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4 10:06:05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臨床檢驗在醫學中的作用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醫學檢驗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床的結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近年來,隨著科學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們對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為了準確診斷疾病,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檢驗工作者必須做出更準確的檢驗結果協助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各種疾病。醫學檢驗范圍十分廣泛,其中有臨床生化檢驗、臨床微生物檢驗、免疫學、寄生蟲學、形態學、血清學檢驗。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和試驗數據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機制,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等;②根據發病機制,建立合理治療,如針對苯丙酮尿癥患者給予低苯丙氨酸飲食;診斷特異性疾病,如利用肌紅蛋白、肌鈣蛋白診斷心肌梗死;③為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篩選試驗,如測定血中甲狀腺素和促甲狀腺素用以診斷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機能減退癥;④監測疾病的病情好轉、惡化、緩解或復發等,如利用肝功能試驗對肝臟疾患進行診斷和治療監測;⑤治療藥物監測。即根據血液以及其他體液中的藥物濃度,調整劑量,保證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輔助評價治療效果,如測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監測結腸癌的治療效果;⑦遺傳病產前診斷,降低出生缺陷病的發病率。
臨床微生物學是檢驗醫學的亞專業之一,其綜合了臨床醫學、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臨床抗生素學和醫學流行病學等幾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感染性疾病進行快速、準確的診斷,密切結合臨床提出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防止微生物產生耐藥性和醫院內感染的發生。①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特征。臨床微生物學加強對條件致病菌和耐藥性菌的研究,監測臨床感染優勢菌的組成和變遷的規律和趨勢,以不斷提高診斷水平。②提供快速、準確的病原學診斷,作為判定醫院感染的基礎。③對病原體進行藥物敏感性檢測與分析,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④對醫院感染進行監控,保證醫院內消毒、滅菌的質量。
綜上所述,醫學檢驗在臨床醫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醫學檢驗的目的就是研究人體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過檢測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變化而推斷疾病的發生發展來輔助臨床醫師準確判斷疾病。②醫學檢驗的結果是支持診斷、鑒別診斷,甚至是確診的主要依據,臨床醫生診斷治療疾病和判斷預后的途徑就是熟知檢驗知識。
關鍵詞:醫學檢驗 進展 臨床
醫學檢驗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近年來,隨著科學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們對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為了準確診斷疾病,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檢驗工作者必須做出更準確的檢驗結果協助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各種疾病。醫學檢驗范圍十分廣泛,其中有臨床生化檢驗、臨床微生物檢驗、免疫學、寄生蟲學、形態學、血清學檢驗。
1醫學檢驗的進展
1.1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分子生物學的進展給檢驗醫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使得檢驗醫學也從細胞水平進入了分子水平。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到臨床檢驗診斷學,對疾病診斷深入到基因水平,稱為基因診斷。基因診斷技術主要包括核酸分子雜交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基因多態性分析技術、單鏈構象多態性(SSCP)分析技術、熒光原位雜交染色體分析(FISH)技術、波譜核型分析(SKY)技術以及蛋白質組技術等。
1.2生物芯片技術。基因芯片的概念現已泛化到生物芯片、微陣列、DNA芯片,甚至蛋白芯片。基因芯片集成了探針固相原位合成技術、照相平板印刷技術、高分子合成技術、精密控制技術和激光共聚焦顯微技術,使得合成、固定高密度的數以萬計的探針分子以及對雜交信號進行實時、靈敏、準確的檢測分析變得切實可行。
1.3流式細胞儀的應用。流式細胞儀(FCM)有別于普通細胞計數儀的方面在于它不僅能夠進行細胞計數和簡單的三分群或五分群,而且能夠對細胞亞型進行檢測。臨床上,FCM主要應用于免疫學和血液病學方面。它克服了傳統免疫技術難以準確定量的不足,可應用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對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應進行監測;用于肺泡灌洗液中T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能夠快速、準確的測定細胞表面抗原的表達,為多種肺部疾病的診斷和發病機制提供重要信息。FCM還可同時檢測T細胞總數、Th細胞和Ts細胞,結果準確、報告迅速,國外已用來進行HIV的常規檢測。FCM在血液病方面主要是對白血病進行分型,可以克服傳統免疫熒光鏡檢法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和細胞計數少等造成的誤差,使之更為快速和精確。FCM還可進行淋巴瘤的免疫分型、白血病微小殘留病變和化療效果監測、骨髓移植和干細胞移植的監測等。用FCM檢測活化血小板表面受體是近來血栓研究的一項重要技術。
1.4發光免疫分析技術。臨床上,發光免疫分析技術主要應用于甲狀腺疾病相關免疫檢測、生殖內分泌激素檢測、心肌蛋白的檢測和貧血指標的檢測等。該技術以其靈敏度高(可達10~18mol/L)、檢測速度快、操作簡便、所使用試劑對人體無危害的優點,成為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技術中最具有發展前景的方法之一。
1.5現場即時檢驗。隨著急救醫學的發展,在急診科對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快速檢驗很有必要。這種需求刺激了相關科學和技術的進步,給予了現場快速檢驗的新生。
1.6細菌耐藥檢測。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臨床病原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情況越來越嚴重,并出現了ESBL、MRSA等廣譜耐藥菌。因此,盡早選擇敏感的抗生素對控制感染和節約醫療成本至關重要。臨床微生物室不僅需要分離鑒定感染標本中的病原菌,而且應該進行藥物敏感實驗,為臨床醫生選擇抗生素提供依據。
1.7自動散射比濁分析的應用。散射比濁分析儀主要檢測的是血漿、體液中的特定蛋白系列,包括免疫球蛋白系列、補體系統、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系列、炎性反應蛋白系列、載脂蛋白系列、尿微量蛋白系列和小分子藥物等。這些蛋白成分的檢測,可為臨床提供有效的病理生理指標,作為臨床診斷、判斷治療效果和分析預后的依據。
2醫學檢驗的臨床應用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和試驗數據主要用于: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機制,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等;②根據發病機制,建立合理治療,如針對苯丙酮尿癥患者給予低苯丙氨酸飲食;診斷特異性疾病,如利用肌紅蛋白、肌鈣蛋白診斷心肌梗死;③為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篩選試驗,如測定血中甲狀腺素和促甲狀腺素用以診斷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機能減退癥;④監測疾病的病情好轉、惡化、緩解或復發等,如利用肝功能試驗對肝臟疾患進行診斷和治療監測;⑤治療藥物監測。即根據血液以及其他體液中的藥物濃度,調整劑量,保證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輔助評價治療效果,如測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監測結腸癌的治療效果;⑦遺傳病產前診斷,降低出生缺陷病的發病率。
臨床微生物學是檢驗醫學的亞專業之一,其綜合了臨床醫學、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臨床抗生素學和醫學流行病學等幾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感染性疾病進行快速、準確的診斷,密切結合臨床提出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防止微生物產生耐藥性和醫院內感染的發生。
3 醫學檢驗的局限性分析
3.1 非連續性的檢驗與疾病的不斷變化性之間存在矛盾。檢驗是一時的行為、是非連續性的反映,所檢查的結果只表現了疾病的瞬間;始終難以消除的是檢驗所具有的點的表現力與疾病變化的線的連續性之間的矛盾。因此,絕不能將檢驗的結果看成是疾病變化的全過程。
3.2 同一項檢驗結果有可能是這種病也可能是那種病。如果檢驗出來的癥狀與患者所患疾病是相一致的,那么根據檢驗的結果診斷疾病就不會出現差錯,但往往存在同一項檢驗結果為多項疾病所共有的情況,X光線表現的特征就可見于完全不同的疾病。
3.3 醫學檢驗的危險性。因病理檢驗需從患者身體摘取病變組織,因而危險性會時常降臨,除非患者有嚴重的病情,離開這些檢驗結果就難以弄清病因,這樣才能進行病理檢驗。
4總結
醫學檢驗是醫療科技高度發達的情況下臨床醫師在診斷疾病過程中所依賴的重要手段,但鑒于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復雜多變。因此,需要提高檢驗師、護士和臨床醫師的責任意識和專業技術水平是醫療機構利用現代醫療科技正確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重要途徑。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各種侵入性操作治療手段的使用,腫瘤化療,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醫院感染問題日益突出。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在有效治療感染的同時,也誘發或導致治療更加困難的多重耐藥和醫院的二重感染。醫院感染日益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廣大醫務工作者面前,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美國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在5%~10%,每年造成的額外的醫療消費約為175~350億美元[1]。除了經濟上的損失以外,更嚴重的是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危害。醫院感染的發生有3個重要的環節,即傳染源的存在、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每個環節都和微生物學檢查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醫院感染的發生主要有兩種類型,即外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以外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內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攜帶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要對不同類型的感染作出正確的診斷,必須進行微生物學檢查。因此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在醫院感染的診斷、監測,醫院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消毒滅菌效果評價以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幾個主要問題作一概述。
對各種臨床標本作出正確的病原學診斷
醫院感染涉及到臨床各科室,由于介入性診斷治療技術的廣泛應用,放療和化療手段的開展,抗菌藥物、激素的使用,特別是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滅菌技術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使得醫院感染不斷出現,要及時地采取預防、治療、隔離等措施,就必須有及時準確的病原學診斷。目前細菌培養鑒定技術不斷豐富,儀器設備日趨先進和完善,給病原學鑒定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另方面基本操作技術以及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在病原學鑒定中亦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此外,在醫院感染流行暴發時對病原菌除做到種的鑒定外,必須做到型的鑒定,即分型技術。目前細菌分型方法很多,如血清學分型、生物化學分型、細菌菌素分型、噬菌體分型、抗菌藥物及重金屬分型、質粒圖分析、PCR技術、染色體酶切物脈沖場凝膠電泳(PFGE)等,目前則以細菌染色體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后PFGE最為可靠[2]。
細菌的耐藥性監測
人類通過不斷研制、生產新的抗菌藥物來對付微生物日益復雜的耐藥性。近些年來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的甚至不合理使用使得細菌的耐藥性日益嚴重和復雜。耐青霉素肺炎鏈球菌(PRP)近年來日漸增多,在某些國家甚至高達70%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或ORSA)發展極為迅速,在美國1975年MRSA僅為2.4%,而到了1991年即增長到29%,在我國MRSA更為嚴重,約在50%[2]。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亦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大威脅,在美國一般病房及ICU,1989年VRE不足1%,到了1993年普通病房增加到2%以上,在ICU則增加到13%[4]。近年來,人們一直在擔憂但又不得不接受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的出現這一嚴酷的現實,首例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1996年5月出現在日本(菌株名為Mu5O),之后在美國新澤西州及密西根相繼出現。1998年在我國香港出現VRSA,患者為一患癌癥中年婦女,由于MRSA引起菌血癥,經萬古霉素治療兩周,無效、死亡。VRSA其耐藥機制不同于VRE,分析可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胞壁有關,目前正在研究中。耐多種藥物的結核分枝桿菌(MDR-TB)已引起醫學界廣泛關注。近期又出現由偶發分枝桿菌引起的感染,是由于注射器未能徹底滅菌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60例。非典型分枝桿菌多數表現為生長速度快(一般3~5天)營養要求不高,因此,一定要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癥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產生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菌株不斷增加。 因此對細菌耐藥性的監測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擺在臨床微生物工作者的面前,而且要不斷地堅持做下去。
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在預防醫院感染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我國嚴重地存在著抗菌藥物使不合理甚至濫用的現象,據調查在我國住院病人中約有80%患者給予抗菌藥物,而根據細菌對抗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的病人僅占14%(4%~34%),換言之約有86%的患者是根據醫生經驗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的。因此要改進實驗室工作條件,加強與臨床的聯系,及時采取標本進行微生物學鑒定及藥物敏感試驗,以減少臨床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
3.定期向臨床科室報告病原學鑒定結果及細菌對抗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因而臨床醫師對該院引起感染的常見菌及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較為全面的了解,這些數據則成為臨床醫師在得到病原學確切診斷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之前參考用藥的依據。眾所周知,在病原學診斷方面盡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來縮短出報告時間,距臨床要求仍有時間差。因此,定期提供當地醫院病原學檢查結果往往可以作為臨床醫師初步用藥的依據,之后再根據該病例分離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進行核實或更改治療方案。衛生部有關文件中關于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職責中明確提出,每半年要報告1次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以及對抗菌藥物的敏感試驗結果。
4.對醫院以及重點科室的環境和醫護人員的手進行病原學監測
引起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可存在于病人、醫護人員,亦可存在于醫院環境中,因此進行微生物學監測非常必要,如對醫院感染發病率較高的科室或病房進行物體表面和空氣的微生物學調查,對一些特殊部門如手術室、產房、嬰兒室、ICU等進行環境微生物學監測,并要求達到衛生部頒發的標準。此外醫護人員手的消毒在預防醫院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醫護人員的手進行細菌學監測并要求達到衛生部頒發的標準。當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時,除對各種臨床標本進行微生物學檢查外,亦應對傳播途徑、醫院環境以及隔離措施效果等方面進行微生物學檢查和監測。
5.對消毒滅菌效果進行生物指標監測
醫院中使用的消毒滅菌方法很多,如物理滅菌法、化學消毒法。對于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使用的方法也很多,如化學指示劑、壓力表監測法、留點溫度計法等,但最為可靠的方法為生物指標,即用某些特異的菌種作為指示菌,視其是否被殺死作為消毒滅菌的指標,如用嗜熱脂肪芽胞桿菌作為壓力蒸汽滅菌的生物指示劑,應用枯草芽胞桿菌黑色變種作為紫外線殺菌的指示菌,應用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胞桿菌黑色變種作為化學消毒劑殺菌的指示菌。
總之,通過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明確醫院感染的病原體及體外藥敏試驗,指導臨床正確合理的選擇敏感高效低毒的藥物,才能較好的治療醫院感染,降低病死率。也只有通過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才能揭示醫院感染的發病規律,控制耐藥菌株的產生,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病率,為探索和應用新的防范措施提供有利依據。
參考文獻
[1] Richard P,Wezel.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omial infections.3th ed.Baltimore:Williams&wilkins,1997.21-26.
[2]賀學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藥性觀察.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7,20:268-271.
1 檢驗醫學模式轉變的必要性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促使現代醫學向縱、深發展,精尖科學技術在醫學檢查方面的應用 越來越廣,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使得醫學實驗室檢查技術必須同臨床診斷治療密切 結合,傳統的醫學檢驗只重視試驗技術已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于是,有關人士提出了檢 驗醫學一詞,也就是強調了實驗室檢驗技術如何更大地發揮對臨床疾病診治過程中的參考和 引導作用。林發全、李山指出,在檢驗醫學教學中應開展檢驗與臨床溝通的專題教學。叢玉 隆、朱士俊指出,跨入21世紀,檢驗醫學既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也面對著嚴峻挑戰,如 不進行醫學教育改革,就難以改變其現狀。
2 檢驗醫學模式轉變的緊迫性
由于市場經濟的杠桿作用,使得不少從事臨床醫學的單位和個人不得不看重自身的經濟 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醫治不利,從而讓患者輾轉求醫問藥,最終不但浪費有限的醫療資 源,加重患者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而且使社會貧富不均的社會矛盾更加突出。當今,政府 正著眼于醫藥費用的制度改革,如在廣大的農村實行合作醫療,在城市實行大病統籌等,目 的在于讓經濟生活水平較低的人群不會因病更窮,這還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 檢驗醫學模式轉變的可行性
實現檢驗醫學模式的轉變是切實可行的。因為這并不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資源,而是需 要從教育和醫學實踐管理入手,從而實現機制的轉變,建立起現代檢驗醫學教育及實踐的模 式,最終實現檢驗醫學同臨床疾病診治的最佳結合。
目前,醫療單位在檢驗方面的投入較大,實驗室引進的新技術、新方法、開展的新項目 同本單位臨床醫學相比較是超前的,許多高新技術和成果沒有在臨床診療實踐中得以充分應 用,這需要檢驗與臨床的距離不斷縮小、靠近。所以,需求的是有一種運行機制,只要主要 權力部門重視此問題,檢驗醫學模式的轉變是不難實現的。
4 檢驗醫學模式轉變的設想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醫學技術飛速發展,傳統的醫學檢驗已經演變為檢驗醫 學,而檢驗醫學的發展又大大提高了臨床醫學的診斷與治療的效率。因此,臨床醫學與檢驗 醫學的關系是醫學科學實踐中密不可分的有機統一體。為更好地實現醫學科學發展觀,應實 現以下轉變。
4.1 高、中等醫學院校教學規劃的轉變
4.1.1 醫學院校教材內容應當加強臨床醫學各科理論知識同醫學實驗室檢 查技術的結合,增加實驗室檢查技術內容的學習,特別是將來要面向臨床的醫學生。醫學實 驗室檢查技術的學生要增加臨床各科知識學習的教學內容。4.1.2 開設有關提高人文素質的課程,如有人建議改革檢驗醫學學士學位 教學計劃,開展臨床與實驗室對話,加強檢驗同臨床的溝通,幫助學生發展及解決問題、人 際關系和檢驗結果評價的能力等。
4.1.3 引入富有臨床經驗、基礎理論知識扎實的醫務工作者擔任相關學科 的教學任務。
4.1.4 高等醫學院校要設立醫學教育后教育,其學位要高于過去的最高學 位,也就是適應臨床疾病診治的復合型醫學高級技術人才教育戰略。
4.2 檢驗醫學模式轉變 檢驗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主要從檢驗醫學技師(士 )、檢驗醫學醫生(士)、檢驗醫學繼續教育3個系列入手。
檢驗醫學模式的轉變得以實現,檢查結果就能更好地同臨床疾病的診治相結合,并能充 分發揮對臨床的參考和引導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人、財、物等醫療資源浪費,讓患者從根 本上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費用,實現醫療資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5 參考文獻
[1]林發全,李山.從現狀看檢驗與臨床的溝通在檢驗醫學教學中的必要性[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雜志,2006,21(1):66
關鍵詞:臨床醫學檢驗藥物;檢測結果;干預作用
臨床醫學上,藥物對檢測結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檢測結果的正確性造成直接的影響,嚴重時還會導致檢測結果出現錯誤,造成一定程度的誤診現象[1]。另外,藥物對醫生在臨床治療時的診斷以及治療都存在嚴重的影響,致使患者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多次檢測。因此,必須對臨床醫學藥物檢測的過程不斷強化,進而防止藥物對臨床醫學造成不利的影響。
1 臨床醫學中藥物對檢測結果造成的機理影響
1.1對臨床生理過程造成的影響 通過對藥物的藥理進行充分的分析可知,藥物會對檢測的生理病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比如,杜冷丁、嗎啡以及消炎藥等多種藥物會致使血液以及尿液中的淀粉酶的整體含量不斷的提高,出現此種現象主要是因為膽總管的開口位置受到括約肌的痙攣導致的。藥物會在3.5 h左右實現藥性的最大效果,藥物經過1 d后藥效會慢慢消失。對于大量使用維生素C的患者而言,會導致尿液中的膽紅素、葡萄糖、亞硝酸鹽以及隱血表現為假陰性[2]。酚噻嗪類藥物對精神分裂類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能夠對患者的興奮狀態進行有效的控制。但是,誤用以后,對尿膽素原進行監測結果呈現陽性,對臨床醫學的判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1.2特殊組織的藥物親合情況造成的影響 在臨床治療中,患者身體的個別組織會由于藥物而出現一定程度的親合力影響,會導致針對的組織出現一定的危害。比如,青霉素與紅霉素的藥理特性存在一定的弱酸性,通過腎臟進行排泄時會與尿酸的分泌出現競爭的現象[3],導致血液中的尿酸濃度有所提高;利用藥物會對腎臟出現保鈉排鉀的影響,導致血液中的鉀離子含量存在顯著的降低,這會對整體的鈉元素以及鉀元素的臨床檢測結果造成直接的影響。
1.3干擾素臨床藥物造成的影響 藥物會對藥理學上的臨床醫學效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半胱氨酸會導致血液中的酮體呈現陽性,對實驗結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藥物的代謝產物也對臨床檢測結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苯湖泊會導致尿液呈現桔紅色,氨苯喋呤會導致尿液呈現藍綠色,服用維生素藥物能夠導致尿液呈現黃色[4]。服用酚酞類藥物以后,被人體吸收的藥物會從尿液排出,尿液表現為紅色;利福平眼藥水以及口服液會導致肝臟分解出乙酚基產物,表現為橙紅色,嚴重還會導致痰以及汗液等表現為橙紅色。
1.4激素類藥物的影響 雌激素藥物對人體的血脂正常含量存在一定的影響,促使葡萄糖的耐量試驗明顯的下降,同時,引發血小板以及紅細胞量的降低,并導致肝臟轉氨酶的含量有所提高。
1.5抗癌類藥物的影響 抗癌類藥物對造血系統具有一定的抑制以及毒害影響,能夠降低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紅蛋白的含量,還能夠引發肝功能出現變化,且使葡萄糖耐量試驗有所下降,血脂產生異常現象。
1.6其他類藥物的影響 抗凝藥肝素的利用會導致機體脂蛋白酶的大量釋放,對血液中的甘油三脂含量的下降情況造成一定的影響;在臨床上治療震顫首選藥物為左旋多巴,但是其的利用會導致尿液中的酮體出現異常的變化,對正常的反應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將正常的臨床反應結果覆蓋起來,導致對結果的判斷難度較大。
2 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有效對策
藥物對醫學檢驗結果的干擾在醫學檢驗學中是一個廣泛現象,其對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也是多種的,如生物學以及藥理學等,一般情況下會致使實驗室的檢測結果和臨床癥狀都不相符合。對應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醫療檢驗人員與醫生如何更好的對其進行了解,能夠對不同的藥物干擾充分的掌握,已經成為臨床檢驗準確性以及臨床診斷不斷提高的重中之重[5],為了有效的防止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能夠利用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2.1對藥物信息的查詢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 合理、有效的利用網絡資源以及每個地區的臨床反饋信息,使藥物信息資源的統計工作有效的完成,對藥物的質量進行持續、科學的穩定控制,確保企業的藥物種類以及對藥理藥性進行多種檢驗,藥品的檢驗以及檢測結果的快速判定進行有效的結合,將檢驗技術的發展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及時發現藥物檢測中出現的問題。把藥物檢測工作以及臨床藥物的性質進行有效的結合,保證重要的藥物品種以及藥物的機理性質,對藥物檢測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管理,確保藥物臨床的準確無誤。
2.2針對應急臨床問題的進行有效的檢驗工作 在臨床實驗藥品的利用時如若出現異常現象,應該在技術的基礎上及時完成有關原理內容方面的分析,保證藥物質量機理檢測過程的有效性。建立完善的應急檢測組織管理工作,進而對在具體藥品臨床的利用過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
3 討論
醫學檢驗的結果,能夠將潛伏的疾病及早的發現,對不可逆轉的損害進行有效地預防,對已經產生的癥狀體征的疾病進行有效的診斷和治療,并對病情的發展情況進行有效的判定,對疾病的活動性進行科學的評估,對疾病是不是存在復發的情況進行充分的探測,對治療效果進行充分的衡量等,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或者惡化,為今后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相關的參考價值。
總而言之,臨床醫學檢驗中藥物對檢測結果與臨床醫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須強化檢驗過程,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才能有效的將臨床醫療中藥品的研究有效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楊波.淺談臨床醫學檢驗中藥物對檢測結果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6):179-180.
[2]杜玉秋.探討醫學檢驗分析前的質量控制因素[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4,(4):184-186.
[3]杜洋.臨床血鉀檢測結果呈季節性波動的原因分析[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4,25(6):96-97.
關鍵詞:臨床醫學;檢驗醫學;重要性
檢驗醫學能夠提高臨床治療和診斷檢驗數據的準確性,對臨床標本進行正確的測定和收集,其檢驗報告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才能得到保障。檢驗醫學屬于新興學科,其在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將多個學科交叉在一起,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和臨床醫學的結合。檢驗醫學需要檢驗的臨床樣本主要為抗原抗體、微生物、生物和血清等。
一、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相結合的必要性
(一)臨床需求
檢驗醫學能有效提高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能夠對醫學檢驗進行科學的質量管控,并且在進行管控時,還能對其的控制過程進行科學的分析,對檢驗結果進行解釋,并且還要對解釋的結果對患者和臨床科室進行反饋,對檢驗人員的相關建議進行合理的收集,其新項目實施的合理性才能得到提高,臨床實踐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二)檢驗方法
臨床醫生在進行臨床治療時,要加大對檢驗方法的重視,了解臨床檢驗的每一種方法,保證檢驗方法能夠符合檢驗項目的要求,并且在進行項目檢驗時,還要對每種檢驗方法正常參考值、報告方法、臨床意義、靈敏度等進行詳細的了解,檢驗結果的合理性和準確性才能得到提升。
(三)質量管理
醫院在進行質量管理時,要加大對檢驗醫學和臨床醫學溝通的重視,各個科室都要積極參與到病例的討論之中,醫院質量管控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臨床醫生在進行患者查看時,要加大對檢驗醫師等查看的重視,并且還要對檢驗結果進行科學的核實和調查,其質量管理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四)檢驗結果
將檢驗醫學和臨床醫學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疾病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還能提高醫生對疾病注意事項的了解,避免醫生在進行疫病治療過程中,出現檢驗結果診斷錯誤的情況,避免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出現耽誤病情的情況,及時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避免患者出現錯過寶貴治療時間的情況。比如:臨床醫生在進行肝炎病毒治療時,如果發現一部分肝炎在進行治療時,無法被及時排除體外,這時如果對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的話,那么對肝炎病毒進行有效控制,但是這種治療方式并不意味著肝炎病毒被全部清除,只能說肝炎病毒過少無法及時檢出。
二、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的緊密結合
(一)加強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的聯系
相關人員要增強檢驗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聯系,加大對臨床意義、檢驗項目方法原理檢驗的重視,提高檢驗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對疾病進行對癥治療,對檢測結果進行科學的解釋,疾病治療的效果才能得到提高。臨床醫生要加大與檢驗人員的溝通,對現有的檢驗知識進行更新,加大對檢驗項目理解和認識的重視。檢驗結果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檢驗人員不僅要對檢測結果進行解釋,接受臨床科室的反饋建議,不斷改進檢驗工作,還要通過講解、宣傳新項目、新技術的臨床意義等幫助臨床醫生做出正確的疾病判斷,在醫院實施全面質量管控的過程中,檢驗科負責人的加入對于提升雙方交流的有效性十分必要。目前,檢驗醫學在臨床上的作用日漸凸顯,并已從醫療輔助角色成功轉變為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醫生、患者,乃至醫院的整體醫療水平均緊密相關。準確的檢驗指標不僅能評價臨床療效,還可以指導臨床醫生合理用藥,促進臨床診療工作與實驗室工作的緊密結合對于提高檢驗質量,提升整體醫療水平意義重大。
檢驗醫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縱觀檢驗醫學的發展進程,其飛躍性質的進步,往往是由于某學科技術發展的應用。例如,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使檢驗醫學工作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分子生物學在檢驗醫學中的應用,使檢驗醫學不僅能夠應用于病理學分析,還擴展到了診斷效果的評價、預測個體發生疾病的趨向、流行病學、健康狀態的評價、藥敏靶點的選擇等。
(二)加深臨床醫生對檢驗項目的深入了解
在臨床工作中,臨床醫生不僅可以憑借自身檢驗知識儲備,也可以通過向檢驗科室相關工作人員請教,邀請檢驗科室專業知識更強、檢驗經驗更豐富的專家舉辦知識講座,來更好地掌握檢測項目的臨床意義、藥物影響、參考區間、生物學變異、方法與原理等內容。目前,存在部分臨床醫生申請不合理檢驗項目的現象,由于其無法及時跟上檢驗醫學進展,難以有效利用新項目、新技術,固守于舊項目、舊經驗,往往會在面臨臨床與檢驗結果不一致時,對檢驗科技術水平產生懷疑,甚至在患者及其家屬面前直言不諱,易引發醫療糾紛。臨床醫生對檢驗項目的深入了解能夠促使其更為合理地選擇檢驗項目,保證檢驗結果臨床價值的有效性,這要求臨床醫生對相關檢驗知識的深入了解。同時,檢驗科應當向臨床醫生主動告知檢驗結果的危及生命值、臨界值、參考值以及如何保證分析判斷準確性。臨床醫生則需全面、認真地完成檢驗申請單,尤其是存在能夠感染檢驗結果的特殊病理變化、服藥史,以及送檢標本與留取標本的時間等信息,進而保證檢驗工作的臨床價值。
(三)加強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的溝通
由于臨床檢驗工作的復雜性與檢驗項目的繁雜等多重原因,臨床與檢驗的關系不僅不夠和諧,甚至還會處于對立狀態,故應加強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的積極溝通。臨床科室應當更為主動地參與檢驗科研工作中,經常與檢驗科室展開信息交流與學術討論。一方面,臨床醫護工作者可以擁有更多機會了解和熟悉檢驗科工作實際情況、干擾試驗的諸多因素、所實施項目的方法學原理,以及檢驗新技術新項目的發展動態等。另一方面,檢驗人員能夠通過與臨床醫護工作者相交流,掌握更多臨床知識,增強分析檢驗結果的能力,及時聽取臨床對檢驗結果準確性的評價與相關要求和建議,有針對性地展開內部建設,改進檢驗工作,提高檢驗質量,這也有賴于臨床醫生的積極配合和主動溝通。同時,加強臨床與檢驗的有效溝通,強化質量管控與規范化操作,能夠避免出現臨床表現與檢驗結果不符、檢驗報告的及時性以及檢驗結果的可靠性等問題,促進醫生或護理人員正確的采集標本以及科學合理地揭示檢驗結果,將實驗室的質量控制轉變為全面質量控制。
三、結語
通過上述文章,我們可以知道檢驗醫學和臨床醫學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進行臨床質量時,相關人員可以根據臨床反饋的建議對檢驗工作進行完善,提高醫療服務的水平。另外,檢驗醫學還能為醫用物理學和醫用化學提供相關的方法和理論依據,提高對人體腹內臟器狀態、內分泌系統等狀態判斷的準確性,對疾病進行準確的量化。
參考文獻
[1]夏天. 檢驗醫學在臨床醫學中的重要性[J].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6, 10(7):65-66.
[2]齊英. 檢驗醫學在臨床醫學中的重要性[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46):204.
[關鍵詞] 建構主義 情境式教學 臨床實習教育
建構主義又稱結構主義,最早提出該理論是瑞士的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它在認識論、學生觀、教學觀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大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
在教學方面,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建構的過程,強調學習的非結構性和具體情境性以及學習中社會性及其相互作用,所以建構主義提出了情境性教學模式。他們認為,知識具有情境性,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通過自己原有知識經驗,主動對知識做出合理的解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學習伙伴。
一、現狀分析
醫學檢驗實習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在臨床實習和實習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建構主義理論進行情境設計,把醫學基礎理論、臨床知識和技能、疾病實際表現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實際的環境中復習醫學基礎理論,在操作和實踐中學習臨床知識和技能,實現從單純理論認知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知識建構的轉變。因此,引入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有利于促進醫學檢驗實習教育模式革新的進程,對醫學檢驗生創新能力培養極具啟發意義。
二、具體應用
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到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討論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達到學生能有效地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具體如下:
1.以學生為中心創造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在檢驗實習教學中,堅持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臨床知識體系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指導、促進和幫助作用。在結束基礎課的學習階段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醫學檢驗理論知識并建構了最基本的醫學知識結構體系,他們有能力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醫學知識結構體系。通過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能夠形成其特有的思維方式,能夠獨立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2.設立情境:
(1)問題式情境。問題情境的創設有兩種形式:一是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即教師結合實際檢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向學生提問;另一種是學生發現問題情境,即教師不向學生呈現明確的問題,而是在實際檢驗過程中讓學生獨立操作,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通過學生感知、體驗檢驗過程,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案例]對細菌的分離培養,平板分區劃線法的學習是關鍵。不少同學操作后發現:自己的劃線結果為什么沒有出現分區,或根本沒有細菌生長,甚至有其他雜菌的污染?通過認真查找原因,再次實驗時便會改進,反復實踐后基本上都能劃出滿意的四區平板。在掌握了細菌接種及鑒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問:一份疑似細菌性痢疾病人的糞便標本,你通過哪些實驗和方法來肯定或否定它?
(2)探究式情境。在實習中,教師只起引導作用,不輕易給學生的操作結果下結論。若檢測的結果與帶教老師檢驗不相符,學生便會積極地去尋找原因,并進一步提出是否還有其他干擾因素或影響因素。通過如此多次反復的學習,學生不僅學會了檢驗的基本方法,更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合作創新性學習的能力。
[案例]在尿液成分干化學自動分析時,如果尿液中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可能出現尿潛血、葡萄糖、膽紅素和亞硝酸鹽等的假陰性結果。出現這樣的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究其原因:由于維生素C作為強還原劑,抑制了上述各種尿液成分檢測的氧化還原反應,從而造成假陰性的檢測結果。通過指導學生去探究原因,既能給學生加深印象,避免以后出現誤報現象,又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實屬一舉兩得。
3.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式學習和交流,強調在建構中的互動作用:帶教過程中要注重學科的基本結構與學生的知識結構的相互聯系,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建構與檢驗相符的知識結構體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感知、觀察和理解,以自身的認知結構與學科的基本結構交互作用,豐富和修正自身的知識體系。檢驗實習教學中還要重視指導學生之間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助。例如,在每周檢驗科人員的業務學習時,讓實習的學生也參加聽講,在老師們業務討論問題的同時,鼓勵同學的提問和意見,既能得到學習的機會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又能使老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效果,便于因材施教。
4.整合帶教內容。用發展的眼光,建構教學新內容。檢驗醫學迅速發展,應加強已滲透到醫學領域的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的教學,尤其是臨床實驗室管理、分子生物學知識和技能、計算機技術、信息網絡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等,要從醫療、教學、科研等方面提高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的專業技能”。另外,檢驗工作還應與臨床診療接軌,采取檢驗結果與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案同步的分析方法,為臨床提供如何選擇檢驗項目進行疾病確診或療效觀察等信息,以幫助臨床醫生正確分析檢驗結果,合理使用檢驗資源。
三、展望
醫學檢驗實習是五年制本科學習的總結、概括和升華,對學生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檢驗人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檢驗實習的教學中應用建構主義理論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重視教學模式的建構,重視教學活動與主體交往,重視教學策略和發展性評價,定能培養出一批對知識能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能主動建構并且具有創新精神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系列文章(三)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探析.中國學校體育,2008,(6):24-26.
[2]厲英超.建構主義理論與臨床醫學教學設計.西北醫學教育,2003,(3):84-86.
關鍵詞:導師制;PBL教學法;醫學檢驗;實習
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結構,遵循醫學教育規律,著力培養醫學技能基礎知識寬厚、臨床綜合能力較強的高素質綜合醫學人才,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發展方向。同時,醫學檢驗技術作為一門臨床實踐性很強的應用醫學學科,此專業的實習生帶教,不僅要幫助實習同學鞏固在學校學習的醫學理論知識,掌握檢驗科各項檢測項目和儀器的基本操作技能,更需要培養實習同學獨立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在新時代背景下,新的理論和技術層出不窮,檢驗與臨床的協作也日益緊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實習生帶教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1]:(1)臨床溝通能力較弱;(2)只對標本負責,沒有過多關注臨床;(3)相對缺少臨床科研素質的培養。如何面對這個挑戰,也許導師制和PBL教學模式會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1導師制的應用
大家所熟知的導師制不僅適用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在本科生實習階段,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2-3]。通過導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和在實習階段的互動,能讓導師因材施教,能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理論聯系實踐,尋找到自己感興趣并擅長的發展方向。作為腫瘤專科醫院的檢驗科,與綜合性醫院不同,本科室有自己的專業和特色。本科室成立了實體瘤疾病診斷亞專業組、血液細胞學診斷亞專業組和感染性疾病亞專業組。各專業組內有豐富實驗技能和臨床經驗的老師,可以成為帶教導師。醫學檢驗專業的實習生,可以在實體瘤疾病診斷亞專業組,學習實體瘤的早期診斷,如何監測腫瘤的復發和轉移,評估腫瘤患者的療效,從而對腫瘤標志物的檢測手段和臨床應用,以及分子診斷平臺等有更多認知。而在血液細胞學診斷亞專業組,同樣可以在相應導師的指導下,學習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診斷過程,并打下扎實的細胞形態學基礎。最后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亞專業組,將更全面地認識腫瘤患者在進行傳統放化療、精準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中,合并感染后將如何進行感染病原菌的鑒定和臨床相對應的治療。學生與各專業導師就各種問題進行互動,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認為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導師通過自己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對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解析,形成良性互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專業知識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這種模式不僅培養實習同學的實驗技能和臨床思維,還培養他們制作PPT和講課的能力。實習同學在每一個亞專業組學習過后,都需要對在此亞專業組學習的內容進行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在科室每周例會上以PPT的形式和各位導師進行匯報。匯報時不僅要求PPT的制作規范、美觀,更需要內容充實且聯系臨床,而不僅僅是對書本中理論知識的單一重復。所以實習同學在制作PPT和匯報PPT的過程中,又將學習的知識串聯起來,并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各位老師進行交流和溝通,將臨床思維和與臨床的溝通貫穿整個實習過程。而導師也在不斷的帶教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創新帶教方式,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夠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由此可見,實習生帶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臨床檢驗專業學生臨床溝通能力較弱和重視檢驗輕視臨床醫學的問題,同時可以幫助實習同學快速進入工作狀態,進行角色轉變,做出合理的職業規劃,指導考研和就業。
2PBL教學模式的應用
隨著臨床思維在檢驗醫學專業的普及,檢驗醫學生不僅僅是只對本標本負責,更需要看到標本背后的每一例患者,每一份病例。無論是臨床科室,還是醫技科室,都通過一個個經典案例的學習,做到“以患者為中心”,進行精準的報告解讀和個體化治療。案例分享不僅提高了各亞專業組導師的業務水平,而且在實習生的帶教中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而這種帶教方式,也與PBL教學法不謀而合。PBL教學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先導,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方式[4]。這種教學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去仔細剖析整個案例,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其獨立思考及團隊合作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而本科室每周一次的經典案例分享,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例如,實體瘤亞專業組更多以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胃癌等案例中腫瘤標志物在其診斷、復發監測、療效評估等方面進行討論;血液細胞學診斷亞專業組更多圍繞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出現的血常規、血液細胞形態學、血凝、生化等異常指標,對其進行綜合分析,輔助血液病的臨床診斷;感染性疾病診斷亞專業組則更多圍繞患者的臨床感染癥狀和各種病原菌的培養和檢測結果,輔助臨床醫師對患者的感染類型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治療。PBL教學模式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打破了傳統的檢驗醫學專業分類,而是將相關專業進行重新整合,而每個案例都涉及了血常規、血凝、尿常規、生化、免疫、微生物等相關檢查結果,所以從案例出發,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從患者角度綜合起來看各種實驗室檢查結果,是對檢驗專業學生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PBL教學法強調綜合知識和技能的運用能力培養,也非常有利于臨床思維的培養。已有相關教學案例和教學討論的報道顯示,PBL教學法提高了檢驗醫學專業實習同學的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臨床溝通能力等[4-5]。同樣的,PBL教學法也可以啟蒙實習同學的科研思維,培養他們的臨床科研興趣。臨床科研有別于基礎科學研究,它更關注臨床醫師在診治患者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挑戰,著眼于現有的臨床問題,結合已有的臨床數據和病例資料進行相關研究。所以實習同學通過PBL教學中的經典臨床案例的學習,會發現臨床案例中的難點,一般會是科學問題的切入點,這也是臨床科研思維的培養。當發現科學問題后,導師鼓勵實習同學進行分析和文獻的查閱,文獻的查閱也是臨床科研的重要基本功。由此可見,PBL教學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臨床檢驗專業學生臨床科研素質培養有待提高的現象,對于臨床科研的啟蒙非常有幫助。近三年來,本科室一直在探索此模式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實習階段的應用,初見成效,并會一直探索下去。
3結語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實習階段,是從學校到臨床工作的一個橋梁,一個好的實習經歷,不僅是對在校理論知識的臨床綜合運用,也是將來進入臨床工作的重要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實習-教學體系也在不斷改變[6],導師制有利于發現不同學生的發展潛力和方向,因材施教,使之在將來的競爭環境中可以揚長避短,脫穎而出。醫學檢驗技術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已有院校提出通過醫學檢驗技能大賽促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7],PBL教學法對于檢驗理論知識的應用和臨床思維的建立,有著極大的作用[8]。所以本科室將會繼續探索導師制和PBL教學法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實習階段的應用,已期找到兩者最佳的結合模式。
參考文獻
[1]張濟,歐陽琳,鄒禮衡。提高醫學檢驗專業臨床實習教學質量方法和策略探討[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38(8):1142-1144.
[2]楊蕾,王挺.雙導師制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臨床檢驗基礎實踐教學中的效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38(15):2168-2169.
[3]吳志奇,張潔心,謝而付,等.導師制教學模式在醫學檢驗專業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38(24):3494-3497.
[4]李敏艷,王伯平,馬慧玲,等.CBL+PBL教學法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7,34(5):447-449.
[5]謝珊艷,楊蔭.PBL教學法在醫學檢驗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14):2044-2045.
[6]李霞,鄧元峰,奚春鳳,等.信息時代檢驗醫學專業改革與實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21,42(16):2033-2035.
[7]石玉榮,李玉云,梅傳忠,等.以醫學檢驗技能大賽為契機促進醫學檢驗技師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8,38(1):98-100.
【關鍵詞】臨床免疫學 檢驗實驗教學 改革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61-01
《臨床免疫學檢驗》是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重要專業課,依據免疫學原理,抗原與抗體反應原理,利用各種敏感的標記、示蹤技術,超微量地、特異地分析檢測各種生理和病理的免疫學指標,進行疾病的診斷、療效的評估和預后判斷的一組醫學檢驗項目。而實驗課教學是臨床免疫學檢驗教學的重中之重。由于免疫學與免疫學檢驗知識本身的抽象性、深奧性及發展日新月異,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層出不窮。如何適應當代臨床免疫學檢驗發展的時代要求,針對該課程知識體系的特點,有效提高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質量,已成為教學的關鍵。
一 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以往的教學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先介紹實驗項目、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方法,然后學生按部就班地按照實驗方法進行操作,直至實驗結束。此種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
第二,臨床免疫學檢驗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免疫學和臨床免疫學檢驗理論和技術在疾病診斷和治療中被廣泛應用。臨床免疫學檢驗在檢驗醫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和核酸雜交技術的發展,將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知識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涉及感染、腫瘤、移植、自身免疫病等,并由此衍生了許多學科,已發展成為檢驗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柱項目,其與檢驗醫學各分支學科既廣泛聯系,又相互交叉。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新形勢下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的需要。
二 在實驗課教學中嘗試改進教學方法
第一,引入PBL教學法。教學中,首先提出與本次實驗內容相關的問題,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維、推理和分析,教師不直接回答學生的問題,只起導向作用,維持小組學習向既定的教學目標進行。PBL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有較明顯的優勢:(1)學生與現實的聯系得到了加強,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記憶和理解;(2)學生的學習更積極主動,有利于培養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3)圍繞問題將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4)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人際交流能力,提高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
第二,多媒體教學與網絡學堂平臺并舉。多媒體教學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可通過聲、光、電技術將醫學免疫學中的大量信息具體化,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鋪直敘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除了進行多媒體課堂教學外,還應充分利用學校搭建的網絡學堂教學平臺。通過校園網建立免疫學與免疫學檢驗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介紹各章節的重點、難點,提供參考資料、復習題、專業視頻等學習資源,讓學生理解課堂上的內容,也讓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接受的情況,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第三,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給學生充足的實踐時間。在完成正常的實驗教學任務以外,利用現有師資、儀器設備、環境等條件,向學生開放使用實驗室。學生僅靠課堂教學時間來學習并掌握醫學檢驗實驗技術是不夠的,開放實驗室可在多方面及深層次上為學生提供發展空間。為了適應實驗教學改革的需要,我們加大了實驗室開放力度,每周至少有3個晚上開放實驗室。通過開放實驗室不僅緩解了學生實驗時間不足的矛盾,也確保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
第四,整合教學內容,使之適應學科發展和臨床工作的需要。目前《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課內容較陳舊,滯后于臨床免疫檢驗發展的需要,一些實驗項目臨床上早就淘汰或為更先進的檢測方法所代替,而實驗課教學內容仍然停留在舊的檢測方法的傳授上,未與臨床檢驗工作接軌。結合我校實際和未來臨床檢驗的需要,我們開設了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提純、雙向瓊脂免疫擴散實驗、免疫電泳、酶聯免疫吸附實驗等實驗項目,以求更緊密地聯系實際。另外,針對免疫學檢驗項目和儀器設備更新快的特點,我們與附屬醫院檢驗科取得聯系,不定期安排學生去醫院見習,以了解臨床免疫檢驗動態及最新檢測方法和發展趨勢,從而避免了實驗教學和臨床脫節,使學生熟悉、了解臨床免疫檢驗常用儀器的操作規程和實驗步驟,為今后免疫檢驗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曉軍、武建國.關于免疫學檢驗定位的思考[J].臨床檢驗雜志,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