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4:38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教育目研究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在實踐中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這種過程是一個由現象到本質,由外延到內涵的演變過程。隨著我國10年來在幼教領域改革的加深,幼兒美術教育從指導思想到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幼教改革中,綜合性的整體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從兩個方面推動了幼兒美術教育的發展,同時也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幼兒美術教育提出一系列帶有根本性的問題。由于我國美術教育理論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尚不能在廣大教育者的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認識,例如,幼兒美術教育的本質特性的問題,就是一個阻礙人們正確認識幼兒美術教育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關于幼兒美術教育目標的研討,無疑會促進我國幼兒美術教育理論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
教育實踐中的很多問題都和教育指導思想以及集中體現這種思想的教育目的有關。筆者在從事10余年的幼兒美術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標在教育實踐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對幼兒美術教育的目標如何闡述的問題,希望通過研討,獲得共識。
一
幼兒教育是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和發展作好各種準備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疇包括身體、智力、情感、思維、語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過各種各樣具體的教育活動實現的。幼兒美術教育是幼兒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實現幼兒教育總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兒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為傳授藝術而進行的教育,也不是為少數有藝術天分的兒童而存在,而是在總目的指導之下的具體目的,所以可稱之為目標。
目標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術教育發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導思想也有一個演變的歷史過程。
將圖畫、手工等活動納入教育課程之內開始于一個世紀前的英國和德國,由于產業革命的發展,人們深感工藝教育的需要。在當時,美術被認為是可以培養觀察能力,使頭腦細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識和技術的學科,所以初期的美術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為出發點的,而且都從幾何形入手,然后進入寫生,對幼兒也以同樣的方法去教,只不過難易不同罷了。
20世紀初,很多心理學家對兒童的美術研究開始興盛,如凱爾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們積累了很多兒童繪畫的研究成果,結果使歐美的美術教育開始了變革。奧地利的法郎茲·西澤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張,提出不要給兒童強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兒童的發展階段進行教育,并使兒童的創造性得以實現。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國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國的羅溫菲德(Lowenfeld)也對美術教育理論作出突出的貢獻。里德指出“兒童藝術是人的表現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錯誤的,藝術應為教育的基礎,通過美術來發揚光大兒童與生俱來的創造力是美術教育應有的基本態度。”羅溫菲德也認為藝術教育“不是為傳授藝術而進行的教育”,而是通過藝術來塑造人格。在藝術心理學的領域里,美國的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IfArnheim)對視覺與認識與思維的深入研究為通過美術教育培養人的創造力奠定了基礎。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樣“藝術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沒有這種敏銳的感受力,任何一個領域的創造思維都將是不可能的。”
與創造性的美術教育相呼應的是以德國包豪斯(Bauhaus)造型設計學校為代表的現代造型藝術潮流。包豪斯將一切造型領域里共同的基礎內容作為學習內容教授給學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動了“構成”的發展,這不但對生產和造型藝術有極大的影響,而且也影響到美術教育。圖案、手工這些教育內容被重新加以認識。抽象化、象征化的表現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漸被認同。美術教育同人的生產和生活愈加密切,美術教育的范疇廣為擴展。
綜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術教育已由寫實和抽象兩個方向發展而來,并和心理學、教育學相結合,成為以藝術施教,借藝術來培養智力、創造力、人性與社會性的教育。“通過藝術而進行教育”成為大多數國家美術教育的指導思想。
二
我國幼兒美術教育的指導思想,集中體現在幼兒園教育《綱要》中對美術部分的闡述上:
“在幼兒觀察物象的形狀、顏色、結構等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用繪畫和手工(泥工、紙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現自己對周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初步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中的美的欣賞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發展手部肌肉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術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對于這一闡述,可以認為是我們過去對幼兒美術教育目標的認識。筆者認為,首先應肯定這一闡述的意義,它在促進我國幼兒美術教育的發展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將具有參照意義。同時也應指出,時展了,認識也發展了,這一闡述已不適應今天我們對幼兒美術教育的理解以及未來對幼兒美術教育的需要,主要意見有以下幾點:
(一)未脫離以成人對美術的理解來看待幼兒美術活動,以客觀反映論對待幼兒美術活動,因此不適合幼兒美術活動的心理特點與表現特點。必然將幼兒美術引入寫實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夠,反而使活動范疇受到局限。如“繪畫、手工(紙工、泥工、自制玩具等)”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動來概括。再如“觀察力、想象力”,我們知道,幼兒美術活動會有助于智力的發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等多種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來概括。
(三)創造力是區別于智力的一種能力,也是美術教育最為突出的一種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關系,難以清晰地認識和記住這一重要的目標。
對于以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三個領域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當然是不錯的,但是幼兒美術教育中的美育內容重要的是對幼兒進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視覺對形式美的認識與理解,這是區別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要特征。另外,用“欣賞力”一詞,是過高的目標,幼兒的美育主要在于培養幼兒對美的事物的知覺與感受,尚難達到欣賞力的程度。
根據以上幾點意見,筆者認為,我國幼兒美術教育的目標應重新修正。
為使目標及其闡述更為科學,我們首先必須對幼兒的美術活動的性質有比較清晰的認識。眾所周知,幼兒美術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術,和中、小學的美術教育也不同,這并不是難易程度或循序漸進的問題,而是由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所決定的。他們不會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狀、顏色、結構去表現,而是用心靈對知覺樣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現。幼兒美術如同原始人類的藝術活動一樣,是他們認知和表現的一部分,可以說它是一種混合體,它既是幼兒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現,又是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反映,既是體質、智力的體現,又是情感、態度的表達,既是游戲、又是學習,既有模仿,又有創造。幼兒美術教育正是基于幼兒美術活動的這種混合體的特點,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綜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諸如培養美感、促進認知、發展智力、提高手、眼、腦的協調性和手的靈活性。促進創造性的藝術想象力和表現力等等。在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具有培養創造性的功能,這種功能是通過造形活動實現的。造形是幼兒美術教育的核心,是幼兒美術教育區別于其它教育(如語言、數等)最重要的內涵。
三
造形活動是人類一種最基本的活動領域。從原始社會的石器、陶器到現代社會千姿百態的視覺藝術,人類的造形活動隨處可見,它和人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也是人類改造世界的一種基本能力。人類的造形活動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夠按不同物種的標準和美的標準進行有目的的創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點,它是人的本質需要,也是滿足這種本質需要的本質能力不斷發展的表現。創造性的造形活動源于人的手和腦的活動,視知覺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視知覺本身具備著一種思維的本領,具備著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思維。它是經過知覺的選擇作用生成的意思進行的。而造形活動為視知覺提供了具體的感性材料,又有通過造形活動的過程,體驗到創造的過程,使想象現實化。因此,造形活動有助于人的創造力的發展。
人的造形活動離不開實踐,科學家為大腦機能定位的研究和認識規律的研究表明,大腦與外界存在著某種一致的關系,大腦皮層的活動取決于腦細胞與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碼(圖式),用來譯解和反映對象世界,這樣,經常接觸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對該事物的代碼,例如,經常聽音樂的人,就形成對音樂的代碼,而不接觸音樂的人頭腦中缺少編碼,自然就難以解碼,也就只能聽見,而聽不懂音樂。創造性的造形活動也是如此。對于幼兒來說,只有在創造性的活動中才能建立起創造性的代碼,因此,盡管說造形活動有助于培養創造力,但美術教育中模仿為主的模式并不能達到這一目標。因為在活動中對技術的追求已經束縛住了自主性的探索性的表現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創造性的代碼。
造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指造型藝術,與美術互用。廣義則泛指無論有無美的要素,凡人類利用一切可視可觸的材料在空間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見,摸得到的形象或物體。如果我們從廣義的意義上去看待幼兒美術活動,則除了圖畫和手工以外,幼兒的很多游戲活動都是造形活動,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腳踩出花樣、用插塑積木擺出各種形態,在下過雨的水溝上筑壩,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這些活動對于創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意義的。因此,廣義的造形應是我們對幼兒美術活動所持的態度。由此出發,也更為容易拓展幼兒美術活動的內容并與其它教育活動結合起來。
幼兒的造形活動是與游戲分不開的,他們對隨手搭合的樹葉、紙片、小棍極感興趣,對能夠通過自己的主觀意志改變一種材料的形也極感興趣,如果我們把孩子看成是小小的原始人,就容易理解他們為什么會對形式多樣的美術活動那樣感興趣了,他們的活動中不僅滿足了游戲的需要,而且得到了關于物質世界的真實信息以及自己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種新材料或新式樣的接觸和體驗都會使他們形成深刻的記憶并影響久遠,所以增強幼兒對各種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造型材料的體驗,是幼兒美術教育的重要工作,從這種體驗中就培養出造型藝術的基礎感覺。
幼兒在造形活動中的表現可以分為“意象表現”和“機能性表現”。這兩種表現在活動中都是依賴視覺形式實現的。也就是說,幼兒在造形中的著眼點是美術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只對“形”(形狀、色彩、構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發的聯想感興趣。例如,當孩子在涂鴉期能畫出圓形時,他并非要畫什么東西,而只對這種最簡單的能把圖與底區別開來的“形”感興趣。在以后出現的象征性符號和各種各樣的形象樣式及組織形式中也是以形的變化和關系為基礎的。他們對手工活動的態度也是如此。他們對泥工、折紙等活動的興趣在于這些可變形的材料能夠實現他們造形的意愿,從而體驗到創造“形”的快樂。
幼兒在造形活動中表現出的創造性也離不開他們對美的認識和感情,他們對美的認識是膚淺的,但卻是基礎的,因為美的內涵是通過形式體現出來的,造形藝術為幼兒對美的認識,尤其是視知覺對美的形式的認識提供了條件。因此,美術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內容。當然,美育不僅通過造形活動,它還需要其它教育活動才能實現,但造形活動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為它為幼兒提供了一種具體的可以現實化的視覺的美感表現形式。
幼兒在造形中表現出的創造性也離不開他們自主的活動,自由地表現是創造性產生的必要條件。幼兒表現出的創造性是幼兒主觀欲望和想象的產物,如果在活動中是為了自己的表現而做或畫,他們會自然地將心里的美的情感流露出來,從而產生自然、誠實、大膽、樸實、直率、稚拙的特點,盡管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個性和心意是明確的,而模仿成人的藝術的作品則失去這些最寶貴的東西。所以,幼兒美術活動應更多地給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為他們提供條件并啟發誘導使其實現這種創造,而不是簡單地教他們照貓畫虎。
綜上所述,創造性的造形活動是幼兒美術教育的實質。以此為中心來考慮就容易展開其它教育功能。所以應重視通過這種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來培養幼兒潛在的創造力。
對幼兒美術教育的本質特性的研討有助于教育目標的闡明,而教育目標的闡明有助于更新人們對幼兒美術教育的認識,并以此為指導進行教育內容、方法的改革,使幼兒美術教育能開拓出更為廣闊的天地,對以往行之有效的教育經驗和方法也能以新的認識去總結出規律,予以繼承和發展。
一、項目教學模式的分析
(一)項目教學的內涵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教和學的模式,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該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組工作法,在學習運用專業知識的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即在一種近似真實的社會職業交往中把理論知識與實際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商業經營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充分發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和創造意識,提倡學生注重新技術、新理念在生產與操作中的應用,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項目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
傳統的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強調學生獲得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比較注重顯性知識的獲得,忽視學生的主動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結果導致學生畢業后空有一堆理論,不知如何運用。項目教學模式服務于課堂理論教學和現場教學,讓課堂的理論教學緊扣企業生產項目的實際,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已有技能和知識的能力,突出“必需為先、夠用為度、學為所用、學能所用”的原則,突出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教師居于主導地位,是學生學習的灌輸者,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項目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融入其中,用經驗去引導和啟發學生,鼓勵學生提出新見解。通過案例教學,吸取他人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置身于模擬的真實環境中,學習如何把理論聯系實際、宏觀與細節結合的原則落到實處,進行具體實踐問題的解決。
二、項目教學法的教學設計
在進行項目教學法的設計時,要做好三個轉變: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由以課本為中心到以項目為中心的轉變;由以課堂為中心到以實驗情境為中心的轉變。
基礎性知識的學習是項目教學的基礎。基礎性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疑難概念和實驗技巧。當然,學生不僅僅是為了概念而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概念和原理是理解和找到解決項目中遇到問題的途徑。
項目的選擇是成功的前提。項目的選擇要以教學內容與企業軟件開發模式為依據,結合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既要與書本的知識緊密結合,又能使學生了解企業的運行機制,培養學生的各項技能,還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既能運用學過的知識,又可以創造發揮。項目最好能貼近學生生活,能讓學生在學習之余有限的時間內進行調研。同時,項目難度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不要盲目追求大、追求難。將項目劃分為若干個模塊項目,每個模塊項目又劃分為一系列的實驗項目,可配合教學過程循序漸進。
項目要被大多數學生喜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項目結題后,教師要制定一個標準,公平準確地對各個學生進行評價,重點應考核學生應用知識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項目教學法在實踐中的應用
項目教學法在很多學科中已開始實施,下面以項目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闡述其實施過程。
是我院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在教學中,我們嘗試采用項目教學法。我們確定的項目選題為“圖書館管理系統”,包括系統管理、書籍管理、借書管理、還書管理和信息查詢。本選題接近學生生活,便于調研。在具體項目實施時,采取團隊合作方式,教師根據搜集的學生信息,按照學生知識結構、性格等方面互補的原則協助學生分組,每組6~8人。課程開始初期,各小組都能積極到圖書館進行調研并作出需求分析。
各組學生根據系統功能進行了分工,爭取每人都有事可做,能參與其中。教師在對課本知識進行講解時,從項目著眼,從項目中抽取的案例出發,講解知識點,能及時地引導學生把新學到的知識應用到項目中去,鼓勵小組之間進行經驗交流和技術探討。隨著課程教學的推進,學生對本課程的知識的掌握也由零星趨向系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極大的提高。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進行指導,全程跟蹤參與項目,觀察學生的技術表現、工作態度、協作精神、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并多次進行階段性驗收,讓學生對階段性成果進行自評、互評,教師也從正面給出中肯的評價。到學期末,對學生項目進行綜合驗收。
四、加強項目教學法在實踐中應用的對策
(一)注重教師培養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要有實踐指導能力,所以,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的需要,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終身學習的教育制度,推進培養和培訓的一體化進程。這幾年,我院每年都派相當一部分教師出去參加培訓或深造,鼓勵教師到企業實習鍛煉,實踐操作技能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注重教材的選擇
職業技術教育雜志社承辦
19824539 高職院校需求導向問題和研究路徑 丁金昌 《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8800字
19824540 全球公民社會與全球公民教育 馮建軍 《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6500字
19824541 大眾化十年: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公平水平的發展變化 張繼平 《中國高教研究》 2014年第3期 15200字
19824542 高等教育“管辦評分離”的緣由與路徑 周海濤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4年第3期 10100字
19824543 教育現代性研究的進展及其闡釋空間的拓展 金業文 《現代大學教育》 2014年第2期 12300字
19824544 教育政策行動:解釋與分析框架 曾榮光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4年第1期 24300字
19824545 監測評估:高等教育評估發展的新圖景 王戰軍 王永林 《復旦教育論壇》 2014年第2期 9400字
19824546 中職免學費政策評估:目標保障與配套策略建構 魏明 張艷 《職教論壇》 2014年第7期 8100字
19824547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 肖化移 柳燕 《職教通訊》 2014年第7期 7000字
19824548 我國高職教育現代性演進及增長路徑 吳結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7期 8800字
19824549 政府應如何主導職業教育 喻忠恩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7期 7000字
19824550 打造“升級版”的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 郭廣軍 劉蘭明 林春明 《教育與職業》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51 企業視角下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陳繼權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8期 9800字
19824552 高職教育發展轉型:意義、方式與路徑 張健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9期 11500字
19824553 經濟先發地區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轉型――以浙江省為例 皮江紅 《教育發展研究》 2014年第5期 13800字
19824554 六省市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情況調研報告 中華職業教育社調研組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9期 9800字
19824555 河南省高職院校競爭力的“五力模型”分析 陳一靜 《教育與職業》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56 新時期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高職院校辦學結構調整分析 倪敏 《教育與職業》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57 高等職業教育對天津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研究 穆靜靜 張學英 《職業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3400字
19824558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背景下行業、企業辦學研究 郭靜 《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0600字
19824559 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定位、使命、路徑和方法選擇 陳小虎 《中國大學教學》 2014年第3期 17200字
19824560 城鎮化進程中校企合作雙方責任與權益配置及其效率研究 李夢卿 張歡 《職教論壇》 2014年第7期 10100字
19824561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對技能人才培養的價值與作用 呂景泉 湯曉華 周志剛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9期 6000字
19824562 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演進與重構 郭俊朝 陳晗 《職教通訊》 2014年第7期 7000字
19824563 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李露 徐涵 《職教通訊》 2014年第7期 12300字
19824564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實訓支持體系架構 陳建新 藍潔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7期 8800字
19824565 應用型人才內涵及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 吳中江 黃成亮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 8800字
19824566 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導向 創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吳旭君 《中國高等教育》 2014年第5期 6100字
19824567 我國高職本科教育的現狀、困境和對策研究 汪亞明 王玨 《中國高教研究》 2014年第3期 10100字
19824568 高等職業教育金融支持的新模式:校企聯合定向辦學 王臨 《江蘇高教》 2014年第2期 5100字
19824569 基于學分銀行制的中高職教育銜接系統建構 邱淑女 《教育與職業》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70 職業教育產學合作的制度尷尬與調適――基于政府職能的視角 陳春陽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9期 6600字
19824571 城鄉統籌視野下的職業教育結構均衡與優化 廖曉衡 全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9期 11500字
19824572 遼寧省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現狀分析與建議 孫瑩 閆丹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8期 6800字
19824573 學科知識的邏輯與學科范式的構建――基于職業導向的高校學科建設分析 俞濤 曾令奇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7期 10600字
19824574 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實踐課題 吳洪富 《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6200字
19824575 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精細化建設專業的思考 駱秋琴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 7000字
19824576 基于終身教育理念的高職專業教學標準開發 漆軍 等 《中國高等教育》 2014年第5期 7300字
19824577 基于模塊化課程設計的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問題與對策 彭鴻 《教育與職業》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78 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江蘇高職模具專業教學標準開發 陳國亮 王春艷 《職業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6700字
19824579 論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路徑 邢廣陸 《職教論壇》 2014年第8期 12100字
19824580 慕課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初探 霍紅 劉妍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8期 5100字
19824581 從項目化到制度化:我國職業教育教師培養體系的設計 徐國慶 《教育發展研究》 2014年第5期 11800字
19824582 “雙師型”視閾下職教師資培訓工作發展研究 李夢卿 萬娥 《教育發展研究》 2014年第5期 11900字
19824583 高職院校教師激勵模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基于28所高職院校的抽樣調查 何霞 劉文明 《中國高教研究》 2014年第3期 14800字
19824584 基于知識結構的高職院校教師生存特征比較 何霞 《高教探索》 2014年第2期 14700字
19824585 近年來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述評 房風文 《職教論壇》 2014年第7期 8100字
19824586 受眾本位論視角下農民田間學校發展定位探析 何津 黃圣男 王德海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7期 10500字
19824587 職業院校農民工職業教育模式比較 房風文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9期 8200字
19824588 成人遠程學習者自主學習影響因素分析 趙宏 《中國遠程教育》 2014年第5期 9500字
19824589 退役士兵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情況實證研究 丁耀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7期 10500字
19824590 城鎮化進程中發展縣域社區學院的現實基礎及建議 劉鳳翠 寧永紅 《職教論壇》 2014年第7期 10100字
19824591 終身學習視角下我國社區學院定位研究 劉春朝 李建春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7期 8800字
19824592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體系的建立與思考 王秋梅 羅清萍 江輝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8期 6800字
19824593 遠程學習者元認知、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的影響路徑研究 蘇琪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7期 10600字
19824594 在線學習行為分析建模及挖掘 胡藝齡 顧小清 趙春 《開放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 21100字
19824595 農遠工程網絡的教師學習模式研究述評 朱春俐 《繼續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6100字
19824596 高職院校責任文化品牌制度保障體系創新 孫曉慶 《職教通訊》 2014年第8期 5200字
19824597 高職生職業人格特征的調查與分析 胡維芳 蔣超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8期 8600字
19824598 近三十年來杜威職業教育思想研究述評 康紅芹 龐學光 《職教通訊》 2014年第7期 12300字
19824599 北洋政府時期職業教育概覽 劉金 《職業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0100字
19824600 韓國職業教育的一體化特色 蔣家響 《職教論壇》 2014年第7期 6100字
19824601 英國現代學徒制及其在我國的實施策略 范心憶 《職教通訊》 2014年第7期 7000字
19824602 澳大利亞就業技能新框架的創新與核心要素――基于新框架第一階段報告的分析 李運萍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7期 8800字
19824603 澳大利亞技能培訓體系對我國高職院校發展方向的啟示 吉文林 《江蘇高教》 2014年第2期 5800字
19824604 中德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機制的比較 陳東 《教育與職業》 2014年第7期 5300字
19824605 德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對廣東技工教育的啟示 陳旭彬 《職業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3400字
19824606 世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風向標 黃健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第6期 12100字
19824607 德國職業“關鍵能力”的內涵及培養途徑研究 王婀娜 吳全全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9期 6600字
19823710 高等教育強國:本質、要素與實現途徑 瞿振元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3期 12700字
19823711 論職業教育中的利益與權利均衡——淺析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社會維度 李俊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8700字
19823712 完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的戰略思考 顧坤華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8期 7900字
19823713 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劃分:理論與框架 周明星 等 《職教論壇》 2013年第7期 8100字
19823714 論職業學校存在的合理性——福斯特“職業學校診誤論”引發的考問 路寶利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0600字
19823715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背景與目標體系研究 周志剛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9期 6600字
19823716 高職教育對接區域經濟的現狀分析與路徑選擇 丁金昌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11300字
19823717 不同經濟基礎省份間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差異的實證分析 孫凱 等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10200字
19823718 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關系的實證研究 王海平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0500字
19823719 融入行業產業鏈和區域經濟圈的高職辦學模式創新與實踐 張蘊啟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9800字
19823720 人才培養模式、勞動力市場與大學生就業 馬廷奇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9500字
19823721 基于“前店后校”的能力本位高職教育 樓錫銀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7000字
19823722 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下的高職校企合作研究 崔永華 等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8600字
19823723 職業教育集團產權改革與實現形式 郭靜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8600字
19823724 改造與優化 建設高職院校質量管理平臺 魏中林 等 《中國高等教育》 2013年第5期 4900字
19823725 高等職業院校戰略管理要義 劉蘭明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3期 7600字
19823726 論我國股份制高職院校的組織治理與發展 王安興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7400字
19823727 職教集團組建模式與高職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適應性 羅汝珍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9期 7800字
19823728 中高職教育協調發展的若干關系梳理 張菊霞 《職教論壇》 2013年第7期 5600字
19823729 中高職銜接語境下的中職學校辦學定位 喻忠恩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8期 7900字
19823730 高職院校國際化競爭力指標及權重體系構建 王群 等 《職教通訊》 2013年第8期 6600字
19823731 我國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 梁燕 《職教論壇》 2013年第7期 10100字
19823732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視域下的專本科銜接研究 劉松林 《職教論壇》 2013年第9期 8200字
19823733 校企合作的四川高職物流人才培養新模式探討 李康 等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6700字
19823734 淺談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幾個基本問題 劉世權 雷裕禎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9期 5280字
19823735 頂崗實習學生勞動權益保護研究述評 伍飛霏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6600字
19823736 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情況調查及分析 黃華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1500字
19823737 職業高等教育“雙型”課程模式特征探析 周文根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11300字
19823738 高職院校專業理論課過程性評價研究 屈玉霞 光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3期 10100字
19823739 社會對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訴求研究:基于大四工科畢業生的調查 崔軍 汪霞 《中國大學教學》 2013年第3期 10800字
19823740 高職教育課程觀的多元解析 張健 《職教通訊》 2013年第7期 6600字
19823741 浙江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預警系統構建 項建斌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8期 5100字
19823742 基于專業群的高職“平臺+模式+方向”課程體系開發 周勁松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8期 6800字
19823743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主觀社會地位狀況與差異分析 周慧梅 呂霄霄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1600字
19823744 論教師培訓的核心要素 朱旭東 宋萑 《教師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14800字
19823745 本科層次高職教育問題研究綜述 陳寶華 《職教通訊》 2013年第7期 6500字
19823746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指標體系研究 曹國亮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8期 5200字
19823747 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開發芻議 姜大源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9期 8200字
19823748 困惑職校教師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 朱孝平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0500字
19823749 高職院校兼職教師隊伍特點與分析 趙定勇 等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6700字
19823750 農村職業學校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關曉會 等 《職教通訊》 2013年第7期 6600字
19823751 勞務經濟視角下民族貧困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 吳格娥 等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9期 7900字
19823752 城市圈圈層聯系與農民工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研究——以湖北省77個區縣為例 柳勁松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0500字
19823753 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探析 劉建玲 等 《中國成人教育》 2013年第5期 6000字
19823754 成人教育在“村轉居”新市民角色轉換中的作用 盧美芬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6800字
19823755 我國成人職業教育培訓支撐服務體系存在問題及建設的思考 馬建富 等 《職教論壇》 2013年第9期 14700字
19823756 獨立學院五年過渡期政策述評 王建華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8600字
19823757 轉觀念促轉型 發揮繼續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 張渤 等 《中國高等教育》 2013年第5期 7300字
19823758 “社區發展需求導向型”課程開發模式研究 杜君英 《職教通訊》 2013年第7期 8200字
19823759 論我國社區數字化學習的形成與發展 宋亦芳 《職教論壇》 2013年第9期 12100字
19823760 終身教育發展研究:價值追求與現實比照——以長三角教育數據為例 沈佳樂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2300字
19823761 整體性創新:我國繼續教育的戰略性轉型 陸漢棟 等 《中國成人教育》 2013年第6期 6100字
19823762 論民辦高校的公益性與營利性 潘懋元 別敦榮 石猛 《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17600字
19823763 我國民辦教育產業戰略研究——基于境外上市教育機構的SWOT分析 成剛 《復旦教育論壇》 2013年第2期 11300字
19823764 經濟人假設與獨立學院的邊界治理 魏訓鵬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11000字
19823765 以區域數字化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學習型社會共享共建——對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實踐成果的思考 謝巍 等 《中國遠程教育》 2013年第5期 9500字
19823766 職校生職業決策困難的職業指導 施霞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9期 6500字
19823767 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的關鍵因素研究 王長江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7000字
19823768 國外成人職業教育培訓支撐服務體系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黃曉赟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8期 10500字
19823769 建構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與路徑 崔景貴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8期 6800字
19823770 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歷史邏輯探析 朱雪梅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9期 6600字
19823771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與培訓 侯威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9900字
19823772 “整合與銜接”理念下的美國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探析 鄭堅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0500字
19823773 嚴而有序的德國高校學位課程認證:實踐與啟示 趙凌 《比較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8400字
19823774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社會伙伴關系述評 楊麗波 等 《外國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9500字
19823775 日本職業能力開發政策探析 宋慶清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6期 9100字
19825786 高職院校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創新研究 梁寧森 賈文勝 《教育發展研究》 2016年第17期 10300字
19825787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學術群體知識圖譜構建――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視角 李保強 蔡運荃 吳笛 《高等教育研究》 2016年第8期 14800字
19825788 2030年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前瞻 潘懋元 李國強 《中國高等教育》 2016年第17期 7100字
19825789 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利益、沖突和問題 勞賜銘 《中國高教研究》 2016年8期 11200字
19825790 職業教育成本分擔的政治經濟邏輯分析 張文玉 劉明興 《職教論壇》 2016年第22期 10100字
19825791 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本質屬性及其衍生特征 雷世平 《職教論壇》 2016年第22期 10100字
19825792 “職業教育質量”概念考析 梁卿 《職教通訊》 2016年第22期 7600字
19825793 我國新建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研究綜述 李紅衛 《教育與職業》 2016年第15期 9600字
19825794 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制度困境與突破 多淑杰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6年第24期 9800字
19825795 應用型本科建設的時代邏輯、國際經驗與路徑選擇 朱國華 吳兆雪 《職業技術教育》 2016年第22期 10500字
19825796 天津海河教育@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現狀、問題及優化布局策略 王振剛 《職業教育研究》 2015年第8期 10300字
19825797 天津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評價與分析 王良 《職業技術教育》 2016年第22期 10500字
19825798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策略變遷機理及政策啟示 潘海生 高常水 《教育研究》 2016年第8期 10500字
19825799 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問題及路徑研究 劉根華 胡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年第4期 8800字
19825800 論創新人才和工匠人才培養的可能性――基于升學立交橋的視域 張健 《職教論壇》 2016年第22期 10200字
19825801 競爭性合作與保護性約束:一個動態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分析框架 朱俊 李亭 《教育與職業》 2016年第15期 11500字
19825802 論應用技術大學專業建設的基本特征 吳仁華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年第4期 7200字
19825803 優化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產業布局研究――基于經濟理論視角 邱少煌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6年第8期 8400字
19825804 我國職業教育課程觀的反思與重構――整體主義視角 陳鵬 《職教通訊》 2016年第22期 12000字
19825805 發展性評價視閾下高職院校內部專業診斷研究與實踐 謝敏 吳立平 徐濤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6年第24期 8200字
19825806 關于我國職業教育國家課程建設的思考 吳云川 《職業技術教育》 2016年第22期 10500字
19825807 職教師資“高職―本科―專碩”一體化培養模式初探 曹俊 李仲陽 唐智彬 《中國高教研究》 2016年8期 12300字
19825808 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素質的模型建構及提升策略 李鋒 閆智勇 《教育與職業》 2016年第15期 11500字
19825809 連片特困地區非學歷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問題探析――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區為例 鄧廷云 唐志明 《職業技術教育》 2016年第22期 8800字
19825810 我國成人教育學科體系構建研究 張品茹 《中國成人教育》 2016年第15期 6200字
19825811 民辦本科院校專業設置的問題、成因與對策 潘奇 闕明坤 《教育發展研究》 2016年第17期 10200字
19825812 民辦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研究綜述 張修哲 謝茂康 2015年第8期 10200字
19825813 開放大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若干問題――定位、角色和職責與職業發展 馮立國 劉穎 《中國遠程教育》 2016年第8期 12600字
19825814 論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認同” 鄒金霞 《高教探索》 2016年第8期 6800字
19825815 澳大利亞弱勢群體技能培訓探析 闞唯 《職業技術教育》 2016年第22期 12300字
19825816 中國對非職業教育援助與合作的實踐發展及戰略意義 陳明昆 張曉楠 李俊麗 《比較教育研究》 2016年第8期 10100字
19825817 英國學徒制的新進展及問題分析 何楊勇 《外國教育研究》 2016年第8期 13000字
19825445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演進、動力與調適(1996-2015年) 吳一鳴 《教育發展研究》 2015年第19期 12000字
19825446 高等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選擇 劉國瑞 高樹仁 《高等教育研究》 2015年第10期 13200字
19825447 適應新常態 大力推進地方高校轉型發展 周紹森 張陽 《中國高等教育》 2015年第19期 5000字
19825448 高職院校制度建設亟待厘清的幾個問題 陳壽根 《中國高教研究》 2015年第10期 10200字
19825449 “完整知識”:職業教育“現象學”向度 路寶利 《職教論壇》 2015年第28期 13200字
19825450 芻議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沈逸 《職教通訊》 2015年第29期 7100字
19825451 新制度主義視角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變遷與啟示 湯敏騫 《教育與職業》 2015年第28期 9600字
19825452 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中政府的權力邊界研究 陳瀟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5年第30期 8200字
19825453 發達地區提升普職分流層級的路徑探析 趙慧 《教育發展研究》 2015年第19期 12000字
19825454 高職教育的辦學體制、財政體制與政校企合作機制――對浙江省高職教育資源獲取的制度分析 郭建如 《高等教育研究》 2015年第10期 15100字
19825455 澳門高等教育的分類與發展意涵探析 李向玉 《中國高教研究》 2015年第10期 12700字
19825456 試論技工教育培訓、技工供給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基于江蘇省制造業企業的實證分析 楊以文 《職業教育研究》 2015年第9期 9800字
19825457 高職教育技術技能人才質量管理研究述評 楊理連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年第5期 10500字
19825458 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新機制研究 易兵 曾永衛 《中國大學教學》 2015年第10期 8600字
19825459 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行為的博弈分析――基于企業和社會收益的不同視角 吳立軍 吳曉志 《高教探索》 2015年第10期 11000字
19825460 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制度阻力研究 王坤 《職教論壇》 2015年第28期 8200字
19825461 合作社會視角下農業類高職教育的合作辦學探析――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張敏 巫建華 董慧 《職教通訊》 2015年第29期 8800字
19825462 中職生均撥款標準之爭引發的思考 朱愛國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5年第30期 11000字
19825463 技能還是能力:從《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談起 喬為 《職業技術教育》 2015年第28期 10500字
19825464 “校中廠”背景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譚海林 王繼山 《職業技術教育》 2015年第29期 7000字
19825465 完整課程:職業教育課程方向 路寶利 《職業技術教育》 2015年第28期 14000字
19825466 加強專業建設 實現高職教育內涵發展 韓冰 《中國高等教育》 2015年第19期 7000字
19825467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政策實踐與反思 曹曄 《職教論壇》 2015年第28期 11200字
19825468 職教師資專業化培養:層次、機構及方式 喻忠恩 許玲 《職業技術教育》 2015年第28期 8800字
19825469 中等職業教育移動教學模式探索 何軍卿 《職業技術教育》 2015年第29期 7000字
19825470 職業教育對提升農民工在生產中地位的價值探討 李中建 李佳楠 《教育與職業》 2015年第28期 9400字
19825471 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建構現狀及其構建路徑 郭玲 《繼續教育研究》 2015年第10期 6100字
19825472 新生代農民工學習權保障與社會治理創新的邏輯關系探析 吳結 《職業技術教育》 2015年第28期 7000字
19825473 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結構分析 牛金成 《職業技術教育》 2015年第28期 10500字
19825474 新常態下成人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的原則和策略 陳維華 韓倩 《中國成人教育》 2015年第19期 6100字
19825475 德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 劉立新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5年第30期 11000字
19825476 美國中高等生涯與技術教育的課程銜接模式與策略 李敏 《外國教育研究》 2015年第10期 10700字
19823778 論職業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 賈寧 吳雨倩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7期 8600字
19823779 我國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關系的實證研究 劉新華 等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4期 15200字
19823780 論產教聯盟的本質屬性、組織功能及其實現機制 朱澍清 劉小華 《大學教育科學》 2013年第2期 9200字
19823781 教育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的作用 閔維方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3年第2期 11800字
19823782 試論基于實現“體面就業”的職業技能開發政策體系的完善 徐向平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0期 13100字
19823783 關于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思考 宋晶 周同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0期 9800字
19823784 職業能力研究的新進展 趙志群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0期 12300字
19823785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達GDP4%后穩步提高保障機制 汪丞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11期 8000字
19823786 地方行政領導者職教決策力形成背景與內涵特征研究 蔣旋新 蔣萌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0期 10100字
19823787 “縣校合作”協同創新研究綜述――從產學研結合研究出發 熊惠平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0期 6600字
19823788 浙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背景下高職復合型人才培養探索 孫建軍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1期 6800字
19823789 提升區域高等教育與經濟協調關系的對策研究 姜穎 孫永波 賀啟印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0期 7100字
19823790 河南職業教育政策的生成路徑依賴及類型 杜丙辰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12期 5300字
19823791 我國職業教育的區域結構特征研究 王劍 呂一中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19823792 高職學生關鍵能力與區域經濟人才需求對接性研究 王茂莉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6700字
19823793 試析高水平行業大學的學科發展路徑 荀振芳 汪慶華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1300字
19823794 中高職銜接關鍵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 孟源北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4期 10200字
19823795 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綜合競爭力評價實證研究 崔奎勇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4期 12700字
19823796 基于內在生成理念的高職院校隱性知識共享機制研究 尤玉鈿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7400字
19823797 “校企合作”困境的社會交換論解釋 王東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2期 8100字
19823798 高職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邏輯 唐錫海 《中國高等教育》 2013年第7期 7300字
19823799 現代“游學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與思考 王平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1期 6800字
19823800 專業群建設視角下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 萬軍 胡寧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1期 5100字
19823801 論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和技能短缺問題 王雁琳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0期 10500字
19823802 體系競爭力視閾下后發展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系統化構建 蘇敏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12期 7900字
19823803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的高等職業院校管理改革 何展榮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11期 7900字
19823804 中國現代職業學校建設探索之路 鄔憲偉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0期 9800字
19823805 技術知識視角下的職業教育有效教學路徑探析 唐林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19823806 引進企業文化與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途徑研究 李桂鋒 等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0100字
19823807 搭建職業教育“立交橋”問題研究 高潔 《繼續教育》 2013年第6期 6000字
19823808 美國批判視域下的課程領導:解讀與啟示 陳效飛 傅敏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8期 10300字
19823809 課程評價的三種取向及對我國高職課程評價的啟示 肖鳳翔 馬良軍 《江蘇高教》 2013年第2期 6000字
19823810 論職業資格體系的高職雙證課程再開發 劉明生 王玲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2期 5200字
19823811 試論高職課程國際化的內容與實現策略 付俊薇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1期 10200字
19823812 論高職雙證課程開發實踐亟需解決的五個問題 柳連忠 王玲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0期 8800字
19823813 高職院校智慧教學的異構云生態模式探索 葉娟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11000字
19823814 論教師培訓的核心要素 朱旭東 宋萑 《教師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7200字
19823815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主觀社會地位狀況與差異分析 周慧梅 呂霄霄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1600字
19823816 中職教師專業素養提高的研究現狀與實踐反思 陸俊杰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0期 10100字
19823817 注重教師隊伍的內涵建設 張德江 《中國高等教育》 2013年第7期 7300字
19823818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價值取向與本質特征探究 梁成艾 全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1期 6800字
19823819 基于職業特點的高校教師績效薪酬體系探究 趙士謙 史萬兵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1期 6900字
19823820 浙江省中職師資培養培訓現狀調查與對策建議 王向東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0期 8800字
19823821 論我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的問題、原則及其實現 周國華 蔣國偉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12期 5400字
19823822 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政策探析 胡斌武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19823823 完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制度改革研究 張蕾 等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6700字
19823824 同平臺不同群體的跨文化教育――關于“9+3教育計劃”的調查 文艷林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0期 10500字
19823825 國際成人教育共識與我國成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謝國東 《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9300字
19823826 教育公平視角下成人函授教育質量問題探析 段恒勝 《中國成人教育》 2013年第7期 7200字
19823827 論民國時期的民族職業教育政策及其當代價值 李華玲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0期 8800字
19823828 中國獨立學院地方化發展戰略――基于大學-產業-政府三螺旋理論的分析 張金波 劉獻君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3200字
19823829 我國民辦教育產業戰略研究 成剛 《復旦教育論壇》 2013年第2期 11300字
19823830 教育公平視角下政府對民辦高校的管理與資助政策研究 畢振力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11期 7900字
19823831 美國多校區大學系統對我國開放大學系統建設的啟示 崔新有 許文靜 《中國遠程教育》 2013年第7期 7600字
19823832 論中職德育課教學前策略 王偉華 陳麗君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0期 13100字
19823833 高職院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韓志敏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1期 5200字
19823834 簡論蘇區時期職業教育思想及其啟示 熊標 劉東浩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0期 8100字
19823835 歐美發達國家創業教育發展新動向 羅志敏 夏人青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8800字
19823836 中、韓兩國職業學校專業建設的比較 王中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0期 6600字
19823837 教育政策比較研究:理論、方法及其應用 韓玉梅 李玲 《比較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8400字
19823838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問責和質量保證:2007年之后的新舉措 陳欣 郝世文 《外國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1900字
19823839 歐盟2010-2020年教育發展戰略及啟示 孫江洋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7期 7600字
19823840 工作場所中的行動學習:國際研究回顧與趨勢 王燕子 歐陽忠明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0期 10600字
19823841 依據美英職業技術教育實踐解讀工作本位學習 龔雯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19824046 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與中國職業教育發展 文靜 等 《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12300字
19824047 教育公平如何可能:從配置正義到多元正義 楊建朝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15-16期 6900字
19824048 基于文化視域的高職教育內涵發展研究 周建松 等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8期 10100字
19824049 從國計到民生:關于我國教育民生的思考 朱國仁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7300字
19824050 民眾參與教育改革實踐前提及發展路徑 張天雪 等 《中國教育學刊》 2013年第8期 7600字
19824051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支撐體系模型的構建 王春燕 等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3年第8期 6700字
19824052 論“雇主導向”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 王東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4期 13100字
19824053 我國職業教育辦學體系的結構特征研究 王劍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2期 8800字
19824054 高職院校教育的基本形態探索 丁金昌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5300字
19824055 職業教育吸引力評價體系研究——基于平衡計分卡視角 陳京京 等 《職教論壇》 2013年第24期 12100字
19824056 論政府在職業教育結構調整中的職能 張光躍 等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3期 7900字
19824057 論構建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職能體系 張莉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9900字
19824058 高等教育全球化:邏輯與內涵 蔡宗模 等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15100字
19824059 臺灣地區高等技職教育課程開發評析 劉國買 等 《中國大學教學》 2013年第8期 8600字
19824060 湖北省高職院校發展現狀與環境分析 孔康偉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8期 13000字
19824061 珠三角地區高職智能交通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分析 曹成濤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3期 6800字
19824062 專業變遷:社會經濟發展視域下的臺灣職業教育 程廣文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2期 14000字
19824063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集團化模式的實踐與思考——以湖北國防科技職教集團為例 胡繼承 《職教論壇》 2013年第23期 6100字
19824064 連片特困地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機制分析及其重構 文楊敏 等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3期 7900字
19824065 在服務社會中提升內涵 陳明宇 《中國高等教育》 2013年第15、16期 7300字
19824066 傳承“做學合一”理念 彰顯高職人才培養特色 孫愛武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8期 10200字
19824067 制度變遷理論視域下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兩個維度 周晶 等 《現代教育管理》 2013年第8期 9800字
19824068 尋求高職教育新的服務域與發展域——從“需求‘上移’—供給‘下移’”對接的視角 熊惠平 《江蘇高教》 2013年第4期 5800字
19824069 中等職業教育投入及其機制創新研究綜述 鄭曉華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4期 13100字
19824070 中高職銜接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探索 楊雪梅 等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4期 7900字
19824071 高職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機制創新的再思考 楊理連 等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4期 7900字
19824072 基于工作過程校企共建中職專業教學資源庫探索 章曉蘭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3期 6800字
19824073 企業深度參與、多方共同評價下的校企合作評價體系研究 賴永輝 《職教論壇》 2013年第24期 8100字
19824074 高等教育發展的選擇:從發展主義到新發展主義 歐小軍 《高教探索》 2013年第4期 9200字
19824075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內涵和創新途徑 馮雁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3期 7900字
19824076 高職教改的路徑選擇 俞校明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10000字
19824077 構建農村實用人才培養體系的實踐探索 陳平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6700字
19824078 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融合 賈杏 《繼續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6100字
19824079 高職教育課程評價方案的研究與開發 賈海瀛 等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8期 7600字
19824080 高職工作任務課程開發中“知識析出”理路的切問 路寶利 《江蘇高教》 2013年第4期 7700字
19824081 高職院校專業經營策略的研究 于靜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4期 9800字
19824082 中職專業設置與我國經濟結構適應性探究 王苗 等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4期 7900字
19824083 CQAF模式下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標準開發應用 葉華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3期 5100字
19824084 社會學視域下職業教育課堂的“公共空間” 張國紅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2期 15800字
19824085 高職院校品牌專業的內涵和基本特征 劉志峰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2期 10500字
19824086 教師參與教育政策執行的價值與路徑探索 侯佛鋼 等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3年第8期 8400字
19824087 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郁天宇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4期 13000字
19824088 高職教材數字化出版趨勢與挑戰 李陽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3期 6100字
19824089 中等職業學校動作技能教學的胡塞爾現象學詮釋 錢明明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2期 7000字
19824090 職業教育教師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孟慶國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2期 8800字
19824091 職教師資師范能力指標體系研究 李寶梁 等 《職教論壇》 2013年第24期 8100字
19824092 基于企業頂崗實踐的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 陳永遙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9700字
19824093 我國農民工教育功能的拓展與踐行——基于發達國家的啟示 范安平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2期 8800字
19824094 農業職業教育在建設美麗中國中的定位研究 付文娥 《職教論壇》 2013年第23期 6100字
19824095 成人學歷教育質量提升探索 張曼晶 《中國成人教育》 2013年第15期 5900字
19824096 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探析 《中國成人教育》 2013年第15期 6100字
19824097 高職校內外實訓基地共享平臺構建及應用研究 朱維巍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3期 6600字
19824098 職業農民培育問題探析 紀中強 《繼續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6100字
19824099 民辦高職院校內涵發展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崔立華 等 《職教論壇》 2013年第23期 6100字
19824100 遠程開放教育課程教學團隊運行機制研究 潘紅艷 等 《中國遠程教育》 2013年第15期 7600字
19824101 中國開放大學核心能力維度和模型構建 王曉楠 《開放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8300字
19824102 高職院校積極型心理教育課程模式的構建 袁忠霞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3期 6800字
19824103 美國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質量評價量規 閆清景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9900字
19824104 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韓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研究 孫宏艷 《教育科學研究》 2013年第8期 11600字
19824105 英國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探析及啟示 徐同文 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4106 高職生自我決定動機與學習投入的關系研究 徐大真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2期 8800字
19824107 芬蘭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聯系的經驗 劉其晴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8期 8200字
19824108 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互動發展的概況、經驗及啟示 熊翔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4期 7900字
19824109 德國“雙元制”本科教育管窺 逯長春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3期 8500字
19824110 美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框架研究——基于“社區學院學生參與度調查”的分析 馬君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2期 10600字
19824111 韓國大學招生制度的變革與走向 張德強 《比較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8400字
[論文關鍵詞]環境教育 廣西鄉村 生態文明
一、引言
生態文明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的一種文明形式。廣西的鄉村具體指縣城以下的廣大地區,以從事農業為主要生活來源且人口較分散的地方。近30年來伴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時,以土地退化、生態失調、環境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為主要特征的環境問題呈加速度發展的趨勢,嚴重制約了廣西鄉村經濟的發展。環境教育是以解決因人口增長、生產力迅猛發展所產生的環境問題為目的而進行的教育活動;它是指導調整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它可以實現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因而成為研究的熱點。
二、廣西鄉村環境教育現狀
(一)有環境教育氛圍的影響
環境教育是樹立環境意識的基礎、是防治環境污染的手段、是貫徹環境、資源法規的有力保證、是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關鍵;學習會通古今與東西的生態思想,是當今人類的選擇和生態文明的發展之路。環境教育工作的實施,需要通過密切結合行業來開展,中小學的基礎課程的教育工作中開展實施生態環境可持續教育的研究,在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中也可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在中學化學、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生態環境教育的實施,尤其在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在人文地理教學中對中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通過加強野外教學提升環境教育效率。此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職學生要培養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大學在可持續發展事業中應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產業發展中如生態旅游中滲透生態環境教育。可以說,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保持與國內的環境教育同步。
(二)有環境教育的迫切性
依據當前的廣西生態環境分析顯示,生態環境潛在脆弱區所占比例為12.65%、輕度脆弱區44.97%、中度脆弱區20.98%、重度脆弱區11.89%、極度脆弱區9.52%;通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分析,廣西的環境質量已在迅速地下降。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原有的環境自凈能力的自然循環被破壞,致使農村的產業結構從自然和諧型轉變成自然危害型;環境污染向農村轉移的嚴峻現實,城鎮化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面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加強宣傳教育是首選途徑,迫切需要建立環境教育的機制。
三、廣西鄉村環境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1.國家發展的新要求
環境教育的發展是時代的要求。2012年黨的十報告直接提到“生態”或“環境”字眼的地方達45處,相比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到的多出27處,相差僅僅5年的時間里對“生態”、“環境”的大幅關注,說明是針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嚴峻現實的深刻反思,是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樹立正確的環境情感、價值和態度,是倡導生態文明,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彰顯出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體現了努力建設美麗新農村,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決心。
2.環境法律制度的保障
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頒布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2007年該區黨委、政府《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 建設生態廣西的決定》,明確了生態廣西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2010年該自治區政府《關于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決定》,《共同推進廣西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合作協議》。2011年該區政府審定《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倡導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保護和修復廣西生態環境。以上提高了依法行政和守法經營意識,提升了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為開展環境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礎。
(二)挑戰
1.實施正規教育的師資落實不到位
宏觀上,從1992年后《中國21世紀議程》的推廣,加強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灌輸,在環境教育學科層面相繼得到建設與完善;按照國家的要求,在基礎教育的《科學》《地理》課程納入環境教育的內容。
在廣西鄉村的小學和初中學校里,小學的《科學》和初中的《地理》等課程中納入資源、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此外,在高等學校也普遍開設《發展與環境》課程,設立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研究生專業等,總的來說,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于從初等到高等的整個教育過程中。然而,環境教育的師資力量單薄甚至缺失。2011年調查廣西鄉村的13789所小學、8732個教學點的《科學》教師的配備情況,基礎課程中的《科學》課程基本上沒有配備科學專業教師;學校對《科學》課程的實施有極大的隨意性,可上可不上,任何專業教師都可以上課,上課也是簡單的。非專業教師的上課僅憑自身長期以來形成的自然研究的傳統,讓學生去親近大自然、了解生態,實施傳統的社會教育,但是對學生們進行環境平等和社會變革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是缺失的。有證據表明,學生們不具備對環境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以及采取一定行為的能力。從初中的《地理》課程的環境教育的實施來看,2012年,隨機對廣西30所鄉村初中學校《地理》課程的教師配備情況調查,結果統計顯示30所學校中有10所初中沒有配備地理教師,剩下的20所初中合計僅有38位地理教師;38名地理教師在30所學校合計的教師數2039人中,占1.8%;總學生數25363人與地理教師38人比較,比值為667比1;可見,地理教師輻射力的力單勢薄且進行環境教育的不到位。不僅如此,如果地理課堂進行環境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搞實踐活動導致學生興趣轉移到地理學科,還會遭到學校領導及其他科目老師的反對;為此,《科學》、《地理》課程中的環境教育的效果不佳。具體的表現為學生對現實環境中有生活密切聯系的事物、現象好奇心淡薄,對家鄉的環境與發展,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以及愛護環境的行為和習慣漠不關心。可見,校內環境教育的有效性低,難以帶動非正規教育、校外教育的延伸與發展、難以達到讓學生從小就建立人與環境和諧的良好教育,也無法實現通過個體學生以點帶面的給學生家庭其他成員的帶動作用,營造良好環境意識的目的。
2.社會團體整合的教育力量弱
本來,廣西的新聞媒體、企業、NGO、政府、學校、社區、家庭乃至各類教育場所等社會單元都是非正規環境教育的主要推動者和倡導者。然而,針對廣西鄉村的具體情況,利用自身的優勢,實施相關的各類環保會議、環境主題展覽、競賽活動、環保教育培訓、專題性環境教育活動等有目的的宣傳教育活動極少,更談不上拓展環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把環境教育引入到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來實施。當下鄉村的人們還普遍停留在資源的開發利用全是為了致富這個目標的認識水平上;鄉村農業和生活等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用于農田灌溉、畜禽養殖及農業生產廢棄物從不處理的現象極為普遍。完全可以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網絡等工具的使用,展開公眾參與的環境教育的力量,但是,現實的情況顯示,現代交流手段與鄉村環境教育的整合度低,只能讓鄉村的環境越來越糟糕,漸漸喪失了鄉村原有的生態優美的優勢。
3.制度建設的遲緩導致環境意識不強
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增強鄉村全民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需要通過教育互動、建立保障支撐作用的環境制度來進行。然而,廣西的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具體表現為,2006年廣西自治區政府才頒布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2007年廣西區黨委、政府《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 建設生態廣西的決定》才明確了生態廣西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2010年廣西自治區政府簽署了《關于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決定》與《共同推進廣西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合作協議》。2011年廣西區政府才審定《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從宏觀上來看,可以說2006年以前,廣西對環境保護的制度層面上的支持意識和實踐有較長時期的缺位,也就談不上環境教育的廣泛實施。但是,與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活動息息相關的環境,其質量的優劣如果沒有全民的關心、參與和身體力行,就難以解決環境問題。環境與人的相關性的自覺表現來源于人的實踐性,而人的素質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國民素質水平的高低又取決于環境教育。
四、應對的措施
(一)強化鄉村環境教育的觀念
加強環境教育力量系統的建設,通過校內外的教育、正規與非正規的教育,擴大關心和關注的范圍來把個人、環境、集體的價值聯系起來,建立可持續性與個人價值、社會價值、需要、理解以及期望的緊密性,建立一種對環境、對他人和未來的責任感,并把這種責任轉化為個人和集體生活的行動的信仰、知識和技能;強化在尊重他人及其文化的同時,達成與理想、環境的合理的平衡,通過識別個人行動與集體行動、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形成對環境不確定性做出積極反應與自由的、有益的質疑的能力,努力使鄉村的人們養成一種環境整體性的視野,形成一種內化的自覺性的環境教育的觀念。
(二)整合環境教育的力量
首先,把可持續發展理念整合到地方政府的工作中,并聯合地方政府和鄉村共同促進。設立環境協調人員對鄉村環境教育從規劃到活動實施進行有效性的指導,強化環境教育作為鄉村的個人的一種終身學習的目標與任務來執行。其次,強化鄉村學校的《科學》和《地理》教師隊伍的建設,使在校的學生能夠得到專業的引導,能夠從粗淺的了解,到深入體會環境教育的意義,培養學生關注自然與社會以及對生存環境的洞察力與理解力,逐步形成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進而提升學生對生存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感知力,實現以點帶面的效果,即通過學生帶動家庭成員、親友及鄰居,認識環境與社會的重要性,促進鄉村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再次,復興那些曾經構成教育體制的基本所固有的、進步的價值觀的方法,盡可能的與鄉村宗教、祠堂生活有效結合。因為,參與到鄉村有世俗標志且象征著積極向上的宗教的社團系統中,其中的權威人物能夠抓住足夠多的人,能將環境教育實踐提高到更高的層次。最后,利用手機、電視、網絡的交流通道,持續性的傳播相關鄉村環境教育信息,使環境教育的內容被鄉村大眾內化成為可能。總之,整合社會的力量將富有建設性的環境教育理念及內容傳遞下去,從而實現環境教育的構想。
(三)優化環境教育的制度
環境教育是一個社會學習的過程,人們在這一過程中可以不斷進行價值、技術、法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反思,隨時能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持續性聯系的各種行動。為此,所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尤其是環境教育的制度的建立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有其特別的重要性。宏觀上,從鄉村環境教育研究到強調其中的復雜性,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已經發展了20多年,然而,在環境中的教育和關于環境的教育這兩種形式仍占優勢,這僅是一種松散型的感覺式的教育模式,缺少實效性。然而,共同的環境責任是制度的要求,建立來源于鄉村的核心價值的環境教育制度,那么,社會責任的道德意識、勞動力的期望,就能通過從上至下和從下至上的各種活動來實現,面對即將到來的“后現代”世界的可能及其所面臨的困境而言,將是必不可少的;制度讓人們參與以及它所帶來的變化,才是鄉村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