值理論有著各種不同的理解,如:物質生產勞動價值論、社會勞動價值論等。[1]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給勞動價值論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如:科技知識及經營管理創造價值的問題;第三產業的價值創造問題等[2]。面對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復雜現象,必須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對其不斷豐富和發展。尤其是加深對于價值及其創造的理解,是更好地理解勞動價值論,科學回答這些新問題的鑰匙。本文試圖從分析價值和價值創造入手,并結合經濟現實,對經濟領域中價值創造進行解析。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和哲學基礎

1、科學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對古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通過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價值理論的批判繼承,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首先他打破了古典派只從交換價值的形式上看待價值的局限,而從“不同性質使用價值為什么能夠在數量上相比較”出發,抽象出價值概念。為此他提出商品的二重性學說,并獨創了勞動二重性學說,把價值作為一個獨立范疇確立下來。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在價值創造上,馬克思指出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的大小。并運用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價值創造的源泉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對抗性,解釋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和本質,并指出,“剩余價值的出現既離不開流通領域又不在流通領域,而在生產領域。生產領域的價值增值關鍵是生產者,資本家的預付資本并不創造價值而是轉移其自身的價值。”因而,在價值創造源泉上,堅持了“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科學真理。[3]

如何深刻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實質,必須認真分析其價值理論存在的基礎和條件。正是這些條件才構成了馬克思價值理論哲學基礎,是深刻理解馬克思價值理論的鑰匙。

2、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價值理論的第一個基礎是:價值概念是建立在以人類整體的偏好為價值評判標準的框架之下的。迄今為止的幾乎全部學科,只要涉及價值判斷的,都是建立在以人類為中心的基礎之上的。某物有價值完全是因為其對人類有效用,能滿足人類需要;反之若某物不能滿足人類需要則無價值。

馬克思價值理論的第二個基礎是:價值的概念是商品用于交換時才產生的。價值概念建立在交換的基礎之上的,沒有人類之間的交換,物品永遠只是物品,只具有使用價值。可見,價值是針對交換而提出來的,確切地說是針對人們交換中雙方交換物的比例關系而提出來的,是衡量交換是否公平的一種尺度。從這個意義上,價值不是在生產過程中,也不是在交換過程以后,而是在交換的一瞬間才得以體現的。[4]

馬克思價值理論的第三個基礎是:價值是表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范疇。馬克思認為:“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價值關系,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物的關系完全無關的。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社會關系。”[5]既然價值只有在交換中才有意義,它表現為交換價值,交換又是建立在雙方平等意愿的基礎上,所以價值是在等價交換基礎上的人與人交換關系(表現為商品的交換比例)的表現。

二、價值創造的源泉

1、勞動是價值形成的唯一源泉

為什么土地、資本也同樣參與生產過程,但它們不是創造價值的源泉,而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呢?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個問題已隱含在馬克思對價值和交換的分析之中。讓我們先考察交換,在假定交換物品對人類有效用,而且交換雙方也為之付出勞動的基礎上,來分析商品的交換比例問題。那么,以何種比例交換二物品最恰當呢?為什么一只海貍交換兩頭鹿,而不是一頭或三頭呢?這就集中到價值創造上了。馬克思正是在前三個基礎之下,對其作了科學的回答。既然價值是以人為標準進行評判的,那么就看這次交換對雙方是否公平。若公平則成交,否則交換就不能進行。怎樣才是真正的交換公平呢?當然又是要從人類本身的判斷來考慮。可見,馬克思只所以抽去商品的使用價值屬性,即是把價值概念建立在“人類為獲得該商品所付出的艱辛和麻煩”的基礎之上的[6]。因此,這種付出理所當然成了衡量交換比例的尺度。但這種艱辛和付出的度量在實踐中又是有困難的。因此,馬克思只有抽象出一般勞動,認為他們是同質的。進行了這種抽象之后,衡量商品的價值的標準就是人類的勞動。然而勞動還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只有用人類生產這種商品的勞動時間取代。而人類生產某種商品的勞動時間不是任何一個人的,而是社會平均的,所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決定了商品的價值。

2、價值創造的更一般意義上的源泉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出,建立在以整個人類的福利為研究對象的基礎上,我們得出價值的唯一的更一般的源泉:“人類為獲得該商品所付出的艱辛和麻煩”。從而價值創造的一般要件就是:第一,主體創造出使用價值。第二,人類在創造該使用價值時付出了艱辛和麻煩。第三,創造價值用于交換。從這個基礎上考慮問題,一切效用價值論者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只從個體(效用)出發,而未以整個人類社會(效用)為對象,以個體抹殺了一般。三位一體的公式也是錯誤的,因為“價值是體現在人們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上的,只能由人來創造而不能由物來創造”[7],非勞動的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并沒有為商品的形成付出“艱辛和麻煩”,只是單純的價值轉移。三、價值創造分析——新時期對勞動價值論的運用和深化

通過對價值理論的前提、價值創造的一般源泉以及價值創造的判斷要件的分析,我們可以據對新時期復雜經濟現象的價值創造問題進行解析。

1、物化勞動不創造價值

物化勞動是否也創造價值,這個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界爭論的焦點,我們認為:人類勞動在當代仍然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勞動包括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生活資料被消費轉移到勞動力中,構成勞動力的價值,是不能創造價值的。凝結在生產資料中的物化勞動,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具體勞動逐步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也不能創造價值。因此物化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只是轉移自身的價值,不能創造價值,但它對價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價值創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第一、它是勞動過程得以進行的物質條件。沒有物化勞動參與,勞動者就無法借助生產資料進行勞動。第二、它構成了價值載體的物質內容,即使用價值。沒有物化勞動參與,商品價值就缺乏物質載體。第三、作為上一勞動過程結果的物化勞動是經驗的累積,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條件[8]。

2、科學技術知識不創造價值

隨著科技的發展,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在與過去相同的時間內生產出幾十倍、幾百倍的產品,所以有些學者便認為科學技術知識創造價值,并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作為論據[9]。其實這是混同了使用價值與價值的概念。生產力是人們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跟價值即這個表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范疇毫不相干,更不可能成為創造價值的力量。科技的運用,只是導致使用價值的成倍增長,而非價值的成倍增長。正是科技使人們生產該商品的生產率提高,減少了人們“獲取該物所付出的艱辛和麻煩”,單位商品的價值才下降,而總價值卻是不變的[10]。另外,科技的發展導致價值的轉移或者說價值的剝削,會產生一個重新分配價值和剩余價值的過程,但不是科學技術、知識創造了價值。科技的唯一作用就是廣泛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一個行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對其他行業剩余的剝削,必然帶動社會各行業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從而人們獲得社會產品所“必須付出的艱辛和麻煩”減少,即: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這個價值量降低的過程是人類生產自身擺脫自然束縛的能力增強的過程。

3、經營管理勞動的價值創造

經營管理勞動在企業生產中所起的作用是組織、協調、指揮、監督,是構成企業生產的一個重要部分,特別是在現代科技發達、生產環節復雜的生產下,經營管理顯得比普通勞動更加關鍵。管理者雖沒有參與使用價值的直接生產,但其勞動與工人一般性勞動構成了企業的“共同勞動”,管理者也是“總體工人”的一部分,間接參與了價值的創造。而且其勞動是更加復雜的勞動,需要掌握更加復雜的科技知識和管理方法,是比普通工人勞動更有創造力的勞動。

4、第三產業勞動、私營企業主勞動的創造價值

第三產業勞動也是價值創造的一個重要源泉。理由如下:第一,第三產業的勞動創造了使用價值。第二,第三產業勞動產品也是人類社會勞動的一般凝結。第三,第三產業的勞動用于社會交換,滿足社會需要。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第三產業的勞動就業率越來越多,創造的產值也逐漸增加。第三產業中無論是生活服務部門、生產資料服務部門還是其他服務部門,都是創造了無形產品,是人類一般勞動的凝結。

私營企業主的勞動作為一般勞動,與工人的勞動或國有企業管理者的勞動沒有兩樣。私營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區別就是其所有權的不同,或者說是價值分配不同,這與其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不能相提并論。判斷一種勞動是否創造價值,要依據價值創造的三個要件。即:主體創造出使用價值、價值創造主體為獲得該使用價值付出艱辛、用于社會交換。由此看來,第三產業勞動、私營企業主的勞動同樣具有價值創造的屬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盡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關系與生產方式的變化,價值產生和實現的條件與馬克思所處的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但人類勞動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這一論斷在現在與將來仍然適用。不能由于一些經濟現象的變化去否定勞動價值論,而應該在分析當時經濟環境的條件下,進一步認識和發展勞動價值論,使之更加成熟,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馮春安.國內勞動價值論爭鳴簡評,經濟學動態[J].2001(1):154-56

[2]羅潤東、秦海英.勞動價值論研討會觀點綜述,經濟學動態[J].2002(3):46-48

[3]魯友章、李宗正.經濟學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M].1983:74-84

[4][5][6]馬克思.《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M].1975:64,89,51

[7]鄧先宏、傅軍勝、毛立言.對勞動價值理論幾個問題的思考,經濟研究[J].2002(5):8

[8]郭友聰、當代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的本質及其實現,新疆教育學院學報[J].2003(9):3-5

第4篇

[關鍵詞]顧客價值滿意度顧客忠誠

一、顧客價值及其基本特征

在過去的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眾多從顧客角度定義顧客價值的方法,其中以Woodruff(1997)給出的顧客價值定義最受學術界的廣泛認可。該定義認為顧客價值是顧客在一定的使用情景中對產品屬性、產品功效以及使用結果達成(或阻礙)其目的和意圖的感知的偏好和評價。關于顧客價值理論,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從目前關于顧客價值基本特性的研究成果來看,顧客價值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性,即層次性、動態性和關系性。

二、顧客價值的相關理論

回顧以往文獻,主要有四種顧客價值的相關理論。

1.科特勒的可讓渡價值理論:科特勒是從顧客讓渡價值和顧客滿意的角度來闡述顧客價值的。所謂顧客讓渡價值(customerdeliveredvalue是指總顧客價值與總顧客成本之差。總顧客價值(totalcustomervalue)就是顧客從某一特定產品或服務中獲得的一系列利益,包括產品價值、服務價值、人員價值和形象價值等。顧客總成本(totalcustomercost)是指顧客為了購買一件產品或服務所耗費的時間、精神、體力以及所支付的貨幣資金等,顧客總成本包括貨幣成本、時間成本、精神成本和體力成本。科特勒指出,顧客是價值最大化的追求者,因此顧客在選購產品時,往往從價值與成本兩個面進行比較分析,從中選價值最高、成本最低,即以顧客讓渡價值最大的產品作為優先選購的對象。

2.Zaithaml的可感知價值理論認為:在企業為顧客設計、創造、提供價值時應該從顧客導向出發,把顧客對價值的感知作為決定因素。顧客價值是由顧客而不是供應企業決定的,顧客價值實際上是顧客感知價值(CustomerPerceivedValue,CPV)。

3.Ravald和Gronroos(1996)的全情境價值理論:Gronroos是從關系營銷的角度闡述顧客價值的。他們認為,將顧客感知價值定義為顧客根據付出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的感知而對產品的效用做出總的評價,這種看法并沒有考慮到提供物的關系方面,實際上關系本身對總的感知價值可能有重要影響。在緊密的關系中,顧客可能會將重點從獨立的提供物轉向評價作為整體的關系。如果關系被認為有足夠價值的話,即使產品或服務不是最好的,參與交換的各方可能仍然會達成協議。顧客在感知價值的過程中,不僅關注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也關注其與企業的持續關系所創造的價值,這就是關系價值(RelationshipValue)。以往的顧客價值理念只關注企業與顧客交易的一個片斷,稱為“情境片斷(Episode)”,但由于關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顧客價值將在一個長時間內出現,也就是在價值過程中存在著“全情景價值(TotalEpisodeValue,TEV)”。關系范疇中的顧客感知價值可以表述為下面的公式:

(1)全情景價值=(情景利得+關系利得)/(情景利失+關系利失)

(2)顧客感知價值=(核心解決方案+附加服務)/(價格+關系成本)

(3)顧客感知價值=核心價值+/一增益價值

4.競爭導向的顧客感知價值理論是由Anderson和Narus在1995年提出的。Anderson和Narus(1995),在科特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顧客價值是顧客從購買的產品中獲得價值與所要付出的所有成本的“凈利益”。當顧客從本企業的產品中獲得“凈利益”比從競爭企業的產品中獲得的“凈利益”大的時候,顧客就會購買企業的產品并從中獲得滿意。

顧客之所以能夠通過感知價值來選擇他們滿意的產品或服務,是由于競爭者的存在。將競爭對手創造的顧客價值引入顧客價值理論,將本企業提供的顧客價值與競爭對手的顧客價值相比較,即強調顧客價值是個相對概念。“競爭”導向的顧客價值理論將本企業提供的顧客價值與競爭對手的顧客價值相比較,從而更加完善了顧客感知價值的理論,并且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三、顧客價值的相關研究

關于顧客價值的相關研究,研究者從不同視角進行了分析。對于顧客價值、顧客滿意和品牌忠誠之間的關系研究,目前在國外已經有不少針對品牌忠誠的研究和應用,國內也有一些相關研究,但是還沒有形成權威的、廣泛應用的研究模型,在此,介紹國外一些主要的品牌驅動因素模型。Blackwell等(1999)提出了價值—忠誠度模型(見圖1)。Blackwell認為顧客價值是由顧客而不是由供應企業決定的,它實際上是顧客感知的價值。顧客感知價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間的權衡。感知利得包括物態因素、服務因素、產品技術支持等質量因素,感知利失則包括顧客在購買時所付出的所有成本。他強調了顧客價值來源于顧客感知、偏好和評價,還把使用情境聯系在一起。

ECSI基本模型即是歐洲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由該模型中(見圖2)可以看出,顧客滿意、企業形象和感知質量是形成顧客忠誠的直接驅動因素,感知價值是重要的間接驅動因素。

顧客滿意和顧客價值雙驅動模型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模型。Michael(1999)等通過一個實證研究,并且借助數學模型的分析表明,顧客價值和顧客滿意對顧客忠誠的貢獻幾乎同等重要,并以能源服務機構為例構造忠誠模型。該模型具有一定針對性,因為該模型是以能源機構為基礎建立的,因此前因變量中有專門針對能源機構的因素,但是該模型也具有普適性,尤其是模型的后半部分。該模型(見圖3)具體如下:

國外一些較新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發現,顧客價值相對于顧客滿意而言,對品牌忠誠起著至少相同的直接影響。因此,有必要從顧客價值、顧客滿意兩方面來研究其對品牌忠誠的驅動作用;此外,國外以往提出的模型往往立足于傳統行業和領域,對于網絡環境下的顧客品牌忠誠研究相對要少,從而對電子商務環境下的顧客滿意、顧客價值和品牌忠誠進行研究有其現實和理論意義。

四、顧客價值理論與研究對實踐的啟示

顧客價值是對市場營銷觀念內涵的進一步發展,是提高顧客滿意度和建立顧客忠誠的根本。為顧客創造優異的顧客價值,已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是企業在實踐中必須關注的重點。在市場競爭中,只有那些為顧客創造了優異價值的企業,才能夠生存、發展乃至不斷壯大。

參考文獻:

[1]Woodruff,R.B.CustomerValue:TheNextSourcefor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1997,25(2):139~153

[2]BLACKWELLSA,SSL,BARNESJH,etal.Theantecedentsofcustomerloyalty[J].JournalofServiceRearch,1999,1(4):362~375

[3]MORGANRM,HUNTSD.TheCommitment-TrustTheoryofRelationshipMarketing[J].JournalofMarketing,1994,58(3):20~38

[4]李晉生張欣瑞:基于顧客忠誠提升的品牌忠誠驅動因素研究[J].商業研究,2007(7):64~65

第5篇

關鍵字:景觀;社會;生態;藝術

TendencyofValuesof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

Abstract:Asanintegratedwhole,landscapeisrealizedunderacertaineconomyconditions.Itshouldmeettheneedofthesociety,coincidewiththeruleofnature,followtheprincipleofecology,andasthesametime,italsobelongstothecategoryofart.Iflandscapeworkshavelastingvitality,theymustbethosewhichcanbalancethesefactors.Theyarecloselylinkedwiththetimessoul,absorbthehistoricalspirit,butnotimitatetheexistingstyle.Theyaccordwiththeprincipleofscience,andreflectthedemandsofsociety,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thenewideasofaestheticsandtendencyofvalues.

Keywords:landscape,society,ecology,art

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其實很難評判今天的作品的價值,畢竟離我們越近的事物,越難判斷哪些會是持續的輝煌,而哪些又僅僅是過眼云煙的短暫時尚。我們曾經熱衷的許多思潮,今天看來卻非常片面;而一些曾經遠離人們視線的作品,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后,卻閃爍著迷人的光芒。盡管我們很難全面、客觀地分析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但是無論過去、現代或是將來,我們每一個設計師在實踐過程中都無法回避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與方式,取決于不同時代背景下景觀設計師的觀念和思想,也就決定了作品的表現形式,進而影響著作品的生命力。

傳統與現代

幾乎每一個設計師都曾面對過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的困惑。早期的現代主義者更傾向于將二者對立起來,但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系。與文化的變革一樣,景觀的發展與變革,也是在伴隨著對過去的繼承與否定中進行的,一種新的景觀形式的產生,總是與其歷史上的園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任何設計師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既使將自己標榜為最前衛的設計師,也無法回避自己作品中沉淀的特定的文化痕跡。然而,珍視傳統的價值,并不是要無視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一味地模仿過去。最好的模仿也只能產生贗品,而不是真跡。優秀的設計不是對傳統的淺薄模仿,而是將悠久的地方園林傳統與現代生活需要和美學價值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煉提高的作品。這一點從當代各國優秀的景觀作品中都能深深地體會到。這些作品,無論形式多么現代,我們稍加品味,都不難發現它們所傳遞的傳統的信息。

巴黎的雪鐵龍公園(ParcAndrē-Citroën,1992年建成,G.Clement、P.Berger、A.Provost、J.P.Viguier、J.F.Jodry設計)、大西洋公園(LeJardinAtlantique,1994年建成,FrançoisBrun、MichelPéan設計)的平面布局與17世紀勒·諾特(AndreLeNôtre)的園林有相當多的聯系(圖1、圖2)。甚至從拉·維萊特公園(ParcdelaVillette,1991年建成,BernardTschumi設計)這樣掛著解構主義標簽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法國園林傳統的影響(圖3)。模紋花壇是傳統西方園林要素,今天,在不同的設計師的手中,經過現代設計手法重新演繹,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版本。慕尼黑機場凱賓斯基酒店花園(GardenofKempinskiHotel,1993建成,PeterWalker設計),將古典的花壇園用極簡的圖案式構圖重新組合,創造了一個綠色的、令人愉悅的場地(圖4)。荷蘭烏德勒支VSB總部花園(1995建成,AdriaanGeuze設計)里,200米長的帶狀黃楊籬與紅色的碎石地面構成一個狹長的下沉式花園(圖5)。紐約亞克博·亞維茨廣場(JacobJavits,1996建成,MarthaSchwartz設計),以法國巴洛克園林的大花壇為創作原型,將長椅、草丘、街燈、鋪地、欄桿等要素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組合,用簡單的形式獲得了豐富的廣場空間(圖6)。在這些作品中,景觀設計師追求的不是對過去形式的拷貝,而是將歷史上的園林文化的精神吸收過來,把它們轉換為適應新情況的合適的表達方式。這些景觀是當今社會的產物,現代科學技術與思想、現代藝術、園藝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環境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只有那些代表了當今時代文化精髓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在一起的另一層含義在于,新的景觀設計不僅要展現當今社會的需要,而且它們在保護或重新塑造城市歷史地段的價值方面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巴黎貝爾西公園(ParcBerce,1997年建成,BernardHuet、MarylèneFerrand、Jean-pierreFeugas、BernardLeRoy、IanleCaisne、PhilippeRaguin等設計),保留了地段上原有酒廠的老街區構成的網格系統、酒窖和500棵古樹等歷史痕跡,并將這些歷史信息與現代設計要素疊加重合,形成歷史和現實的對話。公園喚起了對過去生活的記憶,使這一區域城市的發展具有了歷史的連續性(圖7)。威尼斯弗雷托廣場(PlazaFeretto,2000建成,GuidoZordan設計)通過精細的石材鋪裝、豐富的地面標高的變化,以及與廣場周邊的教堂、文化中心、商鋪與住宅等新老建筑的和諧關系,保持了老城中心的尺度,再塑了變化豐富、充滿人情味的意大利傳統城市空間(圖8)。

景觀與社會

景觀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對景觀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回顧歷史,正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使園林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促使了現代景觀的產生。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意識的進步,促進了景觀事業的發展和設計領域的不斷擴展。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對于無所節制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人們對自身的生存環境危機感日益加重,于是環境保護成為普遍的意識。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變遷,使得完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公園的工業之后的景觀不斷出現……社會的發展改變著今天景觀設計的面貌,社會因素是景觀發展的最深層的原因。

景觀的社會意義還在于,景觀應該、也必須要滿足社會與人的需要。今天的景觀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景觀是為了人的使用,這是它的功能主義目標。雖然為各種各樣的目的而設計,但景觀設計最終關系到為了人類的使用而創造室外場所。為普通人提供實用、舒適、精良的設計應該是景觀設計師追求的境界。這一點,北歐國家及德國的設計師已在全球樹立了榜樣,在那里,景觀的社會性是第一位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出發點,設計師總是把對舒適和適用的追求放在首位,設計不追求表面的形式,不追求前衛、精英化與視覺沖擊效果,而是著眼于追求內在的價值和使用功能。這種功能化的、樸素的景觀設計風格應該贏得人們的尊敬(圖9、圖10)。

反過來,景觀對社會的積極作用也許已經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今天,景觀設計師面對的基址越來越多的是那些看來毫無價值的廢棄地、垃圾場或其它被人類生產生活破壞了的區域,這與我們的前輩的情況完全不同,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選擇那些具有良好的潛質的地塊,具有造園價值的土地,進行錦上添花,所謂“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然而,今天的景觀設計師更多的是在治療城市瘡疤,用景觀的方式修復城市肌膚,促進城市各個系統的良性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首先需要的不是創造,而是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樣的景觀的積極意義不在于它創造了怎樣的形式和風景,而在于它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景觀的建造,可以刺激和完善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與進步。德國魯爾區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IBAEmscherPark,1992年開始建造)就是很好的實例。埃姆舍河地區原為德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自1960年代以來,作為主要工業的煤礦和鐵礦開采,已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倒閉,大量質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地區人口減少,數十萬個就業崗位化為烏有。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促使當地政府為地區的復興采取有效措施,即建造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這項龐大的工程涉及800平方公里的區域,17個城市,250萬人口,內容包含河流的生態再生、區域自然景觀恢復、公園綠地、居住區、科技、商務中心建造、生態環境改善、原有工業建筑整治及重新使用等。十年來,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的建造有效地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刺激了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并巧妙地將舊有的工業區改建成公眾休閑、娛樂的場所,不僅盡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業設施,作為地區歷史的延續,并有效地節約了資源,同時又創造了獨特的工業景觀。這項環境與生態的整治工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地區由于產業衰落而帶來的環境、就業、居住和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的難題,從而賦予舊的工業基地以新的生機,為世界上其它舊工業區的改造樹立了典范(圖11)。

景觀的建設與經濟的發展應該是一個良性的互動,實際上景觀建設在今天也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一部分。經濟的發展帶動景觀的發展,反過來,景觀的建設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巴黎貝爾西公園的建造為周邊地區的開發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休閑交往場所。在保持地區的歷史特色的同時,提升了土地的價值及地區的競爭力(圖12)。許多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是通過景觀的建設為先導的,先有景觀環境,再有商業、城鎮及公用設施,一些大型的博覽會、體育盛會的舉辦,往往是城市落后的地區或未開發地區振興和發展的契機。對會址和園區的合理規劃,特別是會后該地區的發展藍圖,是博覽會或體育盛會成功的重要保證。一般而言,每一次博覽會結束后,大部分的展館、展園均被拆除,留下的是一個有著良好景觀骨架的未來城市新區。展覽是臨時的,地區的發展卻是永久的。1992年建成的荷蘭園藝博覽會公園為Zoetermeer城鎮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原博覽會花園已經成為該城鎮的休閑公園,有些區域成為林區或自然原野,有些地區成為自然保護地,而公園的核心區域,即原來的展覽區已成為居住區。公園的建造為Zoetermeer地區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圖13)。漢諾威2000年世界博覽會的“變換花園”(GärteninWandel,2000年建成,KamelLouafi設計)把展覽會結束后的經濟和時間因素考慮了進去,“演進將取代公園的維護”,公園將成為未來新的城鎮公共空間和中心(圖14)。

景觀與藝術

毋容置疑,景觀設計是一門藝術。它與其它藝術形式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現代景觀設計從一開始,就從現代藝術中吸取了豐富的形式語言。對于尋找能夠表達當前的科學、技術和人類意識活動的形式語匯的設計師來說,藝術無疑提供了最直接最豐富的源泉。從現代藝術早期的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派、構成主義,到后來的極簡藝術、波普藝術,每一種藝術思潮和藝術形式都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可借鑒的藝術思想和形式語言。今天,藝術的概念已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美”不再是藝術的目的和評判藝術的標準。藝術形式層出不窮,純藝術與其它藝術門類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藝術家們吸取了電影、電視、戲劇、音樂、建筑、景觀等的創作手法,創造了如媒體藝術、行為藝術、光效應藝術、大地藝術等等一系列新的藝術形式,而這些反過來又給其它藝術行業的從業者以很大的啟發。

繪畫由于自身的線條、塊面和色彩似乎很容易被轉化為設計平面圖中的一些要素,因而一直影響著景觀設計的發展,追求創新的景觀設計師們已從現代繪畫中獲得了無窮的靈感。荷蘭阿姆斯特丹卡拉斯科廣場(Carrascoplein,1998年建成,AdriaanGeuze設計),以草地、柏油路面和路面上白色的圓點陣列為元素,在地面上設計了一個二維的超現實主義的畫面,加上場景中奇異的光、聲和移動的火車,使這個空間具有了超現實主義的神秘氣氛(圖15)。

以追求極簡主義風格而著稱的美國設計師PeterWalker,其作品在現代主義的基礎上吸取了當代藝術的營養,既新穎前衛,又不失典雅大方。在柏林索尼中心(SonyCenter,2000年建成,PeterWalker設計)中,豐富的室內外空間轉化和神秘的景觀變化是設計師用簡單的植物種植和一些工業材料如不銹鋼和玻璃以簡單、重復的形式來塑造的。與Walker的許多作品一樣,光在這里不僅僅起到照明和引導的作用,同時也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而存在。這個作品中顯然可以看出當代藝術如極簡藝術、光效應藝術的影響(圖16)。

20世紀后半葉,對景觀形式的變化與發展影響最大的藝術形式,也許是“大地藝術”。大地藝術因其將自然環境作為創作場所,使用大尺度、抽象的形式及自然材料,與景觀作品愈加接近,因而成為許多景觀設計師借鑒的形式語言,同時,藝術家也紛紛涉足景觀設計的領域,許多作品往往是景觀師和藝術家合作完成的,這也更促進了景觀與雕塑兩種藝術的融合與發展,這也是目前許多景觀設計的作品同時也被認為是藝術作品的原因。德國薩爾布呂肯市港口島公園(BürgparkHafeninsel,1989年建成,PeterLatz設計)是在二戰中被炸毀的煤炭運輸碼頭上建造的,設計師用基址上的廢墟瓦礫,在公園中構建了一個巨大的方格網,作為公園的骨架,以此來喚起人們對19世紀城市歷史面貌片段的回憶。在荒蕪的草叢中,還有用碎石瓦礫堆放出來的簡單的幾何圖形,這些都讓人聯想到一些藝術家如RichardLong和RobertSmithson的大地藝術作品(圖17)。

大地藝術對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影響是帶來了藝術化地形設計的觀念。荷蘭Zoetermeer園藝博覽會花園中系列三角錐形的地形塑造無疑也是從大地藝術中尋求的靈感(圖18)。在德國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中,舊工業遺留下的眾多的巨大的矸石山都保留下來,成為大地藝術作品,作為工業紀念碑或眺望點。在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的組成部分之一的北星公園(Nordstern,1997年建成,WedigPridik、AndreasFreese等設計)中,原有礦廠的廢料堆被修整為整齊的金字塔形,并覆以地被植物,形成引人注目的視覺焦點(圖19)。

現代藝術的思想與表現形式對景觀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使得景觀設計的思想和手段更加豐富。與純藝術不同的是,景觀設計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問題和使用問題的挑戰,景觀設計師不能無視這些而沉浸在自己的藝術天地中。但是既然我們能夠理解“美”不再是評判藝術的標準,我們也應該能夠理解景觀不再是意味著“如畫”,景觀可以成為某種藝術思想的載體,它可以表現出多樣的形式,因此我們也就可以給一些我們不甚理解的景觀作品多一份寬容。

景觀與生態

景觀的生態性并不是新鮮的概念。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建造,景觀都與自然發生密切的聯系,這就必然涉及到景觀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只是因為今天的環境問題更為突出,更受到關注,所以生態似乎成為最時髦的話題之一。

席卷全球的生態主義浪潮促使人們站在科學的視角上重新審視景觀行業,景觀設計師們也開始將自己的使命與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聯系起來。現在,在景觀行業發達的一些國家,生態主義的設計早已不是停留在論文和圖紙上的空談,也不再是少數設計師的實驗,生態主義已經成為景觀設計師內在的和本質的考慮。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和場地的自我維持,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等思想貫穿于景觀設計、建造和管理的始終。在設計中對生態的追求已經與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時甚至超越了后兩者,占據了首要位置。生態學的引入使景觀設計的思想和方法發生了重大轉變,也大大影響甚至改變了景觀的形象。

越來越多的景觀設計師在設計中遵循生態的原則,這些原則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體到每個設計,可能只體現了一個或幾個方面。通常,只要一個設計或多或少地應用了這些原則,都有可能被稱做“生態設計”。

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的文化特點。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Ziegeleipark,1995建成,KarlBauer、JörgStötzer設計),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磚瓦廠的廢棄材料,礫石作為道路的基層或擋土墻的材料,或成為增加土壤中滲水性的添加劑,石材可以砌成擋土墻,舊鐵路的鐵軌作為路緣,所有這些廢舊物在利用中都獲得了新的表現,從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磚廠的生態的和視覺的特點(圖20)。

充分利用場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設施,賦予新的使用功能。杜伊斯堡北風景公園的高爐等工業設施可以讓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廢棄的高架鐵路改造成為公園中的游步道,形成了立體的游覽系統,工廠中的一些鐵架可成為攀援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墻體改造為攀巖訓練場,廠房成為展室、小賣部和旅館(圖21)。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中眾多的原有工業設施被改造成了展覽館、音樂廳、畫廊、博物館、辦公、運動健身與娛樂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園中還設置了一個完整的230公里長的自行車游覽系統,在這條系統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賞區域的文化和工業景觀,利用該系統進行游覽,可以有效地減少對機動車的使用,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圖22)。

高效率地用水,減少水資源消耗是生態原則的重要體現。目前歐洲的許多景觀作品,特別是德國的景觀設計項目,能夠通過雨水利用,解決大部分的景觀用水,有的甚至能夠完全自給自足,從而實現對城市潔凈水資源的零消耗。在這些設計中,回收的雨水不僅用于水景的營造、綠地的灌溉、還用作周邊建筑的內部清潔。漢諾威“變換花園”的水園的水來自雨水的收集(圖23)。港口島公園將地表水會聚于高架橋下,改善了橋下陰暗的條件,形成歡快的落水景觀,并通過水的跌落和植物作用,凈化水體使水得到循環利用(圖24)。杜伊斯堡北風景公園(LandschaftsparkDuisburgNord,1999年建成,PeterLatz設計)中,設計師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鋼鐵廠的歷史信息,原工廠的舊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園,利用新建的風力設施帶動凈水系統,將收集的雨水輸送到各個花園,用來灌溉(圖25)。柏林波茨坦廣場(PotsdamerPlatz,HerbertDreiseitl設計)的水景為都市帶來了濃厚的自然氣息,形成充滿活力的適合各種人需要的城市開放空間,這些水都來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塊內的建筑都設置了專門的系統,收集約5萬平方米的屋頂和場地上接納的雨水,用于建筑內部衛生潔具的沖洗、室外植物的澆灌及補充室外水面的用水。據統計,光是這一項每年即可節約2000萬升飲用水。水的流動、水生植物的生長都與水質的凈化相關聯,景觀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態的原則之中(圖26)。

盡管從外在表象來看,大多數的景觀或多或少地體現了綠色,但綠色的不一定是生態的,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觀,并不是生態意義上的“綠色”的。設計中應該多運用鄉土的植物,尊重場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變和更新的規律,從生態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設計師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在設計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個框架,為自然再生過程提供條件,這也是發揮自然系統能動性的一種體現。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中砌筑的干石擋土墻很好地保護著野生植物,保持著荒野的景象,自然再生的植被形成與其它城市公園不同的性格(圖27)。

生態思想在景觀中還有一些視覺化的表現,如在城市中一些人造的非常現代的建筑環境中,種植一些美麗而未經馴化的當地野生植物,與人工構筑物形成對比。巴黎德芳斯大門旁的花園(Jardindel’ArcheGillesClément,GuillaumeGeoffroy-Dechaume設計)就反映了粗獷的自然與精致的建筑之間的對比(圖28)。

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建筑學的融合

現代景觀早已從被圍墻圍起來的世外桃源中走了出來。今天,從傳統的花園、庭院、公園,到城市廣場、街道、街頭綠地、大學和公司園區,以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甚至整個大地都是景觀設計師工作的范圍。景觀不可避免地與大自然、城市、建筑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它們與城市之間并無明顯的界線,它屬于城市,融于城市之中。那種將景觀作為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對待城市環境采用“佳者收之、俗者屏之”的思想早已改變,景觀設計師有責任和義務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景觀融入城市,從而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和視覺環境。消除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之間存在已久的人為的界限,將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技術與自然融合已經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建筑學在實踐上有眾多的交叉,缺一不可,而在理論上又有眾多的相似之處。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三者的平衡發展創造了條件,今天景觀設計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景觀師在與建筑師、規劃師和其他專門人才的合作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時甚至是一個領導者。在今天的社會,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三個行業的從業者緊密合作才能完成。那種城市規劃師規劃完了讓建筑師設計建筑,建筑師做完了讓景觀師來填空的工作方式是不可能建設好我們的環境的,這一點從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規劃設計國際競賽中可以看出,獲獎作品均是將規劃、建筑與景觀很好地結合的作品,而且,景觀設計師在其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不過景觀設計師的地位在各個國家也不盡相同,在一些國家中,景觀設計項目還主要由建筑師來完成。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景觀設計師的作用并沒有被廣泛認同,另一方面也說明,景觀與建筑之間其實并沒有象人們想象那么有一條鴻溝。

當今一些優秀的城市設計或建筑設計項目,都是規劃師、建筑師和景觀設計師合作的結晶,如波茨坦廣場(1998年建成,建筑設計RenzoPiano,景觀設計HerbertDreiseitl)、柏林猶太人博物館(1999年建成,DanielLibeskind設計,Louafi參與景觀設計)、索尼中心(建筑設計HelmutJahn,景觀設計PeterWalker)(圖29、圖30、圖31)。波茨坦廣場上磯崎新設計具有波浪形外表的辦公建筑中心是一個充滿趣味的庭院,青翠的竹叢軟化了建筑的外形,波浪起伏的地表與建筑外部的線形相呼應,成為庭院中最為生動的視覺要素(圖32)。優秀的景觀設計往往為建筑增光添輝,象烏德勒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建筑(1993年建成,Mecanoo事務所設計)中三個各具風格的內庭,由石組塑造的“禪院”、滿植竹叢郁郁蔥蔥的“林院”和流光四溢“水院”,為整座建筑賦予了輕松的風格(圖33、圖34、圖35)。

今天,越來越多的設計事務所都融合了城市規劃、建筑學和景觀三方面的人才,許多景觀設計師有建筑學教育的背景,面對復雜項目的挑戰,不同專業的事務所常常通過合作來應對。

社會性、藝術性、生態性的平衡

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于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雖然由于文化的不同,觀念的不同,每個設計師有自己側重的方面。但是景觀設計作品如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總體上達到了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而其中又以一至二個因素特別突出。因而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人批評某些生態主義設計過于平淡而缺乏藝術的價值,或者過于強調自然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一些純粹功能主義的作品雖有良好的社會性,但卻與文化、自然隔絕,同時不具備相當的藝術水準,這樣的作品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同樣,盲目地追求文化、藝術性,但卻連基本的使用功能都沒有很好地滿足的設計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設計。景觀設計涉及科學、藝術、社會及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它們相互間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功能合理、滿足了不同人廣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著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資源投入產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著符合一定的生態原則;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資源就是通過高效利用現有資源,而節約下來的那部分資源,所以生態主義已經從一種實驗或意識變為與經濟密切相關的因素;而藝術的作品,意味著具有引人注目的潛質,它可以改善一個地區的視覺環境,提升一個地塊的價值,這又與社會經濟聯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觀設計師追求的是這些因素之間的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的景觀。

第6篇

[關鍵詞]整合營銷傳播大眾傳媒價值重估

Abstract:withthefullandevenovermuchmultiplechoiceofmediachannel,theinformationthatreceiverscouldachievebecomemoreandmore.Thusitisanecessarychoicetointegratethemarketingcommunicationfoundationandreceiversinformationtouch.Traditionalmarketingcommunicationusesmassmediatorealizeitsvalueeffect.Theabsenceofmessmediacouldcausethefailureofmarketingcommunication.Withthechangesinthemediaworld,acertaindegreeoflimitationappearedinmarketingcommunicationbyusingmassmedia.Thereisnaturaldisadvantagestousemassmediaasthemainsupportofmarketingcommunicationwhichareunilateralism,compulsionanddisseverationtocommunicationandmarketing.Integratedmarketinghasnotonlythecomprehensiveutilizingtoeverymediaandinfluence,butalsochoosethebestcommunicationmodelinmarketingcommunication.Therefore,operationtomassmediacommunicationmaynotbethebest,butitmaybethemethodwithhighestbenefitscosttomanyproductions.

Keywords: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MassMedia,Re-valuation

信息技術和多元競爭正在給現代社會帶來一次前所未有的蛻變,反映在營銷傳播領域一個明顯的標志便是,以大眾傳媒為基礎的營銷傳播模式受到嚴峻的挑戰,而隨著媒體管道的充分多元化甚至趨于過剩,受眾的信息獲得可能越來越多,因此通過整合營銷傳播建立與受眾的信息接觸成為一個必然選擇。整合傳播是一種把構建穩定關系作為核心價值的傳播形態,因此追求互動交流是衡量媒體價值的基本標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大眾傳媒在營銷傳播中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在新的信息傳播背景下各種媒體面臨著一次全面的價值重估。顯然對于大眾傳媒而言,如果要改變這種局面適應新的挑戰,就必須對自己的傳播行為和傳播方式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傳統營銷傳播對大眾傳媒的依賴

傳統營銷傳播是相對于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營銷傳播而言的,它代表了營銷傳播領域的一種信息傳播慣性。其本質就是以往所說的促銷(Promotion),而廣告和公關宣傳則是傳統營銷傳播的主體。傳統營銷傳播通過大眾傳媒相關信息,依賴大眾傳媒作為主要途徑實現其價值效果。可以說大眾傳媒是傳統營銷傳播的基本傳播管道,在某種意義上說,大眾傳媒的缺位完全可能導致營銷傳播的流產。因此在營銷傳播的作用模式中,作為信源的營銷傳播者和作為信息管道的大眾傳媒,往往出于共同的利益追求達成某種默契,然后向作為接收者的市場對象發送經過特別設計的信息,而信宿方向則相應的處于被動接收狀態。

傳統營銷傳播得以盛行的一個前提是,由于營銷和營銷傳播的主導權主要控制在制造商和中間商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由于它們對市場營銷和營銷傳播資源的占有和控制,從而形成了營銷和營銷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壟斷和信息不對稱。所謂營銷和營銷傳播的主導權,這里主要是指的營銷中的四大基礎:數字化、信息技術、知識產權和傳播系統,這些基本上都掌握在市場上游的賣方手中。他們控制著數字化的發展和信息技術,并決定何時何地何種背景下在產品和服務中運用這種技術;知識產權本身也掌握在制造商手中,他們利用這種所有者權益開發新產品、獲取專利并行成獨特的技術優勢,從而轉化為無法抗拒的銷售能量;至于傳播系統則更大情況下是受到制造商影響或者操縱的,大眾媒體的結構本身就是為了迎合營銷機構的需求,它吸引盡可能多的受眾目的就是為了將其轉租或者賣給營銷組織以獲得利潤。在這種背景下,處在市場下游的受眾往往只是被動的接受信息,在上游信息的驅動下表現出相應的信息追隨。而生產商和銷售商則總是利用大眾媒體告知客戶相關信息,表現出對大眾媒體極大的依賴性。

在這種營銷傳播模式中,大眾傳媒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首先,它具有其他任何傳媒形態所不具備的廣泛性特征,這使得它可以盡量多的保持營銷傳播對受眾在數量上的要求。因為傳統營銷傳播很大意義上追求的是規模效應,不論是無差別營銷還是差異化營銷,都試圖通過受眾總量的增加實現營銷傳播效果;其次,大眾傳媒在長期的信息滲透過程中通過對受眾的信息統治,已經建立了相應的信息影響力,伴隨著這種影響力而來的是其超出一般傳播手段的公信力。而這點又正是營銷傳播的基本目標之一;其三,由于大眾化傳播模式所具有的公眾性特點,相對于它所帶來的影響而言,營銷傳播的發起者使用媒體的相對成本并不高,在平均概率之下通常送達信息給一個受眾的絕對成本要遠遠低于其他傳播途徑。除此之外,相對于大眾媒體而言,營銷傳播者對受眾的了解程度也有一定的欠缺,這些或可看作是傳統營銷中,以大眾媒體作為主要形式的廣告成為營銷傳播主體的基本原因所在,可以說長期以來,正是這種必然性關系導致了傳統營銷傳播模式受到極大追捧。

通常情況下所說的傳統營銷溝通主要就是促銷組合模式,它一般包含四個主要構成:廣告、公關宣傳、銷售促進以及人員推銷。而廣告在其中最具有典型意義,無論是就廣告傳播模式和傳播方法而言,還是就廣告在傳統營銷傳播中間所占的比重來看,它都具有相應的代表意義。公關宣傳也不例外,雖然公關宣傳無法像廣告那樣可以通過媒體購買,達成比較自由靈活的媒體操作,但是它對大眾媒體的依賴程度卻一點也不亞于廣告。而正是這種契合與依賴,進一步凸現了傳統營銷傳播在運用大眾傳媒過程中的傳播特征。簡單的說,這些促銷手段在運用過程中強調的是單向度的對銷售對象的促銷,注重于“推”(push)。表面上看傳統營銷溝通方式分屬于不同的營銷傳播工具,它們的特點和應用特征也各不相同的,同時每一種方法也都有自己相應的特色和天然的局限。但是如果對這些傳統手段加以普遍性抽繹,從其依賴大眾傳媒的信息來看,我們會發現其中有許多值得統一關注的地方。簡單地加以歸結,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一些共性因素:

其一,直線溝通。這是傳統營銷傳播運用大眾傳媒的一個顯著特點,幾乎所有的傳統營銷傳播在以大眾傳媒作為工具的傳播過程中,都表現為一種直線型傳播。所謂直線型傳播在這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方面是指其信息傳達中信息目標的指向性非常明確,它毫不回避自己所包含的利益追求,一切信息傳播的目標都是為了影響受眾的態度或行為;另一方面是指在傳播環境的設定中,把信息與信息對象之間的關系看成是垂直對應關系。這種垂直關系實際上也是媒體現實所決定的,因為大眾傳媒本身并不具備多重性的互動特征,它只能夠簡單地對既定信息性傳播。

其二,行為第一。傳統營銷傳播在衡量大眾傳媒的傳播效果中,一個顯著的指標就是促成目標對象的行為反應,因此它也成為媒介選擇和媒介使用的基本取舍標準。建立在這種追求基礎上的營銷傳播側重于對象的直接行為反應,把促成交易達成作為單純目的,簡單地以目標顧客的購買行為考量營銷傳播和大眾傳媒的價值。簡而言之,行為第一的營銷傳播建立在簡單的交易關系之上,忽略了品牌與顧客之間的更進一步關系,其假設的前提是“信息促成顧客反應”,而不是“顧客選擇性的評價各種信息”。

其三,信息單純。由于營銷傳播對大眾傳媒的有償使用這一特征,決定了它要充分考慮大眾媒體信息傳達的使用成本。因此在運用大眾媒體過程中,為了能夠突出信息的價值,并減少大眾傳播過程中的噪音影響,把傳播重點放在了信息本身的設計之上。這一點在傳統營銷傳播中格外突出,可以說傳統營銷傳播的許多經典理論都多少與此相關。比如羅斯·瑞夫斯所倡導的“獨特的銷售說辭”理論,就著力于為產品找到一個獨一無二的訴求點。而各種創意理論也基本上都是圍繞這點進行的。

二、大眾傳媒營銷傳播的局限與極限

當然,建立在大眾傳媒傳播基礎上的營銷傳播理論,在今天看來依然有效。但是隨著媒體世界的變化,僅僅依賴這些在整合營銷傳播中卻遠遠不夠。同時我們也很容易就可以發現,以大眾媒體作為營銷傳播主要依托,其間存在著某種天然不足,簡而言之可以將其概括為三點:即單向度、強制性和把傳播與營銷相互割裂。所謂單向度是因為運用大眾媒體信息傳達,沒有考慮到營銷傳播是公司及其產品、品牌與顧客之間的一種交流和對話,任何單純的訴說完全可能只是對牛彈琴;強制性是因為在適應于大眾媒體的信息設計過程中,主要是以公司自身利益作為考慮的前提,各種為消費者設計的利益點其實都是一種變相誘惑消費者接受的強銷說辭;與此同時由于營銷傳播過程中,傳者與受者處在不接觸狀態,而媒體雖然是可以通達的管道,但是仍舊只能承擔簡單的信息傳達作用,所以在這種背景下營銷與傳播是相互割裂的,傳播只是整個營銷過程中的一種促銷手段,而忽視了整個營銷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溝通傳播。

可以說傳統營銷傳播依賴大眾傳媒進行信息傳達過程中,在突出大眾傳媒強大的營銷傳播動力的同時,也暴露了在新型營銷傳播環境中,其達成新的傳播目標的缺陷和不足。以廣告所代表的傳統營銷溝通方式邊際效益遞減現象正日趨加速。導致這種現象的一個最為突出的事實便是,依賴大眾傳媒的傳統營銷溝通在新的市場背景和信息環境下,其功能模式由于某種不適應性而受到了嚴峻挑戰,并且這種挑戰具有一種深刻的普遍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提出了對大眾傳媒營銷傳播的懷疑。有關大眾傳媒效果的懷疑,最重要的當首推“有限效果模式”。早在20世紀40年代傳播學的先驅卡爾·霍夫蘭就已經已經發現大眾傳播媒介雖然在信息傳遞上非常有效,但是卻未能改變人們的態度。[1]其后在60年代由傳播學家克拉伯正式提出的有限效果理論,他的主要觀點是:

大眾傳播通常不作為受眾效果的必要且充分的原因而發生作用……由于存在著中介的各種因素,大眾傳播在強化現存各種條件的過程中,不是唯一的原因,而往往是構成促進的作用原因之一……作為促進作用因素、或者直接產生效果的作用因素的大眾傳播,其效力受到來自媒介和傳播自身以及傳播狀況的各種層面的影響。[2]

由此可見,在運用大眾傳媒實施營銷傳播過程中,傳播的中介因素和媒體的自身因素是限制傳播效果充分發揮的基本原因。這表明了營銷傳播中大眾傳播的極限所在,即它最多只可能是促進傳播效果達成的眾多原因之一。從這里我們可以引申出在營銷傳播中,運用大眾傳媒形式所必然產生一定程度的傳播局限,我們把這種傳播局限概括為幾個方面:

其一,營銷傳播過程中大眾傳媒延伸限度的局限。所謂大眾傳媒的營銷傳播延伸限度,在這里指的是處于信源方和接收方之間的大眾傳媒,在送達信息過程中由于雙方互聯間存在著某種廣泛性和特殊性,由其大眾化特性所必然導致的特別受眾的媒介可得性差異。

其二,營銷傳播過程中大眾傳媒穩定程度的局限。所謂穩定程度這里是指由于大眾傳媒的普遍性質,使得它在營銷傳播過程中很難保證與公司或者品牌的目標顧客或者相關利益者保持一種緊密的聯系,進而使這種聯系達成一種穩定關系。

其三,營銷傳播過程中的大眾傳媒完整性的局限。完整性考慮的是一種傳播形式是否準確地全面地把營銷傳播信息送達目標接收者,顯然大眾傳媒在這方面的局限十分明顯,通常由于信息資源的限制,信源方向只能夠對信息進行選擇性編碼,而接收方也根據自己的需要采取選擇性態度,這就導致了原本并不全面的信息受到更大程度上的損失。

其四,營銷傳播過程中大眾傳媒信息可靠性局限。正如克拉伯所指出的那樣,大眾傳播通常并不是受眾效果的充分條件,往往只是構成影響的眾多原因之一。在營銷傳播過程中,通常顧客和利益相關者所接受的信息,除了媒體信息之外還有非媒體信息,一般情況下大眾媒體信息是經過信息發送方精心設計的信息,雖然具有概括力但是并非同樣具有可信度。很多情況下,顧客和相關利益者還會接觸到來自其他方向的信息,這些信息并不受公司方面控制,但是他們卻往往對此表現得更加信任。

[page_break]

這種現狀的存在,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在營銷傳播過程中,如何全面把握可以影響客戶和相關利益者的信息接觸。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僅僅著重于大眾傳媒并不能取得良好的營銷傳播效果,因為客戶和相關利益者的信息接觸并不主要來自大眾傳媒,而且大眾傳媒在營銷傳播過程中,本身也存在著上面所說的各種傳播局限。結論是:要想達到合理的營銷傳播效果,必須從客戶與相關利益者的現實出發,分析各種傳播接觸,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地實施接觸點管理。在營銷傳播現實中,從接觸意義上看,客戶和相關利益者得到的很多關于品牌的信息并不是來自大眾傳媒,很多情況下它來自于非媒體形式或者是其他意義上的媒體。非媒體接觸通常是指的品牌與客戶和相關利益者之間,通過一種非常規的甚至是偶然性的關聯實現了信息接觸,這種接觸的中介形式往往不是固定的管道,也不具備某種普遍性。比如,某一個品牌不經意間被其消費者的親友提起,也許說者無意,但是聽者卻十分有心,往往隨便一句話就很可能改變后者對品牌的態度。這種傳播接觸具有極大的偶然性,也不具備固定性和公眾性,幾乎不包含任何技術性質,但是其影響力卻毋庸置疑。

三、傳播轉型與大眾媒體價值重估

從廣義上說接觸當然也具有媒體性質,任何傳播都是通過媒體作為中轉的。只是這種對媒體的寬泛理解,大大拓展了我們的視野。麥克盧漢在他令世界為之震撼的著作《理解媒介》中,曾經天才性地斷言“媒介即信息”,他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一切媒介在把經驗轉化為新形式的能力中,都是積極的比喻”,“我們發現自己日益轉化成信息的形態,日益接近意識的技術延伸。”[3]麥克盧漢的理論盡管受到這樣那樣的不同的闡釋,但是他這種對媒介延伸人體且本身包含信息的論斷,從營銷傳播角度有利于我們解讀不同形式接觸狀態。從中我們顯然可以發現,在營銷傳播的信息接觸中大眾傳媒的絕對優勢正在不斷喪失。一切正如傳播學家沃納·賽佛林(WernaerJ.Severn)和小詹姆斯·坦卡德(JamesW.Tankard,Jr.)所說的:

我們正在從將傳播內容灌輸給大眾的泛傳播轉變為針對群體或者個人的需求設計傳播的窄傳播。我們正在從單向的(one-way)傳播媒介轉變為互動的(interactive)傳播媒介。……至少三個方面傳播思路發生了變化:自變量由說服變量(比如消息來源的可信度)向表述概念(即所用語言的本質)和結構概念(在媒介中事件是怎樣包裝和表現的)轉變。因變量由態度(對一個對象或反對或支持的評價)向認知(關于一個對象的知識或信念)轉變。對傳播效果的強調重點由改變(比如態度改變和行為改變)轉向重構(包括建構關于事件的圖解或模型,或者對真實的社會建構)。[4]

媒體和傳播形態的變化來自于信息技術以及市場的轉型。市場的轉型是一個深刻而又廣泛的轉換,實際上它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市場結構轉換,也是社會結構和技術手段發生轉換的一種反映。可以說營銷傳播的轉型與市場的轉型是相伴隨著發生的,市場的轉型在本質上表現為市場控制力量的轉移。營銷系統的復雜化和不斷裂變,使得傳統的制造商驅動的市場逐漸發展為分銷商驅動的市場,并且進一步趨向于由市場的需求終端即消費者驅動市場。相對而言渠道商不僅承擔制造商的任務,而且原由制造商所扮演的角色很大一部分轉由渠道商扮演,在整個市場結構中渠道商在直接向消費者兜售的同時,又把自己所擁有的對消費者的兜售能力轉賣給制造商。在大多數比較成熟的市場上,形形的中間商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諸如大賣場、加盟連鎖、各種專業市場等等,組成了一個完整而又嚴密的市場控制體系,這些體系不但進行營銷控制,而且也進行營銷傳播,也就是說它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使營銷和傳播相互統一。

顯然在這里傳播管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往制造商在傳播管道上主要依賴的是大眾傳媒,這種傳播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在渠道商驅動的市場傳播中有所改變,一些有效的更加有利渠道商的傳播手段開始受到注意并得到了快速發展,諸如直郵、服務電話、會員制等等。渠道商為此做了大量投入,在信息技術支持下一些相應的數據庫和目標傳播管理模式開始建立,于是隨著市場格局的演變,新的市場傳播體系也逐漸形成。這個新型市場傳播體系打破了大眾傳媒的傳統壟斷控制,它建立在市場中各個部分對信息資源的共享之上的,因此各方在市場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平等的和對話式的。

雖然制造商仍舊一如既往般地依舊保持著與消費者的交流,并且運用多種方法試圖增加這種交流,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以來它們慣于運用的大眾傳媒方式,在交流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艱難,而本來就缺少反饋的線性傳播又因為渠道商的介入效果進一步衰減。可以肯定的是,新型市場體系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上的。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的大規模介入,使以往市場的基本構架發生了改變,這種轉變最為突出的標志是以傳播手段作為代表的。隨著市場控制權力的下移,原來由制造商和渠道商所壟斷的市場控制力量,分散為市場各個部分共有的權利,而處于市場之中的各個組成部分都需要一種權利平衡,并且也因此而形成了相應的全方位的信息交換流向。對此舒爾茨教授的看法是:“所謂交互式就是指:產品和服務的信息流在整個系統中無所不至,而不只是輸出系統,就像制造商驅動的市場和分銷商驅動的市場那樣僅向一個方向輸出。信息是基于各種成員的需求流動、組合、分拆”。[5]毫無疑問,這種控制權的變化也徹底導致了營銷傳播的革命。如果說以往的營銷溝通都是單向的線性傳播,那么現在則是一種雙向的溝通,其間包含著各種溝通層面的互動式交流。

市場轉化也導致了營銷商的傳播角色轉化。對于原始的傳播者制造商來說,它已經不只是單純承擔商品生產者角色,它也負有向消費者進行直接溝通交流的任務;渠道商也不能簡單地控制上下游溝通連接,它只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多重需求和可以實現這種需求的多重選擇中的一個角色。過去它們只是簡單的制造信息并根據自己的需要把這些信息加以輸出,現在它還必須學會聆聽除了制造信息也要接受信息。也就是說在信息傳輸系統中,大家互為信源同時也互相接收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這個新的營銷傳播體系中,來自消費者的信息是最為重要的信息。因為傳統的線性營銷由于其封閉特征,只要開發出有價值的產品將其信息傳達給消費者即可以實現營銷目的,但現在卻必須首先學會在聆聽中發現需求,根據需求進行開發然后在將其傳達給消費者,這樣才有可能獲得反饋。所以新的交互式市場中的傳播流是雙向溝通的。恰恰是在這一點上,大眾傳媒在與新興的互動媒體和各種接觸方式比較中,表現出了它的天然不足。無論是從媒體的有效性、適應性,或者是媒體本身使用的成本價值來看,大眾傳媒的優勢都不復存在,這必然導致營銷傳播中對媒體價值的重新評價。所謂媒體價值評價,在這里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媒體的任務不是簡單的信息,而是要實現與顧客或者相關利益者對話和交流。

這就使營銷傳播中的媒體觀念也發生了徹底改變。因此整合傳播既包含著對各種媒體的綜合運用和發揮集合影響,也不排除在營銷溝通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傳播溝通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眾媒體傳播運作未必是最佳手段,對于很多產品很可能還是效益成本最高的一種手段。因此整合營銷傳播在保持各種溝通渠道協調一致過程中,都在選擇屬于自己的最佳傳播溝通手段,這一點很多卓有成效的公司已經取得了相當成功的經驗,比如位居世界500強的物流行業的沃爾瑪公司,以及新技術領域的微軟公司、日化行業的安利公司等,它們的基本溝通傳播渠道顯然就不是大眾傳媒和廣告。找到屬于自己的最佳溝通傳播形式,以此為主導并與其他溝通傳播形式完整結合,進而達成與消費者穩定的關系,實現營銷中傳播,傳播中營銷,這才是整合營銷傳播的根本所在。

注釋:

[1]參見[美]E·.M·.羅杰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第396頁

[2][美]約瑟夫·克拉伯著:《大眾傳播的效果》,見張國良主編《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第332頁

[3][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3,第92、93頁

第7篇

在這種環境下,許多公司的信息技術部門和營銷部門面臨同樣的機遇與挑戰。高層管理已經將信息技術和公司品牌視為公司的關鍵資產,二者現已成為最高層戰略討論的核心。但是盡管公司認識到這些核心要素的重要性,他們還是要為如何衡量二者的戰略價值和各自的表現而絞盡腦汁。

隨著技術管理人員介入高層關于公司品牌的戰略討論,他們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領域。其角色已擴展到設計和運用工具、監控公司品牌戰略的效率、以及評估品牌的表現,但是他們當中有許多人仍不清楚品牌的全部含義。

一個普遍的的誤解是把品牌當成一個徽記、一個標簽或一幅廣告,其實這些只是對品牌的有形表述,屬于營銷部門最基礎的工作。領先的全球企業認識到,品牌的內涵遠不只這些。品牌是一整套期望和聯想,源于對公司、產品和服務的體驗,每一個喝可樂或開卡迪拉克車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測量方法的選取

好的品牌測量方法在于能用來做實際業務決策,并可以根據所得到的信息采取行動。下面五項基本原則有助于幫助公司明確是否為它的經營戰略和在市場中的定位選擇了正確的測量方法。為了便于記憶,可以把這五項原則縮寫為"SMART":

簡單實用(Simpletouse)有用的測量方法是同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一樣直接,關鍵要將測量品牌所花的時間減到最小,把使用信息的時間用足。

有意義(Meaningful)如果沒有直接與公司的目標或公司與顧客各個接觸點聯系起來,那么,這個方法也許對提升品牌和公司的表現幫助不大。

能付諸實施(Actionable)一個測量方法的關鍵是要優化經理所做的決策,如果起不到這個作用,就要用其它有效的方法。

能重復使用(Repeatable)就數據收集而言,測量方法應該是可以重復使用的。如果你偏離上次的XYZ方法時,你也許不得不從頭開始。要有可比性,即用蘋果比蘋果才可以有效地測量品牌。測量方法每年至少要評估一次或兩次,將你的精力集中在"尖子中的尖子"上,而不是將投資分散在只能得到最小回報的地方。

要有接觸點(Touchpoints)將測量的方法用在一些特定的群體上,雖然沒有一個方法能夠適合所有群體,但總有一兩個方法對每個群體都重要。確定你最感興趣的接觸點,然后采用相應的測量方法。

品牌測量的類別

品牌測量通常蘊藏在兩個大類之內:"戰略性測量"(Strategicmetrics)和"接觸點測量"(Touch-pointmetric)。"戰略性測量"幫助團隊評估各種品牌創建活動對品牌的總體財務表現的影響。"接觸點測量"評估品牌的表現和品牌創建的主動性。當顧客訪問網站或考慮購買產品和服務的時候,顧客與品牌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接觸點測量"偏重于品牌表現的無形方面,每種方法都有特定的目的,并被設計成了解品牌是如何影響購買決策的。通過詢問目標受眾的一些具體問題可以追蹤到有用的信息。

"品牌偏好衡量"(Brandpreferencemetrics)的真正價值體現在對市場反應的跟進。比如采訪一個公司采購新電腦選什么牌子時,他們會說喜歡IBM產品,但到實際購買時,公司可能會選別的牌子。

"品牌意識和認知測量"(Brandawarenessandrecognition)常被同時用來顯示整個營銷組合能否有效地展示品牌的內涵。品牌認知旨在讓潛在的顧客了解品牌能提供什么,以及顧客能否將品牌歸類到合適的行業、產品類別和競爭優勢中來。

高品牌意識和認知說明公司在傳統的溝通方式上的投資可以降低一些,把資源騰出來投入到其它接觸點上。"戰略性測量"展現了品牌建設和管理對業務整體表現的影響,有些方法同盈虧有明顯的關系,另一些方法則相對間接一點。這些測量可以用元和分來表示,或者用對盈虧有影響的指數來表示,"戰略性測量"包括品牌的價格溢價(Pricepremium)和贏得顧客。

品牌的價格溢價是增加品牌收入的最好方法之一。如果一個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比同類低價產品或服務多賣了100美元,這個單筆銷售的價格所增加的100美元就是品牌價格溢價。

把公司與競爭對手做比較的時候,這個方法也管用。在這種情況下,主要測量品牌的價格優勢或與競爭對手相比不利的方面,所獲得的信息能幫助公司為強化自己的地位而制定清晰的戰略性目標。

少而有針對性的測量方法對測量成功非常重要,同時,在"戰略性測量"和"接觸點測量"之間要保持平衡,保證將顧客從購買前到購買后的全部體驗都包含了進來。"戰略性測量"應該根植在公司業務測量之中,這樣就能易于接受并與高層管理者聯系起來。

技術所起的作用

信息技術部門無論在制定和監控新測量方法時,還是在向那些實際應用的人員提供反饋時,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外,管理層選中的測量方法應該基于公司現有的能力,技術管理人員要決定技術的基礎架構能否讓合適的人獲得合適的信息,這些信息怎樣才能得到,為了提高決策程序,如何與現有的業務數據交叉使用,以及為了保證最終的數據順暢地傳遞,公司應該怎樣更好地鼓勵在業務中分享關鍵數據。

第8篇

為了落實“優化檢修、價值檢修”的公司工作思路,從價值檢修目標確定和價值檢修準備著手做好工作,包括修前試驗和報告、運行與檢修機組隔離、價值檢修看板等幾方面工作:

(1)節能技術指標實現,根據節能工作目標及控制措施要求,結合指標完成、設備改造實際情況,制定了#1機組大修節能目標及控制措施如下:a.制定嚴格停機啟停設備計劃書。停機過程采用汽泵停機方式,降低廠用電率。修訂《#1機組大修停運行技術措施》,燒空#1爐煤倉、努力降低缸溫、減少停機耗油。b.末過末再升級改造和空預器蓄熱元件及柔性密封改造完成后,及時修訂鍋爐受熱管壁壁溫限值及主再熱汽溫控制值,確保空預器密封裝置投入正常,降低空預器漏風率。c.脫硝改造后,制定技術措施保證脫硝系統安全經濟運行。d.凝汽器循環水進口加裝二次濾網后提高膠球清洗系統收球率,實現系統正常投運。

(2)運行技術管理指標實現。編寫#1機組大修前運行技術分析報告,分析#1機各系統運行情況及存在問題,匯總各專業運行中存在的需停機處理的缺陷,提交生技部進行檢修技術監督。

(3)安全技術指標實現。明確了#1機大修期間運行機組安全技術措施原則及保安全重點措施、公用系統運行方式安排、大修機組與運行機組區域隔離措施。

(4)制定發電部#1機組“價值大修”目標,大修期間培訓計劃及目標。

2運行檢修過程價值管理和7S價值檢修工作

按照公司機組價值檢修要求,發電部在機組停運后重點在安全管理、安措隔離、價值檢修創新、7S價值檢修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2.1順利完成停機各項操作目標。各煤倉均燒空、機組停運后滿足條件后及時投入快冷,汽機停盤車時間較目標值提早一天,為大修主進度汽輪機檢修工作爭取一天時間。17日23:33#1機組解列,21日12:30#1汽輪機投入快冷,24日#1汽輪機內缸最高溫度降至120℃,停運#1汽機盤車,許可檢修時間開始,為大修爭取了時間。

2.2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在整個大修過程中,發電部隔離組,嚴格執行”兩票三制”、開展“三講一落實”、KYT活動。本次大修共許可工作票257票、許可工單63份、許可試轉單73份、許可動火作業及限制空間作業單157份,兩票合格率達到100%,未發生因運行隔離不到位造成設備損壞及人身傷害事件。

2.3安全措施隔離到位。操作中明確監盤人員與安措執行人員分工,完成檢修機組與運行機組區域硬隔離工作,高壓電氣室電氣設備前后柜門使用紅色磁性布質警示標識牌。根據系統退出情況制定《#1機大修隔離上鎖、堵板加裝清單》,對氫氣管道、燃油系統加裝堵板三個,完成#1機組與公用帶壓系統的隔離上鎖,共上鎖40把、掛出17個”禁止操作”警示牌。每日對隔離情況檢查,對上鎖、堵板、掛牌措施檢查一次,每周在大修協調會上匯報隔離措施定期檢查情況。

2.4把7S管理融入價值檢修工作。發電部大修隔離人員努力踐行“價值檢修”理念,在工作中體現“7S”所帶來的規范、高效。每日在看板中更新大修進度、工作任務、兩票執行情況,張貼隔離組成員風采、亮點等;將工作票分門別類的整理在設立好標簽的文件內,并將系統票規類,為辦理工作票節省時間;辦公用品定置管理,大大提高了辦票效率。發電部隔離組參與大修勞動競賽,在大修第一周及第六周在工作票辦理許可開工及水壓、風壓試驗階段工作突出,兩次獲得大修勞動競賽“流動紅旗”。大修期間發電部新聞報道小組,對大修中好人好事、重要節點進行報道。

3運行價值經濟成果

本次大修,按照價值檢修總體要求,修前運行對各生產材料消耗值進行了科學核算,在控制安全、進度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了生產成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各項材料成本相比計劃定額共節約24.89萬元,節約14%,經濟效益顯著。

4運行價值檢修管理總結

第9篇

1.1以利潤為核心

所謂的以利潤為核心,除了企業的剩余利潤還需要包括價值創造。傳統的利潤主要講的是企業自身產品創造的物質價值。當前應用價值型管理模式之后就改變了這種利潤概念。價值創造已經成為了當前企業利潤的一部分。在企業的管理中,對價值創造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資金成本、人員投入、投資風險等等,企業的發展規模和經濟效益都受到了價值型企業管理模式的影響,在使用該項企業管理模式之后,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2以現金流為核心

外部環境的變化使得企業更加注重價值管理,而價值評價是價值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它主要是以現金流為核心,在理論上影響著大批的學者。有很多學者在這方面進行更加細致深入的研究,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現金流能夠對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全面反饋,而且對企業價值創造進行衡量。此外,這種管理模式還關系著企業在股市中的發展。企業通過應用以現金流為核心的價值型管理模式不僅能夠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水平,還能夠使企業在股市方面獲得更多的收益,利潤也會大幅度增長。所以,這種管理模式的使用不僅能夠影響企業的經營,而且還會對企業股東的經濟行為產生約束作用。

2.價值型企業管理模式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2.1明確價值目標,做好價值定位

價值型企業管理價值創造是核心,企業創造價值必須有明確的價值目標為指導,只有價值目標明確了,才能夠按照目標指導企業員工為企業多做貢獻,確立進行有效價值管理的戰略戰術,根據目標做好計劃,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促進企業的發展。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成功,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將價值創造與價值活動達成共識,為了完成企業的使命而共同努力。所以,現代企業管理如果運用價值型企業管理模式,一定要先將自己的價值目標確定好,企業首先要將現金流量折現值作為最直接的價值尺度,企業以此來確定價值創造目標。并將價值創造目標分解為財務目標與非財務目標,短期目標以及長期目標,根據企業的現狀以及發展狀況逐步實現目標。企業的財務目標主要是企業的經濟利潤,企業的非財務目標主要指客戶的滿意度、員工的工作環境以及工作氛圍、產品創新能力、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以及工作熱情,企業非財務目標的明確,可以有效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促進員工發揮主觀能動性,開發員工的創造潛力,促進企業發展。

2.2確定企業價值驅動要素,實現企業管理價值創造

使用價值驅動能夠很好的幫助企業進行經營管理,例如在資本規模,銷售增長率等都屬于價值驅動要素中的,這些要素直接影響到整個公司的正常運轉,幫助企業獲知管理風險。這些價值驅動要素存在于企業的各個部門,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企業的關鍵價值驅動要素隨著企業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隨著企業競爭環境以及內部實力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隨著業務單位所有的生命周期的改變而改變;所以,經營者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分析企業驅動要素一定要根據企業的競爭環境以及企業的價值評估進行分析,只有根據以上各個方面綜合判斷,企業的關鍵價值驅動要素才能夠最終確定。在具體操作時,我們可以為企業各層級管理人員建立價值驅動要素樹形圖,為人力資源管理與利用、產品開發等提供可控變量的管理。在企業管理中,通過有效管理關鍵價值驅動要素,實現企業價值創造。

2.3樹立價值創造為核心理念,落實價值管理組織系統

為了能夠更好地應用價值型管理模式,作為企業不僅需要做好價值管理的組織系統的落實工作。這主要是由于在進行企業管理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價值管理系統,那么就無法向下開展價值型企業管理工作。各個部門之間必須有效溝通和協調,作為員工也應該積極地配合組織系統的建立,作為領導更應該重視企業管理工作,可以通過逐漸完善企業的獎懲制度,通過組織相關活動,使企業上下都能夠認識到價值型企業管理模式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還應該建立企業的有效地管理模式,組織系統內部的領導應該明確自身的職責,同時把該項工作的開展程度作為領導評估標準的一個方面。營造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的企業文化,通過對員工培訓,明確員工承擔的責任,實現企業的科學管理。

3.總結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爽天天躁 | 国产一级影院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站 | 欧美色第一页 | 丁香九月婷 | 国产大片在线观看 | 婷婷色伊人 | 99在线小视频 | 女人天堂网在线观看2019 | 国产免费爱在线观看视频 | 色婷婷在线视频 |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2区3区免费 | 久久只有精品 | 一级毛片大全 | 免费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 | 免费观看好看的国产片 | 免费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97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99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全免费a级毛片 | 国产男女 爽爽爽爽视频 | 日韩视频www | 欧美色第一页 | japanese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 www.四虎|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 男人综合网 | 国产综合久久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9热精品免费 | 五月婷婷丁香网 | 久久国产毛片 | 国内成人自拍视频 | 成 人 黄 色 视频免费播放 | 男人的天堂精品国产一区 | 99re精彩视频 | 99热成人精品免费久久 |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大全 | 五月婷婷六月婷婷 | 老色99久久九九精品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